小学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 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 品德教学“生活化”, 教学才有实效性, 才能对儿童实施良好的品德教育。品德教学“生活化”,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 课前体验, 走进生活

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课前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参观、采访、查阅资料等一系列体验活动, 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 还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识, 为课堂上的品德教育打下基础。

如教学《社会文明大家谈》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 一课时, 孩子们课前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并完成调查报告:

让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 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生活, 亲自体验、感受。由于有了课前参与生活体验活动, 学生有了从生活中得来的生活体验, 这些成了课堂上难得的教育资源, 学生掌握的材料多了, 在课堂上交流的话题就多起来, 他们畅所欲言, 讲现象、说想法, 一改课堂上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 促进内心世界的发展, 为品德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课堂活动, 融入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 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 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我们在品德教学中怎样实践这一理念呢?我们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情景进行提炼,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体验, 认识和感悟出生活中正确的道德取向。比如在教学《走近残疾人》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 时, 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 我设计了“用左手穿衣服”这样一次模拟体验活动:学生们用左手拿起事先准备在桌面的衣服, 想办法穿到身上。孩子们可谓花样百出----有的孩子不小心用右手帮忙了, 有的全身紧贴桌面也穿不上, 有的用头去顶, 有的用牙去咬……使尽浑身解数, 就是穿不上。孩子们体验之后, 大家一起交流发现和感受, 他们发出感叹:“残疾人生活真不容易!”

这样的例子很多, 在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局限于对生活资源的模拟利用, 还应将课堂当中的教学活动同孩子们的生活紧紧结合起来, 让现实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不竭源泉, 把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比如教学《平安回家》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 时, 为了让孩子们探讨上下学路上的交通问题, 树立自立、自护的安全保护意识, 我们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活动:

师:放学后, 有同学是家长来接, 有的同学是自己回家, 有的是和同学结伴回家。你们回家时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生: (经过马路、小河、轻轨站……)

师: (出示同学们要经过的典型的地方—十字路口、水塘边、轻轨站) 路过这些地方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

师:我们在放学路过这些地方时, 该怎么做才对呢?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 (学生交流)

……

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学生的生活世界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 让课堂与生活融为一体, “生活即教育”, 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

3 教学评价, 体现生活

学习就是一种生活, 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发展就是一种生活, 我努力通过与生活结合的评价,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其具有积极向上的力量, 不断追求新的发展。

首先,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表现、态度和即时性行为动向作为评价内容, 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其次, 关注评价的发展性。学生以前表现怎样, 现在达到什么水平, 进行纵向比较。评价时, 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可能性与特殊性, 关注每一个, 发展每一个, 体现评价的发展性;第三, 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可以组织竞赛评价, 可以自评、互评、师生互评, 可以开展成果展示等进行评价。在极富生活化的多元评价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体会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4 课后延伸, 关注生活

我们知道, 学生所学习的道德规范都是来自于生活中。教师除了将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课后还应该很好地链接学生的生活, 让孩子们走出小课堂, 走入社会这一大课堂。

学习《小苗快快长》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 后, 让学生回家种植一棵小苗, 想办法培养, 并记录下活动过程。过一段时间之后, 举行全班“我的小苗”展示会, 让学生感悟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 深刻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的道理。学完《节约用水》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 后, 让学生为学校设计节水标语, 强化道德认知。学了《爱护花草树木》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 , 布置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到社区“调查花木种养情况, 进行交流, 并给当地管委会提出建议”……这些活动, 都很好地链接了学生的生活, 让孩子们们走出小课堂, 走入社会这一大课堂, 促进知行的和谐发展。

品德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特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只有把生活引进品德课堂, 品德教学“生活化”, 才能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获得道德发展、在道德发展中生活, 也才能够让品德教学更生动、更有实效性。

摘要:小学品德课程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 为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好基础。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本着这样一个理念, 本文阐述了品德教学“生活化”四大策略:课前体验、走进生活;课堂活动, 融入生活;教学评价, 体会生活;课后延伸、关注生活。

关键词: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2] 纪立建.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9 (1) .

上一篇:我国国家审计体制的创新研究下一篇:分色摄影与光谱成像在刑事物证摄影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