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精选11篇)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小学品德学科组
2013-2014
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我们教研组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为主题,以“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为课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回顾本学年教研工作如下:
一、领会课程标准
实施课题方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只要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就能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我们反复品读了新课程的性质、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教材的编排,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题: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并围绕主题,拟订研究活动的方案:(1)每位教师上好一堂“三优课”,共同研究教材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共同剖析得与失。(2)要求教师互听随堂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认真写好教学心得、案例分析与反思及教学经验总结等(3)对每位教师进行一月一次的备课考核,每周进行备课课、说课和议课等研究活动,集思广益,使研究活动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整合教学资源
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这是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
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或是知识探索的起点,由此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时,首先,我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本校或者社会有没有儿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少年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做好课前相应的准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利用学科整合,通过丰富的体验和表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实施赏识教育
探索评价方法新教材呼唤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采用赏识教育能创设这种氛围,因为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从以下几个层次去操作: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在生活课中,实施赏识教育:我们“定环境,找感觉”,时时处处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让学生找到好的感觉。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学会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杜绝学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注意分清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注重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提供多层次评价,重视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
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步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四、注重师德修养
增强人格效应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是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教师的人格是他的“德、才、学”三方面形成的文化品格。“德”即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这种爱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本职工作的爱,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教师,才会有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其二,是对学生的爱,爱是教育的核心,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才”是才能,教师必须具备的“才”可以由五个“一”来概括:“一口普通话”、“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学”指的是学问,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博采生活中的精华,要不断地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融入课堂。我们正朝这方面努力,让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生活课,也赢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
五、在实践中收获 在感悟中思索
1、在实践中收获在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使我们认识到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眼中的学生不再是无知的被教育者,而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2、在困惑中思索 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实验的步子迈得坚实有
力,师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1)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的矛盾。教师面对新教材,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忽视学生的健康情感与态度的培养。(2)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要把接受新的理念立即运用到教学中,还是有难度的,尤其是怎样切实结合实际把课改理念自觉、主动、灵活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3)《品德与生活》教材空间比较大,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真正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等问题要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师资队伍不稳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实验人员中,兼职教师教多,专职教师少,给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有一定的影响。(5)教师暂时不能完全与新教材同行。如课件的制作,还不能完全满足教材的需要,有些配置不能到位,从而影响教材的整合。
总之,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失败与成功是相互相存的。我们教研组能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认真撰写论文、案例分析与反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地努力,迎接新的挑战!
“我们这样生活”是“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 是根据课程三维目标“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依据课标中“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 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这一内容编写的。在第一课时中, 我们确立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 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这一核心。如果离开这一核心内容空谈追求课程的综合性, 就等于是舍本逐末。下面是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
(一) 认识原始人的生活, 从衣、食、住、行谈原始人的生活。
(二) 谈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
(三) 认识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古到今, 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了解生活的发展, 在对比中感受生活的变化。应该说对比是明显的, 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问题, 那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以前生活的了解, 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体验, 甚至产生了诸如“原始人多自由呀, 他们的生活环境多环保呀”等错误的认识。虽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谓的“自由、环保”是怎样的, 但学生的认识始终比较模糊, 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设计二:
(一) 通过设计春游活动方案, 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1.讨论出行方式、选择线路。
2.交流春游活动要准备哪些方面。
3.方案设计。
4.活动交流:吃什么, 玩什么, 还要带什么?
5.确定方案。
(二) 感受古人的生活。
(三) 感受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同样一个教学内容, 但两个设计着眼点完全不同。设计一以了解生活变化、发展为主, 更多的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 无法唤起学生的共鸣。设计二让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 得出了“行要方便安全, 穿要舒适得体, 吃要健康适量, 玩要遵守规则”, 始终坚持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 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指导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一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 更是明白了我们该怎样生活。把现代生活作为重点, 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生活, 真实可触摸, 学生有体验, 更能激发他们的共鸣, 而且通过讨论交流能给学生的生活指导性的意见, 使他们更好地生活。把原始人的生活放在后面, 引发学生对两种生活的对比与思考, 不用更多的语言, 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感触。
在坚持课程核心的同时, 在设计二中也很好地体现了品德课程的综合性。
师: (出示地图) 这是我们学校到瓜渚湖的地图, 如果从学校出发, 可以怎么去?
生:走着去。也可以利用滑板、校车、三轮车, 还可以让爸爸、妈妈接送……
师:我们出行的方式真多!可作为集体活动, 哪种出行方法最经济安全?
……
师:现在我们来看线路, 你会选择哪一条? (课件出示三种颜色的三种线路)
……
在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选择方便、安全的出行方式、线路, 是对生活经验的一次梳理;通过地图、线路图选择合适线路, 是对生活经验的一次提升, 说不定以后遇到出行, 学生真的会找来地图研究一番呢。不同的出行方式, 不同的出行线路的选择, 体现了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互相促进, 也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交流过程中小结出来的吃、穿、行、玩健康又安全的生活方式, 更是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 集体主义、地理环境教育和生命与安全教育。因此, 活动设计二充分体现了品德学科的核心, 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二、以学生的生活为原点, 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 反映他们的需要,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并以此为基础, 提升学生的生活。”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着重强调了学生生活对于本课程的价值,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自己”的一切。
1.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生生活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社会, 信息量的增加, 有时让我们教师也觉得如今的学生的确厉害。因此, 光是提供一些信息给学生, 已不能适应学生生活的需要。现在的学生缺少的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整理出有用的信息, 如何用获得的信息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春游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在春游前, 班主任老师往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强调这强调那的, 虽然如此, 在春游过程中还是有不少学生忘了这忘了那。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被迫地接受教育, 缺少自身的需要。如何在组织春游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设计的理念之一。
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需要指导, 这是设计时我们要考虑的。我们要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原点, 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在这堂课以前, 我们进行了课前调查, 调查的对象有学生, 主要是了解对春游的感受;也有教师, 主要是了解春游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学生对春游十分喜欢, 对春游要带的物品也说得头头是道, 品种之丰富也令我们咋舌。但也有困惑, 如有些时候东西带多了觉得太重, 还麻烦, 带少了在游玩过程中发现缺这缺那的;在游玩过程中, 部分学生也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调查获得的这些信息, 是学生自己的生活, 也因此成为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2.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
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社会, 才能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 亲身实践成为了课堂的主要方式。在设计时, 我们通过设计“春游活动方案”来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既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唤醒, 又通过亲身经历的方案设计来达到教育自己的目的。
教学片段一:
师:选择了出行方式, 我们还要准备什么?
生:可乐、饼干……
师:你想到了吃。
生:相机、风筝、面包……
师:风筝用来干什么?
生:可以玩。
师:你不但想到了带什么, 还想到了我们可以玩什么。
师:还要准备什么?
生:运动服。
师:为什么?
生:穿着舒服, 也可以穿校服。
师:穿校服还有什么作用?
生:容易找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春游要带什么, 而且通过穿什么舒适得体的指导, 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穿着的注意点。正是有了学生的亲身参与, 指导的目的性更强了, 学生也更能明白穿什么、为什么穿。
教学片段二:
师:看, 这就是我们刚才讨论的方案, 多好的活动方案!请班长上来打上我们的班级名称。 (班长上讲台在电脑中输入班级名称) 这就是我们班的春游活动方案。
师:我们今年去春游了吗?
生:还没有。
师:真没有?
生:真没有。
师:我们的大队辅导员在吗?我想问一下大队辅导员, 学校近阶段有没有组织春游的打算?
大队辅导员:我们有这个打算, 如果我们三年级去春游, 一定采用我们班同学的活动方案。
在这个片段中, 在活动方案前输入班级名称, 就成了自己班的活动方案, 使学生享受到了劳动的成果, 在无形中也告诉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 这就增加了方案的实践意义。同时, 大队辅导员的话, 让学生更加明白自己设计的方案还可以成为全年级的春游方案, 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受到了教育, 又收获了成功。而在以后的春游活动中, 将通过实践来检验方案是否成功, 又给了学生一种期待, 这种幸福感和期待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获得。
三、以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 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1.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 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在“设计二”中, 以设计“春游活动方案”为重点, 正是因为当时正是春游时节, 是学生生活的需要, 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教学片段三: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线路, 你会选择哪一条? (幻灯出示红、黄、蓝三条线路)
生:我选择红色线路, 可以边走边看风景。
师:你这个想法很好。
生:我选择黄色线路, 因为它最短、最近。
师:是的, 我们出行的路线很多, 要选择最方便的。
在这个片段中, 教师把线路选择通过地图的形式来展示, 也是契合了当今生活中外出游玩通过查找地图来选择合适的路线。把生活中的一些现实场景在课堂中加以还原, 通过课堂指导, 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以后的生活实践中。
2.教学空间向课外延伸
在“设计二”中, 根据社会生活中的需要, 切合时空, 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我们把“现代人的生活”通过春游活动进行某些方面的展示, 把教学空间拓展得更为广阔。同时, 一堂课中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40分钟, 还需要更多的课外时间加以实践, 这也使教学空间得以延伸。学生在以后的春游活动中, 落实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本堂课的延续, 因此40分钟的课堂结束了, 但这一堂课还没有结束。当然, 如果条件允许, 我们也可以把课堂设在学校的草坪上, 甚至设置在春游的目的地, 那会创设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使教学的空间更为开放。
3.教学评价更多样
课程评价应重过程胜于重结论, 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意志、体验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回报。如在讨论出行方式时, 当学生说坐公交车、父母接送时, 教师没有直接否定, 而是提出问题要学生思考:“集体活动坐公交车、父母接送是否合适?”通过讨论、交流, 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这样的评价是有思维内涵的。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以区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自能高效课堂”的精神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年青教师迅速专长,有经验教师成名成家。
二、工作要点
1、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组织教师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课程改革的文件,课程标准及解读,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注意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改革、反思总结融为一体,提高学习的实效。进行备课指导,交流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2、校本培训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学校将以骨干教师和学科实验室为龙头,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3、教研活动(1)确保每学期两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
学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教学的实际,要积认真开展师徒,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育人环境。品德是一门以生活为主的课程,处处体现了生活性,学校通过各种节日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真正发挥品德学科的优势。
4、做好教辅的使用,让教师把教辅的使用建议和修改随时做好记录。
5、加大网上研训的力度。
积极发掘学科研训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教师的教学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与帮助。
6、积极组织有关竞赛活动。
根据区教研室工作要求,积极组织有关竞赛和评比活动,搭建品德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促使我处品德教师迅速成长。
本学,我承担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期末有总结。
1、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各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2、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
3、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及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品社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如:《我们的权利和责任》,就是通过几个相关专题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动手、对比等方式体会集体的涵义、集体的作用。
每月主要活动安排:
九月:
● 商讨新学期教研计划
● 商讨新一届中心组组建与计划制定
● 各校区级教研活动申报与推荐
● “改进课堂教学,我们在行动”小学段集体专题调研 ● 育人价值案例收集
十月
● 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一
● 科教版评比总结大会(市级)
● 中心组就征集的案例进行研讨
十一月
● 学科育人价值体现 教学研讨
● 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二
● 小学段集体调研(五厍)
十二月
● 市级教学实践观摩课(长宁)
● 学科中心组单科调研
● 课堂教学实践研讨活动三
一月
● 学期总结会
随着品德课程改革的阵阵热潮, 本学期我校全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老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型发展,全面提高教育实效。
一、学习教育理念,更新教学观念。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巨大变化。面对扑面而来的变革,全体教师都深深懂得:如果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就会在改革的浪潮中迷失方向。教师已把这种认识化作了自觉行动,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按时制定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定期教研组教师开展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组织交流讨论。
我们认为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的突破口是提高思品课堂实效性。而提高思品课堂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思品老师。现在我们学校的思品老师都是由班主任兼课的。为此,学校确定了教研组工作研究的重点,即“提高思品教师业务素质,强化德育学科渗透,切实提高思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校还构建了由“德育组——学校教研组——年级组”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形成了“说课——上课(听课)——评课”教学研究活动模式。
二、拓宽教育渠道,提高学生品德。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为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组织学习贯彻新《守则》新《规范》,并认真总结以往贯彻《守则》、《规范》的经验和问题,坚持过去好的做法,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切实增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深化教育科研,提高教育实效。
教研组是学校教学服务部下属的一个分支,其中职责之一就是协助教学服务部做好教学管理的工作。首先,期初和期末做好教学常规检查工作。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在期初和期末检查老师们的品德学科的教学计划、复习计划、备课情况。根据老师们上交的计划、教案,对照学校的检查要求和细则,仔细检查,认真汇总,起好督促老师做好、做细教学常规工作:(1)组织学习讨论活动,然后布置思考题展开讨论。不断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同时在思品科的博客上登了许多内容组织学习,更新各位教师的教育理念。(2)利用活动时间分别进行思品备课、上课的指导。不定时开展推门听课活动,使老师们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备课水平。(3)各年级组根据期初布置的研讨课活动,组织老师交流研讨课的说课、评课,且能根据研究课题作出相应的评价。(4)教导处对思品组备课情况作了两次检查:第一次针对存在的不足,诸如设置目标不够明确。导行环节的设计不够具体等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组长及时同各位老师作了反馈。在第二次的检查中,老师们都作了修改,基本符合了思品备课的要求。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实践,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更新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让儿童的品德在生活里萌芽,让儿童的生活在笑声中飞扬。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
教学工作总结
阳东区雅韶镇中心小学
黄美英 2015.1
2013-2014学二年级第一学期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在《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依据新课标准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参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等资料。为了创造性地开展好本课的教育活动,我们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遵循这一目标,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主要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
一、注重了做儿童教育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践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探索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注重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各方面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中,我们注重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不是单纯地讲解教科书。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德。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价值;了解社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周围的世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豪感。通过活动的开展,围绕教材所设“三条轴线”。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培养和内化,即:让学生们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和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四、注重了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
品社教研组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研室工作计划以及学校工作的布置,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我校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素质。特别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具体工作措施和要求
1、认真备课:
通过学习135教学模式,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备课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设计出学生自学的提示,使其通过自学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然后根据学生自学结果,取舍讲述内容。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又可以将时间用于补充、深化教学重难点,从而充分体现课堂的时效性。
(2)备课时应设计出准确的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课上收获,真正实现堂堂清。
(3)青年教师备课时还应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能及时地写出教学中有质量的反思,向反思型的教师方向迈进。
(4)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参与式备课活动方式为主,充分利用教师的集体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认真上课:
(1)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新的课堂文化:营造课堂学习的合作文化,倡导共建共享;营造课堂学习的对话文化,倡导对话与协商;营造课堂学习的探究体验文化,倡导感悟、发现与创新;营造课堂延伸的践履文化,倡导生活的再次回归,让践履文化改变学生生活的每一天。在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后,通过课堂的开放,课堂文化的营造,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体现课程的价值。
(2)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
(3)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展示,开展教学观摩,交流实施经验。并通过这样的活动充分展示不同教师的先进经验,同时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并通过说课、评课等环节实现组内成员共同成长,共同提升的目标。
3、形成教研氛围:
(1)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园网建设,主动提供品生、品社的科学信息,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交流等。
4、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继续读一本有关教育理论的书籍,并认真作好笔记,期末写出学习心得。
引导教师严格执行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每个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及实施等,切实抓好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建设。
三、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周制定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学习135课堂教学模式,谈感受。
第二周集体备课。
第三周研究如何备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练习。
第四、五、六周组内听评课。
第七、八周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交流。
第九周期中考试,写试卷分析。
第十周五一假期。
第十一周教师基本功展示。
第十二、十三周观摩课活动,请教研员指导。
第十四周讨论如何制定复习计划。
第十五周请教研员解答疑难问题。
第十六周知识竞赛。
第十七周探索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交流经验。
学生姓名得分
一、填空:每空一分(32分)
1、()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生活。
2、(),也是一种休闲。
3、(),落入虎口。
4、不吸烟、()、(),远离()。
5、毒品的危害有目共睹,打击()、()、(),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共同的任务。
6、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学会在公共场所兼顾他人的(),尊重他人的()。这样就是一个有()的人,一个讲()的人。
7、香港被()占领,澳门被()占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实行()的政策。
8、()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9、()年()月()日,日本关东军于当日晚蓄意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挑起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0、()是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制造的又一血腥惨剧。
11、()年()月()日,()亲自指挥监督销毁鸦片。
12、()是中国人民自发组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斗。
13、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战争,史称(“”)。
14、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召开。它标志着()的成立。以后把每年的()月()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
二、判断:(22分)
1、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2、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邪教。()
3、吸烟不像吸毒,吸两口没关系,吸烟可以提神。()
4、1860年10月侵略军放火烧了圆明园。()
5、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冰毒等能够使人上瘾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6、网上游戏很好玩,一关又一关,打打杀杀所向无敌真过瘾。()
7、圆明园被西方人誉为“万园之园”。()
8、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9、1919年4月5日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
10、红军长征历时两年,经过14个省。()11、1997年,我国15名小学生以“文化使者” 的身份前往法国。()
三、选择题:(20分)
1、1911年10月10日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
A.孙中山B.毛泽东C.朱德D.康有为
2、百团大战发生在()年。
A.1941年7月B.1936年3月C.1935年6月D.1940年8
月
3、()可以用来预防,消灭或者控制有害生物。A.电脑B.农药C.电视机
4、()在前线指挥“百团大战”。A.彭德怀B.刘少奇C.朱德D.邓世昌
5、()年,毛泽东和朱德先后达到了井冈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A.1927年B.1930年C.1928年D.1935年
四、用线条连接看如何让它们成为一家人。(8分)1839年3月台儿庄战役1841年5月黄海战役1849年9月三元里抗英193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21年7百团大战1938年春林则徐虎门销烟1940年8月平型关大捷1934年10月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1949年10月
五、简答。(18分)
1、说说什么是“菜篮子工程” ?(6分)
2、吸毒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哪些危害?(6分)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以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提高教研组老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使我们学校的品德学科的教学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二.工作重点:
1.狠抓课堂教学研究,继续以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为中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2.探讨新课程教材教法,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3继续围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个主题开展各项活动。
4.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和科学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科学意识。5.结合少先队工作,抓好学生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工作措施:
1.校本培训 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作为教研组长,我将带头努力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要求我们每位老师要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2、教研活动
(1)确保每学期一定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学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组的实际,要积极参加兄弟学校的互动交流,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
(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重视学科育人,促进学生发展
本学期我校成立“尚美小志愿者”,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来优化校园活动和环境氛围,强化队员言行举止,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四、活动安排
二月份:制定并学习品德教研计划
三至六月份:继续围绕“在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个主题开展集体备课的活动。
五月份:校内青年教师研讨课,并进行课后的评价与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全体《品德与社会》老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指南,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特点,紧紧抓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引导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一是重在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上下功夫、构建生活课堂、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抓好养成教育。二是突出课改重点,深化教研内涵、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品位。
一、更新观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生活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起点,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我们根据学生特点,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实际,社会现象出发,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社会生活。例:三年级《相约世博会》,我们先让学生了解世博会的知识,了解上海的发展,接着开展调查,完成调查表。在调查、讲述、讨论中渐渐体验感悟作为一个上海小公民该有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二、在“做”中学,在合作中成长。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活动,是有效实施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知识教育的客观要求。本学期,我教研组强调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脚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体验道德准则并规范自身的行为。
三、抓好集体听课、评课,体现课程理念。
自参加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使广大教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对教育教学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理论如果不变成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再先进也是没用的。
为了促进广大教师把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本学期教研组重点以观看优质课、评优质课展开研讨,集思广益,把握教材的性质,寻找更符合学生的切入点,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听好课后,结合教者的教学反思,在教研组内进行评点,分析。
三、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用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微果网 人人都是好老师
学习从分享开始
一学期以来,我们大力加强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结合德育教育,征集新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一学期品德与生活社会教研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下学期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17
五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0-06
二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生活教学总结10-18
品德与社会远程教育教研计划11-0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研组工作总结09-14
第一学期初三思想品德教学计划设计11-27
品德评语第一学期07-05
2023学年第二学期品德教研组总结10-06
让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更贴近生活06-14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期末试卷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