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

2023-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维护

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论依据与制度保障

[摘 要]  通过总结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现实迫切需要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权威理论,就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与新要求,具有深刻的逻辑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理论上系统论述了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战略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的必然要求。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制度建设的高度出发,指出了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路径: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建设;依据党内法规与政治纪律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注重“关键少数”在制度执行中的特殊作用;以党的政治文化营造维护制度权威的思想氛围,等等。认真研究并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论述对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党中央权威;党的领导制度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在系统阐释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时,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1]摆放在首位,并提出“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1]的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一大极为重要的政治原则。自“中央权威”“集中统一领导”等词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热搜榜”中的“热搜词”以来,学界已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学者从自身研究视角出发,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的论述、维护党中央权威的依据和现实意义等方面。但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论述却鲜有系统研究。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完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论述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也有坚实现实依据,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呼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认真研究这一重要论述对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有重要意义。

一、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逻辑依据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权威的科学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恩格斯的《论权威》是中国共产党权威理论的源头活水。从关键词出现的频率看,“权威”一词在《论权威》中出现了36次,“社会”一词出现了15次,说明了权威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恩格斯论证了维护权威的必要性。从社会化大生产的维度看,要进行有效组织,就需权威在场。正所谓:“联合活动就是组织起来,而没有权威能够组织起来吗?”[2]335从社会管理维度看,也需权威发挥支配作用。恩格斯以铁路运转为例,指出“在这里,运转的首要条件也是要有一个能处理一切所管辖问题的起支配作用的意志”[2]337。他强调了权威就是集体性活动的核心所在。从政治管理的维度看,巴黎公社的建立为无产阶级革命迎来了新的曙光,却被资产阶级联合绞杀了。恩格斯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公社失败的原因:“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3]其次,恩格斯认为权威根植于人民的自觉服从。他明确指出:“权威又是以服从为前提的。”[2]335权威是建立在服从的基础上的,不是强制性力量。再次,恩格斯指出权威与自治的关系是共生互惠的。没有权威,社会秩序就没有保障。离开自治,社会发展就会丧失活力。最后,针对巴枯宁主义想要消灭领袖权威的谬论,恩格斯以海上航船为例,指出在航行危急关头,能否得救的关键在于能否服从一个人的意志,无产阶级领袖的权威是被革命活动所需要的。把领袖权威说成是独裁,不仅与历史发展规律相抵牾,而且会危害革命运动。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首先,列宁指出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就应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4]其次,列宁认为要维护党的权威领导,就应坚持“思想上统一”和“组织上的统一”。一方面,要“排除意见分歧和思想混乱。”[5]另一方面,还要以组织的物质统一进行巩固。第三,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列宁要求全党:“都必须无例外和无条件地承认党的纪律!”[6]离开了严明的纪律,党就会被风吹散。最后,列宁强调要坚决反对派别活动:“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许的。”[7]纵容派别活动,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对维护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也有过很多重要的论述。如,1943年10月14日,毛泽东在《切实执行十大政策》讲话中指出:“实行一元化的领导很重要,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8]邓小平对此的论述更多,他指出:“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9]277如此等等,着重阐述了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性,并对如何维护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制度与措施,其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权威观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维护中央权威的科学思想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新观点、新论断与新要求的理论依据。

(二)历史逻辑: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的经验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10]在建党之初,党就十分注重中央的集中统一。党的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党的二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等重要文件,从规章制度上强调了维护中央权威的重要性。但在革命实践斗争中,“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9]309,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太多的挫折。直至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诚然,“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涅瓦大街是彼得堡一条笔直的主要街道,它的人行道清洁、宽广而平坦。这是俄国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這句话用以说明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前进性和曲折性。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在革命斗争中经历了几次重大挑战。长征途中,张国焘依仗其军事力量,在“北上”还是“南下”的重大战略问题上与中央方针背道而驰,甚至另立第二中央,还通缉毛泽东和周恩来。毛泽东后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黑暗的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初期,“王明1937年第二次回国,又是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对毛泽东的领导大有取而代之的味道。”[11]王明到武汉负责长江局期间,公然质疑延安中央书记处的权威性,甚至要求把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搬到武汉去办,在党内造成了严重的实践危害。张国焘和王明挑战中央权威的行为和党内制度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为了应对这些破坏党的权威的行为,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党内法规,强调必须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六届六中全会还提出要制定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党的七大则把“四个服从”当作民主集中制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载入党章。解放战争期间,党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关于健全党委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关于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等一系列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党内法规制度,对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迅速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的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权威,中国才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篇章。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有力地证明了:能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是决定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

(三)现实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对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迫切性的理解不能以简单的领导方式方法来思考,而应放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大背景中去认真思考。

首先,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需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应对国内发展主要矛盾,破解改革难题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2]8的论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要点就在于党中央发挥纵览全局的作用,并通过集中统一以高效率调动各种可利用社会资源,有重点地补齐利益短板,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通过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以此谋求和西方不同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在当前历史时期,“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13]38,这就要求站得高看得远的党中央“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整合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同高效地解决党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13]25,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为持久的生机活力,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其次,是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13]38。在这一大变局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是绝对不愿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景这边独好’的,是绝对不愿看到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也是绝不愿意看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千万不能天真!”[14]99一些西方国家继续以对抗性的世界观来看待新的世界,以“文明冲突论”制造新的“中国威胁论”,千方百计想迟滞、打断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某些国外敌对分子和我国的“疆独”“藏独”“台独”等分裂势力还里应外合,开展各种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的分裂活动。在实现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关键期,制定并实施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的外交政策,离不开强而有力的党中央一锤定音的正确决策,以及通过集中统一领导同外部敌对分子作坚决的斗争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优势。

最后,是加强党内政治建设的需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一段时间内, 党内政治生活“七个有之”问题依旧存在,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都与没有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有关。因此,加强党内政治建设就需要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入手,健全相关制度,为巩固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地位提供更为坚实的保证。

二、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战略地位

(一)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5]115进入新时代,“去政治化”、唱衰社会主义制度的声音还依旧存在,维护党中央的政治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要义,就成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压舱石与定盘星。这是因为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保证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被坚决执行,避免党陷入重大决策失误等执政陷阱,否则党内就有可能出现分裂力量和意识形态分歧,最终丧失对未来发展命运的自信。南斯拉夫的政治改革就是一个教训。南斯拉夫共产党通过所谓“自治利益多元”等改革措施使党中央权威荡然无存,最终导致了其如秋叶般凋零的历史悲歌。这充分警示我们维护党中央统御性和至上性的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和动摇,否则党就有可能失去领导核心地位。

从国家治理维度看,“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14]9党中央在思想引领、经济发展、民主建设、政策执行、对外交往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方向引领与内容统摄的作用。从思想引领看,走适合本国发展的治理模式是旗帜问题。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发挥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坚持完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制度,才能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与强大的精神力量。从经济发展看,作为后发国家,要实现国家经济的弯道超车,就需制定更具规划性和引导性的经济政策,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重点领域,并以权威的力量来控制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分化现象。从民主建设看,现阶段中国权力泛化现象时有发生,权力本身的约束需要依靠中央的强力监督来实现。从文化建设看,当代中国,各种思潮竞相争夺话语权,如何在多元文化中不迷失正确的方向,就急需权威力量指引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从政策执行看,维护中央的权威是强化党内组织纪律、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保证。从对外交往看,只有党中央有强大的权威,才能以一个统一的政治力量维护民族利益。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历程,“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14]288等一系列“中国奇迹”的创造都离不开强大的国家能力作为支撑。在国家能力 (State Capacity) 理論看来,国家能力与中央权威的强弱息息相关。离开中央权威,政治过程就容易受到地方势力左右,国家渗透能力 就会受到威胁;中央权威不够强大,国家就难以持续取得政治资源,有效进行价值分配就会成为空谈,国家汲取能力 就会大打折扣;中央缺乏权威,国家协商能力 就会受到影响,就有可能陷入“卢梭陷阱”卢梭思想中隐含着对于利益集团政治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利益集团政治带来的结果就是:公众的利益被小集团利益吞噬,公意往往会陷入小集团的陷阱。“卢梭陷阱”的意思就是要切实防止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就会成为“沙中建塔”。因此,解读以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为两大标志的中国之治的秘密钥匙就在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障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正确政治方向,保障了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的形成,不仅凝聚了全党的力量,而且还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治理的合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有信心与能力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的原因所在。

(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同西方型掮客政党只是代表部分利益集团不同,中国共产党不是程式化的选举工具,而是带领人民朝着自由王国彼岸前进,并尽可能缩短行进的时间、减少前进中的苦难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比任何西方政党更关心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义性,党的群众路线保障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人民性。尤其在我国社会结构日益分化、人民生活异质性日益提高的今天,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涉及了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只有党中央有崇高权威,才能了解群众的需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进行正确集中,制定出融合科学理念、治国智慧和丰富民主元素的科学决策来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中央权威领导和集中统一,才能保证全体党员按中央要求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放在政治价值谱系的顶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尤其在这接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就更要靠党的基层组织这一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去把中央的政策落到实处、落到细处。只有中央在与地方互动过程中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会找准方向、抓住着力点,将党的扶贫政策工程项目、扶贫资金发放等各方面落到实处。中央权威不足,就极有可能出现当今西方世界政治民粹化的倾向。政治上的日益民粹化助长了社会上反权威情绪,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权威缺席、分化严重的无序化状态,最终损害的还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西方以“康乃馨革命”开启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热衷于在世界上输出所谓的自由民主制度,结果导致了很多国家出现了民主衰败西方民主制度的神圣光环逐渐消退,导致西方民主衰败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分权制衡的失效。分权制衡限制了西方政府的作用发挥,使得重大政策长期议而不决,难以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科学决策。西方的分权制衡制度并不是普世和万能的。的政治乱象,使当地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痛苦中。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现实对比警示我们应时刻坚持根植于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土壤的政党—国家—社会不同于西方“国家—社会”二元权力结构,中国在政治发展实践中最终确立了“政党—国家—社会”三元权力结构。在这一权力结构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并因为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成了中国政治范式中最为关键的政治元素,这也是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的重要密码。 三元权力结构,坚持党领导下的“能够造福全国各族人民、深得全国各族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3]10,确保国家治理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形成民族复兴伟大征程的磅礴伟力。

(三)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12]44从中国政治要素排序的维度来看,把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置于政治建设首要地位,充分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逻辑支点与动力源点所在。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点,把讲政治贯穿党的建设始终是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的根本要求。“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政治领导。”[14]204这是因为从哲学的系统论角度看,党的政治建设是系统性工程,许多因素纵横交错、相互影响,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既要关注党的政治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又要突出重点。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就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通过强化中央巡视等制度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使党的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政治上都站得稳、靠得住,使全体党员获得如沐春风的政治仪式感和归属感,以强大凝聚力保证党组织对于党中央所作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保证全党把讲政治贯穿到党内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保证党内政治信仰的高度统一性、组织体系的高度严密性、实践活动的高度一致性、纪律约束的高度自觉性。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切实树立起党中央的权威的过程,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本质性回归的过程,是正确处理党内政治关系、重构政治生态的过程,也是切实增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领导的过程。

(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优势的必然要求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具有独特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没有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14]253,办好中国的事情,充分发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优势关键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就在于坚持党中央的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这一重大原则决不动摇。这是因为坚持党中央的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更好地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才能更好地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持政治发展的持续稳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优势;才能保证战略规划的连续性,增强协调各方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优势;才能有足够的政治本领更好地团结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方面的优势,并以这些独特的优势加强党员干部的制度优势认同制度优势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西方政治学中从政府—市场—社会出发来分析制度范式不同,中国坚持了党的领导并把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置于政治要素排序的首位,并以党的领导为逻辑起点来考察制度优势。作为典型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自身的先进性与独特优势。也正是因为其先进性与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发挥出了日益显著的制度绩效,彰显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指出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 ,使党员干部在理性与情感的双重认同中坚决执行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加快构建起系统完备、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防范制度构建中的碎片化风险,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西方政治学语境下的政府的恶,往往导致所谓的去权威化,过度强调制度分权的治理窠臼已使西方出现了政治衰败在政治学理论看来,政治发展意味着稳定、秩序、发展的结果是制度化。政治衰败与之恰好相反,是不稳定、腐化的必然结果,如果社会的政治参与水平超过了制度化的水平,那么就会出现政治失控的衰败现象。的现状。当今世界,国家治理比较视域下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反映出来的实际是制度模式的不同。冷战结束后,政治学家福山抛出的“历史终结论”一度令西方自由主义者欢呼不已,认为:“人类与其说像是会开出千姿百态美丽花朵的无数蓓蕾,不如说像是在同一条道上行进的一长列马车。”[16]向世界宣布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模式就是“人类的马车”最终都要行驶到的道路。然而,历史发展的事实却证明了:西方自由民主的制度模式,其固有光环已在西方政治衰败现象中黯然失色,而中国制度愈益彰显出的独特的制度优势的吸引力在世界上越来越大,这一切就源于中国坚持了执政党权威主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就源于党中央的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为更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指明了方向,就源于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尚的价值追求、严明的制度纪律、崇高的政治理想、科学的思想理论、严格的组织生活等自身优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完善与强大治理效能的发挥提供了生生不息的源泉。在当代中国,维护党中央权威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特优势的必然要求。

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路径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与稳定性,“制度”一词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中出现了77次,充分凸显了制度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也不能演化为比较抽象化的原则设定,而是要通过扎紧制度之笼来贯彻落实。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制度建设的高度出发,指出了完善坚定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路径,成了我们开启新时代中国之治华彩篇章的实践指南针。

(一)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1]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整体的领导体系,其中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处于中轴位置,是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根本保障。

其一,完善落实“两个维护”制度。中央权威作为组织化的集体权威,也需在个人分工负责制运行中使个体权威制度化,以发挥黏合和支撑组织权威的作用。因此“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首要的、紧要的一条,就是要用制度推动全党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13]24以此实现组织权威与领袖权威的有机统一。“两个维护”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创新政治成果,不仅是新时代对民主集中制的创造性发展应用,也是坚持党这一中国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的领导的根本保障。这就需要在制度设计上把“两个维护”作为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的根本指导原则,体现于各项制度规定中,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真心实意的拥护与不折不扣的执行上。完善落实“两个维护”制度不能层层提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都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向党中央看齐。这个逻辑不能层层推下去。”[15]111如果政出多门,那就是对根本政治规矩的严重破坏。同时也要避免“低级红”与“高级黑”。“低级红”把党政治主张简单和庸俗化,而“高级黑”甚至披着学术外衣来迷惑人心,实际是想强化个人权力。“低级红”与“高级黑”现象都是对党不忠诚,对这两种现象就要进行旗帜鲜明的斗争。此外,还应加强政治监督机制,以政治监督的具体化、常态化确保“两个维护”这一党内的最根本政治规矩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其二,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越是健全,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越能得到有效维护。”[13]25首先,需要遵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基本原則,从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入手,做好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其他方面的议事协调机构,和中央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设置的调整要更好地衔接起来,以此形成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和工作高效。其次,执政党结构与国家权力结构的二元化政权结构,是中国政治体制的一大特点。当前,一些原在政府体系下的部门被划分到党的组织体系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为此,就要进一步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做好归并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统一各委员会名称、健全不同部门协调配合机制的工作,保证各政府机关在党的统一集中领导下,发挥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等工作职能,不断提高办事能力和效率,防范政出多门、政策的相互抵消,进而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最后,既要“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理顺党的组织同其他组织的关系。”[17]75-76也要完善同级非党组织中党组工作机制,通过发挥党组的重要作用,形成统一而又高效的领导体制,确保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真正落到实处。

其三,完善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落实机制。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首先,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对党中央所作出的重大决策要积极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层面,并转化为领导体制方法的创新。其次,要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和地方机构要做到基本对应。“我们强调中央和地方在机构设置上要做到基本对应,总的考虑是确保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制度统一、政令统一,这是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两个积极性的基础性制度保障。”[14]303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中央政策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处理好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党的重大决策得到真正地贯彻落实。最后,要健全完善重大决策落实情况通报制度,落实重要事项公示制度和重点工作通报制度,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能够真正落实到地方工作中。

其四,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是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机制,也是维护党中央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制度。立治有体,施治有序。请示报告工作要严格按照党章党规规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要以权责明晰、授权有限、规范有序为原则,按照党内法規的要求做好请示报告工作,“把请示报告和履职尽责统一起来”[17]77,报告工作的内容要真实,决不能只报告成绩不报告问题,并要通过提高提炼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坚决避免形式主义。不仅要主动将重大问题报请党中央研究,而且要及时报告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进展,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请示报告的工作质量,为党中央制定维护人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提供有效的支持。

最后,健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组织制度。“党的组织制度越是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实现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就越有坚强的组织保证。”[13]25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健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是开启新征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14]259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离不开规范的组织建制、完善的组织体系的协同作用。对此,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中央层面看,就要保障党中央必须有定于一尊的权威;从地方党组织建设看,就要以问题意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当前,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还有不少‘中梗阻’。”[14]260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14]200,尤其要净化农村的政治生态,完善农村党组织建设。此外,党组要发挥好把方向与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党员也要强化组织观念,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做到对党忠诚、服从组织。只有这样,才能让组织体系的经脉气血畅通起来,打通“中梗阻”,确保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组织体系的方方面面,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组织基础。

总之,只有从制度上充分保障党中央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则天下之势一矣。”[14]259体制机制的发展也不是静态的、凝固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对此,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搞好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空白缺位的抓紧建立。不全面的尽快完善,成熟经验及时推广。”[14]318各项制度建构后,还应将各项制度的“分子结构”进一步精细化为“原子结构”,在微观层面使各项制度能相互耦合,在协调均衡中形成整体效能,进而为中国之治提供中国之制的坚实保障。

(二)依据党内法规与政治纪律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

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但是当前,重人治轻法治的传统思想在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中还存在,这就削弱了制度的权威。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坚持法治思维,做到依规治党。依规治党的前提是建立健全党内法规体系,这就要求“加大党内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力度,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覆盖到所有机构和组织,使之成为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一致遵循。”[13]26尤其要将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经验上升为党内法规,进而把制度的篱笆扎得更牢更紧。依规治党要抓住核心,这一核心就是严格遵守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章就是党的根本大法”[15]93。党章作为党内其他法规的母法,规定了党的制度安排,是全党要遵循的总规矩。党章第21条指出,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这充分表明党中央的权威就来自党章的规定。相应地,维护党章的首要标志就是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以维护党章的权威性作为抓手,唤醒全体党员的党章意识,促进党员自觉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把党章这个刚性标尺在全党真正树立起来,使党章始终成为全党信仰之基。离开对党章的遵循,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与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就立不住、行不通,要求全体党员明底线、守规矩也会成为水中月与镜中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党内强调要把纪律建设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党的纪律是完整的行为规范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政治纪律处于关键位置,是最根本的纪律,不仅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15]94,而且关乎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因为如果一旦有人不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破窗效应在党内就会形成,党的各项制度会失去权威性,就不会有人自觉遵守,党也有可能失去执政地位,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苏联共产党就因为放弃了严格的政治纪律导致了很多党员成了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大喇叭,最后酿成了苏联共产党自我瓦解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消散在历史长河中的悲剧。因此,就要自觉维护党的政治纪律这一“生命线”的严肃性,自觉坚持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以朝气蓬勃的状态维护党中央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制度。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 “谁都不能拿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儿戏。”[14]81 对那些不尊重、不执行、有意违反、故意破坏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的行为要进行坚决的政治纪律惩处,使党的政治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真正让铁规发力,使禁令生威,使“严紧硬”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注重关键少数在制度执行中的特殊作用

为政之要,莫先乎人。 各级领导干部和制度执行的关联度最大,制度只有靠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的贯彻执行,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并更好地转化为国家的治理效能。这是因为关键少数往往处于落实中央决策的指挥中枢位置,发挥着领头羊与当头雁的作用,是遵从制度、执行制度、维护制度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的执行效果。制度执行是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历来的短板,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对制度缺乏应有的敬畏,千方百计地钻制度的空子;有的在执行制度上做变通、打折扣;有的不情愿严格遵守纪律,极力逃避制度的管理。为此,就要补全这一工作短板,把抓关键少数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将制度优势真正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这就需要加快完善干部的考察、选拔任用制度,在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 强化巡视、巡查、党内谈话、领导干部述责述廉等监督形式,确保党的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能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淬炼,始终怀着对制度的敬畏之心,提高自身的制度意识与制度思维,在日常工作中不打折扣、不加变通地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并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坚决的斗争,带动全体党员提升维护制度权威的自觉性,在全党范围内形成遵从制度、执行制度和维护制度的良好政治生态。

(四)以党的政治文化营造维护制度权威的思想氛围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影响着制度的建立,对制度有着无形的塑造作用,也为制度提供了发展的土壤。党的领导制度建设需要党内政治文化的有力支撑与浸润。作为政治生活的灵魂,党的政治文化对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为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提供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培育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为维护制度权威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

首先,要坚决批判入侵党内的腐朽落后的政治文化,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党内的文化氛围对领导干部的思想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此,就要坚决防止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在党内的蔓延,反对关系学、厚黑学等封建糟粕文化在党内的渗透,要下大力气根除这些腐蚀党员干部、败坏党风党纪的沉疴毒瘤。同时对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要保持坚定的自信,积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12]44。只有坚决清除了庸俗腐朽的思想文化,树立了健康向上的政治价值观,才能为全体党员自觉维护制度权威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其次,要牢牢抓住理想信念的总开关。理想信念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动力,是维护党的领导制度的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了理想信念就能站得高、看得远。“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15]74。就能涵育晶莹透彻的政治灵魂,在思想上自觉提高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各项制度的意识。这就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夯实共同思想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广度和深度上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坚定对这一科学思想的信仰,将这一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转化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

最后,以“四个意识”涵养党内健康的政治文化。“四个意识”是“民主集中制度取向得以现实展现的主体要素”在政治学理论中,无产阶级政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取向。“四个意识”是制度取向现实展现的主体要素。思想决定行动,只有作为行为主体的党员有了“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现实中才是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党章》在阐述民主集中制理论时,将“四个意识”的阐述和民主集中制联系在一起,根源就在于此。,具有深远的政治意蕴。作为党员的思想内驱力,增强“四个意识”在行动上才会更好地践行民主集中制。“四个意识”也是党的领导制度发挥实际作用的“思想润滑剂”,党的领导制度只有和作为“思想润滑剂”的“四个意识”深入结合,其应有的制度威力才能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将“四个服从”的他律机制与“四个意识”的自律机制有机融合起来,把维护制度权威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国家制度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保证红色制度永不变色。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5页。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 版增订版)》第3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 版增订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16页。

[6]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 版增订版)》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2页。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 版增订版)》第4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8页。

[8]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88页。

[11]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页。

[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3] 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9年版。

[14] 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1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

[16]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陈高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02页。

[17]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Key words: Xi Jinping; Partys Central Committee; the leadership system of the Party

(责任编辑 孙俊青 )

作者:陆卫明 孙泽海

第2篇:如何维护宪法权威

在任何一个法治国家,维护宪法权威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共识,也是政治运行的基本常识。大家都知道,没有宪法权威的国家不可能有法治,不可能形成民众的价值共识,不可能建立自由、公正与和谐的机制。

在中国,宪法权威看似一种常识,但并没有真正成为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政治伦理与价值,也没有成为具有约束力的规则。围绕宪法权威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着否定宪法权威的倾向。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凸显,特别是公权力与私权利冲突尤为突出,社会正失去共识,主流价值正处于无序化状态。

可以说,建国60多年来,在社会价值的共识上,目前我们遇到的挑战是最深刻的。面对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出了各种“药方”。但在我看来,中国社会矛盾的焦点并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文化问题,更不是贫富差别问题,而最核心的焦点是承载社会共识的宪法没有建立起应有的权威,社会缺乏主流价值观,“治国的根本法”无法起到“根本”的作用。而我们谈论问题时,往往避开宪法,不正视宪法缺乏权威的现实,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是“非法治的”,迷恋于人治时代的治理方式或者以“法治”的方式实现人治。

目前,在中国宪法权威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如通过否定社会主义宪政来削弱宪法权威,人为地挑起“姓社姓资”的争论,其实质是否定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宪政而做出的成就与努力。

凡是有一点宪法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所谓宪政就是宪法实施,社会主义宪法的实施与状态就是社会主义宪政,其基本目标就是维护宪法尊严与权威,其核心价值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在宪法有权威的国家中,任何特权的行使都是被禁止的,任何人都只能在宪法“统治”下生活,特别是公职人员的生活被宪法控制,不可能享受法外的利益。宪政对公权力是一种限制,对基本权利是一种保障。由于宪法缺乏权威,社会缺乏凝聚力,矛盾与冲突无法有效消解,社会结构自我调整能力有限,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稳定机制脆弱,国家社会中人治重新抬头,法治国家的核心价值被“庸俗化”、“地方化”和“部门化”。

所谓宪法权威,就是宪法得到社会普遍认同、自觉遵守、有效维护的理念与理由,尤其体现为宪法对公权力和所有国家生活产生的拘束力和规范力。

宪法权威的出现,完成了价值命题的核心任务,即宪法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利益的协调与妥协,“是平衡权力和权利之产物”。宪法是不同利益主体进行妥协的产物,反映了利益主体的共同意志。由此形成了社会成员认同的“价值共识”,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大家应当服从基于“同意”而形成的“宪法文本”,个人或某些团体的权威无法超越共同体意志,唯有宪法才是国家、社会与公民生活的“根本规范”,唯有宪法才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因此,当宪法缺乏权威时,社会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益平衡,维稳只能靠非法治手段进行,虽然为维稳付出的代价沉重,但社会的不稳定状态并没有根本好转。

那么,出路在哪里?出路在于回到宪法,尊重宪法权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宪政。

宪法权威作为一种服从的理由,其类型具有多样化。要判断宪法在国家生活中是否具有最高的权威,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权威中,宪法效力如何得到体现,如何保持其权威的“最高性”。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政治权威、党的权威、个人权威、法律权威、制度权威等不同形式的权威。要维护宪法的最高性,其他权威就不能超越宪法的权威,并以宪法为依据调整其他权威与宪法权威的关系。

宪法权威的“至上性”

宪法权威具有至上性是基于宪法的至上性,是人民通过制宪权而做出的选择,宪法之外的其他权威必须服从宪法权威,不能超越宪法权威,否则会失去正当性与合法性。

1.政治权威不能超越宪法权威

政治权威是政治权力的合法化,即对政治权力正当性的认同。政治权威通常以政治权力为后盾,以政治权力为最具效能的体现。然而,正如政治国家属于一种建构的秩序一样,政治权威所依凭的政治权力同样需要具备正当理由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信仰。

但在法治国家,政治权威,包括中央权威的树立必须依靠宪法和法治来实现,通过制度化的程序来维护。

民众之所以支持某种政治权威,首先这种权威是基于宪法的授权下形成的,如宪法获得权威,政治统治也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服从,并具有合法性,政治秩序才具有正当性。

既然政治权威以政治权力为支撑,那么对于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性,政治权威的支配者和被支配者都必须保持警惕。政治权力还有着不断扩张的天然冲动。宪法和法律能够约束政治权力,但权力往往通过各种可能的漏洞突破法治的框架,凌驾于宪法和法治之上。对此,强调宪法和法律的至上性,在理念上确立权力绝对服从宪法和法律的价值原则,使得政治权力只能在法治范围内运作成为政治运作的自觉,才能保障政治权威的持续正当性。

要保持政治权威的持续正当性,需要从宪法中不断获取资源,强化合宪性基础,不能通过宪法外的途径追求其利益。宪法权威内的利益是正当的,宪法权威外的利益是不正当的,滥用政治权威将导致政治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所谓政治权威的滥用,就是权威的支配者违背受支配者的真实意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双方主体在利益需要、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上完全背离。

滥用政治权威最终将消解支配者存在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基础。特别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利益格局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权威正在失去其有效的支配力,民众权利意识的提高,进一步要求政治权威的民主化、制度化。避免政治权威的弱化,强化政治权力的统合功能,就必须基于政治认同而使之获得不断地承认。这种政治权威的再造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生活法治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构建法治国家的过程。

2.执政党的权威要通过宪法权威来实现

在现代民主国家,执政党是政治权威最主要的代表者,维护执政党的权威要通过宪法权威来实现。在我国,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各项事业的领导者,宪法序言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但政党不是国家机关,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党的领导需要以宪法权威为保障,只有具备有效的权威能力,党才能领导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因此,要维护党的权威,必须尊崇宪法权威,从宪法权威中寻求党的权威的依据,包括执政的行为、执政程序、执政理念。

以宪法权威体现党的权威,并不是说宪法是执政的工具,否则宪法就将沦为可有可无的工具而丧失其价值的至上性。党的权威是服从并服务于宪法权威的,只有尊崇宪法权威,才能保证党的权威。只有认真落实宪法,才能真正保证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党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是维护党的权威的根本途径。

在我国,处理好宪法权威与党的权威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和处理两者关系上存在一些偏差,尤其是片面强调党的权威,有的时候甚至存在着以党的权威代替宪法权威的现象,一些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没有基本的宪法意识,对本国宪法的忠诚度也不高,甚至对本国宪政制度的理解偏差,客观上抹黑中国的宪法形象,抹黑国家法治形象。

执政党维护宪法是宪法和党章规定的义务。我国现行宪法除了在序言部分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之外,还在第5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里所讲“各政党”当然包括中国共产党,而且该条款主要规范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

《中国共产党章程》根据宪法的规定,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中共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这一思想是执政党的基本理念,也是近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探讨社会主义宪政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成果。

2002年,胡锦涛在现行宪法颁布实施20周年大会上提出“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04年9月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这是执政党执政理念与执政方略的进一步发展,标志着作为执政党自觉地将依法执政提升到依宪执政,明确依照宪法治理国家的思路与途径。

时隔十年后的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并将宪法实施上升到了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高度。习近平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并要求“必须依据宪法治国理政”,以“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习近平有关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的讲话是执政党宪法观的精辟阐述,充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执政党落实依宪执政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宪法设定的权力范围、确立的原则行使权力,切实提高运用宪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推进党的决策活动与决策程序的法治化,切实落实“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原则”。

依宪执政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宪法实施。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宏观背景下,执政党应当实现宪法的稳定性与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平衡,克服以“改革”“试点”等名义破坏宪法秩序的现象,使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党的执政活动中得到落实。

3.个人权威不能超越宪法权威

对于宪法权威与个人权威的关系,从逻辑上说,宪法权威具有至上性,一切组织和个人不能有超越宪法的特权。但是,特定个人基于行使公权力,在某些领域也需要一定的权威,这在建构共同体的过程中是必要的。

在马克思·韦伯的合法统治的类型中,“魅力型的统治”是一种重要类型。这种统治适用于被统治者对领袖的崇拜和信赖,需要被统治者的献身精神。然而,魅力型统治的缺陷在于,“倘若他长久未能取得成就,尤其是倘若他的领导没有带给被统治者以幸福安康,那么他的魅力型权威的机会就消失。”显然,只强调“领袖”个人的权威地位,对于共同体来说并不具有持久的有效性,而且有可能导致统治的失灵和对民众利益的危害。

推崇宪法权威还是推崇个人权威,决定了法治与人治的不同道路选择。历史经验表明,无论个人有多大的魅力,无论其有多高的权威,都不能超越宪法权威。个人权威是一种人治式的权威,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共同体的维护需要个人作用的发挥,但如果个人具有根本上的崇高地位,则会架空制度,取代法治。邓小平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982年宪法关于最高领导职务连续任职不超过两届的规定也是对个人权威的否定。这总结了只推崇个人权威而忽略制度权威所导致的沉痛教训,因为领导职务的终身制本质上破坏了宪法权威,把特定个人置于宪法权威之上。

中共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当然,推崇宪法权威并不必然反对领导人应有的个人权威。在国家治理中,基于统治效率的要求,领导人需要一定的权威,这在客观上是允许存在的。但是,领导人的权威一方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基于其自身道德、素养、能力产生的,尤其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进行科学、民主决策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这种权威也不能单纯基于其所掌握的权力而产生,领导人的权力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有效控制,否则这些权力就有可能沦为维护其领导地位的工具。

要保持一定的个人权威,领导者必须以宪法思维处理现实问题,不能留恋人治的治理方式。

宪法思维是执政者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它以合宪性当作思考问题的前提,合理地处理社会问题和矛盾纠纷,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处理利益关系时的最高判断标准只能是宪法。如领导人的讲话多引用宪法和法律条文,不能讲违背宪法规定的话,不能做违背宪法的事,更不能为了追求个人的人格魅力,以个性化的方式挑战宪法权威,靠非法治手段树立起来的宪法权威是不可靠的,最终会损害国家的核心利益。

4.法律权威不能超越宪法权威

在一些法律文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宪法权威和法律权威有时是相提并论的,有时两者包含着相同的理念,从表现形式上,宪法和法律创制的乃是体系化的规则,它们在生成方式和规范方式上具有一致性。宪法与法律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规范体系,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在权威系统中,宪法和法律制度处于中心地位。

但是,宪法和法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效力。与法律相比,宪法的独特性体现为:(1)在产生方式上,宪法是立国的基础,是以人民的名义制定出来的,而法律是根据宪法产生的“人民的代表”制定出来的;(2)在规定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它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是根本的、全面的调整,而法律是对宪法的具体化,是对国家生活具体方面的调整;(3)在规范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范是法律规范体系中具有最高价值的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而法律的制定要依据宪法的价值,法律是否正当要以宪法为根据进行评价。

正是基于宪法和法律存在的这些区别,我们才说法治之治首先是宪法之治,法治思维首先是宪法思维,宪法在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在规范体系中,法律权威要服从于宪法权威、维护宪法权威。法律权威不具有最终性和根本性。

由此,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命题在一般意义上是成立的,但需要根据不同的规范体系和语境,针对不同问题区别对待两种规范形式的效力,比如在宪法监督问题上首先确保宪法的权威,不能只重视法律权威而忽略宪法权威。违宪审查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纠正违宪的法律,强化合法性的宪法基础。这要求:(1)宪法应当得到直接适用,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2)立法行为和法律必须接受宪法的评价,即接受合宪性审查。

宪法的直接适用是维护宪法权威的必然要求。不过对于宪法的实施方式,目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学术界也对宪法究竟是直接适用还是间接适用存在一些争论。如何直接适用宪法?我们首先需要从现有的规范体系中寻找依据,推进宪法的实施。如人民法院在审判活动中不能排斥宪法,要根据宪法第126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有义务在审判活动中适用宪法,并把宪法作为审判活动的根本依据。

审判权的来源是宪法的授予,任何审判活动都不能脱离宪法。由于宪法赋予法院审判权,“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中自然包含着法院要遵循宪法约束的原则。当然,宪法的司法适用并不意味着法官行使法律解释权,也不意味着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直接适用宪法。

基于宪法和法律具有不同功能,法院审理案件时首先以法律为依据,遵循宪法与法律的界限,区分“规范性的法律”和“具体的用于裁判案件的法律”,在承认合宪性原则的前提下,在具体裁判的案件中适用具体法律。但在说理部分,法官可以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直接运用宪法条文;在没有明确法律规定时,法官可以根据宪法的规定与原则进行裁判。如在审理案件中发现可能违宪的法律,法官基于职权不能宣布违宪,但有义务将有争议的法律条文提交有解释权的机关进行解释,以最终的解释为依据进行裁判。

另外,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监督法对法律冲突的解决机制也作了相应的规定,为宪法的直接适用提供了规范依据。

由此可见,在现行的宪法与法律框架内,审判机关具有以启动宪法审查的职权形式维护法制统一的义务和权利,这是构成完整的宪法审查程序的重要部分。

我国宪法实施状况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是,有权启动宪法审查的机关疏于或者怠于启动宪法审查程序。因此,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宪法机关之一,在这一方面具有重大的宪法性功能,对于推动宪法实施应该而且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关立法行为的合宪性审查问题,目前已经确定的规范体系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面对大量的规范冲突,拥有审查要求权的机关基本处于“不作为”状态。如根据立法法第90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违宪的行政法规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的要求,但十多年来,从未行使过这一职权。而法律与基本法律、法律与规范之间的大量冲突,以及法律中存在的违宪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预防和解决。

因此,为了维护宪法权威,必须充分地运用违宪审查制度的功能,完善控制法律、法规的规范体系,及时预防与解决违宪现象。为了实现依宪治国的理念,我们需要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从完善监督程序入手,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成本最低、最具可行性的一个方案就是增设具有专门委员会性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并把法工委的法规审查备案室调整为宪法监督委员会下设的工作机构,明确其工作职责与程序。这是落实习近平“12·4”讲话精神,完善宪法监督程序的有效措施。

5.制度权威不能超越宪法权威

制度是各种规则的集合,并以之规范个体行为,目标是实现一定的社会秩序。显然,宪法也属于一种制度,是以宪法规则调整各类行为的制度体系。相对于人治的传统治理方式,制度之治具有进步性,它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治模式下的随意性、任意性和不可预测性,提高了公权力行为的规范程度。

但制度权威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特别是没有法制化的制度无法获得稳定性与权威性。因此,需要通过确立宪法制度的至上权威,能够消除其制度隐患。如前所述,宪法的正当基础在于,它是民主论辩的产物,其实施有赖于民主过程和专业判断。良好的宪法必然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也具有拘束其他一切制度的能力。判断制度本身优劣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宪法在其中是否具有根本性的支配地位,宪法是否有效地支配各项制度,并把基本的制度法制化。

制度权威是系统和多层次的,而宪法权威在其中发挥着统领功能和评价功能。宪法不但设定了制度的价值取向,而且“一部正义宪法应是一个旨在确保产生正义结果的正义程序”,宪法本身就是创设各种制度时必须遵循的程序要求。

这里需要纠正的两种观念是,不能因为建立了一些制度,就认为不需要宪法;也不能认为有了宪法,其他制度就不那么重要,或者其他制度自然就能建立起来。前者应当不存在什么争议,但后者需要特别加以注意。有宪法不等于它就有权威。宪法本身是抽象的,其内容是相对有限的,只能规定基本的国家和社会制度,只能保障那些具有基本地位的权利,它需要一些制度的配套。

宪法是制度体系的根本,其落实需要通过各种制度来完成。以宪法为价值指引和规范依据完成这一过程,便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具体化并不一定要通过部门法方式实现,但一定要有完善的制度设置。同时,制度规范本身也需要体系化,而不能“碎片化”,否则就会消弭制度自身,最终将架空宪法。

我国目前存在诸多社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制度供给不足。虽然我们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如何整合制度的效力、发挥制度的权威,在观念和程序上还存在缺失。比如国家机构方面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制度,但在权利保障上制度的有效性显然不足;在社会管理方面建立了比较丰富的制度,但在激发社会自身活力方面着力不足;在权力的配置上建立了层次比较清晰的制度,但监督和约束权力运行方面的制度同样比较零散、不够有效。这有损制度的权威,也根本上损害了宪法效力的有效性。

同时,徒“宪”不足以自行,有宪法而缺少能够有效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是影响宪法权威的重要原因。客观来说,目前我国宪法还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宪法实施制度是不完整的。这不但影响了法制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也影响了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立法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宪法实施制度的完善,以立法方式实施宪法只是宪法实施的一种方式,不能人为地夸大其功能,以价值引导社会生活只是宪法调整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宪法要得到全面实施,就必须建立具有实效性的违宪审查制度,不但要审查立法行为,而且要审查一切公权力的违宪行为。

宪法权威与社会共识

宪法具有至上的权威性,它不仅体现在宪法同法律相比时所具有的根本法、最高法效力,更为重要的是,宪法权威同政治权威、党的权威、个人权威、制度权威以及道德等其他权威相比,具有确定性、统一性的支配力。宪法要具有这样的权威,首先要求其是一部民主的宪法,进而要以宪法为根据安排国家生活,形成宪法至上的社会共识。

宪法权威是重建社会共识的基础。在人类的各种发明中,宪法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类在治理国家进程中,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通过制宪、修宪等方式将具有一定共识的思想、理念与原则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宪法治理的根据。将社会共识体现在宪法之中,使国家保持理性与人性,防止公权力执掌者的肆意、任性,以保护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同时,宪法通过其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机制,为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平衡提供法律基础与依据。

在社会共识基础上形成的宪法权威,遵循着一种理性的原则,使宪法的存在体现了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和社会性,反映稳定和谐的政治秩序,从而在根本上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使人类生活更加幸福和多样化。历史的经验表明,当人类社会背离宪法价值、背离宪法治理的基本规则的时候,社会就会陷入灾难与无序之中。

应当承认,当前我们的社会信任度相对低,共同体内部缺乏一些基本的共识。没有共识的共同体是不能持久的,也是不稳固的。重塑社会共识,最基本的根据是宪法,最基本的途径是认真对待宪法、全面实施宪法,让宪法中蕴涵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与共识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以宪法共识来建立、维护并发展社会共识。宪法权威来自于社会共识,同时通过宪法权威不断巩固与发展社会共识。

首先,要维护社会共识,必须尊重宪法文本。不尊重宪法文本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法治发展中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要维护宪法权威,首先要尊重、爱护与信任宪法文本,对宪法文本要持历史的、客观的和宽容的评价,它并非单纯是法律文件,而是代表了国家精神,任何回避乃至消解宪法文本的做法都是对国家价值观的伤害。

现行宪法虽然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但通过宪法解释、宪法修改等方式可以继续赋予其规范的开放性,使其保持生命力。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理由,否定、诋毁自己国家宪法文本是对宪法历史无知的表现。其实,现行宪法仍然有充分发挥功能的空间,我们的问题是已有的制度没有发挥作用,不能再在规范之外寻找出路。关键是要以宪法为基础,积极落实宪法的规定,发挥宪法的潜能,推动从“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的转型。

其次,实现宪法共识必须加强宪法实施,它是民主社会公共理性的载体,是通过宪法凝聚民心、“走向法治大国”的根本途径。宪法共识体现了多元价值在宪法层面上的沟通,而实际上,宪法共识的表现很简单——遇到现实问题从宪法中寻找解决途径,任何制度、任何公权力行为都以宪法为根本的评价尺度,做到这些,宪法共识便自然能够形成,宪法权威便自然得到树立,法治国家便真正建成。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宪法实施对于宪法权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宪法实施是维护社会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与过程,宪法实施状况的好坏决定了转型时期能否在根本价值层面上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良好发展。只有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坚持和完善宪法确立的各项制度和体制,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实现。

再次,执政党尊重宪法是维护宪法权威的关键。在中国,宪法要获得尊重,执政党对宪法的尊重是十分重要的。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党既要“依宪执政”,又要“依法执政”,二者互为表里,都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我们在实践中既要坚持两者的统一性,同时也要分析两者在性质、功能与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区别,确立依宪执政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执政党的一切活动都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建设法治国家,所要求的是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各国家机关都依据宪法授予的职权履行自己的职责。凡宪法没有授予的,就不得行使,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权力行使的有序性。

从以往的实践来看,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活动中,在处理同各国家机关(包括地方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时,容易遇到的问题是党的机关代替国家机关行使职权,对宪法的规定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

宪法体现了国家共同体基本认同的价值观,宪法没有权威必然“误国”。因此,我们需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核心利益的高度,切实维护宪法权威,以宪法继续凝聚社会共识,重建社会信任,发挥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理念的实现。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作者:韩大元

第3篇: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

2004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上海市委在上海友谊会堂召开了“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全市党政负责干部大会。

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要求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治市各项工作,不断提高上海法治化水平。

陈良宇指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的重要任务是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素养和法治观念。领导干部是关键,广大群众是基础。要抓好全民普法教育,正确引导市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法,自觉守法,职位越高,越要发挥表率作用,绝不允许插手、干预司法机关正常的司法活动,绝不允许对个案批条子、打招呼,对能够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有法可依的个案,一定要依法办事,对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或终审的案件,要切实维护好司法权威。

上海市领导龚学平、蒋以任、罗世谦、殷一璀、王安顺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刘云耕主持会议。会上,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吴志明,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信宝,市政协副主席俞云波,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滕一龙,中共徐汇区委书记茅明贵作了专题发言。

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吴志明

确保司法公正,必须得到有效的监督。一要完善法律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多层次、多环节的内部监督体系;二要抓住人民群众反映比较突出、可能导致司法不公的环节,加强专项整顿;三要进一步推行执法和司法公开,自觉接受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王仲伟

要通过新闻宣传,在整个社会形成这样的共识:让法律维护国家意志是人心所向。谁违反或践踏法律,谁就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惩罚。新闻宣传要注意抓住典型案例体现社会公平,要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闻媒体的领导和编辑记者要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模范,并在新闻宣传中努力体现法治精神。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信宝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不仅是我国各级司法机关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更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上海市人大一贯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坚持监督和支持有机结合,注意将司法机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人大工作的重点。

市政协副主席俞云波

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依法治国的需要,是实现上海依法治市的需要,也是政协有效履行职能的需要。这几年,上海市政协十分关注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进程和司法公正问题,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为此专门开展了对上海审判机关“司法公正”现状的专题调研,为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滕一龙

目前,审判工作呈现出三个新特点:案件数量多;案件类型新;审理难度高。针对上述特点,我们提出了“以公正促公正,以公正树公信”的法院工作思路。不久前,我们召开了全市法院院长会议,集中精力找了差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法院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是影响司法权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职业道德和作风培育上,今年我们要开展“塑造上海法院精神”主题讨论活动。在廉政制约上,我们将继续狠抓130条《院规》等各项廉政制度的落实,从源头上着手,机制上着力。

中共徐汇区委书记茅明贵

行政行为的法治化对司法行为的权威化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去年,我们提出建立一个透明、高效、职业化的公共政府,其实质就是建立一个法治政府,将法治的精神贯穿政府行为的全过程,渗透于政府所有结构和程序之中,确保各级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自觉维护司法权威,真正建立起法律控制行政权、人大政协监督行政权、司法审查行政权的权力制约机制。

维护司法权威,要夯实社区的法治化基础,在社区内形成崇尚法律尊严、尊重司法权威的法治氛围。

作者:靳伟华 曹 参

第4篇:四个意识”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新华社评论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2016年10月29日 20:04:3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0月29日电 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二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一个根本要求就是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

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力量,党中央、全党必须有一个核心。回顾党的95年奋斗历程,一个深刻启示就是,我们党有了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才能带领广大人民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总书记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实践充分证明,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名副其实。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当前,我们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千军万马,看统帅指挥;攻坚克难,听统一号令。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

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并具体体现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中去。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在当代中国,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全党同志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行。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明确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这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全党的郑重选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向全党全社会庄严宣示。

4年来,从着力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从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等“三大经济战略”到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国梦的里程碑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境界。

实现党在新时代的使命,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4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

在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总书记显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卓越的领导能力、深厚的为民情怀,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受到衷心爱戴和拥护,事实上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六中全会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众望所归、实至名归,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

增强“四个意识”,最终要落实在向核心看齐上

拥有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对我们这个有着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正处在实现民族复兴关键历史节点的大党,至关重要。明确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最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服从”,坚决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

“四个服从”的核心在于全党服从中央;增强“四个意识”,最终要落实在向核心看齐上。全党特别是高级干部向核心看齐,就是要以党中央的旗帜立场、决策部署、担当精神为标杆,提高政治站位、查找政治偏差,坚持实事求是优良传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在思想和行动上确保全党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学习的过程就是看齐的过程。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同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密切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贯彻,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维护党中央权威

六中全会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对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作出部署。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无论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还是加强党内监督,一个共同的重要指向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

实践表明,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尤其是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严肃查处近200名高级干部。他们中不少人不仅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作风上专横,而且政治上蜕变,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特别是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政治上野心膨胀,大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等阴谋活动,直接挑战党中央权威,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给党造成巨大伤害,教训极其深刻。党中央果断查处他们,不仅是惩治腐败,更是严明政治纪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消除了严重政治隐患。

在党的所有纪律中,政治纪律永远排在第一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内政治生活最为重要的遵循。严明政治纪律,要害在增强政治警觉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保持政治警觉,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把准政治方向,对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坚决抵制、勇于斗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政治安全。

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纪委开展监督执纪问责要体现政治性,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坚决纠正和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欺骗组织、对抗组织等行为,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坚定地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

第5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维护党中央权威

四个意识

(党在新时期的新要求)

“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来的。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中文名

四个意识

提出时间

2016年1月29日

目录

1. 2. 3. 4. 5. 6. 1 具体内容

▪ 政治意识 ▪ 大局意识 ▪ 核心意识 ▪ 看齐意识

2 提出意义

具体内容

政治意识

要求从政治上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突出的特点和优势。政治意识表现为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研究制定政策要把握政治方向,谋划推进工作要贯彻政治要求,解决矛盾问题要注意政治影响,发展党员、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对各类组织要加强政治领导、政治引领,对各类人才要加强政治吸纳。

大局意识

要求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核心意识

要求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始终坚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看齐意识

要求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这“三个看齐”“三个坚决”是政治要求,也是政治纪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高度自觉的看齐意识,经常和党中央要求“对表”,看看有没有“慢半拍”的问题,有没有“时差”的问题,有没有“看不齐”的问题,主动进行调整、纠正、校准。

提出意义

“四个意识”是一个意蕴深刻、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要求,是检验党员、干部政治素养的基本标准。增强“四个意识”、自觉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对于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对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凝聚力量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3]

第6篇:党课 树牢“四个意识” 维护党中央权威

党课讲稿

树牢“四个意识” 维护党中央权威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所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旗帜鲜明地聚焦维护党中央权威,强调树立‚四个意识‛、‚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为广大党员干部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规范政治行为、强化政治担当提供了重要遵循。

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所在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在西柏坡,党中央用一个电台指挥千军万马,‚嘀嗒、嘀嗒‛的电报声,就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全党全军都无条件地执行。靠发电报就能实施指挥,‚奥秘‛在于通过延安整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形成了坚持‚四个服从‛、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强化了党中央权威,保证了全党令行禁止。

相反,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现象存在,势必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对党的事业造成伤害。长征过程中,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要负责人张国焘自恃枪多势众,搞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宗派主义,拒不执行中央北上战略方针,坚持南下,不仅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而且给党和红军带来巨大损失。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央要有权威‛。他说,‚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

90多年来,正是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革命、建设、改革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不仅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而且政治野心膨胀,无视党纪国法,拉山头、搞宗派,直接挑战党中央权威,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在今天,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独立王国‛,实质上就是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利益集团、进行利益交换,‚山头‛林立、‚圈子‛横行,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

一、削弱党中央权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党中央有权威、令行禁止,全党‚一切行动听指挥‛,才能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反之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党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党的领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正因为如此,首条体会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维护党中央权威的极端重要性。

树立“四个意识”,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新制定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如是强调。首条体会指出,‚明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六中全会的历史性贡献。‛坚定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集中体现。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关键是增强‚四个意识‛,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015年1月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多次召开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的工作汇报,这是保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制度性安排。2016年1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时,首次提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强调树立‚四个意识‛,为的就是确保全党方向和立场坚定正确,确保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确保全党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队伍整齐有力。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大量案例和一段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的情况来看,党内政治生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都与‚四个意识‛淡漠有关。比如,黄兴国‚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阳奉阴违‛;吕锡文‚妄议中央大政方针,长期搞团团伙伙‛;周本顺、赵少麟、余远辉‚在重大问题上发表违背中央精神的言论‛、‚公开发表与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相违背的言论‛。这些人曾经身为党的高级干部,正是因为‚四个意识‛严重缺失,没有做到与党中央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迷失了方向,损害了党中央权威。

《准则》规定:‚全党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既是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准则》规定的题中之义,也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在思想上深刻认同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都自觉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才有权威,加强党的领导才能落到实处。

‚四个意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裂的有机整体。政治意识是基础,大局意识是关键,核心意识是根本,看齐意识是标尺。增强‚四个意识‛,首要的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提高政治站位,也就是要讲政治、善于站在政治高度看问题。‚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这一深刻论述,再一次将讲政治的重要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

讲政治,就是善于站在政治高度看问题。比如,有的地区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搞变通、打折扣,推进改革搞本位主义、部门主义,从政治高度看就是政治和大局意识不强的表现,妨碍党的政治纲领和执政使命的实现,进而会削弱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信任和信赖。再如,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只挂帅不出征‛,或者对干部‚重选拔轻管理‛、发现问题不管不问,凡此种种,都与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立场、顽强意志、担当精神存在较大差距,本质上是没有深刻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关乎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增强‘四个意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条体会如是强调。树立‚四个意识‛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应在思想和行动上提高政治站位、政治觉悟,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找准职责定位,以党中央的旗帜立场、决策部署、担当精神为标杆经常对标‚对表‛,不断从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上找到差距,发现问题、纠正偏差,通过严格严肃的监督执纪问责,确保全党坚决向核心看齐,做维护党中央权威的忠诚卫士。

‚四个意识‛不是空洞的口号,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最终看实际成效。要以维护党章党纪、捍卫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行动,体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要在学深悟透中央精神基础上,按照中央纪委七次全会部署要求,以《准则》和新修订的党内监督条例为尺子,加强对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执行《准则》、《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善于从政治上发现监督对象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和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欺骗组织、对抗组织等行为,督促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对党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7篇: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坚决做到“五个必须”

按照我院‚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围绕‚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以‚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坚决做到‘五个必须’‛为题目,做以下几点交流:

一、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根本是坚决做到“五个必须”

总书记强调,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做到‚五个必须‛,即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②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③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④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⑤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五个必须‛为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和举措,是对党员干部党性和忠诚度的重要考验和检验,五个方面融会贯通,不可分割。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通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二、对照“五个必须”的要求,深刻查摆自身问题 按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我主动做到将自己的思想和工作情况摆进去,严格对照‚五个必须‛的要求,以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为方向,我认为自身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习自觉性不高,在学习上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严格,上级安排学什么就学什么,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没有从深层次上去学习、去研究、去指导工作。

二是没有时刻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宣传员,对网络上、日常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存在的一些错误言论、错误思想和小道消息,没有认真分析其危害,勇敢地进行批评、抵制。

三是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还不够强,工作中没有深入调查了解群众反映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力度有待提高。

四是谋事和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降低,工作热情不够高,在工作上存在着安于现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

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做到严于律己 一是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将律己意识内化于心。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有意识律己,才能自觉律己,只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有正确的律己行为,思想认识是律己的根本。一方面要认识到严以律己,是立世之本、执政之基。只有做到严以律己,才能将制度要求上升到价值要求。要认真学习、熟知党纪国法的各项规定,并将这些纪律要求内化于心,这样才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无视纪律和规矩,就会失去敬畏之心,胡作非为,甚至走向犯罪。严以律己要有对信仰、对党纪国法、对人民群众、对组织的敬畏。始终牢记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样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做事才能有所顾忌,行动才能不忘法纪。严以律己,就是要将‚三严三实‛作为做人为官的内在自觉和行动标准,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

二是努力做到谨言慎行。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做到明辨是非。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用最新的和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去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把握世界的未来走向,做到与时俱进,遇事不糊涂。现今社会上,各种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要想抵挡住这些诱惑,必须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经得起考验。自觉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八小时内外一个样。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原则,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不法之事不干。要明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一个人如果在小事小节上‚失守‛,就很难在大事大节上守得住。领导干部要认真对待小事,守住小节,绝不能放任自己,放纵自己。要遵守规章制度,不能在金钱面前动起‚小九九‛,不能有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捞一把‛的想法。

三是经常反思自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领导干部要每天反省自己,看头脑是否清醒、看认识是否模糊、看心理是否健康、看情趣是否高雅、看言语是否得当、看行为是否理智,及时总结自己的思想与言行,拾遗补缺,正正衣冠,治治小病,不该伸的手不伸、不该做的事不做,做到行得正、坐得直、走得端。要以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深刻反思、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始终牢记‚五个必须‛,以‚五个高度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四、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坚决做到“五个必须” 作风建设要坚持从领导干部抓起,必须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坚持正人必先正已,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用无私无畏的勇气对照、检查、改进、提高自己,发挥表率作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做到‚五个必须‛,自觉维护中央权威。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认真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党的纪律和规矩,从遵守和执行党章入手,牢固树立党章意识,将党章作为自己行为的总规矩和总指南,坚定不移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省委、市委和上级法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做到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讲党性、重品行,严肃认真参加组织生活,落实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我党重要的政治纪律和规矩。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必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内组织生活制度等党的组织制度,增强组织纪律性,强化党的意识,强化组织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臵,进一步增强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政治责任感,增强大局意识、党性观念、纪律观念和廉洁自律意识,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工作贯例,要对党组织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遵照执行党的规矩,任何人、任何单位不能搞特殊、有例外,切实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将按照即知即改的原则,结合专题教育的部署要求,认真抓好整改,确保此次专题教育成效。

(三)提升境界、严格自律,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砥砺道德操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营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谨慎交往圈、净化生活圈、纯洁娱乐圈,做到慎始慎独慎微,时常警醒自己;从落马的贪官反面典型中吸取深刻教训,自觉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台上台下一个样,对人对己一个样,对上对下一个样,不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 做到表里如一。狠抓自身建设和队伍建设,做到严格自律,严格教育、监督和管理,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真正做到‚持续从严、越来越严‛常态化、长效化。

(四)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方面要真抓真管,真正将纪律变成无人敢于触碰的高压线。总书记强调,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而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作为我院党组班子的一员,一定要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的责任,做好模范表率作用,自觉做严明政治规矩的示范者、带动者,又要自觉做宣传者、组织者、推动者;进一步加强纪律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管事,将权力牢牢地关在制度的笼子里;运用正反两面的典型警示案例,组织干警认真学习,汲取教训引起警醒,引以为戒,真正将党纪国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8篇:如何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坚决做到“五个必须”

——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二专题学习研讨时的发言 姓名

(2015年8月25日) 下面,我联系思想学习和工作实际,围绕“如何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坚决做到‘五个必须’”主题,与大家一起交流、共享、进步。

一、第二专题学习情况

第二专题的主题是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为此,我重点研读《党章》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学习用书,认真学习《习近平用典》、《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等关于严以律己方面的内容,认真学习《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中焦裕禄、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等内容,观看专题电视片等视频资料。认真学习习了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警示录》等学习用书,从一批违纪违法案件中汲取教训。

二、学习心得和体会

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总书记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为把讲规矩落到实处,他强调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必须做到“五个必须”:“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对党是不是忠诚,这“五个必须”是重要的考验、根本的检验。

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我对“五个必须”的理解,我认为要做到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做到“五个必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与中央步调一致。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维护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没有中央权威,全党就不可能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四个服从”是对我们党内生活秩序的总概括,是正确处理党内各种关系的基本准则,其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同中央保持一致不是一个空洞口号,而是一个重大政治原则。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要始终保持理论自觉。注重理论学习,准确理解领会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精神,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前提和基础。要深刻把握鲜明立场,准确理解基本观点,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注重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紧紧围绕开发区和部门工作实际,认真查找不符合、不合拍的地方,切实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时刻严守党的纪律。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严明的纪律作为维护党的纯洁性的有力保证,努力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全党同志必须遵守的统一的铁的纪律。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好表率,既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维护纪律,又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同一切违反纪律的行为作斗争,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作为党的基层干部,更要自觉服从组织决定,认真领会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精神,力争把上级政策原汁原味贯彻到基层,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同时在工作中还要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擅作主张,不搞个人主义。

4、要经常自省。要常筑思想之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常扫思想之尘,坚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抵抗政治灰尘的有力武器,深挖问题根源、触及灵魂深处,切实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常求思想之新,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抢抓机遇中谋求发展,在先行先试中提高水平。

三、个人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

本人参加工作以来,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认真学习和深刻反思,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按照把自己摆进去,摆进职责、摆进思想、摆进行为的要求,查找自己在执行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和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意识仍要强化。自己虽然能够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站稳政治立场,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但也存在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党内政治生活参加不及时,甚至走过场的现象。思想上存在理想信念是上层领导的事,离自己太远,与业务工作结合比较少,不能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够,存在实用主义现象,对理论知识的科学体系掌握不够全面和系统;学习缺乏钻研精神,缺乏挤劲和钻劲,对政治理论的实质精神理解不够深刻学用结合不紧,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工作实践上做的不够。对一些新知识、新理论只是浅尝辄止,不求深入研究,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理解运用不够充分

2、对严于律己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想腐败也没有条件,党风廉政建设与己关系不大;有时也存在无所谓、与己无关、高高挂起、随大流的思想;有时认为只要把住大原则,不失小节,宽松一下也无防。

3、存在执行纪律不严的问题。主要是工作激情减退,缺乏认真精神,有时也有迟到早退的情况。正是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使自己渐渐放松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

4、工作作风仍需转变。在工作中能够保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优良作风,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能够做到忠诚履职,踏实工作,不计得失,甘于奉献。但也存在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思想。一事当前,先考虑的是有无风险,过分强调部门、个人利益,不能从大局上考虑问题,担当意识不强。工作中还存在留在机关时间多,深入基层时间少;忙于事务时间多,深入基层检查帮助少;对分管工作关注的多,对其它工作接触的少;布置工作任务多,督促检查少,工作成效不够理想等现象。

四、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按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要求,从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从自觉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和廉洁自律等方面入手,坚持思想上严起来、整改上严起来、正风肃纪上严起来。立说立行、即知即改。

1、保持清醒,坚守政治底线。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始终做到在政治上清醒坚定,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议决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团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坚决贯彻落实党委的决策部署,遵循组织程序;服从组织决定,不跟组织讨价还价、不欺骗对抗组织。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加强党性锻炼,遵守道德底线和红线,加强道德修养,严格自律、以律促德,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

2、心存敬畏,增强法纪观念。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把党章、中央八项规定、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必须”要求作为个人行为戒尺和准则。要带头敬法护法、遵纪守法,自觉把个人行为、行政行为等严格约束在法律框架内,按法律办事、按规定办事、按制度办事。在自觉模范遵守各项法纪和禁令的同时,敢于善于指出和纠正违法乱纪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和尊严。

第9篇:增强四个意识,维护中央权威,向中央看齐心得体会-余发波 文档

“增强四个意识,维护中央权威,向中央看齐”

心 得 体 会

商南县城关第三小学

张绪东 2017年8月

增强四个意识 维护中央权威 向中央看齐

关于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和捍卫中央权威向中央看齐的核心地位为主题,主要强调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坚决拥护和维护总书记在全党的核心地位,切实增强践行“四个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严格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认真落实市委要求,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开展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把握党内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实效性。要坚持领导带头,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影响带动“绝大多数”。要强化问题导向,按照党员“五查摆五强化”、党员领导干部“七查摆七强化”的要求,认真查摆解决存在的问题。要用好日常的教育途径、教育方式,推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要坚持区分层次、分类指导,推动学习教育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作为一名党员,坚决维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和捍卫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势在必行,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始终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体现了全党共同的心声,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点,不仅为各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党员干部修身做人、谋事创业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此次学习贯彻活动为契机,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刻以“四个意识”为工作、行动准则,进一步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的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对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的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克己奉公、勤政廉政,为努力推动我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上一篇:农业抗旱减灾实用技术下一篇:篮球训练营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