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和谐发展局面(通用8篇)
和谐发展局面不容亵渎
8月21日早6点50左右,公司中心实验室厉芳因电瓶车摆放一事与保卫组隋东发生争执,继而相互口角、对骂,经其他人解劝平息;但在第二天相同时间,厉芳丈夫同另外两人到公司警卫室将隋东打伤,致使事件变性升级并经由公安机关处理。事后,办公室召开了全体保卫人员会议,作出相关要求;隋东在会上做了比较深刻书面检讨;同时,公司对此事件专门下发了对当事人及部门领导的处理决定。此次事件,是对公司健康、和谐发展和整体形象的亵渎和破坏,并且反映出,虽然公司在引导和提高全员素质上倾尽全力、更在努力地带领全体员工创造和谐发展局面,以求得员工收入的提高;但在个别员工心中,却没有珍惜这个来之不易局面的一种概念;整体意识、团队精神缺乏;仅从个人角度出发,把个人的感受、冷暖、好恶及利益凌驾于别人和企业之上;本来只一件很小的、可化解、可平息的事情,却因为人为地放大而升级,使员工与企业的形象、社会效益等受损、管理成本增加、当事人被考核、被处理,这是多么的不值!反射到我们其他工作上,也依然存在着相互欠理解、欠沟通、欠配合的情况,如果任由其发展蔓延,是很危险的。想一想人生在世能够聚集在一块做一番与人于己都有利的事是多么的福分,想一想我们共同打拼、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是多么的可贵,还有什么不可以释怀的呢?我们的心态为什么就不能调整得平和一些呢?当然,公司鼓励一切为了提升质量、提高品质、增加效益、改善管理的争论、辩论,而不是争吵!更不是争端!
我们公司是全体员工的公司,制度不容破坏、局面不容亵渎!公司要求,各级管理干部要加强对所属员工思想、心态和素质的引导教育和塑造;公司希望,全体员工要理性对待工作、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和矛盾,互谅、互让、互助、互帮;公司倡导,干部员工提振精神,同一切亵渎和破坏公司和谐发展局面的人和事作斗争,捍卫我们的劳动成果;公司号召干部员工履职尽责、遵章守纪、改变自己、感染他人,为公司以及在公司从业的我们获取更好的发展局面和更佳的效益奋勇争先!
一、破解难题, 集体企业发展新成效
l、有效帮扶, 分类指导促发展。
联社针对系统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各异、生存发展条件不尽相同的情况, 按照“整体统筹、分类指导、创造环境、有效帮扶”的办法, 对企业的资产运营、生产经营、改革重组等进行分类, 将企业分为生产正常企业、停产出租企业、困难企业和改制企业四大类, 对口给予有效帮扶。对生产正常、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 着力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思路, 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合作、引资嫁接、结构调整等方式, 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促进科学发展;对长年停产出租的企业, 着力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 通过加强资产监管, 盘活存量资产, 整合有效资源, 增加资产收益, 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对困难企业, 积极落实帮扶措施, 关注职工基本生活, 解决医保社保问题, 减轻企业职工负担,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对改制企业, 协调筹措改制成本, 妥善分流安置职工, 整合重组资产, 化解历史债务, 卸掉沉重包袱。全市城镇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0亿元, 增长11%;出口交货值86亿元, 增长2.3%。累计完成企业改制的有39家, 分流安置职工4001名, 筹集安置补偿金9823.8万元。
2、加强监管, 主动作为解债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和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集体资产的有效监管, 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我们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 率先在福建省联社系统制定《泉州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集体资产监督管理规定》, 对集体资产的登记、管理、收益、使用、经营和转让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 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处置集体资产, 督促企业法人保全集体资产。例如泉州市二轻供销公司原处于长期停产, 资产负债率高。在认真学习《规定》后, 公司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规范运作, 对所属资产通过“以股抵债”的方式, 征得恒发立体停车场有限公司董事会研究同意, 对该公司资产进行评估, 通过职工大会表决授权, 转让股权385万元, 化解巨额债务613万元, 同时解除泉州市制鞋厂的担保关系。泉州市二轻供销公司的这一举措, 化解了历史债务, 保障了职工的切身利益, 维护稳定大局, 促使困难集体企业走出困境。
3、先行先试, 盘活资产增收益。
联社系统多数停产集体企业已从第二产业转为第三产业的物业管理, 目前管理租户有234家, 通过资产经营收入解决职工的社保、医保和基本生活问题。因此, 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就必须转变方式, 创新发展模式。特别是对租户散、租期短、租金低的出租企业, 更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资产的潜能, 继续做好“退二进三”这篇文章, 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等方法, 盘活存量资产, 整合有效资源, 增加资产收益。例如泉州市机电厂, 抓住市委市政府在鲤城古城区发展创意产业的机遇, 采取企业厂房整体租赁, 与星光音乐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南京环亚公司合作创建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 总投资6500万元, 年可创利税500万元, 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此项目已顺利开工建设, 成为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七大项目之一, 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项目的落实不仅盘活了机电厂存量资产, 使存量资产保值增值, 更有效地确保了职工的切身利益, 使职工的“两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达到资产增值与保障民生的双赢。
4、拓展项目, 做大做强扩平台。
联社系统城镇集体企业厂房多数都位于市中心, 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我们充分利用优势, 站在企业生存、发展、做大的高度, 努力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积极寻找项目, 进一步做大做强, 切实转变企业发展的被动局面。例如泉州市木器厂, 充分利用厂区优越的地理位置, 主动提出承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 接纳中菜市搬迁选址, 克服资金、经验、项目预算亏损的困难, 开发新门市场及配套房地产项目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 新门市场已成为泉州市区最大的农贸市场, 年交易额近5亿多元。随着市场的繁荣和资产的大幅增值, 职工收益大幅提高, 企业发展平台不断扩大。新门市场管理服务中心与中侨集团签订合作协议, 合作开发新门市场邻边中侨集团属下的泉州市农械厂28亩土地, 发展市场配套和物流配送等项目, 已顺利开工建设, 进一步做大做强新门市场。
二、转变方式, 集体经济壮大新境界
1、转变观念, 深化改革。
总社“六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 集体企业改革的方向和出路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部分集体企业生存艰难, 仅能勉强维持缴交职工的社保医保, 职工缺乏发展的信心。转变发展方式, 整合有效资源, 深化改革创新, 发展具有活力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才是传统集体企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联社作为集体企业的领导和服务机构, 负有管理监督集体企业资产运营的职责。几年来, 在探索新型集体经济方面, 联社着力重点发展南安第一轻机有限公司等5家新型集体企业。我们引导企业领导进一步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 通过经营资产和提高资产的运行质量, 使存量盘活优化, 营造新的增长点, 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实现企业发展壮大。
2、推进改制, 优化重组。
推进企业改制, 是企业获得新生的有效途径, 是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有效形式。联社针对一部分特困企业采取关、停、并、转、破等形式改制, 通过实行兼并联合, 进行资产整合重组, 发展规模经济,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转换经营机制, 深化集体企业改革。2010年, 联社将突破改制难点, 实施改制方案, 推进企业早日完成改制。重点指导市电机厂、纸品厂、丝钉厂, 南安鞋革厂, 惠安文具厂等5家企业的改制工作, 将筹集改制资金3245万元, 分流安置职工817名。协助市电机厂解决土地收储问题, 落实补偿安置资金, 解决历史债务, 妥善安置职工, 完成企业改制;协调鲤城法院调解处理市纸品厂178万元债务问题, 努力筹措改制资金, 做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 维护企业稳定;督促市丝钉厂依法依规处理土地使用权, 落实改制资金, 推进企业改制工作。
3、抢抓机遇, 盘活资产。
泉州市政府为推进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 提升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有意利用老城区闲置厂房和厂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打造古城泉州特有的“海丝”文化和闽南民俗文化。联社将引导企业抢抓机遇, 做好“退二进三”的转变, 在不改变企业所有权的条件下, 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的, 调整和改变企业经营权。通过资源优势招商引资, 采取厂房整体租赁、挖潜改造、股份合作制等形式, 盘活存量、闲置、负债资产, 从而打破集体企业的封闭性, 以开放的融资机制, 取代封闭式的经营机制。鼓励职工投资入股, 吸收社会法人、自然人和外商投资, 开辟企业资金来源, 组成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混合经济组织。把沉淀的净资产转化为有效资产, 把负债资产转化为净资产, 继而进行资产经营或资本运营, 使企业走出困境, 开辟发展新天地。联社将进一步做好机电厂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管理工作, 并积极寻找项目, 开发鲤城古城区12家集体企业的闲置厂房, 让企业得到长效发展。
4、利用优势, 规模发展。
联社系统有的城镇集体企业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一定的发展态势, 但是企业发展要更强更大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打造优势品牌, 引进高端技术人才, 不断扩大规模, 不断发展壮大。例如泉州市豆制品厂从五十年代发展至今, 产品一直受到市民的欢迎和赞许, 企业已向省、市有关部门申请老字号品牌, 如今由于市政府规划发展的需要而异地搬迁, 现项目用地选址工作已通过市政府用地联席会议批准, 正在做好搬迁前期准备工作。联社指导该厂做好搬迁、扩建工作, 努力引导企业打造豆制品老字号, 通过品牌优势, 增强社会认知感和员工自豪感, 吸引技术人才, 建立现代企业运作机制, 实行现代化管理, 进一步发展壮大。所以, 利用集体企业所处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和有效资源, 生成有影响力的发展项目, 将为泉州市城镇集体经济发展再做贡献。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校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有以下几点认识。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准确的办学定位
办学理念,是指一所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塑造学校的形象,提升大学的品味,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学生、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先进的办学理念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其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正确判断时代特征,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办学理念还要与学校的发展历史、传统、校风相适应,体现其历史传承的一面。另外,高校还需有准确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应是在充分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建设人才技术需求状况,结合学校专业、学科特色和优势基础上而制定。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学校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结构以及办学特色等。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科学、合理、适合校情的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是确定基于学校领导及师生对学校自身发展远景的展望,是学校全体师生在一个时期内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一是必须充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如学校目前的办学条件、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学科特点等;一是要认真分析学校所在省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技术、信息的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既要考虑长远发展,也要考虑现实可能,经过科学、深入、全面的论证后确定。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上世纪末,高校扩大招生后,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为此,高教界提出了高校必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认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规模的扩大不能致使教学质量滑坡,同时扩大规模要与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使高校能够培养出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对此,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办学规模应与办学需要和学校自身条件相符合。学校办学规模应由社会经济建设对学校专业人才需求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学校的承受力来确定。2、高校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充实内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出社会、行业需要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要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特点和科技发展情况,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协调各学科领域的发展。要结合形势需要,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形成优势学科群,以此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4、要注重效益,优化投入产出比。宏观来讲,效益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之间,高校应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并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学校一方面能够很好的体现社会效益,又能够收到其发展所必须的经济效益。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方针,努力增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正确处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努力建设和谐校园。高校要本着提高讲授质量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的原则,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把对学生成长是否有用作为基本原则,所有课程都必须围绕学生成长的目标来开发和设置。在学科建设上,应坚持学科建设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大力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实力转化,使学生成为学校学科建设成绩的直接受益者。硬件方面,学校教室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馆、餐厅宿舍都应以方便学生为准则,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高校内部和谐、健康发展。
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修养和道德素养
极大的提高。这些巨大成就,都是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也是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论如何改革,都始终保持了矿区的稳定,这是取得一切成绩的前提和基础。但是,在企业繁荣进步的背后,还存在一些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保持矿区的和谐稳定,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共同做好稳定工作,为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做好稳定工作,就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决定态度,观念决定行动。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公司近年来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为了保障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只有企业发展了,职工才有发展,才能得到更多的实惠。对此,广大干部职工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其中,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诸多矛盾,这都是观念和认识上的差距所致。比如仍然想依靠企业包办子女就业,合同到期还想企业继续安排工作,以及分配问题等,说到底都是观念和认识上的问题,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已经不包分配了,企业又怎能无条件地包办职工子女的就业?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就是为了规范劳动用工。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就业靠技能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破除思想上的误区,彻底转变观念,想上岗只能通过竞争,想挣钱就得多做贡献,想就业必须苦练技能,没有其它途径。因此,我们要积极配合公司推行各项改革制度,为公司的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做好稳定工作,就要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维护企业稳定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抓住党的十七大召开这个有利时机,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八种良好风气,树立社会正气,形成识大体、顾大局的思想境界,多一些干劲,少一些牢骚,保持健康向上、进取有为的精神状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上来,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全年的生产任务上来。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当好指挥员,更要当好宣传员,给大家讲政策、讲法律、讲清楚企业改革的目的和方法,教育职工全身心投入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同时,要认真分析职工的思想变化,及时掌握职工的心理动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对一些不稳定苗头,坚决采取必要的措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单位,绝不能把事态扩大,将矛盾上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才能更好更彻底地解决矛盾和问题,才能保证企业健康、科学发展。
做好稳定工作,就要促进企业发展。改革是为了发展,稳定也是为了发展。只有发展,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公司提出了“123”发展战略,即,一个目标:建成亿吨级大矿区;两条产业链:用黑色煤炭、绿色生态两条产业链,开发地上、地下两座宝库,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周边社会发展;三大支撑:建成设计院、研发中心和职业技术学院,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这不仅为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自身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一定要要珍惜目前难得的发展机遇,主动、积极地维护企业的和谐稳定,推动企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开创“和谐社区”建设新局面
——中共荆州市沙市区委副书记 李恒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建设为龙头,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四城同创”为载体,持续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大力美化社区环境,积极繁荣社区文化,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有力推动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发展,为圆满完成奥运火炬传递等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区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全国社区红十字服务示范区等殊荣,全省城乡社区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构建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体系 坚持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民心工程和实事工程来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强化和谐社区建设的组织保障。
(一)构建联通上下的行政组织网络。实施社区建设改革以来,区和街道分别成立社区建设领导机构,由党、政主要领导担
任组长,相关部门责任人任成员。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并实行全覆盖。2006年起,实行区“四大家”领导及区直部门对口帮扶社区制度,先后建立市、区两级社区党建工作队联系制度,帮扶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协助社区依法开展居民自治,扎实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活动。
(二)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组织网络。在实行社区基层党组织全面覆盖的同时,依法为83个社区组建社区居民委员会,做到社区自治组织不留空白。同时,积极组建以志愿者为龙头的老姨妈义务巡逻队、家政服务队、治安联防队、文化宣传队等服务队伍,志愿者服务人员达1万多人,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内容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组织网络体系。
(三)构建保障有力的部门服务网络。各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基本原则,设置654个社区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岗位补贴300元;设置社区专职工作岗位(民政、劳动、计生、综治专干)160个,每月人均工资待遇800元。目前,全区83个社区居委会共有工作人员400多人。市、区财政每年为每个社区落实工作经费2万元,2008年提高到3万元。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夯实和谐社区建设的物质精神保障 创建和谐社区,其根本是生活和谐。我们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着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强化社会保障,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不断提
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全面激发市民创建和谐社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大幅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突出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坚持以创业促就业,不断深化和拓展“百姓创家业”活动,2007年以来,累计发放贴息贷款5727万元,扶持创业户1200多户,带动就业1.5万人,“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万多人,全区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2009年,“百姓创家业”活动被《人民日报》和《湖北日报》报道,全省创业促就业工作会议在我区召开。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社会保险覆盖37万多人,社会保障实现按时足额发放,2007年以业,累计发放8亿多元。建立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3万多低保对象救助覆盖率达100%。积极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取消救助“起付线”和救助病种限制,救助标准由原来的最高3000元调整为5000元。开辟单亲妈妈生活救助“绿色通道”和“托举夕阳,关爱高龄老人”帮扶活动。对9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给予特殊关怀。积极探索社会化为老服务新模式,全区“六位一体”为老服务工作模式在全省范围推广。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群众参合率达99%以上。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85%以上的居民群众。
(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五四制”向“六三制”过渡及学校布局调整,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依托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校和家长学校等平台,进一步
拓展社区教育空间。紧紧围绕社区文体阵地、文体队伍、文体活动内容和文体活动方式四个方面,大力加强社区文体建设,每个街道都设有文体站,全区共兴建100多个社区文体活动场所,成立各类体育协会13个,组建秧歌队、腰鼓队、健身操队、曲艺队、京剧票友会等群众性文化团体30余家,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200多人。积极开展“消夏纳凉晚会”等丰富多彩文体活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文明单位和社区贫困户结对共建活动,初步形成了健康向上、文明和谐、团结互助的社区氛围。兴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医疗服务站14个,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实现覆盖,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三)大力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全力以赴开展“迎奥运圣火”、省级卫生城、“四城同创”活动,区财政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加强社区综合整治,每年拆除违章建筑20多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街巷道路50多条,更换和维修各类窖井9800余座(套)。特别是近两年,市区联手投入6亿多元,黑化主干道8条。扎实开展绿化示范社区和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每年植树2万多株。中心城区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城市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小区管理物业化、环卫保洁市场化、门前三包规范化、日常管理网格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四)深化“平安沙市”创建。坚持维稳工作“责任在党委、功夫在平时、重点在基础”的工作思路。高度重视维稳基层基础
建设,街道全面实现维稳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四到位”。全面强化维稳第一责任,坚持矛盾纠纷一月一排查制度,认真落实区“四大家”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成立5个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专班,大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每年成功控制和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10多起,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不断完善“技防、物防、人防”一体化防控体系,形成了专群结合的大防控格局,扎实开展扫黑除恶和严打专项行动,不断加大传销活动打击力度,人民群众的安全得到保障。强化外来人口管理,做好两劳释解人员和吸毒人员的安置帮教。加强社区法律服务,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落实“四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社区公民法律意识明显提高。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搭建和谐社区建设的有效平台 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扩大基层民主作为创建和谐社区的立足点,探索建立“居民说事”制度,着力解决居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拓展和谐社区创建的新途径。
(一)探索总结“居民说事”制度。认真总结社区干部群众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有益创造,明确推行“居民说事”制度的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关于在全区城市社区全面推行“居民说事”的实施办法(试行)》,及时召开现场推进会,将“居民说事”制度推向全区。不断扩大“居民说事”范围,建立企业职工说事厅、医院患者说事厅、学校家长说事厅等,不断扩大居民群众的参与面;不断拓展“居民说事”内容,在说邻里小事、社区难事等基
础上,集中说国家大事、说社区发展大事,增强了居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不断创新“居民说事”方式,在收集群众意见说事的同时,开展社区定题说事,由社区“两委”确定议题,组织居民群众说事。通过深化和拓展,“居民说事”的影响日益扩大,效果更加明显。
(二)规范提升“居民说事”制度。注重把握“说事、理事、议事、干事、评事、查事”六个环节,成立“居民说事”调解委员会和议事会,民主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善与“居民说事”制度相配套的软硬设施建设,确保“居民说事”制度落到实处。研究制定说事、理事、议事、办事、评事、查事“六步工作法”。做到开放说事、分类理事、民主议事、明责办事、公开评事、追踪查事,确保大事不出社区,上访不越级,件件有回复、事事有着落。
(三)全面推行“居民说事”制度。我们及时召开现场推进会,将“居民说事”制度推向全区,有力化解了群众矛盾,确保了民意诉求渠道的真正畅通,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据不完全统计,自该制度全面推行以来,全区共受理居民说事2400余件,已办结2320件,群众对“居民说事”的满意率达到97%。社区治安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信访件比去年同期下降40%,越级上访事件基本杜绝。“居民说事”制度的推行,开创了我区社区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我区连续两轮被命名表彰为“全省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我区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省老龄办在我区召开全省为
老服务现场会。
开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新局面
2006年到2010年,按照国家“五五”普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国家政策法律,加强对特定区域、特殊行业和特殊群体的依法治理,解决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在镇区、矿区、库区的依法治理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城镇建设法制化,积极构建现代乡村质治理新型模式。
2007年,我亲自策划和主抓城镇建设工作,仅用三年时间,实现镇区面积扩大两倍,而且三年没有发生群众集体上访、挡工堵路及其他群体性事件,主要做法:
(一)抓城镇定位,使城镇品牌成为共同愿景。结合地松镇河溪密布、环境优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实际,在征求群众的意见基础上,提出“休闲垂钓”之乡的城镇定位,相应提出城镇发展的“12345”工程(即一个品牌工程,打造“休闲垂钓之乡”的城镇品牌;两个载体工程,一是通过小城镇开发实现地松城镇化;二是通过土地流转为城镇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培育发展城镇新产业。三个规划工程,一是做好城镇总规和详规编制,二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做好新农村村庄整治规划。四个结合工程,把城镇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国家项目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五个一体化,实现镇村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规划、产业发展的一体化推进)并依法定,通过人代会形式审议通过,成为地松发展的共同愿景,作为群众的共同意志,确保城镇化的有序推进。
(二)抓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的法制功能。
2007年,我带领政府班子先后到什邡市和我省黔东南州考察城镇规划,在汲取什邡市马祖镇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镇实际,委托黔南州建筑设计院和都匀市规划局共同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成为福泉市唯一一个既有总规又有详规的乡镇。规划编制完成后,先后五次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对规划进行讲解,征求意见,并通过镇人代会审议表决通过。全镇人民对规划行成共识,提高执行规划的自觉性。规划由市政府批准实施,成为我镇城镇建设的法定文本。后来,又编制镇区浪波河流域水能资源开发规划和镇区周边四个村寨的新农村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形成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规划体系,构建涵盖5000余人的乡村间规划、管理、建设一体化的新型治理模式。
(三)抓秩序治理,构建和谐镇区
一是抓规划执行。在建设初期,部分群众和个别单位不按规划建房,甚至有些单位建房的设计图纸由省或州统一设计,与我镇规划冲突较大。为此,我积极协调市建设局执法大队,强制拆除新区三户违反规划的民用建筑,并积极与州建设局、市政府有关领导沟通,通过他们协调有关部门,在我镇新区实施项目建设时,按我镇规划设计施工。通过争取,黔南州建设局和我市建设局给予大力支持,任何单位凡在我镇新区实施项目,图纸设计上由他们源头把关,严格按我镇规划执行。在新区实施的大型项目中,卫生院大楼、邮政服务中心、文广中心、中学教学大楼严格按照规划施工,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通过严格执行规划,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法定性,地松镇成为福泉市执行规划最好的乡镇,被明确为福泉市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的重点镇之一。
二是严历打击非法占地建房,先后组织国土执法数十次,杜绝非法占地建房行为。取缔规划区土法炼焦厂一个,拆除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摊点20余处。加强环境整治,完善乡村环卫设施。建立工商约时定点服务中心,强化市场监督。
三是通过利益导向,引导老街和周边村寨房屋改造按新规划实施,每户给予2000元-5000元不等的奖励。两年来,老街2/3旧房按照规划实施改造。
四是抓村庄建设,对镇区周边五个村寨,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力。按照“绿化、亮化、硬化、汽化、美化”五化的要求进行治理,现已完成7090的治理工程,初步形成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农村社会治理形态。这些治理措施,从客观上普及了《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应当说,农村的依法治理所依之法,不一定是现成之法,村规民约、乡村规划、共同愿景也可成为治理之法。农村社会广泛,情况复杂,我们应创新治理模式,在治理中普法,在普法中治理。
二、依法治理矿区地质灾害,积极构建特殊的法治结构 2006年至今,我先后三次组织实施涉及全市及我镇的矿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和谐矿区建设中,形成独特的法治结构,也提供有益的法治经验。
(一)组织实施福泉磷矿采区格山榔地质灾害防治,为市政府依法收取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提供充分的依据,为构建磷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奠定基础。
2005年-2006年间,受市政府指派,牵头组织实施福泉磷矿采区格山榔地质灾害治理,涉及120余户480多人。我亲自编制治理方案,针对矿山特殊地质条件,提出进行城镇化安臵、将村民搬迁至牛场镇区的建议。由于采矿权人更换频繁,关于业主法律责任分摊问题由现有业主承担全部责任是不公平的,于是向市政府提出依法开征地灾治理保证金,磷矿山的磷矿按每吨10元收取政府统筹治理经费,并以政协提案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议,得到州市肯定。2006年正式开征,至今已有数千万元。解决矿山地灾治理长效机制问题。
(二)组织实施地松跃龙煤矿地灾治理,为和谐矿区建设树立典范
2008年5月,我镇跃龙煤矿采矿区垮岩自然村寨发生地质灾害,涉及27户20余人。当时正值雨季,需要进行紧急避险,市政府责成我镇采取一切措施进行防治。这次治理具有几个典型特征:
1、法律责任的确认程序最为严谨。2008年5月,先后委托104地质队、贵州天展地矿公司进行应急调查,风险性评估和地质灾害成因技术鉴定,确认跃龙煤矿采矿是造成地灾的主要原因。2008年,镇政府委托贵州大学为该地质灾害编制治理方案,然后对矿区所辖的村民出资搬迁。2008年,市政府批复拆迁安臵方案,2009年元月,以地松镇名义启动搬迁,到2010年,已经全部拆迁完毕。
2、民主化程度最高。我们编制的四个治理方案,即就近搬迁、货币安臵、后靠安臵、城镇化安臵,能充分说明各个方案的利弊,在镇里公开征求群众意见,所以群众能百分之百的接受城镇化安臵。对各种拆迁实物指标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群众百分之百的签字认可后作为补偿依据。同时,宅基地划分坚持群众自愿申请、自主选择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3.法律文书最齐全。资质部门的应急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技术鉴定报告、治理方案、行政批文、群众申请书、实物指标确认表、拆迁范围图、宅基地总地图、拆迁合同等一应俱全。共收集各种法律文书资料8卷。
4.速度最快效益最好。将地质灾害治理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移民搬迁相结合,既解决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又为群众找到后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既消除企业的发展隐患,又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达到镇区扩展,企业满意,群众高兴的目的,较好地兼顾了企业、群众、地方三者利益,成为和谐矿区建设典范。
(三)组织对杨柳井煤矿、干塘边煤矿采矿活动与巴香坪水井水量减少的成因关系进行司法技术鉴定,这是我市至今为止首次对地灾成因进行司法技术鉴定。
2007年,巴香坪村300余人封堵杨柳井煤矿、干塘边煤矿运输通道,声称两个煤矿采矿导致他们的饮用水源巴香坪水井水位下、水量减小,要求赔偿损失。我及时邀请并以政府名义委托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对此进行司法技术鉴定,在确认煤矿和水量度小没有关系后,又组织听证会,由环保、水利、信访、法制办级群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会上由专家对采矿活动与水量减少的关系向群众讲解,并对群众提出的疑问一一进行解答,有效化解矿群矛盾,促进矿区和谐稳定。
应该说,矿山地质灾害是引发矿群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较为单一,治理中存在一些法律问题,如业主的法律责任怎么认定,诱发者由谁确定,资质部门在鉴定文书一般用“主要原因”“重要原因”等模糊词语,如何量化责任,地灾损害赔偿没有专门的标准等。可以说,地质灾害治理没有成熟的法治模式。因地质灾害而提起诉讼的难度大,诉讼中的举证极为复杂,而且责任很难量化,加上诉讼主体多元化,一处灾害可能涉及多个业主和大量群众,在程度上不好控制。实践中,往往由政府主导统筹治理,或由政府指定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技术鉴定(不管业主是否认可)——确认责任业主(不能复议,也不可诉讼)——政府牵头、业主出资——统筹治理——参照当地征地拆迁标准补偿——兼顾企业、群众、政府利益——尽量进行城镇化安臵。这种治理从性质上讲,仍属于行政法范畴,同时兼具民法、侵权法的一些特征,形成独特的法治结构。
三、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库区发展相结合,构建和谐库区探索有效的法治途径。
下翁溪水库是福泉较大的小型水库,设计库容量600万立方米,解决1.5万亩农用灌溉和8000余人饮水问题,库区涉及四个自然村寨共1200余人口。早在1992年,国家投资1500万元建成下翁溪水库并初次蓄水,由于库区岩溶地貌发育,溶洞较多,当时的勘察技术没有发现,导致水库建成以后不能蓄水。20年来,遗留大量的历史问题,如征地遗留问题、房屋拆迁问题、农转非问题、后续发展问题等。
客观的说,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关于小型水库建设的政策是不完善的。对这类小型水库建设国家只有建设资金,没有征地拆迁资金,也没有后续的扶持政策,加上地方补偿标准偏低,如征地标准为800元/亩,土400元/亩,拆迁标准:砖混结构住房96元/㎡。远远低于当时的城镇拆迁标准,也低于工矿业的征地拆迁标准。配套政策跟不上,当时农转非96人,没有1人进行安臵,20年来,这个特殊群体虽在城市落户,但只有1户有住房,其他人均租房打工为生。群众长期不能摆脱贫困,累计欠缴电费高达100万余元。群众合理要求得不到法律救济,长期游离在体制之外,成为政策法律覆盖不了的盲区。
2008年,市政府争取病险库治理,库区治理重新提上日程。2009年5月,施工单位进场施工,500余群众立即阻止施工,历史遗留的各种矛盾集中显现。针对特殊复杂的历史情况,市政府指派我为协调组组长,具体负责处理库区各种问题。我带领政府班子,针对群众提出要求按现有标准重新征地,重新拆迁补偿,并要求进行就业安臵等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一是加强法律宣传,坚守法制底线。先后召开群众会50余次,宣传法律知识,强调历史征地拆迁合法性和有效性不能否定,并以镇政府名义印发致群众公开信600余份,宣传到户到人,并告寻衅滋事,煽动闹事的法律责任。二是最大限度保护和满足群众合法权益和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引导群众把眼光放在库区发展利益上,同时在新农村建设、拆迁整治、项目扶持、农村低保、廉租房屋等方面给予政府倾斜,先后解决400户征地农户长期粮食补助,360人农村低保,80多人的城镇低保,9户居民的廉租房以及4个村寨的饮水工程,及时启动村庄治理工程。2010年4月30日,水库建设动工,2010年11月,水库建设竣工。2010年11月,历史20年拖欠电费问题也得到解决。三是民主协商,形成具有约束力的解决方案。围绕历史和发展问题,形成协商机制,出台解决方案家家户户签字,对政府和群众都有约束力。四是做好四个结合,确保库区长治久安。把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相结合,水库长远效益与群众近期利益相结合,病险库治理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水库建设与村庄治理相结合。较好地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经过8个月的努力,最后,政府与群众达成共识,98%的群众在解决方案上签字。使这一历经20年的库区矛盾得到解决。
由于病险库区的矛盾复杂,在库区治理的问题上,仅靠法制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更多运用政策功能,以解决民生为重点,为群众找到根本发展出路,从民主与法治的途径解决问题,淡化行政权力,强化民主合作,构建政策法律综合治理框架,促进库区和谐发展。
四、几点思考
(一)农村普法依法治理,重点和难点在“治理”,必须强力推进治理,以治理促普法,才能实现真正法治化。没有强有力的法制手段,农村的和谐稳定是无法保证的,农村的普法也就成为空谈。
(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尊重群众在法律上的平等主体地位,是农村法治的基本保障。政府应尽量弱化权力色彩,在行政行为方面,更多的运用引导、合作、扶持、奖励等措施,充分尊重民意,尊重群众法律平等主体地位,把法治与民主相结合,在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中普及法律。
(三)只有发展经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法制化水平。法制作为上层建筑,受到经济基础的客观制约,在贫困基础上是没有法治的,只有不断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的经济文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群众法治化水平。
(四)农村社会治理,仅仅依靠法制手段是不够的,必须综合运用行政、财政、经济、政策手段,才能推进农村民主化和法制化。
(五)群众性事件的处理中体现了农村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是一个由乱到治、由无序到有序的复杂渐进过程,主要表现:
1.群体性事件中,群众诉求多元化。各种利益主体交织,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相互交织。加上农村群众法律素养低,对于哪些是合理合法诉求并不十分清楚,提出的诉求往往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群众诉求本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成为依法治理首先解决的难题。只有诉求合法,才能用法律手段解决。
2.群体性事件中,表达诉求方式极端化。由于本身提出的诉求并不合法,为达到目的,又采取极端手段,如阻断公路、封堵企业、冲击政府、殴打个别领导干部、甚至打砸抢烧。用非法手段达到非法目的。
3.农村中普遍存在信访不信法的问题,无形中破坏了法律秩序,损害法律威信,部分群众达不到个人目的,就到省政府上访,用非正式手段给政府施加压力。而在维稳压力下,地方政府往往做出超越政策法律的行为,以安抚上访者。这实际上是以“违法”对“非法”,以政治取代法治。4.群体性事件中“众怒难犯”“法不责众”的传统法治观念,使农村法治受到极大破坏。在法不责众的政法背景下,个别人专法律空子,打着群众的旗号,煽动闹事,达到个人目的。一旦闹事成功,就实现个人目的;一旦失败,政府也拿他没办法,最终不了了之。形成群体性违法这一法律治理盲点的现象。尽管对一些过激行为,司法部门也介入调查,试图抓典型,杀鸡儆猴,但又存在许多疑难问题。
一、简述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管理理念的相对落后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的现象,尤其是高校不断扩招,教学手段创新、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加要求教学管理的全面创新。但是,有些高校的教师还停留在以往的教学手段运用中,凭借自我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活动,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的实际需要、整体发展的客观情况等多种综合因素,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在教学中,没有形成学生主体地位的运用,也没有发挥出教学管理的综合运用方式,尤其是在学术管理上,没有创新管理手段,形成整体效能低下甚至被行政化的现象,教学主创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利于高校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二)管理机制的不够严谨
管理机制的严谨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教师与学生就业、知识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融入性,在教学管理中如果缺乏综合性的管理机制,在体制制度的完善上没有形成于教学、管理相吻合的模式,就会造成整个高校校园在各方面工作上的被动。当前,在一些高校管理中,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包括在对学生的学籍管理、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的发展、教学考试的组织、教学评价模式等,都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柔性管理没有系统化的综合运用,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综合服务体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缺乏一定的积极性,都不利于整个教学管理的整体进步。
(三)服务于管理相脱节
在构建高校的和谐环境中,要形成高校服务于管理的融入性。但是,当前,在一些高校的发展中,往往忽视了对教学服务、学生、教师服务等多方面的人性化管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够,教师没有全身心的融入到教学中,缺乏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的有效对接。过分的强调行政效能的运用,在对教师的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没有形成激励机制,学生在学习中也没有突出个性化的运用,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工作开展崭新局面的形成,不利于教师发挥出主体综合能力。
二、探讨高校教学管理的有效管理模式
(一)完善高校教学管理的相关制度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构建和谐高校校园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和谐人本的高校管理制度,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方式,形成高校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运用,减少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综合运行方式,从而有效的实现教学管理的和谐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管理人员认识到规章制度是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和准绳,促使管理人员和服务对象做到有章可循,减少中间执行和问讯环节,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统筹协调的整合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的为教学和科研保驾护航。
(二)确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工作绩效考评体系
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绩效评估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手段,绩效考核的结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依据,因此,公平、有效的教师绩效评估体制的建立显得异常重要。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学校,其绩效管理应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从而维护和提高学校工作的高效率。学校考评目标与标准的设定、考评方法的应用、考评结果的反馈等都要与职生涯管理相结合。高校管理部门在职业生涯管理过程中要承担指导、监督、沟通、反馈等任务,使教师正确认识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目标、任务,及时知道管理者对自己工作绩效的评价和下一步努力方向,以达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一致,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高校应完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沟通系统、绩效评估与反馈、薪酬管理等制度体系,适时评价、督促、指导教师职业生涯实施过程。
(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要确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全校教师对学校理想未来的憧憬和设想,体现着全校教师的一致追求,是学校与教师目标的结合体,有着强大的内聚力。为此,学校管理者要经常就学校的前景与教师进行沟通,让每位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目标与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利益都是息息相关的,使所有教师都成为这一目标的自愿追求者。教师们在完成愿望的奋斗中,能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使教师群体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便于形成充满活力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次,学校要创造教师有效沟通的机会。活动是教职工最有效的交流和理解方式之一。活动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让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处在平等的交流平台上,敞开心扉进行沟通,产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使教师之间、领导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增进理解。活动中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减少了沟通的环节,不容易使信息得到修改、修饰、缩减和歪曲,可以增加教师间沟通的有效性。共同的活动又可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校组织更具有凝聚力。
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方法是一个系统化、全面化的管理渠道,要综合考虑高校教学的实际特点,围绕学生在专业发展、素质提升、手段更新等的特点,形成教学手段管理的细化,将学生管理、教师授课管理作为最基本的教学需求,更好的发挥出整体教学效果,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发展,提升高校行政管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燕.高校教学管理创新与人才培养[J].肇庆学院学报,2010,(6):94-96.
[2]谷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8,(1):126-128.
一、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基本做法和成效
(一)高度重视是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取得实效的根本
保证。公司始终把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与中心工作有机高度融合,在日常安全生产过程中,加入精神文化元素,精神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支持和协助中心工作高效组织,圆满完成。为保证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工作顺利开展,组建了领导小组,成立了由书记负总责,工会具体操作的常设机构,明晰了任务。建立了制度,把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融于日常管理之中,实现了与安全生产经营等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
(二)广泛深入地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围绕队伍建设,引深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科队两级管理人员中开展“四风”教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安全先锋岗”活动,在检修班组开展“质量评比”活动,在运行岗位开展“指标竞赛”活动。
围绕思想建设,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开办了“道德讲堂”,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贯彻《员工行为规范》和《手指口述》。在运行岗位实行计时工资、检修岗位实施计件工资制,激励和引导职工“求精、务实、创新、博强”(煤电精神),实现了经营利润逆势上扬。认真开展职工维权、遵章、守法教育。
围绕文明环境创建,开展了文明卫生动态达标活动,努力打造安全可靠、绿色环保、整洁舒适的工作环境。一是以现场“三无、三齐、三不落地、三不乱”为标准,作业环境逐步提升。二是在十二个运行车间、五个检修厂房以及生活办公楼内,配备整齐完好的灭火器、消防栓、沙箱等消防设施。三是办公室、楼梯、厂区每天有人清扫保洁。
围绕安全管理,开展了“党管安全主导、群监网互保、女工协管联动”系列活动。党管安全主导方面,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安全”这个核心工作“苦口婆心”努力指导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安全一号文件,指导修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安全技术规程》,选编了典型案例。二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动态达标,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和两票管理更加规范,全力实施“人物环”三项管控,坚持推行检修安全“五问六预”管理,确保措施落实到位。三是以干部走动管理和跟班上岗为平台,强化现场安全监管,及时纠正作业陋习,加大隐患治理和习惯性违章惩治力度,“12.60”人员摸排帮教及时准确。群监互保方面,完善了劳动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等制度;根据岗位实际,经班组提名、车间考评、厂区审核,每年调整评聘群监员,实现了群监员班组全覆盖、车间好管理、厂区统一监管的机制;群监活动实现安全工作由责任追究向过程管控的转变。
(三)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是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取得实效的活力和源泉。实施“三心一情”工程,通过家属对职工倾注“爱心、热心、责任心,亲情”,使职工真正认识到“幸福来源于平安”,筑牢安全防线。“三心一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实现:通过妻子亲情来实现,协管员通过入户走访进行三违帮教、与职工家庭签订《亲情安全联保责任书》、填写《亲情嘱咐卡》等方式引导职工家属,体贴照顾丈夫,让丈夫“吃好、喝好、休息好”,上班有充沛的精力。通过协管包保来实现,女工包保到班组,实现人人有包保范围、责任区域,针对不安全行为发挥女工温馨协管的优势,协管员主动参与包保班组的安全活动,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了安全联保工作效果。通过现场务实工作提升职工安全意识,协管员到一线为职工送水、送安全鞋垫及安全小知识,与职工谈心谈话,通过三网互动实现了阶段性安全目标。
培训是职工最大的福利。在硬件设施上,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了职工书屋,发供电分公司现有藏书十大类二千余册;设立了7个基层培训网站、13个业务网站,开发了16个程序化的管理信息软件系统,网站内容覆盖了日常工作的全过程,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管理;建立了网络教室,119个班组全部配备了计算机,425台终端计算机与信息中心联网,网络教室覆盖所有厂区。在日常培训上,以职称考评、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取证、技术比武为平台,激励职工学知识练本领。
二、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存在问题和不足
经过探索与实践,发供电分公司虽然在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方面取得了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创新力不足。受客观条件、环境设施、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不能满足广大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尤其是在采用新知识、新技术方面,受既得利益的桎梏,淘汰落后产能、设备、技术滞后,主动利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在精神文化教育管理方面,尤其是在提升职工安全意识行为方面,主要是现场安全监管看惯了、习惯了,不以为然了,习惯性违章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职工的安全自保权益不能充分维护。
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维护人员全部是兼职,日常工作比较繁重,不能全面的深层次思考和布局职工精神文化维权工作。个别职工认识上有偏差,认为维权是工会的事情,不是安全生产经营人员的责任。平等协商“缺斤短两”,工会为企业和职工服务过程中,受同级党政领导,兼顾企业的权益比维护职工权益多一些,尤其是当企业利益和职工权益发生冲突时,较多的考虑的是服从企业的指令、保住自己的职位、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
职工个人意识形态忽略精神文化权益维护。维权观念狭隘,尤其在自我价值实现方面更是“捉襟见肘”,多数职工在经济利益方面维权意识较强烈,物质利益上寸步不让,而在精神文化权益方面比较麻木。
三、进一步加强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建议和对策
以保安全稳定、抓教育培训为载体,认真开展“四抓三达标”工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职工精神文化维护体系。
安全方面,持续以安全为核心,认真组织好生产经营活动。一是及时准确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比如《安全生产法》、《工会法》、《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等。二是坚持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确保动态达标。三是严细安全技术措施和两票管理,注重雨季“三防”和日常交通、消防工作,严格动火作业管控。四是安全宣教工作与形势任务教育相结合,掌握职工动态信息,及时摸排、分析、帮教。五是继续发挥女工及家属协管、群监网、青监岗等群众性联保互动体系作用,广泛开展安全工作群众性参与活动。六是教育和奖罚,坚持干部跟班上岗和走动管理,发现问题,现场纠正。严格按照规定惩戒和奖励,批评作业行为不规矩的职工,表扬守规矩的职工,定期开展安全性评价。
培训方面,主要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拓宽职工知识结构,提升其基本素质和能力:一是学习安全知识,尤其是近期组织的新安全生产法和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不准的培训,要求全体职工必须参加并考试合格。二是学习本岗位专业知识,以“三达标”为契机,激励职工积极参加职称考评、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取证、技术比武等活动。三是压担子,定期组织科技创新表彰奖励,促使广大职工主动到生产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四是认真开展好学习型、安全型“两型”班组建设。
教育方面,以人心稳定、主动工作为基点,教育职工学法、懂法、用法,增强法律保护意识。一是认真宣讲各种形势任务,让职工知道企业的现状,正确理解和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工作安排部署,确保人心稳定,执行有力。二是以文艺创作、文化体育活动为主阵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生活。三是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困难帮扶、“12.60”等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困难。四是工会要制定维护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政策和办法,加强监督与协调,说服教育引导“违规”职工,严肃查处侵害职工合法权益事件。
【维护和谐发展局面】推荐阅读:
维护民族团结 共创和谐校园主题班会12-09
科学求稳定 和谐促发展07-09
奏响和谐音符 谱写发展新篇09-30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企业11-02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11-21
以安全文化引领矿区和谐发展09-19
关爱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和谐发展06-07
切实履行工会职能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06-09
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06-14
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医院和谐发展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