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网络舆情预警

2022-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校网络舆情预警

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复杂网络是指呈现出高度复杂性的网络,利用复杂网络理论,可以有效将各种杂乱无章的孤立的信息建立起关联性,并对模糊世界进行精准量化和预测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和具有价值的信息。在复杂网络环境背景下,对于突发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预测、分析及处置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复杂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突发性群体事件做出及时的预警并有效处置,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为此,本文以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舆论网站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对策措施,为分析研判和预防突发性群体事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复杂网络;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也由单纯的互联网络实现了向复杂网络的转变。所谓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指呈现出高度复杂性的网络,利用复杂网络理论,能够将纷繁冗长杂乱无章的各种数据信息建立起关联性,对模糊的世界和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精准的亮化处理和预测分析研判,进而判断出重要信息节点和边缘信息节点。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就是对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各种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从海量的舆情信息中抽丝剥茧,发现突发性群体事件及各种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蛛丝马迹,并发出预警信号,制定积极地处置预案,将事后处理向事前预警转移,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

1 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概述

1.1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在各种网络信息平台上传播各种社会问题发表的不同意见和观点,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社会公众对某些热点、焦点以及共同关心的公共问题所发表的具较大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观点和言论。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通过对各种网络平台舆情信息的监测、搜集、分析和研判,根据舆情内容和等级划分,发出不同等级的舆情预测警报[1]。

1.2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原则

第一,明确预警的分级指标。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体系,要建立在对舆情事件的定性分析研判和对预警指标定量分级的基础上。复杂网络条件下的舆情信息错综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多重性,因此在预警分级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应注重指标分级的量化和可操作性。

第二,具有较高的灵敏反应。面对日趋复杂的各种网络平台所发布和传播的舆情信息中的风险因素做出快速识别分析、研判报送,并根据指标分级管理体系发出预警,实现快速反应和积极有效应对处理,将风险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或降至最低限度。因此要求预警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灵敏的反应速度和快速报送的功能,应注意防止漏报、错报、误报及延迟报送的现象发生[2]。

第三,保持舆情預测的前瞻性。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应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既要对已经发生的舆情做出分析研判,同时要对重大公共事件发生后可能发生的舆情信息做出预测性分析,制定积极的处置预案,同时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能。

1.3 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作用

第一,扁平化管理。由于受管理体制因素影响,传统状态下的舆情报送及命令传达需要按照层级管理逐级进行,通常会丧失处置的最佳时间。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实现了扁平化管理,通过互联网技术,能够及时、快速、准确的预测和直接传递舆情信息,接收命令和发布舆情通报,减少了中间环节,主动性明显增强。

第二,科学决策及快速应对。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在公共安全事件的预测、快速反应和决策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是传统预警机制的时代升级,由于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准确了解社会公众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反应,发布预警信息,为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机数据支持,增强应急反应和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应对能力。

第三,强化协同与合作。社会公共安全时间具有群体性、突发性、高危性和扩散性的特点,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处置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因此,构建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预警机制,必须实现资源共享,实现舆情信息的实时传递与发布,实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协同作战,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定。

1.4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分级及相应

第一,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等级划分。目前我国尚没有统一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网络预警分级管理体系,在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按照危害程度与影响范围划分为四级,分别用不同颜色予以标示。参照国家法律规定,给予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可同样划分为四个等级:Ⅰ级,特重预警,极度危险(红色);Ⅱ级,较重预警,比较危险(橙色);Ⅲ级,中度预警,一般性危险;Ⅳ级,轻度预警,有危险症状(蓝色)[3],实施用过程中,可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的大小发布预警等级,提示人们注意公共安全和可能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对网络舆情预警等级的确定和发布,主要应依据对网络舆情的定性分析以及利用复杂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海量数据定量分析,实现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的智能化,提升网络舆情预警的效率和准确率。

第二,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响应机制。

红色预警(Ⅰ级)。极度危险预警,舆情预警信息即刻上下传达和通报,不容耽搁,各部门立即响应并启动连动应急响应机制和紧急处置预案,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辖区第一责任人可越级直接指挥并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有效控制和降低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橙色预警(Ⅱ级)。比较危险预警,舆情监测管理部门迅速分析汇总并进行通报,各关联单位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赶赴现场处置,全面控制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将突发事件的影响和损失降至最低。

黄色预警(Ⅲ级)。一般性危险,当黄色网络舆情警报发出时,预示着发生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比较大,有关部门应根据网络舆情预警信息,对可能发生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和相关人员进行认真分析、排查和控制,严防事件的发生。

蓝色预警(Ⅳ级)。有发生危险性的征兆,属于一般性舆情,有关机构合部门要做好分析预测,及时向社会发布官方权威信息,解答公众的质疑,消除公众的疑虑。

2 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网络充斥着现实生活的各个环节。构建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要充分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各种网络平台、社交网站以及交友聊天软件发布传播的信息进行采集识别以及分析研判,进而发布各级别的预警信息。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应包括舆情跟踪监测、预测分析、预警及处理系统。如图1所示。

2.1 构建网络舆情跟踪监测子系统

跟踪监控系统是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系统的基础,通过复杂网络系统,可以将分散于各部门、各机构、各网络平台以及公共场所的监控资源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全方位、全天候、立体交叉的实时跟踪监控网络,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海量舆情数据数字信息及音频视频信息进行自动、实时和动态的跟踪监控。跟踪监控过程中,要注意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甄别,提高监测效率。

2.2 构建网络舆情预测分析子系统

舆情预测分析系统是预警系统的关键和核心,分析系统对跟踪监控系统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预测,从中发现和识别海量信息数据源中的热点问題和敏感话题,对其真实性和发生的可能性进行研判,是报警系统的基础。由于系统所采集的数据时海量的,而且非结构化数据占据大多数,因此应使用Hadoop分布式网络数据平台,用HDFS进行存储。对于所采集的海量数据信息的预处理包括:中文分词使用IKAnalyzer分析器;向量空间模型建模使用TF-IDF向量表示方法表示特征向量;使用K-means算法实现文本聚类,舆情信息分析统计应具有可视化功能,运用Map/Reduce编程模型编程(其计算模型如图2),可实现多层次、多范围、多角度、立体交叉式的数据挖掘与分析。Hadoop分布式网络数据平台的核心构成是HDFS分布式数据文件处理系统和MapReduce编程模型,MapReduce计算模型的核心部分是Map和Reduce两个函数。Map的输入指令是in___key和in___value,从海量数据信息中标示出需要Map处理的原始数据文件。其输出的分析计算结果一组对,并由系统对Map的输出的计算结果进行归类并处理。Reduce的输入指令是(key,[value1………value m])。Reduce功能是将key和value进行分析并归类处理,最后形成的最终结果用(key,final__value)表示,最后将全部Reduce分析识别的结果合并,所得出的最终结果即是复杂网络条件下的网络舆情预警等级信息。

2.3 构建网络舆情预警子系统

网络舆情预警子系统是建立在预测分析系统之上的,是整个预警系统的重点。是基于预测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特定的预警指标管理体系,识别判定信息警报等级的信息预报系统。主要是通过对预测分析的结果对网络舆情进行定性评估和定量分析,做出舆情等级分析报告,并与整个复杂网络系统实行联动,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的正想发展,预警等级分为Ⅰ级,特重预警,极度危险(红色);Ⅱ级,较重预警,比较危险(橙色);Ⅲ级,中度预警,一般性危险;Ⅳ级,轻度预警,有危险症状(蓝色),根据预警等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2.4 构建网络舆情处理子系统

舆情预警处理子系统是整个预警系统的最后阶段,即响应阶段,对于系统发出的预警信息,能够快速准确地将预警信息传递至有关部门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以便做出快速应急反应,使应急事件能够得到妥善处理。

3 结语

构建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等恶必然要求。通过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能够及时捕捉到可能引发群体事件的蛛丝马迹。通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将可能发生的群体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迅速处置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群体事件,降低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红,李桂凤.大数据视野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与响应机制研究[J].新闻传播,2018(2):21-23.

[2] 周小情,张梅贞.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新闻知识,2014(01):58-60.

[3] 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8-42.

[4] 王一帆.网络舆情检测预警机制研究[J].情报探索,2016(3):129-134.

【通联编辑:光文玲】

作者:刘威 高春阳

第2篇:利用BP神经网络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众多而网络给予了众多网民言论自由,因此网络舆情越来越被关注,对网络舆情的预警也越来越迫切。该文采用了五个指标对“厦门PX事件”、“昆明PX事件”和“宁波PX事件”进行量化描述,通过Matlab建立BP神经网络识别模型中进行学习,然后再对“宁波PX事件”进行预警识别。模型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预警结果的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

关键词:网络舆情;BP神经网络;预警

互联网这些年来在我国的快速的发展,我国网民人数较之前有了大幅的提升。网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其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而近两三年网络舆情引发的事件激增,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网络俨然已成为政府部门了解民意的又一理想窗口。显然,能够直观表达网络舆情的光定性的解读远远不够,对于决策者更希望得到一个舆论事件过程中所处的量化等级。由于舆情危机产生具有模糊性和随机性是非线性的,因此通过建立预警指标,再利用容错能力高,通过学习复杂数据发现规律进行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是不二选择。故本文的核心在于BP神经网络[1]。

1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受到多种随机因素的影响,而且每个因素对结果所起的效果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系统的预警指标体系。依据近些年来网络舆情方面专家的调查汇总和政府机构对舆情监督部门的考察,并结合网络舆情与危机预警机制方面的资料,经过多次地调试整理汇总制定出,对网络舆情信息从五个具体的指标构建了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2]。

1.1 舆情预警指标

1.1.1 舆情信息的敏感度

网络上有各式各样的信息,而这些各式各样的信息其敏感度也是不同的,对于可能造成社会动荡的网络信息则是政府最为关注的。显然各条信息所引起的社会敏感度是不同的,敏感度越高说明产生舆论危机的可能性就越高。这种指标的量化标准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得到。得分设定的范围为[0,1],0、0.5、0.7、1表示的意义依次为“具有敏感性”、“敏感”、“很敏感”、“相当敏感”。

1.1.2 舆情信息的流通量

舆情信息的流通量反映出舆情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情况和讨论热度。而这些网络上的流通信息会被搜索引擎例如Google、百度等抓取。因此通过限定时间段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得到的搜索量可以作为流通量使用。

1.2.3 舆情观点倾向度

舆情观点倾向度主要量化网民对于某个舆论信息观点倾向度。分别由1,0,-1表示正面、中立、反面观点,用[f(x)][f(x)]表示各个观点面倾向度,n表示发表观点的总观点数,此指标用[μ]表示:

其实就是求各个观点总和的均值,其取值范围在(-1,1)。这部分则是通过统计事件讨论最热的贴吧的跟帖信息或者微博评论进行打分得到的。

1.2.4 舆情影响范围

舆情影响范围是指在某一时刻或时间段内,舆情信息所影响的区域性范围。对于这部分的评分依照我国的行政地域划分进行评分。即村\社区、乡\镇\街道、县\区、市、省、国家。其取值范围为[0,1]。这部分的取值则是通过新闻报道中时间的发展态势进行取值。地域对应的取值见下表:

1.2.5 网络舆情媒体曝光度

网络舆情信息被媒体曝光之后则将网络信息的讨论引到现实社会中,而现实中媒体的报道是有着比网络更为严格的审查制度。媒体的报道无疑对网络舆情有着更为影响力的宣传进而推动着舆论的发展。而这部分的数据则采用Google news中通过对时间段的设定搜索关键词得到相应的搜索到的新闻条数进行量化评价媒体的曝光度。

1.2.6 舆情指标

而结果评级依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预警等级设为四个等级: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而根据网络舆情危机的严重程度、经济程度、可控性等方面将预警设为5个等级:安全、轻警、中警、重警、急警[7]。

2 数据获取与处理

2.1 事件的选取和回顾

在实证分析中以“宁波PX事件”为预警模型的最终目标,而选择了“厦门PX事件”和“昆明PX事件”为学习样本进行学习。这一连串关于PX事件其危害的对象不仅仅是政府形象更是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宁波PX事件中,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因受谣言的蛊惑冲击政府机关掀翻执勤警车的情况。倘若能及时且准确地对此类事件进行预警并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对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2.2 指标数据的获取

对于所建立的模型而言其关键不仅仅在于预警模型的指标的建立和神经网络的识别。其数据的获取亦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根据各个数据的特点,整理各个指标数据获取方式如下。

将厦门PX事件和昆明PX事件作为一个学习样本,其数据清单如表3所示。

同样将模型的预警目标——“宁波PX事件”作为目标数据,其数据清单如表4所示。

2.3 输入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中有5个预警指标,其中存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类,并且对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了量化处理,然而各个指标的单位的量纲是不同的,为了能够对各个指标进行对比评分 ,需要将它们进行标准化得到[0,1]无量纲指标。

量化的指标均有正负方向均有正负方向之分,自然这些数据的标注化方法均有不同:

1)正向指标处理:正向指标表示值越大越安全,危机等级越小无量纲化以最小值为基准,正向无量纲化处理方程:

2) 负向指标处理:负向指标在文章中表示指标值越小越安全,危机等级越小。无量纲化以最大值为基准,负向的无量纲化处理方程:

其中,X 表示量化后的指标值, [xmin]表示指标的最小值, [xi] 表示指标的实际值, [xmax]表示指标的最大值。

3 舆情预警模型的建立及结果

3.1 模型的建立

神经网络模型是一个典型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输入是采集到的指标的实际值,输出是模型识别的结果,即预警的敏感度,而中间过称则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学习计算,这部分相当于“黑匣子”。在处理的时候,该文采用三层BP网络(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的网络结构,那么输入、输出节点数分别是5和1[8]。

在设置完参数之后用第四章所讲述的利用Matlab软件完成模型的建立。

3.2 结果及检验

通过搜集得到的数据汇编成的学习样本,并将其中的70%作为样本,30%作为检验样本进行。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该表,从该表中容易得到,学习过程中准确率达到了91.76%。并在测过程中抽取了5项进行预测,得到的准确率为92.31%,其较高的准确率。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模型在未来的预测过程中其准确率应该达到90%以上。

4 研究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舆情量化指标的BP神经网络能够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较为准确的预警,无论是学习还是最后实践的识别准确率都达到了80%以上。这种预警方法通过舆情信息的预警指标利用量化评价方法可以降低人为的主管臆断,而实验结果也表明了其拥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并且利用Matlab进行编程得到的预警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使用价值。模型可以为政府提供网络舆情的预警,也为企业的网络声誉进行预警为企业的公关提供预警参考。

参考文献:

[1] 薛圈圈.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研究[D].江西:江西财经大学,2010:25-30.

[2] 戴媛.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8:13-22.

[3] 袁越.厦门PX时间[OL].http://news.sina.com.cn/c/2007-09-27/165713986641.shtml.

[4] 王秀娟.昆明PX事件[N].中国石油石化,2013.

[5] 大公网.镇海PX项目引发群体性事件[OL].http://www.takungpao.com/mainland/node_13226.htm.

[6] 周子健.基于网络搜索量的上海世博会国际影响力研究[J].艺海,2011(5):80-82.

[7] 王新辉.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国际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8:7-14.

[8] 杨淑娥,黄礼.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J].2005(1):21-26.

作者:陈乐朋 周家政

第3篇:基于BP神经网络的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摘要:企业网络舆情传播对企业和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企业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的研究能够为管理部门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从舆情热度,舆情状况和舆情趋势三个方面,综合现有指标体系的优缺点,构建一个具有三个一级指标、十个二级具体指标的企业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将获取到的指标数据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利用Matlab进行BP神经网络模型创建,建立企业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模型。选取2017年以及2018年舆论相对集中的“携程亲子园”事件以及“滴滴空姐遇害”事件进行模型的训练以及模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模型是有效和可行的。

关键词:网络舆情;指标体系;BP神经网络;舆情预警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D0401005);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8KJB520038)。

引言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舆情逐步转化为社情民意的主体部分,网络舆情技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涉足面越来越广,负面网络舆情对于企业造成的影响越发凸显,企业对于自身的舆论也越来越重视,能夠提前预知大规模负面舆论的爆发,可以使企业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尽可能的降低舆论带来的负面效应,及时止损。一个完善的企业网络舆情预警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负面舆论大规模爆发的前夕及时告知企业管理者,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负面舆论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时规避舆论恶化。国内外学者纷纷展开了网络舆情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构建的研究。在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方法方面,文献[1]利用动态层次文本聚类法挖掘网络舆情预警过程中的热点话题。文献[2,3]构建了微博舆论场超网络模型,提出了微博舆论场场强计算公式判别微博舆论场中舆情的演化。设计了基于微博舆论场的舆情演化规则。文献[4]首先根据Lyapunov指数证明网络舆情具备混沌的特征,然后对网络舆情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相空间重构,最后进行网络舆情预测。文献[5]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理论的网络舆情观点聚合的CA(Cellular Automaton)模型,在元胞自动机模型Moore邻域结构下演化并分析个体属性以及邻域环境对网络舆情观点聚合现象的影响。文献[6]针对热点传播的问题提出改进的SIRS传播模型,该模型结合博弈论对SIRS模型中的传染体和免疫体进行演化博弈建模,对SIRS模型进行改进,得到热点话题传播的平衡点和规律。文献[7]也构建了谣言事件传播模型,研究热点事件传播规律。文献[8]为了解决网络舆情预警评价问题中样本数据的非线性和髙维性等实际难题,提出以投影寻踪理论为基础,利用文化基因算法确定最佳投影方向,建立了基于文化基因算法的网络舆情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文献[9]将模糊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公司产品市场销售状态的预警问题,为销售人员处理市场危机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针对舆情监测预警模型主要集中在模型构建及态势评估等方面,从应用角度对企业网络舆情构建模型并量化算法的实例研究的成果较少。本文构造企业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模型。选取2017年以及2018年舆论相对集中的“携程亲子园”事件以及“滴滴空姐遇害”事件进行模型的训练以及模型验证。

1、企业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1.1 企业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预警等级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一般[10]。本文将舆情危机预警划分为五个级别,分别是安全、一般、警告、严重,用1000、0100、0010、0001来表示。建立一个科学、严谨、高效、可行的完善的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最关键的在于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选取,合理正确的指标有助于提升指标体系的合理性。我国的舆情预警研究的学者已经在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文献[11]从传播媒体、传播范围、传播速度、情绪倾向程度及相关度等方面对舆情潜在影响力进行探索,构建了网络舆情潜在影响力指标体系并设计潜在影响力计算模型,对探讨网络舆论的潜在影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献[12]基于网络舆情中的舆情等级分类,划分移动社交网络中的舆情等级,同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分析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指标体系是否合理。本文依据前人的研究,网络舆情预警指标的选取本着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最终构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在选取指标的同时,尽可能的以最少指标达最优预警目标的准则来选取,同时为了使模型容易构建,进行量化处理,尽可能的选择定量指标。

1.2 企业舆情危机预警指标说明

舆情热度是研究舆情的重要指标,通过搜索量、转发数、评论数、点赞数来衡量舆情热度,末端数据的获取主要来自于百度指数以及新浪微博。搜索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通过百度指数高级检索,检索指定企业名称为关键字的网络曝光率以及网民关注度。搜索量的多少反映了网民对于该话题的关注程度,通过搜索量的排序可以明确当前的热点话题。评论数是指在新浪微博中,网民对于某一舆情热点话题的评论,通过评论的内容以及评论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该舆情事件在网民心中的关注程度。转发数转发数是指在新浪微博中,某条关于某热点事件的评论被转发的次数,如果网民转发该微博, 即表示他对于这一评论表示认同。转发数反映了该条微博在网民中的认可度。点赞数是指在新浪微博中,某网络舆情事件获得的点赞数量,该数值越大,则表明网络舆情发生的概率越大。

舆情状况主要通过网络舆情的真实性、舆情话题的敏感性、网民观点的倾向度来表示。网络舆情的真实性,话题的敏感程度以及观点的倾向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舆情的状况。真实性主要是因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相互融合,再加上互联网的虚拟性,许多言论难以辨分,舆情的真实性是反映舆情状况的最关键的指标。真实性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确定,参考新浪微博的认证用户关于某网络舆情事件的微博数占全部的百分比来确定,认证用户是实名认证的,需要对自己发言的真实性负责,认证用户的言论的真实性较高。舆情的敏感性是用来衡量舆情未来发展的主要指标。敏感性越高,则该网络舆情热点话题的关注度越高,敏感性指标通过定性分析获取。倾向度是指网民对于某网络舆情热点话题所持的赞同、中立或是反对的态度。按照人们对于某事件的看法,倾向度可以分为赞同,中立,反对。该指标通过新浪微博中负面微博的占比来表示。

舆情趋势指的是舆情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主要是通过观察网络舆情的热度变化得出,而网络舆情热度变化主要通过搜索量变化、转发数变化、评论数变化得以体现,最终得出网络舆情的趋势变化。搜索量变化通过百度指数中在一段时间内对于某网络舆情事件相应关键词检索的数量变化来衡量。转发数变化通过新浪微博中关于某网络舆情事件的微博的轉发数量的变化来计算。评论数变化指的是新浪微博中关于某网络舆情事件的微博的评论数数量的变化。

2、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模型构建

2.1 BP神经网络的设置

本文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模型的构建,由于BP神经网络结构中包含隐含层,通常情况下,隐含层越多,网络的复杂性越高,计算难度越高。本文采用只包含一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结构。

2.1.1 输入层、输出层、隐含层节点确定

依据构建的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在该体系中选取了10个指标作为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模型的预警指标,则输入节点数为10,确定了预警等级为安全(1000)、一般(0100)、警告(0010)、严重(0001)四个等级,则输出节点为4。

隐含节点的确定采用公式(1)进行隐含节点的计算。

其中m为输入层节点数,n为输出层节点数,a为1-10之间的常数。

2.1.2 输入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由于指标选取的时候对相应的各项预警指标进行了一定的量化处理,在进行模型构建时,为了便于计算,减小误差,再一次的进行归一化处理,即通过公式将所有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同意转化为(0,1)区间内的无量纲指标值。

指标有正负方向之分,所以在进行数据归一化的无量纲指标处理时,也有着不同的方法。正向指标指标值越大越安全,所以以最小值为基准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在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时采用公式(2)进行处理;而负项指标与正向指标恰好相反,指标值越小越安全,在无量纲化处理时以最小值为基准,进行归一化处理即采用公式(3)。

2.1.3 训练参数的设置

在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设置训练参数,训练参数的设置不同也会对网络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设置隐含层、输出层传递函数为logsig(对数S型传递函数),具有非线性的特点,设置训练函数为traingdx(学习率可变的BP算法),学习函数为learngdm(梯度下降动量学习函数),在相对应的训练参数设置中,设置显示间隔show = 25,设置网络学习效率lr = 0.05,设置动量参数mc = 0.9,设置最大训练次数epochs =1000,设置目标误差goal =1e-5,而其余的相关参数保持默认值不变。

2.2 预警模型建立

依据公式(1)进行隐含节点的确认,可计算出神经元的个数为4-13之间,通过测试发现当a=10时,神经网络的性能达到最佳,即确定隐含层节点数为10。选取2017年11月“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10个具体指标建立企业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首先分析企业网络舆情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性质,得到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按照携程亲子园事件的进展设定了8个时间点,方便数据采集以及观测,如表2所示。

利用烽火舆情软件进行相应的关键词检索,得出“携程亲子园”事件的舆情走势,分析相应的负面舆情占比,通过当日的负面舆情占全部舆情数的占比得出观点倾向度,舆情走势如图2所示。利用百度指数工具高级检索对“携程亲子园”限定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搜索量以及搜索量变化指标原始数据如图3所示。

在每个时间节点以“天”为单位做平均值处理,使数据具备可比性。评论数、点赞数、真实性、敏感度、倾向度、转发数、评论数变化、转发数变化等指标数据通过新浪微博获取,在8个时间点获取的原始数据,为了使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更高,各个指标之间的数据的可比性更强,在依据指标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后的数据如表3所示。

利用Matlab 2017a软件进行模型的建立,以时间1-时间7的指标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样本,选取时间8的指标数据作为检验样本来进行模型检验工作的实施。期望输出如表4、表5所示。

通过调用Matlab 2017a软件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箱,参照上述的传递以及训练参数设置,进行BP神经网络的创建,对训练样本进行167次训练后,误差值为9.945e-6,達到训练目的,如图4所示。

3、模型可靠性验证

通过案例“滴滴空姐遇害事件” 进行模型可靠性验证,数据如表6所示:

利用烽火舆情软件进行相应的关键词检索,得出“滴滴出空姐遇害”事件的舆情走势,分析相应的负面舆情占比,通过当日的负面舆情占全部舆情数的占比得出观点倾向度。利用百度指数工具高级检索对“滴滴”限定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搜索量以及搜索量变化指标原始数据。在每个时间节点以“天”为单位做平均值处理,使数据具备可比性。评论数、点赞数、真实性、敏感度、倾向度、转发数、评论数变化、转发数变化等指标数据通过新浪微博获取,对9个时间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后的数据如表7所示。

通过以上建立的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代入检验,与期望输出结果表8进行比较。

与期望输出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时间6的输出出现差错,其余结果一致,准确率达到87.5%。

4、结束语

根据上述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于时间1-时间7的获取的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中的10个二级具体指标数据进行训练测试,将时间8作为模型的检验样本,在对训练样本进行192次训练后,在未达到最小梯度以及最大的拟合次数的目标要求内,达到最小误差,使得模型达到最优。通过调用神经网络工具箱中创建BP神经网络后的Simulate工具,进行检验数据的测试,将时间8的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导入为P_test,利用训练达标的模型进行数据预测,输出相应的Y数据,进行输出规则转化后与预计预警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一致。在建立模型后,再次通过“滴滴空姐遇害”事件的数据进行模型可靠性的验证,通过将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为87.5%。通过实践证明,本文设计的企业网络危机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是合理的,同时也证明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企业网络舆情预警模型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Gil-Garcia R,Pons-Porrata A.Dynamic Hierarchi-cal Algorithms for Documentclustering[J].Pattern,RecogNition Letters,2010(31):469-477.

[2] 黄远,沈乾,刘怡君.微博舆论场:突发事件舆情演化分析的新视角[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35(10):2564-2572.

[3] Ma N, Liu Y J. Superedge rank algorith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dentifying opinion leader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supernetwork[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4,41(4):1357-1368.

[4] 魏德志,陈福集,郑小雪.基于混沌理论和改进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网络舆情预测方法[J].物理学报,2015,64(11):52-59.

[5] 毛乾任,王朝斌,金洪颖,李艳梅.模糊推理的网络舆情观点聚合CA模型研究[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7,38(07):1479-1484.

[6] 魏德志,陈福集,林丽娜.基于博弈论和SIRS的热点事件传播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8,30(06):2050-2057.

[7] 李喆.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网络舆情评价[J].计算机仿真,2017, 34(04):391-395.

[8] Carolin Kaiser,Sabine Schlick,Freimut Bodendorf. Warning System for Online Market Research-identifying Critical Situations in Online Opinion Formation[J]. 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1,24:824-836.

[9] Zhao L J, Xie W L, Gao H O, et al. A rumor spreading model with variable forgetting rate[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 Its Applications(S0378-4371), 2013, 392(23): 6146-6154.

[10] 游丹丹.我国网络舆情预测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16,34(12):156-160.

[11] 贺恩锋,庄林远,徐文根.网络舆情潜在影响力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情报杂志,2014,33(1):114-119.

[12] 聂峰英,张旸.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12):64-67.

作者简介:

侯萍,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网络舆情,电子商务;

崔孟杰,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侯萍 崔孟杰

第4篇:网络舆情预警措施

危机公关——叶东课件

网络舆情预警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和应对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及时妥善控制,从而达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制定处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加强监测力度,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第一时间的知情权监测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的危机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宝贵的时间。

危机公关——叶东课件

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的信息通报机制

建立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规范、及时地进行信息披露,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坚决制止在信息传递方面的欺上瞒下和报喜不报忧,提高政府在危机处理中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部门联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共同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1)领导要关注网络舆情 (2)部门联动,分工协作

(3)各级互联网管理部门要落实专人适时监控网络舆情,给领导当好参谋。

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应对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认真做好这项工作,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5篇: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南乡镇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转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处于改革攻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重要战略机遇期,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网络舆情问题逐步暴露,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行综合治理。总结实施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以来的经验得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机制的建立势在必行,它的建立必将强化和促进综合治理工作。

一、充分认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

实现网络舆情预警,就必须掌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分析反馈网络舆情信息,指导实践。而要掌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就必须明确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只有充分认识到什么是网络舆情信息,掌握其在建立预警机制中的重要性,才能针对问题及时掌握了解大量真实的、前瞻性的、深层次的网络舆情信息,做到超前驾驭、事前预防和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信息是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前提。

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各种消息、情报、指令、代码、数据、信号等所包含内容的总称。信息有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之分。网络舆情信息可理

- 12选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去伪存真。处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级信息,即简单的整理,只供了解;二是高级信息,是对原始信息进行比较系统归纳、分析研究,可作为决策者的决策依据。

(三)传递工作。按一定方式方法将信息从A地移动到B地的过程。要求:一是渠道畅通无阻、速度快、质量高,即迅速准确;二是安全保密。

(四)反馈工作。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可控制决策的顺利进行,防止瞎指挥,贻误工作;可以将工作效果和决策措施相比较,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四、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三大原则

(一)坚持网络舆情信息真实性原则。真实是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一旦失去了真实性,信息本身就会失去价值,而且将会造成决策上的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因此,在预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一是真实,不允许有半点虚假和想象;二是要准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

(二)坚持网络舆情信息时效性原则。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不及时收集传递,就会成为“马后炮”,贻误战机;在这个原则上,尽最大努力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多“胸有成竹”,少“雪中送炭”和下“及时雨”。

(三)坚持网络舆情信息适用性原则。在众多的信息中,有些网络舆情信息冗长、范围大、内容复杂,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必须做到分类、筛选、加工和利用,根据不同的决策使用对象,提供对路的信息,有的放矢。

五、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必须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审批制度和督办制度

(一)报告制度。规范信息报告程序,明确信息报告内容和时限,是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根本制度。

1、报告范围: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民族分裂分子、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活动情况;正在酝酿、策划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政治骚乱和**或较规模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事件;较大规模的聚众围堵、冲出党政机关和重要警卫目标事件;阻断交通要道等事件;较大规模(10人以上)的集体上访,闹事、械斗事件;涉及民族、宗教事务的事件;其他网络舆情信息等。

2、报告形式:坚持真时性、时效性、适用性原则,根据报告内容的紧急程度和保密等级,采取先口头、后书面的形式,可明传、可密电。

3、报告时限:重要情况应在2小时内报告,重大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对事态正在发展和正在处置的重大事件,及时续报结果。

4、报告程序:重大情况应立即向党委、政府和综治办报告;一般情况向单位报告后逐级上报。

(二)审批制度。各单位和部门在报告时,应建立审核把关制度,以减少差错和失误。

- 56 -

第6篇: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

重要性

姓名: 时间: 导师:

摘要

言 .............................................................................................................................................. 4

一、研究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 1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 1

(二)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意义 ........................................................................................... 3

1、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3

2、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 ......................................................... 4

3、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防范“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 ................................. 5

二、 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本质、特点和形成规律 ........................................................... 6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 6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 7

1、突发性与隐匿性 ......................................................................................................... 7

2、规模大、传播广 ......................................................................................................... 8

3、危害严重 ..................................................................................................................... 9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 ................................................................................................. 10

1、网络渗透破坏活动制造的网络舆情。 ................................................................... 10

2、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触发的网络舆情。 ....................................... 11

3、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 ............................................................... 12

三、网络舆情的预警 ..................................................................................................................... 14

(一)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 14

(二)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 15

(三)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做到常备不懈 ................................................. 16

(四)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提升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 17 参 考 文 献 ................................................................................................................................... 19 致

谢 ............................................................................................................................................ 21

摘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流行的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反映的是社情民意,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及时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是党和政府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前提。所以,加强网络舆情的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文就网络舆情的现状和预警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对网络舆情的含义、本质、特点和形成规律进行了阐述,初步探索了网络舆情预警的措施。

【关键词】和谐社会;网络舆情;预警对策;

前言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随着以即时、互动为主要特点的互联风传播方式的飞速发展,为公众表达舆情、参与经济社会及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网络舆论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神情民意反映渠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因此,加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研究意义重大。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一、研究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热门的状态。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包括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特征、管理与引导以及依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构监测、分析、研判、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基础理论研究较为集中,这中间必然涉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

从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风,10多年来互联网迅速普及,无论从用户规模,还是业务应用、技术实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统计的数据,截至2007年12月31日,网民数已增至2 1亿人。目前中国的网民人数略低于美国的2 15亿,位于世界第二位,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参与人群。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已为世人所瞩目。

2003年3月湖北青年孙志刚被毁致死案中,网上舆论的压力推动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对“刘涌”案的热烈讨论,间接促使中国最高人民法院50多年来第一次提审地方普通刑事案,推翻了沈阳高院的判决,改判刘涌死刑,立即执行。这些情况使人们切身感受到网络舆论形成的冲击力量。

当然,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两面性,引导好了,可发挥不可替代

1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的建设性作用;而引导不好,情绪失控,失去理智,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性。特别是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引导不好,极易形成网上舆论焦点和热点,如果人们感觉通过网络已经不能发泄情绪时,就会集结起来,用游行、示威、静坐请愿来表达舆情,从而引发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的5枚导弹袭击,馆舍被毁,20多人受伤,3名新闻工作者遇难。这一令世人震惊的消息在互联网迅速传播。人们利用网络表达义愤,发出怒吼,并走上街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美游行,在游行中发生了冲击美国使馆的过激行为。2005年,由于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入常”问题,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日本入常”和抵制日货的网络签名活动,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爆发了示威活动,并且蔓延到全国许多地区。

“7·5”事件前夕,一些敌对分子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在“清风网”等网页上发表极具煽动性和蛊惑性的反动言论,对事件的发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其实,在“7·5”事件之前的很长时间,一些充满分裂意识的言论就在“维吾尔在线”等网页上大肆泛滥,毒化着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一些赤裸裸的分离主义言论时不时地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最终,网络成为造谣滋事,煽动仇恨的工具。血淋淋的事实说明,过去我们对网络舆情作用估计不足,采取的措施不力。

2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显然,互联网已演化成一个庞大的虚拟社会,加上其本身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它来表达自身真实的想法。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网络舆论的力量已经显现在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时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安全分析和技术研究,**发生时当机立断采取切实有效的网络控制措施,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网络舆情预警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意义

1、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互联风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这是中国共产党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舆情作为较多群众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自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目前,网络已经成了舆情汇集的新通道,能够快速反映社会动态、热点民意、网民心声,比较真实地显现了民众对现实的情绪和态

3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度。我国高层也开始关注网络论坛所传递的信息,希望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重要信息、社会动态和社情民意,以便迅速、准确地把握社会脉搏的跳动,及时化解各种矛盾,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工作,无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看,这个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一般来说,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个阶段,各国都会进入到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和控制,预防网络舆情引发的突发事件,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的大局。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随意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迅捷的信息交换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BBS论坛、留言版或者自建站点上匿名发布言论,发布者往往只是将网络看成感情发泄和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不

4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会考虑发布言论的真实性及其社会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舆论导向不等于舆论管制,想以监管报刊杂志、电台和电视台的传统方式管理互联网,在技术上并不具操作性和可行性。所以,网络舆情调控作为一种软性权力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网络舆情预警是为了促进舆情调控,改善舆情预警对于有效调节社会舆论内容,把握社会舆论力量,对于实现党政机关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对于促进社会融洽和谐,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网情是社情的反映,要把握网情,除搜集网上前瞻性信息外,更要从网下抓网上。

3、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是防范“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战略。他们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渗透和颠覆。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曾毫不掩饰地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只要中国不拒绝网络,我们就有武器。”西方国家想要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企图,昭然若揭。所以,加强网络舆情预警,能够及时发现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颠覆的图谋,维护我国的安全和稳定。

当前,我国发展处于转型期和换挡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到了经济爬坡过坎、改革攻坚闯关的紧要关口。要应对新形势、完成新任务,面临的最大历史考验是:在发展中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改革中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凡事预则立,不患难而患无备。只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5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正视困难,直面挑战,紧紧依靠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打好攻坚克难的主动仗,就能有效防止落入“两个陷阱”,谱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

二、 网络舆情的基本内涵、本质、特点和形成规律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所谓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它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也源于现实,只是人们将表达和传播舆情的场所或渠道拓展到了互联网上。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它主要通过新闻跟帖、网络论坛(BBS)、聊天室(Chat Room)、博客(Blog)、维基(Wiki)、聚合新闻(RSS)和即时通讯(QQ和MSN等)实现并加以强化。从本质上讲网络舆情就是一种社会舆论。如果对网络舆论缺乏预警,一旦事态发展成突发事件,很容易手足无措;处理不好,很容易加重与群众的对抗情绪,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6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网络舆情预警就是防范突发事件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1、突发性与隐匿性

在网络环境下,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通过网络媒体迅捷报道;网民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议论,交换想法。有时一个热点事件的报道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在网上迅速蔓延。所以说,从形成时间的短暂性上看,网络舆论具有突发性。

网络教育舆情的主体是模糊的,这是由网络的匿名性决定的。匿名性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下,行为者对自身是否被他人所知觉情况的感知,具体指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使用者可以利用虚拟代号隐去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和特征。隐匿性有利于网络使用者摆脱现实社会的压力,真实地反映内隐的情绪、态度,在网络的海洋里畅所欲言。与此同时,隐匿性也会让网络使用者产生一种错觉,即“在网络世界里,‘我’是以某种虚拟的形象和身份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网络上的交往活动不再像一般社会行动那样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因此,‘我’可以尽情扮演自己想象的角色而不必去考虑后果”。由于这种心理的作用,一些网络使用者缺乏理性的思考,把互联网当成情绪的发泄地,任意发布一些情绪化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言论。

7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美国《纽约人》杂志在1993年曾刊登过画家斯坦纳的一幅漫画:两只狗坐在电脑前上网,意思是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幅漫画充分体现了网络的隐匿性特点。正是网络的隐匿性,网络容易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

2、规模大、传播广

网络的迅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加,遍布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地域。同时,互联网应用服务日趋多样,为信息在网上传播提供了更多途径。网上的每一条信息,都可能迅速蔓延扩散,并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共鸣,出现一呼百应的情形。

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地域、人际对传统媒体的限制,各种信息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互联网上,并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来。web2.0时代的互联网方便普通使用者随时随地把身边发生的事件、问题发布到网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如震惊国内的福建南平小学血案,犯罪嫌疑人闯进福建南平市一家小学砍死砍伤多名学生,造成了8死5伤的惨剧。事件发生在2010年3月23日上午7时20分左右,到上午8时30分,已经有目击群众通过互联网发布这起惨案的实时报道,立即有上千用户发表评论,全国各地的网络使用者几乎能够即时了解事件的进展。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是一种交互式的、互动性很强的信息传播,正如保罗,萨福等学者的观点,“同其他人发生联系”、

8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往,是网络传播方式的本质特征。每个网络使用者都有机会参与讨论话题,发表观点,扩展影响,通过bbs、帖吧、博客等工具实现与信息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网络使用者之间针对某些话题的互动、网络使用者与网络媒体之间的互动、网络使用者与行政单位的互动。由于传播的互动性,网络使用者在这种互动交流中彼此影响,少数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事件、现象表现出“一边倒”的舆论倾向,更易使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化。

3、危害严重

随着互联网逐步深入社会生活,网上呈现出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相互交织,境内和境外相互渗透,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局面;一旦出现适当的“导火索”,就很可能形成网上热点、焦点舆论高潮。由于互联网互通、信息传播迅速等特点,各种矛盾在网上传播、蔓延和聚集、放大,在众多网民的参与下,必然反作用于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甚至引发一连串的社会危机,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在大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很多重大事件的讨论中来,进而形成对该事件的网络舆论,但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其影响力既有正面积极的因素,也有负面的因素,大量的网络舆论也充斥着非理性的声音, 使人们失去对事件的正确的判断。

9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三)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

1、网络渗透破坏活动制造的网络舆情。

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的一种舆论形式。如在人民网的论坛、新华网的论坛、天涯论坛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对最近的热点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影响。由于网络舆论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使得很多不为传统媒体所关注的事件浮出水面,进而对事态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很多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也会对政府部门的决策产生影响。但在网络舆论显示出其正面影响的同时,大量的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将网络言论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甚至外国媒体将中国的网民冠之于暴民,这也不能不让我们正视网络舆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也为西方敌对势力渗透活动大开方便之门。他们利用互联网大肆进行反动宣传渗透,造谣惑众,恶意炒作和蓄意煽动制造**等。尤其是境外一些网站,利用编造假新闻、捏造事实的伎俩,鼓动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导致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消极舆情,引发社会动荡,达到其破坏国家安全与稳定、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翻党的领导的企图和阴谋。

10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2、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和群体性事件触发的网络舆情。

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具有极强的时间性、震撼性、负面性和不可预料性,能够迅速成为社会高舆论的焦点和热点。在网上,通过发贴、跟贴形成动式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就会形成规模较大的网络舆论,不满和失望的情绪便会通过互联网集中表现出来。这种消极的网络舆情最易引发突发事件。

当前最容易引发民众关注并形成声势浩大的网络舆情的事件通常有三类:一类是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如工资、房价、物价、公共安全等;第二类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社会正义、社会公平、反腐败等;第三类是爱国和民族问题,如中日关系、台湾问题等。

我国目前反映民意的渠道主要有传统媒体的批评性的舆论监督,如《焦点访谈》节目,媒体所写的内参,政府上报的材料及信访办等机构, 这些途径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达方式,官与民的互动性较差,很多百姓的想法、呼声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但伴随着网络舆论的出现与形成,其开放式、低门槛的传播方式,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反映民意的通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事件被大众关注,主要源自于网友持续不断在有影响力的网站留言和发文,引起其他网民关注与参与,形成观点化、总结化的网络舆论。之后,敏感的传统媒体开始介入其中进行采访与深度报道,于是很快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网友评论的交互作用,马上会提升出更代表民意的观点与呼声。这个过程大致如此: 网络媒体传播事件---网友留言---初步形成网络民意---大范围的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媒体与平面

11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媒体互动作用---影响政府决策。如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曝光最初来源于网络。那些不幸的孩子们被卖到黑砖窑做苦工, 他们的家人们倾家荡产,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潜入大山深处寻找孩子。两个月来, 他们先后营救出40余人,从中得到一些宝贵线索,可当他们找到有关部门遇到的却是互相推诿,400多位绝望的父亲于是在网上联名发出求救信。这篇帖子6月5日发在河南的大河论坛上,起了强烈的反响,截至6月12日,大河网上该帖点击率超过31万。6月7日,这篇帖子被转帖到天涯杂谈后,短短6天时间,该帖更是获得了高达58万的点击率和3000多篇回帖。正是这篇由受困孩子亲人发出的帖子,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参与讨论,所造成的舆论影响最终引起了许多传统媒体对该事件的深度报道,并促使政府部门对问题的解决,而网络舆论在这一事件正是起到了传达民意的作用。

3、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

在互联网上存在一些虚假或不良信息,这些虚假信息一旦被网民采信,在评论和传播过程中,就会被歪曲和放大,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特别是有关境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很容易使民众产生恐慌和畏惧心理,引发社会动荡。

由于网络是个开放性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国许多网络论坛和网络博客都存在管理方面的漏洞,不管是网站自身管理缺位也好,还是管理者为增加点击率而置之不理也好,网民在论坛或个人博客中

12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所发布或转载的信息让人很难辨别其真实性。网络论坛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利益背景的人聚集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任何人注册ID成为论坛网民或拥有个人博客后,都可以随时发布和转载相关信息,这也为虚假信息和谣言提供了可趁之机。在网络论坛,的确有很多高水平的理智型的探讨,这种争论让人长见识,人们通过争论能从中受益。但更多的是一些非理性的,凭自身经验所描绘的琐碎的争论,更有一些人参与网络争论并不是为了通过讨论明辨事理,促成问题的解决,完全是为了争论而争论,他们一旦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后,就不打算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且也没有系统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理屈词穷,他们也不甘心。这种氛围使一些网民在争论的过程中容易走路极端,当他们在理性探讨中不能说服对方,甚至有可能被对方驳倒时,就采取诡辩、谩骂、人身体攻击或无休止纠缠等极端的做法,从而使争论变成了无聊的争吵,这与舆论引导本身的功能相背离。网络公共空间假信息、谣言的传播者当中,既有怀着个人目的制造假信息、谣言的,也有无事生非搞恶作剧的,还有不明真相以讹传讹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出现在网络论坛后,往往能产生为主的效应,可以催生某种恶意的网络舆论的产生,而这种基于虚假信息和谣言产生的网络舆论,进而又在更广的范围导致信息误导,有时更能在现实中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如网上流传着一个“最毒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的帖子,帖子称江西鄱阳县一名六岁女童遭后妈毒打,口吐鲜血,六块脊椎断裂、尿失禁,生命垂危。在事实未明的情况下, 很多网友对事件当事人进行谩骂,指责,并以最恶毒

13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后妈把女儿打得狂吐鲜血罪推定式标题传播此事,给当事人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后来随着众多传统媒体的介入,事实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但此事件所折射出来的无疑就是关于网络的冲动及不负责任的弊端等。

三、网络舆情的预警

(一)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

网络舆情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事先制定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就能够及时地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避免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使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从即时处置型向事前预警型转变。为了及时有效地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应该成立专门的工作队伍,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以便及时掌握网民的思想状况,了解群体的倾向和意愿,发现网上突发事件的苗头性动态,及时封堵各类有害信息,处置各种突发情况。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公众意见表达的渠道,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应对网络舆情,我们需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力争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扼杀与萌芽、化解危机于摇篮期。同时,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应切实关注公众反映的问题,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暂时无法解决的合理要求,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引导工作,及时向公众反馈事件最新进展信息。

14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二)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所以,针对网上热点和焦点问题,主流媒体不能丧失话语权和舆论引导权,对热点话题要分析研判,准确把握,积极介入,快速应对。首先,在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时,要发挥新闻网站的“先发优势”,权威披露,说清事实,以正视听。其次,针对热点话题,梳理情况,对症下药,解疑释惑,通过权威访谈、专家访谈、网上调查、网上座谈、论坛讨论等形式,努力做到让积极、健康的声音引领网上舆论。第三,针对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要批驳谣言,反击错误议论,纠正认识偏差,积极引导网上的舆论导向。、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交类媒介应用崛起,其舆情传播形式更加丰富,传播过程更具隐蔽性和聚合性,网上出现的一条不经意的不良信息都可能会产生无法想象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对网络舆情,应需要网络舆情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监测、分析与甄别,掌握我们关系的网络舆情发展趋势。通过舆情监测系统的实时跟踪监测,保证所有网上传播信息能够准确实现“追根溯源”,从而准确把握与我相关的整体网络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提高舆情应对预见性。

由于网络舆情环境本身的复杂性,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因为这种不可控性,强化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就显得极为必要。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强化舆情预警机制,能够及时对网上舆情传播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负面或疑似负面,就会第一时

15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间通知监测人员,以期在“黄金4小时”内化解舆情危机,避免事态向消极的方向发展。

(三)制定周密的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做到常备不懈

制订预案是争取防范工作主动权的重要一环,可以使我们从容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和局面,使防范工作有的放矢。制定预案要加强针对性、实战性和严密性,要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和体现高效性,并组织演练,从中发现问题,反复修改。预案的最后落实,主要体现在现场处置上;因此,现场组织指挥机构、通讯联络方法、现场处置小组任务分工、职责、权限、范围等都要详细、周密,做到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

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发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做好网络舆情因对需要建立完整的网络舆情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网络舆情处置指挥中心,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监测,遇到舆情事件时,转成网络舆情应对指挥中心,复杂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应对策略指导。从而提高舆情应对响应时间,及时消除影响,减轻危害。同时,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遇有突发事件及时采取相应手段压缩负面信息的传播,消除复负面影响。

健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体制机制。突发事件处置和网上舆情引导工作,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制定一个操作性强的规定和配套的应急管理办法。首先是各级政府要组建成立网络舆情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在此基础上,设立相应的舆

16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情管理部门和网络舆情相关工作岗位,建立网上舆情监测技术平台,实行专人负责监测预警;建立外宣、国安、应急、维稳等部门参与的网络舆情研判会商机制;建立包括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内的突发事件内外宣传联动处置机制,制定敏感热点问题对外宣传口径库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做到网络舆情事件“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争取时间,争取主动。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决定论”的自我安慰,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制度建设和落实上,坚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提升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有效性

网络舆情监测的核心是及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包括定期反馈和随时反馈。面对着网络舆情的海量信息,除了依靠舆情工作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外,还应该积极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通过软件来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从而更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危机的监管和引导工作,极大地提高网络舆情预警的效率。

强力推进网络新闻宣传工作,多途径多方位正面提升南长形象。一是借力网媒,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效果突出。主动积极为南长又好又快发展鼓劲造势,邀请多家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先后进行多次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宣传力度大、覆盖面广,有效鼓舞发展信心。二是创新举措,加大推进网络外宣力度。重点宣传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总结的先进经验,涌现的典型事迹;突出宣传三区三带九街区,提升南长对外形象;大力宣传建设幸福南长过程中的典型做法。三是主动作为,重点培养网络新闻宣传载体。积极培育网络新闻宣传载体,

17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广泛开展群众活动,充分发掘新闻宣传亮点。

全力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多形式多渠道促进网络新闻宣传和突发事件应对水平提高。一是加强培训。广泛开展新闻宣传与网络突发事件应对学习培训,采取集中轮训、交流研讨、专题辅导和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新闻宣传工作水平。二是广泛交流。建立通讯员、信息员、网评员定期交流机制,通过组织互动,加强沟通,提高网络宣传和舆情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推进“请进来”工程,加强和主流网络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完善对外新闻发布机制,坚持做好开展不同形式的沟通活动。三是快速应对。完善新闻通报会议制度,加强网上舆论的宣传和引导,加强网上安全监督、净化和优化网上环境。除此以外,还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通过正面信息的及时发布,减少负面信息的影响,取得了明显成效,确保我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在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中正常开展。

18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参 考 文 献

[1]网络思想政治 研究 [M] 张再兴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第一版

[2]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J] 王怀民 中国 报 2009 (02)。

[3]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M] 刘毅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1版。 [4]关于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J] 马美莉 《台州社会科学》 J006 号。

[5]周如俊,王天琪 网络舆情:现代思想政治 的新领域 思想理论 2005(11):12-15 [6]刘毅 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 前沿,2006(10):140-143 [7]徐晓日 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9-93 [8]纪红,马小洁 论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和引导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4-107 [9]王来华 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 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10]毕宏音 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 广西社会科学,2008(7):166-169 [11]张勇锋 对《旅游新报》事件的网络舆情解析 今传媒,2008(9):44-46

19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12]姜胜洪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理论月刊,2008(4):34-36 [13]刘毅 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 理论界,2007(1):11-12 [14]郭乐天 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 新闻记者,2005(2):23-26 [15]王丽平,刘大鹏 开展互联网上舆情控制的方针、对策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09-112 [16]斯进 从互联网舆情形成的特点谈创建立体化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信息网络安全,2008(8):59-61 [17]李子德 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7-39 [18]吴绍忠,李淑华 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8-42 [19]陶建杰 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党政论坛,2007(9):28-30 [20]廖扬平 网络舆情视域中的思想政治 功能 政工研究动态,2007(21):23-24 [21]汤力峰,赵昕丽 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64-65 [22]郑恒毅,王健卉,李学静 高校网络舆情安全硬件保障体系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0-224

20

浅谈网络舆情预警的重要性

致 谢

经过几个月的时间,我终于完成了论文。在这里,我首先要由衷地感谢我的老师。从选题的确定、提纲的拟定、文献的收集、到论文的撰写、最终的修改,都凝结了导师的心血。正是在他的指导帮助下,我的论文才得以顺利完成。

在此向老师,及帮助过我的朋友,同事致以诚挚的谢意。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亲人,是他们在背后一直默默的支持我。 谨以此文献

21

第7篇:康保县“三个重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第一,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做到有备无患。县纪委安排专人做好网络舆论监控工作,定时浏览网站、贴吧、微博信息,及时摸清舆论热点主题,出现频率,发酵特点,从而找出规律性问题。针对网上出现的热点问题,都是先有突发事件发生,然后才有网络的放大和二次传播问题,我们积极健全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掌握民情,掌握舆论导向,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第二,重视对网络舆论的预警分析,做到心中有数。对网上舆论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评估、判断,按要求及时写好预评预判,并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应对准备。

第三,重视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做到应付有方。为应对网上舆论演变为现实的危机事件,针对不同情况制定周密的应对预案,及时和有关部门做好信息联动、信息共享,并要求做好相互配合,共同商议,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潜在的危机,防止事态扩大。

第8篇:从群体极化视角谈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之策

[摘要]规避群体极化是预防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重要策略。本文针对群体极化在网络舆情危机形成过程中的催化效应,从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舆论的引导体系、互联网管理体系及网络队伍建设四方面探讨了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预警策略。

[关键词]群体极化;网络舆情危机;预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4-0061-0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反映当下社会情绪的晴雨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改革的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突显,利益纠结。当某一热点话题或公共事件在网络上热议或曝光后,各种谣言、负面情绪会通过网络圈群式地传播蔓延,引发更大范围的不满与对抗情绪,进而诱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因此,探讨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策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群体极化的视角,试图从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舆论的引导体系、互联网管理体系及网络队伍建设四方面探讨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预警策略。

1 网络群体极化的内涵与作用

1.1网络群体极化的内涵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是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在1961年根据群体讨论中的极化现象而提出,认为在研究群体决策时,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经过群体讨论后,决策就会更加保守;相反,如果一开始群体内成员的意见趋向于冒险,那么讨论后的群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事实上,“群体极化”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着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笔者认为,多数情况下,群体决策往往偏向冒险的一端,并且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界定,目前我国学术界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网络群体极化指有一定规模的网络群体,针对某一事件表达或执行了偏离事物应有形态的言行与行为。”(2)“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群体成员在网上就某一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后出现的意见和观点的分化、移动、集中,并达到对立或相反的一种网络现象”(3)“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民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网上通过交流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和行为”。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极化就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群体,对某一事件或问题通过网络讨论交流后,群体会朝原先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更极端的观点和行为。网络群体极化的主要表现是:网上讨论或争论泾渭分明,持相同观点者相互支持,持不同观点者相互攻击、谩骂,从而导致观点的更加极端和分化。

1.2网络群体极化的作用

网络群体极化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能促进群体意见一致,增强群体内聚力和群体行为,促使相关事件或问题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如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2012年的小悦悦事件,2013年的临武瓜农之死事件等,都体现出网络群体极化对社会发展的正效应。另一方面,它也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于极端,并在现实生活中引发群体性的危机事件,如侵犯当事人权利、传播谣言蛊惑人心、聚众闹事等等,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如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2011年的抢盐事件,2012年反日保钓的打砸事件等,以上事件都表现出网络群体极化对社会的负效应。

2 群体极化在网络舆情危机形成过程中的催化效应

2.1网络舆情危机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指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作为大规模的民众情绪、情感的表达,体现着大众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舆情是社会心理的晴雨表。

对于网络舆情危机的概念,学者刘毅、菊玲、张玉强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解释。其中刘毅的观点在学界认同率很高,“网络舆情危机是针对某一特殊刺激事项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在相对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映,最终与事项刺激方或事项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

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危机一般是针对负面信息或事件而言,是指针对某一刺激事项所产生的网络舆情,在较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的膨胀发酵,产生大范围高强度的社会反映,并给当事方造成危机感的现象。如果说网络舆情是社会心理的晴雨表,那么网络舆情危机就是社会心理的“暴风骤雨”。网络舆情危机所形成的强大舆论能把政府、企业甚至个人推到风口浪尖,直至引发致命的危机。如2011年“郭美美事件”爆料后,郭美美的资本来源及其与红十字会的关系瞬时成为网络舆论的焦点,并由此拉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舆论战,使中国红十字会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2.2群体极化在网络舆情危机形成过程中的负面催化效应

2.2.1群体极化导致“谣言真实化”

由于网络的匿名效应,网民发言的社会责任感降低,当某一突发性事件或热点话题在网上出现后,极易滋生各种谣言。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使得各种谣言会快速地圈群式传播蔓延。在群体极化的催动下,网络群体的意见会出现趋向性的一致,网民大都只关注信息本身而忽略了信息的真假,最终谣言会变成一个既定的事实。如近几年发生的“抢盐风波”、“蛆橘事件”、“香蕉SAS病毒”等都是网络谣言蔓延而一度让人信以为真的例子。这好比经济学中的“羊群效应”:羊群本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总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是一旦有一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一哄而上。网络谣言一旦传播,“羊群效应”异常明显,许多人只是盲目地跟风,使得谣言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传播后成为人人都确信的事实。

2.2.2群体极化导致负面信息的急速失控

网络舆情危机的刺激源一般都是非正面性的。通常,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更具“震撼”效果,更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当前,新媒体几乎成为负面舆论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在网络上越是负面信息越能引起网民的关注。尤其是热门微博大量关注社会负面信息,据统计,在28%的关于时事新闻的热门微博中,涉及负面信息的占53%,除去47%的热门微博无明显态度,有33%的热门微博表达的是愤怒态度。我国目前社会矛盾异常突出,某一普通事件一旦贴上“官员”、“富人”、“腐败”等标签,在群体极化的催动下,往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负面舆情而被失控性地疯传升级,形成群体性的极端化的舆情风暴。2009年的“杭州飙车案”就是个典型案例: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因为突出了“跑车”、“富二代”等因素,一度成为各大论坛及BBS的热帖并被疯狂转载。

2.2.3群体极化导致异质性被吞没

当今,相当多的网民已建立起稳定的圈群,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但网络讨论平台的“壁垒化”特征也越来越突出。网民的参与往往以“群体主体”的形式出现,具有较强的群体认同感,不同意见的网民难以融入,从而导致异见的缺失,形成所谓的“回声室效应”。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指出:“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众多的个人意见经过交流、辩论,最终少数人的意见被淹没,催生出一边倒的狂热,形成一呼百应的群体阵势。例如,2009年吉林通化钢铁公司民营企业总经理被残暴打死案件发生后,网络新闻跟帖却几乎一边倒地赞扬通钢“工人阶级了不起”,而其他理性声音则被淹没。

3 群体极化催化效应视角下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策略

关于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相应的主张。例如,兰月新、董希琳等提出了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舆情预测的3种方法:数学预测法、经验预测法和综合预测法;毕宏音从网络舆情受群体影响的角度谈了相应策略;许鑫认为要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笔者从群体极化对网络舆情产生的负效应出发,探讨网络舆情危机的以下预警策略:

3.1建立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及时预测并有效监控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3.1.1加强网络舆情的预测工作

网络舆情危机一般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和结束期3个阶段。潜伏期是做好舆情预测工作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总有一些信息和情绪通过网络渠道显现出来。网络载体中的帖子是引发舆情危机事件的重要导火索,由此产生的网络跟帖、网民观点,以及观点与观点之间的碰撞等直接影响着整个舆情事件的发展势态。所以应该重点关注帖子数量多的网络事件,当帖子数量达到某一阈值,就应对该网络事件进行跟踪,或者适当的引导舆情,从而避免其走向极端化。另外,帖子的传播强度、关注度、权威度等也是必须要关注的重点。在舆情预测中,不仅要看表面的预测指标,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能善于把握舆情潜在的影响力,在表面的“平静”之中看到隐藏的“波动”,及时预测可能产生的群体极化现象及由此带来的网络舆情危机。

3.1.2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控工作

由于网络传播的及时性,潜伏期与爆发期往往界限模糊,有时舆情事件刚一发生便是大量负面舆论爆发之时,因此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实施常态化的监控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监控可以有效地阻截、过滤、屏蔽一些有害信息,为网络舆情进行有效“把关”。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舆情监控、预测和预警系统主要有方正智思舆情监测系统、乐思舆情监测系统、TRS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等。各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控部门,配备相应的专业监控人员,对重点网站、论坛实施全天候的监控,及时掌握重大事件或公众热议话题中网民的观点倾向,及时预报可能引发危机的网络舆情。

3.2建立网络舆论的引导体系,及时消除并有效化解群体极化的负面催化效应

3.2.1及时有效地发布正面信息

预防网络舆情危机的关键是在舆情危机的潜伏期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并确保该信息的准确性和易接受性。根据“首因效应”,第一时间接收的信息会对受众产生难以改变的影响。为此,政府要在网络传播中争夺话语权,快速地对事件进行正面舆论宣传,争取在“黄金4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对舆情事件的真相做出有效回应,不给流言、谣言以可乘之机。可以邀请政府部门相关人员、各方面专家、学者等坐客各大论坛、网站,对事件进行剖析,解答民众对事件的疑惑,最大限度地消除民众的负面情绪。有效利用各种媒体争夺话语权,将是未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途径。

3.2.2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传统媒体虽然在传播速度、参与性、自由度等方面无法与新媒体相比,但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却是网络等新媒体无法相比的。在社会重大事件发生之时,更多的人倾向于选择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了解事件的真相。因此,在网络舆情危机预警工作中,不能忽略传统媒体的重要作用。政府应与传统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在网络舆情出现危机征兆时,能及时配合传统媒体的调查与报道,第一时间澄清事实真相,有效化解网络民众的负面情绪及其带来的舆论风暴。

3.2.3疏通民意表达渠道

网络舆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民意表达,其负面情绪靠“打”“压”“堵”等行政手段只会是火上浇油。美国学者艾莫生认为“压抑下,社会的活力会被削弱,以至于最终消失,其结果是爆发危机。”,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拓展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及时疏导社会各种不良情绪。首先,应建立一套人性化的监管机制,既要做好舆情的预测监控工作,防止其恶性发展,又要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对网民的情绪和观点持理性包容态度,勿陷入“草木皆兵”的恐慌状态。其次,应设立专门的舆情交流网站,及时了解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心理诉求,能够在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真相及事件处理动态,把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扼杀在萌芽状态,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3.3建立完善的互联网管理体系,依法抑制并有效管控群体极化的负面催化效应

建立一套完善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是有效打击“网络暴力”、“网络暴民”、“人肉收索”等网络违法行为的保障。根据目前我国网络现状,重点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3.3.1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管理

2013年以来,我国整治网络谣言,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批利用互联网制造和故意传播谣言以谋取个人私利的人员,如秦志晖(“秦火火”)、杨秀宇(“立二拆四”)等受到查处。目前,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形成了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为职能机构的“三位一体”的互联网管理工作格局。但我国的网络立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少网络基本法,部分领域立法存在空白,已制定的法律存在漏洞等。在规范网络管理方面,我们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采取政府强制介入和网络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也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把网络立法的出发点放在预防机制上。

3.3.2推行网络实名制

网络实名制是有效打击“网络水军”、“网络推手”、“意见领袖”等出于个人目的蓄意制造或传播虚假新闻却能躲避法律责任的重要策略。网络实名制与网民的隐私权并不冲突。网络实名制并非要求网民以真实身份参与网络生活,而是要创建一种注册机制:网络用户需要通过真实的可追踪的个人信息进行注册才能获取虚拟的网络身份。韩国是目前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典型国家,该国通过立法、监督、管理和教育等措施,对网络邮箱、网络论坛、博客乃至网络视频实行实名制。我们应结合本国国情,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网络实名制的进程。

3.4构建专业的网络管理队伍体系,充分利用和发挥群体极化的正面催化效应,传播正能量

3.4.1推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旨在对重大事项、社会焦点、热点事件、公共政策等与大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事实,防止网民负面情绪爆发。推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应做好三点:(1)提高新闻发言人的发言能力,包括发言的方法技巧及与网民沟通的手段等。(2)健全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评估问责机制,防止不尊重事实,报喜不报忧,有帖不跟等违规行为。(3)建立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协作机制。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权限只是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置和发布,而无权处理舆情事件本身。为此,网络新闻发言人必须时时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合作,及时反映舆情事件的进展状况和网络舆情的变化情况。在特定的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必须建立由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协助,网络新闻发言人组织协调的工作机制。

3.4.2培养专业的网络分析、评论人才

当前,网络舆情分析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迅速兴起。2012年6月,工信部批准成立全国舆情技能水平考试管理中心,设立网络舆情分析师和网络舆情管理师两个考证科目。2013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舆情培训人员联合颁发《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合格证》(CETTIC)。各地方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分析部门,培养一批专业的舆情分析师。鉴于网民的评论是影响舆情扩大或遏制的关键因素,各级政府还要组建一支网络评论员队伍。当舆情危机稍有征兆时,网络评论员及时登录各大网站论坛,发表理性的、有说服力的、有倾向性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不仅避免了谣言和极端化观点的产生,又能引导网民客观理智地分析问题。网络评论队伍,可以由政府网络宣传部门人员构成,也可以聘任一些该领域的专家、意见领袖和媒体从业者来兼任。随着“大数据”(bigdate)时代的来临,未来网络舆情信息必然会在频度与烈度上骤增,应急式的舆情研判显然是不能适应的。因此,政府应对网络分析师、网络评论员人才的培养做出长远规划,以适应未来网络舆情研究的需要。

3.4.3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网络“意见领袖”包括大量活跃在网络上的论坛版主、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各业精英及“草根网民”等。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意见领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热点话题或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往往能敏锐地挖掘社会信息,第一时间取得网络话语权。他们对某一话题或事件的分析见解往往代表着主流民议,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引导舆论的走向。因此,政府必须要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在应对危机事件时通过他们发出正面呼声;另一方面,要和其他媒体网站的意见领袖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在处理舆情事件时及时跟他们沟通交流,赢得他们的正面支持。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第9篇: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唐河三小舆情管理制度及负面舆情处置办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校BBS,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舆情监督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较经常出现涉及本学校和学生相关舆情信息、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网络上涉及学校和学校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和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师、服务人员等人员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相关敏感话题和信息。

4.监测形式。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网站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每周至少1次的舆情通报。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出现和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人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七、重点监察内容

学生在网上不得查阅、复制或传播下列信息: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

(2)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否定四项基本原则;

(3)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 (4)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5)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暴力、凶杀、恐怖等 (6)损害学校和学校声誉、形象的不实言论。

信息中心

上一篇:物权法内容下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