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精选8篇)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 篇1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

21世纪,信息产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信息活动和网络安全问题上不断遇到许多新的挑战,伴之而来的网络道德随之产生。除技术规范、法律规范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外,网络道德在信息活动中对网络安全的保护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有效地发挥网络道德对网络安全的作用,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有的放矢地开展全民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行为是行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 者:刘利萍 作者单位:贵州省警官职业学院 理论部,贵州 贵阳 550005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4)分类号:B82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道德 网络安全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 篇2

《网络与道德》 (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11课) , 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课题的价值在于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 但与现实生活一样, 我们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也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问题, 培养学生网络道德文明意识。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一年级的学生, 对于网络, 他们充满好奇, 但却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和腐蚀。他们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有一种本能的排斥, 但却又身不由已地无法抗拒, 所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世界观, 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 正是本课要努力的目标。另外, 由于本校平时上课, 学生在课前开展五分钟信息时事演讲活动, 并在微博上进行点评, 故学生对微博能较熟练地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 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3) 使用微博发布属于自己的文明上网宣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搜索网络信息和使用微博发布信息, 了解网络文明、道德行为, 提高安全意识, 培养搜索信息、加工和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文明使用网络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培养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养成健康、文明上网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知识产权和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难点:学以致用, 把《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运用到实际生活, 文明、道德使用网络, 并且保护知识产权。

●教学过程

1. 我话微博

师:最近网络上非常流行微博, 同学们有用过微博吗?

生 (集体) :用过!

师:能简单介绍一下微博吗?

生1:微博是我们交友、认识朋友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生2:微博是博客的一种衍生, 能随时随地发表我们的一些评论, 能对任何一条微博进行评论和转发。

生3:微博很简短, 都在140字以内, 很精练。

……

师:微博是一个极为开放的网络社交平台, 你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 或许就会引来“粉丝”的热议、转帖, 许多原来你并不相识的人, 也会“加关注”你, 与你进行交流。所以今天这堂课, 老师想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在使用微博、发表个人言论的同时, 如何遵守网络道德。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事物“微博”引入, 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自助自救

师:“微博”可以让我们结交好朋友。我发现“粉丝”当中有这样一组对话, 邀请两位同学给我们演绎一下。

学生演绎微博中两位网友的对话。

A:本周日晚八点准备去听演唱会, 诚征同伴一名, 有意者请回复。

B:好耶, 计划好久了。

A:你是男的吗?

B:本人是MM。

A:多大啊, 是干什么的啊。

B:14。

A:一个人吗?

B:是的。

A:是什么学校的啊, 我们不会是同学吧?

B:建兰中学的, 你呢?

A:太巧了, 我是这个学校毕业的, 我和你一起去吧。

B:对了, 这么晚出去不会有人问起吧。

A:不会的!

师:在生活当中, 你是否也碰到过网友约你见面的事情? (1) 当你收到一位素未谋面的网友邀请到某地见面, 你将怎么办? (2) 当你考虑再三后, 觉得还是要见他 (她) 一面, 你会预先采取什么措施?请同学们在微博上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微博”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聊天, 结交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网络交友再次成为学生上网热点问题。

学生在微博上对“网友约会见面”进行评论。

师:哪位同学来讲讲你是如何处理网友要求见面的问题?

生1:一般情况下我会先委婉地拒绝他, 如果觉得真的要去见他的话, 我会事先约上一些要好朋友一起去, 以便随机应变。

师:你首先想到的是拒绝, 那在现有的英语词汇当中, 你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表示拒绝吗?

生1:stop。

师:很厉害。假如考虑再三后觉得还是要见他一面, 你们会怎么处理呢?

生2:我觉得先要征求父母的意见, 如果我父母同意, 那我会选人较多的地方作为见面的地方。

师:选地点很重要, 你能用什么词汇来表示地点呢?

生2:place。

师:要征求父母的意见, 所以这个交往是公开还是私自的?

生 (集体) :公开的, open。

师:告诉爸爸妈妈, 告诉可以用什么词汇呢?

生 (集体) :tell。

生3:刚才那位同学将自己年龄、学校等信息都告诉了那个网友, 我觉得我们不能将自己的个人隐私告诉别人。

师:个人隐私是不能告诉别人的, 隐私咱们可以用单词secret (秘密) 来表示。

板书设计:

Secret:个人隐私不外泄。

Tel:告诉爸妈求意见。

Open:若要见面需公开。

Place:见面地点慎选择。

—stop原则: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师:这其实就是我们的stop原则。通过网络我们的确可以认识许多新朋友, 可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 可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 也让我们无法判定交往对象的真实情况, 也潜藏了许多危机。诱惑永远存在, 陷阱就在身边。只有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才能免受伤害。

设计意图:用简单易记的英语单词, 帮助学生识记并感悟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3. 趋利避害

师:微博的故事依然进行着, 最近微博上有一条消息转发度很高, 那就是网络小胖大婚的消息。于是曾经的网络小胖再度进入我们的视线。

这是2003年春天, 念初二的小胖参加上海市的某个交通安全集会, 他的偶然斜眼回头的照片不知被谁拍下来传到了网上。后来被网友们用PS软件把他的脸合成到机器猫、自由女神、光屁股小孩等各种各样的形象。

学生欣赏图片, 有些许笑声。

师:大家觉得好笑吗?这个是不是只是一个玩笑?如果这个玩笑发生在你的身上, 你会怎么样呢?

生1:我觉得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身上, 我会很生气, 开玩笑固然是可以的, 但要有个限度, 篡改别人的照片, 配上极不文明的文字, 就侵犯他人权益。

师:说得很有质量, 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假如是小胖自愿, 另当别论, 但现在问题他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网络恶搞, 损害了他人的形象, 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 是违法行为, 我们青少年是绝不能做的!

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网络的不道德行为吗?大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并举例, 并且思考这些行为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思考?

学生搜索查找信息, 并在微博上列举其他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师: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列举的典型事例。

生1:有人在网上宣扬网络病毒, 侵入别人的个人电脑来获取资料。前几年就有一个“熊猫烧香”的病毒, 引发了很大的危害。我觉得窃取个人电脑中的资料是非常不道德的。

生2:有些人在网上发布一些反政府的言论, 造成民众的愤怒, 最终可能会引起骚乱事件, 引发一场场惨剧。我觉得网络有好也有坏, 它是一把双刃剑, 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它, 要杜绝这种悲剧的发生。

师: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 网民都是以一个虚拟的网名存在。不过, 即使你是以一个虚拟的网络身份来发表言论, 那个虚拟的网名所代表的也就是你本人, 你对自己所说的言论还是要负责任的。作为青少年, 我们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设计意图:畅所欲言, 让学生结合生活发现反面事例, 把正确的思想、做法落实到将来的行动中, 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 更受到教育。

4. 火眼金睛

师:接下去的微博故事, 同样也发生在我的粉丝当中, 同样邀请两位同学来演绎。

学生演绎微博中两位网友的对话。

A补习后回到了家, 才刚打开计算机, 微博上就传来B的呼叫。

A:你的科学实验报告怎么写?

B:简单!上网拷下来就可以交了。

A:顺便帮我找一份。

B:有好处吗?

A:我有一部现在正在上演的电影光盘片, 我刻录一份给你!

B:成交!

A戴上耳机, 听着MP3, 在网络上找寻今天功课的数据。MP3播放器里面的歌曲都是现在最流行的, 全部是从自己付费加入会员的网站下载来的。A想着:把自己从网络上找到的MP3刻成光盘, 拿到学校卖给同学, 应该很好赚钱, 这样他的i Phone4S就有着落了。A开始做着他的美梦。

师: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网络上的数据, 既然已经公开让人浏览, 是不是就代表可以无限制使用?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 就可以无限制使用网络数据, 是这样吗?现在请同学们借助书本、网络来完成一组是非选择题, 将最终投票结果显示在你的微博上。

设计意图:知识产权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此环节采用让学生结合情境,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阅读书本知识, 也可借助于网络, 做是非选择题。目的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自己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

师生共同分析较难以判断的选项:单纯下载MP3音乐供自己欣赏是不违法, 大量或散播给他人就不行。自己购买的软件, 代表是单一授权, 将软件序号放在网络上公布出来, 就是侵犯知识产权。利用网络数据转贴别人发表的文章须经过作者的同意, 须注明作者、出处。

师: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 是产权人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创造的财富, 保护知识产权不仅是对产权人劳动的肯定和尊重, 同时还为了鼓励进一步的发明创造和技术的创新。

5. 星火燎原

师:微博的故事这样继续进行着, 在遵守网络道德的路上, 我们每一刻都不能停止。其实早在2001年, 国家就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让我们大声地朗读, 用心去品味它。

网络是我们的好朋友, 它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以独特的方式和无穷的魅力, 把你、我、他连接在一起。今天, 就让我们将所学到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转化成富有你个性色彩的《网络文明宣言》, 发布于自己的微博上, 呼吁更多的朋友关注网络道德, 好吗?

同学们,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谁的宣言更警示, 更幽默, 更具有文采。

小结:网络是我们共有的生活空间, 我们共负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的责任。以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 我们就可以享受网络交往的诸多益处。

设计意图:知识总结, 情感升华。通过书写自己的个性网络文明宣言, 告诉自己网络文明从我做起, 同时通过微博的形式, 呼吁更多的朋友来关注网络道德, 遵守网络道德。

●教学反思

◇生活课堂。本课整体设计思路是围绕“能让学生有感触, 把书本知识内化到思想中, 落实到行动中”展开。如果采取教师讲解, 就变成了“填鸭式”教学模式。于是, 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学习内容, 将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成学习情境, 通过学生重温生活事件, 在生活画卷的引领之下, 引导学生们懂得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生活, 把体验到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扩充到自己的学习视野中, 这样的学习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人性化的。

◇严谨课堂。教师准确、生动、优美、富有感情和启发性的语言, 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深深地感受到, 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同教师表达的优劣有很大关系, 如果教师的语言表达清晰, 学生掌握的知识就准确,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讲解得含糊不清, 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模棱两可。因为教师内在的意象和拥有的知识, 是通过语言呈现给学生的。教师虽然不是演员, 但在情感的表达上, 应具有演员的气质。用带有情感的语调, 流利的普通话, 抑扬顿挫地表达教学内容, 把教学内容化作一股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

◇灵魂课堂。准备公开课, 为找寻灵感, 我听了很多学科老师的课。我很羡慕音乐课, 随着音乐, 学生们放声高歌, 翩翩起舞, 似乎心灵深处都得了释放。我把它定义为“灵魂课堂”, 并希望自己的信息课亦是如此, 同事笑称这是“后现代”的想法。可我并不这么想, 我希望信息课中, 学生们也能够像唱歌、跳舞那样释放出心怀, 自由快乐, 这会是我将来所追求的课堂, 也是我将一直探索的东西。

点评

一看到课题《网络与道德》就知道这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块硬骨头, 要啃下去确实很不容易。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社会人文性特点, 教学目标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而且这个目标引领整节课的实施。这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策略方法的选择提出很大挑战。金老师设计和把握得不错, 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策略恰当, 还能巧妙创作和利用教学资源, 把课上得活泼生动, 上出了情趣性。创设的几个教学环节和任务均从生活情境引进, 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另一方面教师用问题引导的方法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通过演绎、对话、交流等体验式学习加深理解, 产生共鸣。最后学生通过发微博倡导与宣扬网络文明及道德与导入首尾呼应, 形式上和情感上形成两条回路。

网络道德的失范与危害 篇3

调查显示,18~24岁的年轻人上网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学历构成中,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占到近半数。由此可见,广大青年学生是“网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坚力量”,其网络道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全球性、匿名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性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传播空间,为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一个巨大平台,但也带来了滥用自由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作为“网众”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由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成熟,道德观念上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这集中体现在:

传统道德观受到冲击,发生扭曲和嬗变。主流道德的形成是统治阶级意志在道德体系上的集中反映,具有一元性的特征。网络是跨文化传播,传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封锁被冲破,不同社会制度下的道德观交织、碰撞,呈多元化的态势。正是由于网络传播的这一特性,网络在意识形态争夺战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很强,辨别力较弱,加上特有的好奇心,容易被诱导。面对网络五花八门甚至完全相悖的道德观念,他们的传统道德观容易发生扭曲和嬗变,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观呈现多元化价值标准,甚至还会对现实生活中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

道德感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充当着多种角色,与他们的身份、地位、职责相联系的一系列行为称之为“身份角色”。①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身份角色”常常是公开的、真实的,并受到他人、社会舆论、法规等各方面的监督和制约,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较强。而网络构成了一个可以任意扮演角色的虚拟社会,由此形成的社会关系隐匿而松散,迥异于现实生活。这时道德法律已起不到直接的作用,很难对网络主体的行为加以确认和监督,促使其道德感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相对单纯、单调,易被五光十色的网络社会吸引。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不成熟,道德意志力不强、自控力弱,在泥沙混杂的网络社会生活中很难固守良知、把握方向,所以易受到不良影响。久而久之,还会把这种道德感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错误做法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道德冷漠。

沉溺网络社会,现实人际关系淡漠。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它的虚拟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间接性的特点。在这种“人机对话”中,交流大多符号化,长久沉溺于网络会影响大学生现实社会中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而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又会使得他们更加转向网络寻求安慰和理解,减少现实人际交往,走向自我封闭。同时,社会变迁的加剧、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使现在不少大学生在步入和适应社会方面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和困难,网络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平衡心理的空间,成为其重要的“减压阀”和“麻醉剂”。在网上得到情感认同与满足后,更多的大学生开始逐渐在心理上对网络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并进一步发展到对现实的厌倦和冷漠,从而阻碍了其社会化进程,被“容器”化。

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及危害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这些负面影响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像流感一样在网上呈蔓延之势,具体来说主要有:

查阅和传播不良信息。不良信息主要指以淫秽色情、凶杀暴力等为内容的黄色信息,它一旦在社会上泛滥会严重败坏社会道德风气。网络因其开放、自由等特点,不良信息更易滋生和泛滥,从而造成对网络环境的污染,进而毒害社会。

查阅和传播不良信息现象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贵州民族学院大学生新闻社一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显示,仅有56.9%的学生表示不浏览黄色网站或网页,而34.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②有些学生热衷于传播网上不良信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制造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的案犯——云南大学在校生马加爵是大家公认的老实人,案发后发现在其电脑里下载有大量色情凶杀影片,不良信息的影响可见一斑。

任性发表言论,舆论导向偏失。网络形成舆论的主要区域是网上论坛、BBS、博客、新闻跟帖,它们成为人们表达思想言论的“自由市场”、意见平台,具有形成迅速、不易掌控的特点。

大学生思想活跃,是网上论坛、BBS上的活跃分子,也是网络舆论的主体,网上言论大胆、尖锐甚至偏激,容易造成舆论导向偏失。如:中美撞机后,许多网络论坛上都出现了学生言辞激烈的反美言论;“9·11”事件发生后,学生在网上拍手称快,出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评论。这些明显存在偏差的评论一经发表,即被别有用心的美国媒体报道,借机破坏中美关系。

侵权现象严重。侵权既是法律问题,又是道德失范的表现。大学生网上侵权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侵犯知识产权和名誉权。

剽窃他人网上成果而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大学里较为普遍,主要体现为抄袭网上文章用于交作业甚至作为毕业论文。合肥工业大学曾组织学生对“如何根据校园实际体现和谐校园和校园爱国主义行为”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统计调查报告时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网上随意抄袭论文用于“应付差事”,甚至有很多同学共同抄袭一两篇“经典”论文。③

侵犯名誉权是另一种常见的侵权现象。一些学生在网上对他人进行诽谤、诋毁和谩骂,对当事人名誉造成恶劣影响,对网络自由的滥用,已涉及侵权的领域。调查显示,30%的学生曾经在网上对别人进行过恶意攻击,受到别人恶意攻击的占40%。④

除此之外,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还有推崇黑客行为和网上不文明行为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网络的负面影响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有自己的类型和特点,其危害不容小觑,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已成为现实迫切的要求。

注释:

①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②《贵州日报》:《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道德情况喜忧参半》,2004-01-30。

③④檀江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网络道德建设》,[EB/OL].(2004-11-08)[2006-12-30]http://moral.tsinghua.edu.cn:8080/newsdetail.jsp?news_id=318.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浅析网络道德的困境与对策 篇4

浅析网络道德的困境与对策

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之间的冲突,文章通过分析网络道德的.特点,提出了加强网络建设的几项对策.

作 者:李钢 郝淑芹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北京,100876刊 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TV UNIVERSITY年,卷(期):”“(3)分类号:B82-052关键词:网络道德 困境 对策

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矛盾的化解 篇5

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矛盾的化解

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化解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矛盾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加强社会主义网络体制建设、加强多元网络道德原则的支持三个方面.

作 者:李钢 郝淑芹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北京,100876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年,卷(期):25(11)分类号:B82-057关键词:网络技术 伦理道德 矛盾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 篇6

课题成果公告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基础研究:

通过调查和文献学习,研究网络时代、社会变革和改革开放对青少年德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当前和未来社会对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需求,从而明确德育的形势和任务。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当前青少年时代,尤其是高中学生基础道德现状、触网倾向和心理活动特征,为开展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提供认识依据。同时通过文献和理论研究,进一步认识德育工作原理、规律及新时期德育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德育教育决策和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

(1)由德育管理人员与网络管理人员组成技术攻关组,共同探讨基础道德教育操作平台构建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技术合理性。建构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界面友好,符合青年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道德教育网络操作平台,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基于学校网站的“四名教育”操作平台;基于学校网站的行为规范教育操作平台;基于学校网站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平台,为基础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

(2)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四名教育”实践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开展学名言,读名著,听名曲,演名剧活动,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励志、修德。探索实现学生自励、自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3)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探索行为规范教育新途经,完善行为规范免检制度,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自律能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并结合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做文明社会人。

(4)通过《网络道德简明教程》课程的实施及研究,探索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认识网络工具的双重性,兴利除弊。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正确筛选信息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文明上网,做文明网络人。

(5)开展基于学校、家庭、社区网络教育平台的教育联动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联动机制,探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对学生基础道德形成的互补性和有效性,提升学生基础道德素质。

3、管理与评价研究

开展网络平台开发、管理与基础道德教育相关性研究,探索网络平台开发合理性和利用的有效性,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基础道德教育有效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和管理制度,提高网络环境下学生基础道德教育效果。

开展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构建评价的目标体系,形成操作方案并加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基础道德发展。

(二)研究方法

此课题采取以实践研究为主的行动研究,辅以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总体流程如下:总体规划→分项分步实施→阶段回顾、方案调整→再次实践→检测、评估、总结

二、结论与对策

课题研究分为调查组、理论课题组、技术开发组和实践操作组,开始研究和探究实施工作。

(一)厘清学生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难点的原因,为研究实施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组分三个子课题:《高中学生基础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高中学生网上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和《高中学生网络心理的调查分析》。在我校高一和高二学生中展开三项调查,分别发放并收回问卷522份、372份和463份。其中《高中学生网上活动的调查分析》课题组还召开三次学生座谈会,参加116人次,走访并发放和收回家长问卷121份。三个课题的调查基本摸清了高中学生基础道德,网上活动情况和网上活动的心理特征,为开展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从理论上探究新世纪德育工作的特点,为实施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理论课题组分子课题:《网络时代德育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网络时代德育有效性研究》、《网络时代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原理研究》和《网络德育与常规德育的比较研究》展开。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查阅和分析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书籍,形成了关于认识网络时代社会特征、德育发展趋势、德育原理、内容、方法等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实践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论支撑。

(三)建立具有我校德育特色平台和校本课程

技术开发组由德育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组成。首先在课题组提供开发原则和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由德育管理人员提供平台开发的功能创意,由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具体开发。我们的指导原则是:三个平台(基于校园网站的“四名教育”平台,基于学校网站的“行为规范教育”平台和基于学校网站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平台)和校本课程《网络道德简明教程》,即“三平一课”。

(四)实践操作,积累经验,建立具有新世纪德育工作的评价体系

1、运用实施具有我校德育特色的“四名学堂”和“行为规范”平台,积累特色德育工作经验;

2、在高一年级实施《网络道德简明教程》校本课程,同时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德育。

3、班主任注重平时的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形成工作机制。

三、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的成果

1、认识成果:

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专著理论研究,形成了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的认识和理论成果。

(1)对德育现状、形势和任务的认识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网络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只有把网络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内容融合,才能实现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最大化。

(2)对学生基础道德现状和群体特征的认识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城市的青少年,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 ◆ 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 表现欲望强烈,追求独立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 渴求交往与理解,愿意与人沟通

(3)对德育规律、原理的认识

德育的过程,要以学生为认识与行为主体,教育者,客观环境和事物只能做为客体对主体施加影响。

(4)对德育指导思想上的认识

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如下的德育指导思想:

a、统领性思想:b、主体性思想:c、疏导性思想:d、先进性思想:f、开放性思想:g、交互性思想:h、协调性思想:

2、技术开发成果:

在政教处德育管理人员与信息技术中心全体教师组成的技术开发组的一致努力下,形成三个平台一个课程(三平一课)。三个平台就是“基于校园网的‘四名教育’平台——四名学堂”,“基于校园网的行为规范教育平台”,“基于校园网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平台”。一课就是《网络道德简明教程》。

3、实践成果

(1)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四名教育”成果:

(2)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成果:

(3)基于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平台开展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成果:

(4)《网络道德简明教程》实施的实践成果:

(5)利用互联网,学校评课以主题班会、心理辅导、网上聊天、实践体验等形式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形成了系列成果《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网络环境下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实践札记选编》(附件1)。

4、管理评价研究成果:

按照课题研究和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实践需要,我们成立了《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运行管理,与《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子课题。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课题的成果《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运行与管理模式研究》课题报告和《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课题报告。报告从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上对基础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评价研究方面,我们以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进行了认真研究论证,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研究的收获

1、认识上的变化:

在此课题实施之前,尽管我校德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但在教师中还是存在一些认识问题。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功利思想:认为德育是难以考核的指标,而升学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是家长、社会评价学校的尺度;存在无所作为的为难思想:认为当前德育工作太难做了,学生的基础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不良,德育的环境没有从前好,教师的一番苦口婆心教育被社会上的一种不良事件一下就抹杀掉了;重经验,轻研究的懈怠思想,许多同志认为,德育工作历来都不过如此,都是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说教,形成不研究新形势和新情况的推脱、懈怠;重传统,轻创新的守旧思想:对青少年身上体现出的新动向不敏感,不善于研究新问题,没有新的手段,德育缺乏技术含量和新元素,结果使教育落伍于时代。通过课题的实施,经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成果交流、讨论,全体德育工作人员和教师在认识上有很大转变:大家从对青少年终身发展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的前途负责的高度,认识到了德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新时期青少年特点研究分析,网络时代社会特征和改革开放对青少年的影响,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认识到德育创新和德育研究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2、观念上的变化:

以往德育工作中,教师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容器,采用德育灌输的方式,重灌输,轻互动,重管理,轻思想,重集中,少民主,习惯采用至上而下的管理命令

式,导致治标不治本,甚至标本不治。课题的实施,改变了这种局面。现在教育工作中,平等、民主的多了,关心爱护学生、感动校园的事迹多了,方法上简单粗暴的现象少了;利用谈话、日记、网上聊天的互动多了,单向灌输的少了。在研究和实践中,老师们逐渐确立了全面发展、德育领先的观念;以身作则,以德育德的观念;学校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持之以恒,长效常抓的观念和协调一致,共同影响的观念。观念的转变是为校园德育新面貌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全校教师集体创作形成了《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师德四字歌》,在《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师德四字歌》的引领下,学校师德水平和表率作用明显提升。

3、行动上的变化:

受上述观念和认识上的变化影响,现在教师中学习德育理论专著的多了,固步自封的少了;运用教育理论,搞研究的多了,凭经验办事的少了;抓紧时间学习现代技术的多了,凭传统方法吃老本的少了;积极主动和学生、家长、社区沟通的多了,纸上谈兵、想当然的少了。几年来,我校涌现出一大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标兵和德育工作者,社区工作先进志愿者,家访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我校参加上海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组织的计算机中级等级技能考试,有一百多名教师取得了合格证书。在课题实施阶段,学校组织的平台使用培训,教师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4、手段上的变化:

在德育手段和技术方面,我们按课题规划不仅创立了《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网站》并建立了基于学校网站的三平一课。同时广大教师还积极在互联网上捕获德育信息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网上交流、主题班会、班务日记、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使教育手段丰富化。

5、德育内容上的变化:

基于学校网站的三平一课的建成,不仅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和德育内容,使网络道德教育、“四名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更富有时代特色。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站和常规手段相结合,开展了富有时代特点的教育活动,如学生的爱心助老实践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艺术与审美、诚信教育、生态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等等,使教育内容紧扣时代的脉搏,突出时代性。同时教育的内容始终紧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新体系。

6、德育方法、机制上的变化: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新时期青少年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意识浓、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拥有信息量大以及不满足于教师的说教和灌输,更强调自由、民主和平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我们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我们经常采用的比较有效的形式有:主题认知法,民主管理法,关心感动法,角色体验法,实践感悟法,网上互动法,自我反思法,伙伴互动法,环境陶冶法和榜样感染法等等。在德育教育机制上,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任务驱动、魅力吸引、网络健全、活动体验、民主参与、评价激励、目标引领、交流互动等新的教育机制。实践证明,只要认识了学生的特点和德育规律,德育创新不仅有新空间,而且德育教育还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7、学生精神风貌的变化:

“四名教育”兼有民族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名言、名著、名剧、名曲是没有国界的,它既使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树大根深,同时也体验到世界文化的博大

精美。学生能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判断力,同时提升对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结集出版了四集学生自创的名言警句录,学生电脑制作的四名小报400余期。每年的校园艺术节学生的名剧表演都是突出的亮点,喝彩声不断。正因为如此,我校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和艺术表现力明显提升,参加市区各类演讲和艺术表演屡屡获奖。网上评议、行规免检使行为规范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行规教育顺利完成学生行为的由他律向自律转化。进入校园首先感受到学生的彬彬有礼和环境的整洁舒适,自行车排放整齐划一,班级内务井然有序,课间操赏心悦目,这些都是行规教育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先后涌现自修纪律、教室内务、课间操等三个项目十四个免检班级,涌现出标兵个人54名,标兵班级10个,标兵年级2个。

《网络道德简明课程》的实施强有力地促进学生网络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网络行为的规范。调查显示,现在我校学生上网玩游戏的少了,上网查资料、学习科学知识的多了;网上发牢骚、发泄不满情绪的少了,网上谈人生、谈理想、谈班级建设的人多了。结合我校的社会实践和爱心助老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意识在不断提升。

8、学校德育面貌的变化:

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整合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德育内容与德育资源,使“四名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礼仪教育”、“爱心助老活动”等德育特色更加鲜明而有实效。全员德育,以德育德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只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影响力强的德育骨干队伍已经形成,一个个篷勃向上的班级集体和优秀学生群体已经形成。仅2007年一年,就有6名同学光荣入党,高二(9)班获2005年上海市金爱心集体称号。学校教育决策更加民主,德育决策更加科学,一个校领导关心教师,教师关爱学生,和谐互动的德育氛围已经形成。2006年,我校面向全市召开的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几年来,学校分别被授予“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标兵校”、“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上海市杨浦区办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我校通过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总结评审,现已正式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做为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实验项目,它通过几年的实践,已达到预期效果,将通过学校的德育示范作用发挥旺盛的生命力。

(三)成果的影响

1、本课题形成成果集《探索·实践·创新》(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书刊号:ISBN 978-7-5608-3813-7/G·379);

2、本课题成果获上海市杨浦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3、本课题在上海市杨浦区层面课题成果展示会上进行展示和经验介绍。

四、改进与完善

尽管课题研究和课题成果已达到预期目的,但我们仍认为有些问题有待继续研究和探讨。

1、决策层面:

我们认为在德育的系统工程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对德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调整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目标,使目标体系更具有适切性、层次性、科学性,并通过手段方法的整合,使教育资源开发和教育活动开展更合理、更科学,仍是继续研究的内容。2、技术层面:

虽然三平一课在实践中已发挥了教育优势,但随着德育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有些栏目需要完善,有些需要再开发,以使其更具吸引力,功能更完善。3、实践层面:

虽然通过平台开展了一些教育的尝试,但是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我们要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和常规德育的整合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德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实效性方面进一步探讨,使其更合理、更丰富、更有效。4、管理与评价方面: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 篇7

一、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1. 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运行的隐蔽性,使得部分网民在网络中随心所欲,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骗取钱财,将诚信二字抛置脑后。网络诚信问题日渐成为急需解决的网络社会问题之一。如果互联网成为不诚信的代名词,那么网络经济、网络教育、网络文化就无从谈起,网络最终也只是聊天屋和游戏房。作为较为频繁使用网络知识的大学生体现出的网络诚信令人担忧。这种诚信观念的缺乏一旦形成将对大学生今后工作和社交带来负面的影响,其不法行为的出现就会成为必然。

2. 价值观取向不确定

网络的开放性和无限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价值观念的机会,这些价值观念的相互冲击和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中的价值观念是多元化的、无中心性的、无主次之分的,它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怀疑和不信任;网络中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价值观念,特别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不断渗透,导致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不确定性。表现为盲目的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其所宣扬的广泛的自由等不良观念;失掉了民族自豪感、缺乏爱国主义精神、生活目标不明确以及自私自利等问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3. 人际交流出现障碍

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形式,传统的交流限于熟识的人群之间或有一定关系的人群之间,这种交流传递信息的同时传递了情感是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密。网络交流却改变了这一切,利用网络交流人群的范围扩大了,但是交流着之间的人际关系却变得不再紧密,甚至是没有任何关系或者从永远不会谋面的人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网络交流形式简单,并且不必照顾也不必在意对方的反应。许多沉溺于网络交流的人觉得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过于复杂,特别是大学生离家求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对处理人际关系缺乏信心,使得他们更愿意求助网络与陌生人交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为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日渐减少,人际关系日益恶化。其不良的情绪无处排遣和发泄会出现孤僻、压抑、苦闷、焦虑、多疑、冷漠等不良的心理问题,造成恶性循环而变得封闭。

4. 道德观念错位

网络中的观点表达是自由的并且有些是极端思想意识的表露,这对大学生正确道德观念的建立是非常不利的。网络中不健康观念和道德标准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虚无主义、利己主义等等都会对大学生中那些意志薄弱者产生消极影响,使其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建立发生错位。

5. 思维方式改变

作为大学生应该勤于思考,并且应该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在大学教育中培养探究性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目前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但是网络的高度图像化使得大学生习惯于直接接受从而放弃了思考,放弃了探究性的思考方式,不勤于辨别,不勤于探究。同时,网络营造了平面化、数字化、标准化的信息和文化传播形式,使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厚度都大打折扣,甚至出现盲目崇拜他国文化或摒弃本国文化的不正常现象。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缺乏民族精神和爱国之心,这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很大的威胁。

6. 网络犯罪频频出现

网络的无序性、开放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的特点为网络犯罪提供了条件,但是更主要的是使用网络的人群自我监管的意识不强和缺乏网络道德意识造成了在大学生中网络犯罪的频频发生。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缺乏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在网络上充当“黑客”或者恶意侵犯他人的隐私进行盗窃,勒索等犯罪行为;有的还恶意散布谣言攻击他人,发表过激的偏离社会主流言辞等。这些,说明大学生这一群体已经成为网上犯罪的高发人群之一,应该对其加强监管和教育。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对策

1. 加强思想指导

以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为目标,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加强正确的思想观念的教育,规范其行为,提高其辨别是非、荣耻的能力,树立其崇高的理想,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这样大学生才会有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才会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

2. 加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灿烂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以及优良传统的民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中其他文化的介入对中国文化产生冲击,作为大学生应正确对待。要教育大学生辩证的看待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有选择地吸收。大学生要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引导其利用网络弘扬中国千年文化,使其有传承中华文明和民族优良传统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3. 加强立法和监管

积极净化网络环境和强化网络道德建设。在网络道德建设中道德规范单单靠个体的自觉遵守是不够的,应加强立法和监管的力度。要通过立法赋予道德规范以强制性特征,立法不但是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做出指导和监督,而且还起到净化网络的作用。我国在立法和监管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已经卓有成效的方法。例如美国为保护儿童身心健康颁布了《通信内容端正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儿童网络隐私规则》、《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并要求公共图书馆要对色情信息进行过滤。法国对网络色情可以治重罪,在其1998年颁布的《未成年保护法》中规定对利用网络腐蚀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予以严惩。日本政府对于经营性网吧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青少年在家或者在学校上网时要有成人的监管;韩国采取对家长进行预防性教育的方法是青少年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能够自律和正确使用网络。

4. 高校应承担起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任

高校应明确道德教育培养的目标,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道德判断力、自制力和选择能力。网络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要与目前的教育目标相切合。学校可以开设与网络道德教育有关的网络安全、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网络利益、网络心理等课程,使大学生对网络有更全面的、更具体的认识;对网络道德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网络行为有更集体的体验。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应该多样化,要采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络道德教育站点,使教育信息传播更快捷、更具有交流性和时效性。学校可以利用网络上的电子信箱、论坛等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并且可以得到有建设性的指导和有益的帮助。提供网络道德教育案例和实践的机会等。

5. 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与交流机会

学校应组织积极向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大学生的注意力有所转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他们对社会现状有具体和深刻地了解。通过社会实践能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培养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好习惯,使其心智更加成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机会。

总之,网络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建立也影响致深。我们应认识到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综合性工程,它需要个人的自律、法律的监督和学校的教育与指导等多方面的共同协调和努力才能完成。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日益缺乏、价值观取向不确定、人际交流出现障碍、道德观念错位、思维方式改变以及网络犯罪频频出现等都与网络有关。对此,社会和高校应该共同努力,紧密协作,并通过加强立法和监管,帮助大学生建立起道德观念,提高其网络道德素质,教育其积极自律,为构建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做出贡献。

关键词:网络,道德素质,影响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周春燕.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

[2]陈苗.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2007,(11).

[3]肖东平.论高校网络伦理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4]李红星.网络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杜宇,李华树.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 篇8

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是构建网络道德教育体系的基础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交往等活动中建立起了新型的网络人际关系。大学生思想活跃,事业心强,视野开阔,接受能力强,在新型的网络活动中迅速成为主力军。一方面这为我国的未来型高级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建立新的道德体系将成为新时期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在坚持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策略的前提下,以网络技术特性为基础,建立独立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

1.网络的快捷有利于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对于一些热点问题和一些感到困惑的问题,大学生往往乐于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并渴望得到指点、交流和回应,这些信息大都是学生真实思想的流露。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这些信息,有的放矢地开展引导、启发和说服教育工作,大大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极大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网络世界的大容量和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库,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信息传播的距离和时间,使大学生能够及时得到最权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信息量,而且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图像传输技术的发展,网络还可以提供或模拟各种社会生活情境,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大大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3.网络的交互性激发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网络条件下,信息的获取和交流主要依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对面”形式形成鲜明对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激发和强化的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参与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对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巨大影响使建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成为必然

网络在对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尤其是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使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据调查,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为聊天(占83.5%)、查找资料(占82.7%)、收发邮件(占65.8%)、下载各种软件(占41.6%)、网上购物(占14.8%)。而大学生上网时经常浏览的网站中,娱乐网站占了35.76%,新闻网站占23.72%,学术网站占10.81%,其他网站占29.71%。与此同时,传统的德育阵地,如课堂、报纸、党课所能占据的时间与学生在网上漫游的时间差距越来越大,其影响力相对削弱,其权威性受到影响。人的认识有着先入为主的特点,再加上很多教师的信息量不如学生通过网络得到的丰富,使高校对舆论导向的控制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特殊性和网络道德规范的滞后性,引发了大量失范行为,包括:

1.沉溺网络导致大学生行为取向紊乱。目前,国内对于互联网尚未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这使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也不乏政治反动、庸俗陈腐、色情暴力等内容,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2002年浙江大学开除了120名学生,他们平时大都沉迷于网络,导致考试多门“挂红灯”。某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一个学生进学校时曾拿了一等奖学金,但后来沉迷于电脑游戏,旷课成了习惯,现在已面临退学的危险。

2.沉溺网络导致大学生性格人格扭曲。对于大学生来说,过分陷于“人机对话”的交流,长期与网络社会打交道,便会失去积极参与周围现实世界的意识,就有可能导致情绪低落、情趣丧失、情感脆弱;同时,由于缺少人际和社会交往,造成性格越来越封闭、孤独、偏执甚至极端。

3.沉溺网络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网络信息的繁杂对大学生形成了多方面的冲击。加之大学生受阅历的局限,认识问题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都存在着明显不足。因此由价值观念紊乱而导致的道德行为失范也就在所难免。不断增加的网络犯罪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武汉理工大学“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搜集的案例中,由QQ引发的一系列刑事案件发人深省。在天津上大学的一个大连女孩被网友骗走了手机等财物;湖北一师范类院校某女生琴在与湖北省浠水县一网友见面时被对方强奸;网名为沙子的南京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在聊天时被某网友的网上形象深深吸引,不料在与他第三次会面时被杀害……

有关专家称,造成大学生网络素质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生自身对网络认识有偏差;二是高校网络环境建设普遍匮乏;三是高校在网络素质教育方面资源非常不足。然而,在高校普遍开展了校园网建设,思政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力度的同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是由于他们天生的性格问题,还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或是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这个问题令我们深思。

三、高校网络道德体系建构的几点探索

1.建设网络道德体系要抓住针对性、时效性。网络道德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高校现有的教育体系基础上,同时要具备更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在建立高校网络道德体系时必须开展广泛的调研,动态地了解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的高低及问题的共性与各自特点。在共同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出不同的细则与方法。同时要求德育教育者必须提高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动态了解,必要时要培养网络道德教育的专职师资力量。

上一篇:《牛郎织女》说课稿下一篇:村工作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