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媒介素养(推荐8篇)
一、互联网语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质与特点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与传统的教授式学习方式有一定区别,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式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概念的提出源于部分学者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质疑,他们认为教育并不只是为了向学生的记忆传播知识,更应该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这些能力很重要,因为它们不仅是学生在规范学校学习的必要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的漫长人生中不断丰富和更新自身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教育部相关文件也多次强调“我们要重视发展大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对技能和独立思考的研究,霍莱茨将其定义为“负责自身学习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表现在确定需求、设立目标、明确学习内容、选取合适的学习方法以及策略、合理控制进度、监督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等。
威廉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控制学习的能力,主要涵盖学习管理、认知过程和学习内容三方面内容,这三个方面同时与学习行为、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环境对应,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具体体现为,要实现有效的学习管理必须依赖于对认知行为过程的合理控制;对认知过程的合理控制是学习管理的结果;对认识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要求学习者明确学习内容。”庞维国是国内研究自主学习问题较具代表性的学者,他认为“自主学习表现为学习者自主驱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内容、调整学习方法策略、管理学习时间以及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及社会环境这样的一种学习能力。从整个过程来看学习者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行动做好准备,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以及学习方法进行监控、反馈、调节,并自我检查、总结、评价以及补救。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各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并实现有效自我管控,我们就认为他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
长期以来,有众多学者就自主学习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进行讨论和阐述,然而学界对于自主学习这一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但这并不会阻碍我们把握自主学习的核心内涵。自主学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能动地位,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包括: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可应用于该领域的认知策略,认知的知识与技能等。)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设立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策略、制定学习计划、协调认知策略、分配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展开有效监控,使整个学习过程合理高效。
(二)互联网时代自主学习的新特征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互联网平台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更深刻的影响,对自主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支持作用。互联网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机会,以及开放、自由、实用环境,能够激发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提升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学生们的这种行为趋势形成了一种具有信息社会特色的现象,我们可将其称为互联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学习者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各类信息服务系统,自主选择认知工具、设立明确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以交互的模式,自主驱动学习知识,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互联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互联网为自主学习带来了空前的有意义的支持作用
这种支持不仅表现在互联网中蕴藏的丰富资讯矿藏、资讯传播时效性强、极大延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还表现在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时间、灵活选择学习空间、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自主获取学习资源等外在形式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支持表现在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地完成信息资讯的获取、自身知识结构的构建。
2.互联网扩大了资讯空间,丰富了信息传播渠道给学习
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机会学生在自主规划学习目标、自我组织学习内容及其结构、自我调节学习方法和策略、自我评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等能力培养和习惯性养成方面,网络都能提供有效支持。
3.互联网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实现了实时互动性互联网上,资讯流通自由度高互动性强,学习者对资讯的选择有很高的自主权,并赋予学生随时对论题交流、讨论的权利,提高了网络媒介对学生的吸引力;互动的方式有教与学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人机互动。在互联网外语教学环境下,实时互动及其具有的实时反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效率。
(三)互联网使用行为对自主学习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用独特的信息资源呈现方式,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也为自主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实用的环境。但是,互联网在积极影响之外,还有一些我们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第一,大学生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缺少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互联网使用经验,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就容易受到各种技术问题的困扰,这就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起到反作用,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学习者会感到灰心,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第二,互联网中资讯极其丰富,海量信息的鱼龙混杂和垃圾信息的轰炸,因为面临太多的选择,学习者常常感到迷惑,会觉得不知所措,容易迷失在信息海洋中。互联网的自由的信息环境,资讯传播去中心化,使得网络信息传播的失控和虚假不良信息的泛滥,容易给驾驭信息能力较弱的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类信息内容,尤其是通俗娱乐、网络游戏等,容易吸引学生眼球、分散他们的精力,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效率降低,甚至毫无收获;互联网环境以数字化、虚拟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主,任何互联网使用者都能以匿名的方式扮演多种虚拟角色,一些人无视对信息传播和人际交互的道德责任,容易对经验浅薄的学习者造成心理信任危机和学习障碍,使自主学习活动丧失其本身的意义。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亦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趋势所需具备的个人素养。我们认为,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对自主学习产生的影响,克服负面效应,为自主学习营造积极学习环境和健康心态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其媒介素养间的关系
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克服在互联网环境对自主学习的负面影响,提升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们需要从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入手。网络媒介素养源自媒介素养的概念,特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着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而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在我国,网络媒介素养相关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成为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何为网络媒介素养,不同学者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对其进行阐述。蒋宏大认为“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内容:1.网络媒介认知素养;2.网络媒介甄别素养;3.网络道德法律素养;4.网络安全素养;5.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6.网络发展创新素养;”李凯认为“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含几种能力:互联网基本操作能力,对互联网资讯的认知能力、辨别能力、批判能力、利用和创造能力。”黄峥老师认为“网络媒介素养不仅指网民对互联网的认知、操作、创造能力,更是在意识层面的批判和创新精神,以及道德和责任意识。”通过学者们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包涵几个核心内容:1.对网络媒介的基本认知;2.网络资讯的批判解读能力;3.媒介的使用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笔者认为,我们的工作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开展面向大学生的网络媒介基本知识教育
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大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基础,包含“了解”和“使用”两个内容:了解是指对互联网基本原理、常识的了解,互联网的传播与使用与其它传统媒体有很大区别,对网络媒体的基本原理、运作常识不了解,就只能是互联网的被动使用者,更不可能利用好互联网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使用是指互联网操作能力,帮助大学生掌握互联网媒体使用技能,使其具有较强的驾驭互联网技术的能力。
(二)积极引导大学生构建对媒介资讯的批判解读能力
互联网的开放、自由、交互性强、可匿名的特点,使互联网上充斥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互联网提供海量信息,可以通过文本、图像、音视频等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多观点、立体式呈现,但无法完全客观全面地展现现实,信息制作、发布者不可避免的将自己所持立场或价值取向掺揉进传播内容;互联网中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往往缺乏条理、逻辑,难以辨识。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互联网资讯不盲信、不盲从,秉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批判态度,培养自己对资讯的识辨和评价能力,使自己能够独立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评估资讯价值。学生能够利用和驾驭好互联网,也就意味着其具备了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基本能力。
(三)培育大学生对网络媒介创造性利用能力
在迈向信息社会的今天,大学生应培养自己善于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丰富阅历、开拓眼界,为自我发展服务的能力;利用互联网这一良好的资讯平台,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的创造内容、传播资讯、互动交流,这是互联网媒介区别于其它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的特征,而这种特性亦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有效工具,学生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在互联网上陈述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经验、与其他学习者展开交流讨论,使得知识的学习在这一系列互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深入、巩固、完善。
作者:叶修廷 汪国翔
一、新常态下河南省省级政府部门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新常态下, 河南省省级政府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存在未能主动、及时与网络媒介进行沟通等现象, 其原因是:
第一, 地方保护主义在政府与省级政府部门和网络媒介沟通之间故意制造障碍。如“信阳13岁男孩走失半年后离奇死亡案”, 当地相关行政部门先是否认, 然后在省级相关部门和媒体的压力下才开展调查, 十天内无法给出全部真相。在这种情况下, 涉事调查组理应尽快将调查结果公开, 相关政府部门应实时、及时公布阶段性调查进展, 并充分解释, 补充大量背景信息, 而不是给受众一种“新闻断头”的疑虑。
第二, 缺乏健全的疏导机制。当发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突发性事件时, 目前尚存在各个部门反应速度相对不统一的情况, 导致各个部门与媒体的沟通存在差异, 甚至相互矛盾, 只有当省级政府部门给予相当重视之后才能协同合作。例如, 在鲁山老年公寓失火事件中, 多名负责人涉嫌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和受贿罪, 当地公安局、市政府的做法相互矛盾, 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第三, 缺乏沟通艺术, 话语权式微。我省相关政府部门在与网络媒介的沟通中, 尤其在与省外、境外媒体的沟通上, 沟通艺术和话语权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二、新常态下改善和提高河南省省级政府部门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精神
新常态下, 结合河南省的省情, 媒体应坚持党性原则, 新闻舆论引导应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为主, 要使人民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真实情况和动向。
(二) 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遇重大突发事件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接受采访
相关政府部门引入新闻发言人制度, 可以通过信息公开机制使公民获得相关信息。这个传导机制是公民有效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使政府主动公开信息为公众服务, 逐渐形成了政府与公众互信的关系, 这种良好的关系是现代民主政府的重要体现。政府 (网络)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对河南省政府转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信息公开功能、舆论调控功能有利于营造政府行政的舆论氛围。
(三) 启用专业人员对政务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 提升媒介素养水平
目前的省级政府部门之所以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或是未能启用专业人员来管理维护微博、微信平台。如此, 后果即是相当比例的省级政府部门虽然开通了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 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却总是存在一系列的失误和错误。河南省省级政府部门应启用专业人员, 进行扎实、有前瞻性的培训, 使其在提升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建构对于网络舆情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发挥省级政府部门的功能, 执政为民, 更好地实现对虚拟社会的管理, 化解现实社会生活中各层面的矛盾和冲突。
(四) 线上线下协同互动, 不断革新服务功能
对网络舆情及时、恳切的回应是各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赢得尊重的起点和立足之本。另外, 应对网络舆情离不开其他政务平台的支持。河南省省级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方面, 应该注重使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等线上渠道和线下实际工作紧密配合, 又分工合作, 转变政府的执政方式, 以线下工作为中心枢纽, 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为“麦克风”和“顺风耳”, 构建一种创新型的公开、透明、互动的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五) 重视网络媒体参与群体事件, 建立维稳常态机制
在网络舆情危机的潜伏时期, 相应的网络媒体后台应该及时、客观、准确地发现危机存在的先兆, 并向相关政府部门传递潜在危机的信息和数据, 引起相关部门的警觉, 把潜在危机处理在萌芽状态之中, 尽量降低危机爆发的概率。当地媒体是关乎危机事件潜在期发展的主角, 此阶段, 本地媒体应该自始至终站在及时、客观以及准确地告知事件相关信息, 满足与传达民众需求, 合理适量地宣泄大众情感的角度, 建立系统内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机制。危机突发时期, 不可预知的危机事件突然爆发, 持续时间短暂, 但是社会冲击极大, 能在一瞬间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此阶段, 由省级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的官方网络媒体或是主流网络媒体应强势介入危机信息的传播, 为公众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 并辅以大量的评论与舆论领袖的意见, 全程引导舆论的走向。三是在危机持续时期, 鉴于各方力量的介入, 危机信息的传播得到相对控制, 但并没有消弭。此阶段, 政府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者, 突出政府同时兼任传播者和把关人的角色, 脱离网络的虚拟, 从现实方面推动事件的解决。四是危机解决阶段, 政府、网络媒体应总结经验, 建构起更加具有维稳意义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机制。
总结以上的分析, “新常态”下的社会是一个高度媒介化的透明社会。一个不重视媒体、不重视网络舆论, 且媒介素养水平较为低下, 未能做到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网络舆情的政府, 最终难免要为突发事件引发的各种危机和灾害付出沉重的代价。对于河南省省级政府部门来说, 科学分析网络舆情的各项因素, 结合省内具体情况在创新和变通中提升媒介素养是新常态下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必修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与河南省相关的重大突发事件的经典案例, 以政府新闻学、公共领域、网络舆情等多维度理论为支撑,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与河南省省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互动模式进行深入解析。
一、当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使用互联网为政治传播服务已经成为共识,早在2009 年奥巴马上任后,各种各样的政府活动就通过白宫开设的 Twitter账号发布和进行,这种新型的沟通工具缩短了官员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帮助公众更容易地与他们的政府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了执政的效率和成果。而在中国,一些政府部门由于忽略了网络传播的特性,缺失媒介素养,在应对网络舆情中仍存在明显问题。
(一)应对网络舆情信息不透明
在网络舆情日益汹涌的事实面前,中国网络问政、执政之路如何走已成为一个摆在政府案头的现实问题。但是由于传统的执政理念和宣传方式没有完全改变,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仍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应对不及时、隐瞒、遮掩等不当应对方式。有些政府部门害怕事实真相暴露,害怕矛盾升级,习惯于封锁消息,遇有突发事件便采取封堵措施。某些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因为害怕被追究责任,也倾向于封锁消息,掩盖事实真相,甚至不惜捏造事实。而网络舆情一旦爆发,面对各路媒体的质疑、提问,某些政府仍存在官本位思想,对于自己不想公布的信息,采取打压手段,认为可以指令媒体,让其保持沉默、让其“闭嘴”,这反而激起媒体和公众的愤怒,使质疑批评不绝于耳,流言小道消息不断,事态不断扩大升级,往往会使网络舆情进一步激荡极化。
(二)应对网络舆情信息发布不及时
危机事件发生后,亲历者用手机等工具对现场进行拍照、录像,然后上传到网上,网民成为了事件的“第一报道者”, 公众的知情权亟待满足,政府部门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然而有的政府部门或公务人员认为,媒体就是来挑刺的,记者是唯恐天下不乱。因此他们面对媒体的时候,采取尽量不说或少说为宜的策略,尽量不让媒体报道、知晓相关事实。出现问题后,相关消息也只在内部或一定的范围内传递,可是消息一旦走漏,极有可能被误读或者引起网民猜疑、媒体质疑,出现谣言和小道消息,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导致事件升级。富士康爆炸、中石化百万酒单等商业事件中,政府不但未能作为公正的第三方角色介入调查,反而成为企业及个人信誉危机“买单人”。
二、政治传播视域下的政府官员媒介素养构成
在自媒体时代,用户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随时充当着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媒介素养不仅仅要求人们知道一种媒介的存在,懂得如何使用这种媒介,而且要求传播者具备通过系统的信息获取、报道、写作、编辑,使用图形、视觉符号和图像,以及其他技能来生产信息的能力。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政府官员作为受众的一部分,同时还是媒介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官员面对社会公共事件或进行危机传播时,要知道何时说、怎么说、说什么,要更加善于利用不同类型的媒介,提升媒介素养,善于组织运用单一和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介,传达政府工作信息,维护政府形象。
(一)把握媒体环境变化
自媒体环境提高了公民政治表达的自由程度,公民的权利、参与意识逐渐觉醒,公众参政、议政的诉求与空间大大提升。政府部门要认识到新媒体使得传播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自媒体平台的开放和自由往往能够汇聚各种社会力量,形成舆论合力,给主流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公众的舆论快速崛起,政府行为不再会受到媒体追捧,反而会引起更多质疑与追问。如果政府官员仍然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干预媒体,漠视公民权利,那所谓提高政府官员媒介素养也是空谈。
(二)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
现代传媒是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是民情民意上传下达的通道。政府官员要善于通过媒体渠道及时把握社会的变动和舆论走向。这就需要政府官员要有相当的新闻敏感性,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触到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信息,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政府官员不可能接收、处理所有的信息。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以期形成对信息的合理筛选、评价和传播,保证提供的信息能被媒体和公众所接受。
(三)具有一定的信息传播能力
进入自媒体时代,学会使用新技术、了解自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懂得制作媒体产品的技巧都非常重要。政府官员要对新媒体的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要熟练掌握论坛、QQ、MSN、个人电子杂志、博客、微博等媒体形式的使用方法,要会使用各种媒体技术制作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传播内容发布信息,对传播的内容要严谨,对信息发布的方式要有创新,增强信息发布渠道的多元性。
三、政府部门提升媒介素养的主要途径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政府最佳的问政和执政平台之一,在自媒体时代,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形势的发展,主动为媒体提供服务,加强同媒体的沟通合作,提高媒介素养,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
(一)善于与媒体合作
媒体作为政务公开的一种延伸,在政治传播中有重要意义。运用新闻媒体推进政务公开是最迅速、最广泛、最透明,也是最有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的途径。自媒体时代,政府部门对媒体要信息开放,不要封堵,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面对媒体,主动向媒体通报工作情况,提供权威真实的信息源。对媒体要真诚,在信息发布中积极把握话语权、主动引导舆论的有利时机;又要满足媒体的新闻需求,找到新闻发布、媒体关注、公众关心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决策的权威性与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实现有机结合,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从而达到共赢。
(二)加强对媒体的运用
新闻媒体拥有丰富的信息来源、畅通的传播渠道、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要善于运用媒体宣传政策,扩大影响,减少政策实施中的阻力与成本。在重大政策出台前,可主动与主流媒体沟通,做好前期铺垫、引导;在政策出台后,运用媒体解读政策、答疑解惑,确保政策顺利实施。要善于借助媒体改进工作,以舆论监督为契机,化解现实矛盾,解决实际问题。把媒体的报道作为政府的耳朵和眼睛,作为反映社情民意、改进工作的重要线索,形成推动“善治”的合力。
(三)学会与媒体正确沟通
政府部门要学会与媒体正确沟通,重点把握好三个“度”:即态度、速度、尺度,运用好多种形式和手段。在态度上要遵循坦诚、真实的原则,客观真实地传递信息,既不轻视也不敌视媒体,对媒体的批评要反躬自省,对质疑要积极回应。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讲话,不对媒体撒谎。在速度上要坚持时间第一原则,主动向媒体传递最新信息。特别是对重大、突发事件,要遵循“黄金4小时”法则,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让真相永远跑在谣言前面,并不间断披露事态进展情况。在尺度上要坚持适度原则,对信息的披露要把握尺寸,不能有失偏颇。对必须说的一定要说清楚;对不甚了解、没有把握的事情或者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件,要实事求是说明情况,不宜轻易发表看法;对于突发事件,如果没有弄清事情的性质和真相,绝不随意评价或妄加猜测。在形式上要积极探索应用新兴媒体,学会利用微博、微信、QQ群、人气高的BBS论坛等快速传播媒体发布信息、报道真相、破除谣言、释疑解惑,增强舆论宣传的影响力和亲和力。
虽然现在网络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存空间,但这种生存空间却是虚拟的,要正确应对网络舆情,就要结合网络舆情本身的特点“对症下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从而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引导舆论,造福社会。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自媒体传播时代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媒介素养研究” (2016—ZC—16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正如 在《娱乐至死》里提出的那样: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知。媒介不仅仅使人们获得了信息,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二十一世纪,人们朝着大众媒介时代更深的前进,对于种种生活中须臾不离的媒介工具,应该有更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媒介多元化发展,网络兴起,四通八达的社交工具使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愈来愈发达的媒介给了我们每人千里眼,顺风耳,和一个扩音筒。如果我们愿意,每个人都有十五秒钟闻名全球。可是,另一方面,媒介给了我们更灵敏的双耳和眼睛的同时,也用爆炸式的信息开始了一轮轮轰炸,我们就像颠簸在信息的海洋上,是扬帆远航还是被风暴卷走溺毙,全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超高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大众传媒
媒介素养
政治民主
经济
文化
一,人类的传媒历史
自从有历史以来,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
在书写工具以及文字尚未发展完全的时候,人们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那些在特定距离之外的人,也就是说,在原始的传播环境下,当传播媒介只限于口耳相传的时,人们对社会的大部分认知来源于自己周边的那些人。而认知的内容也只限于所能接触的生产资料。信息的持久性和传播宽度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媒介对于人的塑造力也只在微乎其微的程度,人类社会更多表现的还是当传播方式尚未发展健全的蒙昧和混沌。
然后,就像上帝吩咐说要有光一样,文字出现了,人类走出了蒙昧时代(虽然这时我们离清醒还远得很)。亚里士多德说过,文字就像有自己的生命一样,你一旦写下来,它就自己飘走了,并向那些你可能完全想不到的人四处展示。然而,在中世纪,真正懂得文字的人并不多,人们还是通过口耳相传来传播信息,可是比之以前已经有了不同,他们认知的源头来自于书籍。
如果说在原始传播时代和手抄时代,媒介的发展还刚是萌芽,那么k在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时代,它已经迅速发展壮大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从一开始的电报,电话,到现在的手机和网络,人类已经登上传播媒介的高峰,就像距离限制不了电波一样,距离再也限制不了人类的交流。整个世界在通讯手段的飞速进步下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进入了大众传媒时代。
二,大众传媒时代的欣喜与焦虑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进入大众社会的一个分界点。在这个时代,作为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的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一的价值体系已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质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谓“大众”。大众社会,如清水几太郎所说,是一个“COPY支配”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大众传播媒介日趋发达、信息被大量生产并被大量且无差别的提供给社会大众。由于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所能够了解并愿意了解的社会环境变的越来越大,可是,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精力去往事件发生地了解实情。于是媒体就充当了一个中转站的作用,就像一个剪贴板,一方面,Ctrl+C,把世界各地的信息搜集并保存,另一方面,Ctrl+V,把保存的信息倾倒给受众。可是,拷贝毕竟不是实物本身,即是媒体再怎么标榜自身的客观,受众从媒体里得到的永远是二手信息并且无法将拷贝品同实物相对照,只能将其作为实物的替代品。在真实世界之外,媒介营造出一个虚拟的媒介世界。人们通过媒介来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经验来指导现实生活。
1.媒介与政治民主。
毫无疑问,媒介一定程度上使人从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关心一些更形而上的,抽象的东西,从而使一个人的世界观不再局限于狭隘的现实生活而趋于远大和宏观。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农夫可能在种地之余考虑如何收复国土,一个学生可能在学习之余关心人权和政治民主。这在一个没有发达的媒体,阶级之间固步自封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正如某些网友所调侃的,每天早上起床在卫生间刷微博的过程,其伟大程度堪比古代君王早朝:看见官员不做为的微博,要转发并批示,敦促其向善;看见我国领土被侵犯的微博,要转发并批示,表示对夷族人的鄙视;看见豆腐渣工程的微博,要转发并批示,表示对各族人民能安居乐业的伟大向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有力的实践,究其根本原因,是媒体给予了我们全方位的信息,并提供了把我们自己的声音扩散出去的途径。因此,在某一方面来说,媒介即话语权。在自媒体时代更是如此。
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报告指出,在 1996 年,大约有2100 万的美国人(占当时达到投票年龄人口数量的 12﹪,达到投票年龄的互联网用户的 50%以上)从网络上得到了有关政治和政策方面的新闻。大约有700 万人使用互联网或者商业的在线网络服务获得关于总统选举的相关消息。大约3﹪的选民认为互联网是他们获取总统选举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g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传播媒介在当代整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在西方,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角色得到普遍的关注,各种传播平台成为政党争夺人心的战场和执政者阐述政策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而由于新闻媒体对政府和权力的监督作用,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新闻界被称为“第四等级”。传媒被普遍视为政治过程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中立的旁观者。大众传媒演变成选举的工具、政党制度的削弱者、政治行为的塑造者和公民的教育手段。媒介能够促进民主,曾经有句谚语:“不怕上告,就怕见报”。充分说明了媒体的监督作用。纵观我们现代的新闻事件,有不少腐败就是因为公民对于权利的监督而揭发出来的,只有当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时候,公民的民主自由才能得到保障。
媒介的使用是把双刃剑,在经济社会,媒介也有其自身的经济追求,对盈利的需要很容易让媒介失去它自身的公平和客观。同时,那些传播性极强的媒介也容易被某个经济集团所操控,成为其利益的代言人。对于民众而言,媒介一旦失去其客观的立场,也就失去了价值。其从这个层面来讲,客观正义的传播媒介的塑造迫在眉睫,否则,媒介就成为为强权辩护的工具和蒙蔽人心的凶器,更能够导致对媒介的不信任,和信息恐慌。媒体的言论自由对于一个集权型的政府更难能可贵。2.媒介与日常生活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经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各种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98%的美国家庭有电视机,这些电视机平均每天有7个小时出于开机状态„„
大众传播对现代人体现了一种“有用性”,实际上,大众传播提供的并不仅仅是“服务”,它还作为一种改造的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大众媒介使我们了解在过去的时代我们从来没有有机会了解的事物。在我们自家小小的沙发上,只要对着电视屏幕,上可以了解宇宙和太空,下可以了解海洋和山川。我们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方圆几公里之内的邻里之间,而开始变得广阔深远。媒介,也使娱乐脱离了那些集体协作的性质,而变得更有封闭性。即是是只有我们自己,只要有各种媒介,我们也能从一个虚拟的人那儿获得陪伴,看一档娱乐节目而觉得快乐。
从消极的方面讲,媒介让我们变得更自我为中心,更孤独,更浅薄。这些在现代媒介环绕下长大的孩子们,失去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看电视时,广告让人们从一档节目调到另一档节目,觉得每个都不会那么有趣。并且,因为手机的存在,它意味着你不得不面临着随时随地被各种各样的人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打断的风险,并且,在你处理完这件事时,你已完全想不起来本来要做的是什么。尼尔波茨曼说过:相对于电视,阅读需要更集中的精力,更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更好的想象力。它也能培养出这些能力,而现在面临各种更具吸引力和娱乐性的传播媒介,阅读已经失去了竞争力,这也使我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和浅薄。
三,提高媒介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gy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象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概而言之,即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要提高媒介素养,我们要:
1.引导受众自主介入媒介生活,培养其对媒介信息的解码能力和影响。
要引导受众自主介入媒介生活,让受众了解媒介的运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产品的制作流程,了解不同媒介的经营模式,理性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重新审视媒介信息的特质,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解码、综合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影响和促进媒介维护信息的透明度与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才能对电视、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才能更好促进媒介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2.帮助受众认识的媒介信息的属性要使受众明了媒介常用的编码、解码规则,明白媒介是如何利用这些规则在政、济、文化等不同领域制造神话的。明了节目时段、内容编排、收视率、广告对象等是如何抓取眼球的。
首先,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其内容不完全是客观世界的真实拷贝,而是经过刻意筛选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相互融会、碰撞的结果。其次,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介的技术特征决定了人类的感知方向和感知方式,决定了信息的形态、性质。
再者,媒介在上层建筑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媒介信息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烙印,传递着性别、年龄、种族、职业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3.引导受众正确欣赏、评析媒介产品,树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
要使受众能科学、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 学会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潮,开启思维的过滤器,不盲目相信或采用而是从中发掘出对己或对社会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4.提升媒介道德水准,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应该从五个方向去考虑:识别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评估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这个五个方向为教师正确批判媒介及其批判媒介所带来的信息提供有力的步骤,是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认识信息的能力。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教师通过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合理地利用媒介促进自我完善。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就是一个双刃剑,在对社会的进步做出巨大促进,也同时存在着负面信息。这些信息即使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也能在社会中流行。因此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中要培养教师要识别出这些负面信息,并且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教师自己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运用教师现有的世界观、知识、态度和价值观解决问题。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知识的能力、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职业鉴别的能力、预测可能出现结果的能力、对已预定的解决方案初步提出评估意见的能力。
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是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从各种各样的媒介来源中查找、组织和恢复信息的技巧以及使用录像、计算机和多种网络服务的技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技巧经常被称作信息素养,或更近一些的叫做“信息高速公路的驾驶训练。
评估信息的能力是教师对于媒介信息意义所具有的价值及其信息所产生的后果进行判断、鉴选、综合分析,从中捕捉到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有用的信息。
传播信息的能力是在教师对媒介做正确批判后,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传播信息。信息的传播一直受技术与媒介特性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既表现在传送速度、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也表现在媒介力量的整体运用上。同时,媒介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介都有独特的传播方式与符号特质,同一信息源,采用不同的媒介表现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只有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才能有效地制作出有利于己方作战效能的媒介产品。
这个五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教师在对媒介分析的时候,要综合运用这个五个方面,要认识到媒介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的手段。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帮助与促进自己健康发展
(二)实施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1、充分发挥新闻传播院校的骨干作用,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力量。能不能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于师资。可以说师资问题是许多国家在启动媒介素养教育时都曾面临的困难。诸如教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中甄别和筛选媒介素养教育资料,如何实施教育,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处理不同学生对同一媒体信息的不同解读,如何评价学生媒介素养成绩等等。
2、成立有关教师组成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学校可以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机构,这些机构通过创办会议、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来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这种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也可以召开有关媒介素养教育学术研讨会议,让各个学校教师积极参加,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媒介素养教育研讨小组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可成为学校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织机构。
一、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二、组织机构
成立新疆师范大学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相关部门和学院党总支负责人担任。指定宣传部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三、坚持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
表示同情和安慰,第一时间告知师生或受害者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师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体的支持,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四、操作流程
(一)网络舆情的监测
由网络评论员对涉及的网络信息进行查询、收集,对新出现的网络信息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送办公室分转交办。
1.监测对象。较经常出现涉及本系统相关舆情信息的各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等发布的有关的报道、帖子和相关跟帖。
2.监测内容。网络上涉及司法行政部门的敏感工作和容易被关注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学校的意见、建议、投诉,相关问题的咨询,涉及教职工、学生的投诉,涉及服务人员违法违纪违章行为和效能作风问题等。
3.监测方法。一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站和论坛进行定期浏览,收集有关对司法行政报道和论坛中出现的一些敏感的话题;二是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全网搜索国内各个知名的门户网站有关对学
校报道和论坛中出现的一些敏感的话题。
4.监测形式。一是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指定网站、论坛和贴吧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二是在服务工作人员具体行政行为和个人行为引发特定舆情事件时,要对舆情产生的相关网站、论坛进行高频度的浏览和搜索。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1.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一般突发事件和申诉建议的负面报道,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个工作日内向具体业务主管领导汇报,3个工作日内进行初步处置并回应。
2.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的重大突发事件、网上投诉举报,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引发的错误舆论导向,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1天内向主要领导汇报,2个工作日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3.被网络媒体报道转载,被上级以上领导批示的,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在发现该报道或帖子的3小时内向主要领导汇报,1天内作出初步处置并回应。
附件
网络舆情办理情况登记表
一、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着力点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引入了媒介素养 (Me dia Lite racy) 理论, 1999年6月召开的《青少年与放送》专家会议上, 与会者就“媒介素养”表示了积极态度。 (2) 目前, 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不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方面都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以公民“传播能力”的培养为侧重点。随着媒介消极影响的突显, 日本开始重视媒介批判能力的培养。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两大组成部分, 而民间组织在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组织是 (Forum for childre n and Citize ns'Te le vis ion&Me dia) , FCT最早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日本, 并带动学界和媒体参与媒体素养教育实践。民间团体、政府组织、企业界和教育界等多方力量相互支持, 共同推动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由此可以看出,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着力点是“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
二、“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
“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是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突破口, 日本社会各界通过“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来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
1、“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力量
“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构建以教育界和学界、民间团体、政府组织和企业界四股力量的整合为主线。 (3)
(1) 教育界和学术界支持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日本许多知名大学都成立媒介素养的相关研究机构, 积极开展与媒介素养相关的研究活动。比如, 日本著名学府东京大学的情报学府设立了社会和媒介研究机构, 并与日本放送局一同发起了MELL (Media Expression Literacy and Learning) 项目 (4) , 同时积极地与地方合作开展具体的媒介素养研究项目。另外, 东京大学几乎每个月举行两次面向社会的关于媒介或媒介素养的“公开讲座”。
(2) 民间团体组织发挥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媒介素养教育社会活动中, 民间团体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比如, “FCT媒介素养研究所”是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该组织围绕“儿童、青年与媒介”、“性别与媒介”、“老年人与媒介”、“媒介社会与市民”、“媒介伦理”等研究领域积极开展各类研究和社会活动, 并多次策划国际研讨会, 召开公开的论坛和市民讲座。其它的一些社会组织也经常关注媒介素养方面的内容与活动。
(3) 各级政府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发展。日本各级政府都相当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践行。原邮政省从1999年11月至2000年6月的半年多时间内就召开了7次关于青少年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会议。文部科学省2006年将电视节目制作纳入课堂教学、开展“No Television Day”、“No Game Day”媒介素养教育活动, 并与学校合作开展“青少年和媒介接触之于其身心健康的影响”的相关调查研究。地方政府, 比如琦玉县政府出资建造了SKIPCITY基地, 其中设有NHK电视台和琦玉县电视台的影视资料档案馆、高清电视制作基地、影像制作编辑室和影像制作学习室等, SKIPCITY基地承担着对琦玉县内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职责。 (5)
(4) 企业界协作配合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侧重点是培养公民的媒体制作和传播能力。一些企业为公民的媒体制作和传播提供实践基地和资金支持。因此, 企业界的密切配合是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上述可知, 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构建了以民间团体为主体、政府政策推动、企业界密切协作配合以及教育界与学术界支持的“社会行动者网络”, 如图1所示:
2、“社会行动者网络”的特点
日本“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成功构建体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教育和全民教育的特色。“社会行动者网络”是一个民间团体发挥主体作用, 而各级政府、学界与教育界、企业界推动支持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模式。该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并发展了公民的媒介制作能力、媒介传播能力、批判性思维。显而易见, 日本“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成功构建不仅推动了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而且也为我们构建本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模式提供了借鉴。
三、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构建“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依据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特色, 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可以分为三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放射模式和网状模式。日本是一个以民间组织为主体, 并带动整个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放射模式。 (6) 中日两国同处于“东亚文明圈”, 具有“东亚意识”的两国在文化背景、社会逻辑和个体认知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这为中国借鉴日本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文章在借鉴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本土化的“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如图2所示。模式图分析如下:
1、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媒介素养教育的强制和主导力量
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国家, 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制度也是自上而下的。因此,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法律的手段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 形成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制。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进展。
首先, 制定相应的教育法律法规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强制教育工作者推行媒介素养教育, 同时对各级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自由度, 鼓励他们因地制宜, 另外要设立政策落实的监督部门, 以便保证政策的有力实施;其次, 做好媒介素养教育之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工作 (比如, 定期发放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册, 宣传媒介素养教育的示范性学校) 。宣传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并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媒介素养教育中;再次,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教师是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 只有教师具备了媒介素养才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关注媒体从业人员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把关人”的作用) 的媒介素养水平, 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最后, 支持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网络时代, 资源的共建共享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意义重大。
2、社会组织: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力量
单靠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强制实施和资金支持是不够的, 各社会组织也要群策群力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给予支持和帮助。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对地方性纽带作用的重视, 尤其是随着全球化和教育突破围墙的樊篱, 社会组织在教育中的作用愈发重要。目前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基本上处在起步阶段, 迫切需要社会组织积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 以及媒体的支持和参与。多元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将更有利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
首先, 就长远而言, 教育和社会组织是“互惠双赢”的关系。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时代的一种素养教育, 是21世纪每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教育。媒介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一项核心素养。众所周知, 社会组织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具备各种素养的人。因此, 各社会组织有责任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其次, 各种非营利性组织要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再次, 各种传播机构 (如电视台、传媒公司、广播站等) 要发挥其宣传和引领作用以及实践活动平台的作用。因此, 在我国电视台应该为人们提供电视节目制作的机会, 让他们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来感悟客观现实和建构的现实并提供一些互动节目。
3、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是系统地、有步骤、有计划地针对特定对象来开展的。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特点, 并且同龄的学生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因此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要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比如, 在幼儿园阶段主要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设计一些符合审美规律、科学性和教育性的视觉教材, 让儿童设计自己的“精神家园”, 学习方式主要是“做中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主要进行渗透教育, 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语文、艺术、历史和科学等学科中,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在高中阶段可以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通过专门的学习把以前学到的关于媒介素养的知识系统化, 并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大学阶段可以利用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资源进行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比如, 学校可以创办校内广播台、电视台和新闻组, 鼓励学生参加节目的制作、角色扮演、策划编辑报纸、媒介知识闯关竞赛, 在实际操作和参与中体验。寒暑假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到地方广播电视中心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另外, 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媒介素养专家针对媒介热点问题作报告, 并设立媒介素养专题网站, 供学生学习和讨论媒介问题。
4、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
媒介信息时代的孩子不仅接受父母和亲人的言传身教, 而且也通过各种媒介 (比如, 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 获取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的丰富性、虚拟性和多元性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孩子来讲诱惑难挡。因此, 家长要对孩子的媒介接触行为因势利导, 培养孩子对媒介的基本辨别、判断、欣赏和应用的能力, 进而提高孩子的媒介素养。
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共视”、“共网”, 与孩子共同制定“电视节目观看计划表”和规划上网时间与内容等活动对孩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家长对孩子媒介使用中的问题要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教育中, 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家长要用“疏”而非“堵”的方式处理孩子不恰当的媒介行为。比如, 不能因为担心孩子迷恋网络就禁止孩子区接触网络, 而是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只有合理地应用才能帮助自己的成长, 也让他们意识到网络上的信息并不都是有用的、真实的和健康的。
综上, 在“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中, 媒介素养教育处于核心位置, 而政府与教育部、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四股力量分布在其四周, 各自发挥其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其中, 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是强制和主导力量、社会组织是支持力量、家庭是重要场所、学校是主要场所。值得注意的是, 这四种力量并不是相互孤立的,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为学校提供政策, 即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出台政策来约束和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学校和社会组织合作, 即学校和各种社会组织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合作, 让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现实世界中应用或者体悟;社会组织和家庭相融合, 即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素养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集合体, 二者是共生和融合的关系;家庭与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相互支持, 即二者在政策和实践方面相互支持, 形成良性循。
文章通过借鉴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行动者网络”构建的经验, 试图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四位一体”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以期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种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摘要: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介传播问题的凸显催生了新的教育内容——媒介素养教育。文章在阐述日本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之着力点——“社会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基础上, 指出日本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行动者网络”的模式构建、构建力量与特点, 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本土化的“四位一体”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社会行动者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Potter.W.James.Media Literacy[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 2001
(2) 宋晓阳:《日本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2007复旦“传播与中国”论坛》
(3) 裘涵、虞伟业:《日本媒介素养探究与借鉴》, [J]《.现代传播双月刊》, 2007 (5)
(4) 王铟、李伟、李燕红:《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 [J]《.中国电化教育》, 2006 (6)
(5) Toshiko Miyazaki.FROM CITIZENS’EYES:WORK-IN G WITH MEDIA LITER ACY FO R THIR TY YEAR S[DB/O L].http://www.diplomatie.gouv.fr/fr/IMG/pdf/Toshi ko Miyazaki.pdf
【关键词】网络媒介 素养教育 微平台
目前以各种新技术为支撑的传播媒介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如微博、微信等。2013年,新浪微博上半年注册用户已达到5.36亿。多角色多社会化群体在微博上集体发声,构建起了微博平台下的新社会生态。本文就互联网微博平台传播中显露的不良现象,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失进行探究并提出建议。
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微媒介日益发挥影响,同时也暴露出相应的负面效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1、造谣、传谣、信谣现象凸显
微博使用者可以直面数以亿计的网民,发布的信息进行着核裂变式的传播,此特点常被利用于编造和散布谣言,滋生大量生活谣言、社会谣言和政治谣言。这些谣言在微平台上广泛传播,对现实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生活谣言经过多次传播可能成为公认的“常识”,如“手指甲上月牙的多少,代表人身体的健康程度”等。社会谣言易在灾害、突发事件发生时爆发,引发群众的恐慌和愤怒情绪,甚至引发对社会危害程度更大的群体性事件。2013年10月的余姚发生水灾,两女子散布“水库倒塌致40多人死亡”谣言,在灾区群众产生了恐慌与混乱的状况,给救灾工作带来巨大困扰。另外,还有一些微博账号通过杜撰历史故事,达到歪曲历史,丑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这些谣言通过微平台的广泛传播,对人民生活和国家形象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2、网络暴民群体大量涌现
网络暴民出口成“脏”,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公开其隐私,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主观上有恶意干涉、制裁别人的倾向,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盲目跟随、夸大别人的意见。2012年,著名打假人士方舟子就因不堪忍受网民辱骂家人,宣布退出新浪微博。2012年11月,山东省某高校女教师的裸照被其前男友上传网络,引起大量转发,嘲讽、谩骂声四起,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给当事人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网络微平台非理性宣泄现象的日益扩大化、明显化,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3、垃圾信息泛滥
“微博网站几乎汇聚了各类信息,信息过剩和泡沫化导致垃圾信息泛滥,无意义的海量信息传播很容易造成信息获取效率低下,削弱人们的判断和理性思考能力。”微平台上的海量信息给公众思想意识带来持续不断的冲击,判断思考能力饱受考验,容易造成视角受限和认知上的偏差。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缺乏对于微媒介传播的综合认识,可能造成恶劣的影响。微博上二三流企业的营销广告广泛存在如新浪微博上“微博搞笑排行榜”、“我的前任是极品”等等,通过转发抽奖,发布低级趣味信息等方式来吸引粉丝关注、转发。由于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网民主动接受并传播垃圾信息,造成微平台上垃圾信息泛滥。长此以往,不利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一定威胁。
二、网络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1、个人层面:对网络媒介的功能特征及传播造成的影响认识模糊
我国微平台使用者大部分未接受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吸收传播信息内容往往容易根据对传统媒体使用的经验,对所传互联网信息缺乏评判能力。受传播模式所限,传统的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对于信息的反馈有着明显延迟,媒介素养高低并不能左右其对信息的误传、误读,难以进行扩大化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微小。“微”世界里的去中心化倾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传播者,简便迅速的信息传播特点加速了信息流动,提高了信息发送和接收的频率,却也对受众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在微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2、社会层面:微媒介经营企业作为网络媒介组织没有履行对平台用户的监管和教育义务
目前令人堪忧的现状是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在使用者注册前微媒介经营方多数未做好对该产品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教育。经营企业大多追求用户数量增加以达到吸引广告投资,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对用户须知等环节敷衍了事。微媒介经营企业应主动完成对使用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如媒介运用能力、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信息评判能力等。另外,为追求博眼球的热效应,部分媒介组织为新用户推荐关注一些人气微博账号,这些账号许多成为了制造垃圾信息的中坚力量。微平台“非常态”的重要原因正是企业对与网络造谣、谩骂等行为采取无视态度,甚至存在媒介组织为提高点击量扩大营利,放任管理或从营销微博中抽成盈利的情况。
3、国家层面:我国现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和微平台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庞大用户体系和惊人的微媒介发展速度使我国的微传播平台已成为世界上最复杂空间之一。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加拿大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在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澳大利亚2008年开始对网络内容进行等级分类。对于微平台层面的新闻自律工作、相关法律的制定、管理经验如实名制注册等问题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设并未跟上网络时代传媒业在规模、品种、信息量、信息覆盖面等方面高速发展的步伐。
三、对策及建议
1、个人应主动加强对网络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提高道德自律意识
尽管网络媒介的使用技术越来越高,但网络安全常识储备有限,网民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力较低,在媒介素养的学习中,应注重提高识别信息主要来源的能力,认识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另外,还应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发布网络言论的责任感。
2、高校官方推动形成“大学微博圈”,做好整合新闻资源和传播渠道工作
大学生群体是微平台的主要用户之一,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利用微博应注意扬长避短,利用快速传播和互动联动的优势,弥补碎片化劣势,将学校各级各类微博实现无缝对接和融合,做好微博与校报、校新闻网、校广播台等校园媒体的资源整合,做好学校各类机构、媒体以及个人的微博力量的整合,使大学生群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
3、设立专门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基金,通过引进各种社会资本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师资培训
“民间团体等非营利组织应该发挥自己的活力,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来实现媒介素养的建构。”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台湾公关电视文化基金会等民间组织对台湾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发挥了不小作用。由于网络微媒介是新生事物,科研和教育机构人才紧缺,国家和社会要加大在这一领域内的资金支持,培养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人才。
4、建构多样化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据调查,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的现象,以网络素养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所占比例较小,主体研究多见青少年和大学生所占比例不均。学校教育层面,可采取有步骤的分层试验措施,推进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堂化、日常化、制度化;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媒介使用意识和习惯,使他们在网络环境中能够欣赏和包容来自不同文化语境的网络媒介讯息。在注重青少年群体和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同时还应将眼光放宽,投向如何实现平衡化的全民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5、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政干预,保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引进网络媒介教育课程、规范网络媒介组织等措施,都需要国家的法律规范和行政支持,借鉴国外经验,加强在媒介素养方面的立法,确保打击媒介犯罪的力度,利用行政、法律手段保证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①彭少健:《2012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2
②崔茜,《浅析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J].《新闻界》,2009(4)
③杨衠,《网络水军的负效应与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J].《东南传播》,2012(11)
(作者:均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网络舆情与媒介素养】推荐阅读: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09-27
网络舆情法律11-08
网络舆情应对预案06-14
网络舆情研判机制07-01
学校网络舆情现状09-15
小学网络舆情工作方案11-25
2021年网络舆情处置预案06-24
两会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总结06-18
浅谈网络舆情对青年官兵的影响及对策10-0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政府治理研究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