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工业综合体

2023-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都市工业综合体

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区域分析

[摘要] 本文采用2003年成都市所辖19个区(市)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数据,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一些定性研究所不能得到的结论,把19个区(市)县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综合经济效益划分为三个区域,并对三个区域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指标体系经济效益聚类分析

作者:丛日玉

第2篇:北京都市型工业投资环境优化的对策研究

都市型工业是以发展服务、方便市民工作和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宗旨的城市工业,一般是指“无污染、低能耗、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在北京,都市型工业主要集中在以下八大行业之中,它们分别是食品饮料业;服装纺织业;包装印刷业;文体用品业;工艺美术业;洗涤化妆品业;家具与装饰装修业;旅游用品制造业。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北京扩大经济总量的客观需要;是节能节水的有效途径;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拓展城市就业的有效途径。因此,北京要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

一、北京都市型工业投资环境中的主要问题

北京的工业大致可以划分为传统工业、现代制造业和都市型工业三大类型。在北京市的工业规划中,传统工业要实现结构调整,将一部分不适合北京总体发展要求的重污染、高能耗的工业门类(如冶金行业中的冶炼)逐步外迁,而重点发展一些有前途的工业门类(如高精度轧材和新材料),总体上说,传统工业要在优化调整中稳步发展;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工业发展的重点,这些工业门类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中,总体上说,现代制造业是北京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快发展的;都市型工业是近期才被重视起来的,这些市场前景被广泛看好的工业门类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业、服装纺织业、包装印刷业、文体用品业、工艺美术业、洗涤化妆品业、家具与装饰装修业和旅游用品制造业中,总体上说,由于这些工业门类是建立在“无污染、低能耗、环保型、劳动密集型”基础之上的,所以很适合大都市的发展。因此,都市型工业与现代制造业一起,也成为一个需要大力发展的工业门类。

根据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规划,到2005年北京都市型工业的总产值要达到920亿元,年均递增16.4%。其中:食品饮料业要实现总产值390亿元,年均递增15%;服装纺织行业要实现总产值260亿元,年均递增18.3%;包装印刷行业要实现产值110亿元,年均递增15%;家具制造及装饰装修业要实现产值60亿元,年均递增19.6%;其他行业再实现100亿的产值。

要完成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规划,到2005年实现都市型工业总产值920亿元的目标,难度还是相当大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目前的都市型工业无论是体制外,还是体制内,都存在着急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和矛盾集中体现在投资环境方面。如果不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不采取改进和完善的措施,那么,要在2005年完成都市型工业发展规划中920亿元的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1.对都市型工业认识不足,政策措施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从而导致投资的后劲不足

都市型工业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提及和重视起来的,由于时间短暂,人们对都市型工业的基本特征还不十分清楚。根据国内外都市型工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给出“都市型工业”一个一般性的概念。都市型工业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发展服务、方便市民工作和生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够在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具有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市场快速反应(QR)等特点的工业门类,一般是指“无污染、低能耗、环保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其特征主要有三:

一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比如说纺织服装业,它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现代产业,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服装个性化的设计和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效率倍增的途径和手段。

二是产业空间分布上表现为集聚性。虽然区域内单个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是在某一区域企业布局较为集中,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较高,从而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产业集聚是一种新的空间产业组织形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部经济效应;二是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三是学习与创新效应;四是品牌与广告效应。

三是产业构成轻型化。由于需求的高级化、高档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使得传统的大规模生产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具有快速反应特点的现代企业。这些企业技术含量虽然越来越高,但规模却日渐小型化。美国服装和纺织制成品工业是高度分散和劳动密集型的,接近2.4万家成衣和纺织制成品的厂家,2/5的厂家是四人或四人以下的,50%的厂商雇工大约在4~100人之间。

对都市型工业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上的不足,使得我们在决策层面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由于我们不能很好地把握都市型工业发展的特征,所以,我们也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支持措施来,从而导致现实中的投资后劲不足。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有资源上的不足因素,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从2002年的更新改造资金情况看,也基本反映了这一投资不足的局面。2002年,传统产业技改投资完成58.4亿元,占工业企业技改投资的5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25.8亿元,占工业企业技改投资比重的24.3%,比2001年、2000年、1999年分别增加了10、12.6、2.6个百分点;都市型工业技改投资完成21.9亿元,占工业企业技改投资比重的20.6%,比2001年、2000年、1999年分别增长了11.9、9.1、11.8个百分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产业技改投资所占比重虽然比2001年、2000年、1999年分别下降了21.9、21.7、14.2个百分点,但是依然占有较大成分,比重达55%;高新技术产业技改投资稳步增长,比重已达到24.3%;都市型工业技改投资虽然也有增长,但比重只有20.6%,如果把燕京啤酒和“牵手”果疏饮品的技改投资抽掉的话,其所占的比重还会更小一些(见图1)。

另外,从都市型工业技改投资内部看,结构也不尽合理,投资过于集中。印刷及记录媒介复制业完成7.7亿元,占全部都市型工业技改投资的35.2%,食品、饮料加工和制造业完成7.1亿元,占32.4%,而其它行业总共只占32.4%,这就使得一些急需发展的其它都市型工业技改投资“捉襟见肘”(见图2)。

2.北京都市型工业的运营成本偏高,企业负担沉重

从土地、劳动、用电和用水四个直接成本的对比数据来看,北京的都市型工业运营成本偏高,企业负担沉重。

(1)北京的工业用地成本偏高

以土地基准价格为例,北京的优质产业用地价格虽比上海略低,但与武汉和重庆相比,工业用地价格就太高了。北京工业用地价格是重庆的3倍,武汉的10倍。

从中等地价看,北京的工业用地价格与上海相差无几,与武汉和重庆相比,北京工业用地价格还是偏高,北京中等工业用地价格是重庆的4.2倍,武汉的6.5倍。

从劣等地价看,各个城市之间的土地价格差距并不太大,这说明在城市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不明显的。

再以产业用地优惠价格为例,与工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相比,北京的工业用地的优惠价格还是偏高的。

总之,北京都市型工业的用地成本,无论是从基准地价上看,还是从产业用地优惠价格上看,其综合价格在全国都是偏高的,如果都市型工业用地成本不加以适当地控制的话,北京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前途堪忧!

(2)北京的工业用工成本偏高

根据美国翰威特咨询公司的调查,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跨国公司制造业员工平均年薪分别达到了2万、2.5万和3万元(见表1)。

虽然说北京制造业的员工工资没有广州和上海高,但是,北京是中国服务业非常发达的城市,金融、法律、信息、设计、咨询等服务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大、层次高,聘用这些人员的成本比广州和上海等其他国内城市要高出很多。所以说,北京的综合劳动成本还是非常高的。

造成北京制造业劳动成本偏高的原因是北京较高的消费水平所致,这些高消费主要表现在住房、交通和通信等方面。根据美联社近期的一个统计,按照国外生活水平来衡量,北京的生活费用已经高过汉城,次于东京、大阪,大概排到了第四位。

(3)北京的工业用电成本偏高

从北京、天津、上海和广东四个地区综合用电价格来看,北京的工业用电价格是最高的。其中,普通工业用电价格上海最高,为0.55元/千瓦时,比北京高出5%,比天津高出16%,比广东高出32%。但从大工业用电来说,北京最高,达0.385元/千瓦时,比上海高出34%,比天津高出10%,比广东高出24%。

造成北京制造业用电成本偏高的原因有二:一是电力成本太高所致。我们都知道,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为了保证北京有一个较好的环境,在北京周围地区一般不发展以燃煤为主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北京的用电主要是从内蒙等外省输入,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北京的电价自然也就低不了。二是北京的电价结构不合理。在广东和上海,商业用电价格与工业用电价格拉开了差距,工业用电价格比商业用电价格低许多。而北京的商业用电价格是0.68元,工业用电平均价格达0.45元,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价格的差距只有0.23元。从电价结构上就可以看出,广东和上海对工业用电的支持力度比北京要高许多,北京不合理的电价结构一方面说明政府在用电上没有给予制造业应有的优惠待遇,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以稳定为中心的北京,提高商业用电价格而适当降低工业用电价格是有巨大阻力的。

(4)北京的工业用水成本偏高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这种短缺直接反映在用水价格上。从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城市的对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北京的工业用水成本最高,达到每立方米3.2元,差不多是上海的3倍,是广州2倍多,比天津高出33%。

造成北京制造业用水成本偏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北京水资源的短缺。对于北京急待开发新的水资源:南水北调是一个途径,但成本不会太低;营造北京周边绿化带,涵养水源也许是一个更为经济的方式。

3.缺乏中端技术人才,人力资源储备不足

北京是一个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密集的地方。在北京,从事高端技术研究的人才多,从事实际操作的中端技术人才少;从事战略咨询和管理的人才多,从事实际工作的蓝领技工少。缺乏中端技术人才是北京的一大缺憾。与上海和天津等地相比,北京的蓝领技工还形不成一个竞争的局面,高级蓝领技工更是少得可怜,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在北京的招聘会上,“海归”的身价一降再降,而蓝领技工的身价却一升再升,有的企业甚至愿意以每月8000元的高薪招聘高级蓝领技工。这说明北京的中端技术人才是相当匮乏的,中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

二、北京都市型工业投资环境的优化措施

北京在优化都市型工业投资环境上,应制订更加优惠的都市型工业发展政策,降低直接成本,提高中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水平。

(一)要优化都市型工业政策环境,降低都市工业直接成本

北京对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也给予了相应的政策优惠,这是应该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都市型工业的作用,毕竟都市型工业为我们这个城市节约了宝贵的能源、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就业,并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给予都市工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制订这些鼓励性政策的时候,我们应该从降低都市型工业成本着手,这些措施包括:

1.降低都市型工业用地成本

首先,要控制都市型工业的用地价格,支持北京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在这方面应着重降低附着在土地上的各项费用,比如说,应该大力降低土地基准价格中的市政及四源费、土地拆迁费和征地费。

其次,要降低都市型工业用地的初期投入,减轻企业的初期成本压力。在这方面应该向深圳好好地学习,尽快实行土地按揭和分期付款的方式。这样以来,就可以适当降低都市型工业企业的初期投入,减轻初期投入的成本压力。

最后,还要改变土地的出让方式,给都市型工业企业以更多的选择权。比如说,对符合条件的都市型工业企业,既可以采取租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作价入股的方式,还可以采取直接划拨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这样以来,企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需要的用地方式。

2.降低都市型工业的用工成本

劳动成本主要由当地的消费水平来决定的,要降低当地劳动力成本的总水平一般来说困难极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对降低某一类工种的劳动成本来说,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说,对蓝领技工成本的降低就可以采取很多的办法。

蓝领技工是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工种主要包括:车工、铣工、刨插工、磨工、锻造工、焊工、金属热处理工、涂装工、锅炉操作工、机械设备维修工、装配钳工、汽车修理工数、维修电工,等等。要降低这些工种的总体成本,可以采取的方式有:

第一,大量引进异地老工业基地的蓝领技工。因为这些地区的蓝领技工业务和道德水平都很高,而对工资收入的要求又不是太高,所以,引进他们对控制蓝领技工的成本增长是有帮助的。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在短期内会对本地的劳动就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但从长远看,这样做还是必要的,因为都市型工业发展了,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大力培养当地的蓝领技工阶层。从技校抓起,形成一个技工阶层,这样一来,技工的总体成本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

3.降低都市型工业用电成本

首先,要降低电力的采购成本和交易成本。山西、内蒙等地都有大的坑口电站,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情况下,可供北京选择的余地会更大一些,这样一来,北京电力的采购成本在将来有望大幅降低。在降低电价采购成本的过程中,对交易成本的降低也是不容忽视的,电力采购要完全以市场为准,杜绝采购过程中的“人情电”现象发生。

其次,要通过电价的结构改革来降低都市型工业的用电成本。上海和广东的做法就是拉开价格差距,适当提高民用和商业电价,大力降低特种工业电价,这样做的结果是大大降低了工业用电成本。北京也应该向这些地区学习,适当提高一些民用和商业电价,将提高所得的部分电价补贴到都市型工业中去,这样就可以大力降低北京都市型工业的电价水平。

4.降低都市型工业用水成本

北京是一个缺水城市,开源节流是水务的根本,但对水价来说,开拓更多的水源才是降低水价的根本,在开源上,北京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文章:

首先,依靠国家财力,加快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来说至关重要,只要工程的投入在将来不计入水价,北京的水价就有可能降低。

其次,依靠北京防沙治沙工程的建设,涵养北京水源。通过绿化工程,减少沙化,北京的水资源是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的。只要北京的水源增多了,水价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

最后,加强城市污水的治理力度,让更多的中水进入都市型工业。目前,北京的中水已经以每立方米1元的价格进入到一些行业中。但是,就目前而言,无论是从中水的提供量,还是从中水的利用率来说,水平都是不高的。将来,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可以大量使用价格便宜的中水来进行,这就要求水务系统要进行大量的管线铺设,做好中水的供应工作。

(二)要优化中端技术人才环境,提升都市型工业人力资源储备水平

资金和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北京的高端技术人才并不缺乏,缺乏的是中端技术人才,而这些中端技术人才正是都市型工业所急需的。因此,优化中端技术人才环境、提升都市工业人力资源储备水平是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必备条件。

在中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方面,可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在内部,大力培养中端技术人才,在外部,适当引进一些老工业基地的专有人才。

本文作者:

施昌奎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作者:施昌奎

第3篇: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接待综合体游客满意度研究

摘要以南京郊区前石塘村为例,运用IPA方法分析了游客对前石塘村旅游接待综合体的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较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都市郊区乡村旅游游客在影响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感知上都有较大差别,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已从最初的卫生条件、服务水平等转为交通标识等自驾游服务体系;另外,性别差异对于游客感知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都市郊区;乡村旅游接待综合体;满意度

Key words Suburban; Rural tourism complex; Satisfaction

作者簡介王兴山(1980-),山东茌平人,讲师,博士生,从事旅游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0720随着快速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规模急剧扩张,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已达142个,千万人口以上城市已达6个,大陆地区有超过半数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乡村旅游得到蓬勃发展,至2014年,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已达100个,各地省级、市级示范点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乡村旅游目的地接待了大量游客,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要求,“三农”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一些偏远落后地区更是起到了旅游扶贫的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在各乡村旅游点,农户自营的“农家乐”等早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旅游接待机构,其服务内容也早已远远超出最初的“家庭旅馆”范畴;大多数为农民利用自己原有或新建房屋以及农田、农业加工作坊等开发的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接待综合体,这些旅游接待综合体的服务几乎涵盖了旅游六要素,本身即为乡村旅游吸引物。旅游接待综合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无疑是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重要表征。

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以旅游接待综合体的前身——农户家庭旅馆为研究对象。家庭旅馆起源于西方,在我国20世纪末开始发展[1]。农户家庭旅馆按其客源市场大致可分为都市郊区型和风景区周边型[2],前者主要客源地为临近都市,后者则为临近知名旅游风景区;还有一些处于民族地区的家庭旅馆,因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与研究[3-4]。从国内学者对于家庭旅馆和乡村旅游接待设施的研究文献分布来看,都市郊区型乡村家庭旅馆和乡村旅游接待设施的研究相较于民族地区和风景区周边地区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都市郊区乡村旅游多为一日游,从而家庭旅馆的入住率不高。然而,由于目前家庭旅馆已发展为包含旅游所有要素的综合接待单元,加之城市居民出游能力高,都市郊区的乡村旅游接待综合体实际上是接待人数最多的一类;因此,研究都市郊区型乡村旅游接待综合体的游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由于乡村社会经济条件和从业人员素质的原因,主要制约因素有基础设施落后、卫生环境落后和营销渠道不畅通等[5];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提高和互联网的普及,这些制约因素在大多数地区,尤其是都市郊区的旅游接待综合体已经得到解决。笔者拟通过游客感知的角度来探寻新时期下此类旅游接待综合体的影响因素特征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以期对目前乡村旅馆的经营管理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研究区简介与研究方法

前石塘村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距南京主城区约30 km,以“石塘竹海”和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白墙黑瓦的传统乡土建筑和朴素的农业景观在江宁区众多乡村旅游点中脱颖而出,近几年成为南京居民周末和节假日自驾车休闲度假游的重要目的地,先后获得“南京乡村旅游示范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南京市首届十佳魅力乡村”等荣誉称号,有“南京小九寨沟”之称。

整个前石塘村有居民近700人,设有30多家乡村旅游接待综合体,多以“农家乐”、土菜馆命名,几乎承担了所有游客的餐饮、住宿、购物、休闲服务。

笔者多次在前石塘村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问卷主要收集游客在满意度和重要性两个方面对旅游综合接待体的包含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共计16个具体指标的评价(表1)。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4份,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游客基本情况前石塘村游客的性别比例为51∶49;各种职业游客均有,其中学生比例较为突出,占29%;以中青年游客为主,18~40岁的游客占79%;游客受教育水平普遍较好,本科以上学历占64%。游客以南京本地为主,本地游客占70%以上,外地游客主要来自马鞍山(距离20 km左右),总体来看,主客源市场半径在50 km左右。

序号变量旅游要素种类1外部交通(客源地至此)行2交通引导程度与停车方便程度行3自然环境游4餐饮种类和味道吃5餐饮卫生和安全吃6网上预订客栈住宿方便程度住7住宿卫生和安全住8住宿乡村特色住9住宿服务设施住10经营者服务质量吃住娱行11周边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与经营游12村内娱乐与购物服务购13接待体商品价格和销售规范情况购14交流场所游娱15设施建筑艺术水平游16旅游品牌形象游

2.2 IPA结果分析目前,旅游研究中对游客满意度进行测评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重要性-绩效性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PA)以其直观、易操作、易解读而得到广泛应用[6-8]。笔者对问卷调查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了分析,首先进行了因子的信度检验, 重要性和满意度因子的克伦巴赫(Cronbacha)信度系数(α)分别为0.766和0.838,符合分析方法的信度要求。问卷数据IPA分析矩阵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在矩阵的第一象限(继续保持区)有7个因子,分别为:“自然环境”、“餐饮种类和味道”、“餐饮卫生和安全”、“住宿卫生和安全”、“住宿乡村特色”、“住宿服务设施”和“经营者服务质量”,这显示乡村旅游发展迄今为止,家庭旅馆的硬件条件、乡土特色和服务质量等早期制约因素[5]依然是游客较为看重的(游客最为看重的因子为“餐饮卫生和安全”,这可能是目前国内食品安全引起公众普遍关注所致),而这些因素目前前石塘村情况良好。笔者在访谈中也证实,大部分游客认为该地家庭旅馆硬件条件较高,经营者热情真诚,有良好的主动服务意识,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矩阵的第二象限(供给过度区)有3个因子,分别为:“交流场所”、“旅馆建筑艺术水平”和“旅游品牌形象”。结果显示,目前乡村旅游游客相较于旅游景观本身质量和知名度,更加注重休闲实用性,进入到理性消费阶段,这与国内大都市游客普遍进入休闲度假层次的现状是相符的。访谈中也发现,游客前来旅游,对于前石塘村的徽派建筑、建筑小品的品质,家庭旅馆的品牌和荣誉称号等并不在意,大多数游客认为“无所谓”。

图1前石塘村游客满意度IPA矩阵图在矩阵的第三象限(优先顺序较低区)有5项指标,分别为“交通引导程度与停车方便程度”、“网上预订客栈住宿方便程度”、“周边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与经营”、“村内娱乐与购物服务”和“接待体商品价格和销售规范情况”。其中“村内娱乐与购物服务”被游客认为重要性最低,在访谈中和调研中得知,其原因一是乡村旅游游客更多的旅游动机为放松身心,对于相较于市区质量较低的娱乐设施以及相较于知名风景区品质较差的自然景观根本不感兴趣,其二是游客多为自驾游,很多生活用品和休闲用品等都随车携带,购物需求并不高。而后者也导致在此象限中满意度最低的是“交通引导程度与停车方便程度”,现场调研中发现,前石塘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局限于村内,村内道路无指示标识系统,村内停车场更是在硬件设施和管理服务上不能满足大量自驾游客需求;然而,对乡村道路的低预期和乡村地区较多的空闲场地却使得其重要性感知并不高。

在矩阵的第四象限(加强改善区)只有1个因子,为“外部交通(客源地至此)”,与前述“交通引导程度与停车方便程度”同为本次研究中满意度最低的因子。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由于管辖权和资金问题,自附近快速干道和高速公路至村口的道路质量较差,亦无明显标识系统,使得交通类因子满意度很低。由于车载导航系统在汽车上的普遍配置,和前述低预期的原因,这个因子的重要性表现并不突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乡村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和居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基础设施、卫生环境条件和服务水平等因素已经由早期的制约作用转而成为优势因子;而随着我国居民出游中对休闲度假、特色项目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目前都市郊区游客的短半径、自驾游居多以及游客更为注重实质体验等特点,交通引导、停车场服务等成为新的制约因素,娱乐购物服务、品牌建设及景观品质等是游客感知中重要性偏低、满意度较高的因素,在今后的乡村旅游建设中,经营管理者应该对此方面的投资建设加以控制。

2.3 T检验结果分析为寻找重要性和满意度的人群差异规律,笔者应用适用于检验单个变量显著性的T检验[9]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性别是唯一具有显著性的变量,即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在对各因素的感知上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游客更注重乡村旅游景区的品牌、旅游吸引物的品质与等级(此为相对值差异,绝对值如前述普遍较低);而女性游客更为注重卫生环境条件。另外,由于自驾游中驾驶者多为男性游客,在交通类影响因素方面,男性比女性更为重视。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在满意度评价上普遍比女性游客偏低,结合前述男性游客更为注重品牌和旅游吸引物品质的表现,参考在访谈中的结果,笔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男性游客在旅游行为中更为关注“去哪里”的形式感知,而女性游客更为关注“和谁去”和“干什么”的内容感知所致。

3 结论与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前石塘村这一典型都市郊区乡村旅游点,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了家庭旅馆的相关数据采集,通过IPA和T检验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①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位于都市郊区的乡村家庭旅馆在经营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已经发生变化,由早期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条件和服务水平转变为旅游交通标识、停车场等交通类因素。②造成上述转变的原因,一是十几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实力和居民素质大幅提高,早期制约因素已经克服;二是目前都市居民自驾出游日渐增多,导致游客对交通设施的感知和需求急剧提高。③相较于旅游发展早期游客更看重目的地知名度、资源等级等因素的情况,目前乡村旅游游客更看重景区的特色、参与性项目的体验等实际旅游感受,旅游消费日趋理性化。④在旅游决策中的关注点上,男性游客与女性游客有明显不同;而在满意度评价上,男性游客普遍比女性游客偏低。

在本次研究中,游客对于旅游景区品牌建设、旅游景观的品质等影响旅游观光的因素普遍重视程度较低,而对于旅游餐饮、旅游住宿、环境卫生等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重视程度较高,这是我国旅游市场日趋成熟的表现。因此,乡村旅游主管部门以及乡村旅游接待综合体经营管理者应对品牌建设、市场营销方面的人力、财力投入加以控制,对于服务质量、卫生环境等方面要持续加大投入;同时,针对自驾车旅游急剧增长的市场现实,应该在停车场和标识系统建设以及针对车辆的服务方面加大优化力度。

参考文献

[1] 文彤.家庭旅馆业的发展:以桂林龙脊梯田风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2,17(1):26-30.

[2] 赵海霞,罗寿枚.试论自然风景区内家庭旅馆的发展:以广东南昆山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0-125.

[3] 王晓辉.论西部民族地区家庭旅馆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3):57-61.

[4] 代俐.浅议民族旅游开发中民俗家庭旅馆的建设[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86-88.

[5] 郑昌江,李文英.我国家庭旅馆现状及成因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87-90.

[6] 蔡彩云,骆培聪,唐承财,等.基于IPA法的民居类世界遗产地游客满意度评价:以福建永定土楼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7):1374-1381.

[7] 田坤跃.基于Fuzzy-IPA 的景区游客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5):61-65.

[8] 陈旭.IPA 分析法的修正及其在游客满意度研究的应用[J].旅游学刊,2013,28(11):59-66.

[9] 靳庭良,張宝青.回归分析中t 检验与F 检验关系的进一步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9(21):7-9.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作者:王兴山

第4篇:发现-都市综合体

发现:都市综合体 -9-6 17:11:00 源自:武汉德思勤市场研究部

美国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纽约心脏”美誉的曼哈顿,日本福冈波多运河城,东京的六本木山庄、阳光城,多伦多伊顿中心,香港新世界中心,香港的时代广场,深圳的中信城市广场,华润中心,上海商城、上海世贸大厦,北京国贸中心等,与这些典型的都市综合体相参照,你能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发现几个?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中国城市建筑规划和发展,总能在西方发达国家找到属于它的影子,是偶然?还是必然?当深圳经历了自身快速发展时期,当深圳的开发者频频走向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地去学习和考察的时刻,一种引领城市精神、资源共生、聚合增值的地产模式诞生了,它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也被人们俗称为“城中之城”,美国人美其名曰“HOPSCA”(豪布斯卡)--都市都合体。

什么是“都市综合体”

建筑规划专家指出:“城市的每一个功能要素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一个居住区,如果是清一色住宅,既无商业、休闲娱乐等配套,又缺乏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将很难受到市场与客户的青睐;城市中央商务区若全被写字楼占据,而无餐饮、购物、寓所等设施,办公环境将变得空洞乏味。

都市综合体是在建筑综合体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复合。建筑综合体是将城市活动中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等多种不同的功能空间进行有机地组合,通过一组建筑来完成,并与城市的交通协调。同时,在不同功能之间建立一种空间依存、价值互补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功能复合的、高效率的、复杂而统一的综合体。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中又出现了相邻多个建筑综合体集群的城市形态,其功能比建筑综合体更为集约、规模更大,而且,其交通与外界的联系比建筑综合体更为紧密,甚至其运作受到内外部交通的制约。于是,出现了都市综合体这一特殊的城市形态。

都市综合体与建筑综合体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都市综合体更具备完整的街区特点,是向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的结果。都市综合体通过街区的作用,实现了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交通系统有效联系,成为城市功能混合使用中心,延展了城市的空间价值。

可以说都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与聚集的产物。当人口聚集、城市聚集度提高,土地资源紧张,都市综合体就会出现。并逐步在城市中占据越来越显赫的地位,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

“都市综合体”现象

招商、星河、卓越、华润、中航、天健、中粮、海岸、绿景等深圳知名的一线房地产开发商已经都在不约而同地进行着都市综合体的建设或经营了,这成为深圳城市的一大“都市综合体”现象。通过综合性的开发而获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形成一个卓有成效的开发,才能取得项目价值与城市价值的复合化和最大化。

在深圳早期出现了不少建筑综合体,典型的就是深圳的地王大厦。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程度的提高,相邻多个集群的城市形态,其功能比以前建筑综合体更为集约、规模更大。而且,其交通与外

界的联系比以前更为紧密,甚至其运作受到内外部交通的制约,就开始不断出现都市综合体这一种特殊的形态。例如星河地产在CBD构建了一个大的都市综合体,利兹卡尔顿五星级酒店、COCO PARK购物中心,星河国际高尚住宅,星河大厦写字楼,形成一个文化娱乐、出行购物、居住有机互补的、功能复合、互相作用、互为价值链的空间。

都市综合体在这样的城市发展背景下成为卓有成效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在开发建设中,需要通过综合性的开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布局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需要建设全过程的互相配合、协同发展。

综合体将成城市发展主角

都市综合体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国内目前的综合体开发已经成为热点,综合体的产品细分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旧改综合体深圳以鼎诚国际为起点的中航城改造,绿景地产对新洲的改造等;以商业为核心的综合体同样十分普遍,如深圳南油购物公园、武汉的鑫城国际等;CBD商务综合体有东莞的第一国际、卓越时代广场等;在城市新中心区的综合体项目如深圳中航格澜郡;一般住宅综合体如桃源居、招商花园城等。珠三角地区著名的都市综合体有华南MALL、碧桂园、雅居乐等,不胜枚举。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地铁综合体、产业综合体项目也崭露头角。但是否能将综合体成功地经营下去,坚持到底,这是摆在众多开发商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

德思勤都市综合体有关研究小组指出,开发商面临着一个最高层次的挑战,复合型的空间需要复合型业态的支撑,如何在前期定位、规划与项目开发时保证各物业业态的和谐、稳定地可持续发展,在后续销售与经营中找到各物业价值最大化的平衡点,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但无论从业态组合还是资源聚合的本质看,都市综合体一定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角,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5篇:芜湖都市型工业园规划配音脚本

宇宙中,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心脏正随着世界脉动强劲的跳动着,他就是中国芜湖。二十多年来,他已经成为世界联系中国,中国眺望世界的舞台,来自世界各地的力量,已经促成了他的腾飞,也将一起迎接他的辉煌。在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的过程中经历着一次次国内外市场的波动,不断快速调整的产业结构及全球化分工的芜湖始终以其高瞻远瞩的目光、务实进取的作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锋,毫无疑问的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也都不失时机的在中国取得了重大发展。未来,中国经济的盛腾也必将从这里开始,因为他的开放、因为他的睿智,当然,更因为他在中国经济的位置,理所当然,位于芜湖都市型工业园也将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以其独特的空间、时间位置成为芜湖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星。

自古以来,芜湖都市型工业园所在的芜湖就已其独特的交通位置和文化特征富有“小上海”的美名。今天,在园区周围,在中国在芜湖的起飞中已经汇聚了各路精英已经成为各个行业集全和完善的产业链,也早已具备了完善的中国领先乃至世界领先的基础设施,同样,也具备了在新的一轮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决胜的基础。就在这盛腾之际,芜湖政府及各级政府此时也以敏锐而果断的行动向世界展示出芜湖都市型工业园只在世界范围内邀请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中的佼佼者共图发展、共谋大业,我们相信在芜湖各级政府重点关注和支持中的芜湖都市型工业园也将成为您宏伟事业蓝图中的一颗璀璨明星,事业盛腾地战略机遇。

第6篇:郑州市加快都市工业发展的意见

为推进中心城区都市工业发展,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都市工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都市型工业是指依托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成本为主体,以都市工业园区(楼宇)为载体,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工业。

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城区“退二进三”后产业“空心”问题,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城镇就业,缓解城镇就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按照“衔接支柱产业、体现各区特色、建设工业小区(楼宇)、形成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充分利用市内五区的区位、交通、物流、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结合企业改制、城中村改造、停缓建工程和空闲商务楼的利用,积极实施“退二进二”,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都市工业小区(楼宇)的建设,大力发展“三

有三高两更”(有技术含量、有就业容量、有经济效益,高附加值、高层次、高投入,更具规模、更有质量)的都市型工业。力争到2008年,规模以上都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量的比重由2004年9.9%提高到15%以上,成为全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都市工业发展的行业范围

电子信息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业;软件业;轻纺、服装加工业;包装与广告印刷业;钻石珠宝、金银饰品等工艺美术品和旅游品业;文体用品及手表、钟表、眼镜业;工业设计与精密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室内装饰装潢产品设计、开发与组装业以及其他符合都市工业特征的新兴行业。

四、主要措施

(一)编制都市工业发展规划。市经委牵头,规划局、建委、环保局等部门参加,按照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与优势产业的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市、区的都市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原则上,在三环以内的中心城区,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总部经济,发展研发中心等,以开发、生产中原城市群产业链中的高端产品为主,形成高端产品积聚地;在三环以外,优先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现有的工业集中区作为都市工业优势产业搬迁的聚集地。要注重区域特点,对都市工业小区(楼宇)产业发展定位,打破区域界限,合理引导,将散落在中心城区的

各种所有制中小企业,根据产业、工艺相同,或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等原则,分别聚集到各具特色的都市工业小区(楼宇)。

(二)扩大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市内五区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建设都市工业小区(楼宇)。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扩大开放上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招商方法,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各类投资;积极引进产品附加值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入驻都市工业小区(楼宇),提高入驻率,促进产业聚集。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市内五区和市有关部门要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重点抓好融资、创业、法律、信息、技术、质量、培训、市场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切实解决推进都市工业小区(楼宇)建设和入驻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四)加强管理,形成规范运作机制。市内五区要加强对都市工业园区(楼宇)的建设和管理,严禁不符合产业导向、环保要求以及有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和违法经营行为的企业入驻。建立健全安全、卫生防疫、劳动保护等制度和措施。

五、扶持政策

(一)市级都市工业小区(楼宇)的土地,纳入市政府当年土地收购计划,享受土地储备的优惠政策,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按政策收购,其土地、厂房和基础设施低租金由所在区使用10年。

(二)都市工业小区(楼宇)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纳入当年城市建设计划,有关部门要重点安排都市工业小区(楼宇)周边的道路、排水以及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从2005至2008年,市级都市工业小区(楼宇)的企业每年上缴税收新增加部分,市级所得全额返还给各区,专项用于都市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区级新增所得也要重点用于都市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四)加大对入驻市级都市工业小区(楼宇)的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成长性强的企业,市科技三项经费优先给予支持。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高新技术产业有关政策。

(五)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区担保机构要把入驻都市工业小区(楼宇)的企业作为融资担保工作的重点。各金融机构应积极给予融资扶持。

(六)各区对入驻都市工业小区(楼宇)的企业实行低租金、低费率和一站式服务,努力降低企业创业和发展成本。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一个窗口受理、一厅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定时或不定时上门集中办公等各种有效形式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在市本级权限内,对企业的相关审批、注册登记,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全部手续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市直各职能部门都要积极支持、配合、参与都市工业的建设与发展,并提供相关的管理服务。

六、加强组织领导

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推进我市都市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在都市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对郑州市都市工业小区(楼宇)进行认定并实施考核,动态管理。经认定和考核达到标准的都市工业小区(楼宇)可享受上述扶持政策。各区政府也要明确相应机构,加强对都市工业发展的领导,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推进机制,努力实现都市工业的快速发展。

附件:郑州市都市工业小区(楼宇)认定标准

附件:

郑州市都市工业小区(楼宇)认定标准

一、工业小区(楼宇)内70%以上的入驻企业注册在当地行政区,入驻企业90%以上在工业小区(楼宇)内,并在工业小区(楼宇)内从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等经营活动。

二、入驻企业在3家以上,经核定出租或出让建筑面积率超过50%。

三、工业小区(楼宇)及其入驻企业的一切活动符合城区环境与技术质量标准要求。

四、工业小区(楼宇)内房屋建筑结构符合相关建设标准。

五、工业小区(楼宇)整体形象符合市容及卫生质量标准。

六、工业小区(楼宇)的消防等安全措施和物业管理完整配套。

符合上述6条标准要求,且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含1万平方米)以上的,由各区申报,经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报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审定,可认定为都市工业小区;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下的,可认定为都市工业楼宇。

第7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武汉市农业局

付明星

(2010年7月9日)

摘要: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武汉都市农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武汉农产品加工业这些年来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加工龙头实力不强、品牌创建落后、精深加工不够、产业外向度不高等薄弱环节。对此,必须在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完善机制等方面下大功夫,把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武汉

都市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

对策建议

自本世纪初起,武汉开始进行建设都市农业的探索和实践。2006年10月,《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正式出台,标志着武汉都市农业建设步入快车道。本文试图阐述武汉都市农业建设中重视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武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提出下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1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1 1.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构建都市农业产业体系的需要 建设都市农业,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实现从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分离的传统生产性农业向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产品加工业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丰富农业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进而打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区隔,诱发和整合仓储、运输、保鲜、包装、营销等相关产业,构建完善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1.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的需要。农民是都市农业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是都市农业建设的根本。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将原料基地的农户纳入企业的产业体系。由于当前农产品市场对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的较高要求,企业为了树立产品的品牌形象,就会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信息等优势,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送科普读物等形式培训农民,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进而以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影响农民、以企业的现代管理方式引导农民、以企业的诚信经营实绩引领农民,逐步转变农民

2 的种养观念和生产经营理念,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的现代新型农民。

1.3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的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我国大多数初级农产品的供给逐步都从短缺走向了过剩,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如何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已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国际经验和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初级产品为主向间接消费加工食品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正处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阶段,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型”阶段开始向“享乐型”阶段转变,饮食需求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营养化、安全化、个性化的新特点,市场上出现的从吃水果向喝水果、从喝牛奶向吃牛奶等方面的转变,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注脚。当前农产品消费市场上的新变化,要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然会给农产品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1.4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挥武汉都市农业辐射示范功能的需要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内容是按

3 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以武汉市为主体,发挥武汉在城市圈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同时增强武汉城市圈内“1+8”城市在产业、金融、交通等方面的关联度,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这就要求武汉都市农业不仅要发展自己,还要以辐射示范、引领区域农业发展为己任。

近年来,武汉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科技、人才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科技与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输出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科技成果,向武汉城市圈及中部地区展示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已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都市农业框架,成为中部地区主要的农业物流信息流、农产品加工、种子种苗繁育和农业科技示范中心。

1.2.3 武汉都市农业的辐射示范领域重点是农产品深加工 首先,这是由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处于农副产品短缺状态,三年自然灾害更是给国人带来了深重的劫难。为国民的温饱提供产品一直是我国农业的第一要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农业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我国农产品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粮食、油料、蔬菜、畜禽等大宗农产品产量已经由长期紧缺转变为基本饱和丰年有余的状态。人们衣食需求从吃得饱、穿得暖,已经转变为吃得好、穿得美,这就

4 要求农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国民的消费需求变化,把农产品深加工摆在重要的位置。

其次,这是由区域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实际决定的。中部六省,几乎都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大。仅以粮食为例,2004年中部粮食总产1.48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2.6%,近几年全粮食增产的56%以上来自中部。但相对广东、浙江、福建、上海、山东、北京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显得较为落后。以湖北和广东作对比,2009年粮食、油料、蔬菜作物产量,湖北分别为2309.1万吨、314万吨、3200万吨,广东分别为1314.5万吨、84.6万吨、2567.2万吨;而同期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湖北为

亿元,广东为

亿元。由此可见,中部地区要想实现由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跨越,必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最后,这是由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决定的。自武汉实施都市农业建设以来,市政府把农产品加工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优先发展战略,从产业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服务环境等方面下大气力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60家,产值达到850亿元,形成了以汉口精武、中粮、光明、高龙、如意、益海嘉里、统

一、希望等为龙头的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八大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武汉在中部地区已

5 经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排头兵。此外,武汉还具有区位、交通、市场、物流、科教等方面的明显优势,理应充分发挥辐射示范功能,引领武汉城市圈及整个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突破性发展。

2 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特点

2.1.1 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近几年,在各种有利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2009年,全市46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50亿元,比2007年的500亿元净争350亿元,年均增长35%。依托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头,乳制品加工能力达到45万吨,粮食、饲料加工能力分别达到60万吨、240万吨,蔬菜、水产品加工能力分别达到90万吨、14万吨。通过加工业的带动,全市共发展农产品正规化基地(连片规模2000亩以上,水电沟路渠等设施配套)93万亩,网络农户45.6万户,连接基地面积339万亩,畜牧养殖小区173个。

2.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这几年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本地农业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市场需求旺盛、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逐步淘汰市场趋于饱和、附加值低的加工

6 品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八大产业集群。通过加工业的带动,武汉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种植业板块、畜牧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全市蔬菜、畜牧、水产、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占到农业经济总量的85%以上。一是特色的种植业规模大。全市鲜玉米、鲜豆类、鲜花生、鲜薯类和两用油菜、优质稻、种子稻生产规模发展到120万亩。二是先进的园艺业迅速发展。全市瓜菜种植面积发展到537万亩,总产1269万吨,以苗木花卉、茶叶、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规模扩大到130万亩。三是集约的畜牧业步伐加快。全市年存栏(笼)1万头以上生猪、3000头以上奶牛、10万只以上蛋(肉)鸡、10万只以上水禽的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发展到173个,畜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综合水平达到65%以上。四是高效的水产业异军突起。全市河蟹、鳜鱼、鮰鱼、小龙虾等名优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了130万亩,名特优水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8%。

2.1.3 龙头企业实力增强

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934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5家,省级龙头企业4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企业平均销售收入1.18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103家,比上年增加35家;过1亿元的龙头企业52家,比上年增加22家,其中益海嘉里(武汉)浪

7 油、武汉统

一、武汉双汇、武汉中粮4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2.1.4 加工园区建设提速

近两年,武汉农产品加工“一区五园”规划稳步实施,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加工区2009年引进新项目22个,引资14.6亿元,园区内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黄陂武湖农产品加工园被授予湖北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园内入驻涉农企业60余家;汉南卓尔农产品加工园一期已经建成17栋标准厂房,引进8家企业;蔡甸姚家山农产品加工园正抓紧进行三通一平,已引进2家企业;江夏大桥农产品加工园已正式开始基础设施建设。

2.1.5 标准化生产初见成效

近年来,武汉农产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一是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全市共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5个,近30万亩,培育了蔡甸莲藕、洪山菜薹、梁子湖螃蟹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个。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打造精品名牌。将农产品加工纳入全市科技重大专项,由政府“埋单”对重点项目进行攻关。全市已有30多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了自己的研发中心,建立了19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聘请全市各大专院校的专家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咨询、指导及培训。市政府出台政策,对获得

8 省级以上农产品品质认证、管理认证、名牌产品称号的,分档分级进行奖励,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品牌建设,创造了一系列精品名牌。目前,武汉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湖北省名牌27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产品548个。

2.1.6 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接千万农户,一头联接市场,要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这几年,武汉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契机,鼓励和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至2009年底,全市依法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3家,出资额达到71054.42万元,共有登记成员7128人,联接带动19.57万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模式和“基地+专业合作社+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模式,解决了企业和市场与农户的利益联接问题,加工龙头企业获得了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农户获得了稳定的产品需求和价格保障,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链条拉得更紧。

9 2.2 存在问题

2.2.1 加工企业规模偏小

尽管武汉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经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更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是规模较大的125家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放在全国范围内看,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规模依然偏小。2009年武汉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4家,排在第一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的432亿元、河南漯河双汇集团的400.7亿元相比,差距很大。非龙头企业则大多受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无力开拓外面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产品的低价销售占据农村或本地市场,使得收益甚微,企业难以支撑,生命周期较短。

2.2.2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

武汉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武汉充分发挥科教大市的优势,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大笔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不多,企业瞄

10 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全市除3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2.2.3 品牌创建相对滞后

虽然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产值较为可观,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但精品名牌少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只有爱帝针织内衣和统一果汁饮料2个中国名牌,均于2004年评定,此外,汉口精武鸭于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自2004年以来,6年时间内,武汉市没有培育出一个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名牌。上述3个品牌,不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强差人意。爱帝针织内衣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缴税金1420万元,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武汉统一果汁饮料得以上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台湾统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缴税金1.4亿元,但与娃哈哈、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等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汉口精武鸭2009年销售收入才4.6亿元,实缴税金也只有724万元,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

2.2.4 精深加工较为薄弱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只有45%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占80%,我国只有30%。以上两项指标,湖北省和武汉市目前尚无权威数据可查,但有专

11 家推算武汉市分别为55%和40%左右。从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来看,粮食、油脂、蔬菜、水产、饲料等半数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粗加工为主,即使是以深加工见长的乳制品、猪肉制品和禽蛋制品产业集群也存在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拉得不长,加工产值在行业中占比较小等问题。以粮食和水产加工为例,武汉市2009年粮食总产139万吨,湖北省粮食总产达到创纪录的2039万吨,武汉市仅有佳宝糖业1家规模以上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该企业年转化大米26万吨、玉米12万吨,虽然转化量占到武汉市粮食总产的27%,但武汉市早已推行压棉减粮的种植政策,粮食总产已减至历史的低点。若放到全省看,其转化量只能占到2%左右。2009年武汉市水产品总产42万吨,湖北省达到340万吨,而武汉市水产品产业集群的年加工能力只有14万吨,且有相当比例属于粗加工,即使满打满算,只能消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4%。

2.2.5 产业外向度不高

2009年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只占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2%。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30亿元,和武汉市同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60亿元,占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0%。可见,外向度不高是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武

12 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2.3 有利条件 2.3.1 农业资源丰富

武汉市现有耕地 309 万亩,宜林地 160 多万亩,荒地、滩涂近 10 万亩,水面 320 万亩,其中可养水面 180 万亩,土地资源丰富;2009年粮食总产139万吨,油料总产20万吨,蔬菜总产666万吨,果用瓜总产604万吨,生猪出栏260万头,鲜奶产量12万吨,禽出笼4960万只,水产品产量42万吨,农产品品种多,产量大。湖北省共有耕地4803万亩,养殖水面1100万亩,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粮、棉、油、猪、禽、蛋、菜、果、茶、食用菌、魔芋等,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可资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所用。

2.3.2 区位交通优越

武汉位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北京,距离均在 1200 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是我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2.3.43 科教优势明显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大专院校 52 所,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452 家,两院院士 48 名,各类专业技

13 术人员 50 多万名,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农科高校(包括涉农院系)、科研院所 20多家。

2.3.4 政策扶持有力

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多个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将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市场需求空间;“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政策措施有利于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量足、质优、安全的加工原料;“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有利于加工企业与农户形成良性利益机制,实现互利双赢等等。200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意见》,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了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环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武汉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基本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措施将更加直接和有力。

3 加快武汉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几年,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武汉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

14 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为,多管其下,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为武汉都市农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1 科学规划,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体系

围绕全市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发展猪肉制品、乳制品、禽类制品、水产品、粮食、油脂、食用菌、蔬菜等八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切实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实行大、中、小企业并举的方针,在培植一批各行业加工大龙头、形成产业支撑的同时,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的加工群体,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猪肉制品加工。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饮食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生猪精深加工,以生猪养殖小区为依托,做大做强武汉双汇、武汉中粮、武汉升阳等猪肉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逐步形成小包装分割肉、不同风味的精包装熟食制品和西式火腿等深加工产品和多个产品系列。2015年,达到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屠宰加工生猪400万头的规模,使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猪生态养殖、交易和猪肉制品加工中心。

乳制品加工。充分认识乳制品市场的广阔前景,加快惠尔康扬子江武湖扩建和武汉九州乳业建设,着力开发风味酸奶、高钙特浓奶、铁锌钙奶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液态奶产品和牛初乳口服

15 免疫蛋白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湖北友芝友、武汉光明、武汉惠尔康扬子江等乳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加工乳制品60万吨的规模,实现乳制品产业跨越式发展。

禽类制品加工。充分发挥武汉“百湖之市”的资源优势和“汉口精武”的品牌优势,大力推进亿只鸭产业工程,加快汉口精武水禽种苗、养殖、屠宰和深加工项目建设,积极开展羽绒、鸭肠、鸭血等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做大做强汉口精武、武汉飘飘、华发羽绒等禽类制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逐步形成禽类产业的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现代化加工、一体化经营。2015年,达到年加工禽类1.2亿只的规模,使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禽加工中心。

水产品加工。充分把握武汉水产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和优化水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系列鱼制品、风味食品、速冻食品等,积极推进水产品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做大做强武汉高龙、黄陂海浩、武汉德炎、武汉高龙、武汉源香等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加工水产品20万吨的规模。

粮食加工。充分认识粮食加工业对武汉的贡献和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提高粮食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支持粮食加工科技型企业开发果糖、生物酶、氨基酸等产品,支持武汉华丽环保等企业利用水稻、小麦废弃物开发环保产品和包装材料,支持武汉正达、武汉通威武汉希望等饲料加工企业提高对粮食的利

16 用率,延长粮食产业链。做大做强武汉统

一、武汉佳宝、武汉中旺、武汉顶益食品等粮食深加工企业和品牌。2015年,达到年转化粮食100万吨的规模。

油脂加工。充分调动武汉地区油脂加工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力度,扩大深加工能力,重点培植益海嘉里(武汉)有限公司、华泰植物油(武汉)有限公司、武汉中排粮油有限公司等油脂加工企业和品牌,在生产色拉油的基础上,发展专用油,逐步推广烹调油、煎炸油、起酥油等产品,开发油脂精炼副产品生产卵磷脂、甘油等高附加值产品。2015年,达到年加工油脂60万吨的规模。

食用菌加工。充分重视食用菌产业近年在武汉突飞猛进发展的新形势,围绕以新洲徐古为中心的百里食用菌生态长廊、武汉来福如意食用菌产业园、蔡甸汉中食用菌产业园、黄陂祁家湾谦森岛白灵菇生产示范园、江夏纸坊街食用菌产业园、洪山区青菱街杨林食用菌产业园等6大食用菌产业园,强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培植武汉长华、武汉高源、武汉如意、武汉天添等食用菌加工企业和品牌,加快食用菌生产全程机械化、品种优良化、加工延伸化、园区智能化步伐。到2015年,达到年加工食用菌30万吨规模。

蔬菜加工。充分挖掘武汉蔬菜生产、加工潜力,主攻净菜保鲜加工,加快淹制菜提档升级步伐,引进开发水生菜深加工,促进生鲜蔬菜加工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上品牌。运用现代工艺,

17 依托武汉如意、武汉新辰等企业和品牌,充分运用生物保鲜、真空气调保鲜等技术开发蔬菜保鲜产品,支持以富泰天乐、武汉香满园、武汉天慧、武汉世林福幸等莲藕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蔡甸莲藕”品牌,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藕汤、藕粉、藕面条、速冻鲜食籽莲、莲籽膨化食品等系列产品;扶植武汉小蜜蜂公司发展壮大,开发甜酸藠头、甜酸黄瓜等产品。2015年,达到年加工蔬菜150万吨的规模。

3.2 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 围绕农产品加工中带普遍性、关键性、突出性的技术难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积极引导科研单位与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合作;对重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攻关项目继续采取政府出资、对外招标攻关等办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对落后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配套完善和先进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引进,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推广运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市场、星火培训、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多种途径,发布信息,传播技术,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培植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3.3 优化配置,建设稳定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区域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优势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

18 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支持以新洲的食用菌、蔬菜、禽蛋,黄陂的生猪、芦笋、优质稻,江夏的名特水产、生猪、蔬菜,蔡甸的西甜瓜、莲藕,东西湖的设施蔬菜,汉南的名特水产、绿色食品(蔬菜)为主的区域板块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为农产品深加工业提供充足优质安全的原料。

3.4 完善政策,扶强重点骨干龙头企业

依托武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招商引进、兼并重组等途径,培植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要鼓励引导现有优势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力争到2015年,全市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达到2个;过30亿元的达到6个;过10亿元的达到15个。

抓住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移的有利条件,大力开展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落户武汉。针对目前武汉具有较强资源优势,但尚无深加工龙头企业的领域,实行项目招标,引进企业开发,对农产品深加工重大项目建立资料库,实行上网推介,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和目标管理,结合农博会、展销会,组织深加工企业集中展位开展招商,力争每年有一批大型加工型项目落户。

19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适度规模的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产品开发、重大技术攻关、品牌创建以及贷款贴息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允许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商标、农村土地经营权等开展抵押质押贷款。各区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安排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对纳入市农产品深加工业的重点项目用地,优先安排、优先审批,各项费用按最低标准执行。扩大绿色通行证办理数量,对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武汉市境内行驶的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的运输车辆,全部办理绿色通行证。优先保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和新建项目用电,对符合农业生产用电类别的专业化种养业项目,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各级监察部门和纠风办要严肃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5 利益联盟,建立协作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以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为抓手,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在全市大力推广“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市场”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模式和“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市场”的生产经营服务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专业种养农户有机地联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逐步建立起协作配套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开创在一体化生产经营中农业增

20 效、农民增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21

第8篇: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

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 维扬区地处扬州主城,毗邻蜀冈·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联动发展战略,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大力发展创新型都市工业

维扬区人口密集,人力资源储备丰富、素质较高,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必然选择。在综合研究既有产业条件、人才储备水平、资源支撑能力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维扬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以机电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的工业产业政策。

在这一产业政策指导下,维扬区积极做强支柱产业,促进各类机械、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等机电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扬杰电子、中显科技、宏福稀土、优邦制药、维普生物等“三新”产业规模化,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集群;以顶津饮品为龙头,推动规模持续扩张,打造轻工食品百亿产业;引导通宇钢管、亚联钢管等管材企业集聚扩张,做大做强能源配套产业;依托建业庆松、金桃化工、新浪环保等企业,加快发展环保设备产业;鼓励新江扬电缆、中凌高科、扬开电器等企业加强产业对接,积极发展智能电网配套产业。做优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股、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推动规模扩张、质态提升,加速做大做强;借鉴鑫华印刷与凤凰传媒集团、硅谷光电与宁夏发电集团合作模式,引导企业加强合资合作,实现重组优化、借力发展,加速形成一批年产值10亿元、5亿元、1亿元以上的企业梯队,2009年新增亿元企业10家以上、总数超60家,列统企业总数达250家。同时形成了以机电、光伏、轻工为主体的3大产业集群,以光伏电子产业为例,维扬现有光伏电子企业20余家,基础元器件、通信设备、电子新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门类初具规模。

在积极突破重大项目和实现产业集聚集群的同时,维扬区着力引进了一批小而高、小而优、小而新、小而特、小而强的创新性“新五小”项目,扬长避短,摆脱自然资源和土地制约,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培育了一批细分行业龙头和单打冠军。如主要生产汽车智能控制产品的罗思韦尔电气有限公司,目前共申报6项国家专利,顺利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评审认定,确定了5年内上市的发展目标,迅速成长为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骨干企业。多行业创新性“新五小”项目的引进、培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创新型经济,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态,还有助于分散金融危机给重大项目带来的结构性风险,提高区域经济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

二、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维扬区在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同时,重视完善维扬的城市功能。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以“五城二园三圈”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努力提高维扬生活

服务的水平和层次,着力打造与文昌商圈相呼应的琼花园姊妹商圈,积极培育大王庙商圈和蜀冈商圈,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以天惠、天地、百脑汇等信息数码广场为载体,打造现代数码城。

利用毗邻蜀冈·瘦西湖5A级风景名胜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确立了“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以特种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加强旅游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旅游业产业链发展。在合理保留区域内的绿地与旅游景观的基础上,建设十里蜀冈,将瘦西湖风景区与蜀冈西峰连成一体;加大力度开发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五星级酒店和农家乐旅游高低搭配的业态格局。

三、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联动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维扬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是维扬经济腾飞的两翼,必须有计划地同步协调联动发展,方能互相促进、互相砥砺,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已有汽车车辆及配件企业的工业基础上,维扬加快汽车城公共服务平台和二手车交易中心建设。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危中求机,积极打造集展示、销售、检测、维修、汽车文化等为一体的扬州国际汽车城,目前已吸引近20家汽车4S店入驻发展,不仅启动扬州汽车消费市场还带动了上、下游关联工业企业快速发展;针对维扬玩具工业密集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现状,建设6万平方米商务广场,吸引动漫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企业入驻,打造动漫玩具城,在发展动漫产业的同时促进玩具工业提档升级;以扬州传统玉器、漆器工业为基础,以工艺坊、玉文化产业园等为依托打造集玉器、漆器、剪纸等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城;针对机电工业集中的特点,积极发展生产性物流,打造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培育提升扬子江钢材、聚龙建材物资交易港、医药物流城等区域性生产物流市场。

在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的战略指引下,维扬区实现了由一个以市郊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弱区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区的跨越:2009年维扬区克服自然资源的制约,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经济运行质态位居扬州市前列,在1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财政收入超20亿元,增幅达23%,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

83.8%和48.8%。维扬区将继续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争先进位,向着“扬州的窗口、精致的代表、创新的示范”这一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9篇: 成都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立项实施

验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完善土地交易制度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成办发〔2010〕59号)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成都市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对田、水、路、林、村采取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整治的活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是指按照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报批立项后,在政府指导下,实施建设用地整治复垦的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和对田、水、路、林进行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农地整理项目(简称"整治项目")。

第二章 项目立项

第三条 整治项目按照《四川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金土地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川国土资发〔2009〕46号)有关规定,由项目业主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项目申报材料,申请立项批复。

项目区规划编制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

第四条 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符合整治项目立项要求的村方可申报开展整治项目。整治项目以一个以上完整行政村为单位申报立项,其中:建设用地整理项目申请整理的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不得超过750亩;农用地整理项目整理覆盖区域原则上不超过15000亩。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实施的农用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率不得低于3%。

第五条 立项流程

一、立项申报

农民集体和农户可以申报整治项目,也可委托他人或各类经济组织,申报整治项目。项目报经所在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审查完成后,由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向成都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整理办")申报。

二、立项技术审查

市整理办受理立项申请后,分别委托成都市土地开发整治服务中心(简称"整治中心")和成都市规划地籍事务中心(简称"规划地籍中心")对农用地整理项目和建设用地整理项目进行技术审查,整治中心和规划地籍中心审查后,分别出具技术审查报告。

三、立项受理

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将立项资料和技术审查报告送至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政务大厅,政务大厅审查资料是否齐备,资料齐备的大厅受理接件后,将资料分送各相关处室进行会审。

四、立项审核

农用地整理项目由市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处牵头审核(会审)后转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核批复,批准后由市国土资源局下达立项批复;

建设用地整理项目由市政府委托市国土资源局按照集体建设用地整理集中使用项目方式审批,市国土资源局土地资源规划处牵头审核(会审)后下达立项批复。需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实施的项目,由市国土资源局审核(会审)后转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批。建设用地整理项目立项批复抄送市整理办。

第六条 立项材料(详见附件1)。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七条 整治项目可由农民集体和农户自行组织实施,也可委他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作为代理机构,按程序依法组织实施。

整治项目立项批准后,以农民集体和农户为主体申报的项目,农民集体和农户可持立项批复,到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寻找投资者;也可以以其他方式自行寻找投资者。

第八条 整治项目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川国土资发〔2007〕53号)、《四川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川国土资发〔2008〕68号)、《四川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金土地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川国土资发〔2009〕46号)的要求实施。整治项目自立项批复之日起,两年内必须完成复垦整理工作。

第九条 整治项目实施涉及占用农户承包地、自留地、宅基地等各类土地需要调整土地权属的,必须征得该农户同意。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项目实施主体编制切实可行的土地权属调整实施方案,签订土地权属调整协议书,通过调田撵地、互换、一次性货币补偿等方式妥善解决。土地权属调整落实后,由项目实施主体申请,整治项目所在乡(镇)政府指导落实。

第十条 农民集中居住区及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方案要符合《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整治建设技术导则》等要求,充分体现"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规划设计方案经区(市)县整理办审查,报市整理办备案后才能动工建设,其中,市级示范点规划设计方案经市整理办审查批准后才能动工建设。

第十一条 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涉农资金在整治项目实施中的聚合作用,采取"1+N"模式打捆使用项目资金,优先集中安排在整治项目区统筹使用,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等城乡一体化建设。

第十二条 整治项目的复垦工作,由区(市)县国土资源局监管督促,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指导实施。项目实施主体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复垦的技术要求,确保复垦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第十三条 区(市)县国土资源局要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管和指导,定期向市国土资源局报告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指导实施单位保留项目实施前、中、后的对比影像资料备查。

第十四条 市整治中心负责对整治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市规划地籍中心配合。

第十五条 整治项目实施规划一旦批复,必须严格执行,原则上不得调整和更改。实施过程中确因农户意愿变化、建新区规划调整等原因导致项目发生变化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必须按程序统筹一次性上报项目变更申请,经项目立项原批复部门批准变更后方可实施。

第四章 项目验收

第十六条 整治项目验收按照《四川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金土地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成都市建设用地整理项目立项、验收技术规范》要求,由项目申报主体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制项目竣工验收材料,逐级上报原审批部门申请验收。

第十七条 验收的主要内容

整治项目实施的组织建设、制度落实情况,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的执行情况及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建设工程、新增耕地及拆旧复垦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农民集中居住区用地及城镇建新区用地情况、指标归还情况、项目区群众的满意程度、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土地权属调整落实情况、档案资料管理、工程管护和成果利用等情况。

第十八条 验收流程

一、建设用地整理项目验收流程

(一)整治项目实施单位向区(市)县国土资源局提出项目验收申请。

(二)区(市)县国土资源局组织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及县级相关部门进行初检,对照项目立项实施规划图,逐一核查竣工验收拆旧图斑和影像资料成果,并对初检成果负责。

(三)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审查汇总竣工验收资料,将验收资料和土地权属变更情况上报市整理办,市整理办委托市规划地籍中心负责验收技术审查和现场踏勘,抽查的拆旧地块数量不得低于实施总量的20%。市规划地籍中心对核查的拆旧复垦地块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四)技术审查通过后,由市国土资源局组织相关处室踏勘现场进行检查验收,抽查的拆旧地块数量不得低于实施总量的20%。验收合格后,建设用地整理集中使用项目由市国土资源局核发验收合格证,并登记核发《建设用地指标证书》。

(五)建设用地整理集中使用项目需申报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其拆旧图斑必须可复核,原则上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中的集体建设用地图斑为准。在挂钩项目立项批准后,由市国土资源局验收,并转报省国土资源厅正式验收,验收合格后由省国土资源厅核发验收合格证。

(六)土地权属调整工作未落实的整治项目不予验收。

(七)目验收后,实施单位应及时将已复垦的耕地交由农民集体或农户耕种,区(市)县国土资源局会同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督促项目实施单位与项目所在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办理复垦耕地移交手续。移交后的土地必须坚持农地农用,严禁以任何方式将复垦的耕地用作非农建设。将复垦耕地作用作非农建设的一经查实,相应核减区(市)县已验收挂钩项目建新区周转指标。

二、农用地整理项目验收流程

(一)由区(市)县国土资源局牵头,市整治中心和区(市)县政府相关部门和项目所在乡(镇)村参加,对竣工项目的工程完成和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初验,并对初验结果负责。

(二)市整治中心应对竣工的农用地整理项目工程的完成情况和质量情况,在上报验收前进行现场核查。

(三)由区(市)县国土资源局汇总、审查、完善竣工报验所需的图件、资料,并按规范编制成册,报送市整理办,市整理办委托市整治中心进行技术审查。

(四)技术审查通过后,市国土资源局约请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对竣工项目工程和新增耕地情况进行现场验收。验收合格后由省国土资源厅核发验收合格证。

(五)成都市投资农用地整理项目取得竣工验收合格证后三个月内,由区(市)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做好项目决算审计、整改和移交工作。

第十九条 验收材料(详见附件2)。

第五章 项目变更

第二十条 整治项目实施中,涉及建设用地整理拆旧地块因农户意愿变化,调整补充地块超出10个以上,或集中居住区位置发生变化的,区(市)县国土资源局必须按程序逐级上报申请项目变更,变更方案批准后方可实施;涉及农用地整理工程和资金预算发生变化的,也必须按相关规定程序申请项目变更。

第二十一条 集体建设用地整理集中使用项目实施完成并经市国土资源局验收合格后,项目实施业主可凭验收合格证书申请办理《建设用地指标证书》。《建设用地指标证书》可用于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持证准入或用于交易。持证准入竞买成功后,相应的建设用地指标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收储。

第六章 项目监督

第二十二条 对于项目竣工验收时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由项目所在区(市、县)国土资源局责成并督促有关责任方按验收要求限期完成整改和完善。

第二十三条 各区(市)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违反本管理办法的,视具体情况予以通报批评、暂停申报项目、扣减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等处罚。

第二十四条 项目编制及其他从业单位和人员在项目立项、实施、验收过程中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在全市范围内暂停从事项目相关工作三年。

第二十五条 项目主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在实施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违规违纪行为,按党纪或政纪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成都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2年。

附件1:

整治项目立项材料

一、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按省国土资源厅《四川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金土地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川国土资发〔2009〕46号)立项要求。

(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集中使用项目

1.农民集体和农民开展综合整治项目的申请;

2.完成农村产改确权颁证证明文件;

3.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和区(市)县国土资源局立项申请;

4.项目实施规划(文本、图件);

5.村民代表会议纪要;

6.搬迁农户意愿;

7.土地权属调整初步方案;

8.建新区地灾评估备案表;

9.其他论证意见。

二、农用地整理项目

(一)农民集体和农民开展综合整治项目的申请;

(二)完成农村产改确权颁证证明文件;

(三)项目1:2000地籍、地形测绘成果资料;

(四)区(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立项请示文件,专家咨询论证意见;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摘要书;

(六)项目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七)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报告及预算书,项目规划设计图及数字化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汇总表(按过渡类);

(八)区(市)县政府出具涉农资金集中使用计划和承诺函;

(九)村民会议纪要,土地权属调整初步方案。

附件2:

整治项目验收材料

一、建设用地整理项目

(一)区县项目区竣工验收请示、自查报告;

(二)项目区竣工报告、竣工图、勘测定界图;

(三)项目区实施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及相关影像资料;

(四)《土地权属调整实施方案》、《土地权属调整落实方案》、土地权利证书注销登记或变更登记资料;

(五)工程质量验收报告(含有验收资质单位出具的房屋验收报告);

(六)乡、镇政府出具的拆迁农户满意程度调查报告;

(七)复垦耕地质量报告。

二、农用地整理项目

(一)省国土资源厅立项审核批复和市国土资源局的立项文件;

(二)县国土资源部门的自查(验)报告、项目竣工验收请示;

(三)市国土资源部门对项目的验收意见;

(四)项目规划设计及预算、施工设计文本图件,涉及规划设计变更的文本及批准文件;

(五)项目竣工图、竣工报告;

(六)竣工勘测定界图(1:2000的一份用于报省厅,1:5000或B0规格纸的三份)及数字化成果(主要控制点应设立固定界桩);

(七)项目经费收支决算情况表,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及相关影像资料;

(八)《土地权属调整实施方案》、《土地权属调整落实方案》、土地权利证书注销登记或变更登记资料;

(九)项目招投标(比选)工作总结报告、文本;

(十)工程监理总结报告、工程质量检验报告;

(十一)新增或复垦耕地的质量检验报告,新增耕地和复垦耕地的承包协议或颁证情况报告;

(十二)项目工程审计报告。

上一篇:spss实习心得下一篇:初中生物实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