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

2023-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补缺 

有人称,在众多的中国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

在著名学者与政府官员的双重角色中,朱永新穿梭而行,相得益彰,也可以这样说,他是研究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领跑者,亦是变革中国教育的实践者。

——题记

很多年来,一个无法回避的公认事实,却成了国人心中最大的痛。

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弱势,办着世界上最大最难的教育,问题多多自是无法令政府回避,亦在民间引起极大的关注。令人遗憾的是,在众多关注者中,指责者多,建设者少。

但是,有一个人,却始终致力于建设。他就是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

2002年,他与志愿者在民间操作“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目前实施于全国21个省,现有实验区8个,正式批准立项的实验学校238所,挂牌实验学校131所。

2002年6月18日,朱永新拉开实验序幕——创办公益性网站“教育在线”。其费用,主要是朱永新的稿费、讲课费、科研费。朱永新之所以又赔精力又赔钱,就是为了给沉默的大多数教师一个交流的平台:“唤起新生代教师激情,唤醒觉悟。让沉默的大多数不再沉默。”

朱永新在“教育在线”开篇如是道白:“让我们一起为中国教育做点儿事。我是一座桥梁,希望大家顺利到达彼岸。”

目前,“教育在线”注册会员近14万人;主题帖总数达18万之多;帖子总数280多万,访问人数超过600万。大批教育专家、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论坛上各种问题的对话和讨论,已经形成了一种“批判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良好氛围。2005年,随着“教育在线”文库的出版,“教育在线”网站的新教育实验功能得到了加强。

一个为理想打工的副市长

苏州市很多市民熟悉副市长朱永新的口头禅:“我周一至周五为苏州市打工,周末为理想打工。”

分管教育的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中论其理想是“实现全人教育”。全人教育具体为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特色课堂(现在已发展至七大行动)。朱永新称之为“新教育实验”。

朱永新为什么要进行“新教育实验”?他说是为中国教育补缺。

朱永新在《中国教育缺什么》中论道:缺教育公平、缺服务意识、缺个性特色、缺人文关怀、缺理想追求、缺教育理念……中国教育的核心病灶是:急功近利。其结果,不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而是一时有用,是为了某年某月某一天。初中3年是为了中考,高中3年是为了高考。因此,长跑12年,身心疲惫不堪的中国孩子往往错把高考当终点。其实,真正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学生为分而学,教师为分而教。对于见分不见人的恶果,朱永新如是预测:6年功利教育将带给学生60年混乱和迷茫。他在网上告诫教师:“教孩子6年,我们要为他的60年打好底色。”

促成朱永新真正从批判者、理想者走向实践者的,是《管理大师德鲁克》一书,因为1999年当朱永新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书中一段话终结了他“也曾陶醉在文字变铅字的乐趣”。

1950年的元旦,约瑟夫·熊彼特在弥留之际,曾对前去探望他的彼得·德鲁克和彼得·德鲁克的父亲阿道夫说了一番这样的话:“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

朱永新由此反省自己此前乐趣之意义——“等身成果中有多少改变了人们生活?多少改变了教育?”他认为答案是零。除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所带来的刺激之外,这个故事给朱永新更多的启发:我的这些理念、这些“理想”能变成现实吗?我能不能构建出属于教育的今天而不是明天的实践蓝图?

2000年夏季的一天,朱永新在太湖作了一场长达4小时的报告——《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勾勒出他理想中的德、智、体、美、劳,以及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后来他将这番勾勒清晰地细化于《新教育之梦》中。这个梦想来自30多年的不懈思考,也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铃木慎一教授针对中国教育之弊的警世名言:“中国教育应避免对文化本质省察的懈怠,忽视青少年内心的主张和要求。懈怠忽视愈久,以和平哲学为基础的教育形成愈迟。”朱永新与铃木在交流中的教育观殊途同归:“培养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的现代人”。如何培养?朱永新言:最彻底的办法是从教师入手。

他在《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写道:“学生不满意老师在课堂上、办公室里以两种声音说话,不满意用连他自己也不相信的话语征服学生,即鲁迅批评的‘上讲台,讲空话,盲人瞎马,引入危途’。还有学生视老师为‘教育警察’。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是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要教育好孩子,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应以孩子为本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

他提醒教师们:“一个没有理想的教师,是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他会把教师作为一个事业。把教师作为职业,是有标准的,有规范的,我们有师德规范,规范只能是规定,不能有奇迹,只是规定你不能做什么,最多规定你应该做什么。职业是谋生的手段,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事业是没有止境的。一个教师教书教了一年,然后很可能重复了29年,他把每一年的讲稿重复地说。拿着教育的旧船票,不断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的人,走不到教育的彼岸。

他忠告教师们:“教育是让人成为他自己,而非千人一面,万众一心。”

仅有理想是不够的

朱永新说,对“新教育”一词,其实大家不应该陌生。

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中,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便是新教育思想,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新教育之父”的英国教育家雷迪,以及巴德利、怀德海、沛西·能等,此外还有德国教育家利茨、法国教育家德摩林、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瑞典教育家爱伦·凯。他们主张建立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都在各自的国家建立了“新学校”,最著名的便是雷迪创建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雷迪认为,学校的任务主要是促进儿童个人的自由发展,即身体和心灵的健全发展,而不是用书本知识去压抑儿童的发展。

在我国,陶行知先生也曾明确提出“新教育”的概念,他在1919年发表的《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则视其发明能力耳。”与他同时代的很多人,对新教育和旧教育也都有他们的认识。蔡元培先生就曾经写过《论新教育和旧教育之起点》一文;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作为旧教育的对立面,他没有明确提出新教育,但是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新教育;黄炎培先生也在他的很多的论著中多次使用新教育的概念。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阐述我国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及一系列教育问题时,也明确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的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东西。

纵观中国教育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在肯定教育在获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中国人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理想主义的色彩还是较少,缺乏应有的对现实目标的批判和超越;中国教育片面追求与现实的适应和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领时代、提升社会的功能。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过“教育:必要的乌托邦”这一命题。“必要的乌托邦”意味着教育必须具有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精神。波兰教育哲学家苏科多斯基说得好:“着眼于未来的教育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目前的现实不是惟一的现实,因而不能构成教育的惟一要求。着眼未来的教育精神超越了目前的范围,以共创明天的现实为目标。”

“必要的乌托邦”还意味着在人们越来越受现实功利羁绊,越来越被实利主义限制了生命意义的拓展之时,由于教育体现着对人类生活最高境界的诉求,保留了对于超越实利的、非功利的价值的追求,至少还可以寄希望于教育,以便使人对人在现实中的病态和畸型保持警觉,对人的纯功利冲动起到平衡和矫正作用。

正是从这样的思考出发,朱永新在2000年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发表了《我心中的理想学校》、《我心中的理想教师》、《我心中的理想校长》、《我心中的理想学生》、《我心中的理想父母》系列文章,算是用远大的教育理想去拥抱新世纪的第一缕阳光。紧接着,在2002年出版的《新教育之梦》中,除了保留并充实前面的5个“理想”之外,还新增了《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等章节。朱永新有这样一个信念: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但是,仅有理想是不够的。

令朱永新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教育理想》和《新教育之梦》在基础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理想旋风”,一些学校、教师自发地开展了“理想教育实验”。不少学校的教师开始摘抄《我的教育理想》中的内容,有的教师甚至能够大段地背诵,以至于这本书多次出现被盗版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宣扬“教育理想”,为了能够携起手来一起圆“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于2002年8月在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研制并启动了“新教育实验”,提出了实验的核心理念、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并规划设计了“六大行动”实验项目(2004年4月确定为“七大行动”)。接着,另有其他地区的近20所学校也主动地参加了首批实验,在基础教育界形成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动实验的发展,也为了使实验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后来申请了《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这样一个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到2003年12月,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正式批准立项(课题编号DHA030138)。“新教育实验”自然就成为这一课题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方案。经过3年的发展,截至今日,全国已有21个省市的238所学校参加了实验,其中挂牌学校131所,并形成了苏州的吴江、海门、张家港、泰州的姜堰、河北省的石家庄桥西区等新教育实验基地。

国内多家强势媒体也对“新教育实验”进行了报道、关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什么是为了一切人而不是为了每位学生?

朱永新说,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是包含了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全部的这样一个概念。所以,不仅要关注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是愚昧的,还是智睿的;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

为什么是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为了学生的一切?

朱永新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可能没有学生的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十六大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因此,当前社会发展应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上来,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是新教育人的核心理念。

新教育人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新教育人希望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圈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

——“新教育实验”的5个基本观点

一是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观点。

新教育人相信,孩子和教师身上的潜力怎么去评估都不会过分。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一种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但是,在恰当刺激的条件下则可以解除这种抑制,从而使蕴藏于人体内的潜能充分地释放出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如果能多挖掘自己一些潜能,那将会创造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这一点,“皮格马利翁效应”以及“期望值与孩子成长正相关”的心理学实验是最好的说明。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样,就能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促使其学习时加倍努力,进而取得好成绩。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错误而被自己、家人或教师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能灵活运用“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也必将收益无穷。

二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为什么新课程提出要在知识和技能基础上重视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其潜台词是:教科书对孩子有用,但管不了孩子一生,因此教材编得再好,不能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考试是一种选拔,但更多的是知识和技能的选拔,因此考试考得再好,不一定能在以后的工作和人生中胸怀大志、实现自我。

曾经任南师大附中校长、现任苏州蓝缨学校校长的陆一鹏先生,让他那些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高校的南师大附中学生重做两三年前的高考题,结果成绩糟糕透顶。

朱永新认为,客观地说,把让学生考取一所好大学作为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是符合当前教育消费者也就是人民群众意愿的,但作为终结目标、惟一目标,则是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表现,那样会使新教育人的学生走出校门后“剩下来的东西”不多,那样会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城市)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丧失“核心竞争力”。

三是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惟有孩子们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如果孩子的“今天”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难熬,是得过且过……那还有什么启碇的索,还有什么鼓风的帆,还有什么定向的舵?还有什么健康,还有什么快乐,还有什么自信,还有什么向上?还有什么理想,还有什么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博士论文《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中有这么一段话:“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朱永新说,培养一个人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学校教育要努力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后在成功的体验中确立新的目标,求得更大的进步。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成功,不断地体验成功,从而能够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学生的“成功”,不能再仅仅停留在“一考定终身”这样一个层面上,要倡导教育的“新成功主义”思想,着眼于个性发展,着力于特长形成。

四是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个性发展是指个人在秉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现,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得到尊重,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得到鼓励。一句话,在心理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性得到正视和发展。

在教育从培养、造就“接班人”走向“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他自己”的今天,不仅学生,而且教师也要走个性发展的路径,要由“个性化的教师”来培养“个性化的学生”,而个性发展的至高境界就是前面所说的精神发展。至于特色教育,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身为苏州市副市长的朱永新举例说,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惟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明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对个体生命来说也是如此。

五是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第二次世界期间,有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邱吉尔:“莎士比亚与印度哪个更重要?”印度当时是大英帝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人口最多、土地最广。

邱吉尔首相回答:“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的确,人类之所以伟大,现在看来,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征服世界,主宰世界,而是因为他拥有文化,拥有精神。

如果说新教育人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注意,那么新教育人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不应该在新教育人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不应该在新教育人这一代教育者手里失落。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新教育人要让孩子、教师在阅读中亲近大师,拥有思想,直抵精神;新教育人要让孩子、教师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追寻理想,超越自我。朱永新认为,参加实验的所有学校的师生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最后有一定的成就。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新教育人追求的一种境界。

“新教育实验”理想的实验境界有四:使实验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理想舞台;使实验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使学校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使学校成为“新教育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和共同成长的“理想村落”。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对成功的渴望,但是,若你不去力行实践的话,再美好的愿望也等于零。事事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知之,而贵在于行之,贵在于持久不懈地全心投入。新教育人的价值取向是:行动。朱永新及所有新教育人都相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有可能成功。不要瞻前顾后,不要犹豫彷徨。从加入实验这一天开始,就要真正地行动起来。

“上天入地”的七大行动

朱永新说,“新教育实验”一直倡导一种“上天入地”的教育科研。因为只有当理论真正地影响政策,且能够付诸实践即“入地”的时候,才算找到了自己的生长点,才真正富有生命力。因此,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新教育人一直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从操作层面上,新教育人把“新教育实验”设计为“七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建理想课堂”、“优化家校合作”。

行动一:营造书香校园

一个让人忧心的现实是,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阅读缺失。浮躁的社会,浮躁的心灵,这种浮躁风已经侵染了校园这片净土。学校因名气而浮躁,教师因职称而浮躁,学生因分数而浮躁,人们渐渐淡忘:校园原本应该是静静读书的地方。

为了实现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新教育实验”在充分研究、积极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营造书香校园行动计划”。实验学校将每年9月25日设立为校园“阅读节”,并倡议这一天为全国“阅读节”。

实验学校加强了图书馆、阅览室建设,并尝试建立开放式图书广场、每班配备图书架,重视超文本图书馆的建设,研究利用网络开展阅读。实验学校提供专门、足量的阅读时间给师生,鼓励学生家庭建设家庭图书架,形成“书香家庭”。实验学校图书馆向家庭和社区开放,并形成校际合作、区域流动。

本着基础性与发展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经典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原则,新教育人还组织上百名专家在近万份问卷基础上,历时6年拟定了《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阅读推荐书目各百种,以年度为界限正式公布。

新教育人还将成立“书香俱乐部”,作为师生开展读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指导各实验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各实验学校读书活动提供导读、评价等服务;促进各实验学校读书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联谊。昆山的柏庐小学,吴江的金家坝、同里小学,浙江的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江苏武进湖塘桥小学……,它们都创造了很多有效的读书活动。读书,读课本以外的好书,正在成为这些实验学校师生的一种文化自觉。

行动二:师生共写随笔

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有人把写日记称之为“道德长跑”,其实不仅如此。试想,教师如果每天坚持写一篇千字文,写10年就是写了3650多篇,就有300多万字了。当然,“写”只是形式,以“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再说,如果每个教师每天记点东西,以后教育家要研究中国的教育,这就是最好的资料。

为什么要强调师生共同去做?朱永新认为,学生也需要记录成长的履痕,反思自己的行为,倾诉心中的秘密。这是一个心灵的窗口、灵魂的寓所、青春的阳台。学生要在日记的写作中培养作文的兴趣,掌握做人的道理。现在,参加新教育实验的一大批教师(有的是学校)在新教育人的网上交流平台——“教育在线”上开设了自己的专栏,坚持写教育随笔,每天上网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江阴环南路小学参加新教育实验半年,就出了两本日记集。朱永新给他们提名,叫《放飞希望》。教导主任对朱永新说:过去孩子们都讨厌写日记,现在都不讨厌了;以前写东西都是像挤牙膏一样的,现在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

行动三:聆听窗外声音

“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朱永新觉得,教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没有经过选择的世界。他们所听到的声音主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声音。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从应试然后走上就业的教育。通过层层的考试,直到考取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再通过考试来就业。所以,朱永新经常开玩笑说:新教育人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去抢饭碗的。但是饭碗本身又是有限的。到最后,就把教育归结为抢饭碗。新教育人的毕业生中如果能够有5%去创业,是去制造饭碗而不是抢饭碗,那么他们就能够为另外的5%,甚至是10%、20%的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那么就业的压力就减轻了。创业的冲动,创业的激情要靠什么呢?很大程度上都要靠窗外的声音去激发,去培养。把社会的名流、企业家,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农民请到学校,让一个孩子在校期间听100场报告,这是新教育人的期望。说不定某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某一个孩子或者某几个孩子的命运。人是需要榜样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榜样的世界里的人是很难有精神的。新教育人的孩子在他们的成长中需要一个个英雄的丰碑去影响他们,需要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去征服他们。这就是教育,这样的教育会给新教育人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可喜的是,新教育人的实验学校已经在行动了。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的部分学校把世界500强企业的驻华代表开始请进课堂,张家港高级中学甚至初步形成了一个学生报告系列。

行动四:双语口才训练

双语口才训练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是一个人展开交际的重要手段。可是,现在的教育很少让孩子说话,大声说话,说流利的话,说自信的话,除了上课提问。新教育人实际上是在培养一代失语症。所以,新教育人要求实验学校创立学生论坛,让孩子有当众说话的地方,不畏首畏尾,不像蚊子一样。课堂上,更要让孩子有说话的机会,教师讲的,能少则少。新课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怎么还?就是要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说话,让孩子讨论,让孩子争论。这是中文。英文同样如此。新教育人希望在实验学校中有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英语的教育,新教育人不主张系统的、语法的教育,新教育人主张生活化的英语,让孩子能够开口的英语,能够交际的英语。语言是文化的化石,在开展双语教育的时候,要考虑到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要不以牺牲任何一方的教育质量为前提保证。为了培养语感,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都要背诵一些名篇。新教育人已编写出版的有:《中华经典诵读本》、《英文名篇诵读》、《科技英语阅读》。

行动五:建设数码社区

建设数码社区就是要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信息化不仅仅会改变教育的形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变教育的状态,甚至教育的本质。朱永新曾经通过提案建议建立国家教育信息平台,请最好的专家去开发教育信息软件,免费放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学校、所有的网吧都能看到。目前要做的是,所有的实验学校联合起来,把自己的资源让所有的学校共享,教案、学案、备课资料,甚至课堂在线。重复的开发,重复的劳动,重复的购买,那将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还要让每一个孩子和教师都知道,新教育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社会,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新教育人要形成快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学会在网上表达与交流。所有的孩子都要利用校园网制作个人网页。很多的实验学校都已经能够做到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都建立了个人主页。

行动六:构筑理想课堂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理想的课堂应该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该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插秧式”教学的课堂要求整齐划一,在维护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课堂秩序的同时,约束和限制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灵性;“填鸭式”教学的课堂只突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激发不了学生感受知识魅力和价值的欲望;“标准化”教学简单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注重开放和生成,对于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的确十分重要。但是,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课堂教学应当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新教育人提出的理想课堂的“六个度”是:一是参与度,二是亲和度,三是自由度,四是整合度,五是练习度,六是延展度。该项行动试图多维度、多视角地提炼不同学科理想课堂的共性,寻找一套理想课堂的可操作模式。新教育人倡导走进课堂,实地听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不同意见,注重理想课堂典型个案的收集和研究,摸索理想课堂的结构和类型,及时地进行观摩、推广,并组织专家进行评价指导。

行动七:优化家校合作

《新教育理论的实践及推广研究》开题会(2004年4月11日-12日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武进湖塘桥中心小学召开)后,总课题组又于2004年4月24日在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取消“创建特色校园”行动,添加“构筑理想课堂”行动,同时与《莫愁》杂志合作开展“建设新父母学校”行动。为了表述方便,在本结题报告中将其正式定名为“优化家校合作”。

该项行动的基本思想是:家庭、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在学校教育家庭化、家庭教育学校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家长与教师应该是同事伙伴关系。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应该由家庭和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学生父母共同成长的地方。相对于学校,家长更需要学习,学习正确的家教观、儿童观、成长观,学会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学会与教师相互沟通合作。新教育人要求实验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校学生父母委员会会议,各年级或班级定期召开年级班级父母会议,加强教师、父母、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充分尊重广大父母的意见、建议,积极争取广大父母的信任支持。学校定期举办面向学校所有父母的培训活动,形式可以为系列讲座、现场咨询等,向学生父母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有效地传播先进家教观念、科学家教方法。学校定期举办由父母、学生参加的亲子交流、对话、娱乐、学习、旅游等活动,向父母推荐家教类书报刊,组织读书会、征文评比、演讲比赛、座谈会、联欢会等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父母受训成绩、家教实践情况、子女成长情况等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父母、优秀家庭,并进行物质、精神奖励。总之,该项行动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孩子的成长,享受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朱永新强调,以上独立的单项行动虽然并非“新教育实验”首倡,但从“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两个维度对这“七大行动” 进行整合却具有原创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不仅涵盖了当代教育活动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进一步优化了读、写、听、说的沟通方式。尤其是“核心理念”、“五大观点”、“理论假设”、“实验境界”的提出,独特的课题组织和运作方式以及《指导手册》中关于“七大行动”的操作规程,为实施“新教育”、“素质教育”、“理想的教育”找到了切实的落脚点和突破口,提供了系列的载体和比较具体的可资借鉴的行动方案。

作为一项综合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改革实验,“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在于进行“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也就是说,“新教育实验”的7个“自变量”可以初步理解和设定为“七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优化家校合作”。与其对应,“因变量”则体现在“十大领域”,即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以及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和父母。而最为根本的3个变量则表现为“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校的发展模式”。所以,“新教育实验”最明显的、可检验的成果将体现为“三大改变”:“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和“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之上,在“新教育实验”推进的过程之中,另一个必然生成而又相对内隐的成果是“改变传统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范式”,即形成一套区域性开发和推广教育科研新成果的动态机制,开拓一条推动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理想道路。

责任编辑吕志军

作者:赵洪涛 张荣伟

第2篇:在线教育服务: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的新教育形态

2014年,北京市教委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除了“北京教育新地图”“中小学语文、英语、科学学科改进意见”等,还基于大数据与移动互联技术推出了“名师在线”“学习信息推送”“在线作文辅导”三个在线教育服务项目,力图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以协同创新的方式破解教育难题和痼疾。那么,北京市教委此举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其意义与价值何在?将来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发展与完善?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余胜泉教授,从专业角度给出分析与建议。

记 者:我们注意到,国家正在推行的“三通两平台”中倡导利用信息化提供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而北京市近期推出的三项在线教育服务,也主打“服务”牌。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提供公共服务是当前国家和区域层面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一个发展趋势?

余胜泉:记得两三年之前,北京市就提出了要用信息技术打造新的教育公共服务模式。这个提法很有前瞻性,它超越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观念,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教育视角,强调要从技术向教育回归。实际上,提供新形态教育公共服务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更高层面的体现,也是教育信息化要往更高层面走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北京是经济与社会发达的地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不存在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在线教育服务,顺应了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过2000年启动的“校校通”工程,走到了现在——2012年国家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启动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其核心就是要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融合是什么?融合就是产生新的业务形态,新的教育服务形态。在融合的状态下,我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有什么新设备新技术上,而是集中在教育问题的解决上,集中在新的教育应用形态上。就像我们拿着的手机,除了在买之前关注它的参数之外,平时谁还关心它的参数呢?我们所关心的只是它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因此,强调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技术本身要进入教育业务的无意识。换句话说,我们觉察不到技术的太复杂的存在,只感受到自己能不能获得以前无法提供的服务。这是信息化往更高层次走的一个基本的规律,也是教育与技术融合的共同追求,即创新的业务流程、创新的业务模式、创新的学习服务、创新的教学服务。所以说,教育信息化迟早要往这个方向走,北京市用信息技术转变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做法起着先导的作用。

记 者:为什么说教育信息化迟早要往“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这个方向走?

余胜泉:其实我很早之前就从“信息生态观”的角度谈过这个问题。技术在我们教育中的作用,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基本上走过了三段历程:早期,我们把技术作为一个媒体来对待;后来我们发现技术还可以作为促进个体认知的工具;再进一步发展,当网络无处不在、智能终端无处不在、可穿戴设备无处不在的时候,技术与我们的环境就会融合形成一个无处不在的信息生态。在这种信息生态中,技术将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让人们意识不到其存在。

目前,各种消费电子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人性化,价格越来越低廉。计算设备从专业精英的工具,变成普通大众的玩具。云技术变革了计算能力的供给方式,将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变成具备无限性能和容量的设备并使之互联互通,这使得技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与物理环境、生存环境、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形成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态环境。这种智能生态环境,使得人得到进一步解放,不再以技术为中心,而是技术嵌入生活之中,以人最适应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智能环境促使一种以人为中心、感知人的需求、为人服务的新型的管理、教学、服务体系的形成。

比如,电灯已成为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谁也不会把它当成高科技来对待,但实际上它当初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今后,信息技术就会像电灯一样,与我们的环境融为一体。我们不会在意用到了什么技术,只在乎它有没有为我们提供创新的服务。技术融入教育,就是要破解原来解决不了的教育难题。就比如北京驻外大使的小孩学母语的问题,这种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是使用传统的方式所解决不了的。这种创新的服务越多,信息化就发展得越高级,技术也就真正消融在教育之中。

记 者:国内其他省市是否也在做类似的工作?您怎么看北京市此次推出的在线教育服务的功能?

余胜泉:目前来看,尽管全国各地都在强调“三通两平台”,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提供资源、提供管理信息等技术层面的服务上,真正有人在提供教育服务的,从政府机构来说还没有看到。不少地区依然建设导向,只是提供一个自生自灭的社区,建完了就扔在那里,没有人组织、没有互动。我经常跟一些电教馆的领导说,不要追求平台大而全,别说花几千万建个平台,就是把腾讯QQ免费交给你们,都运营不起来。说到底,软件不仅要具备功能,还得有人提供服务,软件如果没有提供适合实际需求的服务,就是一个空壳。

北京市在建了北京数字学校以后,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机构在上面提供服务,体现出了软件服务和运营的思路。这个方向是对的。否则,只搭个平台而没有人提供服务,聚集不了人气,平台就会死亡。做软件就像养孩子,生下来容易,养育难。服务和运营的机制就跟养育孩子一样的道理。所以一个软件有没有生命力,不在于它开发了多少功能,而在于它能不能可持续发展。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建的平台、做的服务一定要往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不能只是打擦边球,要提供一些以单所学校为主体所无法提供的服务,提供一些增值的服务,如“名师在线”,如果真的有负责任的名师在其中提供辅导和支持,解决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并能够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特征推送一些信息,就有非常大的价值。

除此之外,还应该团结更多的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个服务能够聚合一批人,常年有很多人从这个平台上获得帮助,这就是今后北京数字学校生命之所在。这也是通过信息技术提供公共服务转型的焦点所在。个人觉得,这种类型的服务现在还是太少了,应该进一步扩大。

记 者:您分析得很有道理。若想让软件和服务更有生命力,除了增加服务的数量,在服务质量提升上您还有哪些建议呢?

余胜泉:服务是一个不断改进体验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从服务的改进来看,首先,“名师在线”要能够将有价值的资源沉淀下来,并关注资源的生成与进化,从答疑的问题中不断地进化、提炼出知识库。“学习信息推送”的核心是个性化与适应性,而且“名师在线答疑”与“学习信息推送”的后台应该是有关联的。比如,当有学生问了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后,系统就能马上推送与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的学习内容给他。“在线作文辅导”要能诊断出学生存在哪些问题,描述他的知识结构,从而进行信息推送。个人认为,优先推英语作文辅导更理想一些,目前已有技术能够对语法及句型进行半自动化的辅导。语文的作文辅导则要做一些研究。我们一般不赞成在低年级就对学生作文的思想和主题过多介入。因为小孩子观察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不一样,过多介入他的表达,会对创造性思维有些抑制。语文还是应该强调平时多写、多表达。

其次,真正需要加强的不是技术开发,而是研究。开发实现容易,建研究模型难。在背后要有研究机构对学生的行为在个性化方面(如,如何表征某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认知风格,如何采集学生交互的数据,如何诊断他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去推荐资源,如何进化所生成的资源)进行建模。有了研究模型,才能够让提供的服务更有智能性和针对性,也将有助于确定今后扩展哪些方面的服务。如,作文批改后的内容要计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表征中,作为以后推荐和评价的依据,并且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技术透过学生写的文本,分析他对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内化程度和外化程度。目前,中科院心理所正在做的一项研究,就能够从网上打字和点击网络的模式以及语言的表达,分析出一个人的情绪,并做预警。当某位学生可能产生焦虑症时,系统就能根据上述模式提出预警,让辅导员对其进行观察与测量,如果确认就进行干预。将事后的补救变成事前的预警,这也是值得做的。

再次,要加大对应用的推进力度,让服务融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成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或者教师遇到问题时能够随时得到的帮助。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应用的课题,还应该发动更多的专家去推动应用。先做试点,逐渐地让更多的教师常态化应用。

记 者:北京在线教育服务对于北京市近期各项教育政策的落地,以及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能发挥哪些作用?

余胜泉:针对学生个体,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这个思路现在来看没有问题,也能缓解现阶段教育资源不公的问题。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有网上名师答疑总是比回家找家教强。但从理想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教育公共服务的公平不能只体现在课外,还应把所能提供的服务融入到学校里去。信息化应用的根本路径一定是进入到教育的主阵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才是王道,而只有降低学生的时间投入,我们以前难以破解的教育难题才能够得到真正解决。因为如果一个大兴的孩子每天都要正常上学,每天还都要找北京四中的老师答疑,那么每天他需要额外花费多少时间?这压缩了他本来应该出去玩和嬉戏打闹的时间。我认为理想状态下,应该把“名师在线”整合到教育的环节中,比如在作业中就布置了与教师互动的环节,不要增加学生的时间投入。因为时间对于人来说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财富,学生的时间投入成本非常高,此外还有教师的精力投入,最后才是钱的投入。信息技术要真正地解放人,而不是成为一个链条来束缚人,所以既应该提供个性化的、以前没有提供的在线教育服务,还应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提高投入产出比。从教委层面应该去研究,如何把学生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以及产出的知识掌握和能力素质,如学生的主动性、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量化,形成一个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就可以度量我们应该降低哪些投入、增加哪些产出,从而找到最佳的信息化投入产出比。

除了运用在线教育服务提供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容之外,我认为北京市教委还可适当采用开放平台的战略,利用面向服务的架构和服务整合的技术,把服务推送到学校的网站上,推送到手机里,成为数字校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学校不需要自己建一个批阅系统,只是调用相应的服务即可。如果所有学校的数字校园都在应用它的作文批阅服务,资料库越多,批阅就越简单。所以要通过云把服务推送给学校,集成到教师的个人空间里,并把服务想办法融入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教师在教学的某些环节就可以调用服务并将其融合到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记 者:当前国内外在线教育市场非常火爆。相当多的在线教育企业在强调互联网思维,重视用户的产品体验。在您看来,互联网思维对于政府提供在线教育服务是否也有启发?未来在中小学将会形成怎样的教育应用形态呢?

余胜泉: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并不适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拼命扩张规模,以规模求效益。像淘宝和微信,业务非常聚合,而且能够做到极致,所以用户体验很好,会短时间汇集大量的用户。但教育不同。教育的对象是在不断变化的、异质的群体,而且教育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和服务的需求是不稳定的,分化与离散化现象非常严重。所以要对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适应性服务,而不是将一个功能做到极致。

互联网教育的核心还是质量,而且教育是个良心活儿,没有质量的东西,不仅浪费学生的钱,还浪费学生的生命。如何保证质量呢?一是要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二是遵循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三是遵循人机互动的在线认知规律。如果不遵循这三条规律,而只是用商业的互联网思维去推动教育,一定不会成功。

我觉得互联网教育一定得想办法,让它成为教师手里的利器,融入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在学校教育中促进儿童高级思维的发展、社会能力提升与情感的增长,也就是育人的功能,永远不可能被互联网所替代。但是那些简单的知识、低级技能的学习,互联网却非常高效。而对学生来说,这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他不可能在校学习8小时,回家后再学习4小时,这是对儿童生命的摧残。所以我一直认为,无论在线教育公共服务也好,还是互联网教育也好,不能靠在校外教育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用政策的手段、市场的手段和技术的手段,想办法推倒学校的围墙,渗透进去,让它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教师借助它能够提高效率,减少投入,并且让学生原来得用8小时学完的内容,现在5小时就能学完,还有3个小时踢踢足球、爬爬山。只有当它真正融入教学以后,互联网教育就扎根了,就有了它的核心价值。

未来,中小学的教学形态一定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形态。这种融合会降低学生的时间投入,促进认知投入,让学生既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又能掌握更好的交流、表达、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线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把教师从低层次的、单调的、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信息技术让他真正有时间享受更好的生活,带着学生去互动,把他从批改作业、学困生辅导以及重复枯燥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如果在线教育不进课堂,永远解放不了教师和学生,而且会校内校外加剧对方的紧张。

记 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采访!

作者:牟艳娜 徐靖程

第3篇: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辨

摘要:人才强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才竞争成败与教育改革有直接关系。本文主要分析四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着力引导现代教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

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的基本概念有相似性特征,但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本文在理清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对教育发展的启示。

1.基本概念辨析

1.1超常教育

我国超常教育的概念是1978年“少年班”这一事物发展而来的教育,超常教育对象是对某方面有超常能力学生的教育,超常教育为了适当教育对象的超常发展提出的教育。超常教育在本质上贯彻了差异化教学与分层教学的理念,强调在集体教育的理念下满足学生的特殊发展需要。首先,超常教育有加速教育的特征,以个别录取的方式进行某领域的快速教育,跳级学习、提前毕业是超常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次,超常教育有短期培训的特征,有时超常教育不脱离正常的集体授课制,把超常生集中起来进行短期培训。例如,我国风靡一时的奥林匹克数学班教学等。但是,超常儿童的鉴定仍然是制约超常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后天教育环境中有效的改变超常儿童的弱点是教育工作的难点。

1.2英才教育

英才教育由于地域不同,因此对英才的理解不同。一方面,英才教育是流于欧美的教育理念,英才教育主要指的是某方面获得高度评价的群体。英才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强调从受教育者的权力、财产和地位等构建教育类别,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家是英才教育的主要倡导实施者。另一方面,英才教育的理念通常可以理解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能够完成高水平的任务,具有较好的创造性的教育对象。英才教育的概念是不断拓展的,英才主要指的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能力的专才。英才教育是与大众教育相对应的理念,但其本意更多的指的是对有天赋才能的人的教育,现代英才教育理念更多的指向于对幼儿的某项专长进行培养,注重每个孩子都是专才,“天生我才必有用”成为新时代英才教育理念的最好注解,注重培养幼儿的使命感和做人做事性格魅力。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德国在倡导优化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运用英才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专业性技能。

1.3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主要指的是针对高智商天才开展的教育,通常指的是对智商超过140的群体开展的教育。这些天才在某个特殊领域通常有独特的本领,天才即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也有一个根据天才特点进行独特培养发展的过程。历史上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在天才教育理念下培养了牛顿、达尔文、英王伊丽沙白一世等科学、政治等精英。美国与前苏联也开展过天才教育。天才教育的理念不应理局限在天才儿童教育的观念里,天才教育本质上是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的身心特点,优化资源配置而制定的独特培养策略,天才教育不是通过遗传因素来决定开展的教育。当前天才教育的范围还小众化,是对智力处于中上等且身心健康儿童开展的教育。天才教育主要培养儿童的特殊才能,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现代天才教育的理念逐步的转变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天才教育的内涵也由单一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注重关注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价值,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价值的整合,达到从关注传统的自然禀赋到关注后天学习环境的目标,注重以多种方式推动幼儿智能多元发展。如果说天才教育是注重发展幼儿的某些天赋,那么超常教育则赋予天才教育以具体的形式,基本质上都是对幼儿某些特征的培养。

1.4资优教育

资优教育属于地域性的概念,资优教育主要指的是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开展的优质儿童的教育。泛指对有一定的思维力、能够进行思考、判断、推于是活动幼儿开展的教育。资优教育与天才教育从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资优教育也不是针对特定集团儿童开展的教育活动。但是,资优教育不会使人们像天才教育一样产生误解,资优教育的概念更有科学性,资优教育强调做好教育准备工作,注重集中教育工作的注意力,强调构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环境。资优教育更注重满足幼儿的自主发展需要,强调培养幼儿的多种兴趣,注重在提高幼儿思维清晰性的基础上达到优质教育目标。资优教育的分类多样,包括智能资优教育、艺术资优教育、创造力资优教育等。资优教育更关注幼儿的特殊才能。港台地区的资优教育还是大众化的教育,不设置教育门槛。

2.指导启示价值

2.1尊重学生个性

无论是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还是资优教育,都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资源供给,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教育在信息化、创新化的时代已经发展到新阶段,现代教育强调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注重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能力层次进行教育资源的供给。首先,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与资优教育都有阶段性的特征,都注重个人潜能素质的开发。其次,四种教育方式教育注重对学生个体的鉴别,强调挖掘出学生身上最优势的资源,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第三,多维评价与以用为本成为新时期教学的指导理念。因此,超常教育、天才教育更注重向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的方向转换,我国更注重拓展英才教育的理念,强调在满足大众需要的基础上,更好的挖掘学生的特长,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2.2优化教育模式

无论是天才教育、超常教育、英才教育或资优教育,其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幼儿的性格特征和资源禀赋给开展才针对性教学活动。从本质上都强调在后天给优质幼儿以积极的影响。为了达到更好的培养幼儿的目标,首先,应当设置弹性的教育机制,注重合理的调整优质幼儿的教学进度,能够以适当的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效的教学形式来压缩减化教学内容,控制不利的教学因素,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目标。其次,资优教育与英才教育更注重分组教学,强调构建有效的班内分组或者自组教育群体。超常教育与天才教育更注重某些特别课程的供给,强调强化提供超越一般的教学内容,教师更注重运用个别指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特征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计划。第三,现代教育更注重在微课、慕课机制下打造兴趣培训班,强调建立各种教学实验班,丰富各种类型的活动,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相关知识的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提高个性化活动能力水平。

2.3强化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工作有效性,还要在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理念辨析的基础上优化学制,科学的设制课程,在优化知识供给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下功夫,注重以必修课为主,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活动内容。其次,实现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更好的发挥班级授课制与个体指导的具体价值,从而形成完善的指导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结论: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概念在本质上有相近的特征,应当顺应每个人的具体教育需求,注重将天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在挖掘学生潜质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曹原.美国英才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

[3]蔣明珊.普通班里的资优教育之一:我的研究经验与观点[J].资优教育季刊,2010(115):1-7.

作者:范静怡

第4篇:新教育

来到三里岗镇小学默默耕耘快一年了。记得刚来这里,出于领导的信任,我任教三个班的英语。白天三节课,加上早晚自习,每天的工作量有点大。虽然有点累,但是我还是很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充实,很快乐。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什么家庭包袱吧,把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另一个方面我认为这是对我的各种能力的一种磨练和锻炼。俗话说的好:“年轻人吃苦是在赚经验。”我想我现在就是在赚经验。

其实在这之前,我从未听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新教育理念,也没有体验过新教育实验阶段的教学活动,比如:晨诵、午读、暮醒等。然而来到这里之后,这句话时常在我耳边响起。通过学生的学习形式晨诵、午读、暮醒以及教师的教学随笔等教学活动,让我大概了解到了: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师生共进,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吧。

孩子们在新教育的践行时期,养成了看书读书的好习惯,使书成为了他们的良师益友。晨诵、午读、暮醒就是养成他们好习惯的开始。每天第一节课之前的半小时,是孩子们的晨诵时刻。每当铃声响起,孩子们就不慌不忙地走进教室,自觉地拿起晨诵读本大声地朗诵起来。这朗朗的读书声立刻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如阳光般洒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在诵读欣赏优美的诗歌散文的同时,他们也在享受着晨诵带来的快乐。一到中午的午读时间,孩子们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借阅书籍,然后每人人手捧着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美美地默读着,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了下午,孩子们一天的学习生活在暮醒中结束。在这一时刻,他们会进行大量地阅读,在读写绘本上做读书笔记,摘抄好词好句,并附上创意无限的画儿。晨诵、午读、暮醒的学习似乎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这样的学习形式着实让孩子们能够沉浸在浓浓的书香里,傲游在书的海洋里,也让我们的校园充满着书的味道。

在孩子们养成看书读书的好习惯的同时,他们也培养了广泛的兴趣爱好。每逢周四的下午,孩子们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兴致勃勃地参加社团活动,如绘画,电子琴,唱歌,跳舞等。

新教育不仅改变了孩子们,也改变了我。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年了,在工作的前两年里,我几乎没有写过什么教学随笔。但在这一年里,我开始接受和习惯了写教学随笔。记得刚开始学校让我写教学随笔的时候,我无从下笔。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负担。后来在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开始适应和慢慢接受这也是一种教学活动。将自己在学校的生活点滴,如教学反思,教学故事等写成文章,然后展示出来,这不仅让我找到了平时课堂上的不足之处,也让我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快乐。而且通过阅读其他老师优秀的文章,可以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5篇:新教育

1、2月16日下午,福建熊胆制药企业________演示了活熊取胆的过程。此事遭到动物保护组织以及公众的反对,成为其上市的一大阻力。

2、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小家电巨头________锰超标事件进行报道,其股票2月17日开市起临时停牌。

3、美籍华人“哈佛小子”_____风迷全球,美国《时代》杂志和《运动画刊》不约而同选择其为封面人物,被赞照亮NBA。

4、北京2月19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2年2月24日起,_________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首次。

5、2月20日,中国国家副主席_________结束了为期五天的美国之行,期间达成了中美电影协议,被称为双边贸易一个“罕见的亮点”。

6、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文,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妥善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维护合法有序的民间借贷关系。原浙江东阳本色集团董事长_________案背后制度纠结再引激荡。

7、2月21日,在布鲁塞尔召开的欧元区财长会议,终于批准总额为1300亿欧元的第二轮对成员国_________救助计划。

8、2月21日,阿里巴巴集团和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联合宣布,阿里巴巴集团(“要约人”,向他方提出订立合同的要求或建议的人)向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B2B公司)董事会提出_________要约。

二、选择题

1、先是连续两次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动用否决权,再是2012年2月17日至18日特使的外交斡旋,中国向世界表明:中方对________问题是一贯的,中国的立场是“负责任的”,中国的外交行动是“认真的”。

A、伊朗 B、叙利亚 C、 以色列 D、利比亚

2、2月18日,在伯明翰室内田径赛60米栏决赛中,_________以7秒41的个人生涯最好成绩,打破了自己保持的亚洲纪录!这也是男子60米栏2012年世界最好成绩。

A、罗伯斯 B、刘翔 C、法尔克 D、史冬鹏

3、深圳唯冠诉苹果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侵犯商标专用权纠纷一案,于2月22日在上海市浦东区人民法院开庭。此案主要涉及________商标。

A、iPhone B、Win8 C、iPad D、Jordan

4、最近,_________使出了三板斧:第一板斧叫穿越;第二板斧叫断油,停止向英法出售石油;第三板斧叫军演。接连发力的“三把火”将中东局势推向战争边缘。

A、伊朗 B、伊拉克 C、叙利亚 D、沙特阿拉伯

出题人:张松玲

个人简介:中学高级教师,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高中政治教师,研究性学习全国优秀指导师。

教育格言: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责任,所以用心;因为充实,所以无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归真堂

2、苏泊尔

3、林书豪

4、下调

5、习近平

6、吴英

7、希腊

8、私有化

二、选择题

1、B

2、B

3、C

4、A

1、2月3日,“感动中国2011人物评选”获奖名单揭晓,杭州的“最美妈妈” _________当选2011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2、2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德国总理_________ 。在谈到两国关系时指出,中德建交40年来,中德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3、2月4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出席第48届_________ 时强调,无论在经济还是安全上,亚洲崛起是国际力量更均衡发展的标志。

4、2月6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_________,这是目前国际上已公布的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影像图。

5、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_________公平分配工作座谈会并讲话。

6、2月7日,意大利、法国以及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国分别发表声明,宣布召回这些国家驻_________大使。这些国家同时还以其他方式对该国政府施加压力。

7、2月7日_________数十名警察哗变,占领国家广播电视台。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随后在电视讲话中宣布辞职。

二、选择题

1、美国东部时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西方国家以及阿盟提出的谴责叙利亚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由于常任理事国_________和中国行使否决权,决议未获得通过。

A.德国 B.法国 C.俄罗斯 D.英国

2、_________是第四十八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最后一个议题。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主席伊申格尔在会议开幕式上说,2012年注定是全球安全防务特别具有挑战性的一年。

A.核安全 B. 网络安全 C.安全防务 D.国家安全

3、美国五角大楼日前宣布,有美国海军陆战队参加的“2012年金色眼镜蛇军演”于2月7日在_________举行。这是亚太地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多国军事演习。

A.泰国 B.菲律宾 C.越南 D.缅甸

4、2月7日,中国水电集团_________公路项目组遭劫持的29名中方人员安全获救,并在中国政府赴前方工作组和我驻外外交人员等陪同下,平安抵达肯尼亚首都内罗毕。

A.尼日利亚 B.乍得 C.埃及 D.苏丹

出题人:杨艳晖

个人简介:任教杭州市建兰中学,中学政治高级教师,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教育格言: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吴菊萍

2、默克尔

3、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

4、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5、保障性住房

6、叙利亚

7、马尔代夫

二、选择题

1、C

2、B

3、A

4、D

1、美国国会参议院1月26日通过了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将联邦政府___________上限提高1.2万亿美元的要求,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寅吃卯粮的局面将延续。

2、1月28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中国援建的___________落成典礼并致辞。它是目前我国在非洲最大援建项目,是继坦赞铁路之后中非关系又一历史性项目。

3、1月29日,经胡锦涛主席批准,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大力发展___________的意见》,它是新形势下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4、1月30日,___________万人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大会是贯彻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第一个大会,也是实现“十二五”期间民营经济发展提升的一次重要会议。

5、1月3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六次全体会议,讨论即将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___________ 报告(征求意见稿)》。

6、第10届直布罗陀国际象棋公开赛第七轮比赛,现世界棋后、中国棋手___________击败世界女子棋坛“无冕之王”、匈牙利名将朱迪特·波尔加,终结小波尔加20年传奇。

7、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邀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___________2月2日上午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

二、选择题

1、叙利亚民众1月26日涌向各城市中心广场,举行爱国集会,谴责___________关于叙问题的新决议,反对外来干涉,表达对政府打击恐怖主义行动和推进全面改革计划的支持。

A、非盟 B、阿盟 C、欧盟 D、东盟

2、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惠誉1月27日宣布下调意大利、西班牙等欧元区5国主权信用评级,这些国家在持续的债务危机面前融资能力进一步下降。其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被连降两级。

A、意大利和西班牙 B、西班牙和葡萄牙C、希腊和意大利D、意大利和葡萄牙

3、1月29日,澳网男单决赛经过近6小时鏖战,___________击败纳达尔,成功卫冕,捧起个人职业生涯第5个大满贯冠军奖杯。

A、穆雷 B、德约科维奇 C、费德勒 D、德尔波特罗

4、1月31日,中国政府工作组抵达___________首都喀土穆,协助营救日前遭到当地反政府武装袭击的中国公司公路项目工地失踪和被劫持的中方人员。

A、埃及 B、也门 C、叙利亚 D、苏丹

本期出题人:郭尉华

简介: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杭州文晖中学政治老师。

教育信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幸福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怀揣爱心的。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债务

2、非盟会议中心

3、先进军事文化

4、浙江民营经济

5、政府工作

6、侯逸凡

7、安格拉·默克尔

二、选择题

1、B

2、A

3、B

4、D

第6篇:新教育

《新教育》读后反思

王培华

几周前从校图书室借阅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在随后的日子里,静下心来拜读,觉得收获很大。

一、授人以渔——培养阅读技能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第一项就是“营造书香校园”,而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六个方面,我认为关于“课堂”这方面还需努力完善。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下,阅读课怎么上,并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有些阅读课形同虚设。我们不能凭空期望孩子们拿到一本书就自然会阅读。阅读的技能、习惯是需要科学训练得来的。比如:如何精读、如何快读、如何浏览„„需要教给他们方法,再经过长期训练,孩子们在阅读时才会得心应手,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放羊式的阅读效率非常低。但是,教育的现状是一提阅读能力,语文老师首先想到的是训练孩子们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过多重视应试技巧的训练,缺少宏观方面的阅读技能训练。但真正如何有效地进行阅读技能的培养,我也很迷茫。我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效的理论学习,也是自己摸索着进行,如何把感性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二、享受共读——童书滋养童年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是他教育信仰的真谛。其实阅读是学校最重要的活动。现在我们强调亲子共读,非常好。但是一定要落实到位。前两年,我在进行亲子共读时,让孩子们读一章写一篇读后感,家长也写。现在反思一下,真的有点不切实际,短短几页内容,让孩子们感什么,让家长感什么。本来读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但是孩子们把读书作为负担,家长把读书当成痛苦,就偏离了我们的初衷。现在改为一本书读完共写一篇读后感,这样孩子们的精力放在读上,他们更多的体会到的是读书的乐趣,而不是无病呻吟式的感想,那种挤牙膏式的感想毫无价值可言。曾听过一句话:好的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的阅读在乎记住了多少。我觉得很有道理。孩子们通过大量的阅读,通过日积月累没有负担的阅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果过分强调孩子们读了一本书学到了什么,读书就会味同嚼蜡,孩子们假如因此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就得不偿失了。以前我看到有的家长写的读后感很短,就认为是对孩子学习不关心。现在想想,是我误解他们了。他们或许真的不擅长写作,对别人不擅长的事,他只要尽力了,我们应该宽容的去对待,相信随着和孩子共读的历程,家长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以上是我读了《新教育》之后的粗浅想法,希望和大家共勉。

第7篇:学习《新教育》

学习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

今天开始拜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书,以前对学校所安排的工作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现在通过阅读《新教育》的第一章《走进新教育》,我明白了:新教育是“心”教育,她通过“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使学生拥有一颗博爱而敏感的心灵。正是基于此种观点,才有了学校组织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新教育是“行”教育。她不是坐而论道,不是一门心思挤在象牙塔里,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提倡“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等行动。正是这个原因,才有了“书香校园”的朗朗读书声,才有了校园里的一个个读书架、读书台、读书凳„„新教育又是“欣”教育和“馨”教育,新教育倡导使老师和学生心情愉悦、欢欣鼓舞的教育,她又努力营造一种温馨的书香学习环境,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期盼。作为一个老教师,作为一个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我坚信,这个美好的信念一定会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景一定会早日实现。

第8篇:新教育标语

1、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

2、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

3、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

4、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

5、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

6、教室是共同生活所 ,是生命栖居室。

7、今天你读书了吗?

8、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

9、改变从阅读开始。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新教育给童年一片飞翔的天空。

12、 携手新教育,放飞新梦想。

13、 校园书香氤氲之地,阅读点量儿童心灯。

14、 在思考中行动,在行动中收获。

15、 我们的地盘,幸福的乐园。

16、 让校园成为师生心仪的精神家园。

17、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在活动的舞台上生长。

18、让每一节课充满情趣、智慧和诗意。

19、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善良的童心。

20、让每一个教师成为精神的贵族。

21、 品味经典,为人生奠基!

22、 凝聚智慧,彰显品质。

23、追寻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

24、 追梦新教育,陶醉新教育。

25、 阅读滋养底气。

26、思考带来灵气。

27、实践造就名气。

28、 营造书香校园,享受诗意人生。

29、 行动追随梦想,梦想缔结硕果。

30、阅读使生命历程更久远。

31、书是我们一生最好的朋友。

32、书香芬芳校园,阅读点亮人生

33、最是书香能致远。

34、穿行书页,使青春增色!

第9篇:新教育理念

新教育理念学习心得

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理念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教育,让我感慨良多,真可谓一字千斤,使我受益匪浅。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眼睛一亮。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最欣赏的一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以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他说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乐园。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

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朱永新新教育思想对我的又一启示

范莹莹

一、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 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二、教师对学生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 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三、教师应该对学生严而有度。

只有这样才能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并善于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难免犯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必须按照学生的言行规范来严格要求他们,又正因为这些缺点错误是难免的,所以对他们的要求应该有度,按照他们的成长规律,给与他们改正缺点错误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一味的批评和指责,甚至体罚或变

相体罚。老师的管理应该得到学生的尊敬,使学生心服口服,从心底里得到学生的认同。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我所范,努力学习,进一步学习"我的教育理想",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工作也有更大的起色。我们要向朱永新老师学习,做一名对未来有理想的教师,做一名对社会有个性的教师,做一名对事业有思考的教师,做一名对自我会学习的教师。

新教育理念心得体会

巩秀明

之前对学习新教育的熟悉只停留在字面上,今年暑期学习了新教育理念,让我领略了新教育专家的风采,感遭到了新教育所散发的无穷魅力,恍如整个人也起了质的变化,对学生、对课堂、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熟悉。

“新教育”是一个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宗旨是:“过一种幸福而完全的教育生活。”新教育致力于寻求一种理想的教育,这类教育理想,正是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入思考和对教育理想的不懈寻求,点燃了广大教师的热情,读新教育,我的心灵也遭到了深深的震动,对“新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感慨颇多。

近几年中国正在全方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新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教育实验的课程对教师的组织、调和、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课程改革要请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在这样的进程中,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某些仅仅在情势上表现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这就要请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创设实质性的增进学生发展的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怎样打造高素质的教师?新教育实验逐渐摸索出一条“专业浏览+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我深有体会的是前两点,由于这两点我们能够从自我做起。

一、专业浏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浏览。正像《新教育》所说的:专业浏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更新

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使教学课堂永久布满活力,永久富有教育教学机灵,才能做一个永久富有魅力的老师。老中医、老政治家随着年龄的增高和资格增长越来越增值,而教师则不然,很多中小学生喜欢年轻教师,年轻教师除身上所散发出的青春的活力外,还由于年轻教师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他们之间没有代沟或代沟很小,与学生很轻易沟通。我是一位老教师,怎样才能在工作中保值增值,永保青春的活力呢?那就是读书——为自己的未来投资。

二、读专业类的书,学习教育的新观念、新思想。

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进步将知识转化为聪明、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新要求;增强理解学生和增进学生道德、学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水平。寒假里的浏览学习和听了有关新教育的两次专家报告,不能说给自已带来立竽见影的学习效果,但也遭到了很大的震动。开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豁达的胸怀、高超的教学艺术和良好的身心素质构成了教师素质的骨架。而一个乐于高度自我超出的教师是一个永不停止学习的人,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近期,有关专业类的书,我读了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漫谈》、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聪明》、朱永新的《新教育》等,深入体会到越学越感到自己的不足。我将不依靠自己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努力学习,不求超出他人,但求超出自我。

学习新教育理念心得

王东杰

随着探讨的深入,我对新教育有了个初步的认识。原来新教育是一种教育行动,是师生共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与此同时,我牢记了一个名字——朱永新。并了解到,在朱永新教授的教育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没有失败只有成功。“人性化”是朱永新教授教育理念的首要特征。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朱永新教授鲜明地提出“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生活节奏快捷的时代,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越来越感性的时代,能把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校园”作为理想的人实在是太少了。而学生的心灵需要一块净土,需要一个修身养性的家园,好书就是这样的净土和家园。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熟练地将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朱教授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 的观点,也许我们不能教会他们所有的东西,但一定可以教会他们遇到问题时敢于面对的勇气,培养他们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教授说,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地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改变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并教导学生重视学习。

通过学习《新教育》,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的思想要变,我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育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

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核心理念

一、核心理念之一: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二、核心理念之二: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永新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教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三、核心理念之三: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朱永新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四、核心理念之四: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

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

五、核心理念之五: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朱永新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关注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手里走向衰落。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教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他认为,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新教育理念学习资料

一、新的教学观

(一)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 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二)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三)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

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四)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五)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 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如果不是,则为客体

④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

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

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二、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呆板单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时,也习惯于机械呆板地照本宣科,严格遵循教材,紧扣教材、忠实于教材,不敢越教材半步。

在现代的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

(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

多年来,教师一直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地位。老师对学生总有许多不放心,总怕学生的能力有限,总放不下师长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总喜欢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做的讲授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一定的定势。

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系统的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课堂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受到限制,教学与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实际脱节,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要接受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进行千篇一律的问题训练,思维过程主要是对课本例题的模仿。

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

(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喜欢套用公式、例题机械模仿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欠佳。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要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整理,在探索中学会求新求异。同时,我们要把探索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探索性学习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五)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在评价时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受、探索性学习的过程重视不够。

现代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

能目标,更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方面的体会,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

三、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学习能力

(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

1.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

2.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不能把操作活动看作是一般的随意的活动,动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操作过程要有序、明确,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

3.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

(二)启导“思”,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和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要从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四点要求着手;要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留足让学生口述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

以体现自主学习精神。

(四)引导“联”,培养迁移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

四、学会参与 走向未来

(一)在学习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喜欢学习,有较高品质的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法。因此,除了认知技能领域外,它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取向、能力、方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

“学会参与”强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使学习成果得到恰当的评价,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将基础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地统一起来,注重人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学习者的亲身参与中进行才会有效。没有学习者的参与,学会学习将是一句空话。

(二)在活动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活动。

(三)在做人中学会参与,在参与中学会做人。

在“学会参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四对关系:

动与静的关系;个体活力与规范约束的关系;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关系;学生的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

上一篇:保电工作措施下一篇: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