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推荐9篇)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1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写给教育的书,该书从十个方面谈了作者理想中的教育。包括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家长等十个章节的内容。作品的语言风格清新、朴实,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作者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充满着对教育热爱的激情。这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教育书籍有了不同的认识!该书摒弃了“书斋式”研究,扎根教育的沃土,围绕构成现代教育诸要素的核心词汇——德智体美劳课程、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以对教育的至爱、激情、理性和建设态度,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育图景”,阐述了作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官员的教育主张。《新教育之梦》既没有空泛的说教,也没有故作深沉的神秘,作为一本教育理论著作,实在难得。

读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中,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提出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在寒假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著作《新教育之梦》,品读全书,心灵时时受到强烈的震撼。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是这样向我们描绘了“理想的教师”的鲜明特质:

1、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2、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3、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4、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

5、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造精神的教师;

6、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7、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8、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问题的回答不全都是肯定的,这不禁让我感到愧疚。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新标准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促进自己。

首先,教育应该充满爱。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有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教,但是它从没有在教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心中也没有涌起一种爱的热潮。这样的教师永远也不可能取得教育上的成功,永远也不可能把握教育的真谛。

其次,教育要充满阳光。我们都曾这样教育学生,内心要充满阳光,然而我们呢?是否做到了内心充满阳光,走进校园,走在阳光路上,脸的微笑就是阳光,照亮着学生也照亮着自己。所以,为师者,不要吝惜自己的微笑,当你板起脸上课的时候,又失去了什么?我们的心里充满阳光,我们的教育才会辉煌。我们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份事业,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的乐趣,因为我们每天拥抱的是一个新的太阳,我们每天面对着的都是一些个性迥异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他们当中可能会有今后的政治领袖,可能会有今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只要你精心地去照料他们、哺育他们。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找回自己的自信,只要你帮助他们去挖掘他们身上的潜力,他们的能量就是不可限量的,是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的。

第四,教师要享受教育。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当我们满怀激情参加工作时,那充满诗意的工作却不得不面对许多的现实,在迷茫与困惑的同时,我们被受伤害,于是,灰心、丧气、怨天尤人随之而来,生活很不诗意。重复的工作让我们变的迟钝,与其说是在工作,还不如说不得不应付。是朱老师的一句话点亮了我的心灵。“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些生活的诗意。”是啊,教育是一个过程,如果不是积极主动的享受教育过程,我们的生活怎会诗意。

第五,教师要不断成长。在著作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就这样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为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找到了目标。在教学中要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不断进取的教书人。

教师是一根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都没有止境的事业。未来的教育家应该投入全身心的力量全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才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也才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的、会做梦的教师。”有理想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做梦的人!朱永新在他的《新教育之梦》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教育理想,字字句句,如同夜晚的波浪,轻轻的扣响迟钝的灵魂,心随之波动。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2

新教育实验, 是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 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它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 六大行动为途径, 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这是我对“新教育”的理解与感怀。为了更能胜任我的岗位, 在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为此, 笔者谈谈心得体会。

一、新教育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 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 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 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 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 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者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 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越来越多的人高呼“素质教育”的同时, 部分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梦想的, 他们早已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 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 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所提出“教育幸福”, 就是针对这些畸形教育而言的。

新教育提出的“完整”, 首先, 指幸福的完整。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 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 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 如爱他人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认可的需要。其次, 指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当前过于偏重静态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心灵与身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即便在智育中, 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本身也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新教育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实现“全面和谐的成长”, 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 整合的智慧, 高尚的德性, 丰富的情感。

二、新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

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仍然只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而重申教育理想, 重建理想教育, 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成员理想的追求。在现阶段, 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者试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 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 师生共写随笔, 聆听窗外声音, 培养卓越口才, 构建理想课堂, 建设数码社区。

三、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新教育认为, 一次次教育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课程、知识的传递者, 教师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 是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和改造的部分。所以, 新教育实验将行动的起点放在“改变教师行走方式”上:一是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 应该是幸福完整的。

1.专业阅读。与不同年龄、生活经历的儿童需要不同的阅读材料一样, 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 一样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新教育者认为, 存在着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短的木板”, 即, 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 (主要是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 , 而可能部分教师在某一方面形成了“短板”, 阻碍自身的发展。因此, 需要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 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 从而更有效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2.专业写作。新教育实验逐渐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将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 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 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3.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实验过程中, 新教育者已认识到: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假定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 教师的反思往往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 而要突破自身的“见障”, 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对话, 利用专业发展共同体。所以, 新教育实验提倡建立各种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 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 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

四、新教育生活方式

(一) 晨诵

新教育者认为, 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 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 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 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 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 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二) 午读

午读, 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学生自己的童年书籍。午读, 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 让大家真正地感受到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某种意义上, 新教育实验是将共读传统的恢复, 视作改良教育的突破口。

(三) 暮省

暮省, 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 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 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 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 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 达到了“三省吾身”的效果, 引领儿童逐步走向自主与成熟。

晨诵、午读、暮省, 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 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 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者认为, 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 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 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 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五、新教育的理想课堂

(一)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新教育者认为:这是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预习”被称为是这个框架的一个特色, “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 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 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 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确立“教为学服务, 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 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二)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涉及到的“知识”, 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一个动词, 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 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新教育者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 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三)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 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 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 (世界、文本) 的对话、人与他者 (教师、学生、其他读者) 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 (反思性的)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说, 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 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面旗帜, 它用理想的方式向当下的中国教育说“不”;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追求, 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桃花源”;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自觉, 它用行动告诉人们, 中国教育到了该返朴归真的时候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新教育的核心价值: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人。

为此, 我吟诗一首:

指尖匆匆溜走的岁月

催促我们整点行囊

听从内心的呼唤

跟随自己的使命

站到涨潮的海上

乘风破浪

向着彼岸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篇3

新教育非常注重老师和儿童一起成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时刻关注。在新教育的理念里,老师的教育生涯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激情的。老师与其抱怨教育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与其不断地批评应试教育让我们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跳出精彩的镣铐舞呢?我们为什么不利用每一个人的能量。行使每一个人的权利,在每一堂课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钟,用心去发现,用心去行动,探索中国教育的未来?

新教育注重老师的专业阅读和成长,引导老师在读好书之后,要写出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等等。然后朱老师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依托网络平台,让很多老师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成长的精神家园,这里大家可以进行交流,可以进行探索,老师共同进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

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了一批名师,也幸福了一批孩子们,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感受到了教育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

很多老师都认为写作好像都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新教育实验中,有很多数学老师也成长为了名师。因为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们所使用的,所教学的,是曾经被人类视为上帝语言的奇妙的数,是被伽利略称为书写“宇宙之书”的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无论是中国人对圆形的迷恋,还是魔比斯环的神奇,以及日常生活背后隐秘地运营着、支配着这个世界的数字,都让人不得不对数学学科怀着敬畏。同时,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一切思维中最为严谨可靠的。

可以说,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事物。在一定意义上指的就是符合数学的以及接近数学的理论及事物。也因此,明代徐光启在翻译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时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数学家哈代则说,发现数学真理是人类最奇妙的经验。是的,数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图形和数据,而是自然、社会、历史背后的神秘,是人类探索世界过程中发现的最可靠的武器、工具。优秀的数学老师,同样能够在课堂上发掘出数学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重视这个发现数学之神奇的过程。而且,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数学是目标最为清新,最能全面训练、准确反馈,以及提供智力挑战的学科,数学的课堂上,应该完美地实现这一切。”

这一切,诚如帕克,帕尔默所言:“通过对我们认知的探索,一个真理的概念突现出来,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

当我阅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数学老师而感到庆幸和骄傲。数学的魅力只有执教这门课才能深深感受到,数学是所有学科当中最严谨、最具有探索性的一门科学,也是延伸最多,范围最广的,只要老师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每一节课中都会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进一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探索数学的过程不是苦闷的,不是枯燥的,而且充满着刺激和快乐的。

读朱永新的《新教育讲演录》有感 篇4

——《新教育演讲录》读书心得

谭谦萍

这个暑假,我读了《新教育讲演录》这本书,朱永新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深深吸引着我,有了下面的体会。

一、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书中提到“做一名教书匠,做一个混日子的老师是很容易的,但要做一个真正让学生瞧得起的、真正有影响的教育家,却绝非易事。教师应该用心去书写自己生命的每一天。”

首先,要懂得“教育应该是幸福的。”《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从事的教育如果不能给我们的学生带来这样一种愉悦,带来一种自我的挑战,带来一种满足感,这是教育的不幸,更是教师的不幸。

教师能够在每一天日常的、琐碎的、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满足,能够从自己的成长中得到满足,能够从与孩子的交流中得到满足,这才是教育应该做的——让教师能够非常愉悦、非常快乐地过好每一天,每天快乐地走出教室,每天能够通过和学生之间心声的交流、通过自己专业的成长,得到幸福,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幸福来源于自己每一天日常的、琐碎的、平凡的教育生活,而不是来源于遥远的未来,来源于学生成为人才以后,更不是仅仅来源于学生的一张试卷,一个好分数。

其次,幸福应该是完整的。朱老师提到,我们所追求的教育,不仅仅是为考试而存在,为分数而存在,也不仅仅是为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存在,为让学生拥有好的技能而存在。

我想,也对啊,我们的教育,目前来说是:追求考试分数,追寻一份好的工作。现在进入“高中”,进入“大学”不用考吗?要考。现在就业不用考吗?也要考。所以,我们的教育也紧跟社会的步伐,把“考”当做教育生存的“生命线”。为此,我们把所有时间全投了进去,而忽视了“公民道德”的培养。以至于,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自然的索取没有节制:乱砍伐,乱排污染物;制造假币,假证件;拐骗他人财物。这说明什么?教育还有幸福可言吗?

我们的教育的的确确需要做一个“完整”的教育。就是说,教育只为考试而存在,只为找一份好工作而存在,这是不够完整的,还很需要公民道德教育。所以,我们在追求分数的同时,还必须渗透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努力成才”,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完整,才能够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我们的社会环境才会变得美好。才能够为子孙后代造福。

做教育是幸福的事情。做完整的教育,学生才会是幸福的。学生幸福了,我们的职业才会是被人瞧得起的职业,我们的老师才会是让学生永远瞧得起的老师。

二、做一名让自己心安的教师

朱老师说:“老师这个职业,是吃良心饭的职业。”我从书中,懂得了评价一名老师,不能够单从“一份试卷”去考虑。应该考虑这名老师是否“尽心尽力”。我们做老师的,要经常问问自己:我是不是用心的?我是不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我是不是对得起这份薪水?是不是对得起坐在自己面前的学生?是不是对得起家长的托付?多用一份心,去思考,去工作,做到让自己“心安”。那么,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就会记得自己,他们的家长也会记得自己,这样的教育才算是成功了。

三、做一个让学校骄傲的老师

我记得,我教高年级时,经常要求学生“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朱老师认为,对我们老师也应该提这个要求。作为教师,不管教什么科目,不管是不是做实验员,只要用心去做,做好了,就是为学校做贡献了。都可以成为让学校引以为荣的员工。就比如说吧,我校的刘映荷老师,代表佛山参加广东省的说课比赛,拿到了第一名。黎健珊老师,代表南海参加佛山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得一等奖。她们的努力,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她们做到了“学校以我为荣”。这是值得学习的。在默默支持她俩的身后团队,认真做好了分配给自己需要合作的部分工作,她们也在为学校做奉献,这也是光荣的。所以,我认为,不管是参加什么比赛,不管是做前台的老师,还是做后台的老师,只要尽心尽力去做好了本分的工作,就是在为学校争光,就是“一名让学校骄傲的老师”。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5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正是这样一位好老师。他是教师的典范,是我们做人的榜样,更是一名世界教育大师!他历经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一意地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着自己的教育实践。这,不是一个常人所能做到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做到了。所以,他不是一个常人!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

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与毅力……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6

假期里,细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本书是作者关于教育的宏观思考及对于理想之教育的蓝图描绘。书中,作者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

读过之后,让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不禁掩卷深思。书中写到这样一件事:1996年,“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调查”对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0万名学生进行了测验,结果显示,新加坡学生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均名列第一,并且遥遥领先。然而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沾沾自喜,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高分是一柄双刃剑。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专门发表讲话说,我们需要重新检验我们评估学生的方式,仅仅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业并作为国家教育质量的标准是片面的。而我国现在的智育弊端也是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的畸形智育依然泛滥,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还以学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主要标准,甚至大搞分数排名。考试成绩成为学校的生命线,教师的生命线,分数成为学生唯一的荣耀或耻辱,有人竟将此上升为“理论”:“考试才是硬道理”。由此,学生成了一部部学习的机器和考试的机器,他们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反思自己的教学中,常常也会成为“唯分数论”的代言人,变得急功近利,时常会以分数来论英雄,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身心的健全。我深知这样的智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反展是残酷的,然而往往又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或许,在社会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教育者应学会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读朱永新文集有感 篇7

我想,我们总在感叹现在的孩子依赖性越来越强,能力越来越差,缺乏生活情趣……可是我们许多教师,手把手地教,惟恐对学生指教不到,一节课讲了三十分钟还嫌不肯罢休;做一件事情,千叮咛万嘱咐,要讲数条注意事项和应对

措施;因为不放心,因为怕麻烦,很少给他们独立时间,思考,摸索的机会,很少给他们接受失败,教训的机会;生怕能力培养得不够,剥夺了他们课间游戏的权利。。。。。。很多时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视为消极的接受器,当作是随意塑性的泥巴,当作是需要除草,施肥,剪枝的`植物。却很少考虑到在他们的各个成长阶段到底需要什么,渴求什么。很少想一想“施肥”是否符合时令?“拔草”下的药是否猛了些?水浇的太勤是否适得其反,烂了花根?花儿生存最基本的日照,通风,湿度给予了吗?朱永新在文集中谈到《吕氏春秋》的作者倡导“视徒如已,反已以教。”也是这个意思。我想教师不能把“爱”只挂在嘴边,只是出于一片好心,一腔热情,要真正沉下心来,从教育教学的规律出发,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信任理解和自由成长的空间,并与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让心与心的沟通更默契,更和谐。

愿我心知花心,花心我心两相谐。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8

(三)贾祎璠

中华复兴之梦——读《中国梦》有感

一天下午,无所事事的我想起这本《中国梦》还没有看,于是就把它从书柜的角落里抽了出来,开始看。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伟人对话,可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伟人故事,读完他们的故事后,我的内心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本书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并发行,李文道主编的。本书巧妙的将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概念融于书中。本书分五章来介绍“中国梦”,其中第一章是,什么是“中国梦”,讲了中国梦的本质以及它的含义;第二章是“中国梦”的由来,介绍了“中国梦”的渊源和近代一些想要完成“中国梦”但没有完成的人;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讲了完成“中国梦”的人;第五章是拥抱“中国梦”,讲述了一些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我最想讲的是在第三、四章中那些伟大的人,我就先从“吊环王”陈一冰开始说。他是一个早产儿,生出来时只有四斤半,可他一出生就有了非同寻常的运动天赋,这让他在少儿时就拿到了冠军,可后来有段时间,陈一冰一直提供不了成绩,后来因为他一直不停的训练,不仅成绩提了上去,而且成为了国家队的一员,可他又陷入了低谷,终于奇迹出现了,2006年,22岁,马上接近退役年龄的时候,他夺得了当年世锦赛和2008年奥运会的冠军。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一位巴西选手和陈一冰的运动难度一样,发挥得没有陈一冰好,裁判

反而给了巴西选手比陈一冰多了0.1分。这时,全场嘘声四起,可陈一冰并没有生气,反而去祝贺巴西选手,用媒体的话说:这一刻,他“输”掉了比赛却赢得了全世界。

读《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篇9

教育家朱永新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

近日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毕我深觉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止于其文学价值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代教育的现实所在。这部著作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新教育之梦》在诉说着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新教育之梦》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事例,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一些思索。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的第七章理想的教师,读完这一章节后,使我在心里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含义,同时我也深深的觉得自己以前地认识是非常地肤浅。现在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找到了多年想要寻找的方向,而且是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以后将要以一种什么样地姿态出现在学生、家长、同事的面前。在紧张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局面,现在我知道了,我不会再怨天尤人了,那就是我们教师要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坚韧、刚强、心胸宽广的人。

还记得初任班主任,受“严师出高徒”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言”,我常常脸似玄冰,冷面说教,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与我疏远了,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横在我们之间,班级工作也越来越难以开展。痛定思痛,深刻的反思后,我发觉自己的“严师”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孩子们,我必须来一番彻底的改变。爱孩子,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我选择了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孩子们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孩子因紧张答不出问题时,我用微笑表示鼓励;孩子们做错事惴惴不安时,我用微笑表示宽容;孩子们有进步时,我用微笑表示肯定与奖励;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用微笑给他们信心和力量……我以一颗爱心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也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成功了,孩子们第一个给我报喜;受委屈了,找我倾诉;有问题了,找我解决。在与学生和谐的交往中,我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成长的经历让我慢慢知道了怎样为人师,拜读了朱老师的著作后又让我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教师的内涵。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象朱老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上一篇:肺炎支原体感染什么原因下一篇:新词新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