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景景观设计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水体景观在北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 ——以“海绵城市”景观为例

摘要:水作为万物生存和人类生活必须的环境条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的繁衍进化,人类文明的产生都离不开水。水又因其形式多样赋予变化的特点备受人们关注,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景观效果,水也因此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缺少的景观元素。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继出现了很多环境问题,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南北方差异明显,水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城市冬季寒冷少雨,水景观的限制性因素较多,所以如何改善北方水景缺陷,使城市水体景观更加具有观赏性并且更加生态化成为了当今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主要阐述了公共空间水体景观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北方地区城市水景的特点和现状,并对北方城市水体景观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这些理论成为本篇文章探讨研究的基础。文章的第二部分对北方城市水体景观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北方水景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对策,并结合北方地域特点和气候特征归纳总结适合北方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的水景设计方法。本文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到水景设计中,将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与水生态处理等方法结合,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又将雨水回收与中回水循环的水处理方法应用到水景设计中,对北方城市水景进行生态化处理,从而改善北方地区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最后本文将理论结合实践,把总结的北方水景设计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设计案例中进行分析,检验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做到切实可行,总结适合北方城市的水景设计方法并对未来的北方水景设计予以展望。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进一步完善了水景设计方法,为了方便后期维护,前期的合理分析与规划是十分必要的。在北方城市缺水寒冷的条件下,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水景设计理论和方法,为以后水景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水体景观;北方地区;生态水体景观设计;水景设计方法

学科专业:设计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水体景观理论概述

2.1 水体景观设计的概念

2.2 生态型水景原理

2.3 “海绵城市”理论

2.3.1 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

2.3.2 海绵城市理论的内涵

2.3.3 “海绵城市”理论的意义

2.3.4 “海绵城市”技术的综合性

2.4 水体景观的产生与发展

2.4.1 水体景观的产生

2.4.2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

2.4.3 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审美特征

2.4.4 现代水景的发展

2.5 水景的设计表达方式

2.5.1 静水

2.5.2 流水

2.5.3 落水

2.5.4 喷水

2.6 城市公共空间水体景观的作用

2.6.1 水体景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作用

2.6.2 水体景观调节气候与美化环境的作用

2.6.3 水体景观体现城市内涵的作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方地区水体景观的现状分析

3.1 北方地区水景的概况

3.1.1 北方地区水景产生与发展

3.1.2 北方城市水景的限定性因素

3.2 北方城市水景的形式

3.2.1 广场水景

3.2.2 公园水景

3.2.3 街道水景

3.2.4 居住区景观

3.3 北方地区水体景观存在的问题

3.3.1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3.3.2 缺乏整体规划

3.3.3 忽视水与人的互动

3.3.4 过度追求风格与形式

3.3.5 缺乏生态意识

3.3.6 缺乏对季节的考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方地区水景设计的对策与方法

4.1 解决北方地域水景问题的策略

4.1.1 因地制宜的策略

4.1.2 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具体应用

4.2 意象型水景在北方城市的应用

4.2.1 水园旱作意境的传达

4.2.2 声与光的结合

4.3 基于人性化的水景设计方法

4.3.1 参与性的水景设计方法

4.3.2 观赏性水景设计方法

4.3.3 安全性水景设计方法

4.3.4 趣味水景设计方法

4.4 生态水景设计方法

4.4.1 雨水利用

4.4.2 雨水收集系统

4.4.3 雨水净化系统

4.4.4 雨水贮存系统

4.4.5 水的循环利用

4.4.6 水生动植物的配置

4.4.7 节水型水景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绵城市水景案例分析

5.1 场地分析

5.2 设计方法分析

5.2.1 人工水景设计

5.2.2 生态水景设计

5.2.3 意境水景设计

5.2.4 参与性水景设计

5.3 水的回收与净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论文提纲下一篇:数学教学问题解决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