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景观规划设计(通用8篇)
论文摘要:校园的环境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随着中学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中学校园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对德阳五中校园景观设计的讨论,来探讨在满足校园新要求的同时,如何延续校园文脉,突出校园特色,建立一个校园环境突出,生态效益良好,景色优美的中学校园。
关 键 词:校园环境 景观设计 中学
校园的景观规划是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园,安静、卫生、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为师生提供课外休息活动的场所,能够使师生观赏到优美的植物景观,呼吸新鲜空气,调剂大脑,消除疲劳。同时,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把握校园文化的特质,深入研究校园环境特色,建立一个生态效益良好,景色优美的中学校园具有重要的作用。
1工程概况
德阳第五中学位于旌湖东岸彩虹桥侧,占地面积6.67h㎡,景观与绿化用地6800㎡。德阳五中是德阳教育局直属高中,2002年被确认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正在争取被评为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在人民政府支持下,学校经过三年来的改造已初具规模。这次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在现有环境的基础上,美化校园环境。工程主要包括:校园入口处呈横T形状的地区;教学楼中庭和宿舍楼前庭。
2设计方案及评价
2.1设计构思
首先,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校园的文化气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校园景观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地引导作用。
其次,探索空间环境的景观文化意境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创造符合校园精神特征的优美的教学环境和理想的生活家园。
第三,要深刻理解校园的规划的创意与理念,使其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强化。
2.2设计方案 校园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充分了解校园空间利用者的各种需求,从而决定如何设置相应的绿地空间。本方案结合五中校园整体布局的特点,设计中采用现代主义建筑中常用的具有引导功能的轴线处理手法,以达到与校园整体相适应的有秩序又优美的效果。按照校园景观设计的功能区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2.2.1主入口区
入口是从公共空间进入私密空间移动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区域。校园入口是由外部环境向校园环境过渡的重要空间,是展示校园特色的重要区域。从功能上讲,入口区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导学校人流集散。五中校门正对滨河景观绿化带,校围墙外为标准段绿化带。主入口区应该与之相协调。在设计中要求创造适宜的环境满足学生的行为需求,使校园充满特有的场所精神。主入口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入口广场、树阵广场、景观大道。
2.2.1.1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25m×25m)是体现学校特点的重要场所,又是学生聚会的主要场地。在设计中既要体现广场作为人流集散地的特点,又要与校园环境相协调。本入口广场采用特色铺装来体现以上要求,特色铺装直径20m,图案为象征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的充满热力的太阳形状。广场两侧设有石刻小品和园灯,增加了趣味性,丰富了广场景观。由于广场中心开阔,人的视线可以连贯的欣赏到景观大道、大道尽头的主题雕塑和运动场,视野广阔,充分展示了校园景观,让人在体验了严谨、亲切的校园氛围的同时意识到,已进入校园领域。
2.2.1.2树阵广场
树阵广场位于入口广场的两侧,面积约2000㎡,为校园的次广场。树阵广场既为学生提供了大面积的休息、活动交流空间,又使学校的整体绿化率得到提高。较为规整的树阵广场能有效的与校园建筑相协调[2],满足了学校要求。为了做到整齐中富于变化,严谨中富含活泼,选用了两种树种,桂花(Osmanthusfragrans)和银杏(Ginkgobiloba),这两种植物通过组合,形成不同的景观面。桂花和银杏不仅在树型、高度上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各有优点,银杏叶型独特,秋天叶色金黄,景色优美;桂花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秋天芳香满院。树阵下,间隔设置大理石座凳、小雕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交流的空间。
2.2.1.3景观大道 景观大道在学校的中轴线上,正对学校大门,是学校的主干道。大道宽20m,长64m,两边绿化带宽5.2m。大道和入口广场相呼应,采用方形铺装图案,体现出简洁明快的现代感。两边种植带有热带风味的假槟榔(Archontophoenixalexandre),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感,营造入口大道的气氛,给人进入知识殿堂之感。热带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很能展现当代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花池周围设有座凳,为从教学楼和图书馆出来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休息、阅读交流的环境。大道的尽头为一主题雕塑,雕塑的台基上刻有五中的办学思想“厚德重基和谐发展”。
2.2.2中庭、前庭
中庭和前庭是提供人们进行小歇、户外交流、学习或相会的场所。它是缓解人们在学习,工作,研究中的紧张情绪的镇静剂。
教学楼A栋和B栋围合的中庭(图1),通过两个半圆分割庭院空间,形成小广场和绿化面。靠近中庭入口的一边为面积约100㎡的青石板铺装广场,广场一侧种植一株大黄葛树(Ficusvirensvar.sublanceolata),作为庭院的主景。沿广场边砌40㎝高砖砌体,砌体用作座凳,供师生下课休息用。在庭院绿地中,设计了一个木制花架,形成庭中的一个配景,丰富庭院内容。院中的植物种类丰富,包括紫叶李(Prunus.cerasiferacv.Atropaurpurea)、桂花(Osmanthusfragrans)、红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小蜡(Ligustumsinense)、常春藤(Hederahelix)等,是对学生进行生物教育的活标本。
学生宿舍前庭(图2)面积约为460㎡。设计一条汀步呈Z形从中穿过,在两个交错点上分别设置一个现代木亭和一个长为3.5m的正方形小平台。小平台中间摆放了一张石桌凳,供教生休息。
2.2.3体育活动区与生活区
体育活动区和生活区主要由植物配置形成景观,通过绿化灌木带,特色植物来形成舒适宜人的环境空间。活动区周围种植常绿乔木,以利于夏季遮阳,创造休息林荫,也避免了落叶给运动带来的不便,例如,落叶会污染游泳池。生活区与活动区不同,种植了花灌木带,草花,特色树种等。通过各种不同的植物来体现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
2.2.4文化广场(图3)
文化广场位于综合大楼的右侧,面积约500m2。在文化广场景观环境设计中情感文脉的巧妙注入是其核心特征。广场采用自然式布局,注重平面设计效果,构图要素丰富。以桂花(Osmanthusfragrans)和银杏(Ginkgobiloba)作为背景树种,红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等小灌木点缀其下,一条弧行的文化墙顺花池而绕,文化墙上刻有学校办学历史、办学思想和所取得的成就。广场以喷泉、雕塑为主景内容,一条小溪蜿蜒在广场中心;观赏加游憩、活动为主要功能,活动区一条条彩色的雨花石带,既丰富了地面,又能锻炼同学们的身体。中心广场是学校文化的中心,也是同学们进行交流活动的中心。整个广场充满活力和文化特征,展现了中学生们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动力。文化墙能使学生加深对学校的理解,使处在其中的学生产生认同感。学生通过感知自己的生活学习状况,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心理归宿。这使学校精神得到深入和加强。
2.2.5种植设计
中学校园绿化是整个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知识教育的活标本,校园的绿化率和绿化效果对学校营造良好的氛围起者重要作用,因此,种植设计在整个景观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树种选择方面,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外地珍贵的驯化后生长稳定的树种为辅,充分利用原有树种。桂花被定为学校的基调树种。
树阵广场以大树为主,选择了观赏价值高,又有较强抗逆性的树种:桂花(Osmanthusfragrans)和银杏(Ginkgobiloba)。这两种树种配合种植,具有高低层次和韵律变化,还产生了色彩、形态、季相等景观变化。景观大道以假槟榔为骨干树种,在树下种植红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var.rubrum)、杜鹃(RhododendrondimsisiiPlanch)等花灌木带,种群特征鲜明。这就使景观大道具有强烈的统一感和方向感。
在校园的庭院和学生宿舍区中,植物配置上强调丰富多彩和生物多样性。乔、灌、草合理配置,创造优美景观,既做到充分绿化、美化环境,又具有丰富的植物景观,便于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教育。这些区域的主要植物有:黄葛树(Ficusvirensvar.sublanceolata)、峨嵋含笑(Micheliawilsonii)、小叶女贞(Ligustumquihoui)、紫叶李(Prunus.cerasiferacv.Atropaurpurea)、蜡梅(Chimonanthaspraecox)、葱兰(Zephyranthescandida)、鸢尾(Iristectorum)、细叶结缕草(Zoysiajaponica)等。在学校入口右侧,自行车棚处,保留了原有的一排(Cedrusdeodara),作为与电大的分割绿化带。
2.2.6方案评价
在德阳五中校园景观方案设计中,这份方案既能满足学校功能的需求,又能美化校园,使校园形成一种具有文化特征的现代风格。校园绿化率达22.8%,绿化覆盖率达25.7%。在规划中,考虑到校园作为一教学功能为主题的区域,应力求从文化内涵上反映学校的特征,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同时,在景观的寓意及内涵上力求体现奋发上进的主题,以寓教于学,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设计中通过文化墙、主题雕塑和一些小品来体现场所特征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阵广场大面积的林下空间、教学区中庭,给学生提供了活动、休息交流的场所。总的来说,本方案通过在环境中体现校园精神,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浓郁的学习氛围的环境,满足了当代校园景观的需要。
3设计方法
设计中采用了建筑常用的具有引导功能的轴线处理手法。利用轴线组织外部空间能使空间显得严谨而有序,这对于体现秩序感、庄重感的校园环境,是较适宜的方法。
4问题讨论
校园环境要求完整性、稳定性和统一性,要求一种具有严格理性和有意义的设计。校园环境应是恬静和充满文化气息的空间,它的设计应创造一个户外学习、休息、思考、交流和集会等适应中学生要求的活动场所。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功能、技术和使用特点,打破对人发展的禁锢,解放人的个性,由重“教”转到重“学”上[1]。校园规划设计应本着人本主义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创新开放原则;地方性原则等理念,为学生提供表达情感、启发智力、培养兴趣、提高素质的场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
合理的大学校园环境是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方面。现在对大学校园的要求不断提高, 对大学校园的功能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大学校园不仅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活动场所, 还需要满足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的场所, 因此, 在建设大学校园时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本文依据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原理和基本原则,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阐述了建设中的主要内容, 并提出一些后期管理和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要求, 建立良好的大学校园环境。
1 国内外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概述
国外校园规划从工业革命阶段已经开始, 这个时期欧洲校园规划形态基本上属于城市内封闭庭院式的古典模式。18世纪美国校园规划设计模式多样, 但总的是呈开放性的特点, 注重师生及校园与社会的交流。19世纪末叶校园规划多采用欧姆斯特的思想, 形成了后期美国自由式布局的风格与特色。20世纪大学校园规划形态趋于多样化, 特别是二战后, 世界各国大量新建和扩建大学校园, 这时校园规划的形态、校园建筑的形象也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多风格的局面, 并追求个性化风格。目前国外校园发展趋势为在校园设计时着重利用地形、地貌及优美的环境, 考虑整体化原则, 注重校园与城市的融合。[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国时期我国高校校园的规划体系主要借鉴欧美的风格, 中西结合, 强调轴线对称和庭园、广场为中心的布局模式。20世纪50年代, 在建国初期,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主要是学习苏联模式, 校园功能上受固定形式所限, 造成一些使有功能和朝向等方面的不合理。20世纪70年代,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 高校校园规划向自由与传统结合的方向发展, 更多的体现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规划风格[2]。
2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大学校园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 校园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汤志民先生在其研究中证实, 学校规划越完善, 学生的正面环境知觉越好, 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则是积极行为越多[3]。学习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4]。在诸多环境因素中, 校园景观在高校环境建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从高等学校历史文化及师生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出发, 设计高品位、深内涵的绿化空间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5]。
3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3.1 基本原理
3.1.1 景观生态学原理
按景观生态学分析, 大学校园是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的, 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也要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 把构成大学校园景观的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研究的变量和目标, 通过合理的设计, 最终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最优, [6]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
3.1.2 园林美学原理
中国园林美学主要是探索在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审美关系里, 向主体提供符合发展的审美需要的客观条件。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 因地制宜, 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 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5]。
3.1.3 环境行为心理学原理
从心理学角度, 人对环境空间有一定的心理需要。大学校园为师生的活动场所, 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生理、心理需要, 即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和地域空间。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 研究师生行为产生与环境的关系及心理特征, 从而创造出与之相符的校园环境。
3.1.4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实际上是一门集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在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中, 应用风水理论, 充分考虑校园自然条件及周边环境, 合理配置资源, 为师生营造舒适、吉祥的风水环境。
3.2 基本原则
3.2.1 地域性原则
规划设计中对植物配置要求尽量采用当地物种, 保护现有植被, 尊重场地, 这种设计对以后校园的维护和管理有重要的意义。本土物种处于一定的生态平衡状态, 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 有合理的生态位, 可以大大方便管理, 并减少维护费用。
3.2.2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化规划是环境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生态学原理, 尽可能丰富植物种类, 做到乔、灌、草、花立体配置, 力求创造季相变化丰富的植物景观.遵循生态规律规划设计, 才能使得校园能够良性循环, 达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3.2.3 公众参与性原则
校园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 考虑师生对于自然景观的生理需求和审美习惯, 并注重师生与校园景观的交流, 特别注重绿地中心的环境艺术小品的设计, 如雕塑、喷泉、景石、游路、广场、铺装等, 满足人人、人景互动的需求。
3.2.4 文化底蕴原则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首先要遵循艺术构图法则, 植物造型和色彩搭配符合艺术要求, 构建的植物景观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创建多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景点.其次, 选择具有纪念意义的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成果, 创建纪念性景区。增加校园的文化底蕴。
3.2.5 统一协调性原则
规划设计吸收古今中外的造园手法, 将各种复杂元素与理念结合, 因此设计中要以统一协调性为原则, 统一考虑, 有机组合, 并达到视觉上的均衡性。
4 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4.1 景观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位置、范围的确定, 明确规划区的位置和研究尺度, 了解当地自然地理条件, 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 (2) 对校园进行景观构成分析, 按照景观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基质、斑块、廊道以及要素的空间配置形式, 通过Fragstats3.3计算景观指数:景观破碎度, 景观分离度, 景观优势度和景观均匀度。通过对景观格局的分析有助于增加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 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来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 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 这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
4.2 规划内容
将校园进行规划, 从宏观规划和微观规划两方面来完成。
4.2.1 宏观规划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校园总体空间形式
根据校区现状, 进行校园的总体设计, 通常有以下几种空间形式的校园:核心型校园、流线型校园、网格型校园。
(2) 基本功能分区
通常大学校园分为以下几个基本功能区:行政办公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学术交流中心、体育中心、生态园林区。因此在进行详细的设计过程中, 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功能分别设计。如行政办公区突出安静氛围, 而学术交流中心则注重交流的动感设计。
(3) 主干道、主景区选择
在学校宏观规划过程中要尤其注意主干道和主景区的选择与设计, 首先要尊重场地。保留一些树林、水体等作为生态园林区。如中山大学的参天大树即是保留原来村庄中既有的树林。这种设计既节省了费用, 还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是要保留文化遗产, 一地的文化遗产都是宝贵的财富, 所以再校园设计中尤其注意保护。如湖南大学的岳麓书院。
4.2.2 微观规划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绿地景观设计
校园景观中校园的绿色空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设计中要尤为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植被的选种。植被的选种首先要了解植被的属性, 从三方面考虑:即美观性、对野生物种的保护及环境控制。选取优良植被, 使其既能满足景观需要, 也起到良好的生态功能。特别是在校园的植被选取中, 选用合适植被可作为学生生物实习调查的良好基地;合理的植被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调节环境。因此要尽量选用乡土物种, 乡土物种具有诸多优点, 其成本低, 包括后期管理, 如化肥、农药的使用方面都可节省费用, 即减少景观维护费用。乡土物种的使用还可抵抗外来入侵物种。二是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整体连续性, 这包括建筑物的高度、材料、颜色、样式, 以及建筑的规模, 并且要考虑建筑物的开窗效果和屋顶绿化效果。建立乔灌草立体结构, 特别是在一些大的空旷空间, 比如停车场, 要在其缓冲区地带种植树木或灌木, 使其与周围的景观成一体。
(2) 水体生态设计
水体景观是校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比如喷泉或湖区。对于校园湖区的设计中要注意湖区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因为湖中水体为静止的。因此, 在注重美观的同时, 也要注意水土保持。具体措施可以考虑用湖中水灌溉, 或是建立喷泉, 将湖区水体变为“活水”。围湖区建立缓冲区, 种植树和草, 增加美感的同时也增加景观多样性, 也为更多物种提供生境, 还可有效过滤污染, 可有效减轻湖区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3) 道路设计
校园的道路通常分不同层次的道路系统, 因此设计中的景观也会不同。如步行的小道, 要有曲径通幽的效果。但是所有的道路景观廊道, 都既要考虑可达性, 又要考虑景观的破碎度。注意保护校园生态系统。另外, 校园的道路景观应强调用植物材料, 这样可以给人一定安全感, 增加舒适度。
4.3 基础设施及管理规划
校园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部分即是校园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在校园的规划设计中要强调的。如校园的灰水再利用系统、照明系统、给排水系统、灌溉、除虫等校园维护系统。也要规划好校园的管理系统, 如校园的维护中要使用有机肥, 为保持水土要限制割草高度, 并定期对校园景观进行评估, 使校园保持健康及审美标准。
参考文献
[1]安运华.长江大学校园绿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2004.
[2]李林.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4) :1027-1028.
[3]汤志民.台北市国民小学学校建筑规划, 环境知觉与学生行为之相关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博士论文, 1991.
[4]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 2001, (2) :59~64.
[5]张春慧.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2004.
[6]陈波;包志毅.整体论的景观生态学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规划师, 2003 (3) .
[7]Anton Bengtson, Alexis Brickner, Erin Flynn, etc.Audit of theCampus Landscape at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2007.
一个社会的组成部分有很多,校园就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为国家提供高端人才的重要温床。校园是一个拥有大量建筑的地方,人口密度大、使用很多的能源与资源, 各种设施存在其中。社会能耗很大比重消耗于此,更是人性关怀的集散地。所以校园建设从侧面也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实力。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大连理工大学校园交通与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的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舒适的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和综合实力。我们总结出景观与道路等的合理关系,积极研究其建造方法的规划理念与创新思路。
校园景观的设计与建造,首先应该做到维护其原有的历史意义、地域文脉、生态特征,而建筑、景观等物化元素皆应和谐处理,以形成统一的景观面貌。
引言
大连理工大学凌水主校区,位于辽宁市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与甘井子区交界的凌水镇内。周围有很多高校,东侧为居住区用地,南侧与大连海事大学相连,西侧是丘陵地带的自然山体,北侧的邻居是大连软件园。
整个校园空间景观规划改造应体现整体中有连续、连续中显多样、多样中有统一的景观设计原则,并且在人性化方面依据人体工程学原理以及人的行为变化、心理学科学等方面对自身空间变化做出的反应,通过开始、发展、高潮等空间层次的顺序步步深入,将人工与自然有机的结合,实现人与景的情感交融。将宏观的设计构成要素与微观的构成要素进行整合,产生步移景异、寓情于景、情随景生、融入自然的人性心里效应。
校园交通特点
1.人车混行、人流量大、交通复杂的特点。
高校平时同时有大量的师生、后勤人员在校园内学习、工作,尤其是学生往往处于饱和的状态。因为是丘陵地带,在校园内,95%的学生的交通方式是步行,大多数的教职工以及外来人员则选择机动车出行。因此,校园道路就同时承载着步行、机动车、非机动车三种交通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混合的交通流。容易造成车祸等问题。
2.阵发性拥挤、较强的分布规律的特点。
为了方便安排校内师生的学生、工作,高校往往都会实行统一的作息时间,因此在某个时间点上,如上下课时间,就会出现短时间的人流量“爆发”,形成阵发性的拥堵特点,而且这种阵发性还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表现在校园内,经过调查就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同时,在这种瞬间爆发的人流中,往往以教学楼或食堂等公共场所为中心,聚散行较强。
3.使用类型的社区化
大学校园的道路除了平时的交通功能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平时学生的休憩、散步、交往等社区化的功能也会发生在校内道路上,有时还会成为学生的类似跑步的锻炼场所。与车辆的关系密切相关。也给道路增加了多元性。景观规划设计也形成社区化模式。
4.较强的自律性
校园内交通的主体是师生,使用人群类型相对单一,使用者对校园景观环境有很强的认同感,加上个人自律性较强,当出现各种交通流的时候,都会形成一定的交通秩序。
提出问题
1.现状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规划路网结构的现状使用情况。现状路网结构的特点是,通而不达——路网结构系统混乱,所以制定了人车分流的路网结构比较适用与大工。降级使用——根据现状道路等级与实际使用不符的情况,分析出实际的道路使用需求以及大工不同等级道路的道路横断面形式。有道不通——道路设置路障以分离人车交通,为行人提供安全的步行交通环境,但却使得机动车交通组织复杂、混乱;梳理路障对于道路系统的影响,分析其导致的道路结构上的问题然后解决,还有道路资源被用作尽端停车场、绕行、路径不明等问题。
步行系统组织的特点是,有道不走——为图方便而人为走出的“小道”,破坏了环境和整体的园林景观设计,是规划步行道路组织不合理还是没有步行道路?有道不现——部分步行道路可视性不佳,不宜发觉,空间联系性不强;出入口处标示不明显、不容易被人发现,人与人之间没有缓冲空间。使用不便——步行道路设施使用不便,如阶梯尺度不适宜;需要整理不合理的设施的种类、分类分析改进策略。
2.静态交通系统
停车系统组织形式的特点是,没有明确分类,例如:广场停车、道路停车、内外庭院停车、绿地停车、地面、地下专用停车场。占用了活动场地,广场作为停车场,影响整体美观。影响道路正常使用——占用机动车道、人行道为停车场。破坏环境——占用绿地、绿化带为停车场。
停车场地不足、布局不合理。机动车停车需求的不断上升,导致原有停车场地不足;整体分析规划、分配停车资源,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新增还是提高使用效率都是继续解决的问题。
3.道路标示及设施
“无用”的道路标示系统。例如学校采用路名的道路指示标示,学生很难记住校园的哪条路叫什么,几乎没有标示作用。不合理尺度的设施。例如大工桥,尺寸太大,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无障碍系统的设计也很重要。
现状景观环境
大连为丘陵地带。山地地形,高程变化较大、道路坡度较大。多为“大坡道”。由于道路坡度较大,导致雨雪天气人行不便;整理校园道路及步行系统的竖向,梳理存在较大问题的部分。
以自行车代步的人很少。复杂地形导致不适宜使用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多为步行。进而导致活动组织布局需更多的考虑空间联系,人、车的关系。
景观环境现状不乐观:出现部分“糟糕的环境”、“脏、乱、差”的环境还有“荒凉的环境”欠缺设计的景观环境。
活动场地活力缺失。部分活动场地缺乏活力,活动可能性较低,使用率较低。开放空间尺度不合理。道路或场地空间尺度不适宜,产生空旷、荒凉等感觉。
解决问题
1.局部人车分流
利用大连的丘陵地貌,实现小空间层面上的人车分流,例如架空、设置桥梁等,强制以围挡形式的人车分流,避免人行进入车行地带。
2.可持续性交通
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校园交通优化系统必须考虑的问题。当校园不断机动化的时候,可持续则显得很重要。步行交通、非机动车出行、公共交通出行等方面都是可持续交通的体现,对于这些绿色出行方式,在进行校园交通优化时在时间和空间都应尽可能的满足。
3.TDM(交通需求管理)
所谓交通需求管理,也称为出行管理,是指为了提高运输系统效率、实现特定目标所采取的影响出行行为的各种政策的总称。”
我们简单的理解为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包括限制大学停车,提高停车费,小汽车停车规范化,加强校园交通服务水平,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教员停车规范化,无障碍设计等策略综合。
设计理念
景观设计包含的内容有:生态概念、形态设计、人性化设计。
借鉴景观形态的研究,结合美学技能、人性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宏观上掌握景观载体,微观上在景观细节上寻求突破。
设计要求
在现有道路基础上,修订大连理工大学北部校园总体规划,制定“人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建设与大工结构、人文、精神氛围及建筑风格相统一协调的现代校园景观。
道路景观设计。设计道路范围之内的景观,包括车行道、人行道、散步道和羊肠小道。倡导道路景观设计按照可持续原则,使用环保材料,减少碳排放量。
场地景观设计。包括所有景观场地内可渗透或不可渗透的表面,以及建筑屋顶、建筑外立面、停车区域等。
公共区景观设计。师生公用的活动区域,包括休闲场地以及教学、科研建筑周边的用地。注重体现生态、文化、人文气氛和“大工特色”。
绿化景观设计。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景观、防风沙的需要,绿化设计采用乔灌结合的立体化方式,以保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效果;缩小校园内的草地面积,多种树,争取树冠覆盖率25%。
噪声防治设计。对两个校区进行噪声分布的模拟分析,利用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方法,控制校园内及周边的噪声。
水系统设计。科学的利用各种水资源,多运用新技术维护水系,如收集雨水灌溉等,
合理规划地表径流途径争取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表径流,以防水土流失。适当增加水体景观,营造校园、人、水和谐的生态效果。
细节解读
(1)物料。本设计中物料选用的种类繁多,如蘑菇石,也叫馒头石。用在墙面、柱面等的立面的装饰上,此物料效果很朴实稳重。很适合在在校园中应用,体现自然、优雅、唯美的环境。
(2)植物。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遵循植物的外观、习性、味道和气候等特性,塑造有动态、层次丰富、宁静、虚实等效果,力求设计一个公园与校园相结合的人文空间,其规整中见自然,自然中有趣味,使大工具有独特的校园韵味。
(3)色彩。色彩的设计和运用上也是别出新意的,要与校园中的肌理共同存在,不能突兀有又校园的活泼激昂。所以多选用贴近原始色彩,在沉静的底色之上点缀活跃的亮色。如红色、橘黄、亮黄,体现大学生的朝气蓬勃、生生不息。
(4)铺装
在铺装材料的选取上,本着建筑、景观、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的原则,避免任何一方面的任何单个因素显得过于突出。通过路面铺装图案给人以方向感,划分出不同用途的交通空间。
(5)雕塑
在设计校园雕塑的主题时,加入校园的历史文化元素;根据每个院系的专业不同,设计又院系特色的雕塑。充分考虑其自身造型的引申义和艺术性要符合大众审美;让师生走在建筑之中不用看院系名称就能分辨。同时还力求反映出校园独特的文化内涵。
(6)建筑
建筑设计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都应与景观因素一起考虑,建筑的色彩、形态、外立面、含义都应与景观相铺相成。
(7)地形
地形是就像房子的钢筋,是构成整个园林景观的骨架,只有根据地形设计才是合理的,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方案是不可行的。只有因地制宜才是正确的方法。山地校园道路系统的特点:不规则与规则的结合;强烈的识别性和方向感;立体性较强。
(8)水景
虽然是北方校园,但也要注重水景的均匀分布,作为以水景点缀为特色的大学校园,要达到每一个节点都有水景的存在,每个师生都有水可戏、有水可观、有水可留恋。
(9)道路景观
整合道路交通系统 ,打造道路轴线景观 ,营造慢行道路景观空间 ,道路景观节点设计 ,注重栽植更新设计、铺面更新设计。
(10)灯光
照明重点以中轴线为主,运用变幻的灯光营造隐隐约约的空间,既满足了安全性又提供了私密空间。通过若隐若现、强化、过度表现等照明手段,体现校园的层次关系,从而突出设计的内涵。
结 论
设计校园类景观应充分考虑校园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的划分空间的各个区域,在保持整体的前提下,局部设计又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溪流、水景贯穿于主流线之中,设计在留存和体现场地原有外貌、历史、记忆和植被的基础上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力图营造人性化强、安全性高、趣味突出的并具有场地特色、有时代感和历史文脉的校园景观。
在校园“以人为本、人性至上”的指导原则下,将学生作为景观设计对象的主体,景观绿化也能传达出学校的治学理念、学子的精神风貌、历史的文化底蕴等,在具有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精神方面的人性关怀,因此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对与每个在校生都具有特别的含义。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胡沈健 (1971-),男, 汉族,辽宁人 ,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研究;
摘要:校园景观经常面临着景观再造,当今校园景观再造的视野早已跨越了单纯的绿化种植范畴,而是要从校园功能规划、校园文化、生态和谐等多重视角融合思考,本文分析了校园景观面临的问题,阐述了景观再造的原则、目的、方法和要求,力求能拓展校园景观再造工程的设计思路,提高施工水平。关键词:校园景观 景观再造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教育的日趋重视,教育部逐年加大教育投资,校园建设也成为了热点之一。校园景观是在科教兴国大背景下对于传承文化以及打造校园特色形成的重要命题。当今校园景观再造的视野早已跨越了单纯的绿化种植范畴,而是要从校园功能规划、校园文化、生态和谐等多重视角融合思考,着眼于校园景观现状和学校发展预景来进行合理统筹和规划,才能对校园环境进行正确的把握和引导,建设出优美、和谐、内涵的校园空间环境,再造教书育人和清浊心灵的学习进步之所。
1、当代中国校园景观面临的问题
很多具有历史的名校有着优美的环境、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绿树成荫四季景色宜人,甚至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为游人赞叹不已。身处其中,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激励,使学子将精力充分投入到学习中,老师以校为家,校园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这只是少数,大多数的学校历史还比较短,或者迁徙过校址,再加上校园景观的设计也不是很受重视,缺乏总体的规划和校园文化的体现,总结下来可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大学校园,专业的设置,学科的侧重,地域的区别,校园文化和历史有别,这些都形成了校园气质的不同。可在校园景观上,单一的植被、雷同的雕塑甚至景观命名都似曾相识,校园发展过于快速,盲目追求建造“速度”,可惜文化无法速成,文化的营造需要设计底蕴和用心营造。1.2 校园历史的丢失
校园有其不同的发展历程,可现在的校园有的因为迁址使其历史建筑面临拆迁,有的“一刀切”将地域特色风貌一并抹去,为了追求快速发展,实训中心、教学楼的拔地而起,缺乏规划和原有系建筑物的协调,更不要提尊重校园发展的历史。1.3 生态环境重视不足
很多校园建设对生态环境重视不足,忽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很多的校园存在着河流污浊不堪,鱼群死亡,鸟类无处栖息,古树死亡、绿植枯萎等生态问题,却从未把这些问题纳入校园规划中。
1.4 缺乏人性化关怀
校园环境归根到底是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所用,有的校园对人性化设计不足,一味地追求气派、大气,却对寝室到教学楼的距离、教学楼与实验楼之间的距离、食堂到教学楼的距离以及校园内是否有足够的休憩避雨场所等考虑不足,大而无当,这对校园景观的功能性提出了严峻的拷问。
2.、校园景观再造的设计原则
由于财政投入具有特殊性,存在逐年、分批的投入特性,而招生情况也是每年不同,经常随着生源的增加、实训基地的新建、校园用地的重新规划等情况,面临着校园景观的再造,这就需要设计人员重新对校园景色进行规划,将一些人丁冷清、杂乱无章的校园“死角”转化为具有观赏性和功能性的校园景观。
按照刘滨谊教授提出的景观三元论,他认为景观设计需要满足三个不同层次的追求: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1】校园景观的再造同样需要满足这三个层次的要求。符合视觉景观形象便要求景观的再设计符合审美的需求,营造绿意盎然,富有特色的校园景观,令人赏心悦目。讲究和谐自然,与生态环境浑然合一,注重阳光、土壤、空气、植物的综合性运用,将环境生态与校园景色融合在一起。要以人为本,校园景观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为师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符合大众行为心理便显得至关重要。
校园景观再造是在原设计基础上的改造,不是凭空设计,因此如何处理原设计的遗留物质,并弥补其之前设计的不足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设计者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调研,去芜存菁,站在更高一个层次深思熟虑,充分领会设计意图,设计出高水平的作品。针对以上提出的校园景观的不足,校园景观的再造工程,必须满足四个原则:去芜存菁、彰显精神、和谐生态、功能凸显。
去芜存菁是指在现有景观现状上进行二次改造,考虑经济和景观设计的效益最大化,不是一味地推倒重来,而是有重点地保留、最大程度改造。彰显精神是指在设计中要体现校园的文化、传承历史精神。和谐生态意味着要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将空气、土壤、水域、其他生物一并考虑到设计中来。功能凸显将景观再造的受益人还给了使用者本身,从师生实际使用的情况入手,从生活和教学本身进行调查、从使用率和需求等数据中合理分析,和现有景观一起合理规划,提高人性化使用水平。
3、校园景观再造的目的
3.1 突显人文情怀,彰显校园文化
校园景观应该带有独有的特色,要对学校的历史、概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挖掘,可从文化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师生对于校园景观产生各种感悟和启发,从而引发思考,在共有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共同的价值观,这都是独特的人文财富。清华、北大选择古典园林遗址作为自己的校园所在,构建了深厚博大的校园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条件,可通过校园景观再造工程,通过建筑、雕塑、主题广场、校园绿化来营造,景观空间规划应该合理,或围合或开放,要因形就势。要注重景观空间对寓意的挖掘,将学校自由、博爱、求知、严谨的学术氛围或者是开放的学术气息融汇其中。
3.2 考虑与专业和行业特色教学相结合,甚至凸显教学用途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擅长和具有特色的专业,在校园景观再造中,就可以将这些特色加以发挥扩大。例如我校有园林专业,其中有一块地以前是森林公园遗留下来,树木茂盛、树种丰富,就根据需要改造成了树木园,可提供园林和景观专业的学生认树识树,渐渐地还有作为实训场地的作用。在实训楼的改造中,有一块地的改造项目甚至就成为了项目式教学的真题,学生自己设计、预算、施工,将一块校园景观的再造做得有声有色。3.3 与其他校园景观的呼应
校园景观再造不是单一的,要极其注重与其他校园景观的呼应。从空间上来说,这块景观究竟是位于教学楼附近,还是生活区域,是在去食堂的路上,还是去图书馆的路上,这些都对设计具有一定的影响。要参考目前校园景观的现有设计,补足一些功能,打造一些亮点。景观设计的要求
3.4 注重场所精神,培养人与场所的互动
场所精神指的是人对一个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校园景观承载着校园记忆,将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而深远的印象,和谐、宁静、隽永的景观设计能使处在其中的人心神平静、愉悦。
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在形成之中,而环境会对一个人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景观的再造中,要特别注意场所精神,不能趋同,要有特色又不为过,在植物栽种上注意地域特色的营造,不盲目跟风。校园景观再造的方法 4.1 注重节约型绿地
要使用节约型绿地的建设方法,用最少的材料耗费,选择对周围生态干扰最少的建设模式。校园景观再造本身其实已经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是对之前设计的一种修正,因此这种修正,更应该采用节约型绿地建设的方法,优化、简化、细化、合理化,做到妙手回春,四两拨千斤。
4.2 景观生态环境和谐
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健康的食物链和营养级。校园景观的设计好与坏,落在一个“应用”上,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注重景观要素多样性,合理地利用道路和水系,对坡地走向和地面高度差要有充分的考量,既不要放任不理也不要干脆忽视,顺应而为才能制造惊喜。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生态与环境,同时要将师生的日常活动时间考虑进去。例如中午是学生出行比较密集的时段,在午后阳光充足的地方设置长椅和小道,供人小坐和散步。在校园中设置一些可避雨甚至赏雨的连廊,在下雨的时候不至于无处可藏。4.3 重视有历史和高树龄的树木的保护工作
景观再造,意味着要对之前的景观进行清理和修改,其他的设施可以拆掉重建,但有些具有历史价值和高树龄的树木在移植过程中却有可能死亡,这要求设计者能站在传承历史、缔造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对这些树木进行保护,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将这点考虑进去,可围绕古树做一个景观,充分享受树冠带来的树荫,放置长椅,或建为标志景观等,设计完成后勿忘树立标牌,标明树种和历史,来增加师生的植物常识和校园历史知识,从而增加自豪感。
5、景观再造需要注意的问题 5.1 注重防灾避难
在校园景观再造的同时,不能遗忘对绿地防灾避难功能的研究和重视,要将防治地震、火灾等因素也考虑到设计中去,在地震多发地带,应该多设置避难广场,并严格限制雕塑和建筑物的高度,在景观设置中要增设避难设置,对校园的疏散路线和救援场所进行规划,同时加强对防灾避难的基本理念的灌输和教育。5.2 注重园林养护
再好的建设也需要维护,好的养护对校园景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景观进行设计改造前,不如精心对这个以后的养护水平进行一个预判,如果是养护水平低的校园,就应该设计一些好养护、景色变动不大的植物,好种植生命力强的植物,如果有着很高的养护规格和水准,就能将司机的景色变化体现其中。
参考文献
一、地块概括
本块地是西京学院新校区中所规划的一块180*90(M)的空地,根据学校规划作为新校区广场。
二、规划依据
1.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规定。2.建设方提供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设计理念
“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以营造文化氛围为指导思想,创造最适学子们学习、游戏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学习生活空间。
四、设计原则
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环境的整体和谐,使景观的观赏性与功能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相互统一。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设计的首要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绿地的生态的理解,也在一步步地加深起来。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设计中采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原则,尽可能多的布置多物种的植物群落,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2.功能性原则:
景观的功能性是不可缺少的。设计中尽量做到景观与功能相结合、相统一,既要考虑景观小品的实际功用,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针对空间使用者的不同,空间尺度也有所不同。3.植物造景原则:
注重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由于树木高低、树冠大小、树形姿态与色彩的四季变化等,都能使居住环境具有丰富的变化,增加绿色层次,加深空间感,可以打破建筑线条的平直、单调的感觉,使整个校园显得生动活泼。
五、景观结构分析与布局 1.景观结构:
根据规划功能分区,全园有四大部分功能区:憩息诵读区、广场中心观赏区,休息聚集区、主入口造型小广场区。由此展开景观规划布局结构,点、线、面充分融合。2.景观布局
一方面校园应具有良好生态景观,另一方面作为校园新区,势必着重创建充满时代气息、文化氛围的环境,与建筑景观系统完美结合。
校园总体景观布局以程式化与自然化有机结合的手法,采取道路、场地整体规则式布局与局部自然式布局相结合,植载整体自然式布局与局部规则式布局相结合的方式,在规则中体会规矩与规律,在自然中进行陶冶与感受亲切。使得校园总体布局理性严谨、而又自然随性,营造出了现代、大气、生态的校园氛围。
六、种植设计 1.设计原则:
与环境景观相协调,反映园林景观的主题思想,做到适地适树。2.植物配置:
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利用植物本身的树形、色彩、季相特点,按照反差、对比和渐变等美学原理组成宽度、色彩不同的花带以及大小不等的图案,在林中草坪的映衬下,显得既规则又活泼,给人一种舒畅愉悦的空间感受。形成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中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满足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兼有生态方面的要求,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
⑴入口树阵与各分区树阵采用挺拔形美、叶形漂亮的银杏、黄山栾、合欢等观赏树种。⑵各自然种植带的种植遵循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四季变化的原则,组合如下:
①冬季观赏主要突出树形(雪松、云杉、黑松、盆景松、华山松等)、枝干(白皮松、青桐、红瑞木、紫薇)、果实(柿树、金银木、火棘等)。
②秋季突出叶色的丰富变化(银杏、栾树、黄栌、五角枫、白蜡等)。③夏季植物品种丰富,开花植物众多(栾树、合欢、木槿、紫薇等)。④春季可观赏开花植物(碧桃、玉兰、榆叶梅、丁香、连翘等)
种植设计主要配以适宜淄博地区的常用景观植物,植物的种植随地形、位置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植物来营造不同的自然空间,尽可能做到四季有景、令人过目不忘。
七、铺装设计
根据功能不同,结合建筑外观,采用不同的铺装形式:主要有青石板、花岗岩(磨光、火烧板)、条形广场砖、条形步石、木质铺装、卵石步道等。
八、灯光设计
以主轴为中心,突出轴线和主景,感受环境主体小品和建筑主体的几何结构,激发学子们对空间结构有更深的了解。对于学子们在夜间经常出现的场所,都配以适合亮度和颜色的灯光,如篮球场、排球场等。
九、绿化种植给水设计
(封面封底)文字: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新校区景观绿化
落款:
Logo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 2012 7 25 配图: 001线稿
色彩:
目录
前言Preface
1、前言
2、前置效果图 第 一 章:基础研究 1.1区域研究 中国 · 长沙 自然条件: 1.2项目分析
1、项目概况(方位地图、规划图)
新校区新建设项目为湖南省重点工程。新校区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翻身垸村,东临外贸路,南临向东路,西邻枫树路,北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相邻。规模: 用地面积:806.2亩(其中代征城市道路面积51.72亩)
有效用地面积:47公顷(其中保留山体110亩,保留水面10余亩)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 园林景观绿化面积:约?平方米
总体用地性质: 校园景观规划
2、场地分析
在实地勘察中我们发现:新校区现状地形空间脉络清晰,形成天然的依山傍水之势,建筑布局与山体融于一体相互呼应的形态、而围合山体的建筑布局空间则易形成特色的景观中轴和个性化空间。因此在实际规划设计中着力对我们的新校区自然山水空间及人文景观的序列空间进行塑造和雕琢,使之成为新校区天成的独特景观。
规划中利用保留山体和水面将新校区自然分割为教学行政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形成“东西主轴+生态核心圈+多元化”功能区的规划结构骨架,在主校门到图书馆之间规划设置了宽阔的校前广场。同时,为了增加校区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规划利用保留的两个山头,并设置了校区主道路。使校园内各功能区有机衔接,其间辅助必要支路及步行道。沿校园主入口纵深布置的东西向空间主轴构成校“园最重要的步行景观道路,东西主轴与校园内保留山体结合图书馆放大为“生态核心圈”,并贯穿东西,围绕步行景观主轴线,采用枝状的道路连接各个功能建筑,实现各功能区的合理过渡。
遵循尊重环境的设计原则,本案应充分运用高差关系,合理创造变化的空间,丰富竖向层次的景观表达,将场地劣势转化为环境空间优势,情境式转化场地品质,在场地设计中关联成本意识。
第二章 概念构思 2.1 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尊重山水空间格局,融合“山、水、庭、林,塑造地域性场所功能原则
保护和利用新校区现有景观资源,特备是山、水、林、庭等空间构架,使景观环境空间遵循本地自然的景观格局,人工构筑从宏观上不对整体格局造成控制性影响,从而创造低于性特色场所。
设计中遵循典雅、庄重、朴素、自然的本质特征、将不同功能区域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处理、坚持以人为本、反映校园的多元性、自由性、兼容并蓄、记载不同时期校园发展的历程。强调空间的交往性校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职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性情全面发展的生活环境。将这里发展成为“自由思想的诞生地,积极生活的团结地,学生的精神家园,以及多元的交流沟通圣地”。
文化方面:
将教育的元素融入实体规划设计中
配合各种学习交流、创造不同尺度的公共聚集空间 鼓励并促进对现存文化艺术品的重视和欣赏
自然方面
设计适合季节时宜的园境、开放空间、色彩、适度的推敲 各处生活空间均配不同的人口数量而做相应的考虑
自然生活
开放空间和都市结构的合而为一 尽可能利用天然能源
尽可能保护原始环境和自然资源
生活文化
创造院内便捷的交通组织体系
通过有机的设计结构与长沙市的传统结构形成对比 现代的建筑/景观风格
(简约的形式、天然质朴的材料、自然的色调配以局部色彩点缀)
(每座建筑的庭园都拥有独特的主题,为了与周围山区的自然景观形成对比,这些庭园都具备了户外教学的功能,并将主题和山体相联系,显示出丰富积极的特色。)
策略与发展
建筑物应该对自然风景采用最低干预 材质选择应与本土文化结合
植栽的选择应强调本土特性和多样化 强调自然环境的持续性跟城市的结合 尽量保留原有自然环境风貌
大学和诚镇社区主导环境应拥有校园文化
2.2、总体构思
景观设计概念
“在文化和自然的交流中生活和学习的理念”
通过景观和建筑实现人,环境,信息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融合与交汇。在这座洋溢着进步,温馨与热情气息的校园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自由地交流和沟通。
校园风格立足与清新而优美,为学生提供了丰富而张弛有度的时光享受。力求让每一个名学生在此度过美好而难忘的大学生活。为他们生命的旋律谱上一曲华美绚丽的乐章。
教学楼、每幢楼之间都有宽敞的广场,种有整齐美观的白桦树林。树林明亮的白色树干与质朴的地面铺设形成明朗的色彩对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些广场不仅为学院增添了温馨的色彩,还将校园的两部分和谐地统一到一起,赋予林荫道周围一幅新颖的景观风貌。
学生宿舍。
三座庭院分别为交流园,沉思园和收获园。这些名字巧妙地诠释了各座花园的角色和作用。这些花园虽然为独立的花园,其间却有着相互的联系。
设计内容和原则
1、新校区的景观绿化设计和后续的施工均宜突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新校区自然地形、地貌和绿化的生态环境,结合其景区规划,进行富有创意的环境景观设计,融建筑、山体、水系、坡地、园林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优雅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体现外贸特色。总体景观绿化设计要在尊重现有建筑、总体规划和现有绿化的基础上进行,要体现自然、幽雅、大气、简洁,以实现环境育人、景观怡人的境界。要特别营造处富有个性的职业文化、校园文化。
2、在总规基础上对上述规定范围内校园景观、绿化做出详细设计,按经审定的设计成果进行施工安装。即整体上对塘、桥、树、草、雕塑、广场、小品、校门入口等景观安排(含校园景观、楼群庭院景观和小品景观)。
在总体规划建筑设计理念上营建理性有序的格局,强调校园中轴对称,沿校园中轴线布置以表现外贸教学主题的雕塑小品如商业名人等;沿保留山体周边布置以校史为主的纪念小品;沿保留水体边及下沉广场布置文化墙、展现当代大学生文化活动及精神面貌,在有代表性的单体建筑如图书馆、文体中心、公共教学楼、实验实训楼中均可设置浮雕、壁画等,展现校园人文风貌;新校区景观将由校园景观、楼群庭院景观和小品景观组合而成。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园林校园。
景点命名 厚志国、“通古透尽”名人篆刻景区、碧玉台、自逢亭、“清池邀月”景区、知新广场、园丁广场、“朴玉清逸”园区、生命动力园区、“杏坛春回”广场 “文杏傅艺”广场区 佳木岭景区
芸 书
桃林近学
锢湖
勤径溪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博大如海
山水空间的塑造 贵在聚分 中国传统“风水”观,就有“藏风聚水”、“背山临水”之说校园景观体系中起空间统领作用的构成部分,设计中用了“聚”、“藏”、“兜”、“纳”、“引”等多种设计手段,将山势和水行巧妙结合,形成聚气纳水的水面,在两座山体中考虑运用大量的自然风景带构建整个校园的生态绿核,并将山体植被直接引入校园中,形成校园中的“绿肺”、同时“因山构室、林水筑榭,结合读书馆和行政中心的建筑形式、与自然山地、水面有机结合,使功能与景观达到完美统一。
1.2空间形态中宏观山水景观统一性.细部人文景观序列性的原则 1.3校园空间布局与湖湘文化、外贸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一脉相承的气质:内敛、厚重、大气、平实,被此相互练习.相互映辉,领会两种文化中人与自然山水和谐交汇的精神.必须同时从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着手,力求将两个方面融为一体.将自然的地形地貌与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相结合。才能造就鲜活而独具意境的空间景观。自然山水格局空间处理
结合古代掇山理水方式处理校园山水空间
“气与形” “气”实则为景观空间场内的“氛围”,是人对景观的感受心理场;“形”则指围绕“气”的环境元素群,是具有一定结构形态的景观空间,内在蕴含的“熵“的能量流,在人的心理场中显示出质朴的情感特征,不可见不可测,但却能真切地为人们心灵所感知。
2.2主环路沿线创造“绿脉”——绿化步行系统
校园中的主环路是校园环境的视觉流动空间,在整体布局中采取了围合山体的形式,与山体的走向一致,形成山水格局中的一部分,景观设计中考虑沿主环路建立一整套步行绿地系统,鼓励步行,以形成真正人车分流的现代化校园环境。同时在步行系统中形成多种形式、不同林相的林下广场和休息绿地,宏观上成为校园中的生态绿脉,微观上成为师生就近休闲娱乐、学习交流的场所,并由一条宽1m的红色铺装纹样作为线索贯穿起来。
2.3结合山涧沟谷肌理,创造地域特色景观
人们可拾级而下,登高望远处休做闲广场、休憩亭架等可供师生娱乐健身。设计力图山体校园景观形成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充分显示地方文脉特征与场所精神的人性化景观空间,为师生提供可识别、有情趣、有归属感的地域景观。3 人文景观功能空间
由教学行政区、学生活动区、体育运动区等功能区组成。
设计根据大学校园景观空间的功能属性将人文空间氛围各种序列,依次处理。
设计将校园中心由山水环抱形成的中心广场赋予丰富的感情依托,使其成为学校学子的最初心理认同空间,校友留念、聚会、聚集、回忆的核心场所。
3.1 校风文脉与传统纪念性空间
历史纪念空间对于高素质人才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设计中以老校园丰富的林下空间为主题,安排了多处尺度相同、内容相似的林下休闲铺装场地,力图带给人们对老校区“小树林”的环境认同感,既体现新校区作为外贸文脉的延续,传承本校的优良传统,也能将新校园的新气象带给学生和教师。
3.2 师生休闲交往活动空间
趣味性、参与性休闲空间的拓展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方面,在有限的校园空间内设计创造趣味性、休闲性空间必须与其他各类空间相互渗透,尤其在非教学公共活动场所和学生宿舍入口及广场去,适当地建构趣味性、参与性空间显得尤其重要。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奉为至高无上的一个设计环节,是在建筑空间室内外的“游历”引入崇高境界,有时候这一“游历”并无任何实质性功能需求,建筑此时成为一道布景,而人就是这台戏的主角。
本为师生交流休闲的场所,对原有空间及树木的延续与保留,将是对这一怀旧情结的人文关怀,也是对公共空间的另一项关注。在会议中心与教学楼之间形成的楔型空间中,人们可以通过廊道从东、西、南3个方向穿行,而引人驻足的内向庭院、静态水池、眺望平台散落左右。在这里,光是体量表现的重要特质,它引导建筑空间上的穿透性与流动性,间断性的开口,时隐时现的景致在此相互交织,人们在此或信步闲行,或倚栏眺望,或临水长谈,多样的空间形成生成多样的行为模式。
所有人的接触中都会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如果共同的兴趣和感情加深,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气氛也会变得更加亲切和融洽,相反,如果兴致索然距离就会拉大。距离既可以在不同社会场合中用来调节相互关系的强度,也可以用来控制每次交谈的开头与结尾,小于1m内的距离会引起尴尬,而2.5m的距离适合一般关系的谈话,2m以内适合较亲密的关系。在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我们尽力使座椅的布置有更多的灵活性,而不是简单的“背靠背”或“面对面”布置,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交谈或不交谈。
人们在步行时都愿意抄近道,联系到实际的规划,就要求仔细地设计好步行线路,既不要让步行者看到远处的目标,又要保持与目的方向的一致,此外,在看得见目的地时,遵循短捷的原则,选择最直接的路径。在解决好主要交通规划问题后,在网络中布置和设计每一条连线,以使整个系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具有变化的小型广场序列和步行网络会产生一种心理作用,使步行距离感觉变短,步行的路程被自然而然地划分成为若干很轻松就能走过的场地节点,人的关注点也变成为从一个广场到另一个广场的运动;当采用大小空间穿插的方式,使大小空间之间形成连续与对比时,人们对空间的感受和体验的质量也会大大提高。校园内的小空间是绝对尺度意义上的小空间,控制在500㎡以内,这样就保证大空间尺度不会变的大而无挡。经过大空间时,横穿开阔的空地或走进空间的中心一般都不太自在,而沿空间的边缘布置行道树,人们在树荫下行走既可以体验到大空间的尺度,又能欣赏到空间边界设计师精心安排的细节,令人赏心悦目。
山地高差变化给设计带来许多竖向处理的困难,户外空间中尽量避免用生硬的挡墙来处理高差变化,在山地高程变化较大时,尽量用坡道来处理消化高差,也更方便提供无障碍通行。
现代主义理念下的“功能分区”与人文主义理念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对空间“尺度”的理解与处理上。这里的规模尺度包括空间与人口规模。现代主义对任何规模的空间(城市、区域、建筑等)都进行了严格的分区,讲求空间秩序、纪念性、象征性,从单一物质配置出发考虑空间布局。而人文主义则从“人本”出发,更重视人的心理、生理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并以其为根据来考虑规模尺度,建筑、空间、城市的尺度,建立人对生活环境的归属感,使之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设计中我们尽量使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规模尺度得到体现,私密范围空间尺度控制在半径30m内,步行可达空间考虑在200m以内(5分钟步行距离)。
1景观水体设计的背景及现状
景观水体设计在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史上就开始有所体现。国学大学者胡适先生认为, 中国古代书院可以和欧洲的大学相提并论, 并认为“书院之废, 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 一千年以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 将不复现于今日了”[1]。运用轴线来组织景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在此以后, 我国校园建设速度加快, 校园规模也逐渐变大, 景观设计形式也比较成熟。进入18 世纪后, 封闭模式学校开始转变成开放且轻松活泼的自由民主校园模式[2]。在这样的趋势下, 学校开始变得重视校园环境建设, 关注校园与大自然的融合, 水景景观也逐渐引用到校园景观之中, 并成为校园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大学校园景观水体”关键词, 可以看到近年来, 每年都有相当数量规模的学术论文, 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校园景观水体进行理论研究。例如,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利用岷江的支流江安河、明远湖等自然水体, 通过打造学校独有的历史文化水景来突出大学精神。校园景观水体设计一般从景观水体布置、水生植物选择、驳岸设计、水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由于高校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不同的高校对于景观水体设计的方案是不同的。以武汉为例, 武汉大学依东湖而建, 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则坐落于南湖之畔;以苏州为例, 苏州大学老校区坐落于古老的相城河边, 而新校区则建立在风景优美的独墅湖畔, 苏州科技大学则依石湖建立。他们普遍将校园传统文化和当地中原文化融入设计中, 成为校园景观的主体。特别是校园水景要体现其文脉特质, 彰显学校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沉淀。还有一部分高校由于环境理念的不同, 一部分以校园总体为规划, 从立体层次来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有的以突出校园文化特点, 同时满足观赏性和功能性原则来设计景观水体;有的从学生角度, 思考学生行为角度和心理角度来设计景观水体;有的以突出校园经典形象, 同时激励学生对于学校的向往感觉来设计景观水体, 使景观水体变成学生休息小憩的好地方。虽然各个高校的方法不同, 但是校园景观水体设计得到重视是不容置疑的。
2景观水体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校园景观水体设计备受关注的时候, 仍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校园景观水体设计新兴, 设计规划的同时会存在一些问题, 在这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前我们该如何发展景观水体的设计。
2.1 突出问题
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的设计方法加上不完善的管理与维护体系, 给后期的水体维护带来诸多不便, 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配套的绿化设计不合理, 不注重对原有植被的保护, 通常是先破坏, 再进行改造, 对没被破坏的环境也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2 解决方案
在解决问题中, 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例如, 湖中景观水体, 如果水位下降或者枯水季节, 水景就会失去趣味, 这是湖中景观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保持池水的饱满就可以解决问题, 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 得到景观水体设计的新方法、新理念。
3结语
景观水体的设计是为了营造生态良好的校园水体景观, 对于设计可以引入生态型景观水体设计, 使景观水体真正融入生态建设。加强对水生植物群落系统的重视, 同时实现驳岸陆地生态系统中遭受破坏生物群落的再生与恢复。此外, 还可以考虑到水体的“大小”, 大范围的水体和小范围的水体景观各有利弊, 通过小面积的精简, 不盲目追求“大”, “大小”理念也是值得关注的。也可以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把握时代的脉搏, 汇之以现代艺术的特质, 进而塑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现代水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汉民.书院文化是中国古代大学文化的核心[J].光明日报, 2005 (12)
关键词:校园景观;圆形符号;活动空间;整体风格
第一章绪论
1.1校园景观改造的背景。校园寝室楼前的树林树木单一,进入秋天后便满是落叶,冬天便萧条一片,唯独夏天可以树下乘凉,下面是土地,只能站立休息。寝室区是校园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流动性较大的区域,周围却没有适合的活动空间,只能相约到别处去学习或聊天,因此对楼前树林的重新规划和改造是必要的。
1.2校园景观改造的目的和意义。校园寝室楼前树林改造的目的是:扩展校园活动空间,创建一个集学习、休闲、娱乐、绿化为一体的多功能为一体的活动空间,打造校园寝室区域标志性活动场地。寝室楼前树林改造的意义是:校园景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校园的整体感觉,但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景观不被大家重视。校园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于校园环境素质,剑桥康河、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同济大学趣园、华东师范大学园林等老校园的景观至今都是我们心中所向往的学习环境,散发着独特的精神魅力。在树木葱郁的校园环境中,人们很容易忽略或原谅其他视觉效果差的建筑单体。因此,对寝室楼前树林的改造,是进一步加强了校园整体的景观设计,创造更好的校园环境,大幅度提高校园环境素质,打造寝室区域标志性符号。
第二章高校校园景观改造设计的手法
2.1点缀型改造。部分高校校园中的景观虽然绿量足够、植物效果优美,但缺乏统领空间环境的主体,这往往会导致景观缺乏主题性和可辨识性,校园精神和文化特色无处寄托。点缀性改造针对这一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些富有深刻涵义的雕塑、景石、树木等景观元素,使空间氛围主题丰满起来。
2.2修补性改造。大学校园老校区由于经年累月的使用和自然退化,部分小品和植物景观破败不堪,已经和初始時大相径庭,有的甚至已经失去使用功能:新校区由于建设工期短、设计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景观空间层次单调,使用频率低。修补性改造针对校园中这种类型的景观问题,在保留景观环境基底的前提下,对原有破损、老化或影响整体环境的景观小品和树木修理或移除,结合周边景观的氛围和肌理进行再设计,增加植物造景和具备视觉效果的景观小品重新布置空间。
2.3更新性改造。随着时代发展,大学校园老校区空间局促的问题日益严重,原有规划模式己不能承载现今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加上部分景观小品年久失修已不能再使用等因素,导致此类大学校园景观不得不进行更新改造。更新性改造指的是推翻原有景观环境,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学校的整体环境对学校的某一区域进行再一次改造。改造中对仍具有使用功能的座椅、景石、雕塑等小品和表现良好的植物进行保留,在新方案中进行考虑或移至校园他处。
第三章校园景观改造概述
3.1对校园寝室区楼前树林问题的发现与思考。春天发芽、夏天葱茂、秋天落叶、冬天枯枝,这就是楼前小树林一年四季的景象,和校园外任何一片树林一样没有任何特点,树木种类的单一,让人感到无趣和视觉疲劳。在寝室区这种人口密度较大的区域,反而缩小了同学们的活动空间,所以我决定对这片区域从新进行规划和改造。
3.2校园景观改造概述。根据改造区域的面积大小和学校的整体建筑风格,结合校园文化和社会人文。淳朴的自然和学校的历史文化结合,使得该区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休息的氛围,扩大了学生的活动场地,体现了现代校园中,良好、优质的校园生活!人文理念:校园的建设与改造应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便捷的生活设施,宽敞的自由活动空间,轻松的交流环境。绿色理念:建设花园式校园。使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方式,在充满自然的环境中陶冶情操。改造建筑物需要有高有低,植物也是高低错落,我们把乔木灌木,彩叶常绿树,落叶树种,观花观果树木相结合,使其不论在春夏秋冬都有不一样的景象,丰富多彩摇曳多姿。(春天:香樟+玉兰、垂丝海棠+桂花、萱草+毛白杜鹃:夏天:水杉+广玉兰+合欢、石楠+阔叶+大功劳、长春花+鸢尾:秋天:南天竹+垂柳、鸡爪槭+茶梅+火棘、常春藤:冬天:雪松+五针松、腊梅+梅花、大吴风草)道路可沿线圆形链接,既不影响走向又更加美观。中国人讲究外圆内方,讲的是内心端正外表要有和顺的态度,彼此才好相处,圆还表示自然,是环境优美贴近自然的意思,圆还寓意团圆。广场中的雕塑的外形可设计成火炬整体可是成向上发展的趋势,寓意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意思。同时又像是火焰的形状,象征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蒸蒸日上。主要颜色采用绿色,正是大自然的颜色,说明这是绿色的健康生活环境。又像是一颗急切向上生长的嫩芽代表人们的美好生活将由此开始。
设计可以主要以简洁规整式为主,材料选用生活废弃品回收利用,体现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在颜色上以采用大自然的绿色,做到规整与自然式相结合。主体建筑周围的绿化突出安静、清洁的特点,形成具有良好环境的活动空间。其布局形式与建筑相协调。在雕塑的四周又加上小喷泉闲的恬静舒适。
结语:校园环境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中的景观的建设,校园景观的设计要从师生的心理、行为需要出发,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得教学环境,同时要注重校园景观文化性的建设,体现校园的历史文脉与精神风貌,让校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同时,还要关注校园生态景观的建设,赋予校园“生命力”。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推荐阅读: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说明06-13
园林景观设计及理论——(居住区景观篇)05-29
景观规划——专业英语10-28
景观设计毕业设计10-20
旅游景区景观规划设计11-01
景观设计委托合同05-25
景观设计项目感想05-28
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07-27
园林景观设计规范09-08
村庄绿化景观设计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