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景观考察报告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海景观考察报告(精选6篇)

上海景观考察报告 篇1

近期有同学问起想在上海参观的园林景观实地案例,这几年教学及设计实践之余,也算是跑遍上海滩,凡有新项目,一般会安排时间去看看,于是也积累了一些资料。这里先列出近50个公共及半公共景观项目,以公园为主,上海的广场项目不多,近年有一些街头小广场(以创智天地KIC街头为典型)的建设,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从宏大到小微,从粗放到精致的一种倾向。时间关系,项目及点评有待进一步补充,也欢迎各位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发表观点,讨论,增补。

作为园林景观专业在读的学生,考察一些好的建成环境,是必须的。这就像学画,先临摹,再写生,再创作。而考察案例现场就像写生。考察,注意是考察,不是走马观花的游园,随便看看。经典的案例建议分为几次或多角度去看:

首先,可以以纯游客的方式去直观地体验,看看有什么可看的,可玩的,自己投入其中,畅游一把,回过头可以回味自己喜欢的原因;

其次,可以以专业的角度,去看为什么这样做,怎么做的,用的什么材料,空间如何组织,游线如何安排,植栽如何搭配,竖向如何处理,与周围关系如何,分析其优劣,把握其奥妙;

再次,可以从管理运营的角度,去看看这些设施,那些项目,哪些人,还有什么需求没有满足,或者破坏的情况如何?高峰时如何?晚上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死角和安全隐患?......我们是专业人士,一定要带着探寻的眼睛去看,必定有所收获。有了收获,要敢于分享,与同学,与朋友,面对面,网络空间,要交流,有交流才有提高,大家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相互碰撞才有火花。

博文所列园林景观都是我自己去考察过的。有的如豫园,当年读书时自己去过,也带家人去过,后来再也没进去;有的如课植园,去年去看的牡丹亭园林版,完全是另一番意境;曾经在复兴公园K过歌,在后滩发现原生湿地,在东滩观过鸟,在佘山,上海唯一的一座高山,爬过山......说说你到过的公园及其故事吧~~~

(下述案例不断增补中~~)

 历史名园系列

 豫园(市区) 秋霞圃(嘉定)

醉白池(松江)古猗园(嘉定南翔)曲水园(青浦)课植园(青浦朱家角) 

滨江公园系列

外滩改造(2010版)

徐汇滨江公园(英国PDR事务所概念设计,EDSA实施)

南园公园(设计:同济建筑院)

后滩公园(设计:土人)

世博公园(设计:NITA)

白莲泾公园(设计:NITA)

亩中山水园(设计:易兰)

 城区公园系列 

徐家汇公园(设计:WAA)

复兴公园更新(设计:WAA)

延中绿地(设计:WAA) 塘桥公园  玉兰园

新天地-太平桥公园(设计:SOM+上海园林院)

静安雕塑公园(设计:EDAW)

张江艺术公园

虹桥公园改造(设计:BAU)

碧云体育公园(设计:BAU)

苏州河长宁苏河印象(设计:BAU)

街头绿地景观 

黄金城道(设计:SWA)

创智天地—系列街角公园(设计:3GATTI)

阜新路街头绿地

创意产业园区

宝山-后工业生态景观公园(钢雕公园)(设计:瓦伦丁-丁一巨)

红坊-上海雕塑艺术中心(设计:水石国际)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国棉17厂)(设计:夏邦杰事务所)

老码头:水剧场/滨江沙滩 

思南公馆 

幸福码头

半岛1919(设计:水石)

八号桥创意园 

逸飞创意街(张家浜)

宝山-玻璃博物馆(设计:罗昂)

其他小广场 

北外滩国际客运码头 

外滩南段十六铺码头

大拇指广场(最具人气的商业广场)

证大喜玛拉雅中心广场(都市稻田)

虹桥国际贸易中心(朱育帆作品)

松江

松江-上海方塔园(设计:冯纪忠先生,经典的现代景观之作,不需要介绍了吧) 松江-佘山改造(有章明老师的景观塔哦)

松江-佘山月湖雕塑公园

松江-辰山植物园(瓦伦丁-其中矿坑花园朱育帆)

 青浦

 青浦夏阳湖景观-含图书馆、青浦私企中心等(设计:马达斯班、大舍等)

朱家角市民中心(设计:马达斯班)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及景观(设计:山水秀事务所)

朱家角尚都里(应该已经建好了,可以参观了)

 嘉定

上海景观考察报告 篇2

一、上海电气的改革历程

上海电气的改革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 局部整合, 分拆出部分优质资产进行组建企业集团的尝试

1987年, 按照中央“抓大放小”的战略方针, 上海市将包括闵行区“四大金刚” (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上海电机厂、上海重型机器厂) 在内的9家大型国企从上海市机电工业管理局 (简称机电局) 划出, 重组为以电站设备为主业的国有大集团, 即上海电气 (集团) 总公司, 成为全国首批计划单列的57家试点大集团之一。

(二) 整体整合, 机电局所属企业全部注入到电气集团, 并授权经营

为解决出资人人格化、出资人到位的问题, 推进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 1995年5月, 上海机电局整体“翻牌”, 改制为上海机电控股 (集团) 公司, 1996年又与上海电气 (集团) 总公司联合重组, 成立新的上海电气集团。这一阶段明确了上海电气的3大功能 (即管战略、管资产、管干部) , 相继建立了8大事业部 (即电站、输配电、机床、通用、重机、工程动力、基础件、家电) , 制定并实施了财务监管的5项措施 (全面预算、财务总监、信息监控、一头结算、随机稽查) , 承担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核心使命。

(三) 重组上市, 彻底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 上海电气在集团层面实施了以核心资产上市为目标的整体改制改组, 以总公司充当出资人, 股份公司发展核心产业, 管理公司整合存续企业。2004年3月, 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9月, 引入5家战略投资者, 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 迈出了上市进程的重要一步;2005年4月,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 2008年12月, 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成功实现了A股回归。

二、上海电气重组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破解对策

(一) 理顺了体制、产业和管理三个核心矛盾

1. 彻底破解了困扰企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上海电气 (集团) 总公司通过核心资产重组, 首先组成了有限责任公司, 引进了战略投资者, 建立了具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之后变更为股份公司并成功上市, 打通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壮大了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两个阶段的重组过程科学合理, 即“先内后外、先私后公” (先境内后境外, 先私募后公募) 。

第一步:2004年3月, 上海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原始投入57.1亿元, 引入5家外来战略投资者 (福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东珠江投资有限公司、申能集团、汕头明光投资有限公司、西门子公司) , 私募资金27.5亿元, 实现了存量对接增量、国资对接民资、长三角对接珠三角, 以多元、混合的产权结构取代了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

第二步:2004年9月, 为实现上市融资目标, 有限公司转变为股份公司, 2005年4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 首次招募H股29.7亿股, 每股发行价1.7港元, 共计公募资金53.5亿元。2008年12月开始了A股回归, 在上交所以每股4.78元的价格, 招募6.16亿股, 又募集资金29.5亿元。

2. 优化了产业结构, 突出了核心主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 上海电气以“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能发挥集团现有优势、体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为标准, 通过反复研究, 筛选出“电力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交通运输设备 (城市轨道交通等) 、以及环保设备”四大核心业务板块, 明显提高了产业集中度。这四大核心板块均由其股份公司经营, 其中电站集团销售收入占股份公司的50%以上, 是集团四大核心产业板块的重点和龙头。集团目前核心产业定位于电站成套设备, 发展目标直指电站工程总承包能力 (EPC) , 包括工程设计 (Engineering) 、材料和设备采购 (Procurement) 、工程施工 (Construction) 等环节, 由此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在重点发展电站设备生产及服务能力的同时, 根据比较优势, 培育其他优势产业, 形成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互动、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 解决了大企业的组织管理难题。

上海电气组织运作架构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总部层面, 简称“三总部”, 即总公司、股份公司、管理公司。总公司负责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和班子建设。股份公司囊括了集团总公司的核心产业, 包括电站设备、输配电设备、机床、轨道交通、环保设备、印包机械、重工、电梯等生产企业集团。管理公司主要负责未纳入股份公司的其他企业续存资产、债务和人员等历史遗留问题的整合工作。第二层面是产业集团+管理部, 逐步形成产业集团管控工厂 (成本中心) , 管理部管控企业 (利润中心) 的运作格局。目前, 上海电气初定11个产业集团, 作为集团主业和发展主体, 其中属于股份公司的有8个 (电站、重工、输配电、机床、电梯、印包机械、轨道交通、环保设备) , 属于管理公司的有3个 (集优股份、海立股份、自动化仪表股份) ;另外管理公司还设有3个平台型的管理部, 是管理公司内部按下属企业的相关性和管理的便利性划分的非独立法人分支机构, 代表管理公司对划定范围内的企业群实行整合、消化和管理。第三层面是企业实体, 负责具体的生产、经营。这些企业通过不断深化企业改革、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了企业健康程度, 增强了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改造重组后上海电气集团管理架构如图1所示:

(二) 破解了资金、债务、人员三大历史遗留问题

上海电气将核心产业重组上市后, 存续企业的整合由管理公司全权负责。在整合过程中, 重点解决的就是国企改革普遍存在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债务怎么办”三大问题。

1. 放开产权链, 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

(1) 资本运作, 股权转让。对股权多元化合资企业和部分经营状况尚可的国有企业, 经过管理业绩提升和“主辅分离、精干主业”式的整合后, 将股权转让。一部分由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定向收购, 一部分进行市场化转让。其中, 仅股份公司就收购了20户企业, 股权变现收入10多亿元。 (2) 行业重组, 上市募资。将行业特点鲜明、产品配套能力强的机械基础件行业的8家企业 (如上海工具厂、上海轴承厂等4家轴承企业以及上海标准件进出口有限公司等) 进行重组, 组建了上海集优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经业绩提升和整合包装后, 于2006年4月在香港主板市场成功上市, 共募集资金15亿元。 (3) 产权交易, 资产变现。对资产规模小、整体资产质量较差、但部分产品有市场的国有中小企业, 放开产权、“国退民进”, 由民营资本并购、控股, 共引资20.3亿元。 (4) 盘活存量, 开发资源。对所有土地、房产、设备等资源统一进行集约化经营、租赁、管理和开发, 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共实现收入44.3亿元。

2. 整合资产链, 破解“债务怎么办”的难题。

(1) 企业破产核销。对列入国家计划内破产的3家企业 (上海轴承公司、上海大隆机器厂、上海砂轮厂) , 积极争取政策, 进行规范操作, 共核销坏账约51.4亿元。 (2) 债务重组清偿。通过各种方式, 以25亿元的重组成本, 清理了金融债务总额达101亿元 (平均清偿率为24.7%) 。债务重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管理公司以集团的名义与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对原债转股债务和政策性剥离债务进行协议重组;二是与商业银行通过诉讼终结、以物抵货和还本免息等方式进行重组;三是对压缩应收账款、减少库存积压实行严格考核。

3. 重组产业链, 破解“人往哪里去”的难题。

(1) 企业改制吸纳一批。规定在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中, 任何一家民营企业出资来收购或控股 (包括经营者收购) , 都必须至少吸纳原国企40%以上的职工 (实际达70%以上) , 并以此作为国有产权转让的必备条件。 (2) 技能培训转岗一批。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公司一手抓岗位开发、一手抓转岗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 提高离岗职工就业技能;先后与多个用人单位进行合作, 吸纳了1000多名离岗职工;组织了数十场招聘会, 推出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 录用数千人。 (3) 发展服务业安排一批。如发挥上海电气特有的设备安全监测资源的优势, 创办了“立足业内、面向市场”的生产性服务业新载体———上海电气安全生产监测中心, 为转岗职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 已安排了数百名职工上岗。 (4) 自谋出路放走一批。对自谋出路的职工, 在经济补偿上给予优惠政策, 鼓励职工走向市场。四年来自谋出路的职工共达2万多人。

(三) 更加突出了技术创新这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上海电气特别强调, 核心竞争力是不可复制的, 关键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是企业盈利的关键。解决技术人才问题是解决技术来源的关键, 加大技术投入是解决技术人才和技术来源的关键。基于这种理念, 上海电气不断加大研发投入, 从2004年起, 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15亿元, 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以上。2009年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投入研发资金更是多达30亿元。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 上海电气也加强了创新管理。一是重点项目推进的统一计划。上海电气围绕提高设计技术和集成技术研发能力, 各有关单位在集团战略规划部的统一组织下, 实施了专人负责、专门攻关的研发管理模式, 技术领军人才和广大职工共同参与, 形成了很强的创新合力和执行力。二是资金的统一平衡管理。通过实行统一的科技项目预算管理体制, 进一步发挥股份公司和管理公司的作用, 加强了集团研发资金筹措和资金使用的统一管理。三是资源的统一配置。在集团统一部署下, 上海电气打破产业板块之间、企业之间的壁垒, 按照有利于项目推进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了研发、试验、人才、成果的共享, 实行统一的资源配置机制。四是科技成果的统一管理。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作为集团科技服务管理平台, 承担着为企业科技项目提供支持和服务、深化细化知识产权工作、实行专利、技术资格认证等科技成果管理任务。

在创新路径上, 上海电气不拘一格, 引进技术二次创新、集成创新 (产学研相结合) 和自主创新三条路同时走。在引进技术上, 以海外并购提升核心技术能级。收购日本秋山国际, 使印刷包装机械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收购德国沃伦贝克机床、控股日本池贝公司, 大大提高了机床的国际竞争力。在产学研合作上, 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联合培养研究生、与海外研究机构合作以及设立院士工作站等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创新成效。自主创新方面, 组建中央研究院, 以共性、关键、超前技术的开发研究为主攻方向, 并与各产业集团及各下属企业的技术研发机构一起, 逐步形成了“三位一体” (集团总公司战略性技术研发+产业板块的技术研发+企业技术中心) 的自主创新体系。

三、上海电气集团重组对辽宁的启示

上海电气重组过程是我国国企改革的缩影, 也是国有企业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所有制到混合所有制转变的成功尝试, 对辽宁的国企改革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一) 启示一:集中改革, 整体重组, 从根本上破解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难题

上海电气的改革重组一直是沿袭机电工业局管理下的集中式改革和整体重组。市机电局整体“翻牌”成为机电控股 (集团) 公司, 实现了由政府主管部门向企业的身份转变, 紧接着与原来的电气集团联合重组为上海电气 (集团) 总公司, 随后便进行整体改制重组, 成功实现主业上市。在上海市装备制造业的地方企业中, 除上海汽车公司外, 几乎所有的装备制造企业都重组到上海电气集团中, 这样, 政府就可以集中精力, 扶持发展好上海电气这一个企业, 就等于管好了整个上海装备制造业。

近年来, 辽宁的部分企业也实施了重组与整合。如沈鼓集团凭借品牌和管理优势对沈阳水泵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气体压缩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战略重组和重大技术改造, 组建新的沈鼓集团。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和沈阳矿山机械集团合并重组成北方重工集团。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是由我国重机行业两大重点骨干企业——大连重工集团和大连大起集团重组而成。沈阳市将原来的三大机床企业合并为沈阳机床集团, 并将核心资产实施了上市融资, 行业整合重组取得了初步成功。沈阳变压器厂被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并控股, 形成了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从总体上看, 辽宁的企业整合目前呈现出分散重组的特征, 大都局限于同一行业内的、小范围的重组, 且重组后在所有制上的变化并不大, 比如北方重工仍然是国有独资企业。辽宁的企业重组还更多着眼于企业规模、产品结构上, 一些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并未触及, 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 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进展较为缓慢。这种一家一户式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并未从根本上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一家一户的改革不但极大浪费了政府的资源和精力, 也疲惫了企业的神经。同时, 分散于各行业、各企业间的技术力量也得不到整合, 不能形成技术集成创新能力, 制约了大型成套设备以及新产品的研制开发, 特别是制约了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形成。因此, 从技术集成能力角度看, 企业整合重组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

目前, 沈阳、大连两市都各有很多属于不同行业的装备制造企业, 在原来政府的各行业管理部门撤销以后, 统一归口国资委管理, 但面对众多的国有企业, 国资委也仅仅能做到配备干部和充当出资人的角色, 没有能力从全局的角度筹划企业的发展。从上海电气的重组效果看, 合并重组最直接的效果是减少了企业数量, 而更重要的则是减轻了政府管理国企的负担。通过重组, 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形成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政府就可以更多地授权于企业。这样, 企业管理层就可以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公司发展需要自主决策, 提高决策能力和效率。

(二) 启示二:大企业集团的组建壮大了企业综合实力, 形成了国际品牌, 塑造了一个地区产业的整体形象

品牌是软实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标志。世界一流的企业正是通过品牌以及品牌战略来创造商业神话的。一个成功的企业品牌又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形象, 如通用电气、西门子和三菱重工就分别是美国、德国和日本装备制造业的典型标志。

辽宁号称中国的装备工业部, 一些企业已经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如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北方重工、大连重工·起重、大连船舶重工、沈阳鼓风机、瓦轴集团等, 这些企业在各自的行业内都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但仅属于产品品牌。这些品牌目前尚无一个够得上世界级, 而且是分散的产品品牌, 只是一些“点”在闪光, 还未形成代表辽宁装备制造业整体形象的品牌。

上海电气在这方面又已先行一步。如果说提到中国的装备制造, 就会想到辽宁和上海, 那么提到上海的装备制造就一定只会提到上海电气这一家, 而想到辽宁的装备制造业, 则是一个个似乎彼此不相关的企业。上海电气正是要通过塑造公司的整体品牌来扭转各种产品品牌的劣势, 在整体装备制造业方面创造持续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通过上海电气这一整体品牌, 竖起上海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旗帜。

辽宁已经拥有了一批在行业内举足轻重的装备制造企业和著名的装备产品, 如今需要做的正是进一步整合有形资产, 提炼无形资产, 打造出能代表辽宁装备制造整体形象的品牌标志。

(三) 启示三:

重组合并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动力, 规模和效益都实现了高速增长, 效益增速高于规模增速

上海电气将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能够体现集团优势的产业作为主营业务注入股份公司, 目标直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股份公司整合了集团总公司旗下与电力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重工设备等相关的几十家生产企业, 组成了几大核心产业集团, 形成了设备的成套能力, 避免了内部竞争, 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主要产品价格上升、成本降低, 直接导致规模和效益双双高速增长。公司的电力工程总承包能力初步形成, 根据麦克劳·希尔公司 (McGraw-Hill) 发布的2007年度ENR全球最大225强国际承包商排名, 公司位列第148位。

从规模上看, 股份公司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12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89亿元, 六年间增长了3.9倍, 年均增长30%;从效益上看, 营业利润从2002年的7.5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07.5亿元, 六年间增长了14.2倍, 年均增长55%, 实现了规模和效益都快速增长、且效益增速快于规模增速的大好局面。产生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重组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 具体表现为产业链条延长、产品成套能力加强、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2008年虽然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 股份公司仍然取得了历史上最好的经营业绩, 其中:电力设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40亿元、营业利润63.4亿元, 毛利率达到了18.6%。汽轮发电机、汽轮机、锅炉三大主设备产量分别实现28680兆瓦、27030兆瓦、24860兆瓦。工程总承包 (EPC) 业务继续得到快速发展, 报告期内实现收入逾人民币100亿元。承接的海外发电设备订单总金额逾人民币200亿元, 海外市场竞争力不断显现。

机电一体化板块维持了稳步的增长, 实现营业收入130.7亿元, 营业利润24.8亿元, 毛利率为19%。电梯业务继续领跑中国电梯市场, 公司子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成为全球率先实现单一工厂年产销3万台电梯和累计销售20万台电梯的企业。电梯出口业务再上新台阶, 整机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30%。

重工设备板块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实现营业收入逾人民币51.43亿元, 同比增长逾50%, 利润7.16亿元。公司与德国KSB公司合资后, 成功进入了核电泵阀设备制造领域, 核电核岛设备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 市场竞争优势将逐步显现, 囊括了国内市场所有的堆内构件及控制棒驱动机构核电设备订单, 同时承接了红沿河、宁德、方家山、阳江、海阳等核电百万千瓦级蒸汽发生器、压力容器、稳压器项目的订单。

交通运输设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44.78亿元, 利润7.4亿元, 毛利率为16.4%, 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销量为148辆, 上海市场占有率约为27%。同时, 公司在重庆、深圳等地已经获得城市轨道交通机电工程业务订单。环保系统板块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面对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公司积极调整板块业务结构, 夯实产业基础, 并继续培育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业务领域的运营能力。

毫无疑问, 上海电气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成就, 与其整合重组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直接相关。主业突出, 相关业务又相互配套, 使得企业综合实力和效益迅速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虽然门类比较齐全, 但众多相互关联的产品却分散在不同企业中, 难以形成系统集成能力和成套优势, 导致整体效益不高。因此, 辽宁装备制造业需要在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组织形式上重新进行审视, 借鉴上海电气整合经验, 选择若干具有战略性的产业, 将分散的优势资源汇集到几个主导方向上, 通过重组再造形成合力, 从而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四) 启示四:

通过重组合并, 解决了人才不足、特别是优秀企业家严重不足的问题

人才是公司做大做强的根本, 包括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中国的装备制造企业普遍面临人才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高级人才缺乏。由于区位等原因, 与上海相比, 辽宁在吸引人才方面还存在一定劣势。高级人才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为各个企业所争夺。上海电气作为一个整体, 在吸引、招纳和使用人才方面, 无疑更能集中力量和节约资源。这也正是企业合并重组带来的好处之一。与其让各个企业为他们共同都需要的高级人才进行竞争, 不如将这些企业合并为一个整体, 集中力量来吸引高端人才。既在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更节约资源, 也给了人才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从而达到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双赢。

辽宁在人才方面的一个严峻问题是特别缺乏能够使企业做大做强的优秀企业家。鉴于这种形势, 与其多个企业配备多套领导班子, 倒不如学习上海电气集团, 组成一个大企业, 这样就可以优中选优, 组成一套有战略眼光和进取心的领导班子, 管理好这个企业, 实现1+1>2的效果。同时, 由于组建大企业集团整合了省内 (国内) 的企业, 企业的整体实力增强, 那么企业就会减少内耗, 而将主要精力用于参与国际竞争, 这样更有利于培育或招募最优秀的企业家。

(五) 启示五:

通过重组上市, 改善了资产质量, 做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解决了困扰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国企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做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只有如此, 国企才能生存和发展。任何一个企业, 要做大做强, 就需要源源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或进行规模扩张, 就需要注入资金, 而资金的来源渠道必须依靠自身的利润积累或外部筹措。企业自身盈利有限, 外部筹资渠道不通, 是阻碍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之一。

上海电气在这方面的改革则尤为值得借鉴。重组核心产业, 引进外来战略投资者, 把国有独资的所有制结构转变为多元的、混合的产权结构, 再将有限公司变为股份公司, 在香港和上海挂牌上市。这一改革, 不但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 增强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而且也打通了国际国内融资渠道, 为企业的一系列重大扩张举措筹集了充足的资金, 为企业进一步的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 两次在证券市场IPO都是溢价发行, 以57亿元资本引入81亿元外部资本,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实现了55.7%的绝对控股地位, 实现了国有资产的大幅度增值。有了资金保障, 上市当年就投入15亿元研发资金, 研发项目覆盖了100亿元的销售收入,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3%, 接近国际知名企业的标准。

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企业中还有很多没有通过上市融资, 如北方重工、沈鼓集团、大连机床、大连重工·起重等企业, 由于其产品技术水平低于国外企业, 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不高, 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影响了企业的授信能力, 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有效办法就是尽快推进企业上市融资, 一个好处是IPO的溢价发行将大大增加企业的实收资本, 降低资产负债率;另外, 一旦上市成功, 意味着彻底打开了融资渠道, 可以通过配股和增发等手段进行二次融资。

(六) 启示六:

整合了技术研发资源, 破解了应用科学、基础技术、共性技术研发的难题, 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技术创新能力是反映企业软硬实力的重要指标。上海电气在重组改造过程中, 花大力气整合了属下的技术资源, 形成了多层次分工明确的研发体系。上海电气的创新体系, 可分为集团总公司层面的中央研究院、产业集团层面的研发中心、企业层面的技术中心三个层面。中央研究院作为总公司的研发机构, 一方面充当科技管理平台, 统一管理和引导集团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进行长期的、超前的共性技术以及集团急需的应用技术研发;同时, 还负责协同社会上的研发资源, 如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等。产业集团层面, 侧重于加强设计技术和集成技术等应用技术的研发, 提高技术集成能力, 以推进产业集团向设备集成供应商地位的转变, 提高在设备成套和工程承包领域的竞争优势。在企业层面, 则侧重于围绕主导产品, 积极解决技术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 向精、专、特、优发展, 以推进企业成为主设备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在各技术中心层面, 则以在专业技术领域内形成核心技术和核心专长为目标, 力争在某些方面超过竞争对手, 占据本行业技术前沿。

上海电气这样多层次互补的创新体系, 很好地解决了企业长期、中期和短期多方面的技术需求, 覆盖了应用科学、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产业应用技术等各个层次的研发活动。

研发投入不足,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不掌握一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严重制约了辽宁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解决这一问题, 最需要的就是中央研究院这类进行长期和超前研究的机构。根据这一需求, 进一步推动辽宁企业的重组, 则无疑会整合各个企业的研发资源, 从而集中力量解决一些共性核心技术难题。

(七) 启示七:

专门成立资产管理公司, 负责剥离出来的人员、债务和资产, 妥善解决了遗留问题

国企改革不可避免地要处理比较沉重的包袱问题, 如富余人员的安置、历史债务的清偿、改革中剥离出来的业务的处置等。上海电气通过对集团的整体改造, 将核心业务重组上市, 对于其余的存续企业以及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人员安置、债务偿还、资产增值等问题, 则由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 并联合政府、金融等有关机构, 进行统一处理。通过产权改革、资产整合、产业重组、技能培训等手段, 不但根本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而且为公司创造了新的价值, 还维护了社会稳定。

辽宁国企改革所面临的此类问题要比上海大得多。一家一户的改革会遇到这些问题, 整体改革也同样会遇到。与其每重组一个企业都处理一次这类问题, 不如另辟蹊径, 通过推进大企业集团的组建, 将各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归类合并, 通过整体性、系统性的方案彻底予以解决。

(八) 启示八:

实施由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业”的产业模式转变, 主营业务由装备制造向装备系统解决方案过渡

装备制造业的做大做强, 已不仅仅是这一产业本身的问题, 现代制造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具有越来越突出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国务院颁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一项重点工作。

鉴于此, 上海市在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中, 已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考虑在内。如上海市国资委监管的企业主要是制造企业, 但他们却在努力探索这些工业集团如何做服务业, 如何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寻找“接口”。上海电气这一大企业集团的组建, 一方面可以在装备制造领域将其核心产业做大做强, 依托这些核心产业, 进一步在工程承包、系统集成、设备租赁、提供解决方案等方面提供增值服务, 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另一方面, 可以将一些辅业剥离出集团, 在全市寻找同类企业进行整合, 从而创造更多、更大、更强的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

辽宁也已经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其中重要的一块就是制造服务业。装备制造企业的整合重组不仅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做强优势产业, 而且还能为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大规模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四、辽宁装备制造业整合的必要性及建议

(一) 整合的必要性

近年来, 辽宁在企业整合重组方面有了良好开端, 如沈阳机床、北方重工、大连重工·起重、沈鼓等企业都实施了小规模重组。但这种重组的范围和规模都不及上海电气的力度, 我们的重组都仅限于行业内生产同类产品企业的合并, 合并后的企业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各企业自成体系, 协作性较差, 对大型项目工程总承包能力较弱。重组后企业的销售收入一般都在100亿元左右, 和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这样销售收入近800亿的超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相比, 规模还是太小, 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更无法与国际上的大企业集团对等竞争。

纵观几个主要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 都有几个世界500强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作为支撑。近些年, 国内的一些省份也在纷纷加大企业整合力度。山东省为打造千亿“巨象”, 于今年6月将潍柴控股集团、山东工程机械集团、山东省汽车工业集团等大型企业进行整合重组, 成立了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多元化的大企业集团, 已经引起国内众多省市的瞩目。

辽宁拥有众多地方国有装备制造企业, 这些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和市场等因素的制约, 都在寻求与国内同行业或产品用户进行纵向重组, 如沈鼓集团引进了中石油和中石化, 北方重工引入了中国建材集团, 沈阳变压器厂已经被新疆特变电工收购控股, 随着这种纵向重组的不断进行, 关联方将越来越多, 产权结构日趋复杂, 就更不利于辽宁装备制造企业的横向重组。作为国内装备制造大省, 我们必须有自己的标志性企业, 不能任由别人来重组我们, 当务之急是必须主动开展横向重组, 将辽宁地方装备制造企业整合出一两个多元化、国际化的大企业集团。

(二) 辽宁装备制造企业重组的建议

1. 先以沈阳、大连两市为试点, 由各市政府推动企业重组, 各组建一个装备制造集团。

如何组建综合性的大企业集团, 有两种思路可作为参考, 一是由沈阳和大连两市政府推动, 按市场机制, 选取具有行业代表性、资产状况较好的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 以企业现有资产为股本, 同时吸收战略投资合作伙伴, 组建大型集团股份公司, 然后争取上市。二是由省政府推动, 在全省层面上对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整合, 组建超大型集团股份公司。根据上海电气的重组经验, 考虑到我省主要装备制造业资产仍隶属于沈阳、大连两市政府, 我们认为首先由沈阳、大连两市各自整合较为稳妥, 各自依托自己的装备制造业优质资产, 再引进5个以上的战略投资者, 分别组建大型、多元化的装备制造集团公司, 争取率先打造出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

2. 借助振兴东北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机遇,

重组要一步到位, 方法上分两步走, 第一步吸收战略投资者, 组建股份公司, 第二步推动企业上市。在重组的路径上, 可以借鉴上海电气“先私募, 后公募”的资本运作理念, 借助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到国家战略和新股发行重启的有利时机, 分两步进行辽宁装备制造企业重组。第一步, 首先成立集团股份公司筹备机构, 集中核心资产和优质资产, 以私募方式吸收外部国有资本、外资、民资等战略投资者, 组建集团股份公司。考虑到我省一些装备制造企业战略地位的特殊性, 这一私募过程应保持我省国有资本60%左右的控股地位;第二步, 股份公司申请上市, 公开募集资金。这一公募过程将形成股本稀释, 最后应保持我省国有资本51%以上的控股地位。

3. 在重组的做法上, 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分离, 分开运作, 统筹管理。

可以借鉴上海电气成立三总部的办法, 用核心业务等效益较好的优质资产组成主营业务集团股份公司 (主营业务经营总部) , 准备整体上市;依托剩余资产, 组建另一个管理公司 (续存资产管理总部) , 统筹规划解决重组后的存续资产、待岗人员、债权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主营业务经营总部和存续资产管理总部由集团总部统一协调和管理。□

景观绿化工程考察报告 篇3

考察报告

一、考察时间:2018年3月16日

二、考察人员:

三、考察单位:河北环美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河北亿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四、考察项目情况及结果如下:

1、河北环美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考察时间:3月16日上午 考察项目:东南智汇城售楼部景观

1)河北环美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7月份,注册资金一千万元。在职管理人员22人。因近年市场不稳定,业务量缩减,产值每年在五千万左右。经营范围:仿古园林建筑、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市政建筑工程施工、水电安装工程、室内外装饰装修设计与施工。近年来主要业绩包括东南智汇城售楼部景观绿化工程、新合作城市广场景观绿化工程、沧州天成名著四期室外景观绿化工程、荣盛江南锦苑项目二期园林绿化工程、天山熙湖1#2#3#5#楼景观绿化工程。

2)考察的东南智汇城售楼部景观绿化工程已于16年9月30日竣工并移交物业,现处于维保养护阶段,具体情况如下:①项目总合同额2100万元,施工时间:2015年4月2日;竣工时间:2016年9月30日。②项目整体品质不错,铺装路面等部位施工质量

较好,细节部位处理比较完善,竣工一年多时间未发现道路路面及铺装路面有沉降现象。

3)环美在我集团项目紫宸院的景观改造提升中,配合积极,施工组织有序,现场人员调配合理,机动应变能力强,施工现场整洁度高,对抢工期,抢进度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综上所述:该公司对景观园林业务板块有一定实力,对景观园林的施工质量把控较好。

2、河北亿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考察时间:1月9日下午已考察一次总部工程部:曹宏伟,集团设计中心:王少鹏、陈光、吴松泽。

考察项目:亿龙公司、孙村3#地室外管网及景观绿化工程。

考察时间:3月16日上午

考察项目:栾城东南智慧城售楼部样板区。

1)河北亿龙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于2007年成立,注册资金3500万元,主要资质:市政二级、绿化二级、机电二级、消防二级等。独立办公,办公面积约500平米。员工总人数:172人,其中项目经理18人,高级职称人员25人,中级职称人员35人,初级职称人员50人,技工44人。经营范围包括房屋建筑、装饰装修、机电设备安装、钢结构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消防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公路工程等。

2)考察的孙村回迁区、商品区园林景观绿化项目,合同额1200万元,最终产值1800万元,已完工还未移交物业。其中绿化面积13000㎡,合同额660万元;铺装(含小品)22000㎡,合同额1100万元。具体情况如下:

①施工内容包括园林景观工程、铺装工程、水系工程;施工时间:2015年5月1日;竣工验收时间:2016年5月。

②项目部设置:项目经理、土建工程师、绿化工程师、采购员、安全员等,配置齐全。③工程质量:商品区硬质铺装,景观小品等均做工精细,施工质量及整体完工后的效果比较理想,苗木规格及树形选择及搭配较为合理。

回迁区:铺装完成面层处理较好,构筑物质量一般。苗木选择质量较差,多为胸径较小,截干苗木,分支高度较统一,分支数量不达标,整体树形形态较差。

3)3月16日上午考察栾城东南智慧城售楼部样板区基本情况:该项目已完工三年时间,项目整体观感不错,较有档次,但具体到各施工节点及施工细节的质量把控较差,还有待提高。

上海考察报告 篇4

2015上海-苏州艺术设计考察报告

专姓院班电E-mail

业 艺术设计学

牛龙龙 系 级 话

文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2012级艺术设计学 *** 1524028068@qq.com

朱占忠 2015年5月6日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二○一五年五月制

上海-苏州设计考察报告

——理想之都

考察时间:4月13日---4月29日 考察地点:上海、苏州

考察目的:开拓眼界、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2015年4月13日开始,在白老师和朱老师带领下我们开始了上海-苏州为时半个月的外出考察。对于我们艺术设计学的学生来说,外出考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可以让我们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接触与新疆不同的城市,感受一个大城市给我们带来的不一样的冲击,让我们的眼界不只局限于新疆的风土人情。在上海可以让我们真正认识到现代建筑的宏伟,感受一个发达城市的前卫设计。这次珍贵的上海、苏州的考察让我有机会学到更多的新知识,而且也收集到很多有用的资料和文献。让我们每个人都收获颇丰。在此对考察的收获和感受进行如下汇报。

一、同济大学

在考察第一天,我们走进了两所所不同的大学,就像走进了一个不同的世界。我们首先参观了通缉大学,这是一所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百年高校,它是一个建筑学和规划都很强的学校,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学校所特有的结构试验室,里面就如同是一个大型的设备加工场,而在门口放置的各种结构的建筑模型也让我们耳目一新。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在这个实验室里,你可以把自己的构思和创意付诸实践,而不至于永远停留在理论的高度。

作为一个以建筑学闻名的学校,同济大学文远楼更是被奉为经典之作!入选《世界建筑史》和《中国建筑史》的经典建筑。走在文远楼,我们发觉不论从进厅、房间、楼梯还是细部的设计,都显示了设计者对于现代建筑精神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它不仅娴熟而恰当地运用了这种现代建筑的手法,更主要的是它真正从建筑理念到空间、功能的布局、处理,以至构件、细部的设计都贯穿了现代建筑思想。尽管我们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它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听一些老教授说,文远楼好就好在里面没有多余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他自身存在的必要,可见设计者的苦心和周到。

这里还是一个被绿色覆盖的学校,在这里拥有这和新疆不一样的植被和树木,我对这些不一样的植被一一做了照片记录。

二、田子坊。艺术区、东方明珠塔

第二天的第一站走到了一个艺术家的世界——田子坊艺术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上海的艺术家也走进了同一个地方,在田子坊的小角落里,我看到了各种不同的近代建筑,仿佛

让我走到了七八十年代的上海,我觉得走到一个地方,吸引人的并不应该是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恰恰是这里的一些旧式的弄堂和老房子最能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在东方明珠塔,浦江两岸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高楼林立、街道纵横、长桥卧波、车水马龙、百舸争流的都市景观,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天色渐暗,看着美丽的霓虹和各色灯光鳞次栉比亮起,让我们们一再惊叹。

短短几个小时,外滩和东方明珠用历史与时尚为同学们展现了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大上海。

三、上海博物馆、当代艺术馆

走进上海博物馆,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宝库。在里面我看到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精美绝伦,以至于在这里停留了很长时间,在这里让我对于中国古人的高超冶炼、铸造技术都叹为观止,这些近两千年的青铜器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肯定与诠释。其造型繁复,每一件的纹饰都独一无二,正是这些东西是在默默的诠释着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在玉器馆里也让我感受颇深,玉器也是中国历史的一种见证,因为他们历经沧桑而愈发美丽,中国人一直对玉石钟爱有加,并不是因为其稀有价高,而是因其温润、缜密等自然属性引发的不同意义。中国人相信其具有攘除灾祸、祛除不详的能力,孔子称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忠、和、信、天、地、德、道”。

当代艺术宫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展馆,整个建筑与外部空间融为一体,在楼间的坡道上,可以从不同方位欣赏,给人不用的视觉感受,建筑顶上错综复杂的水管电线,给力这个建筑另一种趣味。当天有一位国外的艺术家的雕塑展,在他的作品上,我看到了不拘一格的粗犷,同时也看到了其粗中有细的艺术功底。他的雕塑、绘画,都极其简单、线条流畅、形态凝练,他的作品也使用了中国的水墨,虽然没有中国水墨的意境,但却有西方绘画的形神。石膏、铜、玻璃、大理石这些西方世界的材料同时也呈现了东方文化中的禅意和虚实相生的诗意。

四、宜家家居

在宜家作为瑞典家居风格的引导者,是应用简约风格的崇尚者,在宜家里面,首先让我感觉到的是材质的简单,通过几种简单的材质就可以创造出一个自然舒适的环境,这样的作品,可以让人们的家居之中极大的减少空间的浪费,而且还可以感受到家的感觉,温馨、舒服。

在整个宜家里面,其内的导向引导是非常科学的,虽然让我们置身在一个非常大的空间之中,但是整个地方从一楼到二楼都是围绕一条主路来进行。围绕路线走下去,你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地方,而其中的家具和饰品也都是非常精美实用,这种简约风格永远都是一部分快节奏人生活的追求。

五、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成功将现代社会功能溶于古建筑群之中,其古而新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本土化与时代化融合下的创新。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由贝幸铭及其事务所设计。新馆最终选址在苏州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和园林—它北倚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当查阅了关于贝老苏州博物馆新

馆设计的相关资料、报道后,对于贝老贯穿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整体观、自然观、发展观甚是敬佩。而这种反映在旧建筑改扩建设计中的尊重、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正好映射出作为东方建筑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当众多国际著名设计师在中国做项目时,却在认真地研究“本土化”。现代设计若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内涵特征,必定要从环境、建筑布局等诸要素中寻求传承与突破,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成功体现出了两者的融合,希望这种设计创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思考,还有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

上海培训考察报告 篇5

——赴上海培训考察心德体会

莆田六中许朝晖

2012年4月21至4月30日,本人有幸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福建省莆田市中学化学学科带头有高级研修班,赴上海培训考察、参观学习。上海市一直处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为我国教育的先行者,在全国一直领风气之先。在本次培训考察中,我印象最深、最震撼的是到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学习考察。4月23日一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华师大二附中,这是坐落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一所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中学,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教育革新为发展服务计划联系中心”成员单位。走进校园眼帘的是一个雕塑,让人油然生敬,知识的大门已经为你敞开,各个功能教学楼:教学楼、科学楼、信息楼、国际部、艺术楼、行政办公、体育馆、游泳池、食堂、宿舍等,总建筑面积50879平方米,为学生的六个百分之百提供了保障。一路走下来,学生个个脸上浮现的是自信,是朝气,在他们欢快的步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是东升的太阳。他们课后自由的组织社团活动,欢快的去创造自己的天地。真为他们感到高兴,当然心里也有点羡慕。我们一行参观了校园环境、各功能室、荣誉展厅等,桂花的清香充斥着整个校园。大家为宽敞、整洁的校园环境所陶醉,更为教学设备齐全、精良、先进的实验室所震撼。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学校的文化氛围的创建,一路上随处可见“文化墙”和“文化廊”,内容丰富多彩:“社团负责人的介绍、科技知识的宣传、体育精神的发扬„„”。学校的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成为了育人的工具。课间,走廊上,学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读书或轻声讨论着,见到老师非常礼貌地停下问好,良好的素养确实让人折服。以环境育人、氛围育人,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把学习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留痕迹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真正的教育乃是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也许就是这样吧!

之后,我们听取了带队校领导关于华东师大二附中的介绍。该校占地155亩,学生1300多名,128位在职教师中,有特级教师12位,国家级骨干教师12位。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发展历史上,有过两次腾飞。自1958年建校起,二附中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质量提高,1963年一跃成为上海市重点中学,实现了二附中办学史上的第一次腾飞。第二次腾飞始于被教育部命名为部属重点中学的1978年。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东风,二附中率先在中学教育领域进行学科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出了一批名教师,一批好 1

学生。二附中的学生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中摘金夺银,并逐渐形成了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精神。自1991年至2007年,有20多位学生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荣获了19枚金牌、4枚银牌和2枚铜牌;有7位学生分别在第51届、52届、53届英特尔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中获8个奖项。最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学生入选国家队,为祖国争得了荣誉,被誉为“金牌学校”。近几年被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录取的学生超过我校毕业生数60%。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二附中正在酝酿着第三次腾飞。东迁浦

东高标准现代化校区后的二附中,将依托华东师大教育科研和张江高科技创新人才群体的优势办学,积极探索青年英才在中学阶段的成长规律,发现并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最大发展。

华东师大二附中校长何晓文认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改变将孩子的宝

贵时间全数消耗在应付考试的状况,以培养真正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人格的未来建设者。“学生好比大豆,考试是把大豆压成豆饼,而创新教育,是让大豆发芽。”当初面对担心学生科研分散精力、影响学校升学率的老师们,何晓文用这样生动的方式解释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性。近几年校成立了一个科技创新试验班,每位学生像大学一样有人生导师和课题导师,意在将全面素质教育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力的拔尖人才,同时探究中学与大学衔接教育的模式与规律。更多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生物教师娄维义——娄维义 理学博士,中学特级教师,华师大二附中科技首席教师,上海市首批理科德育骨干教师培训学员,上海市优秀科技辅导员,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特曼奖”大陆教师首次获得者说,“中学生做出高水准科研成果的只是少数,获奖更是副产品。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连连获奖,他也因此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工程学术成就奖和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最佳园丁奖。

为了帮助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学校建立一个创新实验室,购置了大量的实

验器材和试剂、药品,总投资超过1200万元;而且成立了上海市第一家中学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管理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作辅导。学生们“按国际惯例”建立“自主科技创新基金会”,由学校投入首批资金。在学生选定课题后,学校不仅配备专门指导老师,还提供一切实验条件。地处张江高科技园区,学校经常邀请园区内科学家来校开设讲座,还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为部分优秀学生的小课题研究作指导,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进入研究所实验室,给专家当小助手。在参观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华师大二附中校园内的人文气息和素质底蕴,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始终令我们感兴趣的是二附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所搭建的广阔的平台。通过娄老师的介绍,我们最终明白二附中创新素质教育“六个百分百”的深切内涵。在此我们感受到创新素质教育在二附中不是“纸上功夫”,而是切切实实施素质教育,让我们感到耳目一新,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冲击和文化上的渲染。

该校六个百分之百的理念:

一、100%的学生在校期间做100课时志愿者,落实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二、100%的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学校开设100余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特长;

四、100%的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学生在校做100个实验,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100%的学生学会游泳,强健学生的体魄。“六个百分之百”育人模式是我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和丰富起来的,都是源于实践,经过了专家和老师的充分论证,学校再组织进行

更深入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操作管理体系,最终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

紧接着,在二附中我们听取了娄维义老师《基于问题研究的创新教育》的讲

座,听着娄老师的讲述,心情始终被激荡着、被鼓舞着。娄老师围绕“这什么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问题,层层剖析,中国传统的文化历史的影响,到对问题的认识:

1、创新素养的涵义,2、关键问题,3、高中阶段是关键时期;再到具体的做法——从课堂教学再到课后实践,时时注重引导、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短短的一席话给了我一次巨大的心灵震撼,我突然感觉到,在“大家”的面前,自己显得那样的苍白、渺小和薄弱,从未那样强烈地感到自身压力的巨大。

此次上海之行带给我的有太多的惊喜和震撼,让我心怀感激,学生能成材,主要在于我们教师的引导,努力提高自己,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分不开的整体。否则我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差距,也不知道自己会去往何方。它却也像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向我解说着人生的道理:时间是公平的,它不会偏袒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和充分的考虑。我将不断努力前行!

上海景观考察报告 篇6

关键词:清末,《图画日报》,女性

传统社会中, 在“男主外, 女主内”的社会性别机制的束缚下, 女性尤其是上层女性的活动仅限于家中, 在社会活动中女性的身影往往是缺席的。清末上海社会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为女性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作为清末发行最早的综合性画报日刊, 《图画日报》于1909年8月16日创办于上海, 至1910年8月停刊, 前后共出版404期。画报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清末上海的日常生活, 文字与图画的结合, 营构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城市风景画。这中间, 女性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构成城市生活的靓丽一环。

一、街头巷尾的女性

都市下层妇女, 由于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她们根本没有机会进入专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去享受真正的消遣娱乐。多数时候她们只能从街头巷尾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欢乐。

在《图画日报》的《营业写真》组画中, 有许多幅画展示了下层妇女听到小贩们那悦耳风趣的唱腔, 纷纷走到街头巷尾观看购买的情形。如:《卖凉粉》的小贩唱到:“凉粉凉粉, 三文一碗。倘嫌不凉, 再加冰块。只愁富贵热中人, 饮之未必心凉快。”此唱词恰恰迎合了上海的下层妇女的心理, 似乎在炎炎夏日她们购买凉粉便可享受到富人求之不得的清凉, 于是她们纷纷走上街头去寻求这种心里平衡, 甚至是超越富人的快感。在门前购物时她们还可以借机与邻人或小贩攀谈, 彼此倾诉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种简单经济甚至是无意识的休憩和消遣深受下层妇女的青睐。

此外, 婚丧、军队、官员的仪仗队经过或是城隍庙出巡的场景, 更是她们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景观。题为“学界随驾出征之荒唐”的文字中描写到:“济南城隍庙出巡之期, 神架所至士女云屯”;题为“行路难”者, 称“日昨有某贵公子迎娶, 道经南京花牌楼大街, 场面异常阔绰。”画面中女子三五成群的站在二楼阳台上向下眺望, 听到小贩们那悦耳的叫卖声腔, 家庭主妇们常常是放下手中的活计出门看热闹, 边看孩子边当观众。

与家庭主妇相比, 姑娘家会多一些空余时间, 但社会对她们的行为的检视似乎更为严密。《图画日报》的中, 题为“妇女旁 (傍) 晚在沿街洋台闲眺之轻薄”者, 称:“沪地房屋精美, 沿街每建洋台, 以便吸取空气, 而家有妇女者, 其家长如不善约束, 必喜于夕阳将下时俏倚阑干, 频频眺望”。题为“小热昏之瞎嚼咀”的图中描画了一个姑娘不满足于门内观看卖唱, 走到街中央同男性一同观看, 另外三个姑娘则躲在庭院门内俯身探头观看。可见, 大多数的姑娘还是受到“谨守闺门”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走进社会公共空间之时, 仍犹豫不定。

二、走向社会的女性

随着近代上海工商业的发展, 休闲娱乐业逐渐兴旺起来, 沪上妓女、女艺人、女工等职业也相继兴旺。

1、妓女群体的不断扩大

上海自近代开埠通商后, 随着商业的发展, 人口的聚集, 这里的娼妓业也很快兴旺起来。1872年, 《上海新报》有一篇评论上海妓女泛滥的文章称:“妓女之流何代篾有, 未有如今世之盛。然他处不过论十论百, 犹僻处于背街曲巷, 稍知敛迹, 骤然过之而不觉, 未有如上海之盈千盈万, 遍于大市通衢。”文中“盈千盈万”的说法可见上海娼妓业之发达, 妓女之多。

随着娼妓业的发达, 妓女的日渐增多, 时人对沪上妓女的关注也日渐增多。《图画日报》的《上海曲院现象》组画, 展示了妓女通过展示时尚的消费来引起狎客的关注。如题为“轻罗小扇扑流萤”者, 称:“自东洋小扇子盛行于华, 于是四五寸, 或只三四寸者, 以之取风风来何有, 以之蔽日, 日勿能遮。而不意沪上曲院中人, 近来偏喜用之”。题为“几回抬眼又低头”者, 称:“搔首弄姿妓家习惯, 沪上妓女随携之二三寸小镜子, 妓之对镜自照, 时时抬眼低头。”此外, 沪上妓女为了提高知名度, 还要常常出入一些社交场合。《上海曲院之现象》的组图中还有大量沪上妓女与狎客周旋于娱乐场所的情形。如题为“松风满盈试新茶”者, 称“沪妓乘马车汽车出, 每日以至张园者为多, 豫园次之。而至园后别无所事, 频以品茶为消遣, 计且为招蜂引蝶计, 故其现象有不可以笔墨形容者, 盖古有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今妓女之意不在茶也”;编者用“醉翁之意不在酒, 妓女之意不在茶”表明了以妓女出入社交场合来结交狎客的真实目的。

2、女艺人的兴起

娱乐市场的消费主体往往是男性, 因此女艺人有着天然的性别优势。于是, 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 娱乐行业开始起用女子, 以招揽顾客。社会上各式各样的女艺人日益增多。

清末上海的书场开始出现女唱书弹唱。19世纪八九十年代, 女弹词依旧保持着“堂唱”、“书寓”、“书场”三种不同空间的表演形式, 但书场已经日益成为弹词女艺人的主要活动空间。《图画日报》中有题为“女书场之热闹”的图中展示着“十位‘女先生’高坐在舞台上深情弹唱, 台下观众都在津津有味的听唱。题为“书场与学堂之关系"者, 称“官立高等小学堂的学生在寺内大殿创设书场。特招姑苏男女说书。日夜演唱淫词, 远近听客纷至沓来。”可见, 当时女唱书弹唱已在上海兴起, 并受到了时人的关注与追捧。

女伶初登舞台。近代以来, 随着大量流民的涌入, 民间的各种戏班也涌入上海, 上海戏院中的女伶也增多了。《图画日报》中《三十年来伶界之拿手戏》组图中有许多图反映了以女伶为主角的戏, 深受观众喜爱的情形。如“梆子青衣日日红之对银杯中的服毒一场声韵悲凉, 几令见者泣下, 今各班鲜有演着, 即有之亦无复如是之凄楚动人亦。”除此之外, 还有王九芝之雷峰塔、余紫云之武家坡、朱素云之监酒令……女伶初登舞台的出色表现, 使女性的身影日渐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3、女工的出现

随着上海近代经济的发展, 清末上海陆续出现了一批机器缫丝厂、轧棉厂等企业。这些企业中有些活计较轻且十分精细的工作更适合女工来完成, 于是, 这些厂主开始纷纷起用女工。

《图画日报》中有大量组图反映了女工工作、生活的情形。如湖丝厂的女工“在寒冷冬天都要‘星眼朦胧厂中到’;”毡帽厂的女工“他人毡帽侬来滚, 自己科头冷不禁”。图中也有一些反映女工因厂主、买办欺压女工或拖欠工资而抗争的现象, 如“丝厂买办昨因女工王招儿做丝不佳, 向之呵责不服, 发生口角, 事后买办即投报捕房将招儿拘送公廨, 一时同厂女工齐聚于公廨要求释放招儿”;“丝厂厂主因拖欠女工工资, 被各女工于前礼拜日环控捕房。”图中还有反映女工下班回家途中常遭流氓调戏的社会风化问题。如题为“流氓调戏丝厂阿姐之无赖”者中称“沪北每有多数流氓俟各丝纱厂女工散工之时, 乘间调戏, 虽

>> (上接第390页)

参考文献

[1]环球社编辑部编.图画日报 (第1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8.

[2]忧时子:《论妓》, 《上海新报》1872年7月13日.

上一篇:湖北参观考察调研报告下一篇:新化县教育基金募捐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