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喘嗽中医优势病种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肺炎喘嗽中医优势病种

2015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015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 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遂宁市中医院儿科继续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的实施工作。肺炎喘嗽始终是我科室确定的儿科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今年对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修订。从2015年5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接受住院患者61例,门诊患者36例,共有97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完成97例,运用中医药治疗率100%;平均住院治疗日6.5天,门诊平均治疗日5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外敷、中频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21%,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35%,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20例(21%),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6例(78.35%),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97例(100%),中药外敷15例(15.46%),推拿治疗41例(42.27%),中药雾化吸入76例(78.35%),拔罐3例(3.1%),儿科基础治疗97例(100%),其他疗法6例(6.1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0%),中等(20%—70%)和差(<20%),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中药雾化吸入和儿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外敷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解毒法治疗肺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外敷方法。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例病例中,临床痊愈73例(75.26%),好转转诊21例(21.65%),效果不显著转诊3例3.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改善情况的评价

(2)对体征:肺部罗音改善情况的评价;

(3)对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的评价。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7例患者主症发热改善94例(96.91%);咳嗽改善89例(91.75%),痰鸣改善95例(97.94%)喘促改善96例(98.97%)综合主症未改善2例(2.06%),3天内转往上级医院。 (2)改善体征(肺部罗音) 97例患者中,体征(肺部罗音)消失94例,7天内体征(肺部罗音)消失89例,10天内体征(肺部罗音)消失94例。3天内体征(肺部罗音)为改变3例 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97例患者中,X线全胸片阴影全部吸收73例,X线全胸片阴影大部分吸收转诊21例,X线全胸片阴影未吸收或加重3例(3天内转往上级医院)。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1)风寒闭肺:该型占整个证型分布的2.92%,可出现于本病的早期,以发热相对较轻,咳嗽以呛咳为主,痰量较少为辩证要点。临床治疗多采用辛温开肺法疏风散寒,开宣肺气。华盖散加减或三拗汤加减,该方长于开宣肺气,降逆平喘,尤其对于咳嗽症状缓解明显。 (2)风热闭肺:该证型占证候分布的16.25%,多见于支气管肺炎早期,风温重症,多见于风热闭肺向痰热闭肺转化阶段,以发热、痰黄、咽红、舌红为辨证要点,治疗以“清”、“宣”为主,用药轻清宣散,不可过于苦寒。

(3)痰热闭肺:痰热闭肺证是小儿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的证候类型,占证候分布的75%,以喘、咳、痰、热四大症为表现,多见于本病的极期阶段,治疗当分清痰重或热重,把握用药时机至关重要。 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的典型症状。病初多有表证,但在表为时短暂,很快人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发热。初起辨证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发热重,咳痰黏稠。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还是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便秘尿黄;痰重者喉中痰声漉漉,胸高气急。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张口抬肩,为毒热闭肺重症。若出现心阳虚衰或热陷厥阴,见肢厥脉微或神昏抽搐,为邪毒炽盛,正气不支的危重症。

绝大多数小儿肺炎经过合理的治疗和适宜的调护,可以较快的康复。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病情迁延,有的甚至经年累月不愈。影响小儿健康。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驱邪要彻底,除恶务尽,不留有遗患。

(二)注重恢复期的治疗,肺阴虚者养阴清肺;肺脾气虚者培土生金;痰浊未清者清化余痰;邪热羁留者继续清解余热。应使患儿体质恢复到健康状态。

(三)治疗小儿肺炎选方用药,在极期要当机立断,用药宜精,药量要足,以求速效,免生它变。恢复期药性宜平,既要防止过热、过燥伤阴耗液;又要防止苦寒伤阳损气,脾胃受损,痰涎内生而使病情迁延。 (四)在患病过程中,应注意节戒饮食,不食冷饮、鱼肉、辛辣厚味,饮水要适量。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腧穴药物注射,根据临床喘促、咳嗽、发热痰鸣等症,应用中药注射剂、西药注射剂进行腧穴药物注射。该疗法效果良好,但是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所接受,开展起来相对有些难度。

第2篇:2015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年度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2015年度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肺炎喘嗽(小儿肺炎)中医优势病种 年度疗效分析、总结及评估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肺系疾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一批优势病种之一,遂宁市中医院儿科继续开展了中医优势病种的实施工作。肺炎喘嗽始终是我科室确定的儿科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根据临床实际情况,今年对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了优化修订。从2015年5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接受住院患者61例,门诊患者36例,共有97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完成97例,运用中医药治疗率100%;平均住院治疗日6.5天,门诊平均治疗日5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中药外敷、中频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

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21%,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35%,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20例(21%),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6例(78.35%),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97例(100%),中药外敷15例(15.46%),推拿治疗41例(42.27%),中药雾化吸入76例(78.35%),拔罐3例(3.1%),儿科基础治疗97例(100%),其他疗法6例(6.18%)。

(二)应用情况分析

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0%),中等(20%—70%)和差(<20%),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口服中成药、中药雾化吸入和儿科基础治疗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中药外敷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清热解毒法治疗肺炎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中药外敷方法。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3.国家医保政策限制了某些治疗方法的临床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

(一)总体效果评价

完成实施中医诊疗方案97例病例中,临床痊愈73例(75.26%),好转转诊21例(21.65%),效果不显著转诊3例3.1%)。临床痊愈及好转占病例总数的100.0%。

(二)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

(1)对主要症状:发热、咳嗽、痰鸣、喘促四大主症改善情况的评价

(2)对体征:肺部罗音改善情况的评价;

(3)对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的评价。 2.疗效分析

采用以上评价标准和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疗效点为:以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改善为近期主要评价指标;以患者理化指标: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为预后评价指标;有并发症者进一步评价其改善程度。本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如下: (1)改善症状

97例患者主症发热改善94例(96.91%);咳嗽改善89例(91.75%),痰鸣改善95例(97.94%)喘促改善96例(98.97%)综合主症未改善2例(2.06%),3天内转往上级医院。 (2)改善体征(肺部罗音) 97例患者中,体征(肺部罗音)消失94例,7天内体征(肺部罗音)消失89例,10天内体征(肺部罗音)消失94例。3天内体征(肺部罗音)为改变3例 X线全胸片阴影吸收情况

97例患者中,X线全胸片阴影全部吸收73例,X线全胸片阴影大部分吸收转诊21例,X线全胸片阴影未吸收或加重3例(3天内转往上级医院)。

四、中医药的作用分析

(1)风寒闭肺:该型占整个证型分布的2.92%,可出现于本病的早期,以发热相对较轻,咳嗽以呛咳为主,痰量较少为辩证要点。临床治疗多采用辛温开肺法疏风散寒,开宣肺气。华盖散加减或三拗汤加减,该方长于开宣肺气,降逆平喘,尤其对于咳嗽症状缓解明显。 (2)风热闭肺:该证型占证候分布的16.25%,多见于支气管肺炎早期,风温重症,多见于风热闭肺向痰热闭肺转化阶段,以发热、痰黄、咽红、舌红为辨证要点,治疗以“清”、“宣”为主,用药轻清宣散,不可过于苦寒。

(3)痰热闭肺:痰热闭肺证是小儿支气管肺炎最常见的证候类型,占证候分布的75%,以喘、咳、痰、热四大症为表现,多见于本病的极期阶段,治疗当分清痰重或热重,把握用药时机至关重要。 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的典型症状。病初多有表证,但在表为时短暂,很快人里化热,主要特点为咳嗽、气喘、发热。初起辨证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风寒者多恶寒无汗,痰多清稀,风热者则发热重,咳痰黏稠。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还是痰重,热重者高热稽留不退,面红唇赤,烦渴引饮,便秘尿黄;痰重者喉中痰声漉漉,胸高气急。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张口抬肩,为毒热闭肺重症。若出现心阳虚衰或热陷厥阴,见肢厥脉微或神昏抽搐,为邪毒炽盛,正气不支的危重症。

绝大多数小儿肺炎经过合理的治疗和适宜的调护,可以较快的康复。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患儿病情迁延,有的甚至经年累月不愈。影响小儿健康。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驱邪要彻底,除恶务尽,不留有遗患。

(二)注重恢复期的治疗,肺阴虚者养阴清肺;肺脾气虚者培土生金;痰浊未清者清化余痰;邪热羁留者继续清解余热。应使患儿体质恢复到健康状态。

(三)治疗小儿肺炎选方用药,在极期要当机立断,用药宜精,药量要足,以求速效,免生它变。恢复期药性宜平,既要防止过热、过燥伤阴耗液;又要防止苦寒伤阳损气,脾胃受损,痰涎内生而使病情迁延。 (四)在患病过程中,应注意节戒饮食,不食冷饮、鱼肉、辛辣厚味,饮水要适量。

五、方案外本专科中医技术方法应用情况

腧穴药物注射,根据临床喘促、咳嗽、发热痰鸣等症,应用中药注射剂、西药注射剂进行腧穴药物注射。该疗法效果良好,但是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所接受,开展起来相对有些难度。

第3篇:外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优化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2年版)

一、 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全年共收治病人13人次,按照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疮口愈合。

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或疮口尚未愈合。 无效: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二)疗效分析及总结

2012年度外科共收治了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13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11例。13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84.6%,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2%。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效果明显。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

部分患者成脓期切开排脓后易形成乳瘘,影响局部治疗,使切口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愈合缓慢。

四、优化措施

中医药治疗乳痈(急性乳腺炎)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显著。借鉴中医葱管导尿术,置管引流。行乳房脓肿置管引流术,减少换药次数,可以减少患者痛苦,缩短愈合时间。同时方便医生观察引流量和引流物性质,使切口愈合加快,瘢痕减小,防止乳瘘形成。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分析总结和优化

(2012年版)

一、 诊疗方案实施情况

全年共收治病人21人次,按照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诊治,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正常。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

未愈:症状体征未改善,血、尿淀粉酶降低不明显。

(二)疗效分析

2012年度外科共收治了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患者21例,中医诊断符合率100%。临床治愈20例。21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总有效率95.2%,未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达96.3%。平均住院天数为7天。根据我科2012年制定的诊疗方案治疗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效果明显。缩短了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三、难点分析

黄陂区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资料 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

患者发病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症状,伴随腹胀、呕吐,影响中药汤剂的口服,使中医中药干预的方案受到限制。

四、优化措施

中医药治疗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轻型)具有悠久的历史,效果显著。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我们决定对患者采用胃管减压的同时行胃管给药并配合中药灌肠。通过胃肠给药可促进中药的吸收,排除肠道内积气及积便,缓解腹部症状及体征,提高中医药干预的效果。

第4篇:针灸推拿科项痹(颈椎病)中医优势病种诊

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 诊断依据

1、 劳损或外伤和颈部受凉史。

2、 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运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三、 辨证分型

1、 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 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四、 入院标准

1、 颈、肩、臂疼痛初发,应积极治疗。

2、 颈椎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五、 治疗常规

(一) 一般治疗

1、 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2、 病情较重者应去枕平卧休息,避免长时间低头。

(二) 辨证论治

1、 风寒湿型:

治法:散寒除湿,舒经活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活、独活、桂枝、当归、川芎、炙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

2、 气滞血瘀型: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熟地、桑枝。

3、 痰湿阻络型: 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陈皮、伸筋草、茯苓、蔓荆子、甘草、生姜、大枣。

4、 肝肾不足型:

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羌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茯苓、桂枝、防风、川芎、人参、当归、白芍、生地、甘草。

5、 气血亏虚型: 治法:补气养血、舒经活络。 方药:八珍汤加减。

当归、川芎、赤芍、熟地、党参、茯苓、白术、羌活、鸡血藤、甘草。

(三) 特色治疗:本证应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原则。

1、 针刺治疗:穴取:颈夹脊穴、风池、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

操作方法:根据病症选取穴位,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取一定腧穴上电针,选择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2、 灸法:根据部位艾箱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一次。

3、 拔罐:适量,每次5分钟,每日一次。

4、 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适当部位,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5、 颈椎推拿: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6、 熏蒸: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7、 刮痧:每个部位,3日一次。

8、 TDP照射:局部,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

9、 颈椎牵引: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

六、 难点分析:

项痹见步态笨拙,下肢与上肢麻木、束胸感、手足颤抖者多属痰湿阻络型。治疗时在夹脊穴的基础上加上脾俞、三焦俞共奏健脾益气,通调三焦之功。三焦通,痰湿化,经络通,项痹愈。

七、 康复指导

1、 本病易复发,注意防风,寒、潮,避免居潮湿之地。

2、 加强护理及功能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不适随诊。

八、 疗效评定标准

好转(1)重者:生活可自理。

(2)可从事一般日常生活劳动。 (3)轻者可正常生活可自理。

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善及加重。

九、 住院天数

住院天数可在2-3周。

十、 住院费用 费用可在3000-3500左右

第5篇:肺内科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法评价及难点分析

肺内科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法评价及难点分析 肺内科优势病种共有三种:哮病、慢性咳嗽和肺胀。现将2011年我科三个病种的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1 哮病

1.1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2011年1-12月份共收住院病人49例,门诊病人212例,采用中药、西药、穴位贴敷等综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贴敷是使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或平喘止咳贴贴敷于肺俞、膈俞、定喘、膻中、天突、膏盲、大椎等穴。临床治愈160例,治愈率61.30%,好转96例,好转率36.78%,无效5例,治愈好转率98.08%。辨证分型:正确255例,有6例辨证分型不准确,准确率为97.70%。其中有215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 82.38%。

1.2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哮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它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其发病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降低发病率、复发率,是目前哮病的难点和焦点,从临床角度来说,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又是关键所在。

难点与对策:如何提高中医救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率和复发率是本病诊治的难点。(1)加强宣教,提高人们对哮病发病

特点的认识,及早就诊。(2)进一步加强哮病的流行病研究,特别是中医流行学的研究,寻找出规律,制定防治措施。(3)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中医要加强传统中医中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发挥中医药的整体治疗优势。(4)动态的辨证施治,治疗个体化。发作时攻邪,治标需分寒热,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风邪当疏风宣肺、降气平喘,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平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以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至于正虚邪实、寒热虚实者,又当兼以治之。哮病病情复杂,变化迅速,个体差异大,不能一个证型,一个处方一直治到底。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病情演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使治疗更具针对性。

(5)加强研究力度,深入探索哮病病因病机,由于本虚及宿痰伏肺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也是疾病迁延和反复发作的内在因素。因而治疗上在重视治标的同时应兼顾培本,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另外,加强临床治疗与中医治未病有机结合,如膏方调治、冬病夏治等。

2 慢性咳嗽

2.1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2011年1-12月份共诊治门诊病人384例,采用中药、西药、穴位贴敷等综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贴敷是使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或平喘止咳贴贴敷于肺俞、膈俞、定喘、膻中、天突、膏盲、大椎等穴。临床治愈115例,治愈率29.95%,显效106例,显效率27.60%,有效134例,有效率34.90%,无效29例,治愈好转率92.45%。其中CVA

效果最佳,GERC效果最差。辨证分型:正确368例,有16例辨证分型不准确,准确率为95.83%。其中有313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 81.51%。

2.2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慢性咳嗽是指咳嗽>8周,其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难点与对策:如何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1)动态的辨证施治,治疗个体化。治疗绝不能单纯地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应分清邪正虚实分别处理,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肝、治脾、治肾等。在临床中慢性咳嗽的证型较多,且各证型因季节、气候、体质、嗜好、治疗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常可交替或综合出现。因此遣方用药及护理,不可局限某型某法,而应遵循慢性咳嗽病因诊断原则和程序,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辨别所累脏腑病位,分析病因病机特点,掌握疾病传变规律,针对不同证候特征进行特异性的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才能相互取长补短,获得较好的疗效。(2)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加强传统中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同时发挥其整体治疗优势。(3)中医药在其咳嗽缓解期的辨证论治,求因治本的治疗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予以温阳益气、护卫固表,药用太子参、黄芪、桂枝、白术、白芍、防风、补骨脂、麦冬、五味子等益肺健脾补肾之品,并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及膏方调治。同时,做好生活、情志、饮食调摄,尤其

是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也是治本之法。

3 肺胀

3.1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2011年1-12月份共收住院病人164例,采用中药、西药、穴位贴敷等综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穴位贴敷是使用冬病夏治消喘膏或平喘止咳贴贴敷于肺俞、膈俞、定喘、膻中、天突、膏盲、大椎等穴。临床控制50例,控制率30.49%,显效65例,显效率39.63%,有效36例,有效率21.95%,无效13例,治愈好转率92.07%。辨证分型:正确153例,有11例辨证分型不准确,准确率为93.29%。其中有135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82.32%。

3.2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本病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反复发作或加剧。病变首先在肺,继则累积脾肾,后期及心。病性多属本虚标实,多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在疾病过程中可形成痰浊、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病久因邪盛正虚,可发生痰迷心窍、气不摄血、正虚喘脱等危象。常见于西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

难点与对策:如何阻止病情发展,保持适当的肺功能,降低急性发作次数。(1)加强宣教,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尽早戒烟,一旦发病

及早就诊。(2)动态的辨证施治。本病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急,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标实主要为外邪、痰浊、水饮、瘀血。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标实与本虚并重。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各种病理因素相兼为患者,又当数法同用。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分别兼以益气、养阴,或气阴双补,或阴阳兼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虚实夹杂者,应扶正与祛邪共施。肺胀的多种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各证常可互相兼夹转化,不能一个证型,一个处方治到底。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病情演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要加强传统中医药的研究和开发,发挥中医药的整体治疗优势。(4)加强临床治疗与中医治未病有机结合。中医药在其缓解期主要以“缓则治其本”为原则,为减少急性发作,争取在缓解期内综合纠正患者呼吸肌疲劳、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下降等情况,可运用“补益肺脾”、“补益肺肾”等理论进行慢性肺病缓解期治疗与康复指导,可根据患者具体需求选用中药汤剂或丸散剂治疗,延缓和控制肺功能损害的发展,并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及膏方调治。同时做好生活、情志、饮食调摄、呼吸功能锻炼及运动耐力训练等。

第6篇: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3-心衰病

心衰病诊疗方案

(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病是以心悸、怔忡、气喘、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其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诸脏,是本虚标实之证。本病属于现代医学“慢性心力衰竭”范畴。

一、病名:

1、中医病名:心衰病

2、西医病名:慢性心力衰竭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考《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陈可冀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中有关标准执行。

(二)西医诊断

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诊断。诊断必须尽可能明确病因、并对功能状态、容量状态以及患者预后作出评估。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25g、

黄精15g、玉竹15g、桃仁10g、红花10g、

柴胡10g、当归10g、川芎15g、赤芍15g、

车前子15g、冬瓜皮20g

加减法:气虚甚者加人参、白术;阴虚重者加太子参、生地、天门冬;瘀血重加丹参、 益母草;兼痰热内阻加枳实、竹茹、瓜蒌;便秘者加郁李仁、大黄。失眠甚加酸枣仁、夜交藤、龙骨。

辨证使用中成药:

生脉饮口服液;血府逐瘀汤口服液;生脉注射液。

(2)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合丹参饮、苓桂术甘汤加味。

人参10g、制附子10g、茯苓15g、白术15g、

桂枝10g、丹参30g、降香12g、赤芍15g、

益母草30g、葶苈子15g、砂仁10g、大腹皮15g、

大枣12g、车前子15g、泽泻12g、猪苓15g

加减法:气虚重者加黄芪、五味子;阳虚重者加巴戟天、肉桂、葫芦巴; 辨证使用中成药:

麝香保心丸;心宝丸;

(3) 心肺气虚、痰瘀饮停

症状: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理气化饮

方药:益气健心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

人参10g、黄芪30g、半夏10g、瓜蒌20g、

枳壳10g、厚朴10g、丹参15g、赤芍15g、

川芎15g、砂仁6g、毛冬青15g、云苓20g、

葶苈子15g、泽泻15g、白术10g、香附10g。

加减法:兼见心肾阳虚去半夏、瓜蒌、毛冬青,加制附子、葫芦巴、桂枝;兼见阴津亏虚加生地、麦冬、玉竹;瘀血重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兼肝气郁结加柴胡、合欢皮、郁金;大便秘结加大黄、郁李仁;兼睡眠差加五味子、酸枣仁、夜交藤;心悸明显加龙骨、牡蛎、紫石英;兼有痰热内阻者加浙贝、竹茹、黄芩、鱼腥草。

本院制剂:通脉健心丸,6g,Tid

(4)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

症状: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肢肿,或夜高卧。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治法:填精化气,益阴通阳

方药:左、右归丸合生脉散加减

阴虚甚者,左归丸合生脉散

生地黄2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猪苓12g、

茯苓12g、泽泻12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阳虚甚者,右归丸合生脉散

制附子10g、熟地黄20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鹿角片10g、山药15g、肉桂9g、

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

(二)中成药应用

根据心衰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1.参附注射液20-4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偏于气阳

不足者。

2.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40ml +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偏于气阴不足者。

3.黄芪注射液20-4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气虚明显者。

4.丹参注射液20ml+5%GS250ml,静滴,QD-BID。适用于心衰病兼有血瘀者。

5.心通口服液,1-2支,TID。适用于心衰病者。

6.通心络,4片,TID。适用于心衰病者。

(三)中医特色疗法

1、中药足浴

2、养生调摄:调情志、节饮食、避风寒、适劳逸。

四、疗效评价

(一)疗效标准

1.临床近期治愈:心功能纠正至1级、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各项检查基本恢复正常。

2.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明显改善。

3.有效: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EF、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有所改善。

4.无效:心功能无明显变化,或加重,或死亡。

(二)评价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和出院当天病情按照疗效标准进行心衰疗效评价。心功能评价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方案。

五、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在临床工作中,心衰病的中医药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生存质量问题: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多病因的慢性疾病,医疗干预的有效性除反映在患病率或者死亡率及实验室的理化指标之外,还反映在病人自身的感觉、功能状态和生存质量。生存质量在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中医界观察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基本上都是照搬西医的做法,着眼于实验室指标和症状改善等方面,而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缺乏关注,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的治疗从病死率,生存时间等远期指标进行循证医学的研究,但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自我感受却仍然关注不够。

2.依从性问题:在心衰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以及中药针剂的运用,在住院期间,患者可以得到这三方面的完整治疗;但出院后,中药针剂难以应用,中药汤剂虽然疗效较好,但要求病人每天熬中药的话,却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坚持,单纯只是靠中成药,疗效就大打折扣了。心衰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能否坚持用药,直接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虽然有不少患者都能每天坚持服用中药汤剂,但如何能让更多的病人能坚持中医药治疗,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取得中医药疗效的重要基础。

3.尚未取得有统计意义的确切的数据支持:西医治疗心衰病,以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作为依据,在大量病人的基础上取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因而结果明确,也很有说服力。我院回顾既往的病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要拿出准确的数据说明中医药的确切疗效,比如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多长,每年的死亡率是多少,每年的平均住院次数是多少等等,现在还未能做到。

中医药治疗心衰病具有自己的优势,但是,在心衰病病人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心衰病急性发作的情况,由于中医药起效缓慢,此时宜中西医结合、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抢救治疗。

(一)、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

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我们拟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1.生存质量问题:通过建立病人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提醒病人回院复诊,从而追踪心衰病人的生存质量。

2.针对依从性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解决:

1)改进剂型:我院引进三九制药的颗粒剂及康仁堂制药的全成分配方颗粒,颗粒剂应用方便,便于携带,而且尽可能的保留了中药的原药成分,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中药的疗效,可为原汁原味。在中国,民间常有中药材打成粉,每日服用以作保健的习惯,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易于接受。

2)建立病人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及时提醒病人回院复诊,从而督促病人服药,特别是中药汤剂的服用,尽量使病人能够坚持服药,从而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3.关于病例数据问题:建立病例管理数据库,长期跟踪随访,一方面提高依从性,一方面了解死亡率,再次住院率,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等硬指标。同时,我们拟通过电话随访,信函随访等方式研究中医药在改善心衰病生存质量方面的作用。

上一篇:太平天国运动复习下一篇:社会实践家务劳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