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及教学设计ok

2022-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说课稿及教学设计ok

微能力点教学应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汇报的能力点是“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下面我从能力点选择的原因,对能力点规范的理解,在《美丽的彩虹》课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选择能力点的原因

(一)适合我园信息化环境,符合办园理念

我园每个班级都配备了一台多功能一体机,硬件设施完全能满足多媒体教学环境,老师上课时基本上都能采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选择该能力点符合我园的办园理念,能充分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办园水平的目的。

(二)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利用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不但能提升教师制作应用课件的能力,也能激发教师主动学习并掌握更多软件的应用,以提升教师的内驱力,促进教师不断发展,最终达到提升专业能力的目的。

(三)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改善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重难点知识难于理解掌握的学习现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點,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我们要最大限度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同时还要重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大胆探究、勇于创造、认真专注的良好学习品质。利用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通过直观的画面形象,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对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观看课件能很好的理解掌握。

二、对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规范的理解

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重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通过导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引出课堂教学内容,为幼儿逐步探索学习奠定基础。

三、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在《美丽的彩虹》课中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是如何运用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解决教学问题的。

(一)说教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教师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要真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而彩虹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每当雨过天晴,天空中出现彩虹时,幼儿就有讨论不完的话题: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有哪些颜色,都是怎样排列的等等。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本次活动《美丽的彩虹》。依据指南要求我将设定如下活动目标及重难点:

1.观看视频了解彩虹形成的原因。

2.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知道彩虹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了解彩虹七种颜色排列的顺序,激发幼儿探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能力。

3.利用颜色卡或彩泥按彩虹颜色排列的顺序进行贴画《美丽的彩虹》,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形成了彩虹,了解彩虹七种颜色排列的顺序。

活动难点:根据彩虹颜色排列顺序进行贴画《美丽的彩虹》

依据目标我将作如下活动准备:彩虹图片 视频(彩虹形成的原因) 大玻璃杯 镜子 手电筒若干 颜色卡 彩泥 画纸

(二)说学情

日常生活中中班孩子对彩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对彩虹形成的原因,以及彩红颜色排列的顺序却不为所知。针对这一点,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活泼好动,好模仿,好探究、部分孩子课堂专注力相对较差。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班级总人数30人,2017年上半年出生幼儿18人占比60%,下半年出生幼儿12人占比40%,下半年出生的幼儿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课堂专注力等方面,较于上半年出生的幼儿都有一定的差距。结合幼儿学习的特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导入过程中我采用图片和视频导入的方法,能很好地调动幼儿上课时的注意力,为接下来活动不断的深入奠定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本次活动我将采用演示法、提问法来开展我的教学内容,幼儿通过观察法、实践操作法来进行学习,通过演示课件、提问不但能培养幼儿的专注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幼儿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既能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我将从三部分开展我的教学内容:导入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导入部分我先出示一张彩虹图片引发幼儿的注意,接下来播放视频让幼儿了解彩虹形成的原因。例如我会这样做:“小朋友看图片上这是什么?那你们知道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吗,下面就让我们看视频了解一下吧!”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注意力,为接下来活动的深入做好铺垫。

幼儿通过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在分组的过程当中,能力强的和弱的穿插为一组,能力强的负责动手操作,能力弱的负责观察,这样能很好的调动全体幼儿参与学习的兴趣。幼儿通过实践操作,观察,自然就理解了光的折射是形成彩虹的原因,通过此环节来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部分。

在结束部分,我会拍摄实验结果上传电脑请幼儿观察,通过观察发现彩红由七种颜色组成,并了解颜色排列的顺序,然后引导幼儿利用颜色卡或彩泥按颜色排列顺序进行贴画。例如我会这样做:小朋友刚才我拍摄下了你们实验的结果,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彩虹有几种颜色组成,这些颜色是怎样排列的?下面我们要按彩虹颜色排列的顺序进行贴画。接下来给幼儿提供画纸、颜色卡、彩泥,指导幼儿按颜色排列顺序进行贴画。通过此环节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部分。

通过应用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来开展《美丽的彩虹》课堂教学,不但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还能达到层层深入的目的,让幼儿真正做到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同时也能将幼儿难于理解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视频方式的呈现便与幼儿理解掌握,真正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闫术华

第2篇: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光的色散》是人教版八年级第四章第五节内容,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了光的折射的基础上学习的,涉及到对生活中常见的色光和颜色等现象的解释,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对生活和生产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陌生而好奇,所以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学习过程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把物理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习惯。

三、说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我设计了如下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

2.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白光

3.知道光的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颜色的光

4.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用三棱镜探究和老师演示让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白光。进而引出白光(太阳光)是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通过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子白板屏幕上的图片知道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

3.通过让学生用色光的合成器探究,知道三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颜色的光

4.通过用ppt图片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学生实验和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努力。 2.通过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和用放大镜观察电子白板屏幕上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法

根据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决定运用演示实验,学生探究、讲解、练习等方法进行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具体过程见教学设计。

2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四、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

2.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白光

3. 知道光的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颜色的光 4.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用三棱镜探究和老师演示让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的白光。进而引出白光(太阳光)是被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2.通过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电子白板屏幕上的图片知道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

5.通过让学生用色光的合成器探究,知道三原色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颜色的光

6.通过用ppt图片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3.通过学生实验和组内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努力。 4.通过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和用放大镜观察电子白板屏幕上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备:ppt课件

三棱镜

水盆

平面镜

色光的合成器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为了缓解我心中的紧张情绪,让我们先欣赏一首诗,我们沐浴在太阳下,享受着太阳带给我们的光辉和温暖,那我们知道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吗? 生:白色的

黄色的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太阳光的颜色有不同的认识,当我们对同一事物出现不同的见解时,应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太阳光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知道学生用三棱镜做实验。晴天可以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或天花板上看太阳光被折射后的光谱,阴天可以让学生通过三棱镜看窗外,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看到的光的颜色,然后老师提问几组同学看到的颜色,然后总结说这种现象就叫光的色散,进而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和色散的概念。 新课学习

一、太阳光是白光

彩虹的形成

师: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色光,那就是说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白光,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色散现象就是彩红,那么彩红是如何形成的呢?

叫学生回答,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彩红就是因为雨后大气中有大量的小水滴折射而形成的

二、光的三原色、色光的混合

师:生活中我们见到这么多颜色的光,他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叫几个学生到前面来通过放大镜看电子白板屏幕的颜色,然后说出他们看到的颜色,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我们通过放大镜看屏幕只看到了三种颜色,因为这三种颜色的光按 4 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颜色的光(因为课标不要求色光的混合通过探究感知,所以按照时间斟酌该实验是否让人数探究),所以我们把红、绿、蓝叫做光的三原色。

三、学习效果检验

学完这些呢我们先做几个练习题,检验一下我们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出示习题,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回答适当的补充。

四、看不见的光

我们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一个科学家对太阳光非常感兴趣,他就想太阳光照的我们这么热,那么太阳光里的哪一种色光的热量最多呢?于是他就在每一种色光上都放上了特别灵敏的温度计,发现温度计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当他把温度计放在红光和紫光之外的时候,意外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也增大了,而且红光之外的温度计的示数增大的更加明显,于是他发现了在红光和紫光之外也存在着光,只是用眼睛看不见而已,他就把红光之外的光叫红外线、把紫光之外的光叫紫外线。而且这两种光在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这两种看不见的光。结合幻灯片和课本学习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五、学习效果检验

学完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后我们也做几个练习题,检验一下我们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出示习题,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回答适当的补充。

六、课堂小结

5 结合板书,让学生谈一谈,通过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附件:板书设计

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三、看不见的光 1.概念:

1.红外线的应用

2.太阳光是白光

3.彩虹的形成

二、色光的混合

1.光的三原色

2.色光的混合

加热物体

诊断疾病

红外线夜视仪

遥控 2.紫外线的应用

验钞

灭菌

3.紫外线的防护

《光的色散》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岷县城郊初级中学

王 永 刚

第3篇:教学设计,说课稿及反思

三年级语文《一颗小豌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这句话的内涵。

方法与过程:继续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小豌豆有理想,热情,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这句话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小豌豆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豌豆荚,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如:豌豆荚像翡翠,碧绿碧绿的。

豌豆荚弯弯的,像绿色的小船。

豌豆荚箱小豌豆的摇篮。

说明:出示学生们熟悉的豌豆,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师导入语:你们的想象很丰富,让我们来读读大作家安徒生是怎样描述的。

2、齐读课文第一小节。体会普通的豌豆荚在作者笔下是那么富有情趣。

3、导读第二小节,出示课文3——8节。

4、学生自由读,说说豌豆们各自的打算,并用几个字归纳它们的愿望。

5、引读第

9、10节。

师:同学们,要是你来写其中的一颗小豌豆,你会写哪一颗? 说明: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来构思一篇童话。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构思来学习大作家安徒生笔下的童话,学生更感兴趣。

6、揭示课题《一颗小豌豆》

过渡:这颗小豌豆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拿出课文,标上小节号。

2、学生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A、这颗小豌豆的愿望是什么?这颗小豌豆做了一件什么好事? B、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把这些句子划下来? 说明:让学生能带者问题去读课文,并从课文中去找到有关语句。

三、边读边思,体会情感。

1、联系课文,完成填空:

A、小姑娘对小豌豆微笑,从心底里感谢它,感谢它。 (感谢它让她看到绿色;感谢它让她看到嫩黄色的花朵;感谢它使她战胜了病魔;感谢它使她慢慢地站起来……)

B、小姑娘对小豌豆微笑,从心底里感谢它,因为当小姑娘看到小豌豆。这时,小姑娘。

(小豌豆长出了小叶子,小姑娘心里真高兴;小豌豆沿着线猛劲儿长,小姑娘的脸色好多了,还能自己坐上一个钟头呢;小豌豆开出一朵嫩黄色的小花,小姑娘真实高兴极了,慢慢地,竟站了起来……)

(体会小豌豆以它充满生机的活力,唤起了小姑娘对生命的渴望,从而使小姑娘逐渐恢复了健康。)

说明:多媒体出示的填空练习,“小姑娘对小豌豆微笑,从心底里感谢它,感谢它,”让学生联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也突破了难点和难点。

2、师小结语:当小豌豆开出嫩黄色的小花时,小姑娘的生命之花也随之绽放了。小豌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也从小姑娘的感谢中获得了快乐。

在我班也有像小豌豆一样助人为乐的同学,你们知道她是谁?

四、拓展练习。

这颗小豌豆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那么其他四颗小豌豆有没有实现各自的愿望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颗小豌豆,展开想象,续编一个童话故事。 说明:在学完课文后,再让学生仿照课文,展开想象,续编一个童话故事,与第一环节的构思既有联系,又有不同,更有提高。在这里,学生的想象的童话故事比第一环节更有深度。进一步理解了课文重点: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获得快乐。 师结束语: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你们都达成了共识,只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的生命才更有意义!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首先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讲述了一颗小豌豆在一座小楼的窗台裂缝里发芽、长叶、开花;房间里住着一位病得很厉害的小姑娘,小豌豆顽强的生命力,使小姑娘鼓起勇气,战胜病魔,小豌豆从中得到了快乐。学生通过阅读,能感受到小豌豆的活泼、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这种精神随着著名的童话故事而自然的渗透在学生的心中,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这个小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

二、学情分析

学生平时的学习相处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很自私,对别人的困难很冷漠。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能从小豌豆助人为乐的故事中受到教育,学会关心,学会帮助。 通过二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时需注重方法指导,并在课内加以落实。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 这句话的内涵。

方法与过程:

继续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小豌豆有理想,热情,乐于助人的精神。

四、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小豌豆用自己的长大满足小姑娘的愿望,帮助小姑娘战胜病魔的信心,表现小豌豆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设计时,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本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本课的主题,在导入新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设置恰当的教学环节,引发共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难看出,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的主旋律。新课标强调过程的体验,强化方法的习得。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字词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通过课前预习,课内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反馈,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主识字,自我发现,大胆质疑,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则通过文中多处细节描写的研读中渐次达成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精心阅读获得感悟,并通过规范的表达促使其思维的发展,加深文本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在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地引导,层层深入,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文中关于“你喜欢这颗小豌豆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教师请学生完成阅读新体验3的填空练习:读下面句子,想想划线部分与后面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再照样子写一写(多可怜的小姑娘!小脸儿瘦瘦的,黄黄的,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1)多么可爱的小豌豆! (2) ! )先指导学生读懂例句之间是概括和具体的关系,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内容或语句,补写完整,第二句要学生联系自己的声活或阅读,写两句同样的句子。第二个问题:从哪些地主可以看出小姑娘“从心底里感谢他”?“小姑娘会对小豌豆说些什么?”指导学生想像练习: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充满感激地对它说:“( )”再让同桌演一演小姑娘和小豌豆的对话,让学生联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也突破了难点和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理解和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3、注重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提出了假如你是小姑娘,你会对小豌豆说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和“学编故事“这一拓展性作业,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反思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正确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是教师能否进一步正确处理教材的先决条件,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一颗小豌豆》一课讲述了成熟的豆荚裂开了,里面的五颗豌豆飞到广大的世界里,各奔前程。那粒飞进窗台上裂缝里去的小豌豆经历,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长叶、开花的过程,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思考,从中感悟小豌豆活泼、热情、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呢?这是全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是一篇长课文,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其中,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又十分深刻,如果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面俱到地进行教学,就犹如蜻蜓点水,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主攻目标不明确的现象,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够理想。因此,对于课文的教学内容要敢于大胆取舍,对一堂课的教学安排,要善于突出一个重点。文中“就这样,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这句句子内涵容量大,特别是“长大”、“长好”的过程统帅了文中的一段内容,并与课文的各个部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抓住这句话就可以把全文的内容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因此,从重点句入手,把理解句子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从词句到篇章再回到的词句的阅读过程,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

由此,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首要任务就在于认真钻研教材,区分教学内容的主次,抓住教学重点,提炼出一条贯穿全文教学的主线,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三年级班级工作计划

为了能把本班建成具有“团结、活泼、严谨、求学”的班风,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做一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特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确立班级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远期、中期、近期目标的结台,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级组织者的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班集体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2、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①通过各种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指导本班学生的课外阅读,组织和举行读书会,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底蕴。 ③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情,做好协调工作。 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3、面对全体学生,要顾全大局,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4、关键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要抓好纪律关键在教育好后进生。所以,转化后进生特别是双差生工作显得异常重要;向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礼貌、讲文明、守纪律、讲卫生的好少年

5、成绩、表现好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既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为祖国培养创新性人才。

6、力争做好每位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提高认识,不断上进。

7、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8、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发挥干部的作用,师生共同管理班级。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班干部作为班级核心力量,分别负责其它级别的各项工作,如“学习委员负责指导总结科代表的工作”“生活委员负责指导督促值日组长的工作”等。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学生进行教育。

4、抓住每一次月考,及时进行总结,指导,鼓励。

5、组织迎新年庆祝活动。

6、抓好期末复习,迎接期末考试。

三、班级主要活动内容 二月份

1、报名注册

2、打扫卫生

3、交流寒假作业 三月份

1、跳绳比赛

2、“学雷锋、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

3、庆祝“三八”妇女节

4、我为妈妈做家务活动 四月份

1、“伟大的民族精神”征文活动

2、口算过关

3、班报刊出 五月份

1、朗读测试

2、写字测试 六月份

1、迎“六一”手抄报比赛

2、数学智多星比赛

3、复习迎考

4、期末考试

5、各类积极分子评比

2009年三年级班级工作计划

一、班级概况:

本班共有学生51名,女22名,来自周边十几个村庄,学生精神面貌良好,学生的学习卫生等各方面都很好,在学校中各项活动中都能取地良好的成绩,总之本班在各方面都能均衡的发展。有较大的潜力,然而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学生多班额大,总有几个顽皮的学生,在其中组织纪律方面,尚待提高,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也是也是一个难题,学生自制力差,认真完成作业情况也不乐观,面对多方面的问题,特制定本计划:

二、`学期目标:

由本班概况,从而可知学生状况,参差不齐,针对本班的不足与长处,制度预期的目标:

1、学生思想品质方面,思想进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情操。

2、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在思想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智力开发,挖掘学生智能潜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最佳发展状态。

3、体育方面,由教师具体指导,定期了解学生体育发展的情况,使之认真锻炼身体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或者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4、劳动教育,具有一定的劳动知识掌握一些劳动技术,培养学生的思想观,人生观。

三、工作的重点`难点:

结合本班实际,我认为思想教育是达到预期目标的重大通道的是工作之重,只有学生从思想上有正确的态度去学习去认识,才能保证全面的工作的有序进行。

五、:

为实际的预期目标,保证全班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班主任将努力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搞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加之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方法,抓根治本的对症下药,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方1案8范.文库4欢迎您采,集,运用说服,榜样淘治等方法,搞好班级工作。

2、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异,学生成绩不均衡,且有较大差异,本学期努力转化差生,在全班掀起一个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优生帮差生,努力奔成功的学习风气,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地到全面的提高。

3、开展个各方面有益的活动,全面提高班级工作。 新学期即将开始,音,体,美教研组将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结合我校具体实际,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使我校音体美教育工作正常地开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就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思想政治工作

认真组织全组教师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教师对体艺教育的认识,加强对教师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态度以及师德的教育,使教师形成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不断钻研业务知识的良好习惯,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以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为宗旨,注重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工作的质量,为我校争创校风一流、教风一流、学风一流。

二、艺体工作

本学期,在狠抓体艺课堂教学常规的基础上,配合学校一系列的检查、比赛、活动。加强对体艺兴趣小组的指导,为以后参加的比赛及活动作准备。在教学和训练的同时摸索教改新路子,在科研教学上创新,并且配合教务处做好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工作。

(一)抓好体艺教学常规

1、认真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领会其新的思路和精神,注意对照新旧课程标准异同点,切实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脉络,为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狠抓常规管理,定期对教研组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听课笔记等资料进行检查,并将结果上报教导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3、全组教师认真执行教务处工作计划,同时做到相互多听课,老带新,熟带生,在短时间内让新教师适应教学工作,新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抓好第二课堂和班级比赛

本学期,全组教师当上下齐心协力,狠抓第二课堂的教学,通过近四个月的教学训练,使各年级学生圆满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争取拿出了一些优秀作品。

1、狠抓“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自觉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学习,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丰富多采的班级体育竞赛,培养学生顽强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

(三)美术教师做好学校画展的工作,把学生中好的书画作品展现给全校师生,提高他们的知名度。

(四)准备中考体育加试的宣传组织和考试工作,领会相关精神,力争中考体育加试成绩在同类学校中取得好成绩。

(五)管理好体艺教学器材,减少损失,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

镇田学校 体音美教研组

音体美教研组工作计划

新学期即将开始,音,体,美教研组将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宗旨,结合我校具体实际,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使我校音体美教育工作正常地开展,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就本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认真学习:

(1)开学初学习音乐、美术、体育课程标准,熟悉新教材,备好课,并制定详细而又可行性较强的教学计划。

(2)认真学习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研究一些课例,促进教研组成员的教研水平。

(3)青年教师能针对学校提出的教师基本功达标要求,针对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特点,加强教师基本功学习。

(4)积极参加市、区、校等各类教研活动,参加各类学习,自觉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

(5)加强对自己的思想教育,学习先进教师的事迹,重视师德思想教育。

二、努力研究

(1)教研活动安排在每周二第八节课后,确实保质保量地进行,并符合音美学科的特点。由于本教研组只有三名教师且在同一办公室,除去学校统一安排的时间外,我们遇到问题将随时讨论解决。

(2)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上课做到“三认真”。一是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二是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要求能在课堂中充分体现新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愉快、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艺术鉴赏的能力;三是认真写好课后记,做到针对性强,措施可行,方法新颖。针对自己的教学及时改进。

(3)教研组每位教师在本学期上1至2堂公开课。讲课者交授课教案,教研组整理活动记录,听课教师要认真评课,对授课内容提出交涉行意见,授课教师要认真的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写好课后记。

(4)针对带题授课,每位教师在期末完成一篇相关论文。 (5)自觉完成学校的听评课任务:每人20节以上。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6)重视教学资料的积累,建立音乐、美术学科网页,妥善保管教具、仪器、设备。期末完成一篇有质量的小结。

(7)完善音乐、美术、舞蹈专业教室管理制度,并在教室张贴,严格按制度管理教室。

三、课外活动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以及学生的爱好、特长,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课外活动,使活动不留于形式,切切实实的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得到发展,并为校园艺术活动能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认真做好区、街道艺术节以及运动会、越野赛的工作,力争取得好成绩。

1、狠抓“第二课堂”,培养学生自觉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学习,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丰富多采的班级体育竞赛,培养学生顽强的拼搏精神,竞争意识及集体主义精神。

美术教师做好学校教学工作,把学生中好的书画作品展现给全校师生,提高他们的知名度。

(四)准备好体育竞赛、比赛活动,力争在同类学校中取得好成绩。

(五)管理好体艺教学器材,减少损失,提高场地器材的使用率。音美教研组将尽力做好每一件工作,力争学校的优秀教研组。

午山小学音美教研组

2007年9月

第4篇:《植树问题》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植 树 问 题》 说 课 稿

说课教师:杨国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二、说重难点:

1.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已知间隔长和全长求棵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棵数和间隔长求全长的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他们所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所以全课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植多少棵树、公交车站等)都是来自于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明白学习是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测、实验、推理、验证、归纳这一系列的活动经历,感悟出数学规律,从而很好的满足了学生想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的强烈欲望,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让学生通过“植树规律”的探究,自主建构数学模型,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去探究。在学生获取规律后,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植树规律”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其它类似的问题。所以,就安排了诸如设计公交车站等问题让学生解决。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后,能明白解决类似植树问题的题目时,较好的方法是先画图,然后根据图来发现规律,从而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设计了如下环节:

1、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植树问题》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首先创设这一教学情境:为了美化学校环境,学校要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旁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然后提出问题:一共可种多少棵树?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初步有自己的设计方案后,将自身的设计方案带到小组中交流,在合作时,再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变抽象为形象,就得出:两端都种的设计方案,经过交流后,选择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当每个同学都了解了这种方案后,教师再逐个进行分析,重点分析第一种方案“两端都种”,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是棵数=间隔数+1。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再经过教师的提炼,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个复杂问题通过画图,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分解成了一个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出示课本中的例题,要求学生应用刚得出的规律来解决。再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以此来巩固刚发现的规律。

4、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类似于“植树问题”的题目,我设计了3个题目。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5总结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起到知识系统化的作用

《植树问题》 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杨国波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及109页练习二十四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问答,认识“间隔”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 2. 把你的手放好,我们进行快速问答:5个手指几个空?4个手指几个空?3个手指几个空?2个手指几个空?一个手指几个空?

3. 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跟间隔数切相关的植树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1.最近,我们的新校园操场旁有一条小路需要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来绿化、美化,现在请你来当设计师,你对自己有些信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2.多媒体出示题目:新校园操场边有一段长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并且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3.从屏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认为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你能解释什么是两端吗?

三、探讨新知:

1.同桌合作完成。

2.学生交流汇报(画线段图法、计算法)

3. 教师介绍讲解概念: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并随机板书)

4、用多媒体演示线段图的推理过程。

在设计方案、交流方法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画线段图,而是直接列出了算式,他们一定找到了规律,我们现在也一起来找一找这个规律是什么。

5.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棵数总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总比棵树少1。 总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

6.当总长是20米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解决,当路段变长是1000米、2000米时,就不能这样做了,就需要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7. 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指名读题,了解题目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8.刚才我们所提到的手指数和间隔数分别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个数量呢?生活中不止是植树问题包含着间隔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存在,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锯木头、路灯、表面上的间隔和数字„„)

9.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1)在学校长50米的跑道一侧植树,每隔2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2)某公路的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了),一共种了19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3、“六一”庆祝,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6只红灯笼,每两只红灯笼之间挂2只黄灯笼,你知道同学们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方法。

四、拓展例题,训练思维: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边安装路灯(两端都安),每隔50米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

(小结:不论要算出棵树还是总长都要先知道间隔数,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2.思维训练:

金子小学学生做课间操,相邻两个学生间的距离是1米,每排长12米,正好站成一个正方形,该校共有多少名学生?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要种的规律,而且还学习了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那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第5篇:教学设计说课稿及封面基本格式

(封面)

2017学年春学期洪水小学课改优质课评选活动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授课学科:

数学

授课内容: 《分一分》

授课年级:

三年级

授课教师:

赵慧萍

授课时间:

2017年4月21日

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第1课《分一分》说课稿

民乐县洪水小学 赵慧萍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第1课《分一分

(一)》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本课定位为一节动手操作课。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这几个方面来呈现我的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下初步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核心”,也是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 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分数被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离不开平均分的经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在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认识,比如说“一半”,还有学生见过,听过,接触过简单的分数的。这都为学习本课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三、说教学理念

理念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理念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理念三: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四、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

3.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

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4.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习乐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读写简单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

2.操作发现法: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脉络,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我将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法:

1.合作交流法; 2.动手操作法;

七、说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我预设如下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起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动手不动嘴”游戏。我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有些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的过渡到分数。

游戏介绍:老师和大家做个互动游戏,游戏规则是回答问题不用嘴,答案是几用拍手表示。老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两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如果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笑笑和淘气,每人分得几个? 如果只有一个苹果给两个人分,每个人分几个?用什么方式表示呢?

“用什么方式表示‘半个’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引领学生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理念,我把此环节分成四个知识进行教学:第一个知识点认识二分之一。

第一个知识点我主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式

表示半个?”接着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把有代表性板书出来,然后进行对比这些表示方式,哪种更简便,更合理?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全世界通用的“一半”用1/2来表示,并揭示课题。

《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依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上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在当学生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预设了第二个知识点“涂一涂”。

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或事物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你能分别涂出它们的二分之一吗?/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认识,我预设了第三个知识点:提高认识,强化平均分。

交流时注重引导学生明确“一半”也就是说分成的两份要一样大小。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通过涂、折等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为了加深认识与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我预设了第四个知识点:进一步探索研究,拓展分数的意义。

师:你还想认识哪些分数呢?请拿出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说出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并和小组内同学说说它的意义。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说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在学生感知多个分数之后,我开始用举例的形式认识分数,讲解3/4的读写法及分数各部分名称。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以上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基础上,进入

第三个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感知、认识分数。

我用课件出示: 1.说一说 2.练一练

小孩子学得快,遗忘得也快,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可以使加深对新知的印象。为此我预设了第五个教学环节:反馈与总结,这一环节通过说学生说说通过一节课学习之后的收获,再请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用分数表示的事物,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精

八、说板书设计

分一分

123

4 平均分

分成两份

表示其中的一份

都是分数

《分一分

(一)》教学设计 民乐县洪水小学 赵慧萍

【教学内容】

北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第1课《分一分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下初步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单元的“核心”,也是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中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经历探究分数意义的活动,提高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

3.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4.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习乐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读写简单分数,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写详细,最好能写出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猜谜(八字下面藏把刀,打一字)

2.下面,我们来帮助淘气、笑笑分苹果,要分得公平合理,而且“动手不动口”,问题的答案是几就拍几下手。(【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有些数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地过渡到分数。 )

a.(课件出示第一幅图)4个苹果分给两人,平均每人分几个苹果? b.(课件出示第二幅图)2个苹果分给两人,平均每人分几个苹果? c,(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现在少了一个苹果,现在淘气、笑笑平均每人分几个苹果?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表示这一半的苹果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运用自己符号表示到运用数学符号表示的过程,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指名汇报,上前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 4.引入二分之一。

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这一半的数,我们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打到课本67页齐读) 生看完后,师指出: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并说明所表示的意义。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1)涂一涂,感受二分之一。(先课件演示涂二分之一) 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 表示,拿出你们的作业单和彩笔,分别找出这些图形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提示:涂之前要先找出什么?生试着涂,师巡视指导。 (2)交流展示. 2.说一说:蓝色部分是图形的二分之一吗? 3.小结二分之一的意义 4.加深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口述:(1)把一块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面包的( )。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 )。

(3)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

(二)折一折、涂一涂(认识几分之几)。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四分之几 。(【设计意图】通过涂、折、找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加深体验分数的意义。)

5. 变一变:你能把刚才得到的分数通过折一折得到另外的分数吗?试着折一折。

6.分数的组成及读写法。

(1)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指导读。(出示幻灯片并板书) (2)你还能举例说出几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吗? 7.师小结。

三、知识运用 出示幻灯片: 1.说一说。 2.练一练。 3.折一折,涂一涂。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细心人,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分数。 板书设计:

第6篇:落花生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落花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每篇文章都有深刻的做人哲理。这篇精读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其一,语言浅显平实,简明精当,却旨趣深远,寓理于物;其二,布局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落花生》这篇文章正好成为学生通向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从而会学习会生活。

二、说教学思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为了从根本上实现这一转变,我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 基本思路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引导读中感悟;当堂组织讨论,鼓励各抒己见;设计扩展活动,实现知识迁移。并希望能让学生的思想突破文本,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说学生

五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自学能力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基本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思想开始向成熟发展。所以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辩是非的关键期。但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作者生活的背景有所不同,学生的认识就不再是囿于课文作者的观点,这就给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我将开展“实话实说”讨论突破教学中的这一难点。

四、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及单元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的要求,并依据对上述教材的理解,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重点句。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时把“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和初步学习分清文章主次的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写于旧中国,作者强调要像花生那样不讲体面,默默奉献,这固然是对的,然而时代不同了,做人的理念也随之而有所变化。因此“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本课,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创设融洽和谐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一)朗读法。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的语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讨论法。通过讨论,读懂课文内容。

(三)点拨法。点拨法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四)读书指导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六、说学法 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抓住重点词句段的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七、说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回顾: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文章分哪几部分?

二、品读课文,研析重点

(一)谈花生的好处

1、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孩子们对花生的喜爱。

2、理解父亲的话,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学花生做人

1、理解父亲对子女的希望。

2、讨论:我们该做怎样的人?

三、明确中心 领悟写法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

2、用文中的一句话做课文的中心句。

3、分析文章材料详略的安排,让学生明白突出文章中心的部分要详写。

四、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1、朗读最后一段,父亲的话我牢记了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2、简单总结作者的花生精神,以作者的话升华主题,也作为这节课的结语。

五、作业

1、课后第二题,抄写课文第十自然段。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15落花生 (以物喻人) (一)(1)种花生 收花生 (略) (二)(2)准备庆祝 (略)

(三)(3-15)尝花生 议花生 (详)

中心

这一板书设计突出文本线索,简洁明了,抓住本文重点,利于帮助学生明确文本的详略安排和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九、说预期的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我相信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理解会到位,再者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就是从思想上会触动他们,让他们去思考到底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打下基础。

我理想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时间没有在烦琐的讲解中流失,没有在毫无意义的提问中流失,没有在不合理的教学活动中流失,没有在不熟练的教学技能中流失,没有在整顿课堂秩序中流失。那么,有效教学时间就多了,教学效益也就高了。但理想归理想,做起来却很难。愿能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教学反思:《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父亲笔下的苹果、桃子、石榴是怎样的?花生又是怎样的?启发学生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借物喻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也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一类人具备着落花生的这种精神?

2、要求学生把重要的段落仔细品读,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很深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很多道理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前,我把背诵课文作为教学重点来抓。让他们把课文背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我相信对孩子的一生肯定有帮助。

《落花生》说课稿

班级:五年级三班教师:路彩霞时间:

20

14、10

第7篇:《汉家寨》说课稿及教案

陈晓波

一、说教材:

《汉家寨》一文是语文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一篇记游散文。在文中,作者以一连串想象奇特而又恰如其分的语句,勾勒出一个贫瘠、死寂的汉家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寂寞无边、慷慨悲凉的情绪;其间穿插人物描写,两个木讷而近乎静态的人物形象证明着汉家寨的与世隔绝,但同时也证明着汉家寨人生命力的顽强,在这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中,作者似乎触摸到了某种支持人类繁衍下去的潜在本能,那就是“坚守”。这篇散文所传达的“坚守”的主题相当深刻,“坚守”又绝不仅仅局限于汉家寨人对于家园的守护,更指的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信仰、精神、传统”的执着、守侯。因此学习本文,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的高超技艺,更能使我们对“思想”“精神”这些概念具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会从内心深处生长出人性美。

二、说目标:

1、课标要求: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时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2、学情:我们的学生以前学过散文,对散文的特点和一般性鉴赏方法应该有初步了解和掌握。并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

1

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是,张承志的散文,学生没有接触过,对其风格可能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作品中 “表达心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因生活的安适,人生阅历的浅薄,有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文的学习目标拟定为:

(一)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

3.理解文本中 “坚守”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及对文本重要信息的捕捉能力

2.培养学生品悟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

(四)德育目标:

渗透人文精神,思考“坚守”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说重难点

(一)重点:

1、训练学生通过对作者个性化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学习写作手法。

2、理解文本中 “坚守”的内涵,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二)难点:

1、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领悟作者所颂扬的“坚守”精神。(汉家寨人的“坚守”、作者的“坚守”。)

四、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在授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激学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点拨法——抓住关键,展开联想,点拨思路。

3、研讨探究法——小组合作自主研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生活在大西北,可能已经见惯、甚至厌烦了塞外的荒凉,可是有一位作家却在近乎残酷的的荒凉中感悟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支撑中华民族繁衍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走近张承志,感悟这种精神。

二、作者简介

张承志,回族,青年作家、学者,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78年开

3

始笔耕。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

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现为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有:小说集《张承志集》、《清洁的精神》、诗集《神云的诗篇》、文集《张承志作品集》以及《心灵史》。流传较广的有中篇小说《黑骏马》、《春天》、《北方的河》和长篇小说《金牧场》。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最新作品《鲜花的废墟》。

张承志真正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三、写作背景

张承志自幼丧父,加之回族是一个外来血统的民族,这一切成为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在强大的汉文明影响下,回族失去故乡后又失去了母语,成为一个仅凭信仰来确认的民族。我们称回民为“回回”。这一词语也含有“生不能回麦加,死也要魂归麦加”之意。这种普遍的“失落心态”逐渐积淀于回族群体中并酿就了一种民族潜意识。

4

张承志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社会越无序,价值越混乱,他对信仰的呼唤就越急切。二十世纪

八、九十年代正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时期,要想在这样涌动的无序的思潮中突破出去,要想以文学的形式反映这一重大的社会主题,需要一种坚忍的反叛勇气(包括反叛自己),同时需要一个坚定的信仰支持。张承志就在这样的涌动的社会中默默地孤独而艰难地突围着。谁也不会想到,在这样的年代还会有如此孤独的思想者和如此孤独的抗争者。当时的文坛要么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要么互相吹捧谩骂,剩下的就是对西方的文明进行献媚和娇嗔。四周被高墙所围、身处荒凉境地的张承志,拿起如椽之笔“唰唰唰挥笔写下长城、长江、黄河这样的文字”。民族传统不能丢,民族精神不能丢,民族气概更不能丢。面对西方文化的侵略,张承志这个出身西亚回人, “以笔为旗,独自为战”。虽然他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炎黄的血。

四、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提问: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看一看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阅读并归纳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所见所思)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

五、课文分析

5

(一)、第一步:读景

1、在走近汉家寨的路途中,作者看到了怎样的风景?(请找出这部分中能很好地表现自然景观特点的词语)

特点:空旷、空寂、贫瘠、苍凉、荒芜、恐怖„„

2、通过大家的分析和品位,在我们的面前仿佛已经出现了一片贫瘠、苍凉、空寂、恐怖的千里戈壁。在这样苍凉的背景中,作者将会给我们勾勒出怎样一个汉家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第二部分。(找出第二段中写汉家寨地理环境的句子并分析)

归纳:几间破泥屋 (人烟稀少,贫穷)

巨大空茫的戈壁滩 (险恶荒凉)

荒凉贫瘠 寸草不生

(二)、第二步:读人

1、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是否有生命的存在?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 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归纳:有。文中写到了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女孩。

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 (少有人来)

汉服老汉 “微微摇了一下头” (与世隔绝从没离开过故土)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天真,好奇) 穿一件破红花棉袄 ( 贫穷)

2、作者看到他们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想法?

归纳:所思:“这里一定还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6

(三)第三步:读精神“坚守”

1、在汉家寨,自然环境是贫瘠、荒芜的,人的生活是贫穷的、与世隔绝的。所以,作者把这样的地方称为“绝地”。这样一块绝地,铁渣堆里长不出一粒庄稼,方圆数百里内,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然而他们竟在这种贫穷、孤独、无助中一代代的延续着生命,我们一方面要佩服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汉家寨周围有三条巨大的戈壁通向远方,为什么他们不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去开始新的生活,永远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呢?他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

讨论归纳:他们在坚守。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2、通过刚才我们的分析,请大家给坚守下一个定义。汉家寨是多么的贫瘠、荒凉啊,但是他们始终守在这里,通过这种行动我们来分析,坚守是什么意思?

归纳:坚守在字典里,是坚决守卫、不离开的意思。无论外界的环境怎样的恶劣——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始终守护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坚守。

3、 文中作者两次提到穿破红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着什么?

归纳:女孩虽然稚嫩,但终究给了这块土地生生不息的繁衍的希望。汉家寨人坚守生存的理想、信念和行为给现代文明中的 7

人予强烈的震撼和鼓舞。作者用红色给文章深沉悲凉的氛围营造一点亮色,使全文的格调不至于悲凉。

4、从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带着怎样的情感离开汉家寨?离开之后汉家寨对他有怎样的影响?

归纳: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5、作者在坚守什么?

归纳: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还坚守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气概。

六、拓展延伸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有人在物欲横流中坚守着清贫,有人在庸俗泛滥中坚守着高雅,有人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着理想,有人在尔虞我诈中坚守着诚信,有人在“众人皆醉”中坚守着“独醒”„„

七、作业

设若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8

上一篇:质控护理质量改进记录下一篇:纳税申报表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