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设计说课稿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教学设计说课稿(精选11篇)

小学教学设计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修辞现象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大量存在,处处可见,修辞使得平常的语言变为珍品,阅读这些珍品如品佳肴、如饮美酒,会使人赏心悦目,耐人寻味。常用修辞手法是六年级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也是考试检测的一个必考的知识点。学生要能把小学阶段7种常见修辞手法进行归纳整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把学习过程真正变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把课堂变成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场,我认真分析、研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能力,我主要采用激趣法、引导法、赞赏法教学。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读、思、议、悟、写的过程中学习。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对7种常见修辞手法基本能做出正确判断,但在具体语境中使用修辞的技能还不够强,他们在运用修辞改写句子或写作中往往渴望写好,可是不能给句子或文章锦上添花,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迁移能力,让他们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依据教材内容、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用的七种修辞手法。

2、能熟练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仿写和改写句子。

3、培养提高学生对学修辞知识的迁移和归纳能力。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各种修辞的基本特征。

2、能熟练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改写句子。教学难点:

1、能熟练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改写句子。

2、培养提高学生对学修辞知识的迁移和归纳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二)小学常见的修辞方法有哪几种?(设问、反问、排比、夸张、比喻、拟人)

(学生能准确说出7种常见修辞手法,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学习动机。)

(三)每一种修辞有什么特征呢? A、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既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它能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例:公园里的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B、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

动,让有生命的动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例: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C、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它能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例: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夸大)

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缩小)

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超前)D、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好比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

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书籍好比一叶扁舟,它能载着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书籍好比一盏明灯,它能指引我们踏上前进的方向。E、设问和反问

1、设问是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2、反问是明知故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愿。

反问:例(1)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

(2)

2、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

设问:例(1)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他就是欧立希。

(2)谁是我们最亲的人呢?是妈妈。

古话说得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话还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见实践是多么重要,那么课堂练习便是最好的实践基地,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强化、理解知识的一条捷径。我依据历年考试中修辞这块知识点可能呈现的题型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来聚焦考点。

(四)修辞无处不在

1、积累成语中的修辞:

2、积累古诗中的修辞:

(五)综合练习:

我是判断小能手:

1、判断下面的句子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杨树爷爷哈哈地笑着。(2)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3)为什么人们称猫头鹰是捕鼠能手呢?因为一只猫头鹰在一个夏季竟能消灭上千只田鼠。

(4)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向党汇报呢?

(5)井冈山的毛竹多,有的修长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

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2、下列哪些句子是比喻句请打上“√”,不是比喻句的打上“×”。(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3)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4)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5)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6)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7)他呆呆地坐在那里,好像在等人似的。(8)妹妹长得像妈妈。

3、要求改写句子:

(1)特务很狡猾。(改为比喻句)(2)花儿在风中摇摆。(改为拟人句)

(3)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六)、能力展示

小学教学设计说课稿 篇2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体育 (水平二) 行进间运球 (新授) 和辅助内容:运球接力, 接下来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这7个部分向大家介绍。

1 设计理念

本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自我调节”的教学理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本课的器材, 源于少年儿童常见的篮球, 将它作为教学的载体一物到底, 并根据水平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进行教材的编排。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会、会中得, 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体验到体育课的情趣所在。

2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体育水平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章小球类与游戏单元。是本单元“认识篮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原地传接球”的第三课时。主要目的是改进和提高学生的控球技术, 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小球类与游戏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小学三四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3 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3班, 班级大部分同学喜欢小篮球活动, 对小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他们对小篮球活动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并不是很多, 学生各方面素质良好, 但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男生基础较好, 女生素质普遍较差。且不喜欢表现自己, 所以在练习中需要多鼓励, 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班风很好, 同学间团结互助, 有较强的凝聚力。

4 说教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创新能力。

2) 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 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3) 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 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的, 提高学习的信心。

4) “三点式”循序渐进法:在教学过程中, 做到先准备部分“慢一点”再到新授部分“稳一点”最后拓展部分“快一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

5) 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掌握技术动作, 激发学习的兴趣。

5 说学法

通过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练习法等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带“问题”练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6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篮球学习, 展现出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80%的男生、70%的女生能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和手臂运球的正确动作。

3) 情感目标:通过游戏,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体验体育的快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课的重难点

1) 重点:运球时触球点及手臂的正确用力方式。

2) 难点:运球时能抬头观察周围情况。

7 说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课前将40个篮球摆成直径大约3米5个圆圈, 每圆圈8球;音响设备;球操音乐, 放松操音乐;篮球框五只。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三个内容:

一是课堂常规;

二是抢球游戏,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绕摆好篮球的场地慢跑热身, 当教师吹响哨声时, 所有人速度将双手压于一个篮球上。以达到迅速集中注意力和分发篮球的效果;

三是热身球操。要求学生精神饱满, 步调一致, 反应迅速。基本部分也分为三个内容:

一是复习原地运球。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有效的复习, 我为这是环节设计了: (1) 小组内互相观察练习; (2) 抬头看教师手势练习; (3) 模仿教师运球动作练习等3种方式。

最后叫3位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示, 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对比自己, 引起注意, 改正错误。

第二部分是学习行进间运球。

学生刚接触行进间运球, 学生在持球练习时大多学生心理都是比较兴奋和冲动的, 都有拿上球就快速运球的想法和行动, 但是欲速则不达, 学生往往是运球运得满场追球、捡球。因此课堂上新授阶段要求学生在原地运球的基础, 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行进间运球。这个阶段强调的是一定要慢慢运球, 最好是一步一步, 脚踏实地地运好球, 要控制住学生的运球速度, 以达到打好基本功的目的。

1) 向学生介绍行进间运球这项运动技术结构、在篮球运动中的处地位和重要,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师进行完整示范, 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整体动作表象和了解各个技术环节过程。并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方法来逐步掌握动作技术, 安排如下练习:

3) 集体尝试练习, 要求学生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行进间运球,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行进间运球, 找出原地和行进间运球的区别。

4) 小组讨论练习, 让学生进步一了解行进间运球和原地运球触球点和落球点的区别, 教师提示放慢运动球速度。

5) 集体绕篮球场边线运球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老师巡视指导, 全面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6) 人球不同线运球练习, 通过人在线上走, 球在体侧运的练习, 加强对运球时球落地点的掌握。

学生对行进间运球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 通过“看时间”和“找朋友”的两个游戏让他们熟练运动技术, 让他们能进行抬头运球和运球时高低姿势的转变。通过游戏练习让他们的在行进间是把球运稳, 在上阶段的基础上把根基打得更扎实, 为下一阶段的快速运球做好准备。

7) 游戏:“同学同学几点钟?”让学生绕篮球场运球, 教师站场地中央, 提问:同学同学几点钟?并举高双手, 让学生观察手指个数。几个手指就是几点钟。

当12点钟时, 所有学生从高姿行进间运球, 变为低姿原地运球。目的是让学生克服运球时, 不能观察周围的缺点, 要求学生尽量在运球时抬头。同时进行高低姿势的转变。

8) 找朋友游戏:将男女生分成2大组, 分别在半个篮球场地内自由运球, 遇到同学时, 通过握手、击掌、交换球等方式交朋友。在限定时间内交到一个朋友加一分。掉球一次减一分。

采用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提高练习的效果, 进一步巩固动作技术。通过“看时间”和“找朋友”的游戏, 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球时能抬头观察周围情况。而流程3、4步小组讨论练习和集体绕篮球场边线运球练习则很好得实现了本课教学重点:运球时触球点及手臂的正确用力方式。

第三部分是运球接力比赛。

第一轮采用叫号出发的形式进行比赛, 让学生进行第一轮尝试, 教师观察各组学生, 适当调整各组实力。

第二轮采用接力比赛形式, 1号运球出发绕过标志物后运球与下一位同学击掌, 2号方可出发。

运球接力比赛这一阶段, 通过一些竞赛来加强练习效果,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一步巩固提高技术技能的目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练习, 学生基本都可以掌握好行进间运球技术。

结束部分:

采用配乐模拟划船的方式, 让学生对手臂进行放松。一边放松一边总结, 达到缓慢收心, 总结评议的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可爱的家》说课稿 篇3

《可爱的家》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板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工具绘制“可爱的家”。学生通过前几节课关于画图软件的认识、操作,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并能运用一些常用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画。本节课教材首先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画图模块时,学生感知实践信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达到运用工具绘制自己“可爱的家”的目标,逐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操作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逐渐提高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矩形”“椭圆”“圆角矩形”三个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辅助工具栏中的设置,绘制出不同的样式。

四、教法、学法

教学前需要准备好多媒体网络教室,有网络教室软件,学生机具有Office Word 2003软件,学习机上有准备好的本课素材。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中的基本工具,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己动手,灵活运用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产生疑问,四人小组合作探究,采用试一试、画一画、练一练、想一想的学习方法,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动脑、动手来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根据我校启导课堂小组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此课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境激趣

展示一组主要用“矩形”“椭圆”“圆角矩形”工具绘制的图画,让学生感受到利用绘图中的工具就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作品。当学生惊叹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漂亮的图画如果让我们自己绘制,你觉得主要是用到画图软件的哪些工具呢?通过欣赏、提问,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了明确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并带着问题去思考。

(二)启学生疑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

1.自学教材: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教材是实现我们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2.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教材后,在对过程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拟定出小组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在计算机上试探性地绘制《可爱的家》。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从而让学生逐渐明白获得新知的途径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小贴士:如果想画出一个正方形或者圆角正方形,只要在拖动鼠标时按住上档键就可以了!

(三)导探释疑

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操作,及时发现各小组的操作情况,教师演示绘制“可爱的家”的一般步骤。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各小组在操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点,介绍各小组一些创新的方法,各小组通过观摩教师的演示过程后,会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操作动机,这时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立即让各小组结合老师演示的思路和方法绘制“可爱的家”。

小贴士:

在辅助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样式,画出来的椭圆也不一样。

(四)反馈拓展

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及时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学生一起分享、评价作品。鼓励各小组借鉴别人的方法,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绘制自己想象中的家,这个作品可以是教材提供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综合运用所学工具绘制“可爱的家”,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传到班级群里分享,下一次课的时候教师再组织大家一起欣赏作品。

试一试

1.使用矩形和椭圆工具,接着创作你们的作品。如图所示:

2.使用今天学习的工具,还能画些什么?看看下面这位小朋友的画,你受到启发了吗?快快动手试一试吧!

我的记录

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说课稿完整版 篇4

大家好!

我是小学体育组2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前滚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小学体育水平(二)体操教学内容,是在滚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滚翻技能,增进学生健康,发展学生体质的体操与游戏性教学内容。对锻炼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联系本年龄段的学生身心特点,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初步了解前滚翻的知识,掌握前滚翻的基本动作要领。

2.90%的学生能说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并能熟练的进行保护与帮助。10%的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能够正确完成动作,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3.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展现自我,并强化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本年级学生处于身体发展关键期,表现力强,但学生的注意时间短,所以我把教学重点设计为:低头团身紧,方向正。教学难点是:滚动圆滑。

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标小学三年级阶段的要求,我采用语言情绪激励法、情景教学法和尝试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采用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和评价法,让学生多思考、多练习,激发其学练兴趣和求知欲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下面我将重点说我的`教学流程,因此我做如下准备

器材垫子六个,录放机一台,录音带一盒,木板一块,乒乓球、方形木盒各一个依据学生个体差异,为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我将进行精彩演讲1分钟,群情激励学生。(大约需要3分钟)同学们,接下来老师给你们变个戏法,在斜的木板上分别放乒乓球和方形木盒,观察对比哪一个更容易滚下来。此举激发学生热情,引出前滚翻。

为了活动学生各个身体关节,避免受伤。我会让学生愉悦热身。(6分钟)包括慢跑,熟悉场地器械在音乐的背景下,做原地徒手操。并进行专门性准备活动如“头部写字”,双手8字绕环,压肩等柔韧性练习,达到热身的目的。为前滚翻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新知(大约需要27分钟)

语言导入,情景创设

同学们,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面对满地的枣子,小刺猬想利用身上的刺来获得收枣比赛的胜利。你能帮它想一个办法收取更多的枣呢?让学生归纳总结“怎样做才能收取更多的枣”,肯定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把身体团成一个圆”,引出前滚翻。讲授新课,探索新知

(1)观察体会

我将展示漂亮的前滚翻动作,让学生观察体会,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初步概念。

(2)讲解示范

在学生的掌声和惊讶声中,教师进行完整动作示范和分解动作示范,同时讲解动作要领,学生试做并试说动作要领,强调学生注意安全。

动作要领:蹲撑,两腿蹬直,同时曲臂、低头、提臀、团身向前滚翻。前滚时,头的后部、肩、背、臀部依次着垫,当背着垫时,迅速屈小腿。上体与膝部靠紧,两手抱小腿,向前滚动成蹲立。

(3)集体练习

大多数学生明白动作要领之后,我带领学生进行集体练习。如低头看天,目的:让学生体会滚动动作和头部着地位置;手臂弯曲,重心前移,抱腿含胸等练习。让学生形成正确的

动作表象。练习之后,让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对表现较好的学生,鼓掌激励。我巡视指导。

(4)保护帮助

我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学生分组练习,每组安排一名见习生或体质较弱的学生扮演安全员,进行同伴互助。比如:保护帮助的学生,单膝跪立于练习者两侧,一手托练习者的肩,一手压练习者的小腿,帮助滚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5)班内展示

让动作比较规范的学生进行班内展示,其他学生观察评价,取长补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品质。

(6)体能发展

为全面发展学生素质,设计以下体能练习:把学生分成四组,以分组轮换的形式分别进行跳单双圈,爬软梯,跨越障碍物,前滚翻练习。在巩固学生动作的同时,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对于体质较弱的学生,让其为大家讲故事,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再一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恢复身心(大约需要4分钟)

播放轻快舒缓的音乐,我带领学生做放松操,缓解运动疲劳,身心得以放松。同时进行美德教育,使学生再一次体会运动的快乐。

之后,课堂小结。鼓励和表扬学生,指出不足和缺陷,提出希望和要求。回收器材。运动负荷预计

练习密度为45%左右,平均心率120-130次|min。最高心率160次|min。

以上是我准备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听取。

小学二年级美术课优秀教学说课稿 篇5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的教学内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说教法:

1、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大树的美,创造大树的美,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力。我采用情境教学贯穿始终:2、新的美术课程提出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教师应该在充分相信并尊重每位受教育者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帮助学生建立符合各自个性天赋的视觉思维方式和体验,这决定着学生有可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创造力。因此,我引导学生运用了探究学习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一些简单的问题为导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创造过程中的问题。

五、说学法

“学”是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采用以下主要学法:(1)欣赏、联想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初步认识人与大树的关系(2)交流合作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让学生仔细思考讨论合作,然后随意交流、发言,这样的学法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民主、自由、开放的气氛中成长。(3)表演法:学生用语言或动作,表现大树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六、小结:

小学教学设计说课稿 篇6

教师:戴强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内容:

“数据的排序”和“修饰工作表”,教学内容与前一课紧密相连,“数据的排序”是EXCEL中的重要操作,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着普遍的应用,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而“修饰工作表”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所以本课的教学显的极为重要。

展示美化的表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

2、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重点是对数据按要求进行排序,因为这是EXCEL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操作,我认为本课的难点是美化工作表,因为美化工作表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比如边框设置,单元格颜色填充等,有时尽管教师反复强调,学生还是容易出错,所以我把它列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学习的内化。本节课我主要给学生设置了层次递进的三大任务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三、说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因此在本课我主要采取以下学法:

1、自主学习法: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学习,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排序”时我主要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2、尝试操作法: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摸索,经过自己的理解,虽然获得的技能未必完全正确,但由教师纠正演示后更能掌握牢固,同时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比如在“做一张漂亮的表格”这一内容时,主要主张学生采用这一学法。

四、学生互评,作品展示

1.让学生打开自己的作品,相互讨论彼此作品的优缺点。

2.作品展示;找几个比较好的作品全班展示。

五、总结归纳,完成建构

小学教学设计说课稿 篇7

我将以《静女》为例与大家分享这一愉快旅程, 欢迎大家随我来到此次旅行的远古站。

我主要从行程目的、设计思路、特色之旅、游后反思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本站行程想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1) 重点是领略《诗经》神奇, 体悟《静女》美好。《静女》是《诗经》的代表作之一。《诗经》是我国诗歌之祖, “阅读大中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就是《最美不过诗经》;2010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 《诗经》一举夺魁。《诗经》中的每一处风景, 不加修饰, 都能直抵人心。游客在导游引导下自主进行美点寻踪, 妙点揣摩, 充分感受这首诗歌中那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 (2) 难点是感受“纯真”要义, 助力“职业”人生。职高生要比普高生早一步踏上人生之旅, 应该更早具有“就业”的意识。《诗经》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中不乏深刻的人生哲理, 而这些对职校生的人生旅途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旅途中, 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 明白一个职业人拥有一份纯真心态的可贵。

我做这样的教学设计, 有以下两点理由:一是考虑到学情。本次授课对象是旅游专业一年级的学生。这群接近00后的青少年, 性格外向活泼, 可塑性强, 但是学习主动性不高, 传统的授课模式并不受他们欢迎。在语文素养方面, 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较其他专业学生有优势, 对诗歌有一定兴趣但是不强烈, 能赏其美却未必能悟其味。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引导得法与否将使效果有天壤之别。由于专业原因, 他们对“旅行”一词特别敏感。杨九俊主编的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入选诗歌从远古走来, 历经南北朝、唐朝走向了宋代, 这本身就是一次诗歌发展的美丽历程。林语堂先生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 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好词佳句, 奇意妙理, 正如山水中的景点。于是我想, 教师何不化身为导游或者让学生自己成为导游, 进行一次诗歌的旅行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也正好契合文化课教学与中职生专业成长巧妙融合的主张吗?

二是紧扣住教材。诗歌教学是中职语文“主菜单”上一道令人关注的“特色菜”, 但真正要品出特色需要我们动脑筋。有人列出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歌, 本单元入选的六首有三首名列其中并在“人生卷”中排名前五。我顿时豁然开朗, 作为语文教师, 不应该只是满足于语、修、逻、文的指导, 而要自觉承担人文传播的使命。作为职校的语文教师, 我们还要主动担当起学生职业态度培养的重任。本单元诗歌中蕴含着许多处世哲学:纯真心态、恬淡情怀、乐观精神、忧患意识、执著信念。这些不正是这个时代摒弃浮躁、抚平创伤、强大内心的心灵秘方吗?所以, 教师要借此引领学生体悟这最深刻、最有效的东方古典智慧的魅力, 为他们的人生之旅、职业之旅奠基。

于是, 这一体验式教学设计酝酿产生。我要和我的学生一起在这次旅行中体味诗意、感受诗趣、领悟诗理;一起在这次旅行中丰富体验、触发感受、宽阔内心。

下面, 我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特色之旅。

课前的“微课”是“旅行攻略”。课前制作“微课资源包”上传博客, 其实就是在数字化支撑下帮助学生高质量做好预习工作, 将课堂上的互动引向更高层次。我在《静女》的“微课资源包”里综合了名家朗诵、基础文学常识、重点音形义圈划、诗歌改编示范、相关拓展资料精选链接等内容, 短短几分钟的呈现却可以吸引学生饶有兴致地研究好久。这样有准备地旅行, 目标会更清晰, 感受会更丰富。

课堂的“结构”是“旅行行程”。本站行程安排丰富, 请允许我为大家再做一次导游, 介绍几个特色环节。

这是“行程导航仪”:“微课”重播、“手册”发放,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旅行方向、了解大致行程。

这是“游客接待站”:安排的活动是“《诗经》源头探爱情”。教师深情讲述《诗经》的“爱情三部曲”, 学生自发吟诵相关诗句, 沉浸在《诗经》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中, 营造了浓浓的课堂氛围, 在这基础上导入本课, 学习变得主动。

这是“漫游阅读岛”:这里抛弃传统的“逐环教学”体现“导游式”教学的特点, 导游带着游客满怀深情赏《静女》, 情节线索展示考验学生的概括能力、分镜头描述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充分领略诗歌的精彩, 憨厚、诚实、痴情的小伙, 美丽、聪明、调皮的静女也深刻地印在了游客的脑海中。

这是“旅程互动吧”:那是整个行程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安排的活动是穿越时空演《静女》。“微课”资源包中已经把这首诗改编成一幕短剧, 学生自主编剧、自主排演……课上正式上演, 这个任务让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发挥, 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味真情。随后的师生点评更是将表演的效果推向深入, 无论演员还是群众, 对诗歌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

这是“人生加油站”:它是每个站点固定的“心灵职场”环节。跳出语文教语文, 引导学生从这首诗歌中找寻开启职业之门的金钥匙。这里分了两个步骤:“简简单单悟爱情”, 通过平等对话, 学生领悟了孔子“思无邪”的精髓, 真正理解这种“原生态”感情的可贵、“纯真”的难求;“纯真心态走人生”, 由此及彼, 把学生的视线转向职业, 明白对待今后的职业也要保持一种纯真心态, 那么普普通通的职业也会像茅草一样炫目美丽, 也会如初恋一般快乐美好, 本课教学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整个“行程”, 教师的任务就是当好这个“主题游”的全程陪同导游, 告诉学生哪个地方有风景。充分利用小组学习, 每一小组组长就是每一站点的“地方陪同导游”, 而组员中更有“景点景区导游”。我们欣喜地看到, 名为旅行, 实则也是一次职业训练, 师生携手深入了解景点的精妙之外, 还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一次高效的职业思维碰撞。

全程贯穿的是“旅行手册”。“旅行手册”实际就是“任务单”, 又不同于普通的任务单。《手册》的设计, “课内”与“课外”结合, “教学”与“自学”相伴, “传授”与“活动”同行, 使得“语言”与“文化”共融, “知识”与“能力”并举。《手册》的使用、完成, 就如同与一个诙谐博闻的旅伴同行的过程, 期间没有机械冰冷的灌输, 只有灵魂深处的共鸣;没有面对面的训导, 只有肩并肩的奋斗, 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体验人文情怀、汲取古老智慧, 自信、从容踏上人生、职业之旅。

这一站在导游与游客的相携相伴中走完了。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走过的这条路, 沿途的风景在脑海中定格, 成为永久的珍贵记忆。这时候, 师生都有一种收获的喜悦。

本次教学过程, 已然化为师生陶醉期间的一次旅行。

那是一次愉悦之旅:师生共享、同乐, 语文教学和兴趣爱好相依相伴, 古诗成了学生嘴边的“流行曲”。

那也是一次成长之旅:力促成长、发展, 语文教学和能力发展齐头并进, 语文成了学生职场的“助跑器”。

那更是一次人生之旅:重在塑造、唤醒, 语文教学和价值形成同鸣共振。人文成了学生人生的“加油站”。

然而, 整个旅行尚未结束。“旅途好声音”“旅途美景大赏”等更多饶有趣味、别具特色的活动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 我把它称为“回程途中”进行。因此, 学生对本文的学习还会继续。他们会自动、自觉、自发地去寻找“源头活水”, 练习的练习、讨论的讨论……忙得不亦乐乎。于是, 博客、微信、QQ不再只是纯粹消遣的渠道, 而成为了学习互动、观点交流、焦点热议的平台。

虽然与理想仍有距离, 师生间的沟通还不尽如人意, 但学生的热烈反应、精彩表现已经给了我足够的惊喜, 他们的强烈渴望、热切期待又成了我最大遗憾:这一次旅行结束了, 下一次旅行在什么时候?如何将这美丽的旅行继续成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与学生约定, “散文之旅”“思辨之旅”等更多更精彩的旅行即将启程, 我会和他们将“语文旅程”进行到底!

摘要:诗歌教学是中职语文“主菜单”上一道令人关注的“特色菜”, 但真正要品出特色需要教师动脑筋。本设计结合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及需求, 考虑“千古流芳一诗心”这个单元入选诗歌的特点, 突出单元教学特色, 将该单元诗歌教学化为一次师生同行的旅行体验, 体现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专业课融合的理念。本次说课是该单元设计的其中一个。

小学教学设计说课稿 篇8

关键词:说课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要想上好一堂课,课前充分地研究教材,钻透教材是首要条件,在分析教材这个板块时,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的:

第一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剖视图的形成及画法是《机械制图》教材中第五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在前一节之中我们学习了视图的概念及画法,它主要集中表达的是机件的外部形状特征,对于机件的内部结构则用虚线在图中表示;而剖视图主要在于表达机件的内部形状,是机械图样的另一种主要表达方法,它既延续了视图的投影知识又在其基础上给予了发展和提升,同时,它也是后面学习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础,可以说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第二点: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情商,让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教育目标三类。

知识目标:

(1)掌握剖视图主要表达的内容,学会合理地运用剖视图表达机件。

(2)了解剖视图的形成过程并能准确而简单地总结其形成过程。

技能目标:

(1)掌握剖视图绘图原理与规律,正确地绘制剖视图。

(2)看懂剖视图,根据剖视图能准确想象机件的形状。

(3)我们通过看影片,拆模型来理解剖视图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总结剖视图的形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理解知识点,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的态度,相互帮助、鼓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第三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好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就是把握好一节课的关键,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及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制订如下:

(1)明确剖视图的主要作用,学会合理运用剖视图表达机件。

(2)剖视图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3)正确地绘制剖视图。

教学难点:

(1)总结归纳剖视图的形成过程。

(2)剖视图画法中实体与实心部分的具体位置的判别。

(3)攻克绘制剖视图时容易产生的漏线现象。

2.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合理地运用学习方法,能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要点;为了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并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特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直观教学法:

剖视图的概念理论性较强,学生单从字面理解起来较困难,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之中,我准备运用观看影片及模型演示等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对剖视图概念学习由枯燥的理论讲解过渡到形象地直观感受,从而使学生对剖视图的概念及形成有更加形象、直观、生动的理解。

②对比教学法:

前面我们讲到了剖视图的画法是视图画法的延续与提升,在讲解剖视图的具体画法时,我打算采用对比教学法,将同一机件的视图表达和剖视图表达进行对比,让学生找两组图形中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剖视图的画法。

③分组练习讨论法:

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预计学生在作图过程中会产生的三类典型错误而设置三种典型练习题,再根据班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也将学生分为三大组,分组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然后相互交流、评价,最后交由教师总结,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快乐地掌握知识,轻松地突破难点;同时互相讨论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团队的力量解决难题。

(2)学法分析

技術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展现自己技术思想的过程,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设计思想,如何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如何捕捉有用的技术信息,反映了一个人的技术交流能力,这也是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以上设计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在学习方法上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准确理解信息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主动“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下面三点:

①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②注重先决技能的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无形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③领悟能力强的学生继续探究剖视图的识读。

3 .说教学程序设计

小学教学设计说课稿 篇9

[设计理念] 民族音乐一直备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尤其是创作于年代久远的作品更是面临挑战,为了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认识到传承音乐文化的意义和责任,我设计了本课。

感受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听音乐的兴趣,用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听音乐,给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和方法,从而逐步积累感受音乐的经验。《翻身的日子》运用明亮的板胡和善于模拟人声的管子,对答呼应的创作手法以及欢快的速度表现了农民翻身做主人的喜庆场面。在本课中,没有作太多的讲解,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参与活动的机会,如:模仿板胡演奏、欣赏演奏视频、模唱管子旋律、对答比赛等等,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欢快喜庆的情绪,了解作品风格。

2、认识板胡、管子并能听辨其音色。

3、熟记对答乐段主题旋律并了解其创作手法。[教学分析]

民族管弦乐曲《翻身的日子》是 朱践耳先生1952年的作品,原是为大型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创作的插曲,最开始是中西混合乐队演奏的,后被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和钢琴曲。作品表现的是土地改革时期农民翻身做主人的喜庆场面,分别用欢快的速度、典型的北方特色乐器(板胡、管子)以及螺蛳结顶的对答手段等不断地向人们传递这种喜悦的情绪。

历史题材的音乐作品,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远离学生生活经历和文化视野,很难与其产生共鸣、引起兴趣,尤其是六年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课堂反应的被动。因此,既能调动学生兴趣,又能达成教学目标是我备课时把握的主要原则。[教学重点] 感受作品欢快喜庆的情绪,了解作品风格。[教学难点]

1、听辨板胡、管子音色;

2、熟记并表现对答主题旋律。[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内容] 《走进音乐世界》小学第十二册第三课《翻身的日子》 [教学对象] 小学六年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谈心情(高兴、开心)。

师:同学们,我是博兴一小的音乐老师曹红艳,大家可以喊我曹老师,这节课我跟大家一起来上,大家开心吗?不同的音乐会带给

我们不同的感受,伴随着不同的音乐,我们会想到很多很多,今天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完整的民族管弦乐曲,听一听这首乐曲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在听的同时,你的脑海中想到的是什么?

二、新授:

(一)《翻身的日子》总体情绪感受

完整播放《翻身的日子》,让学生完整感受。

提问:这首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的脑海中想到了什么? 除了这些,你还听出了什么乐器的声音?老师摘了几个片段,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二)分段欣赏

1、欣赏作品第一主题

(1)听辨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板胡);(2)欣赏板胡图片,讲解板胡的音色特点。

(3)出示板胡旋律谱,边听音乐边在标有节奏的地方拍一拍;(4)在标有节奏的地方模仿板胡拉一拉;(5)跟琴唱一唱旋律谱。

2、欣赏作品第二主题

(1)欣赏第二段主题,生听辨演奏的乐器;

(2)出示管子及演奏姿势图片,欣赏管子独奏,模唱管子旋律,了解管子音色;

(3)风格归纳:为什么作品中用到板胡和管子这两种北方民族乐器?

(5)模唱第二主题,并采用对答方式演唱旋律,让学生感受对答形式。

在乐曲的第三部分,就是运用了对答呼应的形式。那么,通过刚才我们模唱两段主题音乐,很明显,乐曲的结构分为几部分?三部分,还有引子和尾声,那么现在我们再一起完整的把乐曲欣赏一遍。

(三)再次完整欣赏全曲

播放全曲,生边听边跟音乐作出相应的动作。

(四)讲解乐曲的名称、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这么好听、这么欢快、热烈的曲子叫什么名字呢?《翻身的日子》 作者是朱践耳,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为我们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和乐曲,那么,提到翻身两个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教师讲解歌曲背景。(观看土地大改革)片段。这首乐曲原先是中西混合乐队演奏的一首乐曲,后来被改变成民族管弦乐曲,还被改编成了钢琴乐曲,我国著名钢琴家朗朗在莫扎特250周年的时候演奏的就是这首曲子,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

(四)欣赏朗朗演奏的钢琴视频,通过对比再次感受作品带给我们的喜庆情绪。

三、梳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民族管弦乐曲,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很棒,有关民族管弦乐曲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学习,我们一起努力,好吗?同学们,再见!

《翻身的日子》说课

《翻身的日子》是一首离学生生活很久远的作品,学生不易理解创作背景及作品表达的情绪,为此,我抓住作品中出现的特色乐器和对答的创作手法跟学生一起交流,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学得既开心又轻松。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快乐和愉悦,在与同学的配合中体验到了合作的成功。同时,学生认识了北方常用的两件民族乐器,掌握了欣赏音乐的方法,积累了民族音乐主题。

开始部分,通过谈话,既消除了我和学生的紧张感,同时又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变得不那么陌生。为了让学生轻松快乐的进入课堂奠定了基础。

在第一环节,完整欣赏乐曲前我提出了问题:这首乐曲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以及会让你想到什么?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完成欣赏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板胡主题旋律,在对比中巩固板胡音色,潜移默化中感受乐曲风格,达到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的目的。对管子的认识采取视听结合,对风格的把握再次采用演唱比较法,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体验、获得了知识。在参与中理解音乐、发现音乐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达到熟记音乐主题的目的。

通过两段主题旋律的模唱,很容易的就把乐曲分为了三部分,然后从部分再次回到到整体,给学生重新进行一次知识的梳理,巩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小学《跳绳》说课稿 篇10

本课是四年级体操中的一项,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不服输的天性来制定本课内容,促进学生身体各关节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

根据中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模仿力强、活泼好动、喜欢游戏等特点。在教学中采用有趣的游戏方法、丰富的内容和多变的组织形式,使教材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和娱乐性。

二、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大胆向同学展示自己动作,相信我能行,告别我不行。

2、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用跳绳练习的方法,提高弹跳能力。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跳绳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动作技能,学会多种跳绳方法

2、教学难点:动作协调、连贯。

四、组织教法

1、为了更好完成教学目标,在课的启发兴趣阶段、我利用垫小步跑配乐的方式上圈,大大增加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充分热身,为上好整节课做好准备。

2、由于跳绳的方法很多,为了使教学更切合实际、给合学生水平,在育心强体阶段,我按照由“个人练习——小组组合练跳”等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勇于求异、展现自我的精神。其中,加入了“剪刀石头布”小比赛来判输赢,谁输了谁就用多种方法来跳,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在教学中,我适当地加入各组的练习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师生的关系,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激烈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一个平台,展现自我,增强其自信心,尝到成功的滋味。

4、在游戏阶段,我之所以选择了“挑选小航天员”这个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传播了关于航天英雄事迹,灌输于学生的思想当中,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有更高的奋斗目标,敢于接受挑战。其中我设计学生用绳子排圆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发挥想象,团结合作,战胜困难的精神。

5、然而在交流共享阶段,以悠扬的音乐作为放松运动,陶冶情操,学生不仅能充分放松,还培养了韵律感,使其德、智、体、美素质全面发展,达到了恢复学生生理、心理的目的。

五、教学根据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觉积极性原则、形象直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愉快教学原则和教学多样性原则。

六、采用的教学方法

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易分解,集中时间短,易接受外界干扰等特点,课中采用“讲解法、直观法、练习法、竞赛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

《认识图形》说课稿 篇1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角”。“认识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关于角的认识,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角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因此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图形认识,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在教学中我极力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参与新知的建立过程。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摆一摆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优势,把静态的课本知识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完成课堂知识的累积。

在认真分析教材后,我把这节课设置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游戏导入——生动活泼,过渡自然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本節课我以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摸取游戏盒中的一件物品,用语言描述物品的形状特征,引导学生通过有没有“尖尖的东西”和有几个“尖尖的东西”来判断,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角。

(运用猜一猜的游戏引入新课不仅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还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由生活中的经验过渡到数学知识,体现生活处处有数学)

二、设计活动——深入探究,积累知识

为了突破重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认知活动,让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步步深入:第一层次:“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这一层次:我先出示三个生活中的物品,以课件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角的特点,建立初步表象;第二层次:动手感受角的特点。眼到手到心到,在初步感知角后,设计动手摸角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分辨顶点与角的区别,加深对角特点的认识;第三个层次:回归生活,加深体验。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重新回归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中的角,完成由抽象到形象的转化。

(这三个层次活动的设计充分遵循了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这一认知规律。学生对角的认识经历了由外部感知到内部思维再又到外部显现这么一个过程,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

三、动手操作——集体学习,自我实践

为了突破判断角与什么有关这一难点,我采取学生小组讨论这样的集体学习方式自主讨论,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设计三个比较角的大小的问题,让学生继续讨论并最终发现通过观察重叠是比较角大小的好办法,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小组讨论学习,有助于学生在新知学习过程中通过集体智慧的力量快速寻找到知识的关键,也是本节课极力提倡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特色取名——彰显个性,激发兴趣

二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在课堂学习进行中安排记角这一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彰显自由个性,调节课堂气氛。教师适时引导:有没有简单的记角的方法?从而引入记角和读角的方法。

(这一环节,我有意创设了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表示角的方法,自由表达,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浓厚的兴趣,也对角的表示方法和读法印象深刻。)

五、实践练习——检验效果,回归教材

为了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是判断角。通过辨析与说理再次加深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第二层次是找角。这一组题目是对前面学习的记角方法的运用,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

第三个层次是用三根小棒摆出角。这是一道开放题,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以习题应用检查这节课的教学成果,同时回归教材,体现教学的实效性。)

六、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提问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设计:“放大镜能放大角吗”的问题,让课堂教学延伸。

说预设效果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说: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立过程,使其得到多方面、全方位的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充分运用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自体验,亲手实践,主动探索,亲身经历知识的建立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设计,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上一篇: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调研论文下一篇:万众一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