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实验教学说课稿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浮力实验教学说课稿

浮力实验教学说课稿 篇1

阜宁县明达初中 邓成军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第×号选手,今天我带来的课题是“浮力”,它是苏科版物理第十章第四节的内容。

下面我就从实验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这五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我确定本次实验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⑶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归纳以及准确表达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实验内容设计

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和学生认知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

1、体验浮力存在的的实验,如放飞气球实验、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的实验;

2、验证下沉的物体受浮力作用的实验,即称重法测浮力的实验;

3、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三、实验方法设计

根据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的原则,本节课我应用的实验方法有:

1、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动手体验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并通过演示实验的感知浮力的方向。

2、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作用,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

3、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实验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第一个环节:设计情景、激发兴趣

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思考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打算通过三个活动帮组学生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活动1:体验浮力的存在。

将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体验上浮的物体受浮力作用。

然后通过自制的教具演示浮力的方向:在细线一端系乒乓球,另一端粘在水槽底部,让乒乓球静止在盛水的水槽中,将水槽倾斜,观察细线的方向,与重锤线对比,从而发现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活动2: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的作用。

把密度较大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其重力。再浸入水中,比较物体浸入水中前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示数变化的原因,从而认识到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学会使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活动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通过刚才体验浮力存在的实验和称重法测浮力的实验,学生不难猜想到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由死海不死这个图片学生还可以认识到浮力大小还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对于这些猜想我将利用这些器材,引导学生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予以验证,同时提示学生注意变量的控制,然后相互交流,总结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那么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到底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下一个环节“阿基米德原理”。

第三个环节:引入原理,初步应用 指导学生自主阅读阿基米德原理,并推导其数学表达式,然后加以简单的应用。

例题:(?)可让学生在交流、比赛中完成。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浮力概念

2、称重法测浮力的方法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4、阿基米德原理

五、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关键是做好学生动手实验,把对浮力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含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在探究浮力的影响因素时学生的猜想很多,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能保证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其中,从而获得良好的亲身体验,继而达到教学目标。

浮力实验教学说课稿 篇2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根据北

师大版《物理》九年级第11、12章电学实验, 结合新课标“物理来自生活, 走向生活“的理念和现有的实验器材设计的一节课, 是一节全新独创的实验课。

本节课以立足现有实验教学资源, 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验资源为原则, 利用铅笔芯完成了四个重要的电学实验, 并且以此实验为契机让学生展开讨论:利用文具盒中其他工具还能完成哪些物理小实验?这是对本节实验的拓展, 也是对整个初中物理试验教学的思路拓展。

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物理课程

标准》中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组织和引导学生设计完成实验, 并讨论文具盒中的其他小实验。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熟悉的物体探究物理规律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特点以及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知识教学、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经历过程和情感价值教育等几个方面考虑, 力求使学生从这节课中不仅学到知识, 同时还能提高能力, 促进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 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 同时他们又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 学习陷入大量的题海战之中, 拼时间, 拼身体, 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实验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减轻课业负担, 但是实验资源有限, 每天都去实验室是不可能的, 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会认识到只要用心去创造, 你的实验资源将会非常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大大的调动,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手段

1. 根据所提供的实验器材, 让学生自己

设计实验, 对于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 通过“猜想→设计→探究→讨论→归纳→总结”的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2. 由教师引导、学生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教学内容, 由此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 在许多地方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五、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上课之前学生自行分组, 收集相关材料,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采用自主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生讨论分析收集的信息。在讨论、分析、综合的过程中, 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 从而培养自己的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详见教案)

七、教学设计说明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在设计这堂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这堂课我的主导思想是“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2.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来设计。

八年级下册《认识浮力》说课稿 篇3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过渡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对浮力的认识结合了前面所学的液体压强、压力,为后面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浮力及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设疑,引导

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列举实例,引入课题

课件投影:水里游泳情景、海上轮船、热气球等图片

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进行

1、浮力概念的建立

(1)让学生充分感受浮力的存在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谈感受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

根据学生说出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杯子、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④对于浮力的方向,可让学生回答。一般学生会说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这时可采用用手托一托和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3)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小组讨论:杠杆不平衡的原因

教师讲解课本中物体在气体中受到浮力的实验。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浮力及称重法测浮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去掉底的、不盖盖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瓶子盖上盖子,球会怎么样?为什么?

(2)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3)对于该实验不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要意识到不盖盖子时球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即可。

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为讲解浮力的产生原因打下基础。

(4)教师从理论上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并用桥墩的例子加强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了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四)反馈和巩固:课堂检测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一二题

(2)拓展延伸:由本节课我们 知道了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上-F下,你能从中发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吗?

【八年级下册《认识浮力》说课稿】相关文章:

1.认识分数下册说课稿

2.认识浮力活动课件

3.浮力的说课稿

4.浮力说课稿课件

5.《浮力》说课稿精选

6.浮力物理说课稿

7.《浮力》说课稿

8.八年级物理下册《浮力》教案

实验说课稿 篇4

在我国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兴起的教改大潮中,他们从本区的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对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现状、教研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虽然区属学校教师学历全部达标,但有一部分人参加工作较早,属经验型教师;另一大部分为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都有待进行达标后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学能力。职称方面,中级以上教师占28%,教学经验丰富,但缺乏理论学习;小学二年级以下教师占39%,理论水平不高,驾驭教材能力差,更需提高。教学现状,相当一批教师备课不得法,摘抄“优秀教案”“备课手册”,口头表达能力差。这种现状急需改变。最后,普遍缺乏教研观念,只教不研,教研脱节。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四方面问题,于1987年提出了“说课”这一实验课题。

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方式。

(二)具体做法

1.确定说课内容

(1)说教材:说出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编者意图及教材的前后联系。

(2)说教法:讲出自己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及理论根据。

(3)说学法:谈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4)说课堂教学程序:谈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

2.明确说课范围

关于地区范围:说课分为区、校、教研组三个层次。

全区大型综合性或单科说课:每年1~2次。

校级说课:每学期1~2次。

教研组说课:一般每周固定时间1~2次。

3.说课形式

学校基层教研组:重点课题分配到人,每周1~2次,均有重点发言人。

学校说课活动:每学期1~2次,排好顺序人人述说。提前一小时抽签选定课题,评出等级,表彰优胜。

区级说课:采取两抽签制,按职称级别决定人选。在规定时间内熟悉教材,写出说课提纲,尔后登台说课。

(三)实验效果

1.说课活动得到教师广泛的参与

据20所区属小学统计,几年来参加各级说课的达5385人次,占总人数的95%以上。

2.形成了学习教育理论热潮

据20所区属小学统计,1991年教师个人订阅的教育刊物量比1988年前多67%。

3.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掌握。

4.提高了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

5.提高了教学质量。

比如,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数量1990年比1988年增加62%。

主要参考资料

毛笔教学说课稿 篇5

郑重

教学内容:

一、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行笔方法;

二、基本笔画的书写教学:提、按、转、收;

三、书法作品的书写:斗方、对联、落款;

四、基本书写训练;

五、拓展书法书写的方法; 学情分析:

1、初学者较多,教学设计以入门教学为主;

2、教师注重手把手引导教学,适合学生的知识的接受;

3、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展个性的书写方式; 教材分析:

颜真卿《勤礼碑》为主要教材,其变化颇多,不宜过多抓细节的教学,应把握颜体字的主要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颜体的大特点:

1、横画细、竖画粗。

2、字体大气,饱满浑厚。

3、字形内收外放。

4、行笔干脆果断。

5、基本笔画中的特点:(1)横画压脚。(2)折角外圆内方。(3)出勾内敛藏锋居多。(4)捺画蚕头燕尾。教学过程:

一、永字八法的运笔行笔教学;

1、出示教学用字:“永”,说明书写时的方法;

2、引导学生进行永字的书写:

点如坠石、竖如弓、勾如鸟喙、撇如弯刀、捺画蚕头燕尾。

3、带领学生进行空写,边写边引导注意的要点。

二、书法作品的书写要点;

斗方: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之体裁,称之。

对联::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落款:古法书写顺序是: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进行书写。落款一般居于最后一句的中间偏下的位置。

三、基本字体训练;

1、出示教师准备的书写内容,讲解笔顺与要点;

2、学生先进行摹写,再进行临写;

四、拓展延伸;

浮力实验教学说课稿 篇6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鸿门宴》是高等教育出 版社《语文(拓展模块)》古诗文赏析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它是《史记》中的经典名篇。《鸿门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刻画生动鲜明。作为一篇经典课文,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疏通文义和理清情节脉络的前提下,我注重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解读项羽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对项羽的性格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美术专业高一年级1班学生。通过课前问卷调查,我发现:

1.40%的学生对项羽的认识来源于网络游戏,30%的学生对项羽的认识来源于影视作品,30%的学生对项羽的认识来源于历史典故,但是学生对项羽的认识是肤浅的、片面的,只知道项 羽是英勇 善战、重情重 义的英雄,对项羽的性格悲剧不了解。

2.70%的学生对课文习惯于粗略感受———关注情节,忽视细节,对人物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突破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项羽的性格。

(三)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赏析《鸿门宴》中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经典阅读感知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通过故事情境、人物语言、人 物行动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项羽性格悲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性格的修炼。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故事情境、人物语言、人 物行动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项羽性格悲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性格的修炼。

(五)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探究法:教师提供事例 和 问 题,让 学 生 自 己 通 过阅读、思考、讨论、辩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

2.推想法: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某种情境或已知的前提、条件,通过合理想象得出符合事理的结论。

(六)学法指导

本课主人公项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也是历来有争议的人物,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本课将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1.讨论法:让学生立足文 本,对 同 一 问 题 从 不 同 的视角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 学习古文 时真正“动”起来,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自主积累,自主整合,和自主提高。

3.辩论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 维和发散 性思维为特征,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让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项羽的历史典故,了解项羽的生平事迹,学习与项羽相关的成语典故。

2.教师将历代名 人对项羽 的评价、《王立 群读〈史记〉之项羽》,以及《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 人物———项羽为何会输给刘邦》上传到班级QQ群,供学生自学。

3.多媒体网络教室。

本节课由四个教学环节组成,分别是:玩游戏、知典故、识项羽;品语段、揣心思、解项羽;辩观点、论性格、评项羽;拓思路、感项羽、悟人生。

具体教学步骤:

(一)玩游戏、知典故、识项羽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连连看”游戏:学生根据“项羽之最”的评价找出相关的成语典故,并复述关于项羽的故事。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 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 学习成语 典故,了解项羽的故事,初步领会人物形象,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二)品语段,揣心思、解项羽

人物在某一情境下做出的反应显示出这一人物 的内心活动,表现其态度和立场,彰显人物的性 格。在这个环节中我指导学生运用推想法,根据情境和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来推想、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设计了任务单(附件一),准备了“项伯 说项王不杀沛公,项王许诺”;“沛公至鸿门谢罪,项王留沛公与饮”;“范增举玦,项王默然不应”;“樊哙指责项王,项王未有以应”这四个语段让学生进行分析、推想。引导学生在品读项羽不杀刘邦的这些故事情节中,注重对项羽人物性格的把握。

每组抽取一个语 段进行分 析,推想人物 的内心独白,推断人物的性格特征,小组讨论后完成任务单进行展示,展示的时候要陈述推想的理由,展示结束后,进行点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教师在小组抽签结束后进行示范。我选择了“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这个语段进行分析。

【示例】

语段: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提示:项羽听了曹无伤使者的话之 后,他的反应 是什么样的?结合情境和语言动作的描写对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合理的推想,推断他的性格。

参考:

(情境)曹无伤告密,刘邦“欲王关中”

(反应)大怒、攻打刘邦

(内心独白)实力比我弱的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明天就把他杀了!

(性格)粗暴、自大、冲动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推想 法,更注重对 文本信息的整合,对事物内在逻辑联系的挖掘和对事理和规律的探究。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展示的结 果也相当精彩,更有独到之处。例如,对语段一的分析,学生从项羽听了项伯的话后许诺善待刘邦,推想项羽的内心独白是这样的:“叔父说的没错,假如我杀了刘邦,岂不是被天下人说我不讲信义?”推断项羽是一个重情义、守信用的人。有学生推想项羽的内心独白为:“也是,刘邦兵力不强,那十万杂牌军怎敢造反称王?”推断项羽是一个轻敌、自大的人。有学生推想项羽的内心 独白为:“刘邦也没做错事,我还真不好下手杀他,否则就会背负不义的骂名了。”推断项羽是一个虚荣、目光短浅 的人。这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学会多方面看待人和事。通过语段分析,学生推断出项羽的性格特征有:优柔寡断、目光短浅、自尊自大、轻信、虚荣、重情义、守信用、自信、坦 诚、直率……既 有缺点,又有优点,此时,课堂的“生成”为进入下一个“辩观点、论性格、评项羽”的环节做准备。

(三)辩观点、论性格、评项羽

在“品语段、揣心思、解项羽”教学环节中,几乎每个团队内部对项羽的看法都有不同意见。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辩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学生根据观点的不同,组成正方和反方两个辩论小组进行辩论,正方小组和反方小组的人数不限,要求做到有理有据。每个观点能够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可加1分。以积分最 多的小组为胜。

第一个辩题:苏轼认为项羽在鸿门 宴中不杀 刘邦,表现了项羽的“君子之度”。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第二个辩题:项羽在乌江边自刎时,将自己失 败的原因归结于天意,你赞同吗?

学生的辩论是热烈的。形成了两大阵营,例如在第一个辩题中,一方是肯定项羽,认为项羽不杀刘邦,信守诺言,很有男子汉气概,令人尊重,哪怕死了也值得。一方是否定项羽,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中不杀刘邦而选择信守诺言是愚蠢的行为,错失了成就伟业的机会,输给刘邦这样的小人 本身就是 一个悲剧,你不仁我 就不义。……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人的性格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学会审时度把握机遇。

(四)拓思路、感英雄、悟人生

让学生从项羽的性格悲剧来审视自己,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性格的修炼,是“拓思路、感英雄、悟人生”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由此,在辩论结束后,我设计了讨论题:“有人说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中杀了刘邦,就会避免失败,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项羽性格中的弱点决定了他的人生态度、人生境遇,即使杀了刘邦,他还会败在其他人手下,由此引发了学生对“性格决定命运”的思考。最后,我要求学生思考“项羽的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扬长避短?”,在课后进行写作,发表在QQ空间或者微博上。

教学反思

1.沟通内外,构筑一个开放的课堂: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课前组织学生围绕“项羽”这一人物,查找资料,然后进行筛选,课内进行 探讨、分析。课后进行写作感悟,发到QQ空间或者微博上,互相评论。将课外容纳到课内,让课内辐射到课外,使教学成为一种深层次的、开放型的探究性学习。

2.环环相扣,探寻一个真实的项 羽:本课的设 计由“识项羽”“解项羽”“评项羽”“悟人生”四个环节组成,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成语故事中认识项羽、在揣摩心理活动中理解项羽,在辩论观点中品评项羽、感悟项羽,在拓展写作中由项羽的性格悲剧来审视自己,修炼自己。

3.授之以渔,获得一次提升的机 会:向学生传 授推想的方法,让学生在推想人物内心活动,推断人物性格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积累,自主整合,自主提高。

摘要: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鸿门宴》的教学中,以探究为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解读项羽的性格特点。这不但构筑了一个开放的课堂,使教学成为一种深层次的、开放型的探究性学习,而且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探寻到一个真实的项羽,同时使学生获得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说课稿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内容是冀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九课《镜子》第一课时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镜子》一课是“光”这一单元第三课。“光”这一单元以学生最常见、最离不开的光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心设计好的探究活动认识光的各种不同性质。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们认识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物体会发生不同现象”。本节课进一步研究“光在直线传播时遇到镜子会发生什么现象?”帮助学生懂得“镜子能够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从而认识“光的反射”这一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通过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和探究能力;从年龄结构看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有较强的求知欲;另外他们对光有了一些理解,对镜子反射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的结论。

2、能用自己的话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3、能正确说出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

5、能与小组成员交流实验中的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设计实验证明“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反射”,并画出光的传播路线。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课始创设情景,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观察探究,在师生互动中掌握知 识,学会本领。

(二)学法: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积极进行科学探究,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具准备: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白纸、三角板。

七、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猜谜语。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就请你们来猜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准、又快: “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脸上脏不脏?一看就知道。”(打一物)

学生说出谜底:镜子。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在你的实验桌上,把这个在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伙伴找出来吧!并请你说一说它每天给了你哪些帮助?

学生找出小镜片,介绍小镜子的作用。

(教学评析: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还沉浸在课下活动中的学生一下了就吸引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请出了镜子伙伴,过一会儿我们还要请来另外一个伙伴----光。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光的知识。

师:光是沿()传播的。学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师:沿直线传播的光如果遇到镜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你们想不想来玩一玩光和镜子的游戏?

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

(教学评析: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探究新问题,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二)合作探究“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1、教师出示实验器材: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平面镜、白纸、三角板。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各器材的作用。

3、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做演示实验。

4、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操作、观察、记录、交流等,教师适当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总结归纳: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7、引出“光的反射”这一性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光的反射”。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把孩子们熟悉的镜子摆在课堂上亲自研究,学生会

感到既熟悉又新鲜,学习热情高涨。清晰的光线实实在在出现在眼前,科学课真实而鲜活,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会乐于操作、观察、记录、交流、汇报,会知道“光的传播路线可以改变”这一性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拓展延伸

师:是不是只有镜子才能反射光呢? 生回答。

师:那课下就由同学们带着你的光源去寻找其他的可以反射光的物体,好不好? 生:好。

师:好,那咱们继续研究。下课。

板书设计:

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光的反射:当光照在镜子上时,有一部分光被镜面反射回去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探究新问题,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3、把孩子们熟悉的镜子摆在课堂上亲自研究,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新鲜,使他们学习热情高涨。分组实验,加强了小组合作能力。需改进处:

1、教师应在实验开始时进行安全教育。

2、教师组织学生实验的能力欠缺,驾驭课堂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3、教师引导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应让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过程,教师知道太多。

4、对学生一定要及时评价。

《观测天气》活动课教学反思

这次科技实践活动,既是对科学课知识应用的一次体验,也是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一次体验。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达到了预定的活动设想,也体现了新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生真实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了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这次活动就是学生在学习了科学课《多样的天气》,对观测天气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后,为学生设计的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制定观测方案,制作观测仪器,全程参与观测过程,老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只“ 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 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真诚参与了与人合作的探究过程,体验了与人合作的快乐,分享了他人的智慧。《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这次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开设了气温观测、风向观测、风力观测、云观测、降雨量观测等五个活动小组,各组担任的观测天气的任务虽然不同,但通过各组的合作,最后成功地观测出了当天的天气情况,分享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各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制定观测方案,制作观测仪器,共同观测,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也充分体验了“合作的愉快”。

3.学生真情感受了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科学态度教育,知道了对待科学要尊重证据,一丝不苟。《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这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科学课中所学知识和观测天气的操作方法,认真、准确地观测了气温、风向、风力、云状和云量、降雨量等天气要素,获取了准确的天气变化数据,从而真实的观测出了当天的天气情况。在整过活动中,学生始终严格按照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操作方法观测,尊重科学、尊重证据、一丝不苟,真情感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物体传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为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这一问题,而设计了“你听到了吗?”和“水能传声吗?”两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先认识声音能在木头、水、空气中传播,再理解声音是通过什么媒介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活动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发现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自己的猜想验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3.能结合身边事例解释物体传声现象,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声音传播的途径。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物体传声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发生芯片、玻璃钟罩、抽气机、水槽、石块、纸杯、学生身边物品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新课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几种学生熟悉的声音(如鸟叫声、琴声、锣鼓声、上课铃声等)。

教师: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请同学们想一想,猜一猜。学生思考后,说出猜想。(学生可能会说声音是被风带过来的,也可能说声音是通过空气传过来的,也可能说声音是自己传过来的。)

在学生发言后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传声。从而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验,寻找答案,新课讲解(了解气体传声)

教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测真是五花八门,那么,谁猜得更准确呢?下面仔细观察老师的实验,我相信细心的同学一定会从中找到正确的答案的”。

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然后,开始实验。演示实验:将一个发生芯片(从贺卡中取来)放入玻璃钟罩中,随后用抽气机将玻璃钟罩中的空气抽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听到芯片的声音由大变小,直到听不到声音,只看到芯片指示灯闪烁。)

教师:我做了什么使芯片声音听不到了?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味实验程序发表各自看法。(学生可能会说因为抽气机将玻璃罩中的空气抽出来了;或者说因为玻璃罩中除了发生芯片没有其他物体了;或者说因为没有空气了,所以听不到声音了。)

师生总结:没有空气,声音就听不到了,说明气体能传播声音。教师:请同学列举一些生活中空气传声的例子。(这部分通过他们观察,联系生活实际,就会很轻松地获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这一知识点,同时也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

三、自主猜想,拓展思维(引出固体、液体传声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声音还能在那些物体中传播呢?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举例(可能会说铁管可以传声;可能说木头可以传声;也可能说水可以传声。)

对于学生的大胆猜想,教师及时给予印的话评价,营造一种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点,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四、自主探究、设计方案

教师:猜想是需要用实验来验证的,同学们可根据教室里的材料和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要想好用什么材料?干什么?怎么干?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织交流,并讨论出小组的人员分工,实验步骤,从

中选一个最佳方案。

教师加入学生中并给予指导和提示,增强可操作性,最后,学生跟全班同学交流方案,争求建议。教师总结概括:研究物体传声实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要有传生物体,如桌、椅、地面、黑板、铁管、水等②要让物体发声如:敲、摩擦、说话、振动等。③要用耳朵听声音,如用耳朵贴在物体上听,或用纸杯罩住耳朵听,在同一物体不同地方听等。

五、动手实验,验证设想 教师提要求:

(1)小组成员,轮换操作;(2)试验中不要喧哗以免影响效果;(3)挠桌面或发声音时用力要适中;(4)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对固体传声、液体传声的实验是同时进行的,这是前面讨论的结果。(在实验中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养成,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六、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各小组代表把本组的实验结论跟大家汇报,通过汇报总结出: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向四面八方传播。总结后,教师相应板书。

七、理解应用,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将要给大家展示的是《护士人文修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次设计主要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一:教学分析

护士人文修养是护理学专业的入门课,是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人际关系学应用于护理学科的一门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合格护士必备的人文素质。它是提高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

(一)学情分析

1.该课程教学对象为护理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均为女生,高中毕业后进入我院,好奇心强,表现欲望强,善于模仿,喜欢上网,喜欢参与性学习,但学习持续性不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他们刚刚接触医学知识,对职业岗位没有概念;有很强的同情心、爱心,这些都为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2.参考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护士人文修养》,主编:史瑞芬。教学资源主要是学院优质资源教学平台、学院思政网站、学院数字图书馆、科学文库等。

(二)、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选自护理专业《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参考了高职高专护理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地区护理人才需求,结合学院现有设备优势,将该教材分为八章,本次章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绪论部分:人文为护理注入灵魂,要求学生了解及掌握人文、人文修养、人文关怀的概念和内涵;当前的人文忧患状况,医学人文缺失的原因;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及护士人文修养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人文修养的内容,熟悉护士应有的人文修养。

能力目标:学习及掌握提高护士人文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掌握人文科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提高美学修养,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自觉运用将人文关怀精神指导护理实践。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解释人文修养的有关概念,理解护理学的人文内核;难点是确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和态度。

二、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在充分结合了前面的分析结果之后,主要从信息化教学资源、教法、学法等三个方面出发进行了的优化设计。

就教法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流程为创设情景,明确任务、问题引导、启发讨论、媒体运用、课后拓展,如模拟实训、巡回指导等教学法。在学生学法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

教学手段主要是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进行了考虑:硬件方面主要采用了:一体化教室、多媒体设备、综合实训教室。软件方面主要采用了:PPT电子课件、FLSAH动画、教学视频、精品课程等。

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提问诱导法、互动讨论法等。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本次设计的核心内容,首先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内容编排形式,将原来简单传统的课程进行重构,依据护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基于网络信息课堂教学理念,采用讲授、讨论、提问、案例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和网络课程平台的教学资源,开展“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实践”的教学活动。重新设计了这三个递进的教学任务,实现了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这种渐进式的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

教学实施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课前初探建立兴趣,课中的设计围绕教学单元,通过三个步骤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很好的实现了“做中学,做中教”,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则通过拓展训练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课前准备

老师布置任务: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教材与网络教学资料,预习相关内容;下发学习任务单;学生查找与本单元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

(二)课上学习

第一环节,看教学案例及相关视频:

各小组同学展示课前收集的文档、图片、视频等资料,以此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老师根据同学们展示的情况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做到由表及里,学以致用。

第二环节,模拟实训:

老师利用PPT,结合FLASH动画、视频等资源,给同学们下达三个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认真思考,并充分引导同学们进行举一反三。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面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重点与难点内容,梳理制作PPT电子课件,作为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并上交。

第三环节,互动评价:

教师进行课堂实训即时考核。1.在线了解评价系统对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作及时评价,2.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3.在线填写评价表最后教师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进行在线留言及在线填写教学评价表及学习评价表。通过在线留言,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填写在线教学评价表及学习评价表,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情况,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与学。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校园网《护士人文修养》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进行。

(三)课后拓展

教师在课程结束前10分钟或课后完成:1.在线测试2.制定护理措施3.制作板报4.志愿者活动。

课后拓展可以1.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能力;2.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3.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特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4.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设计总结:本次教学设计采用了“多种信息化” 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丰富、实用而新颖,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优化了课堂。本着“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的技能不断加强,充分的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该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1.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整个教学过程由护士人文修养的案例视频创设情境,通过Flash、网络信息等多种技术,呈现了视频、动画、连线等多项信息资源,实现了学生递进、交互、自主、有趣地学习。2.以生为本,突出岗位技能: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专业基础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临床护理,让学生以临床护理思维思考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最终能制定按照护士人文修养的要求实施护理活动,为今后走向护理岗位奠定了基础。

再好的设计也会存在一定的不足,因为个别学生在分组活动时,太过于自我为中心,没能兼顾组中的其他同学,造成同学之间的不满等。加之实训室内部的设计不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及时调控与调整,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项羽之死》说课稿 篇9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具体就《项羽之死》来说, 学生们在高一时已经学过《鸿门宴》, 对项羽这个人物有一定的了解。而《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的最后阶段, 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 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 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他的性格, 表现了他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壮谢幕!至此, 项羽这个形象在太史公笔下得到完满的诠释。对项羽形象的赏析有助于学生赏析推荐作品中的西门豹和大铁锤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对于选修课程的“诗歌与散文”部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 并给予适当的评价。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 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基于此, 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梳理知识点,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疏通文义。

能力目标:学会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把握诗歌与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情感目标: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品读诗人、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从悲剧英雄项羽身上吸取失败的教训,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项羽之死》是一篇人物传记散文, 因而把握作品如何通过颇具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项羽这一形象, 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而如何把握诗歌和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写法, 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羽之死》是一篇自主赏析的课文。因而在教学中, 主要采取诵读法、自主翻译法、小组合作法、拓展探究法。将分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梳理文言知识、疏通文义, 主要采用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和质疑法、小组合作法。第二课时重在赏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把握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 主要采用比较阅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在难点的突破上, 引导学生结合史家的评论, 合作探讨并形成自己的一些想法, 以造成多种不同认识交流和争论的局面, 充分利用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 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让学生自主形成有关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项羽之死》虽是自主赏析课文, 但篇幅较长, 也是《史记·项羽本纪》最精彩最荡气回肠的一幕, 因而课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疏通文义和理清故事情节。分为四个步骤:初读扫清文字障碍, 标注通假字。二是边读边结合书下注解和工具书, 大致疏通文意。三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就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意义设疑、解疑, 难点词句由小组提交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四是理清文章脉络, 复述故事情节。而赏析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放在第二课时。

导语: (多媒体显示项羽图片并配项羽生平的文字)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 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 《鸿门宴》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胸无城府、暴躁易怒、骄傲自大、有勇无谋、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缺乏远见、缺乏政治头脑等) 这样的人是“英雄”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是”) 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入给历代帝王作传的“本纪”中, 并且把他放在《高祖本纪》之前。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骚客讴歌项羽, 把他称之为英雄豪杰、西楚霸王。最脍炙人口的诗则是李清照的《咏项羽》诗云:“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的眼中, 项羽是“人杰”, 是“鬼雄”, 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英雄!本节课将通过《咏项羽》诗与散文《项羽之死》对比阅读, 来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按照教学流程, 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大问题 (问题用多媒体展示)

1.想一想:李诗评价项羽生时是“人杰”, 文中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杰”?作者是如何塑造项羽的“人杰”形象的?

这一环节我将用吕良伟主演的《西楚霸王》中的一小段视频, 设置情景, 形象化地再现四面楚歌之际的“霸王别姬”。并提问:四面楚歌之时, 项羽惊而起, 起而饮, 饮而歌, 歌而泣。慷慨悲歌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项羽? (明确: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 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 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 哀叹时运不济, 诀别名骓美女, 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进一步提问:“多情善感”似乎不应是英雄所为, 项羽还能堪称“人杰”么? (明确:男儿有泪不轻弹, 只是未到伤心处。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复杂的, 文中的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表现了这种难言的情感。“泣数行下”, 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的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 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而“东城快战”则尽显其英雄本色。)

三问: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 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 (明确:东城快战中, 项羽三次出战, 第一次他“大呼、驰下”, 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第二次“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第三次“驰, 斩汉一都尉, 杀数十百人”。这一段在对比衬托中, 太史公用精彩的语言、动作和场面描写塑造了一个骁勇善战、无人匹敌、气势如虹的战神———项羽。但快战之前, 项羽则放言“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表现了他的极端自负而不自省。)

概括:项羽的“人杰”形象———骁勇善战、多情善感。 (语言、动作、场面描写、对比衬托)

2.说一说: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呢?李诗为什么说项羽死了也是“鬼雄”?

(明确:在“别姬”时“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 面对死亡, 却毫无惧色。“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 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 寥寥数语道尽一个顶天立地大丈夫的心声。“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敢”, 而是“不愿”。面临一线生机, 不是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 而选择了慨然赴死。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战场, 涤荡秦军。而一旦意识到自己对不起人民时, 选择了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才是一个悲剧英雄的本色。他死了, 也必为“鬼雄”。)

拓展延伸:结合文后四首诗讨论, 项羽到底该不该过江东呢? (可以评价诗歌的观点, 也可以有自己的新看法, 倡导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多媒体补充:易中天评项羽之死———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 项羽死得壮烈, 死得英雄, 死得气势磅礴, 惊天地, 泣鬼神, 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 为之洪波涌起, 浊浪翻腾。显然, 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 他的死, 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概括:项羽的“鬼雄”形象———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 (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以及对比衬托的手法)

通过赏析全文,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总结项羽形象:司马迁将自己爱、怜、怨、恨, 以至满腔的血全部的泪融注笔端, 谱写出这一曲英雄悲歌。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骁勇善战、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而又极度自负之人。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 潸然泣下, 悲歌慷慨痛别佳人。以数十击数千, 当者披靡, 斩将刈旗。身处绝地, 杀人无数, 放言此天亡我, 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 善战之能激荡天地。乌江岸边, 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 实知耻重义之人。

3.比一比:李清照的诗歌《咏项羽》和司马迁的《项羽之死》都塑造了项羽的形象, 二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李清照的《咏项羽》给我们一个印象或者是结论:项羽是“人杰”, 是“鬼雄”, 他“不肯过江东”展现了人格的伟大。而《项羽之死》则通过具体描写项羽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项羽的英雄形象。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 说:“意喻之米, 文喻之炊而为饭, 诗喻之酿而为酒。”由此可见诗文塑造形象的区别:a.诗歌的形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 散文形象着眼于具体逼真。b.诗歌形象给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散文形象则更明白显豁。)

4.研一研:探究项羽悲剧产生的原因, 真如项羽所言“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吗?说说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多媒体补充太史公和刘邦、韩信等人对项羽的评价)

上一篇:汽车配件管理与营销下一篇:新课改下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