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教学说课稿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体育课教学说课稿(共7篇)

初中体育课教学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8年级体育鱼跃前滚翻和50米迎面接力的教学。

本课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八年级教材。鱼跃前滚翻(新授),变向跑(复习)。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课在体育《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下,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对知识、技能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观点。通过情景教学的模式、用游戏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通过玩中学,玩中练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

二、教材分析:

“鱼跃前滚翻”动作要点概括讲四个字:蹬、跃、撑、滚;重点:蹬、跃;难点:跃和撑,滚的结合。属于滚翻类教材,在初中滚翻类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鱼跃前滚翻是在学习前滚翻和远撑前滚翻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为以后技巧联合动作教学服务。经常参加鱼跃前滚翻可提高身体柔韧、灵敏、协调素质,培养学生动作灵活,反应敏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践指导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人,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初二的学生经过新课程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已有很大转变,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自练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练中具有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自控能力。班级的纪律性好,集体荣誉感强,在课前自学的基础上,对鱼跃前滚翻已经有了基本的技术动作,为本课次的授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了解鱼跃前滚翻的动作技术结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鱼跃前滚翻的动作要领,懂得身体跃起腾空是区别于前滚翻的关键,理解变向跑运动在生活实践中的现实意义。

2、技能目标:8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鱼跃前滚翻动作,20%的学生完成动作圆滑优美,具有明显的腾空过程。学习变向跑提高快跑过程中控制身体,调整速度和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自我评价能力,通过艺术操教学,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美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教学:精讲多练,抓住重、难点。

2、示范法教学:动作规范、美观,具有模仿性和灵活性。

3、巡回示范教学: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巡回指导、及时指出技术动作的错误,避免错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4、情景教学: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实践分析运用技巧,提高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5、竞赛法教学:通过小组间的比赛,互相促进提高,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有助于形成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集体意识。针对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

(一)收心热身阶段

1--2’

教学步骤 :

1、课堂常规

2、有效无效口令。5--6次

目的:加强组织纪律,明确教学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兴奋性。组织队形(图示一:见教案)

(二)愉悦身心阶段

8’

教学步骤 :

1、游戏“组着地点”

3’

2、结合技巧特点:在音乐伴奏下师生一起做垫上健美操。六节,4*8拍

5’

3、诱导练习:团身滚动,4次。

半蹲后摆开始做兔跳练习,5次。

目的:为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为学习技巧做好身心准备。

组织队形:图示二(见教案)

(三)增智促技--育心强体阶段

30’

1、鱼跃前滚翻

18’

教学步骤 :

A、前滚翻练习,2次; 要求:在练习过程中两腿有伸直过程。

B、手撑标志线做远撑前滚翻练习3--4次;要求:双手远撑。

C、教师示范鱼跃前滚翻完整动作,并结合图解,归纳、诱导、讲解鱼跃前滚翻动作要领,及保护帮助方法。

D、学生在保护帮助下自由练习鱼跃前滚翻。

E、跃过同伴平举的手做鱼跃前滚翻动作并逐渐过渡到穿越呼拉圈动作。要求:根据练习者要求可自由调整平举手的高度和远度。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多次用语言强调学生在空中膝关节不要弯曲,以免造成运动损伤。

F、根据自己练习情况结合教师评价,组内讨论进行自我评价。选择练习难度,通过练习反馈,进行自我调整。练习难度分三组,基本完成组(A组)、达标组(B组)、创新提高组(C组)。

组织见图示三(见教案)。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分组后对基本完成组同学要进行重点辅导。

G、请2--3名不同类型的同学示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能分析动作,然后教师客观评价,并小结鱼跃前滚翻练习情况。

2、变向跑

12’

教学步骤 :

A、反应练习:背对或面对前进方向,从不同预备姿势开始,听信号转身跑2次3’。要求:不抢跑,转身快。

B、复习各种形式的变向跑:“之”字形跑、绕圈跑、折返跑,各2次3’。要求:变向一瞬间,动作要快。

C、变向跑接力游戏。要求:遵守游戏规则,相互鼓励。教法:教师讲解示范、巡回指导、评价、监督。

目的:培养学生控制身体能力,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应变能力。组织队形:见图示四(1)、(2)

(四)恢复身心阶段

5’ 教学步骤 :

A、教师领做放松操,学生模仿练习。1。5’ B、在音乐伴奏下,师生同做。2。5’ C、教师总结讲评,归还器械,师生道别。1’

目的: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机体功能,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组织队形:图示五(见教案)

七、教学媒体:

48块小垫子、一块大垫子、录音机一台、4根接力棒、20个呼拉圈、一个篮球场。

八、预计课的效果:预计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预计课平均心率130--140次/分

。密

初中体育课教学说课稿 篇2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体育 (水平二) 行进间运球 (新授) 和辅助内容:运球接力, 接下来我将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这7个部分向大家介绍。

1 设计理念

本课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和“自我调节”的教学理念,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本课的器材, 源于少年儿童常见的篮球, 将它作为教学的载体一物到底, 并根据水平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进行教材的编排。力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会、会中得, 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体验到体育课的情趣所在。

2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师用书体育水平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七章小球类与游戏单元。是本单元“认识篮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原地传接球”的第三课时。主要目的是改进和提高学生的控球技术, 发展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小球类与游戏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小学三四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

3 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3班, 班级大部分同学喜欢小篮球活动, 对小篮球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但是他们对小篮球活动的技战术知识了解并不是很多, 学生各方面素质良好, 但也存在着个别差异, 男生基础较好, 女生素质普遍较差。且不喜欢表现自己, 所以在练习中需要多鼓励, 评价标准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班风很好, 同学间团结互助, 有较强的凝聚力。

4 说教法

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创新能力。

2) 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练适度的语言讲解, 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 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3) 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 通过纠正获得正确动作的, 提高学习的信心。

4) “三点式”循序渐进法:在教学过程中, 做到先准备部分“慢一点”再到新授部分“稳一点”最后拓展部分“快一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动作。

5) 评价法:通过评价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游戏法: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掌握技术动作, 激发学习的兴趣。

5 说学法

通过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练习法等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要求学生带“问题”练习,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6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能积极参与篮球学习, 展现出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2) 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 使80%的男生、70%的女生能初步掌握行进间运球时手触球的部位和手臂运球的正确动作。

3) 情感目标:通过游戏,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体验体育的快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本课的重难点

1) 重点:运球时触球点及手臂的正确用力方式。

2) 难点:运球时能抬头观察周围情况。

7 说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课前将40个篮球摆成直径大约3米5个圆圈, 每圆圈8球;音响设备;球操音乐, 放松操音乐;篮球框五只。

教学过程:

开始部分三个内容:

一是课堂常规;

二是抢球游戏,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绕摆好篮球的场地慢跑热身, 当教师吹响哨声时, 所有人速度将双手压于一个篮球上。以达到迅速集中注意力和分发篮球的效果;

三是热身球操。要求学生精神饱满, 步调一致, 反应迅速。基本部分也分为三个内容:

一是复习原地运球。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和有效的复习, 我为这是环节设计了: (1) 小组内互相观察练习; (2) 抬头看教师手势练习; (3) 模仿教师运球动作练习等3种方式。

最后叫3位不同水平的学生展示, 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和分析。目的是让学生对比自己, 引起注意, 改正错误。

第二部分是学习行进间运球。

学生刚接触行进间运球, 学生在持球练习时大多学生心理都是比较兴奋和冲动的, 都有拿上球就快速运球的想法和行动, 但是欲速则不达, 学生往往是运球运得满场追球、捡球。因此课堂上新授阶段要求学生在原地运球的基础, 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行进间运球。这个阶段强调的是一定要慢慢运球, 最好是一步一步, 脚踏实地地运好球, 要控制住学生的运球速度, 以达到打好基本功的目的。

1) 向学生介绍行进间运球这项运动技术结构、在篮球运动中的处地位和重要,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教师进行完整示范, 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整体动作表象和了解各个技术环节过程。并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方法来逐步掌握动作技术, 安排如下练习:

3) 集体尝试练习, 要求学生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行进间运球,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行进间运球, 找出原地和行进间运球的区别。

4) 小组讨论练习, 让学生进步一了解行进间运球和原地运球触球点和落球点的区别, 教师提示放慢运动球速度。

5) 集体绕篮球场边线运球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技术。老师巡视指导, 全面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

6) 人球不同线运球练习, 通过人在线上走, 球在体侧运的练习, 加强对运球时球落地点的掌握。

学生对行进间运球技术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 通过“看时间”和“找朋友”的两个游戏让他们熟练运动技术, 让他们能进行抬头运球和运球时高低姿势的转变。通过游戏练习让他们的在行进间是把球运稳, 在上阶段的基础上把根基打得更扎实, 为下一阶段的快速运球做好准备。

7) 游戏:“同学同学几点钟?”让学生绕篮球场运球, 教师站场地中央, 提问:同学同学几点钟?并举高双手, 让学生观察手指个数。几个手指就是几点钟。

当12点钟时, 所有学生从高姿行进间运球, 变为低姿原地运球。目的是让学生克服运球时, 不能观察周围的缺点, 要求学生尽量在运球时抬头。同时进行高低姿势的转变。

8) 找朋友游戏:将男女生分成2大组, 分别在半个篮球场地内自由运球, 遇到同学时, 通过握手、击掌、交换球等方式交朋友。在限定时间内交到一个朋友加一分。掉球一次减一分。

采用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提高练习的效果, 进一步巩固动作技术。通过“看时间”和“找朋友”的游戏, 有效地突破了本课教学难点:球时能抬头观察周围情况。而流程3、4步小组讨论练习和集体绕篮球场边线运球练习则很好得实现了本课教学重点:运球时触球点及手臂的正确用力方式。

第三部分是运球接力比赛。

第一轮采用叫号出发的形式进行比赛, 让学生进行第一轮尝试, 教师观察各组学生, 适当调整各组实力。

第二轮采用接力比赛形式, 1号运球出发绕过标志物后运球与下一位同学击掌, 2号方可出发。

运球接力比赛这一阶段, 通过一些竞赛来加强练习效果,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一步巩固提高技术技能的目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的练习, 学生基本都可以掌握好行进间运球技术。

结束部分:

采用配乐模拟划船的方式, 让学生对手臂进行放松。一边放松一边总结, 达到缓慢收心, 总结评议的效果。

初中体育课教学说课稿 篇3

一、要素化模式说课稿的不足

教师说课时,组织者为了便于评价,通常要制定相关的评价要素和量规,最常见的要数“老五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与“新五说”(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媒体和说教学过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说课者自然就按照这些评价要素来撰写说课稿并实施说课流程,随之形成了以“五说”为依据的“要素化模式”(也稱“五段”模式)。

但事实上,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按要素化模式进行说课时,说课者为了按“顺序”说全各要素,必然会在五个要素之间来回穿梭,不易清晰地展现教学设计的过程,从而降低了说课的逻辑性。例如:在说教材的过程中,说课者必然要说“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但现实是,教师在分析完教学内容之后,还必须分析学情,才能确定哪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哪些是教学的难点。又如,教法和学法本应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们均会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若按“老五说”,会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若按“新五说”,又会造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中对教法和学法叙述的重复。再如,从逻辑上讲,“媒体的选择”和“板书”均属于“教学过程”的下位概念,而在要素化模式中,将它们设为并列关系,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二、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提出

由于说课是介于备课(教学设计预案)与讲课(教学设计预案的实施)之间的高层次的集体教研活动,说课稿的撰写也应看做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应用。因此,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1],我们提出了结构化模式说课稿(如下图),按照教学设计原理的逻辑顺序与递进关系,进行说课稿的撰写和说课流程的实施。采用结构化模式,不仅能将相关的评价要素有机地融合在结构中,还能使说课的流程更有逻辑性。

三、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应用

为了便于说明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我们以小学信息技术“画方形和圆形”一节的说课设计为例,详细描述说课设计各阶段的内容及方法。

1.说课稿的标题

主标题:我是小小工程师。副标题:“画方形和圆形”教学设计与分析(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及说课的侧重点)。

2.说课引言

今天我说的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1课“画方形和圆形”的教学设计与分析(向评审者表达明确的说课信息)。

3.教学内容分析

说课者阐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科书内容的把握,以及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定位。可用三句话表述:(1)指出说课内容出自何处(若引言已写,此项可略);(2)分析该内容在系统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指出该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以本节内容为例,“画方形和圆形”是在学生认识了画图工作界面,识别画图工具,了解线形工具基础上的实践运用。在提升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对画面的平衡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知识点是:利用Shift键精确画出方和圆,掌握画图工具的使用及构图。

4.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教学难点及分析难点成因的主要依据。这部分包括:(1)指明教学对象;(2)分析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可包含班级的学习风气)以及对教学对象智能水平、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检测结果。本节学情分析如下:该班学生虽接触计算机时间不长,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课前问卷统计调查发现,35%的学生在家使用过画图工具,只有8%的人画过方和圆。

5.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在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时,除了要注意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准确归类,还应明确阐述确立教学目标的具体思维过程和依据。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够用圆形和方形的工具画图;利用Shift键能精确地画出方和圆。(2)过程与方法:在方形和圆形的绘画练习中,熟练掌握规则图形的画法及图形搭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方形和圆形的组合构图,提升合理构图等艺术修养。

6.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与对策

在这部分,说课者仅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不够,还应该“说出”将其作为重点和难点的理由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学重点部分的阐述,甚至可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挖掘;对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则立足教学内容固有的技术难度,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智能水平加以剖析,并给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这个环节能衡量出说课者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高低,也是说课的一大亮点。就本节而言,教学重点:方形、圆形与圆角矩形的准确操作;难点:利用Shift键精确画出规则的几何图形。由于学生首次利用Shift键和鼠标“合作”操作,属于技术协调技能的训练,应通过多练加以巩固。

7.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并不是说针对每条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设计出一个相应的策略。但对于主要教学目标,尤其是那些不易实现的目标,则应该给出详细的教学策略。通常,反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是考虑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媒体的恰当选择和教法学法的合理运用等。针对本节而言,一是通过投影童话中“小猪的草房子被大灰狼吹倒”等画面,“需请同学帮助设计”来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通过“帮”小猪设计带烟囱的房子,画电脑屏幕、公共汽车、雪孩子等童话内容,以解决“如何将单纯、枯燥的画方和圆”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的问题。在教法上,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引导,与学生个人上机练习及分组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8.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说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既要展示教学过程的全貌,又要清晰表现出关键点的设计思想及有效办法。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的成功经验是,首先,要将整节课划分为几个环节,并采用客观陈述性语言描述的方式,简洁地表述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均用概括性的标题引出。这节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2)重点分类,各个击破;(3)难点分解,步步为“赢”;(4)合作探究,拓展延伸;(5)作品交流,评价总结。其次,在“说”教学过程时,最好配以流程图(在说课稿上画出,说课时用投影或挂图展示),以清晰地展示出教学过程的全貌。此外,还应注重讲述教法和学法是怎样合理运用的。

9.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具体可分为前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设计,可在最后单列,也可将其融入其他模块。例如,前置性评价的设计可在学情分析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可在主要知识点学习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则主要用来在一节课完成时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可放在教学过程表述的最后进行。

当然,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图1,可设计出七模块式,也可以设计出六模块式,也有人提出三模块式[2]。无论采用几个模块,笔者认为,都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1)逻辑性。即注意说课的各结构模块的因果顺序;(2)系统性。即将评价要素按“整分合”的原理,有效地分解到说课的每个结构模块中去;(3)艺术性。即在每个结构模块之间要用过渡性语言进行衔接;(4)有效性。即在有限的(说课)时间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学设计思想与内容。

该文由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高师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创新培养”及连云港师专校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的实践与理论”基金资助。

初中体育课说课稿 篇4

1、调动情绪激发兴趣阶段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是否能通过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师通过视频导入:播放奥运会太极拳比赛视频

师:同学们,咱们学校开展太极拳学习也有一段时间了,通过你们的了解再看这段视频有什么想法呢?

生:老师,太极拳表演太漂亮了,可是运动员的动作都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怎么没有学过呢?

师:呵呵,其实这套动作主要体现了太极拳中的棚捋挤按等技法,你们也学过,只是以前学的动作中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太极拳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动作――揽雀尾,在这个动作就棚捋挤按四法体现的清晰完整,并且在攻防中这个动作也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

生:那我们学习以后就能防身了么?真的好使么?

师:当然,今天咱们还会组织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这个动作掌握的最好,反应最灵敏,评出咱们班的太极高手进行表演。

学生高兴欢呼,教师确定学习小组。

通过视频和学生的对话,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树立一个集体荣誉感,并紧密的和本次课堂教学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过渡合理自然,并对本节课的太极拳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身心准备阶段

本节课准备活动的形式为太极拳的基本功练习。基本功练习主要是手型、身法、太极步的练习。通过练习,充分活动身体各部位,达到活动身心、活动关节的目的,配合轻柔舒缓的乐曲,既烘托出太极的韵味,又有效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基本功练习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原地的基本功练习,然后跟随教师一起进行行进间的基本功练习,再进行不同方向变换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探究演示合作创意阶段

a、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首先,发给每组同学一本简易动画图解,带领同学一起观看。通过图解视频再结合口诀,让学生记住揽雀尾动作要领的关键词,并通过口诀识别对应的图解内容。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本课主要内容前,在技术动作的理论知识上,有了详细的了解,并牢记掌握。然后,教师进行揽雀尾的动作示范。按照图解的内容要求及指令,教师做示范,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然后,教师再边讲解动作的重点要求边做模拟的实战演练,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战模仿;接下来,选出一名学的好的同学做为进攻方,教师作为防守方,进行一攻一防的实战模拟练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强调练习的难点;最后,学生间两人组合,自主学习,自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运用图解示范法和示范法教学中,由于其具有动作规范、美观、模仿性和灵活性强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非常直观的条件下,进行模拟练习,不但能够对技术动作的理论知识牢记掌握,而且对技术动作的掌握也非常快。在自由练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关心和鼓励,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将鼓励和关心学生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以及外在的行为表现适时的进行点拨和引导,来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情境,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挥,身心得到有机的统一。俗话说:“有想法才会有进步”,学生的思维舒展了,这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教师再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在激发课堂学习气氛的同时,提高学生练习的热情和练习的效果。之后,在学生基本掌握揽雀尾的技术动作基础上,设立情景当遇到坏人他向你打过来的时候怎么办?通过情景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一攻一防的练习,不但增加了练习的难度,同时也拓展了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

b、以组为单位,培养相互帮助的良好精神。

在基本掌握揽雀尾技术动作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分组教学形式,在各小组长的组织带领下,进行分组的攻防练习,使得学生练习的兴趣得到了再次的提升。各组的组织形式多样化,采用揽雀尾的四法解决不同进攻,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练习热情得到了提高。再通过分层次教学,按学生理解动作的能力进行分组练习。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性练习,由易到难,既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独立思考,不断提高的良好品质。

c.以体验成功感,培养抗挫折能力为发展最终目标。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对抗比赛中,先练习并掌握规则再进行游戏比赛。通过游戏竞争达到熟悉掌握技能的目标,不但是学生对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而且更加的活跃了课堂气氛,把本次课的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本次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前半部分为后半部分做铺垫。通过基本功练习、揽雀尾动作的练习和四种技法的应用练习、锻炼,达到本次课学习掌握揽雀尾技术动作的教学目的,也为对抗比赛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比赛以组的形式出现,将学生与自己的小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为有了自己的小组,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通过各小组组长的组织,进行各种游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其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充分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最后,我设计了“合力大闯关”的游戏,太极拳运动特别注重严谨、沉稳,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态度,沉稳的性格品质,我将在小组比赛中胜出的学生按能力分为三个关口,由其他同学进行闯关,一声令下,同学们争先恐后,以在两分钟内突破三关为胜。注意:闯关时同学们的双脚不能移动,只能通过学过的技巧使对手移动,时间到判为失败。通过游戏竞赛,不但锻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加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精神。教师对成功者的表扬、及时的奖励,激发学生积极锻炼、乐于锻炼的兴趣;对失败者的鼓励、加油,激发学生不怕挫折、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游戏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技术练习的兴趣所在,游戏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品质培养的根源所在。

4.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阶段

在优美、舒缓的音乐旋律为背景的渲染下,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学会瑜珈放松。让学生愉悦身心,逐渐放松心情。

因为学生有了自己的小队,课堂中不时的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的竞赛,有了竞赛就要有结果,我用颁奖仪式作为课堂小结。教师组织组内交流、学生代表发言,评选出本节课的最佳守关擂主和最佳闯关员,并评选出本节课在课堂上表现出色的“太极之星”队员。教师进行发奖,并激励学生。使全班都围绕在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之中。

九、“教学效果”

初中体育说课稿 篇5

本课侧重运动技能目标,采用先整体后分组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音乐《中国功夫》及游戏包、剪、锤,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入本课学习内容。以初中生为主体,强调健身拳动作的连贯和稳定性,发展初中生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学习使初中生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同时还采用讲解示范、语言激励、安排比赛等手段,使初中生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乐,进一步挖掘初中生的潜能。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初中生,共40人。该年龄段的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初期,朝气蓬勃、富于想象,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时会出现浮躁的心情,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体育课是他们释放压力,身心得到放松的最佳地方。但由于武术讲究的是基本功,加上武术教法比较简单、枯燥,过于要求技术的掌握,可能使初中生在课堂上产生消极的情绪。因此,本节课力求从教法和学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从而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缓解学习压力,陶冶初中生的情操。

三、教材分析

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深受广大初中生的普遍喜爱。而健身拳是国家为了适应初中初中生的特点,为适合体育教学而改编的易学易练的武术动作。

初中生通过演练武术得到美育熏陶,初步建立健身拳的概念,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和节奏感,提高动作的连贯性,培养初中生的武术兴趣,提高初中生的运动技能,激发初中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养成经常运用武术锻炼身体和修身养心的习惯。本节课主要学习健身拳1—4动(起式、戳掌冲拳、抽拳弹踢、进步蝶掌),教材特点是动作简单,要求初中生掌握基础动作为主,为今后健身拳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通过游戏包、剪锤充分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初中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健身拳学习。

2.运动技能:使初中生获得武术基础知识,提高初中生的兴趣。使95%以上的初中生学会健身拳的技术动作。

3.身体健康:发展初中生力量、灵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达到强身健体。

4.心理健康:加强初中生的武德修养,培养初中生勤学苦练,自尊、自信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等优良品质。

5.社会适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互帮互学,体现出集体力量,团结第一。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健身拳动作规范、准确

难点:动作的连贯和稳定性以及武术的精气神

六、教法和学法

1、教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枯燥的特点,结合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新理念,以初中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线,针对武术教学比较简单和枯燥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行抱拳礼和音乐《中国功夫》,提出问题从而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和情绪激励法(通过游戏包、剪、锤及教师演示健身拳连贯的动作,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这样易于激发初中生兴趣,促使初中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采用讲解示范法,在教学的一开始教师正确完整的演示健身拳。以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感染初中生,激发初中生“我很想学”的情感,为初中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组合动作要领而打下基础。

2、学法:本课初中生主要采用:尝试学习法、比较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初中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而后在练习中,通过初中生间相互对比、交流、评价和小组探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含义。最后通过集体表演、个人展示相结合,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促进初中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七、教学流程

一、调动身心(10分)

1.课堂常规(1分)

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出缺席人数、安排见习生

要求:快、静、齐,精神饱满

抱拳礼、音乐“中国功夫”引出本课内容,激发初中生的兴趣爱好

2.准备活动部分(9分)

(1) 慢跑、活动各关节

(2) 行进间正踢腿、行进间侧踢腿、马步、弓步、虚步

(3)游戏:游戏:包、剪、锤

1.手型猜拳:规则,两人或两人以上一组,以手型掌、勾、拳代替包、剪、锤

2.拳:规则,两人或两人以上一组,以并步、弓步、马步、虚步等代替手型包、剪、锤

游戏要求:1、动作准确、到位,反应灵敏。

2、遵守游戏规则。

(4)以提问方式引导初中生积极思考,学习武术有什么好处?初中生积极回答。总结,有那么一句话“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中医学讲: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气神不断提高转化,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可以延年益寿。

设计意图:学习武术对初中生的柔韧性要求较高,柔韧性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完成动作的质量。因此通过武术的基本腿法和步法练习,达到热身效果。而且渐渐引导初中生进入课的主题,培养武术精神。

二、学习活动(25分)

1.学习武术健身拳前4动(教师完整的演练前4动)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刚劲有力的动作来感染初中生,进一步激发初中生学习的欲望,使初中生兴趣达到最高点。

2.讲解动作名称和要领。让初中生边看边听讲模仿教师动作

设计意图:武术属于肢体语言,每一招每一势代表着初中生的内心世界。模仿教师的动作很重要,先模仿上肢,再模仿下肢,最后整体模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随时用语言提示,以使初中生的模仿更加逼真。

3.初中生自由组合,体验动作。让初中生(3—5人)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通过初中生慢动作的演练,发现自身动作的问题所在。

设计意图:在初中生慢速体会时,初中生之间可用口令控制练习,用自己的标准纠正动作,并自己琢磨动作,与同伴互相学习,与教师商讨动作等。此时要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在这个时候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初中生练习积极性。同时重点提示初中生在初步掌握动作阶段一定要记住不要改变方向练习,始终朝一个方向,这样会增强初中生的记忆力。

4.集体练习,汇报表演。

①初中生列队练习,先分解再整体最后连贯均匀。

②教师巡回指导并且关注掌握动作速度慢的初中生。

③留一段时间,让初中生上前表演。

④初中生互相观察、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1、根据初中生个体差异,重点辅导一般初中生。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心,使全班初中生均衡发展。从练习活动中培养初中生团结协作,谦虚好学的习惯。

2、充分发掘初中生运动潜能,通过教师评价,初中生互评,促进初中生改进动作。以完美动作表演体现“我能行”,使初中生能在表演过程中体验成功。

三、收回身心(5分)

1、以扣打、按摩、深呼吸进行放松。达到消除疲劳、陶冶情操、恢复体能和心理的效果,让初中生在舒缓欢快的气氛中结束课堂的学习。

2、课后小结 教师对本课的评价、总结。初中生自我反馈。

3、师生再见并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场地:操场

器材:录音机1台

五、运动生理负荷预计

适宜心率:80次/分左右 最高心率:110次/分左右

初中体育万能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为了让大家对XX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将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指导思想

首先我对本课题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

本课题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坚持“健康第一”为依据,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宗旨。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掌握从事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养成终身体育态度和习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形散而神不散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个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选自七——九年级《体育与健康》的教材。xxx运动是中学生非常喜爱又易于开展的运动项目,经常从事xxx运动可以使人体在灵敏、力量、柔韧、协调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通过教学,不仅促进了中学生身体动作准确性、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动作能力的发展,而且使学生从游戏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从而对xxx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是中学八年级。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中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采用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男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在游戏和竞赛中容易“跑题失控”,女生学习兴趣普遍较差,且不喜欢表现自己,所以在练习中需要多鼓励,适当降低评价标准,以及激发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通过xxx的练习,激发学生多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与行为。

技能目标:初步学会xxx运动合理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灵敏、速度、柔韧、协调等素质。

情感目标:通过xxx运动的教学与联系,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五、重点和难点

本着xxx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xxx

2、教学难点:xxx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六、教法和学法

教法:我们都知道xxx运动时一门培养人得xxx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创新能力;

2、讲解示范法:通过精炼适度的语言讲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概念,以优美的示范,利于学生模仿正确技术;

3、纠正错误法:由于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完成练习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纠正获得 正确的动作,提高学习的信心。

学法: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课我认为要教会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方法,在本课的学法中,采用“听、看、想、练、比”的学习方法,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尝试,观察对比,师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过程

根据认知事物的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变化的规律将本课分为四个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一)、开始部分

主要是课堂常规,包括集合、师生问好、队列队形练习

(二)、准备部分

主要是热身操和游戏。这样安排一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二是能使学生的生理机能活动能力从相对较低水平逐渐调动起来,为人体进入运动作好生理心理上的准备,并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基本部分

首先是巩固已学知识,并通过温故导入的方法开始新授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向学生介绍xxx运动的技术结构、技术要求,教师再进行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整体动作表象,了解各个技术环节,并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安排练习,练习组织形式为集体练习何分组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全面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改正错误。最后叫三名学生展示,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评价,总结自己的优缺点。

(四)结束部分

全体学生做放松操,使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得到放松,之后作课堂小结,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然后布置器材,最后师生道别。

八、预计课的效果

《静电现象》说课稿 篇7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原子构成初步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

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知道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③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④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

2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石墨分子、金刚石分子、富勒烯分子的图片,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电子转移的动画课件,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

3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我从小磁针的灵活转动获取灵感,事先在玻璃棒和橡胶棒中间打眼,使他们都能支在支架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和对计算机的模拟电子转移过程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習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趣味视频,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个实验引入新课,第一个:一种演示放电现象的实验设备,让一位同学转动手柄,产生电火花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样一个实验,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多感官共同作用,而且,与播放视频相比,该实验现场感强,毕竟是眼前发生的,学生感觉会不一样,第二个:把碎纸屑置于电视机屏幕前,关闭电视机,看到碎纸屑都“飞”到了屏幕上,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实验?首先,这个实验学生在小时候已经做过,我想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

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樣?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4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物体摩擦后为什么能带电呢?科学家从物质结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安排学生自学课本p28页第一部分,P30页最后一部分,(多媒体课件显示)1.分子是——构成的;2.(图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个属于单质分子?哪个属于化合物分子?3,原子是由带——电——和带——电——构成的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安排学生带问题自学这部分知识,使学习带有目的和计划性,能突出重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完成自学的基础上,用动画展示不同物体得失电子而带电这一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上一篇: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实施方案下一篇:以重阳节为主题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