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已进入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石油的需求量激增。在此影响下,石油开采工作越来越频发,但是由于石油井下作业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井下作业出现安全事故,危及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石油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石油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当前石油井下作业现状

(1)井下作业现状

当前石油井下作业操作工序相对复杂,涉及到的工具以及设备较多,同时因为井下作业时间无法准确确定,就会导致作业现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就会引发安全事故。而对于井下作业形式的严峻性一般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客观上,现阶段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发生频次较高,没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重大伤亡,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进行改善和整治,对井下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关注不够。二是主观上,相关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没有树立正确、牢固的安全思想意义,“安全第一”仅停留在口头上,对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仍存在较大的欠缺,比如经常出现违规行为,实际操作与严格的安全制度不符等。所以当前石油井下作业的现状十分严峻,对安全事故的防范不足,存在极大的安全威胁[1]。

(2)井下安全事故的具体类型

石油井下安全事故通常划分为两大类,即是工程事故和生产事故。其中工程事故包括机械事故、操作事故等,生产事故则包括有火灾爆炸事故、有毒有害气体中毒事故、人身伤害事故、环境污染以及电路事故等。因此在石油开采的过程中,相关企业必须要加强井下作业的安全防护。尤其是在我国进入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对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大,石油开采活动以及井下作业数量逐渐增多,要积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安全事故对操作人员和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推动石油行业的健康、良好发展。

2.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分析

(1)相关人员安全意识不足

在石油开采开采活动中,对于井下作业出现安全事故,其主要原因则是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对安全问题缺乏重视和认识,没有形成坚定的安全意识。同时在井下作业过程中,管理人员也存在安全意识缺乏的情况,过分追求生产效益而忽视对安全问题的研究分析,就会导致安全设施管理不合理,甚至缺少正规的安全防护手段。同时石油企业对安全管理投入的资金较少,在很多石油井下作业中,操作人员的安全帽和安全带都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和数量不足等状况,并且对安全防护设施的维修保养不到位,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和功能,从而加大了人员伤亡率、增加企业经济损失。最后很多井下操作施工人员都抱有侥幸心理,对安全设施使用较为盲目和随意,忽视细节性防护,比如在操作中对微小的违规行为不在意等,这种情况都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井下安全事故,造成不利影响[2]。

(2)缺乏专职安全监督

按照我国石油行业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制度,其要求对井下作业的人和设施要设置专职安全监督进行管理,主要职能是监督石油井下操作人员的施工行为是否符合相关安全规范,同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和保护。而且由于石油井下施工的危险系数较高,必须要委派专职安全监督进行管控。不过在实际操作施工中,石油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放弃对专职安全监督岗位的设置,或者是对监督的培训不足等,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专门安全监督的工作无法发挥实效性,不能对井下作业实施有效的监督和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事故发生几率增大。

(3)缺少安全培训

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即是对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不足甚至缺少,针对井下作业安全我国石油行业已经颁布出一系列的安全施工规范和标准,但是在实际中却收效甚微。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石油企业对员工缺少必要的安全培训活动。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以期降低预算资金,不断简化安全培训的过程和流程,也有极个别企业将安全培训直接忽视,认为员工具有工作经验即可,直接到达现场进行井下作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操作人员自身对安全重视程度不足,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

(4)设备落后老化

由于石油井下作业的工序比较复杂,而且涉及操作环节较多,因此在开展作业施工时,需要借助大量的机械设备以完成施工任务。不过操作人员在井下使用设备时,要求设备能够长时间、不间断的连续运转,在此工况之下,就会加快设备的老化速度和磨损程度。机械设备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呈现出工作疲劳状态、自身性能有所下降、使用寿命大幅缩短的问题,极大的增加了井下作业的事故几率。另外一方面,部分企业因为资金有限,对设备的投入不足,就会出现井下设备更新较为缓慢,很多陈旧老化和超过使用期的设备仍在使用,存在较大的安全事故隐患。

3.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1)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操作

针对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频发的现实状况,相关人员首先则需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指导操作施工,保障其安全性。因此石油企业需要严抓管理、教育和监督工作,通过教育宣传和推广培训等措施提高井下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其次管理人员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以及施工现场特点,制定井下安全责任制度,弥补现有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

(2)建立完善的井下作业安全管理体系

石油井下作业安全需要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因此石油企业先要进一步加强对井下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力度,督促操作人员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和施工标准,积累和总结作业经验,以更好的形成安全操作习惯,从而提高操作人员自觉主动的在安全规范指导下开展作业活动。所以石油企业需要结合井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作业目标等,制定严格的操作程序和管理标准,最大限度的消除人为因素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其次石油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井下作业安全管理体系,设立专门安全监督,针对施工现场环境进行安全管理和控制,严格执行作业现场安全条件标准,避免出现塌方、环境污染等影响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需要落实各部门及个人的安全责任,调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施工积极性,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观念。最后石油企业需要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针对井下作业易发生事故环节和部位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员,对井下作业人员操作行为进行管理,不断改善施工作业环境,尽可能的消除和减少井下存在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同时企业还需加大对安全经费的投入,强化对专门安全监督的培训和培养。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多与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操作行为相关,因此为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导致严重安全事故,则必须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操作能力,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有效提高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技能以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降低损失。其具体措施是:首先石油企业要针对井下作业特点,对员工积极开展安全防范技能培训,促使其充分认识到佩戴安全防护用具的重要性,以确保安全,并要对员工培训一定的安全防范能力和避险能力;其次石油企业应组织井下操作人员开展模拟实训,仿真各种事故发生时,应选择的合理处理方法,提高员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将事故威胁和影响减到最低,避免出现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后是要通过教育培训手段培养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发生安全事故时保持沉着冷静的头脑,合理选择避险措施,保障人身安全。

(4)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井下机械设备

通过对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的分析可以得出,资金投入水平直接关系到事故的发生概率,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安全经费,完善井下安全防范设施和用具。具体措施是要保障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具的数量和质量,即是在采购环节中制定规范化方案,加强对防护用具以及机械设备质量的审核和检测,确保用具和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和运行,而且在开展下井作业之前,要保障每一位操作人员都佩戴防护性能较好的安全防护用具,减少人员伤亡。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井下的相关设施设备,确保物质基础符合安全施工的要求。所以为防范设备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性能良好、技术性强的机械设备,对陈旧老化设备进行及时更换,从而保障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防范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还需对井下机械设备采取高效率、高质量的维护保养措施,定期对设备的运行性能和磨损程度进行检查,消除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避免机械故障而导致井下安全事故发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井下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在当前对石油量需求激增的背景下,石油开采活动日益频发,因此石油企业需要加强对井下作业安全问题的重视。通过对当前石油井下作业和具体事故类型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相关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缺乏专门安全监督人员、缺少安全培训、机械设备落后老化等问题,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针对于此,石油企业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障井下操作安全,比如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强化安全操作、建立完善的井下作业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井下机械设备等,尽可能的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人身安全以及石油开采活动有序推进,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石油是我国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之一,其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在石油开采活动中,需要相关操作人员进行井下作业。因此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并且在现场设施以及环境的影响下,爆炸、火灾等事故频发,给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本文主要阐述当前石油井下作业现状和井下安全事故的具体类型,分析石油井下作业安全故事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关安全防范措施,旨在进一步保障石油井下作业安全,推动安全标准化良好建设。

关键词: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宝鑫.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40(06):7-8.

[2] 张文军.井下作业危害因素及安全技术分析[J].化工设计通讯,2019,45(11):255-256.

上一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究下一篇:对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