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务公开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环境政务公开

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务流程再造

摘要:在电子政务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政府管理的理念、政府治理的结构、政府程序和工作流程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政务流程再造的逻辑框架,分析了其必然性,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政务流程再造的构想。

关键词:流程再造;电子政务;政务流程

传统的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要求[1]。流程再造的目标是通过重新设计组织流程,使“流程最优”,从而获得绩效的跃进[2]。

一、政务流程再造及其逻辑框架

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流程再造是指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利用电子政务运作的机制,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对政府部门的业务工作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再造后的政府政务流程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和高效率,达到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与服务水平的目的。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理论源于企业界,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政务流程再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务流程再造是对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的革命,创建新的政府治理行为方式、组织结构等管理模式,在新的服务理念和原则下,提高政府政务管理的绩效和服务质量。把政府流程作为最基本单元,通过剖析政府组织的整体运作过程和管理模式,完成对于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新设计,以实现对政府运作模式的全面转变和绩效的提高。政务再造的逻辑框架图如图1。

二、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必然性

(一)信息时代的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政府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环境更复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能够使更多人可以无障碍享受到电子服务。然而,这些异质化的个体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个体偏好,无形中增加了公共服务的复杂性。为了做好服务,可以从多个角度区分用户类型,比如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目的等。要完成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政府在公共管理服务中必须进行用户群体的细分,充分考虑不同用户和不同服务模式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所以环境复杂性正在不断增大。(2)环境的动态变化性。在信息时代,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更新,信息传播渠道空前增加,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促使个体的需求观念发生变化和转移,各种标新立异的观点不断涌现,公众偏好容易受到不可预测的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

(二)知识分工要求强化政务协同

电子信息时代,知识迅速膨胀,而人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人脑的容量也是有限的。政府内部各岗位的操作技能都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想在短时间内快速见效比较难。因此,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适应电子环境以及新的政务工作流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由于政务工作的复杂性,单个人想要完全掌握某项工作的全部知识技能是不可能的,每个人只能拥有部分知识与技能,很多工作需要专业化团队的合作才能完成。团队协作对协作与分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对组织协调机制进行革新,而不是传统的条块分割的职能划分。

(三)流程型组织具有内在的良好柔韧性

流程型组织特别强调“业务协同”,对多种职能的包容力和灵活多变的业务处理正是它的特色。流程型组织中不同部门的边界日益模糊,面向需求的结构模式使流程组织比较方便地进行任务型团队工作方式的调整。电子信息技术为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获取、整合与共享提供了可能,并且让组织结构的重建与扩充更方便。电子信息技术还保证了组织内在良好的可塑性和柔韧性,能够较好地满足政府在电子信息时代紧跟时代变化、实现自我调整的需求。

三、对我国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思考

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开展,不能简单地将现有政府事务不经改变地移到计算机和互联网上进行处理,必须对政府传统程序、工作方法和个性化的工作方式进行重新审视,进行必要的清理、简化、优化、整合和改造。

(一)管理理念再造

建立公民中心理念是实现流程再造的核心要素。“以公众为中心,以公民为导向,以流程为出发点”是电子政务流程再造转变传统政府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变革,促使政府由“职能型”向“服务型”转变。流程设计在公民立场上审视各种政务流程,以方便公众获取服务为最终目的,以尽量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设计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进行转变,政府要给予公众更多的选择并聆听其意见的机会。从政府的职能管理向职能服务转变,塑造具有现代服务精神的政府。

以流程为服务中心的理想是要完成流程再改造的要求。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不能以某个专业性职能部门为中心,注重电子政务流程整体优化的协同性和系统性。业务流程是某些系列功能相关联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的,其目的是为公众创造有利的公共服务。对影响流程运作的障碍要进行铲除,原有政务流程中支离破碎的模块要进行整合,削弱原来部门业务分割的现象,在业务流程和职能分配上冗余的部门以及重叠的流程与活动会被取消或者合并。要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反思,分析出相关的原因,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培养更优化的信息技能。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重新规划设计,打破陈旧的组织结构及规章,重新设计与构建流程,要进行彻底的流程重建。

(二)政务工作流程的优化与再造

一方面,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子政务工作流程。政务工作流程是完成行政管理目标的过程,它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工作环节组成,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相应的指向和顺序,其过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工作流程内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并不是固定的,当电子政务工作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政府的工作目标有变时,流程内的工作环节也会发生变化。工作流程的优化和再造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按照清除、简化、整合、自动化的原则,设计新的工作流程,构造有序的政务流程。另一方面,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整合政务流程再造。高效率的电子政务流程是以信息化为基础支撑的,网络信息技术将传统政务流程中不同管理环节和流程作业线进行重新整合。信息技术改变了政务流程信息内容传输的方式,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和管理的质量,也能对复杂的政务流程进行规范,减少个人行为对行政决策的干扰,提高行政管理的控制水平。信息化带动了政务活动的专业化,使原本模糊的行政职能变得更清晰,并对政务活动划定边界,将政务工作分别交给最合适的部门和人员来完成。

(三)内部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再造

政府部门传统式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层级制管理造成政务活动的处理环节多、机构多,导致电子政务信息与资金流动等缓慢,并且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成本。这样的结构模式,会造成信息传递发生偏差。因此,为了适应电子政务流程的优化,我们需要改变金字塔式的结构模式,建立扁平化的政府组织结构,有利于政府组织内部之间实现直接沟通,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多余环节,让政务信息传递更快捷,减少信息传递的失真现象,不断降低信息传递成本。政务流程再造追求的是一种彻底的重构,它不仅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要转变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还要突破现行的组织结构与行政流程,不断找出完成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要根据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管理原则,对政府部门的一些相关内部职能进行整合,实现决策、执行与监督等不同职能的协作与分工。

(四)提高信息素养水平与信息管理技能

从政府的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政府跟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与事业单位的电子政务以及政府对公民个体的电子政务。无论是哪种电子政务形式,都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电子政务活动是新技术与新流程的融合,如果没有一定的电子信息素养水平与电脑操作技能,一般工作人员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公众也无法接受电子政务提供的便利服务。需要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有效地开展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培训,利用科学普及活动,提高公民的信息素养水平与操作技能。

(五)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标准

通过重新设计组织流程,使电子政务工作流程优化,从而提升绩效。流程再造首先就是要重新对现行工作流程进行反思,分析行政业务流程不同工作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和服务质量,建立不同绩效的评价指标来找到业务流程可改进的空间。业务流程再造后,需要对新的业务流程质量进行评估,并在对流程绩效评估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流程,为适应政务活动的变化作好准备。政府电子政务流程再造要建立完备的绩效评估制度,以便对行政流程的成本和效率进行科学评估,否则,流程再造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四、结束语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把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与电子政务相结合,最终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应用,促进政府行政改革的深入开展,进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徐强.电子政务的流程再造的理论与操作[J].天府新论,2010,(5):94-98.

[2]李智刚.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政府业务流程再造[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16(5):109-112.

作者:李作化

第2篇:营商环境中的政务环境建设评价

摘 要:政务环境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其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营商环境的总体效果。以整体政府理论为逻辑起点,从价值导向、制度保障、技术手段以及操作流程四个维度构建政务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吉林省12个市州“只跑一次”改革的实施成效调查,对政务环境建设状况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政务环境建设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社会评价相对低于政府预期,特别是对制度保障的评价差距较大。明确政务环境建设的成效和不足,探寻政务环境建设的提升路径,应着眼于公民需求,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流程再造以及网络支撑的优化与协同。

关键词:营商环境;政务环境;“只跑一次”改革;政务服务效能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逻辑及未来走向”(JJKH20190302SK);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吉林省‘只跑一次’改革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9XQ002)。

[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8.009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中央经济工作会、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多次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部署,强调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随后,各地政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并出台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如北京市提出“深入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重庆市制定并发布了“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具体方案。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基础性工程和重要抓手。政务环境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地方营商环境优化的总体效果,因此,有必要以政务环境为切入点来探讨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营商环境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也不断涌现,亟待厘清阻滞发展的关键因素。世界银行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 2019)显示,我国营商环境总体评价在190个经济体中位列第46位,较上一年度上升32位[1]。尽管总体水平逐步提升,但仍存在发展短板:中山大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对16省份政务大厅实地调研的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政务环境发展仅处于中等水平,软硬件良好,服务水平不及格[2]。可见,政务服务水平滞后对营商环境建设存在一定的阻滞作用。

政务环境是营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居于营商环境建设的首位[3]。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打造优良营商环境应着眼的四个方面,“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位列其中。为加快政务环境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进行政府效能革命并推出各项改革举措,如江苏省的“不见面审批”改革、天津市的“一枚图章管审批”以及武汉市的“三办”改革[4]等,其中以浙江省实施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最为典型,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面临着经济发展放缓、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亟须改善营商环境以释放经济活力。因此,吉林省仿效浙江省提出了“只跑一次”改革,2018年2月,吉林省政府发布了《全面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5],同年3月印发《全省政务大厅(服务中心)加快“只跑一次”改革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工作方案》[6],并在4月至8月在各地区、各部门逐步推进。改革实施至今,政务环境建设状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进一步提升和改进?本文将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和回答。

(二)文献综述

政务环境研究成果零星,对政务环境进行文献梳理,需要在营商环境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加以展开。国内外关于营商环境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重点大体在于探讨营商环境的价值和意义、营商环境的现状评价、营商环境的影响因素、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治理等[7]。基于营商环境的已有研究成果,本文从中梳理出关于政务环境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文献分析。

一是探讨政务环境的研究语境。已有研究多是将政务环境置于软环境的范畴内进行探讨,使其作为评价政府软环境或投资发展软环境的指标之一。王守伦阐述了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政务环境就是其中之一,具体细化为政府整体形象、对投资者亲和力、政府服务标准化程度等九个次级指标[8]。嘉兴市统计局课题组构建了软环境建设监测评价体系,将软环境细分为七个方面,政务环境居于首位,并下设政府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工作态度等七个次级指标来具体评价政务环境。侯万锋认为,营商软环境离不开政府为投资者提供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政府自身革命更是改善营商软环境的关键[9]。李作周认为,政务环境由透明度、效能、服务水平等要素构成,代表了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的政务氛围状况,从目前来看,政务环境是制约地方政府软环境建设的关键因素[10]。

二是探讨政务环境的评价指标。构建政务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关键在于从哪些维度来对政务环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读。徐现祥研究团队将政务环境的评价体系分为硬件水平、软件水平以及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并基于全国16省级行政单位、84市、182区的政务服务大厅的实地调研,发现我国政务环境达到中等水平,且地区之間政务环境发展不平衡[2]。孙萍、陈诗怡以政府干预理论为逻辑起点,从公共政策供给、制度性交易成本、市场监管行为和基础设施服务四个维度来构建营商政务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辽宁省的调查数据分析指出在公共政策供给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11]。臧兴杰、樊哲基于国内外政务服务改革现状分析,构建了市级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并基于用户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两个方面提出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郭卫华、范鹏辉从我国国情出发构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将政务环境作为6个一级指标之一,具体涵盖了企业设立、投资立项、投资结汇、纳税缴费、通关便利、办理变更等二级指标[12]。

三是探讨政务环境的优化路径。已有研究对政务环境的优化主要围绕高效和透明两个路径方向。李军鹏针对“放管服”改革中存在的“效率困境”提出了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破解困境之法,即遵循“互联网+政务提速工程”的解决思路,以政务提速倒逼改革,为建设整体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13]。徐晓林等认为,政务服务中心在政务服务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关注公众信任、感知质量、公众满意以及持续使用意向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促进政务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政务环境的优化[14]。此外,胡兴旺、周淼在借鉴国内外部分地区典型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务环境建设的“四个加快”[15];宋林霖、何成祥将建设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作为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路径之一,强调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及提高政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来改善政务环境[16]。

从上述已有文献的梳理来看,在研究范畴上,政务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从营商环境视域来解构政务环境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将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视域下来探讨政务环境建设。在评价指标上,已构建的政务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各不相同,且政务服务的内涵尚未清晰,国家层面也未对政务服务概念内涵与外延进行具体界定[17],因此,需要基于特定政策情境来构建或调整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使其更加适用。在优化路径上,建设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是基本方向,但要在厘清政务环境的建设现状、明确优势与短板的前提下进行,从而保证路径优化更具针对性。

二、政务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政务环境的要素构成:基于整体政府理论

构建政务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选取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吉林省“只跑一次”改革的实施情况,以整体政府理论为基础来解构政务环境要素构成,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整体政府理论关注公众需求导向、协作整合机制和信息技术应用[18],这与“只跑一次”改革的实践历程相契合;二是整体政府所采取的整体性治理方式以官僚制为基础并着眼于政府内部机构的整体性运作[19],这与“只跑一次”改革的组织基础相一致。

整体政府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为应对公共部门和公共服务“碎片化”问题以及通过加强协调措施来提高政府效能等而提出的理论[20],其特点有:一是内涵范畴的广泛性。整体政府的内涵较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理念模式或方法途径,而是一个伞概念(Umbrella Term)[20],既可以指决策的整体政府或执行的整体政府,也涵盖了横向合作的整体政府或纵向整合的整体政府;整体政府的实施主体既可以是地方政府,又可以是政策部门、改革小组等[21];涉及范围既有任何层级或机构的政府,也包括政府以外的组织;协同的既有中央高层,也有地方层级,更有公私之间的伙伴关系[22]。二是目标与手段的协调性。整体性政府是具有“目标相互增强和手段相互增强”特点的一类政府,强调以协调整合为基础来实现目标相互增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来实现手段相互增强[23]。在目标确立上,整体政府的新模式蕴含着“以公民为基础、以服务为基础和以需要为基础”的治理理念,关注对公民需求的回应。同时,更加关注政府服务效能的提高,即通过纵向协调与横向合作来实现整体治理和效能提升[21]。在手段选取上,突出了信息技术手段和数据库的重要性,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变革和政府在线治理[24]。

综合整体政府的含义阐释和理论架构,可以从中总结出整体政府理论的基本要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政务环境的要素构成(图1):首先,在价值导向上,突出公共利益和公民需求的重要地位,以人为出发点,为公众提供多元服务并满足个性化需求,以公民需求为首要目标和核心价值。其次,在制度保障上,明确了机构调整是重要的制度载体,且以横向整合和纵向放权为机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关注机构调整的协同化。再次,在技术手段上,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实现政府的在线治理模式,注重信息共享和数字化建设,强调政府治理技术手段的信息化。最后,在操作流程上,注重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全流程优化整合,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规则壁垒,实现政府治理的规范性和具体操作的无差别,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管理效能。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中的政务环境是指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为办事人(企业和群众)提供政务服务的软硬件条件的总和,体现了整体政府的基本理念,由价值导向、制度保障、技术手段及操作流程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二)政务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只跑一次”改革的各项举措,从价值导向、制度保障、技术手段以及操作流程四个方面构建政务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构建指标体系的具体步骤是:首先,依据研究主题的内涵提炼及文献积累进行一级指标设定,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其次,在一级指标基础上对二级指标进行细化,从而找到具体的量化指标;最后,通过预评估进行指标筛选,从而最终确定政务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来看,政务环境建设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在价值导向方面,以满足公民需求为出发点,从“只跑一次”改革所带来的便利性、简易性和服务性来考察政务环境建设;在制度保障方面,主要从协同机制和公开机制两方面进行考察;在技术手段方面,主要考察网络化和信息化两个方面的建设情况;在操作流程方面,从事项办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行考察。

三、基于吉林省“只跑一次”改革的政务环境建设评价

(一)样本选取与调查设计

依据政务环境评价的分析框架,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于2018年11月初至12月底对吉林省“只跑一次”改革的实施情况展开实地调查和成效测评,从而对吉林省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对政务环境的建设情况做出评价,具体调查设计与实施过程如下(表2)。

在调查范围上,根据开展“只跑一次”改革所涉及到的地区和部门,本次调查主要涵盖了吉林省12个市州。在调查对象上,一是省、市、县三级的“只跑一次”改革相关负责人、政务大厅工作人员、行政审批局工作人员等;二是办事群众个人和企业相关负责人。在调查内容上,一方面,获悉吉林省“只跑一次”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对改革后群众的办事体验和主观感受进行调研。在调查方法上,包括资料分析、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课题组走访了12个市州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政务大厅,收集了各地提交的“只跑一次”改革自查自评报告、佐证材料、改革总结等官方资料,基本廓清本次改革的总体情况;开展座谈,通过问询和交流等方式来获知改革实施的具体情况,厘清预设问题。通过问题设定、现场访问、电话访谈等方式,考察办事人(企业和群众)对“只跑一次”改革的感知度、认可度和满意度等,从而获得办事人对“只跑一次”改革成效的主观评价。在调查过程上,分为方案设计、数据采集、实地考察、电话访谈和綜合评定五个阶段。方案设计阶段(2018年11月1日至11月25日),设计和论证市州的客观测评指标体系、主观测评问卷,确定样本框及抽样方法;数据采集阶段(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3日),收集各市州的“只跑一次”改革自查自评表、佐证材料、改革总结等材料;实地考察阶段(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7日),分成5个测评小组,分别由专家带队,对12个市州开展“只跑一次”改革成效的实地调研;电话访谈阶段(2018年12月13日至12月19日),对办事人(企业和群众)进行电话访谈,市州有效样本1 617个;综合评定阶段(2018年12月14日至12月24日),在承接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实地考察和电话访谈,反复讨论和论证评价指标体系,最终从总体上得出市州的成效测评结果及排名。

(二)数据分析与研究发现

通过“只跑一次”改革实施情况的实地调查,对吉林省政务环境建设情况做出评价(表3)。结合“只跑一次”改革的具体实践情况,评价指标体系还纳入了对本次改革总体评价的考察。在指标类型选取上,囊括了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两种类型,客观指标衡量的是改革的政府执行,是目前各项改革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实施进展,通过官网查询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获得;主观指标衡量的是改革的社会评价,是社会群众在办事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评价,采取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获得。在分数设置上,客观指标每一项满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主观指标分数设置与之相同。

从客观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制度保障的建设成效较为突出,而技术手段方面相对落后。价值导向、制度保障、技术手段以及操作流程的客观指标平均分分别为9.21分、9.79分、7.93分和8.22分。在制度保障中,公开机制得分最高(平均分为10分),各市州建设情况较好,能够做到将改革措施及时对外公布。在技术手段中,网络化建设情况欠佳,得分较低(平均分为7.22分),网上办理事项的实现程度仍有待提高。

从主观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社会公众对操作流程的评价较好,但是对制度保障的评价较低。价值导向、制度保障、技术手段以及操作流程的主观指标平均分分别为8.57分、8.53分、8.55分和8.60分。在制度保障中,组织协同得分较低(平均分为8.48分),说明社会公众对跨部门协同方面的认可度不高。在操作流程中,规范化得分较高(平均分为8.65分),社会公众对事项办理流程的规范化建设更为认可。

从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的结果比较来看,主观评价相对低于客观评价,社会满意度低于政府预期。一是从本次改革的总体评价来看,12个市州对“只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贯彻落实情况较好(平均分为10分),基本能够执行改革措施并完成改革任务,但是社会评价相对较低(平均分为8.71分)。二是从制度保障来看,主观评价结果与客观评价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制度保障维度在客观评价各项中平均得分最高,而在主观评价各项中平均得分最低。

(三)政务环境建设的成效与不足

评价吉林省的政务环境建设现状,有必要对目前政务环境建设的成效进行总结,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剖析,从而为进一步改善政务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奠定基础。

1.从价值导向来看,服务意识显著增强,但服务质量仍待提高

从价值导向来看,政务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首先表现为地方政府服务意识的转变,具体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人文关怀的增强。一是思想观念转变。通过一年来的“只跑一次”改革实践,各级政府在作风、观念、行动上均有明显改善,逐渐从管制思维向服务理念转变。例如,公主岭市从服务对象生命历程角度梳理办事事项,实现“两个从生到死”(自然人从出生到去世、法人从设立到注销)涉及事项全部入驻服务大厅,体现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理念。二是人文关怀增强。“只跑一次”改革始终坚持以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最终标准,关注服务细节和不同群体需要,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服务始终。例如,四平市在服务大厅设置引导服务岗位和特殊人群服务区,体现了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服务意识虽有所增强,但是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各市州基本上达到了改革任务要求,但是群众和企业对本次改革的满意度评价相对较低。这说明“只跑一次”改革还没有完全满足办事人的需求,服务质量也没有让办事人满意。一是服务流于形式化。例如,一些被列为“即办件”的事项在实际操作中未达到即办效果,甚至是不具备即办的可能。再如,办事前置条件繁琐,形式上要求材料齐全即可“只跑一次”,但实际上要实现材料齐全则需要多次、多部门跑动,“只跑一次”便流于形式。二是服务效果参差不齐。在电话访谈中,社会公众对有些部门的服务评价较好,满意度较高,而对有些部门的服务评价较差,办事体验不佳。

2.从制度保障来看,机构调整稳步推进,但协同化障碍依然严重

机构调整主要体现在权力下放和部门整合两个方面。一是进行权力下沉。据统计,吉林省级行政权力原有3 956项,保留2 768项,取消了1 113项,占原总数的28%;下放了75项,占原总数的2%[25]。一方面,“把权力放在该放的层面”,即适用于市场调节的全部归还市场,服务于群众的事项放权至基层,涉及企业的事项则依企业性质和规模不同放权至相应政府层级。另一方面,向国家级开发区下放权力,例如,吉林省人社厅依据“能放尽放”原则向国家级开发区放权42项,为开发区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二是推进部门整合与重组。党的十九大对于机构改革作出了重要指示,在厘清各部门职能基础上对机构设置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和拆分,吉林省同步贯彻落实了中央对机构改革的指示精神,对照中央机构做出相应的机构调整,实现与中央机构调整的同步推进。

在机构调整过程中,协同化问题成为制约制度保障建设的主要障碍,并突出表现为跨部门协同不足和制度设计相对滞后等问题。一是联合审批机制还不完善。各部门针对审批事项和流程均进行了简化,但是未从办事人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联合审批机制不完善。例如吉林市梳理的投资立项审批涉及到16个部门,包含85个事项,606个要件,办结时日为272日,足可见办理过程相当复杂且耗时。二是顶层制度设计不协调。例如,法规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存在滞后性。虽然吉林省《全面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对“于法有据、依法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在实际调研中获悉,一些推进改革的措施会与现行法规规章制度相矛盾,这使行政人员陷入两难境地:减去一些不必要的要件能够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但是若减去这些法律明文规定的要件,行为就是违法了。

3.从技术手段来看,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但网络支撑相对滞后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建设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的重要手段,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一是大力打造政务“一张网”。吉林省提出将省、市、县各部门纳入到“一张網”中来,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二是充分开发各类信息资源和服务渠道。在信息资源整合上,吉林省建立了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和电子政务项目协调管理机制,消除“僵尸”信息系统。在服务方式上,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化手段拓宽服务渠道。全省各地办事大厅纷纷设置自助式软、硬件办事办公设施设备,网上办事大厅、公众号、二维码、APP等办事方式得到普遍推广。市场主体准入“e窗通”系统正式上线运行,申请人和窗口干部之间由“面对面”改为“键对键”,申请人足不出户便可取得营业执照。例如,长春成为“百度政务通”项目全国首个落地城市;白城市“互联网+医保”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开展医保经办与资格审查工作,做到了“服务到家、审批在线”。

信息化建设虽有所提升,但网络支撑不够仍是吉林省政务环境建设的最大短板。一是信息烟囱林立。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孤岛问题突出,信息核验有待加强。调研发现,有的地级市本级就有几百个政务信息化系统,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相互之间提出的数据共享要求迟迟得不到满足,即便在同一部门内部职能处室之间也存在这一问题。二是政务云体量不足。信息存储和运转需要依托于强大的基础环境。吉林省2018年提出了全面推动“数字吉林”的建设目标,构建“吉林祥云”的大数据平台。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大数据平台尚在建设过程中,“吉林祥云”也处在起步阶段,政务云体量并不能承载目前各地各部门的信息存储和运行的基本需要。三是系统兼容存在困难。在实施“只跑一次”改革之前,各地各部门为推进政务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各自对内和对外的信息系统。政务“一张网”建设开启后,众多信息系统并不能完全与政务“一张网”兼容和对接,而重新建立兼容的信息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这导致工作人员要在多个系统之间来回切换和重复操作,增加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负荷。

4.从操作流程来看,事项梳理初步完成,但标准化建设有待完善

梳理“只跑一次”事项清单是优化政务服务操作流程的首要任务。吉林省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18年2月)以及《关于全省政务大厅(服务中心)加快“只跑一次”改革,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2018年4月),均对事项清单梳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实施情况来看,各地各部门初步完成了梳理任务。截至2018年10月,群众和企业办事省级事项共计1 227项,实现“只跑一次”事项1 198项,占省级事项总数的97.6%,比之前确定的80%的改革目标提高了17.6%[26]。此外,各市州明确了服务事项的操作规程。依据吉林省地方标准,对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事项编制标准操作规程(SOP),明确事项名称、法律依据、审查标准、审批程序以及审批时限。

从改革的落实情况来看,各地各部门标准化建设参差不齐,标准不一、流程不同,仍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事项办理标准不一致。各地各部门都按照自己内部情况确定办理标准,导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标准不统一、不兼容,出现标准“打架”的情况。例如,一些事项涉及到多部门审批,同一要件在某一部门已经被减掉,但是在另一个部门仍然被要求提供。二是事项划分标准不一致。各地虽梳理了事项清单,但事项划分的标准却存在差异。例如,长春市按照服务对象类型来划分事项;吉林市则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经济行业类型为标准来划分事项;梅河口市将事项分为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两类。可见,地方操作标准各异,这都会影响省级层面的统一管理。

四、政务环境的优化路径

“只跑一次”改革作为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先行举措,是加强政务环境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重要尝试。基于对其“只跑一次”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我们提出政务环境的优化路径。

(一)关注需求导向,提升服务效能

群众和企业不仅是服务的对象,更应是政务环境建设的逻辑起点,政府要始终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基本导向,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一是要关注需求。及时获知公民需求是部署改革工作的前提和依据。应广泛征集群众和企业的意见、建议,问策于民。通过开展基层调研活动,如民意调查、企业家座谈会等,切实体会和了解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为接下来的工作部署提供现实依据。二是要提高服务质量。改革成效是理想构建和现实执行的有机统一,理想构建描绘了改革的应然效果,而实然效果更多地取决于改革的现实执行,且直接表现在服务质量上。从目前改革情况来看,执行层面的改进空间重点在于服务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普遍提高,树立高质量服务的典型和标杆,督促其他地区或部门补齐短板,从而促进全省服务质量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服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在充分了解群众和企业需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的合理化需要改进服务,从而增强办事人的服务体验和满意度。

(二)统筹顶层设计,整合协同推进

要构建整体政府的制度保障,就要打破边界限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改革合力,推进“跨界”协同。一是继续深化简政放权。进一步下放“含金量”更高的审批事项,提升下级政府的承接能力。从清查下级单位没有审批实权、仍需上级单位核准的具体事项入手,着力改变市县两级的权力“空壳”状况。利用职能整合和机构调整的契机,打破旧的部门利益关系,以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为导向,破除因部门间政策把握不一、权力边界不清而造成的现实困境。二是协同推进并联审批。针对行政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建立审批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推进并联审批模式,实现跨部门协同审批。统一精简前置要件,建立跨部门间要件的互信互认机制,避免重复认证和重复审核。统一编制办事指南,以事项为單位整合办事流程,实现跨部门事项办理的自动流转和同步进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将行政服务中心作为“构建整体政府模型的试验场和突破口”[27]。三是统筹完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完善顶层设计,协调机构安排,从而为改革提供各项必要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同步更新法规规章等,消除法律层面的制度障碍,为改革各项措施的顺利推进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推进改革的制度化建设,将改革成果以制度形式加以确认,增强改革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以建立广泛的政府信任。

(三)打破信息壁垒,强化网络支撑

信息化是整体政府在技术手段方面的重要特征,这对在信息技术勃兴背景下的“只跑一次”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改革的信息化建设。一是要提供信息核验服务。信息烟囱林立说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无法做到数据共享,因此,要破除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但是,这样一来会降低部门数据保密性,存在信息安全风险。而信息核验则与之不同,关键不在于共享,而在于互认,这样既能够满足对必要信息的调阅和查询需要,又能够避免信息因共享而失去保密性。二是优化信息基础环境。实现技术手段的信息化需要依靠良好的基础环境,保证足够的体量来支持信息存储和运行。因此,要着力打造省级的公共数据基础平台,提高数据容纳和承载能力,将各级政府和部门都纳入到平台中来,从而为“只跑一次”改革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三是要提高系统的互联互通。建立和规范跨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以此为基础,确保政务服务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建设政务“一张网”,以一个系统、一个平台覆盖各地各部门,工作人员通过“一张网”便可处理所有审批与服务工作,节约行政成本;办事人通过“一张网”即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更好地实现“只跑一次”目标。

(四)统一规范标准,科学优化流程

从规范化层面来看,“只跑一次”改革下大力气梳理事项清单和办事流程,目的就是要逐步规范政府政务活动与行为,而规范的前提就是要有可供依据的标准。一是以事件为单位统一标准。以往各部门各单位以事项为单位确定要件标准,仅能照顾到部门内部或单位内部的标准统一,却无法实现不同部门或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一致。以“事件”来代替“事项”,以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将涉及到的相关部门标准都放到“一件事”下进行讨论,就能极大程度上减少隐藏的标准冲突问题,从而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例如,松原市以“事件”而非“事项”为中心对1 246个事项进行梳理和流程再造,解决了标准不一和流程不规范问题。二是科学适度地进行标准化建设。“颗粒化”建设旨在最大限度地将事项和流程标准化,但是过度“颗粒化”,以机械式的拆分替代整合与优化,这显然与建设整体政府的目标相悖。因此,标准化建设应以保证科学性和适度性为前提进行操作流程的优化,以防过犹不及,造成简单问题复杂化。

参考文献

[1] World Bank Group.Doing Business 2019: Training for Reform[R].(2018-10-31). http://www.doingbusiness.org/rankings.

[2] 中山大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课题组.16省份政务环境报告:软硬件良好,服务不及格[EB/OL].(2019-5-6).http://news.sina.com.cn/o/2019-05-06/doc-ihvhiews0127680.shtml.

[3] 王晓婷.全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沈阳准备这么做[EB/OL].(2018-04-07).http://liaoning.nen.com.cn/system/2016/12/20/019543093.shtml.

[4] 马慧,高泉.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助力营商环境提升[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61-64.

[5]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8-02-24).http://xxgk.jl.gov.cn/szf/gkml/201812/t20181205_5350143.html.

[6]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省政务大厅(服务中心)加快“只跑一次”改革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18-04-04).http://xxgk.jl.gov.cn/szf/gkml/201812/t20181205_5350213.html.

[7] 郭艳芬,柏维春.营商环境建设中的政府责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J].重庆社会科学,2019(2):6-16.

[8] 王守伦.城市投资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3-78.

[9] 侯万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着力优化营商软环境[N].甘肃日报,2018-08-17(006).

[10] 李作周.政务环境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软环境建设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24):5-6.

[11] 孙萍,陈诗怡.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营商政务环境评价研究——以辽宁省14市的调查数据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51-56.

[12] 郭卫华,范鹏辉.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物价,2019(4):7-9.

[13] 李军鹏.基于“互联网+”的“放管服”改革研究——以江苏省“不见面审批(服务)”与江苏政务服务网建设为例[J].电子政务,2018(6):74-80.

[14] 徐晓林,张梓妍,明承瀚.公众信任、政务服务质量和持续使用意向——基于PLS-SEM的实证研究[J].行政论坛,2019(3):5-11.

[15] 胡兴旺,周淼.优化营商环境的國内外典型做法及经验借鉴[J].财政科学,2018(9):66-75.

[16] 宋林霖,何成祥.优化营商环境视阈下“放管服”改革的逻辑与推进路径——基于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8(4):67-72.

[17] 甄贞,吴明.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的几点思考[J].人民论坛,2017(35):40-41.

[18] 陈丽君,童雪明.整体性治理视阈中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挑战及对策[J].治理研究,2018(3):29-38.

[19] 竺乾威.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8(10):52-58.

[20] Ling T. Delivering Joined up Government in the UK: Dimensions, Issues and Problem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2(4): 615-642.

[21] Christopher Pollitt. Joined-up Government: A Survey[J].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2003(1):34-39.

[22] Tom Christensen,Per L?greid等. 后新公共管理改革——作为一种新趋势的整体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6(9):83-90.

作者:段易含 麻宝斌

第3篇:环境信息公开:砸向企业环境违法的重拳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清晰地记得,他们与中国欧盟商会的最后一次沟通,或者称之为“谈判”,是在2008年10月一个灰蒙蒙的上午。

马军掰着指头算了算,这已经是他们与中国欧盟商会的第5次会谈了。中国欧盟商会之所以一再找马军交流,是因为一些欧盟在华企业的环境违规记录被收录到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网站上。

中国欧盟商会代表的是欧盟在华企业的利益,这些企业委托商会出面,是希望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能够删除其环境违规的记录。然而在如何删除这些记录的问题上,双方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会谈中马军一次次感受到部分欧盟在华企业的顽固与自私。

最让马军吃惊的是,这次会谈,三位中国欧盟商会的代表竟然拿出了一份由商会会员企业当中专业人士设计的环境污染程度分级方案,目的是让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区分重大违规和一般违规,并标注在网站上。他们这么做,目的是想说明,它们的环境违规程度与在华的其他同行业企业相比,并不算什么。

马军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且告诉三位代表,遵守环境法规是企业的底线,任何涉及违规的企业都不应该试图以“我的邻居比我更差”来推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此前马军已经多次告诉过一些欧盟在华企业的代表,要想从中心的网站上删除关于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不良记录,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在多家环保组织的监督下,通过第三方的独立审核,并且需要提供当地环保部门后续检测的结果,然后才能够删除不良记录。

由于马军的坚持,中国欧盟商会的三位代表最后只能耸耸肩,遗憾地告辞,而马军客气地将他们送出办公室,目送搭载他们的电梯离开。

“欧盟的在华企业一直抵触与中国的环保NGO组织交流,抵触向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解释情况。”马军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他们经常强调,如果当地政府说我违反了环保法规,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与当地政府沟通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凭什么要向环保组织解释情况。然而他们始终拿不出令人信服的材料来说明他们已经采取了整改措施,解决了相关的问题。”

好在并非所有的企业对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都采取与欧盟在华企业相同的态度。

相信环境信息公开的力量

马军曾经因为在环保领域所做的贡献,获得过美国《时代周刊》杂志“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称号。也恰恰是在2006年,马军领导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开始搜集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理为“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通过中心网站对外发布。公众可以登陆该网站,检索某企业是否存在环境违法的情况。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做法并不复杂,他们搜集的企业违法信息,来源于各级环保部门的执法检查公告或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2006年至今,该中心一共搜集到超过54000条企业的环境违法信息。

马军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认识到中国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紧迫性。马军曾经根据实地调查和案头研究,撰写了《中国水危机》一书。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他亲眼看到很多环境难民被贫困、疾病困扰的悲惨生活。他说,其情景只能用“触目惊心”四个字来形容。

而在与环境污染做斗争的过程中,马军越来越相信信息公开的力量。“公布这些环境信息,有利于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监督企业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而这些环境违法信息,也的确让很多企业坐立不安。

根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记录,2006年以来,已经陆续有近150家中外企业,其中有近100家外资企业,主动来到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向马军等工作人员说明他们出现环保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整改措施,或是来咨询相关环境信息的出处,交流探讨企业的环保问题。这些来客当中,包括沃尔玛全球副总裁、上海松下总经理等跨国公司高管。

2006年6月,日本松下电器旗下的上海松下电池有限公司因“废水处理设施未保证正常运转致废水超标排放”,被上海市环保局列入“2006年第一批环保系统查处违法企业名单”。不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将该公司录入排污不达标企业数据库。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松下电器非常紧张。2007年3月8日,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环境推进部部长荒井喜章、上海松下总经理清水信明带领一行人专程来到北京,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接触,解释他们的环境方针以及正在和即将采取的治污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污治理之后,荒井喜章主动邀请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对上海松下的排污情况进行复查并制定出报告,提交给21家中国环保组织。上海松下积极治理污染的行动,得到了环保组织的信任与赞赏,在各环保组织对报告均无异议的情况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最终从数据库中删除了上海松下的环境违法信息。

2009年11月,由松下电器等多家日本企业及社会团体联合发起,在日本东京举办了“2009年度日本可持续发展论坛”,马军也受邀参加了该论坛。在论坛上,荒井喜章向台下的代表介绍了上海松下治理环境污染的情况。为了表达对公司员工及中国民众的歉意,荒井喜章再次深深鞠躬,并且坦言,企业出现环境问题之后,他感到压力巨大,问题最终解决之后,他如释重负,曾经躲在房间里,偷偷地大哭了一场。

根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统计,2007年以来,已经有近30家企业通过了第三方独立的环境审核,从该中心的数据库中删除了相关的环境违法信息。这些企业以美国和日本企业为主,而很多来自欧盟的企业,对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公开的相关环境违法信息,则大多采取了置若罔闻的态度。

例如,法国水泥企业拉法基和荷兰电器企业飞利浦,这两家企业在中国的下属企业曾出现过环境违法的情况,而他们都只是给马军打了个电话,了解了相关情况,此后便杳无音信。部分欧盟企业曾经委托中国欧盟商会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沟通,最后也都不了了之。

促进供应链环境管理

马军在工作中发现,公开环境违法信息,对于在意自己品牌形象的大企业起作用,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而言,却缺乏威慑力。中国大量以贴牌生产为主的企业,对于公众的环保压力并不敏感,他们更在意来自客户企业的压力。

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中国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大量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来进行,这些企业在西方扮演着负责任的绿色企业的同时,将大量的生产环节外包给中国企业,并且对这些供应商的环保状况不闻不问,间接导致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被排放在中国的土地上。

马军想到通过客户企业来倒逼作为供应商的企业遵守中国环保法规的思路。为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20多家国内的环保组织,发起了一项“绿色选择倡议”。该倡议呼吁企业关注供应链的环保问题,对供应商进行环境责任管理。倡议并提醒消费者对企业的供应链情况进行监督,主动作出绿色选择。马军强调,“因为一家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的企业不可能生产出真正的环保产品。”

马军的新思路的确让一些多年悬而未决的企业环保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富国皮革是一家新西兰企业,其设在上海宝山区的工厂连续6年被当地环保部门列入监管的黑名单,工厂周围的居民也对工厂排放污水导致恶臭,感到非常不满。当地居民去宝山区环保局投诉,宝山区环保局却表示,富国皮革是一个跨国公司,地方环保部门对其的影响有限。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给富国皮革发出环境违法的提示信,富国皮革对此置之不理。马军只好将信转寄给富国皮革的客户企业Timberland。Timberland是美国的一家户外用品企业,一向以环保著称。在国外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报道之后,Timberland被迫向富国皮革施压,而迫于采购方的压力,富国皮革终于同意就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环保组织及公众进行沟通,并进行整改。

大型连锁零售企业沃尔玛在中国有上万家供应商,始终低价是沃尔玛的营销策略和市场优势,然而这样的营销策略会变相鼓励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降低环境标准以赢得订单,这就陡然减低了很多企业的环境标准。

好在沃尔玛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2007年5月,沃尔玛全球副总裁Leslie Dach带领沃尔玛的多位高管来到北京,与马军进行了首次交流。会谈中,Leslie Dach告诉马军,“我们迫切地需要了解中国供应商的环保情况。”2008年初,沃尔玛全球采购团队的采购经理们在中国区副总裁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就该中心数据库的数据来源和检索方法进行了具体交流。

2008年8月,沃尔玛在北京举办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将全球1000多家供应商召集到一起,探讨将环境标准融入到采购工作中。在会上,沃尔玛明确宣布,其供应商最迟到2012年,必须达到所在国家的环保标准。

沃尔玛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它决定改变,可以带动成百上千的供应商改变其污染环境的做法。这使马军认识到,积极地进行供应链的环境管理,将是跨国公司能够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

在马军等人的推动下,如今“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大气污染地图”这两个数据库已经成为企业供应链环境管理的工具,包括GE、耐克、沃尔玛等大型跨国企业都定期用这两个数据库检索,进行供应链的绿色管理,拒绝存在环境问题的供应商。

用信息公开博弈双重标准

让马军感到欣慰的是,10多年前做企业的环境问题调查难度非常大,而如今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广大民众,都认识到了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为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颁布的环保法律法规越来越多,环保部门披露的企业环境信息也日渐增加。

“这样环保组织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公开这一武器,在法律范围内,‘非暴力’地与企业沟通、解决环境问题。”据马军介绍,环保组织可以将环境信息分析整理,然后提供给公众及媒体,大家共同来监督企业遵守环境法规的情况。

2008年5月,环保部颁布并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让很多环保组织开展工作有了更可靠的法律依据。这项法规规定,环保部门应当向社会主动公开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而企业则必须在名单公布后的30日内,对外公布其包含污染物排放信息在内的环境信息。

然而,这部法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问题。

马军介绍,“2008年全国环保部门总共公布了12000多条企业环境违规的记录,涉及数千家企业,其中既有大型本土企业,也有跨国公司,但按照该办法公布环境信息的企业凤毛麟角。该办法规定,企业没有按时公开环境信息,环保部门可以对其罚款10万元,代为公布,但几乎没有看到地方环保部门行使此项权利。”

为了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8年底,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出台了《中国环境信息新起点》报告,报告对23家涉嫌环境违法,却未按时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进行了批评。

2009年10月,绿色和平组织延续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思路,出台了《“沉默”的大多数——企业污染物信息公开状况调查》的报告,再次拿起环境信息公开的武器,直指多家世界500强和中国上市公司100强企业曾经出现环境违法问题,却拒绝整改或拒绝进行相应的环境信息公开等问题。

“合理的信息披露,可以让全社会来监督企业治理环境污染。”绿色和平中国分部污染防治项目主任张凯强调说。

绿色和平利用公开的资料进行对比,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跨国公司在中国和在欧美国家,存在环保问题上内外有别的现实。张凯进一步直言,“与在西方国家不同,跨国公司在中国存在着大量的环境违法现象。与此同时,在信息披露方面,跨国公司也明显采取了双重标准。”

马军对于这一问题有着更为细致的观察,他认为,“中国的环境标准本身并无问题,很多都是直接拷贝国外的标准。跨国公司之所以会在环保问题上内外有别,是钻了中国法制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的空子。”

而环保部门之所以出现执法不严的情况,原因是很多地方政府部门把经济发展放到了环境保护之上。很多地方的环保部门或地方法院在执法时,受制于地方政府。国外环保部门可以对违规企业做到按天价罚款,欧美国家的法院经常会判决企业给予受害者高额赔偿。而国内则采取一事不二罚款的原则,罚款的金额多为5万或10万元。法院则往往不受理企业环境污染的诉讼,企业违法的成本远远低于守法的成本。

张凯注意到很多欧美国家都规定,企业有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的义务。欧美国家的企业每年都必须制作企业社会责任年报,披露自己的环保状况。并将其公布在专门的网站上,供公众查询。而这些企业来到中国之后,却很少这么做,或者披露的信息极为简单,缺乏实质意义。

绿色和平组织查阅了美国的相关资料发现,美国有毒物质排放清单系统(TRI)中有毒有害物质为666种,美国法律要求企业使用相关可能造成污染的物质做原料,就必须公开这些物质使用和排污的情况。绿色和平组织同时也发现,在欧美国家,污染物信息定期公开制度推动了企业污染物减排工作,改善了企业的环保状况。

而在中国,即便是《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也没有规定企业有定期公开污染物排放的义务。对此张凯表示,推动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企业,定期如实地公布污染物排放情况,应该成为接下来推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重点工作之一。而这项措施将有可能推动中国的企业环境违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作者:刘 亮

第4篇:大力推进政务公开 创建良好政务环境

东湖区统一审批办证服务中心紧紧围绕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宗旨,大力推行政务公开,积极创建良好的政务环境。我们进一步加大了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力度,努力推动开展政务公开工作的新局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政务公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对于适应新形势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需要,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适时地提出要明确一个目标: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创建良好政务环境,运用多种宣传手段,广泛进行宣传动员,统一了干部职工的认识,在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上达成共识,使政务公开成为每个机关、每个部门和每个工作人员自觉的行为规范。

办证中心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根据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规定和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削减50%以上的申报材料数量,真正建立企业设立的“低门槛”制度。对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监督,防止一放了之和管理上的脱节,保证各方面工作正常运转。配合全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证中心配合区委、区政府行政审制度改革,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修改或废止。根据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要和取消的行政许可项目,针对可能出现的管理脱节现象,切实做好管理衔接和事后监管,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确保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重大决策要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听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把行政执法监督与政务公开结合起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是关键。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关键在于:内容上要突出重点,形式上要注重实效。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开形式。在采取“两有”(有投诉箱、投诉电话),制定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公开投诉监督受理部门、电话和投诉办法,统一配备了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健全了报告、登记、统计制度和查报结果、信息反馈制度。办事者到“窗口”办理事项时,对“窗口”工作人员违反承诺,或对“窗口”处理有异议,均可投诉。“三挂牌”(办公室挂牌办公,工作人员挂牌上岗、收费单位挂牌收费)、“四上墙”(公开制度上墙、工作机构示意图和工作程序上墙、各项办事制度上墙、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上墙)基础上,办证中心结合实际,积极服务创新、大胆探索,全力打造以电子政务为平台的政务公开体系,所有进入的审批服务项目依照“合法、合理、便民、配套”的原则确定。服务项目实行“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公开。通过建立公开栏、印发窗口办事指南、发放联系卡等不同形式详细公布部门(窗口)工作流程、审批手续、办事权限、办事依据和收费标准,规范一次性告知制度,将限时办结制做到名副其实,充分为群众着想,做“文明服务星”。在加快电子政务化发展方面,工商率先在大厅配置触摸屏电脑,方便群众查询办证情况。

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在全中心营造人人参与优化投资环境,创建一流服务平台的良好氛围。积极做好服务工作,建立投资“绿色通道”。实行“开展行风工程,争当服务明星”方案,努力塑造文明服务,微笑办事的良好形象,将争当“服务明星”的理念贯穿于为客商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去。以解决问题作为最好的服务准则,创新服务。以优质服务求得政务公开的实效。

我们深深体会到,政务公开不能是停留在口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要以高效优质的服务求得政务公开的实效。办证中心从服务创新入手,塑造文明礼貌的素质形象,健全、完善中心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制定、规范工作制度,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窗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水平和办事效率。同时做好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完善行政审批制度的运作。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把为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成功、助投资者赢利,作为办证中心工作人员的自觉行动和工作方针。完善办证中心文明用语制度。完善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外商代办服务作用,构筑外商绿色通道服务体系。硬化服务措施,为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强化投资者就是上帝,审批办证就是服务的意识,在办证中心倡导推行站着接待微笑服务。推行首问负责制,凡投资者来服务中心询问或申办有关审批办证事项,第一个被问及的工作人员,不论从事何项工作、担任何种职务,一律不得以不知情为理由加以拒绝或推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格组织纪律,在办证中心确保政令畅通,强化了挂牌上岗制度,坚持窗口周例会制度,及时传达学习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严格组织纪律,建立和建全各项规章制度,坚决贯彻落实《南昌市优化投资环境条例》和区委、区政府关于优化投资环境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失职追究制、同岗替代制、否定报备制等八项制度。

政务公开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在抓规范、抓创新、抓实效上下功夫,保证政务公开的持续顺利地开展,创建一个良好的政务环境,为建设东湖首善之区,实现南昌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5篇:**镇推进政务公开,优化营商环境

**镇始终把政务公开作为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为推动**镇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公开促规范,健全清单管理制度。用清单管理推动减权、规范用权,不断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根据权责事项取消、下放、承接情况实施动态调整,将服务标准、办事程序、资费标准和依法规定的条件向全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以公开促落实,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对标相结合,针对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同时及时把有效管用的实践探索和外地先进经验转化为制度性成果,建立起长效机制,防止问题反弹。

以公开促共识,强化共同缔造理念。努力完善营商环境建设的全社会参与机制,策划好载体平台,深入发动群众参与战略谋划、项目建设、效果评价,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同缔造。定期进行政策宣传,积极主动做好政策解读回应,建立健全社会公示、公众参与等决策机制,推动形成人人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浓厚氛围。

**司法所

第6篇:政务环境创优

政务环境创优心地体会之一

一、对政务环境创优活动的认识

作为农业系统的党员领导,通过局党支部多次组织学习“政务环境创优年”活动。我深有体会,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牢记了党的宗旨,党员义务和权利,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意识,永远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和各项政策。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关心国家大事,留心身边的小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注意听取同志们的意见,在同事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互助与反思、完善自我中共同提高。

2、从大局出发,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次。在同事中能树立优秀党员的良好形象。

3、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尽力完成任务。注意总结经验、摸索出更好的工作方法工作效率。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工作经验,把自己的经验慷慨的传授给别人。

4、注意调动同事的工作积极性,共同努力,增强凝聚力。

5、尊重局党组正确决议,率先垂范。严格遵守党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领导。

二、对本职工作的认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包含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结构的改善、环境的治理和美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等,它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就本人主管的纪检、安全生产和廉政建设以及分管的业务工作来说,也要主张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开展模式。党风廉政工作属于意识范畴,靠个人素质、思想保持,在采取制度、党纪国法约束同时,另外采取灵活方式,加强教育每周学习应坚持,筑牢防腐拒变思想防线,对存在廉政风险的部门、岗位要加强监督,形成常态化管理,形成习惯。融入到工作中。

分管业务工作方面,多关心站所工作业务,多下基层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和站所负责人多沟通,了解工作进度、存在困难,协调开展工作。同局党组、县领导、上级业务部门加强沟通,抓好项目争取、申报、实施各环节,尽最大努力为站所出谋划策,提供帮助。同时与站所负责人研究,除当前工作外,拓展项目渠道,争取更多政策性项目、资金。

三、个人存在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学习不够深刻,浮于表面,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不是有笔记、写心得就够了,主要是看你学到什么、学到多少、是否掌握、能不能灵活运用,体现到工作上。

2.基层调研不够,一方面,信任同志们的工作能力,避免对站所工作干涉,没有太多过问站所工作,其次,多以听取汇报为主,去实地了解情况的少,自己主观上存在忽视和麻痹大意心里,总认为一切正常就好,有事再说,但实际出现情况时,因为自己事务性工作、各种会议、工作应酬多去忙这些事情,没有沉下心去,解决问题,没有很好起到主管领导的作用。

3.在纪检工作中,存在过于看重人情问题,有些事情碍于这样那样的关系,不能做到严格落实措施,网开一面,一来制定好的制度得不到贯彻,二来也是对这些群众的不负责任,没有纠正其错误。

解决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真真正正静下心去,踏踏实实的学些东西,不在乎学的多少,主要看我自己学到多少。

2.对分管业务,增强责任心,多调研沟通,做到第一时间解决站所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的及时通局党组沟通。

3.杜绝办人情案,存在错误,按照规定予以处理,给予纠正,维护好局制度规定的严肃性、公平性,对全局整体大局负责,对同志负责。

第7篇:海口市环境保护局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政务公开是行政体制改革和加强对行政权力监督,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行政工作效率,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几年来,我局认真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推行政务公开的要求和部署,把政务公开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公开、公正、规范、高效、便民、廉政、勤政的基本要求,以依法公开、真实公开、规范高效、强化监督为原则,结合我局工作的实际,把排污收费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验收作为试点,以点带面,内外并进,逐步深化,积极推进我局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工作。

一、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几年来,我局加强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贯彻中纪委五次全会,中央政务公开电视电话会议,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部署,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抓落实。2001年中旬为了更好地开展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工作,成立海口市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由局长任组长,各科室、站、支队和中心的主要领导为成员,局办公室具体负责督查。同时制定我局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和工作思路,做到机构落实,责任落实和检查落实。局领导还召开专门会议,提高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认识,克服被动“奉命”公开的思想,增强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自觉性。强调对环保核心业务要做到公开透明、规范运作,对传统的政务公开项目要不断调整充实、完善,围绕事关大局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要把事关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把群众特别关心关注的事,把群众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的事,一定要纳入政务公开的范畴,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拓展和深化政务公开的内容。

二、试点先行 积累经验2001年按照省厅要求,我局把排污收费、建设项目审批验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政务公开试点。在试点阶段做到“六公开”:(1)公开排污费和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的政策法规依据,包括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2)公开排污收费和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审批验收权限、审批验收所需材料、排污收费标准及排污费测算方法。(3)公开排污费和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的工作机构、办事人员、工作职权、职责。(4)公开排污收费的征收、使用计划、完成时限、执行情况,包括污染治理项目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公开建设项目审批验收的审批时限、进展情况及其审批验收结果。(5)公开本单位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守则、廉政准则、工作纪律;公开举报电话,监督复议办法与措施。(6)公开在排污收费和建设项目审批验收中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意见、处罚依据、处罚程序和处罚结果。在环保大院和缴费办公室分别设置了三个公示栏进行“六公开”。同时在局域网上公开常规实施的项目:

(一)排污收费具体征收情况;

(二)排污收费的使用情况;

(三)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情况。(

1、项目选址批复;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

3、建设项目试生产、验收批复;

4、建筑工程审查。)每季度首月公开上季度的环境保护政务情况,试点项目每季度拷盘报送市政府政务网登录向社会公开。

三、内外结合 上下联动 整体推进几年来,我局对外政务公开和对内政务公开相互结合,相互进行。机关的政务公开主要在项目的审批验收上,基层监察支队的政务公开主要在排污收费方面,通过抓好机关带基层,抓基层促机关,内外结合,上下努力,不断推动我局政务公开工作向前发展。我局建设项目审批在市规划局联合审批大厅设立一窗口,推行“三制”(窗口服务制、直接办理制、社会承诺制)。对业主发放有关审批资料,告知审批事项,公开审批依据、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和审批内容。阳光作业,让办事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热情为投资者服务。在办公楼前设置政务公开告示栏。监察支队在办公室墙上设置两块政务公开栏。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内部政务公开,将排污收费使用情况做内部政务公开,各种财务开支、公车的使用以及提拔干部等事项都向全体职工公开。2000年老局长周经汉带头公开了因私事借公车回老家交油费和局B—1扩项目改装费用情况的内容,财务室公开每月份局各车辆用油情况等内容。各局下属单位也陆续公开群众敏感的政务内容,如监察支队公开各季度汽油费报销一览表、排污费日常管理季报表、排污费日报表;信息中心也公布了信息中心每月份电话一览表、信息中心每月份考勤情况、有关(办公费)事项公开情况;监测站公布考勤情况及向社会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和海水质量周报。同时局里公开选拔一名科长、一名办公室主任和两名副科长。

四、典型引路 不断深化 纵深发展几年来,我局围绕政务公开“排污收费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验收”重点内容,树立典型,总结经验,巩固已有成果,逐步扩展公开的方式、内容、范围等,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的工作。(1)少数试点向全面铺开转变,部分公开向全面公开转变。在巩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机关铺开的范围延伸到办理施工噪音许可证、排污许可证以及污染治理补助项目情况,同时实行两牌办公:即机关公务人员佩带工作牌上岗,并在办公桌上摆放有姓名职务的桌牌。基层监察支队对信访投诉处理情况进行公开,以及实行着装上岗,亮证执法,在报纸上公开环境污染投诉电话12369。与有关新闻媒体一起,对移动投诉热线转来的污染投诉案件实行现场受理、现场办公,自觉接受市民监督。局其他下属单位也按照局里的统一安排,在办事程序、时限、财务支出和用人等方面进行公开。(2)公开形式由单一向多样转变,由被动向主动的形式转变。以前业主来办事,通过咨询,工作人员才进行解释,发放办事资料,显得被动公开,工作效率不高。如今,在环保大楼和缴费办公室的显著位置设置公开栏,公开办事程序及其他事项,一目了然,方便群众。同时,积极利用先进的办公手段,在局域网公开建设项目审批情况、海口市污染治理项目补助情况、排污收费情况以及信访处理情况等,并与党政办公网联网,公开我局的主要工作职能、建设项目审批及环保设施验收审批事项办理指南、违反排污收费管理办法、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三同时”制度行政处罚以及局长的电子信箱等内容。今年九月,局下文“关于完善网站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各部门加大公开力度,充实公开内容,加强和完善网页建设,更好地推动政务公开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5、检查督促,建章立制,巩固成效 政务公开是伴随国家政权机关行政管理活动长期存在的一项制度性工作,为此,负责督查的局办公室每月对政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认真开展政务公开工作回头看活动,对政务公开工作从认识上、组织上、运作上和管理上进行检查,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政务公开的内容,注重实效,保障政务公开工作不流于形式,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增强政务公开效果,提高政务公开质量,便以群众监督,防腐倡廉,进一步把政务公开工作推向深入。(1)加强督察,完善政务公开。对公开的内容须经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审核,由组长签名后公开。每次公开后及时听取、收集群众的意见,对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积极采纳,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或做出说明解释工作。进行试点工作的科室、单位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措施,并逐项抓落实。同时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工作。如某次检查中发现基层单位能按要求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并公开了广大职工关心的问题,但有的单位只公开考勤一项,达不到政务公开的目的和效果。针对这个问题,局领导作了指示,每个月要公布考勤,车辆用油情况,办公费三项内容,各单位还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公开职务比较敏感的问题。通过检查,各基层单位统一认识,不断完善政务公开,增强了政务公开的效果。(2)建章立制,巩固成果。结合规范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工作,组织相关人员编制《海口市环境保护局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手册》,其中含有政务公开一章,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学习,并进行考核。局机关在明显位置设置了群众举报箱,在各公示栏都公布监督电话号码,以便社会公众对公务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监察支队建立了12369投诉热线专人值班制度,12369投诉热线24小时开通,白天有两名监理人员专门值班,夜间由值夜班人员兼顾,并制定了投诉登记和查处反馈制度。以上措施和制度保障我局政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几年来,我局的政务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工作是扎实的,进展是明显的。但是全面检讨,工作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主要表现是有些工作面还没完全到位,已铺开的工作有些抓不到位,究其根源是认识不到位,监督制约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督办督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今后我们将对政务公开的各相关环节进行全面检查,对环保的各项核心业务进行规范的阳光作业,公开、公平、公正,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管理教育力度,健全和完善制约监督机制,开创政务公开工作新局面。

第8篇:无棣县环境保护局关于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情况汇报

为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我局紧紧围绕环保工作重点、热点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紧密联系环保工作实际,不断拓展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完善公开制度,有效发挥了环保部门的服务作用。现将我局政务公开工作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为确保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安全和及时发布,组织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山东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等条例办法,加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所有公开信息,严格按照信息公开工作制度的要求和程序进行发布;对于申请公开的信息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及时发布信息。

二、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为使政务公开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我局着眼于建立政务公开长效机制,使政务公开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一是加强和完善领导机制。专门成立了局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站、大队负责人为成员,以保障信息公开的工作领导和组织协调。二是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管理制度。明确了局内各科室、站、大队公开工作的责任、义务;界定了主动公开、依法申请公开、不予公开信息的范围;明确了依法申请公开信息的受理程序;明确了信息传递及管理办法;明确了信息的安全保密责任等一系列内容。

三、严格把关,提高质量

一是充实公开内容。对政务信息公开的范围、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政务信息公开的形式、政务信息公开的制度等作了进一步的明确。按照组织健全、制度严密、标准统

一、运作规范的要求,做好政务信息公开相关工作。二是突出公开重点。坚持把群众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事项公开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点,提高群众满意度。三是强化监督。将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列入各科室年度考评工作重要内容,定期对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通过加强检查监督,不断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成效。

第9篇:政务环境创优集中整改总结

××族区“环境创优年”政务环境创优活动 集中整改工作总结

××办事处×××××区“环境创优年”政务环境创优活动进入集中整改阶段后,通过上一阶段度自身问题的查摆,我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自七月份以来我坚持按照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突出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对在查摆中发现的在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效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后,按《××回族区“环境创优年”政务环境创优工作方案》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各个问题进行了切实有效的整改。

一、存在问题及整改结果

1、存在问题:政治理论学习力度不够。首先是自身政治理论学习不够。其次是抓办事处全体人员的学习不够。

整改措施和结果:首先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充分利用工作中的空当时间和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阅读政治理论材料,认真思考,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参与党组织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定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获得的体会与领导和同事进行交流。其次引导办事处的同志组成了多个学习小组,定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交流,组织开展学习小组“政治理论学习竞赛活动”。在办事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2、存在问题:创新意识不强。

整改措施和结果:创新需要在深厚的理论底子和全面的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才能有所建树;但更重要的是将辖区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这也是创新的方向。为此我在努力完善自身知识的基础上,认真了解群众的需求,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参照先进地区的经验,争取走出一条符合现阶段发展的创新之路。目前办事处已在每周定期的学习活动中增加了先进地区的经验学习和创新建议讨论内容。

3、存在问题:工作执行力不高。

整改措施和结果:首先办事处开展了各项规章制度的再学习活动,明确了以往的不足,使所有人员时时将规章作为工作过程中的规范。其次制定了工作完成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的薪资制度。同时在整个办事处内部开展岗位大练兵,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进一步规范岗位行为和服务意识。现在办事处人员已经将服务意识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之中得到了辖区群众的认可和赞扬。

二、整改过程中的不足

虽然现在已经根据以往的种种不足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改,但由于理论学习和创新并不能一蹴而就。政治理论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业务方面的学习也需要借鉴更多更广泛的先进经验。一次两次的学习无法将自身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素质提高到新的阶段,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努力过程。创新更是需要全面的

探索和多方面的实验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学习力度的加大和创新意识的增强并不是我们的真正目标。政治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将理论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改善我们工作的方式方法,努力做到科学发展,使群众满意,能得到历史的认可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同样创新意识也是为了工作的进一步提升。

在下一步工作中要保证在此次集中整改中确立的方案和制度能够长期的执行下去,同时也需要时刻不忘自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身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2011年×月×日

上一篇:教师干部作风整顿自查下一篇:入职一个月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