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政务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微信政务(推荐8篇)

微信政务 篇1

【摘要】:本文在分析政务微信特点和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务微信的发展策略,提出要树立“拥抱新媒介”的思维,顺应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树立领地思维,学会占据新平台,打造立体政务传播新格局;要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打造优质的政务微信内容,提升政务微信平台的吸引力、亲和力和传播力;要提高“互动至上”的意识,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提升受众体验,使“指尖上的政民对话”更加顺畅有效。

【关键词】:政务微信;传播力;发展策略

微信,这一时下颇为流行的移动社交新媒介,凭借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青睐,逐渐成为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新平台。根据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最新不完全统计,全国政务微信数量已突破6000个,仅2014年一季度的增长量就达到了2013年全年增量[1]。政务微信覆盖了公安、共青团、旅游、外交、教育、文化、税务、政府新闻办、纪检监察等20多个行业,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政务微信公众号不断涌现。如何发展政务微信,提升政务微信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成为一个新话题。

一、拥抱新媒介,打造立体政务传播新格局

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多受众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党政机关应顺应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潮流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树立领地思维,学会占据新平台,建立新渠道,发挥新优势。

政务微信平台有着独特的传播优势,覆盖精准、点对点的信息传播提高了信息的到达率;一对一的对话拉近了政府机构与百姓之间的距离;对话私密性、隐蔽性强等特点,更容易建立亲密的沟通关系。借助微信平台,政府部门可以拓展新的用户人群,提高政务信息受众面,打造移动化的民生服务平台、精准化的信息传播载体、.零距离的官民互动频道和创新型的公共服务空间[2]。

同时,我们也看到,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信息原有的传播模式,分散化、多渠道传播成为一大趋势。政务微博经历了3年多的发展,在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增进政民对话交流以及处置突发事件、澄清不实传言和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传播功能;而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政务公开、对外提供系统信息检索与数据查询等综合服务的“总平台”。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传播平台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发展、运营时要秉承共融互补的理念,研究、熟悉各种平台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将政务微信、政府网站、政务微博以及政府各项工作更好地补充结合,冲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发展、完善,打造多平台立体政务传播新格局,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更好地实现政民沟通,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如外交部就十分重视运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积极拓展传播新平台,秉承“多一片天地,多一份交流”的理念,在建设外交部网站、开通官方微博、推出外交部网站移动客户端(APP)之后,于2013年5月推出“外交小灵通”微信公众号,扩大了传播触角,形成了传播合力。

二、内容为王,提升政务微信的传播力

在互联网的时代,海量资讯涌现在受众面前,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要发展政务微信,首先要在内容上下狠功夫,要成立专门的团队进行专业策划、创意、写作,打造优质的政务微信内容,提升政务微信的吸引力、亲和力和传播力。

(一)定位要准确

政府机构要根据工作性质和自身需要,确定哪些政府部门更适合推出政务微信,并明确政务微信的主要目的和用途。简单地分,政务微信的功能主要分为“微发布”和“微办事”,如果有重要消息需要经常推送的,宜创建订阅公众号,如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官方微信,主要推送应急动态,提供应急常识技能咨询并受理微信爆料和救助等。如果承担大量政务办事功能,想为市民提供网上便民服务的,则可以创建服务公众号,如广州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广州公安”,经过精准定位后,致力于打造便民业务查询的特色品牌,它的微信定位不在于信息内容的硬性推送,而是聚合政务办事信息,为市民提供46项在线业务查询、路况信息、办事指南和4项预约服务、1项网办服务,成为在公众需要时可随时查询的一个非干扰性移动官方平台[2]。

由于服务号突出的是办事功能,对于发布资讯的功能有所限制,每个月只能发送一条群发消息,不如订阅号每天可发送一条群发消息来得宽松,因此,在创建微信公众号之初,就要准确定位,明确功能,在订阅号和服务号间做好选择;已经创建订阅号的也要谨慎升级,确有政务办事需要的再升级为服务号。

(二)内容有特色

为了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政务微信的内容要紧密结合政府机构自身的工作性质和特点,积极研究受众的真实需要、特性和兴趣点,精心设置栏目,精心筛选信息,主动策划发布内容,彰显个性化和特色化。如厦门市思明区梧村派出所“平安梧村之罗宾森”微信平台在宣传内容上花心思,形成了包括普及防范知识的“百警讲坛”系列,针对寻找商家防范漏洞的“大家来找茬儿”系列,针对防范提醒的“警方大喇叭”系列等六大板块内容,发布的内容都是身边事,贴近且实用,吸引了不少粉丝。

要加大原创内容,可以通过“微刊”的形式发布短小活泼的系列文章,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提升政务形象。即便是转载的文章,一定要仔细核实真实性,有效发挥“把关人”作用,避免虚假信息在政务微信上传播。

(三)语言接地气

政务微信要走亲民路线,倾听并回应网友的呼声,使用网民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用人性化的语言进行沟通。注意不讲官话套话,语言要活泼、接地气,可以适度使用网络语言,如“童鞋”、“灰常”、“肿么办”等易懂的网络用语,拉近与网民的距离。要避免板着面孔教训人,变一本正经的广告式发布为聊天式告知,除了特别重要的事件及恶性事故需要严肃播报之外,都可采用与网民拉家常的方式进行发布。

三、互动至上,增强用户黏性

互动才能亲民,亲民更需互动。打造服务型政府,离开亲民路线不行,而在政务微信中只依靠单向传播,不建立良性互动机制更不行,可以说,没有互动,政务微信就不可能持久。

(一)注重技术开发,实现对问询的高效回复

政务微信可以代替行政机关服务窗口行使问询功能。为了更高效地进行回复,要对微信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准备、丰富关键词回复的信息数据库,实现日常业务咨询自动回复,实现多数问询的“秒回”。对于未能自动回复的内容,管理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人工回应。如在全国公安系统率先推出微信公众号的“平安肇庆”,大约70%的咨询业务可由后台设置的视频、文字、图片、语音等自动回复,而剩下的30%不适宜程序化即时回答的咨询由值班人员人工答复。

(二)注重数据分析,提升用户体验

微信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功能,对订阅用户的变化程度、信息发送情况以及受众的阅读情况等20个指标进行实时统计,这些信息会以图表等可视化的方式反映在管理后台中,从中可以获知受众的一些信息和偏好。但是,对于微信信息的传播规律和受众需求的把握而言,现有的这些数据还是不够的,比如用户终端使用、浏览习惯、阅读高峰与低谷、信息传播路径等重要信息仍无法通过后台获取,更丰富的数据信息需要多途径的收集和整理,进行专业的统计分析,进而把握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3]。

(三)注重活动策划,增强用户黏性

要发起线上线下活动,增强微信公众号的活跃度,吸引粉丝的关注。如“广东共青团”就比较善于与用户互动,它邀请微信网友发送朗诵语音,每日在参与互动的粉丝中抽选一位送出一本书;在“阅读吧”的栏目中推出在本期微信图文中找出团委标志并将其发送到朋友圈即有机会获得赠书的活动,巧妙地宣传了自家账号。

微信政务 篇2

1 政务微信内容构成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增加的功能模块,个人和企业均可通过该平台打造其公众号,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消息内容。微信公众平台支持PC端网页、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登录,并可绑定私人帐号进行群发信息。行政部门可通过微信这个自媒体平台展示行政微官网,进行微推送,开展微活动。从政府工作角度看,政务微信还可对内开展工作。如:利用微信进行视频会议、群聊等,传达工作情况、解读政策、进行人员调用公示,保证政府工作高效进行。

2 政务微信发展策略

2.1 加强认证管理机制

未经认证的政务微信会降低用户关注度,因此开通账号后,政府机构应尽快提交材料、增加微信好友以获取官方认证。政务微信的持续发展需要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应研究制定相关建设指导意见和管理规范,对政务微信的主办机构、发布内容、建设原则、管理制度、考核机制等做出明确规定,使其真正成为常规化、规范性、制度化的办公平台,确保政务微信的运营管理高效、严格和有序[1]。目前虚假信息对政务微信的发展已形成倒逼之势。很多貌似“官方出品”的山寨政务微信甚至采用类似头像,外观上足以以假乱真。对此类账号应及时打击,以免其借官方名义发布诈骗或不实信息。政府机构应加强技术建设,可成立网络问政办公室,完善运营、监管、安全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问责和监督。

2.2 进行精准定位

政务微信要实现政务O2O跨平台协同联动机制,突出“信息+服务”定位,实现多渠道全覆盖,必须了解用户使用政务微信的行为偏好与真正诉求,如用户浏览习惯、阅读高峰与低谷、信息传播路径等。可通过各类服务吸引用户关注,运用大数据技术挖掘用户需求,智能匹配更加精准化的信息资源,进而通过数据化运营不断地优化功能、内容与用户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用户平台,真正做到以“互联网思维”来武装政务微信。

2.3 打造优质的政务微信内容

微信能否被转发,取决于内容是否击中受众痛点、引起共鸣。政务微信平台必须依据群体圈子特性优化其内容,以精短篇幅涵盖丰富信息量。新闻表达上应站在平民化视角,避免官方套话。政务微信平台应该成为政府部门在移动互联网上开办的政务办公“微窗口”,提高民众对政务微信平台的有用性感知。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必须正视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倒逼作用,密切监视网民评论态度,准确掌握舆情信息诉求,确保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时不失声、不缺位。

2.4 加强互动性

政务微信要与政府的各项工作深入结合,充分发挥微信的正能量,“政务性”与“实用性”并举,实现一站式服务。为兼顾用户互动体验和内部回应能力,建议结合自动和人工回应方式,拓宽系统自动查询、业务自动回复的范围。可通过开发自动回复功能的自定义菜单,设置常见的咨询类数据库,丰富关键词以方便应对“同质化”询问。政府部门要把握好政务微信信息推送频率和发布间隔的稳定性,控制发布和互动的节奏及信息量大小,避免失语或刷屏。

2.5“政务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互融互通

政务网站内容丰富、功能全面,但互动性差。政务微博间的互动较强,已形成集群效应,克服了网站间各自为政、互不来往的弊端。而政务微信应对突发事件、紧急动员和澄清虚假信息等有时效性的信息发布更及时迅速,推送精准。政务微信解决了电子政务服务中“最后一公里”问题,与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共同构成完整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政府机构应发挥各媒体形式的传播个性和魅力,形成策应,相互补充,形成监督。

2.6 发挥社会影响因素提高平台影响力

发挥社会影响因素提高平台影响力,实施“意见领袖型”营销策略,增加大众参与度与信任度。意见领袖的观点通常能吸引受众的关注,得到转发或参与讨论,产生乘数传播效果。政务微信传播主体应加强与意见领袖的合作,借助“意见领袖”的言行传播主导信息,拓展传播受众面,提高传播力,加深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

3 结束语

政务微信让政府“耳聪目明” 篇3

网络问政新平台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天许多手机用户都收到“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等短信或微信。随着“戒烟日”、“土地日”、“环境保护日”、“戒毒日”等到来,有关宣传戒烟、保护环境、珍惜土地、戒毒或拒绝“新型毒品”等的政务微信,也通过微信群发平台飞向用户手机。微博“前浪”尚未降温,微信“后浪”又紧随而至,真的让人有些目不暇接,不由惊叹网络时代的速度与神奇。

4月20日8时02分,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110公里外的成都震感强烈,市民纷纷从梦中惊醒聚集到广场和空地。19分钟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管理的“微成都”微信公众账号发出一条包含地震震级、震源、影响范围等信息的微信,13万关注了“微成都”的成都人第一时间在手机上收到了官方权威消息,渐渐稳定了情绪。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作为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的手机聊天软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网民认识和接纳。在拥有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于2012年8月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 ,个人和机构都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公众账号,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微成都”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弄潮儿”。由于这类微信公众账号具有政府机构的后台身份,加上微博问政之风的先例,因此被称为政务微信。

“多谢您对‘平安肇庆’的关注,我们收到信息后会第一时间给您回复。”温柔的女声从手机中传出来,这是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继推出全国公安机关首个政务微博“平安肇庆”以来,又于2012年9月率先推出的公安政务微信“平安肇庆”。截至目前,“平安肇庆”微信公众平台拥有“好友”2200余人,回复微信“好友”问题7800条,解决实际问题6800条。除了“平安肇庆”外,佛山市南海区团委、中山市团委、广州气象局、梅州市公安局等等也先后“开微”,使广东成为全国开通政务微信数量最多的省份,单是在省会广州,各部门和单位开通的政务微信就达17个。

上海也是较早推出“微博上海”政务平台的地区,其和智慧上海、网上看世博等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目前,全国省、市级以上政府基本都建立或开通了“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交流沟通渠道。

除了政务微信外,领导干部开微博、微信也成为一种“时尚”,更是改善官民关系、问政于民的一个平台。在领导干部开博上,江苏省宿迁市在全国是比较早的,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各市部委办局和县区主要领导都开了博客,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宿迁市一直走在前面,并从中尝到“微政务”的甜头,更加务实创新,切实改善民生,促进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成为苏北欠发达地区的第一增长极。

沟通交流新渠道

如今,网络、智能手机等十分发达普及,已成为许多人的日常“必需品”,这就要求现代政府和官员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工作方式,学会从网上察民情、知民忧,在网下解民愁、疏民怨,从而顺民意、赢民心。

经历了从“公告栏”到“家书”转变的“微成都”,可以说是政务微信的翘楚,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主编任勇这样认为:“虽然我们被评为最具亲和力的政务微博,但在微信上,他们把我们称为小微,认为我们就是一个爱吃爱玩,每天给大家发新闻、能互动的辣妹子。”微信公众平台的关键字回复功能让网络问政“秒回”成为可能,只要在后台数据库做好相应设置,政务微信就能根据用户提问的关键字自动回复。未能自动回复的内容,管理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人工回应。只要倾注真情,政务微信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可以说,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更容易与粉丝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对于率先“尝鲜”官方微博的广州市白云区应急办而言,2012年8月30日又首开公众微信“广州应急—白云”,没想到第二天就派上了用场——8月31日,据广东省地震台网测定,河源市源城区、东源县交界(北纬23.75o、东经114.64o)于当天13时52分发生里氏4.2级地震。14时33分,“广州应急—白云”就通过微信平台发布了这条消息。这条震情的发布,打造了广州政务微信成功运作的首个案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称,白云区应急办成为全国最早使用微信的政府部门,“广州应急—白云”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功能是发布点对点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关注社会公众安全需求,加强互动交流的沟通桥梁。那么,既然已有了官方微博,为何还要开政务微信?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微信信息传播的精准性,以及其点对点服务的性能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优势。

业内专家称,“微信相对于微博,其最大特点是沟通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更好的互动性。”微博信息是一种“放射性”传递,信息海量、传播面广、传播速度极快;但无效信息多,另外要遵循用户阅读的时间规律,不少内容很难让用户看见。而微信遵循信息的“一对一”直线传递,更有针对性,更精准有效,信息传达率高。如果说微博更偏向公开发布信息的媒体性质,那么微信则更偏向封闭式交流的沟通性质,在内容展示上并无优势,但胜在沟通的深度和渗透率。如果把官方微博比作“公告栏”,那么政务微信则是“家书”。

因此,微信主要用来为群众解答个人具体的实际问题,这也和之前的微博等形成优势互补的效应。尽管群众在网上提意见大多属于事后监督,但也可以进行梳理,从中发现规律性的问题、普遍性的要求,把工作做在前面。网络问政有助于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倒逼政府更加主动、自觉为民服务。只有“起”在群众前头,“睡”在群众后头,忙在群众心头,以干部的辛苦换取群众的幸福,力争群众意见越来越少,满意度越来越高,微政务的作用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nlc202309031628

“微政务”尚存瓶颈

有观点认为,官方微博和政务微信是一种共融互补的关系。应该说这种说法大致正确,但“作为政府来讲,微信的前景更加广阔”。现在很多业务已经实现了网上办理,比如出入境签证预约、交通罚款查询、水电煤气费用缴纳等,只要将这些业务窗口都链接到政务微信上,群众上了微信,就能非常方便地进行办理。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在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提供为民服务的办事功能,更具实质性意义,也决定着政务微信的前景。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可以让人们听到各种声音,更加“耳聪目明”,促进政府改进工作。网络空间无限广阔,有民意、有智者、有高人,有对政府工作的建议、意见、批评,也有不少让人看了坐不住的民生诉求……多种不同的声音有利于政府决策更加民主、科学,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应该说,微信公众平台为政务机构提供了一个互动性更强、私密性更高的沟通空间。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微信平台一些规则的弊端正在阻碍政务微信的进一步发展。据悉,目前微信用户的认证门槛还有点过高,“微友”数要达到500人才能成为认证用户的规定,成为政务微信从发布阶段向服务阶段升级的一个瓶颈。以广州为例,广州17个政务微信中,仅“广州公安”、“广州铁路”、“广州天气”、“广州国税”四个通过认证,没认证就没有权威性,更担心被人冒名去发布些虚假信息。这种“一刀切”的规则造成了很多政务微信的身份困惑。没有认证的标识,推广就不容易,反过来又阻碍了认证。因此,有人担心,这让山寨政务微信有了可乘之机。此外,“每天只能发布一条微信内容是最大的不便之处”,在这种“只能发一条”的限制下,把政务微信和政务微博充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双剑合璧”的效果——“紧急的动员、有时效性的信息发布,为了能够精准地推送和到达,首选微信,同时在微博上形成策应和补充。”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就是微信平台上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投诉、曝光的内容,为核实相关材料必然牵制大量精力,如果一旦有虚假或过激内容,哪怕把其中一部分发布在微博上,都会造成极坏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关注者在微信上能更好地进行事先沟通,然后再把它发布在微博上,从而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网络是一面“镜子”,常照照有利于领导干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牢固的接受监督意识。网友的声音来自一线、来自现场,虽然未必十分准确,但一定都有原委,能让政府反观工作是否到位,让官员反思自身有无缺点。

在新媒体时代,微博等为公众提供了大舞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民群众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方式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政府才能不怠政、不懒政,才能有所作为而不胡乱作为。一些干部形象地说:现在一言一行都在网友眼皮底下,随时可能把你捅到网上晒、架在火上烤!我们看不见网民,他们却盯着我们。这是压力,也是干好工作的动力。

微信作为新的技术手段,更容易拉近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距离,推动官民对话形成良好态势,过去仅发文字,现在通过微信可以推送图片和视频,不仅效果更好,而且更加方便。同时,政务微信可以代替行政机关服务窗口行使问询功能,“一个软件可以节省许多人力和财力,而且更加高效。” 新传播方式与传播理念对政务信息发布平台来说是一次革命,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政务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行政效率得以进一步提高。

微信政务 篇4

(一)微信成政务宣传“新利器”

四川芦山7级大地震发生后,微博、微信在救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灾难前期播报灾情信息的主渠道。在电话与短信无法进行正常通信的情况下,微信成为了灾区群众转达个人境况以及传达灾情的最有效工具:来自灾区的文字、图片与视频,源源不断地通过微信迅速传递到后方。有电信专家还表示,建议外界与灾区联络少打电话,多用短信以及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以避免语音通道拥塞。联通和电信运营商,也相继通过官方微博向用户建议,尽量用微信和灾区民众取得联系。“多用微信少打电话、为救命让出通道”一时成为网络的强大号召。

芦山地震发生19分钟后的8点21分,政务微信“微成都”就发出震情速递。四川省雅安市委宣传部,更紧急开通官方认证微信“四川雅安”(现改名为“芦山地震救助”),并于当天13:37发布了首条微信。14点30分,“芦山地震救助”微信公众平台收到了来自四川的求助——“我们被困在了姚桥镇初级中学附属教师职工宿舍了,目前房子已经全部坍塌了,我女朋友不见踪影,求大家救救我们!”。截止21日下午14时,近15万人关注“芦山地震救助”,实时发送消息量达20万条。据统计,地震发生后24小时,有超过300个政务微信,先后就芦山地震发布了微信。

有网友称:地震两小时,没有有价值新闻,幸好有微博;手机打不通,幸好有微信。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网友主动转发救援信息、为灾区祈福、监督社会作为、组织捐款等。在芦山地震中,微信的通讯属性让其成为灾区内外沟通的重要工具,微博的公共媒介属性让其成为震后消息中心。《21世纪经济报道》评价称:“一夜之间,微信从被运营商指为‘抢饭碗’的对象,摇身变为在芦山地震灾区对外传递信息最靠谱的通讯工具”。有业内专家赞誉道:“芦山地震微信救援平台改写2.0救灾模式”。

旅游从业者接受“两微”营销培训:微信和微博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沟通方式。为帮助吴江旅游业更好地分享网络带来的“红利”,5月22日上午,吴江区旅游微博、微信网络营销培训讲座开讲。本次讲座由腾讯微博营销类百强博主、上海代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代奕烨主讲。讲座吸引了来自吴江旅游主管部门和各镇(区)旅游工作负责人,全区部分宾馆、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负责人及营销人员等100多人参加。代奕烨结合成功的微博、微信营销案例,揭示了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是旅游企业低成本拓展市场利器的道理,启发旅游企业合理有效利用微博、微信开拓市场。

(二)政务微信蓬勃发展

近段时间以来,一股大秀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风气悄然刮起。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新社交媒介,正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新的效应,舆情作用力日趋彰显。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移动社交吸引力不断增强,移动社交网民和微信公共账号数量会大幅增长,并将进一步扩大突发公共事件与社会热点话题的网民参与。随着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入驻移动网络舆论场,由无数个圈子化部落联网合成的微信舆论场正成雏形。年初,《人民日报》文章《2013新媒体猜想》提出的“8个猜想”之一就是对“微信 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的分析,文章认为:“微信推动政务信息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在可预见的新的一年中,微信也会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最早开通微信的政府部门是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2012年8月30日,“广州应急-白云”微信公众平台首次亮相,第二天便大派用场——发布河源震情,打造了广州政务微信首个成功运营的案例。公安机关当年曾是政务微博的“吃螃蟹者”,在政务微信上也没有落后。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继推出全国公安机关首个政务微博“平安肇庆”后,2012年9月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公安政务微信“平安肇庆”。随后,广州、江苏淮安、福建厦门等多地警方都推出了公安政务微信,公安政务微信成为密切警民关系的新的“法宝”。2013年3月 11日,北京市公安局正式开通“平安北京”微信公共账号,成为首个通过腾讯微信认证的省级公安机关官方微信。

一批政府机构纷纷开通自己的官方微信,如佛山市南海区团委、中山市团委、山东旅游局、新疆展开政务微信试点等,使网民可以利用微信在线求助、咨询、投诉等。“南海共青团”更是打出“率先以‘微博+微信’为双核强化团务信息化,探索睿智团务新模式”的口号。自2012年8月微信公共账号正式推出后,截至今年4月20日,全国政务微信的数量已超过600个。随着越来越多的官方机构顺应时代潮流,入住微信平台,政务微信正悄然兴起,破土生芽。政务微信渐成网络问政新平台。

二、政务微信平台价值分析

自2011年初,微信进入大众视野至今,经短短两年的迅猛发展,微信用户已经突破3亿人,直逼拥有4亿用户的新浪微博。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与传统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微信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也更灵活、智能,且节省资费。

以“庐山地震”为例,地震导致当地通讯中断,微信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媒介。许多用户就通过手机将自己的地理位置、救助内容、现场照片等发给“芦山地震救助”等官方微信平台。然后,腾讯再通过“芦山地震救助”的微博官号将求助信息对外发布。微信与微博平台间信息互通,使得微信成为灾区内外沟通的重要纽带。有专家指出:“在通信资源稀缺下,充分发挥微信的点对点信息达到、LBS手机定位、语音传送、查看附近的人等功能,形成地震救援各环节中的重要拉力”。

(一)微信VS微博

微信公众平台的一大特点在手机订阅账号。通过用户自主“关注”“订阅”,信息可直达用户的手机桌面。相对于微博一对多,适合扩散消息的特性,微信则是一对一,适合精准传递消息。

由于微信可发送语音、文字、表情、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各种信息,表现形式活泼多样,为人们的表达提供了多种方式。有开通这样的政务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政府部门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拉近政民距离。

此外,微信通过社会化传播功能,可以实现用户在线报警、求助、咨询、问询、投诉等功能,便民功能显著。

相比于微博粉丝中有很多“僵尸粉”,微信用户由于和手机、QQ等用户终端紧密绑定,粉丝的“质量”更高,受众更真实可靠,传播将更有效。另外,相对于微博的开放性、公众性,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工具,信息传播形式相对隐蔽,这样能增加互动率。微信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互动平台,一旦作用于政务微信,就会冲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发展与完善。

(二)微信: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

一些从事政务微信的工作人员指出:“微博像一个广场、或者一个大茶馆,是公共场所;而微信就像小酒吧、小饭馆,更适合比较亲密的朋友,能够更好地进行一对一交流。”确实,微信相对于微博,其最大特点一是沟通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更好的互动性,二是沟通空间的变革带来了更多的私密性。

近段时间,北京、成都、新疆等地政府纷纷启动政务微信应用试点,政务微信渐成网络问政流行之势。那么,政务微信的发展,对政府工作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一是有助于政府抢占舆论阵地。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信息原有的传播模式,分散化、多渠道传播成为一大趋势。整合信息资源,拓展传播空间和渠道,实现从单一媒介平台为主向立体化功能平台的转型,促进政务信息不断外延,是接下来政府可能面临的时代要求。进入2013年,移动互联网的成长带来内容、产品、圈子的移动化,基于平台为媒介的话语圈正走向多元化,政府信息发布将可能面临移动互联网趋势下全媒体环境的挑战。政府积极进军微信,是做好全媒体战略布局的尝试,有助于拓展网络问政的深度与广度,使获取社情民意的途径更加多样,是扩大政府影响力,塑造政府“威信”,站稳舆论阵地的重要保障。

二是有助于提升政务信息的辐射力。目前,微信用户已达3亿,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随着微信进一步联通用户手机通讯录、朋友网、QQ好友(群)、位置社交(附近的人)等人际关系圈,未来的微信将可能成为用户最为重要的“手中的名片集装箱”“可移动的信息中心”“有价值的沟通工具”,并由此相互链接而形成无数个密集分布的圈子网络。政府开通政务微信,对拓展新的用户人群,提高政务信息受众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提升政务信息传送的有效性。不同于微博海量的碎片化信息,政务微信信息发布具有用户导向的精确性功能。这些信息必将比其他渠道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对培养一批优质用户塑造稳定用户,提升政府账号的公信力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微信的优势还在于参与的熟人圈更多。在突发事件中,基于“优先关心身边人”的人性特性,相关信息在熟人圈子之间传播将比在公共平台更为迅捷;同时,基于圈子本身相互的“高信任感”,观点整合时间更短,将加速“态度同步”过渡到“行为协同”,并直接作用于现实行为。反过来也一样,哪怕政府信息的投送只抵达某圈子某名成员,通过该成员二次转播,同样具有快速阻止不实信息传播与不良情绪蔓延的正导向功能。在此过程中,政务微信的及时介入,将有力避免微信用户转向第三方平台“求证”,赢得舆情控制的关键时间。在微信这个具有较高互信的熟人圈子,“影响了某名成员即能影响整个圈子”,具有较高的高效益价值。当然,这对政务信息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政务微信运营的策略

(一)做好政务微信平台定位与用户定位。

微信作为一款个人生活化工具,相比于微博的公共参与性,微信的“生活价值”与“话题参与”价值同等重要。政务微信要强化信息内容的“实用性”与“资讯”并重。

相比于多数政务微博的“基于本地、面向全国”战略定位,政务微信的“本地化”角色将更为彰显,个地方的政务微信覆盖人群更指向本地人群。

值得一提的是,强化做本地的“专属微信”,无疑会对政务微信的粉丝数量构成抑制,在开通前期尤为明显。粉丝下滑带来传播的“隐形效应”明显,传播效力评估的难度上升。这也要求政府转变运营理念,一是由看重粉丝数量转向粉丝质量,从侧重“规模”走向注重“品质”;二是由看重传播广度的“纸面化”转向传播效力“实质化”。有政务微信人士指出:“因为微博是点对面的传播,微信是点对点的传播。打比方,我们的微博有423万粉丝,我发1条微博的话,真正能看到的人恐怕只有1%至5%。但微信就不同了,就算你只有1万粉丝,由于是点对点的传播,我可以基本保证发布的消息有90%以上的人会看,这样一来实际传播面就更广,能够真正传递我方的声音。” 此外,微信的强关系圈子对促进政务信息的高认可度的二次传播富有意义,口碑效应明显。成都高新区,于2013年2月开通了“成都高新”公众微信。它致力于即时分享高新区招商引资及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发布高新区最新动态新闻,关注企业最新动向以及行业动态,共享民生及生活信息。“发布创新、创业、创意信息,是成都高新新媒体和自媒体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作为国家高新区在营造社会创新创业环境上的职责所系”,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成都高新”公众微信开通一个余月以来,发布消息总计124条;互动信息180余条;处理公众反馈的问题12条。广东省广州市气象局开通的“广州天气”,则定时为微友播报广州天气,为微友出行带来了莫大的方便。

再以庐山地震为例,各政务微信发布的信息也根据各自所属部门职能而各有侧重。其中,“微成都”、“锦哥”、“四川雅安”等四川地区的政务微信侧重发布当地灾情和救援进展;“寿光公安”、“中山公安”等公众微信则强调提醒微友谨防地震诈骗;而包括“广州应急-白云”等各地应急办的政务微信则着重发布了相关的地震自救知识。此外,与不少政务微博一样,“广州公安”、“广州网警”、“林芝公安”等政务微信仍主打“爱心牌”,发布微信为灾区祈福。

(二)强化政务微信内容“个性化”“原创性”

微信本身的信息订制、推送特性,要求政务微信内容更加“精致化”。政务微信需要依照群体圈子的特性,着力塑造符合圈子文化特性的富有“个性化”内容。正如网友所云:“爱吃白萝卜,别给喂食胡萝卜”。对本地用户的关注点与偏好要有所汇总。政务微信可以把用户分类,然后把信息定点投放给感兴趣的微友。

不同于微博可以较多地转发他人的微博,受推送数量的有效限制,一般的微信账号内容宜采用原创的方式来生产内容,以此提升内容的针对性与可读性。

“讲座信息:莫言与《白鹿原》的魔幻世界,主讲人„„,时间„„,地点„„”这是前几天关注了“中山青年”微友们都会收到的一条信息。每次团市委组织公益活动,微友们都能通过手机,提前几天就收到相关的微信信息,并保存在手机上随时查看。团中山市委于2012年8月13日正式实名认证“中山青年”的政务微信,是全国第二个实名认证的党政机关政务微信。微友首次关注“中山青年”就能收到一条“青,‘中山青年’官方微信正式上线啦!更多新年、好玩的青年活动信息独家为您放送,欢迎青亲们各种微信我哦”的友好信息。据团中山市委的微信负责人说,“发出的信息主要以各式的公益活动预告为主,通过微信,可以让更多有兴趣的市民关注,并参与到我们的活动里来。”

(三)把握政务微信信息发布的时间、频度

毫无疑问,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信息泛滥、信息超载常常带来用户体验的恶化。微信,作为一个随身可携带的“移动生活工具”,对用户本身具有特殊的意义。微信与微博不同,如果每天时不时推送信息给微友,就会引起微友的反感。政务微信要避免发送过多的信息,给微友造成困扰。所以,政务微信信息推送要把握好频度,尽量精简信息量,做到“惜字如金”。盘点多数微信公共账号,一个公共账号每天发布的消息平均控制在1—5条之间,多数选择1—3条。有限的信息推送量,要求每条信息都要经过筛选再发出。不过,与微博简短的140字不同的是,单条微信内容没有字数上限,类似一条“长微博”,对内容的详细阐述多有帮助。此外,据观察,多数的政务微信内容都采用“图文”形式增进美感与视觉效果。

另外,要把握好推送的时间,考虑到用户的闲余时间,建议在早晨、临近上下班或晚上推送为宜。

(四)加强微信互动

2012年9月份开通的政务微信“平安肇庆”,仅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就拥有700个微友关注。在启用的前两个月,共群发推送了105条涉及出入境、户政、车管、治安等公安业务的资讯类信息,共接受并答复了2000多条问政信息,政务信息发布数量不及政务咨询互动数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政务微信一对一的双向性、私密性,进一步拉近官民距离,促发网友的咨询愿望,很多在微博里不方便说的话,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寻求帮助,互动性效果更好。微友咨询的内容也往往与自身切实利益相关,“官民互动”也将更具实质意义,做好微信互动方能更好体现“真正为民办实事”的执政理念。

到2013年初,“平安肇庆”微信公众平台,回复微信“好友”问题7800条,解决实际问题6800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网友主动咨询往往自身也较为在意,时效性也要求高。山西晋中公安首开政务微信,就承诺“与网友互动承诺48小时必复”,受到网友好评。

(五)重视民意评估

首先是对政府微信自身的反馈。如果本身能收到许多回复信息,那么说明微信内容受微友所欢迎。若是反馈者寥寥,则需要通过发送专门的微信向微友询问,收集微友观点与看法,以评估微友偏好,改进内容形式或选题方向。同时,要引导微友给政务微信发送回馈信息。

另外,基于政务微信粉丝的真实性,对政府政策的反馈结果也将更具可靠性,这将是一个低成本而快捷的民意调查平台。各地政府不妨将政务微信平台充当信息发布、咨询便民平台的同时,兼顾作为当地政府政策评估、民意反馈的“舆评”平台。这对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提升民意满意率,把握舆情走势都具有重大价值。

(六)丰富关键词设置并定期更新

随着关注微友的增量,相关咨询工作量难免大幅增加。不断涌现的信息互动将对政府部门的人力配置提出考验。为提高回复群众问题的效率,政府不妨预先准备好一些常见的咨询类题库,以应对“同质化”询问。及时地丰富关键词回复,将大大省去一些反复的工作量。

据“平安肇庆”微信介绍,“大约70%的咨询业务可由后台设置的视频、文字、图片、语音等自动回复,而剩下的30%不适宜程序化即时回答的咨询,则由‘平安肇庆’的值班人员人工服务来答复”、“只要输入一些关键字,如户口、车管所、出入境等,‘平安肇庆’微信马上会自定义回复相关的公安业务”。有网友就称:我提问了8个问题,居然有6个能够自动回复,太潮了,这样才是真正的现代化、网络化警队。

那么,微信公众平台的标准答案从哪来?据披露,“平安肇庆”工作人员根据群众咨询的问题80%集中在车管、户证、出入境等方面,便开始先做好答案,“向各业务警种部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式收集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公安业务‘口径’,从而形成了现在超过了10万字、答案更加专业细致、涉及问题超过2500条的‘口径库’,多数常见的问题就可以自动回复了”。

(七)扩大政务微信账号宣传

因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其传播扩散力较弱,公共账号的宣传是一大软韧。政务微信推广工作难度要高于政务微博。

除了做好“内容”这一内功,政务微信推广还要全方位动用各类宣传媒介,政务微博公告栏、当地媒体报刊、借助名人助推、QQ群等,要大力扩展账号的人群覆盖面。2013年4月1日中午,央视《新闻30分》节目结尾,主持人贺红梅和崔志刚就宣传了当天上线的“央视新闻”官方微信。

当前,政务微信队伍正进一步壮大,并出现地域“集群化”政务微信的趋势,这彰显出政府对网络问政认识的新高度。当然,政务微信的发展也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媒体指出,“当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政务微博,不少都沦为‘僵尸’。微信一旦用于政府服务,就应冲着切实解决问题的方向”。发挥政务微信的“沟通”、“便民”、“施政”的价值,各地政府尚需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踏实作风;微信互动,要求政府切实将“微服务”做得细致而实在。

(原标题:政务微信:互联时代网络问政新利器)相关报道:

广西来宾共青团市委举办新媒体应用讲座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7日 14:17 作者: 来源:

相关专题:

今年初,《人民日报》在《2013新媒体猜想》文章提出的“8个猜想”的第一条就是对“微信政务信息发布新平台”的分析,文章认为:“在可预见的新的一年中,微信会成为政务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将比其他渠道更快、更有个性,获得公众的认可和网络舆论的认可度也会更高。可能对我国社会舆论格局产生杠杆效应”。

为了适应新形势,掌握新技能,12月10日,共青团市委联合市工商联专门邀请上海代李科技总经理、互联网营销专家、腾讯微博百强博主,代奕烨先生到来宾举办政务新媒体应用讲座(微信+微博=微来),各级团总支书记,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团委负责人、学校团委负责人,及市工商联合会各中小企业家积极参与学习。

培训班上,代奕烨总经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通过列举大量的政务微信微博案例,深动地解读了“微来”这一新概念,深刻地阐述了微博和微信如何在政务新媒体中的应用。期间,代奕烨总经理还不时地与听课人员进行互动,对学员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逐一进行了耐心地解答,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讨论热烈。

微信政务 篇5

---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

**市县始终把坚持政务公开制度和开拓创新政务公开新途径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通过探索财政与编制政务网上公开三年来,形成了“阳光政务、便民政务、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新机制,让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了群众的知晓度,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创建广阔的社会监督平台。

一、基本情况

2007年,我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已录入方便群众办事的财政与编制政务信卢、财政管理专项资金、机构与人员编制状况等各类可查信息150余万条,4500余万字,公开了财政专项资金55项,总资金额48294.84万元,涉及882804人(户)次,518个项目。其中:到人(户)资金35项,金额43174.79万元,到项目359个,金额4981.89万元,超规定范围公开了财政专项资金1项,涉及项目数159个,金额138.15万元;公开10个一级部门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资金 1814.99万元;公开全县343家各级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以及11482人的编制状况。网上回复处理群众诉求62条,回复处理率100%。今年网页访问量5万多次。

二、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今年我县两次调整了县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县主要领导多次到公开办调研部署公开工作,涉及公开事项的领导小组成员,亲自安排督办本单位的公开工作,为今年公开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组织保证。

2、明确责任分工。一是制定了《**市县2007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工作要点》(京财编办发[2007]1号)和《**市县2007年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实施方案》(京财编办发[2007]2号),将全年的公开工作任务落实到了全县各相关部门、单位和财政局业务股(室)。二是明确了工作要求。为了确保公开工作全面准确及时完成,我们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07年财政资金上因特网工作的通知》(京财发[2007]139号),从“三个进一步明确”上落实工作内容和责任,即进一步明确财政资金网上公开内容。今年要求公开财政资金71项,其中财政专项资金63项、转移支付资金8项,10个单位部门预算;进一步明确财政资金公开的责任。按照“归口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对应公开的71项财政资金按资金用途和单位职能分解落实到局机关6个业务股(室)和局直2个单位,并按资金分配形式对公开时限、分配过程逐项进行了明确,确保公开及时性;进一步明确上网公开的要求。公开内容必须做到全面、准确,必须做到及时公开,必须做到合理合法规范。

3、完善诉求制度。为进一步做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咨询投诉答复处理工作,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率,今年6 月份制定

了《**市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咨询投诉答复处理程序及规范》(京财编办发[2007]4号)。一是专人值班,定时登记。确定2名后台管理员,每天上午对网上咨询投诉内容进行查看,实事求是填写“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咨询投诉及建议处理笺”。二是分类处理,限时答复。办公室工作人员按登记咨询投诉问题的性质,转交相关职能部门按时答复。三是认真审核,严把答复质量关。对每条拟上网答复的咨询或投诉问题,经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办公室负责人审核后方可上网,确保答复用语准确谦和,处理恰当。

4、规范查询点建设。巩固和规范查询点,城区查询点建设以4个大厅、5个中心为重点,镇(区)查询点全部设在财政所一楼,均做到了“三专”、“五有”。为了进一步方便群众查询,我们又选择了部分村级中心文化户,作为村级查询点,定期派技术人员引导群众查询,检测网络是否畅通,网页是否收藏,极大地方便了农民朋友上网查询与己相关补贴资金。

5、加大宣传力度,发动群众查询。一是组建宣传专班,有计划地抓好各项宣传活动; 二是向全县市民和农民朋友发送10万份公开信,告知广大市民和农民朋友网上公开的内容,并在《今日**市》予以登载,在全县各部门和乡镇及村组所有公开栏内张贴。三是群发一条告知查询方式的短信息,城区80%的市民和乡镇50%的农民朋友收到短信。四是连播一则电视广告字幕:欢迎全县市民、农民朋友登陆“**市县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查询

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情况和机构人员编制信息。五是利用每周四、周五开展流动指导查询活动。深入乡村宣传惠农政策,组织农民上网查询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财政涉农资金补贴情况,到目前,流动查询已到达全县60%的村,到达20%的组。六是召开政务公开工作座谈会和工作情况通报会。向各镇(区)分管财经工作的领导、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所有信息员、政务公开监督员、各查询点工作人员、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报政务公开工作情况,征求对公开工作的意见和看法,探讨进一步做好公开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以上活动,群众上网查询不断增加,点击率不断刷新。宣传发月活动以来,网页浏览次数增加了近3万次。

三、政务公开工作成效

我县实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三年来,成效显著,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已成为我县促进党的各项政策落实,监督政府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预防腐败发生的有效手段和加强政府与群众沟通联系的重要桥梁。

1、通过规范公开工作程序,加强了财政与编制管理。我们以落实公开内容,明确工作责任为基础,重点狠抓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所有有公开内容的职能部门和单位,必须按制度、按程序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将要求公开的内容进行公开,有效解决了部分单位“临时公开”、“应付公开”的问题。通过公开,管钱用钱透明,群众得到实惠。全县归位被挪用的村组织支出补助资金、河道堤防整险资金121.08万元,清退被截留的五保户供养资金6.14万元,督促拨付到位7项滞拨资金436万元。机构人员编制实名制上网公开后,强化了社会监督和编制管理的钢性约束,今年没有一起因编制和进人引发的群众投诉,网上公开个人编制情况后,清理出吃“空饷”人员31人,社会反响良好。

2、通过全面准确及时公开,干部职工的廉洁意思不断加强,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今年我们对2006年以来财政拨出的上级专项资金和本级配套资金1218笔进行了专项清理,从领导、股室审核签字到资金拨出,时间在3天以下的有931笔,占76.44%,3-10天拨出有126笔,占10.34%。10天以上拨出有161笔,占12.22%,剔除按项目进度拨付的和有特殊原因的外,超规定时间拨付的比重和笔数非常小;对网上公开的部分专项资金的分配情况进行了跟踪检查,实际到位情况与网上公布情况一致,没有有意拖延超时公开的问题,没有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群众比较满意。

3、通过及时回复群众在网上的咨询投诉,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网上回复制度和工作考核办法,将政务公开网上咨询投诉内容的回复工作纳入各职能部门信访工作一同考核,对县政务公开办公室在网上登录的群众咨询、投诉,按规范的处理程序和不同的诉求性质分别转交相关部门限时调查回复。2007年公开网上共受理咨询投诉62件,其中:财政和编制部门直接答复31件,转相关部门答复25件,转县纪委监察局

调查1件,挽回经济损失5万余元,其他方式答复处理5件,回复处理率达100%,群众给予了高度评价。

微信政务 篇6

摘 要: 本文探讨了政务督查和政务执行力的内涵和关系,并初步

分析了政务执行力和政务督查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加强政务督查提升政务执行力的对策进行了初步探索。关键词: 政务督查;政务执行力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督查。只有通过强化督查,才能推动各项决策部署的有效、高效贯彻落实,从而提高政府执行力。政府执行力是指政府执行决策、落实工作的实践能力,是衡量政府行政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准。把加强督查工作当作转变工作作风、推进工作落实的杠杆,不断提高督查督办水平和能力,使政务督查真正成为促进政府执行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加强政府系统执行力建设,对于完成上级党委、政府赋予的发展任务,实现“决战十二五”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政务执行力的内涵与我县政务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一)政务执行力的内涵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前所未有地提出了一个政府执行力的概念。就地方政府来讲,执行力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抓落实的能力”,也就是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公务人员贯彻落实上级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

部署的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由于政府每一个任务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执行力来做保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执行力就是政府工作的生命力。

(二)目前我县政务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政府系统执行力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多数政府部门执行效率持续提升,但仍有少数部门问题仍比较突出,与我县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执行偏慢。少数部门不推不愿动,推一推动一动,使执行的效率低于决策目标的进度要求。如极少数部门在办理领导批示件过程中,落实行动迟缓,办理时间过长,需督查局催促后方才上报办理情况,影响了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

2、执行偏软。少数部门开拓创新意识不强,执行力度不大,再加上思想情绪上畏难,以致执行的思路不宽、效果不好

3、执行偏差。个别部门对决策理解不准确、不到位,主观上选择“于己有利则执行、于己无利就变通”,导致决策执行效果与决策目标有差距。

二、政务督查的内涵、基本原则和政务督查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务督查的内涵、基本原则

政务督查是连接决策与实施的重要一环,是领导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概括起来,督查局的基本职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和重要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二是对上级和本级领导同志重要批示和交办事项进行督查;三是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提案办理情况进行督查;四是对社会反映较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督查。自觉遵守督查的基本原则和运作规律。一要吃透两头。既要领会领导意图,又要全面掌握下情,决不违背事实下督查结论。二要兼顾两头。既要通过督查推动落实,为领导分忧解愁,又要通过督查保护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协助基层解决问题。三要卡住两头。既要尽可能增强督查效果,又要尽可能减轻被督查对象的负担,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效应。四要建立管用的落实机制。尽量将要求细化、量化、明晰化,做到要求科学、责任明确。

(二)立足现状,深入查找政务督查存在的问题

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心重视下,“招商引资”、“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安全稳定”四项重点工作都实现了大的突破,这与政务督查是分不开的。从目前实际工作看,我县政务督查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部门领导对督查工作不够重

视,或者说口头上重视、形式上重视,而行动上忽视。

2、职能发挥不到位。目前我县督查工作大多处于被动状态,缺少相应的工作力度和措施,督查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到位。

3、督查网络不健全。督查工作涉及面广,单靠督查局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三、加强政务督查提升政府系统执行力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在拓展督查思路上下功夫。

一是主动督查,增强督查工作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在前面。二是联合督查,由独立督查向合力督查转变,突出督查工作的整体联动性。三是反复督查,由一次性督查向跟踪督查转变,如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我们要具体到盖了多少楼房,绿化了多少平方,铺了多少公里道路,要进行跟踪督查,从而树立督查工作的准确性。四是实地督查,由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如招商引资的项目,可以采用明查暗访的方式进行督查,体现督查工作的真实性。五是经常督查,由突击性、阶段性的督查向制度化、经常化的督查转变,如安全稳定,特别是煤矿业,我们就应该常过去看看,以保持督查工作的连续性。

(二)强化责任,在提升督查威慑力上下功夫。

一要强化领导责任。各级领导要深入一线,真督实查,尤其是针对推诿扯皮的事项,更要发挥其关键作用,增强督

查的权威性。二要明确执行责任。围绕政府决策目标,使执行职责量化、执行标准明确,形成环环紧扣、事事定责、便于督查考核的责任链条。三要严肃督查问责。对落实工作迟缓、敷衍推诿造成不良后果的情况,要根据行政问责办法,严格追究执行者的责任。

(三)畅通督查政令,在落实督查举措上下功夫。

广西政务微信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 篇7

1 广西政务微信的发展现状

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联合微信公号新媒体指数,对全国部分地级市和副省级城市开通政务微信情况进行调查。广西政务微信的发展规模和服务特色占据全国前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模领先。依照行政区域划分,在地级以上城市政府政务微信总量中广西排名前十,其中“贵港宣传”成为日均点赞量排名第4的地级以上城市政务微信,“来宾发布”和“钦州发布”在日平均发布量的地级以上城市政务微信中位居一、二名。二是覆盖面广。广西政务微信涉及公安、法院、政府宣传办等各个行业,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防城港、贵港等14个地级市,并拓展到部分县级市。三是高效务实。“南宁警方传真”“广西人事考试网”“贵港宣传”等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政务微信,正成为各自领域里为公众提供移动政务信息和服务的高效平台。

2 广西典型政务微信平台“南宁交警”的公共服务特色

作为广西政务微信平台的典型代表“南宁交警”,于2014年5月15日开通,微信号:nnjj122,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安局交察支队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南宁交警”属于服务账号,以发布交通新闻、交通通告、交通路况管制等为主题的内容,平均每周推送一到两条信息,为市民提供轻微事故快速处理、交通出行路况服务和交通咨询服务。提供自定义菜单,一级菜单为“事故快处”“出行服务”和“资讯服务”。二级业务菜单:快处类服务包含轻微事故处理、微信快处指南、事故快处须知、查找附近理赔点、历史事故查询;出行类服务包含周边路况、路况微博、施工占道、拥堵上报、拖车查询;资讯类服务包含交通动态、交通通告、限行查询。“南宁交警”政务微信平台展现了大部分广西政务微信的公共服务特色,将微信的即时性、隐私性、便捷性等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由于服务范围的限制,该政务微信平台不接受在线报警服务,在遇到交通事故报警和求助的情况下,需直接拨打122报警电话。这也反映出了广西一些公共部门急于建立政务微信平台,却没有重视后期持续的公共服务和维护工作,缺乏与用户互动。建议南宁交警支队加强平台的维护,并增加服务内容,比如:将车辆违规查询和违规罚款缴纳两项最基本的便民服务接入在线服务功能。

3 广西政务微信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从“南宁交警”可以看出广西部分政务微信公共服务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内容功能参差不齐

在政务微信大发展的背景下,广西政务微信的功能和内容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特征,体现在诸如信息更新不及时、内容品质不一、运营人力不足等多个方面。微信发布的一个特性在于语音功能,语音消息更易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也是微信相对于微博的一大优势。图文信息因更直观、信息量更大且使用流量较小,从观察到的数据显示,广西政务微信对语音和视频功能的使用度不高,注重使用纯文本信息与图文结合信息。微信侧重于社交功能的这一特点并未被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发布的内容和侧重于媒体传播功能的微博无明显差别,在某种程度上政务微信被当作另一种形式的政务微博来使用。

3.2 缺乏公众关注和官民互动

政务微信的回复形式主要分为人工回复、自动回复和人工自动回复相结合的形式。一般情况下,自动回复都为即时回复,绝大多数运用在首次关注发来的诸如“欢迎关注XX平台”,而人工回复则需要一定的响应时间。广西大部分政务微信账号在首次问候信息中就告知用户,该账号只发布信息,不接受询问。虽然这种单一发布的账号将用户置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但至少进行了事先告知,而更多完全“不回复”的账号则给用户留下刻意回避与用户直接互动的印象。

3.3 辟谣功能差

当前利用微信圈造谣主要为两类人。一是某些法律意识淡薄的人,为寻找刺激,发泄私愤,编造谣言。二是网络推手和网络名人,制造社会热点,借机谋取经济利益和博取眼球。2014年7月6日在微信圈发生了一起传谣事件。有人在微信转载了一则信息:南宁当天有三个小孩被偷,武鸣也丢了两个小孩,幸好被老师发现,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据该团伙交代,他们专偷7岁以上小孩,挖取人体器官去贩卖,以获得暴利。经南宁警方核实,该条信息为虚假信息,类似内容在外地早有传播,后经追查,发现网民卢某在不辨真伪的情况下随手转发了该条信息,造成了谣言的传播。随后南宁警方在官方微信和微博上发布辟谣信息,但是由于微信朋友圈的封闭性,许多信谣的公众无法及时获知该辟谣信息,造成谣言继续传播。

3.4 注册认证环节存在瑕疵

政府机构建立政务微信公众号需要500个用户和提交相关材料方可获得官方认证。目前广西政务微信公众账号在认证方面存在着一些漏洞。例如,“XX发布”目前多为代表一级人民政府的微信名称,“平安XX”微信名多为某地公安局使用,而“平安桂林”却被长春市桂林路派出所抢注,仅因为该派出所在桂林路上,这很容易误导桂林公众。该账号注册半年多来,仍然没有进行认证,更没有发布新信息,造成了桂林公安局无法再使用“平安桂林”这个名称,而改为“桂林公安”。对于专项的名称,应限制其他性质的机构或个人使用。这类漏洞对政务微信账号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4 提升广西政务微信公共服务能力的路径

广西政务微信公共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能否充分运用政务微信这个平台为广西公众提供便民服务,是政府在新媒体时代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基于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广西政务微信的公共服务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4.1 规范政务微信内容实现一站式服务

政务微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①时效性高的政府重要新闻第一时间传播出去。②需要深度挖掘、精心编排的内容,因有趣或有深度,可有选择性地推送给部分有需求的用户;③观点强的内容,结合当下时事政治,推送给不同用户,形成良好的交流平台。整合政府门户网站、政务微博等资源,丰富政务微信发布形式,提高微信发布频率,提升微信发布质量,以满足公众的需要。将广西不同职能的政务微信公众号衔接起来,形成一种交叉式的、覆盖全面的微信群,为公众提供问政新渠道,降低办事成本。

4.2 加强官民沟通打造专业团队

组建一支政治可靠、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微信专项管理团队,以网络政府公共服务形象设计与塑造为中心,结合职能重新定位服务内容,安排专人负责进行网络信息的收集、传播。提倡全员公关,每位公务员都是政府形象的代言人。加强微信发布技巧的培训,不断拓展和升级微信服务功能,将视频和语音等功能运用在官民沟通中,激发用户兴趣,提高用户的关注度和公共服务效率。同时,在一些特定服务中,采用语音信息比文字信息更加必要,如发布交通即时路况信息。对于常规问题形成系统的回复流程和模式,非常规问题提供个性化服务,搭建官民互动效果良好的平台。

4.3 建立强有力的辟谣机制和保密机制

加强朋友圈的管理,严厉打击传谣造谣行为。利用意见领袖,培养公众明辨是非的能力,用科学的意见引领公众观点,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公众合理利用指尖上的问政平台,建立起基本的价值观和政治意识。由于微信传播渠道的保密性及用户双方的信任基础,微信传播的内容也较为隐秘和私人化,这就需要增加更多的私密和安全性能,保护用户的利益。

4.4 制定政务微信的使用指南和认证机制

引导公众合理运用政务微信这个平台,了解政府机构所涵盖的各种社会事务,将用户体验和意见反馈给平台,为公共部门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发展政务微信,以技术为支持,提高政务微信认证比例,加强微信认证管理,对某些特定微信名称加以认证限制。建立法律法规,规范、引导、配合政府电子化的进程。通过认证政务微信加强权威性和提高关注度。

4.5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

政府需提高开展网络服务工作所需计算机和网络设备配置水平,将高端人才应用在软件开发工作,切实提高计算机预防网络病毒与黑客入侵的能力。日常加强对政务微信系统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防止出现泄密的风险。确立信息安全预警机制,提升系统防范能力和预警能力。完善应急机制,确保政务微信数据安全和运行安全,及时排查系统漏洞和隐患。

摘要:移动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微信以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便捷性、直接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在众多网络社会化媒体中异军突起,并在政府公共服务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针对广西政务微信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规范政务微信内容实现一站式服务、加强官民沟通打造专业团队、建立强有力的辟谣机制和保密机制、制定政务微信的使用指南和认证机制、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为广西在运用政务微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政务微信,公共服务,管理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12[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王易.微信营销与运营:策略、方法、技巧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王玥,郑磊.中国政务微信研究:特性、内容与互动[J].电子政务,2014(1):66-77.

[4]巴丹.微信业务在政务方向上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传播,2014(1):198-199.

[5]郭泽德.政务微信助力社会治理创新——以“上海发布”政务微信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170-181.

微信政务 篇8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电子监察

[中图分类号]F22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85-01

面对日益竞争的世界,一个国家想要利于不畋之地,很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的强弱其中体现之一在于是否能够维护社会长期稳定统一。提倡民主,扩大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不断加强和完善政务公开,创新政府管理,提高效率,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公众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以及政府提供的政务服务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开透明是趋势,也是必须尽早解决的问题,天津市河西区按照国家和天津市整体要求和部署,先行完成区县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在原先建设完成的市、区两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系统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完成了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应用系统,并在政务网站发布政务信息公开专栏和政府服务专栏。

一、应用设计

系统的设计原则为:顶层设计、继承创新、整体规划。

1、顶层设计。系统在设计规划阶段采用顶层设计的思想,从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的全局和整体角度考虑平台的建设。此平台的整体设计规划,将目前区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业务模型有机整合,而且还面向未来,为未进驻部门的办理提供统一标准和基础架构。

2、继承创新。本系统的建设,充分继承市和区级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系统的优点、功能和设计架构,利用现有系统的成功经验,针对目前街道行政服务中心的业务需求进行功能创新。

3、整体规划。设计开发遵循整个平台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并从整体结构考虑本系统的设计开发。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充分考虑市、区、街道行政审批管理系统平台建设的一致性,确保系统平稳、方便整合、数据共享和交换。

二、技术架构

1、硬件网络结构

网络架构充分利用现有市行政许可中心、区行政许可中心两级网络,并利用区基础政务网络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进行延伸。在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中心,组建局域网络。在社区居委会,建立代办服务点。最终形成了市、区、街、居的四级行政审批网络架构,为“三级中心,四级行政服务体系”奠定了硬件基础。

2、软件架构

本系统的建设基于J2EE应用平台,采用纯JAVA语言开发、使用最先进的B/S构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系统采用分布式多层B/S应用结构体系,使整个应用系统建立在一个统一的架构平台上,但同时为各个系统模块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分布,使得系统结构分层构建,模块任务分布在不同的层次和部署环境,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分布性,充分体现系统的先进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等。

应用系统基本层次架构相互独立又相互衔接,分别承担系统的不同功能和任务。包括系统基础平台、J2EE应用平台、应用系统层、系统接口层、维护管理平台、安全解决方案等。

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系统部署在区级数据中心。利用全区基础政务网络,通过WebService、数据抓取和交换、纵向数据交换平台等技术实现与市、区两级行政许可中心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

三、建设内容

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市、区两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应用系统、政务信息公开专栏、政府服务专栏、政民互动系统等。其中市、区、街三级行政审批系统为业务办理平台,政务信息公开专栏、政府服务专栏、政民互动系统为政务网站发布平台。通过统一政务网站平台进行串联,整合。

(一)市、区两级级行政审批服务系统

组织各进驻职能部门,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一站式”审批服务。市、区两级行政审批事项进入“中心”集中办理。同时,中央驻津部门的审批事项,以及市、区两级部门行政服务事项也进入“中心”,实行“一站式”审批服务。

(二)街道行政服务中心行政服务与效能监察应用系统

系统的核心业务功能,按照事项的性质,分为审批事项、职权事项和便民事项,提供全程的办理、管理和监控功能。同时具备电子监察功能要求。电子监察应用系统实现对所有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办理全流程、全业务、全覆盖监察监控。

(三)政务信息公开专栏

基于互联网在区级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公开服务。

(四)政府服务专栏

基于互联网在县级政府网站上开设政务服务专栏,与已设立的各类网上办事专栏相结合,避免办事服务信息分散,统一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务服务,提高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五)政民互动系统

为了进一步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进政务公开,促进依法行政,在区政府网站设立区长信箱、政民零距离等互动栏目,受理上述各类公开、服务的咨询、建议和投诉等,并根据不同类别信件的数目,分析公众的关注度,从而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基层延伸部署

街道办事处行政服务中心通过河西区基础政务网络访问本系统。同时,在基层居委会,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SSL VPN的方式,接人区级基础政务网络,访问该系统。实现社区居委会咨询代办服务。

五、服务保障

1、确定技术保障服务方式:结合全区实际情况,由区信息化专业部门负责硬件服务器及网络的管理与维护;市审批办负责软件系统的管理维护;区级行政许可中心负责系统日常运行情况的管理维护。

2、明确技术保障服务承诺:各负责维护部门要明确业务运行支撑和平台运行保障方面的承诺。内容包括:远程问题诊断、现场软硬件系统问题诊断、产品升级服务和定期巡检服务等。

3、明确技术保障方式:负责维护部门应向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提供5×8小时热线电话和远程维护,设立热线电话作为服务受理渠道,并提供电子邮件等远程维护及现场支援等技术保障方式。

4、建立故障分级响应机制:根据故障严重程度将系统故障划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故障为特大故障,对系统运行有严重影响,导致系统无法运行;B级故障为重大故障,限制了部分系统运行;C级故障为一般故障,对系统运行产生轻微影响,大部分系统仍可运行。根据不同故障等级,分别设定响应机制。

参考文献

[1]付登舟,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2]李传军,电子政府与服务型政府建谢[J]学习论坛,2009,(08)

上一篇:3.15工作总结下一篇:51征求意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