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实施方案

2022-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是对一项活动具体部署的安排和计划,那么方案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灾后重建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灾后重建实施方案

灾后幼教重建笔谈(八则)

幼儿教育社会价值再认识

冀彩虹

在与四川灾区灾民安置点村委、居民等接触中,我们开始思考这一特殊时期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在为期10天的项目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在这个特殊时期,幼儿教育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一是加强了灾区人民的生活信念,流动幼儿园成了传播爱的平台。在流动幼儿园开展活动时,我们听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谢”。灾区人民并不仅仅是感谢我们对孩子的帮助,更多的是感谢人们对整个灾区的关注。二是密切了灾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灾民受创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抚慰。项目工作组的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常常邀请在场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孩子从第一天的紧张、排斥发展到欢笑、不舍,家长从拘束、旁观到逐渐开始参与活动,和我们交流,这些变化正是灾区孩子与家长心理得到一定慰藉的表现。三是增强了灾民对当地政府的信赖,“类社区式”的学前教育得到有效尝试。在基础设施还不完备的板房区,以村委为联络主体的“类社区式”学前教育为灾区幼儿教育重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此外,流动幼儿园开展活动引起了当地的广泛关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应重视灾后儿童的健康教育

王 滨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汶川大地震前四川儿童的卫生和营养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震后,灾区儿童更有可能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灾后除需尽快恢复妇幼保健机构,关注板房灾民安置点的环境、卫生之外,还应加强对散居在板房区的学前儿童及其家长的健康教育。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家长应正确指导儿童使用板房区的卫生设施。教育孩子不随地大小便,便后要立即洗手等。家长还要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饭前洗手等。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相关部门应充实家长的健康饮食知识,尽可能保证儿童的饮食卫生、均衡、富有营养。如教育孩子不喝生水、少吃零食,一日三餐定时、定点、定量等。

第三要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要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灾民安置点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如地面有的凹凸不平,有的长期积水等,儿童易摔倒、摔伤。另外,运送物资的车辆频繁出入安置点,孩子易遭遇意外。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好每日活动,避免孩子无所事事,在车前车后玩耍、奔跑,甚至追逐车辆等。

此外,成人还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经常拥抱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时刻感到自己是被关爱的。

重视灾区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负有重要责任,除了可以通过编印健康指导手册、印发宣传画等进行宣传外,还可组织当地幼教工作者定期到灾民安置点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从而使灾区儿童及其家长了解并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

尽快了解并掌握混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要领

季云飞

对灾区幼儿园来说,选择混龄教育可能更多的是出于现实的无奈。板房幼儿园物资缺乏、幼儿和教师不断流失等现实原因使得灾区的幼儿园不得不选择混龄形式来开展教育活动。然而,对于刚刚经历了重灾创伤,生活和工作都经历了巨大动荡的幼儿园教师来说,如何有效开展混龄教育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当混龄教育成为一种不得已的选择时,幼儿园教师们要坦然接受这一现实,变被动为主动。例如,主动阅读已有的相关理论资料,主动组织教研共同体,共同探讨和反思自己的混龄教育行为,提升混龄教育质量。第一次接触混龄教育的教师可以先思考如何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户外活动中开展混龄教育活动。至于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适宜的分组形式,不强求全部采用混龄教育方式。比如,那些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活动,可以让所有幼儿一起参加,教师注意发挥大年龄孩子的榜样作用,并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那些着重锻炼肢体表达能力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小年龄的幼儿参加;而偏重于认知挑战的活动则比较适合大年龄的幼儿参加。另外,教研机构应该为灾区的幼儿园教师提供足够的、有效的、针对性强的社会支持。比如,混龄教育有什么益处,如何分组编班,如何选择教育内容,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如何评价混龄活动中幼儿的发展等都应作具体细致的说明和指导。如果条件许可,可编制带有鲜活案例的说明手册,组织各种范围的培训和讨论活动,或组织现场观摩活动,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混龄教育能力。

如能对混龄教育进行有意识的探索与实践,灾区学前教育有可能会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灾后重建中幼儿园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

仲 杨

灾后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也是幼教重建的重点之一。

灾后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既是幼儿园的本职工作,也是幼儿园求生存求发展的首要任务。灾后幼儿园安全教育和管理有三方面工作需要加强。

一是对环境和设施方面的安全管理。幼儿园管理者要勤查教学、生活设施和设备等的安全状况,及时排除户内外活动场地的不安全因素。宜通过责任到人的方式,将班级和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天,同时争取在第一时间做好整改工作,以做到防范在先,确保安全。新修园舍,要根据国家有关园舍建造标准,加大监督力度,特别要保证达到幼儿园园舍的特殊安全要求。例如,疏散通道要畅通,疏散标识要明显、规范。

二是日常安全管理。幼儿园要组建危机管理组织,切实有效发挥职能。要制订应急预案,加强与教育、消防、卫生、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要善于总结本次灾后救援中的经验,以吸取教训。

三是日常安全教育。要加强教师培训,加强对发生几率不大但后果较严重的灾难、事故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形式宜生动多样。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相关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内容,或开展安全主题的游戏活动,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案例引导幼儿讨论和分析其中的安全问题,根据安全主题边讲解边演习。

灾后师生心理问题及应对

左志宏 席居哲

地震过后,灾区幼儿园教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如闪回、惶恐不安、反应过度、焦虑、自我负罪感等。灾区儿童除会出现闪回、恐慌、过度反应等与成人相似的心理问题外,还会出现诸如哭闹、怕黑、退行(如尿床、吮手指、黏人)、食欲减退或增加等行为反应。此外,外界对灾区儿童的过度关爱会引发一些次生问题。如可能导致幼儿滋生不劳而获的念想,对礼物无休止的期盼,从而破坏原有的良好习惯、不适应奖罚分明的制度等。

幼儿园教师要积极关注上述问题,不仅要尽快调适自己的心理,更要肩负起指导和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的责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首先要相互宽容,彼此关爱。在幼儿园中努力营造起关注、关心、关爱的和谐氛围,创造温暖、温馨、温情的舒适环境。

其次要多组织活动,培植希望。从组织形式上看,应以多人集体活动为宜,活动氛围应安全舒适、温暖关怀、团结友好、富有归属感。避免进行竞争性活动和设计具有惩罚倾向的环节。从活动内容上看,压力应对技术和生命能量教育应成为灾后重建阶段心理干预的重点。应认识到这些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不但在灾后重建阶段适用,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样适用;不但适合本人,也适合家人和朋友。

另外,教师要掌握技术,自我调适。对教师个人而言,掌握一些自我心理抚慰的技术也十分必要,可以放松自己因灾后繁重的重建工作产生的紧张情绪。最简单的放松方法就是深呼吸,通过深呼吸和对呼吸有节奏的调整来达到放松的目的。也可以让自己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用内部语言暗示自己有一股暖流从头顶缓缓流过全身各部位,尽力去体会它所带来的温暖与舒适,暗示自己的全身在一点一点地放松下来。问题严重者则应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的帮助。

给家庭教育留点空间

韩春红

灾后的家庭教育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家长如何安抚孩子的心理创伤。一般而言,家长震后忙于重建家园,如果缺乏意识,难以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安抚孩子。有的家长因为要外出打工,又不得不与孩子分开。还有的家长觉得板房条件差,将孩子送到没有受灾的亲戚家里寄养了。殊不知,灾后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这比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更重要。二是有很多孩子被父母或家人送到寄宿制幼儿园生活了,孩子与父母团聚的时间间隔一般都很长,少则一个月,多则一个学期。这些孩子因长时间与父母或家人分离,与父母或家人之间的感情相对淡漠,心理安全需要无法得到满足。事实上,地震过后,孩子如果远离父母或家人,他们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更强烈。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以促进灾区孩子的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家长自觉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意识。很多家长在接受了我们组织的家长咨询活动后,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意识大大提高了。其次要向家长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在板房幼儿园里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和孩子难以玩到一块儿,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陪孩子玩。通过指导,这些家长开始能够和孩子一起快乐地做游戏了。实践告诉我们,幼教工作者应该为家长特别是为灾区的家长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

灾区学前社会教育的“特殊与平常”

古秀蓉

灾难情境中的人道关爱来得快,来得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强调理性原则下的人道关爱,这种理性,就是教育的基本理性原则,要关注“教”与“学”双方的心理。表达爱心要以适合孩子接受的方式进行,要向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方向趋近,具体到学前教育内容上,主要是社会教育领域中的“教与学”。

社会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社会教育的情境千差万别,但总的教育目标一致,不能因为发生灾难而暂时放弃教育目标。灾难情境中的学前社会教育有常态情境中难以得到的资源,比如亲身体验到的人与环境、自然的密切关系,特殊灾难情境中的自我认识,频繁来往的外来援助人员以及作为灾难当事人体验到的与他人、民族、国家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灾后独特的社会教育资源。只要教育者注意理性提炼,寻找适合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在灾难情境中对儿童开展有效的社会教育,如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合作教育,等等。

具体来说,学前社会教育的五条总体目标在灾难情境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资源,但在方法上应遵循“小环境”的就近原则。例如,要注重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自信心。灾民暂时集中居住这一情境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公民教育”机会。集中居住使孩子的群体游戏机会增多,教育者如能随时开展合适的群体游戏,有针对性地在游戏中让孩子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对他们建立自信心大有好处;注重培养幼儿与同情心相关的交往、互助、合作与分享等意识和能力。灾难之后的一系列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可以随时利用具体情境让孩子们懂得,自己是“爱”与“被爱”的集合体;注重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教师可及时引导孩子勇敢面对现实,尽自己所能分担家庭责任。教师更应让孩子懂得学习就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没有谁能替代,只有自强不息,不断学习,才能成功面对人生。

灾区幼儿园重建可以“流动幼儿园”为过渡形式

陈 思

流动幼儿园的工作模式带给当地幼教工作者很多启示。作为“流动幼儿园”项目工作团队的一员,我认为流动幼儿园的工作模式可为灾后幼教重建提供一种幼儿园组织形式方面的新思路。

震后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在短期内开办具备完善教育设施的幼儿园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幼儿园鉴于幼儿的午餐、午睡等问题无法解决,只好一关了之,从而使大量灾区儿童失去了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早期教育机构良好的硬件条件固然是提供优质教育的重要补充,但在震后校舍、教具等资源都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凭借简单的板房和教师自制的教玩具,也完全可以为儿童提供发展必需的支持,为他们带来有益的学习经验。因此,在灾后重建这段时间内,流动幼儿园可作为一种过渡的幼儿园组织形式,以最低限度满足儿童的学习和受教育需要。

作者:冀彩虹

第2篇:灾后文化重建模式研究(一)

[摘要]本文认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文化因素贯穿到各个方面,影响着灾后重建的进度、方向、形式和结果。在重建之初,文化重建就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并形成了汶川地震重建的独特模式:保护利用式重建、城乡互渗式重建、原地起跳式重建、创意植入武重建、主题反差式重建、产业延伸式重建、复合多样式重建、科学教育武重建、机制创新武重建等。“五民”模式等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的基本路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值得后人思考和借鉴的基本经验。文章分为“春回大地·春歌如潮·春暖花开”三部分,我们将陆续刊发。此为文章第一部分。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文化模式

[

人类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一直与灾害相伴。中华大地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袭击,我国是自有文字以来地震灾害记录保存最完整的国家。许多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的不屈精神。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我们的祖先依靠顽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地震,水旱灾害,努力还人间一个安定的生存空间;炎帝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㈨,于是化身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发出挑战;大禹面对“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的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阙,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百姓安居;后羿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为救苍生,后羿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大地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在古四川历史上也有“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抗震抗灾的英雄描述,这是五丁力士在蜀山大地震的灾难面前开辟蜀道石栈,不惜牺牲自己的英勇精神的艺术写照。这些神话传说和文献记载都是华夏祖先勇于抗争,不屈不挠,以大智大勇战胜大灾大难的生动展现。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不断战胜天灾人祸,没有发生中断或断裂而沦为“失落的文明”、“湮灭的文明”,开创了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多元一体、连续进化的综合创新模式。这一文明奇迹来自于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民族血脉、精神内核和文化因子,始终成为中华儿女同各种灾难做不屈不挠斗争的强大动力。“5·12”汶川特大地震袭来,同样摧不垮中华民族这种伟大精神,相反,正是在这种民族精神的召唤和激励下,引领我们战胜这场旷世奇难。“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总书记喊出的这句气吞山河的豪迈口号,正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集中体现。它鼓舞激励着全国人民和四川人民,在巴蜀大地上谱写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的壮歌。

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两年多,四川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创造了人类灾后重建史上的人间奇迹。文化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灾区人民重拾山河、重振天府,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推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四川全省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下,灾后文化重建工作,随着整个灾后重建过程的阶段性发展,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逐步探索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经验。这就是:既注重发挥文化抚慰精神的应急作用,又着眼于灾区精神家园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长远功效;既注重文化设施的及时恢复重建与新建,又着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远建设;既注重文化产业的创新打造,又着眼于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融合;既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再现,又着力于提升本地区文化的新发展与现代化;既注重学习吸收援建者的先进理念和思想,又着力于本土地方文化与援建地的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概括起来说,灾区文化发展全面融入灾区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而极大提高了灾区的文化软实力,“复苏与发展并举,特色与融合齐飞”,形成了“文化安民、文化富民、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强民”的“五民模式”。这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独特的文化样本和发展型重建模式的重要特点。

一、春回大地:灾后文化重建的主要特点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巴蜀大地,山摇地动,一片废墟,从常态沦入苦难;两年来的灾后重建,浴火重生,脱胎换骨,从悲壮走向豪迈。

“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灾后重建生机勃勃、春色满园的景象,无疑将在人类灾后重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依,完全是一次探索性的、全新的重建任务。面对这样的严峻局面,党中央提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如此紧迫的时间,如此繁重的任务,对文化重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文化战线的全体工作者,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高超的智慧、高度的责任感、高远的境界,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灾区的文化重建:他们未雨绸缪,将文化设施重建纳入重建总体规划,生动体现文化自觉;他们疗救伤痛,用文化活动抚慰群众受伤心灵,深刻体现文化自省;他们跨越发展,使文化事业普遍均等全面提速,充分展现文化自生;他们超越常规,将文化资源重组转变为产业发展方式,务实体现文化自立;他们海纳百川,使文化建设区域融合产生聚集效应,真切呈现文化自强;他们斗志昂扬,使精神家园凸显中华民族精神力量,大力彰显文化自信。他们用最新的理念、最快的速度、最优的绩效,在灾区的断壁残垣上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一) 战略布局,文化设施纳入重建总规

汶川特大地震使四川灾区的文化系统遭到巨大破坏,受灾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受到严重损毁,文化遗产损失不可估量,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灾情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制定各项重建规划,将文化设施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和《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将文化设施建设融入到灾后重建的各个方面,在城乡重建规划中提出优先恢复重建的是公共服务设施,这其中包括满足灾区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覆盖城乡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产业重建规划中提出恢复发展文化产业和实施重振旅游工程,通过文化旅游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其中包括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发展创意农业的基础设施;恢复重要景区景点、打造民族特色旅游城镇和村落、恢复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设施,恢复重建受损的演出展览,创意动漫,图书音像发行分销、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等网点设施。

在这些规划中,文化设施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于一些受灾极重的城镇和乡村,不论是原址重建还是异地重建,更是将文化理念和文化元素融入整个重建工程,建成后的新城和新村本身便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景观,成为灾后重建的文化标识。

1 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

在受灾地区的文化局、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中,有78万平方米全部夷为平地,10.7万平方米成为危房,16.9万平方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毁设备11565台(件、套)、图书67万余册。在灾后重建中,四川将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规划中,灾区重建资金投入向公共文化建设倾斜、向农村文化建设倾斜,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新地标,构建全方位文化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维护灾区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

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规划,主要体现在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特色文化地标。地震发生后不久,文化部向地震灾区及各对口支持省份下发了《公共文化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指导意见》,要求灾区安置点板房达到1000户,相关援建省、市援建一个板房文化站,同时,对图书馆,文化馆、影剧场(团)、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各类文化设施的恢复重建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例如汶川县博物馆便是广州援建威州镇的最大援建项目,邀请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者何镜堂院士提出概念方案,黑色的片岩、红色的外墙、高高的碉楼使这座充满民族风格的现代博物馆成为汶川县城一个亮丽的文化新坐标。青川县地震博物馆与地震遗址公园,由浙江省援建,其“5·12”建筑形状的独特造型,由废墟上挺立走向重生和大爱,崛起的层层递进展示的创意,成为独具一格的文化标志。基层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是老百姓的文化之家,四川省在地震后不久后即出台了《四川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设计方案》,规定文化站的重建原则是“实用、美观、经济”,每个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方案》提供了9种文化站的“户型图”,充分考虑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汉族风格的建筑,或者是围合式外廊布局,或者是经典而时尚的平面布局,或者以白墙、灰砖、木材实现简约风格,或者以川西传统建筑形象辅以天窗,实现功能和节约能源的最优:藏族风貌建筑不离传统样式,而装饰细部又有时尚处理,藏式风格鲜明又不失时代气息;羌族风貌建筑庄重羊角和白石头崇拜的文化符号再现,在材料选择上本土化,注重与周边建筑的融合。在重建的公共文化设施“四级文化圈层”中,重建的106个图书馆、文化馆和117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使受灾地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这些文化基础设施都融入了最先进的设计理念、最新的建设技术和施工工艺、最先进的管理服务功能,同时又注重了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特色的再现,很多设施焕然一新,新颖夺目,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不少县镇的灾后文化重建项目资金,比新中国成立六寸周年来的总投资还要多,相对灾区震前公共文化设施的状况,跨越了二三十年。

文化设施纳入城乡重建规划,还体现在将各种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在农房重建中融入文化理念,把房屋风貌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基础设施等配套结合,通过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在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中融入文化创意,围绕特色农业资源,抓好农业产业恢复和发展,打造创意农业;在新农村精神家园重建中融入文化元素,充分发掘当地文化的优势,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例如,彭州市的阳平村,既有川西民居风格的坡屋顶,又有现代农村建筑风格的特色外墙和栏杆,还有道教天师正一道二十四治第一治阳平观的文化地标的再现,墙上的水墨画、古代诗词透露出浓浓的书卷气;绵竹市的棚花村,农房墙上单纯艳丽、浓重明快的绵竹年画随处可见,集年画生产、展示、交流、销售等为一体的年画传习所凸显出绵竹年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北川县猫儿石村与吉娜羌寨,依山就势、层层叠叠,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稳重雄伟的羌族雕楼上“羌”字彩旗迎风招展;石椅羌寨显示独特的羌寨多元色彩与四合大院的结合,成为羌族歌舞、祭纪、娱乐、饮食、咂酒集于一体的羌族风貌游乐的体验地。青川县枣树村,农房建设要求“安全、经济、实用、节地、特色”,农家小院多为“灰瓦房、白粉墙、木兰花窗”,屋前重新栽植的花草已经绽放出鲜艳的枝叶和花瓣。青川县东河口是受灾最重的震难天冢的所在地,那里的地震遗址公园木栈相连,肃穆的地震遗址与周围重建农家的新颖川西民居,在文化内涵上十分协调。

截至2010年11月底,四川全省共有1014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93.5%,完工项目812个,占项目总数的75%,完成投资18.5亿,占规划总投资的70.9%。54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占项目总数的87.1%,完成投资7.5亿,占规划总投资的44.3%。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恢复重建任务调整后数量为1575个,已全部完成恢复重建并提供服务。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中央基金25,1亿元已全部到位,39个重灾县的245个不可移动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博物馆、文管所维修、加固工程,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工程已全部开工,其中72项已经完工,近80项即将完工,已完成投资额为14.45亿元,占国家核定资金的59.66%。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审定的《“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地震纪念馆规划建设方案》,北川老县城、汶川县映秀镇、青川县东河口、绵竹市汉旺镇、都江堰市虹口镇深溪沟纳入保护,并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映秀镇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即“一馆三地”),遗址保护及纪念馆建设资金估算9.36亿元。北川老县城青川东河口和映秀、汉旺地震遗址已于2010年明12日实现了局部开放。特别是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古建筑群保护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于20l0年11月19日正式竣工,不仅增强了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而且进一步彰显中国政府的文化责任,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设施纳人产业重建

文化设施重建被纳入四川全省产业重建规划,新增了41个文化产业项目,为四川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灾后重建刚开始,广元市就决定将千佛崖景区建设纳入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投资近4亿元,将千佛崖景区打造成以石刻造像景观为核心,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广元市千佛崖是四川省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因为成功纳入国家灾后重建“总盘子”,总投资2000多万元、全长600多米的108国道千佛崖隧道落成通车。千佛崖周边的400多亩土地也作了平整,一系列旅游设施和文物保

护工程逐渐上马,全新的文化旅游景区展现出独具魅力的风采。

通过将文化设施纳入产业重建的总体规划,大手笔的文化产业项目遍地开花:中国成都现代印务基地2009年开工以来,已投入2.2亿元;总投资5亿元的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总部基地“新华之星”项目进展顺利……经过中期调整,四川灾后重建的文化产业项目由原来41个上升到62个,上亿元的项目超过半数。

3.文化设施纳入城镇重建

受损严重的北川、青川、汉旺、映秀等城镇都在原址甚至异地整体重建。在重建过程中,规划设计者们充分考虑当地文化特色,在城镇整体规划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使重建的新城镇散发出浓厚的文化韵味。

作为震后唯一一个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北川新县城无疑是灾后重建受世人关注度最高的工程,同时也是文化重建中最具亮点的文化工程。北川新县城涉及到城镇安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绿化、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6大类82个项目。北川新县城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角落无不与文化相关。纵贯县城的新北川大道、滨河路、新川路、禹龙路平展如镜,车辆往来不断,路旁绿树成行,花木葱茏;北川人民医院、永昌二小、老年活动中心、民生大楼、敬老院、福利院、羌族特色步行商业街、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影剧院、抗震纪念园等一座座建筑风格各异,羌味浓郁。永昌第二小学的校门以羌族图腾羊头的模式设计,厕所、茶楼、亭阁等公共服务设施外墙上镶嵌着一片片漂亮的羌寨石,北川文化中心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座建筑仿佛一个羌寨聚落,羌族特色商业步行街口矗立的两座碉楼簇拥着一座羌式挑檐拱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由澳门援建,按羌寨逐级登山形状设计,富有特色。新城专门设计建设“爱心大道”、“爱心公园”,生动展示“爱心文化”。擂鼓寨将设计羌源公园。北川新县城已经成为城建工程的标志、抗震精神的标志和文化遗产的标志。

将文化设施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这是文化自觉意识的生动体现。灾后重建突出文化设施的重建与整个灾后重建的相互联系,体现了灾后重建的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和整体意识,从文化重建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高起点、高品质的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硬件建设和服务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灾区文化发展能力。

(二) 精神驰援:文化抚慰发挥独特功效

汶川特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在一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空前高涨,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团结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充分展现,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园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地震发生后,受灾群众的“心灵家园”建设成为文化重建的迫切任务和重要内容。地震中许多群众痛别家人,痛失家园。四川通过有效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救治,让受灾群众走出悲痛的心理阴影,抖落一身尘埃与伤痛,正确认识灾难,勇敢面对困难,坚定生活信念,重新投入到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进程之中。

1.文化服务带来精神温暖

地震发生后,灾区群众被及时安排到公共安置点,住进活动板房,他们因失去亲人而痛苦,因失去财产而焦虑。在这一特殊时期,文化发挥着安定人心、疗治伤痛的特殊作用。

地震发生后仅3天,四川省文化部门就立即在全省重灾乡村启动“文化安民”行动。快速启动了“十万场公益电影进灾区安置点放映活动”,向51个受灾县赠送51辆公益电影流动放映专用车和491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为灾区集中安置点购买10万场电影放映场次。仅在灾后一个多月内,264支电影放映队高扬“精神家园与生活家园同步建设”的旗帜,先后深入成都、德阳、绵阳等6个市、州的40多个重灾县的乡村和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就放映电影近1万场,观众达到540多万人。组织全省各级文艺表演团体在灾区开展各类文艺演出950余场次,建设集中安置点文化服务站780个,提供流动图书18万余册,开展巡回艺术展览1200余场。组织捐赠各类图书6万余册,分发各类抗震救灾资料19万余份。同时,从乡镇文化专干、志愿人员中选聘文化协管员,开展日常性报刊阅览、图书借阅、信息咨询、文化培训、电影放映等文化服务,满足灾区群众读书看报、看电影、获取信息的基本文化需求。组织灾区群众因地制宜,开展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他们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的基本需求,文化的功能作用得到彰显和发挥。

2008年5月18日晚,5.5亿中国观众和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观众一道,通过现场直播,收看了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爱的奉献一一2008年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宣传文化界人士深情演出、慷慨捐款,爱心的传递,让人泪浸衣衫。亿万中国人随之心潮激荡,无数条捐款热线,汇聚起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洪流。这台晚会参与演出的人数之众,收看的观众之多,募款数额之大,在中央电视台多年来举办的晚会中都是少有的。舞台上书写的是抗震救灾的恢宏画卷,承载的是全国人民对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人民的牵挂与祝福!2008年5月30日晚,由四川广播电视集团主办,四川电视台、凤凰卫视和成都电视台承办的《以生命的名义——四川省抗震救灾大型特别节目》很快上演,上百位明星参加。晚会除了明星演唱外,还讲述许多感人故事,包括9个老师带71个学生逃出地震的“长征”、敬礼小男孩郎铮的故事等。整场晚会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观众抗震救灾、战胜困难的热情,成为文化抚慰心灵的生动写照。

2009年3月,随着板房文化站共享工程基本完成安装,四川省780个灾区安置点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与此同时,四川着力创新文化服务新机制。通过“国有院团+民营团体”、“政府主导+企业埋单”等方式,调动国有院团积极性,提高百姓参与率。2009年春节是地震灾后的第一个春节,四川启动大规模的“2009年迎新春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暖冬”行动,半个月内送出2.3万场演出、1.7万场公益电影到灾区和社区;400多个共享工程服务中心、780个灾区板房文化站、2000多支农村电影放映队,把公益电影和科技知识送到灾区、乡镇、社区。在文化安民、文化乐民行动中,受灾群众的心灵得以安抚,一张张笑脸开始在灾区绽放,汇聚成了抗震救灾的强大力量。

正所谓“文化如水,沁入心灵”,四川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文化服务给灾区群众带来了感同身受的精神温暖。

2.灾难诗歌抚慰受伤心灵

“5·12”特大地震发生后,诗歌以井喷之势,生动表达着迎接灾难、抗击灾难、抚慰心灵、振奋斗志的激情,成为人们的“心灵火把”。灾难当前,诗歌跟进,人们以质朴直白的语言铭记灾难时分,将哀痛沉淀为更深层次的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这首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在网络走红,被人们在博客上、论坛中、短信里四

处传播。四川省政协主席、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广元工作组组长陶武先在亲临一线指挥抗震救灾的同时,写下不少抗震救灾的诗词。他的《震情三首》“通过援情、医情、居情三个片断的生动抒写,再现地震发生后的大悲与大难,大爱与大义,令人刻骨铭心。在这段时间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写诗哀悼震灾中的遇难者,歌颂抗震救灾中感人的事迹,表达灾难面前人们的真爱与坚强、温情与希望。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诗作从人们的心底涌现,在各种媒体发表。很多报刊都在第一时间出版抗震救灾诗歌专号或专辑,博客和一些诗歌网站的论坛成为最积极迅速的传播载体,使人们的写作冲动相互感染、激励。据统计,地震发生后的一年内,全国共有70多家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了100余种地震诗集,形成在中国出版界多年来少有的“地震诗集井喷出版”现象。

诗歌不仅在漫卷,而且与精神鼓舞相结合。诗歌最大限度地跟朗诵等表演艺术形式结合了起来,从北京到各地方、各个部门都在举办专题朗诵会,即便本来是别的主题的活动也插入诗朗诵。如5月17日在中国诗人俱乐部举行散文诗朗诵会,5月1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专题朗诵会,5月25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朗诵会以及11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两岸诗歌朗诵会等。2009年5月12日,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灾后重建与灾难学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打破传统会议开法,嵌入了“拯救与新生——诗歌朗诵会”,由著名主持人和研究生共同朗诵抗震救灾以及惠特曼、艾青、海子等中外诗人激发生活信念的著名诗篇。

地震诗歌潮使灾难诗歌不仅成为延伸坚强的思想载体,承载痛苦的心灵小屋,更成为了鼓舞斗志、激励抗震救灾的有力武器。激越的文学号角在灾难上空萦绕盘旋,蕴藏着激情澎湃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意识,让所有人都得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安慰。灾难诗歌成为“救灾阵地的奇葩”,成为“温暖精神的小喇叭”,成为“抚慰心灵的创可贴”。

3.文化志愿者催生重建希望

地震发生不久,刘德华、郑秀文、容祖儿、张国立、冯小刚、陈道明、蒋雯丽等众多明星,先后赶赴重灾区的汉旺、绵竹等地,看望当地受灾群众和医护工作者。

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许多文化界、演艺界名人组成慰问团,赶赴灾区。2009年5月8日,国际明星慈善行在成都举行,黎明、林志玲、李冰冰、黄奕、韩国艺人池珍熙等都将捐出心爱之物在成都义卖,支援灾区。5月10日,王菲、李亚鹏将在四川展开爱心大行动:在成都儿童医院探望用嫣然基金做唇腭裂手术的孩子,把助养的北川灾区女孩蒲虹学和朱春燕护送回北川家中,并探望北川部分灾区群众。5月12日,成龙和歌手刘媛媛前往北川中学参加国旗传递活动,并探访灾区百姓及救援部队、志愿者。

文化抚慰在灾后重建中发挥出特殊功效,这是文化自醒意识的深刻体现。以文化抚慰心灵、安定人心;以文化疏导心理,塑造信心;以文化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灾后文化重建的精神驰援,铸成了美好的精神家园。通过调集国家资源开展文化抚慰,突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特性,展示执政党的人文关怀,通过受灾地区干部群众、灾区文化工作者互助、互爱,疗救自我伤痛,重树生活信心,这是唯有文化才能做到的独特抚慰功能。

(三)普遍均等:文化事业实现全面提速

灾后文化重建注重文化事业发展,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城乡文化普遍均等发展,灾区的文化事业全面提速。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中央、四川省委提出的恢复重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要求,各地按照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制定时间表,把好质量关,推动灾后文化恢复重建积极有序地推进。

四川灾区文化事业重建以政府为主体,以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以构建公共文化网络为手段,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成都,城乡一体的“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构成,实现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室在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全覆盖,并形成了支持城乡文化一体建设、长效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绵阳,三年内投入上百亿元,恢复重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和广播电视、公益出版等文化机构的重建,涉及项目多达6500余个,其中包括276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1200余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在阿坝州,文化重建以“文化惠民”工程的形式展开,全面启动10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和涉及11个县的96个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广元,文化设施排危工程已全部结束,95%的公共的单位和文化经营单位开放服务,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227个农家书屋全面完工;在雅安,汉源县新县城地势最高处,集文化馆、图书馆和以富林文化遗址文物为主的博物馆等为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广大厦”成为地标性建筑。

灾后文化重建的大力推进,使四川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龙头,市州为依托,乡镇、村为基础的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延伸服务,省图书馆巴蜀讲坛文化惠民百场公益讲座、成都市图书馆“金沙讲坛”、雅安市图书馆“雅州论坛”、广安市寅人文化论坛、都江堰市文君文化论坛等系列公益性讲座已成为四川省文化惠民的重要品牌。各级文化馆坚持“三贴近”,充分发挥群众文化主力军作用。

在“文化暖冬”行动中,以四川省文化馆为龙头,各级文化馆、艺术馆共组织180多支群众文艺小分队下基层,1700余场舞台演出、217场广场文化活动、180余场展览和2500余场民间艺术表演覆盖了全省所有市州和县(区市),延伸到2200多个乡镇。以四川省博物馆为龙头,组织了全省的博物馆联盟,为全省中小学生服务,取得很大成绩。四川首批12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取得显着效益,第二批39家免费开放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四川博物院开馆以来,平均每天接待观众3000人次以上,其余11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全年参观人数达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倍。

在地震周年纪念活动中,四川省直文艺院团创作了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歌舞剧《不能忘却的记忆》、音乐剧《未来组合2008》、乐舞史诗《羌风》等重点剧目,在成都集中展演共计60余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以四川省曲艺团为主要班底的多支文艺小分队,在2009年国庆前后开展以“千里驰援·爱洒四川”为主题的慰问演出,感恩参加灾后重建的援建工作者,演出队行程2000多公里,演出20余场,观众达数万人次。四川省各市州也纷纷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成都、绵阳、德阳、广元等地震灾区分别以小分队、宣传队、演出团等形式开展慰问演出活动、举办抗震救灾周年纪念群众广场文艺演出或纪念晚会。

在社区文化重建中,四川各地党委宣传部围绕构筑和谐社区建设,把文化作为社区精神的

“魂”,把文化活动作为铸造和谐社区的载体,将社区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纳入规划,进行统筹安排。通过重建,社区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一应俱全,一流的文化活动场所和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令人耳目一新。北川县羌族艺术团以羌族新风走向世界,在北京和海内外演出,受到欢迎。绵阳市涪城区铁牛街社区以社区川剧团为载体,在不断壮大川剧队伍、提高演技水平、培育川剧传承人上下功夫,组织开展各种川剧对外交流活动,并配合重大节日开展群众性演唱活动。同时,绵阳市艺术剧院也将该社区川剧团作为剧院学生的实践基地,大力培养新人,使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社区还利用自身优势集结了大批专业人士,先后成立了“百凤朝凰”艺术团、“钧天古乐团”、“云萍舞蹈队”、“星海”艺术团等群众文艺队伍,并经常在铁牛广场开展秧歌、腰鼓、威风锣鼓、快板、古今歌舞等多种健康有益的文艺表演,把开放、现代、休闲、自娱自乐等健康向上的文化融入其中,吸引辖区广大居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展示自我。通过寓教于乐,搭起了传递健康文化的“红舞台”。2009年2月,铁牛街社区获得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颁发的全国“文化先进社区”荣誉称号。

文化事业在灾后重建中全面提速,这是文化自生意识的充分展现。通过文化重建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均衡性、普惠性和便民性,在灾区基本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在重建中超越灾前水平,实现了城乡普遍均衡发展。

(四) 资源重组: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文化产业重建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地震对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景区的破坏带来困境,二是国际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困境。同时,由于文化产业以其智力经济的特性可以逆势上扬,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具有独特作用,灾后文化产业重建面临着新的机遇,那就是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1.多方合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在灾后文化产业重建的过程中,多种资本、多方力量、多种文化形态同台竞技,汇聚成资源配置的各种理念和方式,推动灾区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成为灾后文化产业重建的重要力量。四川文化产业不仅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也向省外资本敞开大门。就在国家9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发布不久,国家开发银行与成都签订备忘录,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联合打造占地43平方公里的“成都东村”。在广元市昭化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过程中,当地通过机制创新,引入成都中大公司投资5000万元,使得昭化古城在短时间内顺利通过4A级景区验收。广元利州区民俗文化园1.2亿元投入也全部来自民间资本。

对口援建也是文化产业重建多方合力中的重要力量。汶川绵厩镇的大禹祭坛园区是广东珠海投资6000万元援建的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形成了祭祀、观光、休闲、商务等产业链条。在理县,桃坪、蒲溪羌寨、甘堡藏寨等分布在县境公路旁的若干文化风情点都被纳入援建项目。理县阿泽艺术团被湖南媒体整体包装,挺进湖南演艺市场。北川羌绣园是山东援建方与北川县委县政府合力打造的羌民族非物质文化产业项目。整个羌绣园占地21.5亩,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总投资6600万元。羌绣园区有纯手工操作的羌绣作坊、电脑制花的现代厂房,羌民族文化表演的风情沙朗舞台,羌堡绣楼组成的风情步行街,同时还有具备文化保护和工艺传习功能的羌绣学校,是一家集羌绣工艺品、纪念品生产销售、羌绣产品研发、羌绣艺术家纺生产销售、民间艺术演出以及旅游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实现生产、销售、观摩一体化,力争在2015年实现产值5000万元,园区内可固定解决800人就业,带动2000多人就业。通过羌绣产品的开发销售,羌文化传播,羌族风情旅游等将大大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多种资本、多方力量带来各种理念和发展形式,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放大文化产业外延,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给四川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

2.产业崛起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灾后重建进程,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五一”小长假,刚刚开门迎客的剑门关景区接待游客13.5万人,旅游总收入3818万元。对于年财政收入只有几千万元的剑阁县,文化产业已成为剑阁灾后重建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古蜀道上的重要景点,剑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汶川特大地震后,当地借助灾后重建的契机,在国家和对口援建方的支持下,集中打造剑门关文化产业园,大幅度提升景区品味和接待能力。汶川特大地震中,绵竹年画产业基地、画舫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事绵竹年画产业由震前的300A,左右发展到2010年的2000多人;年产值从震前的200万元飞跃到2000万元。援建方江苏省,为绵竹编制了一个新规划,要把沿山地区发展成“东方阿尔卑斯”。绵竹沿山5个镇的旅游、文化等产业将因此连成一线。剑阁县和绵竹市只是一个缩影,震后四川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扩大。

通过文化产业的恢复和振兴转变灾区发展方式。这是文化自立意识的具体体现。通过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资源重组,不仅使原有的文化产业,如演艺、传媒等恢复发展,而且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产业,如创意农业、新型农家乐等,打造了一批新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推动了灾后重建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五) 聚集效应:文化建设形成区域融合

灾后重建的对口援建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独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殊机制,这一机制不仅令资金、人才、产业迅速从东部向灾区集结转移,使先进的改革经验与管理模式迅速在重建中推广传递,同时也为文化重建带来特色鲜明的文化融合。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8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结成对子,京派文化、海派文化、齐鲁文化、江南文化、燕赵文化、潇湘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等各种文化在巴蜀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异彩纷呈。城乡文化的融合使都市文明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区域文化的融合为巴蜀文化输入新的文化因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令历史文化与时尚文化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文化融合,让四川从地震的阴影里迅速走出,带着新思路、新观念、新方式,踏上文化重建的新征程。

1.城乡文化融合缩小文化权益差别

灾后文化重建通过城乡文化融合,使城市与乡村在文化服务上的差别缩小。成都市通过“送文化、种文化”的形式使城乡享受同等质量的文化服务。成都市青羊区康庄社区是一个有3000多

居民的涉农新型社区。面对曾是农民的居民,社区提供了电脑、插花、美容等技能培训,帮助实现就业。在青羊区派来的“文化信使”带动下,社区成立了快板队、小品队、太极拳队、儿童滑轮队等特色文化队伍,社区居民已经完全融入到城市生活。在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时,成都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推进硬件基础设施、文化服务机会均衡发展、享有,初步实现了城乡群众基本享有同质同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在城市文化下乡的同时,乡村文化也在积极寻求走进城市。2009年5月,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开幕,非遗博览会特设“四川重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成果展区”,看羌绣艺人绣鞋垫,品雅安南路边茶,听梓潼洞经音乐,观桂花土陶制作……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得“羌族瓦尔俄足”表演获得第二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太阳神鸟金奖。四川灾区传承人的活态表演与各种非遗项目资料图片交相辉映,丰富而精彩的成果展就像一首流动的人类文化史诗。

2.区域文化融合促进民族空前团结

援建方在灾后重建中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这其中既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先进理念和工作精神,也有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地域文化传统。灾区与援建工作者在灾后重建的合作中,使来自两地的不同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崭新的文化景观和特有的文化现象。

负责援建什邡市的北京援建者,在灾后重建中体现出勇于争先的意识、尊重科学的理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促进了什邡人民观念的转变和精神的提升,与“感恩奋进、创新争先、诚信和谐”的新时期什邡精神交相融合,形成了情感相融、血脉相通的特有文化现象。这其中包括超越界限多方联动的“协力文化”、超出一般意义帮助与感谢的“感恩文化”、南北碰撞相互包容的文化交流等。北京援建者主动融入什邡人民之中,把自己看作“什邡人”,把什邡当成北京的“第19个区”,满怀的是担当、责任、奉献,体现的是认真、严谨、规范,丰富和完善了北京特有的“首都理念”、“首都意识”、“首都标准”和“首都精神”;什邡人民以有北京援建而自豪、自信、自强,满怀的是感恩、奋进、争先,体现的是抢抓机遇、爬坡上行、实干苦干,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又好又快推进什邡灾后重建、促进什邡发展提升的强大动力。负责援建广元市剑阁县的黑龙江省,在援建工作中一丝不苟、全心全意。黑龙江援建指挥部总指挥刘国会被剑阁人民称为“铁人指挥长”,“我们应该是剑阁最后一个搬出板房的人”、“我恨不得将百姓的房子用双手扶起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让剑阁人民深受感动,赢得了灾区人民的良好口碑。

古老的文化传承也在灾后重建中迸发出交相辉映的美丽火花。当“诗仙”和“诗圣”千年之后重新聚首欢颜时,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同样悠久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完美融合。江油市李白纪念馆在地震中受损面积达14000平方米,一些主体建筑受到结构性损坏;李白故居受损严重,建于1788年的故居建筑陇西院、粉竹楼山门、照壁全部坍塌;33.3米标志性建筑的太白楼在地震中也成了危楼,景区建筑损毁面积达1,66万平方米。河南援建指挥部派出数批救援专家考察后制订方案,将恢复重建李白纪念馆、李白故居列为“交钥匙”工程,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从大门到内部建筑都追求唐代园林风格,“将唐风进行到底”。而最特别之处是在展示区内新增了“杜甫堂”。李白纪念馆副馆长敬道树说:这一设计思路是2009年2月提出来的,受到一些文博人员的质疑,认为少见先例,不太合适。但专家们在“会诊”中很欣赏这思路中蕴含的“大文化”、“大历史”观念,认为川籍“诗仙”李白与豫籍“诗圣”杜甫,在真实历史中就交情很好,洛阳相会已经传为千古佳话。如今李白纪念馆中新增“杜甫堂”,续写李杜所代表的源远流长的川豫情谊。

3.古今文化融合展现时代创新风貌

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多是传统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援建者在工作中不仅保留当地的民族文化传统,又将现代文明的成果注入到援建工程中,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灾区建筑的内容和外观都包含当地文化特色,建筑手法和材料都运用现代科技,住房、医院、学校、卫生院、福利院都是9度设防,可抗8级地震。

山东援建者在北川重建中立足羌族文化底蕴,同时又在建筑中注入现代文化符号,吉娜羌寨的重建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吉娜羌寨既突出了地域和民族风格,又融入现代建筑科技工艺。由于羌族人崇尚自然,许多房屋是天然的白石砌墙,但这种不规则的白石墙经不起地震的考验,吉娜羌寨将现代防震技术运用到房屋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地面设计成钢筋内撑,外面配以石墙,这就做到了传统不丢失,而抗震强度可达8级。设计图纸经过当地69户灾后重建安置居民的手手传阅,几乎“全票通过”。现在的吉娜羌寨被誉为“羌族的香格里拉”。

“一铺养三代”,本是广东商人的千年商经。这种商业意识在汶川灾后重建中与农耕文化形成奇异的碰撞与组合,以新的城镇格制和商业经营方式,培育了受灾群众的全新的市场观念和价值观念。汶川县水磨镇家家有铺面,形成了前店后居的新格局,为当地文化旅游纪念品、餐饮娱乐、超市等提供了条件,基本解决了群众再就业、转行从事服务业的问题。佛山市对口支持水磨镇恢复重建工作组组长刘宏葆说,我们不仅输血——捐资建房,更帮助当地造血一一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

对口援建体制实现的援建地区与灾区的文化融合,这是文化自强意识的精彩呈现。生活方式是最生动、最恒久、最具体的文化价值、文化生态和文化样式,援建单位将文化重建和灾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现代生活方式走进灾区,务实的精神和先进的管理思想、运作模式推动着灾区群众生活方式的变革。18种文化遍布四川灾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冲击和融合的意义比“湖广填四川”和“三线建设”所带来的冲击和融合更广泛、更深刻、更具体、更深远。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指出,对口支持是一尊不朽丰碑,生动记载了共建美好家园的坚韧历程。18个对口支援省市竭尽所能把心目中最美好的构想诗意地呈现在震区大地,促进了灾区城乡整体布局的优化和环境风貌的提升。

(六) 精神家园:文化自信彰显中国力量

都江堰二王庙在地震时殿宇垮塌,唯独李冰的塑像巍然不倒。不倒的李冰塑像成为四川人的一种精神象征。四川人民的精神家园基础来自于数千年巴蜀文化的积淀,这使得灾区群众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迸发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巴蜀文化是巴蜀地区的本土居民和源源涌进的外来移民在千百年间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培育的优秀地域文化。这种文化孕育出四川人忍辱负重、愈挫愈勇、敢为人先、智慧包容的精神气质。这种文化精神基因,_直都存在于四川人的生命血液中,每到历史的紧要关头,它就如滔滔的江水奔腾而来,如运行的地火井喷而出,焕发出巨大的精神

力量。“5·12”特大灾难,集中彰显了川人众志成城、大爱无疆的高尚品格,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顽强意志,乐观豁达、知恩图报的人性光辉。所有这一切,都是灾后精神家园建设的根基和依托。

地震发生后,四川人以其在废墟中面对生死的从容坚韧,在震后救援中的无私奉献,在余震生活中的幽默豁达,在灾后重建中的自强不息,赢得了世人的赞叹。在灾后重建中,灾区群众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统筹推进“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进程中,把精神家园建设融入灾后重建全过程,坚持创新、实干、奉献、开放,成为全川人民加快灾后重建的强大动力。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取得的重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及其蕴含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资源。诞生了灾后重建的历史奇迹的巴蜀大地,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基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地震遗址“一馆三地”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已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灾后重建委审定通过,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通过建设北川地震纪念馆、映秀镇震中纪念地、汉旺东汽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地、深溪沟地震遗迹纪念地,以更加集中地展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和四川人民抗震救灾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力量。

1.泰山压顶不弯腰

在德阳,从抗震救灾到恢复生产,再到灾后重建,灾区人民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他们创造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忍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创造的“坚定坚强坚忍不拔,敢想敢拼敢为人先”的“绵竹精神”,创造的“感恩奋进、创新争先、诚信和谐”的什邡精神,汇集成“厚德博爱、刚健自强、大气开放、创新争先”的新时期“德阳精神”,这些精神以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标志着灾区群众在精神文化领域所达到的新高度。在绵竹市汉旺镇,不屈的东汽人灾后重建的速度令人咋舌。面对设备毁损过半、厂房一片废墟、人员伤亡惨重等困难,东汽人不认输、不放弃,而是迎难而上。震后第三天就参加招标会拿下3亿多元的订单,震后第七天就开始抢修设备,震后不到一个月汉旺基地就在余震中恢复生产……大灾大难面前,东汽人真正做到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灾难袭来时,面对生死抉择,东汽职工用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毫不犹豫地为他人打开了“生命之门”,紧要关头用无私无畏的牺牲雕刻出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群像。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勇气,是“东汽精神”的核心内涵;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果敢,是“东汽精神”的最新诠释;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决心,是“东汽精神”的坚强基石。“东汽精神”是在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形成的一种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中的升华。

2.大爱鲜花满地开

大爱文化、感恩文化是中华传统仁爱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流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血管里,渗透在中华民族性格的行为中,是支撑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仍然繁衍至今并充满旺盛生命力的一种宝贵思想财富和精神意志。大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要求。大爱是人类自古以来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是人类在思考自身价值、前途和命运时所形成的关爱精神和实际行为。人与人之间相爱是人际和谐、团结、协作的前提,也是社会、团体组织和谐的前提。感恩文化作为一种以感恩为思想内涵以自觉回报为动机的特殊文化,能够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对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人民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在灾后重建中,四川及时把握灾区干部群众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的情感诉求,大力倡导大爱文化、感恩文化,着力精神家园建设,充分发掘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文化感恩,生动恒久,文化是四川人民对党对祖国对军队对对口援建者的最生动最真切的感恩形式。震后的北川县通过打造爱心灵魂工程,打造大爱圣城、国际爱都。规划建设中的世界级“爱心园”,紧靠北川老县城一侧崖边的玉皇山顶,一座设想中的圣坛将面向山崖北川废城。圣坛的建筑形式融合了羌族风格、汉式皇家祭坛形式、玛雅金字塔形式。在北川新城中还将拟建爱心城市公园、爱心礼堂,礼堂外有爱心人物雕塑。一条30公里长,80米宽的爱心大道从礼堂出发,穿出新城,直达废城。新城还拟建爱心湖、爱心桥,将羌族索桥和汉式的拱桥融合为一种新的统一风格,体现包容兼爱的民族团结精神。以此,展现生命至上、大爱无疆的伟大传奇,铭记人间大爱、义薄云天的无私援助,彰显人性升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展现中华民族风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园。

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和两周年之际,四川省委组织大规模地“向祖国汇报”、“向人民感恩”行动,到有关国家和港澳台以及各省市开展感恩活动,进行文艺演出,展示灾后重建成果。2010年5月23日至28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率四川参访团一行700余人飞赴台湾,围绕“感恩致谢、交流合作”的主题,成功举办了“天府四川宝岛行”活动。活动期间,展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演出川味文艺节目,推介四川文化旅游线路,开展经济合作。这次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成果丰硕,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是感恩文化现代实践的一大成果。

2010年9月,由都江堰市委、市政府、成都市妇联、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上海市妇联支持的《感恩祖国·感恩世界》都江堰灾后重建答谢暨创意产业成果发布晚会在都江堰景区伏龙观举行。晚会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取得的阶段性重大成果,通过展示从灾后重建中成长起来的1500多名“都江堰绣娘”带动的“灾后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之绣美家园”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刺绣创意产业的形成,展现都江堰人民在上海的援建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重建家园的顽强精神,以及都江堰人民感恩祖国、感恩世界、感恩上海援建的深情厚意。

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出版集团组织编撰的大型《感恩》丛书,以18个对口援建省为写作对象,集中反映四川人民对祖国和援建者的感恩之情。

3.民族精神谱华章

在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关键阶段,为鼓舞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和援建队伍的士气,奋力推进“两个加快”,2010年7月,四川省委宣传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厅联合在四川全省特别是地震重灾区开展“感恩之声”大家唱系列活动,广泛发动群众传唱感恩歌曲,表达感恩情怀,掀起用歌声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援建、感恩社会各界的热潮。《因为有

你》、《我祝愿》、《四川欢迎你》、《感恩的心》等20首旋律优美、易于传唱的优秀感恩歌曲被编印成歌本、录制成音碟,陆续发放到各市州、省直各部门和各高等院校。从2010年7fl至2011年5月,20首优秀感恩歌曲通过网络、手机、彩铃等新媒体进行推广在全社会营造唱响感恩、豪迈奋进的良好氛围。

2010年10月,“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暨成都灾后重建大型纪实摄影系列活动”启动,活动以“聚焦美丽成都,见证重建新貌”为主题,通过摄影作品全方位展示成都灾后重建的成果和特色亮点,展现灾后成都人民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这次活动一直持续到2011年5月。

中央电视台与四川电视台合作拍摄的《崛起》等系列专题电视剧,搜集了不少珍贵抗震救灾史料与口述经历,着重展示了四川人坚韧顽强、大爱无疆的精神。

电影《坚强》以灾后重建为背景,以四川重灾区两个典型而普通的受灾家庭情感生活为主线,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灾区人民自强自立,重建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和中华儿女经受巨大磨难后坚强的民族韧性,是一部弘扬主旋律,抚慰灾区人民受创心灵,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急具社会责任感的公益影片,也是国内首部反映灾后心灵重建题材影片。

灾后重建的伟大成就掀起F--股绘画潮。许多画家的笔下都以表现四川灾后重建的热潮主题的居多,将灾后重建中拔地而起的新房融入到山水中。如姚叶红创作的《春融都江堰》《天府之源》,表现了灾后重建的美丽新家园;李晖创作的《白鹿新村》《阳光渠》,反映重建后老百姓生活的新变化。

讴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大型舞蹈诗剧《永久北川》在全国各地火爆演出,并赴世界各地感恩巡演了100场。《永久北川》通过讲述“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发生在羌乡北川的一个个感人故事,演绎了人类大爱不朽的主题。这部诗剧以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再现了羌民族历经磨难而顽强前行的心路历程,展示了禹羌民族风情,讴歌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型舞蹈史诗剧《大北川》以北川“生死恋人’贺晨曦和郑广明夫妇、羌族农村一对背遇难儿子回家的夫妇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后,发生在羌乡北川的一个个感人故事。这部舞蹈剧阐述和演绎了大爱永恒、爱情常青的永恒主题。同时通过跨越五千年羌文化发展演变的广阔时空,艺术再现了云朵上的民族历经磨难而顽强前行的民族形象。

4.标语口号鼓士气

灾后重建中出现了一大批内容深刻精辟、语言生动形象的标语和口号,这些标语口号内容有感恩、有决心、有目标、有警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灾后重建的思想指向,形象体现了灾区人民和援建者的精神面貌,凝聚着缔造明天的深厚力量。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的村民石光武靠小卖部收入建起的两层楼房在地震中损毁严重,当大多数受灾群众还在忙着搭建过渡房的时候,石光武已经开始重建永久性住房,喊出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响亮口号。温家宝总理视察枣树村时曾对随行干部说:“这是老百姓的话。抗震救灾要靠这种精神;重建家园、恢复生产要靠这种精神;使灾区将来发展得更好,也得靠这种精神。”这两条标语之所以引起温总理的重视,就在于他道出了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心声,展示出灾区人民的姿态。汶川特大地震震垮了房屋,吞噬了生命,但是灾区人民没有被压倒,没有被冲垮,他们不屈不挠,攻坚克难,愈挫愈勇,他们靠的就是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灾区的精神家园重建是文化自信意识的大力彰显。灾区精神家园建设之所以取得突出成就,在于重建中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作风得到弘扬,使得灾区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灾区群众的重建精神和感恩文化展现了四川新形象新风貌新境界。举国援建体制体现了民主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大爱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体现了无比强大的中国力量。

援建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用标语抒发着援建者的豪迈气概。浙江援建者的标语挂满工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晴天抢着干、雨天巧着干、晚上挑灯干、双休日加班干、合理安排科学干”等激励着灾后重建建设者们的干劲。汶川县围绕“弘扬抗震精神、推动科学重建、建设美好家园”主题,发扬“5+2”、“白加黑”苦干实干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在5个工作日推动机关工作正常运转,利用2个双休日深入基层群众,广泛开展走访调研;坚持白天处理日常业务,晚上休息时间组织开展学习,确保有足够理论学习时间,切实解决工学矛盾,不断形成以学习促实践、以实践促重建、以重建促发展的良好态势。援建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的交融,进一步彰显了民族文化自信力,增强了民族自信。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最核心的动力。

(责任编辑 苏宁)

作者:李明泉 翟琨

第3篇:灾后重建与北川休闲产业

[摘要]北川灾后重建的目标和规划,是要把北川打造成一个特色农业强县、工业强县、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大县,把北川县城建成一个禹羌文化浓郁的森林景观艺术城市,让“再造一个新北川”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关键词] 北川;羌文化;灾后重建;休闲产业

(

[文献标识码]A

[

— —北川是“5.12”大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整个县城和部分场镇被夷为平地,全县遇难失踪人口近2万人,县城遇难失踪人口达50%,县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被山体滑坡掩埋,漩坪、禹里两个场镇被唐家山堰塞湖全部淹没。工业全部被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旅游等第三产业遭受重创,全县有近50%的群众失去了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85.7亿元。灾情十分惨重,恢复重建异常困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2日到北川视察灾情时指出:“此次地震灾害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面最宽、重建恢复最难的特大自然灾害”。

灾害发生后,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北川的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前,全县的中心工作全面转入灾后重建,新北川的重建工作中央重视、社会关注、世界瞩目。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城乡统筹、科学重建”的要求,灾后重建应当包括过渡安置、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时,也包括产业重建。本文重点研究休闲产业重建。

一、休闲产业的文化认知

什么是休闲和休闲产业呢?被称为“休闲之父”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对要履行的必然性的一种摆脱”,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他甚至认为,“人唯独在休闲时才有幸福可言”。换言之,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是自由选择的,精神性的,非功利的,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意境。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这样阐述:“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从根本上说,休闲是一种生存状态,休闲是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是人们以自己喜好的、感到有兴趣的方式去休息、放松和消遣,以至从工作的紧张状态中超脱出来,实现生理、心理的合理调节及身心愉悦的目的。人类在经历了生存时代、温饱时代、小康时代、福利时代之后,休闲,显然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方式和休闲时间的多寡,应当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以及人们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的重要尺度。休闲理念的确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休闲权已成为基本的社会需求。

所谓休闲产业,是指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业为骨干而形成的满足人们休闲需求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等以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休闲产业实际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后,步入的“第四产业”,即体验经济的产物。世界休闲组织的秘书长说:“休闲就是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多样化选择”。这就意味着,发展休闲产业,首先要研究休闲市场,研究积极的休闲方式,以更大的适应性,满足人们对休闲的需求。要把休闲和度假居住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人们更好更全面地获取休闲、精神和健康,根据不同的特色资源和环境,打造特色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真正把休闲度假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一个大众化的休闲时代正在到来,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的普及又会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发育出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因此可以说我国已跨入休闲经济时代的门槛,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也面临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商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更是离不开休闲状态的存在。

发展乡村休闲度假产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有效减少“逆城市化”现象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给社会带来巨大损失,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在西方,由于人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中的诸多弊端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尽管许多发达国家一直寻求解决的办法,但问题日积月累,总是难以解决,居住在大城市的经济条件优越者纷纷迁居城外,许多工商企业也随之另谋发展,城市人口向郊区集中,中心城市产生“空洞化”现象。“逆城市化”现象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社会财富,影响城市商务、贸易、部分服务和制造功能作用的发挥。而事实上,在物质生活条件不存在重大差异的情况下,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居住环境对于人类生活有着极大的重要性,田园牧歌式的情调始终令人向往,乡村才应该是人类休闲居住的最佳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且70%居住在农村,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如果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倾向所带来的经验教训,积极发展乡村休闲居住产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口大量盲目涌进城市;同时,有效有序地引导城市中有条件有愿望的人群到人类宜居的乡村度假居住,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重复投资。

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度假可以开辟第三居所,涉足“第四产业”。现在的都市人将日常居住、起居的住所称为第一居所,而将并不经常固定使用的郊外别墅类住所称为第二居所。伴随着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专门依托于郊外度假村和生态旅游景点而建的产权式公寓,由于开发的空间较大,很受一些市场人士的推崇。由于此类开发产品,并不完全以普通的居住作为惟一的功能,因而也被称为“第三居所”,主要提供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传统经济主要注重产品的实用和价格;而体验经济通过制造感官体验及心理認同,为产品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发展休闲产业,就是要开拓继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产业”。

一般来说,发展休闲度假居住产业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首先,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好,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有特色,对外有强吸引力,符合健康舒适人居标准。其次,文化积累够丰富,历史蕴藏够厚重,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符合文化人居的标准。再次,区位条件较好,基础设施(水、电、路、通讯等)相对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教育、医疗、商业、金融、行政服务等)相对配套,社会服务氛围和谐,形成移民社会氛围且地广人稀,有发展空间,符合环境艺术人居的标准。最后,应该是一个“生活博物馆”,有很多可以参与体验的机会。

总之,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是产业经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休闲度假旅游能充分满足人们对生态、人文、健康、参与体验的需求,符合现代社会日益休闲化的趋势,因而正在成为新时

期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二、灾后北川旅游休闲产业重建的条件分析

产业重建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依托是资源条件和众多因素构成的经济环境,地震以后的灾区或多或少都有变化。北川县城由于无法就地重建,需要迁址,迁址以后经济环境条件将发生较大变化,部分因素形成了新北川经济发展的一些机遇,为“再造一个新北川”奠定了基础。

一是区位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地震之后,北川辖区内少量河谷平坝地区全部被乡镇集镇建设使用。新县城拟选址在安县的安昌镇东南,交通便捷,距中心城市绵阳仅28公里,距省会城市成都仅140多公里,可以直接融入成一德一绵经济圈和省内大市场。区位的变化尤其给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将比震前有所提高。目前,各方面都在支持北川重建,国家领导人明确表示要再造一个新北川。对口援建的山东省也表示要全力支持北川重建。可以肯定三年以后除生态建设、群众心理重建外,其余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都将高于或优于震前水平,提升了产业发展的环境。

三是形成了部分地区新的局域区域功能。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风羌韵十分浓郁,并有一定的市场品牌基础。划人的安昌镇、永安镇及黄土部分地区由于有羌文化的进入,使原有山水有了文化底蕴,整合资源吸引投资并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由于山体滑坡严重,涉及人口大量迁徙,关内地区的生态得到进一步保护,增强了生态旅游功能;特大地震也带来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机遇,例如“地震产业”、载能产业投资等。

四是北川仍然保留着原有的一些特色资源。原来因气候优势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各种综合资源形成的特色农业、特殊自然条件形成的水能资源、较为厚重的禹羌文化等人文资源,不仅可以继续利用,而且因为行政辖区,更容易吸引市场资源,有了更大的发展的空间。

五是科技促进产业发展的机制健全。北川通过“科技经营转移及自主创新开发网络”的建立,锁定了优势,选择了大量的优势价值链,比如米黄大理石、红素莓、玫瑰花、高山蔬菜、休闲旅游等等,这些优势价值链仍然可以做成竞争力较强的、能富县裕民的产业。灾前就确定了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品牌“341”工程,即石材、气候、禹羌文化3个资源品牌,石材产业、水电载能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乡村休闲度假“居住产业”4个产业品牌和1个区域形象品牌——“大禹老家,健康北川”。这些依靠新技术支撑的新产业仍可大力发展。

六是地震后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如北川、唐家山、大禹、唯一羌族自治县等。这些品牌都蕴藏着商机,能够带动投资,形成市场优势。

此外,国家为了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有利于形成投资洼地,有效地推动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四川在大西南的市场地位、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劳动力等要素优势,这些都是北川在灾后重建中可以把握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条件。

三、灾后北川旅游休闲产业重建的目标任务

我们根据经济环境条件等有利因素,制定了灾后重建目标和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北川人口和资源布局合理、人民生活富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社会管理井然有序、城镇化率达到40%—50%,并建成羌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北川新县城,把北川打造成一个特色农业强县、工业强县、生态休闲渡假旅游大县,把北川县城建成一个禹羌文化浓郁的森林景观艺术城市,让“再造一个新北川”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其核心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特色民族文化传承。把传承民族文化贯穿于重建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二是特色产业支撑。尤其是以北川山东工业园为平台,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北川工业,力争新增500万个就业岗位。三是建设生态旅游县。依托北川的独特的生态、地震、气候资源,把北川建成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大县。四是推进城镇化水平。依托新县城建设和重点场镇建设,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城镇化率提高到40%—50%。

四、灾后北川旅游休闲产业重建需要注意研究的问题

1 抓好稳定工作。龙门山断裂带大多在山区和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5.12大地震后,北川许多城镇和村庄全部灭失,社会管理组织体系遭到破坏,当地政府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和上级的要求及时建立健全了各级基层组织,以期正常开展工作,但新的社团和社区由于跨越了震前的行政管辖,往往乡村交叉、阶层交叉,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情感、甚至信仰等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加之集中居住地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好地解决群众生活、就业等诸多问题,逐步产生引发许多矛盾。可以说,在社会重建的系统工程中,上述问题客观存在,不可避免。

但要保证灾后重建顺利推进,保护灾区大多数受灾群众的利益和生命财产不受到侵害,重灾区一定要认真落实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对于少数人因为个人利益违法乱纪应当“坚决打击,从重惩处”。只有切实、有效、有力地维护灾区平安稳定才能保护灾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 落实灾后重建主体。在抗震救灾和过渡安置期间,很多工作事项都由政府主导,包括保证基本医疗、基本生活等方方面面。进入重建以后,一是要注意发动群众,明确群众和企业是灾后重建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二是政府要尽可能转变职能、尽可能不增设行政许可,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推动重建,使产业发展、经济运行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合理布局基础设施。震前灾区希望有基础设施投入,但在灾后重建中,各种援建投入要警惕陷入城乡均衡发展和资源分散配置的誤区。著名经济学家陈淮说过,“村村通、广覆盖,不留死角”的模式并不经济也不可能。由于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我国农村人口空间布局极其分散,属典型的传统农业经济资源配置模式。当国民经济因规模效益递增而主要选择以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经济选择以相对集中规模经营为特征作为主要空间资源配置方式时,再人为地在空间上强制性地分散配置资源,就会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影响国民经济总体效率。

4 降低城市消费成本。城市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经济要素的聚合体,经济活动的外部效用所产生的聚合效益的大小与城市规模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城市经济研究表明:城市聚集的要素越多,城市规模效益越高,城市消费成本越低。因此,科学定位城市、准确把握城市规模,无疑将增加城市规模效益、降低城市规模成本、提高城市资源整合能力、竞争能力以及市场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城市成本与政策对城市如土地等要素的控制密切相关,树立经营城市正确的指导思想,保证要素科学供给,也能有效地降低成本。城市消费质量优、成本低不仅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就北川而言也才能更好地为灾区城乡居民服务,更好地发展旅游,更好地推动工业发展。

5 深入研究灾后重建配套的各项政策。灾区损失惨重,百废待兴,要注意再造优势、再造要素,而且国家应尽可能在这方面给予要素补充。有关资料显示:5.12大地震受灾的国土面积相当于英国的一半、人口相当北欧五国总和,损失巨大,而且属于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国家不能包揽也无力包揽,但是把灾区当特区,认真研究可行的扶持政策是可能的。切实为各地恢复重建自主创业提供可能、为市场广泛参与提供条件。具体政策应包括土地供给、财政金融支持、较长时间的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担保、科技创新、科技经营的投入、土地(林地)使用权质压交易流通、在山区利用宅基地引导市场投资发展休闲产业等等,此外,还需要尽快明确城市居民救助政策。

总之,灾后重建充满希望,因为不仅有灾区人民的坚韧和坚强,而且有全中国人民的支持,全球华人的期待,全人类的爱心和援助,它不仅仅是灾区的重建,而且是全中国的重建。我们相信,通过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一个崭新的北川、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乐观坚强的北川人期待:从灾后重建走向产业复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北川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王 炎)

作者:经大忠

第4篇:灾后重建方案

“7·18”、“7·23”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损毁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

7月16日至25日,我省先后两次出现大范围、长历时、高强度降雨过程,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多种次生灾害,造成大量农村民房倒塌或严重损坏。为了切实做好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坚持“政府指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加大投入,加快进度,力争入冬前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一是坚持自力更生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受灾群众是住房恢复重建的主体,在自力更生、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各级政府给予适当补助,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支持。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开展对口支援和捐赠活动,援助受灾地区搞好恢复重建。

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选址、择优房型、提高质量的原则。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坚决避开洪水、断层、泥石流和滑坡等危险区。提倡采用建设部门推荐的设计图纸,提高住房质量。

三是坚持恢复重建与农村危房改造、廉租房建设、生态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以及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重建户进入城镇,既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问题,又促进城镇化建设。

四是坚持分类施救、突出重点的原则。统筹安排建房补助资金,对重灾区给予适当倾斜。根据受灾群众的实际,实施分类救助,保障救助重点。

五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严格执行政策,加强民主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现象发生。

二、补助政策

(一)房屋倒塌和严重损坏需要重建的重灾户,每户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省、市、县按照5︰3︰2的比例再补助1万元。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县级补助资金由省财政承担。对居住在深山半坡、狭窄深沟、低洼地、河道(滩)旁、滑坡点等危险地带但房屋并未受损的农户,由国土部门牵头,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搬迁,不列入此次灾后重建补助范围。

(二)一般损坏房屋需要维修加固的受灾户,每户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省、市、县再补助1000元,其中省财政补助500元。

(三)对房屋倒塌的“五保户”和“三孤”人员,原则上不再重新建房,由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补助资金下拨敬老院。

三、扶持措施

(一)金融机构开设农村受灾群众建房贷款业务,省财政安排资金,给予3年贴息支持。

(二)省发改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林业厅、省扶贫开发办、省物价局等部门从各自职责出发,出台优惠政策,支持灾后重建。

(三)组织西安、榆林等灾情较轻、财力较好的市以及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中省金融机构,对口支援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白河县,商洛市山阳县、丹凤县、商南县,汉中市镇巴县、宁强县、勉县等11个重灾县(区)开展恢复重建,每个县援助2000-3000万元,对农村低保户、低收入户和“三无”户建房每户再补助1万元。西安市、榆林市各对口支援1个县,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对口支援8个县,中、省金融机构对口支援1个县。

(四)广泛开展救灾捐赠活动,捐赠资金全部用于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和倒损房屋恢复重建。陕南三市募集的捐赠资金由各市安排使用,其他各市募集的捐赠资金全部上解省救灾募捐办公室,由省救灾和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统筹安排使用。省红十字会和省慈善协会接收的捐赠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根据全省救灾工作需要和灾后重建规划,商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统筹安排使用。

四、重建时限

农村受灾民房恢复重建工作从2010年8月启动实施,力争在2010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规模较大的集中重建必须在2011年5月底前完成。

五、组织机构

成立省“7〃18”、“7〃23”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民政厅厅长曹莉莉同志任组长,省民政厅副厅长李保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许龙发同志任副组长,省发改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卫生厅、省国资委、省扶贫开发办、省金融办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由李保存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抽调必要的工作人员集中办公。

省民政厅职责:核实因灾倒塌和损坏房屋数量;指导督促市县搞好灾后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及时提出中、省农村民房重建资金和捐赠资金分配意见,对资金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省发改委职责:做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与农村民房恢复重建的衔接工作。

省财政厅职责:及时下拨各类重建资金;会同省发改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扶贫开发办等单位,统筹安排生态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

省国土资源厅职责:搞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牵头制订陕南山区移民搬迁总体规划,保障灾区民房重建用地。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职责:负责灾区民房重建和集中安置点规划选址,加强建材和建筑质量监管,协调解决施工队伍及建材供应等。

省卫生厅职责:负责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搞好集中重建点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规划建设。

省国资委职责:组织协调省属国有企业、中央驻陕企业开展对口支援。

省金融办职责:协调组织中、省金融机构开展对口支援。

六、组织实施

(一)摸清底数,建立台帐。市、县民政部门对倒塌、损坏房屋进行全面排查,摸清需要重建和维修加固的房屋数量,建立台帐,为实施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二)核定对象,落实到户。严格按照受灾群众自愿申请、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监督委员会评议、村民委员会审查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确认、县(区)人民政府审批的程序,确定补助对象,实行“三榜”公示,接受各方监督。

(三)制订规划,细化方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抗震设防标准制订重建方案,新建住房均采用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确保符合避灾、防灾、抗灾要求。对集中重建点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同步规划实施。各市、县受灾民房恢复重建方案于8月底前完成,上报省民政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

(四)分级负责,落实责任。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由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乡镇人民政府为第一责任人。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民政、规划、城建等部门和有关乡镇,及时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确保按时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第5篇:灾后重建方案

通县[2010]19号

中共通化县委

通化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通化县水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委各部委办局,县政府各局办、直属事业单位,聚鑫经济开发区,各人民团体:

现将《通化县水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通化县委

通化县人民政府 2010年8月17日

1

通化县水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实施方案(试行)

为迅速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切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根据省、市关于洪涝灾害恢复重建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把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组织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切实依靠群众,充分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迅速开展抗灾自救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努力让灾区群众的生活比受灾前还要好,灾区的环境还要有新的提升。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原则;坚持科学重建、规划先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

三、目标任务

利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各项恢复重建任务。

(一)水毁房屋重建和新农村环境恢复。

1、水毁房屋重建工作。对水毁房屋重建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包保。县级领导负责包保受灾较重村的水毁房屋重建工作,包保部门负责具体协调、指导、服务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房屋的重建和维修房屋任务。

主要任务: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原则,把所有应该纳入重建和维修的水毁房屋全部纳入包保计划,确保户户有包保,全面2

完成水毁房屋的重建维修任务,入冬前所有受灾群众都能有房住、温暖过冬。一般每个重建户建设面积不得超过60平方米。9月末前,完成倒塌房屋重建和损坏房屋修复,10月初搬进新居。

2、新农村环境恢复工作。

主要任务:对全县新农村环境建设损毁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各乡镇、村的情况进行登记;在充分征求受灾乡镇、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全县新农村建设恢复工作方案,明确建设标准、进度安排、补助政策等具体事宜;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恢复重建工作,切实加强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加大包保力度,集中力量抓好新农村环境建设恢复工作。10月末前,受灾乡镇、村的新农村环境建设要恢复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责任人:许福明、王昕

责任单位:新农办、民政局、住建局、国土局、林业局、移民办、交通运输局、聚鑫经济开发区、各乡镇

完成时限:2010年10月末前

(二)水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1、水利设施恢复。按照“谁主建谁修复”的原则,由移民、国土、发改、农业、财政等部门为投资主体建设的水毁工程由上述部门组织修复,其他水毁工程由县乡两级分类负责。堤防工程、蓄水灌溉工程、饮水工程,由县级组织实施;除以上项目外,其它水毁水利设施,由财政补贴乡镇实施。

主要任务:制定全县灾后水利工程建设总体规划,对经常发生险情的地段,要提高设计和建设标准。蝲蛄河城区重点段采取100年一遇标准,浑江干流30年一遇标准,乡镇主要河流一律采用20年一遇标准,其它小流域按原设计标准。城区蝲蛄河堤防、饮水工程要在2010年11月末前完成。抓紧抢修损毁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3

满足农田灌溉用水需求;对主要河流河道进行疏通,堤坝进行恢复,确保入冬前主要河道堤防基本成型,明年主汛期前基本完成所有水毁水利工程修复。

责任人:于泓

责任单位:水电局、移民办、财政局、发改局、农业局、住建局、国土局、聚鑫经济开发区、各乡镇

总体完成时限:2011年6月末前

2、交通设施恢复。全力抓好恢复建设,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县水毁公路和桥涵的重建工作。国省干线恢复重建以交通运输部门为主,同时负责县道恒孤线、乡道正英线(含四棚至头棚段)、干曙线的恢复重建;其它通乡、通村农村公路,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恢复重建。

主要任务:制定全县灾后交通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立即着手对全县水毁公路、桥涵重建进行规划设计、立项申报。今年必须完成的公路交通等水毁工程,要在8月末前完成设计审批工作。要抓紧抢修损毁公路和桥涵,对通乡、通村水毁桥梁由县财政和交通运输部门全额投资并组织实施,其余桥梁建设由乡镇政府负责,交通运输部门按政策给予补贴。所有水毁公路路基、桥涵、防护工程要在2010年11月10日前全部完成,路面工程要在2011年10月1日前全部完成。

责任人:于泓

责任单位:交通运输局、发改局、国土局、聚鑫经济开发区、各乡镇

总体完成时限:2011年10月末前

3、县城基础设施恢复。

主要任务:科学制定县城供水、供气等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更4

加注重防灾避险措施,提高抗灾能力;抓紧抢修通快饮水湾湾川水毁段,检修自来水净化设备,尽快恢复县城正常供水。

责任人:于泓

责任单位:住建局、水电局、交通运输局、聚鑫经济开发区、快大茂镇

完成时限:2010年10月末前

4、供电、通讯设施恢复。

主要任务:对水毁供电、通讯设施进行重建,确保灾区电力供应和通讯畅通;对全县供电、通讯设施进行全面整修加固,提升保障能力。

责任人:于泓

责任单位:供电公司、联通公司、移动公司、各乡镇 完成时限:2010年10月末前

(三)农牧业抗灾自救。

1、全面开展生产自救。恢复灾区各类农业生产设施,完成积水农田排水和绝收地块补种,完成园艺特产受损棚室、农田水利设施修复和受灾地块深松整地作业。旱田绝收地块要抓紧灾后抢种,改种速生早熟叶菜类蔬菜,8月20日前种完。受损棚室尽快进行秋茬蔬菜育苗,争取秋季抢种一茬蔬菜。

2、做好灾区及周边动物疫病的预防免疫工作。

3、做好水毁耕地的复垦整理。对能够复垦整理的耕地尽快组织开展复垦整理,年底前恢复耕种能力;对因灾不能复垦、全部或部分失去耕地的农民救助问题,制定具体政策意见。

责任人:王昕

责任单位:农牧局、林业局、水电局、畜牧业服务中心、聚鑫经济开发区、各乡镇

5

完成时限:2010年10月末前

(四)受灾工商企业恢复生产。

帮助受灾企业迅速恢复生产;鼓励受灾严重企业进入相应工业园区重建或异地搬迁;对洪灾给企业造成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彻底治理;加大服务和支持力度,促使企业尽快恢复生产。

责任人:姜信成

责任单位:经济局、安监局、科技局、国土局、质监局 完成时限:2010年10月末前

(五)卫生防疫。

做好灾区环境清理和饮水安全工作,做好传染病防治,加强救灾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尽快恢复灾区正常医疗卫生秩序。

责任人:吴思志、孙相立

责任单位:卫生局、药监局、爱卫办 完成时限:2010年9月末前

(六)环境应急管理。

加强对主要江河湖泊水环境、饮用水源地的监测,严密监测水质情况;迅速排查环境安全隐患,特别是各类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危险废物等危险物品的存放保管情况,确保不被冲入江河;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预案,建立严格的环境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生环境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和处置预案。

责任人:孙相立 责任单位:环保局

完成时限:2010年12月末前

(七)灾后保险理赔。

各保险机构要全面启动重大灾害查勘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机制,全力开展查勘理赔服务工作。依法及时做好对参保企业和居民6

的赔付,保障受灾企业和居民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保险资金赔付。对涉及农业保险的理赔工作,相关保险公司要组织专家开展灾害定点观测和灾害评估。

责任人:于泓

责任单位:各保险企业、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 完成时限:2010年9月末前

(八)资金筹集。

县直各部门要及时掌握国家、省关于抗洪救灾的支持政策和措施,了解相关信息,筹划申报灾后重建项目,千方百计争取和筹集资金;财政局负责筹措2000万元救灾启动资金。

责任人:姜信成

责任单位:县直各部门

完成时限:2010年12月末前

四、灾后重建政策

(一)倒塌房屋重建优惠政策。

1、重建户每户由国家补助2万元,县里补助1-2万元,60平方米以上补助4万元,60平方米以下按实际需要补助。原住房面积不足45平方米的保证重建房45平方米;45平方米至60平方米还建原面积;超出60平方米部分,由建房户自己承担。

2、村屯整体搬迁要经过全体村民大会讨论,所有村民都同意方可实施。对村屯整体搬迁的,每户由县里补助3万元。重建房屋面积由建房者自己决定,新村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由相关部门负责。

3、购置房屋户由乡镇把关,购置房屋的价值相当于4万元,超出部分,由购房户自己承担。

4、投奔子女或亲属户,要将旧房宅基地收回,与村写好协议书7

后,由国家补贴2万元,补贴资金交给投奔子女或亲属户。

5、对自有林木的建房户,平均给予5立方米人工林采伐指标;没有林木的建房户,由村负责协调有林户,以出售活立木的方式解决。林业部门减免育林费、设计费等相关费用,减免政策由建房户享受。

(二)危房修复重建优惠政策。

1、修复房屋户,由乡镇协调民政、住建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评定损害等级,分别给予1000——3000元补助。

2、水毁房屋局部倒塌维修户,按实际维修房屋需要资金给予补助。如个人要求重建,经乡镇批准,只享受国家补助2万元。

(三)农村基础设施重建修复优惠政策。新农村基础设施重建修复由乡镇、村负责,按照实施工程项目所需资金,由新农办负责核实统计,报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县里予以适当补贴。

(四)水毁交通设施重建政策。对国省干线公路抢通工程由交通运输部门全额投资,对需抢通的农村公路水毁桥梁(不可再利用或冲断)给予小桥1万元/座、大中桥梁2万元/座的抢险补助。对水毁公路桥涵重建,按新建农村公路桥涵投资政策补贴。

(五)水毁水利工程重建政策。对乡镇负责实施的项目,按完成实物工程量进行补助。对实施坝前压柳、堤顶植树工程,县政府予以全额补贴。

(六)其它政策规定。

1、水毁倒塌重建户和维修户的名单要在村里张榜公示,对群众举报的,由新农办、民政局、乡镇村组成联合调查组,重新调查核实。

2、已享受政府建房补助,所建房屋转让或出售他人,原旧房没有拆除,又遭遇水毁倒塌的,不享受补助。

8

3、乡镇对县级以上政府的救灾款和本乡镇筹集的救灾款要设专户管理,对受灾户的救灾补助款,要由包保单位监督、管理、使用。对按实际需要补助受灾户的结余款,要用于乡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4、凡必须收取的税费项目,须经全县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审批方可收取。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已成立了全县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并按照工作职责成立了11个工作组。各乡镇、聚鑫经济开发区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责任主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力确保恢复重建工作按期保质完成。

(二)精心组织实施。各乡镇、聚鑫经济开发区要立即着手研究制定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和落实本地的恢复重建工作,8月25日前报县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县直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好相关技术服务、指导。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督促检查。相关部门要开辟恢复重建项目绿色通道,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顺利实施。

(三)积极争取项目。各部门要从全县角度统筹考虑,积极向上申报争取灾后重建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高防洪防灾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积极向上申报重大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提升民生保障能力。

(四)严格资金监管。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制定灾后重建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使用灾后重建各类资金,防止和杜绝发生贪污、挤占、挪用和浪费等问题,确保公开透明和资金安全。要严格9

控制和压缩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车辆购置及运行等一般性支出。年底前,除极特殊情况外,对县直各部门一律不再追加经费,集中资金确保抗洪救灾的需要。同时,对急需拨付的救灾资金,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拨付。

(五)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抗洪救灾精神,及时总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鼓舞和激励各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自力更生、团结互助、自强不息,共同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全面胜利。

附件:洪灾水毁房屋重建包保任务表

主题词:灾后重建△ 实施方案 试行 通知

中共通化县委办公室 2010年8月17日印发

(共印200份)

第6篇:乡村灾后重建实施方案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乡村灾后重建实施方案

5 k j.oM文

章 来

在今年“6.21”特大洪水灾害中,瓦厂村委太山屯遭受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影响,需要异地搬迁重建新村。为使该屯能够按照上级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建设好,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太山屯的基本情况

太山屯是瓦厂村民委比较贫困的自然屯之一,距乡政府所在地约15公里,全屯共44户,199人,耕地面积80亩,山林面积1800亩。该屯群众的经济收入以八角、杉木、药材为主。灾情发生后,乡党委、政府及时组织人员驻村入户帮助群众做好生产自救工作,并于7月初派出6名乡干部组成工作组到该屯境内进行考察,选好了异地搬迁的新址。自我乡灾后重建家园工作开始至今,该屯群众参与家园重建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肩挑、手锄、马驮平整好了建房基地。每天参与劳动的群众达100人以上。目前,该屯的建设已投入资金7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4万元,社会捐款6万元,群众自筹40万元。

二、指导思想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精神,围绕自治区党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的“突出抓好农村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巩固扩大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

三、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

根据上级要求,灾民新村建设要在2005年12月20日前全部竣工,结合我乡实际,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5年7月15日至7月31日),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有5项:(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2)召开乡、村级动员会议;(3)做好新村选址;(4)制定工作方案;(5)做好规划、设计方案。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5年7月31日至12月10日),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有8项:(1)组织群众平整新地;(2)组织群众开好公路;(3)联系老板把施工机械抬到工地;(4)组织群众到山外拉建房水泥;(5)组织群众挖好建房地基;(6)组织群众搬运水泥砖;(7)安装水电;(8)其他设施完善。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05年12月10日至12月20日)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有4项:(1)完善各种材料并归档;(2)动员灾民入住;(3)迎接检查验收;(4)总结。

四、工作措施和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乡党委、政府组织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灾民新村建设的组织、指导、协调等工作,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乡直各单位(部门)要深入村屯,建立帮扶对子,切实为灾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确保太山屯新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二)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乡直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以建设太山屯新村的成效来检验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要把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村建设工作中。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村屯、深入群众、深入建设第一线,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夯实为灾民服务。

(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乡党委、政府将抽调一批人员具体负责宣传发动工作。采用板报、标语、横幅、山歌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发动,教育群众,使 太山屯受灾情况和建设情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入到新村建设中去。同时,还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形成人人关心新村建设,各方支持新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部门协作,齐心协力。

乡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做好群众的协调工作,及时处理好在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矛盾,乡国土资源管理所要根据本乡实际,负责组织灾民对新建地的规划和测量工作,并对在建设中的手续一律给予和简化,乡水厂要积极与上级联系,实地寻找灾民新村的人饮水源源头,并做好管道的安装工作,乡供电所要及时帮助该屯架设高压线到新建地,确保新村能用上电。通过部门协作,达到共同服务于灾民,服务于灾区的目的。

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五)合理规划,整体推进。

对架山屯新农村的建设,要进行合理安排,各类建设项目要认真选址,统一规划,布局合理,严格建设标准,加强施工和质量监管,确保建设安全和质量。*乡人民政府

5 k j.oM文 章 来

4

第7篇:2561+ 2020年灾后重建因灾倒房重建工作方案

2561+

2020年灾后重建因灾倒房重建工作方案

一、基本原则

因灾倒房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原则,科学规划,精心组织。

(一)坚持分类施救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倒房重建坚持户主自愿,不搞一刀切和强迫命令,以因灾倒损居民住房家庭自建为主,以政府救助、政策优惠、社会捐助、亲邻互助、村组帮工帮料、区直单位对口帮扶为辅。政府补助资金根据受灾群众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实施分类救助,对五保户、低保户、困难优抚对象、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给予重点救助。

(二)坚持当前需要和长远减灾相结合。倒房重建要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充分考虑灾区群众的承受能力,做到量力而行,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建房,结构形式应为砖混结构为主,要注重质量。重建规划必须有利于防灾减灾,做到科学选址,新建房屋必须避开蓄洪区、低洼地带、断层、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域。

(三)坚持集中建房和分散建房相结合。要充分尊重受灾群众的意愿,根据各地实际,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统筹安排建房资金,采取集中建房和分散建房两种方式来开展恢复重建工作。同时,鼓励倒房重建户购买符合安全要求的闲置住房。

(四)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相结合。规范操作程序,严格实行张榜公布,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

二、目标任务

xxxx年xx月xx日以前,全区农村因灾倒塌的居民住房全部恢复重建,损坏需修缮的居民住房全部修缮完工。春节前倒损居民住房户全部住进重建或修缮的安全房屋。

三、补助对象

xxxx年以来,凡正在居住使用的唯一住房因自然灾害倒塌或毁损需要重建的困难家庭,均列为恢复重建对象。恢复重建的重点对象为农村居民因灾住房全部倒塌户,尤其是全倒的低保户、散居五保户、特困优抚对象户和特困残疾人家庭。对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列入补助范围:

x、受灾前已经另外建有住房或已购买住房,旧房因灾倒塌或严重损坏的;

x、老年人住房倒损而其子女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较好的;

x、举家外迁居住常年不归,住房年久失管、失修因灾倒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

x、独立的厨房、牲畜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房屋因灾倒损的;

x、已经纳入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不重复享受因灾倒房补助。

四、补助标准

对已纳入倒损房重建救助对象的应根据其家庭成员结构、经济收入、身体状况等进行分类。坚持按标准面积实施救助。一类对象:主要包括分散供养的五保户、孤儿户。原则上救助住房面积控制在xx平方米,每平方米按xxx元补助。二类对象:主要包括低保户,困难优抚对象家庭,主要劳动力一级、二级重度伤残或因灾死亡的家庭,家庭成员中患有大病或因灾重大伤病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救助住房面积原则上按x-x人控制在xx平方米,x-x人控制在xx平方米,x人以上控制在xx平方米;救助标准为每平方米xxx元。三类对象:主要包括除上述一、二类对象以外的其他倒房住户恢复重建存在困难的家庭等。其救助住房面积与二类一样,救助标准为每平方米xxx元。因灾损房修缮所需要资金xxxx元以上的,按每户分别不低于xxxx元,xxxx元,xxxx元的标准实施救助。

所需资金由区政府组织区财政局、民政局、住建局等单位统筹解决。住建办每户补助不少于xxxx元。

五、实施步骤

(一)核实对象阶段(x月xx日-x月xx日)。由各乡镇会同各驻村抗灾工作组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对全区因灾倒房情况进行核查,摸清底数,按程序对拟救助的恢复重建家庭进行张榜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建房对象姓名、对象类型、家庭人口、倒房时间、倒房结构面积等,经乡镇审核后按“一户一档”建立台帐档案,区民政局对各乡镇建房对象复核审批。

(二)组织实施阶段(x月xx日-xx月xx日)。区政府制订恢复重建方案,明确救助标准。乡镇与纳入恢复重建计划的倒损住房户签订恢复重建协议书,督促组织施工,确保xx月底全部完成。

(三)检查验收(xx月xx日-xx日)。由区政府组织区民政、财政、住建、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对恢复重建资金、建房质量、政策落实及竣工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六、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成立x区因灾倒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重建工作,民政部门牵头负责,财政、国土、住建、扶贫办、发改等部门配合。区民政局负责全区灾民倒房重建对象的摸底、核查、建档、审批以及编制工作方案和制定资金拨付计划等工作。国土分局负责搞好重建的选址和土地安排,防止在易灾地带重建住房。区财政局负责建房资金的拨付和监督使用工作。区住建局负责对符合条件的因灾倒损房纳入农村危房改造给予补助。区发改局负责将恢复重建纳入农村发展整体规划,与小城镇建设、中心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区扶贫办负责按规定标准和程序优先将倒损居民住房户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相关保险公司要做好定审理赔,及时赔付到位。乡(镇)、村要逐级建立工作责任制,分片包干,将恢复重建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区直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要广泛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帮助解决灾民建房的实际困难。

(二)规范工作程序,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按“户报、村评、乡审、县批”的核定程序确定救助对象,通过乡(镇)政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公示补助对象和补助金额,接受群众监督。按“政府救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部门帮扶一点,政策减免一点,农户自筹一点,亲友帮助一点,保险理赔一点”的办法,积极为倒房户多方筹措资金。补助资金按竣工验收后一次性发放。要加强对恢复重建救助资金的监管。重建补助资金要全部通过“一卡通”社会化发放,不得从中提取任何工作费用和管理费用。

(三)严肃纪律,加强监督检查。区因灾倒房重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对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全过程监督、倒计时督导、“销号式”管理,对资金、质量和工作进度三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要严肃纪律,杜绝弄虚作假、挤占挪用、优亲厚友等违纪行为发生,对恢复重建救助中的违纪违规行为,由纪检监察部门依纪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从x月xx日起,区政府督查室将对恢复重建工作进行督办,每半月通报一次进展情况,对进展缓慢的乡(镇)进行重点督办;xx月上旬,对倒损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四)加强监管,确保安全。各乡镇要严把新建房屋选址关,要立足于防灾减灾,加强对宅基地地质情况勘测,严禁侵占河道建房,严禁在河边库下建房,严禁开山切坡建房,严禁在地质灾害点威胁范围内建房。国土部门在宅基地审批时,要严格把关,确保安全。

第8篇:公路设施水毁灾后修复重建实施方案

XX乡公路设施水毁灾后修复重建

实施方案

为全力推进我乡农村公路设施水毁灾后修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经济生产、群众生活正常秩序,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公路设施灾后修复工作的部署和安排,经我乡党委、政府决定,确保今年年底基本完成我乡农村公路设施灾后重建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灾后重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确保做到与全县灾后重建总体方案相衔接、与交通“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与交通建设计划相衔接,进一步明确主体、落实责任,整合力量、加大投入,发扬交通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水毁设施修复,全面提升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

二、目标任务

在抢通各水毁路段的基础上,要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水毁设施的修复工程,乡村级道路基本完成所有灾后修复项目的设计工作并全面开工。全乡农村公路水毁(含路基缺损、路面毁坏、挡墙防护工程、涵洞、中小桥局部损毁等)修复重建,公路路 1

容路貌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基本恢复到灾前水平,农村公路基本实现通达、通畅,并全面恢复农村客运。

三、进度安排及责任主体

(一)实施步骤

1、尽快抢通。按照“三个确保”(确保通乡公路主动脉畅通,确保重点路段优先抢通,确保受灾严重的乡、村生命通道优先抢通)的原则,尽快打通救灾运输通道。

2、核实灾情。乡公路养护管理站成立核灾小组,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条收集水毁路线、桩号、类型、数量等基础资料,登记存档,建立受毁公路数据库,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并由分管负责的领导签字确认,实行责任包干。

3、确定修复方案。各村委会负责拟定本辖区内养护的水毁道路的修复方案。各村要认真研究分析水毁原因、机理,特别是要把毁坏严重的桥梁、涵洞及特殊路段作为重点,上报公路管理部门、由公路主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科学论证,认真调查地形、水文、地质等资料,制定完整的修复方案,方案应做到科学合理、经济有效,按标准化建设的要求,采用标准构件及标准跨径。方案应落实到每座受毁桥梁、涵洞等每个受灾点,明确实施计划,明确工期时限和具体的责任人。

4、加快工程设计。农村公路受毁桥梁、涵洞,由县交通局负责组织专业技术力量进行设计;一般水毁点由乡公路养护管理站确定修复方案,报县交通局备案,山体滑坡、大型挡土墙

等技术难度大的工程由县交通局负责邀请上级专家帮助论证修复方案。

5.组织工程实施。按照应急工程建设程序组织水毁工程施工。一般水毁工程按养护工程由各村直接组织施工,水毁桥梁、大型滑坡治理等工程采用邀请招标方式或经县政府批准确定施工单位。施工队伍应严格履约,上足劳力、机械,逐个节点落实时限,确保修复工期。规范水毁工程建设工地、施工工艺、过程控制、施工机械和模板管理,提高水毁修复工程管理水平。

6.完善建档资料。水毁工程施工完成后,桥梁工程要按照交通运输部《公路工程验收管理办法》,农村公路大中桥修复工程由市交通局组织验收,小桥涵由县交通局组织验收;其余水毁工程按养护工程由各乡镇验收确认。工程验收应将实施过程的设计文件、原始记录等同步验收移交,归档入库。

(二)落实责任主体

农村公路灾后重建按照现行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体制,逐级细化、落实责任,加快推进本次农村公路水毁修复工程。其中,在群养农村公路范围内的桥梁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乡、村道路及不在群养农村公路范围内的桥梁由乡、村负责组织实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公路养护管理站负责具体指导、协调、监督全乡农村公路修复重建工作。各村应成立公路修复

重建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协调小组,加强辖区内工程实施的组织和协调,确保每处水毁工程都有明确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二)提供技术支持。交通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服务,由乡公路养护管理站上报县交通部门,帮助核实灾情,协助确定修复方案,指导监督施工质量进度,协助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乡公路管理养护站要积极向上级交通主管部门或援建单位争取技术力量支持,帮助解决农村公路灾后修复工作中的技术难题。

(三)积极筹措资金。出台配套政策和安排专项资金,并通过各种渠道落实县、乡各级配套资金,支持水毁修复实施。各村要根据辖区内管养线路的受灾情况,做好水毁资金的分配工作,并及时下拨。乡公路管理养护站并根据我乡灾后公路毁坏的实际、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确保灾后修复工程顺利完成。

(四)确保廉洁高效。要制定水毁专项资金审批、拨付、使用等管理制度,做到手续完备、专帐管理、专人负责、帐目清楚、专项核算,确保水毁资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水毁资金,不得虚列水毁项目,侵占或套取水毁资金。加强物资设备采购、设计变更、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的管理监督,确保灾后修复重建工作的廉洁高效。

XX乡人民政府

二O一一年四月七日

第9篇:农村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农村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认真做好“6.20”以来暴洪灾害农村居民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两年时间,从2013年8月到2015年8月全面完成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使受灾群众住上符合规划标准、安全可靠、经济适用、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美观漂亮的永久性住房。

二、工作原则

㈠坚持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原则;㈡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建新还旧、群众自建、政府补助、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㈢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体现特色、保护环境的原则;㈣坚持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原则。

三、资金筹集和补助标准及办法

(一)、重建维修资金来源: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重建维修的主体是受灾农村居民。应鼓励群众自力更生,生产自救。同时,通过政府补助、邻里互助、帮工帮料、社会捐助等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受灾群众重建维修住房。重建维修要结合农村民居防洪、防震安全工程、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地质灾害民房搬迁、扶贫整村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农村饮水安全和沼气建设等支农惠农项目的实施,统筹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

(二) 重建补助标准原则上每户补助x万元,维修户每间补助xx元,每户最多补助维修x间即xx元,结合农户住房受损程度和家庭经济情况,并适当考虑家庭结构,通过村评议小组评议,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张榜公示;乡镇政府审核、抽查并张榜公示;县民政局审批并公示的程序实行分类补助,不得搞平均分配。

(三)重建维修补助资金按照,现金一户一折,分步支取使用”的原则,实行一次定标,分步给付的办法,由乡镇出具重建户花名册和身份证号码,并与信用社签订《灾后重建补助资金发放管理协议书》(一式三份),在信用社统一办理灾后重建补助资金专用存折。由户主或家庭成员领取,并签字盖章,他人不得代领。

1、重建标准及资金补助办法:建房户按照乡村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按进度拆除危房与乡镇政府签订《灾后农村居民住房重建协议书》(一式三份)后预付补助资金的20%;整平地基,毛石基础,打地圈梁后,兑现补助资金的30%;完成主体工程经质量进度检查组验收合格后,兑现补助资金的30%;剩余20%补助资金待房屋建成验收合格,并健全档案、照片等资料后全部付清。

2、维修加固标准及资金补助办法:所有房屋维修工程必须按照乡、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高起点、高质量进行加固维修,本着安全、实用、美观大方的原则,与村容村貌亮化相结合。要求大门大窗,水泥地板,抹平墙面后室内外墙体粉白,打顶棚、吊檐板,室外墙裙并勾地角线,打水泥台阶,房顶要求用砖压脊,整理四带,在2013年底前完成,补助资金分两次发放,按照乡村统一规划设计和具体要求,在10月低前,完成外墙和屋顶处理的,经户主申请、村组验收、驻村干部核实后给付第一批补助资金1500元;11月底前全面完成维修加固工程,经本人申请,村组验收,驻村干部签字核实,上报乡(镇)验收合格,并健全档案手续后,兑现剩余补助资金。

四、重建规划选址与住房设计

农村住房重建应根据各村自然地理条件和村镇总体规划,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小城镇建设、旅游产业开发、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农居防洪、防震安全工程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相结合,彻底改变高、大、空等不实用的住房环境,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科学规划,合理选址。

(一)因滑坡、泥石流等需异地整村(自然村)搬迁的,要因村施策,制定重建规划和方案,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报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审批。

(二)农村零星住房重建

1、乡(镇)政府所在地重建的要结合小城镇建设要求,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经县建设部门审核后报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审批。

2、公路沿线重建要长远规划,充分考虑交通事业发展的需要,原址重建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远离公路; 选址新建的根据“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的要求,制定重建规划和方案,按照管理权限分别经县公路、交通部门审核,报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

3、河道两侧重建要按照河道管理的有关要求,制定规划和方案,经县水务部门审核,报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

4、旅游景区灾后重建要与旅游景区建设规划相衔接,制定重建规划和方案,报县旅游局审核,报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审批后实施。

5、其他零星重建户规划和方案,要遵循适度集中的原则,由乡镇按照村、社总体规划由驻村干部审核,乡镇审批后实施。

(三)重建选址

农村灾后重建要严格坚持以集中连片建房为主,分散建房为辅的原则,新建户均占地2-2.5分,就地原址重建的不能超过原址地基,异地新建的农户原宅基地必须退出,恢复耕地。原址整村重建和异地整村新建的农村住房应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勘察,勘察报告应有地震安全性评估结论。严禁在易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洪涝、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进行建设。分散零星重建的要综合考虑水、电、路、通讯等因素,尽量集中连片,康南、康中尽可能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集中修建,避免单庄独户建房。

(四)住房设计

整村重建、异地搬迁及公路沿线和乡(镇)政府所在地零星重建的要统一设计,统一标准,设计低成本、易就地取材、既坚固实用、又美观大方的不同户型和多种样式的砖混结构住宅设计图供农户选择。不通公路村社零星重建户要根据当地住房整体水平、群众经济承受能力,充分尊重当地民俗,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也可设计砖木结构的多种户型,供农村居民选择。灾后重建工作要做到没有科学规划审批的不建,没有达到防地震、防地质灾害、抗8级烈度地震的不建,没有落实重建选址审批和土地的不建,不是砖混(木)结构的不建。决不允许以重建为名乱占耕地、乱砍滥伐、乱修乱建。

五、重建维修评估认定

1、评估的范围仅限于灾区农村居民的居住用房。对长期不居住人的房屋,因灾损坏的;有新住旧,旧房因灾损坏的;老人单独住房因灾损毁,但其子女的住房有共同居住条件的;因灾损坏的独立厨房、牲畜圈棚等辅助用房,活动房、工棚、简易房和临时房屋,不列入评估范围。

2、对于暴洪前老人和成年子女、成年兄弟共同居住的家庭,原则上以暴洪前户口登记为准,不得分家多算户数。

3、重建维修以村为单位,以重建维修评估小组评估和群众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村委会负责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重建或新建规划、选址及房屋户型的选择等事宜。村重建维修评估小组负责评定重建维修对象,提出补助标准,监督重建维修施工质量等工作。

4、重建维修评估小组由村民代表会议推荐产生,一般应由村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本村技术工匠、县建设、国土、水务、地震部门技术人员和驻村干部组成,人数在11-15人之间为宜。评估小组成员民主推荐产生一至二名召集人。

六、重建维修评估的程序

1、受灾家庭申请;

2、村重建维修评估小组在入户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受灾群众住房损失程度和灾前家庭收入状况,对申报家庭逐个进行评议表决,经2/3成员同意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

3、经村民代表会议与会人员2/3表决通过,张榜公示后,上报乡镇政府;

4、乡镇政府要对上报的重建维修户进行严格审查,并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符合条件的张榜公示,并上报县民政局;

5、县民政局审批,并向社会公示。

七、补助资金的管理监督

农村住房重建维修补助资金统一纳入“重建维修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按照《甘肃省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办法》,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真正把资金用到受灾群众住房重建、维修上。

1、县、乡镇人民政府要定期公开重建维修款物来源、数量、发放使用情况,公布补助人员名单、补助资金数额(含社会捐赠款)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补助资金发放及时、公开、公平、公正。

2、加强重建维修补助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重建维修补助资金分配使用情况要及时向审计、监察部门报告,主动接受审计监督检查,定期公布重建维修资金和物资使用情况。对违反救灾物资使用有关规定的要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对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八、重建维修的管理和验收

1、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重建维修工作的质量、进度和建设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2、村重建维修评估小组代表村民对统一重建维修的工程质量、用材质地标准和建设进度,进行民主监督。

3、重建维修工作实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重建维修过程中存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质量安全隐患问题的参建各方,要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规定严肃查处。

4、全县的农村居民重建工作在两年内完成。维修加固工作必须在2013年底前完成。

5、重建维修完成后,由乡镇政府组成工作组进行初验,并及时向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县上由政府领导牵头,发改委、民政、财政、国土、建设、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进行竣工验收。检查验收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村重建维修评估小组和村民的意见建议。凡群众意见大或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一律不准交付使用,并责令限期整改。

6、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对重建维修后的住房进行拍照,连同重建维修前的原住房照片以及农户的基本情况、补助标准等相关资料,按照“5.12”重建档案标准(一式三份)建档,统一保管。

九、加强组织领导

1、县上成立2013年暴洪灾害重建维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负责组织实施全县重建维修工作,协调解决重建维修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村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重建维修工作的组织协调,随时处理重建维修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

2、要层层建立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的责任制。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对本乡镇重建维修工作负总责,乡镇主要领导和联村单位一把手为重建维修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年终考核时要将重建维修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和帮扶工作队员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确保重建维修进度和工程质量。

3、政府有关部门应明确责任、通力协作,全力支持和配合重建维修工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采取最优惠的服务措施,支持灾民搞好重建维修工作。财政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落实政府补助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民政部门负责重建维修资金争取、政策指导、工作协调,指导乡镇规范建立重建工作档案。发改委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重点村的有关公用基础设施和移民搬迁项目的报批工作。建设部门负责重建房屋的规划设计、质量监督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争取及乡镇政府所在地重建规划审批工作;水务、水保部门负责规划过程中的防洪河堤、护坡处理和农村人饮工程;环保部门负责环境评估;国土部门负责建房用地的调整审批和规划选址过程中的地质灾害评估和治理工作;监察、审计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强资金监督,搞好跟踪检查。物价、工商、质监部门负责建材市场价格和质量的监管;林业部门要解决好重建林木使用计划审批;劳动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价格的监管;公路、交通部门要加强交通运输价格的监管和整村重建、异地搬迁村内道路的规划设计及公路沿线群众重建规划审批工作。凡属异地重建的村要求扶贫、水利、交通、电力、通信、农牧、科技、文化、广电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确保重点村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一次安排到位。金融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对重建困难户简化手续落实3年1—3万元贷款。

4、各有关职能部门对重建中涉及的服务性收费一律免收,属于向上交纳的收费项目,及早向上级主管部门请示减免,涉及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涉及的各项审批,可边开工,边完善手续,以确保重建维修工作如期完成。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4

上一篇:食品安全竞赛参考答案下一篇:安全教育知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