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社实施方案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社实施方案(精选10篇)

诗社实施方案 篇1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麻城市2011年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实施方案》(麻办发〔2011〕25号)的通知精神,继承发展祖国传统文化,促进我镇诗词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为我镇的创建工作落到实处,特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诗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我国文化园苑的一支奇葩。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抓住机遇,传承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运用诗词可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激浊扬清,陶冶情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开展诗词文化活动,可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宣传我镇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发展成就,提高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市委、市政府25号文件为指导、以“创建诗词之乡、建设文化名镇”为目标,以“营造文化氛围、提高人文素质、构建和谐乘马”为目的,以“开展诗教活动、组织诗词创作、进行诗歌朗诵、主办诗词墙报、集结诗词专辑”等为手段,大力开展“诗词之乡”创建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力争使全镇人民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文化品位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从而使我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创建步骤

为使我镇的创建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特色,真正形成“文化塑灵魂、文化促发展、文化构和谐”的长效机制和良好氛围,必须上下一心开展一系列活动。

(一)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大力宣传建设“诗词之乡”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召开创建动员大会等多种宣传形式,营造氛围,形成合力,最大限度,最广范围地充分调动全镇人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建舆论范围,促进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发展会员,成立诗社。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我镇拟成立1个诗社(“红土地”诗社)。壮大诗词队伍是建设“诗词之乡”的核心,要把发展会员作为重要工作,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和谐型”的诗词组织为目标,大力发展会员,壮大诗词队伍。凡诗、书、画爱好者,不受年龄、职业、学历限制,都要及时吸收到诗社里来,争取吸收会员不少于50人。每年至少集结出版诗词专辑一册。

(三)组织学习,搞好培训。对中华诗词的形成、发展、成熟、繁荣等基本历程和诗词格律等基本知识分时段、分专题组织学习。学习中坚持好“三个结合”,即集中学习与自觉学习相结合,分组学习与结对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练笔相结合。每年定期邀请诗词专家来我镇讲学,举办培训班一期,培养30人左右的诗词教师队伍。市六中和中心学校要认真部署和督促学校诗词教育工作,将诗词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培育诗词新人。诗词学会要与教育部门配合,利用寒署假时间,主要对语文教师进行诗词培训,培养诗词队伍,开拓诗词基地。

(四)开展活动,营造氛围。大力开展创作知识编、创作成果展、创作经验谈等专版专栏,举办创作笔会、理论研讨会、赛诗会、朗诵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力争创建活动有声有色、创建干劲热火朝天、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坚决达到市委、市政府要求的“七有”标准,即有领导班子、有活动经费、有活动阵地、有学习记录、有诗词小组、有诗词专栏、有作品结集。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镇党委、镇政府决定成立创建麻城市“中华诗词之乡” 乘马岗分会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兴权

副组长:江响珍刘远勤马成仁程时应金家文

成员:熊祥德陶勇郑礼谋江发家叶世斌

陶孝德梅之彪陈家新陶流潮罗全东

吴金木杨仕宏付万全高旭光凌家先

桂安心杨作义李彦武周时学陶宏帆

程永红徐晓峰何进梅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创建活动的开展。承办各部门单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工作到位。

麻城市诗词学会乘马岗分会“红土地”诗社工作领导小组 社长:

副社长:

主编:

社员:

陈安珍 胡江波韩来启黄家华陶中柱

(二)加大投入、落实经费。把诗词学会日常活动经费列入预算。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经费列入专项资金拨付,各单位要在资金上支持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落实办公场所,加快软件硬件设施建设,引导创建工作顺利发展。

(三)强化责任,加强调度。创建活动要求高,工作任务艰巨,各有关单位必须明确专人具体负责,抽调得力人员组建专门班子,推进各项工作,同时对整个创建工作要加强调度,及时处理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五、开展活动。

(一)近期活动1、4月上旬组织成立麻城市诗词学会乘马分会“红土地”诗社,向市争创办报送诗词机构、刊物名称和社员名单,并到市民政局办理社团登记手续。

2、4月中旬邀请对诗词有造诣的学者来诗社讲课。举办诗词知识的竞赛。督促中小学开展诗教活动。

3、5月份开展“创作笔会”围绕开展歌颂劳动人民的诗词创作、朗诵比赛,讴歌劳动者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

/

4、6月份利用端午这一节日召开“理论研讨会”,纪念、研究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屈原5、7月份“喜迎建党90周年”诗社优秀诗词评选活动。

(二)以后每逢重大节日都举行诗词创作方面的活动

(三)做好活动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死亡诗社影评 篇2

——小谈《死亡诗社》

说实话,由于自己是理科生,思考问题比较理性的原因吧,一直对文艺片提不起什么什么兴趣来,尤其对教育题材更是敬而远之,之前唯一能打动我的教育题材文艺片就是那部经典的《放牛班的春天》。一直到我欣赏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突然发现教育题材的电影竟然可以如此的震撼人心。

故事讲述了弗蒙特州韦尔顿学院的诗歌老师基丁,一改以往该校传统的教育方式,使一群新学生们耳目一新。基丁老师大胆挑战学院里狭隘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们如何冲破思想的禁锢,打破传统的枷锁,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们自发的组织起曾经的诗歌团体——死亡诗社,恢复了它的活动。在一个小山洞里,学生们开始朗诵诗歌,畅谈理想,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观念,慢慢成熟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不幸也发生了。。学生尼尔不顾父亲反对,偷偷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演出虽然十分成功,但父亲强迫他转学,尼尔愤而自杀。为掩盖丑闻,校方把基丁老师当成替罪羊,基丁被迫辞职。在他离去之前,学生们用特殊的方式向基丁表示对他的热爱和“死亡诗社”的团结。

总的来说,影片开始并没有完全吸引我,只有影片开头,那面弗蒙特州韦尔顿学院那面绣着“传统”的大旗出现在开学典礼上,告诉了观众学校的教学特色,为整个影片做了最大的铺垫。直到在上第一节课,基丁老师让同学们撕掉了课本的序章,表明了基丁老师向传统教育方式的宣战,学生们在白天课堂上开始学会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夜晚里,他们走出束缚思想的学校,来的自己的死亡诗社里自由的朗读自己的诗歌,甚至是玩说唱。在黝黑的山洞里,几个不愿受传统束缚的学生们围坐在火光面前自由地朗诵诗歌,这样一幅画面实在感人。

基丁老师用他独特的教学方式感染者每一个学生,他像一个慈父一样和每一个学生谈话,帮他们打开心结,克服自己的缺点。在基丁老师的帮助下,原本木讷自卑的托德变得自信,敢于面对别人,而奥福斯特也顺利的追上自己心仪已久的女孩,尼尔更是冲破父亲的反对,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

然而,在弗蒙特州韦尔顿学院这样一个地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力量依然强大,尼尔的表演再精彩,也不能改变他的父亲给他设计的人生。就这样,自由教育和才传统教育的决战终于到来了,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压力下,尼尔不幸成为了斗争的牺牲品,以自杀的方式悄然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心语诗社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轻叩诗门

同学们喜欢听歌,喜欢唱歌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不错的歌,想听吗?你可以轻声地跟着唱一唱,看你能记住歌词吗? 《别亦难》 交流:把你记住的歌词给大家说说好吗?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像一首诗。不是像,事实它就是一首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出示 无 题 唐 李商隐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指读——后面的四句诗谁也能来尝试一下,唱一唱?(掌声鼓励)不错,真不错啊!

1、同学们,刚才那首诗吟唱出来好听吗?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古人也已经开始吟唱诗歌了,想听听吗?播放录音:仔细听,看你能不能听出这是哪首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说说你的感受吧?有没有淡淡的忧伤?是的,诗歌本身就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它的语言具有音乐美,并且能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人们把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是这样吟唱的。

2、诗歌除了唱,还可以吟诵,尤其是现代诗,现在让我们来听听这样的一首诗。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录音:再别康桥 交流(徐志摩 嘉兴海宁人)你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了解吗? 康桥就是指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 1920年10月到1922年8月,游学于剑桥大学。1928年,他故地重游,在回国的轮船上写下著名诗作《再别康桥》。在《再别康桥》诞生80周年之际,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剑河畔为徐志摩立下了大理石诗碑。

同学们,从古诗到现代诗,生活中处处都有诗歌,今天我们就要轻轻地敲开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五彩缤纷的世界,领略诗歌的奥妙,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板书:轻叩诗歌的大门)

二、活动建议,指导活动

这次综合性学习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诗海拾贝”,第二个阶段是“与诗同行”。

4.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踏踏实实地读一读第一个阶段的活动建议,看看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自由读书)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⑴ 搜集诗歌。

教师:我们可以搜集哪些诗歌呢?我们还可以去搜集哪些内容呢?(教师提示儿童诗、儿歌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它同样是诗歌。)学生:还可以搜集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教师:对呀,诗歌的知识和故事同样是诗歌海洋中的珍宝。教师:我们可以有哪些搜集资料的方法呢? 学生:可以从书籍、报刊等途径搜集诗歌。教师: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读者》等杂志几乎每一期里都有诗歌,《诗歌》月刊就是一本有关诗歌的专刊。还有其他的途径吗? 学生:可以上网搜索。

教师:这是现代比较快捷的方法。学生:问爸爸妈妈。

教师:你想问他们什么呢?

学生:我想他们一定背过不少诗歌。

学生:其实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办法,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是不是也是搜集诗歌的一种方法呀?

好了,那么我们通过那么多的途径,收集了许多的诗歌,那么紧接着我们就应该干嘛了?

⑵ 整理诗歌。怎么整理?

教师:怎样给诗歌分类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学生:按内容分。

教师:按诗人分,我们都知道。按内容分呢?能举例说一说吗? 教师:那什么叫按形式分呢?也请举例说一说。比如说,收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等。嗯,这是一种形式,还有吗?

我觉得形式还可以按照唐诗宋词元曲这三种形式来分。对,这又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这就叫按照形式来分。出示PPT。⑶ 欣赏诗歌。

教师:我们把诗歌分类以后,还有选取一首你最喜欢的诗,在小组之中,同学之间互相推荐,然后把它介绍到全班同学面前。这就是我们书上所提到的最后一项活动,是什么?欣赏诗歌。要想欣赏诗歌,可就要做很多很多的准备工作了。诗海拾贝这个环节,我们主要就要做这些活动。㈢进入“与诗同行”板块的学习。

1.那么,现在我们就要进入第二个板块:与诗同行。请同学们看活动建议。在这个阶段,我们又要开展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板块的内容,2.能说说你们在这个板块中打算开展哪些活动吗? ⑴ 自己动手写写诗。

教师:你们自己写的诗,我们都称她为什么?对,儿童诗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字数不受限制,没有严格的要求。非常有趣、有意思。浅显易懂,不像古诗那么难懂。跳跃性思维明显,想象力丰富。

教师小结:那么,这一次我们就要动手写写儿童诗,看看谁写得最精彩。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 ⑵ 举办诗歌朗诵会。

教师:那么,要把诗歌朗诵好,可以采用哪些形式?

学生:配乐朗诵,吟唱,背诵,表演(新颖的方法),给诗配画。教师: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⑶ 合编小诗集。教师:在编小诗集之前一定要认真读一读书上的建议,看看哪个组编的小诗集内容最丰富,最有创意,别忘了起个好听的名字。⑷ 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教师:那可得搜集很多的诗歌才行了。㈣讨论活动计划。

1.教师:好,那么今天我们了解了“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要进行这么丰富多彩的活动,那么现在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几个同学住得比较近,或者找自己的好朋友,结成学习小组开展这次的活动,好吗?开始。

2.好,我们要利用这几周的语文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这次这次综合性活动。为了顺利地开展活动,每个小组内要制定一个活动计划。还记得怎样制定活动计划吗?回忆着想想,再好好地读读活动建议,围绕自己关于诗歌最想了解的主题在小组内讨论,开始。

3.小组内讨论并撰写活动计划。

4.小组交流活动计划,互相补充。(1~2个组发言,其他组补充。)评价:分工是否明确?时间安排是否明确?途径是否丰富? ㈤教师小结。

那么,各个小组都制定了活动计划,在今后两周的时间里,我们要利用语文课时间来进行这次综合性学习,当然,这次学习还需要利用一些课外时间来收集和整理资料,按照我们自己制定的计划,一步一步来执行。最后,在小组内,每个同学要谈谈哪首诗是你最喜欢的,推荐给大家,注意,一定要说请你的推荐理由,为什么喜欢?过几天我们还要在班上进行展示和汇报。

学古诗特色备课:《送别》组诗

(一)设计意图:

我所带班级为六年级毕业班,没过多久,这批孩子即将告别母校,告别童年,升入初中学习。同时学生已有了一定数量的古诗积累,所以我们跳出教材,刻意安排了此次送别组诗的教学。旨在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让学生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活动过程

1、搜集并确定组诗内容:以《赠汪伦》为主要学习诗篇,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2、初定教学过程:

(1)欣赏音乐《送别》组歌,导入:《送别》组诗;(2)学习第一首《赠汪伦》;

(3)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4)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5)推荐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芙蓉楼送辛渐》。

3、试教评议,商定改进要点。

4、家长开放日推课。第二课时

《送别》组诗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并能举一反三,学习同类诗歌的特点。

3、学写送别诗。

教学重点:送别诗歌的特点。教学难点:学写送别诗歌。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欣赏音乐《送别》组歌,导入:《送别》组诗

1、你能找出刚才欣赏的曲子的一个共同点吗?(都是以歌表送别)

2、你送过一些人吗?怎么送的?

3、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送别亲友的?——《送别》组诗

二、第一首《赠汪伦》

1、齐读,范读。(放开喇叭,诗歌就得吟唱)

2、问:谁送谁?李白跟汪伦什么关系?李白怎么到汪伦那里去了?(背景介绍: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过渡:了解了李白和汪伦的关系,我们再来尹诗,可能会有长进吧,试着做做李白吟唱——

3、再读诗歌。(自由读、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a、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b、后两句用上关联词试试。即使 也 哪怕 也 就算 也)

5、交流反馈。(说对的表扬,说错的依然表扬。最欣赏的是……)

6、这样的读也是表面的读,而要真正走进李白的心,我们得发现一些问题,在书上做一些记号。(同学讨论)(举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请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预设:

①字词方面:踏歌、忽闻、不及、深千尺

②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行?踏歌的歌词会是什么?

③桃花潭水的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用水深比喻情深,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④李白本是汪伦请来的,可为何李白走的时候汪伦却不去送别呢?有几种可能?看谁最厉害。

a、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b、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c、李白怕汪伦伤心,没让他知道自己的离开。d、汪伦没时间送。⑤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彼此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桌讨论互说)

(鼓励学生把自己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8、李白面对这与众不同的送别情景,面对汪伦这样的深厚友情,即兴吟了一首诗——《赠汪伦》(齐读)

8、汪伦用什么送朋友?(歌)

二、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a、一生读。简单评价。b、你猜李白在哪里站了多久?他仅仅是看滚滚的江水吗?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情?(友情)它打动你吗?(李白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c、这又是一种什么方式送朋友?(目光)

2、《别董大》唐·高适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a、自由选择一首学习。b、高适在什么样的天气与朋友分别?在这样的天气里,你的心情如何?你能让好友在这样的天气里离开你吗?看看高适是怎么送朋友的?(后两句话)听了这两句话朋友的心情会怎样?

c、这又是一种什么方式送朋友?(暖语)(酒)

三、小结:人生自古伤别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古代的诗人送别友人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暖语、酒、目光、歌等,你知道这些诗歌为什么千古传诵?我告诉你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些诗歌作者在写的时候都是以真心在写,用真情在吟,惟有这样的诗才会让我们百吟不厌!(投影出示:真心、真情。)

四、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1、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

出示:求学六载将远行,遥闻校园读书声。友情好比千尺水,难忘同窗离别情。

2、写给亲人送别的一首小诗。(投影出示)赠妈妈

虞杰乘车将欲行,忽闻窗边叮咛声。秋时朝阳暖如火,恰似妈妈送我情。

3、交流反馈。

五、推荐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死亡诗社影评 篇4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影片丰富的内涵甚至会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该片的主角,基丁老师?学生?还是如铁屋般禁锢人的心灵的体制或者说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不再象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5

学号:4405150009 姓名:贺鹏

院系:商学院 专业:15级经济学一班

«死亡诗社»观影感

在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后,确实是带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脑海里一直回荡着那一句“Captain, my captain”,仿佛已经被洗脑了一般。虽然这是一部很老的美国电影,但对于现在的中国教育来讲,仍然有很大的教育与启示作用。从来没有想过原来美国那么倡导民主与自由的国家居然也会有那种炼狱般的教育模式,或许这才是进步,才是这部电影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在那个被影中人物称为“炼狱”的威尔顿学院,在一开始便给了我极其大的震撼,未来精英人物的诞生地,但在我看来,那里就是梦想的坟墓,很不幸的,也是尼尔真正的坟墓。

首先,我想说说对于尼尔的认识与想法,他是一个可悲的角色,也是受基廷老师影响最深的一个人,一直在父亲的管理下拘束的生活着。尼尔本来一直在父亲的威严下走着被铺好的路,过着被规划好的生活,上了大学终于有一点喘过气的机会和自己安排的自由,当然使尼尔有点兴奋。但是,又被父亲逼迫放弃了自己的乐趣。或许是因为管束太过于严厉一直没有什么真正的乐趣,所以他对“古人诗社”特别的感兴趣,才会不顾一切的去举办着活动,也正是受基廷老师“Seize the day”(及时行乐)的影响,才会探索到了演话剧这个自己真正的爱好。虽然知道这会让父亲不高兴,但这一次他没有选择放弃,他想要坚持,想要圆自己一个演戏的梦。他是勇敢的!尽管最后他送走了自己的生命,但至少比他在约束里耗完余生好。有人说,尼尔连用枪自杀都不畏惧,为什么不选择留下,父亲的决绝,母亲的懦弱,让尼尔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绝望的滋味,我认为尼尔自杀是在当时情况下最好的了结办法,这样一来,尼尔既能保护自己的梦想,又不违抗父母之命,把美好的结局定格在下一刻之前。那带着花环对着雪花的哭泣,有多少的无奈,有多少的绝望,又有多少的青春张狂!每个学校里都有懦弱的人,在威尔顿学院里,托德便是一个过于懦弱的人,是当时的时代造就了那样的他。当尼尔怂恿同伴去洞穴里念诗,同伴们都答应了,唯独托德以要写历史作业为理由拒绝了此行,但当大伙们都去了洞穴后,托德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基廷老师的名言“及时行乐”,很快又撕掉了那张纸,证明当时托德已经被基丁老师的鼓励感染了,但他还是无法挣脱那个懦弱的躯壳实现“及时行乐”尼尔自杀后,托德激动地奔跑到雪地里大哭,因为是尼尔教会他敢作敢为,基丁老师当然也被辞退,当基丁老师去跟同学们告别时,托德站到桌子上大声叫:“Captain, my captain”其他同学也陆陆续续地站到桌子上说同样的话。

在最后,他是勇敢的,在电影的最后,我是感动的,我的眼里是充盈着泪水的,为拖德打败懦弱的勇敢而振奋,为他们的师生情而感动!

最后,基廷老师,不得不说,他在那个学校里是一个另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朵教育界的奇葩,让学生们把书撕了,因为书上的东西与他追求的诗歌创作不同,让学生们在庭院里自由的散步,去感受诗歌的创作氛围,踢足球和诗歌朗诵相结合,真何谓是一大奇观!尽管最后不得不背上尼尔逝去的黑锅而离职,但看到学生们站在书桌上对自己的呼喊,他会心一笑,他知道,他想教的,学生们都已经学会了。

总思这部影片,回想到了自己大学以前的学习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直在脑海环绕,一直都以为学习成绩便是一切判断的标准,也的确是如此。以前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已经不复存在,现在连那些不切实际都不敢去乱想,早已经成为了“炼狱”里出来的成品,千篇一律,都为了学习而不断的向前走,不断的往上爬,累了,想的还是继续往前,不知何时,学习成为了梦想,一个禁锢自己的牢笼,爱好也只能够加上业余二字。或许,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应该要改革改革了,不能够让教育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牢笼禁锢了一切的可能,否则,一切都是悲剧,一个大写加粗的悲剧,一个用枪而结束的悲剧。

十七诗社集贤令 篇6

用手中笔,舒心中意,看纸上言化作珠玑!

各位三高学子,西华三高十七文学社诚意邀请各位才子加入

十七文学社本着为三高学子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励拼搏进取的目的,使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获得文学艺术的陶冶,这里是大家尽情挥洒才情的土地,这里是大家才思碰撞的空间,每一次的真情投入都是青春的铭记

十七文学社不设门槛,有文学爱好的同学均可报名加入,支持原创,体裁不限,不收取任何会费,不会占用大家宝贵的学习时间吗,但要求准时参加社员会议,服从管理员的安排。

十七文学社 分状元、榜眼、探花共十七名,是为“十七才子”是文学社中的优秀代表。另设

入社 同学统一从做起,按投稿积极性、稿件质量给予升级,另外优秀稿件可由文学社向校外报刊投稿,为同学们架设更为广阔天地的桥梁

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

青春像一支烟火,即使瞬间、也要绚烂整片天空。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7

《死亡诗社》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该片由彼得•威尔导演执导,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影片一开始的开学典礼上学生们背诵校训“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却古板沉闷的学校。直到一位老师的到来,打破了这一气氛,新来的Keating老师是一位反传统教育模式的老师,在第一节课上他叫学生把诗篇的一些诗歌给撕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举措,一开始他们都犹豫了,后来还是照老师说得给做了。这位Keating老师要学生撕掉课本前言,是要他们学会打破教条的、僵化的权威。教大家应该学会去懂得生命、爱情才是真正的诗。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心理品质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成才有着重大的影响,而Keating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教师。

在影片中,一开始Keating老师因为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让当时的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但在渐渐的接触和了解中,学生们开始理解并接受他甚至成为了心心相惜的朋友,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这其中我认为和“爱”是分不开的,一名教师在教育中要有爱,教育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内在本质的规定性。Keating老师就是植根于这种爱的土壤,把自己最真诚的爱献给教育,献给学生,才会成为人见人爱的优秀教师。

Keating老师用诗歌启迪学生们,诗歌成了他们在黑暗中的明灯,他们在诗歌中寻找着信仰。山洞虽然阴冷潮湿,但因为死亡诗社的存在,它是属于追求理想的孩子们的唯一的乐园。理想是梦境中的乌托邦,现实始终残酷,年轻的孩子承受不起外界施加的枷锁与责难。影片以尼尔的死亡达到了高潮。尼尔的自杀让我感到震撼。他用死亡来抵抗父亲对自己的专制教育,也为了给这种生活一个了结。其实教育者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父母也是一位教育者,他们更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尼尔的父亲是爱他的,可他爱的方式错了。他的爱就是削去他的棱角与枝桠,成为现实需要的工艺品,这种爱将孩子送上了不归路。然而尼尔的父亲却不知要想贯彻教书育人的原则,就要坚持全面培养的教育理念,而非认为一个好的学生就是注重学习,毕业后应该去就读哈佛,并且成为医生,其他一切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8

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美国的一所本着“传统、荣誉、纪律、杰出”的校训的高中。在这所高中,老师为了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学校的名声采用了严格的填鸭式教学,给学生布置很多很多枯燥的家庭作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压迫下,虽然很不情愿,但是还是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休息的时间都很少,更加没有时间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新的学期,学校来了一位新的老师,是教诗的,这位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生“理解诗,热爱诗”,要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打破了学校的传统教学,在他班上有一个活泼但是家教很严的男生,他非常喜欢演戏,但是他的父母一直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或者是在老师的影响下,或者是出于对演戏的热爱,或者是两者的叠加,这个男生去参加了一次话剧表演,话剧演的很成功,可是这个男孩子的父亲很生气,他觉得孩子被这个新来的老师带坏了,要孩子退学,在父母的威逼下,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悲剧本来已经发生,学校为了学校的名声,把罪名嫁祸给老师,老师最后也离开了自己热爱的岗位。离开了学校,学校又开始了正常的教学。

这是一篇让人深思的电影。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吧,在上课的第一天老师便诱导学生把课本撕了,告诉学生要抛开课本上无聊的东西,要用生活去理解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是打破了学校的传统教学,每天都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让人拭目以待。每天都鼓励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达到这点,老师几乎每天都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生们在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下,开开心心的学习着,学习效果我们不清楚,但是学生们都能做出一些发自自己内心的诗。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教诗上取得的成果应该是很好的,可是在生活上,老师教会了他们及时行乐,学生们在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做自己以前根本不敢做的事情,比如追女孩子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孩子本身来说是件好的事情吗? 校长有句话说的很好:“这个年级的孩子很容易受影响的”,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这样的年纪的孩子可塑性太强了,如果受到误导的话就很容易走向歧途,老师的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已经让孩子受到的误导,他们不知道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这也是孩子自杀的一个原因吧,幸好在故事的中间,老师对孩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有大胆挑激的时候,也有谨慎的时候,冷静理性一点”,所以要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必然要对这个教育方法有充分的理解,这也是实行新的教学方法的一种弊端吧,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充分理解这种方法的内涵的。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9

电影中,教师基丁不断用诗歌和个性化的教学来激发孩子们学会独立地思考和自由地思想,告诉他们要“抓住今天,让自己变得非凡”。深受教师基丁的影响,学生尼尔鼓足勇气背着父亲出演了话剧。演出成功后,他被父亲带回家指责,当晚,尼尔自杀。基丁因此被勒令离校,但孩子们还是忍不住为基丁送行。

从电影的结尾,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自主学习的向往。是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学校的模式化教学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在传统的模式化教学中,我们往往热衷于过多地对学生进行喋喋不休的说教和灌输,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感受和成长规律,只会让学生本本主义读死书,最终产生厌学情绪,扭曲了学生的发展。我觉得我们对孩子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和教条主义,多一点个性化的元素,引导他们对客观情境的亲身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化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另一方面,我认为片中的家庭教育方式对我们也很有启迪。值得反思的是,跟尼尔的家庭一样,现在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喜欢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子女身上,使得孩子们失去自我选择的空间,他们的成长是一个可悲的“被成长”的过程。我觉得亲子之间,从人格来讲应该是平等的,相互要有更多地沟通、理解和尊重,这样的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从而去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死亡诗社观后感 篇10

基廷给同学们讲说了诗社的秘密,在尼尔同学的倡导下,“死亡诗社”得以重建,查理,纳克斯,米克,卡麦隆等同学热烈的响应下,怯懦的托德也加入了进来,从此,“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在当年基廷聚会的地方和着优美的诗句,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威尔顿学校发生着悄然的变化,麻烦和不幸在这悄然变化中也随之而来,尼尔参加的<仲夏夜之梦>演出遭到父亲极力的阻拦,纳克斯暗恋上名花有主克丽丝姑娘。一切一切引起了校长的注意,由此有了令人不开心的结局。

在影片当中,我最反感的尼尔的父亲在关涉尼尔的兴趣。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有很多家长就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自己的孩子,都不问孩子是否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对某一方面有感兴趣,家长不要去扼杀孩子的兴趣,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多的孩子被成人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基廷老师最好的一点是他真正的去了解学生,倾听学生,也用学生可以理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上一篇:古诗文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党员观看学习南粤党旗红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