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运输常压罐体典型缺陷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常压罐体是指装运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等危险特性、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一类封闭容器[1,2]。目前我国主要有标准为GB 18564的常压罐车和标准为JB/T4782的常压罐箱这两种形式。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常压罐体虽不属于特种设备, 但国务院令第591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生产列入国家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工业产品目录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的企业, 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的规定, 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其生产的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容器经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认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 方可出厂销售。还有第四十七条: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安全技术条件, 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交通运输部令2013年第2号《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第二十七条:压力容器和罐式专用车辆应当在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压力容器或者罐体检验合格的有效期内承运危险货物。

为吸取晋济高速“3.1”特别重大事故教训, 安监总管三[2014]74号文、135号文要求在用罐式车辆加装紧急切断装置, 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并对产品生产、使用、检验等环节进一步加强监管。在浙江省运管局的统一协调下, 我省该项工作圆满完成。浙江省特检院承担了全省范围内1200余台车辆的上门验收检验和相关技术支持工作。2015年, 浙江省特检院对全省范围内70%的在用常压罐体开展了检验工作, 通过检验发现一批较为典型的缺陷隐患。

鉴于此, 为进一步提升全省罐车的本质安全总体水平, 积极应对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 本文对检验及缺陷隐患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供同行及相关部门参考。

1 浙江省全年检验总量及缺陷隐患情况

2015年, 浙江省特检院累计开展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罐体委托检验3459台次, 初次检验结论为不合格的罐体共计433台, 初次检验不合格率12.52%。全年发出书面整改通知单共计116份, 向运输企业书面反馈缺陷隐患515项, 按地区统计情况详见表1。

检验发现的重大缺陷隐患主要有:罐体产品标准选用错误、罐体结构与标准不符、壁厚低于产品标准、修理改造不当、紧急切断装置不合格、腐蚀开裂等, 共计183台, 占检验总台数5.29%。重大缺陷隐患分类统计情况详见表2。

2 缺陷隐患成因分析

由表2可知, 罐体产品的缺陷隐患主要分为六大类, 具体成因分析如下:

2.1 产品标准选用错误

属典型的设计错误, 一般发生在罐箱类产品上, 主要表现为常压罐箱未按JB/T4782-2007进行设计、制造, 一是导致产品具体结构形式与罐箱标准不符, 二是罐箱产品标准对罐体壁厚等要求明显高于金属罐车, 罐箱实测壁厚由于达不到标准要求的最小壁厚、罐体横截面形状等强制要求而无法出具合格检验结论。该类缺陷隐患见图1所示, 标准选用错误且罐体横截面不符合标准强制要求的圆形[3]。

2.2 罐体结构与标准不符

属典型的设计、制造遗留问题, 主要发生在罐车类产品上。该类缺陷具体表现为罐体封头焊缝布置形式与标准不符、非圆形截面罐体曲率大幅超出产品标准限定、非金属罐体容积超过20m3等, 见图2所示。

2.3 罐体壁厚达不到标准要求

大部分缺陷属于设计、制造遗留问题, 主要发生在金属罐车和罐箱两类产品上。一是由于罐体设计时未留有足够的腐蚀裕量;二是制造选材时未考虑筒体卷制减薄, 实际厚度低于国家标准要求的最小厚度。

2.4 罐体修理改造不当

在用罐体的焊接修理, 原则上应由具备罐体生产资质的单位根据缺陷情况制定维修方案, 焊接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焊工进行, 修理或改造后的罐体是否达到了产品标准要求应经自检和第三方检验。由于历史原因, 罐体修理改造一直处于失控状态, 修理过程安全生产事故多发, 修理后的本质安全无法保证, 见图3所示。

2.5 紧急切断装置不合格

大部分缺陷是由于未严格按照安总管三[2014]74号文要求进行紧急切断装置选型加装和验收导致的。主要表现为:远控关闭装置失灵、缺少易熔合金、强制阀门处于常开状态、部分罐体或装卸口尚未安装紧急切断装置等, 见图4所示。

2.6 腐蚀开裂、事故损伤等缺陷

该类缺陷往往由于运输企业使用不当或维护不及时造成, 主要表现为严重腐蚀、承重部件开裂、罐体泄漏、事故损伤变形等, 见图5所示, 反映了运输企业对罐体本质安全的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均亟待提高。

3 对策建议探讨

2015年检验数据统计表明, 产品标准选用错误和罐体结构不符合标准限定两类缺陷占6类重大缺陷的44%, 反映了过去一段时期产品设计、制造环节对国家标准的执行不严, 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尚需加大;其它类别缺陷占56%, 则反映了使用环节对罐体本质安全管理不当, 使用环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通过对缺陷隐患成因进行分析, 并在基于用户需求与监管要求的基础上, 从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四点对策建议进行探讨, 共同推进全省在用罐体本质安全水平的改善和提升。

(1) 对于第1类 (标准选用错误) 、第3类 (壁厚不足) 缺陷罐体, 如果罐体本质安全 (如壁厚) 未能达到产品标准强制要求的, 已不具备继续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的前提条件, 建议经企业申请并结合考虑车辆总体情况, 转为普货运输或淘汰更新。

(2) 对于第2类 (结构与标准不符) 缺陷罐体, 建议企业结合车辆使用年限、车辆整体状况等情况, 单独更换罐体或整体更新车辆, 但应统筹考虑设立过渡期以有利运输业务的平滑过渡。否则, 则建议按第1条建议处理。

(3) 对于第4类、第5类、第6类缺陷, 建议企业委托具备相应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资质的生产企业对缺陷进行处理、修复, 以保证罐体本质安全达到产品标准的要求。对于在用罐体的焊接修理, 建议结合危化品车辆二级维护单位的资源条件, 按需引入生产企业的技术力量、焊工资源形成资源互补形式的修理点, 满足罐体修理方面的实际需要, 保证修理质量。

(4) 对于新增罐体, 建议在核发营运证以前, 企业应委托具备资质的罐体检验机构进行首次定期检验, 通过结构检查, 及时发现罐体的结构类缺陷隐患, 并严禁投入使用;各方尚需进一步严格落实74号文要求, 确保缺陷车辆召回机制顺畅有效, 传导监管要求至产品的设计、制造环节。

4 结语

设备的本质安全是设备使用安全的前提条件, 特别是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等液体危险品的运输设备, 通过首次检验把关可以协助运输企业采购合格的罐体产品, 通过定期检验可以及时发现并排除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缺陷隐患, 从而有效推进我省常压罐体本质安全总体水平的持续改善, 降低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危害程度。

摘要:2015年, 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承担了浙江省70%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罐体的检验工作, 本文对检验发现的缺陷情况进行了统计, 分析了典型缺陷产生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危险货物,常压罐体,典型缺陷,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GB 18564.1-200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2部分:非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GB 18564.2-200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液体危险货物罐式集装箱:JB/T 4782-2007.

上一篇:浅论如何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一篇:浅谈炼油厂常减压蒸馏装置的腐蚀防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