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十二课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历史必修三第十二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课教案(自己)

一、 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 教材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二课,本课通过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三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十分突出。

三、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文科学生,学生已经学习必修一的有关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内容,对加强思想控制、君主专制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 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 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4) 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归纳整理汉初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董仲舒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获取、阅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部分

一问: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 二问: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的呢?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进而导入课程同学们知道儒家思想在汉朝又有怎样的命运吗?那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儒家思想在汉朝有怎样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部分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社会贫困。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理解:什么是无为而治?

无为: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治:治理。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从汉朝建立到汉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2)措施: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3)影响:积极作用: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作用: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2、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①汉初的休养生息使汉朝经济恢复发展,国力日盛(基础、条件)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诸侯势力膨胀;土地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边境问题: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巩固统治 (3)主要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见必修一第三课。

军事上——对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北击匈奴

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提出者:董仲舒 (1)董仲舒的生平:

生活在文帝、景帝、武帝时代,大学问家,三次应对,得到武帝赏识。 著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2)贡献:(也可以说是其思想特点) 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解释: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2、思想主张:

通过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的主要思想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

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则名绝而不得就位,卫侯朔是也 ——《春秋繁露·顺命》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二:君权神受,说明了君主的至高无上,主要解决王国问题。同时我们从材料中也可看出对君主权利也还是有一定限制的。 材料三: “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 “塞兼并之路”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得出董仲舒的重要思想之二:董仲舒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并在此处讲授其与孔子以及孟子对仁政的不同看法。孔子的仁只是停留在“仁者爱人”这样一个道德层面,孟子已经开始对仁政有了阐述,而到了董仲舒进一步将“仁”的思想运用到政治当中。

材料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春秋繁露·基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外方,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三纲五常”的理解: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得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候,主要内容是重礼、讲仁、崇德。孔子讲礼,要求严格等级秩序,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而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表率作用)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三纲五常,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 董仲舒还提倡“孝道”,现在新闻媒体报道的很多人道德沦丧,不赡养老人,不履行公民义务,看来我们还是应该取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来充实当今的中国人,唤起大家的意识。 在此要注意董仲舒的思想是“新”的儒家思想,与最初的儒家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

3、影响:(扭转局势付诸实行)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思考一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特点: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 内容:A.“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B.“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 C.“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考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什么被汉武帝所采纳?

1、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2、董仲舒的新儒学(儒学的自我调节与发展)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根本原因) 换一个问法后,根本原因就发生变化如: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思考三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见学思之窗P9 以及思考栏) 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所以汉武帝要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当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明显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2)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设立地方学校进行儒学教育。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前124年,又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古代商贾文献资料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2)设立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三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3)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从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提出,再到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反映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并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这期间董仲舒起到巨大的作用,他为了适应封建政治的需要,借用阴阳家的思想,兼采其他各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家思想,并把它形成一套完整的神学化的思想体系,使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他的著作有《天人三策》《春秋繁露》。董仲舒把儒家思想神学化,使儒学逐渐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不仅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而且对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2篇:必修4第十二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价值判断的含义,掌握如何做出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及其特征。

能力目标:联系实际,培养认识和选择正确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生价值 的正确途径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牢固奉献意识,热爱 人民的情感,在价值冲突中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

【重点】

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难点】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的探讨一下人生观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真正价值?其实,每个人都想得到社会对 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受意识的支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我们才能理性的做出价值判断,更好地作出人生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这节 课要探讨的话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多媒体:学习目标)

有的选择很简单,有的选择却异常艰难,弥显珍贵,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剑英的人生选择。(播 放视频)

一、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背景材料:

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 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 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 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4000人。当时飞机 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 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 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 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 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探究篇】

1.李剑英事迹深深 的感动我们每个人,请说说李剑英作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通过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我们来看教材,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做出判断,可以说是事实判断,一般不涉及人的需要、喜好等主观因素,得出的是一种客观的结论,思考 在这个事例中哪个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则是对事物能够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应不应该,值不值得,好不好等作出判断。价值判断的结论一般来 说不会是唯一的,但这并不排除价值判断有正误之分。

在上述材料中,李剑英明确了飞机撞鸟、飞机出现故障是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作出判 断,是事实判断;在16秒的时间里,李剑英认识到以1命换取4000命 是值得的,这是价值判断;最后他放弃了三次跳伞的机会,这是李剑英的价值选择。

思考:1.山上的花都开了,山上的花开的好漂亮呀!

2.你是否赞同李剑英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什么?

教师总结:正像李剑英的妻子所说,他“心里装着别人”。他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把人民群众的 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1人与4000人, 权衡利弊,天平倾向了人民,这就是当代最可爱的人。李剑英的事迹告诉我 们,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李剑英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冲突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把坚持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 的标准,大河有水小河满。战争年代告诉我们,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人民的安定富裕生活。但当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的具体利益出现矛盾时,上会有矛盾和 冲突,我们首先应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

的利益要求,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两弊相衡取其轻。 以人民利益、集体利益为重。

【实践篇】

运用价值观知识分析三鹿集团破产给我们的启示?(课件)

应该站在 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三鹿集团为了个人利益,忽视产品质量,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

导语: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的价值标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一定会作出 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呢?

(举例:永动机,人民公社化的理想是美好的,但它脱离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总结: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 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党的农村改革政策:(课件)

【实践篇】

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 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 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同时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 并长久不变。

结合材料分析党的农村改革思路的正确性。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一) 下面我们再了解一 下我国的土地政策的发展完善历程。(课件)

中 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 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 制度,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新中国建立之初: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后,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严重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责任制。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 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问题探究】

1.同样是遵循社会 发展规律作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什么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源于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深刻研究,都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这显示了价值判 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社会历史性。)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此,评价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观念,应考虑当 时的条件、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与时俱进。

“忠”,在封建社会,它往往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中国,则表现为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和人 民。

(二)背景材料:(课件)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在这首诗中,农 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

2.为什么农民和地 主的价值选择不同?它体现了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明确阶级性。

(三)(课 件)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为什么人们的认识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作出的价值判断也会不同?如对下雨的看法不同。有人认为,价值判断与价

值选择的正确与否, 没有界定的标准,请谈谈你的看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

教师点拨,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结束语:面对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多元化,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考验着我们的选择。青年要学会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第3篇:必修4第十二课《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

1.教材内容及分析

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教材,本框属于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其内容主要分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价值的含义、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等内容。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内容包括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2.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高二,学生学习了前三单元内容。应该说已有相应的知识铺垫,具备了一定的哲学常识基础知识,为本框题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学生能力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的一定的探究能力,伙伴合作能力。

学生心理分析:

学生的心理包括情感、意志、注意、思维、能力、气质与性格等。高二的学生即将面临高考,因此,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疑惑。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和观点,学生已经有了思考的需要和希望得到解惑的需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现在独生子女有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他们大多是不太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索取多而奉献少,因此学习本框题有它特有的意义。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价值、人的价值和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价值和价值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和分析事物价值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的价值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和物的价值不同,就在于人能够创造价值,通过贡献来获得自我满足,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奉献着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4.学法指导

锻炼用哲学思维解决问题。

5.习惯训练 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用哲学的思维探究知识背后的问题,留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体现出的智慧。

6.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教学难点

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8.解决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的价值,深入领会哲学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在汶川地震中的普通人的先进事迹,感悟价值观对人生的导向作用。

(3)师生共同设置教学情境,开展学生的探究活动,采取课堂辩论、讨论等形式,进一步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奉献意识。

9.教学理念

政治课不是说教,学政治也不是仅仅为了考试,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阵地,政治课应对学生的品德产生重要影响,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教师责无旁贷。避免政治课陷入说教的旋涡,教师首先要认真领会教材意图,认真组织教材,用好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产生共鸣,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所以,要实现学生是学的主体,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从而内化成学生固有的品质。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阅读小故事

飓风洪水中救人

一位平民被困在洪水浸泡的树上已经六七个小时。救援队接到任务后马上派出直升机和救援人员。风疾水猛,还有树枝叉的阻挠。直升机上绳索吊下的救援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甚至一度直升机也面临着坠毁危险。但是,他们依然行动。经过艰难万险,救援终于取得成功。

这件事情过后,在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用几个人的生命和直升机坠毁的危险作为代价去救援一个人,是否值得。

问: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并说明理由。(设置学生探究活动,展开讨论,学生代表回答)

老师总结:不论是同学们持哪一种观点,其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一框题 价值与价值观(板书)

老师:要想理解什么是价值观,我们先弄明白什么是价值。首先我们先看看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对于人来讲有什么价值。

过渡: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人员、财产损失惨重,大量幸存的百姓没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在开展救援的同时捐献了大量的物资。请同学们思考这些物资对灾区人民有什么样的价值。(学生回答)

粮食、水等,满足人们吃的需要

衣服、帐篷、车等,满足人们穿、住、行的需要

书本、宣传资料等,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要

(根据具体领域的价值来总结哲学领域的价值含义)

一、人的价值(板书)

1.哲学领域的价值含义:价值就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幻灯片显示)

问:这些具体领域的价值与哲学意义上价值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并回答)

老师总结:具体领域中的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医疗价值、文学价值等是个性,哲学意义的价值是共性,它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问:那么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学习下面的知识即人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再讨论并回答这个问题。)

过渡:在上课之前,大家听到由成龙特地为汶川地震而录制的一首公益歌曲《生死不离》,有哪位同学知道成龙还为灾区做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播放视频《访问成龙》。

老师总结:这次汶川大地震中,除了他赶制了这首公益歌曲之外,他还和英皇老板杨受成在第一时间就拿出1000万,并且成龙是第一个到达汶川震区的明星,他的无畏、勇敢和影坛上的表现是一致的,这不由地让人发自内心的敬佩。其实,成龙大哥还是一个特别热心慈善事业的人。有数据表明,他前后共捐慈善款8亿3千万左右。在中国龙子学校,共建了75所。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特别重视公益事业的人。他是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

在演艺生涯中,他扮演了一个又一个正义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他一次又一次回报着社会和他人。用他的话说,公益慈善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幻灯片显示)

问:用成龙自己的话说,他现在很有钱,这辈子是花不完的。那么它是不是从小就生活在非常优越的环境中呢?(学生回答)

老师:其实成龙从小家境贫苦,从5岁多开始就进入戏班,其中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苦,由为别人打工最终自己创业,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拍了许多部叫座的电影,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在电影中,他饰演的大多数是代表社会正义角色,电影的主题都在宣传正义和善良,同时他又不断的宣传中国化的东西,又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

问:从成龙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的价值是什么?如何评价?(学生活动)

2.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幻灯片显示)

3.人的价值评价: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幻灯片显示)

问:是不是对社会的贡献是高高在上,普通人无法触及的呢?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最感动中国的捐款者。

问:看过之后有什么感想?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

过渡:了解人的价值后,再看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并回答这个问题)

老师总结:就一般事物而言,其价值就在于它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人则不同,人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社会和他人,并且能够从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过渡:在了解具体领域中价值与哲学价值之间的关系后,然后我们进一步探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判断事物的价值的,这种观点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的?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板书)

1.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幻灯片显示)

注意: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幻灯片显示)(引导学生复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老师:学习价值观的含义后,我们再看上面的小故事,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那么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是怎样的一种观点呢?那就是:救死扶伤。作为社会人,必须获得一种社会给予的信赖感,他们永远相信自己在遇难的时候,可以得到救援,不论这个人是谁。大家都坚持这一价值观,人人遵守这个价值观,人人便可心安,社会才能变得更美好、更和谐。(提示: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由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此必然会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这正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之一。(引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不同(有正确错误之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幻灯片显示)

过渡:汶川地区遭受了这次特大的地震灾害,但是全国和灾区人民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坚强了。在地震后很短的时间内,灾区重建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如何重建呢?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资料。(幻灯片显示文字资料)

以规划环评积极推进灾区科学重建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在灾区重建问题上指出,环保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维护灾区生态环境安全为第一底线,将生态环境指标作为灾区生产力布局的基础考量,大力推进规划环评,为灾区重建生态和谐的美好家园作出贡献。重点要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二是科学应对灾区次生生态灾害。

三是统筹灾区化工石化等高危行业布局性环境风险。 四是加强流域水电开发的环境风险管理。

潘岳还强调,重建不应是简单的恢复,而需要更具理性和预见性,必须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做出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决策。

生态环境必须作为考量灾区重建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基础指标,规划环评必须作为科学决策重建规划的基础依据。

探究:材料中体现了怎样的一种价值观,对什么具有导向作用?(学生活动后回答)

老师总结:

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幻灯片显示)

过渡:在这次地震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选择。下面我们通过一些视频和文字资料来聚焦地震,看人生。(幻灯片显示)

设置学生活动:课前把全班分为4组,搜集汶川地震中灾区正反两方面人物的表现,然后每组出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说明搜集理由并做简单评价。

(学生活动后设置探究活动)

探究:是什么使这些同学和老师在危难之中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学生活动)

探究:这些人是在什么驱使下走上犯罪的道路?(学生活动)

老师总结:

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幻灯片显示)

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与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所作出的选择。

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着人们面对问题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幻灯片显示)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4篇:毛邓三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最早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祖国统一问题

2、“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

A.台、港、澳享有高度自治权 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C.一个中国 D.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3、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发表的关于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要讲话是: A.《告台湾同胞书》 B.《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4.现阶段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

A.反对和遏制“台独” B.推进两岸“三通” 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 D.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 5.香港、澳门、台湾成立特别行政区后,可享有高度自治权。其中可以保留军队的特别行政区是: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香港和澳门

6.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 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 B.特别行政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特别行政区政府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 D.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7.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是在:

A.1979年 B.1982年 C.1984年 D.1985年 8.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B.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C.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9.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寄希望于:

A.台湾人民 B.美国 C.台湾当局 D.国民党 10.2005年3月, 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重要法律,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A.九届人大 B.十届人大

C.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D.十届人大三次会议

二、多选题

1.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两岸统一,就是:

A.用武力方式 B.通过经济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C.力争用和平手段来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通过政治谈判的方式来解决 2.台湾问题是:

A.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的内政问题 C.中美关系的最大障碍 D.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3.在台湾统一问题上,我国政府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A.在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两种可能性

B.能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更有利于和平统一

C.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 D.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主要是针对台独势力搞台湾独立的阴谋 4.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正确立场是: A.我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B.努力用和平方式解决,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绝不允许任何外国势力以任何方式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5.香港和澳门回归是永载史册的民族盛事,其重大意义是: A.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 B.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巨大成功

C.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D.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判断正误说理

1.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

2.“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是等同的。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以用来处理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 4.在台湾统一问题上,我国政府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四、名词解释 一国两制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3.“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六、论述题

如何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2.C 3.C 4.A 5.C 6.A 7.B 8.D 9.A 10.D

二、多选题

1.CD 2.ABC 3.ACD 4.ABCD 5.ABCD

三、判断正误说理

1、【答案要点】正确。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当局割据一方,偏安一隅,使其面临着外国势力插手之虞。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和“一国两制”的方针,并图谋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尤其近年来,当政的台湾民进党及陈水扁之流更加快了分裂祖国的步伐。针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

2、【答案要点】错误。“两种制度”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方面,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但它们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的主体,祖国大陆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因此,“两种制度”在“一国两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对等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为主,香港、澳门、台湾保留资本主义在次。

3、【答案要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也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一国两制”构想把它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用来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并取得了成功。可见,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仅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而且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

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4、【答案要点】正确。邓小平提出“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是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我们的战略方针,但我们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如果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将使和平统一变得不可能。因此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方式还是武力方式,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当前主要取决于台湾当局是否搞公然的独立。我们坚决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向世人表明了中国人民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和决心,为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障。

四、名词解释

一国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

一、推动我国是和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的共同的精神支柱。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捍卫民族尊严、实现祖国完全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带领中国人民为之英勇奋斗。 2.“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答案要点】(1)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中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党对台政策的重大转变。

(3)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叶九条”谈话,进一步阐明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4)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 (5)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6)1983年6月,邓小平提出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 “邓六条”,使“一国两制”具体化和系统化。

(7)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现实,充分说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正确、可行的。

3.“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第

一、基本内容:“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内容。(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1)“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2)“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

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4)“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4、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答案要点】首先,用“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得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衷心拥护和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其次,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考虑了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两岸共谋福祉。保持台湾的繁荣和稳定,是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业。

最后,香港、澳门回归后的事实充分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解决两岸的最佳方式。

六、论述题

【答案要点】(1)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围绕台湾问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此同时,两岸关系跌宕起伏,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

面对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论断和主张。特别是江泽民于1995年1月30日发表的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作报告中关于对台工作的论述,高度概括了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主要特征,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宣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性、连续性和在新形势下的重大发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可以概括为六点:第一,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第二,在坚持和平统

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文攻武备”的总方略。第三,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第四,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第五,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第六,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2)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2003年以来,台湾当局在“台独”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台海局势日益严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台海局势的新变化、新情况、新特点,做出了关于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论述、新主张,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重要法律,将中央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充分体现了我们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同时表明了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坚定决心。这部重要法律的颁布实施,对打击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05年

4、5月间,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先后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访问大陆,开展两岸政党交流与对话并分别发表公报,达成多项共识。在会谈和公报中,胡锦涛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等新的主张。

2006年4月,胡锦涛进一步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胡锦涛关于祖国和平统一的一系列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是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可以概括为五点:第一,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第二,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第三,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第四,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第五,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贯彻“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同“台独”分裂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沉重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坚定地维护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引导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巩固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推进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第5篇: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2课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时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是中国共产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夏明翰悲壮地牺牲了,时年仅28岁。在夏明翰就义前,国民党反动派对他进行了威逼利诱,然而,他毅然选择了牺牲。

教师引导:在革命时期,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有人选择了苟且偷生,有人选择了壮烈牺牲。在和平的今天,有人选择了金钱、权力和物质享受,有人选择了事业、创造和努力奉献。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作出的选择完全不同?如果是我们,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情境一:2007年5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郑筱萸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玩忽职守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自1997年6月至2006年12月,郑筱萸利用担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的职务便利,接受请托,为8家制药企业在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等方面牟取利益,先后多次直接或通过其妻、子非法收受上述单位负责人给予的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9万余元。

情境二:任长霞同志生前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她自1983年加入公安队伍,作预审工作13年,在郑州公安系统、市政法战线及省预审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均夺取过第一名,协助破获了大案要案1 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队长后,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亲自抓获了中原第一盗窃高档轿车主犯,先后打掉了7个涉黑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名,被誉为警界女神警。2001年,她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申积案,共查结控申案件230多起。她带领全局民警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2 87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 200余人,有力地维护了登封社会治安和稳定的政治大局。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她在侦破“1·30”案件中途经郑少高速公路发生车祸,因受重伤随即被送往郑州市中心医院抢救,经过4个小时紧急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因公殉职。

问题探究:对比两组镜头,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同为国家工作人员的郑筱萸和任长霞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呢?从中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学生: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在人生道路上作出了不同的价值选择。虽然同为国家工作人员,但郑筱萸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便利,为个人牟取私利,不惜牺牲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任长霞则是牢记自己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时时刻刻想到人民的利益。他们对“国家工作人员”这一身份的认识不同,作出的人生选择不同。

教师引导:从上面两组镜头的对比中我们认识到,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于我们是否拥有绚丽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青年

专心

爱心

用心

1 学生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它们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推进新课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板书: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比较A组和B组的判断,谈谈两组判断的区别。 A组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B组 ①这些花儿很漂亮 ②这些水果真香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回答得很好。A组中“花儿开了”“果树挂满了果实”是对田野上的花和山上果树客观现状的判断;B组中“很漂亮”“真香甜”分别满足了主体在色和味上的需要,是哲学价值判断。

(师生互动,得出概念)

事实判断的基本含义: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我们称之为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板书: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过渡时期,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顾历史,分析讨论) 学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了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教师:很好。不同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我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说明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得出结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板书: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专心

爱心

用心

2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马永顺,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50年前,他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50年后,他是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建国初期,作为伊春第一代林业工人,马永顺每年一个人完成6个人的采伐量,创造了手工伐木年产量1 200立方米的全国最高纪录。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告诉马永顺:“你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栽树,搞好绿化,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马永顺从此想着要把自己伐掉的36 500棵树木全部补上,几十年来植树不止,退休以后仍不停息,被群众誉为“当代活愚公”。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授予马永顺“全球500佳”光荣称号。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命运始终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朱镕基总理评价他说:“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马永顺从伐木英雄转变为植树英雄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马永顺从伐木英雄转变为植树英雄说明时代在变化,人的观念也应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总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第二段,分析思考“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教师总结。 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情形。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板书: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板书:(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题探究: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略。 教师总结: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而地主们却害怕下雨管弦不好用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

这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价值观不同。

板书:(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问题情境

专心

爱心

用心

3 (多媒体课件展示)

四“伯乐”相马

问题探究:面对同样的一匹马,四“伯乐”的评价不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积极回答。

学生:说明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 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同? 学生:因为他们作出判断和评价的角度不一样。

教师总结:很好。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行为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也就产生了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板书:(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探究:右边这幅漫画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这幅漫画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启示。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启示是: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性,受人的社会地位、个人需要、认识事物的角度和立场的影响。

既然人的社会地位、个人需要、认识事物的角度和立场影响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分辨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板书:2.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2007年10月4日《楚天都市报》报道:在全国严查公款修建豪华办公楼之际,武汉市委办公大楼,因多年简朴风格,被央视《新闻调查》树为正面典型。

据了解,武汉市委办公大楼建成于1952年,设计年限50年,现在已超龄服役5年。武

专心

爱心

用心

4 汉市委曾三次进行维修以保证房屋安全。这座包括地下层在内的五层楼建筑,外墙面多处已现斑驳。大楼内人均办公面积约9平方米。纪委、政法委的部分处室,被安排在地下室办公。

这一新闻经网上转载后,网友纷纷表扬武汉市委,认为办公楼的简朴在豪华风中独树一帜,体现了简朴的民生理念。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对比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积极回答。 学生:“面子工程”讽刺了部分地方政府,不顾民生问题,追求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既损坏了政府形象,又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武汉市委艰苦朴素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体现武汉市委贯彻落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崇高精神。

教师总结: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讨论,我们认识到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得出结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板书: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探究活动内容,思考所提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问题探究: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互相讨论略。 教师总结:(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3)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4)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如何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道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专心

爱心

用心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由此可以看出(

)

A.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景色是不同的

B.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相同

2.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重大的意义,表现在(

)

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 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③为我们提供一把解决一切价值取向的“万能钥匙” ④有助于防止在价值判断的价值评价中出现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影响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

)

①社会地位和个人需要 ②认识事物的角度 ③所处的立场 ④个人的社会实践经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根据上述论述,分析说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参考答案:1.B 2.B 3.D 4.D 5.(1)我们想事情、做工作,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维护人民的利益最重要的是

专心

爱心

用心

6 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专心

爱心 用心 7

第6篇: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小结(1)

潼南一中学案

2014级历史必修(3)

第2单元小结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

姓名(

)

班别(

)

学号(

)

评价(

)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1) 〖知识结构〗

〖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智者学派有这样一段话:关于神,我不可能感受他们如何存在或如何不存在;我们也不可能感知他们的形状和相貌是什么;因为有许多感知方面的障碍,人们不可能亲身体验到神,最重要的是人生是那么短促。解读这段材料,回答以下1~5题

1.智者学派研究和探索的主题是

A.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B.道德的感知和体验

C.“神”的存在与本质

D.人类自身及其人类社会

2.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在 ①普遍的怀疑神的存在②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③认定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④对人的尊严和人生价值的关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依据材料的逻辑继续推理,下列哪一说法是与其思想一致的逻辑推论 A.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B.谁说天上有神?不!没有! C.我们谁也没有见过神 D.神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尺度 4.就材料本身来看,它不能显示的智者学派的观点是

A.人们无法知道神是否存在 B.人们也无法知道神是如何存在的

C.法律和道德是人为的产物 D.神在人的感知范围之外,当然就不能衡量什么 5.结合材料来看,下列关于智者学派的评述错误的是

A.呼应了希腊社会中人的地位日益突出的现实 B.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尝试 C.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D.使人的自我意识从原始宗教的统治下觉醒过来 6.由于智者学派的出现,古希腊产生了所谓的智者运动,则运动产生的因素可以有

①希腊工商业的发展②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③个人主义的成长④城邦制度的衰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图是16世纪初意大利的一幅著名画作《雅典学园》,画面表现了包括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在内的学者们在柏拉图创建的雅典学园里探究学术问题的情境。回答以下7-11题

/ 2

潼南一中学案

2014级历史必修(3)

第2单元小结

编写(廖斌)

审订(廖斌)

审签(

)

姓名(

)

班别(

)

学号(

)

评价(

)

下列思想家的师承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A.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C.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 8.柏拉图除创建雅典学园,还有著作传世,其中最著名的是 A.《十日谈》 B.《对话录》

C.《理想国》

D.《法律篇》

9.马克思称苏格拉底为“哲学的创造者”,其主要依据是苏格拉底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的主张

B.强调人类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C.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D.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

10.画作《雅典学园》中有亚里士多德在谈论自然科学的情境。对此最佳的判断是 A.不可信

B.不可信,只是画家想象 C.可信

D.可信,与亚里士多德的事迹相符 11.对《雅典学园》的历史解读错误的是

A.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B.找到了希腊罗马文化的思想光芒 C.真实意图是赞美柏拉图 D.体现了那个时代以人为中心价值追求 12.欧洲文艺复兴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发生

B.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 C.城市经济比较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D.资产阶级要求改变各种传统观念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 教会宣扬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了树立神学的权威,教会把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教”而横加摧残。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其所著《对话录》中说:“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他下令烧毁藏书丰富的古罗马图书馆。在教会怂恿下,许多古代建筑、雕刻和书籍被破坏,修道士刮去古代羊皮纸手稿上的字迹,去抄写神学教义、信条、神奇故事、修道院编年史等,致使许多古典学术著作毁灭而失传。教会宣扬人是上帝的奴仆、上帝的羔羊,人们必须弃

绝现实的物质享受,克制欲念,才能求得死后进入“天堂”。 ──人教版《历史必修3教师用书》

材料三 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

材料四 第36条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第86条教皇是一切富人中的最富有者,为什么不用他自己的钱来建造圣彼得教堂,而必须花费可怜的信徒们的钱呢?──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五 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如果说自然树立了某种权威,那就是父权;可是父权有它的限度,在自然状态中,只要儿女一能自立,父权即行结束。其他任何权威,全都来自一种异于自然的来源。只要仔细考察,总归会给任何一种权威追溯到两个来源之一:或是出于垄断权威的人的实力和暴力,或者是由于服从权威的人们根据他们与被他们授予权威的人之间所订立或假定的一种契约,表示同意。──狄德罗《百科全书》“政治权威”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中世纪思想文化领域怎样的现象?后来的思想文化史通过哪些运动予以否决的?

(2)概要列出材料五倡导的思想主张,并且据此推测狄德罗的文化身份。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历程。

- 2 - / 2 7.

上一篇:砼工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下一篇:文明礼仪知识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