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共6篇)
目前,全面实施的新课程,其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学生“会学”,而不是简单的 “学会”。学生如果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触类旁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使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并能自主学习,掌握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基于上述理论依据,设计了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四节《氨、硫酸、硝酸)》(第1课时〈氨气〉)的教学程序。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所授内容包括:氨气的合成、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化学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等。教材内容编写的顺序就是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程序。
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难点:NH4+的检验和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能力背景分析:学生在本章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了硅及其化合物、氯气、氮和硫的氧化物等内容。已经基本把握了学习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程序。为学习本节的氨气、硫酸和硝酸的知识奠定了方法层面上的基础。
心理背景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一些生活常识,对氨气和铵盐略有了解,对其性质的深入学习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
3.教学方式
本着“重视基础,更重方法”的原则,本节采用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基本思路如下:
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氯气》教学设计
4.技术准备与说明
(1)硬件要求:教师用电脑一台,配备投影机。
(2)软件要求:Microsoft PowerPoint,视频播放器等。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氨的用途和实验室制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氨的性质的实验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详案(详见教案和学案)
2.教学过程说明
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采用实验探究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课的引入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学生领会“科技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本节课首先讲解哈伯合成氨的故事:20世纪初人类因粮食产量低下而面临挨饿困境,哈伯历时数年合成氨气,获得19诺贝尔化学奖。哈伯也因研究化学武器而被人唾弃。
故事的讲解,旨在使学生领悟“科技就使生产力”的真理,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氨的合成与氮的固氮”的教学设计
以哈怕合成氨故事为契机,自然引出氨气的合成,进而介绍氮的固氮。通过人工固氮和自然固氮的讨论,把化学与现实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化学的重要。
(3)“氨气分子结构”的教学设计
以视频动画为载体,给学生感性认识,并从中体会化学中的结构美。
(4)“氨气物理性质”的教学设计
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培养其创新思维的关键。化学实验永远是揭示化学奥秘的法宝,其特殊魅力为广大师生所推崇。
① 学生实验探究:观察氨气并闻气味;将1试管氨气倒扣于水中,观察现象,取出试管,向试管内液体中加入酚酞观察变化。
② 教师演示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
③ 学生讨论及归纳得出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氨气的物理性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得以体现。
(5)“氨气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
①以学生完成的实验及观察的喷泉实验为基础,自然而然的引出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通过液氨与氨水的比较,使学生深入理解氨水的成分及一水合氨的不稳定性,并学会应用比较法。
②教师演示实验[为防止污染而只做演示实验]:浓氨水与浓盐酸的反应。学生在惊奇中掌握了氨水与浓盐酸的挥发性,以及氨气与挥发酸反应的现象与本质。
通过练习,让学生自主分析氨气与硝酸、硫酸反应的现象和本质。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③以所得铵盐为引子,介绍化学肥料及铵盐热分解的性质。学生在猜测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④学生实验探究:取少许任一种铵盐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许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学生实验的顺利完成,NH4+的检验的教学难点得到自然突破,并为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做良好铺垫。
⑤氨的催化氧化,不做拓展,留在课后学生探究硝酸的合成。使课堂内外得到有机结合。也为学生发挥课后学习提供机遇。
(6)“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设计
“授之予渔”乃化学教学的最高追求。让学生掌握气体制备的思维程序是关键。
以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案例,通过师生共同探讨,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即“原理→装置→除杂和干燥→收集→验满→尾气吸收”。既完成了氨气实验室制法的知识点教学,也达到了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7)“氨气的用途”的教学设计
合成氨、氨的催化氧化、铵盐等内容的教学完成后,氨的用途顺理成章,已经无需浪费唇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不自觉的构建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氨在氮循环中的重要意义,同样留给学生到网络上去探索,目的在于发挥网络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
在以上教学中,各环节紧密相连,知识链自然形成。关注学生动手实验及对现象的描述,更关注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的神奇魅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体现着新课程的理念。
3.教学流程图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是实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图如下:
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氯气》教学设计
五、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课堂教学反馈设计
本节课使用了“学案”,记录着学生认知的过程。巧妙设计了课堂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完整的构建知识体系。
2.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通过下列途径落实:
(1)合理使用学案,记录学习历程。强化知识的当堂落实,提高课堂效率。
(2)学生亲动手实验,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自体验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并掌握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通过PPT图片及视频资料,展示微观,加深学生印象。
(4)巧妙的设计课堂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布置开放性课后自主学习内容:① 了解氨在氮的循环中的意义。② 以空气、焦炭和水等为原料合成硝酸。
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与空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体现了教学是为了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发挥学生能动性。
六、本教学设计的特点及课后反思
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是每节课教学中的难点。但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本人的教学理念是“授之以渔,自主发展”。
1.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1)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开始,渗透思想教育内容
本节教学设计不仅关注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更可贵的是挖掘了学科内的思想教育素材,将思想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施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例如本节课以德国化学家哈伯合成氨为引子,能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渗透着“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内涵,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热爱科学的思想。
(2)让实验说话,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突破口,以及引领学生进行的讨论和分析,不仅体现着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渗透着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现着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听讲,而是要思考、要动手,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符合教学基本原则。把思维方法的训练、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学科实验相结合,更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实做到了使学生“爱学、想学、会学”。有利于使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体现“授之以渔”的教学观念
掌握学科知识重要,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重要,本节课的教学采用的是探究实验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实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要思考、要参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掌握了学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知程序: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制取方法→用途。“授之以渔,自主发展”的教学理念贯串于教学设计之中。
(4)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将信息技术、学案等教学资源与化学教学相整合,不仅有利于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的实效性得到落实。
(5)教学以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收尾,为后续教学环节奠定基础
布置的“查阅资料了解自然界氮的循环”以及“以空气、水、焦炭为原料合成硝酸”的课外探究习题,给学生留下了创新与交流的机会。同时也为后续课程良好开始奠定基础。
2.课后反思
为实现素质教育的大目标,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节课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自主的获取知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在设计教案和学案时做到了心中有“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是主线,导是关键。从反馈效果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受课时限制,学生实验的内容仍显不足。但可以肯定的是实验探究式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对发挥学生作用方面效果明显。
一、完成由初中思维向高中思维的过渡
(一) 给学生适应的空间。 在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学习时, 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陌生的环境, 而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他们就会采取自己所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比如, 在初中时听从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 教师会做好准备, 而他们只需要接受教师“投喂”的知识就可以。 而在高中学习中, 教师上课时只会讲精要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 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漏补缺等自主性学习。 如果开始教师和学生不能配合好, 就会对学生造成打击, 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 教师应在教学之初, 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节奏中, 给予他们适应的空间, 引导他们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 迅速进入高中学习模式。 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 学生需要对整个高中的知识有一定了解, 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因为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 学习时间不够充足, 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自主习惯, 在每一章学习前, 对章节所学习内容做一定了解, 不仅仅是预习, 还要将力所能及的知识全部吸收, 再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的重难点, 带着问题听课, 比如,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 为什么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氧化剂, 而在另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还原剂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进行自学的话, 则是不会发现的, 在课堂上直接听课也不会留下太深印象, 没有从根本上吸收知识。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问题并尽力找出答案, 无法解答的再在课堂上学习,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减少学习中的漏洞。 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高中的学习模式当中, 才能进行高效教学。
(三) 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在高中学习一段时间过后, 学生就会发现, 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像初中教师一样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板书也是一字不差地供学生誊抄。 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 让教师在讲课时无法将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 板书更是仅有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 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 一节课下来可能寥寥无几。化学知识点细碎繁多的特点, 要求学生在学习时, 将所有知识点都掌握, 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 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记录教师所讲的重难点, 还要将做题时涉及的知识点积累起来, 这样不仅方便在日常学习中随时进行巩固, 而且有利于在考前复习时, 逐一回顾, 查缺补漏。
二、高一化学教学重在基础
(一) 课堂教学以基础为主。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 化学所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化学反应, 而是逐渐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即便是考察书上没有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它的本质, 也是最基本的四种反应类型。 所以, 这种考验学生能力的题, 其实考察的还是学生是否对化学的本质有深入了解。 因而, 教师不能忽视化学基础的学习, 打好基础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 在教授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的本质、原理及组成等知识, 扎实基础。 此外, 由于高一化学苏教版的内容很广泛, 因此教师不应任意拓展知识, 使得本末倒置, 加重学生负担。
(二) 课外学习知识延伸。 对于能力的考察, 主要还是对基础的考察, 在基础特别扎实的情况下, 即使是没有见过的化学反应, 也能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进行推导。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 背得滚瓜烂熟, 但是不懂得变通, 这就不算是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为此, 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可以练习一些相关化学题目, 从中寻找规律, 延伸知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而不仅仅是背熟了化学方程式。 如, 在学习离子反应时, 书上只有几个离子方程式, 但是涵盖了许多物质反应的本质, 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化学方程式以外, 寻找其他物质也是相同的离子方程式。 再比如, 硼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许多用途。 以铁硼矿 (主要成分为Mg2B2O5·H2O和Fe3O4, 还有少量Fe2O3、Fe O、Ca O、Al2O3和Si O2等) 为原料制备硼酸 (H3BO3) , 写出Mg2B2O5·H2O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这道题的本质其实是考查酸碱中和反应及镁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离子反应, 既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 又要具备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三、书本与实验相结合
(一) 实验可以切身感受化学。 在新课标的学习要求下, 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高考大题中, 实验题分数占比重很大, 苏教版教材中的实验也很多。 教师应当结合所学知识, 给予学生实验机会, 并要求他们对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等进行总结。 一些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演示, 其实在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没有切身体会时, 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例如, 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 书本上的实验现象, 钠在与水反应时发光发热, 在水面移动等现象, 单凭想象, 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激烈反应的, 更不用说钠与酸更加激烈的反应现象。 所以, 应该让学生亲自看到整个化学反应过程, 感受化学反应的魅力, 如此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也会加深。
(二) 书本与实验相辅相成。 化学的学习, 既离不开书本中的化学原理解析, 又离不开试验中真实的化学反应现象。 在初中化学中提及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金属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是否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悖? 通过金属钠和水的实验, 再通过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 让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置换有了深度认识。 为此, 教师要将教材的学习和实验紧紧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促进其实验能力提升。
在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学中, 教师要着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 推断能力, 将教材广泛细密的特点发挥出来, 为学生对化学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对于刚刚踏入高中学习校园的学生来说, 高中的难度和强度, 都比初中上升了一个档次, 尤其是化学这种理科科目, 在初中阶段教授的都是一些简单基础的知识, 并且学生来自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老师, 所接受的知识数量、质量、版本等参差不齐。因此, 如何把握知识的难度、如何充分发挥苏教版的特点、如何根据最新的高考要求进行教学, 是每一位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艾志伟.提高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 2011 (19) .
[2]阮丽娟.新课标下高一化学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州化工, 2009 (04) .
【关键词】地理必修一 教学建议
引言 新课改后要求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深层次的研究教材,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要领。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决定高考采用全国卷,为准确把握全国卷,必须从我们日常教学做起,加强教材研究,以下是我对必修一教材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教材分析:
必修一以自然地理为主,它是高中地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通过地理必修一模块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关于地球和宇宙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为在后面的课程中深入理解人地关系、认识区域差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建议:
1、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教师应多钻研教材同事交流中学习。
2、高中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改的更是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不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最核心的地理基础知识,即:突出模块性。相对而言,模块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模块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在知识的深度上缺乏系统化,使学生对一些更具体的内容了解甚少,知识结构有所欠缺。因此,教师应从高考备考的角度对课本作一定的补充,在教学中板书要清晰,知识结构完整,要求学生做笔记,在书上对重点内容要由一定勾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在课标在每节教案中必须列出,学习钻研教材;在收集优秀教案的基础上,撰写符合学情的优质教案,教案环节要完整,大致要有十个环节:
(1)课标要求;(2)教材内容分析;(3)教学目标;(4)学生学习情况分析;(5)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6)教学重点和难点;(7)教学资源;(8)教学过程设计;(9)教学评价;(10)教学反思
南川地理必修一教材的主要内容:
中图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8课时);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7课时);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3课时);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课时);
3、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与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组成情况,包含初中就学于何种学校、学校开设地理的情况、家庭情况等;其次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诱导,给予必要的关怀、勉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表演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4、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积极稳妥地探索新教法,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求知和成长。通过新课改实践,我们大体总结出了以下三种课堂教学模式:
①讲述—领悟型。这种课型主要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运动”等,
②自主学习—探究型。这种课型主要围绕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而进行。
③实践活动型。这种课型主要是针对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内容而进行。
5、网上的课件需重新编排,每节课图片不要多。
6、作业和练习:高一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为了不给学生增加负担,不需要订练习或对资料进行一定删减后使用,可利用填充图册,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对作业进行合理删减,做到统一;
7、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地理学科的图表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地理必修一以自然地理教学为主,难度大,课时紧,重庆的区县一般每周2课时,完成课程难度较大的,可每2周在晚自习中安排1节。
8、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实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选择案例,如:地 震、台风、寒潮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9、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最好每周1次),相互听课,不论校内、校外,共同交流,相互提高;
课程标准:
本章为高中必修模块的开篇第一章,从实验入手,重点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化学实验应注意的安全事项、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检验等,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另外,在做化学实验时,取用的药品都是可以称量的,但分子、原子、离子等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是难以称量的,为此,引入“物质的量”这一基本物理量,可将一定数目的原子、离子或分子与可称量物质联系起来。
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物质的量及其由此导出的其它物理量如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是中学化学的计算核心,也是进行定量实验的计算依据。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树立安全意识,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2.通过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探究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树立实验安全意识,能识别一些化学品安全标识。
难点: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有关伤害的事件非常多,你知道哪些?哪些与化学有关?请你说出来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并加以预防。学生思考、讨论。
有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对化学实验,尤其要注意实验安全,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你学习了哪些实验安全问题?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回顾、讨论交流,让一个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新知学习新知学习
投影 有关一些典型的伤害实例和违规实验操作所发生的伤害。
通过血的事实,告诉学生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学生观看,感受颇深。
归纳整理 化学实验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学生总结,交流,相互补充。
思考交流
思考交流 要做到实验安全,你认为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整理,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偶发事件的处理 练一练1.进行化学实验必须注意实验安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慎将酸溅到眼中,应立即水洗,边洗边眨眼睛
B.不慎将浓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硼酸溶液
C.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上着火时,可用水将其扑灭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巩固练习
&nb sp;1.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用手接触药品
B.用嘴吹熄酒精灯火焰
C.实验后,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便丢弃
D.将带有溶液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
2.下列事故处理不正确的是()
A.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时,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将一氧化碳中毒者移到通风处抢救
C.眼睛里不慎溅进了药液,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不可用手揉眼睛
D.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应立即用水冲洗
3.使用酒精灯时,错误的操作是()
备课参考
参考答案:
练一练1.AB 2.B
巩固练习:1.C 2.D 3.B 4.D 5.C 6.D 7.D 8.D 9.C 10.B
11.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若无爆鸣声,说明氢气纯净;若氢气不纯,在点燃时易发生爆炸,故点燃前必须验纯。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技能
2.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并能完成实验报告,主动进行交流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难点:SO42-的检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你能举出几种生活中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例子吗?它们是怎么分开的? 学生思考、回答,相互补充。
新知学习
思考交流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粗盐的提纯,请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
1.粗盐的提纯实验所用的仪器有哪些?
2.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每步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4.在粗盐的提纯实验中,几次用到了玻璃棒,其作用和目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正确把握此实验。
实验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做粗盐的提纯实验
实验反思 你在实验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的操作符合实验要求吗?
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操作不熟练,液体外溅现象严重;
&nb sp;2.在溶解过程中,玻璃棒与烧杯碰撞严重;
3.在蒸发过程中,液体与固体的迸溅现象比较严重;
4.有些学生停止加热过早,导致最后无法将溶液蒸干;有些学生停止加热过晚,致使有固体迸溅现象。
通过出现的问题,学生立即纠正,养成良好的习惯。
巩固练习
1.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蒸发时正确的操作是()
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
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
C.待水分完全蒸干后停止加热
D.蒸发皿中发现大量固体时即停止加热
2.某学生使用托盘天平称食盐时,错误的将食盐放在右托盘,而把砝码放在左托盘,称得食盐的质量为15.5g(1g以下只能使用游码)。如果按正确的放法,食盐的质量应为()A.15.5g
B.15.0g
C.14.5g
D.14.0g
3.将下列某物质加入适量水中,无明显热效应,则该物质是()
A.固体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氯化钠 D.浓硫酸
4.下列是有关实验操作的步骤和做法,不正确的是()
A.粗盐提纯操作的顺序是:溶解、过滤、蒸发、洗涤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的基本原理,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导入新课 1.质量分数溶液的配置。
2.分析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所需确定的量。
新知学习问题探究
配制200 g 5%的NaCl溶液,需要哪些实验用品和进行什么样的操作?
归纳整理 仪器:天平(含滤纸)、药匙、玻璃棒、小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
学习探究
引导学生阅读
教材
配制500 mL 1 mol?L-1的Na2CO3溶液需要多少克Na2CO3固体?能否知道所用水的量?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认识丁达尔效应
3.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
4.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及其主要性质
难点:丁达尔效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从学过的溶液组成导入
2.从纳米科技简介导入
新知学习
新知学习指导阅读 提出问题:什么是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 阅读教材第22页有关内容
归纳整理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
思考讨论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的能使方式有哪些,并各举一两例 分散质 分散剂 举例
气体 气体 空气
液体 气体 云、雾
固体 气体 烟灰尘
第三节 硫酸硝酸和氨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利用实验,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浓硝酸的氧化性大于稀硝酸的氧化性;利用分析演绎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硝酸与碳的反应。
3、通过硝酸跟硫酸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硝酸的氧化性
难点:硝酸的氧化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导入 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之后,而能被浓H2SO4氧化,那么在氢之前的金属是否更容易被其氧化呢?
新知学习
活动探究 ①将一根随时处理完氧化膜的铝条迅速
置于盛饱和CuSO4溶液的试管中,过一
会儿取出。(可用热NaOH溶液处理氧化
膜,)
②把铝条表面的铜用砂纸打掉洗净后,将其插入盛浓H2SO4的试管中,1~2分
钟后取出。
③把②中的铝条放入饱和CuSO4溶液
中,过一会儿取出。
④把③中铝条取出,置于浓H2SO4中,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
学习探究
1、根据实验①的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2、洁净铝条置于浓H2SO4中无明显现象,难道不反应吗?
3、①③对比,现象不同,说明在②中一定发生了某种反应。根据铝的性质,推测发生了什么反应?该过程体现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4、实验④说明了什么问题? 2Al+3Cu2+==2Al3++3Cu
学生联想到Al2O3保护膜的作用
思考总结浓硫酸与金属反应的特征
第四节 硫酸硝酸和氨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实验对认识和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性,培养创新精神。
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铵根检验方法。了解氮的循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氨的化学性质及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氮元素最高价态的化合物——硝酸的性质,今天我们学习其最低价态的化合物——氨气的性质。
新知学习
思考
交流 展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观察氨气的色、味、态、密度(与空气比较)。并演示实验4-9 观察实验现象,阅读教材P—87资料卡片。总结氨的物理性质
学习
探究 实验装置分析:
1、为什么烧瓶内会产生喷泉?
2、为什么要用干燥的烧瓶?
3、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
分组讨论
应用
提高
如果没有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喷泉实验?
学习
探究 实验现象分析:
1、实验体现氨气的什么性质?
2、烧瓶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
一.钠:
(1).Na在空气中与O2:4Na + O2 = 2Na2O(白色)(2).Na在O2中燃烧:2Na + O2 Na2O2(淡黄色)
(3).Na与S:2Na + S = Na2S(研磨即爆炸)
(4).Na与Cl2:2Na + Cl2 2NaCl(5).Na与H2O:2Na + 2H2O = 2NaOH + H2↑(2Na + 2H2O
= 2Na+ + 2OH-+ H2↑)
(6).Na与HCl:2Na + 2HCl = 2NaCl + H+2↑(2Na + 2H
=2Na+ + H2↑)
(7).Na与CuSO4溶液: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Cu(OH)2↓ + H2↑
(8).Na与FeCl3溶液:6Na + 6H2O + 2FeCl3 = 6NaCl + 2Fe(OH)3↓ + 3H2↑
(9).Na2O与H2O:Na2O + H2O = 2NaOH(10).Na2O与CO2:Na2O + CO2= Na2CO3(11).Na2O2与H2O:2Na2O2 + 2H2O = 4NaOH + O2↑
(2Na+ + 4OH-2O2 + 2H2O = 4Na + O2↑)
(12).Na2O2与CO2: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供 氧)
(13).Na2CO3与HCl:Na2CO3 +2HCl = 2NaCl + H2O +
CO↑(互滴鉴别)(CO2-+23 + 2H = H2O + CO2↑)
(14).NaHCO3与HCl:NaHCO↑(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3 + H = H2O + CO2↑)
(15).NaHCO3与NaOH:NaHCO3 +NaOH=Na2CO3 + H2O(HCO--2-3 + OH = CO3 + H2O)
(16).Na2CO3与 H2O 与 CO2:Na2CO3 + H2O + CO2 = 2NaHCO(CO2--3(鉴别、除杂)3 + H2O + CO2 = 2HCO3)(17).NaHCO3分解:2NaHCO3 Na2CO3+H2O+ CO2↑
(18).NaOH与 CO2(少量):2NaOH+ CO2(少量)= Na2CO3 + H-2-2O(2OH+ CO2(少量)= CO3 + H2O)
(19).NaOH与 CO 2(过量):NaOH+ CO2(过量)= NaHCO3(OH-+ CO2(过量)= HCO-3)二.铝:
(1).Al与6HCl:2Al+6HCl=2AlCl3+3H2↑(同H2SO4)
(2Al+6H+ =2Al3+ + 3H2↑)
(2).Al 与 NaOH 与 H2O:2Al + 2NaOH + 2H2O = 2
NaAlO--2 + 3H2↑(2Al + 2OH + 2H2O = 2AlO2 + 3H2↑)(3).Al2O3与 HCl: 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AlO+3+23 + 6H =2Al + 3H2O)
(4).Al2O3与NaOH:Al2O3+2NaOH=2NaAlO2+H2O
(AlO--23 + 2OH = 2AlO2 + H2O)
(5).Al(OH)3与HCl:Al(OH)3 + 3HCl = AlCl3 + 3H2O
(Al(OH)+3+3 + 3H = Al + 3H2O)
(6).Al(OH)3与NaOH:Al(OH)3+NaOH=NaAlO2+2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7).2Al(OH)3Al2O3 + 3H2O(8).AlCl3与NH3·H2O:AlCl3 + 3NH3·H2O = Al(OH)3↓ +
3NH
(Al3+ + 3NH+4Cl 3·H2O = Al(OH)3↓ + 3NH4)(9).NaAlO2与HCl与H2O:
NaAlO-+2+HCl+H2O=NaCl+Al(OH)3↓(AlO2 + H + H2O = Al(OH)3↓)
(10).NaAlO2与CO2(少量)与H2O:2NaAlO2+ CO2(少 量)+3H2O=2Al(OH)3↓+Na2CO3
(12).AlO-↓ + CO2-2 + CO2(少量)+ 3H2O = 2Al(OH)33)(11).NaAlO2与 CO2(过量)与2H2O:NaAlO2+CO2(过 量)+2H2O=Al(OH)3↓+NaHCO(AlO-3(过量)+ 2H-2 + CO22O = Al(OH)3↓ + HCO3)(12).Al 与O2:4Al + 3O2 = 2Al2O3
三.铁:
(1).Fe与O2:3Fe+2O2Fe3O4(2).Al2O3电解:2Al2O
34Al+3O2↑
(3).Fe与H2O(g)高温:3Fe+4H2O(g)Fe3O4+4H(4).FeCl3+2++ Fe :2FeCl3 + Fe = 3FeCl2(2Fe + Fe = 3Fe)
(5).FeCl+Cl2+3+
2+Cl2:2FeCl22=2FeCl3(2Fe + Cl2 = 2Fe
+2Cl-)
(6).FeCl3与 Cu:2FeCl3 + Cu = 2FeCl2 + CuCl2(用于雕刻
铜线路板)(2Fe3+ + Cu = 2Fe2++ Cu2+)
(7).FeO与HCl:FeO+ 2HCl = FeCl2 + H2O(同H2SO4)
(FeO+2H+= Fe2+
+H2O)
(8).Fe2O3 与HCl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同
H+3+
2SO4)(Fe2O3 + 6H=2Fe + 3H2O)
(9).Fe3O4 与HCl:Fe3O4 + 8HCl = 2FeCl3 + FeCl2 +4H2O
(同H+2+3+
2SO4)(Fe3O4 + 8H= Fe +2Fe +4H2O)(10).FeSO4与NaOH:FeSO4 + 2NaOH=Fe(OH)2↓ + Na2+
2SO4(Fe + 2OH=Fe(OH)2↓)
(11).FeCl3与NaOH:FeCl3 + 3NaOH=Fe(OH)3 ↓+ 3NaCl(Fe3+
+ 3OH-=Fe(OH)3 ↓)
(12).Fe(OH)2 与H2O 与 O2:4Fe(OH)2 + 2H2O + O2 = 4Fe(OH)3(白色沉淀→灰绿色沉淀→红褐色沉淀)(13).Fe(OH)2与HCl.Fe(OH)2+2HCl==FeCl2+2H2O
(Fe(OH)+2++ 2H=Fe + 2H2O)
(14).Fe(OH)3与HCl:Fe(OH)3+3HCl==FeCl3+3H2O
(Fe(OH)+
3++ 3H = Fe + 3H2O)(15).Fe(OH)3加热:2Fe(OH)3
Fe2O3 + 3H2O
(16).FeCl3与KSCN:FeCl3+3KSCN==Fe(SCN)3+3KCl(Fe3+
+ 3SCN-
= Fe(SCN)3+
3)(红色溶液,用于鉴别Fe)
(17).FeCl3与H2S(少量):2FeCl3 + H2S(少量)= 2FeCl2 + 2HCl + S↓(18).FeCl3与KI:2FeCl3 + 2KI = 2FeCl2 + 2KCl + I2↓(19).FeCl3与H2O: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20).C与H2O:C+H2O
CO+H2(生成水煤气)
四.硅:
(1)Si与NaOH与H2O:Si + 2NaOH + H2O = Na2SiO3 +
2H(Si+2OH-+H2-2↑ 2O= SiO3 + 2H2↑)(2)Si与HF:Si+ 4HF = SiF4 + 2H2↑
(3)Si与F2:Si+ 2F2 = SiF4(4)Si与O2:Si+O2SiO2(研细的硅与纯氧)(5)Si 与 C:Si + C
SiC
(6)C与SiO2:2C+ SiO22CO↑+Si(工业制粗硅)(7)Cl2:与Si:2Cl2+Si= SiCl4
(8)SiCl4 与H2: SiCl4 +2H2=Si+4HCl(粗硅提纯)(9)SiO2 与NaOH:SiO2 + 2NaOH = Na2SiO3 + H2O
(SiO-2-2 + 2OH = SiO3+ H2O)
(10)CaO与SiO2::CaO+SiO2CaSiO3(11)SiO2 与HF:SiO2 + 4HF = SiF4 + 2H2O
(12)Na2SiO3 与HCl:Na2SiO3 +2HCl=2NaCl+H2SiO3↓(13)Na2SiO3 与 H2O与CO2: Na2SiO3 + H2O+CO2 = Na2CO3 + H2SiO3↓(强酸制弱酸)
(14)Na2SiO3与H2O与CO2(过量):Na2SiO3 + H2O+ 2CO2(过量)= 2NaHCO3+H2SiO3↓
(15)SiO2与 Na2CO3:SiO2 + Na2CO3
Na2SiO3+ CO2↑
(16)SiO2与 CaCO3:SiO2+ CaCO3CaSiO3+ CO2↑(工业制玻璃)
(17)H2SiO3与NaOH:H2SiO3 + 2NaOH == Na2SiO3+ 2H2O
(18)H2SiO3分解:H2SiO3
SiO2 + H2O
五.氯:
(1)Cu与Cl2:Cu+Cl2CuCl2(棕黄色烟)(2)Cl2与Fe:3Cl2+2Fe2FeCl3(棕黄色烟)(高价产物)(3)Na 与Cl2:2Na +Cl2 2NaCl(白烟)
(4)Cl2 与H2:Cl2 +H22HCl(燃烧苍白色火焰,光照
会爆炸)(5)Cl2与P:3Cl2+2P2PCl3(液体)(6)Cl2与P:5Cl2+2P2PCl5(固体)(白色烟雾)
(7)Cl2与H2O:Cl2+H2OHCl+HClO(新制氯水成分
三分子HO,Cl+,Cl-,ClO-,OH-22,HClO四离子H)(8)Cl2与2NaOH:Cl2+2NaOH=NaCl+NaClO+H2O(9)Cl2与Ca(OH)2: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工业制漂白粉)
(10)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Ca(ClO)2与H2O与CO2(少量): Ca(ClO)2+H2O+ CO2(少量)= CaCO3↓+2HClO(强酸 制弱酸)
(11)漂白粉的失效原理Ca(ClO)2与H2O与CO2(少量): Ca(ClO)2+H2O+CO2(少量)= CaCO3↓+ 2HClO 2HClO2HCl+O2↑
(12)FeCl2与 Cl2:2FeCl2 + Cl2 = 2FeCl3
(13)NaBr 与 Cl-2:2NaBr + Cl2 == 2NaCl + Br2(2Br + Cl2 == 2Cl-+ Br2)
(14)KI + Cl--2:2KI + Cl2 == 2KCl + I2(2I + Cl2 == 2Cl + I2)
(15)实验室制备氯气MnO2与HCl(浓):MnO2+4HCl(浓)MnCl+-2+Cl2↑+2H2O(MnO2+4H + 2Cl
Mn2++Cl2↑+2H2O)
(16)NaX与AgNO3:NaX+AgNO3=AgX↓+NaNO3(X=Cl,Br,I)(沉淀不溶于HNO3,根据沉淀颜色鉴别卤离子)(17)NaCl 与 AgNO3:NaCl + AgNO3 = AgCl↓ + NaNO3(白色沉淀)
(18)NaBr 与 AgNO3:NaBr + AgNO3 = AgBr↓ + NaNO3(浅黄色沉淀)(19)KI 与AgNO3:KI +AgNO3 = AgI↓ + KNO3(黄色沉淀)六.硫:
(1)Na 与S加热:2Na +S Na2S(2)Fe与S:Fe+SFeS
(3)Cu与S:2Cu+SCu2S(低价产物)(4)H2与S:H2+S H2S(5)S 与 O2:S + O2 SO2(6)S 与NaOH:3S + 6NaOH 2Na2S + Na2SO3 +
3H(3S + 6OH-2S2-+ SO2-2O + 3H2O)
(7)SO2:与H2O:SO2+H2OH2SO3(注意“可逆反应” 的定义)(8)NaOH与SO2(少量):2NaOH+ SO2(少量)= Na2SO3 + H2O
(9)NaOH与SO2(过量):NaOH+ SO2(过量)= NaHSO3(10)Ca(OH)2 与SO2(少量):Ca(OH)2 + SO2(少量)=
CaSO3↓+ H2O
(11)Ca(OH)2 与SO2(过量):Ca(OH)2 + SO2(过量)
=Ca(HSO3)2
(12)CaO与SO2:CaO+ SO2 = CaSO3(13)SO2与O2:2SO2+O22SO3(14)Cl2与SO2:Cl2+SO2 +2H2O=H2SO4+2HCl(同Br2、I)(Cl+2--
22+SO2 +2H2O= 4H + SO4+ 2Cl)
(15)H2S与 SO2:2H2S+ SO2=2H2O+ 3S↓(16)SO3与H2O:SO3+H2O=H2SO4(17)CaO与SO3:CaO+ SO3 = CaSO4
(18)H2S与O2(少量):2H2S+O2(少量)
2H2O+2S
(19)H2S+O2(足量):2H2S+3O2(足量)2H2O+2SO2
(20)FeS与HCl:FeS+2HCl=H2S↑+FeCl2(同H2SO4,实验室制备H2S)
(21)FeS2与O2:4FeS2+11O22Fe2O3 + 8SO2(22)SO3与H2O:SO3+H2O=H2SO4(工业制硫酸)
七.氮
(1)N2与H2:N2+3H22NH
3(工业合成氨)(2)N2与O2:N2+O2
2NO
(3)
N2与Mg:N
2+3Mg
Mg3N2
(4)NO 与 O2:2NO + O2 = 2NO2(5)2NO 2
N2O4
(6)NO2与H2O:3NO2+H2O=2HNO3+NO
(7)NO与3O2与2H2O:NO+3O2+2H2O=4HNO3(8)NO2与O2与H2O:4NO2+O2+2H2O=4HNO3
(9)Na2SO3与H2SO4:Na2SO3+H2SO4=Na2SO4+SO2+H2O(实验室制备SO2)
(10)Na2SO3 +O2:2Na2SO3 +O2=2Na2SO4
(11)SO2(少量)与NH3与H2O: SO2(少量)+2NH3+H2O=(NH4)2SO3
(12)NH3+H2ONH3·H2ONH+4+OH-(13)NH3与 HCl :NH3+ HCl = NH4Cl(白烟)
(14)NH3与 HNO3:NH3+ HNO3 = NH4NO3(白烟)
(15)NH3与 H2SO4:2NH3+ H2SO4 =(NH4)2SO4
(16)NH3与O2:4NH3+5O24NO+6H2O(17)NO + O2:2NO + O2 = 2NO2
(18)NO2+H2O:3NO2+H2O=2HNO3+NO(工业制硝酸)(19)NH4Cl受热分解:NH4ClNH3↑+HCl↑(20)NH4HCO3
受热分解:NH4HCO3NH3↑+ H2O
+CO2↑
(21)(NH4)2SO4与 NaOH:(NH4)2SO4 + 2NaOH Na2SO4 + 2NH3↑+ 2H2O(用于检验NH+4)
(22)NH4Cl 与 Ca(OH)2:2NH4Cl + Ca(OH)2
CaCl2
+ 2NH3↑+2H2O(实验室制氨气)
八.硫酸
(1)H2SO4(浓)与Cu:2H2SO4(浓)+CuCuSO4+ 2H2O+SO2↑
(2)H2SO4(浓)与Zn:2H2SO4(浓)+Zn = ZnSO4+2H2O+ SO2↑
(3)H2SO4(浓)与Fe(少量):6H2SO4(浓)+ 2Fe
Fe2(SO4)3 + 6H2O+ 3SO2↑(Fe少量)(4)H2SO4(浓)与C:2H2SO4(浓)+CCO2↑+2H2O +2SO2↑
(5)H2SO4(浓)与 S:2H2SO4(浓)+ S
2H2O+ 3SO2↑(6)H2S + H2SO4(浓):H2S + H2SO4(浓)= S↓+ SO2↑+ 2H2O
(7)HBr + H2SO4(浓):2HBr + H2SO4(浓)= Br2 + SO2↑+ 2H2O(8)HNO3遇光分解:4HNO3(硝酸显黄色的原因)
(9)Cu与
HNO3(浓)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Cu+4H + 2NO3=Cu+2NO2↑+2H2O)(10)HNO3(稀)与Cu: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3Cu+ 8H + 2NO3= 3Cu+2NO↑+ 4H2O)
(11)HNO3(浓)与Fe:6HNO3(浓)+ Fe Fe(NO3)3+ 3H2O+ 3NO2↑
(12)HNO3(稀)与Fe(足量):8HNO3(稀)+3Fe(足量)= 3Fe(NO3)2+2NO↑+4H2O(13)HNO3(稀)与Fe(少量):4HNO3(稀)+Fe(少量)= Fe(NO3)3+NO↑+2H2O(14)C与HNO3(浓):C+4HNO3(浓)+2H2O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固+液 蒸发 易溶固体与液体分开 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①不断搅拌;②最后用余热加热;
固+固 结晶 溶解度差别大的溶质分开
固+液 过滤 易溶物与难溶物分开 漏斗、烧杯 ①一角、二低、三碰;②沉淀要洗涤;③定量实验要“无损” NaCl(CaCO3)
液+液 萃取 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把溶质分离出来 分液漏斗 ①先查漏;②对萃取剂的要求;③使漏斗内外大气相通;④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从溴水中提取Br2
分液 分离互不相溶液体 分液漏斗 乙酸乙酯与饱和Na2CO3溶液
蒸馏 分离沸点不同混合溶液 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 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支管处;②冷凝水从下口通入;③加碎瓷片 乙醇和水、I2和CCl4
渗析 分离胶体与混在其中的分子、离子 半透膜 更换蒸馏水 淀粉与NaCl
盐析 加入某些盐,使溶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 烧杯 用固体盐或浓溶液 蛋白质溶液、硬脂酸钠和甘油
气+气 洗气 易溶气与难溶气分开 洗气瓶 长进短出 CO2(HCl)
液化 沸点不同气分开 i、蒸发和结晶 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蒸馏 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分液和萃取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升华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不要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1 N2 O2 灼热的铜丝网 用固体转化气体
2 CO2 H2S CuSO4溶液 洗气
3 CO CO2 NaOH溶液 洗气
4 CO2 CO 灼热CuO 用固体转化气体
5 CO2 HCI 饱和的NaHCO3 洗气
6 H2S HCI 饱和的NaHS 洗气
7 SO2 HCI 饱和的NaHSO3 洗气
8 CI2 HCI 饱和的食盐水 洗气
9 CO2 SO2 饱和的NaHCO3 洗气
10 炭粉 MnO2 浓盐酸(需加热) 过滤
11 MnO2 C 加热灼烧
12 炭粉 CuO 稀酸(如稀盐酸) 过滤
13 AI2O3 Fe2O3 NaOH(过量),CO2 过滤
14 Fe2O3 AI2O3 NaOH溶液 过滤
15 AI2O3 SiO2 盐酸`氨水 过滤
16 SiO2 ZnO HCI溶液 过滤
17 BaSO4 BaCO3 HCI或稀H2SO4 过滤
21 FeCI3溶液 CuCI2 Fe 、CI2 过滤
23 CuO Fe (磁铁) 吸附
25 CuS FeS 稀盐酸 过滤
26 I2晶体 NaCI -------- 加热升华
27 NaCI晶体 NH4CL -------- 加热分解
3、物质的鉴别
物质的检验通常有鉴定、鉴别和推断三类,它们的共同点是: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
检验类型 鉴别 利用不同物质的性质差异,通过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
鉴定 根据物质的特性,通过实验,检验出该物质的成分,确定它是否是这种物质.
推断 根据已知实验及现象,分析判断,确定被检的是什么物质,并指出可能存在什么,不可能存在什么.
检验方法 ① 若是固体,一般应先用蒸馏水溶解
② 若同时检验多种物质,应将试管编号
③ 要取少量溶液放在试管中进行实验,绝不能在原试剂瓶中进行检验
④ 叙述顺序应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原理(写方程式)
① 常见气体的检验
常见气体 检验方法
氢气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呈淡蓝色火焰,混合空气点燃有爆鸣声,生成物只有水.不是只有氢气才产生爆鸣声;可点燃的气体不一定是氢气
氧气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氯气 黄绿色,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O3、NO2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氯化氢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形成白雾,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蓝试纸变红;用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时冒白烟;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
二氧化硫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又显红色.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硫化氢 无色有具鸡蛋气味的气体.能使Pb(NO3)2或CuSO4溶液产生黑色沉淀,或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氨气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二氧化氮 红棕色气体,通入水中生成无色的溶液并产生无色气体,水溶液显酸性.
一氧化氮 无色气体,在空气中立即变成红棕色
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SO2气体也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一氧化碳 可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后只生成CO2;能使灼热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
② 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Na+、K+ 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们的火焰分别呈黄色、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 能使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__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Mg2+ 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Mg(OH)2沉淀,该沉淀能溶于NH4Cl溶液.
(5)Al3+ 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
(6)Ag+ 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 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7)NH4+ 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8)Fe2+ 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2Fe2++Cl2=2Fe3++2Cl-
(9) Fe3+ 能与 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 Fe(SCN)3溶液,能与 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
(10)Cu2+ 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 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 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 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 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SO42- 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__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4)SO32- 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__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5)HCO3- 取含HCO3-盐溶液煮沸,放出无色无味CO2气体,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向HCO3-盐酸溶液里加入稀MgSO4溶液,无现象,加热煮沸,有白色沉淀 MgCO3生成,同时放出 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酒精及其它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 立即用湿布扑盖
磷失火用砂覆盖
少量酸(或碱)滴到桌上 立即用湿布擦净,再用水冲洗
较多量酸(或碱)流到桌上 立即用适量NaHCO3溶液(或稀HAC)作用,后用水冲洗
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先用抹布擦试,后用水冲洗,再用NaHCO3稀溶液冲洗
碱液沾到皮肤上 先用较多水冲洗,再用硼酸溶液洗
酸、碱溅在眼中 立即用水反复冲洗,并不断眨眼
汞滴落在桌上或地上 应立即撒上硫粉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__体 符号n 单位 摩尔 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
微粒与物质的量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用M表示 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质量与物质的量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微粒的数目一定 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
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
体积与物质的量
标准状况下 ,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符号CB 单位:mol/l
公式:CB=nB/V nB=CB×V V=nB/CB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⑥ 溶液的配置
(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
(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 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
氧化物 碱性:Na2O、CaO、Fe2O3
氧化物:Al2O3等
盐氧化物:CO、NO等
含氧酸:HNO3、H2SO4等 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 、HCl
酸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一元酸:HCl、HNO3
按电离出的H+数分 二元酸:H2SO4、H2SO3
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
按强弱分
弱碱:NH3?H2O、Fe(OH)3
一元碱:NaOH、
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
多元碱:Fe(OH)3
正盐:Na2CO3
酸式盐:NaHCO3
碱式盐:Cu2(OH)2CO3
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
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
乳浊液:油水混合物
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的直径 <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 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 ~ 10-7m) >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
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许多小分子__体或高分子 巨大数目的分子__体
实例 溶液酒精、氯化钠等 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 石灰乳、油水等
鉴别 无丁达尔效应 有丁达尔效应 静置分层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A. 物理方法
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
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
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胶体)+3HCl
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
4、胶体的性质:
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 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 、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 胶体,AgI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整个胶体仍呈电中性,所以在外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的是胶粒而非胶体.
④聚沉——胶体分散系中,分散系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能促使溶胶聚沉的外因有加电解质(酸、碱及盐)、加热、溶胶浓度增大、加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等.有时胶体在凝聚时,会连同分散剂一道凝结成冻状物质,这种冻状物质叫凝胶.
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1)胶粒小,可被溶剂分子冲击不停地运动,不易下沉或上浮(2)胶粒带同性电荷,同性排斥,不易聚大,因而不下沉或上浮
胶体凝聚的方法:
(1)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与胶粒所带的电荷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间的排斥力下降,胶粒相互结合,导致颗粒直径>10-7m,从而沉降.
能力:离子电荷数,离子半径
阳离子使带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Al3+>Fe3+>H+>Mg2+>Na+
阴离子使带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凝聚的能力顺序为:SO42->NO3->Cl-
(2)加入带异性电荷胶粒的胶体:(3)加热、光照或射线等:加热可加快胶粒运动速率,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如蛋白质溶液加热,较长时间光照都可使其凝聚甚至变性.
5、胶体的应用
胶体的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科研等方面有着重要用途,如常见的有:
① 盐卤点豆腐:将盐卤或石膏溶液加入豆浆中,使豆腐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凝聚形成凝胶.
② 肥皂的制取分离 ③ 明矾、溶液净水④ 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⑤ 江河入海口形成的沙洲⑥ 水泥硬化 ⑦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⑧ 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⑨ 硅胶的制备: 含水4%的 叫硅胶
⑩ 用同一钢笔灌不同牌号墨水易发生堵塞
四、离子反应
1、电离 ( ionization )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
H2SO4 = 2H+ + SO42- HCl = H+ + Cl- HNO3 = H+ + NO3-
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HSO4、NaHCO3
KCl == K+ + Cl― NaHSO4 == Na+ + H+ +SO42― NaHCO3 == Na+ + HCO3―
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1、HCO3-、OH-、SO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2、HSO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物质结构 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时微粒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导电性 强 弱
物质类别实例 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 弱酸、弱碱、水
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步:写(基础) 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拆(关键) 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第三步:删(途径)
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2.固体间的反应,即使是电解质,也写成化学式或分子式.
【高一化学必修一】推荐阅读:
高一化学化学式必修一10-30
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套的教案06-14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0-28
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11-06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5-28
高一化学必修2有机化合物测试题10-17
高一化学试题06-05
高一化学教案07-25
高一化学竞赛试题07-19
高一化学浓硫酸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