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历史必修四教学计划(推荐7篇)
历史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殷墟甲骨文中有“(王)大令众人曰,協田”的卜辞。“協”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该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期农业发展的信息有()
①已经使用耒耜的锄耕方式②当时是集体耕作方式③证明商代已有井田制④商王朝非常重视农业生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发掘出的随葬文物有以下物品,请判断此古墓的大致年代()
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哥窑瓷瓶⑤珐琅彩 A.唐朝B.北宋C.南宋D.清朝 4.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5.宋代的“市”,突破了以前的限制,表现在()
①封闭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②分散于宅屋之间③不允许设“市”的城郊和乡村出现了“市”
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6.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7.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8.《世界知识画报》2004年第一期的文章《一棵树和一座古城──马六甲掠影》中有一幅插图:马六甲河口兀立着一艘西欧人首次远航至马六甲附近时的巨大木船,尽管经历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出这艘船最有可能属于谁的?()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9.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当时,这种“融合”和“统一”得以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A.东方的借鉴学习B.西方的殖民掠夺C.正常的文化交流D.封建主阶级衰落
10.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找到了下面所示的世界地图,同学们在观察研究后,认为该地图的绘制最早是在()
A.14世纪B.15世纪C.16世纪D.17世纪 11.18世纪,在争夺殖民地的过程中,英国最终打败荷兰、法国,确立了世界霸权,这种结局从本质上反映了()
A.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社会制度的胜利码B.英国“大陆均衡”政策的胜利 C.英国海军力量处于优势地位D.工业国对商业国、农业国的胜利 12. “18世纪后期„„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的是()
A.牛顿B.瓦特C.爱迪生D.爱因斯坦 13.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所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14.右图漫画名为《参议院的老板们》,是美国画家约瑟夫·克普勒的作品。某班学生对此漫画的解读发生了争议,以下解读错误的是()
A.此图表现的是“蒸汽时代”的政治生活 B.此图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此图描绘了垄断组织控制国家政治生活的场景 D.此图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
15.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一百年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可能()
①脚穿塑料胶鞋出现在赛场上②通过手机询问比赛时况③乘坐轮船或汽车赶往比赛城市④在比赛地可以买到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6.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其中“解体”的含义是()
A.手工工场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B.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C.出现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民用企业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17.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8.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下列示意图中,起积极作用的因素F2可能是()
①资产阶级政府的鼓励扶持②民族实业家的主观努力③帝国主义侵华产生客观积极因素④人民群众反帝斗争和封建政府真心实意地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9.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到1949年的民族资本家,你可能的经历是()①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你开始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比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一度发展比较顺利⑤抗日战争胜利后很长时间,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
20.爱好历史的小王正在看李锐的回忆录书《庐山会议实录》,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极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A.人民公社B.大跃进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一五计划 21.“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路线方针通俗易懂的注解()
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2.“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是1978年安徽凤阳的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23.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4.《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B.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D.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25.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发展外向型经济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其中26题11分,27题19分,28题10分,29题10分,共50分)26.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
方向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司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材料四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3分)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有什么新特点?(2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2分)1912~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博览会。恩格斯说:“不列颠的贸易达到了神话般的规模,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新的冶炼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到处都是新建立的工业部门。”
材料二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企业的过程中进行得非常迅速。现代工业调查提供说明这一过程的最完备最确切的材料。例如法国„„
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
──列宁
材料三英国在印度以„„等形式,每年从印度人那里拿走大量的东西,他们不付任何代
价地从印度人那里拿走的东西——不包括每年在印度境内攫为己有的在内,即仅仅使印度人被
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六千万农业和工业劳动的收入的总和!这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过程!──马克思
材料四“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
具。”“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
──马克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次重大事件(5分)。
(2)据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事件后殖民扩张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有何不同。(6分)
(3)依据材料三、四,客观地评述西方殖民主义带来的后果。(8分)
28.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
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1分)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
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1分)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1分)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2分)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1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4分)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诞生时,旧中国遗留下来不多的工业70%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内地和西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工业。“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中80%在内地,694项重点工程,中西部占68%。
材料二1956年,中央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逐步改变工业布局。”在此期间,国家投资2000多亿元,兴建2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内地和西部。
材料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我国区域经济新战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富起来,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帮助内地发展,沿海也要顾全这个大局。
──《中国当代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建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工业布局的特点。(3分)分析这种布局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2)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主要指哪一地区?(1分)这一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有利条件有哪些?(4分)
一、选择题
1.B 2.D 3.D 4.C 5.C 6.A 7.D 8.D 9.B 10.C11.D 12.B 13.D 14.A 15.D 16.D 17.B 18.C 19.D 20.A 21.D 22.B 23.A 24.A 25.D
二、非选择题
26.(1)原因:①政治需要;②军事需要;③商业发展;④交通要道(或人口聚集区)。(2)新特点:①专业化城市出现;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特点:持续发展且出现两次高潮。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一战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民主共和”与“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推动。
27.(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2)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资本输出为主。(3)殖民扩张及殖民掠夺:一方面是野蛮、残暴的,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破坏了当地旧的封建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殖民地半殖民地也逐渐产生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建设性作用。28.(1)农业不断发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不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严重破坏。(3)安徽和四川。因为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以文学作品为主, 一旦脱离了文本, 抛弃文本, 出现“非语文”化, 就脱离了文学的轨道, 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收集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论文, 可以发现, 自2005年以来, 明确关注文本的论文数量在悄然增加。有声音开始呼吁语文课程向文本的回归[1], 一些研究者还进行了语文课程文本缺席现状调查和语文课程文本价值研究报告[2]。
综观中外语文阅读教学, 大家都在寻求一条路子———实现学生、文本、社会 (生活) 、作者四者的协调。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载体, 它是联系学生、社会 (生活) 、作者的纽带。于是, 我们开始思考, 试图从文本出发, 用文本互涉这样一种文艺理论来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试图寻找回归文本的方法。
一、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文本互涉”, 又称“互文性”、“文本间性”或“文本互指性”, 它是指不同的文本之间互相指涉、互相映射, 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 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3]。
首先, 文本互涉理论有助于高中生开展自我与文本的深层对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这些对话的前提是高中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 已有了对文本的感悟。这些感悟不是凭空而来的, 也不是仅凭高中生并不丰富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得到的。这个时候, 如果将一些与目标文本相关联的文本一起呈现, 一个文本解读的情境便被创立起来了。相比单一的文本, 在一个合理的文本解读情境下, 高中生与文本的对话会更加多元、深入。
其次, 文本互涉理论是基于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理论。“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 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4], 那么, 怎样去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呢?文本互涉理论认为, 任何一个单独的文学作品都是不自足的, 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学作品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文本互涉的观点, 强调了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最后, 文本互涉理论有助于高中生自身文学体系的形成。文本互涉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的回归, 它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紧扣作品, 同时利用文本互涉拓宽高中生作品解读的广度, 增加高中生作品解读的深度。它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关联文本, 促进高中生的探究阅读, 使学生能在语文阅读的多重对话中, 获取更为丰富、深刻的意义。在文本互涉视野下, 文学作品不再是单一个体, 而于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些文本网与文本链, 它们交织在一起, 共同建构着文学体系。文本互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操作性理论的诞生, 为更好地阐释文学作品, 建构起个体自身的文学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
用文本互涉观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有一定前提的, 它需要教学的对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有一定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候的高中学生有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积累, 又在认知方面基本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正是抽象思维迅猛发展的时期。运用文本互涉去观照这个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 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已有基础,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文本互涉视野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文本互涉还要求教师有大量文学知识、理论知识的储备,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实践的深入, 这些知识与能力, 能得到横向与纵向的不断发展。接下来我们从文本互涉的四个阶段来看具体教学的策略。
1. 文本互涉的准备阶段
文本互涉视野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是教师“教”的策略, 也是学生“学”的策略。在准备阶段,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协助备课
首先, 资料收集阶段。教师在课前需要收集大量的文本资料, 主要有:有关写作背景的文本、作家其他作品文本、其他作家作品文本。其中, 前面两者比较明确, 较易收集, 后者还需要通过对阅读篇目的整体把握与文本细读———找到关键词 (文本关联点) ———依据关键词找相关篇目。这当中的关键词是教师通过自我解读得到的最佳意义空间。关键词不是唯一的, 为了能引导和应对学生思维的多元, 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找到更多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是文本相互联结的纽带, 如有关意象、主题、人物、表现手法等。
其次, 提纲挈领阶段。教师依据自我解读得到的关键词, 结合搜集到的文本, 展开教学设计。用每个关键词, 构建起一个统领文本内容的纲。
[案例]以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李清照的《醉花阴》这个目标文本为例, 一是需要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资料, 如果要更全面地对李清照的整个人生与诗词有所了解的话, 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无疑是首选;二是需要细读文本, 把握最佳意义空间, 找到文本关联点。对于诗词来说, 意象很自然地成为了意义空间的最佳诠释, 文本关联点自然就离不开这些意象。通过朗诵《醉花阴》这首词, 首先可以看出醉花阴这个词牌名的选取是与词人表达的意义有关系的。而“酒”和“花”这两个典型意象, 既有优美的外在形象, 又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细读文本不难发现, 在诸多文本关联点中, 选取“花”作为发散点最为合适。词的下片, 不着一个“菊”字, 却处处在写菊, 最后作者通过以花自比升华全词, 给人带来极高的审美享受。所以,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 可以着眼于“菊”字来以小见大, 联系互涉的文本诠释整首词, 又通过互涉文本和整首词的关联来赏析菊的意象中丰富的内涵, 融入阐释的循环, 将目标文本置于文学的历史长河之中。
(2) 运用文本互涉理论引导预习
教师运用互涉引导学生预习,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读一些互文本;也可以不呈现互文本, 提供一些打开思考的问题;或者是运用一些可以反馈学生“前理解”的问题, 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更有方向。
[案例]如按上述线索备课, 可以将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李清照词作的几个阶段和代表作, 判断《醉花阴》作于哪个时期, 并说明理由。
2. 文本互涉的诱导阶段
这个阶段, 首先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紧扣文本, 诵读并独立得出具有学生个性的意义空间。其次是在要求学生对文本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寻找文本与文本的关联点,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导向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即将学到的知识。
(1) 剖析文本细节, 探析意义空间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注释对文本作进一步了解。包括对文本所描写的、记叙的事物了然于心。接下来, 才开始解剖细节。这一块, 从文本最基本的工具性出发, 可以简单地从字句剖析。这么一来, 每个学生在读文本、体会字句的时候, 最佳意义空间就浮现出来了。
[案例]通过师生朗诵, 在对《醉花阴》有了整体感知之后,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 进一步细化了解, 比较清楚地知道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再具体深入理解, 感知哪些句子写到大家的心里去了, 以一种鉴赏交流的眼光, 引导学生打开与文本对话的心门。这个时候表现出的不同的声音, 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全方位观照的原因。当然, 大多数学生一般会认为词中的绝妙好句是最后三句。因为最后三句可以引发学生与赵明诚好友陆德夫的共鸣, 顺利地进行背景的文本互涉。而剖析后三句最有力道在于最后一句的“瘦”字, 将“人”、“黄花”、“瘦”三者放到了一起, 把花瘦、人瘦、人花互怜和花的丰美与凋残、人的青春年少和历经坎坷、人花互比抒写得淋漓尽致, 造成了绵延不绝的美的意境。
(2) 选取关联之点, 关联互涉文本
这部分是要从意义空间里面提取出关联点, 关联互涉文本, 是找到起跳点与进行起跳的重要阶段。这是在目标文本的基础之上, 找到文本生长点, 开始生长的过程。
[案例]从“人”、“黄花”、“瘦”三者中提取出菊的意象。原因在于, 下片虽不着一字, 却写尽菊的风流。由“东篱”引得学生从记忆里调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自得, 与李清照抱守黄昏的孤独寂寥、清酒一杯形成强烈的对比。“把酒”又引出重阳佳节五大习俗之一———饮菊花酒, 正是佳节正浓, 人却离散。“暗香”引出“暗香浮动月黄昏”, 黄昏时候菊花的香气正和着这辛辣的酒和缱绻的愁绪陪伴在女词人的身边, 深沉的情感呼之欲出。由“黄花”引出《礼记·日令》:“季秋之月, 菊有黄花。”在将暗写菊花挑明之后, 抛出问题:“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浓重地写菊呢?”带给学生无尽的联想和思考。
3. 文本互涉的交融阶段
这个阶段是文本互涉的核心阶段, 是在关联文本的基础之上, 对文本的审美空间、文化意旨、生活哲理作进一步的挖掘。
(1) 文学文本互涉, 对话目标文本
文学文本的互涉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横向的文本互涉, 一个是纵向的文本互涉。其中, 横向的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目标文本与同一作家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互涉, 二是目标文本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互涉。纵向文本互涉体现在:一是同一作家的历时的文学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二是整个文学史上的作品与目标文本的互涉。这种互涉, 是利用文本与文本的对话, 来启迪我们的思想, 揭示文本的隐秘意义。横向主要是通过同时代文本间的相互比较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 纵向主要是通过探寻文学源与流的关系来对目标文本进行解释。
[案例]纵向从《礼记·日令》开始解释菊花被称为黄花的来历, 联系到东晋对写菊颇有造诣的陶渊明《饮酒》一诗。高中生大都已经熟知此诗写的是一种闲适的心境, 可以看出李清照表面东篱把酒, 表现的是一种闲适的心情, 真的是闲适吗?不, 那只是表面的, 因为有上片的“愁永昼”, 半夜失眠“凉初透”, 有“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所以她闲却并不“适”, 体现了闲适为表象, 因闲不适而愁的真象。
(2) 生活文本互涉, 升华文本境界
可以互涉的文本, 不仅仅是文学文本, 还包括生活中的一些文化文本。从生活文本的角度来观照目标文本可以让语文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让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存在于书本中文学作品的知识, 也是启发和指涉他们当下乃至今后的人生意义的知识。这样, 解读文本的境界由工具境界、鉴赏的审美境界上升到文化的境界。
[案例]词中一开始就提到了“愁”, 李清照愁的是什么呢?结合这首词写作的时间———重阳佳节, 九月九日, 联系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 突出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很受重视的节日, 在这里可以互涉到重阳佳节的文化生活文本, 包括重阳佳节的来历, 感受重阳菊花之盛, 庆祝之盛, 顺带提到重阳佳节习俗:亲人团聚, 登高, 饮菊花酒, 赏菊, 插茱萸, 等等。可以看到李清照虽然只是点了一下“佳节又重阳”, 却隐含了她因无法与丈夫团聚的相思之苦。简单的文本之下, 实质上包含的是深层的人类共同情感, 联系到重大的节日, 人们都希望家人团聚, 那是传统从古至今对人类情感的召唤。教师顺理成章地通过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怎样去看待我们司空见惯的人类文化, 以广阔的视野和具有包容力的心态去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身边的一切人和事。
(3) 背景文本互涉, 反观文本意涵
这部分实质上是教师通过上述种种的文本互涉, 最终回到目标文本试图表达的意涵。通过反观整个过程, 结合背景文本观照目标文本, 能够让目标文本的表意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呈现出更深层的内涵。
[案例]结合背景文本, 明了李清照写这首词, 是要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那么李清照要传达些什么呢?这个时候, 很多学生已经会想到相思之愁了, 但还不止。回到刚开始提出的问题:“为何李清照要如此含蓄而又浓重地写菊?”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 实质在以花喻人。花的特点从表面看, 就是一个字“瘦”, 李清照为何要说自己瘦?结合李清照因“新来瘦”,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人比黄花瘦”被称为三瘦词人, 联系三首词, 可见, 她爱写瘦, 是因愁而瘦, 实为写愁, 而这愁之中又有美。所以李清照传达给丈夫的是带着淡淡相思之愁的美丽女子形象。
4. 文本互涉的巩固阶段
(1) 课堂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主要是让学生理清思路, 对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感悟作自我总结, 构建自我心中的文本网链, 为以后的文本解读牵线搭桥。
[案例]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和自己的感悟, 绘制一幅结构图, 用关联点, 将相关文本之间的联系描绘出来, 并根据绘制的图, 谈谈自己的想法。
(2) 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回顾课上教师通过文本互涉解读文学作品的思路, 启发他们探究文学奥秘, 逐渐掌握文本互涉的学习策略。
[案例]由淡淡愁绪的女子, 我们不难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中结着愁绪的姑娘, 请你试着找出其他文学作品中与此相似的意象, 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文人会钟情于这种意象?可以试着去寻找这种意象的源头与衍变, 探究人们的文化心理与审美心理。
三、结语
本研究通过案例, 介绍文本互涉视野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 旨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阶段、诱导阶段、互涉阶段、巩固阶段, 将目标文本放在相互关联的文本群中, 通过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 解读出文本的隐含意义, 实现关注作家、社会生活、文化的多元、深层解读, 希望能培养学生在阅读文本方面的探究能力, 形成个人在信息社会中, 能够利用多种文本充分解读、深入探究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惠君.新课程理念下文本解读的三大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7 (12) .
[2]安玫.语文课程文本价值研究报告[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3]李小坤, 庞继贤.互文性:缘起、本质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7) .
襄阳四中
荆州中学
宜昌一中
龙泉中学
四校
2014~2015学下学期期中联考
命题人:襄阳四中 施红军 李厚刚 审题人: 龙泉中学 孔苹莉 本试题卷共6页,二大题28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高 二
历 史
★ 祝考试顺利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农业经济在卜辞中地位重要
2、春秋时代的车战,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更是少数。到战国时期,七雄中一半已各有“带甲百万”以上,征战以占夺土地、残杀敌人为常例。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A.战国时期各国矛盾更为尖锐、战争频繁 B.战国时期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 D.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遭到破坏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甲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乙学派时曾提出“……是无君也;……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据此,下列主张属于甲学派的是()A.“世易则时移,时移则备变。”
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4、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肎‟”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人经常写错别字 C.纸的应用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D.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5、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政府“不抑兼并”
B.生产力的发展 C.国家的赋税制度
D.地主阶级掌握封建政权
6、曾有人对理学代表人物程颐吟诗曰:“梦魂惯得无拘束,又踏杨花谢娘桥。”程颐变色说:“鬼语,鬼语。”这说明程颐()A.维护封建伦理纲常 B.荒淫无度 C.对鬼神存敬畏心理
D.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7、明代任用高级官吏,凡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的,称“廷推”。明孝宗曾任命徐恪为南京工部右侍郎,“(徐)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明朝专制主义制度空前强化
B.明朝皇帝丧失了对官员的任免权 C.徐恪淡泊名利,无意为官
D.明朝政治制度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8、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赋役征银所致
D.封建剥削沉重
9、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10、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A.近代民族工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B.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D.国人缺乏理性精神
11、“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A.否定君主制
B.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C.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D.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2、《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A.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B.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审美观向西方看齐
D.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13、1928年5月10日《大公报》刊登了明星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结合时代背景,对以上文字认识正确的有()
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②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人饮食的变化 ③时值民族工业的春天,中国企业以广告的形式扩大销路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14、土地革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承认由农民组织的农会代替劣绅所包办的农会,并设置了一些研究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机构,还设立农村复兴委员会以复兴农村。由此不能说明的是()
A.国民政府开始为对抗日本侵略做准备 B.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相抗衡 C.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发生了转变 D.国民政府贯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15、抗战时期,美军驻延安观察组发回美国的报告提到,“就建立一个联合政府而言,共产党人是愿意合作的。但是一味支持中央政府和蒋介石,而把共产党人排除在外,将会促进不统一,而且后果将会是悲惨的”。从这则材料可以得出()
A.美国已经放弃了支持国民政府的政策 B.美国决定支持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 C.美国已经部分预见到战后中国的政局 D.美国决定帮助国民党夺取政权 16、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17、1964年1月,中法两国正式建交,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被形容为“在一块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了一道裂缝”。下列有关中法建交背景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中美、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状态 C.西欧走向联合,欧共体成立
B.中、法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美国在西方联盟中实行霸权统治
18、下图为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包括()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A.①② B.②③
②国有企业的活力增强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③④ D.②④
19、中西方文化有很多相近之处,下列西方名言在内涵上与中国“日勤三省,夜惕四知”一词最为接近的是()A.“美德即知识”
C.“人是万物的尺度”
B.“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 D.“认识你自己”
20、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A.王权结束
B.责任内阁制形成
D.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21、美国总统一般称为Mr.President(总统先生),美国独立战争后,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约翰·亚当斯最初提出的头衔是“最仁慈的殿下”、“强有力的阁下”等称呼,最后众议院通过决议,只称呼华盛顿为总统先生,这个称呼后来一直沿用至今。对材料理解最佳的是()
A.美国中央政府的制约与平衡 C.总统权力较大
B.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制约 D.强调民主制度的公民意识 22、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中学教师斯科普斯因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而被判有罪。该州还立法禁止教师传授任何有违背圣经上帝造人教导的学说。此法在该州一直适用到1967年。据此可知()
A.美国传统的宗教信仰受到冲击 C.1967年后美国开始接受进化论
B.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违反了美国宪法 D.斯科普斯言论造成了美国宗教信仰的缺失
23、下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美术流派具有的一些特征。下列作品中属于该流派的是()
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B.《格尔尼卡》 D.《自由引导人民》
24、马克思、恩格斯评价某理论时说:“他们总还梦想着用实验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乌托邦,为了建造所有这些空中楼阁,他们不得不求助于资产阶级心灵与钱袋的仁慈。”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的进步性体现在()A.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C.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创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D.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
25、“历史发展的逻辑可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一方面,美国无法放弃借助苏联解体的历史契机图谋世界霸权的野心;另一方面,美国越是想称霸,越是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美国称霸的结果只会加速与其它世界强国实现世界权力均衡的进程。”该材料最能表明()A.美国与世界各强国之间势均力敌 B.美国试图坚持霸权政策 C.两极格局结束,单极世界形成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2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50分)26.(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1952年底)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关于战争的文章非常多,如《冀中的地道斗争》、《抗美援朝》、《乌龙山剿匪记》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钢铁产量的突破,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三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 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均选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分析该时期所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8年浙江省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特点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3分)(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中得到的启示。(4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天下观念是古代中国人观察世界的重要视角……鸦片战争后西方世界的突兀出现对中国优势地位形成了挑战……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人们对西方了解日益增多,“春秋战国说”开始取代“中国中心观”成为国人认识世界的有效话语通道……如王韬认为西方各国“几有与中国鼎立之势,而有似春秋战国时之列国”。彭玉麟指出:“当今日之时势,强邻日逼,俨然成战国之局,虽孔孟复生,亦不能不因时而变矣。”中国人向有以史鉴今的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争雄世界的形势,自然使得中国人想到了春秋战国。王尔敏解释道:“将19世纪世界和春秋战国比较,乃反映一种新的国际意识,自然地放下中国中心观念,以古史的镜子,重新思考中国所面对的新世界。……从这种历史比较,以至于古代邦交经验的参考引用,却正是由中国中心的国际观念转变为对等国际观念的一个天然的有效通道。”……甲午战争、庚子一役将中国仅存的一丝文化优越感冲刷殆尽,人们彻底从“中国中心观”中醒来,试图用西方政治学说认识世界。
——任云仙《晚清中国国际秩序观念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材料中提到的“春秋战国说”开始取代“中国中心观”。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阁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概括文官制度改革后英国官员选用的特点,并分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9分)2014~2015学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25 DDCCB ADCDA
DBACC
DCBDD DABBD
26、(1)政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巩固政权的斗争。(2分,任答一点即可)
经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2分,任答一点即可)
外交: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2分)
(2)特点:取消了优秀的文学作品;时事政治方面的文章比较多;乡土教材的比重大;报道经济建设成就;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吃苦精神的教育。(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背景: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开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五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上山下乡运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3)增加经济类型的文学作品;爱情题材进入语文教材;选编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注重科学,关注自然;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3分,每点1分,任答三点即可)(4)启示:教材(语文课本)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从教材中我们能读到时代的变化;从教材中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发展;教材的编写应适合学生的成长需要。(答两点即可得4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7、背景: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西文化的交流;洋务运动的开展。(2分)
观点:中国人的世界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开始认识到自己失去了天下中心的地位,甚至沦为了列强瓜分的对象。(4分)
评价:该学说继承了以史鉴今的文化传统;虽然还残留部分的中国中心倾向;但挑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表明了中国人对世界局势认识的加深。(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8、(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民主基础逐渐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原有文官制度存在很大弊端;近代自然科学的进步(6分,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主备人:张含光
教学目标
1、了解汤显祖在明代传奇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课文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3、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体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与戕害,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欣赏几个人物形象;欣赏风趣幽默,口语化、生活化语言特点。
2、从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幸福生活的反抗精神。
教学方法
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学生预习。
2、分析课文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长亭送别》的时候给同学们介绍了林黛玉听到《牡丹亭》时的感受。今天我们来深入地研究一下《牡丹亭》中的《闺塾》。
二、检查学生预习
1、学生汇报预习结果
2、教师简介相关知识
(1)、明代传奇
明代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吸收杂剧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流行于明代的戏曲形式。《牡丹亭》是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最高成就的剧作
(2)、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5年。二十六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晚年以茧翁为号。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在明代3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其诗集、尺牍、戏曲作品,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汤显祖集》,最为完善。
(3)、《牡丹亭》
《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他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非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记题词》)这个“情”没有局限于男女爱情,《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虽以还魂的爱情故事为内容,却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牡丹亭》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
(4)、剧情介绍:
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请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三、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研读课文情节
四、教学达标
1、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2、分角色诵读课文,把握剧情。
3、概括戏剧主要情节:
⑴丽娘、春香上学:进塾。
⑵陈最良传《毛诗》:授课
⑶丽娘临书习字:模字。
⑷春香贪玩受罚:训诫。
4、自读讨论
⑴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确: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
⑵使杜丽娘发生变化的催化剂是那个不为人知的花园,为什么她连自家有后花园都不知道?
明确:封建家庭禁锢人的自由。
⑶杜丽娘在文章最后叹出“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丽娘?
让学生自由发挥,去揣摩杜丽娘的心思,去理解一个长期受着束缚的女子的心怀,去感受人在受到压抑而需要奔放时的蠢蠢欲动。
三、作业
熟读人物台词,体会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透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2、 赏析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1、透过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2、赏析戏剧语言。
三、达标学习
1、研究春香闹学的“闹”,体会人物性格。
(1)、谁“闹”?
学生明确三个人物:春香,丽娘,陈最良。身份:丫环(贴),小姐(旦),塾师(末)。
(2)、怎样“闹”?
学生找出产生闹剧效果的情节、场面、语言,进行评论。(提示重点:出场闹、学诗闹、模字闹、闹学高潮。三个人都参与了闹。春香闹得天真直率明显,丽娘闹得端庄矜持含蓄,陈最良闹得胡涂不知就里。)
(3)、为什么“闹”?
讨论:是小姐不爱学习,一门心思想玩?是春香毫无教养无视教学秩序?为什么春香明里闹,丽娘暗里放任她闹?
明确重点:这里闹产生的喜剧效果主要是由各种矛盾造成的。①人与人之间性格矛盾:小姐丫环的女孩儿性格与塾师老朽先生性格的矛盾;春香的淘气与陈最良的迂腐矛盾。②人与书的矛盾:小姐的思想情感与书经教义之间的矛盾;先生的讲解与书本原义的矛盾。③人自身的矛盾:小姐文雅平静的外表与激动难宁的内心之间的矛盾。④环境气氛的矛盾:书房外春意满园、春色盎然的环境与书房内师授迂诗压抑的气氛之间的矛盾。
(4)由“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但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
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
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
2、体会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剧中的人物语言富于风趣,这特别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说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则处处充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在戏曲中,常常有插科打诨,即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一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插科打诨是戏曲的特点之一,往往容易失之于庸俗、单纯搞笑、脱离剧情,而这出戏中有不少滑稽的对白,能很好地适应剧情的需要,既增添喜剧气氛,又具有讽刺效果。
剧中三个人物的语言各有特色,鲜明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显示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教养。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陈最良则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她与春香的对话,则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甚至剧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也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如“(旦)先生万福。(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贴)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话虽不多,却鲜明地表现了三人各自的性格,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文化教养。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五、作业
完成《三维设计》练习。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命题:曹永红
审题:廖春梅
一、选择题 :25×2=50分
1、“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名言表明
A、男人要承担管理国家的重任 B、古希腊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C、政治是男人的生命 D、所有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2、安德森认为“很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竟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在中国古代史上,最能解释安德森这一疑问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儒家“礼治”思想 C.墨家“兼爱”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4、《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存天理,灭人欲”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5、右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 A.北魏的均田制 B.太平大国的土地政策 C.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D.中共的土地改
6、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7、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B.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8、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①宗法观念 ②忠孝观念 ③等级观念 ④神道观念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10、在1875年宪法中关于法国立法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B.众议院可以独立提出并通过法案
C.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D.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11、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实践活动用下列词语可以概括: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留美幼童、北洋海军。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群人”思想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变法图存 C.“中体西用”思想 D.民主共和
12、晚清时期,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
“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依据上述观点,判断此人的主张是
A.废除君主制 B.建立总统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倡导民主共和
13、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14、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呆了九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哪方面思想主张的萌生?
A.民权主义思想 B.民族革命思想 C.社会革命思想 D.发展实业计划
15、恩格斯说:“美国没有中世纪的废墟挡路,而且在一开始有历史的时候已经有了17 世纪形成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因素。”这些“因素”促使美国的建立者们
A.实行了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 B.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 C.实施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热衷欧洲事务谋求世界霸权
16、电报,绝密。×××:敌发觉我。谍息:韩六师情报参谋24日称“敌主要为八路军”。军委作战部,1950.10.25。该档案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D.使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17、1992年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说过:“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B.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 C.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 D.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8、“英国1796年时,120名下院议员是贵族或贵族子孙,占下院总人数的21%,还有数百人与贵族有亲戚关系,或者是在贵族的赞助下当选的,二者加在一起,超过全院人数的70%。”此材料反映了
A.英国民主代议制是少数人的民主 B.英国的议会席位主要由贵族把控 C.英国资产革命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D.光荣革命是新旧势力妥协的结果
19、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 .先进的生产力 B.代议制民主 C.暴力革命 D.科学社会主义 20、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于1660年迎立查理二世与1688年策划“光荣革命”的相同目的是
A.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B.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C.向封建旧势力妥协 D.恢复君主专制统治
21、康有为以传统经籍中“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之说来阐释历史时代的发展趋势,他认为中国将来的“太平”之世的政治制度应该是
A.开明君主制 B.民主共和制 C.君主立宪制 D.人民民主专制
22、陈独秀指出:“若一方面承认共和政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为此,他当时致力于
A.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军事斗争 B.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思想 C.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D.创建无产阶级政党 23、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走十月革命道路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24、有人说,某一政府就像一个靠各地方“施舍”过活的“乞丐”,是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这个“怪物”是指
A.中国晚清政府 B.美国邦联政府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 D.德国联邦政府 25、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
A.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B.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C.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二、材料题
26、(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初)幅员际天,机务日繁,相天下重地,立行省而分治焉。若稽古制,魏、晋有行台,齐、隋所管置外州称行台尚书省,唐以诸道事繁,准齐分置。分行省,其遗制也。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第一条第十款:无论何州,不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但为执行该州检查法令所绝对必要者不在此限„„无论何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条约,除非已实际遭受入侵或遇到该不容缓的危险,不得进行战争。第六条:本宪法及依照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一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的法官仍应遵守。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违反本宪法。宪法修正案第十条:本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分别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引自《美国宪法》
材料三:“中国„„面积实较全欧为大。各省气候不同,故人民之习惯性质亦各随气候而为差异。似此情势,于政治上万不宜于中央集权,倘用北美联邦制度,最为相宜。”——孙中山,巴黎,1911.12(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采取行省制度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4 分)
(3)结合史实,分析孙中山先生主张在中国采用联邦制度“最为相宜”的观点。(8 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组摘自“百度词典”的古文献资料
“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白虎通·三纲六纪》
“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汉·王充《论衡·问孔》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仪礼·丧服·子夏传》
“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周礼·天官》(1)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这—传统观念反映了什么严重的社会弊端?(4分)
材料二 1921年《新青年》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一文,主要内容包括:“要求得入一切学校上学,与男子受同等教育”;“要求女子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及从事其他一切政治活动的权力;男女同工同酬等。”„„美国学者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说:“那些将导致促成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会逐渐改变男人对妇女的态度,使他们从心理上、行为上都赞同给予妇女与他们所享有的差不多是同等的权利和地位。” ——刘斌:中国近代妇女伦理思想演变与建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女权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中国女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原
因。(10分)
材料三 中国从来只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但1912年《民立报》却传出了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近代中国女权思想是国人面对创巨痛深的历史变局而产生的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与迅猛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在特定的历史的时空点上交叉碰撞的产物,有融合中西的特点。„„总之,近代女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既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陈文联《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3)近代中国女权运动中“融合中西的特征”的基本表现是什么?(2分)
28、(18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根据材料一,指出嬴政创立的政治制度,概述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6分)
材料二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借越权力,为非法权力。„„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8.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权利法案》(2)《权利法案》何时颁布?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权利法案》的积极作用。(8分)
材料三 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除此之外,无论何项政体皆不宜于中国。
——摘自1911年11月孙中山与《巴黎日报》记者的谈话
由于普高学生在上学期参加了学业水平考试,完成了3个必修的学习,综合高学生没有学业水平考试要求,且只开2节课,致使他们只完成了2个必修的学习,高二文理分科又将两种学号的学生打乱组合到了一起,为协调一致使教学任务同步,历史备课组商议决定各班级一律先上必修三,再完成选修三,争取在本学期完成高中阶段历史必修教材的教学工作,从而为高三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分班分班,不管是普通文化班还是艺术班都形成了重点班和普通班,学习成绩必然参差不齐,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班级,况且他们对自己的高考期望值也不尽相同,有的希望考上本科,甚至是好点的本科院校,有的只是想通过单考单招有个大学读就可以了,甚至有些纯粹就是来混日子的,这些情况必然要求任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教学,把握教学难度,做到有的放矢。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落实基础,把握重难点,尽可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2、逐步调整自己上课的手段,尽量使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3、作业布置分层次要求,并全力配合学校将要推出的周练制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尤其是有本科愿望的同学,使他们能具备一个良好的基础。
4、利用晚自习时间加强与部分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困难,帮助其解决问题,提升学习成绩。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1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4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2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2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3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4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3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法。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3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德先生—democr
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发表《文学革命论》。
(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4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高二下学期历史必修四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高二下学期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0-02
《影视文化》教学设计(高二必修四)06-18
高二下学期备课计划10-02
高二历史必修三测试题10-19
高二下学期班级工作计划07-24
2024下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06-07
高二体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10-22
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12-02
12-13第一学期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0-22
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综合测试题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