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卷解析(通用6篇)
历史试题(Ⅰ卷)
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墨子》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C正确。这些内容并非诸子百家的思想,A错误。并不能体现完整科学体系已经形成,B错误。墨家思想代表的是底层普通民众的利益,D项错误。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拥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数(约1/5),大部分都是由朝廷任命、上供或者少供,由朝廷驻重兵(区别于“拥重兵”),功能主要是“防骄藩”(防范骄纵的藩镇)。结合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延续“百余年”的信息可以判断出,D选项正确。A、B根据材料都无法得出。C选项片面解读了材料,这一时期的“藩镇”设置吸取了“安史之乱”的教训,对其权力进行了限制,但“藩镇”对中央集权的消极影响依旧存在,只是比之前有所降低而已。
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是否高,B错误。雇佣劳动是否已经“普及”无法判断,C错误。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的结论无法得出,D错误。
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B 解析: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解读长颈鹿,B正确。图画仍属于传统绘画,无法体现新类型,A错误。海禁政策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出现的,C错误。材料体现了朝臣思想的愚昧,并未体现传统观念的更新,D错误。
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故C正确。A、B、D材料中都无法体现。
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引起争论,有赞成,也有反对。这场争论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影响,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正确。A、B、D的结论都无法根据材料得出,“确定了”“认清了”“消除了”都是完成时,片面解读了材料或者完全错误地解读了材料,跟材料意思不符。
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西方国家试探与中共将要成立的新中国建交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既可以积极争取承认又不急于争取承认,因为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A正确。西方国家只是试探建交可能性,不能说明放弃支持国民党,B错误。C选项无法体现,新中国同苏联等17国建交,标志着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新中国积极争取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支持,不急于获取西方国家的支持,D项错误。
31.图7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答案】D 解析:根据漫画采矿的信息,结合1953年的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实施初期,D选项正确。A项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后。B错在“开始”二字。C项是在1965年。
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梭伦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因此具有人文精神,D正确。A、B、C选项根据材料都无法体现。而且根据所学知识,雅典民主属于奴隶制民主政治,梭伦改革保留了奴隶制度,保留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实行财产等级制,承认了贫富差别。
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正义者同盟的名称、口号(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都发生了更改,且名称、口号、目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说明他们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正确。马克思主义诞生是在1848年,故B错。工人阶级开始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故C错。社会主要矛盾应该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故D错。
34.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从经济条件,到政治条件,再到自然条件,思考视角不断拓展而趋于全面,因此B正确。A说法错误。材料中的结论正是与欧洲其他国家比较后得出的,因此C错误。D说法错误。
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8信息可以看出,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亚非国家欧美国家和大洋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因此A正确。BCD选项结论无法从图中信息得出。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
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46.[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11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美国在建国初,由于国力弱小,加之受华盛顿“中立政策”的影响,没有制定任何针对拉美地区的政策。19世纪后,美国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并进行了长期渗透及武力干涉。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正式宣布美国对邻国奉行“睦邻政策”,表示不干涉拉美国家的内部事务。随后罗斯福又呼吁美洲各国互相理解,消除一切阻碍正常贸易发展的人为障碍。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
---摘编自刘绪贻等主编《美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11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24-28:CDABC 29-33:CADDA 34-35:BA
41.(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42.略
45.(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46.(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2)帝国主义战争:美法采取缓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47.(1)不参与世界其他地区事务;积极参与拉美事务。
(2)作用:改善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扩大美国对外贸易,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拉美经济发展。
一、视野高远,雍容大度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无法摆脱知识教学和应试教育所产生的“知识点”教学思维,沉浸于具体知识点的剖析、挖掘,进而导致不少历史解释狭隘化,历史评价简单化、绝对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死记硬背化,原因之一是我们忽视了历史课应该有高远的视野。只有从历史的纵向传承和横向联系中俯瞰纷繁复杂的历史,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才会获得弘阔的底色和恰当的支撑,历史解释和评论才能雍容大度。
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解析中,任先生主张了解思想解放应该从历史环境开始,建议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去理解所学内容。如 学习洋务 派“中体西用”思想时需要体验的历史情境: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一方面绝大多数民众无法摆脱顽固守旧的传统观念,另一方面又遭遇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不得不寻求救国之道。在这样的背景支撑下,我们引导学生来评价“中体西用”的思想及其实践就应该比较客观了。以往我们总批判“中体西 用”是维护封 建制度和 纲常名教,实际上“中体西用”是那个时 代向西方 学习的最 好的招牌。如果不以“中体”为前提,在当时封建主义弥漫的天地里、在自上而下罹患“顽固”病症的社会里,直接提倡西学,那是自寻死路。从其 实践来看,正如陈旭 麓先生所 说“‘用’在‘体’中会发 酵,势必不断 促进事物 的新陈代谢”,在“中体西用”的招牌下,洋务派大力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将西学引进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这些其实都是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的对立物,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站在这样的高度上看“中体西用”,我们就不会对它移花接木式地学习西方过于求全责备了,也深刻理解了它确实是中国渐进式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步骤。视野高远了,历史评价自然也就雍容大度了。
二、理性深思,求真求实
质疑是理性的 基础,思考是理 性的过程。 很久以来,教科书被我们这些高中一线教师视为经典,甚至于教条,极少在教学中对教科书的史实和史论提出质疑。然而,任先生却在专著中多次提出对教材和传统观点的质疑。如:人教版引用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 不能及”,以此来证 明李鸿章 是“中体西用”的始作俑者,并以此批判洋务派与顽固派一样维护封建纲常伦理。任先生就此提出质疑,完整展现信的原文,指出李鸿章这句话的目的只是分析中国传统“理”与“事”的分离,并指出实际上李鸿章曾提出更为务实的“中体西用”,如在科举中“专设一科”以培养“制器之人”等。任先生的质疑并非为了哗众取宠,只是为了坚守历史教学的 底线———求真求 实。历史是一 门最讲事实和证据的学科,“教人求真”是历史教育的本义,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了“尊重历史,追求真实”的基本理念和“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的课程目标。
要求真,就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精神和敢于质疑的品质。著名历史特级教师王雄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自己对很多知识都采用盲信的态度,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呢?”陆安老师也说过:“历史课不在于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教给学生探索真理的方向与热情。”所以历史教师有着不断挖掘历史真相的职责,任先生的专著无疑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的求真提供了很多启发。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否定教科书,而是要尽可能结合教科书呈现给学生更完整、更本真的历史。给学生更大的理性思考空间,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的“人”。
三、脚踏实地,实操性强
任先生的专著虽然介绍了不少当代史学研究的 重大成果,但读来并不让人望而生畏。究其原因,主要是任先生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高中三种版本的教科书为基础,立足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精准捕捉到了介绍史学研究成果的切入点。内容编排基本吻合高中历史教 科书的主 要章节,便于一线 教师搜索 翻阅;教学建议引路入境,却又点到为止,留给一线教师更多的思考和操作 空间;推荐书目 与学习专 题的契合 度高,针对性强,甚至注明了推荐理由和重点章节,对于整日忙于上课的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非常贴心和实用的。例如在对“新文化 运动”提出的 教学建议 中,任先生提出:“分析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则可联系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现代公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理念,孔夫子那里是否有先见的语录?”虽然没有再作进一步的建议,但是这一句话已足以激发我们的反思:孔子学说培养的是公民还是臣民意识?推崇儒家思想是否可能孕育出宪政精神和现代文明?分析清楚了这些问题,也就解释清楚了为什么会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同时贯通了必修三中1和2两个专题。在本专题解析中,任先生再次推荐了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本著作,显然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这是必须精读的专业著作。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如果没有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教师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发展”。读书会让教师更加理性与善于思考,更加具有专业素养与教育智慧。通过大量的专业阅读来丰富自身的“学养与教养”,催生教学智慧,做一位有思想、有境界、有素养的中学历史教师是笔者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最后,用叶澜教授的话与大家共勉:“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像人一样地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自己活得像个人,并不是说像一个圣人,而是说你很真实、很努力、有信仰,你在为这个信仰践行。”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影响教育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培育深厚的学科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将思考和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专业阅读是培育、提高学科素养的最有效手段。本文以任世江对历史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专题解析为例,谈谈笔者对阅读其专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的体会和认识。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启蒙思想家康德说:“启蒙运动这样一件大好事,它必定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随之而来的启蒙了的人们对于自己经充分理解到的好处所不可避免地要采取的一种衷心的同情,就必定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产生影响。”这一言论说明()
A.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B.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 C.启蒙思想必定动摇君主专制统治 D.启蒙思想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条件
解析:材料“启蒙运动……会把人类从其统治者的自私自利的扩张计划之下拯救出来”“启蒙了的人们……会一步步地上升到王座上来,并且甚至于会对他们的政体原则产生影响”反映了启蒙思想与政治变革的关系,即思想的启蒙是政治变革的前奏,B项符合题意。答案:B 2.康德说:“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之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私下运用自己的理性往往会被限制得很狭隘。”康德认为要实现启蒙,人们必须拥有()A.毫无限制的自由
B.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C.追求财富的自由
D.私下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答案:B 3.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两人的阶级属性不同
B.两人对人民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两人对待民主和自由的观点完全相反 D.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解析:材料中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而卢梭主张人民有权通过暴力推翻政府,说明两人对人民获取自由权利的手段的观点不同。答案:B 4.“(它)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拥有者并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由材料可知()A.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B.文艺复兴推动了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进步 C.宗教改革抨击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 D.启蒙运动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
解析:由材料“‘社会契约’……‘行政权拥有者并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可知,这一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制度设想,故该运动为启蒙运动。由“消灭宗教的狂热”可知,启蒙运动反对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故D项说法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答案:D 5.卢梭认为“人民主权”的实质是“公意的体现和运用”,公意的特点在于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针对共同目标、符合共同幸福而具有的共同意志。其意义在于()
A.否定了封建王权
B.阐明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C.否定了宗教神学
D.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解析:材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故选A项。答案:A 6.马克思提出,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和经验”是基于()A.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C.自然科学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民族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解析: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自然科学的进步,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 7.启蒙运动时期,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学说,并加以借鉴。1840年以后,启蒙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最初却受到了儒学思想家的抵制。材料反映了欧洲、中国对外来文化态度的不同,其主要原因是()A.学说体系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
C.政治诉求不同 D.文明开化程度不同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欧洲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学说的主要目的是从儒家思想中寻找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合理成分,他们代表正在成长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1840年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后最初受到一些地主阶级士大夫的抵制,是因为他们站在地主阶级立场极力维护封建统治,他们担心启蒙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其统治地位。通过以上分析可知,B项正确。答案:B 8.导学号95954046“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共通之处”。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都反对封建专制与神学世界观,即反对权威;二者都提倡个性的解放,即强调个人自由,这与美式思维模式所倡导的反专制、求民主相吻合,故选A项。崇尚理性与重视法制不符合宗教改革,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 9.“文艺思想既要全面发展,又要彰显个性。”西欧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资产阶级文艺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思想运动
B.前者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后者的产生与自然科学无直接关系 C.前者反对天主教会神学思想,后者反对封建专制 D.前者遍及西欧各国,后者仅限于法国
解析: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其与文艺复兴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提出的设想。答案:C 10.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时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是()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解析:材料的逻辑关系是理性引领社会,而社会不断进步,故理性思考促进社会进步,A项符合题意。B项背离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排除;从材料看,自然科学使人类支配整个世界而非追求王权公平,C项错误;启蒙运动要求打破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并未实现阶级平等,D项错误。答案:A 11.“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抱有如此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性和科学的能力抱有如此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和谐性抱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A.殖民扩张时代 B.文艺复兴时代 C.宗教改革时代 D.启蒙运动时代
解析:由题干中“对人的理性和科学的能力抱有如此的信心”可以看出,这个时代提倡理性和科学,“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和谐性抱有如此坚定的信念”指的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也可以像揭示自然规律一样去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这与启蒙运动的特征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主权不受到限制,就等于是随意进行创造,并且向人类社会抛去一种过度庞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在什么人手里,必定会构成一项罪恶”。
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柏克说:“我相信,如果卢梭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注: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
——摘编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史实,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参考答案:(1)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转让与代表;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个人服从公共意志。
(2)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主权理论;启蒙了民主平等思想。“人民主权”概念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可能会导致对个人自由权利的侵犯;在近现代,直接民主不具备全面实施的可行性。
实践上: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思想来源,但雅各宾派专政过激的一面也与之有密切关系。
13.追求人的自由是众多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法国的卢梭和德国的康德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旦人民能够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将它打破时,他们做得更加正确了。那是因为,人民依靠暴力而夺回了他们由于暴力而丧失的自由。……要寻找一种结合形式,使得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以及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形成了每一个与全体相结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依旧像往常一样地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康德主张,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它体现了人类道德和人类幸福的一致性,自由既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也是一种责任。这种神圣的权利应该由“法律”来保证,使争取自由权利的努力不致被权势扼杀。……宪法应容许“最大可能的人类自由”,同时又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和其他人的自由相一致,并在适当的时候把“制度按照理念”建立起来。
——摘编自陈乐民《康德论启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获得和保障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经济、政治背景。(2)根据材料二,康德认为启蒙的前提是什么?谈谈你对康德的“自由也是一种责任”观点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卢梭和康德“自由观”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主张: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自由;按照社会契约建立政权,保障自由。背景: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上法国深受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2)前提: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理解: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别人的自由;自由应该由法律或宪法来保证;要按照自由的理念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里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3.下图中的情景反映的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后果()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20世纪初,北京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些传言:“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大肆宣扬。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A.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
B.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C.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
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6.某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
工艺制造;此外,只要缴交所定进口税,便可将机械装运进口。”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1900年西方国家发行了《迎接龙的挑战》的明信片。下列对该历史事件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列强势力深入长江沿岸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D.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
8.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9.如图是1937年刊发在《救亡漫画》杂志上的一幅名为《收复失中的抗日军人一手握枪,一手高举大刀,两腿横跨长城内外。对这幅()A.该漫画创作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期 B.该漫画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 C.“收复失土”意指收复丧失的关内大片领土 D.该漫画表达了画家渴望“打回老家去”的心声
10.“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被用作电视剧《大刀》的主题曲,该剧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军队从1933年长城抗战到1937年的卢沟桥抗战。这支军队应属于()A.国民革命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11.观察右图所示漫画,其寓意不包括()A.日本必然走向失败 B.中华民族团结抗战 C.敌我力量悬殊较大
D.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12.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都派出代表共祭
黄帝陵。林伯渠代表中共宣读毛泽
土》(张仃)的漫画,画漫画表述正确的是东亲自撰写的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频军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论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对该场景反映的历史信息评价正确的是()①展现中国历史传统的重要文化现象
②唤起了民族自尊,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③表明国共两党抵御外侮的共同心愿
④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至上,抛弃了前嫌,一致对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
日本裕仁天皇昭和时代(1837-1901年在位)
(1924-1945)材料二 “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惟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日,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
材料三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1)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第四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贼匪”指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什么阶段特征?(4分)
(4)昭和时代的那场战争结果如何?这个结果对中国而言有什么重大意义?(8分)
14.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政治层面的比较
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如右图)。
这期封面上,列举了当时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石。因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远东危机”,故认为这四个人是解决危机
材料二 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如右这期封面人物是蒋介石,他在抗战前就“预言”:国际形势的转变关重要。珍珠港事件证明了他的预想,他在美英的支持下,担任了同盟指挥。
(1)材料一中“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6分)
(2)材料一中《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
(3)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6分)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4分)
图)。
对中国的命运至军中国战区的总斯大林和蒋介的关键。首”:日本天皇、专题质量检测(二)1.选A 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中“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符,故A项正确。
2.选B 本题考查片面最惠国待遇。由“一国所得,诸国……享之”“一国所求,诸国……助之”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B项符合题意。“领事裁判权”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并未反映,排除;“门户开放”政策是指列强在整个中国范围内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错误。
3.选C 图中的情景反映了当时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4.选A 题干反映了当时北京人民认为自来水与电力照明都是外国人的东西,故认为其是圈套、腐败、鬼魂和阴谋,深刻反映了对外国人的不信任和排斥,根源是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故选A。
5.选D 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符合材料中说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①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的,②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作者没有用此观点,④错误。
6.选C 材料指出“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机械装运进口”,反映了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设厂,与《马关条约》有关,选择C项符合题意。
7.选C 列强通过《天津条约》就已经深入长江沿岸,故A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
8.选B “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这是对平型关大捷的评价。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选B。
9.选D 本题可用排除法。从时间和漫画的内容来看,A、B两项错误;由图片信息来看,作者的意图在于收复关外的大片领土,而非收复关内领土,C项错误。
10.选A 本题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关键信息:1933、1937、长城抗战、卢沟桥抗战。从时间与地点入手,排除中共抗战,就是国民党军队的抗战,故选A。
11.选C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漫画的寓意即在于此,但反映不出C项内容。
12.选A 注意时间“1937年清明节”,而国共两党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9月,④不正确。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的反侵略斗争。第(1)问,主要是注意材料时间提示,然后再分析其根本目的。第(2)问,材料二强调中国允许英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联系相关知识可知此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之一,由此判断“贼匪”是太平军。第(3)问,材料三强调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是资本输出的明显特征。第(4)问,注意图片下方的提示“日本裕仁天皇昭和时代(1924-1945)”,不难判断是抗日战争,然后回答其结果和对中国而言的重要地位。
答案:(1)打开中国市场大门。(2)太平军。
(3)材料三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4)结果: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或中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等)。意义:中国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4.解析:第(1)问,从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可知“远东危机”应与日本、中国东北有关,再结合时间“1936年”可得出答案;“影响”从对美英利益角度思考。第(2)问,解决问题的关键应结合所学从人物的地位及史实来分析。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回答国民党积极抗战的表现。第(4)问,回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1)“远东危机”指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
(2)不同意。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决定了危机的解决与否;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
(3)表现:联共抗日,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正面战场进行抗战(或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战役);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0课
西学东渐
1.有学者说: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的主要含义是()A.输入工业商品
C.瓦解自然经济
B.输入西方文化 D.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材料表明列强侵华除了对中国的抢劫,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文化,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趋势。B项正确。
答案:B
2.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魏源
《海国图志》书影与内容
A.该书关注时局,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满脑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D.作者认为“夷之长技”主要是军事技术
解析:材料信息阐述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重要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不涉及制度。C项符合题意。答案:C 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知识,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
答案:A
4.中国近代某部作品动摇了清儒正统派的立脚点,从而推衍为一切古书,皆须重新检察估价。在思想上冲破古文经学“述而不作”之旧说,打击了顽固派的“恪守祖训”,梁启超称为之“思想界之一大飓风”。这部作品是()A.《变法通议》
C.《新学伪经考》
B.《劝学篇》 D.《孔子改制考》
解析:康有为认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是“伪经”,对所有古文经进行彻底的否定和批判,在政治上打击“恪守祖训”,不愿变法的封建顽固派,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故C项正确。
答案:C
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解析: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故选C项。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他(梁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余秋雨《八千里路云和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的核心思想。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3)材料三中,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的“社会感召力”是什么? 答案:(1)核心思想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这是近代中国迈出的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康有为托古改制,撰写了《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思想。(3)积极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的启蒙,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基础巩固] 1.“他虽然不懂外语,却注意采访夷情,派人专门收集外国人在澳门出版的报纸书刊,并把懂英文的人招入钦差行辕,进行被当时顽固派认为是大逆不道的翻译工作。”材料中的“他”()A.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C.最早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D.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解析:根据题干中“采访夷情”“钦差”“翻译”等信息判断“他”是指林则徐。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故选A项;B项指的是魏源,C、D两项分别指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答案:A
2.19世纪中期,日本一位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A.《海国图志》
C.《天演论》
B.《四洲志》 D.《孔子改制考》
解析:由题目中“19世纪中期”“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可知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故选A项。
答案:A 3.“湖北自张之洞提倡学堂后,而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这说明张之洞以上举措的主要作用是()A.改变了思想观念 B.维护了清朝统治 C.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D.民主共和思潮兴起
解析:新式学堂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A项正确;B项与“新潮输入,革命已伏萌芽”不符;C项与事实不符,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教育体制才建立;D项兴起于19世纪90年代兴中会成立以后。
答案:A 4.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C.倡导变法维新
B.引介西方理论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答案:C 5.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因此,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民主制度。
答案:D
6.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清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解析:根据材料“严复……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严复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一面宣扬新思想,根据材料“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欣然接受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他们又具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故D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7.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解析:材料中体现了魏源的思想以防守为主,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故D项正确。
答案:D
8.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体用并举,人多通才。”该主张()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 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 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
解析:该主张虽然也认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却认为“体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9.梁启超认为:“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洁之,愈洁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反映了梁启超()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着眼于中国制度改革 C.着眼于维护清朝统治 D.主张对中国进行革命
解析:梁启超认为“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只有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了中国内部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外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改良,而非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B 10.《文史参考》将梁启超家族三代人誉为“国家脊‘梁’”,此“梁”一语双关,介绍了他们走的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的人生道路。梁启超获此殊荣,主要是因为他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解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口号;B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D项是梁启超的思想主张。
答案:D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色。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交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压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力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求、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态均水乳交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身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请回答:
(1)19世纪60年代哪种思想符合材料一的观点?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体现的康有为的观点。简要评论这些看法。答案:(1)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维护中国的专制制度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传统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一、讲故事, 明道理
喜欢听故事, 是人的普遍性。小故事里面, 蕴含着大道理。如果能够在小故事里面, 让学生轻松一笑, 让学生有所领悟,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证明, 学生大多数时候能从寓言里面和有趣的故事里深刻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白道理, 而且还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
二、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文化史第五单元中几位伟人创立的理论, 对学生而言, 是枯燥和难以理解的, 为了让枯燥的东西变生动,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比如在讲到毛泽东思想的时候, 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内容、地位, 而且还要让学生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事迹结合在一起。因为前者只能让学生知道毛泽东思想, 而后者让学生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事迹联系起来, 使得毛泽东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明、丰满, 也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作用。通过这样讲,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容易理解, 也增强了学生对毛泽东个人的了解。
三、充分利用学生力量, 完成课文内容
文化史当中有些课强烈地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 教师不可能样样都精通, 有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来完成课堂教学。比如, 讲《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一课中第一目电脑与网络, 充满时代气息, 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这一目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教法, 教师可以大胆取舍、整合教材, 把握三条主线:计算机产生、发展的历史———人类历史上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互联网的利弊。前面两条主线, 需要教师引导,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而第三条主线, 则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力量, 以“中学生上网利与弊”为辩题展开一场辩论。辩论后, 教师加以点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中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历史必修一卷解析】推荐阅读:
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案06-15
高三历史必修一测试题10-05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目录05-29
高中历史必修罢黜百家09-10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试题09-24
历史必修三专题四整理10-05
历史必修二第三课10-12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现代中国与历史记忆方法11-02
高中历史必修课本知识点09-08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