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篇1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三、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

二、辛亥革命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

三、罗马人的法律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

二、美国1787年宪法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

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美苏争锋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新兴力量的崛起

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学习与探究之一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学习与探究之二 模拟古罗马法庭必修二:人类社会经济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进

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史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三、“蒸汽”的力量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二、罗斯福新政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一、欧洲的联合二、发展的亚太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学习与探究之一 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学习与探究之三 为哥伦布领航学习与探究之二 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

必修三: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二、汉代儒学

三、宋明理学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蒙昧中的觉醒

二、神权下的自我三、专制下的启蒙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四、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二、追寻生命的起源

三、人类文明的引擎

四、向“距离”挑战

一、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二、碰撞与冲突

三、打破隔离的坚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篇2

下面我以《新文化运动》为例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神入”教学法。

一、利用图片、故事、音乐、影象资料“神入”历史

为了帮助学生“神入”历史, 运用一些历史图片、故事、音乐、影象资料都是必要的。这些载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 相对于文字材料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想象, 促进其思考。学生通过欣赏音乐、聆听故事、观看图片、影象, 能够迅速进入历史场景。当然, 教师在学生观看完图片和影像后, 要适时地进行总结。

例如, 在上《新文化运动》这节课时, 我以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胡适作词的校园歌曲《兰花草》导入。学生在耳熟能详的歌声中, 一下子进入了这节课的历史情境。在讲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 运用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图片对联:“帝泽乾坤大, 皇恩雨露深”以及通过鲁迅描写的《药》中的馒头故事片段 (华老栓是一名普通的市镇市民, 夫妻俩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 他不去求医, 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拼命积攒铜钱, 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 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当时人们的思想是十分得愚昧和迷信, 从而导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一个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迷信与专制”。当然,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 也可以播放《新文化运动》等影像资料。

二、通过角色扮演“神入”历史

为了有效地“神入”历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表演历史剧, 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 试图再现历史。可以让学生就书上的历史图片设置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设想和历史人物进行谈话、组织现场模拟采访等等。

例如, 在讲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时, 我感觉到教材内容干瘪, 没有什么故事性, 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 课前我安排了几位学生编排了一出话剧。故事大致情节是讲民国初年, 有一女子唐氏19岁, 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 未婚夫就死了, 为了做烈女, 唐氏选择自杀殉夫, 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 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的悲情故事。

学生所编的台词都是依据教材、课外资料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觉得自己走进了历史, 融进了历史, 从而深切体验到了历史人物的情感、历史事件的意义。而且在无形之中学生很容易推出这个结论:20世纪初, 人们仍旧受着旧道德的严重束缚。这样我就很自然地引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二个内容:“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三、充分利用史料“神入”历史

“神入”历史尤其需要研究历史原本和形成时期的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 上课时再回忆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有限, 很多时候提供资料的工作是由教师完成, 然后在课堂上以阅读的形式出现。

例如, 在讲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时, 我让一名学生阅读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上邪》文言文版: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 然后让全班学生用白话文形式集体读出课件上的翻译:“天啊!我要和你相爱, 一辈子也不断绝。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 长江、黄河都干枯了, 冬天雷声隆隆, 夏天下起了大雪, 天与地合到一起, 我才敢同您断绝!”

通过《上邪》文言文版和白话文版对比, 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 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因此, 我引导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因此, 通过史料“神入”历史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通过有效提问“神入”历史

采用“你的观点是什么”“能不能谈谈你的看法”等形式的提问是历史“神入”教学法常用的方法, 好的提问也可有效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但这都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点拨。

为了有效地“神入”历史,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 精心设计问题, 比如, 教师可以设计:你能神入某某的内心世界吗?通过“假如我是……, 我心里会怎么想 (或怎么打算) ”等、“假如我处于当时的情势下, 我会怎么办 (或我会感受到……气氛) ”等、“我从……角度加深了对历史事物的理解”等问题, 神入历史人物的内心, 置身于历史现场, 具体地理解历史。

例如, 就“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这一内容而言, 可以这样提问:假如你是民国初年那个19岁的唐氏, 你的感受如何?你会起来反抗吗?你有那个能力起来反抗吗?在讲到新文化运动影响时, 通过展示一则材料:1924年, 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时进行“你最崇拜的人物” (孙中山、陈独秀、蔡元培、胡适、孔子、庄子、康有为等) 测验, 投票结果得出民主共和思想压倒儒家思想, 因此, 得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结论。我们可以提问学生, 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 你会投谁一票呢?通过这些提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 有助于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篇3

一、整体编排体例上过于注重政治。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必修Ⅰ主要讲述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人教版、岳麓版等也是如此。但是,主要讲述政治并不等于完全不去涉及相应的经济、文化等内容,如专题三第2课“辛亥革命”中,竟然对三民主义只字未提,由此造成的影响是我们对于其历史功绩和局限性的分析缺乏理论依据。再者,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中,丝毫没有提到英、美、法、德四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这样学生对这些国家代议制确立的深层次背景难以把握。

二、课题使用追求词藻的华丽,有失偏颇。如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这个题目的使用有些夸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当今世界两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将社会主义冠以“人类的阳光大道”似乎有些牵强。因此,笔者认为这个题目的出现有一种加剧两种社会制度对立的意味,将其改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既通俗又实用。还有专题七第1课“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第一子目“光荣革命”的使用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作为史学教育工作者,每个人都知道“光荣革命”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二者的关系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以我们本着严谨的态度,切忌用小标题来代替大文章。再例如,专题九第3课“走向多极化”第一子目用了“别了,雅尔塔”的标题,可能受到毛主席《别了,司徒雷登》的影响,但给人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三、语言表述方面失误过多。教材第8页的“课前提示”中写道:“秦汉‘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政体”是一个特定概念,它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一国政权组织形式。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体就是君主专制,而当今社会的两种政体是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因而此处应改为“‘大一统’局面”更为合理;教材第83~84页写道:“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第五条第一款”。而3月16日,以新华社电的形式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其中写道: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见,这里不是把该内容写进第一款,而是写进了《宪法》第五条,作为第一款。 第139页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种族歧视问题,只提到黑人3/5的史实,实际上“未课税的印第安人不算”更能体现;第161页关于法国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论述中提到“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点不够准确。众所周知,这次革命出现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许多公社委员如欧仁·瓦尔兰、欧仁·鲍狄埃、弗兰克尔·莱奥等都是第一国际的出色活动家,不能说完全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应该承认当时“普鲁东主义和布朗基主义在工人运动中还有很大影响,马克思主义尚未占统治地位” 更具说服力。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试想这套漏洞百出的教材怎么能够指导广大学生提高历史知识水平呢?

四、在内容的详略处理上不够恰当。如专题四第3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中,香港问题的由来可以作为课本页脚注释;专题七第一课“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中,“小密室的演变”可作为课本中的“知识链接”,另外本课没有涉及英国的两党制问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遗憾或失误。更为遗憾的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居然只编排了一个课时,而旧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的第五章、第六章,下册第一、二、三章全部都是我党的探索奋斗史。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两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个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四情”(国情、省情、地情、校情)教育;或组织他们参观革命纪念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或组织他们参加社会的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劳动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 因而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未免有些平淡。

五、专题小结与测评中的“问题研讨”设置不合理。研讨是针对广大专家和学者而言的一个特殊用语,把它强加给学生似乎难以想象。特别是从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开始,每个问题研讨的难度都较大。没错,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想过后果吗?它同样也会使中学生对学习历史“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从当前情况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降低,使这个所谓的“副科”更加无人问津;再从深层次讲,现实中鄙视文科、“重理轻文”的现象很普遍,课后习题难度过大就影响到以后文理分科中学生选择学习文科的积极性。纵然这个教师讲课很精彩、很幽默、很受学生欢迎,可是这时候的历史就演变成他们放松精神,享受生活的工具了。

诚然,在长期旧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阴影之下,人民版历史教材就像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很多方面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也不可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全的成熟,我们不能做一个苛刻的挑剔者,更不能成为新课改步伐的阻挡者,本着对学生负责、对高考负责的态度,承认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所以笔者很同意江苏省连云港市振云高级中学房莉老师提出的观点“理解是永恒的普世原则,具体到历史教学中,理解就是教师挖掘出教科书中有层次性、丰富性的逻辑体系,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拓展视野,而且体系本身也成为学生探究的对象,成为‘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既要有对新教材的‘批判’意识,更需要有对新教材的包容、理解意识,理解基础上的批判性更有说服力、震撼力”。

参考文献:

沈为慧.对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几点质疑 乔明顺.世界近代史 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4-1-25(1).

王秀章.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思考 房莉.“谁解个中味”——浅谈人民版的“另类”风格.

(作者单位:陕西省定边中学)

责编 / 齐鲁青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篇4

主编 朱汉国 副主编 马世力 编委 王子今 刘 军 郝瑞庭 本册主编 王子今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古代中国曾经有许多发明创造,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宝库。“四大发明”等贡献,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放射着永久的光辉,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丰富多彩、成就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都创造出灿烂的精品。本专题的教学,应当让学生认识古代中国的科技进步,领略古代中国的文化成就,在初步了解中国科技史和文化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科技和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应当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后来发展滞后的原因。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于突出说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主要成就,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注重文物资料的利用。

难点:是涉及范围比较宽阔,如对于古代文化的介绍,既要涉及先秦散文、《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时代特征的区别,又要关照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以及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的不同。

■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了解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判断分析,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相关问题。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向学生展示大量历史材料的同时,要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料。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深入体验,主动探究,独立思考。能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的现象,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随时关注并予以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及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科学技术发展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教材介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课文通过大量的考古材料、文献资料等概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历程。◆首先,教材从总体上概括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情况,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接下来,教材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几方面介绍了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

[纸的发明] 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汉代,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据20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汉麻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但这些西汉麻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学术界尚有很大争议。《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准确记载造纸术发明的文献记录,有比较大的影响。《后汉书•宦者列传•蔡伦》记载:蔡伦造纸之前,书写记事的纸实际上是丝织物(缣帛),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出植物纤维纸。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

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其柄指南”的“司南之勺”。此后,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了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二四《杂志一》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西方直到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的《药议》中又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方法:第一种是“水浮法”,就是把灯芯草剪成几小段,横穿在指南针上,让指南针浮在水面上。第二种是把指南针放在指甲上,叫做“指甲旋定法”。第三种是把指南针放在碗边上,叫做“碗唇旋定法”。第四种是把指南针用线吊起来,叫做“缕旋法”。此外还有所谓“指南鱼”,就是把人造磁铁片做成鱼形,放在水面上指示方向。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元朝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由于宋代期间与阿拉伯地区海上往来频繁,指南针很快就传到阿拉伯地区,其后又传到了欧洲。欧洲关于指南针的记载最早见于1190年。

[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火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在长期的炼制丹药过程中,发现硝、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能够燃烧爆炸,由此诞生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581—682)在《孙真人丹经》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

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黑火药主要是硝酸钾、硫磺、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遇火易燃,燃烧起来相当激烈。燃烧时发生的主要反应是:2KNO3+S+3C=N2↑+3CO2↑+K2S。体积很小的火药点燃后,由于氧化还原反应迅猛进行,在短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使产生的大量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增至几千倍,假如反应发生在密封的容器中,就会发生爆炸。易燃烧能爆炸的混合物为什么又称为“药”呢?这是由于它的主要成分硝石(硝酸钾)、硫磺是古代中医治病用的重要药材,火药在发明之后亦被列为治湿气、避瘟疫、治皮肤病的药类,更重要的是火药的发明来自长期炼丹制药的实践,因而被称为药是十分自然的。

人们发明了火药,很快在军事上发挥了它的作用。在北宋初年火药技术已较完备,并开始使用在军事方面。最初研制推广了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药武器。稍后,曾公亮、丁度等人编著的《武经总要》中记录了多个制造火药的处方,根据不同的军事需要,配制不同的火药。比如有所谓毒药烟球火药法,蒺藜火球火药法,火炮火药法等等。这些处方非常具体、详尽、实用,这些处方与后世黑火药的处方已十分接近。

自宋初开始,火药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许多史料都有关于火炮的记载。北宋末年,在宋、金战争中发明了“霹雳炮”、“震天雷”等杀伤力较大的火炮。据《金史》记载,“震天雷”威力很大,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到了元初,出现了铜铸火铳。这种武器具备了炮的雏形,有较大威力。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元朝至顺三年(1332年)铜火铳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铳。明代以后,火药兵器有了更大发展,出现了具有手榴弹、地雷、水雷等现代武器雏形的兵器,以火药作为推进动力运送火药至敌方爆炸的火箭也出现了。火药及其武器最初是被宋兵使用,稍后,金兵也研制发展了自己的火药武器。蒙古人在同金兵的战争中俘虏了金国工匠之后也掌握了火药及其武器,并且在西征时把火药传到阿拉伯地区。大约在8、9世纪时,中国火药的主要原料——硝石传到了阿拉伯、波斯等地。在12世纪后,阿拉伯等国的书上才提到硝石。阿拉伯人叫它为“中国雪”,波斯人则叫“中国盐”。欧洲人是在13世纪从阿拉伯人那里知道了火药,他们学会制造火药是在14世纪中期以后的事。

火药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的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和战术革命,各种各样的火器被制造出来了,火器的强大威力改变了战争的面貌,改变了军队的编制、战法和整个指挥系统。火药的发明对经济、社会生产和文化娱乐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印刷术的进步]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又一伟大发明。印刷术的发明对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宣传普及,对世界的文明和进步,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在进行文化学习时首先要互相传抄教材,这样做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为了提高效率,避免抄错,汉灵帝的大臣蔡邕借图章的办法,把文章刻在石上,再涂上墨,然后用纸拓印就成为书了。这是最早的印刷术。但是,拓印有很大局限性,不仅费时费力,且难以存放保管。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迅猛发展,对印刷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石版拓印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当时的印刷品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宣传品。隋唐时期佛教盛行,佛像、佛经需求量很大。二是刻印诗集、音韵书和教学图书。唐代诗歌盛行,流传甚广,男女老少十分喜爱。三是历法、医药等书籍的印刷。唐代农业已有很大发展,各地农村出于掌握农时的需要,民间刊印的历法书十分盛行。医药在唐代也得到发展,有关书籍也大量刊印发售。另外科举考试已制度化,社会对书籍需求量非常大。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之后,逐渐发明了“刻版印刷术”(亦称“雕版印刷术”)。这种技术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

宋代的雕版印刷术更加发达。宋代刻工技术优良,纸墨装潢精美,后世藏书家对宋版书十分珍视。宋初,最艰巨的雕版工程是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于成都开始版印全部《大藏经》,计1076部,5048卷,历时12年才雕印完工,雕版有13万块。可见,雕版印刷虽然是印刷术中一项重大的技术发展,但仍然是费工费时。大部分书往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完工,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大量地方。印量少又不重印的书,版片印完后便成废物,造成了人力、物力、时间浪费。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从根本上解决了雕版印刷的缺点。据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仁宗庆历年间,毕升曾采用泥活字排版印书,这是现知活字印刷的最早记载。因此,史学界都把毕升当作活字印刷的发明人,庆历年间为中国(也是世界)活字印刷之始。毕升用胶泥制成泥活字,一粒胶泥刻一个字,经过火烧处理使之变硬,成为供排版用的活字粒。毕升的活字印刷术以边上有框的铁板为版,铁板上放入松香、蜡以及纸灰的混合物。排版时字粒就排放在铁板上,排满一版即在火上加热。松香、蜡等遇热融化,然后用手板将排好的活字粒压平,冷却后便成为可供印刷之用的字版。印完后,松香、蜡再加热融化,将活字取出以备再用。从沈括记载的毕升泥活字印刷工艺看,毕升采用的泥活字印刷,从活字制作、拣字排版、印刷,到拆版还字,工艺相当成熟。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与二十世纪盛行的铅字排印方法完全相同。它较之雕版印刷既能节省费用,又能缩短印刷时间,非常经济方便。不仅在中国,在世界印刷技术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影响十分深远。

本课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难点:科学技术领域中的知识、资料等内容,科学技术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了重要作用,都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性问题(如核技术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1.鲁迅在《电的利弊》一文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他在《随感录》中还写道:“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我们在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时候,应当怎样理解鲁迅的话? 答案提示: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虽然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但是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却阻碍了科技推广和进一步的发展,使近现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于先进国家。

2.有哪些原因促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取得领先于世界的重大成就? 答案提示:国家的统一;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文化传播的需要;教育的进步;个人对科技的探究等。

[自我测评] 简要总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学成就和文化教育。

答案提示:以纸的发明为例,从现有资料看,纸的发明和普及是在汉代。应当启发学生通过课外阅读,重视纸向世界其他地区普及的历史过程。有关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应当提示学生注意相关发明对世界航海技术进步的意义。关于火药的发明和使用,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有关论述。对于印刷术的发明,应启发学生通过相关课外资料说明问题。

[材料阅读与分析] 应该怎样理解李约瑟的这段话? 答案提示:儒家重道轻器的传统观念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知识链接] 建议启发学生发现其他类似的资料。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对科学技术史领域中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学习科学技术史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智能表现差异进行观察和评价,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

评价学生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精神、价值观、方法。如:评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积极竞争的精神;崇尚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发展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等。[评价方法] 观察法、活动法、问答法、个人作品档案法、测验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课堂教学评估记录法等。

[评价过程] 通过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力是否强烈;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像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乐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研究;能不能关心科学技术,热心参与有关活动,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通畅;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动手能力、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如何;要注意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通过让学生回答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问题,评价学生阅读和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价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评价的方法和过程,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尤其要注意对过程的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五)历史问题注释

[蔡伦] 蔡伦(62—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入宫为宦。章帝章和元年(87年)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发明造纸术。安帝元初元年(114年)封龙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去世,葬在封地。

[放马滩纸]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幅纸质地图。这幅纸质地图的纸质薄且软,纸面平整光滑,用黑色线条勾绘出山脉、河流、道路图形。因墓内积水受潮,已残破成为有规则的碎片,现碎片长5.6厘米,宽2.6厘米。放马滩出土的麻纸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实物纸张,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目前,史学界、科技界的争论已经尘埃落定,大家一致认为,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纸张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这比蔡伦造纸要早300多年。

[宋水浮法指南针] 据有关资料记载,指南针的发明年代很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关于指南针的用法,他曾经做过关于指南针的4种试验,其中就有水浮法(即把指南针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可以说是世界上指南针使用方法最早的详细论述。北宋晚期的寇宗爽所编的《本草衍义》中详细地讲到在指南针上穿几根灯草,就可以浮在水面上了。

水浮法,在中国指南针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已经发现的古代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可以看出,中国从两宋起,历元、明到清初,水浮法指南针在航海上和堪舆上都一直使用,有的还使用到清代的中后期。沈括的方法,仍然为近代罗盘和地磁测量仪所采用,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而现在航空和航海使用的罗盘,就多以水浮磁针作为基本装置。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这是记录在《论语•为政》中的孔子的话。全句是:“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大意是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施行,就能减少懊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说的话,见于《论语•为政》。原文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大意是说,由啊,我告诉你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中国古代农学]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农业科学技术理论是最丰富的,农业科学技术始终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唐代光是关于畜牧兽医、园艺、经济作物、农具的著述就有20多种。明清两代的农学著述更是空前,共有250多种。中国古代有些农书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例如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就得到达尔文的高度评价,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说:“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就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在一部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指《齐民要术》)中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至于农业科学技术实践也是最丰富的,实践的领域是最宽广的,实践的社会效应是最大的。

[中国古代医学]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为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奠定了基础,其后各代的医书都是沿着这一方向和道路发展的。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此后很多朝代都有医学家对中医药学进行科学的总结。明代李时珍是集大成者,他的《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达尔文在自己的名著《人类的由来》中也引用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材料。中医学的医疗技术更为世所称道,历代名家辈出。例如汉代的华佗以精巧的外科手术和先进的麻醉术而闻名历史,他还精于针灸,提倡体育锻炼防病治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后世各朝代也相继产生了一些突出的医家,他们为中医学的发展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 中国古代艺术■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知识与能力] 以文字、画面及有关声像资料,使学生得到有关古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础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应当比较全面地体验古代艺术的各种形式,认识其丰富内涵。相互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取长补短。

教师应注重直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把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及综合媒体结合起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精美艺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情绪。

可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分发挥学生艺术方面的潜力,利用讨论、分组表演、自由创作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发挥和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多姿多彩的风貌,培养学生体验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丰富生活内容,培养内心的艺术情操。

通过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学习,观察,体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增强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杂技、到书法、篆刻、绘画、雕塑,艺术门类齐全。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教材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着重介绍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方面的内容,勾画出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总体脉络。

[“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种独特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深远。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书法已经开始用抽象、简化的线条描述事物,具备了运笔和结构的意趣,初步确立了汉字书法空间的结构美,与绘画拉开了距离,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形体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也更加均匀对称。金文的线条能较多地体现书法笔意。

战国最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是体势方整、笔画圆活、雄浑古朴的石鼓文。石鼓文是刻在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南发现的10个鼓形石上的书法作品。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后来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石鼓文的书写者在字形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组合规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使它成为书法艺术空间塑造在早期的第一批理性成果,其审美指向至少决定了往后数百年的秦汉书法发展的轨迹。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过整理规范后推行全国的文字,所以也称秦篆。小篆是在大篆基础上发展简化而成。其结体圆长、笔画粗细匀称、藏头护尾、不露锋芒。线条非常美观。代表作有秦李斯所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隶书盛行于汉代。隶书有古隶和今隶之分,古隶即汉以前的隶书,又称秦隶。今隶即汉以后的隶书,亦称为“汉隶”。隶书打破篆书屈曲圆转的形体结构,变纵势为横势,成宽扁状,左右舒展,笔画讲求波磔,横画为蚕头燕尾形状,是一种具有浓重装饰趣味的字体。隶书艺术以两汉成就为最高,今遗存有不少这一时期的碑刻和简牍书作品。《张迁碑》、《曹全碑》为其代表。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书蕴涵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隶书的产生,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属隶书的变体。其形体方正,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弋、撇捺构成长短正斜、俯仰照应,比篆隶更富变化。楷书名家有曹魏的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钟繇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王羲之世称王右军,其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也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其《乐毅论》、《黄庭经》等,是楷书杰作。

唐代是楷书的鼎盛时期。唐代书法,各体皆备,名手辈出,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完全可以和辉煌的唐诗相媲美。欧阳询(557—641)是唐初十分重要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用笔峭刻劲绝,法度森严,笔画瘦硬,结体平正而险绝,端庄严整而不呆板,所以,他的字为后来学书者所重视。他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他们的字都深受王羲之的影响,风格偏于瘦硬。

盛、中唐之际,书风发生了改变,代表人物是颜真卿。颜真卿—改先前书风,开创了深厚雄健、气势磅礴的书体。他的用笔以中锋铺毫,沉稳厚重,点画刚峻丰满,如浇如铸。挫折方笔峭劲,捺画力运奋拔。字的结体左右向内抱合,劲力内充而气象开阔,以拙为巧,风格雍容大度,宽博雄伟,称为颜体。颜真卿是唐代的史臣,为国捐躯。后人评他的字时,以为同他的人格一样,正直忠烈,刚胜于柔,内美外溢。

唐代后期的柳公权创瘦硬挺拔、结体遒媚的柳体。柳公权出于颜体,但避开颜体的肥壮,而变为瘦硬森挺,多方笔而斩钉截铁,中宫收紧,四维开放,使人感到既紧峭,又舒和。于是,柳公权又开了新体。唐代楷书,特别颜体和柳体,世称为颜筋柳骨,是对王羲之书体的一种突破,它的最大特点是充盈其中的力量感和外在形式上表现的峻峭严谨、刚劲果断。

宋代楷书名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此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元代赵孟fu用笔圆转秀劲,风神妍媚,一变宋代书法风尚,后世称为赵体。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赵孟fu并称为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

草书独立成体是在汉代,其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个阶段。章草产生于隶书盛行的汉代,横画和捺笔保持隶的波磔,它是由隶书简率的写法演化而来,所以又称为“隶草”。章草结体简约,一字之中笔画牵引相连,但字字之间彼此独立,章法取直行纵势。章草名家西晋有陆机,其代表作是《平复帖》。著名刻帖有三国时的《急就章》、西晋的《月仪帖》等。今草又称小草,是在章草基础上,采用楷书体势笔意发展形成。历史上很多人认为,今草为后汉张芝所创,尊他为“草圣”。事实上,今草于魏晋发展至东晋趋于成熟,东晋王献之在继承他父亲王羲之草书基础上,创造了今草的新风格,且流传至今。王羲之的《十七帖》和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都是今草的传世名作。今草的明显特征是:以圆转的笔势取代章草的方折;脱去含有隶意的章草波磔,加强点画之间、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引带,连绵不断。

狂草又称大草,始于唐代,较今草更为狂放,其用笔大起大落、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骛,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怀素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把他的字与张旭的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书写时简易、流畅。行书的结体有的近于楷书,有的近于草书,近于楷书成分多的称为行楷,近于草书成分多的称为行草。行书的点画常常强调游丝引带,而笔锋使转遒丽明快,活泼自然,好像行云流水一般。行书经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变革,使其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王羲之的行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特色,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历代书法家都推它为“天下第一行书”。通篇写得从容不迫,章法自然,气韵生动。《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被元代鲜于枢评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无意作书,所以使此幅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宋代四大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擅长行书,并往往在行书中流露自己的感情和意趣。元代赵孟fu的行书风格温文尔雅。明代董其昌的行书则章法疏朗、风格淡雅秀逸。

[画中有诗]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即中国画)。中国绘画的最早遗迹可上溯到远古的岩画和繁荣于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非常丰富的装饰纹样。如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出的人面鱼纹盆。

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绘画已有了相当的进步。湖南长沙战国楚墓中发现的一幅《人物龙凤图》帛画,是中国早期绘画作品中的杰作。后来又在附近的一座墓葬中发现了另一幅帛画,即《人物御龙图》。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绘画大致确立了中国工笔画的基本表现手法。

秦汉王朝,绘画艺术走向繁荣。汉代宫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筑物上多有壁画,用以宣扬礼教,褒扬功臣,如西汉麒麟阁,东汉云台画功臣像、鲁灵光殿壁画包括天地神灵历史人物等。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特别是陆续出土的帛画,对了解此一时期的绘画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处于长期分裂混乱之中,绘画艺术仍在曲折中得到发展。佛教美术勃然兴盛,遍及南北。中原地区寺庙壁画现虽已荡然无存,但石窟壁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吐峪沟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这一时期的壁画,展示出高超的艺术造诣。这一时期,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萌芽。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追求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突出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的水平。这一时期的绘画以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最具有代表性。顾恺之是中国著名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作品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了。它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卷轴画。

隋代画家展子虔以《游春图》这—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而被载入史册。《游春图》的出现,对唐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被视为“开青山绿水之源”,在山水画发展上具有奠基意义。唐代是中国画走向成熟的时期。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变题材,在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有流行。但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的优势,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人物画家吴道子,是盛唐时期中国最负盛名的画家,被历代誉为“画圣”。《送子天王图》是宋人对他作品的临摹本。继吴道子之后,在唐代中期又产生了两位重要的人物画家,这就是擅长描绘宫廷女性的张萱和周方。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是描绘天宝年间杨贵妃的妹妹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带随从出游的场面。周方绘画曾受张萱影响。他的肖像画颇能传神,善于抓取对象的神态特征。《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萌芽于东晋南北朝的山水画至此时有了明显的进步,富丽精工而富于装饰性的青绿山水得到社会的欣赏,水墨山水也相继开始抬头。

宋代绘画是继唐以后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座艺术高峰,可以说宋代是中国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宋代有国立画院,是全国绘画创作的中心。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最有建树的是广泛表现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和《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就是宋代画院的画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图中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的繁华热闹的景象。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为历代古画中所罕见,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艺术修养和表现能力。同《清明上河图》一样气势宏大的还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发展最为显著,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以赵佶为代表的院体花鸟画都具有高度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鸟画已开水墨写意之先导。文人学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着重表现主观情趣,与民间画工及宫廷花鸟画的高度写实、刻画入微的画凤迥然不同。与宋王朝先后并立的辽、西夏、金等王朝统治下的多民族聚居的中国北部地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画家。辽金地区的文人土大夫绘画在北宋文人画传统基础上加以发展,对元代文人画有着直接的影响。

元代山水花鸟画则有较大的发展,其中著名的书法家赵孟fu是一个代表。他重视神韵,追求清雅朴素的画风。他还强调书画同源,书法入画,这是中国画在形式美方面的重要开拓。他在这方面的提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中、晚期具有影响力的是所谓的“元四家”,即黄公望、倪瓒、吴镇和王蒙。他们的山水画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元四家”的作品更注重笔墨技巧,更讲究意境神韵,使山水画的美学价值更加提高。他们的作品偏于淡远、萧疏、幽深,对后来的明清山水画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代画家中最强大的画派是吴门画派,即苏州画派。吴门画派的领袖沈周同他的学生文征明、唐寅,再加上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沈周的大幅画如《庐山高图》,长林巨壑,一气呵成。唐寅字伯虎,是沈周的学生。他多才多艺,疏狂放任,不墨守成规,山水、花鸟、人物皆精,工笔写意俱佳。他留下的作品较多,如《孟蜀宫妓图》、《桐阴清梦图》等。吴门画派的笔墨技巧和表现手法,以及对意境的创造,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清代前期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朱耷和石涛。朱耷又名八大山人,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画家,他画的鱼、鸟等动物个个桀骜不驯,他画的景物也都是荒山怪石,松枝败叶,表现了他孤高冷傲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石涛自称苦瓜和尚,在山水画方面成就卓著。清代曾经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而且大都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扬州八怪”中最有名的是郑燮。郑燮,号板桥,擅画竹、兰、石。“扬州八怪”的艺术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明清绘画中另一值得瞩目的发展是民间绘画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的繁荣兴盛。书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图以吸引读者,绘形写景,备极生动。年画则由于雕版套色技术的成熟得以进步推广普及。明清年画继承了宋代绘画的传统,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法,描绘社会生活,表现神话传奇及英雄人物,反映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手法活泼自由,色彩红火热烈,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金声玉振]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工具和进行集体劳动时,原始音乐便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原始时代的古乐表演形式常是诗歌、音乐、舞蹈不同程度的结合体。

传说中夏代的代表性乐舞是《大夏》,又称《夏八佾》。夏代的乐舞还有《九招》和《九歌》。《招》即《韶》,可以说《九招》就是《韶》在夏代的发展形式。传说夏的末代王桀有歌舞伎三万余人。

商代的代表性乐舞名大huo又称《韶huo》或huo。商代另一乐舞是在“桑林之社”中用的《桑林》。“桑林之社”既是祭祀祖先,也是男女聚会结交的活动。此外,商代还有一种求雨的舞蹈,称《雩》。雩(yu),是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仪式。周代的代表性乐舞有《武》和《象》。《武》又称《大武》,歌颂周武王伐纣战争的胜利和国家在周、召二公辅佐下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形。《象》又称《三象》,歌颂周成王讨伐殷人叛乱的胜利。西周这些与礼仪结合的音乐,被称为雅乐,其基本风格特征为庄严肃穆。周王朝已建立了庞大的音乐机构——大司乐。

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编定《诗经》。其中300篇是可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民间。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了《楚辞》中的《九歌》,是中国古代大型的声乐作品。《九歌》里的湘君、河伯、水鬼等都是神的名字,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祭神宗教歌曲。

秦朝设置了管理国家音乐文化的机构——乐府。这一机构在汉武帝时又得到加强。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都曾经亲自作歌。乐器进一步发展是秦、汉时期音乐的又一特点。

西晋时形成南北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民族的融合。5世纪末,南方的清商乐流入北朝;6世纪初,南方的鼓角横吹曲被称为“北歌”。

383年,前秦的吕光征龟兹,龟兹乐被带到凉州,与中原音乐结合成“秦汉乐”(后称“西凉乐”)。4世纪中叶更有天竺国(印度)音乐传入,高丽音乐等也于5世纪中叶陆续传入。频繁的音乐文化交流,对当时的音乐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甚至将音乐看成为精神寄托的避难所。三国阮籍的古琴曲《酒狂》即是一例。清商乐与琴曲占主导地位,音乐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

唐朝政府设立了庞大的音乐机构,同时执政者也曾致力于制订雅乐。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是隋、唐时期汇集在宫廷里的俗乐的总称,它包括汉族、少数民族、中国和外国的音乐。从隋初的七部乐到唐贞观时的十部乐,包括燕乐、清商乐、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和高丽乐。不入十部乐的还有扶南、百济等和属于鼓吹系统的鲜卑、吐谷浑等多种伎乐,十分丰富多彩。燕乐包括各种声乐、器乐、舞蹈乃至散乐、百戏等多种体裁、形式,而其主体则是歌舞音乐。歌舞音乐中,当时的雅乐,实际已受燕乐颇大影响,具有多种成分交融的特点。像《秦王破阵乐》等著名乐曲,既用于燕乐,也用于雅乐。宋元时期主要的说唱音乐是鼓子词、诸宫调。鼓子词的音乐是用一首曲子反复咏唱,中间插入散文讲说,以说唱故事。诸宫调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子联成一个套数,把不同宫调的若干套数或单曲连接起来,用以说唱长篇故事。如董解元作词的《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的形成和发展,为戏曲音乐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宋元时期的音乐,形成了以杂剧、南戏为中心的南北曲音乐系统,成为影响到歌舞、说唱、以至器乐等多种音乐体裁的巨流。

明清两个朝代是中国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明中叶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催化剂。这一时期,民歌、说唱音乐、器乐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曾有许多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他们宝贵的音乐艺术论著为音乐艺术和音乐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朱载育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在世界音乐史上记录了光辉一页。

[宫廷舞和民间舞] 中国古代的舞蹈与音乐往往结合在一起。音乐、舞蹈最早产生于生产劳动之中。但远古的乐舞和巫术也有密切的关系,远古人以为通过乐舞可以得到神灵的庇护和赐福。在甲骨文中“舞”和“巫”是一个字。殷商尊神,祭祀是头等大事。巫师也就是职业的音乐家、舞蹈家,地位显赫。他们对中国远古的音乐、舞蹈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周朝建立与宗法制相一致的礼乐制度,确立宫廷雅乐体制和乐舞的教育体制,以强化其统治。西周制定了十分严格的乐舞制度,如对参加祭祀乐舞的人数,也明确规定了各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如“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如有违反就是“僭越”或是“非礼”,要受到谴责和制裁。但是到了东周“礼崩乐坏”,“雅乐”逐渐丧失了活力,民间乐舞以其清新活泼,富有生命力的锐气,取代了僵化了的雅乐。

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崩乐坏”给民间舞蹈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民间群众舞蹈和贵族士大夫家女乐(专业艺人)的兴盛,使舞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诗经》中的《国风》绝大多数是北方的民歌。南方的民歌,则保存在伟大的诗人屈原整理的楚国的《九歌》中。这些民歌在演出时,据说有舞蹈相伴。秦始皇创设乐府,并首倡“角抵”之戏。角抵的起源为原始社会的格斗游戏——武舞,反映了黄河流域黄帝领导的氏族与蚩尤领导的氏族间的一场激烈战争。汉代宫廷乐舞汲取了民间乐舞鲜活生动的风格,有很显著的发展。武帝时,专门设立官署乐府机构。乐府的工作人员和歌舞艺人达800余人,负责收集和改编散见于民间的歌舞。由秦的“角抵”发展而来的“百戏”是汉代盛行的大型歌舞,集中体现了汉代音乐、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的水平。

三国时代,曹操统治的北方,杂技百戏仍盛行不衰,曹丕设立了“清商署”。此后魏晋、南朝的俗乐总称之为《清商乐》。

两晋南北朝继承了汉魏乐舞贴近社会生活的传统,西曲、吴歌、杂舞等盛行一时。

唐代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太常寺、梨园院、教坊司等,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舞蹈家公孙大娘、杨贵妃、梅妃、谢阿蛮、李可及等如群星丽天。唐代宫廷伎乐除《清商伎》为汉族乐舞外,《西凉伎》则为西域乐舞和中原汉族乐舞的混合体,其他如《龟兹》、《安国》、《疏勒》、《康国》,都是少数民族乐舞。外国乐舞则有《天竺》、《高丽》两部。西域少数民族乐舞中以《龟兹乐》最为重要,《龟兹乐》指今新疆库车一带的乐舞,至今库车仍被赞之为“歌舞之乡”。唐代乐舞最著名的是歌颂帝王功德业绩的《秦王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等。唐代用于宫廷宴会的乐舞称燕舞,分堂下(立部伎)和堂上(坐部伎)两种。燕舞要比雅乐有更多的娱乐成分和更高的观赏性。其大曲,是最辉煌的部分,代表了燕舞的最高艺术成就,把中国宫廷乐舞推向了顶峰。其中《霓裳羽衣曲》,把传统的清商乐和印度佛曲糅合在一起,集中了唐代和前代的音乐舞蹈精华,令人叹为观止。

宋代的宫廷乐舞为诗歌、舞蹈、大曲结合起来表演的“队舞”,有72人表演的《小儿队舞》和153人表演的《女弟子队舞》。元明清各代虽也有燕舞,尽管规模可观,但是已无昔日辉煌。宫廷演出,逐渐让位于戏曲了。

[戏曲] 中国戏曲有久远的起源。

有的学者认为,戏曲最初的源头,可能与汉代的一些民间“百戏”表演节目有关。杂剧、南戏是宋元两代新兴的戏曲。杂剧在北方,经过宋金时代的发展,到元代达到鼎盛时期。杂剧和南戏到明代出现不同趋向,杂剧渐趋衰微,南戏转向兴盛。由于南戏在中国南方不断流传,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并根据各地语言音调不同,而不断派生出多种南方戏曲声腔,有: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江苏的“昆山腔”等。

“昆山腔”亦称“昆曲”。它的音乐绝大部分是经过长期积累的南北曲曲调,并非昆山一地产物。南北曲在明代已走向融合,而昆曲就是南北曲的集大成者。但由于昆曲适应上层观众需要,创作和表演上过分追求文雅和雕琢,到明末清初便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地方戏曲声腔兴起的新局面。

明清时期,杂剧、南戏都有所发展,新兴起了多种戏曲音乐。

本课重点:通过学习古代艺术的内容使学生逐步理解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本课难点:培养学生学习古代艺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加强学生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淮南子•本经》中这段话记录的传说有什么意义?

提示:“天雨粟,鬼夜哭”,说明文字的巨大威力。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经验得以流传,使得人类的智慧得以发挥。人类将摆脱以往的愚昧和黑暗。有关“仓颉作书”而导致异象的传说,说明了文字出现在文明史上震撼性的冲击,也反映了人民对发明文字的祖先的无限景仰和钦佩。

2.下面《韩诗外传》中记载的一则故事,请你读后谈谈自己的感想。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少选之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决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提示:高山流水觅知音,是两千多年来广为传诵的一段友谊佳话。表现了对友情的一种美好而高尚的理解和追求。而其中的媒介,是音乐。可见,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抒发人的情感,沟通人的心灵。音乐有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的神秘功效。

3.为什么中国戏曲表演具有强烈的舞蹈美感?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提示:中国的戏曲表演从艺术渊源来说,与舞蹈有紧密的文化联系。发达的古代宫廷乐舞和民间舞蹈,在戏曲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议一议] 1.在当今汉字输入有电脑、美术字库丰富多彩的时代,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果有,其价值何在? 答案提示:有。中国传统书法不仅有传递知识文化的功能,还有修身养性的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发现美,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有助于潜移默化增加自身修养,提高品德的功效。中国传统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舍弃的民族文化遗产。

2.下面这段文字蕴涵什么哲理?它仅仅说的是一种绘画艺术观点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答案提示:董其昌的这段话,强调读书实践的结合,强调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感受人生,对于艺术创造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种绘画艺术的观点,同时也包含着人生哲理。

3.为什么戏曲产生后能够取代乐舞,在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答案提示: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灵活,形式多样。表演方式继承了音乐、舞蹈以及传统百戏的诸多手段,因而受到民众的喜爱。市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戏曲的完善和普及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统治者因个人喜好为基点的提倡,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自我测评] 中国古代的书法和绘画有哪些名家名作? 建议启发学生除教材中涉及的代表作者和代表作之外,列举若干其他的名家名作。

[材料阅读与分析] 《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段话的意思是:音乐和政治是相通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答案提示:同意。艺术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形式,必然会对当时的社会存在有所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包括政治生活在内的社会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说法是成立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师可举例说明。例如:周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礼”和“乐”相结合,成为政治规范的象征。“乐”,也是政治文化构成的一部分。

[知识链接] 鼓舞

可以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提出其他类似的例证。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评价学生有关书、画、乐、舞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情况。

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学习中国古代艺术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智能表现差异进行观察和评价,发挥每位学生不同的优势。

[评价方法] 观察法、活动法、问答法、个人作品档案法、测验法、课堂教学评估记录法等。

[评价过程] 设计观察表格来记录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等方面的变化,观察的项目可以预先设计在表格里,也可以随时择取。表格可以与学生档案放在一起,也可以挂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对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表现,如探究问题、语言表达、人际交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方式方法、想像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以及对中国古代艺术理解的程度和学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的能力进行评价,及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记入表格,作为整体评价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依据。

[评价总结] 评价的方法有多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各种办法,来了解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变化和学生不同的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老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对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发挥他们的长处,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自豪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历史问题注释

[书法] 书法,是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

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书,心画也。”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唐代书法艺术的鼎盛,书法大家、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书法理论也兴盛起来,大批成系统、有分量的书论著述陆续问世,对细部技法的探讨和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剖析逐渐代替了对书法艺术总体印象的阐述,涉及了书法艺术的各方面,体现了唐代“尚法”的风气。

由于各种原因,宋代的书法无法与唐代相比肩,却能另辟蹊径,一时帖学盛行。而且在书法理论上也有所革新和发展。宋人主张书法创作不应受法度的束缚,不必斤斤计较于点画、布置等具体方法,而应重视作品中的风神意韵及书家的内在精神与气质,自由地抒发其胸臆,力求创新。它是宋代“尚意”书风的反映。

元明两代的书法艺术没有多大发展,帖学仍然盛行,尚未走出书法创作的低谷。在书论方面,由承继晋唐之法,对宋人“尚意”书风进行否定,进而重视书法艺术的形态美,标举魏晋风格。

清代是书法艺术发展继往开来的一个时期。从清中期开始便逐渐形成了帖学与碑学明显分流的格局,而且帖学逐渐由盛转衰,碑学则日渐兴盛。对清代碑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促进了清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对近现代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法重视对审美风尚的总结与引导。如汉魏时书论中的“尚象”、晋时书论中的“尚韵”、唐时书论中的“尚法”、宋时书论中的“尚意”等等,无一不是对各个时代书法艺术实践中审美风尚的总结,而通过总结反过来又指导书法创作的实践,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古人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全面而系统。有关著述论列了从上古至清末书法发展的历史,保存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的完整面貌。又如对书体演变历史的研究,论及了大篆、小篆、八分、楷书、行书、章草、今草等书体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概念、特点等各个方面,系统而全面。再如对书法技法的研究也是极为深入、全面,大凡用笔、用锋、执笔、结体、用墨、布白等等,皆有详细而精到的研究。

重视书品与人品的关系,也是中国书法的传统之一。扬雄所谓“书为心画”,认为书法艺术作品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格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宋书论家朱长文在其《续书断》中就认为,一个人书法艺术的高下与他的品格修养有很大关系。近代书论大家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更明确地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他认为通过书法不仅可以看出书家的“学”、“才”、“志”,而且可以想见书家其人。人品好书品必定好。

东汉蔡邕的《笔论》中,曾经运用丰富、美好的比喻,来强调书法创作的体势应融入大自然各种生动的形态。自此,历代书论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如孙过庭《书谱》中写道:“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在这里,作者就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实际上是博喻,来比拟钟繇、张芝和二王书法的神妙景象。中国书法的自然主义传统,由此也可以得到体现。

[仓颉作书] 相传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的。只因有了汉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才得以延续传播,世界文化才显丰富灿烂。

[郑燮] 郑燮,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乾隆进士,著名诗人、书画家,作品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名列“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蝉(shan)、汪士慎八位画家。乾隆八年,乾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钤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乾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词:“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中国画]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特征,并被历代艺术家发扬光大。中国绘画的强大生命力,首先在于历史上优秀的画家(包括民间劳动者出身的工匠)适应本民族的审美要求,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魏晋以后,出现了有文化素养和优越条件的专业画家,但多数作者仍在一定程度上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联系。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注重画品,而且注重人品道德,郑燮画竹,声称以慰天下之劳人,他又题诗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显示他对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不少画家在民族危难之际,大义凛然,宋代李公麟家小吏赵广,虽画名不显,但靖康之难,金兵迫令其画所掳妇人,赵广宁肯被割断手指也决不屈从。他们用画笔赞颂正义、歌颂自由,在不同程度上发泄对腐败黑暗势力的不满,歌颂大自然的壮美或秀丽,借描绘花鸟虫鱼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高尚的情操。

中国绘画艺术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拘泥外表形似,而更强调神似。形似只有外表的逼真,神似才能表现内在的本质精神。汉魏绘画擅长表现动态气势,已神气迥出。一些文人画家侧重于神似而不拘泥于细致刻画,苏轼甚至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元明以后写意画勃兴,实践上有了更多的创造探索。如朱耷花鸟画的奇特变形,石涛等人山水画的蓬勃生气,都达到以神造形、表现强烈鲜明的主观感受;齐白石则坚持似与不似之间,也极为强调神似。

中国传统绘画重视笔墨,以线作为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不仅表现对象形体,而且具有形式美感,能体现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东晋顾恺之作画如春蚕吐丝,纤柔优美,紧劲连绵。吴道子的线描豪放健美,笔不周而意周,画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唐代即提出书画用笔同法,元代以后,更重视吸取书法用笔入画,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直至清代扬州八怪及吴昌硕所表现的金石气到了高峰。

中国传统绘画既要求画家重视修养,读万卷书;同时又要重视丰富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行万里路。要求诗、书、画的完美结合,要有诗一般凝练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和意境。元代以后,更注重书画题跋,以诗文抒发情感,唤起观赏者的联想和共鸣,使画面境界因诗而丰富提高。如王冕题画:“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齐白石题不倒翁:“白面乌纱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倏忽将尔来打破,浑身何尝有心肝。”都达到借物抒情言志、诗画珠联璧合的境地。诗、书、画多种艺术形式的聚合,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特色。

[工笔] 中国画种类很多,以题材来分,有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以表现方法来区别,则可分为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

工笔用细致的笔法作画,着重线条美,丝毫不苟。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都是工笔画。[写意] 在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中,凡粗略简化用笔,或点染,或浓墨,笔随意走,称为写意。写意画不重视线条,只重视意象,强调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志神韵,如南宋梁楷的减笔人物,明代徐渭、清初八大山人朱耷以及现代的齐白石等人的作品都是写意画。所谓兼工带写,是工笔、写意两者兼有的画法。由于工笔画耗时多,现代画家多喜欢采用兼工带写。

[山水画] 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山水画根据技法的不同,可分为水墨山水、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和浅绛山水等形式。山水画中多以石青、石绿为主色的画称为青绿山水。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青绿山水。青绿山水又分大青绿和小青绿两种。前者设色浓重,装饰性强,看上去辉煌庄重,有欣欣向荣、草木华滋之感。如宋代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后者在水墨淡彩基础上薄罩青绿,如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卷》。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先以石青、石绿为基础,最后在轮廓处勾金,通过这道金线,把山水画装饰得更加绚丽辉煌。唐朝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就很有特色。浅绛山水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元代以后山水画家多以此为宗。水墨山水,即是用水墨而不着色而画的山水画。五代后梁画家荆浩的全景式山水画《匡庐图》即是水墨画。中国历代文人画家崇尚水墨,随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由此水墨画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明代晚期董其昌的水墨山水画《赠稼轩山水》是其中一例。

[伯牙] 伯牙,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乐师。《荀子•劝学》中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之说。《吕氏春秋•本味》的记载为:“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者。”后世小说言伯牙姓俞,实无根据。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琵琶大曲,又名《淮阴平楚》。乐谱见于明代华秋苹所编《琵琶谱》。系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最后决战时的情景,全曲最初为13段,后为9段。《十面埋伏》是中国十大古乐曲之一。其他九种是古琴曲《高山流水》、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楚调组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古筝及琵琶曲《汉宫秋月》、古琴曲《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三六》)、古琴曲《渔樵问答》、古琴曲《平沙落雁》、琵琶大曲《春江花月夜》(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

■三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特色。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并对学生在参与和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求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文学体裁丰富,佳作迭现。上古的神话,先秦诗歌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相继,又一脉相承,各领风骚数百年,构成中国文学的壮丽画卷。

[诗的经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产生于3000年前的周代,成书干春秋时期。《诗经》收集的是中国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的诗歌作品,共收诗三百零五篇,都可以合乐吟唱。《诗经》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国风》,指地方乐调,是从周代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周代王畿之地的音乐,大多是宫廷宴饮的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皇家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全方位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诗经》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获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赋”是直接的叙述和抒写,“比”是比喻或比拟,“兴”是起兴发感,多用于一首诗的发端。“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诗经》中创作形象思维的重要表现手段,对后人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的魅力] 先秦诗歌的另一辉煌成就是楚辞。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地区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具有鲜明的南国地方风格特征,它突破了《诗经》的四言为主的格律,代之以参差错落,更为灵活的长短句式。有别于《诗经》现实主义的艺术倾向,“楚辞”以其想像的丰富,情感的炽烈,语言的瑰丽,开辟出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广袤天地。

屈原是楚辞创作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离骚》2490字。共373句,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因此又名“骚”。《离骚》是屈原用他整个生命熔铸成的伟大诗篇,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著的个人追求融会成激越的精神力量。《离骚》中奇特的想像和瑰丽的语言产生巨大的艺术魅力。楚辞的其他作者宋玉、贾谊等的作品都继承了屈原的传统,使“楚辞”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独特文体。

《诗经》、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2000多年来一直被历代诗人视为学习的典范。

[汉赋的风采] 赋,从骚体演变而来,是一种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西汉早期的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服鸟赋》最为著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汉文帝以贾谊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听说长沙卑湿,自以为寿命不得长久,于是为赋以吊屈原。又著《服鸟赋》,发抒内心的怨郁哀伤。据《汉书•艺文志》著录,贾谊的作品中有赋七篇。

《汉书•司马相如列传上》记载:“(司马相如)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严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得与诸侯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汉赋名家司马相如的创作条件,是由梁孝王提供的。《西京杂记》卷四又写道:“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诸游士,各使为赋。”所附诸游士的赋作,有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公孙乘《月赋》、羊胜《屏风赋》、邹阳《几赋》等。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的先河。

汉武帝时,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名家名作迭出。汉赋文辞华丽,用语夸张的特征在这时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东汉时期,则班固、张衡的作品地位最高。

除了他们之外,两汉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大多都是赋的重要作者。收入《文选》,归入“赋”类的汉赋,有贾谊《服鸟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王褒《洞箫赋》,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彪《北征赋》,傅毅《舞赋》,班固《西都赋》、《东都赋》、《幽通赋》,班昭《东征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南都赋》、《思玄赋》、《归田赋》,马融《长笛赋》,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祢衡《鹦鹉赋》,曹植《洛神赋》等。今人辑《全汉赋》,收录83家,293篇。

有些赋作家期望以这种文体作为讽谏的工具干预政治,例如司马相如作《大人赋》,就有批评汉武帝神仙迷信的意图,不过,这种讽谏往往并不能真正发生实际的效用。

江苏东海尹湾汉墓出土《神乌傅(赋)》,被看做中国古代文学史资料的重大新发现。全赋约六百六十字,以其风格之独特,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李杜诗篇万口传”]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最繁荣最辉煌的时期,据《全唐诗》及其有关补遗所载,现存诗有52000余首,作家2300多人。数量之多,内容之广,风格流派之繁,体裁样式之全,均堪称空前。唐诗发展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其中尤以盛唐、中唐两个时期的诗坛最为光辉夺目。

初唐诗坛是一个变革、创新和逐步成熟的阶段,一扫以往浮艳之风,走向反映社会现实的道路。广为传诵的诗句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涛声”等。其代表人物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陈子昂。盛唐时期是唐诗的鼎盛时代,诗星璀璨,各种风格流派,异彩纷呈。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注重山水景物,风格色彩清丽。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诗篇以清新秀丽的语言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注重战争和政治斗争题材,描写奇丽、寥廓的边境景色,抒发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壮志和慷慨从军、抗敌御侮的豪情;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风格豪壮雄放。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等诗篇描绘了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景物,表达了边关将士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最能代表盛唐时代气息的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其代表人物分别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李白的诗作现存900多首,表现了盛唐时代社会生活风貌。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潇洒飘逸,想像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批判精神。李白的诗篇是我国诗史上不可多得的浪漫主义杰作。《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静夜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都是千古绝唱。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所以他的诗中饱含忧国忧民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杜甫的诗为唐帝国由盛转衰的那个时代提供了生动的历史画卷。他的诗被后人誉为“诗史”。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真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杜甫一生作诗1400首,名篇有《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中唐是唐诗的繁荣时期。此时的风格流派比盛唐更多。著名的有韩愈、孟郊、柳宗元、元稹、刘禹锡、李贺、白居易等。白居易是杜甫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具有正视现实、抨击黑暗的精神。在艺术上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平易近人。其中《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十首》等是他的代表作。

晚唐是唐诗逐渐衰落期。最有影响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时称“小李杜”。李商隐在七律诗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形成了一种富艳精工和深于情韵的风格,尤其是几首表现爱情的《无题》诗,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等,感情缠绵,意象朦胧,具有非常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牧的七绝以清新峻逸,流走明快,语浅意深见长。“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都是杜牧的名句。

唐末,出现了皮日休、罗隐等诗人。他们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精神,用诗歌针砭时政。唐诗,就在这一批现实主义诗人手中落下了光荣的帷幕。[宋代词苑] 宋代是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词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1330多家将近20000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北宋初期,词的创作主要是小令,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追求深婉精致、含蓄蕴藉的风格。北宋前期在创作风格上与晏、欧—派完全不同的词人是柳永。柳永采用民间新兴的曲调作词,大量写作篇幅较长的慢词,扩展了词的体制,改变了宋初以来以小令为主的单一格局。柳永词的内容、风格和形式体制,都突破了宋初以来词的狭小格局,突破了士大夫自我欣赏的范围,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当时—位西夏归宋官员的话:“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影响之大。

到北宋中期,苏轼进一步变革了北宋前期以绮艳婉约为主的风格。词被苏轼当作了抒写主体心志性情的体裁,可以用来言志说理,探究人生意义,表达哲理思考,容纳更为广阔的生活内容。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特色,不仅大大扩展了词的抒情功能,而且提高了词的艺术地位,对宋词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苏词的艺术风格也非常丰富,有的缠绵深婉,有的飘逸洒脱,有的清新明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开创了豪放清旷的新词风,从内容到风格都使人耳目一新。他的这类风格的作品虽然不很多,但在绮艳婉约之外另立一体,显示了新的发展方向,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十分繁荣,名家辈出,风格多样。稍早的晏几道上承花间、南唐的词风,而以清新优美的笔调抒发男女间的离合悲欢,别具深挚哀婉而风流蕴藉的个性,其音调之和谐优美,文字之清丽精工,代表了北宋中期小令艺术的最高成就。另一大词人秦观,慢词深婉缠绵,小令凄清妩丽。晏几道和秦观都真正做到了抒情内容与形式及文辞的完美结合,而他们词中浓重的感伤情调,又充分体现了词体的抒情特长,因此他们向来被看做“古之伤心人”,而他们的词则被视为婉约词正宗。由于众多词人的努力,北宋中期以后词坛多种风格竞相发展,形成了歌词制作的一个高峰。

北宋最后一位大词人是周邦彦。周邦彦集北宋词之大成,言情体物更为精巧、缜密、典雅。周邦彦词在南宋受到普遍的喜爱,特别是他在音律和词法方面的成就,更受到南宋姜夔、史达祖、吴文英、张炎一派词人的推崇,对南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周邦彦又被看做是北宋和南宋之间承上启下的词人。

李清照是南宋初的杰出词人。她的词带有多愁善感的气质,早期作品多写闺阁生活、离愁别绪,南渡之后,连遭乱离,她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词作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后期作品低回婉转,凄切哀伤,内容、声调、风格都与清新明丽的早期词有了很大的不同,虽只是个人的悲痛,却是国破家亡现实的真实写照。她的女性的感受与笔触,与词体的婉约柔美的本色风格天然契合,在抒情的真切自然这一点上,具有别的词人不具备的优势和成就。

南宋前期影响最大的词人是辛弃疾。辛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词史上向来以“苏、辛”并称,把他们看作宋代豪放词的代表。苏词高旷,辛词沉郁;苏词多表现对历史、现实和人生的超越,辛词更多体现对社会、功名和事业的执著。他们是宋词中并峙的两座高峰。在辛词的影响下,南宋词坛上出现了一批学习辛词风格的爱国词人,形成了所谓“豪放词派”,或称“辛派”。代表人物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南宋另一位大词人姜夔则在辛派词之外另立一宗。姜夔是著名音乐家,能自作乐曲,现存80多首词中,有17首注有乐谱,这是迄今仅存的一批宋词乐谱,是十分珍贵的古代音乐文献。姜夔为人性情孤高,作风清雅,不随流俗;姜词的优秀之作具有明静幽冷、清空深远的意境,是高度诗化的精神世界的写照。在语言风格上,他追求清冷的色调和瘦硬刚健的力度,既不同于传统婉约词的软媚,也不同于辛派词的雄放,在南宋词坛独树一帜,产生了很大影响。经过两宋词人的不断努力,词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中走向了全盛。到了宋末,由于词乐和文辞都趋于僵化,创作失去了新的活力,词终于走向了衰落,其地位就被另一种从民间兴起的音乐文学形式散曲取代了。

[元曲与市民社会] 在文学史上,元曲与宋词并称,因为在宋元时期词与曲是两种独具时代特色的文学样式。曲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金代以至北宋,走向繁荣是在元代。曲在元代发展为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可以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散曲按其体裁分为支曲和套曲。支曲又称“小令”,是只用一个曲牌填制的单—曲词。套曲是指两个以上的支曲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组成完整的一套,一般都有尾声,并且要一韵到底。《金元散曲》共收元人支曲3800多首,套曲400多首。这些作品题材广泛,举凡抒情、怀古、写景、咏物、叙事、谈禅,以至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间疾苦等无不入曲,但是更多的是表现闲适隐逸和男女风情。元代散曲传世作家有200多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是在中国古代多种表演艺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曲形式,有一套严格的体制。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关汉卿是元杂剧成就最高的戏剧家,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七十种剧本,留存下来的有十八种,代表作为《窦娥冤》、《蝴蝶梦》、《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调风月》等。王实甫是元朝前期与关汉卿齐名的戏剧家。《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此外,还有《丽堂春》和《破窑记》等作品。

元代前期是杂剧的黄金时代,除了关、王之外,还有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优秀作品,主要有: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等。元前期的杂剧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逐渐转移到南方。元后期的杂剧不如前期繁荣,呈现衰微的状态。而产生于南方的体制比较自由的“南戏”迅速发展起来,取代了杂剧的地位。

[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已经粗具规模。当时小说分“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两大类。历史发展到唐代时,人们将小说称为“传奇”,其情节更为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文辞更趋华丽铺陈,结构更显宏阔架巨。内容大体为神怪故事、恋爱故事和侠义故事等三类。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自此开始,通俗、生动的语言得以广泛应用,结构布局与人物刻画中的现实手法较之前期的小说有了较大进步。元末明初,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一大批长篇章回小说问世。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惟一形式,其人物与内容依托历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此后,从《开辟演义》、《水浒传》至《清官演义》,历史小说大量兴起。继《西游记》之后,神魔小说风靡一时,较成功者为《封神演义》。明清时期中国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当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清代的蒲松龄以《聊斋志异》将中国文言小说推至高峰。此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一批经典之作问世。《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成为中国历史小说的四大名著。

明清小说对世俗人情的描写,十分真实生动。这与市民社会关注和热爱这种文学形式是有关系的。

(三)问题解答

[议一议] 1.屈原所说的香草、众芳,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提示:屈原所说的香草和众芳,象征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有益社会的贤才。这段文字,姜亮夫的译文是:“我既种了九块地的兰蕊,又种了百亩的芳蕙。也种了五十亩的留夷与揭车,连马蹄香与白芷我也为你收集。”“我希望的是枝枝叶叶长得茂盛而美丽!等到了成熟之时我将量材采取。虽把我自己弄病倒了,又有甚么关系呢?我最哀痛的是这些众芳枯萎污秽!”(姜亮夫:《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至第10页)袁梅的译文是:“我已栽种了春兰九畹,又种植了香蕙百亩。我一畦畦地栽种那留夷、揭车,又杂植那杜蘅与芳芷无数。”“希望它们枝叶繁茂,长得高大,待其长成之时,我将收获而归。虽则枯萎零落又有何妨,哀伤的是众芳竟然荒芜杂秽。”(袁梅:《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5页至第6页)2.查询三句引用词的出处,思考其中蕴涵的哲理。

答案提示:人欲成就大事业,必然经过彷徨、执著、成功的三部曲。必须先有所思考确立方向,再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在不经意间取得成功。前二者是成功的基础。所引的三句诗分别出自于:

《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凤栖梧》(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青玉案》(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选择一部(篇)你最喜爱的古代白话小说,写一篇鉴赏短文,或是做一场鉴赏演讲。

答案提示:应当提醒学生,尽量不选择人们过于熟悉的篇目。作文和演讲,可以参考别人的文章,但是不允许从报刊和网上全文移用现成的成果。[想一想] 1.赋是一种延续相当久远的文体。你读过哪一时期哪位作家的赋?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不必受时代的限制。

2.杜甫吟诗说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想一想其中的深意。

答案提示: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这样两个思路考虑:1.应当怎样看待逆境;2.应当怎样看待声名。

3.探究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思考当今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前景。

答案提示:元代经济的发展为杂剧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开封、大都、杭州等城市兴起以及勾栏瓦肆繁盛为杂剧提供了依据;农村的节日和庙会是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员也经常到各地作场。这样就保持了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元朝的疆域广大,交通发达,密切了国际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特别是北方诸民族乐曲的传播,对杂剧的兴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百姓怨怒已极,有口难言,要求在艺术上得到反映;元初废科举,许多文人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从事杂剧创作;元杂剧本身是—种很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这些都为元杂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今中国戏剧艺术能否有新的发展,除了经济条件而外,国人对民族文化是否真诚地重视,以及戏剧艺术本身的因时变革也是重要的因素。

[自我测评] 你能够分别举出唐诗、宋词、元曲中三组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吗? 答案提示:必要时,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

[材料阅读与思考] 答案提示:应当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启发学生找到其他与所举材料观点类似的古人言论。

[知识链接] 答案提示:可以启发学生用所学的文学作品为例,就对“境界”的理解发表意见。(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评价学生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评价学生有关诗、文、词、曲诸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理解过程情况。

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要注意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智能表现差异进行观察和评价,发挥每位学生不同的优势。

评价学生学习的兴趣;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积极竞争的精神和能力;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的能力;评价学生在学习和参与活动时的心理变化和内心体验。

[评价方法] 观察法、活动法、问答法、个人作品档案法、测验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课堂教学评估记录法等。

[评价过程] 通过观察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想像力是否丰富,是否勇于创新,观察评价学生合作交流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活动评价学生参与中国古代文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通畅;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通过学生的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过程,获得参与与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动手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

通过让学生回答课上和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中的问题,评价学生阅读、理解等能力。

通过让学生实践活动,考查学生欣赏及运用文学知识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精神和面貌。

[评价总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评价的方法和过程,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尤其要注意对过程的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五)历史问题注释

[屈原] 屈原(前339?一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位深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中后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春望》等。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土,下邦(今陕西渭南)人。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所写的《秦中吟》、《新乐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忆江南》等。

[柳永] 柳永(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存世。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在当时文学艺术界很有名气。

苏轼是一位全才,在诗、词、文、画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喜欢用夸张比喻手法,在艺术表现方面有自己的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对后来文学界很有影响;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属于豪放一派。苏轼,以他广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给当时的词坛带去了新鲜的空气。他有意以诗为词,终于从他开始打破了词坛婉约一统天下的局面。苏轼在词史上的另一贡献是使词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把词发展成了独立的抒情诗。他最早倡导文人画,开创了湖州画派。他擅长画竹子,作品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擅长行书、楷书,他的书法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各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进行创造,不是简单机械地去学习古人。他在拿笔上运用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方法,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总而言之,苏轼在诗、书、画、印等几个方面中都流露出传统的思维观念,提倡发自内心的艺术创作道路。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79—1368),元代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大都(今北京市)人,一说祁州(在今河北)人,或说解州(在今山西)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中的悼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昌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关汉卿的代表作。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篇5

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

了解20世纪后半期以来文学、美术、音乐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

本节为专题最后一节,突出体现了文学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特征。时代特点最主要体现为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学艺术的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其内容形式与时代密切相关,而且文学艺术也以特殊的方式深刻影响着世界的进程。在时代与文学艺术的交相影响过程中,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融合交流步伐加快,越来越呈现出多元的世界文化色彩。

本节学习内容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密切相关,其中文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但美术、影视、摇滚乐等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冲击力。学习者分析

本节的美术、音乐、影视等相关内容都较能引起学生兴趣。学生对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科技革命、全球化的发展等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中对影视作品和美术音乐在二战后的发展也已有程度不同的感性认识。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战后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及其对时代的关注点;了解当代美术的主要流派:行动绘画、欧普艺术、波普艺术、徐悲鸿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绘画;了解影视艺术和现代主义音乐诞生与发展的一般历程。

学生能够认识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文化突出体现出交流融合和多元并存的特点,而文学对多元社会的反映、突出表现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特点的当代美术、风靡全球而又关注社会的摇滚乐、跨越国界的影视艺术等无不反映了文学艺术的与时俱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片、影像等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做到有感而

发。注重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现代美术、影视艺术和现代主义音乐的魅力,体会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关爱社会与他人的情感。认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教学策略设定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战后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当代美术的主要流派、影视艺术和现代主义音乐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到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文化突出体现出交流融合和多元并存的特点。

教学难点;二战后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对时代的关注;当代美术、音乐突出体现出文化的交流融合;

如何通过典型材料的展示,让学生生成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认识,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2)教学活动 通过教师讲述、师生共同研读材料、讨论等

(3)教学形式 由于本节内容有大量图片影像材料,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欣赏、讨论、对话等多种形式体会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学艺术与时俱进的内涵。(4)教学方法 感悟法(5)整体思路构想

教学将围绕和突出体现“与时俱进”这一主题而设计展开:

A、时代:随着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网络生活的形成,各种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交流着,形成了多元的世界文化。

B、文学艺术的与时俱进:文学对多元社会的反映、突出表现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特点的当代美术、风靡全球而又关注社会的摇滚乐、跨越国界的影视艺术等无不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6)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定

⑴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教材和学案,了解本节中文学、美术、音乐、影视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与同学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⑵新课导入:

错误!不能通过编辑域代码创建对象。

展示以阿波罗登月、核爆炸和贫困饥饿等三幅图片,让学生形成大概的历史背景,导入新课: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迅猛发展的科技把人类文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刚刚摆脱世界大战的人类,又逐渐面临着核战争的威胁、日益恶化的环境、饥饿、贫困等严峻的生存挑战。这一切都深刻的影响着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⑶板书设计(教学结构):

文学:对多元社会的关注 美术:交流与融合 影视:沟通世界的桥梁 摇滚乐:音乐的融合 ⑷师生互动;

1、文学:对多元社会的关注

(投影)①请尝试说出下面图片所代表的作品名称(从而快速浏览本时期文学代表作品)。

答案:《二十二条军规》、《百年孤独》、《日瓦戈医生》、《寂静的春天》 ②以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出对社会的关注的?(点出主题)参考答案:

《第二十二条军规》:以嘲讽的态度展示对社会的批判与不满;

《百年孤独》:形象展示了哥伦比亚和整个拉美地区一百多年的殖民史和社会史;

《日瓦戈医生》:真实反映了苏联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态,是对历史的真实写照;

《寂静的春天》:体现出科技与人类发展紧密结合,突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美术:交流与融合(投影)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选择四幅图片所属艺术流派(让学生形象了解这些绘画艺术的流派特点)。

上述图片所体现的艺术流派包括①行动绘画 ②欧普艺术③波普艺术④中国国画。图一至图四所属艺术流派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②①③④ 参考答案:C(2)结合上述四幅图片,说出当代美术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点出融合的主题,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欧普艺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世界各种装饰艺术品的设计上;波普艺术受到世界大众的欢迎与认同;徐悲鸿的国画突出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融合等。

3、影视:沟通世界的桥梁

①西方大片——全球的视觉盛宴(点出文化的融合)

(投影)一些西方影片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讲出影片的名称。学生归纳概括电影和电视的诞生及发展历程。投影展示:

②中国电影:民族性 世界性

(投影)《霸王别姬》、《卧虎藏龙》影片海报),回顾其获得的奖项(《霸王别姬》1993年获得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卧虎藏龙》2000年获得奥斯卡四项大奖。)

问:你认为这两部影片被国际影视界认可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让学生认识文化全球性与民族性的结合)

参考答案:认可的原因:吸收了西方大片的一些拍摄手法,画面优美,制作宏大;突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如京剧、武术等。

认识:吸收世界先进的影视艺术技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等。

4、摇滚乐:音乐的融合

(投影)①猫王和披头士乐队(甲壳虫乐队)图片

介绍:摇滚乐是由美国黑人音乐家的“节奏和布鲁斯”与美国白人的“乡村和西部音乐”两类音乐融合而成,之后风靡世界(突出体现摇滚音乐在全球的流行——文化的融合)。

②(视频链接播放)《We Are The World》,引出“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

补充介绍:伦敦、费城同时演出,持续16个小时,140多个国家近15亿电视观众观看。全世界100多位著名摇滚乐歌星参加了这次义演,共筹得善款5000万美元。这一天,整个世界都洋溢着无私的感情。

问:你认为这次演出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认识?(设计思路:体现音乐、影视等艺术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学生交流讨论)

参考答案:首先,这次演出主题的正义性;其次,摇滚音乐艺术风靡一时;再次,借助了先进的传媒技术等;

艺术是一定社会现实的反映,其生命力源于生活;先进的文化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成了文化艺术在全球传播的强大动力,推动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等;

(5)巩固练习

1.使人们意识到“人类也是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从而掀起了现代环保运动的作品是()

A、《百年孤独》 B.《寂静的春天》 C.《第二十二条军规》 D.《日瓦戈医生》

2.在一次音乐盛典上,给一位歌手或一个组合的颁奖辞是:“彻底改变了当时流行音乐的形式,成为摇滚乐最早、最著名的偶像”,获此评价的应该是()

A.甲壳虫乐队

B.“猫王” C.列侬 D.杰克逊

3.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家咖啡馆放映了人类的第一部电影,宣告了电影时代 的到来。放映者是()

A.卢米埃尔兄弟 B.塞列克 C.弗拉基米尔•兹沃尔金 D.艾维斯·普莱斯利

4.20世纪世界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A.追求理性 B.世界各国文化的激烈碰撞

C.追寻理想世界 D.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与时俱进 参考答案:1.B;2.B;3.A;4.D(6)课堂小结:(投影)

与时俱进中的多元世界文化(语言表述)

20世纪4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革命以及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现代网络生活的形成,世界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与交流着。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在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交融中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自己,获得了更为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发展,形成了多元的世界文化,世界也因此更加精彩。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试卷 篇6

(一)基础知识题(每题2分,40分;根据新课程标准,这部分是你应该记住的。拿满分吧!)

1、在原始社会时期,贫富分化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

A、产品的积累B、交换的扩大C、生产力的发展D、剥削的产生

2、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B、门下省和尚书省C、政事堂和门下省D、中书省和尚书省

3、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法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C、皇权意识的增强D、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4、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1840年B、1860年C、1895年D、1901年

5、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各国支持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无法与美国抗衡B、列强需要协调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C、列强在华利趋于一致D、该政策不影响各自在华的主要利益

6、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

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

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7、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

是()A、重新解释三民主义B、以“党内合作”方式同共产党合作

C、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D、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8、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

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9、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0、当今美国交替上台执政的两党是()

①民主党②自由党③共和党④联邦党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1、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平民的民主B、贵族的民主C、奴隶主的民主D、国民的民主

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曲折历程,导致其曲折反复的根据原因是()

A、新贵族具有保守性B、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发展水平不高

C、封建势力不甘心失败D、资产阶段缺乏斗争经验

13、“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这句话说

明()A、议会权力至高无上B、议会还有不能做的事

C、议会也不是绝对权威D、议会还要听从于某些人

14、“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恩格斯的这句话最

适合于对下列哪一项的评价()

A、法国的启蒙思想B、空想社会主义C、英国的宪章运动D、巴黎公社

15、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主要在于其()

A、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

C、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16、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道路。形成这一特点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重心在中心城市B、小农经济仍占优势,城市敌对势力薄弱

C、俄国是个帝国主义国家,城市率领农村D、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集中在中心城市

17、“二战”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

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

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

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扩张野心日益膨胀D、美国想按照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18、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是()

A、戴高乐B、阿登纳C、布莱尔D、施罗德

19、下列关于两极格局结束后日本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谋求成为政治大国B、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C、谋求成为军事大国D、有向海外派兵的可能

20、下列关于当今世界形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存在几大力量中心B、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C、形成了多极化格局D、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二)史实判断题(10分;有的说法教材中未必能找到,但根据所学知识,你完全可以推断。争取多拿分

哪!)

22、在日本马关(今下关)春帆楼的中日谈判中,李鸿章说:“贵国何必急?台湾已是口中之物。”伊

腾回答:“尚未下咽,饥甚。”此对话说明了()

①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本性 ②汉奸卖国贼的奴才嘴脸

③谈判中要有一定的策略 ④李鸿章以退为进的方法为保住清政权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3、2002年3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召见美国驻华大使,就美国政府允许台湾所谓“国防部

长”赴美“开会”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美国政府的这一行为()

①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精神 ②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③干涉了中国内政 ④改变了其坚持的“一个中国”政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4、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

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

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

湾的外交事务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5、1999年,中美关系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大使馆而处于低点。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2001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又给中美关系蒙上阴影。200

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访华,200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访美,中美关系再现曙光。两国关系之所以出

现这样的波折,是因为()

A、中美两国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分歧

B、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合作

C、中美两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合作,从根本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D、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决定的(三)史实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题10分,)

26、(10分)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总结20世纪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分别是指什么?(3分)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7分)

27、(请回答:

(1)该图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2分)

(2)该图反映出这种政治制度的一个什么原则?(4分)

(3)请简要指出图中三者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图中的权力中心在哪里?(4分)

28、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一段讲话: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十年或许十五年的时候,我们会看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现在让我们看看

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请回答:(1)尼克松这次讲话的意图及背景何在?(4分)

(2)他对未来的一些预见是否有道理?为什么?(6分)

(四)史料分析评论题(本大题共3题,29题必须要做,30、31题任选其中一题作答。每小题15分,共30分)

29、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二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请回答:

(1)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当时也有人称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为宰相,这种称呼是否有实质意义?为什么?(4分)

(4)你怎么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3分)

30、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独占中国由来已久。„„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与了一系列侵略战争。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国民党政府手中相继夺去大部分重要城市,占领了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35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从关内骗到东北的劳工被残害致死的,不下200万人。此外,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5年9月3日)材料二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根据日本“靖国神社法”,该神社具有宗教法人的资格。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约250万日本军人的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死刑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

神社院内有一个常设展览馆,叫做“宝物遗品馆”。馆内保存着日军的作战地图、军装,写着“武运长久”的太阳旗,以及1932年3月16日天皇令日军侵占中国上海的诏书等。

—《北京晨报》(2002年4月22日)

材料三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史:

第一次参拜:2001年8月13日第二次参拜:2002年4月21日

第三次参拜:2003年1月4日第四次参拜:2004年1月1日第五次参拜:2005年10月17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有关史实,概括指出“明治维新以后七十余年”,日本发动和参加的一系列侵华战争及其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4分)

(2)根据材料二,靖国神社作为宗教团体,竟然供奉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牌位、遗物,这说明了什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东条英机等战犯死刑,意义何在?为什么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处置是不彻底的?(4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其对中日关系带来的严重影响?(4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政治启示?(3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现在应当非常谨慎,应当不采取对卷入冲突中的国家的防务不会有益而不只会使人激怒,甚至会挑起致命步骤的措施。

——摘自1962年赫鲁晓夫至肯尼迪的信

材料二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予帮助。

——摘自1970年尼克松的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三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摘自里根的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赫鲁晓夫致肯尼迪的信针对的是什么事情?苏联当时的态度说明了什么?(3分)

(2)据材料二,尼克松政府为什么不再承诺“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材料说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与此相应,美国在国际关系领域采取了哪些重要的行动。(5分)

(3)里根上台后,表示美国要重新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其背景如何?(2分)

(4)就以上三则材料,谈谈对美苏争霸的认识。(5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3答案 C A D C C B B D B D C B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

5答案 B C C D A B C B C D C ADC A

二、简述题(20分)

26、答案:(10分)

(1)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3分)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教训,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并以和平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

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道路。(7分)

27、答案:(10分)

(1)美国。(2分)

(2)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4分)

(3)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可以三分之二的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总统任命最高法院大法官,但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总统任命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必须经参议院批准,但最高法院可宣布参议院的立法不合宪法。总之,三者相互制约,维持相对平衡。权力中心在总统。(4分)

28、(1)意图:改变肯尼迪时代美国的对外战略。主要背景:一是美国的相对实力下降,二是苏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欧共体和日本的挑战。(4分)

(2)关于五个力量中心的预见是基本正确的。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可以证明。但多极格局的定型,将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平衡,而不仅仅是经济。(6分)

三、论从史出(30分)

29、答案:(15分)

(1)秦始皇不给丞相以兵权,让御史大夫牵制丞相;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剥夺了宰相的决策权;唐太宗规定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宋太祖以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相权。共同点:相权受到限制和分割削弱,皇权加强。(6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2分)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4分)

(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3分)

30、答案:(15分)

(1)侵华战争: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策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制造七七事变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任答两点,2分)

滔天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屠杀、残害数千万中国人;违背国际公法,发动细菌战、化学战;掠夺、毁灭中国巨额财富。(任答两点,2分)

(2)①说明:靖国神社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公然赞颂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者。

②意义:体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和胜利。

③不彻底:美国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对一些曾经杀害了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予起诉:还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4分)

(3)①问题实质: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犯下滔天罪行。

②严重影响:伤害了中国人民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且有悖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4分)

(4)①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小泉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反映出日本政局日益“左”倾化和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其背景在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和政治的长期混乱、动荡的状况。

②和平与发展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当前威胁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

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落后就会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增强综合国力。(3分)

31、(1)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1分)说明在当时美苏争霸中,苏联与美国抗衡的实力还有差距,战略优势在美国方面。(2分)

(2)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使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加上侵略越南受挫,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从越南撤军,着手改善与中国的关系。(5分)

(3)苏联力量下降,美国经济、军事实力逐步恢复。(2分)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目录 篇7

本文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谈谈笔者的关于合理开发历史教学素材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剖析课标, 提炼主题, 明确目标

新课程历史教材的专题式结构适用于主题式教学, 对此, 大部分的历史教师也认可, 但实施起来却难度不小, 因为教学主题的选择颇费思量, 要求教师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出发, 基于知识又超越知识, 融三维教学目标于一体。一些看起来设计巧妙、很能提升课堂效果的主题, 实施后却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原因就在于没能体现课标的精神实质。因此, 仔细“解剖”课程标准是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

例如, 无论老课程还是新课程, “罗斯福新政”一课一直被视为经典的教学内容。人民版必修二教科书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是“美国有史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 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运转……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这样的评价显然是基本肯定了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和西方社会的影响。于是, 一些教师就从这一角度选择“罗斯福新政“的主题, 定调于罗斯福新政及其对美国的重要贡献:罗斯福新政是一次“伟大的改革”, 是对美国资本主义危机的有效干预。然而, 这样的主题选择并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如下:“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按“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这一要求, 我们应对课标作以下剖析:一是课标要求没有对“罗斯福新政”作出方向性的评价, 多元视角和辩证理解才是该课教学需要实施的基本方法, 以符合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要求;二是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是“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并非单一的新政的积极意义, 目的是挖掘“新政是如何推动资本主义社会机制调整的”含义。

在“剖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我们对教学可以作如下设计。

首先, 多角度分析新政的影响。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绝对的, 课程标准在制定的时候充分考虑了这个问题, 各种版本教科书对此的处理也不完全一样。人教版教科书的处理方式是总体上肯定新政, 但在课后学习延伸中设计了一个探究性问题, 其中提到“另一些学者指出,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只是保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不应过分赞扬”。因此, 在评价新政时采用“辩证理解新政的模式及其作用”的主题相对更贴近历史。

其次, 从“社会机制”的角度探究新政的影响。比如国家干预是新政的主要做法, 行政职能的扩大微调着美国政府的运行机制, 社会保险等福利机制的确立改变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 这些都是课堂教学值得挖掘的内容,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当然, 对“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的作用需作辩证理解, 不可盲目“崇拜”。

二、紧扣课标, 补充素材, 提升有度

课程标准要求把教科书作为之一而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面对大量的资源如何取舍, 历来是教师备课的困惑之一。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 关于同一历史内容的论述越来越多, 教师在接触了这些资源之后, 往往会产生都拿来用的冲动。然而, 不加取舍地大量运用课外资源, 势必造成因教学容量过大而超越了学生的承受能力, 效果适得其反。另外, 一些教师在大量“拿来”课外史料之后减少了教科书这一最重要教学资源的使用, 主次颠倒, 得不偿失。因此, 补充课外素材一定要把握好适度性、针对性和非重复性的原则。所谓适度性原则, 即要把控课外素材的量。所谓针对性原则, 即要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所谓非重复性原则, 即要尽量使用教科书上已有的内容, 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入课外素材, 侧重于提升课堂教学的层次, 拓展学生的视野。

例如, “罗斯福新政”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有:列举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其中“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必须建立在对新政内容的分析上。由于新政实施时间长、内容多, 为了帮助学生解读, 不少教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课程标准对此知识点的要求很明确, 是“列举”。以人民版为例, 教科书已经从五个方面详细列举了新政的内容并附上了许多史料, 同时还通过“知识链接”的方式补充了“蓝鹰运动”和“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知识。因此, 要完成“列举”的教学目标, 在使用学生手头的教科书的基础上, 再稍微补充一些知识就可以了。

又如, 探讨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应建立在辩证分析新政影响的基础上。人民版教科书对于此内容的评价是正面的, 需要教师补充课外史料, 让学生理解新政措施的两面性, 以全面评价新政的影响。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可先补充“1929年以来美国的失业率数据”, 以反映美国经济危机以来 (包括新政后) 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在高位徘徊的历史事实。然后补充美国新政时期工人工资和福利支出大幅增长的数据, 使学生了解美国私人企业在这一时期的负担之重, 以致私人投资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如此补充课外资源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政的作用, 了解机制调整对社会利益集团产生的不同影响, 方法简单, 效果明显。

三、立足教材, 合理开发, 拓展视野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课程资源”概念的提出表达了新课程的大教材观。历史教科书虽然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素材, 但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为了教科书而教, 而应“完整、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 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 “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很显然, 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 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离不开对教学素材的合理开发。反过来, 强调教学素材的开发要合理, 又避免了教师在开发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符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紧扣教科书的要求。

以“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为例, 目前有关新政特点的论文、论著很多, 补充相关阅读资料的愿望很容易实现, 但未必都贴近学情和课程目标。考虑到人民版从五个方面介绍的新政内容, 分别是“整顿银行业”“恢复工农业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为了使教学素材贴近学情, 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了“新政措施”后设问:“根据改革内容说说农场经营者、企业家、工人 (农业工人、产业工人) 面对以上政策分别是怎样的心情?”教学实践证明, 笔者所创设的问题让学生很快“走进历史现场”, 学习效果显著。首先, 从知识与内容的角度来讲, 该问题使学生知道了新政对不同阶级 (阶层) 的影响是不同的, 从而理解新政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社会矛盾。其次, 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来讲, 通过“走进历史现场”探究新政对各阶级 (阶层) 的影响, 学生掌握了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 提升了学习能力。第三,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讲, 该问题较贴近学生的已有认识, 大大缩短直至消除了与教科书的距离感, 容易获得对历史的生活化体悟。

为了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 从而培养“历史意识”, 形成“历史眼光”, 教师在开发教学素材时还需要对教科书阅读进行一定的视野拓宽。笔者在以上设计的基础上增补了以下问题:“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危机中选择了颠覆性的变革, 尽管颠覆性的变革也可以是一种选择, 但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来看, 颠覆性的变革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那么, 经济危机后其他国家是如何处理危机的?”促使学生从全球视角去观察罗斯福新政的价值, 最终明白罗斯福新政只是“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模式”, 正确理解了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上一篇:陈安之成功法则:激励自己下一篇:防震疏散演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