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经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新财经”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沟通方式转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更新换代的新产物,是一种新经济形式。它的出现对财经类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第一篇:财经论文

财经政策&财经消息

■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开始施行

近年来,商业特许经营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假借特许经营实施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商务部颁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并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 《办法》对1997年原国内贸易部发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试行)》做出较大修改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国际通行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方式。《办法》共9章42条,对特许人和被特许人的条件、享有的权利、履行的义务、特许经营合同内容等均做了明确规定。

■ 《反垄断法》今年有望出台

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1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进出口企业年会上透露,力争能够在今年年内出台《反垄断法》。中国要改变对外贸易的管理方式,《反垄断法》的出台将更有利于形成进出口贸易的良性秩序。 商务部于2004年9月成立了反垄断调查办公室。反垄断调查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承担有关反垄断的国际交流、反垄断立法及调查等相关工作。

■ 吸收外资对于中国具有深远作用

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近日指出,外资数量的持续增加,表明我国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吸引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具有深远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商务部将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改进外资工作,在继续增加外资数量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上。 目前,我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10左右靠利用外资实现。外资企业的出口与进口均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缴纳税收占全国税收20%以上,吸纳就业人数达2200万。外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 中国外贸需摆脱四个过分依赖

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日前指出,当前中国外贸突破万亿美元的背后依然存在隐忧,集中体现在四方面: 第一,过分依赖日、美、欧传统大市场。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量还是依赖于这个传统市场,并且这一传统市场占中国整个贸易比重还在增加。 第二,过分依赖于外商投资企业这个经营主体。 第三,过分依赖于数量扩张。这充分体现了我们贸易增长的脆弱性。 第四,过分依赖加工贸易。中国加工贸易的增长规模越来越大,已渗透到我们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但带来的危害也在日益显现。

■ 《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即将施行

为促进外商投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外商投资租赁业的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商务部审议通过《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自2005年3月5日起施行。 该办法规定外商投资租赁业可以采取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商务部是外商投资租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和审批管理部门。

■ 入世对中国农业冲击不如预料突出

农业部有关人士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虽然去年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首现逆差,但入世3年多来,由于应对措施较为有力,再加上一些国际环境的有利变化,入世对中国农业所产生的实际冲击并不如原来预料的那样突出。 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将置身于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农产品进口、出口双增是必然趋势。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强调,不用惧怕农产品进口的增加,关键是要调整好进出口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 新《公司法》将揭公司内幕

据悉,“揭开公司面纱”制度被引进新《公司法》已基本成为定局。“面纱”就是公司的法人人格,即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揭开这层“面纱”就是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目的,在具体案例中漠视或忽视公司的法人人格,责令躲在背后的股东或公司的内部人员对公司债权人直接承担责任。

■ 中国《反洗钱法》有望年中出台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若谷近日指出,中国在去年7月启动了《反洗钱法》立法程序,今年年中6月间有望出台,中国力争在今年成为国际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正式成员。打击洗黑钱、贪污以及经济犯罪,是当前中国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国十分重视在这个领域的国际间合作。 多年来在反洗钱立法建设上,中国先后签署并批准了联合国《禁毒公约》、《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制止向恐怖主义融资公约》和《反腐败公约》等一系列与反洗钱及反恐融资领域相关国际公约;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了“洗钱罪”;发布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等金融机构反洗钱规章等等。

(资料收集/孟飞)

第二篇:财经政策&财经消息

■ 中国将建立相当于30天进口量石油战略储备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德铭4月2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7年年会上透露,到2010年,中国将建成相当于3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规模。陈德铭在年会举行的“亚洲如何进行合作确保能源安全”专题讨论会上表示,中国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当建立一定的石油储备,以防止突然出现的复杂情况,并及时做出紧急应对。

■ 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可能从美国转移

经济学家表示,根据2006年的价格指数和贸易情况,最新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有可能从美国逐渐转移到欧盟和日本。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一位负责投资战略人士指出,“欧盟和日本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超过美国,而这种情况与10年前正好相反。现在,我们正从他们的经济增长中寻求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途径。”

■ 中国出口增长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逐渐脱钩

近日,德意志银行发布的《中国经济报告》指出,中国出口增长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逐渐脱钩,在中国的出口市场中,美国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马骏分析认为,导致中国出口与美国经济的紧密度减弱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欧洲市场的出口增长加速,而美国在中国出口市场中的重要性正在下降。

德意志银行的报告显示,2007年1~2月,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幅为54%,而对北美的增幅为36%,与中国对亚洲的35%的出口增幅相当。

■ 保护知识产权 合作比指责更重要

2007年4月17日,针对近日美国向世贸组织提出针对中国的两项贸易诉讼,国家版权局新闻发言人王自强在“2006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侵权盗版是一个全球性的共性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远比那些一味的指责要好得多。”“我们不否认我国市场上还存在侵权盗版,但这并不是美国把中国告上世贸组织的理由。”王自强指出,侵权盗版作为一个全球共性问题,存在于许多国家中。

■ 中国供应商不应陷入低价误区

2007年4月13日,在香港举办的“环球资源系列采购交易会”展区,美国最大的线材公司魔声全球总裁李美圣表示,不少中国供应商不知道如何推广、包装自身的产品,而且容易陷入低价竞争的误区。“事实是,美国每一个大型零售商,都要找到产品的独特卖点,最便宜的产品已经不是大家通行的选择了。”

■ 不能夸大汇率在解决经济失衡中的作用

2007年4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半年一次的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政府可能需要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以遏制信贷和投资的过快增长,并再次呼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强化监督职能时,应重视一个国家内部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对于维护外部稳定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夸大汇率在解决经济失衡中的作用,外部稳定只有与内部稳定协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稳定。

■ 我国制鞋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化解欧盟高额反倾销税

中国5家制鞋企业向欧洲法院起诉欧盟委员会至今已过去了4个月,仍未得到欧洲法院的任何答复。该法院的审理进程缓慢,很难在近期有新的突破。“欧盟对华皮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正在努力通过其他途径改变现状——有一些企业正通过调整经营策略来适应市场的变化。万邦鞋业除了采取向欧洲法院状告欧盟委员会反倾销税裁决外,也在对公司内部的运作进行调整,包括对产品种类和出口地区的调整。

■ 巴西与中、印互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者

2007年4月17日,巴西发展、工业和贸易副部长拉马略表示,巴西与中国、印度是伙伴而非竞争关系,巴西应加强与中、印的贸易往来。拉马略指出,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巴西最重要的商业伙伴之一。2006年,巴中双边贸易额达164亿美元,巴西顺差4亿美元。中国对于巴西非常重要,巴西非常希望能够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拉马略希望,未来巴西除了如大豆和铁矿石等初级产品之外,还能够增加工业制成品对中国的出口。

■ 我国已步入贸易摩擦多发期

近日,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局长李玲指出,中国已步入贸易摩擦多发期,对此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关于贸易摩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首先,我国出口企业利益受损,相关行业和关联产业受到冲击;其次,我国外贸健康发展受到影响,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化;第三,影响相关产业的就业水平,增加就业压力。几年来,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组织及企业“四体联动”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已经建立,以后四者要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应对能力和水平。

(资料收集/李明秀)

第三篇:新财经视域下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摘 要:“新财经”是互联网时代社会沟通方式转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更新换代的新产物,是一种新经济形式。它的出现对财经类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开拓新思路、创新举措,以互联网思维、共享思维、融合思维为主导,培养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研究能力、信息搜索和转化能力、跨界合作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进而把学生培养成未来商业领域的主导力量,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财经;财经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为主流,电子商务、自媒体、区块链、数据云等新生事物和概念不断涌现,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为主的新经济业态应运而生,重构和创新了经济管理的内涵与外延,引发催生“新财经”[1]。“新财经”的出现,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财经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结合“新财经”的发展背景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如何在新财经背景下培养“新财经”人才,以适应“新财经”的发展要求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点。

一、“新财经”对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出现,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产业结构进行了重构,以新技术、新理念为主导的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的不同领域的界限越来越淡化,融合发展成为主流趋势,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跨界现象屡见不鲜,居民消费理念、支付方式、沟通媒介都在发生改变。这一跨界融合现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尤为突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线上经济凸显了优势,线上办公、线上学习、线上交流等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解决了工作、生活问题,这些新型的办公与学习模式确保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运转。这些改变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理念上的更新。新财经背景下改革财经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助力国家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战略举措[2];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深化改革,促进内涵发展的战略选择。新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开展“新财经教育”,整合现有金融、财政、国际贸易、会计、工商管理等财经类学科,把学校教育与现代科技、新经济进行融合,开展跨学科、融合性教育,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成为财经类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新财经背景下人才培养和学校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向

在新财经教育背景下,大数据、互联网、共享经济等新概念、新经济、新思路,对财经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传统财经教育的升级,“新财经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教育模式。它要求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重点从信息搜索和转换能力、跨学科跨领域融合能力、跨界合作能力和精益求精的专业钻研能力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使财经类大学生在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科技化时代中,发扬工匠精神,锻炼运用现代科技工具和信息网络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技能,快速捕捉信息并做出反应,来解决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也要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方式,转变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增加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注重专业实践锻炼,从而提高新财经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3]。

第一,跨学科、跨领域融合能力。互联网实现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跨界融合,越来越多的新思想、新思维、新模式出现,原来传统的学习研究方式被打破,特别是今日头条、滴滴打车、美团外卖等新运营体、新经济形态的出现。这更要求财经类大学生不能仅仅学会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生技术和方法,学会运用它们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新技术、新方法和专业知识的跨界融合。例如,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运用互联网让云南的红糖馒头卖到了全中国乃至世界,成为社会网红,就是跨界融合的典型例子。

第二,信息搜索和转化能力。在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各类信息数量大、类型多,人类在有限的时空内很难快速完全快速的捕捉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4]。这就要求必须在大量的信息里特别是碎片化信息里善于利用新型搜索引擎工具,搜索整合有用的信息,加以整理加工。要善于捕捉新知识、新事物,勇于创新。财经类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着重培养学生搜商,开设相关理论课程进行系统指导,结合线上搜索和线下阅读,发挥不同信息搜索形式的优势,促使学生提高搜索信息、阅读信息和理解信息的速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泛在阅读时代下信息搜索获取能力。财经类大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具有敏感性,要善于捕捉新鲜事物,洞察各种微小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培养时,在注重培养大学生搜商的同时,要配套相关实践训练,比如,锻炼快速阅读能力、新媒体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等。

第三,跨界合作能力。未来世界,特别是以互联网思维为主导的时代,典型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无时无刻在变化,仅靠单个个体的能力很难成功,需要通力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共享整合各類资源。这就要求财经类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大学生合作能力培养,锻炼他们团结协作的品质,树立共享共建的意识。共享单车的出现,使共享概念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人们可以借力用力,而不是单靠个人实力和资源,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也就要求大学生要学会合作,与同学合作、与老师合作、与社会其他群体合作,以解决新问题。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加大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参加创新创业比赛时,建议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进行组合来参赛,提高团队实力。

第四,精益求精的专业钻研能力。财经类专业知识面广,涵盖了财政、金融、管理、国际贸易、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还需要与国际接轨,对外语水平和国际视野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财经类专业呈现专业性、高智商特点。在对财经类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注重对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的塑造,特别是学习以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等为代表的企业家锐意进取、勇于拼搏的工匠精神和管理实践。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历史杰出人物是工匠精神的典范,他们的力量推动了科技进步和历史发展。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如倪志福、郝建秀等,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在高铁研制、航空航天、深海潜水、特高压输送、海底隧道等各领域,甘于奉献,创新创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代大学生有着比较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快速接受新思想、新理念,但是还缺乏对某一工作或任务持之以恒的韧劲、精雕细琢的干劲。学习工匠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之以恒,更加深入学习自身的,在专业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开辟新天地,建功立业。

三、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举措

在新财经背景下,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科技化特点,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融媒体等,针对数字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业态,进行相关的内容宣讲和实践训练使大学生能够在财经领域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成为未来商业领域的主导力量,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

首先,培养学生跨界融合能力,适应新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鲜事物和生活方式,改变了原有社会发展方式和经济运行规律。高校传统经管类专业很难适应新财经发展要求,必须进行优化设置、调整升级。财经类专业需要综合利用数学、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哲学、伦理学,以及社会学、行为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还需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因此,在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界融合能力,加大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把新时代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到各自相应专业,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新事物、新模式、新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形成融合发展。河北经贸大学在国内财经类高校中率先提出“新财经”培养模式,建立了“专业+科学技术”“专业+数字经济”“专业+人工智能”等“新财经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对专业建设目标、课程设置安排、第二课堂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家国情怀培养等进行了优化、整合,更加侧重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发展的能力。

其次,依托新兴技术,加大专业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财经类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更加注重新兴技术的应用,加大与科技型企业的合作,开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相关的新技术新知识教育[5],完善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形式,改进课程评价方法。财经类高校依托现有计算机、电子信息、数学等专业资源,联合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也可以与科技型企业合作,引入优秀技术人员进校园,为财经类学生讲述新技术、前沿知识,提高其在专业学习领域运用新技术、新理念的能力。财经类高校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和专业培养要求,分群体、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对一年级学生可以开展普及教育,使学生对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有直观的认识;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重点教育和实践锻炼,使学生有能力运用新技术解决财经专业问题。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实践锻炼,将相关科学知识应用于所学专业,用新技术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创新专业思维模式,实现“智能科技+金融”“智慧工商管理”“大数据+贸易经济”等新专业培养模式。

再次,面向国际,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和合作能力。国际化视野是“新财经”对财经类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财经类大学生适应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学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还要将行业规范和工作标准与国际接轨,拓宽国际化视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不能只局限于国内,要开拓国际视野,增加与国外有关院校的合作,学习国外高校优秀的做法。财经类高校按照“新财经”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加大与沿线国家合作,加强与海外友好院校交流,加大中外合作办学力度,拓展大学生国际视野,开拓多元交流途径,从国际角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对外交流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对外交流活动,可以推出学生赴海外研习活动短期项目,也可以实施推送优秀学生赴海外学校进行学业学习,支持学生“走出去”学习,同时聘请长短期外国教师来校进行讲学、访问、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锻炼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把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推广到世界各国。

最后,注重实践锻炼,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最终需要通过劳动实践和工作实践考核,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找出不足之处从而不断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财经类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要发扬工匠精神,利用“互联网+”,拓宽劳动教育领域,丰富劳动教育形式,从而增加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把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观点转化为专业实践、工作能力和技术进步,培育专业技能高超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过硬的新时代劳动者。一是充分利用新财经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注重锻炼学生的搜商能力,增加学生对新事物、新信息的敏感性和捕捉能力,培养学生守正创新的研究精神和创新思维。二是开展“互联网+劳动教育”,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具,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技术性、开拓性劳动实践。鼓励学生发挥工匠精神,利用新技术进行创造发明,在各自专业领域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熟悉专业知识,掌握行业规范和工作标准,用新思路、新思维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三是加大创新创业实训和实践,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转化为创新能力。利用创新创业大赛、专业实训、企业模拟训练、社会实践等,训练学生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创新创业带来的成就感,使专业知识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四、小结

“新财经”是互联网时代催生出的一种新概念、新经济形式,它的出现对财经类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进行转型,培育学生互联网思维、融合思维、共享思维,重点在信息搜索和知识转换、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发展、跨界合作和精益求精的专业钻研等方面开展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提高大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研究能力、信息搜索和转化能力、合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国际交往能力,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马骁,谭洪涛.建设一流商科:AACSB认证与我国新财经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19(04):58-66.

[2]毕瑜林.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發展的路径研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出发[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3.

[3]马骁,李良华,孙晓东.关于重构“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评论,2020(01):8.

[4]王红蕾,吴英珏.“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0):153-154.

[5]程银.“双创时代”财经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11):215-217.

责任编辑 杨慧芝

作者:刘益星

第四篇: “新财经”视角下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摘 要: 依据教育部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以及 “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精神,基于河北经贸大学 “新财经”教育理念,分析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创业资源紧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专业性有限,政策宣传贯彻不到位、配套措施仍有待落实等问题,可从学生、学校、政府三个层面提升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关键词:新财经;创新创业教育;财经类专业;地方高校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具备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在教育部2019年4月29日提出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及“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1]建设精神基础上,河北经贸大学提出了构建新的学科体系、重构培养目标及树立新的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等“新财经”教育理念[2]。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新财经”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涉及到培养目标、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多方面的内容,事关“新财经”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成效。“新财经”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需要充分了解当前高校、师生及政府等各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河北省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生进行的基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问卷调查发现,河北省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推行过程中存在起步晚、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因此,以“新财经”教育改革为视角,提出转变学生观念、创新课程形式[3]、完善政府创业激励政策等建议,以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就业,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河北省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问卷调研基本情况

本研究以河北省高校为切入点,对河北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教师及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分为本科生(在校学生,毕业生)、创新创业教育负责人(高校教师、创业讲座专家、社會导师、创业成功者)、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该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进行随机发放,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35份,其中发放本科生问卷629份,发放创新创业教育负责人问卷76份,发放用人单位问卷60份,总计回收有效问卷765份,有效率达97%。其中,河北省高校教师问卷数为51份,占有限问卷总数的6.67%;河北省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生问卷数为558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72.94%;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问卷数43份,占有限问卷总数的5.62%;河北省用人单位问卷数59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7.71%。

(二)问卷调研数据分析

1. 创新创业教育需求意愿。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处于创业阶段的本科生仅占1.04%,215人表示有创业想法,占总人数的38.61%,从未考虑创业和处于迷茫期的分别占29.91%和30.43%。这表明河北省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对于创业仍比较保守,仅有少部分有明确的创业意愿,从侧面反映了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尚未有效挖掘出来。同时,对于处于迷茫期和具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引导,仍有可能成为创业大军的潜在力量。

2. 影响创新创业教育需求意愿的因素。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84.77%的本科生认为缺乏资金支持是影响创业的最大障碍;71.13%的本科生认为是个人能力不足;65.91%的本科生认为“风险大”也会对其创业意愿产生不利影响。调查结果说明,对河北省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需求意愿造成限制的主要因素为资金缺乏、个人能力不足、风险大。因此如何从这些方面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支持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消除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创业疑虑、激发创业热情的必要途径。

3.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供给。问卷显示,有41.22%的本科生表示所在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数量很少,所在高校开设此类课程且数量很多的占28.7%,并且3.13%的本科生表示从未开设过此类课程。这说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供给数量不足,本科生接触此类课程的机会不多。此外,如表1所示,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式”的调查中,“互联网教学、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排在第一位,占54.42%,排第二、三位的是“传统的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分别占47.85%和40.14%。这意味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供给质量不佳,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接触实训教学的机会较少。由此可见,传统的创业课程和创业教育方式的课程供给已经逐渐难以适应当今以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时代大学生创业者的实际需求[4],与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的现象。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

4.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供给。对创业教育师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从未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家占比59.21%,从未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的占比40.79%,42.11%仅参加过1~3次,85.53%的教育专家从未有过创业经历。如表2所示,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时,有31.83%的学生表示创新创业课程是由只具有理论知识的专职教师担任的,14.09%的学校是由学校行政人员教授。这与大多数文献研究结论是相同的,

例如李德丽等(2019)发现高校一线教师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与能力不足,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力量却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总之,目前大多数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师资供给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师资供给质量也亟待提高[5]。

5. 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供给。问卷显示,对创新创业政策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仅分别占5.91%和18.09%,其中,对于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了解的途径主要有网络媒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比赛。此外,在问及“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时,认为应当宣传普及政策知识的学生占比高达52.52%。由此可见,政府在创新创业政策供给方面的工作仍有待改进,地方政府对于政策的宣传及解读还不到位,这将会直接导致财经类专业学生缺少创新创业政策认知。

随着经济新发展和“新财经”教育的新变化,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只有厘清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层面: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创业资源紧缺

1. 相对较乐观的就业和传统择业观导致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好坏是检验大学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高校财经类专业就业情况整体上比较乐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834万,大学生创业者为35万,创业率仅为4.1%,较2018年相比虽然有所增加,但占比仍然较小[6]。这与问卷调查结论基本一致。根据《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数据统计(见表3),2018届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1.5%。其中,财经类专业大类下的管理类专业就业率(92.7%)位居第二,财经类专业大类下的经济类就业率(90.6%)位居第五。其中,财经类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与会计等专业表现更为突出。在本科各学科门类中,2015届管理学毕业生三年内的行业转换率(42%)最高,高于平均值(35%)。这也充分说明,与其他专业相比,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受行业限制较小,就业面较宽泛,普适性较高。而且,社会普遍存在的传统择业观念影响了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导致创业意识较为薄弱。他们或多或少存在快速回报的功利性观念,对就业岗位的衡量仅停留在即时的价值创造,从而更倾向于选择能立刻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工作[7]。

例如各高校的重点学科和双一流专业毕业生普遍倾向于选择公务员、银行、国企等单位或岗位就职。而创业不确定性较大,成功率低且耗时费力,利益回报又具有时滞性,与传统就业观形成鲜明冲突。由于择业风险低、成本小、待遇稳定,可以快速成家立业,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首选是择业而非创业,这也是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创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市場发展和财经类专业扩招,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严峻,逐步显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各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越来越经不起考验。一方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大环境影响下,创新意识不足已经制约了就业质量。从全国范围看,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越来越不乐观,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降,由2014届92.6%下降为2019届的91.0%[8]。财经类专业毕业生普适性的特点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当前社会与用人单位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对于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财经类专业毕业生择业对于成长与发展空间的影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从实践中看,财经类毕业生选择回报较快的工作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例如过于稳定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上升空间、职业生涯规划与现实存在冲突、就业感受与预期落差较大、转岗离职率高等。在本科专业中,市场营销专业的离职率(36%)比平均值(33%)高出3个百分点[8]。这些问题无一不意味着社会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当财经类专业的优势不再是优势,甚至可能成为劣势时,创新创业教育则成为一种缓解就业压力、拓宽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并在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增加了投入,但固有的优越感、保守思想已经成为制约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因素。

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依赖于学科建设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有预见性和系统性地逐步推进。综上所述,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初见端倪,如果只是从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等进行零碎的改革,很可能无法有效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因此,尽快建立以强化创新创业意识、提高满足社会需求能力为目标的“新财经”学科体系和本科教育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2. 创业资源紧缺,创业成效差,无法发挥带动作用。“新财经”教育背景下的创业资源应该得到科学配置,创业成效也应该是显著的。但调查结果却一致显示,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创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创业资源指的是创立企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依托条件,可以分为有形创业资源和无形创业资源(有形创业资源的表现形式有创业资金、创业团队等;无形创业资源的表现形式有创业机会、创业技术、创业战略等)。例如石瑞丽等(2020)研究发现,地方高校学生实施创业活动中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高校提供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科研成果等也存在时滞性和局限性[4]。任泽中等(2017)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其他社会资源等创业资源的获取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创业资源供给不足且获取难度大[9]。创业资源供给不足增加了创业风险,降低了创业成功率。

造成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有二:第一,财经类专业学生存在专业限制。财经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比,理论课程占比高于实践课程,财务与金融知识储备丰富,但是与创业相关的例如计算机技术、软件知识较为欠缺,在创业活动准备中可获取的专利成果有限,因此存在创业资源供给不足的现象。第二,财经类专业学生对创业相关法律政策了解程度较低。财经类专业学生在学习中以课程知识为主,对于创业相关政策及法律的了解途径有限,因而根据政策高效利用创业资源的可能性较弱。

(二)学校层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专业性有限

1. 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完备。我国创业类课程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类教育课程供给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课程质量仍需提升,且课程体系与实践的衔接程度较差。例如创新创业类相关选修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开设方式以理论课堂为主,期末结课方式为论文,课程教育与考核均为理论形式,与实践活动完全没有联系,课程效果不佳。相关研究与调查结果类似,例如李德丽等(2019)提出,创业类教育在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课程数量有所增加,但是课程内容却与实践活动存在脱节现象[10]。二是课程层次不够明显,学校对课程的供给与学生对课程的需求不匹配,相关创业课程为大班教育,并未按专业需求开设针对性创新教育课程,课程形式过于基础和单一。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时间相对发达国家较晚,相关课程仍比较孤立零散,不具有科学性与系统性。1947年美国哈佛商学院初次开设创业类课程,课程名称为“初创企业管理”。1968年,创业课程已经在美国高校开始普及,美国百森商学院将创业类课程计划列入本科开设的必修教育中。从目前来看,创业类课程已经在美国高校实现普及。此外,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也陆续推出了促进创业类教育稳步进行的政策及保障性措施。与上述国家相比,我国创业类课程教育则存在起步较晚的问题。我国创业类教育的开端是清华大学在1998年开展的创业比赛。二是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教育计划对于创业类课程教育的定位不清晰,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财经类专业培养计划只是简单地将创业类课程设置在管理学学科大类之下,并未将其单独成立一门学科体系,创业类课程的课程属性仍未得到清晰界定。

创业类教育体系是学生了解创业的第一步,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与积极性。地方高校在财经类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还未形成“参与者到合作者”角色转型观念,产学研合作资源利用不充分,如缺少创业案例库、师生合作不足、校内校外资源配置明顯失衡等问题都制约了创业类教育的发展。

2.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专业性不足。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推动“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必要基础。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在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培养中普遍存在。首先,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为财经类专业对口教师,且课程方式以理论教育为主。问卷显示,财经类院校中,85.53%的教育专家从未有过创业经历,普遍存在创业型师资不足、教师创新创业经验欠缺的问题。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组成以财经类专业教师为主,专业性难以保证,创业教育经验较少,实践经历及经验积累不足。相关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现象,例如,郭丽莹(2019)对全国12 596名教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课题研究范围内的各级各类高校大部分教师以专业知识研究领域为主,创业实践类教师较少,高校普遍存在创新创业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11]。其次,在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由辅导员兼职授课的现象,师资专业性更加难以保证。

造成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高校对于教师校外任职的相关制度限制教师实践活动,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专利转化或者经验积累往往是难以实现的;第二,高校教师引进标准存在漏洞,高校在招聘教师时注重专业及学历条件,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无法满足高校招聘条件,且高校激励政策无法驱动他们进行创业指导及经验分享。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相关教师培养与选聘制度体系仍未形成,高校教师的专业性无法得到保障。地方高校的财经类专业存在特殊性,导致创新创业师资供给质量与数量均不乐观。师资供给在创业教育的开展中发挥着导向性作用,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师资专业性不足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将成为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进程中的“绊脚石”。

(三)政府层面:政策宣贯不到位,配套措施仍有待落实

1. “新财经”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仅靠高校的力量很难全面实现。作为新财经改革中重要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政府的宣传贯彻和配套举措更是必不可少。目前,政府针对高校创业活动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对于政策的宣贯还不到位。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当问及“政府应该在哪些方面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时,认为应当宣传普及政策知识的学生占比高达52.52%,这意味着政府在现有创新创业政策普及中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宣传途径、宣传方式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政策的普及与实施效果偏离预期。

2. 对于政策配套的后续措施设置仍有待落实。创业资金发放的监督体系仍不完善,申请制度以及后续审核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无法全面发挥创业资金的支持作用;高校毕业生的优惠政策例如借贷优惠、税收优惠仍存在较多限制且优惠力度有限;创业资源的保障细则仍需要完善,例如2007年,《科技进步法》修正法案出台后并没有很快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是因为该法案针对产学转化的专利权权属、产权明晰、利益划分、战略制定等矛盾没有制定详细和具备可操作性的后续保障细则。

三、“新财经”视角下地方高校提升财经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学生层面:以“新财经”为契机,转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1. 增强危机意识,把握财经类优势,提升自身素质。“新财经”教育改革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第一,财经类专业学生应当增强就业的危机意识。虽然财经类专业毕业生仍具有就业优势,但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专业的兴起,人工实操很可能被计算机和机器人所取代,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很可能进入就业困境。因此,财经类专业在校生应当增强自身的危机意识,切实认识即将面临的就业难、就业瓶颈多、就业预期偏差大等问题,真正意识到财经类专业就业前景好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第二,创新就业理念。“新财经”理念的提出对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而言是一个契机。“新财经”理念要求学生应主动握住“新财经”契机,以创新精神和意识、创业素质和潜能的提升为目标,树立开拓进取的新思维,将开拓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强、知识获取能力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等特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较强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等素质作为自身学习的标准。其次,“新财经”强调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应充分挖掘优势,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合作。一是在创业活动中充分利用学科专业性。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组成主要为管理学与经济学,这两类专业对于创业活动的风险把控能力较强,该专业学生具备的财务能力也与创业活动较为契合。二是在商业动机意识和商业动机把握方面充分利用专业能力。高校财经类专业教育在会计、金融、财务管理、审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该专业学生对于市场供需现状、商业模式、成本管理等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一定的专业特长,因此其创业活动参与能力较强。但在市场开拓、技术攻关等方面,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具有明显不足,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合作,将是推动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最有效途径。最后,“新财经”要求学生创新积累经验和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新财经”理念的提出对于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契机。一方面,财经类专业学生要想成为开拓型人才,需要重新规划职业生涯,增加创新创业类知识储备,包括管理类、专业类、综合类等知识,积累创业基础;另一方面,财经类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创业大赛及创业课程,在学习中将兴趣逐渐培养为意识习惯,进而内化为知识,真正形成创业认同。

2. 提升资源获取能力和利用率,提高创业成效。“新财经”不仅强调转变意识观念,更注重改革成效。面对创业资源匮乏的现状,财经类专业学生应当提高资源获取能力,高效利用创业资源,提升创业成效。首先,财经类专业学生可以成立创业团队,团队成员通过分工解决战略、技术、机会把握等资源获取问题。除了本校内部交流沟通学习外,外校资源与校友资源也可以作为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加以利用,增加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次数。其次,地方高校的学生会及社团可以多举办一些与创业法律知识相关的讲座与比赛,还可以举行读书分享大会,扩充创业政策相关信息的了解途径,提升财经类专业学生创业政策及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此外,财经类专业学生还应当注重创业相关政策信息的搜集和法律知识的积累,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升创业成功率。最后,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者不应将目光局限于资源的获取,还应更多关注资源的利用。与资源的助推作用相比,创业的核心要素是创业者自身的素质和实践经验积累,地方高校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终目的是生产实践[10]。学生可以利用相关资源自发建立课程实验室或者创业孵化园,使理论在实践中真正得到检验,进而为资源获取与高效利用实现能力积累。

(二)学校层面:围绕“新财经”教育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专业性

1. 积极探索课程体系改革的新模式,优化创业教育体系。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教育体系包括课程主导者、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培养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等。“新财经”教育改革牵涉到教育体系改革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各高校高度重视和共同协作、同时需要学校上下齐心、师生合力才能完成的工程项目。首先,“新财经”要求高校实现由主导到合作的角色转变。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导者为高校,而高校专业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课程体系设计,因此高校应当关注课程体系的优化,将高校实现“主导到合作”角色的转变作为核心。从现在来看,财经类专业具有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但高校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与培养体系等方面较为传统。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高校起到主导作用,培养目标、学分结构、课时设计、课程考核方式均由高校决定,课程体系设计相对封闭,外部(政府、企业)主体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微弱,外部资源的利用率较低。随着外部主体对于学生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地方高校应当考虑课程模式转型,创新相关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经验与体系架构,课程体系中高校将角色逐渐过渡为合作者,政府与企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可以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贡献力量。其次,“新财经”要求建立以能力和素质为主的培养目标。传统的培养目标是财经类专业知识扎实、财务类操作熟练的财经类人才。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高校应当响应“新财经”培养理念,将具备学习能力强、知识获取能力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等特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较强的组织管理领导能力等素质的人才标准作为课程培养的目标。再次,“新财经”要求增强实践课堂开设。一般地,高校课堂分为两个: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显性课堂以专业知识教授为主,开设地点为校内课堂,注重战略规划与实施细则、创业专业课程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与核心。隐性课堂以实践活动体验为主,开设地点为实践基地与企业,注重创新创业比赛、创业实操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補充与保障。“新财经”改革下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应该基于两个课堂,全方位解决高校人才供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最后,“新财经”要求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考核体系。传统的理论考核较为单一,已无法满足“新财经”培养理念的要求,地方高校应当重新设置考核方式,提高实践能力的测试,例如在期末成绩构成中提升实践活动(实践时间、实践成果、实践经验积累)的占比,提升创新创业类课程考核的全面性。

2. 健全创新创业教师选聘与考核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新财经”要求建立新的用人机制,从源头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对于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而言,教师的选聘和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两个核心环节。在“新财经”理念提出的背景下,高校在引进创业课程教师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其实践经验和发展潜能,而不仅仅关注拟引进师资的科研能力和学历[12],这样才有利于将具有丰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成功创业人士和企业家引进高校教师队伍中来。高校应允许教师将自己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变,并建立相关制度保障教师在企业中的实践权利。其次,对于创新创业教师的考核也是教师素质提升的保障环节。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考核而言,传统的职称评价体系具有局限性,学校可以将教师考核分为双考核制,突破理论考核的方式,按照“室内+室外”形式进行:室内包括科研成果数量、学生考核结果等,室外包括企业任职期间的表现、创新创业实践次数、调研质量等,从而对教师的创业教育活动进行全面考核和评价,切实监督教师素质的积累与提升。最后,高校还应当注重引入创业实战精英,优化在职教师中专业教师和社会教师的数量结构,提升社会教师在课程培养中的占比,让创业者向学生分享创业的一手经验和感悟。此外,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引入适合专业发展的创业型人才,通过相关资源与激励政策鼓励优秀创业实践者加入高校教育体系,积极引进所在地域及专业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或管理者来补充现有创业教师队伍,例如马里兰大学合理利用区域优势和资源,为创业课程组引入了113名校外教师,包括创业成功的企业管理者、风险投资公司负责人和财经类等领域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打破“教室—教师—学生”书本知识类型的单一讲授模式,将教学场所与教学知识范围扩大,把“教室”搬到校外,其中,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传授可设置小组为单位完成创业计划书、创新作品成果展示、产品或服务需求市场调查、虚拟公司运营等创业类活动,进一步来培养学生应对问题和规划事物发展方向的能力。

(三)政府层面:拓宽政策宣传贯彻途径,积极建立和落实政策配套设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高校所在地政府部门的职责。地方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会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新财经”教育改革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1. 统筹社会资源,多方面强化相关政策宣传贯彻。各高校所在地政府应当统筹协调各项资源,多方面拓宽针对高校学生创业类政策的宣贯途径,提高政策宣传度。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途径提高政策的宣传频率,可以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APP不定时投放创业政策的实施细则,也可以在学校官网及相关考试类网站滚动播放创业优惠政策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在相关公众号开展知识竞赛类活动,激励学生学习相关政策并打卡,切实提高政策普及度;另一方面可以兼顾线下渠道宣传相关政策及创业优惠条例,政府可以针对区域内高校的财经类专业特点,通过政策进校园的讲座、相关教师培训、创业政策知识竞赛、沙龙、论坛等途径普及与高校专业特色相匹配的创业优惠条例。此外,政府可以在区域内大学的网站和校园宣传墙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专栏,及时更新国家与当地相关创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普及度[13]。通过宣传途径,切实提升创业类政策宣传及实施的监督、调研和评估结果反馈效果,确保各项政策按照既定计划得以落实。

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建立和落实创业政策的配套措施。政府政策支持对于创业具有积极作用。第一,政府可以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相关设施,设置创业政策及优惠信息库、创业优秀案例展示库、创业专家信息库等,全方位保障创业相关信息共享与资源协同,为高校学生提供集引导、培训、监督等一连贯的创新创业服务供给。第二,政府应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保证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推进。政府可以通过调研现有资金资源使用情况,对专项资金重新进行整合和分配,对于预期成果完成度差的相关项目及时叫停,集中有限资金重点精准投入和推进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政府可以在优化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固定化,稳定毕业生的创业预期。第三,政府还应当建立政策监督、保障配套制度,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及创业项目进度进行考核,及时将存在的政策局限、资金限制、项目瓶颈等问题反馈给政策制定者,用实践经验补充理论政策,提高创新创业政策与社会现状的匹配度。第四,政府还可以与企业、高校协同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配套机制。在政策及优惠的实施过程中,制定并细化风险清单,各风险主体针对预期风险制定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措施,分层次、分主体、分时间将风险分解,保证政策实施效果和风险可控;在利益共享方面,应当综合评价政策实施过程中贡献度,也可按照风险承担强度进行分配,切实保障各主体的利益。

3. 细化激励政策,形成社会合力。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当了解本地区实际情况与院校专业分布,针对不同院校推广适合的优惠政策,切实细化、优化激励政策,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带头作用,联合企业等社会力量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最终形成合力。以河北省为例,地方政府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的相关要求,制定了《河北省人民政府报告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然而这些政策与河北省高校区域性相关性不高,多是根据国务院等部门颁布的政策文件,以宏观计划为主。因此对于政府而言,指导性政策还应当综合考虑各省现存高校专业优势、区域经济建设目标,进而制定具备本省特色的实施细则和激励制度,通过制度激励和战略引导来双重保障本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14]。

四、“新財经”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总结与展望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距离“新财经”要求还相差较远。本文从学校、学生、政府等三个方面对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进程中面临的困难与瓶颈进行的分析发现,地方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普遍面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可获取的创业资源紧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专业性有限、政府政策宣贯不到位、政府政策配套措施仍有待落实等问题。为此,以“新财经”为视角,本文从需求角度提出了学生需以“新财经”为契机,转变观念,提高创新意识的建议;从供给侧角度提出了地方高校需围绕“新财经”教育改革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并从政府角度提出了拓宽政策宣传贯彻途径,积极建立和落实政策配套设施的建议,目的是推进“新财经”理念和推动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新财经”理念的提出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相呼应的。社会需要的是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可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帮助企业制定战略的高级管理型人才。地方高校财经类专业培养的不仅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还应该是具备能够改造世界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将很多学科专业深度融合在一起,传统的专业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胜任管理工作,而传统的操作性工作又被智能机器人逐渐替代,没有创新创业意识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必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地方高校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财经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影响力,通过深度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切实下力度开展教育模式改革,全面提高财经类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贡献度。为此,地方财经类院校应加强合作和交流,形成推动“新财经”教育改革的合力,增强财经类院校在教育发展中的话语权,提升财经类院校的影响力。只有财经类专业院校打破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发展局面,形成联合发展、集体发力的合作局面,“新财经”教育改革得到广泛认可,财经类院校的发展才能有所突破,财经类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更好发挥作用,扮演好经济参谋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胡浩,张建新. 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150162588171947&wfr=spider&for=pc,2019-04-29.

[2]段盛杰. 河北经贸大学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共建河北数字经济实验室[EB/OL].http://www.hbjyw.cn/news/detail/181625/12.html,2020-06-22.

[3]李德丽,刘俊涛,于兴业. 融入与嵌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模式转型[J]. 高教探索,2019(3):30-35.

[4]石瑞丽,赵连明.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J]. 教育与职业,2020(1):69-72.

[5]谢为群,许烁,于丽英.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提升[J]. 中国高校科技,2019(11):41-44.

[6]梅伟惠,徐小洲.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 教育研究,2009(4):67-72.

[7]麦克思.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EB/OL].https://www.sohu.com/a/336596717_440518,2019-08-26.

[8]李家华,卢旭东.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9]任泽中,左广艮.大学生创业资源协同模式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7(2):49-56.

[10]郭丽莹. 高校创新创业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12 596名教师样本[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3-62.

[11]凌诚.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素质提升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4):82.

[12]林尧禄,王新宇,许尧. 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所需资源的调查[J]. 中国商论,2020(5):239-240+243.

[13]张兄武,徐银香. 地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2):13-17.

[14]周光礼.从就业能力到创业能力: 大学课程的挑战与应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6):28-36.

责任编辑:武玲玲

Research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 in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Li Xiwen, Feng Ruoxian, Sun Kexin

(Accounting School,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ebei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Key words:new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majors; local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20-12-05

基金項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财经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Ⅲ)(SLRC2019006);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个人理财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与测评研究”(SD201033)

作者简介:李西文(1978-),女,河北沧州人,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博士;孙克新(1969-),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教授,博士。

作者:李西文 冯若芊 孙克新

第五篇:由张家口市财经领域发展现状谈财经人才数学素质培养

摘 要:在2022年奥林匹克冬季奥运会的大机遇下,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张家口市财经领域发展势头良好,财经领域人才需求量也在增大,特别对财经领域人才在数学素质培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才能满足金融、会计、统计等财经领域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本文就张家口财经领域发展现状对财经人才数学素质培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冬奥会 京津冀 张家口 财经领域 数学素质

在2022年奥林匹克冬季奥运会的大机遇下,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张家口的财经领域发展势头也稳步上升,无论是金融业还是会计统计等其他财经行业人才需求也在增大,在一些财经岗位对人才的数学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以后的财经人才培养中应注重数学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下面以金融业为例阐述张家口财经领域的发展现状,金融业对张家口市的经济起到了强劲的支撑作用。2014年,全市金融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87.3亿元,实现利润42.4亿元,分别较2011年增长39.6%和30.1%,年均增长8.7%和6.8%;2015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增速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各类保险公司的营业收入都比2015年大幅度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各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及从业人员近几年都有不同程度增加。以下为2013年金融业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数据:

2013年末,全市共有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73个,从业人员17663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4.3%和15.1%(详见表1)。

保险业不包括与保险机构和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签订委托代理协议的保险业从业人员人数。

而在近几年银行类金融机构逐步涌入市区和各县,全市现有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及张家口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及各小型信贷机构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全市保险机构也从2013年的27家到2016年的39家,从业人数需求量也随之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审计、税收行业等财经领域人才需求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在这些财经人才中,有一些岗位需要他们具备高的数学素质,有敏感的数学感知能力,有比较强的数学运算能力,有比较高的数据处理能力等。但通过调查发现,有一些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例如:保险精算,投资理财,会计核算,金融风险管理等岗位需要数学素质要求较高,虽然有些岗位对这些人才的需要量并不多,通过对部分财经领域人才和张家口地区中高职、本科财经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现阶段张家口地区从事财经领域人才还处于数学能力较弱的阶段,张家口各院校对财经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对于财经素质与数学素质综合人才还需要一定的培养策略。

下面就不同岗位层次分三个层面分析财经人才数学素质培养策略,一是针对基本岗位的中高职财经领域人才数学素质培养,二是针对发展岗位的本科院校财经人才数学素质培养,三是针对高端科研岗位的研究生财经人才数学素质的培养。三类岗位,三个择业群体都需要具备不同程度的数学素质,他们都应该是同时具备数学素质与财经素质于一体的人才,才能满足岗位需要。

对于中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将来面临的岗位基本是出纳会计、银行出纳、保险出纳、简单统计岗位等,此类岗位,只需要有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对数字的高度敏感感知力,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课程设置等需要基本的中高职数学教材即可。对于中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数学基础差,学习兴趣低,非智力因素影响也比较多。因此现阶段中高职财经专业的数学课程的定位低,导致培养出的财经人才数学素质普遍较低。在以后的教育中,应围绕专业特色与学生现状的综合情况,在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加以改革:学校数学教师通过对本地区的人才目标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开发、整合、拓展等,突出数学与专业的有机结合,突出数学运算功能的培养,转变教学方式、手段、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心理因素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现行课程的不足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行专项运算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和心理品质,才能满足财经岗位人才对数字的准确要求,才能培养出认真负责、严于律己、规范求实的工作态度,也能满足岗位素质要求。

对于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他们面对的是会计核算岗位、财务管理、理财师、银行后台数据库管理、统计数据处理、税务核算等发展岗位,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分析财务的能力,注重数学和统计学在财经领域的应用。本科院校培养人才应根据专业的侧重点,做好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数学建模等数学课程与会计学、保险学、金融数学、金融学等专业课的课程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本科类财经专业学生虽然学习到了专业知识、数学基础知识,但结合力度不够,数学建模应用不多。在人才培养方面,应通过对学生数学计算和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数值计算、建模技巧及数据分析能力,通过个案研究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效能评价,通过和社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税务所等财经行业部门协作办学模式,促进学生在专业创新中,提高财经与数学的综合素质能力。

对于财经专业研究生,他们就业面对的是保险精算、财务报表分析、金融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研究型岗位,因此对他们的财经素养及数学素养的都非常高。研究生课程开设最优经济控制、金融证券、金融数学等理论课程,應抓好科研与教学的结合,重视金融数学的教学,用数学分析,帮助经济决策和金融衍生产品开发等。建立保险精算、金融工程、经济数学模拟、 数学建模等实验室,重点研发金融数学、企业债券、保险精算等最优控制等方面的财经领域研究成果,培养高水平财经素质与数学素质的研究型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张家口市财经领域也在稳步发展,虽然数学不是万能的,但财经领域离开数学是万万不能的,数学工具是一种分析工具,张家口市财经领域需要数学素养高的财经人才,张家口市各中高职、本科院校、研究生学院都应该做好财经人才数学素质的培养方案,为张家口市,乃至京津冀圈培养出数学素质高的财经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永辉,沈春根,杨青冀.第六届全国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学科建设与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3).

[2]李敏延,张力. 财经院校金融数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1).

[3]朱小虎,杨玉冬, 陆璟.上海学生的财经素养表现及影响因素[J].比较教育研究.2015(6).

作者:韩桂玲 徐峰 张淑娟

上一篇:高级审计论文下一篇:城建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