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东北财经大学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介东北财经大学(精选10篇)

简介东北财经大学 篇1

XXX is one of the oldest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key universities of the province.

Since 1989, XX national awards and XXX provincial awards have been won for its excellent achievements in teaching.

Cross-disciplinary programs cover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basic sciences, economics, management, literature, law and iatrology.

Located in XX , one hour to XXX by train, two-hour’s trip to XXX International Airport.

简介东北财经大学 篇2

大学生艺术团秉承“以艺育人”宗旨, 坚持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本, 以学校总体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 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以活动促繁荣, 以精品促提高, 以规范求创新, 以创新促发展, 切实做到大型活动精品化, 中型活动特色化, 小型活动经常化; 积极扩大艺术实践活动教育的覆盖面, 不断创新艺术教育和各类艺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引导学生在各类艺术实践活动中展示艺术实践和教育的价值。

作为学校艺术教育实践载体, 大学生艺术团承担着校内外重大演出、校际交流和推广校园文化的任务。这是一个多彩的舞台, 为每一位具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学生提供锻炼能力、提高素质的平台,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中, 形成了富有校园特色的艺术实践精品展示性的演出活动。“和未来有约”迎新生演出, 把大学校园高雅艺术精品展示给刚进校的全体大一学生, 用鲜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来激发新入校的大学生在面对的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时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加强其专业自豪感和大学归属感; “拥抱春天”迎新年演出, 把校园年度艺术实践活动的成果向全校师生汇报演出, 总结过去, 祝福将来。艺术团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核心, 坚持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和不同艺术门类的探索, 深入开展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定期举办舞蹈专场、合唱专场和话剧专场等精品演出活动, 不定期举办艺术团学生个人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南京财经大学大学生艺术团走进各高校系列专场演出等校际交流文化推广活动, 在校园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对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多年来, 大学生艺术团经历了从学习剧目到改编剧目再到原创剧目的发展过程, 已经积累了一系列经典的艺术原创作品, 其中舞蹈《等待春天》、《都市印象》、《CHAIRS》、表演唱《快乐的聚会》、《穿越心灵》、新民乐《江南》、《秀舞飞扬》等经典剧目, 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象征元素, 体现了高雅艺术在校园的生命力, 也体现了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多层次、多样化的艺术实践活动, 为促进广大学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学生艺术团自成立以来, 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关心和支持下, 在校团委大学生艺术实践中心的管理和指导下,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绩。2006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南京财经大学舞蹈团”的称号; 2009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南京财经大学歌舞团”, 2010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重点建设的大学生艺术团”; 曾连续参加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共荣获全国一等奖六个、二等奖一个; 江苏省各类比赛中荣获特等奖5个, 一等奖21个。其中, 2005年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 原创舞蹈《等待春天》和表演唱《快乐的聚会》获得两个全国一等奖, 其中表演唱《快乐的聚会》还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闭幕及颁奖典礼演出活动; 2009年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 当代舞《都市印象》和无伴奏表演唱《穿越心灵》获得两个全国一等奖; 2012年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 原创舞蹈《留给我的微笑》、原创小话剧《阳光制造》荣获一等奖, 民乐合奏《国乐飞扬》荣获二等奖。2013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 获得广泛好评。学校艺术团曾连续6次代表江苏省高校参加由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活动。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赴中央电视台参加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 中央电视台承办的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活动。通过参加高层次的汇演、展演和比赛, 进一步提高了艺术团的发展规模和质量, 通过展示性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大学生艺术教育成果的影响力。

厦门大学法学院简介 篇3

1940年秋,原福建大学法学院划归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商学院中的经济系合并,组成厦门大学法学院,同时复办法律学系。1950年9月,厦门大学文学院、法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1952年学校撤销学院建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厦门大学法律学系再次停办。

1979年8月,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设立法学专业,法律学系再次复办。1984年12月,厦门大学与福建省联合办学,成立了政法学院,下设法律学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哲学系。1998年9月,政法学院更名为法学院,下设法律学系、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哲学系归入人文学院。1999年4月,法学院成为具有管理实体性质的学院。

目前的法学院是2003年11月在法律学系的基础上组建的,原隶属于法学院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归入公共事务学院。

自1979年厦门大学复办法学专业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厦门大学法学院已汇集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并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后劲充足的学术梯队。全院现有法学专任教师79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3人,约占教师总数的75%。近60%的教授和副教授有出国留学深造的经历。在师资队伍中,1人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层次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百千万知识产权人才工程百名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本,走学术建院之路,厦门大学法学院已形成较为鲜明的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学院现拥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1个法律专业硕士(JM)学位点。国际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国际经济法学科的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民商法、宪法与行政法、经济法等为福建省重点学科。“国际经济法与台港澳法研究”和“国际经济法与海洋法研究”先后获准列入国家“211工程”第一期和第二期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厦门大学法学院立足于国际法及民商法等特色和优势学科,不断充实和提升其他后发学科的教学科研力量,整个学科建设呈现出了有梯次的均衡发展态势。在2005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法学学科评估中,厦门大学法学院的办学实力在综合性大学中排名第五。

厦门大学法学院现设有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7个教研室,此外还建立了国际经济法研究所、民商法研究所、罗马法研究所、海洋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并成立了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和教学实验中心。厦门大学法学院定期连续出版的学术刊物有《厦门大学法律评论》、《国际经济法学刊》(已入选CSSCI学术数据来源集刊)、《罗马法与现代民法》及《中国海洋法学评论》等。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篇4

东北大学创办于1923年4月。坐落在中国东北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沈阳。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

东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52年,至今已有五十年的历史。1986年4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是首批33所试办研究生院大学之一。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在规模、层次、招生、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学校从1986年起,经国家授权进行单独考试,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同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试行在职学位进修的院校之一。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开始实施博士导师自选审定工作。目前学校还在工程、工商管理及公共事业管理三方面开展专业学位授予工作。已成为我国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造就高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学校设有秦皇岛分校、基础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资源与土木学院、理学院、文法学院、工商管理、艺术学院、软件学院、外国语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网络学院。校本部设有49个专业,有56个学科有权授予硕士学位,29个学科有权授予博士学位,另有三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全校共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东北地区中心设在东北大学,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造就了有利条件。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1800多位教师中,教授270人,副教授615人;在160位博士导师中,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现在校各类学生3259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75人,硕士研究生4191人。

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培养质量放在头等重要地位。始终以教学为主旋律。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近年来,我院研究生的管理和教育已逐步走上信息化、规范化、国际化,已先后同美国、英国、日本、瑞典、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学术交流和合作培养关系。通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任教和科研合作,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新途径、新方法,积极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并致力于健全和完善的人才培养、开发、选拔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上海大学简介 篇5

上海工业大学的前身上海工学院建立于1960年,1972年与上海机械学院合并,工学院院址为新上海机械学院总部,1979年两校分开,并经教育部同意,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建立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负责筹建,时任校长是华东分院院长,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校与研究院、研究所关系十分密切;原上海大学建立于1983年,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术高专、合并的华东师大分校和上海科大分校、上海法律高专;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建立于1959年,1981年升格为高专。

在1994年四校合并时,江泽民总书记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题词含义深远。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曾经有过一所上海大学,它建立于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校长为国民党人于佑任,共产党人恽代英任总务长,瞿秋白任社会学系主任,还有不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和著名学者在该校任职任教。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强行关闭了该校。该校学风严谨、革命气息浓厚,虽然建校历史很短,但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仁人志士,其中包括李鹏的父亲--革命烈士李硕勋、曾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等。在当时,就有“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上大”的盛誉。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常务副校长是周哲玮教授。

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 “老上大”的革命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作出更大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续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现设有28个学院和2个校管系;设有71个本科专业、131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类别中含18个专业领域)、3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博士专业、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教育部重点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由大师领衔、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高素质、基本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00余人,占专任教师的47.7%;教授486人,占专任教师的17.7%;副教授842人,占专任教师的30.6%。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400余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人。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招生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之一,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03年10月,学校率先通过了由国家教育部举行的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学校现有学生38700余人,其中研究生8800余人,本科生25800余人,高职生4000余人。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12000余人。

上海大学的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0位左右,专利申请与授权数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2010年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达132项,经费4300余万元。随着学校文科的快速发展,文科科研实力大为增强,2010年新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44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3项。上海大学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迄今已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与此同时,学校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和开展学术交流。学校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2800余人,其中学历生500余人。学校与海外高校共建了4所孔子学院,为推广中国语言文化、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以宝山校区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图书馆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近360万册,中外报刊3450余种,其中中文纸本报刊3000余种、外文纸本刊450余种。校园通信光缆连接三个校区以及所有大楼,建成了较完整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功能最全、设施先进。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荣获全国“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1994年以来,学校已7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且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08年上海大学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钱伟长校长倡导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弘扬光大、生生不息。

上海大学正在制定学校“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055201 英语笔译硕士

翻译硕士(MTI)是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我院翻译硕士教学采用互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项目翻译、专家讲座等多种教学方式。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分析,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学员应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可申请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学历证书。

指导教师:朱振武、程琪龙、谢之君、冯奇、周平、唐述宗、庄恩平、庞好农、肖福寿、唐青叶、王晓元、尚晓进、朱巧莲、姚喜明等

研究方向:01、英语笔译(文学作品翻译、理论文献翻译、实用文体翻译)

招生人数:35

考试科目: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11翻译硕士英语

3.357英语翻译基础

4.448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注:联系方式: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联系人:徐老师

邮编: 200444

联系电话:021-66133062 传真:021-66133058

武汉大学简介 篇6

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学校坐拥珞珈山,环绕东湖水,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校园绿树成荫,花香流溢;建筑独具风格,美仑美奂,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893年),后数易校名,1928年7月正式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抗日战争期间,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抗战胜利后迁回珞珈山。到1946年底,学校已设有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武汉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很高的学术地位。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邓颖超、罗荣桓等在这里从事过革命活动。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等相继担任校长。辜鸿铭、竺可桢、邬保良、查谦、桂质廷、叶雅各、李四光、闻一多、黄侃、郁达夫、沈从文、朱光潜、刘赜、刘永济、叶圣陶、杨端

六、李剑农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先后在这里任教。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叶剑英、彭德怀、张闻天、陆定一等亲临学校视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直属国家高等教育部领导的重点文理科综合性大学。党的“一大”代表、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原中科院学部委员李达教授担任校长十四年,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胆改革、开拓前进,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经国务院批准,2000年8月2日,原武汉大学与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是我国水利电力行业专业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重点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是世界上测绘学科门类最齐全的国家重点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是湖北省唯一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前并延续发展至今的医学医疗中心的重点大学。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都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合并后的武汉大学得天时、占地利、顺人心,充分体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了强大的综合优势,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师资力量更加雄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发展空间更为广阔。教育部的定位是:“要将新的武汉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除军事学科外,其它11大学科门类的学科专业都有,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门类的学科。共有105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4万5千余人,其中研究生近1万2千余人。武汉大学是国家首批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已有99个学科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88个学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15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个学科被列为国家“211工程”第二批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省部重点学科45个。

学校现有教师5千余人,其中正副教授3千余人,博士生导师570余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22个学科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近年来,武汉大学每年承担1千余项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每年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40余项,有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连续三年专利申请量(特别是发明专利)列全国高校前十名。据中国高校科技网公布的结果,在2000年1月至10月教育部直属院校SCI论文统计排行榜上,武汉大学进入前10名,居中南地区高校首位。在国家科技部公布的1999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中,武汉大学发表SCI论文位于全国高校第10名。学校以科研成果积极服务国家经济建设,成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创新基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在1995年、1998年两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数均居全国高校第3位。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有较大应用价值的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武汉大学校园整体上连成一片,面积5508亩,建筑面积242万平方米。学校有大型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档案馆和一座拥有20多万件珍贵动植物标本的标本楼。图书馆藏书520万册,中外期刊1万多种,是国家“211工程”全国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华中地区中心。学校现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7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其他省部重点研究发展基地26个。学校出版发行《武汉大学学报》等20余种学术刊物,成立了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还设有留学生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东湖分校,3所附属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

武汉大学具有开放办学的传统。近年来,学校派出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数千名,聘请了300百余位国外著名学者和政界要人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

百余年来,武汉大学形成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优良校风和学风,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1978年以来,学校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行了学分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和插班生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鼓励学生“冒尖”,学校实行了提前毕业、免试推荐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制度,并实行了研究生中期分流制度。学校设立了100多项奖学金,总金额1000余万元,受奖面约占学生总数的35%。百余年来,武汉大学为社会培养了28万多名各类专门人才,在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毕业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武汉大学的百年历程与祖国的盛衰荣辱息息相关,她始终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不断地为祖国的昌盛和人类的进步作出新的贡献。在1993年武汉大学建校一百周年之际,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47所国外名牌大学和国内兄弟院校的校长、代表参加庆典或来电来函致贺。1995年11月,国际科学界权威期刊《科学》周刊把武汉大学列为最杰出大学之一;1995年11月,学校顺利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1999年,武汉大学被中央确定为副部级高校;2001年2月13日,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重点共建武汉大学的协议。

四川大学力学学科简介 篇7

四川大学力学学科前身是1954年成立的成都工学院力学教研室。在康振黄、冯广占、陈君楷、宁交贤等老一批科学家与知名学者的带领下,力学学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1978年恢复建立工程力学系,1986年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固体力学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1995年获准建立生物力学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以谢和平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中、青年创新团队已经形成,学科建设得到跨越发展,2003年、2004年先后得到学校专项重点支持,建立了“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临床应用”与“重大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两个校级交叉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固体力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获准建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四川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学科始终坚持“提高水平、鼓励交叉、形成特色、重点突破”的建设方针,并发挥四川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在生物力学与生物工程,工程安全与灾害力学,新型材料超长寿命疲劳断裂及动态破坏力学行为等研究领域已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

力学学科现有院士一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3人,教授18人,副教授20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宝钢教育基金会高校优秀教师3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7人。学科主要带头人包括:谢和平院士、陈君楷教授、袁之润教授、王清远教授、樊瑜波教授、许唯临教授、林鹏智教授、王启智教授、于建华教授、曾祥国教授、秦世伦教授、王晓春教授、朱哲明教授等。此外还聘请美国、英国、法国及国内数名院士在内的30余名中外著名学者作为力学学科的名誉及客座教授。学科现有在站博士后人员5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37人、本科生195人。

学科近年承担的项目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及其后续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其他国际与地方合作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部(省)级奖10项,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等3大国际检索论文200余篇。

简介东北财经大学 篇8

呼吸内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是国家级重点科室,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心。该科室设有一病区、二病区、呼吸病区、结核病区、呼吸内镜中心、肺功能检查室、纤维支气管镜室、肥胖与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高压氧治疗室及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等诊室,拥有住院床位150余张,是我国大型医院当中床位数量最多的呼吸科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擅长诊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肺炎、肺癌、气胸、胸腔积液等各种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尤其对需要进行呼吸支持的呼吸衰竭、胸膜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该科室拥有工作人员1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2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人,年门诊量高达75000人次,年住院患者近4000人。

梁宗安医生简介:

梁宗安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成都医学会呼吸专委会副主委、欧洲呼吸学会会员、美国呼吸治疗学会会员。梁宗安主任1984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曾赴美国Case、Western、Reserve、University等多家医院进修老年医学、呼吸病学及呼吸病治疗学。他擅长诊治支气管哮喘、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睡眠呼吸障碍(鼾症)等内科及呼吸内科疾病,尤其擅长各种呼吸内科危重症的抢救。

董碧蓉醫生简介:

董碧蓉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科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医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主委、成都市医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分会主委、四川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是我国老年医学专业的学术带头人。董碧蓉主任擅长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哮喘、老年心身疾病等呼吸内科疾病及老年呼吸道疾病,尤其在诊治老年呼吸道疾病、老年心理障碍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普外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是国家级重点科室、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科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科室,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5。该科室现有住院床位444张,年门诊量高达19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1.5万人,年手术量近1.7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目前,该科室下设有胆道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肝胆胰外科、肝脏及血管外科、胃肠外科等5个大型专科,其中胆道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6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9人,甲状腺乳腺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2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7人,肝胆胰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0人,肝脏及血管外科拥有专业技术人才45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1人,胃肠外科中心拥有专业技术人才78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15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从1978年开始就开展肝移植手术,创下了中国首例“肝移植女病人术后3年怀孕生子”、世界首例“尸体活体合成肝移植”等十余项记录,并将肝移植手术的平均费用降低到15万元左右,其中单例手术最低费用为8.6万元,为全国最低。

胡建昆医生简介:

胡建昆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腹腔镜胃癌临床协作组秘书长、中国西部胃癌协作组副组长、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胡建昆教授是我国胃肠肿瘤外科专家,擅长诊治各种胃肠外科疾病,尤其在诊治胃癌、贲门癌、结肠癌、胃肠间质瘤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骨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是国家级重点科室、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7,在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中名列全国第6。该科室下设关节外科、手及显微骨科、脊柱外科、脊柱动力稳定性重建及脊柱退变性疾病科、骨肿瘤及骨材料科、骨运动医学及关节镜科、创伤骨科等8个临床专科,拥有在编职工16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56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33人。目前,该科室设有住院床位236张,年门诊量高达9万人次,年开展骨科手术近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该科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功勋卓著,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

nlc202309022243

裴福兴医生简介:

裴福兴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骨关节学组组长、四川省医学会骨科专委会主委、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骨科专业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裴福兴主任1977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医学系,曾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骨科及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骨科进修,回国后一直从事创伤骨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骨科疾病,尤其擅长做髋、膝等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术。

麻醉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是国家级重点科室,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全国第1,在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中名列全国第1。该科室下设有小儿外科麻醉专业、骨外科麻醉专业、普通外科麻醉专业、神经外科麻醉专业、心胸外科麻醉专业等5个临床亚级专业,拥有在编职工1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40人,正副教授等高级技术人员24人。目前,该科室设有住院床位153张,年开展手术室内麻醉近7万例,开展手术室外麻醉近4万例,手术麻醉相关意外死亡率小于1/200000,医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刘进医生简介:

刘进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危重病科主任及学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分会主委、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国际卫生组织安全用血及临床技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进主任1982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198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和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麻醉科进修,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是我国首位临床麻醉学博士。近年来,刘进主任主要从事醫用吸入气体、血液保护、围手术期经食道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吴阶平医学奖等多种奖项。

肿瘤中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是国家级重点科室,是卫生部指定的全国影像引导调强放疗(IGRT)和容积动态调强放疗(VMAT)的研究及培训中心。该科室下设有头颈及乳腺肿瘤科、胸部肿瘤科、腹部肿瘤科等3个专科和放射物理技术中心,其中头颈及乳腺肿瘤科擅长各种头颈部肿瘤、乳腺肿瘤、淋巴瘤、骨软组织肿瘤的临床诊治及研究,胸部肿瘤科擅长各种胸部肿瘤的临床诊治,腹部肿瘤科擅长应用化疗、放疗、生物治疗及介入治疗等医疗手段对各类腹部肿瘤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放射物理技术中心拥有4台直线加速器、4套Pinnacle计算机三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1台放射治疗模拟定位机等大型治疗设备,使该科室在放射治疗技术领域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该科室设有住院床位476张,年门诊量高达10万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2万余人次,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

魏于全医生简介:

魏于全医生现为四川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委、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魏于全主任198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86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进修,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肿瘤生物治疗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与临床医疗,并率先将主动免疫治疗与抗肿瘤血管治疗相结合,为肿瘤疫苗、抗肿瘤血管治疗的研究及癌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思路。

财经商贸系简介 篇9

该系为1955年成立的成都市财政贸易学校衍生而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深淀,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38名,其中省、市级教学名师4人,高级讲师2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4人,“双师型”教师29人(其中注册会计师3人、注册税务师1人、高级会计师1人、高级商务策划师3人、高级茶艺师1人、高级心理保健师2人、司法签定人1人、中级经济师1人、会计师5人、推销师1人、餐饮服务师1人、客户服务师1人、心理咨询师1人、普通话省级测评员2人、餐厅服务员考评员1人、助理会计师2人、网络应用工程师1人、信息化工程师(ERP)1人)。学校先后开设了商业会计、商业计划统计、商业物价、外贸管理、市场营销、银行会计等二十多个专业,现有会计(助理会计师方向)、会计电算化、金融事务、酒店(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其中会计专业为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重点骨干专业。为适应行业和就业的需要,通过成考、自考和直通车多种套读方式,使我系各专业基本完成了中高职无鏠衔接,让学生提升了学历,增强了就业信心。

突出职教特色,以“立足应用,打造特色,注重技能,确保质量”为宗旨

牵头领办了成都市财经商贸专业职教集团,校内会计专业实训中心为面向全省的公共实训基地,有实训(实验)室31间,工位数1457个,设备总值560万元。该系专业优势突出,毕业生就业质量好,企业的认同度高。

主要专业/课程设置/就业方向

会计专业(助理会计师方向)

主干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经济法、税收、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及实用消费心理等

就业方向:从事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会计师事务所、各类企业、银行等单位的会计、审计及其他财务管理工作。

主要推荐就业企业:亚洲会计师事务所、成都银行、高新国税局、建设银行、国美电器、欣和财务、用友软件

会计专业(基础财经方向)

主干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出纳实务、收银实务、电算会计、办公软件、银行储蓄服务流程、实用消费心理、点钞

就业方向:中小企业基础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管员、银行出纳、代办员、商业及服务行业收银员。

主要推荐就业企业:阳光保险、欧尚、屈臣氏、中德安联、伊藤洋华堂、四川智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兴业银行、金沙遗址、家乐福、迪信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

会计电算化

主干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会计、财务管理、税收及金融基础知识、经济法基础知识、点钞

就业方向:从事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会计师事务所、各类企业、银行等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其他管理工作。

主要推荐就业企业:亚洲会计师事务所、世纪安亨、长河集团、京东世纪贸易公司、中德安联、成都银行、成彭高速、用友软件

金融事务

主干课程:商务礼仪、金融基础、保险基础、财政与税务基础、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企业财务会计、会计实务

就业方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主要推荐就业企业:成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阳光保险、中国人寿保险、武侯国税、成华国税

酒店服务与管理

主干课程:酒店服务礼仪、形体训练、前厅服务、餐饮服务、客户服务、茶艺欣赏与服务、酒店服务英语、饭店服务规程、普通话等

就业方向:从事酒店、餐饮、旅游企业的服务及管理工作。

主要推荐就业企业:锦江宾馆、索菲特万达酒店、四川宾馆、望江宾馆、香格里拉大酒店、银河王朝大酒店

旅游服务与管理

主干课程:旅游地理、旅游概论、客源国概况、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公共关系、旅游服务礼仪、形体训练

就业方向:从事旅行社、导游、餐饮服务企业的服务及管理工作

主要推荐就业企业:银杏集团、中国国旅、锦江宾馆、索菲特万达酒店、四川宾馆、望江宾馆、香格里拉大酒店、银河王朝大酒店、成都尚乐宝娱乐有限公司

市场营销

主干课程:市场营销学基础、市场营销策划、广告基础、推销实务、客户关系管理、公共管理实务、商务礼仪、口才训练等

通用汽车大学简介 篇10

通用汽车大学创建于1997年,通用汽车大学现有16个不同的学院,为GM的86,000名员工和经销商提供超过1900门不同的课程。

通用汽车大学除了在美国设立了领导力学院、沟通学院、工程学院、金融学院及服务/市场学院以外,还在全球范围内成立了16个与其主要的 业务功能契合的学院。在中国,通用汽车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了通用-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学院,致力于共同研究、开发和技术培训等领域。通用汽车再次向我们 展示了企业大学是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通用汽车大学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学习机构。

通用汽车大学校长丹尼·雷姆利说道:“公司希望能够降低开支和预算,但更希望员工能够尽快的学习新东西,而人们的业余时间也不断减少,因而,在线学习和培训就成为最佳选择,既省钱又有效。”

通用汽车大学每年的 7万余名学员都是通过在线方式入学的。

通用汽车大学培训课程

(一)正式培训课程

1.基础技能培训(如:电脑软件,GM的历史和业务重点)

2.专业技能和技巧

3.领导力和专业化发展

4.各部门内的在职培训

5.GM用负担学费的方式支持高级教育和证书教育,如:Cardean EMBA课程和技术教育课程。

(二)承担学费课程:对于符合学费补助的带薪员工,公司给予鼓励和支持。

(三)毕业生教育:通用汽车为毕业生提供的课程非常多样化,根据每个运营单元的利益为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

(四)在职课程:提供与美国教育高校合作的一系列教育课程。

(五)员工入职培训

新入职的员工和通用的老员工形成一个团队,主要目的是完成职业化的转变并帮助新员工融入通用的企业文化中。在达到公司目标的同时,让新员工完成职业成长,提供感受企业文化、新观点和发展前景的机会。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对新员工的指导非常重要。

通用汽车大学培训方案

通用汽车大学的16个学院分别是:交流和沟通、工程、财务、健康和安全、人力资源和劳工关系、信息系统和服务、领导力、法律、营销、生产、订货和配送、计划、公共政策、质量、全球采购和销售、服务和角色、EMBA课程。自1997年,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立了通用汽车-交大动力技术学院,为通用公司员工提供专业化的培训.与此同时,通用公司还邀请美国专家将最新的课程转移至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中国公司,到目前为止, 共有50余门课程可在中国地区提供, 范围覆盖工程类,生产类,质量类,管理技术类等。通用公司还为员工提供大量的网络学习的机会, 目前在通用公司内部网络上已有180多门课程可以提供给员工, 许多课程由通用公司与美国一流的管理学院共同开发编制, 为通用公司的员工提供了方便快速的充电机会。在通用汽车中国公司,通用汽车大学特点

上一篇:社会保障学试卷与答案下一篇:两学一做民主评议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