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精选6篇)

从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 篇1

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10—1任课教师:吴彤 姓名:莫俊谦学号:10054010141成 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失业问题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逐渐变得严峻。而随着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病也渐渐暴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大学生也成为失业人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失业现象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中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导致中国失业状况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学中的三种失业类型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这种现象中,工作机会和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顺利地发生,结果一些人便得不到工作。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对任何个人或家庭来说,它是过渡性的。因此,摩擦性失业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失业。比如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大萧条中,亚洲大量人口失业;再比如在2008年8月的华尔街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大萧条,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的失业问

题。

二、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简要现状

自1995年至2006年,中国的失业率呈逐年递长的趋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失业情况都是与经济成长呈反向关系的,这也就是说,一国经济不断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反之,一国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可是中国却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不可思议的现象。从1995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失业人数呈加速度上升趋势。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而恶化,是中国失业现状的一大特色。以下简单陈述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现状: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中国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或自身条件难以匹配市场机会,很难找到在专业、薪资、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都合适的岗位,从而处于无业状态。这种现象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日趋增多,不少高校毕业生因为就业信息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或对工作过于挑剔等原因而难以找到工作;也有不少职员因不满先前的工作条件而辞职,一时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有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状况抱有错误幻想,盲目涌入城市,却未能获得工作,这些现象都属于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失业现象,我个人认为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职者数量和人才市场需求具量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且分布不够均衡。造成了有的地区人们找不到工作,失业人口很多,而有的地区有大量职位空缺,却无人求职。

第二,求职者素质较低,不能迎合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要。在中国社会,求职者的素质普遍较低,文盲仍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造成大量低水平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企业却苦于没有高素质人才。

第三,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难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的出入,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3、周期性失业

这种现象在经济大萧条时较为突出。在1997年亚洲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失业人数都大量增加。

三、中国失业现象原因分析

失业现象从表面上看就是过多的劳动力去追逐过少的工作岗位。结合中国失业者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我总结出失业的三点原因。

1、居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求职者各方面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中国科学教育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文盲在求职者中仍占据很大的比例。即便是高校毕业生,由于中国高校教育水平的局限性和近几年的持续扩招,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高,很难达到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

另外,由于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很难适时地应对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调整招生政策和育人策略,因而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专业的严重不对口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

2、中国的就业服务市场水平有待提高,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在摩擦性失业中,有一种很典型的现象,具有某方面特殊技能的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某些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此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双方均不了解对方的状况,都在为寻找工作和寻找人才所苦。这一现象是由于求职者与招聘者的信息不完全造成的。

而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摩擦性失业现象。如,每年都有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现状抱有不实际幻想,大量地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普遍的情况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不少农民工面临失业问题。这正是由于农民工对于城市中的就业信息不够了解、片面地认为大城市中遍地是金造成的。

3、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变化过于频繁,导致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种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在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可能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技术变化。尽管技术变化被认为能减少成本,扩大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但它可能也会对某些特定市场或产业带来破坏性极大的影响。二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消费者产品偏好的改变在某些地区扩大了生产,增加了就业,但在其他地区减少了生产和就业。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这种不流

动性延长了由于技术变化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时间。工作机会的减少本应引起失业者流动,但不流动性却没有使这种情况发生。

通过以上通过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于中国失业现状和失业原因的简单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失业形势。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失业这一长期困扰中国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作为两年后将走上社会,面临就业问题的高校大学生,我们应当密切地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的失业问题,更应当从现在起,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适时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失业现状分析》——王波

从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 篇2

2001年至2006年, 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6%、4%、4.3%、4.2%、4.2%、4.1%, 2007年9月末为4.0%, 预计全年将保持这一态势。

根据奥肯定律, 实际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1%, GDP将损失约2.5%。这表明, 失业会造成国家GDP的减少,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还会影响失业者的生活水平和心理状态, 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目前我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也对我们的社会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因而我们必须找到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进行治理和控制, 以使我国的失业率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

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失业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 劳动力供大于求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十分庞大, 劳动力供给持续大规模增加, 造成供远远大于求, 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 这是我国失业问题的最基础性的原因。

2007年6月,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官方网站公布了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报告显示, “十一五”期间, 我国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 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 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但从劳动力的需求看, 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 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 加上补充自然减员, 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 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

此外, 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 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二十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

因此, 从总体上看,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 而这也将长期影响我国较高的失业率。

(二) 就业弹性低

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我们常常会使用就业弹性来描述某一阶段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而就业增长率却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 也就是说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比较低, 并不能为我国带来足够多的就业机会, 而我国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人口在争取这不多的就业机会, 这样, 势必会出现许多人失业的现象。

(三) 经济体制改革造成隐性失业显性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就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体制改革造成我国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国有企业出现大量冗员或“在职失业”者。

为了消除冗员,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了大规模的裁员行动, 因此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出现了国有企业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下降并大量释放富余人员的现象, 数千万的国有企业员工被下岗分流, 但是当非国有企业还无法吸收全部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时, 就必然导致失业率的迅速上升。

(四) 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结构性失业

经济增长会促进产业结构变动, 而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动, 当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动缓慢或者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相吻合时, 也会引起结构性失业。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 失业人数激增就表现为持续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新的产业不断涌现, 老的产业不断被淘汰许多旧的工作岗位也逐渐被淘汰, 当新增加就业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赶不上被淘汰的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 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再加上现在日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因而, 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消耗大的企业将会面临破产或关闭, 这些企业的工人也将面临失业。

三、我国失业的新问题

近几年来, 在我国的失业问题中凸显出来一个新的问题——“知识失业”。所谓知识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在大学毕业后的一定时期内努力找工作而找不到工作岗位的这样一种经济现象。

(一)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校首次扩招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扩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长。然而, 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呈下降的趋势。

(二) 对知识失业原因的经济学分析

1.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过快, 其供给总量超过了需求总量, 这是导致我国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趋于下降的总量性原因, 而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总量相对过剩的重要原因是大学招生规模同经济社会发展比例失调。

2.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无法确定应聘者未来的表现如何, 通常是借助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作为判断其未来表现的手段, 即用教育水平来帮助企业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 以便将他们安置到不同岗位上。学历成了用人单位最优先考虑的因素, 从而造成大批低学历者失业的现象。

3.由于高学历劳动力的“失业投资”回报通常较高, 随便就业的机会成本也较高, 而且他们又处于低预期水平下的高期望值的阶段, 这就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有兴趣进行这种“失业投资”, 也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高学历人才不断跳槽的现象, 从而他们会表现出比未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长的失业期限和更高的失业率。

4.有些大学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从而造成一方面岗位有空缺, 而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结构性失业”。据调查, 我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有能力在外企工作, 许多外企因找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而报怨。

四、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措施

失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同时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我们所要做的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我国的失业率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范围内。

(一) 控制劳动力的供给

治理失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达到这个目的:第一就是控制人口的增长, 因为人口基数对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第二就是可以延长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龄, 不仅可以推迟年轻劳动力进入市场直接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 而且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从而降低出现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

(二) 实施就业优先的经济增长战略

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就业增长, 这还取决于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因此, 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应更多地考虑就业因素。另外, 由于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差异很大, 所以, 在选择技术更新时也要更多地考虑就业因素。

(三) 调整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

政府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趋势相结合,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 在产业类型上, 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大力发挥第三产业的隐性就业效应;在企业规模上, 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 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 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四) 建立相应的培训机构

对结构性失业中的大部分劳动力来说, 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无法达到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一些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机构, 对这部分失业群体进行适当的培训, 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同时, 企业可以对在职职工进行相对灵活的培训活动, 以降低在职职工结构性失业的可能性。

(五) 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

我国高校应建立利于就业的教育模式。在高校开办专业时, 应进行完善的调研工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立各种专业;同时, 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缓解我国当前的“知识失业”问题。

五、结论

失业实际上是在岗位竞争过程中公开存在的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导致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 为的是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 但并不是说要完全消除失业现象, 因为失业问题是不可消除的, 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这些影响失业的原因采取积极的、合理的措施来把失业人员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降低其对我国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我国失业问题严重的原因, 对近年来我国产生的知识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一些治理我国失业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失业原因,知识失业,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爱亚.知识失业的经济学透视—兼论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3) :53-56.

[2]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305-336.

[3]孙天立.市场经济下对当前我国失业问题的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9:35-36.

从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 篇3

这一结果与众多媒体和专业人士的预测大相径庭。此前,这三位经济学家基本无一人被列入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中。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爆“冷门”?

原来,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虽然理论的方法和角度各自不同,但都是致力于解决全球劳动力市场问题,这对当前市场中有关失业问题的争议无疑具有更多含义。

在全球经济疲弱复苏的当前,社会各界对失业问题以及失业原因日益重视。而获奖的三位经济学家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多样性的调查,分析出不同程度的失业,以及这种程度的失业率将会持续多长时间,其理论能够用于揭示失业的根源,究竟是“周期性”失业还是“结构性”失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研究失业意义重大

“这三位经济学家对失业的分析,足以让他们得到这个奖项。”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阐述为何将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这三位经济学家时表示,市场大部分交易都是为贸易而进行的,当然会出现一些贸易摩擦。在劳动力市场上,这种摩擦和冲突同样存在,这表现为许多公司也发现会有许多工作空缺,而一些失业人员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

包括彼特·戴蒙德在内的三位获奖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解释了市场上这种冲突,他们的理论意味着雇佣工人要更加合理,在招聘人员和需求工作应该提供合理的机制。

生于1940年的皮特·戴蒙德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他最初因为最优税收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而著名,该研究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政策。不过,让皮特·戴蒙德荣获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却是他在劳动力市场搜索方面的理论。他的理论首先分析了价格和供应量的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已表明很多很小的搜寻成本可以带来很大的影响。其次他还研究关于这种搜寻的市场是否有效的问题。对此,他的研究结果是政府要有相关的作为,但是通常时间下这种搜寻是没有很高的效率。皮特·戴蒙德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最为经典的是贝弗里奇曲线经典,这通常被引用作为结构性失业的证据。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直接任命皮特·戴蒙德为美联储官员之后,他的理论开始大行其道。

戴尔·莫滕森也是一位美国人,现在美国西北大学任教。他的研究包括对劳动力市场搜索和匹配的调查。莫滕森最知名之处是他在摩擦性失业理论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工作。从这一成果出发,他进一步研究了劳工移动率和再安置等方面的问题。

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家的第三位获奖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他最知名的学术成就是针对劳动力市场和宏观经济间相互作用的搜寻和匹配理论。他推动了匹配函数概念的确立(该函数用于解释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失业至就业的流动状况),他是利用这一函数进行经验估算方面的先驱之一。

“按照三位经济学家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揭示失业率是如何形成,以及空缺岗位是如何形成的。”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我们可以使用这一模型分析上述图形中的数据,理解失业率和空缺是如何形成的。理解了这些理论之后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政府的政策,比如我们可以研究政府关于失业率的福利政策。政府会提供失业者的福利,也会提供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当然这一理论也可以用于其它市场,并不仅仅限于劳动力市场,比如货币政策等等。”

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全球正面临着新的就业危机,这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就业率下滑,也表现为不少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短缺以及不平衡的劳资关系等。

当前,发达国家无就业的复苏,不仅仅是一种周期性的失业,更是一种结构性的失业。而从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结果来看,西方正在重新审视劳资关系和经济关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将由原来的经济增长优先,转变为就业增长优先,用以构建一个良好的经济增长生态系统。

从这个角度来说,包括就业问题在内的劳动力市场正在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将成为未来经济学界所关注的重点话题,因此这三位经济学家获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失业正成新的风险

6月30日,国际劳工大会第99届会议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创下的高失业率并未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而好转,许多国家的失业人数仍在持续增加,预计2010年全球失业率将达到6.5%,失业人口超过2.1亿人,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约1亿人。

不仅如此,每年适龄就业人口还将以1.6%的速度增加,即每年新增4500万人。因此未来10年要创造4.4亿个工作岗位才能吸收全部需就业和失业人口。

更应看到,全世界青年的失业率将在2010年底达到史上最高,届时至少有8000万青年处于失业状态。而且,尽管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青年失业率在2011年仍会继续增长。必须重视青年失业问题,因为找不到工作可能会给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带来挫败感,有可能导致犯罪、心理疾病或是吸毒、酗酒等事件增多。

事实上,失业问题正在成为威胁全球经济复苏的新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科恩发出警告称在失业率大幅下降之前全球金融危机将不会结束,并敦促各国政府尽快将恢复就业列入其整体经济政策框架之内。他说:“持续的高失业率如果得不到缓解,将导致部分国家的社会出现紧张局面,并在一段时间内限制经济增长。”

高失业率背后可能存在着更大更深层次的危险。首先,如果长期失业的心理预期在民众特别是年轻人中间扎下根来,那么年轻一代就可能真的会成为“与劳动力市场脱节的失落的一代”。其次,长期失业率高企的负面影响还将蔓延到整个社会的其它链条上,包括引發公众健康风险上升、医疗成本上升,同时父母失业可能带来子女教育问题等,而这在社会安全网相对不健全的低收入国家中风险尤为明显。

9月份,美国失业率为9.6%,连续第17个月保持在9%以上;而欧元区失业率则连续五个月维持在10%,创下了欧元区成立以来最糟糕纪录;今年日本的失业率也一直在5%左右的高位徘徊。

各国纷纷出招扩大就业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已开始温和复苏,但各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却成为经济全面复苏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如何破解就业困局成为各国下一阶段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也是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复苏的关键所在。

对此,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表示,没有就业复苏,可持续性复苏就无从谈起。各国面临的挑战是怎样确保并加速就业增长型经济复苏;通过为所有人提供就业,引导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之路。

比如,爱尔兰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失业危机并未好转,失业人口仍然继续攀升,政府表示,年内失业人数可能还会增加,总计失业人口已经超过45万多人,失业率达到13.7%。

而从历史经验来看,就业复苏一般都滞后于经济复苏,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在经济复苏势头完全确认前,通常持观望态度而不会立刻着手增加雇员扩大再生产。这也被称为“无就业复苏”。此外,各国政府为了削减高额财政赤字,被迫实施财政紧缩政策,也是导致本轮复苏进程中失业情况改善缓慢的一大原因。比如英国新政府的紧缩措施可能在未来几年导致50万公职人员丢掉工作,而政府开支削减也导致就业促进计划缺乏足够实施资金。

为此,各国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以增加就业。促进就业,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刺激企业扩张多招员工。

去年年初,奥巴马政府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计划在两年内挽救或创造35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国会还提出“美国制造”一揽子计划,总投资170亿美元,旨在帮助制造业重拾竞争力,并恢复该行业在过去10年间失去的约560万个就业岗位。奥巴马9月6日还公布了500亿美元的大规模基建计划。此外,奥巴马还全力推动国会通过一项总额约420亿美元的小企业救助法案,为小企业提供税收减免,增强其融资能力,避免小企业因经营困难而裁员。

欧盟国家则鼓励企业以缩减工作时间来取代裁员,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大批失业,而且一旦经济形势好转,企业又不必为重新雇佣合适的人手而发愁。

同时,为了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欧盟今年3月推出了一项总额5亿欧元的微贷款计划,分8年展开,旨在为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失去工作的人们另谋生计提供一种选择。

眼下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20%,且年轻人失业比例亦居各国之首。该国总理萨帕特罗称该国已投入大笔资金用于对失业人员的再培训,以帮助他们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

德国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短工”措施被国际社会引为成功经验,具体做法是限制企业解雇员工,但工会、雇主和雇员可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商议削减工资和工作时间。

关于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研究 篇4

关键字:个体工商户 失业 减免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积极做好企业职工解困和再就业工作,相继出台了有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多项政策。仅就税收而言,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下简称下岗税收优惠政策)涉及面很广,政策性极强,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很强的冲击,尤其是落实个体工商户的下岗税收优惠政策,已经成为地税机关当前的一个工作重点,也是一个工作热点和难点。笔者就该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贯彻落实个体工商户下岗税收优惠政策管理工作。

一、准确把握政策,严格依法

行政深刻认识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意义。税务机关要加强对下岗税收优惠政策的学习培训和宣传解释工作,特别是加强对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认识。出台下岗税收优惠政策是党和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关怀,它为从事个体经营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者减免了税负,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解决了城镇下岗职工的就业矛盾。地税机关要立足本职,用足用好下岗税收优惠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要广泛宣传下岗税收优惠政策,公布减免程序和手续,对申报下岗税收优惠的个体纳税户,要逐条核对政策规定,严格依法

行政,对符合政策的下岗人员,要及时进行审批。在审批下岗税收优惠过程中,要坚持适度从紧的政策,严格把握政策,把下岗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真正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的身上,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助把力。

二、规范申报流程,强化审批管理

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贯彻执行,必须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审批管理。首先下岗职工本人必须出具劳动部门颁发的《再就业优惠证》及下岗失业证明原件,从中核对是否属于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对象,同时也要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是否属实;要求申请减免税个人出具原单位介绍信或能够证明其下岗真实性的材料,从而规范办理下岗税收优惠的税务登记、受理申请;加强对税收优惠对象的资格调查、审核、报批、公示、批复以及发票管理等各环节的税收管理工作。让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是税务机关应尽的职责,但税务机关也不能容忍那些弄虚作假者破坏我们的税收环境,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举报那些弄虚作假者,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能够得到贯彻落实。

三、管理

一是要加强与劳动就业局、工商部门的联系,建立定期联系和情

况交换制度,资料传递制度。对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证书实行联合年检制度.对已经发放的下岗税收优惠证书进行清理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要坚决收回《再就业优惠证》或不予以年检和公示作废,从源头把关,将真正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纳人优惠对象。建立税务与工商联合审核办证制度和市场共同监管体系,对个体工商户老板及开业时间进行甄别确认,确保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正确贯彻。

二是建立片管员日常巡查机制。对已审批享受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户,强化事后的监督管理,建立公示制度,要求已审批下岗税收优惠户在经营场所悬挂公示牌,并通过设立举报有奖的方式来打击骗取税收优惠的行为;强化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发票管理,每月及时核对购票个体户的发票领用存情况;适时开展专项检查,对假借下岗再就业名义偷逃国家税收的,给予严厉打击;对不符合免税优惠条件的纳税户依法惩处,促使其走上规范的管理轨道。

三是把握从无到有的认定原则。对申报办理下岗税收优惠减免的个体户要严格执行开业时间规定标准;对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中途变更为个体户的,要视同企业管理;对新办个体户雇用人员、资金规模达到企业标准的,要比照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标准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防止中小企业假借个体工商户名义骗取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四、提高办事效率,强化服务意识

从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 篇5

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高失业率并存的原因分析

对于中国的高经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矛盾局面, 是西方经济学本身的理论缺陷和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的, 总之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问题的原因。

第一, 中国的高失业率是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失业人口由隐性转为显性的结果。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中国是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 从1978年开始, 中国陆续在农业、工业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到党的十四大更是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由绝对平均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价格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中, 是以绝对平均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 即不考虑效益地追求低失业率甚至是零失业率,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统计中失业率较低, 但是失业隐藏在经济体制中, 并不是真正的低失业率, 同时农村和城市之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掩盖了失业现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 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 必定会降低成本, 减少就业人员, 于是计划经济体制中所掩盖的隐性失业就逐渐显露出来。

第二,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 中国的农村长期以来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 不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 还是在市场经济时期, 使中国的就业人口供给总是处于饱和状态。这是中国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重要原因, 并且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失业率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中国的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迅速发展, 但是相对于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并不快, 特别是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 经济发展带动的就业人口的增加迅速被农村中转移出来的过剩人口所填补, 并不会出现真正的就业缺口;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农村中需要的农业人口不断减少, 农村中所需要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也就不断增加, 也提高了中国的失业率。

第三,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机构不断升级, 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减少, 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增加, 相应的对于劳动力的总量需要减少。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中国的产业结构也不断变化, 从最初开始的以简单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逐渐发展到现今的资本密集型乃至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这也就导致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不断减少, 中国的失业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高不下, 这是经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是一个普遍的概念, 也是造成“奥肯定律”失灵的原因所在。

第四, 中国的失业并不是绝对的过剩, 还存在大量的结构性失业, 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中国的劳动力素质造成的。中国存在着普遍的结构性失业,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例如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总量, 但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力素质问题, 中国缺乏高级的技工人才, 在这个市场上劳动力是供不应求的, 而在简单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供给则绝对过剩。

二、高经济增长背景下高失业率的理论分析

关于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高经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 虽然受中国的特殊国情的影响, 但是更是西方经济学中只注重现象分析, 忽视理论根源探讨而造成的, 所以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作为理论根源来分析这个问题。

1.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

在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中, 马克思明确地说明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不断积累, 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对不变资本的投入逐渐增加, 而对可变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慢于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 在某些产业部门甚至是绝对的减少, 说明了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失业率不断上升的趋势, 并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就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物质形态上看, 资本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一般说来这种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 即生产技术水平越高, 每个劳动力运用的生产资料就越多;反之, 则越少。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 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 他们之间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般说来,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 技术构成的变化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中可以看出,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积累程度的不断加深, 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 即单个劳动力能够使用的生产资料不断的增加。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主要是从生产技术的进步, 机器对劳动力的替代方面来解释失业率随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也相应的提高, 这是同中国当代发展相适应的。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均资本的占有量不断增加, 出现了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相对和绝对替代问题。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也是一切经济发展主体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2. 马克思的相对人口过剩理论

马克思通过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进一步总结出了相对人口过剩理论, 也可以看成是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结果, 它是在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不变资本对可变资本的相对替代和绝对替代得出的, 可以说是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是一体的, 其对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这个问题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马克思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介绍了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具体如下:

首先, 马克思解释了在假设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情况下对劳动力的需求问题。马克思分析了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前提下, 生产的发展, 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形成直接的线性扩大的需求, 即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同比例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 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也会相应地按比例增加, 生产的发展有助于失业率的降低、就业率的提高, 同西方经济学中的“奥肯定律”具有相同的结论。

其次, 马克思在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基础上, 又分析了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这种情况。马克思认为, 在整个资本积累的过程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资本的有机构成也在不断地提高。在这种条件下, 资本积累对社会造成的重要影响就是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即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过程中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需求同时增加, 但是不变资本的增加速度快于可变资本的增加速度, 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另一方面是指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产生了绝对剩余人口, 即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但提高出现了“无人工厂”现象, 生产的发展对劳动的需求的绝对减少。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 失业率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程度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产物,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

三、结论

从以上马克思经济理论中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介绍中可以看出, 中国的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并存的过程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中竞争使市场主体为追逐利润而进行生产, 必然会努力地提高技术, 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分析问题时应该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 对于本文中关于高失业率和高经济增长率并存的现象, 应该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 找出其存在的根本原因, 才能找到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672.

[2]亚当·斯密.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8:11.

[3]曾令秋.马克思失业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失业理论:一个新的综合[J].经济学家, 2008, (4) .

[4]钱进, 刘耀, 缪小林.根据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中国失业问题的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 .

[5]徐思远.奥肯定律在中国的应用[J].中国商界, 2008, (9) .

从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 篇6

随着北京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其机动车保有量亦不断攀升。根据交通部门数据统计, 2000-2010年间北京机动车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到15%之间。“十一五”期间, 全市机动车总数由258万迅速跃升至480万。增长200万辆汽车, 日本用了22年, 北京却只用了5年的时间。可见其惊人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数量与北京GDP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但是道路里程的增速却远不及汽车。2010年美国《外交政策》再次给国人敲响了警钟, 世界五大最拥挤城市中北京位列榜首。这不禁让人为北京的交通环境感到担忧。

面对现状, 北京市政府采取了诸如单双号限行以及购车摇号等措施。单双号限行采用时间较早, 力度也最大, 而部分人采用新购汽车的方法躲避限行政策。城市空间也逐渐被更多的第二辆汽车占有, 尾号限行的正面效应也因此而逐步抵消。

而市政府出台的小轿车摇号政策则略显生硬的使用了政策手段干预了机动车市场。摇号政策给汽车制造、销售及周边产业也带来了一定冲击, 这种影响最直观的反应将会在GDP的构成和增速中体现。

从经济学角度出台措施, 同样能够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问题, 并利于将上述影响降至最低。

►►二、经济学研究方法

作为经济学科本科生研究团体, 我们在研究、探索中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与研究课题的契合程度, 立足于经济学原理, 对北京交通拥堵的现状进行了科学的探究, 深入的调查及有效的分析,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用经济学视角设计问卷

由于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关注重点, 我们设计了AB问卷, 每一类问卷都集“普适性”与“独特性”于一体, 包括针对机动车驾驶员和交通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市民设计了两类问卷。同时在题型设计方面我们将单选与多选相结合, 调研更全面, 完整性更强。

2.用经济学软件分析调研结果

在后期分析调研结果的过程中我们有所创新, 利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借助SPSS和EVIEWS软件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精密的统计。用“二分法”对多选题进行多选项分析, 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用“频数分析法”对单选题的选项进行有效排序, 加之饼状图与柱状图的辅助, 直观的反映出了不同群体对各个问题的关注程度。两种经济学方法互相补充, 使得此次调研更具科学性。

3.借“强”去“差”实地考察

我们选择了交通状况较好的青岛作为考察地进行实地调研。青岛属于旅游业较发达城市, 大量的游客在带动其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给交通增添了不少压力, 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其交通状况比较乐观。随后, 我们走访了青岛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 他指出:青岛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充分结合其地理优势, 积极研发海底隧道, 增添公交线路, 不断提高空间利用率等一系列措施, 这在缓解了路面压力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拥堵问题。

4.学世界名城扬首都美名

在实地调研之余, 我们阅读了大量世界交通顺畅城市的交通资料, 并将之与北京实地观察的结果报告相结合, 在了解自身现状之后, 选择性的借鉴世界其他城市在治堵方面的创新之处。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在短时间内看到了其他城市的治理策略, 获得了更加全面的信息, 给予了我们一定的灵感。

在以上四种方法中, 经济理念与实际操作相呼应,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最终解决手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三、研究中所发现的现有体制之弊

北京市政府在2008年为保证奥运会、残奥会期间交通运行和空气质量, 于6月20日颁布了在奥运会、残奥会举行期间, 对北京市机动车和外地来京车辆实行单双号限行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据中国期刊网《对解决目前我国交通拥挤问题的看法——从北京“单双号限行”的弊端说起》一文数据显示:“赛会期间空气质量全部达标, 与去年同期相比, 各项污染物浓度均大幅度下降, 可吸入颗粒物及二氧化硫浓度降幅达60%以上。”尝到了甜头的北京自此拉开了轰轰烈烈地限行改革序幕。尾号限行, 在短期内似乎改善了空气质量, 缓解了交通拥挤, 但其效果无可持续性。据北京市交管局信息证实, 同08年尾号限行实施以及09年4月尾号限行新政开始实施时相比, 至2009年5月27日为止, 尾号限行方案治堵效果正逐月下降。下文将根据本次立项科研问卷、调研结果, 分析摇号、尾号限行、限购等一系列新政的不足之处。

1.社会资源的浪费

首先谈论一下摇号问题。据北京缓解拥堵网数据显示, 很多购车者为了增加摇中几率, 全家动员参加摇号, 挤占了大量号牌资源。摇号申请人事后实际购车者比例却不足20%。不可否认, 这的确增加了摇号命中的几率,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这种占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使得资源配置出现无效率——急需用车的人摇不到号, 而那些摇到号的人却并不购车。

此外, 尾号限行很可能会起到相反效果。在短期内, 由于车辆数量不能有较大的改变, 尾号限行的确能使交通变得顺畅, 于是出行的人会感觉开车出行更划算, 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去买车, 那些必须用车的有钱人甚至会买几辆车, 几个号换着开。很大一部分资源的使用就会被停置, 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浪费。虽然就此情况北京推出了号称“史上最严”的限购令, 使得拥堵减少了部分, 但如此微小的效果于北京拥堵现状而言, 实在微乎其微。

2.无益于社会的稳定

关于这点, 此前已有网友曝出:“当我们于2011年1月1日零时抢登录申请小汽车摇号为07011组后面000079++号, 半年时间07011组一共就出现四个号为07011——00325330;00427828;00562821;00795293, 四个号, 都是十万的号, 万字头号000都没有更别说千字头0000的号, 6个月12万个号只占4个。”摇号本身是力求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 但从上文提到的事件看来, 这号码的分配显然有失公正, 而这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显然是有害无益的。

3.对汽车产业的打击

据今年9月9日, 工信部召开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新闻发布会报告显示, 1-7月, 中国汽车行业长销量仅分别增长2.3%及3.2%, 同比分别减少了41.47%及39.37%, 创十年来新低。而在过去10年中, 我国汽车产量的增幅为GDP增幅的近2倍, 但今年GDP预期增长9%, 汽车产量预期增长却只到8%。

►►四、解决方案

1.从经济学角度出发, 要缓解北京交通拥堵问题, 提高用车成本十分必要, 包括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

用车绝对成本可以通过车牌来控制, 中国社科院在7月18日发布的2011年《社会建设蓝皮书》中指出:目前北京每百户中拥有私家车的在60户以上, 远超上海。在此背景下上海已实行牌照拍卖制度, 而北京却未实行。经政策效应分析, 牌照拍卖制度仍然是目前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北京可结合具体情况应用此类政策, 并作出创新。

北京可对上海的“有底价拍卖”政策作出改进, 以体现公平。建议政府根据市场需求量和交通承受能力做分析, 确定每月应发放的私家车牌数量, 规定该批牌照统一的准入门槛价格, 接受车主报名, 再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最终得牌车主。当然, 此价格必定高于现普通车牌价格, 并在很大一部分车主的承受能力之上, 但又不至于形成“天价车牌”现象, 经济水平中上车主皆有机会得牌。

相对成本则指私家车车主开车而不是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 故降低公共交通出行成本, 提高公共交通运作效率, 将提高私家车保有成本, 降低私家车保有量。综合问卷调查结果, 现北京公共交通主要问题如下:一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北京交通网没有彻底连通, 不仅给某些线路车主带来麻烦 (绕道行驶) , 还造成交通运营的低效率问题;部分乘客量较大的公交仍然为陈旧、小型的低效率、不环保型, 拥挤和不舒服的乘车环境成为很多人拒乘公共交通出行的一大理由;停车场管理不科学, 车辆占道停放, 影响交通。另一方面, 规划不尽合理。公交线路设置不够科学、部分运营间隔过长、每日人流高峰时段公交班次不足、公交专线数量不足、轨道交通网不完善等问题给市民出行带来困难。还有诸如市民交通意识不强, 违章行驶情况屡屡出现等问题同样加剧了北京交通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 建议相关部门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改进公交线路设置:调整、延长部分公交线路, 加大公交网密度;加快完成轨道交通建设, 使首都地下交通网真正做到“四通八达”, 并可适当缩短地铁间隔时间, 提高效率, 加大运载量;加快更新公交车辆, 将现在的小型、高需求公交更新为舒适的大型现代公交, 提高乘车舒适度, 这也有利于车容车貌整洁, 美化城市环境, 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对停车场的管理规划, 规范停车;此外, 还应加强交通安全意识宣传教育, 规范驾照考试, 以从根本上减少违规违章现象的出现。

2.另外, 从城市规划角度看待治理问题——功能区的分设与扩散

据调研, 相比起青岛而言, 北京资源过度集中现状尤为突出, 这易导致资源失衡, 进而引发各种社会病。北京因政治权力集中致使资源和利益的集中, 因此在更好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 其道路交通负外部性亦不断增加。作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 北京在享受了相对优质的公共资源配置的同时, 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假设增加1个常住人口, 北京市日出行量就会增加2.64次, 这样当新增交通供给能力不及人口增量的3倍时, 其带来的效益就会被无情地抵消。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城市而言, 功能区的分设与扩散便迫在眉睫。这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创造首都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工作生活环境等的必要措施。按青岛调研思路, 可依据设施特点、功能和产业特点、人的活动特点等划定功能区, 具体可包括政事区、医院、学校等人流密集区、商业购物区、居住区、历史文物区、金融商务区、文体休闲区、旅游区等。而如果将这些功能区分散外移则可以很大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区拥堵交通压力。

►►五、结语

上一篇:部队士兵年终总结报告下一篇:老人节庆祝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