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程序

2023-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程序》,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1篇: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程序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程序与方法

2016年9月9日,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业务培训班在京结业,此次培训期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员讲授了事故调查处理有关知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华山在出席结业仪式的讲话中指出,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为遏制重特大事故提供了有效抓手。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事故原因分析深度不够、调查办案人员能力不强、舆情应对处置不当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本期《劳动保护》杂志“特别关注”栏目将从政府、专家、企业等角度,介绍事故调查处理的方法与实践经验。

编辑 赵 原

本文在介绍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程序的过程中,对调查工作的不同阶段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进行了阐述,为参与事故调查的人员提供借鉴。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处理是指政府(授权或委托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依法依规,按照一定的程序,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性质、查清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事故中应承担的责任,并提出责任追究处理建议和整改措施的执法行为。事故调查处理采取事故调查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行政调查与技术调查相结合、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协调的工作机制。

此外,通过对事故的调查,科学分析事故原因,总结事故发生的教训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整改措施,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修改完善,防止类似事故再度发生。

事故调查处理主要分为准备阶段、调查取证阶段、分析阶段、处理阶段共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

事故初核和立案调查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相关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详细了解事故时间、事故单位基本情况、事故经过和人员伤亡情况、抢险救援情况等有关情况。对了解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初步认定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建议人民政府立案调查。

事故调查处理的主体: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事故调查处理的主体。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也可授权或委托有关部门牵头组织调查。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往往涉及到多个行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以及立项、选址、建设、运营等诸多环节,生产安全事故调查适用但不仅限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还包括相关行业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规范,从执法主体资格上决定了事故调查应由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实施。基于此,《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以下简称《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了“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成立调查组

1.调查组组成

根据《条例》的规定,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人组成,并应当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实行组长负责制。根据《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调查组组长主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基于此,立案调查成立事故调查组应当由相应的人民政府正式行文,而不应该由(牵头)部门或安委会(办公室)发文。调查组其他成员,在组长统一组织下,分工协作,有所侧重,一般为: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收集整理涉及相关行业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并对事故相关单位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取证;提出事故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处理建议。根据需要配合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提供技术支持。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和整改建议。

(纪检)监察机关主要负责调查与事故有关的(党员干部)监察对象的(党纪)行政责任,并提出对事故负有责任的(党员干部)监察对象进行责任追究建议;对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中履行法定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将依职权做出的相关处理意见及时通报事故调查牵头部门;如有异议,可在调查组内沟通协商,意见仍不一致,报派出调查组的人民政府裁定。

公安机关主要负责维护事故现场秩序,配合其他工作组对事故相关企业(技术服务机构)调查取证;对涉嫌犯罪人员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及时与事故调查组有关工作组沟通调查情况,就案件查办情况及时书面通报调查组其他工作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工会参加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有权对侵害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的事故单位和责任人提出处理意见;提出吸取事故教训、改善劳动保护条件的整改措施和建议。同时,作为非政府序列的机构,对事故涉及的相关监管部门履职情况进行调查。

人民检察院与事故调查组联合调查,负责对与事故有关的国家工作人员涉嫌失职渎职、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调查与处理。应当建立健全完善与调查组的密切配合、联系协作的协调机制。

事故调查遵循回避原则,涉及到调查组组成部门负责管理(监管)行业时,应当由与之无关的其他部门或由第三方部门来调查,如工会调查安监等。

2.制定调查方案

事故调查组应当依照规定的调查组职责,制定调查工作方案。根据调查工作需要,调查组可下设综合组、技术组、管理组、责任追究组、应急评估组等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由调查组组长指定。工作组本着“协调合作、分工负责”的原则,在调查组组长统一调度指挥下,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调查工作。调查组应建立定期碰头机制,各工作组及时汇报调查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调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事故调查组经批准成立后,应召开事故调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内容包括:宣布政府立案调查和成立事故调查组的决定;通报事故基本情况;宣布调查初步方案,明确调查方向和重点任务;提出调查工作要求和纪律等。

调查取证阶段

现场勘查

事故调查组成立后应及时开展现场勘查,每次勘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勘查前,应向当事人或目击者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情况;然后巡视现场,确定现场勘查的范围和勘察顺序;提取事故现场存留的有关痕迹和物证,提取前、后都应当采用录像、照相、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绘制包括事故现场示意图、剖面图、工序(工艺)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有关事故图。现场勘查完毕后,提交《现场勘查报告》,载明事故现场勘查人员、勘查时间、勘查路线,客观描述事故地点基本情况和与事故相关的情况,认定事故类别,附有相应的事故图纸、照片等。参与现场勘查的人员应当在“勘查报告”上签名和日期。现场拍摄的照片应当注明拍摄参数、拍摄者和拍摄日期。

物证提取:现场勘查人员应当及时提取现场物体及相关痕迹,封存与事故有关的物件、图纸等,提取前后都应当采用录像、照相、文字等多种形式记录。所提取的物证样品,要及时编号并注明提取部位和名称,以免混淆。对于需要取证但不便于提取的物品,应当在拍照或录像后交由物品持有人保管(与现场勘查同时进行)。

收集资料

根据《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故调查开展时,应收集事故发生单位、事故涉及相关单位(部门)及有关人民政府与事故有关的相关资料。

事故相关单位资料: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含出资人等情况)、相关证照、安全生产责任制、人员资格(质)证书以及生产作业和设备运行、检修维护记录等;事故涉及相关单位(技术服务机构)收集资料主要包括单位基本情况(含出资人等情况)、部门组织架构、工作职责或服务范围、证照和相关资质,以及与事故单位相关的设计、图审、评价、咨询等及其相应合同和参与人员的情况;有关人民政府(部门)的资料主要包括主要职责(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领导班子分工和历史沿革,履行工作职责的文件、文书、记录等情况,有关内设机构职责分工和人员岗位职责等。

收集的资料一般不予退还,请提供单位自留底稿。提供复印件的,需单位主要负责人核对无误并签署“与原件核对一致”,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多于1页的需加盖骑缝章。

证人证言:根据事故调查了解的初步情况,确定和落实调查的对象、问题和询问顺序。针对不同的询问对象确定询问内容和方式,制定询问提纲。询问工作结束后,应整理所有的询问笔录,并根据调查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充调查询问。

注意,询问笔录须经被询问人仔细阅读并认可笔录与其陈述内容一致后,由被询问人在笔录末页结束处顶格签署“以上记录共*页,我已看过,与我说的一致”等字样(首尾压指印),并签署姓名和日期。笔录制作完成,被问询人应在姓名、询问时间、被询问人签名(日期)、压页等处均按压指印。询问人员、翻译人员、记录人员、其他在场人员也要在相应位置签名(询问现场签)。

检测检验和技术鉴定:设备、仪器、致害物等现场提取物需要进行检测检验和技术鉴定的,事故调查组应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检验和技术鉴定。样品的采集可由事故调查组组织,也可委托具有国家规定资质的检测检验、技术鉴定机构承担取样工作。

对于一些专业技术复杂的事故现场,还需要组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的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专家“技术分析报告”。技术组对专家技术分析报告进行质证和把关,技术分析报告应符合客观因果关系,引用标准规范适当。如某起地铁施工坍塌事故的“技术分析报告”大量描述与坍塌关系不大的换刀工艺,结论是“换刀工艺符合相关规定”;而对导致事故发生的地压监测和防范措施等,只用了“工序交叉作业,监测孔遭到破坏”简单带过,未作详细论述,明显有袒护事故发生单位嫌疑。

评估损失

《条例》规定事故调查组需要查明事故人员伤亡情况并核实、计算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是指因事故造成作业人员或其他人员伤残、死亡、下落不明等情况。直接经济损失由人身伤亡后支出的费用、事故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价值三大部分组成。

需要对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进行评估的,应出具《直接经济损失评估委托书》,提出委托的项目、要求和被委托单位。承担直接经济损失评估的单位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资质,并且与事故各方无利害关系。

应急处置评估

事故发生单位和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机构应当分别总结事故处置工作,向事故调查组提交总结报告。事故调查组应急处置评估组根据调查需要,可以采取听取汇报、现场勘查、调阅资料、询问人员、专家论证等方式对事故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并提出评估意见。

证据审查和补强证据

开展事故调查工作,必须始终贯彻依法行政理念,严格把握证据标准,提高证据审查能力,把“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要求贯穿于办案始终,以对人民、对法律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事故调查工作,决不能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提出处理意见。

事实不清:违法违规事实清楚是事故调查并实施处理的基本要求。违法违规事实不清楚的,应当进一步调查取证,不得据此提出有关单位、个人的处理意见。只有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有关规范性文件规定的违法事实,才能提出对有关单位、个人的处理意见。违法事实的客观存在,是提出处理意见的基础。违法事实的认定和描述,必须紧扣有关规定,且在笔录、书证等的表述中保持一致性。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调查人员应当注意在各类证据中体现违法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程度和后果等要素。

证据缺乏证明力:能够证明事故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并不意味着调查过程中收集的所有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才能具有证明力,不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就会影响证据的证明力。

1.证据的客观性

是指证据本身必须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记录,而不是一面之词,更不是想象的、虚构的、推理的,这一特征要求承办人员调查收集证据时必须客观、全面,既收集对当事人不利的证据,更要收集对当事人有利的证据。切忌先入为主,把处理当目的,只收集不利于当事人的证据。调查终结,承办人员要认真判断证据的客观真实性,证据所反映的事实情况是否合情合理,证据所表明的事物联系是否顺理成章,而重点查明证据所反映的内容或所证明的内容是否与事实情况相一致。

2.证据的关联性

是指证据必须与事故事实存在一定的联系。它反映了证据的内容与事故的事实存在着无可替代、无可脱离的直接或间接的特殊联系。审查判断证据的关联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二是各个证据之间存在相互的联系。重点审查证据与事故事实之间、证据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矛盾。不能片面的、孤立的去看待审查证据,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的判断。

3.证据的合法性

是指证据必须按照法定程序收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证据必须以法律规定的存在形式表现出来。审查判断证据的合法性,首先,要看收集证据的程序是否合法。证据的收集是否符合法定程序,直接影响着证据内容的真实性和证据的证明力。其次,审查判断证据是否具备法定形式,手续是否完备,这一点尤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审查证据过程中发现某一证据由于其存在证据资格或证据形式上的某些瑕疵或弱点,不能单独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能够进行补强的,应当及时补充补强证据。补强证据指可以采纳的、与案件事实相关联的、符合法定程序的,用以增强或肯定待证证据证明力的证据。事故调查中,尤其不能单凭主观证据(问询笔录)定案,主观证据须经客观证据补强并与客观证据相互印证,才能具有法定的证明力。

分析阶段

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发生的原因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分析事故原因时,应从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全部原因。直接原因是指直接导致事故发生或与事故发生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原因,包括物(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方面。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直接原因产生或赖以存在的原因,主要包括技术、教育、管理和身体、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原因。

调查组成员对事故原因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及时提出,调查组组长应当予以认真组织研究,必要时可以委托有关技术组织、机构或者专家进一步分析、论证。

事故定性

在调查确定事故经过、事故原因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分清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除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导致的事故外,具有可预见性、能预防的事故均为责任事故。

责任分析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等,结合有关单位、有关人员(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事故责任加以分析判断,确定事故责任者。根据事故造成的后果,履行职责及认识、态度等情况,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建议。事故责任按照责任主体的不同,一般划分为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领导责任又分为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分析事故责任时,应结合事故责任者的动机和情节(主观故意、轻信或侥幸可以避免而放任、应当预见而未预见、不可预见性、无能力等)与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综合判断。

确定事故责任必须依法依规(纪)。做到错误事实清楚明晰,证据确凿充分,违反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规范条文具体,并与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因果(直接或间接)或连带关系。责任者的动机和情节作为追究责任轻重的重要依据之一。

责任追究

责任追究包括刑事责任、行政处罚、党纪政纪责任、应当给予的其他处理四方面。根据《刑法》《行政处罚法》等有关法律和《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法规和(党内)规章,提出事故责任追究建议。责任追究要依法、依规、依纪追究,平等追究和严格追究。

事故调查过程中需要对有关责任人采取刑事立案侦查措施时,需特别注意“行刑衔接”的问题。

事故调查中的“行刑衔接”:《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2001〕310号令,以下简称“310号令”)和《公安部关于印发〈公安机关受理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规定〉的通知》(公通字〔201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是“行刑衔接”的一般性规定,主要适用于行政执法机关(单独,无司法机关参与)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的情况,要求移送的材料包括案件移送书、调查报告等5项材料,调查报告提交和批复距离案件发生时间较长(法定75日),现场证据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已经清理),由于刑事调查采用更为严谨的证据规则,行政移送的证据可能不能通过刑事证据审查,导致刑事难以立案。

而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条例》规定了公安机关作为调查组“常委级”成员参与事故调查工作,是对生产安全事故查处中“行刑衔接”的特别性规定。在同等位阶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前提下,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一般法)的适用原则,故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的“行刑衔接”应按照《条例》执行。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鉴于公安机关对《条例》和专业技术问题的把握难度,《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又作了补救性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此条款规定的实质是“事中的线索移交”,至少包含四层含义:第一,强调的是“调查过程中发现”移交的“事中移交”,而非310号令或16号文规定的“事后移送”;第二,事故调查组名义移交,而不是调查(或牵头调查的)部门移交,经调查组组长签字,不需要部门行文;第三,“应当及时”,确保移交的时效性,有利于司法机关及时立案侦办;第四,移送的材料只是调查过程中取得的“有关材料”(线索),而不是310号令或16号文中的案件移送书、调查报告等5项材料。

综上,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的“行刑衔接”,执行《条例》规定,实行事故调查中的“事中线索移交”,而非310号令或16号文规定批复结案后的“事后案件移送”。具体移交手续,可由调查组组长与司法机关根据需要协商确定。

防范和整改措施

调查组应当在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的基础上,针对事故责任单位(包括监督管理机关、技术服务机构等)和人员提出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事故预防措施和整改建议。

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深入剖析存在的技术原因和管理原因,明确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方法和途径。尤其对事故调查反映出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有漏洞、缺陷或空白的,要提出相应的补充完善、修改和建立健全建议。

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报告的形成:现场调查工作基本结束后,调查组应当在查明原因、界定责任的基础上,由综合组根据技术组、管理组、应急救援评估组、责任追究组等方面的调查报告或意见,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初稿。管理组、技术组(含专家组等)、应急救援评估组应当提交相应的本组成员签名的工作组报告,同时,根据事故调查报告起草需要,每组指定两名熟悉本组调查工作并参加本组报告起草的人员,参与事故调查报告起草及补充调查取证工作。

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故基本情况,事故直接原因、事故间接原因,事故应急处置和救援情况,事故责任主体和运营情况,有关责任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规范等情况,对有关责任人员和单位的处理意见,事故主要教训,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

事故调查报告起草中应当注意或审查:事故原因应经得住专家推敲和历史检验;对错误事实描述客观,证据充分确凿;对事故责任定性准确,逻辑严谨;调查组成员签名规范;书证物证齐全,编号归档目次分明;文书、询问笔录制作规范;报告引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法文规范;事故调查处理时限规范。

审议调查报告:事故调查报告形成后,事故调查组组长应及时组织召开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主要从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认定、整改措施建议等几方面讨论和审议事故调查报告初稿。发现存在问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调查,修改完善充实事故调查报告。审议通过的事故调查报告需经调查组全体人员签字确认(有不同意见可一并签注,但必须签名)。

处理阶段

调查报告提交与批复

事故调查组审议通过事故调查报告后,应当以事故调查组名义(或由牵头组织调查的部门)向派出事故调查组的人民政府提交事故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提交后,事故调查即告结束。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作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作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调查报告公布

人民政府对事故调查报告作出批复后,应当利用政府网站(或者由牵头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在部门网站)等主流媒体,及时向社会全文公布事故调查报告(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注意加强解读,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事故警示教育作用。

档案管理

事故查处工作全部结束后,由牵头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负责按一卷一档的原则,将调查报告(含工作组报告)、技术鉴定报告、各类请示、批复文件等相关证据材料,处理落实材料,相关执法文书等整理归档。相关物证,视需要妥善存放一定期限。

评估核查

事故调查报告批复结案后1年,由负责事故调查的地方人民政府或牵头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会同监察、工会、检察等有关部门,对事故整改措施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开展评估核查工作。评估核查结果需向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报告。

(作者乔树清,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计司副司长。)

编辑 赵 原

作者:乔树清

第2篇:深读新《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将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同时废止。

五明确

1、明确了交警办案应有相应资格。

2、明确了涉及两个管辖区的事故的管辖问题。

3、明确了事故现场调查的内容。

4、明确了驾驶证的吊销时机。

5、明确了由交管部门书面通知保险公司支付抢救费。

深读:交警办案应具相应资格

“新规”明确,交警处理交通事故,应当取得相应等级的处理道路交通事故资格。

深读:交管书面通知保险付费

“新规”规定,投保交强险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因抢救受伤人员需要保险公司支付抢救费用的,交管部门书面通知保险公司。抢救受伤人员需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的,交管部门书面通知相关机构。

六取消

1、取消了财产损失较大的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与有关部门协商规定的规定。

2、取消了具备资格的检验、鉴定、评估机构应当向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备案的规定。

3、取消了当事人自行选择检验鉴定机构的规定。

4、取消了检验、鉴定周期超过时限的,须报经省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批准的规定。

5、取消了交通事故立案后,当事人在接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询问时,可以请委托的律师到场的规定。

6、取消了查获交通肇事逃逸驾驶人后,应当按原范围发出撤销协查通报。

七拓展

1、拓展了简易程序适用范围。

2、拓展了回避范围。

3、拓展了交警严重违规责任追究范围。

4、拓展了认定人身伤害程度依据。

5、拓展了可扣押物品范围。

6、拓展了重新检验、鉴定机构范围 。

7、拓展了需要由当事人或证人签名现场签名的法律文书范围。

八增加

1、增加了自行协商程序。

2、增加了复核程序。

3、增加了人为造成交通堵塞可罚款200元。

4、增加了驾驶人当场死亡要验血。

5、增加了外国人肇事可禁其出境。

6、增加了对涉外人员进行调查时提供翻译的规定。

7、增加了逃逸案件要告知的规定。

8、增加了驾驶人和乘车人“疏散”责任的规定。

深读:自行协商前要撤离现场

“新规”增设了“自行协商”程序,即机动车与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在进行“自行协商”时,车辆可以移动的,当事人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对现场拍照或者标画事故车辆现场位置后,立即撤离现场,将车辆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

深读:抽血化验更具强制性

此规定对肇事当事人进行抽血检验更具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结果的认可。

九调整

1、调整了名称。

2、调整了检验、鉴定委托时间。

3、调整了取证原则。

4、调整了登报认尸时限。

5、调整了对无主车辆经通知仍不领取的时限。

6、将当事人未在交通事故现场报警,事后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交通事故事实由当事人提供调整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查。

7、把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中“交通事故基本事实”调整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经过”。

8、把简易程序处理和一般程序处理的事故认定责任时统一调整为“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9、把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无法查清的,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调整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

当事人应立即报警的8种情况

(一)造成人员死亡、受伤的

(二)发生财产损失事故,当事人对事实或者成因有争议的,以及虽然对事实或者成因无争议,但协商损害赔偿未达成协议的

(三)机动车无号牌、无检验合格标志、无保险标志的

(四)载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以及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传染病病源体等危险物品车辆的

(五)碰撞建筑物、公共设施或者其他设施的

(六)驾驶人无有效机动车驾驶证的

(七)驾驶人有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

(八)当事人不能自行移动车辆的

作者:李 竞 李松鹤

第3篇: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程序

珠海经济特区珠澳商标印刷有限公司&珠海新艺华印务有限公司

工伤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公司:

部门:年月日

附件1:事故现场照片(事故单位提供);

附件2:事故单位针对事故发生的原因所进行的安全教育资料复印件(事故单位提供);

附件3:事故的调查报告及调查材料及整改教育情况的跟踪说明(事故单位、生产部提供);

第4篇: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程序

1. 目的

为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与调查处理,严格事故责任追究,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特制订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XXXXX工程管理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造成人身 或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 3. 引用文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8 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60 号

《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375 号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493 号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393 号

《管理手册》HX-GM 《设备管理程序》ZHHX-GP-14 4.责任 4.1工程部

负责管理部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和建档工作;

负责建立和完善管理部事故报告、调查与处理管理程序和规定,明确管理职责、权限和管理流程;

参与一般以上伤亡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负责一般及以上事故经济损失的审核认定和上报; 跟踪和监督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 4.2办公室 负责管理部行政办公区域火灾事故及由火灾引起的爆炸事故的调查处理和防范整改措施的落实;

负责行政区域火灾事故的建档工作。

负责办理职业病和伤亡人员工伤保险待遇及劳动能力伤残等级鉴定工作;

负责事故中党员、干部渎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处理。 4.3项目组

负责及时、准确、如实报告本单位各类事故; 负责参与较小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负责在一般及以上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给予配合和支持。负责事故处理意见的落实。 其他部门配合、协助事故调查。 5.程序

5.1 事故的分类、分级 5.1.1事故的分类

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包括生产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设备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等;

(1)生产事故: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与工作有关的人身伤亡和急性中毒事故;

(2)火灾事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3)爆炸事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4)设备事故:由于制造、安装、施工、使用、维修、管理等原因造成机械设备损坏而造成损失或影响生产的事故;

(5)道路交通事故: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违反交通规则或因机械故障等造成车辆损坏、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事故; 5.1.2事故的分级

事故等级分为较小事故、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及特别重大事故。

较小事故是指一次事故造成轻伤一人及以上;

一般事故是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 万元以下的事故; 其余事故等级标准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 493 号令)执行。 5.2事故报告 5.2.1较小事故

较小事故发生后,发生项目负责人应立即报管理部工程部,管理部应在事故发生后 24 小时内,将《事故快报》报上级单位安全主管部门。

5.2.2一般及以上事故

工程管理部负责人应当立即向区域分公司负责人报告;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于 1 小时内报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机构。同时报告公司安全运营部、主管领导和总部安全生产管理部及建设公司主管领导。

5.3事故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和有关单位名称; (2)事故的简要经过;

(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4)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5)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6)事故报告单位或报告人员; (7)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5.4事故补报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以及事故发生之日起 30 日内(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事故之日起 7 日内)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管理部应当及时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补报,同时逐级上报上级安全主管部门。 5.5采取的行动

管理部在接到生产事故报告后,在按要求及时上报的同时,依照各自职责组织或配合开展应急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6. 事故调查 6.1事故调查组织

6.1.1较小事故由管理部负责事故调查;一般事故中的重伤事故或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由分公司组织并配合地方政府进行事故调查;对地方政府授权或委托事故调查的,由分公司负责成立事故调查组并组织事故调查;

6.1.2一般及以上伤亡事故,由公司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组织成立内部事故调查组或委托授权有关人员负责和参与地方政府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

6.2事故调查职责和权限 6.2.1事故调查组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经过、原因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3)提出对责任人员的处理意见; (4)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6.2.2事故调查组权限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 6.3事故调查报告

6.3.1 由本管理部组织事故调查或授权接受委托进行事故调查的,事故调查报告在事故发生后 20 日内完成,并报公司安全运营部。 6.3.2 由地方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的,由所在省市出具事故调查报告和事故处理决定后的10 日内,由管理部将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处理决定报送公司安全运营部。

6.3.3 工伤事故发生后,管理部按照《工伤认定材料目录》要求,准备和填报相关材料,自事故发生之日起 20 日内报公司安全运营部; 7. 事故处理与结案

7.1 较小事故和未发生伤亡的一般事故由分公司负责处理,在事故发生之日起的 45 天内处理完毕。

7.2 发生人员伤亡的一般以上事故由公司负责对事故责任者进行处理,由内部事故调查组依据地方政府部门下达的处理决定或公司事故调查组调查结论意见对相应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提出处理意见,经公司批准后实施;

7.3 事故处理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据事故调查批复的处理意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一般及以上伤亡事故,批复结案后,对事故调查处理决定在公司范围内进行通报。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罚决定归档。

7.4 本管理部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并及时收集相关见证资料,将事故处理结果及结案材料报上级安全主管部门备案。

集团公司

事故报告管理流程

地方主管部门

建设公司

公司安全运营部

安全生产管理部

分公司

工程管理部

接受报告 接受报告 接受报告 重伤2人及以下 接受报告

一般事故

发生事故

接收并反馈处理意见

重伤2人以上/死亡1人以上

较小事故

组织调查处 理

接收备案 处理报告 自行处理

第5篇: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使在施工生产、生活或服务活动中发生的健康安全环境事故、事件得到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西二线东段EPC 项目部和分包商施工活动发生各类生产、交通、火灾和爆炸以及中毒、环境污染等事故。

3职责

3.1HSE部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各类事故的统计、上报。根据领导安排组织一般 B 级及以上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3.2 各分部参与项目部组织的一般 B 级以上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3.3 各分包商负责本单位各类事故的统计、上报,组织一般 C 级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的一般 B 级以上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4工作程序

4.1事故分类和分级

4.1.1事故分为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故、设备事故和人员伤亡事故(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

4.1.1.1火灾事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控制的燃烧(包括由于爆炸物品、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蒸汽、粉尘以及其它化学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引起的燃烧),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烧毁的事故。

4.1.1.2 交通事故:企业机动车、船舶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违反交通法规、航运规则及机械设备故障等造成车辆(船舶)损坏、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事故。

4.1.1.3 施工生产事故: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违章指挥及管理原因造成停工、停(减) 产、跑料、串料、油气泄漏、危险化学品泄漏,但没有人员伤亡的事故。

4.1.1.4 环境污染事故:由于作业者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行为,使环境受到污染,人体健康遭受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4.1.1.5 工业卫生和健康事故:由于作业者违反健康管理条例、违反操作规程或企业的设备和设施不安全、劳动卫生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劳动防护用品不具备所导致的人身伤害、中毒事故。

4.1.2事故等级划分。事故按照造成的后果大小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

4.1.3一般事故具体细分为三级:一般事故 A 级;一般事故 B 级;一般事故 C 级。

4.2事故统计报告的范围

1)工业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故等;

2)事故不论大小(除民用火灾一般事故外),应如实统计上报。(说明:重伤、轻伤和直接经济损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划分和计算。)

4.3事故报告

4.3.1事故报告的分类:事故快报和事故月报。

4.3.2事故报告的形式: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

4.3.3事故报告的内容:事故单位、发生时间、地点、简要事故经过、事故类别、人员或设备伤害损失情况、目前处理情况、被害人等。

4.3.4事故快报:事故发生单位首先口头报告,由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者应立即向其上级报告,火灾事故应先报火警。一般事故以上(含一般)在 1 小时内上报 EPC 项目部,然后填写《事故快报表》及时上报。

4.3.5发生事故后,应保护好事故现场,并迅速采取措施抢救受伤人员,防止事态扩大,并立即启动应急反应程序。

4.3.6 发生污染事故后,事故单位要立即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控制污染事态的发展,并按规定逐级上报。

4.3.7事故月报:事故发生单位按月报方式统计上报事故,于当月 22 日前将《石油企业事故综合月报表》报 EPC 项目部;

4.3.8各类各级事故报告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漏报,不得伪造、涂改。

4.3.9对于未遂事件,EPC 项目部和各分包商应进行统计,并向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4.4事故调查

4.3.1 对于发生的事故,无论大小均应坚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处理。

4.3.2事故调查程序

4.3.2.1 一般 C 级事故由各分包商组织调查。各分部派人参加。

4.3.2.2 一般 B 级事故由 EPC 项目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发生事故单位参加。

4.3.2.3 一般事故 A 级以上(含 A 级)事故按国家、集团公司有关规定组成事故调查组对

事故进行调查。

4.3.2.4发生交通事故应积极配合当地公安交警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4.3.2.5发生火灾事故应积极配合当地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调查。

4.3.2.6调查组应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性质、过程、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情况,确认事故的责任和相关责任人,提出事故处理建议(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按规定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4.3.2.7调查人员向事故单位及有关人员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索取有关材料,事故单位、当事人应积极配合。

4.3.2.8 发生污染事故应按下列程序调查:

a.发生一般或较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由责任单位组成事故调查组,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报告及处理意见,应在一个月内上报当地环保主管部门。

b.发生较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由 EPC 分部组成事故调查组,负责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报告及处理意见,应在一个月内上报当地环保主管部门。

c.发生重大和特大环境污染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必须在 1 小时内报 EPC 项目部总部。同时报当地环保部门。EPC 项目部应邀请当地环保部门组成事故调查组,确认事故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和制定防范措施,并向业主及有关部门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4.3.3事故调查内容

4.3.3.1查明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性质、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查明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规章制度的缺陷。

4.3.3.2确定事故责任者,包括肇事责任和管理责任。

4.3.3.3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

4.3.3.4调查结束后应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4.4事故建档、记录和统计

4.4.1每起事故处理结案后,应有完整的事故档案。事故档案应包括以下资料:

4.4.1.1 事故登记表。

4.4.1.2 事故调查报告,批复处理文件。

4.4.1.3 现场调查记录、图纸、照片、录音/录像。

4.4.1.4 技术鉴定和试验报告。

4.4.1.5 物证、人证材料。

4.4.1.6 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材料。

4.4.1.7 事故责任者的自述材料。

4.4.1.8 医疗部门对伤亡人员的诊断书、国家或地方交通管理部门、国家或地方环保部门的意见。

4.4.1.9 发生事故时的工艺条件、操作情况和设计资料。

4.4.1.10 处分决定和受处分人员的检查材料。

4.4.1.11 有关事故的通报、简报及文件。

4.4.1.12 调查组人员姓名、职务、单位、专业特长。

4.4.2事故档案为永久性保存资料,应分级保存。报上级部门保存的,本单位也应存档。特大事故由各单位报业主质量健康安全环保处存档。

4.6事故处理

按照业主和《管道局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进行。

4.5.1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按照《HSE 奖惩办法》中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5.2事故、事件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执行《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有关规定。

5相关文件

《管道局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办法》

《HSE 奖惩办法》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

6.1XED/HSEJL5.6.4-01石油企业事故综合报表

6.2XED/HSEJL5.6.4-02事故快报表

第6篇:17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HLJXS / HSE.CX.16— 201

1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版本号/修改码:B/0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了规范事故、事件的报告、调查、分析及处理,明确职责和权限,及时、准确调查事故、事件的过程,分析事故、事件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及所属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环境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 3 参考文件

Q/SY 1002.1-200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规范》

ZYXS/HSE.CX.29-20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分公司《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规定》 4 职责

4.1质量安全处负责组织公司权限范围内事故、事件的调查、处理、上报及配合调查工作。

4.2办公室、投资建设管理处、加油站管理处、非油品业务处、党群工作处、人事处、审计监察处等根据职责分工参与业务范围内事故的调查处理。

4.3所属单位负责权限范围内事故、事件的调查、处理、上报及配合调查工作。

1 文件编号:HLJXS / HSE.CX.16— 201

1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版本号/修改码:B/0

4.4基层单位(库、站)负责本单位事故、事件的上报,配合本单位事故的调查。 5 管理要求

5.1事故的分类和分级 5.1.1安全事故分类、分级 5.1.1.1生产安全事故分类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将生产安全事故按照种类分为以下三类: a)工业生产安全事故,指在生产场所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单位员工和单位外人员人身伤亡、急性中毒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不包括火灾事故和道路交通事故。

b)道路交通事故,指公司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故。

c)火灾事故,指失去控制并对财物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以下情况也列入火灾统计范围:民用爆炸物品爆炸引起的火灾;易燃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蒸汽、粉尘以及其它化学易燃易爆物品爆炸和爆炸引起的火灾;机电设备因内部故障导致外部明火燃烧需要组织扑灭的事故,或者引起其它物件燃烧的事故;车辆、船舶以及其它交通工具发生的燃烧事故,或者由此引起的其它物件燃烧的事故。 5.1.1.2生产安全事故分级

按人员伤亡程度和经济损失情况划分为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具体分级如下:

2 文件编号:HLJXS / HSE.CX.16— 201

1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版本号/修改码:B/0

a)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b)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c)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d)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具体细分为三级:

一般事故A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人以上轻伤,或者1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般事故B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重伤,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一般事故C级,是指造成3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5.1.2环境事故分类和分级

5.1.2.1环境事故分为五类: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有毒气体扩散事故、溢油事故、危险化学品及废弃化学品污染事故和生态环境破坏事故。

3 文件编号:HLJXS / HSE.CX.16— 201

1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版本号/修改码:B/0

5.1.2.2环境事故分级

依据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其中Ⅰ级和Ⅱ级环境事件为集团公司响应级别,Ⅲ级和Ⅳ级事件为企业响应级别。具体根据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危害等情况划分:

a)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发生30人及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及以上; ——因环境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

——因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超过100吨,造成严重污染的事故。

b)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故:

——发生10人及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及以上、100人以下;

4 文件编号:HLJXS / HSE.CX.16— 201

1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版本号/修改码:B/0

——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

——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为15~100吨,以及在非环境敏感区油品泄漏量超过100吨,造成重大污染的事故。

c)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发生3人~9人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为1吨及以上、15吨以下,以及在非环境敏感区油品泄漏量为15~100吨,造成较大污染的事故。

d)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发生3人以下死亡;

——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

——发生在环境敏感区的油品泄漏量为1吨以下,以及在非环境敏感区油品泄漏量为15吨以下,造成一般污染的事故。

5 文件编号:HLJXS / HSE.CX.16— 201

1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版本号/修改码:B/0

5.2事故报告

事故发生后,按照《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HSE事故责任单位及管理人员责任追究管理规定》要求,进行事故报告。承包商事故参照公司事故进行报告。 5.3 事故、事件应急

5.3.1事故、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影响。 5.3.2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5.3.3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出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5.4事故调查

5.4.1事故发生后,公司及事故发生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政府和其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的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

5.4.2对于政府委托公司调查的事故,公司及所属单位应当组成事故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应当由安全环保、生产、设备、人事劳资、监察、工会等有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调查结束后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并向政府有关部门和销售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报告。 5.4.3事故调查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a)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b)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6 文件编号:HLJXS / HSE.CX.16— 201

1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版本号/修改码:B/0

c)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d)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e)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5.4.4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事故有关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5.4.5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过程中应当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5.4.6事故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b)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c)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d)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e)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f)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应当附具有关证据材料。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在事故调查报告上签名。

5.4.7发生事故的单位应当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深入查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的调查,召开或参加上级单位召开的事故分析会。 5.5事故处理

5.5.1所有事故均应当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

7 文件编号:HLJXS / HSE.CX.16— 201

1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版本号/修改码:B/0

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5.5.2事故单位落实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各项防范整改措施,并对措施的效果进行追踪。

5.5.3对事故责任人按照《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HSE事故责任单位及管理人员责任追究管理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5.5.4事故的原因与处理结果应发布通报,同时深入、广泛开展事故教育,增强员工责任意识,分析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5.6事故统计与档案管理

5.6.1事故发生后,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所属单位)应及时将事故信息录入到HSE信息系统。

5.6.2所有事故处理结案后,必须建立事故档案,并分级保存,事故档案应当至少包括事故调查报告及有关证据资料: a)一般事故C级事故档案,由所属单位建立,并送本单位档案室保存;

b)一般事故B级及以上事故或环境事件档案由质量安全环保处建立,并送档案室保存。 6 支持性文件

6.1《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HSE事故责任单位及管理人员责任追究管理规定》黑油质〔2011〕13号

6.2《中国石油黑龙江销售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黑油质[2010]212号

8 文件编号:HLJXS / HSE.CX.16— 201

1 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

版本号/修改码:B/0

7 记录

7.1事故调查报告

9

第7篇:建筑工程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

E OHS/EJB34-04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

修改状态:0

1、目的

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事故处理机制,及时报告、调查和处理事故,以有利于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减少事故损失,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对公司范围内的生产安全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

3、术语和定义

3.1采用GB/T19001-2008;GB/T 24001-2004;GB/T28001-2001标准及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

3.2事件:是指职业健康安全中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包括: 3.2.1现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引发的事件;

3.2.2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不按规定要求搭设或无防护措施而引发的事件; 3.3事故:是指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包括: 3.3.1造成人员疾病、伤亡的事故; 3.3.2造成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故。 3.4 事故等级: 3.4.1一般安全事故

是指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下的安全事故。 3.4.2较大安全事故

是指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安全事故。 3.4.3重大安全事故

是指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安全事故。

4、职责

4.1项目管理部是本程序的主责部门,负责本公司范围内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和报告,参加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4.2 综合管理部负责本公司范围内职业病的统计、调查和防范工作。 4.3 法规监督部参与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4.4 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事故报告、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协助主管部门调查和处理工作。

138 E OHS/EJB34-04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

修改状态:0

4.5 发生事故时,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应参与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工作。

5、程序

5.1事故报告

5.1.1事故发生后,按《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要求,受伤人员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项目经理部领导或安全管理人员,迅速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预防事故扩大;同时,为了调查事故、查清事故原因,必须保护好事故现场(对于为了抢救伤员或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破坏事故现场的,应做好事故现场的标识或留下照片)。

事故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应急措施等。

5.1.2发生轻伤事故时,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报告班组长及安全员或现场负责人;发生一般事故及以上事故时,事故发生单位现场负责人立即报告项目管理部和公司分管领导,项目管理部和公司分管领导根据事故性质逐级上报(上报时限为1小时内)。

5.1.3 如果公司职工被确认患有职业病后,该职工或其亲属立即向公司综合管理部报告,综合管理部根据具体情况逐级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和防范职业病的再次发生。

5.2 事故调查

5.2.1 轻伤事故由事故发生单位现场负责人组织生产副经理、主任工程师、安全员分包方负责人等进行调查,并在十日内将事故处理情况报项目管理部备案。

5.2.2一般事故(指直接经济损失事故)由公司分管生产副总经理领导和组织相关单位人员组成公司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事故调查组的组成包括:项目管理部、综合管理部、法规监督部、现场负责人等。事故调查组的工作程序:

(1)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2)确定事故责任者;

(3) 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的建议; (4) 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5.2.3根据事故性质,一般事故(发生二人以下死亡事故)以上事故由公司领导配合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公安部门、监察部门、工会组成的事故调查组,按《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第493号令)进行调查。

5.2.4当出现直接经济损失重大事故时,由公司分管生产副总组织项目管理部、综 139 E OHS/EJB34-04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和处理程序

修改状态:0

合管理部、法规监督部及现场负责人等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根据公司有关奖惩规定,提出事故处理意见,采取有效措施,在十日内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5.2.5如果公司职工确认患有职业病后,综合管理部会同项目管理部等成立职业病调查组,对职业病的发病原因、病情、防范或应急措施等提出书面报告,报告应在十五日内作出,报分管副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及当地安全生产监督主管部门。

5.3事故处理

5.3.1对轻伤事故的调查处理,由现场负责人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责成事故发生单位处理。

5.3.2对于一般事故(指直接经济损失事故),由公司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事故责任分析会,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处理,责成事故单位制定安全防范措施,由项目管理部监督、指导,项目经理部具体落实整改措施。

5.3.3对于一般事故(死亡)以上事故,由建设主管部门组成的事故调查组提出事故处理意见,事故发生单位负责落实处理措施,并完成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处理期间,公司范围内所有施工现场进行停工整顿,制定纠正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以改进安全管理工作。

6、相关文件

6.1《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6.2《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93号令) 6.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程序》 6.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7 记录

7.1《事故调查报告》

140

第8篇:工伤事故调查处理程序

义乌市捷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工伤事故调查处理管理规定

1 目的

规范工伤及工伤保险管理,及时、合理地处理工伤事故,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的发生,规范工伤事故处理程序,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司和员工的工伤事故风险。 2 适用对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 3 职责分工

3.1 总经理负责全面领导公司工伤管理工作。

3.2 副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和实施,协作和监督工伤管理工作。

3.3 发生工伤事故班组的厂长负责工伤事故的调查和报告撰写。 3.4 各部门领导全面负责本部门的工伤管理工作。

3.5 财务部负责为新入职员工办理工伤保险,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工伤认定相关资料,按规定给予办理报销手续。

3.6 各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降低工伤事故率,积极配合公司行政人事部及上级领导调查和处理工伤事故,不得瞒报虚报工伤事故。

4 工伤认定

工伤认定以国家《工伤保险条例》为准。 4.1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4.1.1 在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4.1.2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4.1.3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1.4 患职业病的;

4.1.5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4.1.6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4.1.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4.2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4.2.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4.2.2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公司利益、国家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4.3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工伤范围: 4.3.1 故意犯罪; 4.3.2 醉酒或者吸毒; 4.3.3 自残或者自杀;

4.3.4 公司明令禁止而造成伤亡的; 4.3.5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5 工伤事故处理

5.1 员工发生工伤,部门班/组长应保护现场并在10分钟内通知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分管厂长。由分管厂长和副总经理根据伤情判定去向。割伤、划伤等破皮轻伤在公司进行包扎处理,稍重及重伤由行政人事部安排车辆将受伤员工送到工伤、医保定点医院。情况紧急时班组长可直接拨打120电话联系专业救护车辆运送受伤人员至定点医院。

5.2副总经理指定厂长向财务部借出工伤员工医药费,办理入院、出院等手续。

5.3发生工伤事故班组的厂长在出现工伤当日,做事故伤害调查,了解员工受伤经过,分析事故原因,界定事故责任,并在2个工作日内填写好《事故调查报告表》。《事故调查报告表》经3名以上证明人签字并填写联系方式后交行政人事部。

5.4 行政人事部按照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一般事故应在三日内为工伤人员办理工伤事故登记手续,重特大事故必须在12小时内完成所有申报程序。

5.5 行政人事部根据《事故调查报告表》填写好《工伤认定申请书》,在员工受伤之日起30日内交市人社局作工伤认定(重大事故3日内填写上报)。 5.6 行政人事部负责拟定工伤认定及医疗结束后的处理方案,经副总经理审核后报总经理审批。

5.7 员工发生工伤后必须到工伤医疗定点机构或公司指定地点进行治疗。如未到定点医疗机构或指定地点治疗所发生的一切费用自行承担。

5.8 员工因工致伤无残的,在“医疗终结”后第一时间将医疗证明材料和费用单据上报行政人事部(以便到财务部报销);致残的在“医疗鉴定”一个月后到行政人事部询问结果,配合行政人事部办理所有工伤结案手续。

5.9 工伤认定材料

5.9.1事故人身份证复印件、病历卡或病历卡复印件;

5.9.2医疗发票、用药清单、诊断证明、门诊病历、住院档案、出院证明、CT报告单等一切医院开具的资料;

5.9.3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伤害的,需提交公安机关的证明或人民法院的判决书以及其他有效证明;

5.9.4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交通事故或者其他意外事故伤害的,需提交 “出差审批表”或者能证明因工外出的原始证明材料;因工外出期间,属于由于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需提交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裁决书;

5.9.5属于上下班途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需提交上下班的作息时间表,单位至居住地正常路线图,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责任认定书或其他有效证明;个人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需提供机动车驾驶证;

5.9.6属于从事抢险、救灾、救人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活动中受到伤害的,需提交单位或者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旧伤复发后医院的诊断证明和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

6 停工留薪期及停工留薪期内薪资发放标准

员工发生工伤事故后,需暂停工作接受工伤治疗的时间为停工留薪期。 6.1 受伤员工的停工留薪期凭医疗机构的诊断证明,按人社局相关规定确定。

6.2 员工在停工留薪期内,薪资发放标准为其发生工伤之前的月标准工资。 7 工伤事故赔偿

7.1 符合国家《工伤管理条例》规定可由工伤保险支付的部分,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由工伤保险支付。

7.2 工伤员工复查、换药、出院等情况不单独派车接送,公司可承担其发生的交通费用,凭发票据实报销。

7.3 处理工伤事故过程中及其他陪送工伤员工去医院的人员所发生的交通费用,由公司承担,凭发票据实报销。

7.4 如因员工本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或不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等原因而发生工伤事故,并且给公司造成了损失的,公司不承担工伤保险赔付以外的责任。

7.5 不能鉴定为工伤的,公司不承担医疗费用及工资待遇,购买意外伤害险的公司可以为其代办理赔业务,理疗费及误工费由保险公司理赔。

8 工伤事故事后对事故当事人的处理

8.1 公司保留追究工伤员工过失所致的财产损失的权利,过失所致公司损失较大的,公司予以辞退,有总经理特批的,按批示执行。

8.2 部门各级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工伤安全事故负有领导责任,所属员工出现工伤安全事故的,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部门各级负责人进行处理。

义乌市捷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

2016年8月30日

上一篇:钢箱梁的吊装施工安全下一篇:汉川2017一2020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