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亡事故处理原则(精选8篇)
伤亡事故调查处理,要坚持“三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二、责任事故
劳动安全调查处理发生的职工伤亡事故,要分清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主要调查处理责任事故。
1.责任事故—是指因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 2.非责任事故—是指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故,或在技术改造、发明创造、科学试验活动中,因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无法猜测而发生的事故; 3.责任追究
(1)有下列情节之一时,应当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安全责任制、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安全治理措施不到位,安全治理混乱,造成职工伤亡事故的;
实行经济承包、租赁,承包合同没有劳动安全卫生内容和相应劳动安全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考核、持证上岗操作或指挥生产,而造成伤亡事故的;
机械设备、安全装置未按规定检验、检修、超过期限和超负荷带病运行,设备、设施有缺陷,无安全防护设施,造成伤亡事 故的;
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安全、不卫生,又未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技措经费,改善劳动条件,造成伤亡事故的;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安全卫生设施不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产使用)造成伤亡事故的;
对危机安全生产的隐患问题,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不及时整改,造成伤亡事故的。
(2)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追究肇事者或有关人员的责任: 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冒险作业,造成伤亡事故的; 违反操作规程,不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造成伤亡事故的; 不服从治理,违反劳动纪律,擅离职守或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擅自更改、拆除、毁坏安全防护设备、设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不按规定配备、穿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造成伤亡事故的。
(3)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对有关人员加重处罚: 对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隐瞒不报、谎报、虚报、或故意迟延不报的;
在事故调查中,故意移动破坏事故现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资料的、干扰事故调查,隐瞒事 故真象,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打击报复甚至嫁祸于人的;
事故发生后,不积极组织抢救,或指挥抢救不力,造成更大伤亡的;
事故发生后,不吸取教训和采取防范措施,致使在短期内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
企业接到《劳动安全监察意见书》后,逾期不清除隐患而发生伤亡事故的;
有意拖延事故调查处理,不按时结案的。
三、处理程序
1.由事故调查组根据调查结果确定事故原因;
2.由事故调查组在查明事故原因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规和事故后果,对事故单位及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由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处理;
3.事故调查组根据发生事故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建议,由企业生产、设备、动力等有关职能科室共同研究制订措施,落实负责人和完成时限; 4.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
5.企业及其主管部门执行了对事故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 6.填报《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格式填报事故调查报告书,根据事故类别按规定程序报送企业 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审批结案;
四、处罚 1.行政处罚
(1)行政处罚的概念和性质
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治理法规,应受惩罚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的行政制裁。惩罚的社会功能主要在于督促工作人员遵守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法规,防止和限制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
在劳动安全方面,对因违章而造成的责任事故,尚未构成犯罪的事故责任者、领导责任者和企业单位,按照《劳动法》、《违反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规定》以及有关法规规定应予以行政处罚。
劳动安全方面的行政处罚有两种:一种是劳动安全监察机构从外部对违反劳动安全法律、法规和规定造成重大责任的单位或行政领导者执行的处罚;另一种是企业、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行政领导,在内部对所属工作人员、工人违反劳动安全法规、规章制度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2)行政处罚形式及原则
劳动安全监察机构,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安全法规规定,对违反法规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单位,给予下列行政处罚: 罚款;
建议有关部门注销或收回前发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 建立该单位的主管部门令该单位停产、整顿、封闭。对违反劳动安全法规造成事故的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劳动安全监察机构可提出处理意见,按照干部治理权限由主管部门给予纪律处分。以上处分的实施原则是:
对违反劳动安全法规,造成伤亡或重大事故的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追究纪律责任给予行政处分时,必须本着严厉慎重的方针,按照事实、性质、情节、危害和后果参照本人对安全生产工作一贯表现和错误熟悉程度,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对违反劳动安全法规,造成一定伤亡和损失的事故责任者,仍然可继续担任现行职务的,可分别给予记过、记大过、降低职务(岗位)工资等级处分;对严重违反劳动安全法规,造成重大责任事故,使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尚未构成犯罪的直接责任者,可给予开除留用察看或开除公职处分;对严重官僚主义、严重失职行为而造成重大事故的领导责任者可给予撤职处分。
对于犯有重大责任事故罪、渎职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但对于其中由司法机关免于刑事处罚的,应当给予适当的纪律处分。
对违反劳动安全法律、法规,造成伤亡事故受行政处分的有关责任者,对悔改表现好的或有非凡贡献的,应由原处分单位按有关规定分别解除处分或提前解除处分。2.党纪处分 依据中纪委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在犯严重官僚主义失职错误党纪处分的暂行规定》,在安全工作方面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重大损失的,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者,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负有重要领导责任者,给予党内严重警告或撤销党内职务处分;负有一般领导责任者,给予党内警告处分或批评教育。造成巨大损失的,加重处分。
二、(1)不认真执行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不采取措施排除事故隐患,或者批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开工生产,致使发生爆炸、火灾、翻车、翻船、飞机失事、工程倒塌以及其他恶性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的;
(2)在灾难面前,未采取必要和可能的措施,贻误时机,使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未能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的;
(3)在组织群众性活动时,缺乏周密布置,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未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发生恶性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的;(4)重大和巨大损失的标准;(5)造成下列结果之一的是重大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10万至50万元; 死亡1~5人,或重伤5人至30人; 造成严重政治影响的。
(造成下列结果之一的是巨大损失: 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 死亡5人以上,或重伤30以上; 造成非凡严重政治影响。3.经济处罚
经济处罚,是劳动安全监察机构对违反劳动安全法规,造成伤亡事故的单位或事故责任者个人进行的罚款,是行政处罚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实行经济处罚办法,是适应改革开放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新形势下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国外如美国、日本、前苏联等一些国家早已实行经济处罚。在我国一些省、市、地区制发的地方性劳动安全法规中规定,对发生事故的企业单位或责任者也实行经济处罚办法。实践表明:用经济手段强化劳动安全工作,对促进企业加强治理,预防和控制伤亡事故是行之有效的。(1)经济处罚的原则
对违反劳动安全法规、造成职工伤亡事故的用人单位或事故责任者个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矿山安全法》和《违反〈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经济处罚。
· 用人单位违反规定造成职工急性中毒事故、或伤亡事故的,除责令制订整改措施外,并可按每中毒或重伤或死亡一名劳动者罚款一万元以下的标准处罚,情节严重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停产整顿。
· 用人单位对发生的急性中毒或伤亡事故隐瞒,拖延不报 或谎报的,以及故意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的,除责令改正外,可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 对数次(二次及以上)违反《劳动法》等劳动安全法规,而造成伤亡事故的,可以加重处罚;加重处罚可按原罚款标准的2~5倍计算罚款金额。
· 在《违反〈劳动法〉行政外罚办法》中对违反劳动安全法规造成责任事故责任者经济处罚,也可依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颁发的地方性劳动安全条例、规定的经济处罚办法给予罚款。
· 在经济处罚中,因为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而造成的伤亡事故,或由于技术原因发生技术上不可预见的事故,可减少或免于经济罚款。(2)经济处罚程序
· 对于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发生伤亡事故单位和个人的罚款,劳动安全监察机构,应根据事实和适用罚则确定罚款数额,经一定审批程序,通过正式下发《劳动安全监察罚款通知书》执行。
· 被处罚的单位和个人自接到《罚款决定通知书》三日起,超过期限规定逾期不交纳罚款的,按规定加收滞纳金。· 被处罚单位对劳动安全监察机构经济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条例》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起诉。· 劳动安全监察机构,对发生事故单位罚款,应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制定的罚款票据。所处罚款,应依照财政治理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地方财政。劳动安全监察机构,在调查处理事故办案过程中所需经费或补充办案经费不足,应向财政部门申请另批拨办案经费,不准从处以罚款中自行坐支。
· 行政执行机关的监察人员,应取得行政执法和监督资格认证后,才能行驶行政执法职权。4* 刑事处罚
(1)违反劳动安全法规的刑事责任
具有行为能力和责任年龄的人员,出于过失或者故意行为,违反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就构成违法行为,造成伤亡事故或经济损失严重后果的,应当受这些法律和法规的约束和制裁。
对于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员,即情节稍微、社会危害性不大,尚不够或者不应当受刑罚的责任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应当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或行政处罚或经济制裁,但对于有严重违法行为,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和经济损失后果严重,触犯刑律的人员,应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追究其刑事责任。(2)重大事故犯罪
《办法》第5条, “农机事故处理应当遵循公正、公开、便民、效率的原则”。那么如何使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呢?
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这一原则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是辨证的统一。客观事实是准确实用法律的前提, 法律是正确处理事故的标准和尺度。
1. 处理事故以事实为依据
认定事故, 应从客观事实出发。查清事故真相, 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情节、后果、原因等事实进行调查取证, 再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以还原事故的本来特征。通过以上过程, 一是确定事故管辖。《办法》第14条, “经核查农机事故事实存在且在管辖范围内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立案, 并告知当事人。经核查无法证明农机事故事实存在, 或不在管辖范围内的, 不予立案, 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办法》第15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农机事故管辖权有争议的, 应当报请共同的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指定管辖。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决定, 并通知争议各方”。二是确定事故性质。根据事故的情节, 判定事故处理的参加人员。第20条, “调查事故过程中,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的, 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根据该条规定, 要掌握三方面的界限:从农机监理事权来说, 特别重大农机事故、重大农机事故、较大农机事故, 要分别通报国家、省、市农机监理机构, 使其派员参加事故处理, 县级农机监理机构只全权处理一般农机事故;对于发生死亡一人以上的农人事故, 应通知公安机关参加 (如果不通知, 农机监理机构则有越权之嫌, 是违法的) 。三是取证。如现场痕迹、书证、人证、物证等。四是制作事故认定书。五是进行调解处理。
2. 处理农机事故以法律为准绳
在查清事故真相及原因的基础上, 以国家法律为标准。在事故处理过程中, 事故处理人员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去执行, 严格依法办事, 坚持“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原则。不以当事人的态度作为判断标准, 也不以当事人的职务高低来认定责任。以法律为准绳有以下含义有: (1) 法律层次要分明。从法律效力来看, 全国性法律为第一层次, 全国性行政法规为第二层次, 国家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为第三层次。以上法律、法规、规章在全国有效。法律效力依次是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省级地方权力机关和政府也有相应的立法权, 其法律层次是行政法规、政府规章、省级主管部门的规范性文件, 其效力只及本行政区域, 其效力层次同上。 (2) 适用法律要准确。适用农机事故处理的法律有:《农业机械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农机事故处理办法》、《拖拉机登记规定》、《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以及地方的相关法规和规章等。 (3) 相近法律。由于我国处于法制建设的初级阶段, 一些法律还有待完善。因此当专业法律规定尚欠明确时, 可以适用相近法律, 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等。 (4) 特殊事故 (如无过错事故) 适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 (5) 过去处理农机事故的案例, 只要不与现行法律相悖, 也可适用之。 (6) 允许当事人对事实进行辩论和质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是处理农机事故要优先适用专门法律;二是要优先适用上位法, 下位法规定不得与上位法相悖 (否则失去其效力) ;三是专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 可适用相关和相近的法律。这样, 一方面保证执法的权威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当引起涉诉案件时, 农机监理才不致处于被动局面。
二、事故责任相适应原则
农机事故认定, 是指对事故当事人有无责任以及其行为与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进行的定性与定量的裁定 (技术性鉴定) 。《办法》第27规定,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依据以下情况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1) 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农机事故的, 该方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2) 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农机事故的, 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 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3) 各方均无导致农机事故的过错, 属于意外事故的, 各方均无责任; (4) 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事故的, 他方无责任。”
认定事故责任的依据是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因果关系。只要有过错行为存在, 且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时, 有过错行为者要负事故责任, 根据过错行为的轻重来确定事故责任之多少。过错行为重, 就负重 (主要) 责任;过错行为轻, 就负次要责任;当事人均有过错, 则负同等责任;没有过错行为, 则无责任。判定事故责任, 是作出事故认定书的法律依据, 是农机事故调处的基础性工作。其技术性、法制性极强, 也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各方合法权益及其处置结果。因此, 《办法》的规定详尽且操作性强, 是该《办法》的亮点和进步之处。
1) 第29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自现场勘查之日起10日内, 作出农机事故认定, 并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对肇事逃逸案件, 应当自查获肇事机械和操作人后10日内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鉴定的, 应当自收到鉴定结论之日起5日内, 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
2) 第30条, 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1) 事故当事人、农业机械、作业场所的基本情况; (2) 事故发生的基本事实; (3) 事故证据及事故成因分析; (4) 当事人的过错及责任或意外原因; (5) 当事人向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申请复核、调解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期限; (6) 作出农机事故认定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名称和农机事故认定日期。
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由事故处理员签名或盖章, 加盖农机事故处理专用章, 并在制作完成之日起3日内送达当事人。
3) 第31条, 逃逸农机事故肇事者未查获, 农机事故受害一方当事人要求出具农机事故认定书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接到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后10日内制作农机事故认定书, 并送达当事人。农机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 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 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 确定受害人无责任。农机事故成因无法查清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出具农机事故证明, 载明农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 分别送达当事人。
4) 当事人对农机事故认定有异议的, 可以自农机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3日内, 向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自收到当事人书面复核申请后5日内, 作出是否受理决定。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30日内, 作出复核结论。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经复核认为农机事故认定符合规定的, 应当作出维持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经复核认为不符合规定的, 应当作出撤销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 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作出责令重新认定的复核结论后, 原办案单位应当在10日内依照本办法重新调查, 重新制作编号不同的农机事故认定书, 送达各方当事人, 并报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备案。
三、以责论处原则
农机事故处理中, 当事人应按照所负的事故责任来承担相应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1) 《民法通则》第5条,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第119条, “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 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 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这是农机事故处理中, 责任人按以责任论处原则, 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依据。民事责任主要有: (1) 停止侵害; (2) 排除妨碍; (3) 消除危险; (4) 返还财产; (5) 恢复原状; (6) 修理、重作、更换; (7) 赔偿损失; (8) 支付违约金; (9)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10) 赔礼道歉。在农机事故处事中, 民事责任主要表现为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
值得注意的是, 《民法通则》还规定了“无过错责任赔偿原则”, 即驾驶人造成事故即使无过错也要承担赔偿责任。与此对应,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44条,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交通事故, 造成对方人员死亡或者重伤, 机动车一方无过错的, 应当分担对方10%的经济损失。但按照10%计算, 赔偿额超过交通事故发生地10个月平均生活费的, 按10个月的平均生活费支付”。
2) 农机事故的行政违法责任。行政违法责任, 是指当事人的违法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后果, 但其后果轻微, 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依据我国农机行政法律、法规、规章所应承担的责任。事故责任人承担行政违法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1) 批评教育; (2) 警告; (3) 吊扣驾驶证; (4) 罚款; (5) 吊销驾驶证; (6) 行政拘留 (由农机监理机构报公安机关批准, 由公安机关执行) ; (7) 责令停业整顿。
3)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56条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 造成他人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 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办法》第20条, “调查事故过程中,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发现当事人涉嫌犯罪的, 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对事故农业机械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先行登记保存”。第51条, “当事人有农机安全违法行为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作出农机事故认定之日起5日内, 依照《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作出处罚。农机事故肇事人构成犯罪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人民法院作出的有罪判决生效后, 依法吊销其操作证件;拖拉机驾驶人有逃逸情形的, 应当同时依法作出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拖拉机驾驶证的决定”。
农机事故的刑事责任, 是指农机事故责任人由于违法造成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等农机事故, 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后果, 依据我国《刑法》及其相关法律程序认定, 应受到《刑法》制裁的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适用法律有《刑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如《刑法》第133条规定,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因而发生重大事故,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232条规定, “故意杀人的, 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 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34条规定,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 致人重伤的, 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 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3条之规定, 受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 在提起刑事诉讼时, 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要求事故责任人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 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赔偿受害人人身伤害损失和财产损失) 。如果是国家、集体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产遭受损失的, 人民法院在受理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 可以直接查封或者扣押被告人的财产。《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 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应当与同一刑事案件一并审判, 只有为了防止刑事案件审判的过分延迟, 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审判后, 由同一审判组织继续审理附带民事诉讼。”
四、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农机监理机构对事故责任人给予行政处罚, 是制裁行政违法行为的手段, 也是教育其自觉遵守法律的一种形式。对于事故责任人, 究竟是以教育为主, 还是以处罚为主?有人强调要以处罚为主, 并说明了处罚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处罚之目的不仅是“惩”已然的违法行为, 更重要的在于“戒”未然的违法行为, 因此应以教育为主。当然, 实施行政处罚, 要坚持处罚与教育的有机结合, 不能以教育代替处罚, 也不能以罚代教, 二者不可偏废。我们执法的目的在于普法, 提高相关公众的法律意识。要使人们从血的教训中, 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树立安全就是最大效益的观念, 确保安全经营和使用农机。因此笔者认为要以此为立足点,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做个案处理之。根据当事人主观上有无过错来决定教与罚谁为主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意外事故;困境;对策
1 高校学生重大伤亡事故种类及处理困境原因
1.1 高校学生重大伤亡事故种类
尽管各高校一直把安全事故教育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常抓不懈,但事故仍时有发生。一般来说,高校安全事故通常包括:交通安全,如横穿马路、乘坐交通工具等出现交通意外事故;食品安全、身体疾病和心里疾病。譬如学习就业压力或本身患有突发性疾病如心脏病等,课外活动实习生产安全,违规生产安全条例,导致肢伤或死亡,抑郁症导致跳楼等自杀行为,网瘾导致双目失明猝死等。
1.2 常见事故处理责任界定与赔偿
高校学生发生事故以后,在责任界定与赔偿方面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因学校管理制度不严,设施和维护措施不到位,存在事故处理不及时等情况时,则高校确实存在较大责任,应积极担责和理赔。
②高校存在一定责任但责任较小情况。
③因为学生个人问题或由于第三方过错而造成,高校不存在事故责任。
④家长故意扩大事态或与社会的“了难行公司”合作,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管理秩序,逼迫校方短期内答应其交额赔偿情况。
2 法律救济渠道及其局限性
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能解决生校双方矛盾的主要法律救济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育申诉。依据《教育法》向侵权方的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依教师和受教育的合法权利依法得到保障,建立与其申诉制度,保障发生申诉的权利。
(2)行政复议。依《行政复议法》规定向做出集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的上级提起行政复议是比较完备的×××的法律救济的途径,原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和纠错机制,主要引用教育行政体系上下级领导监督关系来解决纠纷。
(3)行政诉讼。对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教育行政分为想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主要是对具体 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维护监督行政 职权的依法行使。
(4)民事诉讼。主要是依《民事诉讼发》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教育法律关系主体 处于平等地位,争权合法权益,使自己受损的权益得到救济,但过于神圣庄严的法院与一般老百姓 存在较大的心里距离,不愿主动惹官司。
尽管有法律救济渠道,但其存在局限性:
(1)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牵涉部门归口不一,处置措施不一,无具体衡量标准和处置预案,一般提供的指导性意见即双方协商解决 ,而冲突双发意见无法达成一致。
(3)我国教育法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单方面规范性文件,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4)相关部门介入不主动,“踢皮球”政策法律救济制度不力,“法出多门”时间长反应小,加上受害学生家长情绪激动,潜意识的“官官相护”观念导致对教育行政的管理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不信任,而想通过“热闹”场面引起社会关注和民众同情,逼迫学校和相关部门就范。
3 善后处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教育法律法规,使学生的合法权益能得到即时有效全面的维护。
(2)建立各种法律纠结制度和途径之间的合理联系,使受害方寻求任何一种法律救济途径都能得到全局的回复和有效处理,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人民法院加强对事故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帮助完善纠纷调解受理,调解、回访、反馈等各项工作制度,确保调解依法规范,有效进行,对有需求并符合条例的受害方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指导,保护做好代理服务工作双方妥善。
(3)积极探索建立受害学生事故处理的机制和体制成立由学校,家长,属地公安机关,民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 生源能在地乡镇负责人等组织的联合处理小组,依法处置,公平,关心及时便民,明确基层政府和社会多方面的责任,争取第一时间参考纠纷的指导工作,防法矛盾激化,引导生校双方依法有序解决纠纷,尽可能主动提供法律援助,技术鉴定等全方面服务。
(4)严格依法惩处违反犯罪行为。在学校私设灵堂,摆放花圈,焚烧纸钱,悬挂横幅,堵塞大门,冲击会场,学校教师和领导侮辱、恐吓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方式扰乱医疗秩序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经劝说,警告的要依法驱散,对拒不服从的人员要依法带离现场,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六十条、四十条、四十二条等的规定处罚。造成严重损失或者扰乱公共秩序情节严重,构成寻衅滋事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5)建立一套科学的理赔机制,便于有关方面快速理赔,使事故纠纷得到及时处理,也为今后类似事件提供案例参考。考虑人身意外伤亡国家相关赔付标准,根据责任划分的确定应支付赔偿金的万分比,另加上权重即应考虑进来的其他因素,可适当折合成理赔的万分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EB/DL]www.moe. 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623/200501/5145. html[2003-7-17]
[2]王景斌,赵学云,顾颖.论教育纠纷的法律关系及法律救济[J].现代教育科学,2006,(14).
[3]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医患纠纷的现状及思考[EB/OL]txtx.
tx.gov.cn/Article_show.asp?Articke ID=1975[2012-02-13]
作者简介:
李岚(1963~),女,回族,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与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13C226)。
1.为了及时统计、报告、调查、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司有关制度,制定本制度。
2.职工是指本项目支付工资的各种用工形式的职工。
3.伤亡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同时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人员,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作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作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牌照或录像。
4.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项目部有关人员必须直接或逐级报告公司经理,并认真填写《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登记表》。
5.轻伤事故,由项目经理组织生产、技术、安全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分析、查明原因,提出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并认真填写《职工工伤事故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报公司安全部门,另一份存入项目部事故档案。
6.重伤事故,由公司负责人或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项目部所有职工积极配合调查组的工作。
7.死亡以上事故,项目部所有职工都必须正确配合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的工作。
8.事故处理要遵循”四不放过”的原则。
9.项目部应在每月5日前,每年1月5日前将上月(年)的《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月(年)报表》报送公司安全部门。
1999-9-30
江西省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处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及时调查、处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发生,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江西省劳动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职工伤亡事故(以下简称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含急性中毒)的下列事故:
(一)轻伤事故:指负伤后歇工在一个工作日以上,但不到重伤范围的事故;
(二)重伤事故:指造成职工肢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一般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的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丧失的事故;
(三)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1至2人的事故;
(四)重大死亡事故:指一次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的事故;
(五)重大恶性事故:指一次死亡10人以上49人以下或重伤30人以上的事故;
(六)特别重大事故:指一次死亡50人以上,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
对事故分类国家另有规定的按有关规定划分。
第四条 事故按下列规定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
(一)责任事故:指因有关工作人员的失职或违反有关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而造成的事故;
(二)非责任事故:指由于自然因素或国内技术条件所限造成的人力不可抗拒或难以预测的事故。
第五条 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法依纪的原则。
第六条 企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伤亡和急性中毒事故,应在24小时内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工会,同时填报事故快报表;重大死亡以上事故还应报告监察部门;急性中毒事故还应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企业不得隐瞒不报、虚报或拖延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和当地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工会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按系统逐级上报;死亡事故报至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省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工会;重大死亡事故、重大恶性事故报告省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特大事故还应报告国务院。
第七条 发生伤亡事故的企业应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损失。事故后应保护现场,需要移动现场物件的,必须做好标志、拍照(摄像)、详细记录或绘制现场事故图,妥善保护现场重要痕迹物证。事故现场的清理须经事故调查组同意。
第八条 事故的调查必须按下列规定成立调查组:
(一)轻伤、重伤事故由事故企业负责人组织本企业生产、安全、工会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调
查组进行调查;
(二)死亡事故,发生在县以下(不含县属,下同)企业的,由县(市、区)企业主管部门或乡镇政府会同县(市、区)有关部门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发生在县属以上企业,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企业所在地市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三)重大死亡事故,发生在县以下企业的,由地市企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发生在县属以上企业的,由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
(四)重大恶性事故,发生在县以下企业的,由地区行政公署、省辖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发生在县属以上企业由省企业主管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五)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按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本条所称有关部门包括企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监察部门和工会等。
无主管部门的企业发生伤亡事故的,由安全生产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
第九条 事故调查包括:查清事故发生经过,伤亡情况,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提出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和防范措施建议等,在调查结束后即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条 在事故调查中,对事故分析和责任者的处分意见不一致时,由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提出结论性意见;仍有不同意见,应报上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处理;仍达不成一致意见的,报同级人民政府裁决。
第十一条 发生事故企业的有关人员,应积极配合和支持事故调查组的工作,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证据,不得刁难和阻挠。
第十二条 凡属责任事故,应按事故原因和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规定,分清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企业领导者的责任:
(一)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为直接责任者;
(二)对事故的发生负有决定性责任的,为主要责任者;
(三)对事故的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为领导责任者。
第十三条 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而造成的事故,应追究直接责任者和主要责任者的责任;
(一)违章作业或违章指挥的;
(二)发现事故征兆,既不报告又不采取措施的;
(三)擅自拆除、毁坏、停用安全卫生装置和设施的;
(四)违反劳动纪律,擅自进入其他工作岗位或动用不属自己使用或管理的设备、工具的;
(五)不按规定穿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或用具的;
(六)违反国家规定设计、施工的。
第十四条 由于下列情形之一而造成事故的,应追究事故企业领导者的责任:
(一)安全工作无人负责,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无章可循,管理混乱的;
(二)发布违反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指示、决定和规章制度的;
(三)未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特种作业人员未经培训、考核、取证的;
(四)不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的;
(五)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项目,不执行劳动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规定的;
(六)在推行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中没有劳动安全卫生要求和相应措施的;
(七)在没有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转嫁有尘毒等有害物质危害的生产或加工的;
(八)设备超过检修、检验、使用期和经常超温超压、超速超负荷运转或特种设备取得使用许可证的;
(九)对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事故隐患,未采取必要措施,玩忽职守的;
(十)不按国家规定给职工配备符合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对有关领导或责任者从严处理:
(一)事故发生后,有意破坏事故现场,或对事故隐瞒不报、虚报、故意拖延报告的;
(二)在事故调查中,隐瞒事故真相、弄虚作假甚至嫁祸于人的;
(三)事故发生后,不组织抢救或抢救不力以致扩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
(四)事故发生后,不认真吸取教训,不采取防范措施,消除事故隐患,导致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
(五)非法开采资源,无证制造、安装、检验、修理特种设备或转让转卖特种设备制造、安装、修理许可证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
(六)发生重大死亡事故、重大恶性事故或特大事故的;
(七)违反本办法规定程序,滥用职权,擅自处理或袒护包庇事故责任者的。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同级政府追究事故企业主管部门、有关责任部门或企业所在地政府有关责任者和领导者的责任:
(一)发生一次重大恶性以上事故的;
(二)在所管辖的范围或企业中,同一内多次发生同类死亡事故的;
(三)有关主管部门违反规定,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企业,擅自批准生产或颁发生产或安全证照,造成死亡事故的;
(四)对本地区、本系统所属企业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在接到报告后,不及时作出处理,导致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
第十七条 对事故企业和事故责任者,应根据情节轻重和责任大小,分别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江西省劳动保护条例》予以处罚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事故审批结案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轻伤、重伤事故,由企业自行审批结案,并报企业所在地县(市、区)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备案。县(市、区)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可视情况进行复查。
(二)死亡事故,发生在县以下企业的,由县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批复结案;
发生在县属以上企业,由企业所在地市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批复结案,但交通、铁路、民航、化工、电力、冶金、军工行业的中央驻省和省属企业的死亡事故由省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批复结案。
(三)重大死亡事故,发生在县以下企业的,由企业所在地市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批复结案;发生在县属以上企业的,由省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审批结案。
(四)重大恶性事故,由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提出意见后报省政府,意见一致的,由省政府授权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批复结案;意见不一致的,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由省安全生产委员会批复结案。
(五)特别重大事故,按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办理。
(六)由监察部门参加调查的重大死亡事故,其事故责任者的行政处分由监察部研究决定或提出建议,并抄告批复结案部门;由地(市)级监察部门参加调查的重大责任事故,对责任者的处理须报上一级监察部门同意。
(七)急性中毒事故,经地(市)级以上职业病诊断机构明确诊断后,方可审批结案。
第十九条 事故审批结案前,应征求同级工会组织的意见。
地(市)、县(市、区)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审批的事故结案批件,均应抄报上一级和省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工会备案;省、地(市)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审批的事故结案批件,均应抄送下一级及事故企业所在地的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和工会。各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审批的事故结案批件,均应抄送抄报办理惩处事故责任者手续的企业和部门。
第二十条 组织事故调查的部门应在事故发生后60日内向负责批复结案的部门报送事故调查处理报告;批复结案部门应在收到报告后30日内做出结案批复;事故的处理工作应在90日内结案,特殊情况最多不得超过180日。
各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事故调查结案的管理工作,督促和监督有关部门和发生事故企业依照规定的权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事故的调查结案工作。对事故迟迟不予结案或对事故处理不公的,应提请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事故企业或行业主管部门对事故结案处理的审批结论有不同意见,应在收到批复的15日内报审批部门的同级政府处理。同级政府对原审批结论有重大变动时,应征求上一级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和工会的意见。
第二十二条 有关地区、部门和事故企业,在接到事故结案批件后,应执行对事故责任者的处分决定,并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处分手续,处分材料存入本人档案,处理结果应向群众公布。对有意拖延或拒不执行的,追究企业主管部门或责任企业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当地安全生产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省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处理的执行情况。
第二十三条 职工伤亡事故审批结案后,由事故企业所在地安全生产主管部门按规定办理并发给《职工因工死亡证》或《职工工伤认可证》。
第二十四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发生的伤亡事故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省安全生产主管部门解释。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维护道路秩序、预防和减少道路事故为出发点,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强化管理,确保此项工作安全运行。
二、原则和目标
原则:加强领导,抓好源头管理,实行依法治理,完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行车。
目标:强化源头管理,推动公路运营,预防交通事故长效管理机制的完善,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治理超员、超速等现象,努力防止小事故,控制大事故的发生。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12月20日-12月31日为准备阶段,主要制订本方案。
第二阶段:20**年1月1日-12月31日为实施阶段,对我司驾驶员进行摸底,制订完善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全体司乘人员安全学习,配合交警、运管部门做好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力排行车安全隐患,确保客运车辆安全运行。
第三阶段:20**年12月25-31日为总结阶段,回顾20**年度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及时整改,并完善安全制度,接受交通管理部门的检查验收。
四、机构设置
设立*****汽车客运有限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
主 任:***主管安全生产全面工作
副主任:***负责安全生产的组织和实施
成 员:***负责车辆二保、检测和保险
各车驾驶员为安全员 负责车辆例检工作
信息联络员:***************
五、客运车辆的管理
1、客运车辆经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营运;
2、所有车辆必须标志齐全,证照有效,规范经营行为,文明优质服务;
3、按期二保,当天出车前或收班后必须对车辆进行例检,确保无“病”车上路;
4、车上必须配警示牌、反光锥筒、灭火器,严禁“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上车;
5、作好“防风、防雨、防雷电、防滑”等工作;
6、及时、多险种、足额的进行车辆保险;
7、按时进行车辆年检。
六、驾驶员管理
1、没有三年安全驾龄和《从业资格证》及20违章记录满12分的.人员不得参加营运,不准将车辆交给无驾驶证或与准驾车型不相符的人员驾驶;
2、不得驾车到危险路段、夜间在三级以下(含三级)山区公路或禁止客车行驶路段运行。
3、严禁超员、超速、酒后开车、带病行驶;
4、严禁车辆乱停乱放、乱掉头。
5、按照“八严禁”的要求驾驶车辆。
七、其它事项
1、对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应及时、如实向我司报告,绝对不缓报、瞒报,我司立即是向交通主管部门报告。
2、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我司应及时启动《20**年度交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根据事故大小程度,损失多少,立即派员共同作好处理工作。
1.1 主变压器油温过高时
当变压器的油温升高到超过许可限度 (强迫油循环风冷的变压器不得超过85度, 自然循环的变压器不宜经常超过85度, 最高不得超过95度) 时, 应做如下检查:
a.检查变压器的负荷及油温, 并与以往同样负荷及冷却条件相比较。
b.检查温度计本身是否失灵。
c.检查散热器是否打开, 冷却装置是否正常。
若以上均正常, 油温比以往同样条件下高出10度, 且还在继续上升时, 则可判断变压器内部有故障如铁芯发火或匝间短路等。铁芯发火可能是涡流所致, 或夹紧用的穿芯螺丝与铁芯接触, 或矽钢片间的绝缘破坏。此时, 差动保护和瓦斯保护不动作。铁芯发火渐发展引起油色逐渐变暗, 并由于发火部分温度很快的上升致使油的温度渐升高, 并达到发火点温度, 这是很危险的, 若不及时切除变压器, 就有可能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 应立即报告上级, 将变压器停下, 并进行检修。
1.2 主变压器漏油和着火时
当变压器大量漏油而使油位迅速下降时, 禁止将重瓦斯保护改为只作用于信号。因油面过低 (低于顶盖) 没有重瓦斯保护动作于跳闸, 会损坏引线绝缘。有时变压器内部有咝咝的放电声, 且变压器顶盖下形成了空气层, 就有很大的危险, 所以必须迅速采取措施, 阻止漏油。变压器着火时, 首先应将其所有开关和隔离开关拉开, 并将冷却系统停止运行。若是顶盖上部着火, 应立即打开事故放油阀, 将油放至低于着火处, 同时要用1211灭火器、二氧化碳、四氯化碳泡沫、干粉灭火器等灭火, 严禁用水灭火, 并注意油流方向, 以防止火灾扩大而引起其它设备着火。
1.3 主变压器保护动作时
a.瓦斯保护动作时的处理。瓦斯保护根据事故性质的不同, 其动作情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动作于信号, 并不跳闸;另一种是两者同时发生。轻瓦斯保护动作, 通常有下列原因:因进行滤油、加油和启动强迫油循环而使空气进入变压器;因温度下降或漏油致使油面缓慢低落;因变压器轻微故障而产生少量气体;由于外部穿越性短路电流的影响;因直流回路绝缘破坏或接点劣化引起的误动作;引起重瓦斯保护动作跳闸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变压器内部发生严重故障, 油面剧烈下降或保护装置二次回路故障;在某种情况下, 如检修后油中空气分离的太快, 也可能使重瓦斯保护动作于跳闸。发生瓦斯信号后, 首先应停止音响信号, 并检查瓦斯继电器动作的原因。如果不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则应立即收集瓦斯继电器内的气体, 并根据气体的多少、颜色、是否可燃等, 来判断其故障性质。轻瓦斯保护动作是, 可根据气体分析, 若属内部故障, 应汇报上级, 将变压器退出运行, 进行处理。若是由于带电滤油、加油而引起的, 则主变可继续运行。
b.差动保护动作时的处理。变压器差动作跳闸后, 应做如下检查处理:检查变压器本体有无异常, 检查差动保护范围内的瓷瓶是否有闪络、损坏, 引线是否短路;如果变压器差动保护范围内的设备无明显故障, 应检查继电器保护及二次回路是否故障, 直流回路是否有两点接地;经以上检查无异常, 应在空载试送一次, 试送后又跳闸, 不得再送;如果是因继电器或二次回路故障、直流两点接地造成的误动, 应将差动保护退出运行, 将变压器送电后, 再处理二次回路故障及直流接地;差动保护及重瓦斯保护同时动作是变压器跳闸时, 不经内部检查和试验, 不得将变压器投入运行。
c.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动作时的处理。当变压器由于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动作跳闸, 首先应解除音响, 然后详细检查有无越级跳闸的可能, 即检查各出线断路器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
2 变压器故障预防措施
2.1 预防变压器绝缘击穿
a.防止水及空气进入变压器。套管顶部将军帽, 储油柜顶部, 套管升高坐及其连管等处必须良好密封。必要时应进行检漏实验, 如已发现绝缘受潮, 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强迫循环变压器在投运前, 要启动全部冷却设备使油循环, 停泵排除残留气体后方可带电运行。防止安装和检修过程中在冷却器或油管中残留的空气进入变压器。对大修后的变压器应按制定说明书进行真空处理和注油, 进油速度等均应达到要求。装设有载跳压开关的油箱要同时抽真空, 并与变压器本体油箱同时达到相同的真空度, 避免开关油箱渗油。当气体继电器发出轻瓦斯动作信号时, 应立即检查气体继电器, 及时取气样检验, 以判明气体成份, 同时取油样进行色谱分析及时查明原因并排除。应定期检查呼吸器的油封, 油位是否正常, 切实保证畅通, 干燥剂保持干燥, 有效。停止时间超过6个月的变压器在重新投入运行前, 应按预试规程要求进行有关试验。定期加强潜油泵, 储油柜的密封监测。如发现密封不良应及时处理。
b.防止异物进入变压器。如发现异物较多, 应进一步检查处理;要防止净油器装置内的硅胶进入变压器。应定期检查滤网和更换吸附剂。潜油泵应采用耐磨性能好的E级轴承, 要求轴承转速不大于1000r/mi, 潜油泵运行中如出现过热、振动、杂音及严重渗油等异常时, 应安排停止运行。变压器内部故障跳闸后, 应切除油泵, 避免故障产生的游离碳金属微粒等异物进入变压器非故障部位;加强定期检查油流继电器指示是否正常。检查油流继电器挡板是否损坏脱落。
c.防止变压器绝缘损伤。检修需要更换绝缘件时, 应采用符合制造厂要求, 检验合格的材料和部件, 并经干燥处理;变压器运行检修时严禁蹬踩引线和绝缘支架。
d.防止变压器线圈温度过高, 绝缘劣化或烧损。当变压器有缺陷或绝缘出现异常时, 不得超过规定电流运行, 并加强运行监视;强迫油循环变压器冷却器冷却器全停时, 变压器允许带额定负荷运行20分钟;定期检查冷却器的风扇叶片应平衡, 定期维护保证正常运行, 对震动大, 磨损严重的风扇电机应进行更换。
e.防止过电压击穿事故。在投切空载变压器时, 中性点必须可靠接地;变压器中性点应装设两根与主接地网不同地点连接的接地引下线, 且每根接地引下线均应符合热稳定要求
f.防止工作电压下的击穿事故。大修更换绝缘部件或部分线圈并经干燥处理后的变压器应进行局部放电试验;运行中的变压器油色谱异常, 怀疑设备存在放电性故障时, 进行局部放电试验。
g.防止保护装置误动/拒动。变压器的保护装置必须完善可靠, 严禁变压器及变压器高/中/低压侧设备无保护投入运行;气体继电器应安装调整正确, 定期实验, 消除因接点短路等造成的误动因素, 变压器应装设故障录波器, 变压器各侧后备保护应由不同的直流电源供电, 防止因故失去直流时, 造成后备保护全部瘫痪, 长时间切不断故障并扩大事故的后果。
2.2 预防措施
a.预防铁芯多点接地和短路故障。
b.预防套管事故。
c.预防引线事故。
d.防止分接开关事故。
e.预防绝缘油劣化。
f.预防变压器短路损坏事故。
g.提高直流电源的可靠性, 防止因失去直流电源而出现保护拒动。
h.防止变压器火灾事故。
参考文献
一、大量跑氨,一般防毒面具(指过滤式面具)极易失效。因空间充满氨气,空气含量极少。此时要用供气式面具:即氧气面具,现场若没有这种防毒面具,我们可采取应急办法:将防毒面具(过滤式面具)活性炭罐拆掉,用10米~20米橡皮管或塑料管一端接面具管(即,原接过滤罐(活性炭罐)处,在接头处再用湿毛巾包扎紧,以防氨气从接头处进入,将另一端放在逆风处无氨地方以后供人操作呼吸用;然后戴上此面具一边拿水管(用来冲泄漏处)到现场处理。若没有橡胶防护衣裤),半身被大量氨蒸薰会剧痛,此时要用水冲湿下半身,因为水可溶解大量氨。这样就能安全迅速处理事故。
二、上述处理事故办法给我们提示:在有氨操作岗位附近应设有自来水接头处(平常可做卫生用)。要备两条橡皮管或塑料管约15米~20米,备有各种规格管卡至少各1个和橡皮垫或石棉板。
三、万一手、脚被氨制冷剂冻伤不能动,切勿用热水冲洗否则易把手脚弄坏。应用他人的体温来保温伤处,马上送往医院处理。
四、氨吸太多,切勿喝开水和茶水,一般要吃柠檬酸但一般现场很少有柠檬酸。最简单吃点食用醋,即可缓解后到医院处理。
五、平常拆设备修理应站在逆风方向,以防少量毒气跑出而中毒。
六、万一突然漏氨,心不要慌,因为心慌而加快呼吸即增大中毒程度。要尽快离开现场,去拿防毒面具,然后再进去处理。在离开现场过程中,我们要闭气(即像人潜在水中那样呼吸)闭气时间是极短,我们又要呼吸,呼吸就要中毒,只好用口液吐在衣袖上,然后鼻子贴在衣上口液处呼吸,减少中毒机会,人往逆风方向跑,这样可安全离开现场。
七、氨比空气轻,我们利用这特性,若泄漏氨,人应蹲低减少中毒机会甚至不中毒。
【伤亡事故处理原则】推荐阅读:
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报告调查处理制度10-07
伤亡事故报告制度07-22
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总结-电厂06-07
电力事故处理09-10
事故应急处理制度09-24
人伤交通事故处理原则07-13
紧急事故应急处理预案06-05
火灾事故处理通报06-09
安全事故处理方案06-12
意外事故应急处理教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