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篇1

为了便于有关部门及时掌握事故情况并进行事故救援或事故调查处理工作的安排,企业要依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对所发生的工伤事故进行及时的报告。

一、轻伤事故的报告

在只有轻伤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负伤者或事故现场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逐级报告车间主任(工段长),由车间主任(工段长)在事故当日内上报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安全技术管理部门。所在车间的领导必须会同其基层生产班组、车间、分厂的领导及安全员,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处理意见和拟订的改进措施报送厂长、企业安全技术管理部门和企业工会。同时,要填写《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送交企业安全技术管理部门,以便其统计和存档。休工三日以上的轻伤事故应列入《职工伤亡事故月报表》,按月向企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报告。

二、重伤、死亡、重大死亡事故的报告程序

重伤事故、死亡事故或重大死亡事故发生后,负伤人员或事故目击者应立即向班组长及车间领导报告。

车间负责人接到事故通知后要立即报告企业负责人、企业安全技术管理部门和企业工会。企业负责人必须在24小时内用电话、电报、电传等方式快速将事故报告企业主管部门、企业所在地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和工会组织。事故报告内容应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事故发生时间、事故地点、伤亡情况、事故简要经过及事故原因初步分析等。

企业主管部门和劳动安全监察部门接到死亡、重大死亡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按系统逐级上报。死亡事故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主管部门和安全监察部门,重大死亡事故要在24小时内报至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和劳动安全监察部门。

至于特别重大事故的报告,由于它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极为严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国务院在1989年3月29日颁布了《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34号令)。其中第二章第七条至第十一条和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了报告程序与要求。

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篇2

顺应这一趋势, 我国也设立了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制度。这一制度, 首先, 将机动车一方的风险, 分散到全社会的每一位机动车所有人, 避免了机动车一方由于承担严格责任而严重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水平和生产经营活动, 也不至于因一起交通事故而倾家荡产, 甚至家破人亡。其次, 该制度在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起到积累资金作用, 增强了交通事故中赔偿义务人的赔偿能力, 使受害人的赔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赔偿义务人的经济财力大小的影响, 有利于受害人得到足够合理的赔偿。再次, 该制度使交通事故受害人有对保险公司要求赔偿的直接请求权, 保险公司应当在责任限额内直接向受害人赔偿保险金, 节约了受害人维权的成本。但目前我国的交通事故强制险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提高无过错保险金额, 合理补偿受害人

由于机动车方的无过错责任通过保险合同转嫁给了保险公司, 无论被保险人是否具有交通事故责任, 保险公司都要承担在责任限额内的赔偿责任。这样就保证了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合法利益遭受损害后, 能部分的、及时地获得赔偿, 保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依该规定, 扩大了人身损害的赔偿范围, 尤其增加了精神损害赔偿, 使赔偿水平较以往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按照现有国民的个人经济实力, 一般个人难以承担如此高额的赔偿。但目前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规定的无责赔偿数额最高原为10万, 后增加为11万, 仍显不足。因此, 有必要再次提高赔偿数额, 否则机动车驾驶人可能就无力赔偿, 受害人也就不能及时得到赔偿, 立法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增加车内乘客的保险责任

根据相关保险法的规定, 我国的交通事故责任险中保险公司不赔付乘客在交通事故中遭受的损害。这一规定显然有失公允, 对于乘客而言, 在交通事故的发生中处于无过错方, 明显属于交通事故受害人。既然是无辜者就应该给予赔付, 否则乘客的利益如何保护在哪?机动车导致乘车人损害时, 各国的规定也有不同之处。美国普通法上的“汽车客人规则”是有关乘车人的规则。当一个人开车出了车祸, 搭他车的人受了伤害, 他应不应该负责任, 负怎样的责任呢?对此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而要根据搭车人是“乘客”还是“客人”来决定。所谓乘客, 即是交钱搭车, 或因他搭车, 开车人能获得经济利益的人;所谓客人, 则纯粹是搭车, 不给开车人任何报酬的人。如果是客人, 开车人对你的责任是, 警告已知的危险。如果是乘客, 开车人则不仅要警告已知的危险, 还要对危险情况进行检查, 确定没有什么问题后才能开车。开车人载乘客时出了车祸, 只要他在开车前和开车过程中有一般的过失, 他就要对乘客的伤害负责;但如果他载的是客人, 只有当他开车严重轻率、或有意疏忽大意时, 他才对客人所受的伤害负责。[1]

在德国, 《道路交通法》将乘车人划分为商业性旅客和免费旅客。对于前者在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中遭受的损害, 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但仅限于人身伤害和附带及随身携带物的损失;对于后者遭受的损害, 则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2]

在日本, 根据《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规定, 凡是具有“他人性”的人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发生人身损害的, 都适用无过错责任, 均可向机动车责任主体请求赔偿, 但是财产损害则适用过错责任原则。[3]由此可见, 日本并未对旅客性质加以区分

目前, 中国处理旅客在运输途中遭受的损害主要依据《合同法》第302条和第303条规定。《合同法》第302条规定, 承运人应当对旅客在运输过程中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

可见, 我国将乘客的损害赔偿排除在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之外, 而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又是保险公司转承机动车方无过错责任的重要保障制度, 此制度能够确保受害人不论是否有过错, 只要证明损害与交通事故之间有因果关系, 就可获得补偿。将乘客排除在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之外, 乘客的法律身份是合同当事人, 此时机动车方是按照过错责任原则而不是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同时, 乘客处于合同当事人时, 往往因驾驶人财力的不足和主观恶意, 致使其维护合法利益的困难和维权的高成本。因此, 借鉴各国的立法经验, 为及时、合理补偿交通事故受害人, 有条件的将车内非驾驶人员纳入到交通事故强制责任保险范围内, 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

三、摈弃交通事故强制险不合理的免责范围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保险公司在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 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等情况下, 仅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根据《交通安全法》只要是交通事故受害者, 保险公司就应该在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对受害者补偿。上述情况下所发生的事件, 从交通事故的构成要件分析, 完全属于交通事故, 既然是交通事故保险公司就不仅仅是垫付抢救费用, 而是无任何理由的对于受害者在责任范围内的全部合理赔偿, 否则就是有违《交通安全法》。当然, 保险公司在此类特殊的情况下, 为强化法律制度的惩戒功能, 提高驾驶人安全注意的义务, 保留对机动车方的追偿权, 并不违背《交通安全法》, 的有关规定。因此, 有必要修订交通事故强制险的有关规定, 切实维护实现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利益。

摘要:道路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制度是严格责任原则产生的社会条件, 也是其发挥补偿功能的根本保证。该保险制度在现实中应该提高无过错保险金额, 增加车内乘客的保险责任, 摈弃不合理的免责范围, 使该制度满足损害赔偿的多层次的法权需求。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蔡丽.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比较研究[J].中国知网, http://dlib.edu.cnki.net/kns50/detail.aspx?QueryID=17&CurRec=1, 登陆时间:2007年5月12日.

[2]郑冲.德国机动车民事责任之规定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借鉴[J].法学杂志, 2007, (1) :124.

交通事故预警制度实施有成效 篇3

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每年发生交通事故高达50万起,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超过10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型县的人口数。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5分钟就有一个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目前,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公害”。我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山西省洪洞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事故中队为了推进洪洞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进一步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提前将下个月的全县道路交通事故预警信息在政府网上发布,让每一位经常出入或途经洪洞县的司机朋友们清楚洪洞县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了解哪个路段是事故多发地带,提醒司机朋友们在此路段一定要加倍集中注意力,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预防交通事故,确保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洪洞县机动车量、机动车驾驶人员人数不断增加,交通流量快速增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为了预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在洪洞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部署下,山西省洪洞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事故中队结合当前公安交警深入开展地预防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百日行动”和“警营开放日”日活动,针对全县正科级领导干部的驾驶人员,进行了一次“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培训”活动。这次活动使参训司机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每人都写出了观后感、建议和心得体会。最后,当每人拿到一份《给领导开车的驾驶人员应注意哪些问题》的宣传资料时,许多参训人员感动地说:“交警事故中队,给咱们把心操尽了。这次警示教育,亲眼所见,触目惊心,今后一定牢记交通安全,确保领导和自身平安,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树立领导身边驾驶员的良好形象。”

在这次培训活动中,市交警支队事故科长王森、专业行家张宏兆和交警大队长高建军、副教导员郭洪平等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县电视台进行了现场采录宣传报道;事故中队民警,在中队长王坚强带领下,全力以赴,为培训活动提供全程服务,受到参训人员高度赞赏。

这次活动之后,山西省洪洞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事故中队为了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预防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百日行动”工作,结合“安全出行、关爱生命、警营开放日”活动,切实为全县人民的生命健康着想,又针对全县客运、出租公司和大型运营企业的司乘人员,进行了一次“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教育”培训活动。这次活动也使参训司机们感受颇深,进一步推动了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

交通事故预警的必要性

经常驾车外出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经验,遇到路面状况稍显恶劣的地区,他们开车便十分小心,一路驶来倒也安然无恙。但在平坦的大道上,驾驶者却常常掉以轻心,放松了警惕,很容易招致飞来横祸。因此,定期估测交通事故发生概率,为驾车出行的人们敲响警钟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洪洞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事故中队就是本着为出行人员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每月、每季度对辖区内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事故进行分析,尤其是造成死亡的交通事故。这样就能真实反映出辖区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从中总结出规律,为事故防范工作提供全面、真实、及时的第一手资料,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交通违法行为,减少了事故隐患。

交通事故预警制度有效果

洪洞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事故中队结合实际,分析每一起事故的概况和事故特点,结合事故发生的时段、天气等各方面因素,总结事故发生的多方面原因,根据当月交通状况发布下月全县交通事故预警信息。并及时制定预防措施,加强管控力度,加大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完善道路安全设施和监控设施,全力加强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无牌无证、超速超载、酒后驾驶、疲劳驾驶、违规停车等交通违法行为的严厉查处,增强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以减少和消除交通事故最大隐患,确保全县交通安全,畅通和谐。

洪洞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事故中队实施了交通事故预警制度之后,就2008年11月份同10月份相比,受理死亡事故减少2起,下降28.6%,伤人事故减少10起,下降16%,伤亡交通事故高发态势比上月双双回落;县境国道伤、亡交通事故高发势头也大幅回降,死亡、伤人事故与上月相比均分别下降75%和33.3%,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增强了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为洪洞县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珍爱生命,人人有责

每一起交通事故的发生,都给当事人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也给当事人的心理带大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深深牵动着当事人亲人、朋友的心。所以每位行人、驾驶员都应该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牢固确立生命至上的交通安全理念,为自己及家人的身心健康负责,也为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负责。

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篇4

1.为了及时统计、报告、调查、处理职工伤亡事故,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伤亡事故的发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公司有关制度,制定本制度。

2.职工是指本项目支付工资的各种用工形式的职工。

3.伤亡事故发生后,项目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同时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因抢救人员,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作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作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牌照或录像。

4.伤亡事故发生后,负伤者或项目部有关人员必须直接或逐级报告公司经理,并认真填写《职工伤亡事故报告登记表》。

5.轻伤事故,由项目经理组织生产、技术、安全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分析、查明原因,提出预防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并认真填写《职工工伤事故登记表》,一式两份,一份报公司安全部门,另一份存入项目部事故档案。

6.重伤事故,由公司负责人或指定人员组织生产、技术、安全等有关人员以及工会成员参加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项目部所有职工积极配合调查组的工作。

7.死亡以上事故,项目部所有职工都必须正确配合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调查组的工作。

8.事故处理要遵循”四不放过”的原则。

9.项目部应在每月5日前,每年1月5日前将上月(年)的《职工伤亡事故统计月(年)报表》报送公司安全部门。

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篇5

为贯彻执行国家及上级部门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项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员工的工伤事故,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凡是在施工现场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必须按国务院从2007年6月一日执行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及交通部2001年11月13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工程和道路运输重大事故报告制度的通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及时、如实报告,不得隐瞒不报,或者假报。

1、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项目部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方案,积极响应。在首先抢救伤员的同时,派专人保护事故现场。采取有效措施,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事故后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调查处理。

2、监理处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项目公司,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派专人赶到现场组织处理。

3、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A.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规定: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依照下列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并通知公安机关、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和人民检察院: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三)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上报事故情况,应当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接到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国务院。

必要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可以越级上报事故情况。

第十一条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第十三条规定: 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

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四)交通部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交通部2007年第1号令)第三十三条规定: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针对本工程项目特点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施工单位应当立即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和事故发生地的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部门以及安全监督部门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力量抢救,保护好事故现场。

(五)公路工程重大质量和人员伤亡事故是指由于责任过失造成在建或建成的公路工程倒塌、报废和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公路工程项目重大质量和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后,项目法人必须在事故发生2小时内报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和交通部,并在12小时内,报出《公路工程重大事故快报》。安全事故处理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广东省的相关规定执行。

安全事故报告处理程序

1、事故报告:施工现场无论发生何种等级的安全事故,承包人在组织抢险救护的同时,应用最快速的方法(如电话等)立即向监理处和项目管理处报告,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发生火灾事故时应向119报警;有人员伤亡时向120求助,以便实施抢险救护。报告分为口头报告、快报、详报、事故处理报告等形式,报告时限要求如下:

①口头报告:在事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用最快速的方法(如电话等)报告事故概况;

②快报:在1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监理处和项目管理处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的概况,财产损失情况,伤亡人数(姓名、性别、年龄、工种)等基本情况。

③详报:在12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监理处和项目管理处报告发生事故的详细情况,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情况,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④事故处理报告:事故处理完毕后,以书面形式向监理处和项目管理处提供完整的报告(含事故成因、发生的经过、抢险救护过程、财产损失情况、人员伤亡情况、事故原因、事故处理结果、教训、整改措施等),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向相关主管部门报告。

2、事故发生后,承包人现场责任人应立即设立事故区域警戒线,安排专人警戒,清理二次事故发生源,即刻施行救援。

3、监理处接到安全事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根据事故现场情况下达紧急措施指令,下达暂停施工指令。同时,立即将事故的简要情况报告项目管理处。

4、项目管理处接到报告后,立即根据情况启动事故应急反应救援(联动)预案,同时按相关规定向上级汇报。

5、在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内,监理处在承包人的事故报告基础上,向项目管理处提交含事故现场照片、监理日志与日报,以及经核实的事故原因、事故损失、责任分析、处理意见的详细书面报告。

6、事故发生后,项目管理处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并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根据事故情况及性质,项目管理处下发全线停工整改、标段整改或局部停工整改的指令。

测量事故报告制度 篇6

测量事故报告制度

拉五公路B2标段项目经理部

二00七年十一月十日

测量事故报告制度

1、工程测量所有技术工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规范执行。

2、测量班对设计院提供的图纸进行认真的复核。

3、每个掘进工作面,都要实际及时编录、整理,如发现疑难问题,及时向项目总工程师汇报,共同分析、研究,提出处理意见,使生产正常进行。

4、测量人员要从数据角度分析全部需要贯通的隧道在贯通范围内有无构造等变化,防止贯通事故发生。

5、测量外业观测、内业资料计算从起始数据、原始资料、成果计算到填图、绘图必须经过严格的校核或对算,未经校核的资料图纸不准使用。

6、测量原始资料与成果计算,必须严格按《工程测量规程》2.1.5条、3.2.1条规定执行,7、所有测量记录薄和成果台帐均应有校核签字,取消或重算部分要加以说明,在备注栏绘出必要的草图。

8、施工测量前,应熟悉设计图纸,验算与测量有关的数据,核对图上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几何关系及设计与现场是否相否等。当对设计图纸有疑问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联系解决,同时对标定工作所需要的测点及其成果也进行检查。

9、单位工程结束后,实际标定值都应与设计资料比较,计算偏差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若误差较大,要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工作提供借鉴。

10、如有 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事故发生24小时内,应立即上报;事故发生后三日内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对事故和直接责任者

作出处理,对事故做善后处理并制定相应的办法,以防类似事故发生。

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篇7

关键词:大坝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设计

水库大坝作为拦河蓄水的建筑工程设施, 任何隐患如不及时排查、消除, 都可能造成垮坝等严重事故, 其后果不堪设想。水库工程是改善民生、保障民安、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确保水库安全极其重要, 必须加强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是实施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 目前, 我国科学规范的水库大坝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尚未真正建立, 在实践中水库大坝事故责任追究具有很大的不可操作性。本文拟就大坝事故责任追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对策建议。

1 现状与困境

1.1 权属不清, 责任主体缺位

改革开放前, 我国修建的大中型水库大坝主要由各级财政投入结合群众投工投劳建设, 小型水库大坝则主要由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建设, 各级财政给予一些补助。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 投资主体呈多元化, 兴建了一批股份制、私人投资的水库大坝。目前, 我国水库大坝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政府直属。大坝管理单位性质为事业单位, 管理单位负责人由县级以上党委、政府任命, 行政级别与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同。二是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管理单位领导人直接由部门任命, 或经由部门党委 (组) 提名, 由党委、政府任命, 管理单位性质也为事业单位。管辖水库大坝的政府部门有水利、旅游、国资、司法、农业、林业、建设等部门。三是股份制等。各类投资主体按一定的形式参股或独资开发建设。四是乡镇 (街道办事处) 、村农民集体管理。大中型水库建有专门管理机构, 负责水库运行管理工作;许多小一型水库也建有水库管理机构 (有些不规范) ;小二型水库则由于工程规模小大多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一般仅配有1~2名非专职管理员负责日常管护。表面上, 水库大坝工程所有权似乎是清晰的, 实则不然。一是水库大坝为不动产,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必须依法登记, 才发生效力。虽然《物权法》采纳了登记对抗主义, 由于《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设立的注册登记制度性质不清, 从而不具有法律效力。二是所有权行使主体不明。我国水库管理单位一般为事业单位, 多隶属于国家机关, 谁是水库所有权的行使主体不明确。三是乡 (镇) 、村管理的水库由于资产没有界定, 权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 产权不清, 没有一个真正对水库资产负责的责任主体。

1.2 职责不明, 责任难究

水库安全管理涉及政府、水库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库管理单位、业主 (股份制或民营水库) 等多个主体, 对各主体的职责, 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大多过于原则、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

《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 保障本行政区域内水工程, 特别是水坝和堤防的安全, 限期消除险情。”《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第三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水库大坝的定期检查和监督管理。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排所需资金。”从以上条款看, 政府应对本行政区域内水库安全负责, 但除了优先安排水库除险加固资金和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检查外 (事实上, 这也是原则性规定) , 各级人民政府在水库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主要职责不明确。此外, “保障本行政区域内水工程安全”的规定, 导致各级政府间的博弈影响了责任的落实。对同一工程既要县级政府负责, 也要市 (地) 级政府负责, 还要省级政府负责, 一级依赖一级, 层级职责不明, 责任不清, 责任心受到损害, 结果是各级政府缺乏工程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小型水库大坝约占大坝总数的96%, 这些大坝大多属乡 (镇) 、村集体管理,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没有规定这些水库的主管部门。水利部《关于加强小型水库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 虽然明确乡 (镇) 政府为水库主管部门, 但由于受现行财政体制的制约和技术力量的缺乏, 乡 (镇) 政府实难承担水库主管部门之职。民营水库和一些股份制水库没有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的职责得不到落实, 水库安全管理体系存在断链现象。

水库安全管理涉及多个行业, 从有利于加强监督管理的原则考虑, 需要有一个部门全面负责监督管理并行使必要的协调职能。《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三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大坝安全实施监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坝安全实施监督。”这种统分不明的监管体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库主管部门监管职责不清, 监管与被监管的界限模糊。此外, 监管机关的权限、监管内容、监管手段无法可依。

1.3 大坝事故分类和量纪标准缺失

大坝事故种类、性质复杂, 造成大坝事故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不可抗的 (如地震、超标准洪水等) , 也有维护管理不到位等人为的, 事故后果也不尽相同。现有法律法规规章对大坝事故分类没有具体规定, 国家没有统一的大坝事故分类标准,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对特大安全事故的标准也未作明确定义, 责任主体过错行为的后果、事故性质难以界定。责任追究必须有一个量纪标准, 应按事故性质、后果给予不同的处分。不按事故性质、大小追究责任是不合理的, 量纪标准的缺失会使权力滥用, 也使责任追究难以实施。

1.4 责任追究主体不明, 追究程序模糊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由于勘测设计失误、施工质量低劣、调度运用不当以及滥用职权, 玩忽职守, 导致大坝事故的, 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对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防洪法》等有关法律也规定了一些法律责任, 但行政处分的追究主体都不明确。“上级主管机关”指的是哪一级, 如果任何上级主管机关都是责任追究的主体, 势必导致责任追究机制启动与运作具有随意性。同时, 事故发生后, 如何进行事实认定, 被追究对象申诉权利等, 法律法规没有操作性的规定。

2 大坝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的设计思路

建立大坝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责任追究制度的设计必须明确责任追究的基本原则, 界定以下具体内容:责任主体;追责范围;实施责任追究的主体 (查处的机关) ;责任追究、查处的程序等。

2.1 大坝事故责任追究的原则

(1) 权责统一。

权力行使与法律责任相对应, 权力与责任相统一, 是依法、公正实施责任追究的基本要求。对行政领导干部而言, 既拥有法定权力, 就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有权无责, 必导致权力锐变和滥用。有责无权, 必导致无人负责, 无法履职。

(2) 过罚相当。

过罚相当原则, 是指根据过错大小决定处罚的轻重。既不轻过重罚, 也不重过轻罚, 过有多大则罚有多重, 无过则不罚, 过罚之间要有因果关系, 避免出现畸轻畸重的不合理、不公正的情况。水库安全管理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和不可抗力引发事故应区别对待, 责任事故是由于有关责任人违反职责, 不负责任造成, 必须追究;技术事故是由于设备不良 (如闸门或启闭设施) 或技术水平不高 (个人业务水平差异) 引起的事故, 管理者或当事人是否要负责应认真研究, 要体现有过未必罚精神;不可抗力引发的水库安全事故应免予追究责任。同时过罚法定, 即程序法定和实质法定。

(3) 惩教结合。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其目的是为了强化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 切实履行职责, 避免过错的发生。因此, 一方面, 责任追究制度本身要起到警世和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 处分种类和量纪标准设置应体现教育精神, 对情节不严重、没有酿成恶果的过错, 可免予处分, 以教育为主。

(4) 有责必究。

实施责任追究, 是极为严肃而慎重的工作, 必须实事求是、有责必究。每一起水库大坝事故, 都要坚持实事求是, 查清事实真相, 查明事故原因。对责任事故, 在责任认定的基础上, 必须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 涉嫌犯罪的责任人, 要按规定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2.2 问责对象

所谓问责对象, 是指追究责任的对象和承担责任的主体。各级行政机关 (监管机关) 的行政首长、所有者 (产权代表) 、管理者 (法人代表) 负有保障大坝安全的职责, 在行使权力的同时, 应依法接受有关方面的监督, 是大坝事故的问责对象;但是, 大坝事故的发生, 也可能是行政机关和管理单位内部工作人员执行不力或违规操作, 因此, 也应当追究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

2.3 终极责任人设定

一座大坝发生事故 (非不可抗力引发) , 应该追究哪些人的责任, 事先应预明确, 不能因事故后造成社会影响的大小而随意提高责任人的层级, 这有利于责任人增强责任意识, 尽责尽力, 防止事故的发生。每座大坝应设定最高层级责任人-大坝安全的最终负责者, 包括政府、产权代表 (即大坝所有者, 也即大坝日常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 、监管部门。

2.4 追责范围

对导致水库大坝责任事故的失职行为进行科学分类, 并按照每类失职行为性质的不同设定不同的量纪标准, 是大坝事故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的核心内容。追责范围的界定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责任追究制度的实施和发挥作用。终极责任人、内部工作 (管理) 人员、中介机构应区别设置追责范围。

大坝所有者负责大坝日常安全管理, 对不执行水库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及防汛指挥机构的调度指令;没有建立、落实水库安全管理责任制、组建大坝管理机构、配备具有相应业务水平的大坝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水库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未及时组织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限期消除危险;不及时发现、报告、处置工程险情;不配合和接受政府有关部门、防汛指挥机构依法开展的安全监督检查等导致大坝事故及妨碍大坝事故调查的行为, 均应追究责任。

安全监管责任人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设定追责范围:一是违法和不当行政, 违反规定实施行政许可或者审批。二是有法不依、监管不严、查处不力, 对水库主管部门、水库管理单位和水库业主的失职行为监管不到位。

鉴定、检测等中介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违规鉴定或编造虚假材料, 应追究责任。内部工作 (管理) 人员擅自脱岗、没有履行岗位职责造成大坝事故的必须追究责任。

政府责任人对国有大坝产权人、监管部门督查不力, 水库安全管理投入安排不当, 组织抢险不力等导致大坝事故, 应追究领导责任。

2.5 实施责任追究的主体

导致大坝事故,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未构成犯罪的, 给予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根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 国家工作人员及由国家机关委派到水库管理单位任职的人员应由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给予处分;国有水库管理单位的其他人员由管理单位给予处分;其他人员则由监管机构 (水行政主管部门) 给予行政处罚。

2.6 追究程序

大坝事故发生后, 按事故类别组织相应级别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特大大坝事故、重大大坝事故分别由中央政府、省级政府水利、监察、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一般大坝事故按照“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由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查。调查组负责提出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责任的意见, 由相应的责任追究主体实施责任追究。涉嫌犯罪的, 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2.7 责任追究的形式

(1) 行政处分。

对事故中负有责任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行政处分。

(2) 行政处罚。

对不能实施行政处分的人员给予经济罚款、行业禁入等处罚。

(3) 刑事责任。

构成犯罪的, 送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3 责任追究的实现

3.1 建立水库大坝产权制度

建立水库大坝产权制度既是完善我国水库管理制度的需要, 同时也是实施大坝事故责任追究的必然要求。很难设想一个产权不清的工程, 会有人对其负责。对现有大坝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进行产权界定,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 依法登记;新建大坝则由出资人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国有大坝由工程主管部门作为产权代表。

3.2 制定大坝事故分类标准

实施责任追究, 首先要认定事故性质。制定大坝事故分类标准是责任追究的基础工作。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大坝事故, 其发生原因、事故性质均不相同, 但造成的事故种类相似。因此, 应开展大坝事故分类标准的研究, 明确事故的标准, 明确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的区分标准。根据事故的后果, 可将大坝事故分为三大类。1、2、3级大坝垮坝或4、5级大坝垮坝并造成10人以上人员死亡的大坝事故为特大大坝事故;1、2、3级大坝出现重大险情或4、5级大坝垮坝为重大大坝事故;其他为一般大坝事故。三类事故中, 自然的、不可抗拒的或因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规律性尚未认识、目前的技术水平尚无法预防和避免的事故属非责任事故。 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属责任事故。

3.3 建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责任制体系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责任制体系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政府责任体系。按照哪一级政府建设管理由哪一级政府负责的原则, 各级政府对所辖大坝安全负责, 政府行政首长为责任人。二是产权人日常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国有大坝, 产权代表为责任人;股份制大坝的控股股东为责任人, 如为国有控股股东, 则按照隶属关系, 由其主管部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代表, 是该组织所属大坝的责任人。三是安全监管责任体系, 即负责监督大坝所有者管理行为的责任主体, 根据大坝等级设定。按现行行政管理系统, 1级大坝由中央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 2级大坝由省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 3级大坝由市 (地) 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 4、5级大坝由县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 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为监管责任人。四是中介机构责任体系。从事安全鉴定、检测等工作的中介机构, 其法人代表为责任人。各责任体系既要有总体的责任目标, 又要有具体的责任的内容。唯有这样, 才能从源头上防止和遏制大坝事故, 并为责任追究提供依据, 使责任追究真正具有可操作性。

3.4 完善法律法规

健全法制是确保水库大坝安全运行的基础。现行《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有许多不足之处, 亟待修订。理顺管理体制, 进一步明确大坝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界定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同时, 抓紧制定《大坝事故责任追究办法》, 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坝事故责任追究法规体系。

4 结 语

完善的大坝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是水库大坝安全运行的重要制度保证, 大坝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是大坝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现行水库大坝管理法律制度存在诸多缺陷, 大坝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设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 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抓紧立法, 弥补原有法律制度的漏洞和缺陷。

参考文献

[1]郭明瑞.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2]曹康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

伤亡事故报告制度 篇8

[关键词]交强险;直接求偿权;救助基金;无过失责任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概述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是指,交强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1]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一)交强险是第三者责任保险

交强险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存在赔付责任为前提,以弥补被保险人因赔偿而蒙受的损失为目的,依据我国法律规定,第三人是指除被保险人和被保险车辆上人员之外的所有人。

(二)交强险是强制性责任保险

强制性责任保险是指,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必须向保险人投保而成立的责任保险。[2]在这种法律关系中,投保人(被保险人)有必须投保的义务,保险公司有不得拒保以及非因法定事由不得解除保险合同的义务。具体到交强险上,即机动车所有人必须购买交强险。

(三)交强险是无过失责任保险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的规定,机动车一方对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无论主观上有无过错,均应承担赔偿责任。故交强险也具有无过失责任的特点,这也是交强险与商业第三人保险之间最大的区别。

二、我国交强险制度立法现状评价

(一)未赋予受害人直接求偿权

受害人有权直接请求保险人赔偿其损失,这是国际惯例,也是交强险责任的题中应有之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第1款规定,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随后出台的《条例》第28条则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申请赔偿保险金”,可见,我国法律明确否认了受害人对保险人的直接求偿权。

(二)救助基金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原则性规定了国家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但具体办法至今仍未出台,《条例》也只是进行了有限的概括性规定,使救助基金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现行法律对救助基金的运作及管理未作任何具体规定,该制度在实践中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完善交强险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上述笔者分析的我国现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为妥善衡平保险人、被保险人、受害人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交强险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要进行完善。为了“对症下药”,应从赔偿机制及配套制度两方面进行完善:

(一)赔偿机制

受害人的直接求偿权最能体现交强险的特征。赋予受害人直接求偿权有利于简化法律关系,节约诉讼成本,强化受害人的权利,尽快填补受害人的损失,[3]也为大多数国家立法所认可。如德国1965年的《汽车所有人强制责任保险法》明确规定:汽车责任保险具有第三人利益的性质,允许第三人直接向保险公司求偿。[4]日本《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第16条也规定,“交通事故受害人有权在投保人的责任范围内,直接向承保的保险公司主张支付损害赔偿金。如果保险公司向受害人支付了损害赔偿金,那么可以视为保险公司已经向被保险人支付了保险金。” [5]我国在日后修订交强险立法时应首先增加受害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对保险人享有直接求偿权的规定,具体而言:①受害人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直接请求保险人给付赔偿金,保险人不得用对被保险人的抗辩事由对抗受害人的请求权。②受害人在向保险公司取得保险金赔偿后,还可以就其没有得到赔偿的损害部分再向加害人求偿。③被保险人在未向受害人支付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的保险金之前无权向保险人求偿。④扩大受害人的解释,增加关于受益人的规定,同时赋予受益人与受害人同等的对保险人的直接求偿权。

(二)配套制度

对交通事故所致损害的补偿决不仅仅依靠某一个法律制度就能解决。一个孤立的制度基本上不可能发挥出该制度的设计目的,相反,一个制度只有在一系列配套制度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运作,从而充分地发挥该制度的作用。[6]在交强险制度之外设定救助基金制度作为补充机制,已成为国际立法惯例。如法国的“机动车担保救助基金”,德国的“公众赔付救助基金”,韩国的“机动车辆损失赔偿保障救助基金”等。我国立法机关也应以《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原则和《条例》已经确立的制度为依据,尽快出台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律制度。以使受害人获得更及时、更充分的救济。

1.救助基金的来源。经费是救助基金的根本,只有经费充足且稳定,救助基金才能发挥其设立时的最初目的,否则救助基金无法为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基本保障。 鉴于我国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交强险的公益性质,笔者认为不宜从交强险保费收入中提取较高比例,而应

另行增加救助基金来源渠道。除《条例》规定的来源外,[7]有学者建议在燃油零售环节开征适当的救助基金税,由机动车的实际使用人,包括未投保强制保险者,负担救助基金的部分来源。该来源较为可靠且收取便利,同时,缴纳燃油税较多的机动车必然在道路上行驶的时间更长,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更高,要求其承担更多的基金份额是合情合理的。从燃油税中提取还可能使驾驶量比较大的投保人因为增加成本而减少驾驶。这就会降低和驾驶量相关的交通事故。[8]

2.救助基金的管理。救助基金比交强险具有更强的公益性和社会保障性,故不宜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其他国家或地区基本上是由官方或半官方机构负责,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笔者建议,可由财政部会同保监会、公安部、卫生部等部门为救助基金的共同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管理办法,设立救助基金财团法人进行运作。

3.救助基金的赔偿范围。鉴于目前救助基金的赔偿范围有限且无责任限额规定,建议为救助基金的垫付义务设定责任限额,救助基金在责任限额内对受害人的全部人身 损害(不包括精神损害)的赔偿费用承担责任。同时应对车辆肇事后逃逸的情形作具体分析,如果找到逃逸车辆并能确定为其承保交强险的保险公司,就应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救助基金先行垫付赔偿费用的,有权向保险公司追偿。

综上所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机关、运营机构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需要法学理论界及实务界的共同探索。唯有在我国真正确立起符合当今世界立法潮流和我国具体国情的交强险法律制度,才能实现保障受害人得到及时有效的赔付、减轻事故责任者的经济赔偿压力、促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立法目标,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新宝,明俊著.<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侵权责任解读.人民法院报,2003-11-7,(3).

[2]邹海林著.责任保险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法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3]张新宝,陈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6:244.

[4]周延礼.机动车辆保险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407.

[5]张新宝,陈飞.<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理解与适用.法律出版社,2006:244.

[6]李薇.日本机动车事故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262.

[7]《条例》第25条规定,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对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的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救助基金孳息;其他资金。

[8]李理.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立法的若干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

工伤事故报告制度 篇9

为及时反映各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态,掌握工伤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分清责任。拟定改进措施,特制定本工伤事故报告制度。

一、各施工工地,发生安全事故后,由本项目承包负责人(项目经理)立即采取各种通讯形式马上向总公司领导,所属领导报告,发生重伤和重大伤亡事故在报告总工的同时报告总经理,事故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一小时,书面报告不得超过2天。

1、发生轻伤事故,事故单位向总公司安全科报送书面报告书一份。

2、重伤及重大伤亡事故发生后,除按规定时间快速报告外,还应向总公司安全科报送工伤事故报告书三份。

二、工伤事故发生后要在及时报告的同时,积极抢救伤员,排除险情,并注意保护现场。为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要做好标记,要保持现场各种物件的原位、形状、颜色不得破坏。要留有相片或录象资料。

三、事故发生后,对缓报,瞒报案情或现场救护处理不力的,按总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进行处罚。

年 月 日

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篇10

为了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便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特制订本制度:

一、学校常规方面工作报告要求

1.各班主任经常检查教室内外教学设施,电路开关,门窗是否完好,房屋、走廊是否坚固无损坏,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总务处修理。

2.值周长及时检查校园内的设施是否安全,存在隐患及时处理并作记载。

3.各班级在同一天内出现3名发病症状相同的病人,是同一天内出现的应在当天内向学校写书面报告,以便学校采取措施,是同一时刻出现的,应5分钟内向学校政教处口头报告。

4、各班级发现学生未在校上课,班主任要及时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情况严重的要立即向学校政教处报告。

5、各班级发生学生严重违纪事件,尤其是跨班级、跨年级、涉及校外人员打架斗殴和敲诈、勒索、酗酒等严重违纪事件要立即报告政教处。

6、对报告不及时或瞒报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将按照教职工失误诫免制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学校重大事故等信息报送要求

1、根据区教育局关于报送信息工作规定,在安全等重大事故的信息报送,要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向规定的部门和领导及时上报。

2、上报部门为:安全办公室,上报人为校长。

3、办公室做好信息报送资料保存。

4、学校重大事故等信息报送的责任追究,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Xx学校

上一篇:第五章金融市场教案下一篇:四川文理学院学生会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