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2022-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24时记时法》教学设计与意图说明

一、故事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演示:一天呀,猪八戒收到一张请柬,他打开一看: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第二天,天还没亮,猪八戒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忙忙赶往瑶池赴宴。可是从早晨一直等到晚上七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提问:这是怎么回事?

时间可以怎样修改?

19时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记时法?它与晚上7时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记时法。(揭示课题:记时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猪八戒赴宴这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在幽默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一课的学习。

二、认识“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

1.电视节目预报

提问:你最喜欢哪个节目?它在什么时刻播出?(转换成生活中的时刻)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种时刻。

2.比较两种记时法

(1)这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

(普通:前面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用1~12这12个数表示时刻)

(24时:用1~24共24个数表示时刻)

分别给它们取个合适的名字。你为什么起名叫24时记时法,不叫25时或26时呢?

(2)两种记时法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中午1时之前表示的时刻相同;1时之后,表示的时刻相差12)为什么相差12小时呢?

[播放课件]夜里12时——中午12时——夜里12时

[设计意图]多媒体动画设计让学生直观地整体感受到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

(3)你喜欢哪种记时法?(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分成两组辩论)

小结:其实,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设计意图]设计一场小小的辩论会,旨在让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中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巩固

1.24时→普通

看到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你能很快用普通记时法来表示吗?

A新华书店营业时间表

B火车票 南通→南京 王老师到南京开会,他准备乘坐从南通开往南京的火车,他下午几点前到南通火车站比较合适?

2.普通→24时

小组内相互出题。

A每人在作业纸上出一道题。

B同桌先商量一下正确答案。

谁愿意来考考老师?我们大家来比一比,看看谁的反应比老师快?

3.你知道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吗(3时)

4.判断

(1)丁丁:19时,我在吃早饭。( )

(2)玲玲:我每天6:40~7:00读英语。( )

(3)冬冬:今天3时,我们班与三(2)班举行了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 )

[设计意图]老师考学生、学生考老师,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四、拓展

古时候,人们是怎样记时的呢?

[播放课件]在古代,原始人白天到外面去打猎,晚上回到居住的山洞里休息。他们只知道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

后来,随着影钟、日晷、水钟、铜壶滴漏、沙漏等记时工具的发明,记时也越来越准确。人们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二个时辰。23时到1时这段时间为子时,1时到3时为丑时,然后依次是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

再后来,人们发明了钟表:机械表,电子钟,石英钟,原子钟,人们对记时的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意图]介绍记时法的演变过程,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

自我评点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直观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充满趣味性。课伊始,趣已生。本课从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入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猪八戒那憨态可鞠的形象、那令人捧腹的经历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一开始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充满生活气息。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教育寓于生活实际中,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题材,用他们熟悉的事物唤起原有经验,学生学起数学必然倍感亲切、有趣。本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授,还是练习,都全部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少儿节目预报、新华书店营业时间表、火车票等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镜头被搬到课堂上时,相信所有的学生一定会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3.充满学习自主性。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这个建构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对此,本课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的环节,力求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的。

4.结尾拓展自然,渗透文化。记时法从原始人简单地用“日”和“夜”来表示时间,到后来用十二个时辰来表示一天的时间(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记时方法),一直发展到今天的24时记时法,这一演变过程的介绍,将学生的视野从过去引到现在,从书本引向未来,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理解。

作者:野霄燕

第2篇:对小学英语教材阅读板块语篇的解读:从板块设计意图到阅读任务设计

摘 要:基于教材语篇的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材通常在相对固定的板块位置呈现具有特定设计意图及目标指向的阅读语篇和学习任务,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所教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教学理念以及具体的语篇和阅读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包括阅读能力在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结合案例分析,引导教师对小学英语教材阅读板块的定位、主要阅读活动的目标和内容进行解读,为教师提供具体的策略指导。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材;阅读活动;目标理解

背景

人教版小学《英语》(一年级起点)(以下简称《新起点英语》)教材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设计和编写。教材编者在单元相应板块设计了阅读教学内容,旨在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及其他语言技能的发展。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教材中阅读板块的语篇缺少深入解读,对语篇的育人价值以及阅读活动的设计意图理解不到位,只是引导学生读语篇、完成教材中相应的练习、核对答案。此外,有些教师认为教材中的阅读语篇就是词、句、段等语言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就是讲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过程。总之,教师如果对教材语篇及阅读活动设计缺乏深入理解和解读,开展的阅读教学也会难以达到《义教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等的相关要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2018)。这一课程目标的提出对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有助于教师把教学着力点从碎片化的语言知识转向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育人。那么教师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达成上述目标呢?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文本解读方法,准确把握教材中阅读语篇的意义与育人价值,通过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活动的推动,引导学生在理解语篇意义、体会语篇传达的精神与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落实学科育人目标。

深入解读教材阅读教学中语篇的设计

在不同学者的著述中,语篇(discourse)有着不同的含义。Halliday与Hasan(1976)将语篇视作由完整的语言段落构成的语义单位,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席晓青(2011)认为,语篇由一个以上的话段或句子构成,具有句法上的组织性和交际上的独立性。因此,能够在一定语境中发挥一定功能的语段都可以被视作语篇。笔者认为语篇即“text”,它有意义,且逻辑连贯、语言衔接,是一段能传达完整信息、具有一定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语篇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语篇不仅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语篇还具有大小不一的特性,它可以是一个图文结合的标志、一则故事、一段韵文、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部小说。

语篇解读也叫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起始。文本解读决定教学目标的定位与教学活动的设计,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由于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篇语言都比较简单,其中的重点词汇和语言点很容易被识别,有些教师就认为不需要分析与解读语篇。事实上,教师应通过文本解读深入挖掘语篇内涵,赋予教材文本新的生命,并在阅读教学设计中加以体现,使阅读过程成为意义探究与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语言运用能力。

1.了解语篇阅读板块在教材中的设计意图及目标定位

在语篇解读前,教师应整体了解教材阅读板块的设计意图及目标定位,如该教材的哪些单元板块是针对阅读教学而设计的?不同年段所读语篇都有哪些类型?不同年段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否通过对该板块语篇的系统学习实现循序渐进的提升与发展?教师应加强对阅读板块设计意图与目标定位的整体理解,更好地把握教材,整合教材的设计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替换与优化,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及其他相关语言能力的发展。

以《新起点英语》为例,该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第三课时和Story Time等不同板块分别设计了阅读教学内容。在单元学习的第一和第二课时,学生通过对话学习,经历了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的学习过程,积累了围绕本单元主题交流所需要的核心语言。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路径为听(输入)—说(输出)。在第三课时,学生的学习路径有所变化,为读(输入)—说/写(输出),即学生先阅读一个有关该单元主题的语篇(包括叙事性语篇、说明性语篇或应用性语篇等),然后在教師的指导下,借助教材提供的阅读任务理解文本主旨大意和细节信息,并基于对所读内容的梳理,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将阅读收获进行输出,从而发展理解性语言技能和表达性语言技能。在Story Time板块,教材呈现了体现该单元主题的配图故事。该板块中的配图故事借助新的语境复现本单元的核心语言,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完成阅读任务。另外,高年级段的《新起点英语》在Fun Time板块也通过阅读语篇,从跨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拓宽对单元主题的认识。Let’s Check板块中的针对性练习还能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在该单元的学习收获。教材编者希望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语篇,从更加多元的视角理解、感知该单元的主题内容,全面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上述几个板块的设计都针对阅读能力培养,同属阅读内容,但是板块的目标定位、语篇类型不尽相同。教师需要整体理解教材的设计意图,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以确保教学效果。

2.解读标题和插图,明确语篇的核心内容

小学教材中的阅读语篇多带有标题和插图。标题是语篇的“眼睛”,是作者对语篇内容的凝练与概括,读者通过阅读标题可以抓住语篇的核心要义。插图在阅读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插图了解语篇的直观线索。插图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将插图与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经验相关联,预测语篇内容,为理解语篇奠定基础。总之,标题和插图都是语篇理解的重要切入点。

以《新起点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6 Chores为例,教材编者在Fun Time板块编排了一个配图的说明性语篇。该语篇围绕以下主题展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人将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便利。语篇的标题“Robots”虽然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生词,但是借助图片的帮助,学生能较容易地猜测该单词的含义。同时,学生还能借助图片预测文本内容。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标题和插图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标题和插图,引导其推测、理解文本的情节和内容。这个过程能有效激活学生大脑中存储的与语篇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3.解读语篇结构,整体把握语篇脉络

语篇是由一连串的词、句、段按照一定的逻辑构成的,不是这三者的简单叠加。语篇内容的组织与构成取决于人们表达的动机、内容、对象以及人们表达时所持的情感和态度等因素。可以说,任何一个语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应帮助学生从语篇整体出发进行输入、理解、内化、输出,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语篇的整体结构和写作意图以及语篇内词、句、段之间的关系。

有些教师认为,小学英语教材中阅读语篇的篇幅很短,单词量不多,因此无须分析语篇结构。其实,再短小的语篇也是有结构的,而了解和把握语篇结构与脉络有助于学生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语篇结构以及作者围绕核心观点进行表达的方法。

叙事性语篇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出现较多。《义教课标》在语言技能二级“说”的技能中明确规定:能就日常生活话题作简短叙述;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讲述简单的小故事(教育部,2012)。学生要达到上述口头交际的目标,不仅需要积累相关词汇和句式,还需要积累一定的语篇知识,而语篇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语境。《新起点英语》的编者在阅读任务的设计中注重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框架图和思维导图等提取、梳理语篇结构信息。如《新起点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4 Last Weekend中的Story Time板块的部分阅读任务设计(见图1),在学生完成故事阅读的基础上,教材编者设计了故事背景信息填写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叙事性故事发生的场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后续单元的内容编排在引导学生梳理、归纳事件描述的方法上也有一定的体现。

学生对语篇结构的认识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任务逐渐建构。学生需要理解谋篇布局的方法,思考表达中心思想的主题段落所处位置、各段落大意及各段之间的语篇关系、写作意图和写作技巧等。此外,学生还应该尝试体会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段落主题句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关系、这些句子又是如何相互衔接构成段落的。在梳理语篇信息、体会语篇结构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掌握语篇知识。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篇知识,才能在后续的语言输出活动中主动运用与实践这些知识,最终形成运用语言表达真实想法、描述事件、讲述故事等的能力。

4.理解教材语篇阅读活动的设计意图

教材编者围绕教材阅读板块中的语篇设计了相应的阅读任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篇内容,把握核心观点和意义。有些教师认为,所谓的阅读任务就是指一些很容易设计和完成的选择题、填空题。学生完成了这类练习题,也就能理解语篇了。事实上,通过做题的方式检测学生对语篇材料的理解很不可取。小学是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优质而丰富的语言输入。在三选一或四选一的选择填空题中,错误的选项内容占大多数,不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语言概念。此外,有些学生通过识别某些标志性词汇或表达完成练习,不能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语篇理解上。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提供的阅读任务,体会教材活动的设计意图。以《新起点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2 My School第三课时的阅读语篇为例,原文及部分活动设计见图2。

小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或情境进行推理、判断、分析、评价等思维活动。以上阅读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将所读内容通过信息填写和图片匹配转换成图像,从而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提取与归纳关键信息。这样的阅读任务设计有助于学生对语篇整体而非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可以借助信息图提供的语言支架描述语篇的核心内容,通过口头表达和写作展示阅读收获,实现语言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的协同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分析、解读教材阅读板块中的语篇内容及活动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环節,而解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本文以《新起点英语》为例分析了解读阅读语篇及阅读活动的意义与价值,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旨在帮助教师在准确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度互动。在教学设计前期,教师要对全套教材阅读板块的设计进行分析与解读,包括阅读教学的整体理念、各学段阅读能力目标发展规划等。在进行单元与课时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并解读教材语篇的文本特征及阅读任务的设计意图,努力摒弃以往凭经验、仅针对表层信息设计的、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练习形式,适时调整、优化或补充阅读任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达成课程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M]. London: Routledge.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席晓青. 2011. 语篇分析:思维、策略与实践[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闫赤兵,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英语教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成员,北京市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一年级起始)》教材副主编;外研社《大猫》《多维英语》教师用书分册主编。

作者:闫赤兵

第3篇:自读课文编排意图与教学策略探析

一、概述:自读课文与阅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摆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首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四大基本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根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和特点分析,不难发现阅读和写作俨然构成了教材的主体,特别是其“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更加稳固了阅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由此可知,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阅读课文,总体上设置成三种类型,即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部分(其中包括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阅读),那么教科书中关于自读课文的编排设计有哪些特点,该如何高效开展自读课文的教学,这是笔者此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首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单元编排大致是: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内古文诗词、写作、名著导读或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很显然,自读课文在整册教科书中的位置居前,紧跟教读课文,虽篇幅设置有限,但单元分布力求均衡,它上承课内阅读,下启课外阅读,其存在价值和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自读课文教学不够重视,或是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育自学,或是挑选关于考试需知内容蜻蜓点水式略过,或是把自读课文当作教读课文一样精讲精析,这都没有使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质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落地生根”。长此以往,自读课文在教科书中的价值、作用和地位实在令人堪忧!

其次,笔者认为教师开展自读课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形式灵活多样,还要重视其设计特色和特殊功能。因为自读课文不同于一般的教读课文,它在内容主题上不但紧扣单元主题,而且还充当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联系及沟通的桥梁。另外,它的助学系统安排了除注释、语文常识以外的各类旁批和阅读提示,这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阅读实践的难度,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精读课文是教会学生阅读方法的“试验田”,而自读课文是学生运用方法的“操练场”,怎样使学生在“操练场”上有效地运用所学方法,这是教师教学自读课文最为关键的地方。如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导学案形式驱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和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读习惯与意识。所以,一线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大胆摸索,敢于尝试创新,善于总结经验,把自读课文教出特色、体现价值。

最后,笔者认为研究自读课文的设计特色和探讨其教学展开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自读课文的編排特点与设计意图有着正确清晰的认识,语文教学工作才能找到新的教学突破口,创造性地设计出高效且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觉探究、自我提升。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编排意图释析

自读,顾名思义,即是学生自主阅读,强调“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自读课文教学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自流”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笔者认为,教师应摆正自己在其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地位,不能随意“缺席”,尤其要重视学习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保驾护航”,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增强自主阅读的自信心。

1.自读课文的地位与意义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编排既有它的科学性,也有它的实践性。在教读课文之后紧跟自读课文这一板块,对于学生而言,意在帮助其扩展阅读视野,巩固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并自觉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去,从而进一步锻炼且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近期目标是帮助教师巩固教学成果,把握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长远来看,则是引导教师关注自读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教师教学自读课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和“知识训练”的层面,而应从长计议,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设置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将自读置于教读与课外阅读之间,重新赋予了自读课文新的地位和价值,使其在阅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另外,“自读课文是教材建设、单元阅读文本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自读课文是实现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发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环节”①。正是因为自读课文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一线教师对此该有清晰的认识,准确的定位,方可科学施教、高效自读。

2.自读课文的设计特色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建构,即是该套教材的创新之处,既是亮点,更是特色。而其中自读课文的设计尽显编者的匠心独运,其多元化的助学系统和明确的选文意识,进一步强化了自读课文在阅读体系中的功用和价值。笔者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进行细致整理,发现自读课文设计有三大特征:

其一,清晰化的选文意识。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共有22篇阅读课文,其中教读课文共16篇,自读课文计6篇,约占整册书阅读篇目总量的27%,由此可见其重要的地位。自读课文的文章选择不仅依据单元主题为导向,还对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进行观照,例如,初一学生还未完全脱离童年的稚嫩,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因此编者安排了《女娲造人》和《动物笑谈》,旨在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唤醒他们的自主阅读意识;初一是学生童年向青少年转变的关键阶段,在情感、心理和人生观上需要正确的引导,据此编者安排了《再塑生命的人》《走一步,再走一步》《雨的四季》和《荷叶·母亲》等篇目,意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感受真善美,思考成长与感悟人生。具体信息详见表一:

另外,自读课的选文不仅在题材上追求多样化,在作者、国家等方面也注重内外联系,中外作家作品数量上讲究均衡分布,各占自读课文总量的5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选文作家大多均是现当代作家,古代和近代几乎为零,笔者认为,这或许是编者有意为之。

其二,坡度化的助学系统。一般自读课由文章、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语文常识几部分组成。其中注释、读读写写和语文常识构成助学系统的第一坡度,旨在帮助学生初读课文时,解决疑难词汇和理清文章大意;两类旁批,即精要点评式和问题导向式旁批是其第二坡度,意在帮助学生品读文章时,及时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切中文本理解的命脉,稳抓研读的正确方向,为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阅读提示则是其第三坡度,它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和理性批判的自觉意识,“实现了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单篇阅读向更多同类文章阅读拓展的课程目标”。②简言之,这三层助学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从“感知—感想—感悟”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除上述助学工具外,也有其他例外。如《再塑生命的人》一文中,编者在第9-12自然段所处页面插入了莎莉文老师与小海伦相处的灰白图片(见图1),意在引导学生披文入画,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还如《动物笑谈》中,作者写到小鸭子在园里青草上戏耍时,有意安排了一幅“鸭子嬉戏”的图片(见图2),而后面写道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还巧妙地引入原书中作者自绘插图(见图3),可谓其用意至深。

(图1) (图2) (图3)

这些课文的插图,是助学系统集合中最容易忽视的子集部分,它可以直观地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其三,强烈的语文实践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前言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在大量实践中形成,通常情况下,语文学习就是在识字写字实践、阅读实践、写作实践、口语交际实践过程中,不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最终形成能力。部编版自读课文的编排设计更加注重语文实践。首先,其随文设置的问题导向式旁批即是最好的例证,如七上第四单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第二条批注“如何理解‘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句话”,编者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我”身体状况不佳的信息,揣测“我”下文遇险畏惧的原因;第四条批注“嘲笑‘我’已是不对,更不该弃‘我’而去。如果你是五个男孩之一,会怎么做?”,编者从现实客观的角度置疑,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指向明确,需要学生调动自身生活经验加以解决,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类似的旁批甚多,均是编者在自读环节为学生提供的思考感悟实践。其次,自读课文在内涵上更加注意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提示部分写道“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是怎样克服的?文中的爸爸帮‘我’脱险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发?”还如《再塑生命的人》中阅读提示部分也写道“……感受海伦·凯勒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和意志。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想到海伦·凯勒,是不是会产生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呢?”等等这些,都是试图引导学生广泛结合生活实践,向文本深处探寻人生哲理,从现实生活中攫取人生智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后,每篇自读课文的读读写写部分,全由书法名家精心誊写的正楷字词,棱角分明、工整美观,旨在帮助学生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尝试用楷体正确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这也是识字写字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概言之,自读课文践行的语文实践思想,其实质就是要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实践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实践的能力。

3.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重新恢复“自读”课型的提法,摒弃之前“略读”课型的提法,意在强调培养学生自读能力素养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促其在自读过程中养成“读—思—品—悟”的阅读习惯,以及掌握应对不同文本阅读时需要的阅讀技巧和经验,其地位与价值不容小觑。

据目前初中公开使用的四册统编教材来看,自读课文设置数量,随年级爬升而递增,采用不同体裁文本,紧扣单元主题,基本实现各单元全覆盖。它前承教读课文,后衔课外阅读,作者编排意图深有其意,笔者认为自读课文既是构建“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关键纽带,也是打通文本阅读由单篇向“类文—群文—整本书”阅读渠道的重要助力剂。“自读课文是教材阅读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③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自读课文给予科学定位,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探索创新、科学设计,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实现“纵深阅读”和“广度阅读”的教学目标,达到科学施教、科学自读。

此外,立足课改实践实际,自读课文的编排,还旨在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帮助教师从传统课堂中释放出来,进一步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和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自学能力的养成,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当然,这对构建“生本课堂”和“智慧语文”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的教学展开策略

1.自读课文教学现状审视

日常教学中,自读课文在教科书的位置被人为边缘化,诸多教师只是从单纯的应试角度出发,撷取关键知识点,给学生精讲透析,期许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相应考点,达到应试目的。认真负责的老师,或许会对其“精耕细作”,把自读课文上成教读课文,完全背离自读课文的设计初衷与编排理念,不自觉地走向传统语文教学的老路。笔者认为,目前自读课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教材理念认识偏差。一是对“自读”概念认识不精,“多数教师把自读课文以教读的教学模式来教授学生,以为这样能扩展课堂教学内容,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④,实际上,这是他误解了“自读”原本的概念,没有正确处理自读与教读二者之间的关系。“自读”本意上更加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学实践,以自读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迁移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二是对自读课文地位与价值的认识不清,部分一线教师仍然观念滞后,对新课标及部编版教材的编写意图理解浅薄,难以把握现今教材中自读课文的地位和价值。单单从数量设置上看,以部编版发行使用教材统计,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文占整本书27.3%,下册占25%,八年级上册占33.3%,下册占33.3%,可见自读课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大体呈逐年增长趋势。另外,从其编排位置来看,自读课文巧设教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之间,它与“教读课文、课外阅读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不是简单的平行存在”,意在引导学生逐步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发展、由单篇到群文再至整本书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究其两点,可见其地位与价值不容小觑。

其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现如今,自读课文并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挖掘其特殊的价值,许多教师疲于思考,在教学上存在惯性思维,仍然延续传统教读课文的教学模式教学自读课文。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为辅,这样的模式到底适不适合现在的自读课文教学呢?根据笔者教授《女娲造人》一文来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再读课文—品味人物形象,终读课文—拓展思维空间。看似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科学合理,但施行起来却出现诸多问题,如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神话故事的表现手法,教师提问时,学生无法清晰辨别女娲“神性”和“人性”的特征描写,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缺乏生机和活力。课后反思这样的教学模式,深觉难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无法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思考空间,很难帮助学生实现自我阅读能力的突破。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还不利于学生正确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其三,助学资源利用低效。许多一线教师切实关注到了自读课文的助学工具,但对其如何高效利用没有做深入研究,各类助学工具之间内外联系如何也未深究,这皆是导致助学资源利用低效的重要因素。助学资源是编者为学生自主阅读精心设计的“助力神器”,尤其是各式旁批和阅读提示,它为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活动提供了科学的路径。然而,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把旁批、阅读提示和语文常识等助学资源搁置一边,熟视无睹,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计顺势引导学生自读,也有部分教師对其选择性使用,或直接截取相关考点简明扼要地讲解,草草结束自读课文教学,这些做法完全违背了编者意图。所以,这样的自读教学是名不副实的,空有形而无神的,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也难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阅读审美体验。

2.自读课文教学展开的思考与建议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曾言:“阅读教学之功在于有计划有目的地促使学生理解文中各种语言的构造与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探求思想内容及其社会意义,对各种文体的作品有一定的鉴赏与评价能力。”⑤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非常重要,指导得当,学生受益良多;指导偏颇,学生备受其害,自读课文的教学更应注重教师科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女娲造人》为例,某中学一位语文教师是这样教学自读课文的:

三分钟导入并检查预习情况;之后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并提示学生根据同学复述内容提炼信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怎样造人?女娲造人结果怎样?”要求学生分三小组完成,带着问题,学生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写出批注,要求自主朗读,组内交流,班级展示,学生评价;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女娲形象,要求学生找出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其他学生补充发言。

教师总结:《女娲造人》这则神话亘古永恒,带给我们的是喜悦,是自豪,是震撼,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面对人类尚未涉足的未知领域,我们需要开拓的精神,需要探索的勇气,需要大胆的想象,用永不停歇的脚步,去迎接神话故事中的诗和远方!

学生初步学习后,实际上只是对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有了大致了解,但对神话类文本的阅读方法还是懵懵懂懂,无法真正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开展互文对读和群文阅读的构建活动,方法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这样的教学,学生难以从中习得有用的阅读经验。

针对上述教学现状,笔者在亲自进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善用助学工具,巧设问题牵引。《女娲造人》课后阅读提示部分提及:“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许多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就想象出各种解释,由此便产生了神话——女娲造人的故事,就是汉族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本文是根据古代有关记述改写的,原有的记述像只有枝干的树木,而本文却像枝繁叶茂的大树。对照下面《风俗通》里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体现作者的想象力;又做了怎样的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⑥上述信息清晰地告诉了学生神话的起源以及《女娲造人》故事的原始记载,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阅读提示,必然能对神话题材的文本特点有所了解。当然,阅读提示中涉及文章内容“增添或删减”的问题可以作为教师教授本文的切入点,启发学生尝试运用表格形式呈现自我阅读的发现,从而增加自读信心。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这样处理”的深层原因,这样的环环设问,巧妙引导,减少了学生自读过程中的无助感,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神话题材文本的兴趣。

(2)启发学生质疑,尊重阅读体验。质疑是阅读中的一种思考方法,学生学会自主质疑,是自读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只有结合切身的阅读体验,对文本大胆质疑,敢于批评文本,才能走进文本的世界,与作者进行平等意义上的对话,实现阅读能力的突破。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任何阅读都是低效的,怎样启发学生在自我阅读中勇于质疑、敢于批评呢? 笔者在《女娲造人》教授过程中是这样尝试的:

师:同学们,我们东方有自己的神话造人故事——女娲造人,西方也有属于自己的神话造人故事,你们知道吗?

生:亚当夏娃造人。

【资料出示】这是《圣经》中记载的,传说神·耶和华用五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第六天,用尘土创造了亚当。亚当是世上第一个人类和第一个男人,后来神·耶和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并让他们结为夫妻,共同生活在伊甸园。后来夏娃受蛇的诱惑,偷食了善恶树的禁果,并让亚当食用。耶和华发现后,对亚当和夏娃进行了惩罚,把二人逐出了伊甸园,二人成为人类的祖先。

师:为何东西方造人的传说不一样呢?你更愿意相信哪个?

生: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各个角度,讨论热烈)

师:无论你持何种看法,我相信任何一种神话传说都值得我们后辈敬畏,因为它都是我们的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美好愿想,既美好,又神秘!

作者:汤汝昭

第4篇:英语教学环节设计意图[范文]

〔设计意图〕节奏明快的童谣使课堂伊始就变得活泼有趣。韵律、节奏是加速学生进入课堂状态的好方法,学生可以在歌谣中习得语感,教师直接、明确地强化节奏教学,让学生熟悉节奏群,并学会通过节奏群的学习来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唤起他们对新课的兴趣与热情。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是通过年历来呈现月份教学,让学生理解、体会月份与季节的词义,并对形近词month与 mouth做刻意的比较,易于学生记忆单词,借助情境,使学生在有意义的语言环境里自然地学习新词。

〔设计意图〕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学习规律,师重视语音教学,注重创设语境,融词汇教学于语言的交际运用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倾听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在语境中猜测、理解新词的含义,有助于实现词汇教学中音、形、意的结合,有助于学生获得运用所学词汇的能力。

〔设计意图〕巩固单词的过程采用活动途径,坚持边呈现、边学习、边巩固、边运用的原则,倡导学生体验和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歌曲与韵句的使用,不仅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提高单词和句型的教学效果。

〔设计意图〕课文教学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接着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再次听录音,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选择与填空,调动了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学习过程,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为课文的拓展练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利用头脑风暴、猜谜游戏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避免反复讲解的枯燥,把知识融入趣味性的活动之中,在学生的易疲劳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取得“学中乐”的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及总结归纳的能力。课堂上重视课堂语言评价的激励作用,体现对学生的激励和人文关怀,使评价成为一种情感的互动。临结课,师注重课文的情感元素,学生在教师不断渗透的名句赏析中挖掘了课文的内涵升华了课文的主题。

二、教学策略

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就自己和他人的爱好展开话题,同时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的兴趣,我通过以下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

(1) 从吟唱歌曲入手,从句型 I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渗透hobby 新词含义。 (2) 掌握学生心理,找准助学载体,用Sharp Eyes 作为复习动词ing词组的学习载体,用鲤鱼跳龙门游戏巩固句型what’s your hobby?在心理上符合学生的需求。

(3) 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提高针对性,采用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共同认知和游戏的方式学习重点句型,更能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4) 多种方法,学习和巩固单词,单词教学是本课的重点,面对词汇量多又难记,只有不断变换方法,才能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

(5) 在Collecting show 环节上,把各种收藏品呈现给学生,并介绍一些新的知识,使课堂教学得以扩展。

(6) 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效率,在教学中,我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英语情境教

1 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技能得以全面的增强。

〔设计意图〕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解决学生由直接感知到形象思维、由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多媒体技术下的情境呈现单词this, that,these,those的比较,克服了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弊病,让学生的大脑充了电,让学生的思维亮了相。

1、 Chess教学

T:Now, I’ll give you a riddle. This is a new word. There are five letters. T: The first two letters are in the words (前两个字母隐藏于下列单词里):catch, peach , chicken T:Can you find them? What are the letters? T: (第三个字母隐藏于下列单词里) The third letter is in the words: we, he, she T:The letter is e T : The last two letters are double “s” 最后两个字母是两个S T:Can you guess what’s it? Look! PPT 隐去一部分的chess让学生猜测新词,然后spell the word “chess”(师板书,贴词卡)。

Chess↗

Chess↓ playing chess

第5篇:教学设计意图]

本设计力求跳出传统的讲读法这一思维定势,突出朗读技巧功效,将点拨教学、情境教学与朗读教学相结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朗读要求,激发学生在读中思考探求文章之美的情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感,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以朗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分别从不同层次上的要求来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欣赏,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的思想情感。

2、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用具]录象机、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点拨]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2、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 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2、班上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有感情的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东西,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师要适当指导朗读}

[说明]本文的重点就在于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如何与同学合作交流,就需要教师调控好,把握好。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 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五、拓展思维,迁移延伸

第6篇:教学设计意图

关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关键在于我们面对一篇教材能做到深刻、准确、全面地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求来考虑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简单概括之,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陈述我们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特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

三、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1、整体设计构思

教学设计的源头是教材内容、文章表达方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篇散文以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衬托、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以及用家乡灞河柳树的对比,来凸显柳树生命力的强大和精神的顽强。基于这一表达特点,我们设计了三个组块作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1、文章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部分;

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

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

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总之,既有整体的把握,又有细节的精彩;既有内容的理解,又有文字的训练;既简约,又富有实效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此我们由衷地希望各位专家评委和老师们指出我们的不足。谢谢! 六年级组

第7篇: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找 规 律”

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设计:张影

评析:姚文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P115页“找规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课教学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探究图形的排列规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通过教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图形的排列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

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谈话:明明家买了一套新房子,装修的可漂亮了,他想请大家一起到他家参观一下,大家愿意去吗?(课件出示客厅全景图)

客厅中的哪些物品是按规律排列的?

学生观察后回答窗帘、沙发套、彩灯等都是按规律排列的,很漂亮。 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欣赏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阶段,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既形象又具体,并为新课做准备。

二、 引导探索,发现规律

1.我们接着到他家的厨房再看一看,出示墙面和地面图。

这是他家的墙面和地面铺的瓷砖,仔细的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

汇报:

(1).墙面每一行都有四种图形,分别是圆形、菱形、五角星、三角形。只是位置不一样。教师引导观察。

(2).每一列也是四种图形,位置不同。 (3).斜着看图形都一样的。(课件适时的闪动) 那么他们的排列有着怎样的规律呢?

出示第一行,它是怎样变成第二行的呢?拿出你们手中的图片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

汇报:到前边演示

把第一个图形(圆形)放到最后,其他的图形都往前动一位,就变成了第二行。课件演示。

那么又是怎样变成第三行第四行的?自己动手摆一摆。 第一行壁砖,圆形图案排在最前面第二行壁砖,在第一行排第一的圆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三行壁砖,在第二行排第一的菱形图案排到最后去了第四行壁砖,在第三行排第一的三角形图案排到最后第一行壁砖:第二行壁砖:第三行壁砖:第四行壁砖:汇报。

总结: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排列,就是一种循环排列。做动作表示循环。生活中这种排列组成的图形很美观。

横着看有这样的规律,那么竖着看呢? 引导观察。 汇报。

如果我们继续横着竖着这样排列会是怎样的图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小组分工合作,在格子图上把空缺的格子摆满。

展示,这样的墙面多漂亮呀!

2.墙面装饰好了,再看一看他家的地面,出示地面的图片。这样铺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与同桌交流。)

汇报。

3.师小结:在观察的时候,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找到规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 闯关游戏,巩固规律。

你们会找这样的规律了吗?老师这里有三道闯关题,想不想来闯关?准备好了吗?

1、第一关:到了明明家,他端出了水果热情的招待了我们,猜猜下面几个盘子里是什么水果?(出示水果图课件)

仔细观察前二组水果的排列规律,你知道后面的分别是哪一种水果吗?

2、第二关:漂亮的花边。

祝贺同学们顺利闯过第一关!老师送给你们一些漂亮的花。(边摆边说),这是第一组花,这是第二组,我们可以像明明这样从上往下摆,也可以这样横着一组一组地摆,做成漂亮的花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三组花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第四组应该怎样摆呢? 如果再摆一组怎样摆?你有什么发现?

3、第三关:画一画。(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明明家按规律设计了厨房的地砖和墙面房间,你们想不想也设计一幅图案?这是一张正方形纸,请同学用手中的学具,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

一起来欣赏几幅作品。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巩固了新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欣赏美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玩中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四、师生小结,升华规律

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你们精彩的表现给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这节课我们又找到了新的规律,看!应用规律设计的图案多整齐、多漂亮啊!

【整体设计意图】《找规律》是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联想推理等活动,发现一组中几行图形的变化规律:每行都是第一个图形移动最后,其他图形都依次向前移一个位置变成下一行;按以上的规律一直排列,会出现几行一组循环排列的现象。教学中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评析】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多关注数学的本质,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以复习已有知识引入课题,促进知识整理沟通,减小新知难度。 关注“数学味”本质上是对数学传统的传承,是通过数学的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善与重组,以实现对学习基础结构的顺应。本节课以生活情境图导入,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复习,为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做了心理上的准备。

2、使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还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来演示一些图片的变化规律,可以增加学生的记忆力,突出了重点,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知。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本课不管是例题材料的选择,还是练习设计,均来自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作者单位:兴城市曹庄中心小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

第8篇:欢庆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篇一:欢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欢庆》教学设计 篇三:欢庆教学设计

二年级《欢庆》教学设计

将台学校 李雅琴

一、概述:《欢庆》这首小诗,大部分诗句是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节的热烈场面

的,开头四句不直接写人们庆祝国庆的场面,而是通过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出金秋十月,

自己的声音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国庆欢庆的录

像、理解感悟诗歌内容、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感受到欢庆的热烈场面,体会到是无

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赴汤蹈火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献、奏、庆、帜、洁、曲、亿”7个生字。会写“亿、欢、洁、祖、旗、帜、庆、

曲”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3、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对话为平台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轻松愉快的参与学习。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读中感受想像,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2、通过了解国庆节,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能流利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突破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自由识字。范写和练写相结合,写好生字。)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想像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突破方法:

通过范读、练读、想象相结合,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然后再练习感情朗读.)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和理解能力,他们能够按着自学要求独立阅读,自

主思考。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去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到欢庆的热烈场面,体会到是无

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赴汤蹈火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

非网络资源,ppt课件和自制生字卡片

六、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种民主的气氛,实施师生对话,引导

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情感。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识字认字,积累本课词语。

2、能流利读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献、奏、庆、帜、洁、曲、亿”7个生字。会写“亿、欢、洁、

祖、旗、帜、庆、曲”8个字并能组词说话。

2、教学难点:会写“亿、欢、洁、祖、旗、帜、庆、曲”8个字并能组词说话。

三、教学资源:非网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策略:学生自主识字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3分钟)

同学门都知道自己的生日是那天吗?(学生回答)对!生日那天爸爸妈妈怎么给你过生

日的?(学生回答)哎呀!这么丰盛呀!老师真羡慕!那天你们心情怎么样?(学生回答)

是啊!同学过生日是多么的高兴啊!那你们知道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吗?(学生回答)今天

我们同样怀着激动、高兴的心情一起感受祖国妈妈的生日!板书9.欢庆

(设计意图:向学生自己关心的生日提问这样可以助于对国庆节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4 分钟)

1、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

2、自由读,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朗读节奏)

(二)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16 分钟)

1、ppt出示加拼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学生喜欢的、读的好的词。 qìng xiàn zhìjíe z?uqǔ yì huānzǔ

庆 献 帜 洁 奏 曲 亿欢 祖 qí

2、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3、汇报、交流。

(1)力一加:大——庆南——献只——帜 乙—— 亿

(2)换一换:春——奏

(3)编字迷:两层楼,六间房,两个烟囱在中央。(曲)

拆掉床木架,一人好住下。(庆)

一借再借。(欢)

(4)对比识记:己——已——乙——亿

田——曲

4、出示ppt生字卡片认读生字生词。(指名读)

5、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引导发现前六个字的结构特点是“左窄右宽”

(3)教师先范写,学生再描红、临写。 6 、重点指导。

(1)亿:右边的“乙”是一笔写成,折笔出应尽量向左,弯笔出要尽量舒展。

(2)欢:左边是“又”不是“欠”,右边是“欠”不是“见”。 (3)祖:左边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4)旗:右上是“卧人”,右下是“其”,中间是两横。

(5)庆: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要写成竖撇,捺要尽量向右延伸。

(6)曲:与“田”字比较,“曲”的“口”字应写得扁些,两竖是左低右高。笔顺为:

竖、横折、横、竖、竖、横。

7、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识字方法的渗透培养,进行有目的,有层

次的指导教学,做到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以及语文教学与思维、实践培养相结合的语文教

学 )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这么多的生字宝宝,他们现在去了资料城要和同学们捉迷藏了,现

在看那位细心的小朋友读完资料能找出今天生字宝宝。猜谜语,读一读。

(设计意图:用激趣游戏的方法让学生能快乐阅读还能巩固今天学习的生字。)

(四) 确定主题、练习写作( 10分钟)

同学们都找出了今天的生字宝宝,我们要给这些生字宝宝找个伴(组词),如果你喜欢

这个词语的话请你写一句话。

(设计意图:用组词和造句的方式在一次巩固今天学习的生字并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

织能力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在读中能体会欢乐的气氛,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体会欢乐的气氛,而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5 分钟)

1、复习词语。(采用不同方式认读)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加深巩固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助于理解课文) (二 )再读课文,提出问题(18)

教师领读,提示重音与节奏。(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像读,读出韵律

感。)

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1、 出示课件(欢庆场面),引导观察:图中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有谁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用

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说一说

2、 2读前面四行,可让学生说说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4、学习后四行诗。

教师领读

十三亿/孩子,

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十月一日——

祖国妈妈的/生日。

第9篇:《猫》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新标版第十册第六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猫》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等,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把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以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描写得活灵活现,结构严谨,内容具体,语言形象逼真。全文字里行间流露着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讲读文,基于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教学本应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理清脉络,通过朗读和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加强学生对文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学习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体会人与猫之间那份和谐、美好,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过程与方法:揣摩重点词语、句子,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及它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猫(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五、教学准备

学生: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老舍先生的及作品。

2、借助字典,预习文中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老师: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出示多媒体:不同形态的猫。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小动物,它们很可爱,给我们带来了的快乐。猫就是其中的一个。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留下怎么的印象呢?

2、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特别喜欢猫,还写了一篇,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近老舍先生家的猫。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为深入理解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字词。圈划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2、预习汇报。

【设计意图】(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对新知识有初步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可以学会,从而提高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再读文,边读边想:文写了哪些猫?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大猫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小猫的呢?(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4、文中哪两个句子最能概括大猫和小猫的特点呢?找一找画出来。

(出示:(1)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2)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讨论:是每段的总起句,文就是围绕这两句话来写的。)

、句子比较。(出示)

(1)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2)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读一读,看看这两个句子哪个更好些?为什么呢?“实在”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呢?(一个“实在”就更加突出了大猫性格的古怪,使语气更加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朗读,学生在边读边思中,在小组的合作与交流中,在词语的训练中,对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感。)

三、读中感悟,理解大猫的“古怪”

(一)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大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相关的句子,边读边作批注。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师生讨论交流。

哪些词能说明猫的古怪呢?(老实贪玩

尽职

)

、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猫的老实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猫睡觉时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乖、睡大觉、无忧无虑、不过问)

(2)谁能把猫的这种无忧无虑用朗读表达出来呢?

(3)“乖”本来是用来形容小孩子的词,这里却用在了猫的身上,从中你看出了什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试一试,读出你的喜爱来。

2、从哪又能看出猫很贪玩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猫玩耍里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2)“任凭”可以换成哪些词呢?谁能用“任凭说一句话?

(3)想一想,都有谁,会怎么怎么呼唤它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老舍先生用词的精当,体会作者蕴藏于文字间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3、按前面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猫的尽职又表现在哪儿呢?

(1)学生读句子,教师放(猫捉老鼠时的样子)

(找出重点词语:屏息凝视、非……不可)

(2)“屏息凝视”是否不呼吸了呢?让我们屏息凝视10秒钟,有什么感觉?那猫要这样“一连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你觉得这只猫怎么样啊?

(3)读一读,读出猫的尽职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情境体验和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猫的尽职。)

4、猫的这些古怪的特点,文中是用怎样的句式连起来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后进行比较。

(1)“说老实吧,它的确(

);可是(

);说这贪玩吧,的确是呀(

)可是(

)”

(2)“它很老实,它白确(

);可是(

);它很贪玩,的确是呀┉┉可是┉┉”

(2)仔细读一读,体会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觉到什么?

(3)情境创设:这么贪玩的猫,家里来了客人,老舍先生会怎么说呢?

(4)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使笔下的猫仿佛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猫的喜爱之情。

()大声地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这种感情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语气句子的比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朗读品味老舍先生的语言,感受老舍先生对贪玩的猫的宽容与喜爱,升华情感。)

、猫还有什么古怪的地方?

(1)学生读句子,小组合作,找出相关语句。

(2)从哪能看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呢?

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①理解“蹭”。怎么是蹭呢?想想看怎么蹭?做个动作看看?会有什么感觉呢?此时的猫在作者的眼里像什么呢?

②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喜爱呢?

(3)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①说说你对“小梅花”的理解?

②作者把猫的脏脚印说成了是清香秀丽的梅花,从中看出什么呢?

③让我们读出老舍先生的喜爱吧!

【设计意图】(通过对“蹭”和“小梅花“的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心有所悟。体会作者对猫的这份喜爱之情。)

(4)“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

①猫的叫声有长短,有粗细,这么多的变化,像是在-----?

②本是平常的叫声可在作者的耳朵里却是这样的丰富多彩,从中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带着这种情感读这一句吧。

6、猫的性格古怪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呢?

⑴出示:“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⑵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找出生点词语: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学生勤动笔墨,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引导学生运用上下文来理解重点词语,并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猫的古怪性格。)

四、堂小结,提纲挈领。

、老舍先生家的猫真是古怪。(引读:它既-----又学生接读)。

2、老舍先生用平实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大猫性格的古怪和他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他笔下的小猫又是如何的可爱呢?下节我们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体会猫性格古怪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设计引读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重点,巩固所学,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第二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上节,我们领略了老舍先生笔下那个性格古怪的大猫,那么谁能用概括一下大猫的性格特点?

填空:它既(),又(); 既(),又();

既(),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由复习导入新,既帮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又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知识间的衔接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

二、品读欣赏,体会小猫的可爱。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哪句话最能概括小猫的性格?

⑴出示:“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学生读这一句

⑵这一句在中起什么作用呢?(过渡句,也是本段的中心句。)

⑶为什么用了一个“更”字?这说明了什么呢(小猫更惹人喜爱)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使教学过程应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为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

2、再读文,边读边想:

从哪看出刚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呢?划出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汇报,交流

出示重点词句:玩鸡毛、线团-------没完没了

摔跟头-------------再跑再跌

撞疼了也不哭

【设计意图】(学生是堂的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境况学生语感,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逐渐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

4、出示:小猫玩耍里的场景。多淘气的小猫啊!面对这只小猫作者没有责打而是满心的喜爱,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了?理解“生机勃勃”并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多媒体画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了最佳的求知态度,能积极主动把兴趣、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中。)

、有感情地朗读文。

三、总结全篇,情感升华。

、结合板书,梳理全文。

作者在写大猫和小猫的时候,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了哪些事例来写具体的呢?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设计意图】(一堂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学以致用,文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范本,在结尾之处,设计堂小练笔,既能增加了学生对文内容的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以运用和提高)

【板书设计】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猫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也不吭

胆小

勇猛

小猫可爱

淘气

不哭

【评析】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生动有趣的散文。张老师这节突出了文学科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激活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兴奋剂,本节,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多种有效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获得生动、直观的感觉,引领学生融入文本去阅读、去探究,让学生乐学、善学。

二、注重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领悟文字所表现的那种境界。如对本文中对“蹭”“屏息凝视”“丰富多腔”等词语的理解,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去尝试,去感悟。由于学生已经过充分的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于是心有所悟,豁然开朗,体会到了那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

三、以读为主,读中悟情。本节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对重点词句的体悟,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间蕴涵着的人文情怀,从而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堂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在品词赏句中理解文内容的同时,还学到了语文阅读的方法。堂教学应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大胆想象的自主天空。

上一篇:中考百日誓师口号下一篇:培训机构开班典礼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