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学设计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学设计(精选7篇)

传统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学设计 篇1

传统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学设计

1.逆向教学设计根据的是课程标准而非教材,强调“用教材”,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2.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先于教学实施,即在教学活动还没有开展之前就确定如何评价,使教学评价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3.传统教学设计目的性和方向性不强,容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教师或者教学实施者难以做出及时和准确的调整;而逆向教学设计则避免了这个问题,在一开始就有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形成了一个宏观的框架,然后在这里面进行具体操作,教育者就容易调控。4.比较二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以及对学生的成长,明显逆向教学设计更具先进性和实用性,能帮助老师和学生准确的定位。

传统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学设计 篇2

一、必须要积极面对和正确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积极面对一个问题, 即学生对于平面构成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理解不够的问题。因为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历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平面构成课程中。以前, 笔者曾在课前准备很多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平面设计中元素排列组合的奥妙和技巧, 意在引出平面构成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这些图形和文字在学生眼里既陌生又不乏吸引力。但其结果是, 大部分学生欣赏完图片后的确很兴奋, 但却没能和平面构成产生多少联系。虽然我一再提示他们这些平面设计中元素的点、线、面排列构思如何精妙, 但构成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一阵唏嘘和惊叹声中被搁浅了。所以, 单单靠学生自己结合包装设计、招贴设计等的应用, 去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性作用, 其效果一般都比较差。原因之一, 一年级的大学生对于专业设计的理解很片面尚不具备综合把握的能力, 这样做的后果会导致学生对于基础课程的误解, 增加其对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负担和学习难度;原因之二, 在于平面构成是一种纯粹性构成, 其特点是运用纯理性和抽象思维较多, 这种思维方式与注重感性思维方式的专业设计相距甚远。现在市面上一再出现的所谓新编平面构成教材, 其内容与传统平面构成内容相比有的删减幅度太大, 有的甚至与图形设计, 招贴设计随意混淆, 为了避开冷抽象的思维方法而痛失平面构成体系的精华部分, 显然是不可取的。基于以上情况, 本文所提及的逆向思维方法是根据学生对后续的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招贴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所设计, 通过这种训练能使大多数学生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二、平面构成中一种逆向思维的应用和转换练习

首先, 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适度要求学生。因为初年纪学生入学之前的美术学习一般以素描和简单的图案为主, 他们的素描和色彩的写实训练比较多, 利用具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比较多, 不习惯点、线、面的抽象和理性思维。所以, 理解起来比较晦涩和模糊。再就是我以上提到的, 这些学生之前对于标志、招贴和广告等专业设计课程缺乏充分的接触。如果给学生灌输很多, 就如之前所述的给学生提供很多专业设计的图片, 如果告诉他们这些平面设计作品都可以是图形和文字等多种巧妙组合, 学生还能理解。但如果进一步谈及这种组合既可以是多种具象元素的组合, 又可以概括理解为点、线、面的纯粹抽象排列等等知识, 可能学生就感觉一头雾水了。比如, 关于点、线、面这个问题, 我认为学生只要能理解它们各自相对性的概念就可以了, 没必要刚开始就让学生一定理解到任何平面设计作品都包含点线面的造型要素。

其次, 巧妙运用二维平面内点、线、面的共性来探讨问题。在学生适度掌握了点线面的概念和其相对性问题之后, 再要求他们只须探讨二维平面内各个元素的多种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的探讨是指导学生必须完全忽略平面内图形和文字的形式, 把他们看做是一样的设计符号。进一步说, 就是在任何平面设计作品中, 只注重这些设计元素的形状、大小和面积, 以此来确定它在这个平面范围内是点、是线还是面的概念。比如在设计作品中是一行小字, 那就忽略字的内容, 看做是长条状的线;再比如出现一个地球的图形, 那就忽略掉地球的概念和内容, 根据固定篇幅中地球面积的大小视之为点或者是面。从这个意义上讲, 任何平面设计作品都可以被还原为多个点、线、面的各种组合关系, 即还原为平面构成作品。运用这种先解析设计后理解基础的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 那么我们身边的任何一幅平面设计作品都可以拿来作为分析对象了, 让学生觉得设计与平面构成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近。

再次, 就是要求学生们运用这种逆向思维进行转换练习。在进行转换练习实践之前, 提示学生必须要综合概括分析平面设计中的各符号或元素, 必须要尽量忽略平面设计作品中图形和文字意义的干扰。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是一幅好的招贴作品, 图2是这幅招贴被转换后的平面构成作品。虽然招贴中图形的具体形态和经营位置都是很考究的事情, 画面中人物形象还选择了符合招贴主题含义的人物, 但在转换中, 人物的表情和身体姿态都可以忽略掉, 只考虑人物形象所占画面的面积和形状, 人物图形在招贴的位置摆布是整个画面的最显眼和面积最大的部分, 则被概括为图2中平面构成中面的概念。另外, 在招贴画面中除了能看到人物的醒目位置外, 棍子的位置也是视觉中的主要部分, 从形态上来区分, 可以说棍子相当于平面构成中线的形状。所以, 招贴中人物和棍子的招贴的主体, 转换成平面构成中主要面和主要线, 并组成平面构成中画面的中心和主要部分。依次类推, 让学生在转换出各行字在画面中有的是点的概念, 有的是线的概念, 有的略宽则构成图2所示的粗线条, 有的略细则可看成细线。这样转换的结果就如图2所示为一幅纯粹的平面构成作品了。这种训练是以平面内点、线、面的共性因素为基石展开的,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达到了从对点、线、面概念的朦胧认识到一步步清晰运用二维平面内点、线、面共性的自然过渡。在此过程中, 学生不仅认识了专业设计, 也深入理解了平面构成的基础性意义, 同时还对点、线、面等抽象概念及应用加深了理解。

三、强调以对比为主线的转换训练

很多人都认为平面构成课程中重复、近似, 特异等规律是内容的核心, 很多教材在编写上也是突出了这些构成形式以及它们各自的定义和区别。给学生在认识上制造了一个误区, 即只要学习了这些规律就等于学会了平面构成。其实, 平面构成的意义和精华远不在这些生搬硬套的构成模式上, 其核心应在于点、线、面构成的综合运用和把握, 对画面的总体掌控能力。具体说, 包括平面设计中经常遇到的画面的主次、虚实、轻重、比例、节奏、韵律等的总体安排。鉴于此, 我们通过以上所提到的逆向思维的转换练习, 尝试应用以对比为主线的辐射式教学模式。

在这种对比为主线的转换练习中,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各个元素间之所以这样组合的原因。这就是应用比较的方法, 综合考虑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 让学生初步接触和理解什么是虚实、肌理、主次、轻重、节奏和韵律、黑白灰等概念以及他们在设计中的综合应用。比如, 在如图1招贴中人物和棍子的图形是清晰凝重的处理, 而背景中的城堡和一些字体的排列则是虚设的。转换到平面构成作品中则要注重画面中的总体虚实的处理。还有比如文字在如图1招贴中的问题。可以从文字的安排去考察, 版式下面的主要文字和版式右面的辅助说明文字都不是一种粗细和宽窄的, 也有虚实的变化。这些在招贴中的独具匠心都可以转换成平面构成中的不同的粗细线, 不同的虚实线。再有, 在招贴中城堡的处理特意添加了肌理效果, 使得整幅招贴的画面中心更加突出, 质感的比较更加耐人寻味。同时包括招贴中图与地的对比, 即形象和空间的大中小对比, 即主要画面和次要画面的关系。还包括画面黑白灰的对比, 节奏和韵律的总体把握, 画面各元素轻重的对比, 元素密集和疏散的对比, 位置和方向的秩序性对比等。以对比为主线的进一步转换练习, 可以使学生获得平面设计的多种方法和技巧, 并认识到这些元素在平面构成中的综合运用。这种练习把重复、渐变、对比、密集等比较枯燥和抽象的作业形式有机联系起来, 在最短的时间内演变成学生的一种平面设计能力。当然, 这个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根据学生素质和基础的差异因人而异。

综上所述, 这种逆向思维转换训练, 可以说是小处着手, 大处着眼的训练。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对基础与专业课程相互衔接的认识更加清晰, 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因为知道了怎么学和学什么, 学生学习起来不再盲目和迷茫, 积极性自然提高了。平面构成课程中还存在其他很多难点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和探讨, 但我们不赞成轻言废弃和一味沿袭老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特别是设计基础的经典课程。

参考文献

[1]伍立峰.教学设计创新与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J].装饰, 2007 (1)

[2]伍立峰.设计思维实践[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6)

传统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学设计 篇3

文章最后写道:凡卡把一封没贴邮票,没有写清地址的信寄出去后,满怀希望做了一个甜美的梦梦见爷爷坐在炕上念他的信。这种结尾暗示凡卡的爷爷将收不到他的信,所以他的愿望只不过是个美丽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

如果凡卡的爷爷收到了他的信,他的悲惨命运是否就可以改变了呢?为了深化主题,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我逆着文章思路,给同学们留了个想象性作业 :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

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之后,非常伤心,恨不得立刻把凡卡带回来。可是,自己一日三餐都吃不饱,又怎能抚养凡卡呢?再说,城里那么远,自己连张车票都买不起。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没有去带凡卡。凡卡在日夜翘盼之中被吝啬狠毒的老板夫妇折磨而死。还有的同学写道:凡卡的爷爷看了信之后伤心欲绝,总以为去城里当学徒可以改变一个命运,没想到凡卡更加孤单可怜。他不顾一切来到城里把心爱的小孙孙带了回来。可哪来生活来源呢?最后,爷孙俩都活活地饿死

传统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学设计 篇4

——关于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程继伍

摘要:

最新潮的信息技术与最传统的文化教育的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交接点”。共同建构整合的理性平台,是实现“整合”的基础。我们要努力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常规课程教学是尝试整合的广阔天地;研究性学习课程,又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极好的实践基地。透过新潮科技与传统教学二维整合的表象,其实际具有三元性,最容易被忽略的而又恰恰应该排在首位的因素是“人”。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传统教学 整合

以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带来的是一场遍及社会各个领域的革命,高度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代表着几千年传统文化教育的语文教学活动思想仍然时时在左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乃至根深蒂固的渗透在中小学所有的学科教学活动中。特定的时代,让最新潮的信息技术与最传统的文化教育碰撞到了一起,是两败俱伤、互相妥协,还是有机整合、相得益彰?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明智的选择。

在计算机普及应用之前,被公认为文化之鼎的三大基石支撑着传统教育,那就是阅读、写作和计算,其中语文学科占有阅读和写作两块基石。世界各国都把这三种能力的 培养列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师生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当代信息技术的诞生,不是要对传统教育的三大基石的简单革命,而是对三大基石的改造和完善,是新潮科技与传统人文的整合和互补。

然而这种整合和互补是在新旧碰撞之后的理智抉择,尤其是广大饱受传统语文教育思想熏陶的语文教师,有时难免经历一场痛苦迷惘的历程,才能最终获得“凤凰涅磐”。

一、时代赋予整合的“亲和”机缘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当然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他还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动机起作用。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从信息技术的特点看,信息资源容量无穷大,且呈无限增长的态势,这是传统语文手段难以比拟的;信息传输方式的多样化,多媒体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人类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手段全方位地加以开发利用,这又是传统语文教学前所未有的;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些原本类似于天方夜谭的幻想,也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如此自如地实现;信息技术创造的崭新世界,是一个浩渺的海洋,是一个神秘的星球,是一个无穷的宇宙,决定了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究。

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而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的文学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因此,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交接点”,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是信息时代语文教 学的根本任务。

二、共同建构整合的理性平台

整合思想把各门学科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几门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秉承了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教育之精华,虽然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不协调的现象,但是要防止走向另一个偏激的极端,那就是恨不得马上彻底推翻,然后重新构想一整套自以为是的教育体系,加以带上明显主观倾向的试验,便匆忙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广泛普及推广。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教育经受不起信口雌黄、唯我独尊式的多次反复折腾。因此,借鉴和吸收,从而加以整合和改造,是教育改革的最佳选择。

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引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阅读方式的整合。

生活在信息社会,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新知、传播信息。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采用资源型学习方式。学生借助于各种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包括查明某个主题,并确定回答或解决与主题有关问题所必须的信息。学习资源可以是印刷媒体,也可以是非印刷媒体;可以是书籍、文章、视听材料,还可以是资讯数据库及其他网络信息,网络作为资源工具,在资源型学习方式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信息已逐渐成为人们当代主要的知识来源之一。

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的改变有三大特点: 其一是从文本阅读趋向于超文本阅读。“电子书刊”诞生以后,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可以有多种联结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从而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文本单一的线性结构,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阅读与检索方式。

其二是从单纯阅读文字趋向于多媒体电子读物。借助计算机或建立在网络系统中的电子读物,阅读的对象已经从传统阅读的材料——文字媒体抽象化为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材料,这就是信息时代的“超媒体”阅读。这种近乎“全息”的跨时空阅读方式,使阅读和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阅读的兴趣和效率。

其三是从简单阅读趋向于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随着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借助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比如通过网上浏览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电子读物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是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的重要手段。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体现未来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精读、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

当然,传统语文的文本阅读能力是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的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阅读能力是对传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带来的阅读“革命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阅读的方式方法上。信息技术与传统语文阅读整合的“灵魂”始终是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阅读能力,这才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真谛。

2、写作方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时代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

传统语文写作教学凭借最简单的工具——纸和笔,人类的写作天赋就是这样直观化和简单化。信息技术时代的写作教学更多应建立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手写逐步走向通过键盘、鼠标、扫描、语音等多种方式的输入。这不仅表现在文字录入的速度快,更重要的在于功能的扩展使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随意抄写、复制、增补、删除等,这就大大节省了人类耗费在写作中极为庞大的重复性劳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写作的效率。

传统语文写作教学向来只涉及文字的写作,用现在的眼光看,还只能算是一种狭义的写作。写作的结果,也只能局限为通常所说的“文章”——永远只是一种用来表达一定思想的文字的“魔术”。而在电子媒体的写作中,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的出现和使用越来越频繁。这种“多媒体”写作形式对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理解,在现代与未来社会中将越来越重要。

传统语文写作教学只求把思想用文字表达在纸上,作文的优劣取决于思想表达的全面与否、深刻与否、巧妙与否,讲求的是一种固定的线性的文本结构。电脑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灵活多变的网络式超文本结构,为作者表达丰富完整的思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如果说,“文以载道”是传统写作教学的定位,那么作文还只能表达一种思想,而信息技术时代的写作教学,可以为写作者提供用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可能。这在传统写作中,只有通过浩繁的专著创作才能实现。

“当超文本、超媒体的电子读物和依靠信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网络建立起来的环球巨型资料信息库出现之后,以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鸿沟被打破了,读者根据自身需要所调阅与组合成的许多文本结构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读者的‘创作’成果。在这种读者和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中,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这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而支撑这种能力的则是更加灵活、开放,也更加复杂、高效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思维!这种新思维方式又将外化成更加智能化的人机一体化的阅读——写作方式,由此开拓越来越广阔的创作时空,并呼唤与此相适应的未来教育模武。”(引自桑新民的《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写作方式的整合,不仅涉及到写作平台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写作视野的拓展,写作手法的多样,整体写作品位的提升。

三、大胆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高中语文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和师问生答为主,前者是早就遭受舆论批判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后者则为不少教师崇尚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只是讲究形式上的热闹,教师挖空心思设置一个又一个“圈套”,学生按教师的“导演”“钻”进去了,便是一堂好课。教师所谓的课堂艺术技巧带上了浓厚的表演痕迹,课堂教学的实质仍然是为了向学生传输“既定”的知识。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拥有学问并转化成一种能力。

所谓教学内容问题化,是指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既是教学活动的开端,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不是由教师们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自我标榜的“启发式”教学)传授给他们。由于学生对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并在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完成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普通生活不可比拟的“海量”信息,还为我们提供了筛选信息和转换信息的最现代化手段。信息技术与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轻而易举地将大量知识以信息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为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能。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探究化教学模式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探究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四、研究性学习期盼着“整合”

目前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实践基地。研究性学习,是探究化学习方式之一,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这个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停留在“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像、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等等。基于“研究”的性质和需要,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来源也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一般的知识学习的基本区别。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提高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是最适合在网络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以带研究生方式的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能使学生与校外的专家、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

五、常规课程教学的整合尝试

传统教学为常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不可磨灭的功绩不容否认。传统语文教学的“读、写、听、说”,是对语文教学最为精辟的概括。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读、写、听、说”的方法、途径密切相关。传统语文教学尤其注重“读”和“写”,如何引入新潮科技手段,整合到传统语文读写教学中,是一项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建立在多媒体网络基础上的常规阅读教学,按不同的对象和性质分类,可作如下一些尝试: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2、主题式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可开展互动性阅读。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主要集中在网上,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

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由此将信息技术整合进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进行一些积极大胆的尝试:

1、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

2、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论辩性写作: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4、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不可能形成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的环节。

〔附:鉴赏课型《冬天之美》的设计和尝试 美学是鉴赏的哲理升华,语文鉴赏课是一种课堂审美活动。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指导学生主动参与“鉴赏、讨论、活动”,并通过“提出美”、“感受美”、“挖掘美”、“表现美”、“重温美”五个阶段,初步体验循序渐进、赏有层次的过程。因此这堂课的“定位”是: “教学目标:提炼散文的精要;体味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运用阅读品味法进行散文鉴赏。教学难点: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教学方法:鉴赏、讨论、活动相结合。教学平台: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

(把“品味法”作为教学重点,是为了强调学生主动审美的积极意义;把“活动”列为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方面,意在突出学生审美的参与意识。有意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贯串在这堂课的始终,让学生在探索中鉴赏,在研究中审美,在理解中表现美。但又始终立足于常规课的模式中开展教学活动。)

一、提出“美”。这是学生开始鉴赏审美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设置了一个“导语”之后,安排了一次简短的讨论。然后推出多媒体课件第1幅主画面(部分内容和超链接设计配合第二层次“感受美”使用。)

二、感受“美”。方式上是教师配乐有表情地朗诵全文,直接感受的却是学生。这决不是让学生简单地了解课文,而是让学生把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作品当中去了。

初次感受结束后,设计了两个小问题、一个小插曲和一点小知识。第一个小问题是:作者喜欢的是哪里的冬天? 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答道:乡村。

让学生各自在第1画面“冬天之美”前加上“乡村”两字,因为不是原题目中所有,所以颜色设置淡些,带有朦胧感;但又是必须强调的,所以指导学生设置成鼠标移过能变深色。的确,作品中乡村冬天之美,已经初步打动了学生的心。第二个小问题是:优美的散文都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是哪句话? 这次学生几乎是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审美的切入点已经找到了。

通过超链接推出课件第5幅主画面整体框架(框架中的大部分内容有待于第四层次“表现美”来完成。)

一个小插曲是:为学生准备了一份作者的简历(第3幅画面),突出强调的是“简历”当中的一段话:“从小在农村长大……风格温婉细腻。”因为这跟《冬天之美》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一点小知识是:学会感悟——“感”就是感受文章中文句所写的内容,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把它再现为具体生动的形象的景物,而“悟”就是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味出作者的炽热的情感、高远的志趣,进而探究出蕴涵在文中的深刻的哲理。(调用课件第4幅画面展示。)

完成了以上教学构思,可谓万事俱备,只待深入鉴赏了。

三、挖掘“美”。这是学生鉴赏审美活动最关键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精心设计这堂 鉴赏课的精髓所在。这部分重在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为下一层次“表现美”作必要的准备。

四、表现“美”。这一环节是学生对挖掘“美”的整理和表达。采用多媒体课件空白填补法,把最关键又本该最精彩的第5幅留出空白(此前已经向学生展示过第5幅主画面的整体框架),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构思,设置成一个“美”字形的图案。课堂上参与制作课件,学生的兴致极为高涨。

教师:作者表现乡村冬天之美的景物有阳光、麦田、苔藓、常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还有鸟儿、白雪和冰凌,太多了,也没有必要把它们都制作到课件中去。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景物合并一下“同类项”?

学生甲:就按前面说的,分为“光”、“色”、“声”三类,或者分为“动”、“静”两类。教师:不妥,因为这样分,很难在课件上把作者的意趣体现出来,如果用大类套小类的办法,实际上又没有减少项数,反而增加了项数,不利于我们表现“美”。

学生乙:我认为苔藓、常春藤、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都是植物,可以归为同一类,就用“植物”来统称。

教师:思路不错。可是,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用“植物”来总括,会不会太“专业”了呢?

学生丙:我认为用“花草”概括比较合适。教师:好!概括得好。

学生丁:我认为“冰凌”可以归到“白雪”中去。教师:为什么?

学生丁:因为“冰凌”是白雪的“副产品”。课文中写道:“当地面的白雪像璀璨的钻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或者当挂在树梢的冰凌组成神奇的连拱和无法描绘的水晶的花彩时,有什么东西比白雪更加美丽呢?”作者认为“冰凌”只是“白雪”的另外一种表现形态而已。

教师:说得好极了。可是要把作品中写到的景物对应设置到一个“美”字中去,而“美”字共有九画,它是一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羊”“大”为“美”现在我们已经把景物归纳为五项,还差四项怎么办?

学生戊:我原想当初只要把“冰凌”归到“白雪”中去,正好九笔,现在我觉得把十个景物归纳为五项,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想把“美”字上边的两点连成一体,可以减少一笔。

教师:这想法好。不过我想这两点是并列的,还不如把“阳光”两个字拆分出来,分配给两点,可以吧?

(学生会意地笑,接着沉默。)

教师:四行分别表示另外的四项景物,大家想一想,剩下的是什么?

学生己:我发现了,那是一个“人”字,我把中间的一竖跟下面的一撇连起来,就是一个“人”站起来了。

教师:好主意。但我们总不能凭空给课件加上一个“人”字吧。(短暂沉默。)

学生庚:不。老师,我认为作品当中有“人”。就在课文的最后三行。学生群:我也发现了。

教师:哈哈,原来作者早就知道我们要制作这样一个课件,一定会缺少一个“人”字,她为我们考虑得真周到呀。

学生辛:我认为作品中不仅有“人”,而且作者着力要歌颂的就是冬天乡村的“人”的精神生活。

教师:分析得好极了。有美景,没有人,不白白浪费了大好美景吗?有美景,没“美”人,景也会不美,作者当然早就考虑到这一点。

(学生会意地笑。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最后三行文字。)

教师: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中写道:“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及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可见,“人”在文中是多么重要啊。

(通过课件超链接第6附画面展示。)

根据前面讨论的结果,现场制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计算机教室上这堂课,每个学生一边品味,一边在计算机上完成“美”字造型,并分别标上景物名称,“人”字牢牢地撑住各种景物,上面阳光普照,优美迷人。)

教师:同学们,我们把作者感受到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吗?(疑惑沉思。)

教师:再看看课文,还漏掉了什么? 学生:我们把作品的第一段给忘了。教师:第一段写什么?

学生:不仅写到乡村,更多写到了都市。教师:作者也喜欢都市的冬天吗?

学生:不,作者认为都市的冬天毫无生气,作者感到恶心。教师: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用都市冬天的“丑”映衬乡村冬天之美。

再次现场制作,完成课件剩余部分,并整合到整个课件中去。

五、重温“美”。学生领略参与成果的喜悦,无疑是对鉴赏内容的再认识、对审美结果的巩固和小结。虽然无需化掉太多时间,却是不可疏忽的。可以采用三个步骤:

1、调出学生再创作后的第5幅画面交流评点。然后较快速度地将整个多媒体课件按序演示一遍。教师演示过程中,教师作简短评点式点拨。

2、学生配乐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加深感受乡村冬天之美的具体内涵。

3、布置课外延伸鉴赏:阅读鉴赏日本中学生皆川美香的习作《秋》,(通过课件第7附画面展示。)体会小作者勇敢、大胆地感受生活,不蹈陈规、不拘一格地表现生活的勇气和风格。

五个层次,以第三和第四为重点。第四层次,表面上是指导学生制作课件,实质是第三层次的延伸和深化。尤其是对冬天乡村人们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赞美,是本文 13 乡村冬天之“美”的升华;第一自然段流露作者对都市冬天的“恶心”,是本文对乡村冬天之“美”的强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第四层次学生仍然在继续挖掘课文的“美”。

作品中乡村冬天的景是美的,乡村冬天里的人的精神境界更美,而作者的“心”尤其美。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一堂课上得尽量“美”一些呢?在构思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选择制作较美的界面,采用图片动画音乐,以及少量的特技,尽可能地把作品的风格展示出来,把作品的意蕴体现出来,把作者的意图表现出来,与作品中的乡村冬天之美尽量和谐一致。〕

六、“人”是三元整合的首要因素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表面上是新潮科技与传统教学二元的结合,实际上是一项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决定这项工程成功的还有人,人是三元整合中的首要因素。

信息技术与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整合不是以追求时髦为目的,不能追求“趣味至上”的气氛,也不是一味追求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语文课堂教学局限在“媒体论”的阶段也是整合的一大误区。我们应该认识到“整合”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因此,“整合”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为难以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语文教师在美术、音乐等各方面的修养也相应要求不断提高。

“整合”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整合”对学生的学习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人,只有高素养的人,才是伟大的人类社会的支撑者。参考文献:

1.《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新民);

2.《浅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河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冯秀琪 徐红彩);

3.《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之探索》(黄秉刚)

工业设计中逆向设计思路初探论文 篇5

1逆向设计简介以及应用

逆向设计的过程是指产品的设计师从产品的实物的表面进行相关的数字化的处理,例如一些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处理,并且利用可实现的逆向三维造型的设计的软件来重新的构造产品的三维的CAD模型,然后再进一步的利用CAD等画图系统来进行数据分析、再设计、编程、加工的过程。逆向设计的使用通常用于产品的外观设计。由于逆向的对象不同,逆向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实物逆向设计、软件逆向设计以及影像逆向设计。在工业的设计中主要运用到逆向设计思路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主要是用来对新产品的外形的创新设计以及外观的改型设计;2)对原有的产品的复制,重新还原产品的相关的设计数据;3)对一些损坏或者磨损的产品进行还原;4)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个产品的设计中必用比较复杂的一些设计,逆向设计会对复杂的产品的特征进行断面的设计提取数据;5)用于数字化模型的相关检测,例如可以检测到产品的形变数据、焊接的质量等问题,还可以进行模型之间的比较;6)在美学以及工程的设计中拥有同等的重要地位,例如在对交通工具的设计领域当中,就广泛的采用了真实比例的模型来评估产品的美学和工程对于批量的生产是否符合,在此时,逆向设计就会在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逆向设计的硬件条件

在逆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对设计物进行三维数据的采集。所以,硬件检测设备是逆向设计实施的核心。目前为止所使用到的物体的三维测量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其中接触式测量比较的传统,在对物体进行测量的过程中,需要将测量的探头和模型的表面进行接触,这种传统的测试方法现在发展已经比较的成熟,它的主要优点就是测量的精度比较的高,对被测的模型在材料和外形方面没有特殊的一些要求,如果对物体的表面特征的曲面进行测量,采用这种测量方法非常的合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测量的方法需要接触的模型的表面,有可能会出现模型表面划伤或者探头划伤的问题,所以不能对一些比较薄或者软材料的物体进行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的速度。非接触式测量方法主要是在现代的测量的基础上,将电子学、计算机、信息处理等科学技术结合为一体的测量技术。与传统的接触性测量方法相比较,非接触型测量方法具有众多的优点:扫描的速度快、扫描的精度高等特点。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非接触型的测量方法主要有激光三角法以及投影光栅法。

3逆向设计的软件条件

常见的CAD建模软件主要是应用到正向的设计当中,与其相比,逆向的软件条件需要具备数据处理、特征识别、曲线修改以及高级的几何处理、CAD集成等优点。到目前为止,主要运用到逆向思维设计的专业软件有四大类,一些比较大型的CAD软件也会运用到逆向的设计当中。而对于一些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和设计师而言,使用比较多的是三维建模软件是Rhino或者Alias,Rhino具有相应的逆向设计的插件,Rhino的使用可以快速的在原有的模型基础上快速的重新构造出模型的曲面,并且高精度和光滑度。但是Alias是截止到目前最专业的设计软件,它的主要特点是将正向设计和逆向设计结合在一起。虽然用于逆向设计的软件非常的众多,但是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利用现有的软件提供的各种使用工具,按照一定的逆向思维,将建模的策略、结构的分析以及设计的`流程相结合,更好的完成曲面的设计。

4逆向设计的流程

在逆向的设计当中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以及模型的重新构造是产品设计的三大关键:1)模型的数据采集是对产品进行逆向设计的第一步,一般的情况下,根据需要测量的模型的材料以及结构主要有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来完成的。2)数据的处理结果最终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在数据处理阶段一般会对模型进行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分块、数据的光顺、数据优化以及模型的特征提取等工作。3)模型的重新构建主要有三种方案:a.以B-Spline或者NURBS曲面为构造基础的曲面构造法;b.以三角Bezier曲面为构造基础的曲面构造法;c.以多面体面为构造基础的曲面构造法。

5总结

逆向设计方法在工业的设计当中是一种先进的技术,对工业的设计本身而言只是一种用于设计的手段,它和设计师的理念以及创意并没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种设计手段对设计师的理念以及创意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实现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逆向设计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工业的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满足市场不断提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艳红,钟相强.工业设计中产品的逆向设计方法研究.机械设计,2013,10.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和思考 篇6

关键词:网络教学,传统教学,MOOC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广泛应用, 网络教学应运而生, 从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到现在的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 不断推陈出新。网络为师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延伸了教学时空、丰富了师生互动方式, 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导致传统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尤其是高校, 网络课程正在逐步替代传统教学, 我校绝大部分的选修课都被尔雅通识网络课程所取代。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两面性, 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 有各自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如何使它们优势互补, 扬长补短, 是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是以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奥苏贝尔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成就:创建有意义学习理论;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倡导教学中设计“先行组织者”。网络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 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 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二、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被动的接受, 师生交流是整个过程中占绝对地位的互动方式。传统教学具有教学效率高、易组织等优点。事实上, 传统课堂教学一直在“扎扎实实地”地进行, 几百年来它的主流地位从来就没有被动摇过。当然, 传统教学也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难以因材施教,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等诸多缺陷。网络教学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网络教学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到现在的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 即网络教学的不同类型。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 有着许多优势: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机会、教学环境更加丰富、充实了有限的教学资源、更加体现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学习活动的个性化等。当然, 网络教学也存在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反馈有限且严重滞后、高退学率、评价机制不科学等众多问题。

三、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特别是现在的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流行词, 大有颠覆传统教学, 迎来教学革命之势。但就在网络教学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问题, 使得教育者不得不对网络教学进行深入反思。

1.网络教学课程设计方面。无论是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 或是现在的MOOC、微课等, 主要是通过教学视频实现教学。这些教学视频时间长短不一, 有的长达几十分钟, 有的则为十分钟左右。就教学方法而言, 网络课程大致分为两种。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及形成“刺激—反应”的连接, 学习是教师刺激与学习者反应之间的连接,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训练者, 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被动接受知识。这一类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无差异, 只是将教师的讲课制作为视频播放, 对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作用非常有限。 (2) 联通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不再是单个人的活动, 而是连接不同知识源的过程, 是一个由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每一个学习者都构成一个知识源, 学习者通过交流工具、对话等方式相互学习, 获取所需知识。很多专家、学者对联通主义提倡的学习方式不赞同, 认为这一类网络课程并不适合所有的学习者。这类网络课程暗含两个前提:一是学习者具有交互学习的能力, 能准确判断知识源是否正确、是否有用;二是学习者受过良好的教育, 有能力运用网络开展学习。另外, 网络教学的教学反馈和评价环节也备受诟病, 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者—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反馈十分有限。国外在对当前的MOOC随机调查中, 对知识应用、师生反馈、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等做了统计, 指出虽然大多数MOOC包装精美, 但其教育设计质量较低。更有学者直接指出, 网络教学只是提供了便捷的电子学习资源, 没有对传统教学构成挑战, 也没有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基于讨论的交互式教育, 无法取代有着严格要求的、基于对话的、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

2.网络教学学习者方面。随着网络教学的深入发展, 2012年MOOC初次出现, 国外便掀起MOOC热潮。甚至有专家预言, MOOC将取代传统的大学教育,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国外的多项研究表明, 当前网络课程的学习者中多是成年人, 包括全职工作人员或已退休人员, 且这些人大多已经拥有学士、硕士或以上的学位。这也说明网络教学对学习者的要求极高, 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 而且具有相当高的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学习者还存在高退学率。以MOOC为例, 虽然注册MOOC的学习者众多, 但完成学习的人极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提供的数据中, 仅有大约4%的注册者完成课程;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报告表明, 只有5.6%的学习者完成了全部学习内容;中国香港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报告指出, 高达90%的学习者中途退出学习。目前, MOOC正在国内部分高校和远程教育中热火朝天地开展, 并正在向基础教育阶段渗透。国内的网络课程学习者绝大部分不具备学士学位, 并向低龄化阶段发展。我校的绝大部分选修课被尔雅通识课程取代, 几年下来, 效果并不见好。由于学习的随意性大, 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教学效果堪忧。理性地审视国内基础教育阶段的MOOC改革, 不难发现其与教育的本质和学习的实质大相径庭, 忽视了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造成两极分化的不良后果。

3.网络教学育人功能方面。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教书育人。传统学校花巨资装点校园、弘扬学术、聘请大师, 其目的是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成长的环境, 使他们能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 培育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社会交往能力、专业创新技能等, 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网络教学却是教而不育, 将学习者完全放到了信息社会中, 感受不到教师的言传身教。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削弱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时情感因素、语言交流和肢体语言的作用。在网络中学习者会面对大量的干扰和无关刺激, 注意力难以集中, 影响教学效果;过多的使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 会导致学习者基本的读、写、说等能力下降;学习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探索交流, 会因缺乏兴趣或遇到困难中途放弃;更为可怕的是, 学习者过度接触虚幻的网络世界, 会增加孤独感、忧郁感, 降低人际交往能力, 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易形成不良影响。

4.网络教学的实质及理性思考。网络教学通过教学视频开展教学。课程改革提倡由过去的接受性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而事实上,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传统教学是在课堂上听老师上课, 网络教学是在网络上看老师的教学视频, 只是换了个时间地点, 并没有改变接受性学习的实质。网络教学把课改提倡的探究性学习变回了接受性学习。网络教学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意图提前制作好教学视频, 特别是微课 (十分钟左右的视频) , 会把原本一气呵成的讲解变成碎片化的、机械的信息传递, 无法兼顾学生认知上的个体差异性, 无法给学生制造思维激荡和头脑风暴的学习环境, 使得知识传授和思想熏陶失去了逻辑性、连贯性和深刻性, 会最终威胁到教育的核心价值。网络教学 (包括MOOC) 在发达国家主要应用于成人的高等教育, 而不是基础教育, 绝大多数的学习者也是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我国在高校中大力开展网络教学, 甚至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推广, 盲目地移植或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 会严重抑制国内的一些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需谨慎运行。

四、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融合

网络教学既然无法颠覆或取代传统教学, 那二者该以什么样的状态继续发展呢?网络教学这种新技术、新手段可以推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继承传统教学的精粹的同时, 积极吸纳网络教学的优势, 满足人们对教育教学革新的需求。网络教学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 并不能取代各种类型的学习或替代某一课程的全部。不断的实践研究表明, 网络教学作为与传统教学共存共荣的教学形式, 成为部分学科传统教学的辅助手段更为在理。网络教学既未动摇传统教学的教学指导思想, 也未给教学思想和理论创新带来源头活水。网络教学本身的发展还有赖于传统教学的革新, 而传统教学的创新也依赖网络教学提供技术支撑, 两者之间相互激励, 共赢共进。

五、结语

传统教学设计和逆向教学设计 篇7

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刘国臣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技能 ◆教学重点:1.学会逆向思维方法 2.掌握逆向思维技巧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竞赛法、训练法

◆教学设想:分五步:第一步明理示向,第二步示例明样,第三步现演树样,第四步示范促壮,第五步说文迫纲。

◆教学过程:

第一步 明理示向

教学任务及目标:明确逆向思维的道理,指示写作创新的一种方向,通过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落实孔圣人的“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的教育思想,再通过阐释理论、指导方法,让学生认识、理解逆向思维,了解逆向思维的构思要点。

教学内容及过程:

[引语]时代呼唤创造人才,作文渴望创造性思维,当创造性思维的藤蔓不断延伸的时候,必将开出璀璨的创造之花,结出丰硕的创造之果在创造性思维这棵大藤蔓上最具鲜活力的一个分支就是逆向思维。

[事例导引]什么是逆向思维呢?下列名人的事例可以给我们启示:国外的,如法拉第发明发电机之举: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示,他从反面提出问题——“磁能否产生电呢?”通过认真思考和反复实验,他肯定了这个新的认识,于1821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国内的,有司马光砸缸之举:一般的救溺水者的方法是让人主动脱离水,而司马光却从反向去做——让水离开人:砸缸泄水。

[点拨]这些恰好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可能正该从相反方向去想去做,即从事理的相反方向下手,展开思路,得出新观点,觅到新途径,发明新产品。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就是逆向思维。

[进一步拓展]事实上,生活中这种思维方法的运用是较广泛的,如吸尘器,人们在使用打扫卫生的工具笤帚、鸡毛掸子时,往往弄得满屋子尘土飞扬,这些能够使尘土飞扬之物完全可以看做是“吹尘器”,有人就从反向入手改“吹”为“吸”,经过研究试验就发明了“吸尘器”。

[方法指津]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主要是采用正反置换的方法进行反向思考,从而得到与众不同的新观点。逆向思维逆转的范围很广,常见的有正反逆转、上下逆转、左右逆转、前后逆转、里外逆转、胜负逆转、大小逆转等。

第二步 示例明样

教学任务及目标:给学生典型的例子明确逆向思维的榜样。重点讲明写作中如何进行逆向思维,给予示范加以方法指导。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逆向思维的妙用

逆向思维方法,因为取的是反方向,往往会产生新颖而独到的见解。这种方法用在写文章上,有益于构思创新,便于提高写作质量,读者喜欢读,社会效益好。

二、导向

许多作家、记者、编辑、学者,在写文章时都有运用“逆向思维”的好经验。他们不拘于司空见惯的定论,而总是“反过来想一想”,一些名言、警句,有所定论的自然现象、社会事物、观念,流传日久,人们习以为常,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似乎不可改变。但他们不固守这些,而往往是反其向而思之,反其意而写之。

三、展名人佳例,示写作思理

[教学设想]主要通过教师点例,学生讨论评议,教师分析明示写作思维之道理来完成本阶段任务。1.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①教师点明学生应该注意孟尝君的言行被一般人怎样看待,被王安石如何看待。②学生讨论,评议其中的差异及其思路。③教师作结:众所周知,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孟尝君门下有食客三千,孟尝君以广揽人才而著称于世。尤其是他身陷暴秦,被鸡鸣狗盗之徒救出的事,更是家喻户晓,孟尝君一直受到赞扬,得到美誉。然而,宋代王安石却写了一篇大唱反调的《读孟尝君传》。该文一反世俗对孟尝君的评价,它深刻指出孟尝君称能养士,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士。孟尝君还只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而已,因此,真正的治国之才是不会投奔他的。此文被评为“千古绝调”。(可以尽量选用学生说出的较合适的词)2.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①教师点拨应注意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及生活态度倾向上加以比较,可结合毛词的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加以比较。②学生讨论及评议其中的思想情感及意旨的不同处。学生就讨论所得发言。③教师作结:陆词反映的是:消极感伤,一任险恶环境的拨弄而无力自拔;孤芳自赏,孤立无援,对前途悲观失望。毛词反映的与陆词截然相反:积极乐观,坚信在斗争中必然取得胜利;高瞻远瞩,坚信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必然迎来人类的春天(可以尽量选用学生说出的较合适的词)3.[由以上的点拓宽到面上]①欧阳修的《秋声斌》写得悲悲戚戚,而竣青的《秋色赋》却写得激情奔涌,满目光明。②古语有“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刘禹锡却偏说“我言秋日胜春潮”。③《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阴险奸诈,而郭沫若的剧作《蔡文姬》中的曹操就是一位仁厚宽怀的长者形象。

四、例示与导练 [教学设想]先给出一些词语,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这既要确定好逆向的观点,还要找到相应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加以汇总。(教师点拨一、二,其余留给学生思考解决)。

1.“有志者事竟成”: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与周围同学讨论②学生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A.可得出的观点及题目《有志者事未必成》。B.论据及论证要点;B1.“有志者事竟成”犯有明显的逻辑错误:有志“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换句话说:无志必然不能事成,但有志未必能成事。B2.从实际情况分析:“有志”只是“事成”的主观愿望(条件之一),而“事成”还需要一百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失败往往只要一个条件就足够了。B3.例证:如某女有成“名”,尤其是成“家”之志,虽然她选择了舞蹈这个专业,但这个专业却没有选中她。(主观有余,客观不足)这是很平常的。

2.“金钱万能”: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与周围同学讨论②学生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A.可逆出的观点是“金钱不是万能的”,题目为《金钱是万能的吗?》。B.论据及论证要点:B1.一味追求金钱,只能使自己流于平庸,甚至于误入歧途。如王宝森、牟其中、何阳的行为及下场。B2.精神生活也很重要。金钱,在商品社会中的确是举足轻重的,但绝非是万能的。我们可以凭自己的劳动挣得金钱,成为物质生活上的富翁,同时,决不能使精神生活领域出现荒漠,否则人只是“行尸走肉”而已,便难有真正的乐趣了。

3.“知足者常乐”: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讨论。②学生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A.可逆出的观点及题目《不知足者常乐》。B.论据及论证要点:B1.驳“知足者常乐”之观点;知足在封建社会是沉重枷锁束缚下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也是反动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法宝。它是旧时代土壤中培植出来的思想,实质即是停滞守旧而无所作为、抱残守缺而无视未来。B2.把“不知足”界定为乐观奋进的人生态度与改革精神,它意味着积极进取,始终向上。学生“不知足”有了佳绩,科学家有了“不知足”就有了新发明、新创造。

4.“不可异想天开”:①学生分析并讨论。②学生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A.逆出的观点及题目《要“异想天开”》。B.论据及论证要点:B1.引证类:爱因斯坦:“异想却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即发明创造的源泉。“异想”就是独创与打破常规,康德有“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征”。布莱克有“打破常规的道路,通向智慧之宫。”B2.事实论据:如果没有把字从笨重的竹片上“请”到轻巧东西上的“异想”。怎么有纸的发明?如果没有通过屏幕显示图像的“异想”,贝尔德怎样能制造出第一部电视机?同样,如果没有凌空飞翔的“异想”,莱特兄弟的飞机也决不能上天。

5.“雪中送炭”:①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讨论。②学生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A.可逆出的观点:雪中送炭未必好。B论据及论证要点:送炭何必要等下雪,送炭不必等下雪,雪中送炭非良策。

五、进行逆向思维,应注意的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给材料作文,运用逆向法审题入题,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应注意通过逆向思维方法虽可得到新的启示,但并不是说所有的思路逆转后的结论是正确的,事实上很多事理是不能逆转的,即使能逆转也应注意:以逆向入题法确定论点,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对某个特定的命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正确的,这种见解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但它不是常理,更不能说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当然巧用“逆向思维”写作,决不是胡思乱想,生拉硬扯,随意杜撰,而是应该在不违背事理逻辑,不违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下去思维。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可以发展不受障目之叶阻碍的“逆向思维”,努力消除各种陈旧心理定势对于写作思维的影响,坚持标新立异,大胆地巧用逆向思维,写出更多的优秀文章。

第三步 现演树样

教学任务及目的:现场演练树立逆向思维的榜样,通过对成语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期让学生学会技巧、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选词备练:

下面咱们就从成语词典中选一些成语,试试咱们学得是否到家。

选用的词语:见风使舵、我行我素、见异思迁、入乡随俗、心血来潮、杞人忧天、弱肉强食、愚公移山等。

二、训练与演示辅导:

[提示]此阶段重点是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落笔,之后抽学生口述要点.

[强调注意事项]1.该词语本身所能显示出的意义及方向一定要明白,以便有“的”可放“矢”。2.由成语本有意义逆出的观点要有合理性,可被社会接受,观点要明确。3.尽力做到旁征博引:应有一定量的名言警句来印证观点,还要有一定量的典型事例来支撑观点。

三、学生口语作文要点:

1.[提示]口语作文的必要项目应有:①所选词句原有的观点;②自己逆出的观点;③自己的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

2.成语及其逆向思维要点:

愚公移山:[原意]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对愚公有赞美意。[逆出观点]北山愚公的确愚。[分析与论证]第一愚在其不知变通之理。山不好移,但人好移,若苦于在山中居住何不搬离呢?若是搬离山区,那种经济账很明显呀。第二愚在于他死脑筋。出山不易,何不让人进山呢?让名人写一“国家重点天然博物园区”匾牌,再稍做宣传,则会游客商户云集,何必再要出去。第三愚在于其破坏环境,却不以为然。破坏自然环境,于子孙后代无益,于社会无益,移山纯属一意孤行。

弱肉强食:[原意]借指弱者被强者欺凌、吞并;强者是被指责和批评的对象。[逆出观点]要赞美强者,强者才是英雄。[分析与论证]1.有强者必然要带来竞争的局面,竞争才能增加人的危机感与挑战意识,竞争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竞争的社会是公正的社会、有效益的社会。也就是说强者带来了竞争,竞争使人类的素质提高,使社会得以大发展。2.市场经济中有了竞争,少慢差的企业就要被淘汰,落后的产品就要被取消。3.美国西部为了让鹿过好日子,就把强者——狼赶杀殆尽,结果鹿大量繁殖,草不够吃了,鹿缺乏了活力与美感。然而当人们重新引进狼后,草原就有了改善,老弱病残的鹿被狼吃掉了,剩下的是有活力有美感的鹿,草原得到了恢复与生机。杞人忧天:[原意]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多是批评人考虑得太多。[逆出的观点]多考虑些是对的、是好的。[分析与论证]1.多思可使人领悟人生、洞悉社会,摆脱肤浅,走向睿智;多思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2.多考虑些也包括了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直面人生,正视现实的精英心态;忧患意识激励人们发奋图强、抗争命运。3.不有忧患意识,近者祸患己身,远者殃及子孙。从政的没有忧患意识,就可能因贪污索(受)贿而坐牢杀头;搞化工的不有忧患意识,就会祸及己身及一方百姓身心,甚而延及子孙后代。

入乡随俗:[原意]到一个地方就要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逆出的观点]入乡不必随俗,应有个性、我性。[分析与论证]1.入乡随俗便有随波逐流,然而所随之“波”所逐之“流”很有一些是恶劣者,这便意味着学“恶”求“恶”,这难道是人们所愿意的吗?2.若到了落后地区,人们便入乡随俗,这便意味着倒退;如果同意到落后地区便入乡随俗,那么开发西部就是错误的,显而易见开发西部没错,那么入乡随俗就是错误的。

第四步 示范促壮

教学任务与目标:朗读展示范文促进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强壮。也就是通过范例及教师的下水作文以壮学生的胆,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会学生的行文思路。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语:逆向思维不仅要落实到口头上,还要落实到手头上。落实到手头上应注意行文的一般思路:引述原观点,树立靶子→得出逆向的新观点→采用一般的引证、例证阐明观点→拓展到社会现实中,由现实社会的实例印证。

二、展示范例

1.[指导意见]学生应边听边记,记观点、记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记行文的思路,准备就感受较深处做评价。

2.朗读示例及评析

(1)朗读1991年全国优秀 作文《近墨者未必黑》(天津考生)①教师朗读《近墨者未必黑》(材料详见附页)②学生评议性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略)

(2)朗读1992年的全国优秀作文《君子动口,更要动手》(四川考生)①教师朗读《君子动口,更要动手》。(材料详见附页)②学生评议性发言。③教师汇总要点。(略)[小结]这些优秀作文不仅说明高考允许逆向思维,更说明逆向思维能取得优异成绩,平时应积极追求,适当地训练。

(3)读析下水作文《冤哉,东施!》 ①朗读下水作文《冤哉,东施!》(详见附页)②谈教师自己的构思情况及文理。(略)

第五步 说文迫纲

教学任务与目标:主要通过口头说文来代替写文,以达到或迫近训练的纲要——学会逆向思维,即在通过几个步骤的激趣、导法、示例后,学生不仅学会了逆向思维方法,还有了自己模仿的榜样,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处理好观点、材料、结构的前提下现场说文。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回扣此类文章的思路及结构,强调积极模仿或创新。(详见前文)

二、学生说文及教师评析。(重点抓住逆向思维类的选材及思路)1.指定练习内容:(括号之中为原观点,仅供参考)⑴开卷未必有益(开卷有益)

⑵铁棒何必磨成针(铁棒应当磨成针)⑶旁观者未必清(旁观者清)

⑷应当欢迎“出格”(不以规矩不成方圆)⑸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一失足成千古恨)⑹个性不需刻意追求(个性需要刻意追求)⑺酒好也怕巷子深(酒好不怕巷子深)2.学生说文及老师点评(略)教学建议:

1.此节最好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以便把彼此的信息全面、充分地传递。

2.此节课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时间及进程,前半节训练内容容易因起动慢而耽误时间,后半节容易因激烈的争议而延误时间。3.如果可能的话课后及时搞些有正、反方的小辩论赛更是有趣、有益。作业:

请就以下指定内容写作: ⑴开卷未必有益 ⑵铁棒何必磨成针 ⑶旁观者未必清 ⑷应当欢迎“出格” ⑸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 ⑹个性不需刻意追求 ⑺酒好也怕巷子深

附件(高考优秀作文或教师下水作文):

近墨者未必黑(1991年高考作文)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这话也未必,从历史进行的角度来看,今天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近墨者未必黑”。

“近墨者黑”,是说和一些坏的、消极腐朽的人或事物长期在一起,耳濡目染,难免会受到侵蚀和破坏。这话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一刀切,一味地强调环境决定论,就难免失之偏颇,因而这里我就谈谈“近墨者未必黑”。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陶渊明,大家是顶熟悉的了,他就是“出淤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的代表,在官场腐朽,民怨载道的封建社会里,陶渊明能自守清节、出而不染,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在未参加革命之前,也是“军阀”出身,但他也能入能出,不忘高风亮节,而始终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不息,亦为当世万流景仰。由此可见,近墨者完全可以不黑甚而至于更红。

当然,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近墨者不黑”,能够凛然自洁者须有特殊的机能方可。首先,自身要有很强的“免疫力”,只有自己具有一定水准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自己心中装着一轮永不褪色的太阳,你才不会被暂时的迷雾所吞噬,你才不会被腐朽“演变”过去,否则,你很容易成为墨的“俘虏”。其次,还要能听那些逆耳的忠言,乐于向周围经验丰富的同志请教,这样你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及时地清理沾染上的点滴黑墨。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一个堂堂正正的“我”。

时代的车轮已经划到第九十圈新时代的青年当有近墨不黑的勇气,拥有近墨能红的“机能”,如果我们都能像苏宁那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那么我们必能拥有一个鲜红的未来。我们相信,近墨者可以不黑!

君子动口,更要动手(1992年优秀作文四川考生)

有句古话: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有时候这句话得这么讲:君子动口更要动手。上面的“玻璃罐事件”便是一例。“运动鞋”挑起了事端,红红脸,走了;“红雨衣”吃了苦头,便要让“大家都沾点光”;撑伞的一对只会叹息“中国人的公德心”。从三个画面看,他们都还有些君子气,知道自己的失态,所以会红脸,会“低头”,会“匆匆离开”,如果这事出在别人身上,不用说,他们都会“颇有微词”。但也只是说说而已,动手是断然不肯的,因为,如果他去清扫一下,似乎这祸便是他惹的,这怎么行呢? 这一种“君子动口不动手”,本质上是一种自由主义的表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指责别人是内行,对自己却宽容之至。

“口”动得对不对,是真诚还是伪善,须看行动,也即是看“手”。一件事情发生了,只会挑剔指摘,而自己不肯去协助解决,这就是虚伪的。因为言论不能解决问题,唯有行动才是试金石。这好比一个政党要究其阶级性,不能只看其口号,须看其实践一样。

我们社会主义时期的公民也要做君子,真正的君子,要有正确的观点和行为准则,不仅要动口,更要动手,正如文中的“我”一样,拿起工具,自己去干,我们的家园就会更加美丽、繁荣。

冤哉,东施!

河北省魏县第一中学 刘国臣

“东施效颦”妇孺皆知,有人以为东施之为不妥,更有甚者竞给东施女士冠以“傻老冒”之称号。这般对待东施女士,的确不公,实在不该。

东施女士的冤屈显而易见。

常理“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说明许多人并不具备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档次不到,品位不高。而东施能“效”(即模仿),虽不能说是伯乐再世,但满可以表明东施女士已具有一双审美的慧眼了。然而有人却这般地对一位具有慧眼者恶意中伤,倒不知其品位怎样,居心何在?

更何况东施之为是对美的崇拜,是对美的追求。追求美是无可挑剔的,谁不知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呢?怎么能把人人皆具备的优点否定了呢?东施之为远比那些不知美是何物,甚而见美仍麻木者强过成百上千倍。

再有,不能见人稍一举动还没到位就说三道四。那不仅违反了“允许‘摸着石头过河’”的原则,更是那种不分清红皂白的乱贴标签的盲动,甚而是那种只看家庭出身、阶级地位的“文革死脑筋”。如此对待东施之举完全是幼稚之行、糊涂之为。

很明显:对东施的批评完全是那种不看本质只重视表象的糊涂之为。东施之模仿绝没有那种为了坑蒙拐骗而造假之意,更不是那种硬要“割”出双眼皮、非要“隆起”鼻梁,不顾伤残地“挺出”乳房者的做假造伪。更重要的是这“效”可是一种勇敢之为,聪明之举。华佗“效”禽兽之动作而创造世界上最早的体操套路——五禽戏,音乐家“效”风吹芦苇成音而制成美妙的乐器,建筑师“效”鸟兽筑巢穴而建成华美的楼阁,科学家“效”蜻蜒的飞行而制成能在天空自由翱翔的飞机„„他们都为效而得到了称赞和美誉,为什么却给东施冠以“傻老冒”?这完全是那种“成则为王,败则寇”的逻辑,甚而是那种不敢“效”之流的故意造谣、恶意中伤之举。

上一篇:立夏小学二年级作文200字下一篇:纪念公司成立五周年征文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