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素六环节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要素六环节

三要素六环节 篇1

[日期:2009-10-20]

来源:杨集小学 作者:杨集小学

[字体:大 中

小]

“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再认识

“三案”:指教案、学案、巩固案

“六环节”:自学质疑、交流展示、互动探究、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应用

【三案的编制】

一、学案的编制:

在三案中,学案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份好的学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那么,如何设计有效学案,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

一份好的学案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首先,问题的设计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给出恰当的学习提示。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步加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也不行。例如,“年、月、日”一课的学案设计,在“快记各月的天数”这一环节的设计时就给出了这样的学习方法提示:

1.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好方法或上网查找快记各月天数的方法。

2.看课本,了解书中介绍两种记各月天数的方法。不理解的可以问问家长、同学,或看课本第48页最下面的解释。

3.读读老师的方法:

(1)只记忆小月——4月、6月、9月、11月。(2)7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4.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用1分钟时间记忆各月天数。5.练习:猜生日。小兰说:“我的生日是劳动节的前1天。”小兰的生日是()。李平说:“我的生日是8月份的最后一天。”李平的生日是()。陈静说:“我前天刚过生日。”陈静的生日是()。

在这样的学案引导下,学生不仅要查找资料、自学课本、尝试记忆,还要学以致用,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灵活确定学案的使用时机

学案是否都是在课前发给学生呢?其实不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其实学案的使用可以更加灵活,既可以在课前下发,也可以当堂发,贯穿在教学中使用,甚至可以在教学中的某一个环节中应用。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从体会年、月、日的意义,探索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速让各月的天数,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等四个方面给出了学习方法的提示,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先期学习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整个课堂教学显得宽松而有序。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我们设计的学案可以从课堂引入开始,让学生在困惑中激起疑问,进而进行探究猜想,然后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最后通过练习活学活用并进行自我检测。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我们可以在建立了面积概念,认识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自学课本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并完成自学提纲。这样使用片断式的学案,使得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动静结合,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单一“课前学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较为沉闷的现象。

(三)、精心选择适合使用学案的教学内容

尽管我们提倡三案的教学模式,但不必每堂课都选用这种模式。若是每节课都采用这一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且对一些适合讲述的课例,采用非学案的教学方式更有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进行分析,不能盲目为了学案而设计无效的学案。以六年级为例,我认为以下几种课程内容较适合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第一类是有关公式的推导,如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首先,圆、圆柱等形体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应的实物,便于学生进行操作材料的选取。其次,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形象感知几何形体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效果要比教师采用课件演示好得多,学生记忆更为深刻。其三,只有采用“三案六环节”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安排在课外,学生的操作才能更加充分,同时也才能为课堂的公式应用教学赢得时间。第二类是“数学广角”的内容,如鸡兔同笼问题、抽屉原理问题等。数学广角的知识大部分原先都是“数奥”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例如鸡兔同笼问题,课本上同时呈现了列表法、假设法、方程解法、“金鸡独立”法等解题方法,要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同时掌握这些解题思路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可提供“学案”让学生事先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归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第三类是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综合应用的问题,如纳税与利率的教学、自行车里的数学、节约用水、合理存款等。这些综合应用活动涉及了很多方面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调查与收集信息的工作,我们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去完成。例如“合理存款”一课,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电话以及银行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得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利率和相关规定,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然后从各种可行的方案中选取最优化的方案进行合理存款,并计算出到期后总共的收入。第四类是能进行对比教学的内容,如正、反比例的意义等。正、反比例的意义有其相似性又有其区别,我们可以将教材进行整合,将两个课时合在一起上,在学案中同时呈现,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从选材出发,结合学情,精心设计学案问题就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目的。

二、教案的编制

“三案六环节”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教案时,要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设计坐标,指导自学质疑的方法,营造交流展示的氛围的手段和方法,提供互动探究的材料和支持,同时突出精讲点拨的内容、方法,事例、解题思路,矫正反馈的途径与方法,迁移应用的预设、反馈与矫正,拓展联系的问题,预设性生成的问题及解决预案,还要有生成问题的记录与反思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为此,要让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模式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有适当的学情预测和某一教学环节设计说明等,会使该教学设计更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变“程序化的设计”为“理念性的设计”灵活多变地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学习中都有收获,都有发展。

三、巩固案编制

“三案六环节”模式的一大优点就在于它将很多原本在课内教学的内容放到了课外,或者在课内通过教师学案的有效引导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由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或进行自我检测成为可能,那如何精选练习也就成了巩固案中值得推敲的一项内容。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由于使用了学案,很多学生已将课堂所学提前消化,基本练习对他们已没有了挑战性。为此,我们采用了分星级练习的方式。在练习或自我检测中分三个等级,★级为基础题,★★级为提高题,★★★级为挑战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基本能保证,优生能提高。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知识点之后,教师给学生设计的自我检测题是这样的:

★级:

1、马路的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2、(1)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2)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级:

1、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级:

1、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有6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说说你理由是什么?

【六环节的课堂教学】: 1.交流展示环节

交流展示环节要交流展示解决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共享学习成果,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益的高低,所以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成为交流展示环节的主人。由于“三案六环节”是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一开始很难适应这一模式,为了达到较好的展示效果,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让学生充分的做好预习,为展示做好准备。

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有所展示。否则,学生想展示,也展示不出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案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提示学生预习的方法,课前同学间可互相检查,小组评议。在基础知识上要吃透;然后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和迁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行创新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成果”可以展示。因此只有预习效果好,才能展示的精彩。

(二)、交给学生展示的方法、技巧,培养他们展示的能力。

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入手,包括学生展示的语音、语调、语速,学生的手势,姿态各个方面进行培训:

比如,展示时声音洪亮,语速适中,面向大家。要反复演练,直至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从展示的内容方面进行指导,内容的展示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条有理。从展示的方式方面进行指导,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即可以交流发言,也可以质疑互动等,要根据展示的内容确定展示的方式。

(三)、多鼓励、表扬学生。

学生有了一点的进步,就可加以鼓励、表扬。也可适当的给予奖励,培养学生展示的信心,提高学生展示的积极性。渐渐地,学生们会适应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会喜欢上这种课堂,渐渐地,学生们会在这种课堂上快乐、自信地成长。

(四)、加大对小组长、课代表的培训力度,发挥他们的作用。

小组长、课代表是教师的“左膀右臂”,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去分配任务,让他们督促、检查小组同学的作业,让他们去辅导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效果会更好。而这些事情组长如何去做好,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比如,分配任务要课代表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的分配给各个小组,小组长再根据内容合理的分配给各个组员。

在对学生交流展示进行评价时,要营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提倡学生创新,着力点定位在学生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追求的境界。

2.互动探究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善于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操作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铺设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操作,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操作时要注意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对探索过程中的不同见解、疑难问题,在讨论交流中能各抒己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要注意对学生的讨论及时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因势利导地调控讨论进程。3.精讲点拨环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精讲点拨很重要,教师必须针对课堂中所出现的一些情况予以评价、精讲点拨或调控。比如: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仍然迷茫困惑时,老师的精确的讲解和点拨就会使学生感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印象也格外深刻;双比如: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精讲点拨、补充。教师的点拨要适时到位,语言要简洁精炼、形象生动,给学生留有消化的空间,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迂回一下,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题,引导学生逐步达成目标。教师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点拨的方法、点拨的力度与点拨的标准。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适时引导学生突破学生自学不会、探究不出的疑难问题。同时要注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如发挥板书、板图、板画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等。

可以说课堂点拨是一门艺术。教者点拨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巧妙机智的点拨,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从这一角度说,课堂点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

4.矫正反馈环节

矫正反馈环节要收集反馈信息,完成反馈习题,进行针对性的矫正教学。我们强化“矫正反馈”意识,实质上就是强化差生转化意识。学习不良的学生(包括差生),学习失误的频率较高,产生失误的原因往往具有代表性,对这类学生进行及时的、经常的、有效的矫正,能有力地促进差生的转化,同时也可以帮助优、中学生辨析正误,引导他们继续提高,这是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的有效途径。不少教师在反馈过程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确教学目标在反馈中的制约性和内隐性的特点。其实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反馈矫正的前提,因此在矫正反馈中我们应紧扣教学目标选择反馈的手段和次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矫正,真正起到教学调控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在反馈信息中发现自己的教学缺陷、教学问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处理。最重要的就是进行自身行为的调节,或放慢速度,或改变角度,甚至不惜临时改变教学内容和计划,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不能把矫正反馈当作“灵机一动”的教学行为,教学前在教案中应有明确的设计,课后还要对矫正反馈作必要的反思,辨析教学调节的效能,寻求有效的反馈时机、方式和措施。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经常进行自我反馈训练,掌握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调整的方法,为学生的自我反馈创造必要的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反馈矫正的能力,增强自我评价意识。

5.迁移应用环节

迁移应用环节要完成精选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近年来,人们在教学中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迁移的重要性,纷纷提出要“为迁移而教”。现代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迁移是学习中普遍的现象,是检验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智力的一个最可靠的指标。小学生的迁移能力较差,特别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迁移,更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悉心指导。在数学中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反思”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后,对数学问题的答案和探究过程本身进行反思、评价,会提高学生的“悟”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数学迁移能力。教师要善于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在用的基础上促进数学能力的迁移。在迁移应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要及时收交和批改。在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也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要注意将学习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科技发展、人文历史联系起来,举一反三,把握知识的真谛,解释、解决生活、生产中的问题,提高探究创新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实施三案六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三案的编写应视课堂内容的需要而定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别设计,可以分离,可以一体化,可以学案、巩固案一体,教案另设等。也就是说,三案不应该是固定的、一承不变的,应以效果为前提,预习的内容可多可少,设计的问题可多可少,巩固案也不一定要每节课打印下发给学生,书上,补习题完会可以作为巩固案来使用。

二、在六环节教学中要避免过于程式化

三要素六环节 篇2

一、设计导学是前提

教师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 教师应有备无患, 不上无准备之课。备课时要有预测, 考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不同情况下学生的反应。因此备课时要备教材, 更要备学生, 还需编写导学案。

备课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备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只有在熟悉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 教师备课时必须心中有学生, ,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情感态度出发, 分析文本, 制定目标, 预设课堂思路, 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在学生现有认知基础上, 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 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 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 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导学案是教师上课的抓手, 它能体现教学的支架作用。使用导学案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 紧紧抓住易错、易混的知识点, 还要清楚该教什么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 必须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 并把教材中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 分解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 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做到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层次渐进化。

二、课中优化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根据导学案引领学生学懂学会的过程, 教师应该利用简洁而朴实的语言把知识点衔接起来, 教给学生方法, 提出相关要求。小学数学课堂基本上可以按以下“六环节”进行, 但有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灵活地调整预案, 进行巧妙地处理。

1.复述回顾环节, 一般是组员说给组长听, 花1~2分钟带过。有的课堂没有和之前所学相关的知识点, 这时复述回顾就可以忽略。例如上三年级的《年月日》时, 可以利用猜谜语导入课堂。

2.设问导读环节, 先让学生明确自学要求, 即自学什么内容, 用多长时间, 如何检测等, 然后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相信学生自己能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学生学的知识就会更加牢固。

3.自学检测环节是在学生完成设问导读后直接进行的, 也可以讲解完设问导读之后检测学生。关键看课堂的需要和学生掌握的程度。如教学《平面图形的整理和复习》时, 先叫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梳理所学知识, 然后直接进行检测, 再二人小组交流。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做到巡视全班学生, 关注学生的变化,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估摸学情但不辅导, 为接下来的学生展示环节作好点拨的准备。

4.展示点拨环节, 只展示难点、重点和学生的错题, 学生会的不讲。遇到重难点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说, 如:组员对组长说, 同桌互说, 学生说给教师听, 教师可以用“我还想再听一遍”的语言激励。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 发现有学生不懂时, 要问“你听懂了吗”。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提交全班, 解决更难一点的问题时, 可以鼓励学生到讲台上当小老师, 还要提醒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当听到学生讲不完整、讲不清楚时, 鼓励其他学生补充, 其他学生也讲不完整时, 教师就要帮助和指导学生讲清楚。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 而这里又是重难点, 这时教师就要机智地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 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5.巩固练习是建立在掌握自学检测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师要精选习题, 题型要多样, 围绕重难点。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同时设置一些奖励或比赛,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拓展延伸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不能“一刀切”地要求全班学生。让好学生“吃饱”, 把当天的知识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 或者为下一节知识作铺垫。

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 给予学生鼓励。好学生都是捧出来的, 当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时, 他会更有动力去学习。总之,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教材让学生自学, 知识让学生探索, 问题让学生解决, 结论让学生概括, 体系让学生构建,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课后反思促提高

三要素六环节 篇3

摘 要:与审判环节相比,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具有全程参与性、职能前置性和应变灵活性等三方面的制度优势。为加快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构建,应当确立程序性裁判之价值和地位,完善公检法的配合与制约机制,推动程序性裁判的诉讼化转向。

关键词:非法证据;排除对象;排除效果

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工作应当由检察机关主导,并由其他机关配合展开。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要素有四个,分别是排除部门、排除对象、排除标准、排除效果。

一、排除部门

根据《刑诉规则》,第一,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要求侦查机关补正或者作出书面解释;不能补正或者无法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第二,调查核实工作主要由侦监和公诉部门负责。对于非法证据的调查核实,在侦查阶段由侦查监督部门负责;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由公诉部门负责。必要时,渎职侵权检察部门可以派员参加;第三,人民检察院依职权应当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人民检察院发现侦查人员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的,应当报经检察长批准,及时进行调查核实。这就在制度上要求自侦部门也必须有相应的非法证据自查和排除工作机制,自侦部门必须担负起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工作。

二、排除对象

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排除对象是侦查人员违反法律程序收集的证据,即“非法证据”。新刑诉法上的“非法证据”主要是指取证手法违法而获得的证据,包括非法言词证据和非法实物证据两种。非法言词证据是指“对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刑诉规则》第65条明确地规定,其他非法方法是指违法程度和对犯罪嫌疑人的强迫程度与刑讯逼供或者暴力、威胁相当而迫使其违背意愿供述的方法,以及“刑讯逼供”一词也获得了准确的阐释,即是使用肉刑或者变相使用肉刑,使犯罪嫌疑人在肉体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以逼取供述的行为。这就使得非法言词证据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明确。可见,立法对“非法言词证据”适用绝对排除的模式,具有“当然排除”的意味。

与言词证据的排除不同,考虑到我国刑事侦查较为落后的水平,不能再生的重要证据一旦被排除就有可能枉纵犯罪,所以对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立法非常审慎,主要采用了相对排除的模式(需要注意,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实际上可以适用绝对排除原则,如《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第9条)。相对排除具有自由裁量的性质。《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14条规定“物证、书证的取得明显违反法律规定,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新刑诉法第54条规定“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刑诉规则》的表述与新刑诉法相差无几。不难看出,我国立法认为需要考量的因素有两个,涉及程序和实体两方面,即“有否违反法律规定及程序”及“是否影响了司法或审判公正”。经过对个案证据所涉因素的裁量,同时满足这两个因素并达到排除标准的,应予以排除。

三、排除标准

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标准是指對定案证据的合法性证明必须达到的程度,不达到该标准,就应当被认定为非法证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第11条规定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证明标准是“证据确实、充分”。需要说明的是,新刑诉法第53条引入的“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实际上已是我国辅助性的刑事证明标准。之所以慎重地将“排除合理怀疑”作为辅助性刑事证明标准,是为了对“证据确实、充分”起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据高检院的解读,“排除合理怀疑”是指根据查证属实的所有证据,对案件事实得出的唯一合理的结论,不存在其他任何合理的结论。这里的“合理”是指符合任何有理性的人的正常判断,“怀疑”是指所认定的事实还存在其他的可能性。就是说,“排除合理怀疑”要求对事实确信,已没有符合常理的、有根据的怀疑,使之与“证据确实、充分”形成主客观相一致。只有证据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的,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四、排除效果

检察环节非法证据排除的效果在于宣告无效。问题在于宣告无效的是非法证据本身还是非法取证的公权力行为?1996年修订的刑诉法第四十三条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但“没有明确非法收集的证据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足以阻止有的司法人员受破案压力或利益驱动,铤而走险,采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由此造成了一些冤错案件,社会反映强烈,司法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非法证据排除作为一种程序性控权方式,若仅排除非法证据本身,不使相关人员受到适当的惩罚,就不可能从根本是防止违法行为的频发。对此,新刑诉法直接否定非法证据的效力,但未简单地否定非法取证的公权力行为的效力。立法的表述是“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另一方面,《刑诉规则》第71条规定,经审查,认为非法取证行为构成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依法移送立案侦查。可见立法是间接地通过否定非法证据使其失去作为定罪根据的资格,以及惩戒相关司法工作人员来否定非法取证行为的,这将起到限制公权力与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生.《我国刑事误判问题透视》.《中国法学》,2007年第3期.

[2]童建明.《新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第77页.

[3]宋伟等.《刑诉法修正十大亮点》.《人民日报》,2012年3月9日第5版.

[4]卞建林.《我国非法证据排除的若干重要问题》.《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蒋一兵,(1973~),男,福建省闽清县人,体育教育学本科生,现为泰宁县人民检察院法警大队长。

六年级语文“六环节”教学模式 篇4

六年级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尝试,又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我们确定了六年级“六环节”的教学模式。

“导、读、问、讲、练、测”是“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它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愉悦,从而促使学生精神境界、个体品德、语文水准得到完整的提升。

第一步,导,就是导入新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具体内容,巧妙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步,读,就是学生自主阅读。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这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走进文本,因为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些语言运用的典型,学生只有直接去读文本,才能品其美,实现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交流,最终超越文本,走向学习语言的更广阔天地。学生只有与文本亲密接触,才能了解其内容,才会有新的发现,从而促使学生去探求新知。

第三步,问,就是相互问答。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间的问答,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良好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给学生积极创造相互对答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表个人见解,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活动。

第四步,讲,就是教师讲解。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学生疑难问题,教师因地制宜,酌情讲解,直到学生完全理解为止。

第五步,练,就是练习。为了巩固当堂学习内容,教师要恰当地设计一些精巧习题,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一定的熏陶。

第六步,测,就是当堂达标。根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的重难点,设计恰当的能照顾到各个学生层面的达标检测题,当堂达标测试,力争学生的学习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总之,采用“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争取让“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完善,使教学成绩有一个更大的飞跃。

“六环节”课堂教学法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接受信息,经过信息处理加工之后输出信息,再通过信息反馈,看信息掌握得怎么样,并对差错进行纠正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信息吸收、输出、反愧评价、校正差错等环节。传统教法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只有吸收和输出信息,而没有反馈和评价信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从1992年起,我进行了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实验,设计并实施了“六环节课堂教学法”,即每篇课文的教学可分为六个环节,诱导激发—自学质疑—释疑答难—教读课文—综合训练—归纳总结。

(1)诱导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地把认识指向和集中于学习的对象。

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各篇课文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导放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欲望。通常有:设疑导入法、迹语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悬念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等。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侧重介绍科学整理的说明文,语言平实,内容深奥,学生一般对学习此文兴趣不大。导入新课时,我抓住出示课题这一良机来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后,我播放了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播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录音,同学在欣赏歌曲中获得了美的享受,同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增强了阅读说明文的欲望,引起了探究本文的兴趣。

同学们一旦经过努力有所收获,就会感觉良好,产生再试一试的要求。教师抓住这种欲罢不能的企盼,给予满足,让其表现,就能持续不断地增加兴趣,使语文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2)自学质疑

每学习一篇课文,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教师稍作简要的提示,交待课文的学习重点,提出预习思考题,介绍自学的具体方法,要求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自己注音释词、分段、思考、圈点批注等,使学生通过自读初步了解全文内容,并能口头或书面提出疑难问题。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这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没有这个环节,学生就会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有了这个环节,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学生怎样学习语文及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之处。以便对学生作具体的指导,又能从学生的质中得到启发,从而验证教学设计的焉误并及时加以调整。自学质疑这一环节不仅为教读课文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学生集中注意力,自己动脑、动手、动笔读书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爱步形成自学能力。

自学虽然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实践活动,但也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主要用“三问读书法”指导学生阅读,这就是:①写什么?②怎么写?③为什么这样写?

(3)释疑答难

对学生的自学情况必须检查,及时反溃否则,学生无法判断正误,不仅知识难以准确化,而且也会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释疑答难这一环节是教师检查自学和吸收反馈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好机会。

注音、释词等一般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对于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也并不是有问必答,有的作出明确解释,有的只提供解答的线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答案,有的让学生讨论切磋,统一认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是随问随答,而是将问题纳入自己的教学程序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全体同学共同研究解决。如学生在自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提出,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为什么要用《我的叔叔于勒》做题目?这些问题正是教学本文的难点所在,是教师打算在教读课文时解决的,当时我暂不给予答复,在教读课文时才加以研讨、分析。这样,教师可以有的放矢,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使学

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

(4)教读课文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自观其它类似文章。”在教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目的的要求,有所侧重地讲解一两个问题或分析一两个段落、层次,让学生每课都有收获。教读要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学会读书的方法。这一环节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向知识的深度广度进行探索。我们认为,教师的讲解分析应点到即止,切忌条分缕析,更不能越俎代疱,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练。

例如,《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我从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行文思路入手来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利地突破了前一个重点。在学习另外的议论文时,则让学生根据议论文的这一结构特点去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即使学生掌握了划分议论文结构的方法和能力,又避免了教学上的千篇一律,面面俱到。

(5)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知识具体化,形成新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发展的环节。教读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作围绕教读内容精心设计的读写听说的训练。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在教学主要应该抓好两件事:一是应讲清基本概念,二是要精心地安排练习。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练”,而不取决于教师的“讲”。所以,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用在组织学生大练语言基本功上,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目的。

练习的主要类型有: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评价性练习、辨析练习等。例如,教读《我的叔叔于勒》后,我除了让学生做课后的部分练习外,还增补了下面的练习:

1、口头作文。以《如此骨肉情》为题评菲利普或菲利普太太的思维性格。

2、摘录小说中描写自然环境的两个句子,指出其作用。

3、下边一段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活动?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4、作者在小说结尾处,安排了一个“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这是否多余?围绕着十个铜子,几个人物作了怎样的表演?指出这个细节的作用。

这些练习,巩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写作特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此外,还结合课文教学进行仿写、改写、续写、缩写、扩写等形式的写作训练。这种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课文,而且又是一种很好的“供材料作文”。写作训练一般安排在课内完成。作文评改采取教师重点批改、学生自改、互改、集体评议等方式进行。

(6)归纳总结

这是指导学生巩固学习效果的一环。可以让学生对照学生目标,看看哪些目标达到了,哪些目标尚未达到;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学得进行归纳、总结、深化和提高,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六个环节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前后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六环节

课堂教学法”在组织教学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材实际加以变化。有的课文可自学为主,有的课文可教读为主,有的课文可以练代教,总之要因文而异,灵活运用。

初中语文六环节教学法探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语文教师针对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六方面的尝试,其具体的做法是变原来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引入新课、讲授知识、课堂小结、巩固练习)为创景设问,出示目标;学生自学,个体探究;小组互学,合作探究;教师导学,交流探究;当堂训练,检测反馈;学生总结,评议回味的“六环节教学法”。教学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中心,以提高课堂的最大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以学论教的原则。[1]其具体操作如下。

会议通知六要素 篇5

1、参与人员

参与人员又叫与会者,就是参加会议的正式成员,但有时也需要列席者。

2、会议名称

正式会议必须有一个恰当、确切的名称。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会议的名称要求能概括并能显示会议的内容、性质、参加对象、主办单位或组织、时间、届次、地点或地区、范围、规模,等等。

会议名称必须用确切、规范的文字表达。它既用于会前的“会议通知”,使与会者心中有数,作好准备;又用于会后的宣传,扩大会议的效果;更用于会议过程中使与会的全体成员产生凝聚力。

大中型的会议名称被制作成横幅大标语,置于会议主席台的上方或后方,作为会议的标志,简称“会标”。会标必须用全称,不能随意省略,以免不通,产生误会。

3、会议议题

议题是会议所要讨论的题目,所要研究的课题,或是所要解决的问题。议题必须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又必须具有明确性和可行性。会议围绕这样的议题展开讨论、进行研究,才容易取得共识或最后表决通过。

每次会议的议题应该尽可能集中、单一,不宜过多,不宜太分散。尤其是不宜把许多互不相干的问题放在同一会议上讨论,使与会者的注意力分散,不利于解决问题。

有些重大的代表会议,先由代表提出“提案”,由秘书或秘书处汇总。再提交主席团或专门的“提案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才能成为列入会议议程的正式议题。

4、会议时间

会议时间有三种含义:

①指会议召开的时间;

②指整个会议所需要的时间、天数;

③指每次会议的时间限度。

5、会议地点

会议地点,又称“会址”,简单的说就是在哪里开会。

选择会址,要考虑会场设施、交通条件、安全保卫、气候与环境条件等因素。

6、会议其它要求

如,着装规定,需要携带的物品,到哪里领取会议材料等。

上述6要素,在下达会议通知时,必须明确清楚,这样才能保证会议的正常进行。

创新六要素 篇6

1、团结,确保全体员工的兴趣和行动都以企业的主要目标为中心,以便于任何一名员工都能识别出一个可能有用的想法并做出积极反应。为节约支出而团结一致在美国航空公司是那样的深入人心,以至于提供咖啡壶盖建议的飞机乘务员丝毫没有怀疑,如果她的想法能够节约费用,一定会受到公司的欢迎,而且她的提议也会受到奖励。

2、自发活动。创新力的发挥依赖于员工自发的、为工作而工作的内在动力。为了激发自我创造的行为,企业所要做的仅仅是释放已经存在的东西,制定一个能够响应员工想法的有效制度,这种制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影响到每一个人;便于操作;坚决贯彻到底;保存相关书面资料和以内部动力为基础。

3、非职务行为。员工的很多创新行为都是在企业没有直接且正式的支持时发生的。

4、意外发现珍奇事物的本领,

管理资料

一个偶然的新奇发现需要幸运的意外事件和敏锐的洞察力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5、多种激励因素。同一个人在做不同的事时,可能需要不同的激励因素。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时,更可能需要不同的激励因素。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为他的员工提供机会,使他们能把自己受到的激励和这些激励的效果告诉其他人。6、企业内部交流。一个企业的创造潜能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大而迅猛增加,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体制去促进员工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提供机会让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火花的话,这些潜能将永不会实现。每一个企业在实施它计划好的活动时,都应该建立交流所必需的渠道来支持这些活动。比如,为那些通常不能在一起相互交往的员工提供见面的机会;确保每一个员工能够充分地理解企业的行为,从而能够利用企业的资源和专门知识;创造一个新的组织优先权:所有的员工应该懂得对信息请求快速反应的重要性和从其他员工那里得到帮助的重要性。

三要素六环节 篇7

一、自主学习, 注重课前预习环节

教师将备课时做的导学案, 在上节课结束时发到学生手中, 学生按导学案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导学案的编写灵活多样, 通过导学案帮助学生如何自学, 如何抓住内容的重点。除了熟悉教材内容外, 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自学的自觉性。

例如:染色体变异导学案。

【预习部分】

考点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 种类。主要有4种:增添: ( ) 、缺失 ( ) 、倒位 ( ) 、易位 ( ) 。 (2) 特点: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 ( ) , 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

考点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种类。 (2) 染色体组的概念。 (3) 说出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例举常见的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生物及其特点。记忆单倍体的概念, 单倍体植物有何特点。

二、合作交流, 含组内交流、成果展示、拓展延伸三个环节

(1) 组内交流。依座位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小组 (6人为宜) , 要求学生把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相互作评价, 划出自己对组内其他成员的评分, 相互对照完成自主学习的差异。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多种形式的组内交流, 如常见的讨论式。通过这环节, 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的主要内容, 发现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不足。锻炼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能力, 寻找差距, 弥补差距。

(2) 成果展示。各小组评分最高者总结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存在问题。在展示中对于前面已经提出的方面不再复, 以节约时间。采用的交流形式不同, 展示的成果也不同, 这时教师把学生提到的不懂的问题列到黑板上。例如, 我在本节教学中遇到一个问题:基因突变有三种形式:缺失、增添、替换, 染色体结构变异有四种形式:缺失、增加、移接、颠倒, 能否用图示的形式把两者的关系画出来?这是我在以前教学中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因为两者存在一定联系, 可以反映到图上, 学生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彻底理解了。

(3) 拓展延伸。学生有困惑, 教师必解答。列到黑板上的问题, 教师得一一解释。除了黑板上的问题外, 教师对本节中的重难点, 以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 皆作为本环节的内容进行拓展讲解。比如, 染色体组概念的辨析, 单倍体与多倍体的区分,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例如:

(1) 染色体组满足的条件:a.非同源染色体、b.形态及功能各不相同、c.控制生长发育等。要能反映到图上, 尝试判断以下两种情况生物体内有几个染色体组:

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 基因型为bb Cc Dd的个体, 上面的哪些图能表示, 哪些不能?

(2) 多倍体认识的前提: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3)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 所以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生物体是单倍体。这样, 能理解单倍体生物为什么可能含几个染色体组, 也能理解“含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是单倍体吗”的问题。

三、总结反思, 包含当堂检测、自我思考两个环节

(1) 当堂检测。这一环节, 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选择有针对性, 难度适中, 突出重难点的题目, 检测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掌握的情况。最好选择学生手中已有的资料, 这样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也有利于学生记录笔记。如果采用多媒体形式, 不利于部分视力较差的学生。我在本节检测选了几道题。

(1) 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M、N、O、p、q五个基因, 如图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 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的是 ( ) 。

(2) 某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12条, 是三倍体, 如图表示其正常体细胞的是 ( ) 。

(3) 用马铃薯的花药离体培养的单倍体植株, 可以正常地进行减数分裂, 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 形成12对。据此现象, 可推知产生该花药的马铃薯是 ( ) :A.二倍体、B.三倍体、C.四倍体、D.六倍体。

(4) 三倍体无籽西瓜 (基因型为AAa) 是不可育的, 为使三倍体无籽西瓜可育, 所需要的操作及产生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分别为 ( ) :A.秋水仙素处理AAA:AAa:Aaa=1:3:1、B.授以普通西瓜花粉AAA:=1:4:1、C.秋水仙素处理AAA:AAa:Aaa=1:2:1、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AAA:Aaa:aaa=1:2:1.

(2) 总结反思。多媒体上展示本节课的主要三维目标, 让学生进行总结反思, 对达标的打“对”, 不达标的打“?”, 其他方面需查资料补充的打“查”。比如: (1) 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对) (2) 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 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 (对) (4) 通过具体实例、概念的辨析, 认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之间的关系。 (?) (5) 用图解、事例和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多倍体和单倍体育种。 (对) (6) 染色体数目变化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查)

奖惩机制完善六要素 篇8

脑要清——充分认识完善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在企业中,有效地组织并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管理的重要职能,其中又以人力资源的管理最为重要。在人力资源中,又以怎样激励人最为关键。因为人是企业的主体,人的因素第一,所以企业领导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完善和正确实施奖惩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因素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服务于经济活动出发,进而增强完善这一机制的紧迫感。

对于企业来说,正确有效地实施奖惩机制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效益。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对员工的激励研究中发现,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这就直接使激励的效果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可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采取一项合理化建议奖(包括物质奖和荣誉奖),结果当年就收集到165万条建设性建议,平均每个职工有31条建议,为公司带来了900亿日元的利润,相当于该公司全年利润的18%;三是可以广开才路,集结各方“神仙”。

一个企业,奖励机制完善并实施得法,员工气氛就会融洽,企业就会正气上升,就能把有才华、企业急需的各种人才吸引过来,长期为企业效力。“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企业亦然。

眼要明——强调奖惩实施的及时性

“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司马法·夭子之义》)。意思是及时进行奖赏,是为了使士卒很快得到做好事的益处。就地执行惩罚,是为了使士卒很快看到做坏事的害处。如果对一个见义勇为的先进人物拖了一年半载再来报道,就会失去新闻价值和共鸣效应。

同样道理,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随时都有可能为企业做出特殊的贡献,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事例。如果领导耳不聪、目不明,不能准确及时表彰奖励,或一律拖到年终再来总结表彰,就会削弱先进的典型性和奖励的鼓动性。即使年终得到了奖励,他们也会觉得“早就应该了”,因而失去表彰奖励的应有作用。同样,对实施惩罚也要做到及时,才能使不良行为和歪风邪气及时得到抑制,让人们在邪恶面前激起憎恨,使人们在惩治不法行为中增强制度观念。因此,及时准确地捕捉有利时机实施奖惩,不失为体现企业领导策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心要正——坚持奖惩对象的客观性

奖惩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领导在实施奖惩时一定要出于公心,做到对单位、个人、社会、家庭都负责。

一方面,奖惩要公正。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为标准,搞有亲有疏,上宽下严,该罚不罚,甚至曲解事实“变罚”为“奖”。对先进者,有“过”时迁就照顾而不惩;对后进者,有“功”时抱以成见而不奖;对于领导“关系”密切者,拿奖励作交易,“喜而谬赏”;对“爱与领导抬杠”、“闹别扭”者,“怒而滥刑”。凡此种种都是极为不对的。失去公平衡量的尺度,奖惩在管理机制中就很难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奖惩要准确。以企业奖惩制度为依据,做到罚有根,奖有据。“当赏不赏是为沮善,当罚不罚是为养奸。”不严格按章实施奖惩势必造成奖之不准,罚之不当。如在实施奖励时凭印象、摊名额、拉平衡、求“皆大欢喜”,搞一团和气;惩罚时或是滥施处罚,或是不敢较真,把当罚不罚与关心部属混为一谈;或出现问题“绕道走”,不敢奖不敢罚;或片面强调领导“权威”,随意曲解奖励标准,以个人好恶定乾坤,这种奖惩的不准确性往往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模糊是非观念,往往会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干群关系紧张,往往会由此导致企业的其它制度措施无法落实的连锁反应,因此不可等闲视之。

度要准——把握奖惩数量轻重的合理性

奖惩的数量、轻重一定要把准一个“度”字。为此,必须抓住“三个环节”:

一是论功行赏。防止太多太滥。滥赏滥罚实质是管理无度的表现。奖励的程度要以贡献大小为依据,对重贡献者实施重奖,对轻贡献者则要轻奖,轻重有别,才能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人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为社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是杜绝平摊,防止平均主义。奖励拉平衡,奖金平均分,“有饭大家吃”,就会失去奖励的作用,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是防止“物化”。不论表现好坏,其奖惩的方法一律用“钱”,或发给奖金,或给予罚款,认为只有用“钱”来实施奖惩是最有效的办法是很片面的。奖励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惩罚应以批评教育为主,罚款为辅,不应该重蹈“金钱万能”的覆辙。

行要果——注重奖惩终端的有效性

实施奖惩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否则就失去奖惩的意义。姜太公曰:“杀一个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个而万人悦者,赏之。”说的就是只要达到杀一个而三军震动,赏一个而万人高兴的效果,就给予奖惩。因此,作为企业的领导一定要重视奖惩实施的有效性,一切从效果出发。

首先,奖励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以能调动积极性为前提。物质奖励是用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精神奖励是用以满足“心理上的需要”,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两种形式都是必要的。物质是基础,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所以人们关心切身的物质利益,这是必然的,没有适当的物质奖励,员工的积极性难以持久。但人不同于动物,不仅有生理上的需要,也还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需要。争先进、当模范、上报纸、戴红花、虚荣之心人人有之。在一定条件下胜过生理需要,这就要求企业学会树典型、立标兵,开展心理攻势,卓有成效地搞好精神奖励。此外还有综合奖励。这是集精神与物质于一体的效果颇佳的奖励方式,主要是与提升使用直接挂钩的奖励,这种奖励对突出贡献者效果最佳。

其次,惩罚的等级要合情合理,以教育员工提高觉悟为原则。惩罚的等级形式很多,诸如批评、检讨、处分、经济制裁、法律惩办等等。但对员工的惩罚一定要采取谨慎的态度,特别要考虑违纪者的行为动机和造成后果的影响程度,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灵活处置。比如,同样是发生生产事故,一个是因亲人死亡,过于悲伤,或亲人病重,缺钱医治,情绪低落,造成操作失误引起事故的,有其特定原因,应从轻处罚;而对一个玩忽职守造成生产事故的,虽然损失程度与前者相同,则应从严处理。这样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惩罚的方式上,也要注意灵活性,应根据过失的大小与在群众影响的范围以及个人的个性、素质、承受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虑,来确定是采取或口头、或书面、或个别、或当众惩罚方式,做到既不夸大事实,又不掩盖问题,既能教育本人,又能教育大家,以保证动机与效果的一致性。

气要顺——重视奖惩前后的言理性

一方面,奖赏的目的是为了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但典型宣传不能一阵风完事,而应进一步培养教育、帮助完善。要教育被表彰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发扬成绩,更上一层楼;同时要教育大家学先进要学长处、学优点,不要求全责备,或恶意孤立。要帮助先进典型解决难题,克服不足,使之不断成熟。

另一方面,惩罚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不是要一棍子把人打死。实施惩罚时必须

克服“以罚代管”的现象,惩罚前要先谈心教育,安民告示,讲明不良行为的危害,让受罚者思想上有所认识,心理上有所准备;一旦惩处宣布后要进一步做好疏导工作,做好跟踪教育;在其没有正视问题之前,不能疏远他、孤立他,而要亲近他、教育他,促其猛醒;在其正视问题之后,要帮助他改正缺点,悔过自新。必要时还应将不良行为的危害和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通报,使大家引以为戒。以达到处分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

实践证明,只要奖惩及时、准时、客观、公正、合情、合理,工作到位,教育到家,那么无论是奖是罚,在员工中都能气顺人和,心情舒畅;在单位中都能环境宜人,事业发达。

上一篇:让农村孩子也能说会道下一篇:暑假记事日记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