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精选7篇)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0-7-23来源:《中华现代教育》2010年2月第49期供稿文/韩 文
[导读]本文首先从中学数学课程教育目标、中学数学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在中学数学实施“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会学习主线,立足于课堂,通过“目标导学、自主探究、交流点拨、建构拓展、效果评价”五个教学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1、高标准、高质量深化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多方位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教研活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3、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课堂教学规范严谨、科学有序,课题、教学研究有一定的特色和成果。
4、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课标所要求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5、确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情况作为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关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关注教师的行为,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等。
四、“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1、数学教学模式的选择,是决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很好地学会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关键因素。《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在此理念下,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和情感性目标上,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上下工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各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创新,才能针对当前课程及教学内容选用恰当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因材制宜地调控和综合运用最优组合模式,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课型选择不同教学模式。主要抓好三点:
(1)课堂的空间管理。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2)课堂的时间管理。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课堂的行为管理。教师每一节课必须有规范的例题示范板书,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3、在教材使用中,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先从整体上把握重、难点,再从每个知识点每个课时上做文章。不但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不但要遵循课本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挖掘教材,整合教材,使课堂教学设计更适合自己的学生。
4、课堂上“三为主”的体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文化课的课堂上。实际上素质教育的重点在课堂,难点也在课堂。认真贯彻课程标准,落实课程实施方案,抓住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每节课教师点拨和学生学习的有效度,提高课堂有效性,使课堂效益最大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等于抓住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关键。
“三为主”体现在课堂上,要求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二者不能偏移,相辅相成,才能珠联璧合。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既要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会学习为主线,又要体现思维和训练为主攻。
“三为主”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你教会学生什么,而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关注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猜想与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质疑,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解题策略等。这既对学生目前负责,也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
“三为主”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努力做到变教为诱,变学位思,以诱达思,让教会变为学会,以学促教,以教导学。还给学生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发言的权利,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天地。
“三为主”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努力为学生高效学习创造出和谐、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交流者,当好学生的促使者、评价者和激励者。
“三为主”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努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好反馈与即时备课的关系,处理好反馈与及时评价的关系,让多向反馈贯穿课堂的始终,抓住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基本经验不放松。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习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这是建构主义的普遍共识。
学习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构建, 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 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发生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生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计划。此外, 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 在此过程中, 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构建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两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是围绕呈现不同侧面的情境所获得的认识展开的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助学习。在小组讨论和代表交流过程中, 学生代表的观点在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建立的社会协商环境中受到考察和评论, 同时每个学生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二、三大教学思想支撑
先学后教、互查互助、教学公平的思想支撑起“两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中的任何知识教师都不要急于先讲, 而是先提倡学生自学, 再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 小组不会的通过全班讨论来解决, 教师要退到最后一步。一堂课老师讲多少时间不要硬性规定, 要根据教材的难度和学生基础来定, 如果学生自学能够解决80%, 老师就要讲20%;如果学生只能自学20%, 老师就要讲80%。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组交流”之后的“教师答疑”, 不仅要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究所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类知识最好的方法。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首先要强调学生的互相学习、相互督促, 然后才是相互帮助, 有问题才帮助, 无问题不帮助。有些老师动辄让学生“讨论讨论”, 但讨论的目的性不明确, 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效果不好。所以讨论的目的、时机、形式、效果非常重要, 不然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增加学生课后的负担。
当然我们不仅要注重教育起点的公平, 更要注重教育过程的公平。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如果教师只关注好学生而忽略学习困难的学生, 就会使这些学生越来越差, 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对于不会的学生要及时帮助, 只有这样, 才能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三、“二五”式教学流程
“两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分成两个时段, 第一时段为课堂核心时段, 第二时段为课堂辅助时段, 第一时段五个环节, 即“小组讨论→代表交流→教师答疑→能力拓展 (精题精讲) →评价提升 (精题精练) ”, 第二时段四个环节就可以, 即“小组讨论→代表交流→教师答疑→精题精练”。这种模式即两时段下的“讨论——交流——答疑——拓展——提升”, 简称为“两段五环节教学法”。
教师将课堂知识设计成两个大问题和若干个子问题, 一个时段一个大问题,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带着教师设计的大问题和子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教师在巡查中整理出小组讨论中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小组讨论”环节, 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将知识转化成问题的设计和学生课堂讨论中疑难问题的整理。
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 进行“小组讨论”环节中存留问题的讲解。基础性问题, 由学习困难生进行全班交流;思路性问题, 由学习中等生进行全班交流;总结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 由学习优秀生进行全班交流。“代表交流”环节, 教师的智慧在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及时评价和设计培养。
教师对“小组讨论”和“代表交流”中, 解决不了的问题, 进行集中答疑。“教师答疑”环节, 教师的智慧在于讲解的简练和语言的干净, 忌讳啰嗦和重复。
教师设计最能覆盖本时段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典型例题, 一至两道, 进行精题精讲, 拓展学生能力。“精题精讲”环节, 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对例题的设计。
教师将学生练习题进行难易程度的分类后, 再分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 可以建议学习困难生做知识再现题, 学习中等生做知识再现题和例题翻新题, 学习优秀生做例题翻新题和思维拓展题。“精题精练”环节, 教师的智慧在于课前对练习题的分类。
中学化学“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各个环节上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完全抛弃包办代替, 心甘情愿将课堂还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 是一种由学生主动参与, 在小组讨论和代表交流中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督促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的教学模式。“两段五环节”教学模式, 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互助提高, 而且是学生个性和人格上的互相影响, 这种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表达、交流能力, 增强了学生思维碰撞、展示锻炼的机会, 发掘了学生诸多方面的潜能,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有效学习时间, 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 达到了教学相长。
摘要:通过有效教学的课堂重建改革, 逐步形成了适应本校实际的中学化学“两段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体现出了让问题激发兴趣、问题发展兴趣、激励稳定兴趣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五环节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操作
第一环节:自主预习
在学新知识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课程内容的要求,拟定预习知识要点,发放导学案。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首先独立完成预习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找准可理解知识点和不能理解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听课带有问题,从问题中使学生获取听课的动力和积极性。当然,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对自主预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
第二环节:质疑反馈
质疑反馈是“五环节教学”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要让自學、探索、尝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可以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提问、检查预习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采取“硬性规定”的办法,即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每个小组至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班集体至少形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3)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学生提问、质疑的“绿色通道”,公平善待每个学生的问题,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同时,要多方位“诱导”学生关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使用精准的暗示语,让学生心中酝酿出有价值的问题。
(4)教师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去芜存菁,化繁为简,归纳分类,并且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书写在黑板上,以便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所谓“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老师在黑板上归纳整理的疑难问题,交给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的探究性学习,以求解决个体存在的问题和共性问题。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不但有了潜心的思考,而且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尤其是学困生在辨析争论时,能与其他同学的见解达成一致,使之产生学习上的成就感,增强了信心。
第四环节:精讲点拨
学生自学过程中不是任何新知识、新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辨析和甄别,抓住学习的“瓶颈”问题,进行精讲点拨,为学生排忧解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困生,多为他们提供与教师交流的机会。如提问、用小纸条与师生交流、用小黑板呈述自己的见解、板验等方式;
2、教师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以优质高效为目的,切忌泛讲、满堂灌,要启在迷茫处,问在关键点,导在航道上,指向优化时,力求课堂时间高效化;
3、课堂新授还应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同时重视现实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五环节:学以致用
点拨之后,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本课习题,进行相应的巩固性练习。习题的编排要有层次和梯度,习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趣味性、创新性。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易混、易错、易漏的概念部分要进行强化训练,使课堂练习体现出本节课更多的知识点。
二、“五环节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精编导学案,确保课堂高效。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钻研教法学法,要充分体现以问题为主线,抓住双基目标,让学生的活动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面对导学案中的梯度化、序列化的问题,指导学生努力思考,用心钻研,小组合作,全班质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生出了许多新的知识,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学会数学”办成了“会学数学”,“要我学习数学”变成了“我要学习数学”。这种课程的再造,实际上还给了学生一片数学的蓝天。
2、合理建构学习小组
(1)建议采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编排方法,,坚守“任务分割,成果整合”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力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实现资源共享,力求做到小组合作有序、有效。
(2)积极创新小组评价机制,杜绝为评价而评价,应做好“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千万不要打击学困生,要给他们温暖、关怀。
(3)选好小组长,用好小组长。担任组长的同学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但一定是责任心强、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充分发挥学习小组长的管理、组织、检查作用。
3、作业的布置做到“精挑细选、分层布置”,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为此,建议执行“三布置三不布置”的原则,即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4、由于课堂容量大,节奏快,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和学后反思这两项工作。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参与者、探究者。”正是基于此,“五环节教学法”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反馈质疑,带着问题进行合作交流、探究提高,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它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学生真正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李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教学模式.中国人事出版社
【摘要】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当前教育工作者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为此我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初探”、“质疑”、“论难”、“解惑”、“拓展”。实施“五环节”教学主要目的是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增强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五环节课堂教学创新
新课程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席卷了中国的教育战线。如何接受新的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如何进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等,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我们认为:要在短时间内转变教师的观念,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运用新的理念,不断的改变教与学的行为,大面积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必须给定教师一个“渠域”,使其在这个设定的范围之内,一定条件的限制之下不断的摸索、尝试、理解、感悟、创新。为此,我设计了:“初探”、“质疑”、“论难”、“解惑”、“拓展”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尝试。“五环节”教学适用于语文、数学、科学、品德、社会等科目。
首先课堂之始教师应创设一个情境,或激发一种情趣、制造一个悬念、引发一种欲望、提出一个要求,然后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初探”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初”为首次,“探”:未知者探、求知都探,“初探”二字,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对象”、教学活动的“第一时间”。限制了教师“教”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机会。“探”有所“获”,“探”遇“不解”。所获变为“知”,“不解”则成“疑”。故,“初探”为“质疑”之“基”。“初探”在教学中呈现的形式与呈现的时段:课前预习、第一课时的学习、课始的读文、质疑不完整时的再读文和再观察。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之中,在一种情趣和欲望的驱动之下,带着一个目标或一定的要求,结合预习时的初步印象去阅读课文,充分的与学习内容自主的接触。认真的、广泛的在文中读、品、悟、探,探得已知,发现“不解”产生“疑问”,激起求知欲。把知道了的,懂了的,和半知半解的,完全不懂的,(字、词、句、意、修辞、写作等)用不同的标志标出来,准备与同学交流和提出质疑。一般来说情景的创设导语和初探控制在五至八分钟。再如,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很欣赏白鸿胜老师一句话:“数学课没新课,数学课就是复习课”,我们的教材设计就是:例题―习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例题,学生做练习。我认为现在的教学在教师导入后,就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读例题、看插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经验,自己分析、推敲,哪些地方或哪些步骤懂,算理是什么,哪些地方不懂,记下来准备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并提出质疑。由此可以想见,不管是哪一种学科,只要坚持以学生为第一探索者,探索过程中的发现,就是直接的收获者.疑问与不解就是第一发现者,疑问发自内心,求知欲望、学习动机就会来自内在,这与教师提出疑问或教师引导发现的学习方式是不在一个层面的。
“质疑”是教学的“第二环节”,初探生成“疑”,有“疑”必激“思”,“思”则欲求“果”。故,此环节中,师生就应互动,广集学生“所获”、广集学生“所疑”、“广激”学生的求知欲。有一句话说的好: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环节正是此意。同时“疑”来自学生,它是初探的结果,是学生内在四位的症结,求知的欲望是自发的,不是教师所设,不是教师所问,不为外界信息所激。因此,不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哪一门学科,在初探结束后,要广泛的收集学生探索的结果。(广泛是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教师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首先要收集学生知道的、懂了的,同时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让学生想说站起来就说不要受教师指名约束),然后激励学生进行质疑,诉说自己的困惑,教师一一板书并整理,如学生的质疑不能是知识点完整的突现,从知识点到层次上有遗漏或有差距,教师要组织学生再探、再读、再观察。同时别忘了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质疑的干将。如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层次深,文理新、修辞写作异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引出或提出,本教学法不否定教师的教学功能与作用,而着急要限制“教”的行为,突现“师”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把教学的疑点全部的挖掘出来。本环节以十分钟为宜。
“论难”是教学的“第三环节”,遇疑则成“难”,遇难必求难,求解先求己,再探、深思、悟其理,不得其解应交流,师生互动抒己见,同学争论激灵感,取长补短解全难。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论难的主角,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当全部的疑点列举板书后课程即进入论难环节。如语文课教学时针对疑点首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解说,教师的作用是把握知识点(疑点)理解和挖掘的程度,进行组织与引导。最佳的效果就是引导学生进行争论,使学生间,师生间在交流、互动中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疑点、问题在交流、争论中得到认识、理解、意会、接受。当然如有文理、情感较深的内容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必要时教师要描述、阐解,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从知识、情感、到写作方法融会贯通。语文的“论难”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关键部分,精彩时段,教学时间一般应掌握十五分钟左右。
在数学课的论难中就与语文课不同。首先是语文课的知识点比数学的多的多,数学课的知识点不多,但知识的连贯性、逻辑性比较强。对于优生来说可以是“一语道破天机”一点即通。但是对于“待进生”来说就不行。因此数学的“论难”一定要注重知识的层次性、逻辑性、步骤性。一步一步的来,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说出为什么,说出算理来。“论难”的环节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一定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扫描,学生的全员互动,特别注重“待进生”的言论与见解。避免只重课堂气氛和“现象效果”只重优生,“冷落”待进生,致使待进生的知识出现“包生”(外熟内生)现象,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论难”、师生互动,使学生把新授的内容(例题)在论中融化接受。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讲例题,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经过自己大脑风暴的过程,知识的形成是经过坎坷曲折得来的。因此,对知识的认识、理解更深,掌握的就更牢,知识的前后联系就更紧。基础层层牢实。
“解惑”是教学的“第四”环节,“论”中求解,论中消“结”,论中解“惑”,反复论证得其法。症结一解,惑全消,融会贯通理成条。自己的见解自己说,发现的规律自己结。学得苦,记得牢,听、说、读、写没白操,努力收获乐眉梢。师生同参与,教学互相长。在语文教学中“论难”和“解惑”一般是同时进行的。数学课就必须有归纳结论、归纳方法、总结规律和实践性练习、巩固性练习两个步骤。因此要求教师在这个环节中组织、引导学生归纳方法,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然后采用或设计一些相近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实践性练习,在此过程中既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得到检验,又可以查漏补缺,对学生出现的细节问题再次弥补与校正。保证学生知识的全面性、正确性。操作的过程中除看结果外,活动的方式要突出学生的口头表述,从表述中体现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理解程度。课堂上由于时间的因素致使学生的活动参与量受到限制,因此应采用同桌互述、小组互述、班上表述的形式来进行,给学生提供了活动、展示的平台,学生把自己习作、思维的过程讲给别人听,得到别人认同的同时,既获得成功的喜悦,又助长了学习的自信与动力。
“拓展”是教学的“第五个环节”,“探”得清楚,“质”得准确,“论”得明白,提个高度,验验学习程度,放飞学生的思维,拓展知识的深度。留给学生一个悬念,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留给学生一个课题。
“五环节”教学中教师是合作者,引领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激励评价”要贯穿始终,走下讲台,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放下教师的架子,去掉课堂的严肃,解放学生的顾虑,使课堂变的宽松和谐,说错没关系,想好了再来,学生敢想敢说,精力高度的集中,思维积极的运转,气氛紧张而愉快,热烈而有序。教师是孩子中的 “大孩子”。
“五环节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在质疑、论难、解惑的过程中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的语言,相互评价,相互激励,携手共进。
“五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肯定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限制了教师“教”的行为,创设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尝试中理解、尝试中改变、尝试中发展、尝试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05)
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本次“有效教学模式”的培训学习,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环节一: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先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从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区分教材中的主要内容、难点和重点问题,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只有带着目的听课,学生才会有充分的准备接受课堂教学,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所以在学习时,学生有必要提前预习新内容。其实不仅是学生需要预习,教师更需要“预习”,备课就是教师的“预习”。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总结经验的过程,只有不断收集资料,不断处理教材、确定教法,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备课不仅是讲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环节二:课堂学习。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带着问题,集中精力去听老师讲解,就能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理念等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环节三:课后复习。大教育家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这都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复习。课后复习的目标任务是:查漏补缺、夯实“双基”、提高能力、促进发展。在获取新知时,学生一时间难以牢固掌握,有的可能还属于“夹生饭”,这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复习,加以巩固和消化。同时,利用复习,还能重新构建和巩固单
一、零散的知识,使其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
环节四:作业检测巩固。作业既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课外延伸,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业是对知识掌握的反馈,是学生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促进心理能力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作业,巩固和深化已学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抓住重点问题,不能脱离课堂知识,不能漫无边际,要有针对性。同时作业量不宜过多,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要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作为新课标下的数学练习设计,应体现它的效率,突出现实性、发展性和活动性。
实施方案及说明
一、课堂改革的宗旨
为适应新课程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决定探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此次改革,以“人本教育、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革课堂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过程为载体,以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与高考目标的有机统一。
2010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我校即探索出“七环节”教学模式,结果一年多的实践,为了便于操作,我校由升华“七环节”为“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二、五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说明
“备课、上课一体化、教与学一体化”的五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用学案和预案代替了教案。以“学习周期”为基本单位,将一个周期切分为五个时段,明确了每个时间短属性,成为备课、上课的五个环节。五环节是:
1、展示目标,2、自学探究,3、合作交流,4、精讲点拨,5、巩固检测。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的“目标”、转化成“问题”形成学案;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实施学案。学习周期因人、因内容而宜,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十几个课时。这个教学模式是比较固定、相对闭合的程序,一个周期内几个环节必须要有,顺序固定,周而复始。一般情况下,程序的几个环节在学习一个知识单元的整个过程中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现,但不一定在每节课中都体现出来。一个环节可以是一节课,可以是几节课,也可以是几分钟。每个环节有特定的任务和学习方法,不能随意改变。单位时间内,紧扣任务,周密安排。三、五环节学案性教学模式具体操作要求及说明
(一)备课阶段 目标引领
即确定一个学习周期的学习目标。确定目标要求:
(1)、在备课之前,要求所有教师要熟悉或基本熟悉教材知识体系。
(2)、通过各种途径,或调查,或座谈,熟悉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接受水平
等,充分听取学生意见。
(3)、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本周期的学习目标。要求:
A、确定知识目标。不同学科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学科篇章知识点相对而言比较单一;不存在确定知识点的问题;有的学科知识点比较博杂,尤其需要确定,不能有什么就学什么,否则以后的诸多环节就是低效甚至无效劳动。
B、依据知识目标的教育功能,确定其它目标。知识的差异性,决定了过程和方法的差异性,方法过程的差异性,决定着能力目标,决定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方式和培养目标。既是教教材,又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的目标是知识目标,用教材的目标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目标转化成适当的问题,成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案。转化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问题要有层次性,应包括基础问题、探究问题、提高性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基础问题是供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探究性问题是合作交流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性问题是综合性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适合在班内交流解决。
在明确目标,把目标转化成问题的基础上完成预案。
(二)师生互动四环节
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自学学案,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并把解答结果写在学案上,学生自学课一定要有专用的时间,可以在课下,也可以在课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教师给学生发自学学案,并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包括相应的自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也就是教师需要讲解的知识。
(2)、教师设置恰当的导人情境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视具体情况确定有无)。
(3)、学生根据自学学案上的要求,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和工具书,自我完成学案要求的项目。
(4)、将思考结果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新发现的问题记录在相应的位置上。
(5)、坚决反对不经过自学就直接进入交流的课。自学是交流的基础,交流是自学的深入、拓展和提升。
合作解疑
(1)小组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每6人结为一组,进行交流。
A、相互检查识记性知识
B、小组内交流思考结果,纠正在自学中得出的思考结果中存在的可能出现的错误,达成共识。
c、小组内交流在自学中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在学习中自己发现的新问题,在交流过程中继续解决。
D、将组内结果和问题进行整理,以备在班内交流。
(2)班级内交流
.
A、组之间各派代表相互提问回答识记性知识
B、组之间各派代表交流组内对于问题的思考结果,相互纠正。
c、组之间派代表交流组内在交流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在交流中新发现的问题,在班内求解。
D、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相机点拨,开启学生思路。对于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要及时肯定;对于小组讨论中存在认识差异的问题,由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再去阅读教材,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意见供学生参考,取得共识;如果还不能解决,作为课下思考题,留待下节课。精讲点拨
(1)教师总结包括内容:明确交流结果,强调本周期学习目标,评价学生在本周期学习行为,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2)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进行点拨,解释。全面完成学习任务。
巩固拓展
每一个知识单元章节学习过程结束后,必须要有巩固拓展。
(1)、口头检测,组内相互提问,侧重于知识的记忆理解
(2)、口头检测,班内相互提问,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联想。
(3)、试题检测,用教师在备课中设计的检测题进行检测。
五、课堂教学改革五环节模式必须遵循原则及说明
1、学生主体性原则
’
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地、从心目中确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观念,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要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他们自己去实现。
2、师生平等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特定时段,师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教师必须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做首席学生,确定保持与学生的平视态势,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也要摒弃“学生感”,勇于做“教师”。
3、尊重教材的原则
教学中要强调教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结合学生的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拓展。
4、三维目标兼顾的原则
知识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是基础,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生成能力,知识有助于生发情感,没有知识就什么也没有!必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充分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促进高尚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5、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原则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课程”,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到了书上,都是来源于生活,因而必然可以还原于生活。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才是鲜活的因而是有生命力的。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科教学走进生活。课堂教学必须用身边的生活激发学生体验和探究。创设一定的情境,将知识放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就会达到生动鲜活,深入浅出的效 果。
6、全员参与和互动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参与,分层推进,在互动中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流体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享智慧和成果。
7、促进学生思维的原则
课堂教学的活跃与否,主要是看学生的思维量,而不在于学生发了多少次言。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形象、演绎与归纳、推理与顿悟、想象与联想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运用,最容易激发灵感。想方设法,促进学生思维,是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原则。
8、灵活处理的原则
教师的讲和学生探究,目标一致,并不矛盾。主导不是主体,自主不是自流。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一定不要代替,学生不能自主的,教师一定要讲。
9、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结合的原则
合作交流、探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没有合作交流、探究就没有智慧的碰撞和成果的共享,就达不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效果。但这并不意昧着放弃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充分的切身的体验以及对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把握。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础,合作交流、探究是独立思考的延伸和升华。
10、充分利用评价导向的原则
利用学生心理,适时适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引导课堂的走向,可以推动课堂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调控有着绝对的效果。
一、复习,温故知新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课堂的第一环节是复习,温故知新。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节课的特点,新课开始,通过练习、提问等形式,设计上节课知识点复习。如在讲《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时,我设计如下问题: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写出标准方程。2、椭圆方程中,你能推出哪些结论?复习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并为讲授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奠定基础。
二、引入,激发兴趣
精彩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三个臭皮匠挑战诸葛亮,看到底谁是英雄。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5,老二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45,老三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三、讲授,思考探索
在讲授知识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概念讲解清晰,并结合实际去示范,增进学生理解。教材的概念一般比较抽象,教师往往要设计实际背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概括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
例如,在讲授“线面垂直”定义时,我用多媒体图片展示生活中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实例,如天安门前旗杆与地面,金水桥的桥柱与水面等,通过实例让同学们感知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实际背景“观察直立于地面的旗杆及它在地面上的影子”出发分析、归纳,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定义:如果直线l和平面α内的任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说直线l和平面α垂直。
四、练习,巩固提高
利用典型例题,设计变式练习,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拓展中,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以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比如,在讲完“抛物线”定义后,我选用一道例题:抛物线y2=4x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为3,则这个点的坐标是______。通过讲解,师生共同研究,用定义解决问题。还将例题变式、推广,得出一系列题目。
变式一:抛物线y2=4x上一点的横坐标是4,则这个点到焦点的距离为____。
变式二:抛物线y2=2px上有一点A(4,m)到准线的距离是6,则m=_____。
变式三:抛物线上有一点A(-5,m)到焦点F(n,0)的距离为6,则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
变式四:已知点A(0,-1),点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则点P到定点A的距离与到点P到抛物线的准线的距离和的最小值为_______。
五、小结,设疑解难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总结升华等功效,在教学中可以考虑让一部分课堂,教师不作小结,由学生来作小结,然后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点评,可以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来完成。例如: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方法,采取了哪些思维策略,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等等。还可以在部分课堂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解决。
【浅谈中学数学三为主五环节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10-2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环节07-14
浅谈“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标准”07-09
浅谈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12-21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09-18
浅谈中学英语口语教学10-26
浅谈中学生物探究教学11-22
浅谈农村初级中学的体育教学10-02
浅谈中学生物课程运用案例教学的思考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