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流动科技馆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科技为人类造福!”这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的殷切希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也在时时刻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科技馆就是科普工作的前沿阵地, 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殿堂, 是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窗口,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对于科技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这种需求不但对我国的教育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对我国的科普活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流动科技馆项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全民科普类活动, 对普及科学知识, 推动科技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流动科技馆项目是2003年于北京启动的科学普及活动, 该活动借助于第九届北京科技周的契机, 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逐步推进。在总结流动科技馆巡展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2013年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在国家财政部正式立项, 获得国家专项经费支持。该项目以“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为指导方针, 以“参与、互动、体验”为教育理念, 以经过模块化设计后的50余件科技馆展品、科普表演、科普影视及配套教育活动为载体, 以两个月为周期的巡回展出方式, 将科普资源送到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 (市) 地区, 为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提供免费的科学普及服务, 解决我国基层科普设施和科普资源薄弱的问题, 最终实现加快科学知识及科学理念在老、少、边、穷地区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 促进薄弱地区公众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实现全国各个地区科普资源的相对公平和普惠。2013年6月份, 流动科技馆项目来到了河南省濮阳市和信阳市, 并举行了隆重的流动科技馆启动仪式, 这也代表着流动科技馆以郑州市为中心开始了南北两条线的大规模科学普及活动, 这将为我省的科普事业奠定重要的基础, 促进我省公众科普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一、传播效果内涵及“中国流动科技馆”作用分析

(一) 科普及传播效果内涵

1. 科普的内涵

(1) 科普的含义

科普是指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各种手段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接受、理解和参与其中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介绍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宣扬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精神的活动。

(2) 科普的特点

从传播目的看, 科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公众理解科学, 掌握科学技术, 提高科学素质;从传播内容看, 科普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制周期的限制, 可以随时把最新科技成果和科学思想向社会公众传播, 以适应当代社会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态势需要;从传播的形式看, 科普传播形式多样, 途径渠道多元化, 因地制宜, 因需普及, 因人施教, 有利于公众的个性和特长发展, 因此, 科普是公众性的一种活动。同时, 可以通过实验、示范、培训、交流、服务、宣传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并利用各种媒介, 把科学普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它可以直接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2. 科普传播效果的内涵

(1) 科普传播效果的含义

科普传播效果是指科学传播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具体指传播对象接受科学信息后, 在知识水平、情感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各种变化, 通常意味着科学传播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了科学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2) 科普传播效果的内容

环境认知的效果, 在当今社会,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非常依赖于各种传播媒介。科学普及就是利用大众传媒通过书籍、报纸、广播、电视、活动、互联网以及各种展览等来传递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宣扬科学思想和精神的活动。这种科学传播制约着公众科学知识的接受和科学思想的形成。

科普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 通常包含着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等诸方面的内容, 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将其发挥出来的, 从而引导公众形成新科学规范和价值观。1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传播是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 它有"地位赋予"的功能, 科学如果得到广泛报道和传播, 就会成为社会大众学习或效仿的对象。

(二) 中国流动科技馆的职责定位及其重要的科普价值

1. 中国流动科技馆的职责定位

一是科普工作的前沿阵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也在时时刻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科技馆就是科普工作的前沿阵地, 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殿堂, 是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窗口。作为流动科技馆来说, 其主要的职责就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前沿阵地, 是我国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依托点。首先, 流动科技馆的特征之一就是流动性较强, 这是流动科技馆的首要特征。作为流动性强的科普工作阵地, 流动科技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流动性, 流动科技馆以北京为基础, 从北京出发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的市、县、区等基层单位, 采取流动展览的方式不断发挥着自己的科普作用。流动科技馆2003年萌芽, 2011年开始以山东、四川、贵州等地位试点开始进行试运行, 在取得巨大反响的同时将流动的科学知识传播到了这些省区, 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还让这些地区的科普工作迅猛发展。在这些省区成功运行的基础上, 流动科技馆成为我国科普工作的常态化运行模式, 并且以此模式来不断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其次, 流动科技馆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其强烈的科技色彩, 这种科技色彩也是决定流动科技馆根本性质的基础。流动科技馆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展现出自己的科技属性, 其通过一场场的科学知识展览以及各种形式的科学知识普及互动活动来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学习科学、爱护科学的队伍中来, 另外, 流动科技馆还不断挖掘科学知识背后的原因与原理, 为广大人民群众展现出一个美妙的大千世界, 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可以说, 流动科技馆就是为科普活动而生的, 就是科普活动的前沿阵地, 只有在这个阵地上坚守才能打出漂亮的科普仗。

二是科学交流的联系纽带。2013-2016年, 中国流动科技馆第一轮巡展展览存量已经达到295套, 累计巡展1747站 (1647个县市) , 受众人数6757万次, 超额完成财政部的预定任务指标, 受到社会公众的一致好评。2017年, 全国配发及开发展览64套 (中西部58套, 东部6套) , 巡展592站, 受众人数约1995万人次。截至2018年8月,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共面向全国累计配发展览420套, 巡展2720站, 服务公众超过1亿人。通过这样的一组数字可以看出, 流动科技馆已经成为了我国科学知识普及以及科学交流的纽带。首先, 流动科技馆是面向全国开展的, 无论是我国的东部地区还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流动科技馆都进行了巡展与覆盖, 比如在2016年, 流动科技馆新开发发展共计75套, 其中中西部地区有60套, 东部地区有15套, 可以看出, 流动科技馆不只是对全国范围内进行覆盖, 更是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倾斜, 这样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科学知识普及不仅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更加均衡, 更能够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科普工作交流, 使得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科学工作能够更好的实现协调发展;其次, 流动科技馆活动在大陆活动的基础之上开始面向港澳地区进行辐射, 这无疑会增加内陆地区与港澳地区之间科普工作的交流。随着内陆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水平的发展, 港澳地区对于内陆地区科技的依赖性与向往性越来越强烈, 而流动科技馆活动给了内陆地区与港澳地区科技交流的平台, 也让双方的科技联系更加紧密;最后, 流动科技馆活动还开启了国际化步伐, 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 比如在2018年6月,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首次走出国门, 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 受到了缅甸政府及当地公众的热烈欢迎。8月29日, 同柬埔寨金边青年联合会在京正式签署了巡展合作协议。与老挝、俄罗斯等国的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接洽中, 预计2019年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参与到中国流动科技馆国际巡展的序列中。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可以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 意味着通过流动和循环巡展解决科普资源不均衡问题的“中国流动模式”开始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公众, 从而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合作共赢。

三是科技工作的组织平台。中国科协是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的主办单位, 中国科技馆负责展览资源的研发、制作和配发, 各地方科协是具体的项目承办单位, 各地科技馆是项目的执行单位。全国大部分科技馆隶属于科协系统, 相互之间联系紧密, 建立了中国科协、省科协、市科协、县科协联动机制, 同时也建立了中国科技馆、省科技馆、市县科技馆相互支持发展的机制, 积累了一定的运行管理经验, 有利于形成统筹发展、资源共享、协同增效的有机整体。流动科技馆依托于中国科协, 以中国科协为科学知识普及的组织平台, 从而进一步发挥出流动科技馆的组织作用。首先, 流动科技馆是科技工作的组织者, 流动科技馆的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协, 作为中国科学组织的领导与协调单位, 中国科协可以领导全国范围内的科普工作, 流动科技馆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在全国的范围内开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其能够依托中国科协这一组织来发挥出自己的科普作用, 也能够在中国科协的帮助下让更多的地方科协来配合自己的科普工作, 从而能够让科普工作更好的在各个地方进行推行, 达到流动科技馆的科普作用;其次, 流动科技馆自身同样具备着较强的组织能力, 这也是流动科技馆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 比如说中国流动科技馆最开始以山东、四川、贵州等地区进行试点开展, 而在2013年国家针对流动科技馆正式立项, 截止到2018年, 流动科技馆的受益人数超过了一亿人次, 如此多的受教育人群直接彰显出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巨大的影响力与组织能力, 一方面流动科技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已经是组织能力的彰显;另一方面流动科技馆能够让如此众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 这同样表现出了流动科技馆的知识组织能力。流动科技馆在进行科普的同时发挥了自己的组织能力, 已然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组织平台, 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中国流动科技馆的科普价值

(1) 丰富传统科普工作形式, 促进传统科普工作创新

在传统的科普工作中, 最大的问题就是科普工作形式上的老化, 一方面传统的科普活动以图片、文字等形式为科普工作的主要展示方式;另一方面在内容上无外乎天文、地理等常见知识, 知识内容略显单调, 但是流动科技馆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以中国流动科技馆河南第二轮全国巡展展品为例, 该次巡展展区共分7个区, 展品60余件涉及光学、声学、智能生活、数学、电磁学、运动学及其他, 并且通过展品展示、科学表演、科学实验和科普影视等形式, 为广大群众提供参与科学实践以及与高科技互动的机会, 在带给人民群众全新科普感受的同时拉近了人民群众与科技之间的距离。

另外, 流动科技馆及其衍生的相关配套活动以其鲜明的形象、功能强大的科普宣传教育手段以及互动式的参与方式, 为公众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活动氛围, 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科普、走进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流动科技馆项目不仅让观众学会了基础的科学知识、实用技术, 还教会观众科学的生活方法, 还潜移默化向观众宣传了科学精神、方法以及思想, 使他们学会以科学知识去认识问题、用科学方法去处理问题、用科学精神去研究问题, 实现了传统科普工作难以企及的目标。

(2) 对青少年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以“体验科学”为主题, 设立了“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数学魅力”“健康生活”“数字生活”七个主题展区, 将科学表演、科学实验及科普影视相结合, 为公众提供一场互动体验式的科普盛宴。活动的开展为青少年零距离接触科学、体验科学、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搭建了平台, 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青少年自己观看, 亲身体验, 真正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体会到科技带来的快乐和改变, 激发了青少年对知识的渴望, 对科学的热爱, 让青少年懂得去思考和探索。

(3) 整合科普经费资源, 带动各地科普投入

流动科技馆通过举办展览启动仪式、开展科普活动以及加强宣传等多种形式, 让各地青少年和学生家长对展览和科普活动体现出了高度的热情, 引起了当地党委政府对科学普及的重视, 也让当地的领导干部们认识到实体科普场馆的重要性, 很多地市抓住了此次巡展活动的契机, 促进了当地实体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 形成了“以科普促科普”的双赢局面, 为各地探索科普新模式指明了新的方向。中国流动科技馆河南巡展如春风一般, 加快了各市、县规划建设实体科技馆的进程。

二、河南依托流动科技馆多举措增强科普传播效果成就突出

(一) 河南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实施现状

1. 政策扶持

为保证河南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顺利进行, 按照中科协《关于实施2013年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的通知》精神及巡展工作相关计划安排, 河南省接到通知后迅速召开巡展专题会议, 成立了由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科协组成的“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领导小组”, 对项目实施进行统筹管理, 明确了省、市、县三级科协、教育、财政部门的职责分工。省科协、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组成省级巡展项目工作机构, 负责全省巡展工作的统一规划与管理指导;河南省科学技术馆为项目执行单位, 承担制定巡展方案和巡展计划, 负责指导协调各地的巡展工作——包括展品运输、布展撤展、调试维修、培训工作人员、上传资料及经费筹措等各项具体工作;各省辖市科协、财政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组成市级项目工作机构, 确定项目实施的分管领导、负责部门及具体工作人员, 主要负责巡展的协调落实、上传下达工作;各县 (市、区) 科协、财政局、教体局等有关部门成立县级项目工作机构, 按照省、市级部门要求做好巡展项目的各类具体实施工作, 比如落实场地、举办启动仪式、组织巡展活动、收集资料等。河南省财政厅对中国流动科技馆河南巡展工作给予了资金支持, 从2013年截止到目前巡展活动获批省财政厅经费补助合计超过1300万元。具体用于巡展的组织协调、场地及水电费用、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费用、展品运输、布撤展、展品维护、参观人员组织及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等。

2. 模式创新

2013年, 中国流动科技馆在河南省分南北两线同时开展, 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主要由省科技馆负责实施。2014年, 河南省新增配3套展品, 由拥有实体科技馆的郑州、焦作、洛阳三地配合省科技馆执行实施。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探索实践, 中国流动科技馆河南巡展工作逐渐走向正规, 2015年9月河南又增配8套展品, 河南省科协决定将巡展展品调配至各省辖市, 由各市科协具体承担巡展的组织实施工作, 巡展工作在全省18个地市同时展开。各省辖市因地制宜,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巡展运行方式。第一是全包式:每个省辖市市科协承包本辖区所有站点的巡展项目。比如河南省南阳市的巡展工作就是由南阳市科协全部承担, 本辖区各县 (市) 、省直管县 (市) 的站点选择、展品运输、布展撤展、辅导员培训等各项巡展相关工作, 都由南阳市科协委派专人统一组织实施, 县科协指派工作人员负责协助办理相关工作即可;第二是对接式:市科协承担本辖区巡展工作监督落实、沟通协调、管理指导, 本辖区内各县 (市) 、省直管县 (市) 两个站点间进行前后交接, 负责展品运输、布展撤展、辅导员培训等各项相关具体工作, 多数省辖市采取此类巡展模式;第三是承包式:由具有执行能力和条件的县 (市) 科协承担本省辖市的所有站点的巡展工作。比如商丘市, 其所在地的巡展工作就是由宁陵县全程负责本辖区各县 (市) 、省直管县 (市) 巡展工作的落实协调, 包括站点选择、展品运输、布展撤展、各巡展工作人员培训、组织巡展相关巡展活动。这些不同的巡展模式让流动科技馆的流动性以及传播性更强, 发挥着更大的科普作用。

3. 展品丰富

2013年初河南省只有2套展品, 展品数量50余件;2015年, 展品套数增加到13套, 并另外配置了VR眼镜、3D裸眼电视、3D打印机;2016年, 流动科技馆展览配置了电子互动屏, 进行展览的电子导览和辅导、并增加了汽车生活展区;2017年, 新增VR座椅技术的相关展示, 将前沿科学技术带到公众身边, 给他们带去神奇的高科技体验。2018年展品增加到23套, 至此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在黄淮南北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另外, 各项目执行单位充分借助流动科技馆资源,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有些地方因地制宜, 探索创新, 通过开展科学讲座、演讲比赛、科普剧汇演、知识竞赛、科普画廊、小小讲解员等形式, 使流动科技馆巡展配套活动形式更加多样, 拓宽了科普的受众范围, 提升了观众的认知度;有些地方在巡展期间普遍开展观后征文活动, 得到热烈响应;还有些地方融进了当地的主题科普活动, 如结合流动馆展览举办科普日、科普节、科普周活动扩大巡展的影响。流动科技馆项目紧跟公众实际需求以及科技发展步伐, 积极将国内外科技发展成果以及新技术热点转化为展示内容, 不断丰富公众的体验感受。通过这样的一组数字可以看出, 展品不断丰富, 科普效果不断提升是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取得的重要成就。

4. 成本降低

经过多年的摸索, 流动科技馆项目制定了按图加工的展览制作模式, 探索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机制和办法, 在工艺质量上不断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 不仅降低了制作成本, 还使得展品的品质和质量大幅提升。2012年, 单套展览的开发经费为200多万元/套。经过标准化图纸的设计、按图加工制作方式的确定以及招标模式的转变等项目管理机制的改进, 展览制作正在向批量化、标准化生产的模式转变, 单套展览的制作成本大幅度降低。每套展览的年均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 运行周期为3年, 单套展览接待观众人数超过30万人。经过测算, 本项目每套展品制作成本和运行成本总计约280万元, 展品寿命周期14站, 平均每站3万人参观体验, 参观成本约为6元/人次, 投入产出比高。�流动科技馆科普成本的降低与参观人数的上升让流动科技馆的社会效应不断凸显, 已经成为河南省科普工作的主要落脚点, 为河南省的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河南流动科技馆传播效果成就突出

1. 科普范围不断扩大

河南地区作为我国的中原地区, 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文化底蕴也成为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仅为流动科技馆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也让流动科技馆成为河南地区的科学文化宣传平台, 为河南省打造自己的省市新名片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随着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不断发展,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科普范围在不断的扩大, 在内容丰富的同时也增强了流动科技馆的科普性与包容性, 让越来越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得以认知与学习, 也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首先,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巡展以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为基础,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科技馆现有的科普知识, 流动科技馆中不仅拥有当前我国尖端科技的展示平台还拥有我国未来科学发展战略的规划平台, 其中最前沿的科技包括了诸如3D打印机一类的高科技产品, 也拥有诸如VR眼镜、VR座椅等一系列前沿科技产品, 在这些科学知识与科技产品的基础上, 流动科技馆还能够紧紧抓住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 让越来越多的尖端科技能够展现在人民群众面前。各方面知识与内容的收录让流动科技馆的内涵不断丰富, 提升了流动科技馆的科普效力, 也扩大了流动科技馆的科普范围;其次,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在中国科技馆内容的基础上融入了河南省的特色文化, 使得河南省流动科技馆更具有河南省自身的特色。比如说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中除了当前我国掌握的电磁科技、运动科技、智能科技等尖端科学技术以外,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中还融合了河南省当地的特色文化知识。比如说在河南流动科技馆中添加了一些黄帝文化、殷墟文化的内容, 在介绍文化的同时还介绍了这些文化中的一些发明与创造, 让我们感受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同时还能够体会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另外, 河南省的一些城市作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 这些历史时期的一些文化与科技文化等内容都融入到了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巡展内容中, 不仅丰富了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内涵, 也让河南省悠久的历史文化、科学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播与发扬。通过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巡展内容可以看出,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科普范围不断的扩大, 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2. 受教育人数不断增多

河南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把科普展品送到老、少、边、穷地区的社会公众身边, 改善了基层科普资源短缺、科普阵地薄弱的现状, 为老、少、边、穷地区的观众提供参与科学实践的场所, 让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市也可以享受到科普服务, 为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科学活动、普及科学技术、领略体验科学魅力提供难得的机会, 进一步促进了河南省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和科教事业的发展。活跃在巡展第一线的各个巡展站点的市县科协工作人员为了巡展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比如信阳市固始县在巡展期间将公交线路的终点站临时调整到流动科技馆展厅所在地;濮阳市范县、南阳市西峡县、信阳市商城县等站点新闻媒体围绕“体验科学”活动主题制作专题栏目以及画册。截至目前, 中国流动科技馆河南巡展已经走过200个县乡站点, 吸引了超过1300万人次各界群众参观学习, 其中中小学生参观率达到75%以上, 培训科普志愿者3000余人, 媒体报道3000多次, 实现全省县市第一轮全覆盖和第二轮部分覆盖, 其中贫困县巡展覆盖率达到100%。所到之处受到了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受到各级党委、政府, 特别是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成为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亮点工程。200个市县, 70000多公里行程, 二千多个日夜, 为践行“让科学普及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的讲话精神, 省科技馆工作人员夜以继日、风雨无阻, 在中原大地各个基层县区之间忙活着场地检查、培训讲解员、布展、安排仪式、验收等工作, 正是由这些科普工作者的不断奋斗与努力才有了如此辉煌的科普成就, 才能覆盖如此多的受益群众。

3. 科普水平不断提升

在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中, 科普水平的提升首先体现在内容水平的提升, 在河南省科技馆刚刚开始巡展时, 不仅流动科技馆中的展品内容不够丰富, 科学技术的展示水平也不够深入, 更多的是针对自然科学等较为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进行展览与说明, 而且大多数内容都是人民群众较为熟知的内容, 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又缺乏相应的学术水平。随着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发展, 其内容丰富程度不断的加深, 一些较为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向深入化原理化方向发展, 而这些新奇知识的加入也直接提高了流动科技馆的对外吸引力, 可以说科普的水平与科普的能力都在不断的提高。在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中, 科普水平的提升其次体现在展览水平的提升, 这种提升主要体现在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比如说在河南流动科技馆的展览过程中加入了当前最为流行的3D打印技术以及VR技术, 这些最新技术的应用让流动科技馆对于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大幅度增加, 也让流动科技馆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科学知识的丰富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让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科普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也让河南省流动科技馆成为中国科技馆旗下巡展活动的佼佼者, 而河南省也依托自身文化底蕴的优势不断发挥自己的文化产业影响力, 让流动科技馆成为了河南省当地科普工作的排头兵。

4. 文化影响不断加深

流动科技馆是科普工作的前沿阵地, 而科普工作在大方向上仍然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 因此,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发展也成为了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不仅让河南省文化产业成为中原大地的一大特色, 也让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得以更加快速的发展。首先, 流动科技馆的发展让河南省的科技工作得到了发展的契机, 流动科技馆的巡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关注科学、重视科学, 也让当地的政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推动与发展, 与此同时, 流动科技馆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开始参与到科技的发展中来, 让科技落实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 使得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其次, 流动科技馆的发展加深了高等学府与中小学之间的联系, 激发了中小学学习科学以及钻研科学的极大兴趣, 许多大中专院校以及中小学在流动科技馆的影响下成立了一些科技小组或者是科研小组, 在加强科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不断钻研新技术、新科技, 促进了河南省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最后, 流动科技馆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 河南省越来越重视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河南省本身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基础, 在此基础上, 河南省加快当地文化产业园区以及旅游园区的建设与发展, 让文化产业成为了河南省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流动科技馆的发展在尖端科技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河南省当地的历史文化内涵, 让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内涵更加丰富, 科普水平更高。在这样互相的促进与影响下, 河南省文化产业迎来了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关注, 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开始关注历史科技文化, 也使得河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园区得以更加快速的发展。

三、河南“流动科技馆”发展短板分析

(一) 主要面向中小学生, 科普受众范围有限

随着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不断发展, 流动科技馆已经成为了河南省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 河南省依托流动科技馆将越来越多的尖端科技展现在人民群众的面前, 不仅让人民群众加深了科技的了解, 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 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也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而受众群体过于狭窄正是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首先,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主要吸引的参观群众为广大的中小学生, 尤其是一些中学生, 他们正处于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 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好奇心较强, 他们更愿意去涉猎一些平时接触不到的新鲜科技文化事物以增强自身的科学文化储备。另外, 对于中小学来说, 其本身有着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 对于流动科技馆展出的这些科技文化有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对这些科技文化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能力, 因此, 流动科技馆对于中小学生的吸引力最强;其次, 在流动科技馆进行展出的过程中, 确实有许多成年人前来参观, 但是可以看出的是, 许多成年人是陪伴自己的孩子前来参观的, 这些学生家长一般是出于给自己的孩子开拓眼界的目的带领自己的孩子前来参观科技展览, 实际上孩子才是欣赏展览的主力军, 家长只是陪伴与浏览的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 实际上流动科技馆最主要的科普受众还是广大的中小学生, 他们好奇心强, 对于科技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 科普展览确实能够满足他们对于科技的好奇心, 但是中小学生为主的受众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让受众面过于狭窄, 影响了科普工作的影响力。

(二) 科技馆包含内容有限, 展示形式较为单一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完善, 越来越具备一定水平的综合性科普展览, 这主要表现在科普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普内容的更加丰富, 虽然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中仍然存在着科普内容单一以及展示形式单一的问题。首先是科普内容的单一, 目前的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主要是向社会公众展示一些已经成熟的科技作品以及一些较为前沿的科技成果, 这些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各类工业以及人文产品中, 可以说具备了一定数量的成果与内容。另外, 河南省还根据自身具备的雄厚的历史科技文化底蕴将这些文化底蕴融入到流动科技馆的展览中, 不断丰富着流动科技馆的展览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科技水平以及人民群众认识水平的不断加深, 这些内容逐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参观需求, 而像一些人民群众更为关心的天文、航空知识以及地质知识等却没有相应的展品, 使得许多人民群众认为流动科技馆的展览内容较为单一;其次是展示形式的单一, 目前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展览形式主要以各种模型展览来开展, 虽然展品制作较为精良, 但是缺少一些更加直观以及互动性更强的展览形式, 这种单一的展览形式让流动科技馆的吸引性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使得一些参观人员将流动科技馆的展览当做走马观花来观看, 科普的预期效果难以达到。无论是展览内容的单一还是展览形式的单一都让流动科技馆的展览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有待于进一步丰富与加强。

(三) 重科学知识轻科学思想及方法的传播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但是科学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支撑, 只有凡事秉承着一定的科学思想才能让科学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否则单纯的崇拜科学就成为了对科学的盲目推崇。在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推进与发展中, 科技馆的工作主要还是面向人民群众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 缺乏了重要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传播。首先, 目前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主要是向人民群众展示一些已经广泛应用的科技成果以及一些处于尖端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 这些成果或者是能够被广泛应用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领域的科学技术, 或者是代表着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前沿科学技术, 基本上都是以各种实实在在的技术为主。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 无论是参观的人民群众还是展览过程中的讲解工作关注点都是在科学技术上, 缺少对于科学思想的传播;其次, 流动科技馆向人民群众展示了我国目前掌握的前沿的科学技术, 许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这使得部分参观群众产生了一定的错误认知, 一些参观后的人民群众表达出了对于祖国科技水平提升的欣喜之情, 也有一些参观后的人民群众认为我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超越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实际上这种认知是十分片面的, 也是缺乏科学精神的。诚然, 我国在某些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或者是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国家, 科学要秉承科学精神, 要有谨慎性与谦虚性, 要在这样的谨慎与谦虚中不断奋进才能让我国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科学知识的传播固然重要, 但是不应该舍弃科学思想的传播, 只有科学思想同科学知识都被重视起来才能真正的实现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四) 社会支撑力度不够

在河南省, 流动科技馆已经成为了河南省科普工作的排头兵, 在河南省的科普工作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仅给河南省的科普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活力, 也让河南省的科普工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契机, 但是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仍然存在着社会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首先, 尽管流动科技馆在河南省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社会各界对于流动科技馆的作用有着普遍的认可, 但是流动科技馆的开展仍然主要以河南省科协的领导为主, 社会其他各界对于流动科技馆的支持力量十分有限。在流动科技馆的实际工作中, 流动科技馆主要依赖于河南省科协, 实际上流动科技馆的开展仍然是以政府行为为主, 其中展出的内容也多来自于中国科技馆, 社会力量的参与不足;其次, 流动科技馆的开展同样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目前来看, 流动科技馆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的经费补贴, 社会力量对于流动科技馆的经费支持十分有限, 即便是有社会组织或者是个人对流动科技馆进行资金的支持也是少量的、短暂性的支持, 缺少长期的、持续性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 实际上流动科技馆仍然是政府部门主导的科普活动, 社会参与程度不足。

(五) 社会公众认识不足

就目前河南省的流动科技馆来看, 社会公众对于流动科技馆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首先, 大部分社会公众对于流动科技馆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科普展览的层面, 许多群众前来参观也只是将这种参观当做一种消遣的方式, 认识不到流动科技馆背后的深刻意义, 更认识不到我国科技发展背后的艰辛与努力, 也就是对于流动科技馆的认知较为浅显;其次, 随着流动科技馆推动的不断深入, 一部分社会组织或者是个人想要以流动科技馆为平台来为自己宣传产品, 打算将这一科普平台当做自己宣传自身产品的窗口, 实际上, 流动科技馆作为科普工作的平台, 其有着区别于经济平台的本质上的区别, 其是展示我国科技力量的平台而不是组织和个人“做广告”的平台, 要对其有着正确的认知才能理解流动科技馆的深刻意义。

(六) 缺乏专业的科普团队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是中国科协主办, 中国科技馆、河南省科协承办, 各地省科技馆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组织开展的科普活动, 是促进河南省科技工作发展的重要载体, 但是流动科技馆的开展也面临着一定的人才短缺问题, 也就是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开展缺乏足够的专业科普团队。首先, 流动科技馆主要以巡展的方式开展, 在巡展的过程中一般是以宣传人员为主要的人员构成, 一般只在其中配备几名科学工作者来进行专业化的讲解工作, 人员构成的主要部分仍然是宣传人员;其次, 对于一些科技工作者来说, 其工作的重心主要还在于科研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 实验室要比展览台更能吸引他们的工作热情, 因此也就使得许多科技工作者更希望自己能够在科研领域有更大的突破而不是将自己的精力专注于流动科技馆的宣传工作, 这也使得流动科技馆进一步出现了“人才荒”。流动科技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了其缺乏足够的专业化科普团队,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流动科技馆的展览效果。

四、依托“流动科技馆”增强河南科普效力的措施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认知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要想在河南省当地产生更大的社会反响就需要进一步扩大流动科技馆的影响力度, 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认识了解流动科技馆。首先, 加强对于流动科技馆的宣传力度, 可以借助于各种媒体的形式来实现对于流动科技馆的宣传, 比如说可以利用当地的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来进行宣传, 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体形式来对流动科技馆活动进行宣传与广播, 以此来扩大社会公众对于流动科技馆的了解程度, 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认识了解流动科技馆;其次, 许多社会公众对于流动科技馆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对于其中的具体内容却不甚了解, 使得部分社会公众对于流动科技馆的兴致不高, 因此要加强流动科技馆内涵的宣传, 可以将流动科技馆中具有代表性或者是互动性强的展品进行宣传, 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对流动科技馆产生强烈的兴致, 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前来参观。只有让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认识了解流动科技馆才能让流动科技馆更具有科普的魅力。

(二) 丰富巡展内容, 创新巡展形式

让流动科技馆保持长期的吸引力就需要不断的对流动科技馆进行内容的完善与更新, 从而保持更高的吸引力。首先, 不断丰富流动科技馆的巡展内容, 可以在流动科技馆的巡展中加入当前最为流行的元素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 比如当下最为流行的VR技术或者是未来的商用5G技术, 这些新颖技术的加入能够更加丰富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展览内容, 从而进一步提升流动科技馆的展览吸引力;其次, 要进一步丰富目前的流动科技馆巡展形式, 让单一的图片、视频展览发展成为更多层次的互动性展览, 比如增加一些可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的互动性展台, 从而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科技的巨大魅力, 只有让人民群众更好的参与其中才能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前来参观。

(三) 加强思想传播, 纠正思想偏差

通过对于目前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的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主要还是以科学技术的宣传为主, 缺少对于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的传播, 这种单纯的科学技术的传播较为片面, 公众仅仅学到了单纯的科学知识, 因此, 要加强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的传播。首先, 要保障科学技术传播的正确性, 要针对当前的科学技术进行客观的展览, 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科学技术目前存在的一些客观性的问题与不足, 要客观的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次, 要加强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 要引导前来参观的人民群众认识到科学思想的重要性, 凡事要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 要让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成为事物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 避免出现“钻牛角尖儿”行为的出现。只有在宣传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科学思想以及科学精神的传播才能让流动科技馆的宣传更到位。

(四) 做好政策设计, 加强政策指导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的开展主要以河南省科协支持为主, 它的推进与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与随机性, 主要集中于巡展的随意性与随机性, 因此, 要想加强对于流动科技馆的领导工作就需要对流动科技馆进行顶层的设计, 实现从上到下的垂直领导, 提高对于流动科技馆的领导力。首先, 可以改革流动科技馆的管理制度, 让流动科技馆有更强烈的归属感。目前的流动科技馆主要以科协的领导为主, 科协实际上是一个群团组织, 影响力范围相对狭窄, 因此可以和当地的教育、文化、科技、共青团、妇联、扶贫办等部门联合起来开展流动科技馆的工作, 实际巡展业务的开展由科协进行统筹与安排, 从而扩大巡展工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其次, 提高流动科技馆的社会地位, 目前流动科技馆在社会公众的看来仍然是普通的科普展览工作, 因此要通过顶层政策的设计来提高流动科技馆的社会地位。比如中科协计划启动“流动馆项目常态化运行”试点工作, 要将此项目实施效果纳入省科协重点工作、省文明办“文明城市评比”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等相关工作的考核内容, 通过从政策方面的支持可以让流动科技馆实现更好的发展前景。

(五) 加强社会支持, 引领场馆发展

流动科技馆作为引导人民群众加强对于科学技术认知的平台理应得到更好的社会支持, 因此, 可以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于流动科技馆的支持力度。首先, 可以借鉴经济平台的形式来进行流动科技馆平台的打造, 比如说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来吸引社会力量的支持, 如果社会力量愿意对流动科技馆项目进行支持, 可以让社会组织在流动而科技馆项目前进行冠名, 以此来提高社会组织的影响力, 加大对于赞助力量的宣传, 实现双赢的局面;其次, 可以吸引更多科技型企业来参与到流动科技馆的打造工程中去, 比如说为了丰富流动科技馆的巡展内容来鼓励科技型企业将自己的科学技术在流动科技馆平台进行展示, 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这样既对企业的技术进行了宣传, 也让流动科技馆的内容得以更加的丰富, 同样是双赢的局面。只有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流动科技馆的建设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出流动科技馆的科普效用。

(六) 重视队伍建设, 培养科技人才

目前流动科技馆在宣传以及社会效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要想让流动科技馆保持更强的科普活力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流动科技馆中科普队伍的建设, 只有人才的丰富才能进一步提高流动科技馆的影响力。首先, 加强对于流动科技馆的人才配备, 流动科技馆是依托于中国科协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 因此借助于中国科协这一组织可以实现人才的配备, 科协作为领导组织可以加大对于流动科技馆项目的人才配备, 让更多的科普人才走向流动科技馆科普工作的第一线, 让科技人才与科普工作实现无缝对接, 实现对于流动科技馆的人才支持工作;其次, 流动科技馆作为科普平台要加强对于科技型人才的吸引力, 比如可以在流动科技馆内设科研工作平台, 让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人才在流动科技馆内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只有满足了科技型人才对于科研的渴望才能让更多的科技型人才走进流动科技馆, 实现对于人才的吸引。人才是流动科技馆未来发展的基础, 要重视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只有拥有人才才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

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为我省科学普及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也让流动科技馆成为河南省科普工作的主要力量。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在取得了巨大科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只有认识问题、面对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才能让河南省流动科技馆更好的发展下去。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普活动是宣传科学技术的前沿阵地。作为科普活动的载体, 流动科技馆是为了推动我国科普事业发展而进行的一系列科普活动, 目前已经辐射到了全国的各个地区, 而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地区也越来越受到流动科技馆的影响, 可以说流动科技馆正在辐射全国, 走向世界, 成为科普工作的主要前沿阵地。河南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富庶之地与主要的人口聚集区, 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 亦是我国中原地区的大省, 因此, 如何在河南地区更好的开展流动科技馆项目对于河南地区科普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流动科技馆的相关内容为研究基础, 分析探讨河南省地区流动科技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传播方面的问题以及相关问题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分析阐述了流动科技馆传播效果的相关内容以及流动科技馆的主要作用, 以对于流动科技馆项目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了当前河南省流动科技馆开展的现状以及其产生的主要传播效果, 其中传播效果方面主要针对了受科普教育方面的成就进行了阐述, 以进一步肯定流动科技馆在实施过程中的科普效果;文章的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短板进行了分析, 问题围绕着科普受众、展示形式、科学思想、社会支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 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流动科技馆项目在科普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主要针对流动科技馆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短板进行分析解决, 文章主要从加大巡展宣传力度、丰富巡展内容、加强科学思想传播、做好顶层政策设计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关见解, 以进一步推动河南省流动科技馆项目的发展, 提升流动科技馆项目的传播效果。本文主要观点为:流动科技馆项目的实施是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对于促进科普资源均衡化、进一步扩大科普覆盖面,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意义重大。要切实发挥流动科技馆的科学普及作用, 真正实现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需要通过不断实地调研、探索研究、总结归纳、及时破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和问题, 最终形成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的流动科技馆常态化运行工作机制。

关键词:河南省,流动科技馆,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善衍.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J].科普研究, 2017 (4) :15-20.

[2] 吕祖利.科技馆的创新与发展[J].科普研究, 2019 (2) .

[3] 张宝兆.宝安科技馆的运营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2016.

[4] 胥燕玲.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科普研究, 2010 (1) :57-60+92.

[5] 江新顺.融入人文精神的科技展品设计[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7.

[6] 周煜.国内外科技馆建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R].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2015.

[7] 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向基层科协发放110辆科普大篷车[J].科协论坛, 2013 (1) :34.

[8] 山东省科协.山东启动“山东省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巡展工程[J].科协论坛, 2009 (12) :37.

[9] 覃文.以科普大篷车为例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几点思考[J].科协论坛, 2009 (8) :16-17.

[10] 佘开华.中小型科技馆建设运营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以贵州省内中小型科技馆为例[J].科技传播, 2018 (2) :158-160.

[11] 李晓.采取切实措施助推科技馆免费开放上水平[J].科协论坛, 2017 (8) :29-30.

[12] 关婉君.关于提高科技馆讲解质量的探讨[J].广东科技, 2016 (2) :69-71.

[13] 柴继山.宁夏科技馆2018年寒假“小博士”科技培训活动圆满结束[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8 (1) :47.

[14] 叶洋滨.浅谈科技馆辅导员培养评定制度的建立[J].科技视界, 2013 (18) :173-174.

[15] 任福君.科普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J].科普研究, 2011 (3) :2-13.

[16] 董全超.发达国家科普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 2017 (35) :16-21.

[17] 任福君.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18] 胥彦玲.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J].科普研究, 2010 (5) :57-60+92.

[19] 周婷, 王清.微博在科普知识传播中的作用探析[J].中小学电教, 2015 (12) :23-25.

[20] 梁兆正.对科技馆建馆理念和建设模式的探析[J].科普研究, 2010 (1) :53-56+75.

[21] 殷皓.流动科技馆与科普大篷车工作报告[J].

上一篇:耳鼻喉门诊患者就诊心理及疾病特征的分析及护理下一篇:网络环境中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制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