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建设的思考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城区建设的思考

新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思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作用越来越突出。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逐步树立起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大建设力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笔者就新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发展的对策与措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现做一总结。

一、我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新城区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东北部,总面积700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余人,是由满、蒙、汉、回等33个民族组成的满族相对集中的聚居区,设1镇、8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工业园区,26个行政村、46个社区。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按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引领时代文明风尚”的工作思路,以公共文化服务和创新为重点,形成了以区级公共文化场馆为龙头、镇街文化活动中心为骨干、村居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了设施全覆盖。坚持以品牌文化活动为引领,以基层文化活动为依托,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新城区现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其中,图书馆藏书约5万册,每周开放56小时,所有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利用网络化信息传播,使资源共享最大化。图书馆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国家三级公共图书馆称号,被自治区文化厅评为文化共享工程示范县级支中心一等奖。文化馆馆舍面积2000平方米,2008年进入国家二级馆行列,是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文化馆和文化工作先进集体。拥有馆办业余文艺团队6支,常年开展各种各类艺术培训,承办新城区老年艺术大学常年授课。一年中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65期,参加学员2476人次。老年大学讲座等培训班61期,培训学员759人次。同时,“两馆”积极监督、指导基层工作,对基层文化站(室)的分管领导和文化专干进行培训,培训率100%。各办事处文化站普及率达100%,面积均在300平米左右,配有专兼职文化站长和文化干部,社区文化室普及率达100%。并且,各社区均有2支以上的业余文艺表演队伍,积极参加、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同时,利用地域优势挖掘扶持农村文艺队伍,使农村和社区居民同样享受业余文化生活。另外,对已建和在建草原书屋进行验收配发,实现了草原书屋全面覆盖。积极争取60多万元的数字电视接收设备,免费为村民安装。每年为村民免费放映电影300余场。多年来新城区一直发挥着文化先进县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视品牌活动,努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成功推出并举办“欢乐新城”春节元宵节文化惠民月系列活动、“青山圣水·活力新城”消夏文化节两大品牌活动。充分整合基层文化资源,举办中老年歌舞大赛、街舞比赛、少儿才艺展示、文化进社区集中展演、“展文化大区风采,享文化饕餮盛宴”全区优秀文艺节目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我爱大青山”旅游摄影大赛、优秀电影展映、消夏文化节图片展、满族书画展等文化体育赛事,每年文化进社区展演100余场,放映电影300余场。参演人数达数千人次,惠及群众近5万人次。活动持续时间之长、参与面之广、涉及群体之众、演出热情之高、影响力之大在新城区文化史上亦属空前。图书馆积极延伸服务类型,为更多的群众服务,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氛围。先后开展读者读书活动、图书服务宣传周活动、“我爱中国”幼儿阅读表演会、“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少数民族图片巡展、“读书兴村,知识就是力量”送书下乡活动、“孩子,送你一把金色的钥匙,为你打开知识的大门”系列少儿读书活动。组织干部职工群众参加由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主办的第一届文化共享杯“文化剪影,幸福共享”全国群众摄影艺术作品征集大展。参加全市小学生“金话筒杯”读书故事会,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条件

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同投入,针对城区土地紧张等实际,充分整合改造各类文体设施及文化人才资源,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配置齐全、服务到位的场所。一是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资,完成两馆(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造。对区文化馆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升级改造,完成了走廊文化、非遗文化长廊及展厅建设。目前区文化馆有舞蹈排练厅2个,多功能教室6个,多功能大厅2个,办公室5个,场地职能作用利用合理,标示醒目,内外环境和谐统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同时,对图书馆暖气管道等进行改造,购置阅览桌椅、书架等设备,增设阅报栏、自习室、多功能室等服务窗口。目前区图书馆由主馆和新城区医院分馆组成,建有新营小学少儿流动图书站、丁香路小学少儿流动图书站、塔利村图书室、滨水新村图书室、护城河社区图书室等8个基层服务点。主馆内设有电子阅览室、社会科学图书外借室、自然科学图书外借室、少儿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工具书查阅室、地方文献查阅室、过期报刊查阅、多功能活动室、培训辅导室、自习室等多个服务窗口。初步建成新城区图书馆网站,开展馆藏介绍、检索查询、电子书刊、特色服务、开馆时间及图情动态、读者活动等服务。二是大力推进落实文化惠民项目。连续三年区政府投资600万元,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各镇街、社区需求,确定并完成了9个镇街文化站、2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基础设施的配置和完善,并对其软环境进行了打造。现有文化站有图书室、多功能排练厅、棋牌室、健身活动室、乒乓球活动室、健身广场等。镇街(社区)文化站(室)的完善和使用,为促进我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群众广泛享有更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为群众提供便利的文化服务

我区图书馆、文化馆自建成以来,一直实行免费开放和免费服务。其中文化馆免费项目包括:提供文化活动场地、提供试听音像资料查询、提供文化活动的辅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申报及再创作等。文化馆全周开放,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开馆时间在56小时以上。文化馆组建的老教师合唱团、夕阳红民乐团、小太阳合唱团、秀君芭蕾舞苑、星文化艺术中心,活动时间达到了每天9小时,活动场地均为免费提供。这些文艺团队每年演出都在200场以上,演出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文化馆开设的老年大学,每周星期一、四上课,根据中老年人需求设置课程,教学设施完善,教学人员齐备,定期进行教学成果展示。区图书馆除了所有服务项目全部免费之外,还实行了敞开办证、开架借阅、代借代还、预约购书、送书上门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并且积极发展创新,开通网络信息服务,以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代替整体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信息文献,使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共享。

(四)结合满族聚居特点,挖掘整理非遗文化资源

目前满族婚礼、满族服饰、满族八角鼓戏、满族太平鼓舞等6项进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目录,毫沁营镇剪纸、蟠龙山民间传说故事等5项进入市级保护名录,多项进入区级保护名录,初步形成了以满族文化为主体的多元非遗项目体系,居全市首位。毫沁营镇剪纸项目传承人项灵芝的作品分别被俄罗斯恰克图茶叶博物馆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博物馆收藏,满族八角鼓戏项目传承人刘银萍带领的团队荣登国家大剧院,在全国大赛上荣获金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良性发展。

二、我区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管理不足。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补充更新较少。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也不够健全,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文化活动单一。

(二)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薄弱。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别。经济条件好的社区,对文化工作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较大,室内外各种文体设施配套齐全,有管理人员、有活动经费,文化活动常年开展;相对比较偏远的社区,文化活动存在资金少、场地小、人员缺等问题,文化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

(三)文化专业队伍人才匮乏,不能满足需求。社区文化站长多为兼职,不能专心投身于文化工作,缺少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文化站长。基层文化活动编导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缺乏。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已经出现断层现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有的项目已经濒临消亡,急需培养传承人。有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偏低,专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当前繁重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管理机制。一是加强公共文化发展的统筹与协调,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文化管理职能。各办事处要切实承担起辖区内管文化和办文化的责任,组织协调各级文化部门进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加强资源整合共享。各办事处、居委会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已建或已配置的文化场地、设施的功效,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态势。

(二)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完善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加强文化服务人员培训,探索实施从业资格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是要切实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培育基层文化骨干。三是要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四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文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大学生、高素质的退休人员参与公益性文化服务。

(三)再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投入,重点用于维护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二是持续对外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确保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三是支持开展重大文化活动。四是财政继续支持农家书屋建设,确保农家书屋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服务效能。一是要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形成责任明确、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二是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监管,不断提高现有场所、设施的利用率、共享率和服务效能。三是要制定落实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有关政策,加快培育社会性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充分调动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

通过调研,了解了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不足,我们将针对我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去解决和协调,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满足和丰富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作者:郭丽霞

第2篇:武汉市青山区建设宜居城区的战略思考

摘 要 建设宜居城区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武汉市青山区是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城市功能比较完善,具有建设宜居城区的优势条件。借鉴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青山区要建设宜居城区,必须搞好城区建设规划设计,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夯实居民安居乐业基础,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构建民生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 青山区 宜居城区 科学发展

建设宜居城区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青山建设生态工业城区的重要内容。武汉市青山区是全国闻名的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区,建设宜居城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重化工业区建设宜居城区更是任重而道远。

一、青山区建设宜居城区的有利条件分析

近年来,青山区围绕建设生态工业城区目标,把服务地区企业做大做强、发展循环经济、创新城市环境、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地区经济实力雄厚。

青山从大企业云集的实际出发,围绕率先打造千亿GDP城区的目标,支持钢铁、石化两个千亿产业和新能源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工业设计三个百亿产业发展。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培植保华催化油浆、春笋集团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和企业,初步形成了与武钢、石化等优势产业配套的企业集群。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2亿元,人均GDP7.4万元,实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为建设宜居城区提供了强大经济支撑。

(二)发展循环经济成效明显。

青山区以获批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为契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启动了“清洁生产审核3年行动计划”,实施了钢电股份公司烟气脱硫等一批重点治污项目,关停了武汉水泥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启动了工业港、焦化公司水循环利用等一批循环型项目,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启动循环型社会建设,在全区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场所,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中水回用、太阳能综合利用、废旧电池回收、绿色出行等系列活动,生态、环保、节能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化。

青山区坚持以创业推动就业,以就业缓解民生,以缓解民生保障社会稳定。采取小额贷款担保、开辟绿色通道、改善发展软环境等措施,认真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大力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居民就近上学、上好学的愿望。在全市率先完成了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管办分离”等新办法新措施,大力实行“双向转诊”、“平价病房”、“五免六减”等便民措施。牢固树立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观念,积极探索向弱势群体、向基层群众、向一线单位倾斜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四)城市综合功能完善。

青山区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8.2亿元,连片提档升级全区所有社区,综合改造、整治企业周边主要道路7条、城乡结合部道路17条、背街小巷778条,全区道路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突出大浓荫、大园林、大绿化特色,实施南干渠拆迁建绿,推进青山公园亲水平台、水系连通和绿化建设,加快社区绿化提档升级步伐,大力开展道路绿化、庭院绿化、拆墙透绿,逐步形成了以公共绿地为重点,单位小区绿化为基础,街道绿化为纽带的点、线、面结合的城区绿化网络体系。

(五)地区治安环境良好。

高度重视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深入推进平安街道、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全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社会治安动态电视监控系统三期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所有社区的技防建设任务。健全长效管理和投入机制,确保监控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努力增强居民安全感,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虽然青山区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全面进步,但对照2007年出台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仍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工业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硬性指标离《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建设宜居城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国内外建设宜居城市的实践经验

国外建设宜居城市起步较早,国内城市建设宜居城市起步相对较晚,但从实践经验来看,都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便利的公共基础设施相结合。

国内外的城市,在宜居建设上均主动考虑到居民的基本需求,努力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提供便利的公共基础设施,打造适宜居民工作、生活和居住的环境。温哥华、新加坡在如何创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上下足了功夫,同时考虑公共基础设施的便利性、人性化。国内城市的居住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但也都通过建设生态社区、绿色社区,力图创造出宜人的生活空间。

(二)城市的个性化和特色化相结合。

宜居城市不是“千城一面”的景观,吸引人前往居住的魅力之一就是城市的个性化、特色化和与众不同。温哥华充分尊重建筑物周围环境的尺度、材料和色彩,建筑作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新加坡以采用非对称形式、建起绿色的覆盖层、为风景点缀色彩、建成公园网络、“软化”水泥建筑、绿化已开垦的土地等不同的方式和手段锁定“花园城市”的特色。国内的城市也是如此,上海在海派文化上下足了功夫,杭州大打“建设新天堂”的品牌,大连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城市经营策略独一无二,成都营造闲适的文化氛围,珠海则是“海上云天,天下珠海”。

(三)生态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生态城市建设是建设宜居城市的突破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外宜居城市都从生态城市建设入手,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市,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容。国内的城市生态化建设起步较晚,还处在不断学习和借鉴阶段,但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通过城市生态化建设创建宜人的居住环境、生活和生产空间,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青山区建设宜居城区的战略思考

近年来,青山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明确了跳出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的思路,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区的目标。建设宜居城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必须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城区建设规划设计,是建设宜居城区的前提。

规划是城区未来的发展蓝图,是城区建设的龙头和先导,事关城区发展的长远大计。一是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充分认识城区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将生态宜居的理念纳入城区发展规划,认真处理好生态需求与经济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等关系问题,使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更强。二是强化规划的针对性。强化规划的专题研究,制定切合青山实际的宜居城区中长期建设规划,重点做好主干道周边、武汉火车站附近、“城中村”改造、建设青山滨江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专项规划。三是强化规划的制度性。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城市规划制度,邀请著名规划专家、知名规划部门参与,拓宽规划思路,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建设宜居城区的基础。

经济建设是宜居城区建设的物质保障。一是服务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把服务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做好企业征地、拆迁、分流人员安置等工作,确保大企业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突破性发展能源环保业和工业设计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再制造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三是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高铁经济的机遇,全面发展宾馆酒店、仓储物流、金融、贸易、信息服务、创意等第三产业,逐步确立第三产业的主体地位,加速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三)夯实居民安居乐业基础,是建设宜居城区的根本。

加大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解决贫困家庭廉租房问题。积极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制定促进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依托大企业开辟岗位、发展社区服务挖掘岗位、发展公益事业提供岗位,尽可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采取创建政府小额贷款担保、建立绿色就业通道等措施,努力实现居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

(四)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宜居城区的核心。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宜居城区的意义,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以适度消费代替过度消费,树立起“绿色消费”观念,使公众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二是坚持开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试点工作。以规划环评推动战略环评,从源头上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新机制。三是加强绿化工作。绿化是体现城市生态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加大城区绿化工作力度,力争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

(五)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建设宜居城区的重点。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一是形成合理的城市开发体系。做好青山古镇、红房子的保护和建设,保持青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垃圾、污水治理等城市要素的短板问题。三是重视交通畅通建设。加快城区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超前发展城区公共交通,以应对青山道路交通可能面临的爆炸式发展。

(六)构建民生安全保障体系,是建设宜居城区的保障。

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系统,一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公共财政长效投入机制,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打造“平安青山”。安全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需求。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的防控能力,提高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处置能力,提高打击犯罪的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使防范措施前置,防线前移,为宜居城区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建设宜居城区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只要青山区保持现有的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成为宜居城区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武汉市青山区委)

参考文献:

[1]内部资料,中国共产党武汉市青山区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2006年9月.

[2]内部资料,武汉市青山区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2007年5月.

[4]李丽萍,郭宝华.关于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城市发展研究,2006(2).

[5]张剑飞.着力打造现代宜居城市.城乡建设,2008(6).

作者:秦 军

第3篇:北京市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行的思考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即数字化革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运行的逻辑和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北京市西城区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数据信息的深度整合与应用,不断丰富行政手段内涵,拓展社会服务管理新领域,积极促进公共管理服务模式转变,从“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到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有西城特点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全响应”实质是对公众服务需求的全面感知、快速传达、积极响应,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服务管理的全覆盖、全感知、全时空、全参与、全联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升西城区社会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该模式荣获2012年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成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尝试和有效形式之一。

一、“全响应”与“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比较

(一)两模式的主要共同点

1.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信息化是两种管理模式的基础和手段。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划分网格单元的基础上,明确人、事、地、物、组织各类管理与服务主体信息,构建各级管理精细化、标准化、高效能的信息化系统,确保信息得以及时获取和传递顺畅。同时,整合管理与服务等众多资源,实现条块互通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各层级的信息资源共享。

2.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转变。以网格化理念为核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加强人、地、事、物、组织的精细管理,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权利,做到“底数清、责任明”,突出网格管理的监督并量化考核评价,摆脱了传统管理粗放、滞后的缺点,推动社会管理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

3.监管分离是共同的有效机制。建立监督评价和指挥调度两个轴心,实现“监管分离”,既确保科学的管理闭环,优化业务流程,又避免了过去“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现象,有效提升管理效能。

(二)两模式存在的主要差异

1.管理重点不同。两模式都是将传统的“被动管制”变为“主动服务”,但“全响应”重在“响应”,主动响应民生需求,因此侧重于对工作结果的管理;“四位一体”重点在监督,强调作业、管理、执法和监督各管理环节的有效衔接,形成事前预测、事中处理、事后分析为一体的管理模式,主动改善城市运行环境,因此更加注重对工作过程的控制。

2.工作思路不同。“全响应”强调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四位一体”强调管理,督促政府职能部门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3.评价体系不同。“全响应”要建立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体系,外部评价须征求市民和相关方面意见;“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包括系统评价、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以内部评价为主。

4.参与主体不同。“全响应”强调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群众均为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服务和管理。具体包含五类参与主体,分别是各级党委、各级政府部门(区政府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服务站)、居民委员会、居民和社会组织,这五类主体分别承担决策者、管理者、服务者和参与者四类角色。而“四位一体”强调落实责任,明确责任主体,通过流程再造督促政府各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认真履行职责,有效解决城市管理职能交叉造成的政府“缺位”、“错位”、“越位”等问题,提高行政效率。

5.职责范围不同。“全响应”的管理范畴是对一切社会活动领域的管理,在区级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实现社会服务、行政服务、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四位一体”的主要功能。根据要求:其中,以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现有系统为基础,结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矛盾“大调解”格局,增加综合治理、司法服务等项目,完善指挥中枢的社会管理功能;以区行政服务大厅信息系统为基础,通过梳理区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规范15个街道公共服务大厅建设,将公共服务事项下沉到街道社区,实现区域内行政事务联通联办,完善指挥中枢的行政服务功能;以区社区服务中心现有的社区服务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五联、五会、多中心”的社会工作运行体系,整合全区便民服务资源,完善指挥中枢的社会服务功能;而指挥中枢的城市管理功能则是指“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即在一个指挥系统的统一领导下,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政务值班、非紧急救助在内的城市运行综合性管理资源充分整合,实现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城市管理与便民服务、城市运行监控与重点工作保障的“三结合”,形成“四个平台、一个中心、一个模型”的系统格局(“四个平台”指城市运行监测预警平台、城市运行指挥调度平台、城市运行决策支持平台、城市运行移动办公平台;“一个中心”指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数据监测与处理中心;“一个模型”指领导决策模型)。

(三)两模式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

通过两种模式对比,“全响应”与“四位一体”在理念、机制、原则、体制、要点和目标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在适用领域、侧重点、主体范围等方面则有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信息技术驱动政府变革的两种公共服务创新模式,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是“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模式的继承与发扬,是西城区为迎接全球信息化大时代,顺利度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阶段,在实践“四位一体”城市运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面对现阶段各种复杂化、多样化社会管理问题,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推出了“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二、创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建立完整的标准体系。“全响应”的基础是信息化,通过技术手段,将管理和服务信息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才能对社会需求快速响应,提高服务效能。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做指导,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的系统建设也只能按照“有国标按国标,无国标依参考”的思路摸索进行。

(二)统筹条块系统资源难度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信息化建设就方兴未艾。如今,各委办局、街道、社区基本拥有独立的信息化系统,据统计,市级垂直共享应用系统28个,区级统建共享应用系统24个。市级垂到街道的业务系统涉及人口计生、民政、组织部、武装部、社区办、综治办、民防办等,延伸到社区的有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北京市民政社区信息系统和全国信访系统等。这些系统彼此独立,是造成部门壁垒的主要原因。由于研发公司、建设理念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系统数据对接和统筹整合难度较大。

(三)存在“工具理性”认识误区。从以万米单元网格划分为基础的“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管理模式到网格化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网格”似乎是一个“大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信息化被披上“全能”的光环。这其实是对信息化技术的片面理解,受到了“工具理性”认识的误导。随着社会结构、组织方式和行为规范与价值理念发生巨大变化,面对人们日益复杂的社会服务需求,需要协调越来越多跨部门协作事件,需要解决部门壁垒、法律空白、职能交叉、历史遗留难题,需要分析标准和非标准、静态与动态、定量与定性等社会因素的关联影响,社会服务管理正面临历史性挑战,单靠技术革命不能妥善、彻底解决所有社会问题。

三、全力做好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行工作

根据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要求及与“四位一体”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模式的差异,必须克服重重困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坚持资源整合、分步实施、由易到难、可扩展性的原则,依托西城区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系统,通过不断深化城市管理功能和拓展社会服务、社会管理、行政服务功能,提升以突发事件反应和应对为核心的“应急响应能力”,全力打造“五型”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为搭建区级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指挥中枢打牢基础。

(一)现代技术密集应用型。与传统管理模式不同,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传统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革,物联网技术、3S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网络技术(有线网、无线网)、地理编码技术、数据挖掘与共享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技术与办公自动化技术一起,共同组成了技术基础。因此,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是现代技术的高度集中应用,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技术还将继续加入,与新公共管理理念相结合,共同为管理实践服务。

(二)信息公开与资源共享型。“全响应”是社会服务与管理领域的网格化管理,通过科学划分单元网格,将各网格单元内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社会管理主体信息进行精细划分,整合社区、楼宇资源和社会组织体系中的专业社会服务资源,建立起统一的基础信息库及配套采集与更新机制。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特有的快捷、简便、开放、透明等优点,使政府内部上下、左右之间及纵横交错之间的信息能够顺畅交流和共享,并使政府系统内、外之间的信息对称,从而有利于政府公开政务,为政府阳光运行提供公开平台。同时,依托统一的数据库,实现人、地、事、物、组织等基础信息的精细管理与综合查询,支持各层级、各部门间社会服务管理业务的协作与资源共享,打破了部门壁垒,有利于各级领导总体把握综合情况,协调解决跨部门等复杂社会问题。

(三)集中服务和社会参与型。依托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一方面将直接面向公众的行政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服务资源和城市环境秩序管理进行集中,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信息资源,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让社会享受到公平、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散落在各部门中的各种社区民意、公共事件、治安问题;整合政府网站、微博群;整合全区呼叫系统,实现“为民服务”一号通等,健全日常化的三级民生诉求表达网络,收集社会服务管理方面的社情民意,提供对社会管理问题的举报和投诉服务,拓展反映问题的渠道。通过强化社会监督评价功能,不断激发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建设热情,促进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

(四)纵向联通与横向协同型。按照条专块统、以块为主、以条为辅,强化街道、社区为主体,各条业务线相配合的原则,建立“纵向到底、横向无边”的集社会服务、行政服务、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功能“四位一体”的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体系,打造流程清晰、权责明确的政府部门业务协同服务平台,全面统筹、协调全区各社会管理服务部门业务,避免各自为政、推诿扯皮、办事拖拉情况的发生,有效解决跨部门、法律缺失、历史遗留等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难题,实现1+1>2的政府服务效果。

(五)跨越发展和理性开放型。一方面,“全响应” 是西城区针对新情况、顺应新期待、不断探索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提升政府绩效,将信息技术与新管理理念融合,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供有利契机,助推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是开放式平台,随着配套设施和各项机制不断完善与健全,其功能模块可根据需求弹性增加,逐步将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全部纳入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拓展平台应用功能,提升管理服务空间,为实现社会服务管理“从摇篮到坟墓全响应”夯实基础。

四、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与运行的启示

(一)加强技术应用,使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向智慧型发展

一方面,必须强化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等智慧城市技术在社会服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城市必定要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开发、整合和利用城市各类信息资源为核心,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确保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保持全响应社会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创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信息库技术提升。现代城市运行是一个复杂巨系统,社会管理任务艰巨。它建立在大量信息技术使用的基础上,物联网的使用更使超大量数据持续产生。因此,现代城市运行管理首先要解决海量信息处理问题,而信息库的建设、信息数据库的技术与系统需要吻合是城市运行和社会服务管理有效展开的基础和前提。

(二)重视源头管理,建立健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标准规范体系

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必须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理念,围绕建立全响应格局的目标,建立“全响应”标准规范体系,包括技术规范(如,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技术规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范、集成标准等)和业务规范。充分发挥标准规范的导向作用,确保系统能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确保各系统技术上协调一致并实现整体效能,确保社会管理具有前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社会服务管理事务千头万绪,一场“清单革命”或许可以为建立健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标准规范体系闯出一条道路。按照“权力下放、简单至上、人为根本和持续改善”原则,使用一张清单,为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模式搭建起一张“认知防护网”,弥补人类与生俱来的认知缺陷,足以应对复杂局面,确保提高工作成效。

(三)强调监管分离,优化提升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流程效率

信息技术是业务流程再造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在“全响应”模式下,以基础全感知网格为输入,实现对各类服务诉求和管理事件的感知、派遣/上报、响应/会商、监督/评价闭环,每个环节环环紧扣,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典型的闭环管理系统,实现了社会管理流程再造。闭环管理改变了过去社会管理流程由于缺乏监督、处于开环控制的状态,改善了传统社会管理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解决了长期以来社会管理不稳定、不可控、不可观的问题,使社会服务管理显性化、动态化、过程化,便于掌控和决策,从而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社会服务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一要梳理业务工作流程。业务梳理是规范和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的基础,也是建立闭环管理的前提。通过对部门职能进行清理和分类,理顺职责关系,理清工作边界,防止政府缺位、越位,避免职能交叉和推诿扯皮。二要优化业务工作流程。管理流程再造不是简单地将管理的各个环节显性化后形成闭环管理,而是为了提高绩效水平,优化甚至弱化某些环节。比如在任务派遣环节,可以实现自动分拣,如果将信息人为进行层层筛选,不符合“扁平化”组织架构的要求,影响信息的快速传递与积极响应。三要进一步强调监管分离。尤其要注意感知与响应环节、管理服务与绩效评价环节的监管分离,确保监督中立、客观、科学。

(四)着力长效管理,建立健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运行保障机制

制度所展现的包容性远胜于系统的包容性,健全的运行保障机制可以为社会服务管理活动提供强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1.健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联席会商机制。此机制可有效解决跨部门、推诿扯皮、法律空白、历史遗留等复杂问题。一是建立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定期联席会议制度。为了研究社会管理突出问题、加强情况沟通,定期组织全区社会服务有关单位召开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协调会商会议,对阶段性社会服务管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配合、协商方式确定提出解决方案并强化责任落实。二是建立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不定期协调会议工作机制。对于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调度平台接受的疑难、复杂和紧急事件,由相关部门参与进行应急协调会商,制定紧急事件协调会商处置办法。三是编写《典型案例》,强化案例指导作用。针对历史性、典型性、复杂性社会疑难案件深入剖析,寻找案件成因、特点、实质,提出操作建议,推动百姓热点、社会难点、法律盲点问题的解决。

2.健全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监督评价机制。监督评价是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完善绩效评估、提高行政效能的有效手段。一是不断完善内部评价监督制度。强化对服务全过程情况的跟踪及评价分析,以系统评价为手段,形成以业务工作为主的服务管理综合评价考核机制。二是不断强化外部监督评价。收集居民、企业对服务的感受、评价及建议,利用社会中介组织进行公众满意度调查,形成专业评价结果;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公开接受媒体和社会全面监督。三是完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形成社情民意定期发布和分析研究机制,商榷评价结果的对外公布方式、是否纳入单位年终考核,是否考虑采用一票否决等应用。通过合理途径,有效应用评价结果,促使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不断增加,持续推动公共服务改进。

3.形成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决策咨询机制。一是完善决策支持系统(DSS)建设,提高信息系统在社会服务管理决策中的辅助作用。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建立社会问题综合决策支持分析体系,利用现代商业智能工具,开展对各种人口分布、社情民意、公共事件、治安问题等的决策分析,为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二是深度挖掘数据信息,提升城市社会风险抵御能力。通过信息处理与数据挖掘技术,找出信息的内在关联,把握规律,分析社会服务管理问题深层次原因,预测发展趋势,加强对社会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提升社会抵御风险能力。三是引进专家咨询,完善决策分析研究机制。成立专家顾问组,指导全响应社会服务管理的系统建设、课题调研、重大项目以及抗风险能力建设等工作,以理论调研为途径,促进政府与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把脉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决策咨询质量。

(责任编辑:赵静)

作者:海峰 刘宗强 沈子钦

第4篇:加快新城法治建设的若干思考

法制化建设是河西新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与新城建设同步,不断提升新城法治建设水平,是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推进新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建设“法治之区”是新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一座现代化新城,不仅体现在一流的建筑、完善的设施、强大的经济实力等物质层面,而且体现在严密的制度、规范的运行、良好的社会环境等无形的方面,后者更是构成一个城市现代化的内核。河西定位为未来的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处于全面建设的历史进程,必然要求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完善依法治区的体制机制,使“法治之区”深入人心、落到实处,成为新城的一个突出特征、重要品牌,构成现代化新城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

2、依法治区是有效推进新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法治作为管理社会的强有力手段,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和强制性等特性,具有引导、规范、惩戒和保障功能,在调节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新城建设处于快速推进期,与繁重的建设、发展任务相伴随的,是涉及群众、单位利益的调整,是集中反映出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对各级干部正确使用权力的重大考验。这一切,只有通过遵循各项法律法规,严格依法治区,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同时,只有用法治的观念、手段来规范各种行为,也才能打牢现代化新城的基础,使之沿着正确轨道,实现健康发展。

二、努力提高新城法治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以法制教育为重点,不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学法用法的能力。教育是整体提升依法治区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当前,要结合“四五”普法的深入实施,立足新区实际,突出领导干部、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者、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学法用法,促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依法决策、施政和管理的水平;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进一步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业务水平,体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从青少年、流动人口到全体人民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明显降低发案率;企业经营管理者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诚信经营,切实保护职工权益,实现职工、企业、社会的“共赢”。在抓好涉及经济发展法律法规宣传的同时,充分重视与居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遇到问题时能依法办事、依法维权。

2、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不断提高新区依法行政水平。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行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经三轮清理,我区行政审批事项由2001年的439项削减为166项,精减率62%,行政执法权相对集中行使,尤其是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建成运行,进一步实现了政务公开、集中办理,为企业、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受到好评。今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正式施行,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与新城建设同步,加快构建新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行政效能监察,营造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氛围,在新城逐步确立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程序合法、权力有限、责任政府、公共服务等基本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认真执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进一步加快职能转变,从源头上防治~,更好地适应新区发展要求。

3、以公、检、法、司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司法机关公正执法的能力。“法贵在行”。营造公平、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稳定、安全、祥和的生活环境,是各级司法机关的政治责任和工作职责。要从决策、执行、监督三个层面,切实加强区公、检、法、司等部门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能力建设。既要按照《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建立完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要强化监督制约和责任追究机制,拓展源头防范和治理,严查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还要加强对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时期有关违法案件的研究,把握特点和规律,把握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切实提高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深入开展行风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崭新的形象赢得公众对司法机关执法行为的普遍认可,努力为新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司法保障。

4、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突破口,不断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动性和实效。基层调解工作能起到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有效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及群体性事件,维护安定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认真落实《关于建立全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严格领导接待和首问负责、分级调处、联动调处、定期排查和报告、办结报告和回访、档案管理、责任追究等项制度,围绕“小矛盾不出社区(村),一般矛盾不出街道,重大矛盾不出区,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规范运作,提高效率,真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拆迁建设涉及矛盾纠纷趋势、特点的研究分析,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着力提升新城法治建设的水平

1、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完善决策机制和领导方式。当前宏观形势趋紧,如何加快新城建设,确保以崭新形象迎接“十运会”的召开,实现新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全区各级党政组织的考验。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法治观念,强调按规矩办事,围绕科学决策、推进工作落实和做群众工作“三大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严格决策程序,完善决策机制,确保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沉下身子,做大量深入细致、艰苦扎实的工作,不断提高在困难条件下推进工作的能力,当前要在自觉服从宏观调控大局下,努力找准工作着力点,破解难题,推进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群众利益,善于面向群众开展工

作,多做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群众满意的事,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取信于民,确保新城建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2、坚持齐抓共管、内外结合,切实加强党对依法治区工作的领导。依法治区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区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和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2001-2005年依法治区规划》和《“四五”普法规划》,明确责任,扎实推进,真正形成各级党委牵头、职能部门主管、有关部门、街道积极配合、全力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新城各类人群学法用法的意识和水平。同时,结合新区实际,精心组织好“两个条例”学教活动,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认真查找党内监督和维护党纪等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薄弱环节,努力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性机制;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围绕中心工作依法履行职责,教育和引导公民广泛参与,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重视和支持~监督,努力形成监督合力,不断推进新区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3、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完善预防和惩治~工作机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守法意识,又要标本兼治,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认真纠正和解决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利益的现象,要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好依法治区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抓住各级领导干部这一重点,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市委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体系的意见》,我们要在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区第九次党代会和纪委换届,深入调研思考,谋划未来五年新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举措,抓紧制定出台我区落实防治体系的《实施办法》,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行为的发生,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为新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佐证。

4、坚持法治与文明并举,积极创建首批“文明城区”。“文明”本身包含着“法治”的要求,没有“法治”就不能成就“文明”;“文明”又是“法治”的升华,当一切都按“文明”的标准、要求行事,“法治”也相应的水到渠成。法治建设是推进“文明新城”建设的重要方面,必须不折不扣地抓紧抓好。当前,要抓住“十运”契机,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以提高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民众综合素质为目标,重建设、重基础、重管理、重实效,从细微处入手,长抓不懈,集中解决好人们的思想、言行等突出问题,努力促成新区实现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绿化美化的生活环境,着力打造法治建邺,不断提升新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综合竞争力,力争首批进入市“文明城区”行列,包括法治建设在内,努力建设一个当之无愧的未来城市新中心和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

第5篇: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文论述了在法治建设中,新区建设与管理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当前新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透过现象追溯源,充分肯定了城市管理在新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阐述了法治建设时期的城市管理必须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法治建设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千年,为了响应南京市进军新河西,建设新城区的号召,我区不断加快河西地区的建设步伐,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的时代潮流。

城市建设是新城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的目的是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等为重点,通过规划、建设、改造,改变城市破、乱、旧的城市面貌,并兼顾考虑群众生活的需要,为大力度推进城市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市管理是在建设改造的基础上,依靠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城市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置解决,具有系统性、空间地域性、时效性的特点,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从“承上”角度来看,关系到能否有效发挥已有城市建设设施功能的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将城市建设的各组件有机结合,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启下”角度来看,涉及城市如何进一步理性发展问题,其实质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过程。与城市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相比,城市管理贯穿城市发展始终,不具阶段性而具长效性,因此,城市管理所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

一、当前新城建设管理的成效及面临的几个深层问题

以完善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为重点,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让人民群众满意。二是初具规模的新型居住区。以奥体新城、金马郦城、世纪星园、万科等项目为主,一期建成160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区已初具规模,建成后将极大的提升新城人居水平。

三是旧城改造换面貌。以南湖地区为中心,对影响市容市貌、群众迫切要求改造的地段进行了大规模拆迁改造,同时,配以拆除违章搭建、建设景观小游园等。目前,南湖公园的规划建设已经初步展现出显山露水的优美风貌。

四是滨江风光带凸现特色。以滨江大道及滨江主题公园、商务中心绿轴、主干道两侧景观及主题广场、城市公园、空地绿化等景观为主,向世人初步展示“绿色河西”的风貌。

五是绿化亮化树形象。以道路绿化为主体,以广场游园绿化为重点,以小区庭院绿化为依托,点线面结合,加大园林绿化亮化建设力度,近几年新建了一批广场、街头小游园,市民走出家门就能步入绿化空间。同时,以水西门大街、南湖路等主次干道为轴、窗口地区为面,出新了一批店招门头,设置了大型广告牌,在主要建筑物都安装了轮廓灯或射灯,并据环境需要,在楼面或顶部安装了造型新颖的霓虹灯,形成了白天美化、晚上亮化的景观。

六是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在开发建设河西新区的同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事先规划安置;对老城区内的小区进行了环境出新,并更新了主次干道、小区内的垃圾箱和果壳箱,新建、补建了相应的公厕、垃圾中转站,并整体规划、建设了一批商业网点等,促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在建设改造的同时,许多相关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整合与沟通问题

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应在整体协调、信息畅通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以人为本,组织广大市民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但是目前,无论在建设还是管理方面,都没有明显体现。如:在“拆违”工作中,由于执法管理部门与拆迁、建设部门沟通不够,致使执法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与判定违章建筑搭建的情况。又如:在规划某些建设项目时,因缺乏前瞻的眼光,事后管理难易的决策准备,且建设项目与所在地周围市民的沟通不够,会引发市民与建设方的矛盾冲突,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目前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相互间缺乏科学有效沟通手段,远不能满足新城发展的要求。

(二)被动与预警问题(

三)人治与法治问题

新城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在法治的环境下进行,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仍旧很不完善。现有的一些法规、规章在制定时由于缺乏对新城发展作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内容空泛,可操作性较差;而有的法规、规章的执行程序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设定,被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被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因此,在动态的建设中,管理更是复杂多变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进而,管理水平波动就越大,管理公正性、程序性往往得不到体现。这就是说,在法治化尚不完善之际,还需依靠一些其它的手段辅助加以制约、补充,因此,建设规范到位是城市管理严格执法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应对策略

(一)、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培养现代法治精神。

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是时代潮流,法治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和承担责任,以实现管理国家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02年,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对过去概念模糊、相互扯皮、推诿等执法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规范。今年7月1日新出台了《行政许可法》。这些法规条例的频行,从更高层面上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提出要求。作为执法者,不再是靠经验、凭资历执法,必须依法办案,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在执法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越是困难多、矛盾大、时间紧,越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法干部,特别是在一线的执法队员一定要严格掌握政策,把该做可做的事,全力做好,不该做不能做的事坚持不做;严格按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方式,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应承担的职能。将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尽快归还企业和社会,既减少政府资金的不必要支出,提高利用效率,又降低因为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而导致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二是要逐步打破行政性经营垄断和部门利益的意识,对非经营性项目,按照“投、建、管、用”分离的思路,突出集中的专业化项目管理方面,逐步推行“代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使社会资金能够按照政府意愿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同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发布平台,鼓励和发挥舆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协调及长效

从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责任制度等多个角度推进,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确保系统内各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条块之间能够迅速协调运作。

一是推行区域级差管理,实行分类执法。城市中心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主要道路和背街小巷、窗口地区和一般地区存在区域差别,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要求不尽相同,执法资源配置和执法管理手段也要相应变化。据区域级差的实际,把全区划分为严控区、控制区和一般区,确立执法重点区域,实施区域级差管理。一是对主要道路、窗口地区等严控区实行定人定丙的督岗制和24小时巡查制,严格控制“十禁四有”现象,严禁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对城区其它道路和背街小巷等控制区,采取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平峰监控与高峰严控相结合的方法,对出现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置。同时,贯彻“以堵为主,适当疏导”的原则,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在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正常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确有需求又能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占道设摊等,给予适当疏导。三是对城郊结合部、涉农地区等一般区,一方面通过错时管理、机动巡查等控制面上各种违法现象,另一方面倡导并配合有关主管部门采取“以疏为主,规范管理”的措施,充分考虑该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外来民工、城市下岗人员、城郊失地无业农民等人群消费需求的实际,进行积极疏导,完善基础设施,使管理规范有序。

二是创新面上执法机制,完善覆盖型管理网络。建立和完善执法巡查机制,采用班车式巡查、定岗式巡查、特情处理式等方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执法的现场处置水平。区里成立城管执法指挥中心,采用轮流带班的形式,每天由一名市容局领导担任指挥员、一名大队领导担任总值班员,相关执法中队作为巡查中队(由执法队员、协管员、环卫工人、城管警察等组成)。指挥中心配备各类执法必备的工具设备,包括电台、电话、电脑等办公设施,巡逻车、洒水车、清扫车等执法机械以及专用于清扫保洁、整治“三乱”等的工具,在全区的主次干道和窗口地区实行全天候、全时段的往返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市容管理问题及时按照相关市容管理的法规、条例进行处置,做到小问题当时解决,大问题限日整改到位。并且,成立综合执法中队,由交警、城警、执法队员、协管员和环卫工人组成,作为一支专业执法队伍,专门负责处置辖区内的重难点问题,拔钉子、除邪头。

三是构建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按照城市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体制要求,构建市、区、街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基层长效执法保障机制。组织协调好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城管警察(辅警)、交警、环卫公司工人等多支城市管理队伍,在系统内各单位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条块之间通过不断的磨合,构建相互协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合理划分职责,市、区、街之间形成指挥顺畅、步调一致、配合密切的执法体系;同时,层层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把工作目标由点到面,逐一落实到基层、具体经办人,形成职责分明、权利和义务相配套的格局。同时,建立与相关主管部门的联系制度。积极、主动与市政、规划、建设、环保、公安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商,建立信息联系、工作例会等制度,形成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的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管理合力。

四是实行前置管理提前介入、后续处置手段拓展延伸机制,强化执法机制,确保执法的连贯性。积极主动的介入工程项目的前期管理,通过建立档案、录入台帐,进行统一管理,以寓执法于管理的模式,预先设定一定的先决条件,强化执法的连续性、追踪性,有效防范违规行为的出现。同时,积极联合建设、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充分调动区政府的管理权威,强化司法保障机制,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处罚手段,确保相应处罚责任落实。

(四)、提高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的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日益突出,而要加快新城建设,就必须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而且,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可以从多个方面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还可能通过调动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

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的重点是城市的空间要素和环境要素。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良性的生活环境,同时,为吸引中外投资者,还应着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优良管理、服务环境,把城市形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例如,制订户外广告位占用采取社会竞拍的办法,会同规划、市政、交管等部门,对一些新建和到期的广告位,统一规划布点、统一选材制作,试行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又如,城管工作中的公共性管理职能与操作性作业功能相互分离,作业层实行企业化运作,积极推进环卫所转企改制,规范运行、阳光操作、善待职工。按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环卫行政隶属、行业管理模式、环卫监管中心、环卫作业市场和作业方式的全面改革,逐步把保洁作业推向市场,配合建委对新增道路保洁权按照核定价格,公开向社会招标,制订科学的城市公共服务的价格,实现微利运营,择优录用。另外,在一些城市管理领域也可以尝试运用市场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比如对城管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综合配置资金资源。城管经费支出方式由按“人头”核拨为主转变为按任务量核拨,推动“以费养人”向“费随事转”过渡。

(五)、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文秘114版权所有

城市管理信息化指在城市管理活动中,通过将城市管理对象的地域特征,形象特征,属性特征数字化,并将这些数字化后的特征数据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化处理,最终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由此,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质量和整体水平,维护和拓展城市综合功能的整个过程。当然,城市管理的数定化工程在短期内投资较大,但从长远而言,会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作用是巨大。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都相当重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是不断完善公务网功能。建立网络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及运用系统,对城市管理信息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广纳社会各界的言论,集思广益,提高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的要求。二是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更新和改善执法设备,进一步完管理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环保、应急联动等的联系,在城管系统内部形成上下左右相互连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便及时收集、反馈和处理信息,提高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开发和整合宣传教育资源,打造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广度的拓展,形式、内容的创新,营造良好的评论导向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市民的城管理念。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6篇: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

文论述了在法治建设中,新区建设与管理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当前新区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透过现象追溯源,充分肯定了城市管理在新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阐述了法治建设时期的城市管理必须做好的几方面工作。法治建设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的最强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新千年,为了响应南京市进军新河西,建设新城区的号召,我区不断加快河西地区的建设步伐,充分体现了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的时代

一、当前新城建设管理的成效及面临的几个深层问题以完善功能为目标,以道路、广场、绿化、旧城改造为重点,从群众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让人民群众满意。一是基本成形的立体化交通体系。以河西新建及拓宽改造的12条主干道、24条支路、地铁一号线等为主,初步构成东西便捷、南北通畅、内外衔接、江城一体的新城交通格局。二是初具规模的新型居住区。以奥体新城、金马郦城、世纪星园、万科等项目为主,一期建成160万平方米、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区已初具规模,建成后将极大的提升新城人居水平。三是旧城改造换面貌。以南湖地区为中心,对影响市容市貌、群众迫切要求改造的地段进行了大规模拆迁改造,同时,配以拆除违章搭建、建设景观小游园等。目前,南湖公园的规划建设已经初步展现出显山露水的优美风貌。四是滨江风光带凸现特色。以滨江大道及滨江主题公园、商务中心绿轴、主干道两侧景观及主题广场、城市公园、空地绿化等景观为主,向世人初步展示“绿色河西”的风貌。五是绿化亮化树形象。以道路绿化为主体,以广场游园绿化为重点,以小区庭院绿化为依托,点线面结合,加大园林绿化亮化建设力度,近几年新建了一批广场、街头小游园,市民走出家门就能步入绿化空间。同时,以水西门大街、南湖路等主次干道为轴、窗口地区为面,出新了一批店招门头,设置了大型广告牌,在主要建筑物都安装了轮廓灯或射灯,并据环境需要,在楼面或顶部安装了造型新颖的霓虹灯,形成了白天美化、晚上亮化的景观。六是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在开发建设河西新区的同时,对相应的配套设施进行事先规划安置;对老城区内的小区进行了环境出新,并更新了主次干道、小区内的垃圾箱和果壳箱,新建、补建了相应的公厕、垃圾中转站,并整体规划、建设了一批商业网点等,促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在建设改造的同时,许多相关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一)整合与沟通问题城市的建设与管理应在整体协调、信息畅通的基础上进行,并且要以人为本,组织广大市民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但是目前,无论在建设还是管理方面,都没有明显体现。如:在“拆违”工作中,由于执法管理部门与拆迁、建设部门沟通不够,致使执法管理部门不能及时掌握与判定违章建筑搭建的情况。又如:在规划某些建设项目时,因缺乏前瞻的眼光,事后管理难易的决策准备,且建设项目与所在地周围市民的沟通不够,会引发市民与建设方的矛盾冲突,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目前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相互间缺乏科学有效沟通手段,远不能满足新城发展的要求。

(二)被动与预警问题城市管理是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手段,也是建设的有力保障。目前,城市规划、建设时有关城市管理问题的考虑还是一个缺漏项,城市管理“事先控制管理少,事后被动管理多” ,出现了问题,再用管理方式加以补救,一些管理执法行动往往是被动、适应型的,缺乏前瞻、超前的主动管理。如,马路拉链工程、公厕、中转站等配套设施在建设中若预先充分考虑,预留空间,那么动辄开挖路面、多方扯皮等现象可大为减少。这些都表明,由于还缺乏科学的、

现代化的手段,信息反馈不及时,一些突发性事件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予以解决。这些现象都表明,现阶段的城市管理活动常常是被动的,应用效率也不高。

(三)人治与法治问题新城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在法治的环境下进行,但是目前,这方面的规章制度仍旧很不完善。现有的一些法规、规章在制定时由于缺乏对新城发展作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内容空泛,可操作性较差;而有的法规、规章的执行程序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设定,被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被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因此,在动态的建设中,管理更是复杂多变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进而,管理水平波动就越大,管理公正性、程序性往往得不到体现。这就是说,在法治化尚不完善之际,还需依靠一些其它的手段辅助加以制约、补充,因此,建设规范到位是城市管理严格执法的一个先决条件。

二、应对策略

(一)、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培养现代法治精神。当今世界,“现代化、民主、法治、文明及其一体化”是时代潮流,法治是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有力保障。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力和承担责任,以实现管理国家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02年,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对过去概念模糊、相互扯皮、推诿等执法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规范。今年7月1日新出台了《行政许可法》。这些法规条例的频行,从更高层面上向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提出要求。作为执法者,不再是靠经验、凭资历执法,必须依法办案,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在执法活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越是困难多、矛盾大、时间紧,越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法干部,特别是在一线的执法队员一定要严格掌握政策,把该做可做的事,全力做好,不该做不能做的事坚持不做;严格按法定程序和权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

(二)、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改进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方式,减少政府管理层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应承担的职能。将不应该由政府承担的职能尽快归还企业和社会,既减少政府资金的不必要支出,提高利用效率,又降低因为政府管理的“越位”、“缺位”和“错位”而导致社会交易成本的增加。二是要逐步打破行政性经营垄断和部门利益的意识,对非经营性项目,按照“投、建、管、用”分离的思路,突出集中的专业化项目管理方面,逐步推行“代建制”,真正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运作,使社会资金能够按照政府意愿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同时,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信息公开发布平台,鼓励和发挥舆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协调及长效从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责任制度等多个角度推进,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确保系统内各单位之间、不同部门之间、条块之间能够迅速协调运作。一是推行区域级差管理,实行分类执法。城市中心城区和城郊结合部、主要道路和背街小巷、窗口地区和一般地区存在区域差别,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要求不尽相同,执法资源配置和执法管理手段也要相应变化。据区域级差的实际,把全区划分为严控区、控制区和一般区,确立执法重点区域,实施区域级差管理。一是对主要道路、窗口地区等严控区实行定人定丙的督岗制和24小时巡查制,严格控制“十禁四有”现象,严禁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对城区其它道路和背街小巷等控制区,采取日常巡查与集中整治、平峰监控与高峰严控相结合的方法,对出现的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处置。同时,贯彻“以堵为主,适当疏导”的原则,建议有关主管部门在不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正常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对市民确有需求又能解决弱势群体困难的占道设摊等,给予适当疏导。三是对城郊结合部、涉农地区等一般区,一方面通过错时管理、机动巡查等控制面上各种违法现象,另一方面倡导并配合有关主管部门采取“以疏为主,规范管理”的措施,充分考虑该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外来民工、城市下岗人员、城郊失地无业农民等人群消费需求的实际,进行积极疏导,完善基础设施,使管理规范有序。二是创新面上执法机制,完善覆盖型管理网络。建立和完善执法巡查机制,采用班车式巡查、定岗式巡查、特情处理式等方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执法的现场处置水平。区里成立城管执法指挥中心,采用轮流带班的形式,每天由一名市容局领导担任指挥员、一名大队领导担任总值班员,相关执法中队作为巡查中队(由执法队员、协管员、环卫工人、城管警察等组成)。指挥中心配备各类执法必备的工具设备,包括电台、电话、电脑等办公设施,巡逻车、洒水车、清扫车等执法机械以及专用于清扫保洁、整治“三乱”等的工具,在全区的主次干道和窗口地区实行全天候、全时段的往返巡查,对巡查中发现的市容管理问题及时按照相关市容管理的法规、条例进行处置,做到小问题当时解决,大问题限日整改到位。并且,成立综合执法中队,由交警、城警、执法队员、协管员和环卫工人组成,作为一支专业执法队伍,专门负责处置辖区内的重难点问题,拔钉子、除邪头。三是构建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按照城市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

”的体制要求,构建市、区、街联动机制,实现执法重心下移,建立基层长效执法保障机制。组织协调好城管执法队员(协管员)、城管警察(辅警)、交警、环卫公司工人等多支城市管理队伍,在系统内各单位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条块之间通过不断的磨合,构建相互协作机制,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管理合力。通过合理划分职责,市、区、街之间形成指挥顺畅、步调一致、配合密切的执法体系;同时,层层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把工作目标由点到面,逐一落实到基层、具体经办人,形成职责分明、权利和义务相配套的格局。同时,建立与相关主管部门的联系制度。积极、主动与市政、规划、建设、环保、公安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商,建立信息联系、工作例会等制度,形成相互配合和协作的工作机制,经常性的开展联合执法,形成管理合力。四是实行前置管理提前介入、后续处置手段拓展延伸机制,强化执法机制,确保执法的连贯性。积极主动的介入工程项目的前期管理,通过建立档案、录入台帐,进行统一管理,以寓执法于管理的模式,预先设定一定的先决条件,强化执法的连续性、追踪性,有效防范违规行为的出现。同时,积极联合建设、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充分调动区政府的管理权威,强化司法保障机制,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处罚手段,确保相应处罚责任落实。

(四)、提高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的水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带动作用和辐射功能日益突出,而要加快新城建设,就必须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指导和推进城市管理工作。而且,利用经济手段管理城市可以从多个方面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还可能通过调动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整个城市的运行成本。利用经济手段管理的重点是城市的空间要素和环境要素。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良性的生活环境,同时,为吸引中外投资者,还应着力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和经济运行的优良管理、服务环境,把城市形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从而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例如,制订户外广告位占用采取社会竞拍的办法,会同规划、市政、交管等部门,对一些新建和到期的广告位,统一规划布点、统一选材制作,试行面向社会公开拍卖。又如,城管工作中的公共性管理职能与操作性作业功能相互分离,作业层实行企业化运作,积极推进环卫所转企改制,规范运行、阳光操作、善待职工。按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环卫行政隶属、行业管理模式、环卫监管中心、环卫作业市场和作业方式的全面改革,逐步把保洁作业推向市场,配合建委对新增道路保洁权按照核定价格,公开向社会招标,制订科学的城市公共服务的价格,实现微利运营,择优录用。另外,在一些城市管理领域也可以尝试运用市场手段,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成本。比如对城管经费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综合配置资金资源。城管经费支出方式由按“人头”核拨为主转变为按任务量核拨,推动“以费养人”向“费随事转”过渡。

(五)、大力推进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提高管理效率。城市管理信息化指在城市管理活动中,通过将城市管理对象的地域特征,形象特征,属性特征数字化,并将这些数字化后的特征数据采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化处理,最终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技术依据,由此,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质量和整体水平,维护和拓展城市综合功能的整个过程。当然,城市管理的数定化工程在短期内投资较大,但从长远而言,会降低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作用是巨大。目前,上海、深圳等城市都相当重视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是不断完善公务网功能。建立网络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及运用系统,对城市管理信息信息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应用,利用网络平台,广纳社会各界的言论,集思广益,提高政府决策、管理和服务水平,从而,进一步满足社会的要求。二是引入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更新和改善执法设备,进一步完管理网络,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交通、环保、应急联动等的联系,在城管系统内部形成上下左右相互连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以便及时收集、反馈和处理信息,提高执法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积极开发和整合宣传教育资源,打造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内容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深、广度的拓展,形式、内容的创新,营造良好的评论导向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大市民的城管理念。

关于新城建设与管理的思考(第3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7篇:关于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考

××撤地设市特别是2004年第五届全国农运会以及连续三届月亮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后,中心城区交通设施不断完善,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交通管理水平明显提升,赢得了广大市民认可,2006年还被国家公安部、建设部评定为全国“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目前,××中心城区拥有道路总长度224.51公里,总面积434.65万平方米,形成了“三纵四横

一环”(“三纵”即××路、东风路—高士路—高士北路、明月路;“四横”即中山路、秀江路、袁山路、宜阳大道;“一环”即外环路)的城市主要道路交通网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五年倍增计划的实施和中心城区的扩大,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再次显现出来并日益突出。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宜居城市”,尤其是当前又开始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如何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显得非常迫切而重要。

一、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时空界定

当前,中心城区交通拥堵主要是在某一时间,通过局部路段、局部道路交叉口的拥挤堵塞反映出来。r />

1、从时间上来看,集中表现在三个时段:①职工上下班时间。②中小学放学时间。③节假日时间。

2、从空间上来看,突出体现在“一江两岸”往来的行人和车辆过桥难、过路难,具体说来是“一桥、二转盘、三校门口、四交叉路口”等堵点上。“一桥”即××大桥;“二转盘”是指中山路与明月路交汇处的东门转盘、中山路与××路交汇处的西门转盘;“三校门口”是指一小、二小和一中(××中学南校区)三个学校门口;“四交叉路口”是指中山路与东风路交汇处的青龙交叉路口、××路与袁山路交汇处的苏瓜塘交叉路口、高士路与袁山路交汇处的潭前交叉路口以及明月路与袁山路的交叉路口。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因素很多,至少有四种因素不容忽视。

1、市民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市民养成教育缺失。近年来,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与交通现实相比仍显淡薄;交通文明素质不高,行人、司机违章较多,与现代文明交通的要求相距甚远。比如行人不走人行道和斑马线,随意乱穿马路,司机随意停车、违章掉头等现象。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导致道路拥堵,还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成为城区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车辆保存量增速过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位用车、家庭用车、商务用车等机动车辆保有量迅速增长,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迅速增加。2008年中心城区每百户居民拥有摩托车30辆,比2007年增长5.0%;每百户居民拥有电动自行车37辆,比2007年增长19.9%;中心城区小轿车保有量14267辆,比2007年增长25.6%。相对而言,城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跟不上机动、非机动车辆增长速度,造成了道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老城区路短街窄,不少小街小巷的改造仍未完成,部分断头路仍未打通,道路容量严重不足,城区交通集中在少数干道上,中山路、东风路、袁山路等部分主干道交通压力过大;现存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多数没有配建相应的停车设施,公共停车场严重短缺;一些道路交通配套设施不全,如东风路、中山路上的少数斑马线暗淡不清,“城西邮局—比一比超市”人行道斑马线在隔离栏内,交通标识小而弱,交叉口信号灯留给行人的时间短暂,中山路、东风路等主干道路上防护栏少,且没红绿信号灯,中山路特别是中山路与明月路交汇处晚上路灯暗,行人安全得不到保障等。

3、公共交通发展存在障碍,交通出行方式有待优化。中心城区公共交通车辆虽然处于基本饱和状态,但由于公交设施用地严重不足,95%以上的公交站建在主干道路上,有的与对面公交站相邻太近,有的过于靠近大商场,严重削弱了道路交通通行能力,从而造成商业区或狭窄路街车辆的拥堵。同时,由于交通线路分布不尽合理,公交车节假日人流高峰期班次频率不高,夜间营运时间较短,无形中降低了公交对市民的吸引力。此外,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的便民化程度不高,公交司机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出租车车容车貌不清洁,车内环境脏乱差,也降低了市民乘坐公交的热情。目前,中心城区市民公交出行比例不到15%,出行工具仍主要依赖摩托车、自行车、电动自行、小轿车等,交通出行方式有待优化。

4、交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交通秩序亟待整治。道路交通管理力度不够,交通秩序有待提高,表现在:挑担、板车摊贩占道经营现象突出;行人在机动车道行走,横跨交通隔离栏的现象比较常见;机动车辆随处停放、乱停乱放,机动车强行超车、强行并线行驶,非机动车闯红灯,乱穿马路与机动车辆争道现象较为普遍;摩托车主不戴头盔,摩的非法载客现象仍然存在;在红绿灯管理上,对机动车辆的管理较为严格,而对行人、自行车或电动自动车管理过松。当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密度非常大,并纠缠在一起时

,处理违章成本大,交通执法者更多倾向于选择不处理或少处理,市民毫不顾忌违规,导致交通拥堵恶性循环,交通事故频频发生。

三、几点建议

解决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寻找突破点,既从时间角度将交通高峰时段错开,用时间赢得空间,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又从空间角度对混合交通进行分流,以空间换取时间,缓解交通需

求压力;要立足现状,放眼长远,既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情况,又在长期内把解决交通拥堵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

1、突出重点,着力加强市民养成教育。人是道路交通“人、车、路”三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也是最主动的要素。提高市民的文明交通素质,是改善道路交通状况,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一是要普及道路交通知识。开展送交通知识活动,将道路交通知识读本、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手册送进社区,送进学校、送进企业、送进单位。二是要开展交通养成教育。采取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交通安全宣传,使交通安全入脑入心。建议不定期地利用节假日组织青少年志愿者向市民散发交通安全提示卡、交通安全书鉴和交通事故图片等宣传品,或者由社团组织发动义工进行现场引导,现场教育。三是要定期进行交通曝光。抓住当前创建宜居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的大好时机,利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对违反交通法规的人和事进行曝光。四要开展其他方面教育。如开展全民交通安全劝诫教育,强化对交通参与者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诚信教育等,提高市民的文明交通素质。

2、突破难点,着力推行公交优先战略。国内外文明交通城市的经验表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破解道路交通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建议大力推行“城市公交优先”战略,将公交发展成为市民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并在全市倡导礼让公交的良好风尚。一是要根据城市居民区的布局和人流聚集情况,增加公交车辆,优化调整和适当延长公交线路,以适应城区空间的拓展,方便市民,减少空乘率。如开通“秀江路—卢洲东大道—袁山路—320国道”环形公交线路,将4路公交车与19路公交车合二为一等;二是要改造公交停泊站点,以平安路与环城南路交汇处的公交站为样板,结合公交实际需要,对城区所有公交站台再次进行科学设置,该拆的拆,该挪的挪;三是要在节假日时间缩短公交班次间隔时间,延长公交夜间营运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乘车需求,建议将4路公交车线路晚上延长半个小时,方便下浦街的居民夜间乘车;四是要在新建道路时设置公交专用线,使“公交优先”理念得以真正体现;五是要提高公交行业管理质量,规范出租车市场秩序,为“城市公交优先”战略推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3、找准盲点,着力完善道路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中心城区交通的重要因素。缓解交通拥堵,必须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把城市的远期道路交通规划和近期综合交通治理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城市道路建设;二是要加快老城区小街小巷改造步伐,打通断头路,修建青龙立交桥,缓解老城区道路交通压力;三是要充分考虑家庭小轿车的扩大需求,加大广场、停车场等市政工程建设,尤其在新辟道路、新建大厦时要把停车场纳入规划建设之中;四是要继续拆除城东(中山路与明月路交汇处、卢洲大道与钓台路交汇处)、城西(中山路与××路交汇处)三个交通转盘,改设置红绿灯进行交通管理;五是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增设交通隔离护栏,增加和扩大交通标识,增加人行道红绿灯,修复摄像头,刷新、改设斑马线等等,切实提高道路交通通行能力。

4、把握特点,着力抓好城区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体现着城市的文明程度,文明交通、和谐交通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实现城市文明交通、和谐交通目标,关键在于管理。政府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交通管理的新模式、新手段。一是要结合宜居城市创建活动,努力实现交通管理进社区;二是对复杂交叉路口进行改造,减少冲突点,实行主要交叉口交通渠化管理;三是建议借鉴香港等城市先进管理模式,对违章的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辆违章一样予以经济处罚;四是建议参照温州的做法,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根据工作性质,将部分单位上午上下班时间推迟15—20分钟,以减轻城区上下班高峰时间的交通负荷;五是增设路口电子警察装置,充分发挥无言警察的震慑作用;六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购置添加测速仪、酒精检测仪、移动电子警察等设备,推进交通管理手段现代化。

打造中心城区文明和谐交通

第8篇:城区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思考

我市城区事业单位大多分布在教育、卫生、文化、建设、房产等社会服务领域,大致分为三类:

一、行政执法管理类,

二、生产、经营、服务类,

三、社会公益类。近年来,随着用人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效地激发了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和发展潜力,但是,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的改革相对滞后,事业单位存在着严重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行政权力事业化、事业权力利益化的现象,产权主体单一,管理机制不活,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社会事业的发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工作力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和实施办法,全面推进事业单位走向市场。这必将有力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城区的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工作如何实施,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思考,仅供参考。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依据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以党的xx大关于“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要求为指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调整布局结构,压缩机构编制,优化资源配置,鼓励走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建立起符合城区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要依据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政策规定,主要是:

1、中共中央办公厅、xx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996]17号)

2、xx办公厅转发xx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领导小组《关于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实行脱钩改制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51号)

3、xx办公厅转发中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56号)

4、市政府印发《南京市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试行意见》(宁政发[XX]296号)

5、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宁委办[XX]21号)

6、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改办《关于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分解意见》(宁政办发[XX]54号)

7、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改制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实施办法》的通知(宁政办发[XX]73号)

二、改革的原则和基本思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原则是:

1、分类改革的原则。根据单位的性质和承担的社会职能,对区属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单位确定不同的改革内容、改革方式和相应的改革措施。

2、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本着政事分开的原则,合理划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责,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职能和机构调整,改变政事合一的管理状况。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对主要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坚持走市场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制为企业;对承担社会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要改制为独立运作的中介组织。在衡量、区分事业单位职责任务的基础上,精简机构,调整布局,开辟社会投资渠道,实现主办主体的多元化。

3、动态管理的原则。取消事业单位机构的行政级别,打破用人关系上的“终身制’’,全面推进聘用合同制,实现人员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逐步建立单位用人、社会“管人”的动态管理机制。按照分类改革的原则,依据事业单位的不同职能,将事业单位从整体上分成三大类别:一是行政管理执法类,二是社会公益类,三是生产经营服务类。当前,着力抓好行政管理执法类和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改革,同时推进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执法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执法类事业单位的改革要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与综合执法试点相结合。①对以行政执法检查为主的执法机构,要按照两个“相对分开”的原则,即制定政策与监督处罚相对分开,监督处罚与技术检验、监测相对分开,实行综合执法。改革的重点领域是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等,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调整合并行政执法机构,组建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行政执法机构。②对以承担行政管理事务为主的事业单位,要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革。对应由行政机关行使的职能,要交给行政机关;技术检验认定职能要由中介机构承担;经营服务职能转给企业承担;对职能相近或交叉的管理队伍予以归并或综合设置。③对改革后保留的行政管理执法机构,如市容、环保、城建等方面的行政执法管理,使用行政执法专项事业编制,其工作人员依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供给;有执法收费的单位,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以罚代养。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生产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南京市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试行意见》(宁政发[XX]296号),事业单位要在今年底明年初基本完成改制工作。这些单位大体分为三类:一是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二是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三是社会中介事业单位。明年继续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进行改制,通过转企改制,撤销事业机构设置,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承担国家交办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任务主要是“一改、二调、三建、四转”。“一改”就是改革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现行管理方式,主管部门主要是政策引导,进行监督,管好领导班子,监管国有资产,使事业单位真正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同时要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研究建立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等级规格。“二调”就是重新调整事业单位结构布局。按照“区域覆盖。就近服务”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事业单位的

设置进行统筹规划,逐步打破条块分割。对因部门所有、条块分割而重复设置的,要合并或撤销;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要进行合并;对任务严重不足、社会效益差、职能已转移消失的,要予以撤销。“三建” 就是建立与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相应的经费管理方式,即按其所承担的社会公益性项目的多少,核定其人员编制和补贴。对纯公益事业单位,如义务教育、疾病预防控制等机构,实行财政经费供给。对承担政府倡导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如非义务教育、非营利性医疗单位等机构,对其公益性职能部分核定定额或定项补助经费。同时,对纯公益和准公益的事业单位也可以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形式推进管理方式的改革,促其发展。“四转”就是推动事业单位投资主体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发展,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联合举办事业单位。也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民营机构兴办公益性事业。同时,要推动有条件的能够面向市场经营的事业单位向改制转企方向发展。当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推开。第一抓好城建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管养”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年内完成市政养护体制改革和环卫管理体制改革,分批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转制改企工作。第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具备条件的公立医疗机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由政府投资办医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转为多元化投资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鼓励各类医疗机构的合作、合并,实行多元化投资办医。第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联合、合并、撤销的办法,调整学校的布局,完善办学体制;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学校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可吸纳社会资本,拓展非义务教育,走社会化发展的新路子;对非义务教育中产业集团所属中专校、业务相近的要进行合并,职能消亡的予以撤销。第四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要按照“政府管文化、社会办文化”的要求建立新型文化管理体制。第五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强化旅游业的行业管理,理顺行政管理与社会服务关系,全面推进景区、景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鼓励和支持外资、民资投资景区、景点建设,开展景区、景点的经营权出让、租赁经营试点。

三、几点建议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改革任务,既有推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又有分批推进改制转企的工作,需要从总体上加以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为此,建议:

(一)成立区事业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确定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同时指导改革的推进工作,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有关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二)各主管部门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第一责任单位,应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市、区的统一要求,结合部门(系统)实际,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并积极稳妥地组织实施。

(三)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要研究提出相关的配套政策及工作措施,确保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四)妥善安置富裕人员(下岗人员),对未被改制单位聘用的人员,要坚持以内部消化为主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做好安置工作。XX年07月

第9篇:相城区电子商务发展的思考

相城区电子商务产业依托原有优势产业和传统交易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家具、大闸蟹、婚纱、农产品、珠宝五大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垂直细分领域,拥有全国首个大型3D网络家具商城,逛蠡口家具导购、智慧旅游、婚礼购等电商平台已成功上线,京东蠡口家具产地馆、1号店阳澄湖馆、渭塘珍珠天猫旗舰店正式运营,阳澄湖消泾村和太平旺巷村被授予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5年上半年全区电子商务交易额超75亿元左右,网络零售交易额超20亿元。

一、全区电子商务发展总体情况

1、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提升。全区拥有电子商务企业近千家,个人开店网商近10000家,以家具、大闸蟹、珍珠、轻纺等为主的传统产业电商发展迅速,其中已建成电子商务平台11个,包括家具平台3个(龙森、逛蠡口、Go家居)、农产品平台2个(元和塘、智慧旅游)、婚礼平台1个(婚礼购)、奢侈品交易平台1个(久罗商城)、旅游平台1个(懒人旅行网)和B2B交易平台3个(环球市场、中纸在线和布瑞克农产品)。同时,集聚了海云网络、云库信息、风石文化传媒、色影广告等一批电子商务服务商,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精准营销、拍照、摄影、设计等专项服务,海云网络科技等提供互联网精准营销和数据分析等服务。

2、地方特色馆初见成效。区政府鼓励和支持电子商务企 1 业抱团发展,其中家具、大闸蟹等企业发挥相城产地优势,分别在淘宝、京东、1号店上开始地方特色产地馆。2014年淘宝网“华东家具产地---苏州馆”和1号店特产中国〃阳澄湖馆正式上线,2015年6月,京东商城蠡口产地馆正式开馆。

3、物流快递行业进入高速增长。全区基本实现大型物流公司入驻,快递公司设点的格局,“四通一达”、EMS、顺丰等快递公司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区拥有大小物流公司近300家。苏宁易购和京东纷纷开设社区服务站,布点农村电商。

相城区的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制约瓶颈:一是区域性物流问题尚难完全解决,以相城家具电商产业为例,虽然全区有近300家物流公司(托运部),但持证照的不超过10家,部分托运部对家具电商存歧视态度,漫天要价,物流和服务尚未规范;二是电商人才紧缺。相城区的电子商务产业尚在发展阶段,全区电商企业超千家,急需客服、美工、运营和技术等各方面人才;三是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度不够,除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集聚了近80家电子商务企业,其他大部分电子商务企业分散在其他办公楼,集聚效应尚未显现。

二、下一步发展思考

根据相城区产业和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今后相城区电子商务发展重点分两块:一块是以专业市场为基础,发展垂直电商,主要以家具、大闸蟹、珍珠为主,另一块以文创园为载体发展综合类电商,形成电商生态产业链。

(一)以专业市场为产业基础,发展垂直化电商

1、家具电商。全区目前拥有家具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和个人超千户,约占实体商户的20%,主要集中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2014年家具网上交易额超25亿元,约占实体销售的17%。今年6月,蠡口家管会与京东合作,开设京东蠡口家具馆,先期入驻10个区域家具品牌,委托蠡家乐公司(龙森单独组建团队成立公司)运营。

区内有3个家具电商运行平台:逛蠡口、龙森、GO家居。逛蠡口作为一个家具导购平台,已有600家入驻企业,日均流量约在5000左右;龙森家具从一家家具贸易型电商转型到垂直交易平台,现有已建成线下体验店5家;Go家居是全国首家大型家具3D网上商城,具有导购加展示功能。

下一步将围绕优化、整合线上线下家具资源,提升蠡口家具城网上品牌,着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提升逛蠡口家具导购平台,吸引更多线下商户入驻,增加交易和支付功能,增强平台的自身“造血”能力,发挥导购平台对实体市场的消费导流和转化交易作用。二是打响京东蠡口家具馆。以本地生产企业为主要力量,严格把关入驻地产品牌,25个家具品牌联盟优先入住,树立电商标杆,倒逼实体商户转变经营思路,拓展网上销售,形成良性循环。三是选址家具配载中心,利用望亭国际物流园的闲置厂房,引进和培育重点物流企业,规划建设家具配载中心,解决家具物流配送和仓储难题。四是筹建家具电商产业基地。以B栋改造重建为契机,全面布局电商产业基地,集聚第三方电商企业,集电商办公、体验展示、原创设计、配套产业为一体,充分发 3 挥蠡口国际家具城品牌,家管会与专业运营商合作来管理运作电商产业园,进一步增强家具电商的集聚效应,助推整个市场的转型发展。

2、大闸蟹电商。全区拥有大闸蟹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超千户,主要集中在淘宝、天猫、京东和1号店等第三方平台,2014年交易额超6亿元。1号店阳澄湖馆于2014年开馆,整合澄湖牌和菊花牌等知名品牌入驻,不断扩大大闸蟹的阳澄湖原产地影响力。

下一步将围绕完善功能配置,提升集聚效应,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建设大闸蟹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将原消泾大闸蟹水产交易市场分期进行改造(面积约3600平方米),完善功能配置,提速基础网络,起到集聚、展示、培训、物流整合等功能。二是继续经营好1号店阳澄湖馆,吸引更多本地优势品牌入驻,同时经营内容拓展到阳澄湖水产品,提升网络交易额。

3、珠宝电商。珍珠城目前拥有珠宝电商50家左右,其中天猫旗舰店11家,珠宝淘宝网商40余家,2014年,渭塘珍珠旗舰店正式上线,发展迅速,月交易额已超30万元。

下一步将围绕“互联网+珍珠”着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重点推进珍珠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争取9月份开园,计划投入500万元对珠宝城副楼4-5层进行改造,5层作为珍珠电商产业园的先导区(3000平方米),集中布局珠宝天猫电商和运行服务商,4层建设珍珠电商众创空间(1000平方米),吸引创新创业人员入驻,由第三方来运营。通过外引 4 内培,树立珍珠电商标杆企业,形成倒逼机制,促进线下珠宝商户开展网上销售,年内争取集聚天猫入驻企业15家,淘宝C店50家,电子商务网上交易额超1亿元。二是重点打造渭塘珍珠旗舰店,加大渭塘珍珠的品牌、文化宣传力度,争取在淘宝和京东平台开设渭塘珍珠馆,吸引知名的本地珍珠品牌入驻。同步对珍珠城网站进行改造升级,完善交易、支付功能,吸引线下商户入驻。三是完善珠宝电商产业链,引进1-2家大师级设计师工作室,开辟个性化定制与标准化加工相结合的珠宝电商发展之路。四是延伸发展互联网珍珠文化旅游,通过线上旅游平台,吸引消费者到市场线下体验珍珠饰品的全过程加工,体验渭塘珍珠的文化。

(二)以文创园产业平台为载体,辐射城区发展综合类电商

文创园已吸引海云网络、中纸在线、耀盛网络、祥和票务等80余家电商企业入驻,电子商务交易规模30亿元左右,已有4家电子商务企业交易额超2000万元,集聚规模效应初现,公共服务平台、配套设施完善,形成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生态链。

下一步将围绕创建省级电商示范基地,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电商企业的引进,通过委托运营和自行招商相结合的集中管理方式,加快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和服务企业的入驻,形成产业集聚。二是设立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基金。由文创园牵头设立不低于1000万元产业基金,委托专业基金公司管理,重点扶持和培育创新的电子商务企业。三是推进 5 创业孵化中心建设。启动“C Plus创业方舟”孵化器建设计划,以文创园的资源、平台和金融优势,吸引一批创新创业青年,争取利用2年半时间,吸纳超过200名电子商务创客会员。四是带动辐射城区电商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基地优良的电商生态链,辐射周边知己文创园、婚纱城及现有城区生态企业。

(三)主要措施

1、搭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相城区信息化平台,建立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融合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应用企业和培训机构等,更好的为区域电商群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远程培训),通过全网营销数据分析为电商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2、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依托望亭国际物流园,鼓励和支持越海物流、海尔日日顺等物流企业拓展物流的增值服务。鼓励电商企业抱团发展,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物流公司洽商,以提升物流公司服务品质和降低电商企业物流成本。

3、提升信息化水平。结合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智慧工程项目,提升全区网络覆盖率,争取做到网络全覆盖无死角;同时协调运营商进一步提速网络,降低网络运营费用。

4、建立电商人才基地。依托相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建立“相城区电子商务人才实训基地”,以此平台做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行业规范和电子商务人才诚信体系的建立,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培训等增值服务和人才保障。

上一篇:物业管理顾问服务模式下一篇:超级电容市场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