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区(精选7篇)

城区 篇1

各办事处(镇)、辖区各单位:

为了认真组织好我区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绿化美化家园,为建设林业生态省和生态市做贡献,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宜居山水城市,现制定2011城区义务植树活动方案。

一、植树地点

2011年我区的义务植树活动地点,市园林局统一安排在洛浦公园凌波桥以西段开展。植树活动结束后将义务植树活动总结报区城市绿化办公室。

二、苗木供应

今年统一组织的义务植树活动所需苗木由市园林局、财政局组织采购,由市园林局城市绿化办公室组织中标单位运送到植树地点,各单位按任务领取;单位庭院居民社区义务植树的苗木由单位、社区自行组织。

三、时间安排

今年义务植树活动时间定于3月12日上午8:30组织区四大机关、武装部和各办事处在滨河北路凌波桥以西段开展义务植树。期间各辖区单位、社区可自行开展庭院社区义务植树和绿化活动。3月26日—30日对植树任务完成情况和植树质量进行验收。

四、任务分配

2011年市园林局分配到我区义务植树任务1300株,各植树单位的任务分配如下:

区委株、区人大株、区政府株、区政协株、东北隅办事处株、东南隅办事处株、西北隅办事处株、西南隅办事处株、西关办事处株、南关办事处株、洛浦办事处株、道北办事处株。

五、保障措施

为确保今年义务植树活动扎实、安全、有效开展和植树任务保质保量完成,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1.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各办事处、有关单位要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义务植树和生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宣传义务植树的全民性和公益性、义务性,充分调动各单位和全市人民义务植树、绿化美化家园、建设生态洛阳的积极性。植树节活动期间,邀请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对义务植树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浓厚的植绿、爱绿、护绿氛围,使义务植树活动开展的扎实而卓有成效。

2.做好技术指导和验收工作。为保证义务植树的质量和绿化效果,植树活动期间,市、区绿化部门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义务植树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对树穴规格、树木品种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再进行种植。植树活动结束后,市、县(区)绿化部门组成联合验收组,对义务植树的栽植质量

进行全面验收,不按苗木品种、规格和植树技术规范种植的树木,责令植树单位返工重栽,确保义务植树质量。

3.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各办事处、有关单位要按照交警部门的指挥有秩序地停放车辆,确保道路畅通和人员、车辆的安全。

4.加强组织领导。各办事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义务植树活动,切实加强对义务植树活动的组织领导,认真做好义务植树活动的宣传发动和人员、植树工具等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确保义务植树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植树任务的圆满完成。

各单位和全市人民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充分认识义务植树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履行义务,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严格按照植树技术规范挖好坑、植好树、封好土、浇透水,保质保量完成义务植树任务,对所处环境及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为把洛阳建设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积极做贡献。

城区 篇2

“十二五”开局以来,长治市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决策,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城区建设“全省一流光电产业和军工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功能定位,吹响了“实施‘双擎四驱’战略,建设‘四宜’城区”的冲锋号角,打赢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决战,掀起了重点项目建设大会战,打响了城中村改造攻坚战,用“宜商、宜容、宜居、宜游”八个字诠释着市委、市政府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丰富内涵。为大力宣传报道和推广城区的先进经验做法,7月17日,在长治市委常委、秘书长李东峰和市委常务副秘书长李建平的陪同下,本刊总编辑吉喆一行会见了长治市城区区委书记孙刘琳,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坚,并对孙刘琳同志就城区转型跨越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

踏入长治市城区这个古城新区,与长治市13个县市区唯一的女书记孙刘琳同志交谈,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城区转型跨越发展创造的“城区速度”。2011年长治市城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在全省23个市辖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位列第二;短短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多年未完成的玛钢厂改制、并引进了悦达家乐福项目;在不到1年的时间就启动了14个城中村改造;在寸土寸金的现状下,用1个月的时间为重点项目LED腾地300亩。

在挑战中提升“城区速度”

“城区速度”的取得难能可贵。从城区发展的现状来看,制约因素较多。与全省其他区县不同,城区没有煤炭资源;在面临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社会管理任务非常艰巨,维稳任务非常繁重;城市中心区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导致招商引资缺活力、项目建设缺土地、企业扩张缺资金、城市发展缺空间,大项目落地难、好项目流失多;基层基础工作欠账较多,城市管理硬件薄弱;一些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同志按部就班、循规蹈矩、推诿扯皮;面对“1+6”上党城镇群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城中村改造力度不大、措施不力、速度不快、错失了一些机遇。

所有这些挑战,都为城区在“十二五”时期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事实证明,压力面前,城区的各级领导干部经受住了执政水平和驾驭能力的考验,打开了全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良好开局。

作为长治市13个县市区唯一的女书记,孙刘琳可谓是大气不让须眉,细致原本红妆。一方面孙刘琳从大处着眼,以超常规的气魄带动大家大招商、招大商;另一方面从小处入手,以全力解决项目的每一个细节推动项目落地。正因为有了这种“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城区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思想解放、大投资招商、土地瓶颈、城市管理、保持增长等一系列阻碍发展的难题。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城区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速度的“一号工程”来抓,积极主动为招商入驻企业和新引进项目提供优质服务,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氛围,着力推进重点项目,使项目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决战城中村改造。按照规划抢时间、拆迁争速度、建设保质量的要求,使城中村改造成为助推上党城镇群建设的一块“招牌”。创新性地搭建以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党建工作“三位一体”的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平台,着力解决社会问题,加强公共服务,扎实搞好“基本民生”、全力保障“底线民生”、真情关注“热点民生”,使社会管理和民生事业成为建设“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一大“亮点”。

面对城区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取得的成绩,孙刘琳说:“这些尚不足以展示我们所要求和期待的‘城区速度’”。因此,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城区速度”大讨论,并在近两个月的讨论中明确了“城区速度”的内涵,形成了“提速发展”的共识,激发了“赶超跨越”的动力。

在解放思想中“打开闸门”

转型跨越发展,首先要转的是观念。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总开关”,思想解放的“闸门”打不开,发展的“闸门”就打不开,没有解放思想,“城区速度”就没有源头活水。孙刘琳对记者坦言,当前,区里一些干部的境界、眼光、魄力、胆识还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跟进,更落后于市委、市政府建设“两宜”城市的步伐节拍,不敢闯、不敢试、不敢担当仍是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针对这一现状,孙刘琳认为必须下决心进行一次彻底的思想洗礼、观念重塑和思维更新,学习广东“先行先试”的气魄,学习温州人敢闯敢试的精神,学习昆山招商引资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韧劲,深挖在思想解放、先行先试、工作落实、诚信培育、心态包容等方面的问题,破除“盆地意识”,消除“保守观念”,杜绝“消极懒惰耍嘴皮”、“怕事滑头绕弯子”和“一事无成混日子”的不良习气,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孕育开放包容的“气度”,确实做到“四个凡是”:对凡是有利于加快城区发展的工作举措都要坚决落实,对凡是有利于推进城区发展进程的新生事物都要积极支持,对凡是有利于改善城区发展环境的路径都要勇于创造,对凡是为城区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都要感恩和尊重。要在思想上敢于否定自我、敢于突破自我、敢于超越自我,要在实践中练就敢啃“硬骨头”的本领、敢趟“深水区”的胆略和敢打“攻坚战”的能力,以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作风助推“城区速度”,在思想的解放中跑出“城区速度”。

在发展比拼中“赛道超车”

孙刘琳所期待的“城区速度”,本质上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核心是“敢于突破常规、善于创造奇迹”,具体体现在“四个超常规”,即:有超常规的发展理念、超常规的发展速度、超常规的工作标准、超常规的工作机制,这“四个超常规”的目的就在于催生“加速发展”,而“加速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城区发展的效率和质量。为此,孙刘琳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把“思进位”的渴望和“求发展”的热情转化为加速发展的实际行动,结合全市“两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目标,锁定工作要点,狠抓工作重点,乘势而上,破冰攻坚,在竞相发展中赛道超车、争先进位。

——围绕打好“项目落地攻坚战”,以超常规的速度推进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提速的“一号工程”,把吸引高科技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招大商、引大资、上大项目、聚大企业作为项目攻坚的主攻方向,把创优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效能作为项目落地的重要保障,狠抓“五大”园区建设,强化支柱产业集聚,走项目增量扩张、存量优化、总量垒集的“加速发展”之路。真正使项目引进和项目建设成为经济加速发展的一级“动力”。

——围绕打好“上党城镇群建设攻坚战”,以超常规的力度决战城中村改造。把城中村改造作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破解“大宜居”之困的必由之路,大胆先行先试,善于“政策嫁接”,敢于“非禁即入”,采取吸引大集团投资、鼓励村集体资产入股、搭建政府融资平台等方式,积极筹集城中村改造资金;探索运用“土地增减挂钩”、“用地指标周转”、“耕地占补平衡”等模式,为城中村改造提供更多土地;按照规划抢时间、拆迁争速度、建设保质量的要求,扎实做好改造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今年,条件完备的城中村全部启动改造,实现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重大突破,真正使城中村改造成为上党城镇群建设的一块“招牌”。

——围绕打好“文化产业发展攻坚战”,以超常规的理念推进“文化强区”。以建设东山文化休闲观光园区为载体,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按照“构建大旅游、开拓大市场、打造大产业”的理念,深度开发上党古城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配套产业,加大文化旅游阵地、高档酒店和高品位商业项目建设力度,营造与“大宜居、大发展”相适应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打造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会客厅”、“游乐园”和“欢乐谷”,真正使这座古城新区成为上党文化旅游大格局中的一道“风景”。

——围绕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以超常规的举措加强社会管理。积极开展“六星示范社区(农村)”创建,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搭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党的建设”三位一体网格化服务信息平台,融城市管理、经营和服务为一体,构建功能完善、渠道畅通、开放互动、高效快捷、服务优质的社会管理综合系统,大力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充分彰显出社会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真正使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一大“引擎”。

——围绕推进“五大惠民工程”,以超常规的力度改善民生。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努力办好“十件惠民实事”,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投入,扎实搞好“基本民生”,健全完善人人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全力保障“底线民生”,精心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真情关注“热点民生”,妥善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全区人民充分享受发展的成果,真正使“全覆盖”的惠民工程成为最宜居城市的一大“亮点”。

在落实执行中“提档加速”

“城区速度”的展示,根本在于落实。在工作落实执行中“提档加速”,必须健全执行体系,使干部敢落实;提升执行水平,使干部会落实;优化执行机制,使干部快落实。为把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孙刘琳对全区干部工作作风转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强化责任意识。在岗必须“知责”。要实现建设“全国最宜居最宜发展城市”的目标,全区干部群众不是局外人也不能充当旁观者,任务不分一线二线,工作不分台前台后,服务不分主角配角。在明确各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既同台竞争,又协作配合。在岗必须“思责”。既要精心谋事,又要用心干事,敢于谋前人未谋之事,敢于做前人未做之事,善于抓住重点,带动全局,使各项工作有特色、有进展、有成效。在岗必须“尽责”。要把履职尽责作为神圣的义务,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困难面前不退缩,问题面前不回避,切实营造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真正干出经得起检验、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强化效率概念,向时间要效率,谋事要早、见效要快。特别是对项目建设的时间节点要心中有数,落实有力。向行动要效率,坚决杜绝说而不做、决而不行、行而不快、抓而不紧的现象。对决定了的事,要不等不拖,全力以赴尽快落实;对需要协调的事情,要强化责任,通力配合;对部署的任务,要雷厉风行,坚决完成。向服务要效率,全区所有职能部门要结合全省开展的杜绝“吃、拿、卡、要”专项治理,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质量,把各自的职责权限、审批流程和办结时限以及工作承诺全部见报、上网,接受群众的监督,真正让企业、群众办事“少走弯路、少踏门槛、少转环节”,达到“办事时间最短、办事效率最高”的“提档加速”效果。

强化实干精神。全区干部要注重锤炼实干的品质,坚决摒弃“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坚决破除“干的好不等于领导印象好,干的少不等于提拔机会少、干的差不等于组织评价差”的功利思想,坚决打破“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八股”作风。不讲空话,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走过场,把“谋”与“干”融为一体,做到决策定一条是一条,承诺说一个是一个,工作干一件成一件;不做虚功,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掌握真实情况,加强具体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说干就干,脚踏实地;该干则干,雷厉风行。不受限于惯性思维,不停留于常规套路,不依赖于传统方法,善于从不同侧面化解矛盾、从不同层面争取支持、从不同角度搞好帮扶,让实干精神成为城区加速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在全面提速中彰显“五度”

2012年,是城区加快转型的黄金年、实现跨越的机遇年、破解瓶颈的攻坚年。城区将大力实施‘双擎四驱’战略(把“城市管理”和“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城区综合实力的两大“引擎”,通过园区驱动形成城市拉动力、城管驱动提升城市竞争力、文旅驱动集聚城市吸引力、民生驱动增强城市承载力),全面推进‘宜商、宜容、宜居、宜游’城区建设,确保五大经济指标增速达到25%以上,为今后五年全区综合实力迈入全省23个城区第一方阵打下坚实基础!

城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核心”,具有其它县市区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如何更好地将这种“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气势”,在各县市区竞相发展的比拼中跑出“城区速度”,真正考量的是城区“提速”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孙刘琳告诉记者,下一步,城区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好“五大攻坚战”和深入推进“五大惠民工程”的要求,以开展“五个年”活动为载体、全面展示“五个度”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围绕加快发展,在构建“宜商”格局上创造“城区速度”。以开展“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为载体,强化“重商、亲商、护商、安商”的理念,实施项目建设带动经济提速战略,加快“五大”园区建设进度,精心培育和发展“4+6”支柱产业,创造“吸引核心技术、集聚后发优势”的“城区速度”。

立足“城市精神”,在营造“宜容”氛围上蕴育“城区气度”。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年”活动为载体,强化“城市是栖居之所,更是精神家园”的人文理念,履行好职责,塑造好形象,维护好稳定,蕴育“汇聚八方来客、兼容多元文化、营造和谐氛围”的“城区气度”。

注重“民生事业”,在优化“宜居”环境上拓展“城区广度”。以开展“城市服务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强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握“大宜居”之本,大力发展民生事业;破解“大宜居”之困,深入推进城中村改造;夯实“大宜居”之基,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拓展“全社会创造幸福、全民分享幸福”的“城区广度”。

发挥“东山优势”,在打造“宜游”品牌上挖掘“城区深度”。以开展“旅游开发推进年”活动为载体,强化“旅游是朝阳产业”的理念,加快旅游园区建设,积极开发上党古城旅游资源,全面推进旅游配套产业发展,挖掘“融汇山水之秀、彰显人文之韵”的“城区深度”。

坚持“为民宗旨”,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上体现“城区高度”。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强化“抓党建也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加快政治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党建资源向发展资源转化、组织活力向发展活力转化,体现“党建引领发展、发展促进党建”的“城区高度”。对于“十二五”发展目标,孙刘琳做了这样的描述:“紧紧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松,强力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让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

孙刘琳素描:

城区 篇3

按照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测评将减少集中突击检查和入户调查,增加不定期的暗访抽查和电话调查,更加注重文明城区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的新标准,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早谋划、促协调、抓重点、重实效做好连创保障工作。

一是早谋划、快动手。召开专题会将2014年“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任务”分解细化,明确责任;组织全员学习培训,明确重点;发动思想,营造氛围,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

二是促协调,强配合。建立完善“点对点”监控机制,加强案件信息分析梳理,有针对性做好指导工作;启动平台“驳回”功能,按照“先核实、后沟通、再驳回”的原则,针对业务部门退回的案件,平台二次核实权属,确权后与退回部门沟通协调再次派发,相关部门将不能退回案件,提高案件处置率;落实沟通协调机制,加强与市级平台及市属单位联系,加快市属案件处置速度,加强区属单位及街道联系,实现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共同整治。

三是抓重点、攻难点。在配合全区性“拆违、清障、治污、灭脏”四大专项行动同时,先后对废弃机动车、早餐车、废品收购点、小广告、白色污染等进行专项治理,解决影响城市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的突出问题;启动“特件”绿色通道,对处置时间长、难度大的案件,统筹协调、动态监控、快速解决,成功处置了德胜里西街污水外溢及西单横二条北侧便道路面塌陷事件等疑难案件。

四是强监管、重实效。在创建与迎检时期全力以赴开展监控工作;中心领导带队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街巷巡查检查力度,共开展环境秩序检查28次、累计检查街巷地区204条,检查监督员在岗情况78次;建立《环境脏点台帐》,定期通报城市管理案件情况分析、履职评价工作报告及督办案件情况,加大环境秩序脏乱情况曝光力度,着力解决城市管理难题,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

据悉,从中央文明办首批“全国文明城区”至今,西城区已连获十年殊荣,2014年再次入选将摘得“四连创”桂冠。除此之外,还被北京市市政市容委连续11次评为“北京市环境最干净城区”。2013年,又在“全国城市公共文明程度指数”年度测评中名列第一。(通讯员 孙成波)

创建文明城区 篇4

龙旺庄小学四2班沈畅指导教师:范亚维

创建文明城市不只是在嘴上说的,而是要用行动来证明的。大家明明知道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是不文明的行为什么还要做呢?我进行了一个小调查,调查地点是繁华的天安门。正当我在调查时发生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个中年男子把喝完的矿泉水瓶随手扔在地上,被走在后面的一个老婆婆发现了。那个老婆婆非常生气,一把抓住那位中年男子对他说脏话,两人一直在争吵。围观的路人越来越多,议论也越来越多。有人说他们没事找事,有人说他们不讲文明。反正就是议论纷纷。

他(她)们一直推卸这自己身上的责任。那个瓶子也在他们脚下被踢来踢去。一些好心人看见了就走进去劝他们。劝他们把瓶子捡起来,扔进垃圾桶。可那两人就是不听,还是在推卸责任。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那位好心人不去捡那个瓶子呢?我看了看四周在100米的范围内竟没有一个垃圾桶。我试图挤进去但因为我实在太小了并没有挤进去。

我只有在一个高点看。这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就多几步路的问题,为

什么还要扔在地上呢?想来想去,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因为:方便。原来人们就是为了图方便才这样做的。

为了方便,就乱扔垃圾。破坏整个城市文明。这样不好,在外国一个3、4岁的孩子都知道喝完了的矿泉水瓶、用完了的纸巾都要丢入垃圾筒。而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叔叔,一位已经二三十岁的叔叔。我真的对我们的城市非常失望。失望到了极点。已经对我们城市没有了信心。

正当大家在议论的时候。从人群中钻出来一个5岁左右的小孩,那个小女孩一手抓起那个瓶子,走向那个垃圾桶。这时间所有站在两人四周的人们为小女孩让出了一条路。小女孩一步一步的走向那里,最后把瓶子扔进了垃圾箱。牵着妈妈的手离开了。

相城区规划 篇5

蓝图:3年为期“约会”现代化

今后五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决胜期,也是相城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跨越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依据苏州“一核四城”的最新战略定位,相城区全面启动了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合作开发区和苏州高铁新城的建设。

面对“十二五”和苏州“三区三城”建设目标的新要求,相城区确定了以苏相合作区和高铁新城建设为引领的指导思想,深入实施城市化提升、创新转型、人才强区、民生优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务实奋进,全力打造“苏州新门户、城市新家园、产业新高地”,加速推进相城经济社会的后发崛起。相城区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描绘了这样一幅“十二五”发展蓝图:

———经济更发达。3年内的2014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达到1000亿元,比2011年的422亿增长1.37倍;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比2011年的1230亿元增长1.44倍;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达到100亿元,比2011年的46.2亿元增长1.16倍。到2016年,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相城。

———城市更繁荣。苏州高铁新城初具规模,中心城区的配套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文化、商贸、旅游环境优良,城市化率达到75%,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生态更优美。森林、公园、绿色走廊等特色化、多层次的绿地系统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区林木覆盖率超过22%,城区绿化覆盖率保持45%以上,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6以上,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人民更幸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殷实,精神生活充实,有较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苏相合作区:为区域合作“探新路”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的合作典范,龙年伊始,苏州工业园区在苏州城北部诞生出了“姊妹新城”。1月11日,由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相城区跨区域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合作经济开发区”(下称合作区)正式挂牌。

走过18年的借鉴路,苏州工业园区已步入“外引”到“内生”的升华期,新加坡经验在苏州本土化实践后,通过园区“消化再输出”。有专家认为,这一区域合作的新探索,或可为未来地方城市有效整合内部优质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提供借鉴样本。

走出苏州,再造一个金鸡湖

晚上六点半,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沿岸而建的李公堤上车水马龙,演绎着生动的现代“姑苏繁华图”。

此时,距离金鸡湖不到20公里的漕湖,目之所及的开阔湖面上,微波中正荡漾着希望。湖边不远处的苏相合作区“指挥部”漕湖大厦里,仍是灯火通明,人声不息。按照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为苏相合作区定下的“打造苏州城北新兴产业集群”的规划蓝图,不久的将来,这里就是第二个金鸡湖,两座环湖姊妹城将崛起在苏州的版图上。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马明龙明确表示,“我们要把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新合作的硕果和品牌效益带到苏相合作区,努力探索两个区在规划对接、产业对接、政策对接、合作开发对接等方面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创造出区域联动、互利合作的新方式”。

“多年积累起来的招商网络、亲商服务的理念和做法、人员的培训和软件转移等经验,都将注入合作区。”合作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昊表示。他介绍,合作区以漕湖产业园为轴心,总面积47.8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苏州古城区,其中包含了9.07平方公里的漕湖。合作区将集两区合作的优势,最终成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以居住和商业设施相配套的现代化经济开发区。他笑言:“我们要尽全力再造一个金鸡湖。”

“复制”经验,加速优质资源集聚

苏相合作区未来不仅是中新合作经验毫无保留的“复制”,更是苏州工业园区多年实践中摸索出的更适应于本土化应用的“园区经验”实践者。

苏州市相城区委书记、苏相合作区党工委书记曹后灵表示,相城区与园区近在咫尺、人文相通、地域相连,为园区经验的辐射推广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他一再叮嘱干部们:“在深度合作的同时,要学习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和社会管理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学服务理念。具体来讲,我们将在完善发展规划、加大招商力度、争取政策支持、参与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足文章。”

目前,合作区已成立了欧美招商、日韩招商、东南亚招商、服务外包及科技招商4个对接组,重新编制投资指南,摸清产业发展政策方面的差异。启动以来,已累计接待客商考察近50批次,涉及25个项目,园区招商局、CSSD招商部、娄葑、唯亭、胜浦招商中心及创投集团、物流中心、重建公司、邻里中心等先后主动到合作区进行项目对接。

互利合作,寻找差异化发展

在合作区的蓝图中,“互利合作”和借鉴园区经验被放置到同样高度。张昊表示,合作区将切实发挥园区的品牌优势、项目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以及相城区相对宽松的资源腹地优势,开展经济合作开发,推动区域综合发展。

作为“后起之秀”,合作区选择了最切实的差异化竞争道路。从合作区挂牌仪式上签约的项目来看,其中大部分涉及精密机械、电子设备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以及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其项目投资方,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占有率,大多都是所在行业的领先企业。这批项目的落户、落地,为合作区注入了超过100亿元的投资,在苏州城北快速形成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

谈到未来苏相合作区的发展愿景,张昊信心满满,合作区正在向国家商务部争取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向南京海关争取设立海关监管点,同步考虑将来建设综合保税区或出口加工区。这对于贸易和产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将获批国家级开发区作为重要目标,竭力争取让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系列独特政策能够在苏相合作区得到延伸。”

苏相合作区将建成生活片区

昨天,苏州市规划局公布了“苏相合作区东部综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据了解,该规划将以居住功能为主,为周边产业区提供居住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成为以商业服务、生态居住、文化休闲、商务研发四大功能为主导的现代化综合性生活片区。

记者了解到,苏相合作区东部综合片区北临冶长泾,南到太东路,西起苏虞张公路新线,东至苏泾路(老苏虞张公路),总面积5.5平方公里。

届时,该区域内将形成“一轴、一带、三心、两邻里”的总体布局结构。“一轴”指中部沿南北向的五星路两侧形成的公共服务设施轴;“一带”指中部东西向的永昌泾形成的城市生态休闲景观带;“三心”指北部结合轨道站点规划的社区服务中心、南部以综合体为主体规划的社区服务中心、中部以科创园为核心规划的行政商务中心;“两邻里”指以永昌泾为分界形成的南北两个居住邻里。

城区 篇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快速、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贾汪区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与功能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1]。贾汪区老城区也逐渐出现了人口密集、 道路交通混乱、人居环境恶化、用地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自2003年开始贾汪区开始了玉龙湾公园以东片区即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但在新城区开发建设因顾此失彼,导致难以统筹和协调老城区的发展,导致新老城区“不联动”的现象,如新区功能单一,城市活力不足;新老城区缺乏有机联系,相互疏离;城市各类资源孤立而缺乏整合等。文章以贾汪近年来城市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一些经验和教训为基础,分析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结合贾汪城市现状和功能定位,对如何促进贾汪新老城区协调发展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现状分析

贾汪中心城区(如图1)主要在原老矿、夏桥(老城区)街道办事处和贾汪镇(新城区)行政管辖区,范围为东至凤鸣漙风景区、南至徐州工业园区、西至商湖、北至北山公园,总面积约35平方千米,区域内有城市人口约12万。目前,贾汪城区主要分为两大片区,即泉城新区(新城区)和老城区。

1.1泉城新区

泉城新区东至凤鸣漙风景区、北至花溪路、南至新华路、西至泉城路,总面积约10平方千米,现居住人口约2万人,规划(到2020年)总人口约10万人, 功能定位为城市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高档居住中心。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紧邻大洞山风景区,景观视线极佳,并拥有锦凤溪、玉龙湾、十里花溪等多条水系。通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目前泉城新区已初具规模,截止到2012年底建成区面积已达4平方千米。已高标准建成行政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体育中心、泉城中学、玉龙湾小学、玉龙湾公园等多项功能性项目,在建泉城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完成了山水大道、泓福路、桃源路、 府后街、永福路、新华路等“六纵九横”绿色通道建设, 城市基本框架已经拉开,各种市政管网配套完善。在建的上信十里花溪、御龙山水、蓝庭国际等小区销售良好,使新城区聚集了人口,提升了人气;已建成的市民广场、山水大道景观带、鸿福路景观带、永福路景观带、御龙湾公园及在建的凤鸣漙公园、锦凤溪景观带, 进一步提升了泉城新区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应,逐步实现“山水生态城、徐州后花园”的功能定位。

1.2老城区

贾汪老城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商周之前,就有居民繁衍生息。明万历年间,现贾汪城区一带始有人居住,聚而成村。近代贾汪老城区“因煤建矿,因矿成城”,形成了老矿、夏桥、新工区三大居住片区,总用地面积约25平方千米,核心区约10平方千米,总人口约10万人,截止2012年该地一直为贾汪矿区、贾汪区政府驻地。老城区有大量的煤炭工业文化遗址和红色文化遗址,如夏桥工业广场、券房、贾汪起义旧址、第三野战军成立旧址、运河支队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老城区目前仍为贾汪区的居住中心和商业中心,聚集了贾汪城区大部分人口和商业配套设施。近年来,贾汪老城区主要是坚持拆旧出新,加快老城提档升级;逐步建成了包括农贸市场、三座四星级酒店等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大力推进百大扩建、 老政府改造、同乐商贸广场等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商业气氛浓厚;建成了永兴安置小区、天鼎华府等一大批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居住小区;进行了贾韩路、前委路等道路改造及整治;完成了夏桥公园、人民公园等公园绿地改造;完善了环卫市政设施,同时严格控制老城建筑改建行为, 老城的城市景观和居住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原有的城市特色日渐消退,老城区已缺乏完整的历史面貌,只是局部有历史遗存,且老城区由于拆迁成本高以及居住密度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贾汪居民不愿意在老城区居住,房价及发展速度均低于新城区。

1.3新老城区的关系

贾汪新老城区距离较近,对促进新老城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老城区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如老城区商业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新城区公共绿地较多;新老城区存在一定的竞争性,老城区的行政办公职能被替代,居住和商业功能逐渐削弱;老城区人气集聚,商业气氛浓厚,生活方便,而新城区缺乏人气, 配套设施不齐全。

2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发展不平衡,新老融合不足。

新城区发展潜力大,且无拆迁,土地成本低,政府投入产出高。新城区近几年的建设效果显著,土地升值快,客商投资热情高,发展迅速。而老城区拆迁难度大,基础设施不完善,改造成本高,且老城区房价低于新城区,致使老城区发展缓慢。并且新老城区被现有的206国道分割,严重阻碍了新老城区连片发展。在功能上,新老城区一个为目前的商业贸易中心,一个已形成行政文化中心,且有逐步强化并向两个中心发展的趋势,不利于新老城区的整合。

2.2设施不完善,承载能力不强。

基础设施不完善,基本为雨污混流,部分区域排水不畅,无法实现集中供热,且各种管线埋设凌乱,随改随挖、想改就挖等现象严重[2]。老城区交通不畅, 现有道路拓宽难度大,承载率较低,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辆通行需求;沿路占道经营严重,部分主要交通节点通行不畅,车辆、行人、商贩等流动无序;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不高,停车场不足,行车难、停车难、行路难的现象逐渐凸显。老城区居住环境差,中心区没有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地,缺乏城市中心;城市违章建筑或构筑现象比较严重;老旧小区日照、采光、 通风性较差,缺乏公共绿地,居住环境得不到有效改善。而新城区的医院、学校、农贸市场、商贸服务区仍在建设中,小区周边各项生活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2.3业态分布乱,改造难度较大。

老城区整体规模偏小,规范化的商业街道较少,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一些沿街店面档次参差不齐, 行业划分不清晰,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部分沿街的企事业单位的围墙或办公楼占据大量有价值空间。一些老旧企业厂房和办公楼破损不堪,利用率不高,影响城市形象的提升。特别是徐矿集团煤矿旧址、原部队营房等,由于归属权等问题,无法统一规划开发。一些老旧的住宅小区和居民楼因其建造地点分散、风格杂乱、缺乏统一规划致使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完善,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造。同时,已经建成的部分商业用房由于经营不善、资源闲置,造成大量浪费。新城区由于开发时间较短,三产服务行业较少,商业氛围不浓, 商业区分布也没有明确划分,商铺经营随意性比较强,需要尽快规范。

2.4管理效率低,管理矛盾突出。

城市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由于职能交叉,部门扯皮、推诿现象时有发生[3]。城市管理中,占道经营、流动摊点、车辆乱停乱放等痼疾,阻碍了老城区的全面提升。新建的农贸市场等商贸服务场所经营不善,导致商户不愿入驻,更增加了流动摊点的管理难度。另外,老城区部分小区没有物业,环卫设施不配套,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清运不及时,群众反映强烈。城管队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城市管理体制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城市管理的效率。

2.5文化传承少,保护措施不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作为百年煤城、淮海战役的主战场,贾汪老城区的煤炭文化、战争文化资源丰厚,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这些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保护利用,有些反而因为城市的建设发展遭遇破坏。对文化品位研究思考不足,往往单纯看重使用功能、技术因素而忽略了人文因素,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忽略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共性与个性不相协调,建筑与自然难以衬映。整体上看,贾汪缺乏独特的城市精神, 城市“个性”不够鲜明。

3推进协调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3.1科学规划,通盘布局,促进“新”“老”融合

要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以一流的规划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利用本轮徐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机会,着重解决“贾汪城市的功能定位、职能与性质”“贾汪产业发展方向”“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的功能布局”等重要内容。并根据我区城市发展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网专项规划、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等。对老城区要花大力气对旧城改造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系统的改造规划,协调解决空间布局、用地调整、交通、绿化、景观、市政、文物保护等问题。要引入城市经营的观念,按经济规律办事,使旧城改造规划建立在可实现的基础上。通过各项规划的编制为推进贾汪新老城区联动发展融合以及建设徐州副中心提供科学依据。

3.2整合功能,形成中心,推动“新”“老”对接

贾汪城市面积小,新老城区距离近,要依托老城开发新区,这样既发挥了原有老城区的特色,同时通过开发新区又给城市建设注入新的生机,还可借助老城区的公共设施和中心地位来发开新区,以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应该充分利用玉龙湾周边资源,将贾汪客运站往北搬迁,整合世纪广场,建设环玉龙湾城市商贸服务区,建成集文化服务、购物、宾馆、餐饮、 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新老城区的无缝对接。

3.3改善环境,规范管理,坚持“新”“老”并重

一是做好老城区内部区域环境改造。主要是通过拆迁牺牲一部分城市建设用地,建设公共广场、街头绿地;加快与部队洽谈,尽快实施购物公园建设;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提升老城区环境。二是做好城区周边环境改造。大洞山、凤鸣漙、玉龙湾、锦凤溪等优美的环境为泉城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老城区周边有北山、商湖、南湖等自然资源,下步要重点做好北山公园、商湖片区及东山学海公园的发展规划,适时改造这些片区。北山公园要尽快实施殡仪馆搬迁,加快部队用地置换;商湖要结合徐贾快速通道北延做好产业布局和开发建设;东山学海公园要适时启动建设, 完善东部片区环境配套。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把管理的内涵要求纳入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统筹考虑,同步规划,如环卫设施、农贸市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从源头上为城市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新城区开发、老城区改造时充分考虑农贸市场、停车场、环卫设施等城市配套公共设施的建设。要启动数字化城管,提高现代化、 科学化管理水平。

3.4完善设施,集聚人气,实现以“老”促“新”

坚持新老城区同步发展,一手抓老城改造提升, 一手抓新城人气聚集。一是完善交通体系。尽快完成206国道城区段的改道工作,避免206国道对新老城区的分割,促进新老城区更加融合。加快新华路贯通工程,打造连接夏桥片区与泉城新区的交通干道;拓宽、改造、打通团结路和前委路,适时建设联盟路和西环路,逐步形成老城区四纵六横的道路骨架。结合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合理布局新老城区专业停车场以及公交(出租)车停车场。二是完善配套设施。全力推进老城区综合管网、市政配套设施、园林景观等工程建设,尽快提升和完善新城区的生活配套设施。重点完善新城区“四大功能”:教育服务功能、医疗服务功能、 商贸服务功能、公共服务功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三是集聚人气、商气。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扶持政策及国开行棚户区改造贷款为契机,加快老城区棚户区拆迁改造步伐,改善老城区居民居住生活条件。政府以更大的力度,出台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城镇居民再就业。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工人公积金制度,创造条件,让园区的企业工人定居贾汪。要加强村庄整合步伐,限制小城镇发展建设, 积极引导农民到城镇集中居住,促进农民进城。同时, 以贾汪经济圈打造为抓手,加强宣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吸引一批如万达广场等知名品牌企业进驻贾汪,提升贾汪商气。通过增加城乡班车等手段,吸引利国、柳泉及台儿庄区部分乡镇的居民来贾汪居住就业,扩大地区影响力。

3.5传承文化,提升品位,注重留“老”出“新”

贾汪历史文化古迹较多,如三野战军成立旧址、 韩桥煤矿旧址、国民党第三绥靖区起义旧址、贾汪火车站等近现代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在开展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要合理解决文物保护和城市化建设之间的矛盾,编制文物古迹保护利用规划, 加强对城市历史风貌的研究。利用具有百年历史的夏桥工业广场建设特色煤炭工业遗址公园,加强对老城区功能转换后部分建筑物再利用的研究,结合贾汪城市商贸发展历史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凸显贾汪的城市特色。同时,要注重新时期贾汪城市精神的培育,把 “山水生态”“休闲度假”“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经营理念融入城市建设的每一处细节,逐步形成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能够彰显“中国休闲小城”“全国休闲旅游示范区”精神特色的城市文化特质。

摘要:文章以贾汪近年来城市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一些经验和教训为基础,分析贾汪新老城区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结合贾汪城市现状和功能定位,对如何促进新老城区协调发展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建设一流主城区 篇7

一、建设一流主城区,是崇川“十一五”的战略定位

“十一五”期间,崇川要承接“十五”时期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新的跨越,首要的是准确判断全区的发展方位,准确把握未来5年在崇川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确立前瞻而务实的目标,探求主城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未来五年是保持崇川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时期。建区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崇川一直保持着经济迅猛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良好态势。“十五”期间,按同口径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财政收入年均递增30%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0%左右。2004年底至2005年初,南通市与崇川区之间相继进行了财政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和城市建管体制的调整,崇川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严峻考验。未来五年,崇川能否在新区情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是对崇川各级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未来五年是崇川崛起于全省主城区的赶超时期。近年来,随着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融入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区域竞争已从单项指标竞争转向综合实力竞争,从比较优势竞争转向潜在优势竞争。可以预见,未来五年,省内各地区之间在要素资源、产业项目、政策环境、区域形象等诸多领域,必将展开更为激烈的竞争。崇川只有以“纵比求跨越,横比求超越”的气魄和精神,牢牢把握“十一五”这个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完全能够大有作为的时期,确立攀高争先的目标,探索科学有效的途径,敢于决战决胜,善于连续赶超,才能最终赢得竞争,跻身全省一流。

未来五年是崇川实现“两个率先”大业的关键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闭幕后召开的区委五届四次全会,根据全区的发展态势、省委市委的要求和崇川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崇川“两个率先”的时间表,即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02年翻一番,主要指标达到全面小康的要求,实现第一个“率先”。能否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并在实现第一个“率先”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第二个“率先”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未来的五年至为关键。

二、建设一流主城区,崇川有着良好的条件

建区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崇川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崇川建设全省一流主城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建设全省一流主城区,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崇川“三个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互动并进,“十五”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圆满实现,为建设全省一流主城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经济总量迅速壮大,一些指标名列前茅。全区经济总量在全省主城区的排名前移,一些指标超过了苏中苏北的大部分县市。全区规模工业现价产值在全省主城区稳列第一。二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不少工作走在前列。区级财力用于社会发展的投入持续增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屡获佳绩,基础教育品牌效应日益彰显,社区改革和建设全省领先,综合治理工作全省先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得到中央领导高度评价。三是区划职能相继调整,潜力优势相对明显。观音山、狼山两镇和狼山风景区的划入,使辖区面积倍增。财政体制、城市建设管养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为崇川更好地整合资源、整合优势、调控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

建设全省一流主城区,面临宝贵的历史机遇。就宏观大趋势而言,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将在高位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崇川未来五年也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介入程度将更深、层面将更广,这将为崇川积聚更多发展要素提供新的机遇;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将成为崇川经济增长新的动力;随着苏通大桥在2008年通车,崇川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全面放大;随着全市江海联动开发的深入推进,与上海及苏南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崇川的竞争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

三、建设一流主城区,崇川将不断优化发展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崇川建设一流主城区的发展思路将努力实现以下六个转变。

1.发展目标从以经济指标为主向经济社会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转变。我们追求的一流,不只是经济实力的一流,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一流。因此,在部署“十一五”举措的时候,将始终坚持经济跨越、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另一方面,更加关注社会事业发展,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2.发展方针从增长优先向富民优先、和谐优先转变。实现“十一五”的战略目标,既要继续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关注民生,提高增长的质量、效益。一是把“富民优先”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相称,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二是把“和谐优先”作为崇川发展的目标和保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促进利益关系的和谐。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力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3.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金性投入向更多依靠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十一五”期间,继续坚持用大投入支撑大产出,坚定不移地扩大利用内资、外资规模。同时,积极探索选资引强之路,切实提高利用民资和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对于发展的推动力量。坚持以产业为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加紧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确保科技创新的基点真正落到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上来。更多地关注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使管理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4.发展路径从主要依靠区辖、有形资源为主向更充分地整合区内区外、有形无形资源转变。要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崇川将更加主动、更加充分地整合区内区外、有形无形资源。一是跳出“区辖”看“辖区”。积极、睿智地挖掘、整合、发挥好体制调整所带来的资源和优势,让资源在整合中升值,优势在累加中放大。二是要跳出“辖区”看全局。以辖区内的资源为支点,撬动更宽广范围内的更丰富资源来为崇川的发展服务,使区内区外、国内国际的有效资源在崇川集聚,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优势、发展的成果。三是跳出“有形”看“无形”。更加充分地发挥好人文、人才等无形资源的作用。把“人才强区”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努力使崇川成为人才辈出、群贤毕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高地。

5.发展支撑从主要依靠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更多依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十一五”时期,崇川将继续坚持“二三并举”的产业战略。工业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依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工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通过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使崇川成为全省都市工业发展的排头兵、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领头羊。

6.发展格局从以鼓励各片区竞相发展为主向加快形成各片区互动、全区域协调发展的局面转变。按照“片区互动、能量聚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片区、条块之间的关系,突破传统的建立在自然条块分割基础上的发展格局,构建起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跨片区合作机制,形成各片区之间既竞争又互动合作的局面,通过各片区资源的整合和优势的集聚,最大限度地放大发展能级。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崇川区委书记、崇川区人民政府区长)

上一篇:小学生记事作文指导浅谈下一篇:酒店管理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