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改造标语(精选10篇)
“和谐拆迁,利国利民”、“改造旧房是国家改善民生的举措”
高高兴兴离旧家,欢欢喜喜住新居 改造老市区,建设新城市 共建和谐社会,创建美丽家园 棚户区改造是春风,温暖千家万户心
1、下定决心 坚定信心 坚决完成*****拆迁任务
2、大干十天 打赢*****拆迁攻坚战
3、排除万难 再掀*****拆迁新高潮
4、净化社会空气 严厉打击拆迁中的各种不法行为
5、一鼓作气 十天拿下*****拆迁任务
6、举全区之力 攻*****拆迁之坚
7、全区一盘棋 坚决打赢*****拆迁攻坚战
8、开弓没有回头箭 *****中村改造势不可挡
9、早拆完 早开工 早建设 早回迁
10、情理法并重 加速推进*****拆迁
11、*****拆迁不能等不能拖不能耗
12、政策不变 力度不减 拆迁不停
13、早日完成拆迁符合*****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
14、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
15、反对在拆迁中以闹取胜漫天要价
16、以顾全大局为荣 以损害大局为耻
17、坚决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公平性连续性
18、群众是加快*****拆迁改造的力量源泉
19、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 20、依法拆迁 以情拆迁 和谐拆迁
21、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为了群众
22、*****中村改造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3、城中村改造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24、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生存环境 壮大集体经济
25、正视历史 面对现实 展望未来
26、站在您的一边 为您解决问题
27、抓住难得机遇 描绘美好蓝图
29、*****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 30、不动摇 不懈怠 不折腾
31、凝心聚力促拆迁 齐心协力谋发展
32、关心群众诉求 解决实际问题
33、化解矛盾 解决问题 促进和谐
34、在拆迁改造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35、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
36、这道理 那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
37、这困难 那困难 不发展最困难
38、融入城市 加快发展 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省会城市做贡献
39、造福于民 取信于民
40、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畏群众最可爱
42、团结一致向前看 昂首阔步朝前走
43、尊重群众 理解群众 温暖群众
44、跳出“不可能”的怪圈 一往无前推进*****拆迁
45、在*****拆迁攻坚战中体现“石家庄速度”
46、打破思维定势 以啃硬骨头的精神拿下*****拆迁
47、扑下身子 真抓实干 在*****拆迁中锤炼干部作风
48、拒绝理由 拒绝借口 务求必胜
关键词:老城区,小巷道,改造设计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天水古城是天水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历史上天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关片区为天水古城中保存比较完好的片区。片区内历史建筑特色浓郁, 至今仍基本保持着明清时代的格局和风貌。特别是育生巷、三新巷、澄源巷、自治巷四条历史文化街区民居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独具一格, 建筑兼具北方院落和江南园林的风格, 是典型的特色民居典范, 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 已被纳入全国历史文化街区, 图1, 2为西关街区区位及平面图。
但是对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有很多烦恼:路面凹凸不平, 排水管道老化、热力管线缺乏、环卫设施不完善、照明设施缺乏等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街区内居民的生活。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提高街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天水市实施了西关历史街区巷道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工程, 内容包括道路、给水、排水、热力、照明、环卫设施。
1 设计特点
小巷道——直为街, 曲为巷;大者为街, 小者为巷, 是人们在多年的生活下形成的一些固定的街道格局。小巷道不仅数量多, 而且每一处巷道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 小巷道却越来越少, 有的已经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梳理小巷道的历史, 其实就是梳理一个城市的过去。
小巷道的改造有别于往日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 那种大拆大建的做法已经让人们有所反思, 相反, 小巷道的改造工程是在力图保护现有建筑风格和街区格局的情况下, 改善当地群众的居住条件和出行条件, 使其安居乐业, 构建和谐社会。因此, 小巷道改造工程与普通市政道路建设相比有自身的特点。
1) 现有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能满足要求, 且地下管线情况复杂;
2) 工程规模相对较小, 一般不涉及拆迁;
3) 道路路幅较窄, 管线排列困难;
4) 施工时作业空间小, 对周边居民出行、生活影响较大。
小巷道的路面宽度一般不超过10m, 没有人行道, 且宽度不规则。本次工程巷道宽度最窄为杨家寺巷1.3m, 较宽澄源巷局部也不过6m。针对这些情况, 设计时应从细部着手, 以体现人文关怀、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核心。
2 设计前的准备
设计前主要包括收集相关资料;明确小巷道的功能, 并对其分类;然后分别按要求设计。
由于历史原因, 很多小街巷的资料相当缺乏, 有些管线甚至只能通过现场踏勘, 掀开井盖判断识别。因此, 前期准备工作耗时长, 即使如此, 很多实际开挖时, 也会发现设计与现场差别很大, 因此在设计中要考虑留有余地, 便于现场调整。
3 工程设计原则
1) 在《规划》指导下, 以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为基础, 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完整为前提, 进行设计。
2) 保存历史真实性, 保护风貌完整性, 保持生活延续性。
3) 保护为主, 整修为辅, 按照原址、原规模进行巷道整治。
4) 基础设施配套, 风貌协调, 依据现状, 合理布置市政管线。
4 道路工程设计
4.1 平面设计
道路线形基本保持原状, 均不涉及拆迁问题, 对于街区内的现状绿化, 均进行保留。
4.2 道路横断
主巷道宽4~6m, 支巷道宽1.3~6m。
4.3 道路控制标高
街区内现状道路纵坡平缓, 设计时基本依据现状进行, 对局部坑洼路段适当进行改造。片区整个地势北高南低, 西高东低。
4.4 路面结构层
现状巷道路面均为水泥混凝土块铺砌, 由于使用多年, 板块破损现象严重, 且本次工程需进行管线的埋设, 对路面要进行大规模的开挖, 本次设计采用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的处理, 分以下几种情况:
(1) 街区内不走车, 考虑景观要求, 对历史文化街区采用与周围古朴的环境相适应的青石板路面。
自上而下路面结构为:6cm青石路面+3cm M7.5水泥砂浆+C20砼+15cm 5%水泥稳定砂砾。
(2) 根据使用功能, 在不同路段 (与主干道衔接位置、单位出入口、小区出入口) 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以满足道路的使用功能。
自上而下路面结构为:3cm AC-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cm 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15cm 5%水泥稳定砂砾+20cm 5%掺灰天然砂砾。
4.2 附属设施
为保护民居建筑物基础及与道路的衔接, 在巷道两侧建筑物外墙与巷道路缘石之间采用卵石铺砌。在保护建筑物的同时, 也起到美化作用, 使得巷道更加亲切, 更加活泼。
5 管线设计
老城区的城市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是公共卫生问题, 有些巷道连基本的排水系统都缺乏。自来水管线随处乱埋, 走线随意, 浪费了本来就狭窄的道路地下空间。加之原有的管线资料缺乏, 很多时候需要现场对每个检查井逐个掀开井盖, 判断管道类型, 实地测量其高程。该工程管线包括给水、排水、热力、照明, 其中热力仅在主巷道布置, 设计时在有限的地下空间尽量安排管位。由于街巷中的管径一般都较小, 排水管道为D400, 给水管道为D100, 热力HDP219, 管线排列时只要满足最小间距即可。
对实在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的地方, 可以因地制宜, 由主管部门组织多家单位, 从保证安全运行的角度出发, 进行设计论证。
6 施工组织
小街巷的施工不同于一般市政道路的建设, 主要表现在:
1) 工程位于居民密集区, 施工时作业空间小;
2) 施工时干扰大, 两侧居民密集, 且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 容易产生矛盾;
3) 施工时对沿线居民日常生活及出行影响较大, 容易引起沿线居民的不满;
4) 巷道两侧建筑年代较久, 多以土木结构为主, 管道开挖时应做好支挡防护等必要的防护措施, 最大程度减少对民居的影响。
因此, 设计时应考虑便于施工、施工周期短的方案, 施工时应做好施工组织设计, 将施工影响降到最低。其次, 对于在同一街区的几条道路, 要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避免同时开工。
7 景观立面设计
该工程没有包括街坊建筑物立面改造, 但是从市政配套角度出发, 建筑改造应该与市政改造同步实施, 通过对建筑物立面的统一规划、改造, 使得小巷道营造出一种更加有亲切感的空间。每一条小巷道, 都有自己的历史, 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故事, 反映出历史变迁。漫步于其中, 能够感受到在时空中穿梭, 令人产生无限的回忆与遐想。
8 结束语
通过西关历史街区小巷道改造的实施, 使得巷道周边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改善, 而且对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品味。在今后应加大此类工程的投入, 彻底改变老城区人们的生活面貌。并建议今后类似工程, 主管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应组织多家单位, 对所有市政管线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争取一次敷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政排水管网;改造;雨污分流
如何将城市污水有效地截流到污水处理厂,这是许多城市碰到的难题,解决不好的话城市污水处理厂就“无米可炊”,治理污染的巨大的投资就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城市水环境污染困扰就得不到真正解决。当前,我国城市排水管网虽有一些雨污分流,但合流混排还是居多,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河沟、海域等自然环境,致使纳污水体水质恶化,严重影响市民生活和城市景观,截污整治势在必行。传统的排水管网改造方式是实行严格的清污分流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将污水通过污水干管汇流至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雨水通过雨水管就近排人自然水体。这是一种基于理想状态的模式,实施上投资大、难度高,而且截污效果事倍功半。造成截污效果差原因很多:一方面有的区域污水排水管网建设滞后,雨污排放无法分流;有的开发商偷工减料,擅自将污水管接人雨水管;有的住户改动住宅使用功能布局,污水排人住宅的雨水管;另外,管道破漏、错接、堵塞造成污水进人雨水管的也不为少数。这样就算在晴好天气条件下,许多雨水管、渠内仍是川流不息。这样,加大排水管理执法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规范污水排放路径非常必要,老排水管网改造迫在眉睫。
1.方案分析
1.1现状管网调查
管网改造方案的确定无疑离不开对管网设施的了解。了解越透彻,我们制定实施方案就越有把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来讲,先改造最需要改造的那部分排水管网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因此对排水管网现状的调查是我们目前管网改造的重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些管网调查的方法:
(1)利用物探资料。
由于本次排水管网改造涉及到城区主要道路,涉及范围较大,而区市政委提供的物探资料为几年前物探成果,这就使物探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在其后的几年间各管线产权单位都增设了管线,而物探资料却没有完整的反映。
(2)召开由各管线单位参加的管网协调会。
在物探资料不完备的情况下,设计人员只有通过各管线产权单位了解现状管线情况。由于区县地区对管网的管理不太规范,大多数管线单位都无从提供竣工图纸,设计人员只有靠管线产权单位工作人员描述现状管网情况。设计人员将道路图纸提供给相关管线单位,由管线单位工作人员在图纸上画出现状管线相对位置。
虽然这种方法不够精确,但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也为设计人员进一步了解现状管线情况提供了方便。
(3)现场踏勘。
根据物探资料,并结合管线单位意见,对城区主干道管线进行现场踏勘,使设计人员掌握排水管网改造所需基本资料。现场踏勘还可以使设计人员了解城区排水系统特点,为进一步做好管网改造工作提供帮助。
2.排水工程设计原则确定
(1)根据道路大道和景观大道的排水现状及周边用地规划考虑,本次设计道路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以保护城市水源和水环境,减少对江水体的污染;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方针。
(2)工程管线在竖向管位分配时,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宜按下列原则规定处理:有压管让无压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支管线避让主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新建管线让现有保留管线。
(3)所有的重力水均考虑重力排除,充分利用地形坡度,减少管网长度和埋深,尽量避免提升,需要特殊处理的水另行考虑,以减少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
(4)按远期设计改造段的排水管道,并根据规划和建设情况分期实施,逐步完善,充分考虑分期实施的工程技术衔接问题。
(5)与城市给水、道路、道路交通、水利及其他专业和管线单位相协调。
(6)近远结合,以近为主;预留走廊,灵活应变:本次设计做到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预留管线走廊及按远期预埋过街管道的方式。设计上考虑在重点地点和交叉口预留综合过街管,以灵活应变,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7)尽量利用现有管线,如果出现容量不足的情况,考虑扩容处理。对原有的排水管道和箱涵,尽量做保护利用,如果排水管道使用年限较长或是容量太小,考虑废除处理。
(8)为保证周围居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对现有需要拆迁的管道或管廊,必须在新建或还建完成后方能进行拆迁。
(9)对于一些原有的过街支管,标高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护利用,如果出现埋深太浅的情况,视情况而定,进行拆除还建。
(10)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严格遵照国家最新制订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3.排水体制及改造方案
为了提高环境质量,保护江河水体水环境,本规划区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系统。雨、污水尽可能利用地形高差,重力流排除。规划区及改造区排水系统与城市排水系统相衔接。本次设计道路改造段排水系统在下游排水主管网未形成或未改造前,与已建市政合流管(沟)接顺。待下游排水主管网完全实行分流制系统时,然后在本次改造段接出处分别接入其雨、污分流管网内。
3.1改造方案的制定
针对现状管网的调查结果,结合建委意见,本次排水管网改造方案主要是把现状合流管道进行雨污分流,并保证排水畅通。
方案1
把合流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但原有道路边沟需进行改造(原管位还建雨水管道),并新建污水管道。
由于现状人行道上管线密集,污水管道无法找到合理管位,新建污水管道敷设于车行道慢车道上。污水管道管径经过流域服务面积计算,d400至d5OO管道满足设计要求,考虑到污水排水安全问题并结合建委相关要求,污水管道采用双壁波纹管道。污水设计结合区污水二级管网方案,出口接入污水二级管道中。
根据路幅宽度,改造道路污水管道单侧布置,于是设计还必须考虑污水过街问题。设计中需要结合道路周边小区及建筑布置情况确定污水过街位置,由于污水管道过街管道较多,施工时对道路开挖面较大。
方案2
把合流管道作为污水管道使用,对道路排水边沟段进行改造,新建雨水管道。
此方案实施的优点在于其用户污水支管已接入系统,设计无需再考虑污水用户接口问题。
新建雨水管道结合现状雨水系统,并经过汇流面积确定,雨水管道管径d400至d1800,考虑到造价原因,雨水管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管道。污水出口根据污水二级管网方案确定。
综上两个方案各有优势,但考虑到建设资金问题,我们采纳方案一,即现状合流管道(除原有边沟改造为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新建污水管道。由于现状合流管道使用年限较长,管道堵塞严重,雨水口布置较少且部分堵塞,因此本次排水管网改造还需疏浚合流管道作为雨水管道使用,且增设雨水口使道路排水畅通。污水管道在二级管网建成以前接入下游合流管道,对于标高太低的污水管道(无法接入下游合流管道)在二级管网形成前不予使用。
3.2方案总结
因此,對于排水管网的改造如同战争,战略上我们需要全局的眼光,不能出了问题才去补救,方案制定就是战争的策略,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战争的成败。前面所探讨的方案为主要的工艺方案,具体实施的时候还会伴随着很多其他的细节,如施工期间的调水方案,施工期间的道路封堵方案等。其实方案的制定通常都是由这些细节所决定的。能全面兼顾到这些细节的方案就是最合适的方案。笔者也希望能有同行发表自己更为专业的方案制定细则,来推动我们排水行业的发展。
4.结束语
城市排水系统对于整个城市环境、发展越来越重要,但整个排水系统的建设投资也是很大的,排水规划作为排水系统建设的必须的前期环节,如何在排水规划中充分利用现状管网,避免重复投资,节约成本,体现其指导性、科学性、合理性,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
作者简介:
课题名称:南京老城区改造研究
班级:
小组成员:
【课题名称】:南京老城区改造研究
【课题来由】:老城区改造是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城市化的发展与老城区的存亡似乎总是格格不入。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十分迅速。为推进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鼓励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腾笼引凤,进一步做强城区经济,提升城市品位,各级政府积极推进老城区的改造工作。所以,老城区的改造问题,日益成为市民们关注的焦点。城市建设是事关城市设施完善和功能健全的一件大事,而老城改造则是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几乎在所有的城市,老城改造都很难开展。尤其是六朝古都南京,砍一棵树,修一条街,建一条隧道,甚至是动一块砖一片瓦,都因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而引来各种讨论,有支持的声音,但更多的还是因为涉及利益问题而招来的骂声。纵观南京的老城改造,拓道路、修新街、建隧道,一路走来,骂声不断。但走过骂声回头看,南京的城市改造在逐步完善,各项设施在逐步健全,发展速度也在逐步加快。因此说,老城区改造还是对南京城市发展十分有利的。但是,南京到底是怎样开展老城区改造工作的呢?老城区改造到底对南京这座城市带来了哪些好处同时又对南京造成了哪些破坏呢?怎样在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城市绿化,城市历史遗迹等的破坏呢?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组选定了这一课题开展研究。
【研究目的】:
面对老城区改造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想应用人文地理的的专业知识,多方位综合分析南京老城区的地理、历史、经济、人文环境等特点,综合顾及居民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保留等因素,以对策性的研究方式给予一些改造意见和建议,把人文地理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去,凸显人文地理在城市规划和改造上的作用,也是我们大学生为城市变得更加美好献上的一份力量。
【小组分工】:
1)全体组员确定课题,明确研究目的等。
2)全体成员搜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调查地点时间
3)全体去发调查问卷
4)两人负责问卷统计,两人负责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一人负责材料整合5)全体成员走访南京各城区,实地考察老城区改造情况
6)两人采访政府部门,三人随即采访街头群众
7)全体成员进行材料梳理,共同探讨,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
(1)进行资料收集、查询、整理,完成南京老城区的相关文献综述;
(2)通过资料查询了解南京老城区改造的经历;
(3)通过访谈城市规划专家了解老城区改造的可行性;
(4)通过访谈、观察、问卷等了解老城区人们生活状况,了解人们对于老城区改造的看法;
(5)对查询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完成研究。
【可行性分析】:
(1)我们课题组对老城区的改造很关注,具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对城市规划很有兴趣;
(2)我们联系到了一些人文地理的教师和城市规划的专家作为指导教师;
(3)做得比较出色的城市规划案例比较多,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4)我们收集到了比较多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等。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数量研究法、观察法、询问发、问卷调查法、网上查找资料等。
【预期成果】:
1)通过此次研究能发现老城区改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发现改造方式的不合理之处,综合这些老城区的基本状况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2)发掘更好的老城区改造方式,在推动城市化的同时减少负面影响。
一、深刻剖析,社区现状全面解读
XXXX社区房屋大多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造而成,建造年代久远,设计规划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标准低。部分小区道路狭窄、缺少绿地、无休闲场所等相关配套设施,已经不符合现如今的相关规范要求;部分建筑因交付使用已久,房屋漏水渗水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部分小区业主为了一己私利,违章搭建,擅改房屋使用性质,积久成积,如今想要拆迁难度巨大。
与这些明面上的硬性问题相对应的,是小区的管理问题。XXXX辖区内的小区,多为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的设计风格,并且监控设施不完善,这样的现状使得在治安防治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小区里居住的多为退休职工、年迈老人,他们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时代过来,很难接受花钱购买物业管理服务的思想意识。物业公司没有足够的经济效益,只能提供简单的管理形式,小区管理自然也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老旧小区中破旧的房屋,杂乱的建筑与周边新建的小区反差巨大,这也是飞速发展中的城市的通病,那么如何破解老旧小区在新形势下谋发展的珍珑棋局,XXXX社区有着自己的一套武功秘籍。
二、真抓实干,老旧小区全方位改造
近年来,社区党总支在街道的正确领导下,从多个方面开展老城区改造工程。一是前进巷改造,前进巷是XXXX小区的一条重要的道路,它是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极为重要的一个场所。以前的前进巷是一个繁华的美食世界,每天热情洋溢的商贩和络绎不绝的食客遍布其中,巨大的利益诱惑下,周边居民违章扩建层出不穷,占道经营也是屡禁不止。大量的油烟和噪音使得周边大多数居民不堪重负,沿街窗户常年不能打开通风,居住品质极为低下。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XX街道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前进巷整治工作,在社区的组织和宣传下,顺利完成了前进巷的拆违工作,并积极配合施工单位完成了前进巷的路面改造工程。现在,社区又在组织开展餐营业油烟整治工作,积极劝导餐饮业商家转型搬迁,通过这几个步骤的工作,将彻底改变前进巷脏乱差的丑陋形象,迎接而来的是宽敞整洁有序的文明场所。真正做到还静与民,还净与民;二是老旧小区改造,针对社区内很多小区墙面破损、配套落后的问题,在街道的统一部署下,正在对XXXX社区内多个小区进行改造。这些小区多为上个世纪的高端民居,其结构较为稳固,还可以放心居住,只是外观破旧落伍,配套不齐。政府通过集中修缮升级,对小区立面进行出新,对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实现雨污水分离,对小区路面进行整改,方便出行。改造后的小区形象将会焕然一新,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三是菜场改造全面开展,任何一个庞大的居住群体,必然离不开菜市场这样的生活服务场所。XXXX社区的XX菜场服务着XX社区的数万居民,但是菜场年代久远,内部规划落后,不利于管理和服务。在街道的规划安排下,XXXX社区今年将对宁国路菜场进行升级改造,对其内部进行重新的规划设计,使其能够更好的提供售卖与购买服务,同时街道计划与菜场管理方洽谈收回菜场的管理权,改善菜场管理方式方法,改造后的菜场将会更加合理的服务周边居民。
三、创新管理,社区治理共同维护
老旧小区的改造,不能光有面子,还得有里子。好的管理和服务是老旧社区升级改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硬件设施升级改造是血肉,管理服务升级是骨架,只有搭建起了骨架,改造的成果才能立起来。XXXX社区为了搭建起骨架,一是成立社区居民共治委员会,社区计划今年在XX小区成立居民委员会,并与社区党建、安全、物业等口子联合起立,以党建为引领,成立共治委员会,共同对小区进行管理,让小区居民参与到自家的日常管理中来,激发小区居民的管理热情,这样既能规范物业公司的管理行为,也能监督物业费用的使用情况;二是改善社区工作模式,做到一专多长。社区作为基层的管理、服务组织,目前工作人员的工作模式多为专人专岗,当工作人员外出办事或开会时,对应口子的事情则会停滞,常常会耽误前来办事的居民时间。为了破解这个局面,XXXX社区准备在新的一年里实行轮岗学习,合作办事的工作模式。各位工作人员在做好自己专项工作的同时要学习其他口子的工作内容,争取通过一年的磨合,做到一专多长,确保社区任何时间里工作人员可以有覆盖全部范围工作的能力,努力做到居民来办事时随时有人能够对口接待,让居民不走冤枉路,不耗冤枉时。
四、多措并举,和谐家园你我共建
老旧小区改造的目的就是从源头上解决老城区居民生活难题,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同时改善城市面貌,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全面提升老旧小区的生活品质,是XXXX社区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摘要: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一步提高,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建设方面的问题。城市的建设问题关乎着各项城市的发展的整体风貌问题,所以我们要重视起城市建设方面的发展规划。老城区的旧路改造工程就是城市建设和规划实现中的重要一步。文章主要就是对老城区的旧路改造工程的问题做一定的研究和分析,尤其是针对地下管线的铺设问题做一定的深入探讨。文章主要从老城区旧路改造工程地下管线布设发展的形势、设计相关的具体内容、所坚持的基本原则、设计中需要注意的要点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和困难等方面的进行阐述,进一步分析老城区旧路改造工程地下管线布设的具体内容。
项目名称:喀什老城区阿霍街坊保护改造
设计单位: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王小东创研室
设计师:王小东、倪一丁、帕孜来提·木特里甫
建设地点:新疆喀什市中心东侧
总占地面积:3499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3502平方米
所获奖项: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之居住建筑特别奖
喀什老城区阿霍街坊保护改造项目是新疆喀什的一个老城改造项目。阿霍街坊 (由阿热阔恰巷和霍古祖尔巷组成的街坊, “阿霍”为两条巷子的简称) 位于喀什市中心东侧恰萨、亚瓦格历史文化街区, 由奥然哈依巷、阿热阔恰巷、阔纳尔代瓦扎路、霍古祖尔巷围合而成, 总占地面积为3499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为3502平方米, 共计29户。街坊内有清真寺一座, 居住总人口为132人。
恰萨、亚瓦格街区北至土曼路, 南至人民东路, 西至解放北路, 东至土曼路, 是老城区民居保留最多最密集的地区, 其道路网络如蛛网, 很有代表性, 它和高台民居是旅游者重要参观的街区。居民绝大部分为维吾尔族, 主要从事维吾尔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这里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的民族特质与生活特色, 表现出独特的魅力。
_设计背景:基于地震威胁与安全隐患
喀什位于南天山地震带与帕米尔—西昆仑地震带的结合部, 受西昆仑地震带的影响, 其周围地区曾多次发生过强震和中震。仅1900年以来, 喀什及周边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45次, 现在的喀什市老城区基本上是在1902年大地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地震局将乌恰—喀什一带列为发生6级左右破坏性地震可能性较大的全国十个危险区之一。目前喀什市抗震设防为8.5度, 是处于高地震烈度区的城市。
喀什老城区主要指艾提尕广场西侧的吾斯塘博依、西南侧的库代尔瓦孜、东侧的恰萨和北侧的亚瓦格四个街区。现有住户65192户, 约22.1万人, 占喀什总人口数的近1/2, 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 汉、柯尔克孜、塔吉克等13个民族共同生活的聚居地。老城区人口密集, 人口密度高达2.6万人/平方公里, 民居呈现出低层、高密度的整体风貌。在密集的民居群中大多是居民自发搭建的土木、砖木、砖混结构的房屋, 并且时至今日, 不断地扩建、翻建, 像“生长的细胞”一般永不停息地繁殖。房屋纵横交错、参差不齐、拥挤不堪、抗震能力极差, 部分甚至直接建造在台边坡之上, 有随时垮塌的危险。此外, 喀什市地质结构为湿陷性黄土, 老城区居民在上世纪70年代曾在底下挖了许多深浅不一、纵横交错的土地道、防空洞 (目前已探明的总长为36公里) , 以及居民随意在地下采掘陶土留下的大量洞穴, 使得老城区的民居如同架在“空蛋壳”上, 这些地道、洞穴长期浸泡在雨雪中曾导致大量的民居倒塌开裂, 安全隐患十分严重。
自1999年开始, 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后, 喀什老城的改造与更新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009年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喀什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喀什老城区改造工作的新阶段开始启动。
_设计理念:原址回迁, 保留风貌
“原址回迁”是保留喀什原始风貌特色的方法之一, 主要是针对那些整体建筑风貌不佳且结构质量较差的片区, 在广泛调研和实测的基础上, 采用“先拆除, 后在原址按原貌重建返迁”的方式进行设计。确保每户的建筑面积不减少, 原有片区的空间肌理和街道格局基本不变, 更新片区内的物质空间环境。阿霍街区的改造与更新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保留了老城区现状道路和肌理, 更新了居住区中单元、单元组合体和街坊的概念;在实施过程中, 分区、分阶段拆除街区内的建筑, 在原址上, 按每家每户原有建筑风貌重新建设, 且建好后居民仍返回居住。
实践中, 遵照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 B 50016—2006) 中关于“防火分区”的要求, 根据地段功能、交通组织等需求将数个单户民居组合, 形成“单元”,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巷道设计为宽度4米或6米的人行通道, 在巷道之上又对原有的“楼”空间进行复建;再由数个单元组合形成“单元组合体”, 单元组合体的面积应小于2500平方米, 按一个防火分区计, 单元组合体之间的街道宽度设计为6米, 便于消防车的通行;“街坊”由2个以上的单元组合体形成, 街坊与街坊之间的道路纳入城市道路系统统一规划设计, 形成以“街坊”为核心, 以“单元组合体”为城市风貌保护的载体, 以“单元”彰显民族特色的“新型喀什民居”。除此以外, 还保留了原有的清真寺。设计过程中采用设计师进入每家每户, 让居民参与自家设计——“一对一逐户设计”的新设计理念, 以求达到“微循环、渐进式”改造和更新的目的。为了延续传统喀什民居自主建设、自成系统又各不相同的特点, 设计仅对建筑的主体结构和空间体量有所控制, 并未对民居的色彩、具体的门窗形状以及建筑的装饰做严格的限定, 以期营造色彩斑斓、丰富多样的街巷界面, 保留喀什民居灵活多变的特性。
一、2009年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在企业搬迁工作不利因素增多的环境下,市搬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搬迁企业,坚定信心、积极应对,推进了搬迁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年启动老城区搬迁企业户数达到17户,累计达到37户,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搬迁任务。
企业搬迁项目和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37户搬迁企业中,已有11户搬迁企业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征地2374亩,完成投资9.24亿元;有10户搬迁企业的改造项目竣工投产,征地980亩,完成投资9.34亿元。10个竣工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49亿元,增长16.8%,搬迁改造、产业升级的整体效应开始显现。
搬迁企业腾出地开发得到有序推进。2009已有6户搬迁企业7宗土地440亩腾出地拍卖,实得拍卖资金15.2亿元;全市累计已有8户搬迁企业669亩腾出地处置,实现土地处置资金22.2亿元;有3户企业319亩地已经进入土地储备。
老城区企业搬迁招商推介会取得积极成效。签订合作项目22个,标的额116亿元,其中,协议项目8个、协议金额76亿 1
元,意向项目14个、意向金额40亿元。至2009年底,5个项目已开工,项目金额24.7亿元;6个地产意向项目正在做前期规划工作;4个企业合资合作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二、2010年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目标
积极稳妥地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全年新启动搬迁企业15户,力争实现20户。
(一)加快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建设进度。全年实现搬迁企业的改造项目新开工8户,完成投资16亿元;搬迁项目竣工企业确保5户、力争8户。
(二)加强协调服务,科学组织搬迁。力争全部下达满足要求的搬迁企业规划设计条件,腾出地进入土地储备达到8宗地,拍卖处置5宗地。
(三)重点实施片区企业搬迁开发建设。
1、积极组织李沧区铁路北站组团区域的企业启动搬迁,为组团开发创造条件;黄海橡胶片区要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尽早启动搬迁与开发。
2、加快推进四方区宜阳路片区企业搬迁,年内努力争取实现土地拍卖变现;海云庵片区年内实现一期土地项目“招拍挂”并开展二期土地开发前期准备工作。
3、市北区镇江路片区年内完成片区项目“招拍挂”,并开工建设一期土地开发项目。
(四)加快新增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 2
度,确保六大功能区基本具备搬迁企业落户条件。
1、平度新河化工功能区。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亿元,达到化工企业落户条件。
2、莱西姜山轻工业功能区。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项目投资10亿元,6个项目竣工投产。
3、胶南董家口临港产业区。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元,具备企业开工条件,项目完成投资4亿元。
4、胶州洋河机械加工功能区。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具备企业落户条件,项目完成投资6亿元。
5、即墨汽车及零部件配套功能区。2010年完成基础建设投资2亿元,具备企业落户条件,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
6、即墨女岛船舶工业功能区。2010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0万元,项目完成投资8亿元。
三、2010年工作要点
工作思路:坚持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城市功能、提高工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搬迁指导思想,积极推进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攻坚克难,统筹协调,以组团和片区企业搬迁和腾出地开发建设为推进重点;总结经验,研究政策,以完善工作机制和加强平台管理为工作保障;创新方式,积极推介,以搬迁企业升级改造、腾出地开发和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板块为定向招商,加大国内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动全市老城区企业搬迁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积极探索实施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整体工作步伐
一是李沧区以铁路北站组团区域作为推进重点,启动区域内企业搬迁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协调解决搬迁困难,确保铁路北站建设按计划开工建设;二是以四方区宜阳路片区、海云庵片区和市北区镇江路片区为企业连片搬迁试点,尽快出具规划设计条件,落实企业连片和与居民连带搬迁等有关政策,加强领导,组织制定搬迁、开发建设时间进度表;三是要以四个组团片区建设开发为基础,研究制定组团外成片搬迁办法,总结积累经验,分析论证其它片区建设的可行性,积极创造条件,分类组织推进;四是以探索完善片区建设的工作机制为保障,加快实施片区开发。组团区域及片区所属的区政府、相关搬迁成员单位和前期开发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片区搬迁开发顺畅高效工作机制,按计划推进片区开发。
(二)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推进城区腾出地开发、工业功能区发展和企业改造升级
在成功举办两届老城区企业搬迁招商推介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招商经验,拓展招商创新模式,定向招商,主动出击。一是结合七大工业产业振兴项目定向招商,进一步强化宣传推介。面向大商要客,把青岛的投资环境、经济优势和环湾发展、老城区企业搬迁带来的商机紧密结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项目推介,寻求合作。二是重点跟踪两届搬迁招商推介会上签约项目,协调 4
督促相关单位抓好落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促成资金到位和项目进展。三是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和方式。积极配合2010年青岛国际时装周暨投资贸易洽谈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相关部门要深入搬迁企业,摸清企业招商需求和重点,为企业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做好服务工作。
(三)积极推进新增工业功能区建设,建立工业产业集聚基地
一是进一步建立六大新增工业功能区的管理体制,强化园区建设,加强对搬迁企业选址的指导和调控,引导企业按照市工业规划布局意见落户相关功能区,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我市工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意见》。二是督促协调新增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重点加快推进平度新河化工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责任、科学组织、倒排工期,加快推进主干道路、管网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确保下半年具备化工企业落户条件。三是其它园区建设突出定向招商引资,严格按照全市工业规划布局意见的要求,按园区产业定位开展招商活动,确保符合产业规划的项目在园区落地,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四)积极协调解决企业搬迁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进一步推动大企业搬迁改造
配合铁路客运北站、地铁和高架桥等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组织做好铁路与地铁沿线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积极研究推进国棉六厂、黄海橡胶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启动搬迁,研究政策,5
论证方案,切实解决大型企业搬迁改造的制约难题,稳妥推进搬迁。研究制定海湾集团企业搬迁发展规划,按照“搬迁、调整、招商、发展”的思路,分期分批实施化工企业搬迁计划。
(五)积极完善老城区企业搬迁政策,构建搬迁政策体系 一是积极研究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配套政策,解决搬迁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积极探索,处理好老城区规划功能调整与企业改造搬迁资金需求的关系,完善企业规划条件确定的工作程序和机制。三是加强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资金平台管理,细化工作流程,强化搬迁资金监管,确保资金运转安全、及时到位。四是制定完善企业搬迁税收分成转移办法。五是完成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政策文件汇编(第二册)。
(六)积极理顺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运行顺畅高效 一是强化搬迁工作目标考核和督查机制。对全年搬迁工作,按照成员单位职能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督查,把各项责任目标落到实处。二是强化搬迁推进工作运转的例会机制。进一步完善搬迁办周例会、月度例会,搬迁领导小组季度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处长例会等例会制度。三是强化部门协商机制。在解决、协调大型企业搬迁、规划条件确定、修改完善政策等问题上,坚持实施不定期部门会商协调的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工作顺畅、信息互通、运转高效的老城区企业搬迁工作平台。四是强化舆论宣传,营造关注搬迁、理解搬迁、支持搬迁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五是研究制定“十二五”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规划。针对搬迁中的难题,6
综合调研分析,制定具有前瞻性、操作性的“十二五”企业搬迁改造规划。
随着年代的推进与城市发展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城市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随之形成老、旧的街区、小区,也是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的缩影,所以必须实行改造,这种改造相对来说投资要高一些。
改造效果
通过旧城区改造,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第一,街区的改造促进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大大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了人均生活环境、公用配套设施、绿化品味的提高与带有秦皇岛特色的文化主题设施(如:以秦皇求仙为主题的文化墙和浓郁的历史文化小品)第三,城市环境、文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成效。
一、财政预算投资
我市财政部门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在预算安排时体现了财政支持城市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对每年政府谋划城市改造建设资金作了重点安排,主要投入市级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自我参与的这2年来,财政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近。。亿元(街景整治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其投资方向主要涉及河北大街、秦皇大街主要段的外立面粉刷、整形、部分破旧路面重新硬化,总投资。。。、2010年对海港区内的6个老旧小区进行了焕然一新的改造,2011年我们对其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增扩至37个,并在保质量、保工期、保安全的前提下要求2个月内全部完工,力争10月底全部完成。与此同时却撬动了近。。个亿的项目资金总投入。财政资金对于城市建设的启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财政投入了必要的启动资金(是否专款专用),二、几点启示与思考
我市城区建设的实践表明,在政府资金相对缺乏的条件下,拓展思路,打破常规,把城建项目及公用设施推向市场,通过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运作,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启示
一、市场经济下必须转变财政职能发挥的方式,城市公共设施旧貌换新颜的改造,实行范围合理、方式对路、力度适当的介入,把对公共产品投资的合理性、适度性和有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用百姓花1分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百姓效益最大化。
启示
二、按照传统观念,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属于政府范畴。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功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城市建设单纯依靠财政全额投资的方式恐怕已举步维艰,城市建设市场化成为必然选择。要打碎制约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摆脱资金短缺的困境,就必须转变一直以来政府完全负责、财政单一出资、无偿使用的旧有模式,打破“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旧观念,是否可采用政府、社会多渠道、多元化的筹措融资资金,树立“有多少事筹多少钱”的新思想。2010年海港区文化路牌匾、门头改造是。。围绕融资筹资这个关键问题,投资方式灵活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的城建资金运作体系。个人认为思路决定出路,观念的更新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回报。
启示
三、城市建设必须确立城市特色,明确城市定位
现代区域竞争,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竞争。秦皇岛西距首都北京280公里,天津220公里,要想在这一特殊区域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打造良好的中心城市平台,增强吸引
力,提升竞争力。基于此,按照差异化思维,我们不与北京天津比楼高车多,而是比环境的优雅清新,比交通的畅通,比树多、比草绿、比花红。以此作为卖点,力求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城市特色,实现错位发展。经过我区不断努力,大力发展城市规模、上级领导和部门广泛讨论,明确了城区的定位,按照旅游加文化加生态“城区即园区,园区即景区”同时打造一街一品、一街一景。。;努力把我区建成“宜居宜游。。的城市”。都市休闲旅游正在兴起,围绕这一目标和定位,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2011年10月11日,发改局张勇局长的授课中了解到,城市发展的目标是促进经济总量稳步上升,力争“十二五”推进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突破性进展;沿海地区中实现率先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打造优良的生态环境,注重统筹生态,人民幸福指数明天提高。同时,我们注意跳出城建抓城建,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双拥模范城市等活动为契机,整合现有各类资源,促进了城市发展硬环境与软环境、推进城市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良性互动。
思考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后城市建设必将从量的增加变为质的提高,城市老城区的改造项目势必会随之增加。尤其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老城区保护也迫在眉睫。所以,在尊重原有建筑风貌、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解决老城区街道以及建筑复杂的城市问题,优化老城区街道空间,从而实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目的已经成为现代老城区改造的重中之重。
老城区普遍存在内部功能混杂、建筑环境杂乱、机动车乱停放、市政空间不足、绿化缺失、居住环境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等基础问题,同时,一些老城改造案例又忽略了对局部区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文脉的研究,造成了很多街区改造项目缺少自身的特色。
2 解决方法
面对老城区改造项目,我们可根据以下策略进行设计。
2.1 提升建筑品质
老城区建筑质量整体偏差,严重老化,私搭乱建严重,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此,提升建筑品质是焕发老城区活力的重要一环。我们可对老城区现状建筑进行调研,对现有建筑风貌以及质量进行统计分类,将建筑从风貌角度上归为三类: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建筑、与传统建筑风貌较协调的建筑和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改造策略为:对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建筑且质量较好的进行修缮;对与传统建筑风貌较协调以及质量较好的建筑进行改造;对与传统建筑风貌不协调以及质量差的建筑进行更新。还原老城区街道肌理,打造传统街道文化。
2.2 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
老城区街道环境杂乱无序,卫生条件差,乱堆乱放严重,侵占街道,为行人带来众多不便。因此,我们将对街道进行整顿,结合景观设计,将市政设施进行梳理藏匿,整合空间杂乱的现状,对胡同街道进行铺装设计,解决铺装单调无序的问题,最终打造舒适的景观环境。
2.3 打造和谐的照明系统
老城区照明线路老旧,路灯布置凌乱不统一,且照度不足,灯具缺乏设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对灯具的位置、高度、间距、尺寸、材质进行系统设计,达到见光不见灯,消除路灯对胡同景观的影响,避免眩光,结合地域性街道特点,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街道氛围。
2.4 梳理道路交通
老城区机动车乱停放、交通不便等问题严重,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禁止沿街堆放物品,当街道宽度较窄时,可以将车辆双行线改为车辆单行线,必要时,甚至禁止车辆通行,打造纯粹、幽静的步行系统。同时,可结合景观广场,增设地下机械停车,禁止街道内部停车,将街道内部空间释放出来,营造更舒适的街道环境。
2.5 结合“微地域”,升华设计理念
现代很多老城区改造项目,采用干篇一律的“仿古一条街”,缺乏自身特色,原因在于忽略了“微地域”元素。所谓“微地域”,即在特定区域内,有其自身独特的民众生活、文化特色、历史文脉、资源等特征,并使它们在该区域内得到强化,能够引发人们心目中的某种记忆,有自身独特的场所精神。我们应结合“微地域”,对设计理念进行升华,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老城区文化。
下面结合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治与建筑改造项目案例,对老城区环境整治及建筑改造项目的方法进行说明。
3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治与建筑改造项目
3.1 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是两条呈剪刀状交叉的“X”形胡同,位于白塔寺文化保护片区(见图1)。东部毗邻藏传佛教建筑——白塔寺(见图2),南邻金融街商务圈,西邻地铁阜成门站,北侧为老城区原住民。同时,在片区周边存在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鲁迅故居、历代帝王庙等),地理位置极其优越。由庙带市,由市聚人,自元代以来东西岔逐渐成为周边百姓生活化的商业中心,在清末民初商业达到鼎盛,目前是京城仅存的十字交叉型古商街,无论在大街上或是蜿蜒的胡同里,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曾经到处散发着老北京传统文化的气息。
由于历史的变迁,东西岔胡同没有了历史上的繁荣景象,这条有名的商业街面临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环境脏乱差、建筑风貌杂乱、业态过于单一,停车位置不足、市政空间不足及缺少公共空间等众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导致那些慕名而来寻觅老街的游客只能失望而归(见图3)。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复兴东西岔胡同活力也迫在眉睫。
3.2 提升建筑品质
通过现状调研分析得出,东西岔胡同的建筑质量整体偏差,私搭乱建严重,很多建筑风貌与传统的老北京建筑不协调。我们将不符合传统建筑风貌的房子进行更新和改造,例如,东西岔胡同中心广场西侧现存与传统建筑风貌极其不协调的网吧建筑,由于体量过大,但建筑质量较好,将其改造为具有民国风格的传统建筑(见图4),使其在中心广场位置显得不那么突兀;将符合传统建筑风貌质量较差的房子进行修缮,例如,在东岔胡同内现存与传统建筑风貌协调的老店铺——宫门口馒头店,但建筑质量较差,我们将对其进行修缮,保留原有的传统建筑元素,对其进行加固、修缮,继续供民众使用(见图5)。
3.3 营造舒适的景观环境
面对脏乱的胡同街道、杂乱的空中架线、众多的市政井盖、缺失的胡同绿化,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1)整合街道景观铺地,对两条胡同做不同的铺地处理,打造不同的胡同氛围(见图6)。
2)将空中架线做入地处理,整合市政井盖,同时结合景观设施将变电箱等市政设施藏匿于其中,达到消隐作用(见图7)。
3)在有限的胡同空间内,充分利用胡同凹角部位,增补绿化,同时利用建筑山墙面增加垂直绿化,创造“生态”的东西岔。
3.4 打造和谐的照明系统
对于东西岔胡同的照明系统,我们将店招灯箱进行统一落地处理,将路灯、地灯做柔化处理,达到见光不见灯,例如,在西岔胡同现存一棵古树,我们结合古树景观对该区域进行照明设计,对胡同的影响做到最小化(见图8)。
3.5 梳理道路交通
面对拥挤的胡同空间,我们整合东西两条胡同的行车路线,将西岔胡同作为车行单行线,东岔胡同作为幽静的步行路线,在满足功能的需求上,最大可能地实现车辆分流,恢复老北京传统的胡同氛围。同时结合宫门口南侧绿化广场,增设地下机械停车,解决胡同内的乱停车辆问题(见图9,10)。
3.6 结合“微地域”,升华设计理念
通过对历史资料及现场调研的分析,我们将在提升基地所在区域现状生活条件及环境的同时,结合“微地域”概念,提出以下三个主题理念。
1)主题一:规划转塔路线,实现白塔寺旅游与东西岔发展互动借力。
东西岔胡同东侧紧邻北京现存最早的元代建筑——白塔,历史上存在“八月八穿自由鞋走白塔”之说,结合东西岔胡同,恢复历史上的转塔路线,顺应白塔寺打开西门的想法,将起始点定在东岔胡同与西岔胡同交汇处的中心广场位置,围绕白塔做顺时针转塔,同时,在转塔路线上,游客可寻找“最佳拍摄点”(见图11),从不同视角欣赏白塔,未尝不是一种享受。转塔路线的恢复,实现了东西岔胡同与白塔寺之间人流的互动,同时也缓解了白塔寺正门的人流压力,最终达到了白塔寺旅游与东西岔发展互动借力的目的。
2)主题二:打通东西岔路径,漫形最奇特“X”形胡同,体验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穿越,实现两个胡同的跨越发展(见图12)。
东西岔胡同的“X”形肌理,是北京独一无二呈现交叉状的胡同,这种肌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两条近乎平行的胡同间距很小,可以自由穿梭在东西岔胡同之间,体验不一样的胡同氛围。东岔胡同东侧紧邻藏式佛教建筑——白塔寺,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因此我们将东岔胡同区域定性为“宗教”和“传统”;而西岔胡同紧邻居民区,现代生活方式氛围浓厚,因此西岔胡同可定性为“世俗”和“现代”。因此,“宗教与世俗”“传统与现代”穿越主题应运而生。
3)主题三: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引入构筑物,打造三维立体空间,实现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东西岔胡同位于白塔和社会主义大楼之间,胡同过小的建筑体量导致了比例的极其不平衡,且东西岔胡同建筑密度过大,与白塔和社会主义大楼的大体量存在某种冲突。为了减缓比例失衡及冲突,在胡同上空增补天际线,增加过度体量——屋面棚顶(见图13,14),结合东西岔胡同中间环岛的屋顶平台,打造三维立体胡同,实现了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转化。同时,屋面棚顶可为居民游客提供遮阳、避雨、休憩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改善游览的体验。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治与建筑改造项目的解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1)对现有建筑风貌以及质量进行统计分类,对不符合当地地域特性风貌以及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更新、改造或修缮。
2)结合景观设计,将市政设施进行梳理藏匿,整合空间杂乱的现状,对街道铺装进行设计,解决铺装单调无序的问题。
3)对于照明设计,结合地域性街道特点,打造符合地域特色的街道氛围。
4)对于机动车乱停放、交通不便等问题,结合现状,在街道之外设计高效的地下机械停车,必要时街道之内仅提供单向行车路线,甚至禁止行车,打造纯粹的步行系统。
5)在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之上,可结合“微地域”的文化特色及历史文脉,对设计理念进行升华,打造出具有“微地域”特色的老城区文化。
面对老城区,我们尽可能地尊重和发挥它的历史、文化等价值,反对大拆大建,尊重市民老百姓的生活意愿,保留老城区自身的历史价值,才能更好地保护老城区,发展老城区。
摘要:结合宫门口东西岔胡同景观环境整冶与建筑改造这个具有试验性的项目,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老城区改造的方法,在尊重“微地域”环境的基础之上,解决老城区街道以及建筑复杂的城市问题,优化老城区街道空间,从而实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大城北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4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4]段柄仁.北京胡同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5]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老城区改造标语】推荐阅读:
关于老城区改造的调查报告10-02
致敬老城活动方案05-27
老城镇非法集资风险排查报告06-13
老城街道办事处新村小学教代会工作制度12-02
城区07-14
城区防汛09-29
卫生城区创建11-18
创建文明城区口号06-27
城区防汛工作汇报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