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推荐10篇)

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篇1

为了加快我区奶牛养殖业发展步伐,更好地发挥畜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宿城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把发展奶牛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采取落实资金启动、强化科技支撑、推进适度规模、建立标准化健康养殖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奶牛产业的发展,对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奶牛养殖现状

目前全区共有奶牛养殖场4家(包括宿迁市鸿兴生态奶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划入洋河新城),奶户106户,奶牛存栏6574头。(宿迁市锡玉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葛明,目前奶牛存栏量1395头,日产鲜奶6.5吨;宿迁市鸿山生态奶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邹志明,目前奶牛存栏量2987头,日产鲜奶22吨;宿迁市长安牧场,负责人朱宏,目前奶牛存栏量1058头,日产鲜奶8吨;宿迁市鸿兴生态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沈正旺,目前奶牛存栏量1134头,日产鲜奶9吨,该养殖场目前划入洋河新城)。全区目前日产奶量达到45.5吨。到2012年底,全区奶牛存栏量达到0.79

万头以上,年产鲜奶1.995万吨以上,奶牛养殖业产值1.3965亿元,奶农年人均收入1.9万元。

二、补贴政策落实情况

为保障我区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调动奶农养殖积极性,区财政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奶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10】151号)文件精神,对照补贴政策及时兑现补贴资金。截止目前共计补贴奶牛4201头,补贴资金307.208万元。其中:宿迁市锡玉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2008年补贴500头×1000元/头×0.7=35万元,2009年补贴285×1000元/头×0.7=19.95万元;宿迁市鸿山生态奶业发展有限公司2009年补贴1259头×1100元/头×0.7=96.943万元,2010年补贴1015头×1100元/头×0.7=78.155万元;宿迁市长安牧场2010年补贴745头×1000元/头×0.7=52.15万元;宿迁市鸿兴生态奶业发展有限公司2010年补贴397头×900元/头×0.7=25.011万元。

三、产业布局

根据资源条件、奶业生产现状、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实施重点区域的发展,选择远离市区,距离成子湖及主要河道为5公里以外,距村庄、交通干道、屠宰场1公里以外,且农业基础较好的陈中路、洋郑路两侧重点建设规模奶牛养殖场,以陈集、屠园、中扬、仓集、郑楼等乡镇重点建设奶业基地,陈集重点布局在陈集村;屠园重点布局在谢庄村;

中扬重点布局在程庄村、南张圩村;仓集重点布局在闸圩村、罗庄村等;郑楼重点布局在郑楼居委会、古城居委会。

四、发展重点

(一)提升牛群数量。陈集镇在促进鸿山奶业自繁扩量的同时,在布局区域内新建1个存栏1500头以上奶牛场,屠园乡谢庄村自繁扩量达1000头以上奶牛,在中扬镇在长安牧场基础上实施二期扩建工程,或在周边扩建新场,新增存栏奶牛2000头以上,在仓集镇闸圩或罗庄村新建1个存栏奶牛1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郑楼镇郑楼居委会或古城居委会新建1个存栏奶牛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

(二)实施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奶牛单产水平。以陈集、屠园、中扬、仓集、郑楼为重点,大力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增加奶牛头数,特别是高产荷斯坦奶牛数量,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加快实现养殖场内的防疫、饲料供应、机械化挤奶、科技服务一体化,实行农民居住和养殖场相分离,全面实现机械化挤奶,从而确保奶产品质量。

(三)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保护环境,凡存栏5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基地均建设牛粪处理工程,实施奶牛养殖基地沼气能源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其中:宿迁市鸿山生态奶业有限公司在其东侧成立沃野有机肥有限公司,所产牛粪全部用于有机肥生产;宿迁市锡玉奶牛养殖合作社所产牛粪全部送至宿豫区保安

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宿迁市长安牧场目前牛粪进行堆肥发酵还田,并且正在进行沼气工程项目建设申报。

(四)加强疫病防控,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加强优势区域奶牛疫病防控措施。加强定期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特别是在春秋两季进行奶牛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的检测。经常进行牛群健康普查,构建良好生产环境。建立奶牛免疫档案。帮助奶牛养殖户实施科学的防疫措施,建立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减少奶牛疫病的发生。

五、实施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奶牛产业区建设顺利进行,成立区奶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发改、农委、财政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有关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奶牛产业区重大问题协调。

(二)强化政策扶持

1、建立奶牛养殖补贴制度。经区农委、财政审查备案,对存栏优质奶牛在200-499头、500-999头、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包括新建或扩建的规模场),每购进1头荷斯坦等优质成年奶牛,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奶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10】151号)文件精神,区财政在市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分别补足至900元、1000元和1100元。

2、对奶牛养殖设备进行补贴。对新建2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购买使用全混日粮(TMR)饲料制备机及挤储奶设备(不含手推式),严格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奶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10】151号)文件精神,区财政按实际购买价格的40%给予补贴(含国家农机具补贴)。

3、对奶牛养殖基础设施进行补贴。对饲养优质成年奶牛500头以上的新建、改扩建牛舍,并配套防疫基础设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和标准挤奶厅等符合标准化生产要求的规模场,按新增牛舍面积,区财政给予每平方米50元补贴。

4、积极推进奶牛保险工作。将奶牛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建立奶牛重大疫病、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政策性保险制度,区政府和保险经营机构进行联办共保,政府和保险经营机构按规定比例分别承担风险。对奶牛保险的保费实行财政补贴,除省财政负担50%外,区负担25%,养殖场(户)负担25%。

5、加强奶牛养殖信贷支持。金融部门将加强对奶牛养殖农户的信贷支持,开发适应奶业的金融产品,搞好金融服务。地方政府给予适当贴息补助。

(三)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树立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引进奶业投资商和有实力的人才,实现我区奶业跨越式发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多形式地推进奶产业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符合现代奶业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以引资、引智合作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效果。

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篇2

1 奶牛养殖业的特点

1.1 奶牛规模养殖取得新突破

截至2014年底, 沧州市奶牛存栏40995头。奶牛规模养殖场 (小区) 发展到23个, 存栏奶牛22073头, 养殖初具规模。涌现出青县华茂小区、肃宁天雁养殖场等众多的典型养殖场和奶牛小区。

1.2 群众养牛积极性空前高涨

近几年来, 鲜奶价格有所提高, 加之养殖成本平稳, 相当一部分养殖户已还清了购买奶牛贷款本息, 尝到甜头的养殖户纷纷扩大饲养规模, 过去等待观望的牧户也不再犹豫, 购牛需求旺盛, 养奶牛, 走致富路, 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

1.3 奶制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

全市现有规模化乳品加工企业2个。其中, 小洋人生物乳业公司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日处理鲜奶能力300吨, 年产值10多亿元。河北乡谣食品有限公司年产值1.5亿元, 为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临港开发区积极促成乡谣公司与北京同德同益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合作, 聘请潍坊三鹿原班管理团队对原公司管理层进行了重组;还为企业协调贷款3000万元, 新上乳品生产线一条, 日处理鲜奶能力由原来的200吨, 提高到400吨。

2 存在的问题

2.1 奶牛质量偏低

一些养殖场、小区业主外出购牛, 由于信息不灵, 购牛把关不严, 经常出现价格偏高, 质量偏低, 坑害农户的现象。现在全市奶牛质量整体水平不高, 大部分奶牛平均日产鲜奶在20~25千克, 有的奶牛日产鲜奶不足15千克。

2.2 奶牛养殖户缺少科学的饲养方法和管理经验

大部分农户没有很好地掌握养奶牛的知识和技能, 饲料搭配不当, 牛棚卫生条件差, 无保健措施, 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奶牛的成本和产奶量, 最终减少了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2.3 饲料成本增加, 奶牛养殖效益下滑

由于玉米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 使得养殖成本有所增加。

3 措施及建议

3.1 壮大现有龙头, 促进产业升级

一是支持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帮助小洋人集团尽快启动奶粉加工和高端奶生产项目, 扩大加工能力和带动能力, 尽快将小洋人乳品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帮助乡谣食品有限公司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 整合加工资源, 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强化乳品企业内部管理,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 树立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尽快实现产业升级, 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搞好行业整顿。提高乳制品企业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督促企业履行收奶合同, 严禁拖欠奶款, 杜绝随意拒收鲜奶行为, 增强社会责任。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或整改后仍达不到验收条件的乳品加工企业依法关闭;坚决取缔非法乳品生产企业。

3.2 制定扶持政策, 加快产业发展

安排奶业发展和整治专项资金, 对奶业发展整治关键环节、关键部位予以适当补贴, 重点对奶牛小区 (场) 建设、粪污处理、冻精使用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挤奶设备、青贮设备、全混合日粮机、牧草收割机等进行补贴。金融机构要把奶业作为扶持的重点, 增加授信额度, 降低贷款门槛, 大力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信贷形式, 解决奶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国土资源部门要将奶牛小区 (场) 建设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规划, 按照农业用地对待;物价、公安交通、环保、水务、电力等部门也要对奶业发展予以倾斜。

3.3 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加快奶牛合作社建设步伐

奶牛产业情况考察报告 篇3

奶牛产业情况考察报告

一、基本情况双城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东北亚中心城市—哈尔滨市近郊,被誉为“天鹅项下明珠”。

京哈铁路、京哈公路、同三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双城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是东北历史名城,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前线指挥部曾设在这里。全市幅员面积3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9万亩,辖9镇15乡246个行政村,总人口8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万。年财政收入7.3亿元。年末,农业总产值实现92.6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达到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牧业人均收入281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5422元的52%。双城是全国粮食生产10强县(市),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30亿斤以上;是全国牛奶生产第一县(市),年生产鲜奶63万吨;是全国食品工业10强县(市);是黑龙江省十强县,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省县(市)第二位。近年来,通过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和品牌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雀巢、娃哈哈为代表的乳制品业;以山东“六合”、荣耀饲料为代表的饲料产业。双城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实施主辅换位、打造产业强市战略,近10年来始终保持奶牛存栏年均增长15%、牛奶产量年均增长17%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奶牛存栏27.1万头。年乳制品加工业实现税金2.3亿元。克东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隶属于齐齐哈尔市,距省城哈尔滨市283公里,距齐齐哈尔市202公里,幅员面积2083平方公里,辖4镇3乡10个农林牧场,98个行政村,人口28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耕地面积162.4万亩。克东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是中国腐乳之乡。(三)甘南县奶牛产业基本情况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兴牧富民战略,始终坚持把奶牛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主辅换位的优势产业来抓,通过采取强化领导抓推进,招商引资建龙头,增加投入扩总量,强化基础搞服务等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奶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该县奶牛存栏达到7.5万头,奶牛超万头乡镇1个,超五千头乡镇3个,奶牛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3个,存栏5头以上的奶牛专业户980户。年末,全县鲜奶产量达到13万吨,乳品加工企业收购加工鲜奶4.6万吨。奶牛生产在全省66个县(市)排名第十位,在全市九县当中排第二位。黑龙江双城、克东、甘南等市县在短短10-20年里,有的甚至在几年时间内,奶牛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现已成为举足轻重、富县裕民、具有强大带动力的乳品生产基地,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经验和启示:(二)做大做强奶牛产业,必须要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几个县市的经验告诉我们,把奶牛产业确定为畜牧业重点突破口后,政府的各项扶持措施必须要相应跟上。通过座谈,我们感觉到他们制定的扶持政策,很超前很有气魄。尤其是甘南和克东两个财政收入亿元左右的县份,制定政策手笔之大令人叹服。譬如,为了调动干部群众发展奶牛的积极性,克东先后实行了购牛补贴和交售鲜奶补贴。年实行每购买一头奶牛补贴1000元政策,当年发放购牛补贴资金500万元。年购牛补贴改为奶汁补贴,向飞鹤每交售一公斤鲜奶补贴0.1元,当年发放奶汁补贴资金217万元。对于交奶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由县财政为其购买养老保险。对购买牧业机械、保险、建青贮窖和沼气池也相应给予补贴。对于外来投资建设大型标准化牧场的租地的费用由政府承担,并给青贮饲料地补贴。甘南县对于发展奶牛先进乡镇和领导干部进行奖励,将地方税收留成部分的50%奖励给乡镇财政,各乡镇从县里奖励的50%中拿出50%奖励党委书记、乡镇长及其他有关人员。同时对村和村干部也制定了奖励办法。双城对各乡镇建立了返税政策,交售鲜奶越多,返税比例越高。对达到一定数量的招商养牛引进者、对机关事业单位创办一定规模股份制牛场、对奶牛大户都实行奖励政策。对连续两年成母牛存栏超过50头,符合《干部任用管理条例》的,一般干部提拔为副科级,副科级提拔为正科级,并兑现工资待遇。可以说,他们制定的某些政策,是过去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从这些可以充分看出他们思想之解放,观念之超前,气魄之大来。(四)做大做强奶牛产业,必须要破解资金瓶颈难题。在奶牛发展上,和我们起步相似的甘南县较好地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甘南县遵循区域布局、专业生产、规模推进的原则,采取增加信贷投入、利用扶贫资金、发动农民自筹等措施,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以购为主,引繁结合,迅速扩张总量。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奶牛专项信用贷款和扶贫款26245万元,其中扶贫款2376万元,信贷资金23869万元。年新增奶牛1.5万头,新增奶牛专业屯12个。客观地说,近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形成了一定养殖规模,干部群众取得一定的养殖经验。但由于奶牛品质较差,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程度较低,鲜奶市场持续疲软,养殖成本攀升,效益下降,本地没有税源型龙头企业,加上个别地方对奶牛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认识不足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奶牛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考察,我们感到奶牛产业不同于一般的工业项目,一般的工业项目可以富县但不能裕民,奶牛产业是既能富县又能裕民。扶持奶牛产业既能增强县财力,还能惠及“三农”,是不可多得的好产业。通过考察,我们感到目前是奶牛产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应该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紧紧抓住奶价市场走高和飞鹤乳业在我县投资建厂的机遇,采取多种措施迅速发展壮大奶牛产业。我县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养殖基础。从地理环境上看,我们和双城都位于北纬45度世界公认的奶牛养殖黄金带上,非常适合发展奶牛。除双城靠近大城市,地理区位比我们有优势外,克东、甘南的地理位置优势都不如我们。从资源要素禀赋上看,据统计资料显示,双城草原面积为26.4万亩,克东草原面积为19.4万亩,甘南草原面积为111.5万亩。我们的草原资源要比他们都优越。从地方财力投入潜力上看,克东和甘南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借鉴兄弟县市经验,对我县奶牛产业发展提如下建议:(二)制定更加灵活更加实用更加超前的优惠和激励政策。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各项优惠和激励政策,对照先进县市有关政策,汲取经验教训,做到扬长避短,去粗取精。要在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更加优惠、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在激励政策上,要舍得真金白银的投入,以此激励和调动干部群众发展奶牛的积极性。(四)加快防疫灭病、繁育改良、饲草饲料“三个”体系建设步伐。在防疫灭病体系上,一方面要将防疫员培训经费列入预算,定期开展培训,提高村级防疫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安排一部分经费,将奶户饲养技术培训纳入培训计划。在繁育改良体系上,要高起点站位,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品种改良,加快性控精液和性控胚胎移植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迅速扩大优良种群数量。在饲草饲料体系建设上,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典型,落实补贴政策,引导奶户自觉开展青贮。

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篇4

一、景泰县奶牛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总耕地面积68.53万亩,其中水浇地36.23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2.04亿公斤,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达5万亩,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我县立足县情,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收入和培育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措施来抓,采取“政策推动、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多轮驱动战略,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畜牧养殖产业化工程,全县以猪、羊、鸡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县猪、羊、鸡饲养量分别达到36.03万头、78.18万只、83.07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相对于猪、羊、鸡产业,奶牛业在我县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一个弱势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分布情况来看:属城郊型奶牛业,奶牛养殖主要分布在条山镇和县城周围的驻景各农场,以农户散养为主。从存栏及奶产量来看:养殖规模小,产奶量低。目前,全县共存栏奶牛866头,全县牛奶总产量1762吨。从销售范围和配送方式来看:属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型。养殖户全部以鲜奶方式送奶上门,90%的牛奶销售集中在城区,其余销往农村,基本无外销,价

格一般在2.4元/公斤左右。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奶牛品种不良,产奶量不高

目前,我县奶牛多为杂交荷斯坦牛,年产奶量在5600公斤左右,与世界著名品种荷斯坦奶牛年产奶量8000公斤以上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原因是:一是有些农户不懂奶牛选购技术,盲目购牛,好价格买不到好奶牛,存在上当受骗现象;二是农户养牛虽多采用人工授精配种,但在引进冻精时无系谱档案,近交现象难免存在;三是由于多数养牛户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养殖经验,重点在发展数量上求效益,管理和饲养水平有限。

(二)无龙头企业带动,牛奶销售困难

我县的奶牛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缺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奶牛养殖龙头企业,处于传统的养殖阶段。现有鲜奶销售集中在城区,而农村鲜奶需求量小,市场还没有形成,加之销售网络不完善,牛奶外销困难,奶牛业难以快速发展。

(三)养殖投资风险较大,群众融资困难

由于奶牛养殖成本相对较大,对防疫、管理等要求较高,再加上奶牛销售网络还不完善,大规模养殖有一定的风险。同时,奶牛养殖主要靠农民自筹资金,由于融资困难,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养殖规模难以扩大。农户发展养牛业的信心和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发展。

三、景泰县奶牛产业发展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

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各级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突破口。而奶牛业是畜牧业中效益高、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一个产业要做大做强,认识是基础,领导是关键,投入是保障。一是各级领导要有清醒地认识,从实际出发,制定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实施规划,落实扶持政策,搞好综合协调,切实解决实际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在投入上采取政府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方式,三者一体,调动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四是畜牧部门要搞好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建设饲料基地,大力种植牧草,推行氨化和青贮秸秆养牛技术,促进种养业良性循环,共同把我县的奶牛业搞好。

(二)建立奶牛生产基地,促进规模发展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地、本地客商来景泰投资发展奶牛养殖业。2006年,由私营企业老板卢首百组建的白银大富乳业有限公司在我县红水镇安家落户,公司计划投资3000万元,5年内奶牛饲养量达到3000头,目前,奶牛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同时,我们将依托兰炼三联乳品公司和白银大富乳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农户养殖奶牛,力争到2010年,全县奶牛饲养量达到6000头。

(三)引进优良品种,提高奶牛整体质量

品种的遗传因素影响产奶量在25%-30%,奶牛要高产,品种是基础。一是要抓好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制订奶牛改良计划,积极推广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生物技术,加强对冷配站点的管理,在奶牛养殖户和规模奶牛场都要建立完整的系谱档案,对新生犊牛及时编号,防止近亲繁殖;二是要规范良种奶牛引进,畜牧部门抽调专业骨干,帮助群众购牛,严把质量关,逐步培植高产奶牛群,提高奶牛整体质量,不断提高我县的奶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推行奶牛标准化生产

推进标准化生产是提高我县奶牛养殖水平,确保鲜奶质量安全的关键。要把奶牛养殖方式的转变与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一是指导养殖场(户)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牛场建设和改造。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内必须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饲养规程、统一采购饲料和兽药、统一管理、统一到挤奶厅挤奶、统一销售”,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奶业整个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二是加强奶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宣传推广和普及,重点加强标准化技术培训和知识宣传,提高生产者质量标准意识和应用能力;三是严格投入品的管理,加强奶牛养殖生产程序和生产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四是对散养户,要逐步规范养殖行为,搞好防疫和环境卫生。总之,我们要依靠产品的质量,扩大市场占有额,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从而提高我县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五)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控及防疫体系

临洮县奶牛养殖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养殖自然条件。临洮县以农业为主,饲草料资源丰富。地处洮河下游,河谷地带宽阔,气温、日照等条件都适合养殖奶牛。临洮是兰州市生鲜肉食的主要供应基地,县城距省会兰州70多公里,行程仅需40多分钟,交通便利。

(二)奶牛养殖现状特点。

1.奶牛单产水平低。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奶牛饲养规模小,分散在千家万户,生产水平低。

2.奶牛业效益不稳定。与上年相比,犊牛的市场价格下降2000多元,成年母牛下降3000—5000多元。今年以来,玉米价格上涨6.8%,苜蓿、玉米秸等饲草价格平均上涨25%,奶农饲养奶牛的年利润下降到1500元左右,比上年下降了50%。

3.产业化程度低。临洮县奶牛饲养多以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2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80%以上。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快,奶农组织化程度低,与乳品加工企业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短期行为明显,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制约了奶牛饲养规模的扩大。

(三)临洮县

临洮以农业为主,地处洮河下游,河谷地带宽阔,气温、日照等条件都适合养殖奶牛。特别是随着居民生活质量提高,饮食结构日趋优化,奶产品需求量节节攀升,作为兰州的南大门,临洮发展奶牛产业条件、机遇逐渐形成。2004年,县委、县政府审视县情,立足自身优势,作出了“全县整体抓畜牧”的决策,制定了“稳定猪鸡,发展肉牛羊,突破奶牛”的畜牧业发展思路,把奶牛产业作为全县产业发展的突破点,摆上了重要日程,奏响发展奶牛产业的号角。

万事开头难。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政府投资奶牛产业有一定困难,而企业、农户对这一新的产业一次性投资都很大,信心从何而来„„面对重重困难,临洮县委、县政府

变压力为动力,千方百计从不同渠道筹措资金组建了澳牛乳业公司,积极吸引建筑企业家张兴中投资兴建了兴达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县内有一定积累的企业家投身奶牛产业,先后论证实施了甘肃兴达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澳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2个2000头高产奶牛养殖与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并一次性引进纯种荷斯坦奶牛1070头。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县奶牛存栏量达到6566头,其中纯种奶牛数量达到2360头。如今,在临洮县村庄旁、山脚下、洮河边,大大小小的奶牛养殖场随处可见,奶牛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犹如冉冉升起的朝阳照亮了广大养殖户的致富。

甘肃临洮澳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奶牛 养殖、繁育、乳制品加工为主的股份制企业。公司注册资本2600万元,占地347亩,建有标准化牛舍4750平方米,青贮池9000立方米,有铡草机11 台,6吨制冷贮奶罐3台,德国韦斯伐利亚2 x 16 刺激按摩自动脱落鱼骨式挤奶系统l套,有10吨奶罐车一辆。2005年,公司瞄准奶牛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次性从澳大利亚引进纯种荷斯坦奶牛570头,经 过扩繁,现在达到1085头,日产奶量达8.2吨,加工的鲜奶等产品除30%供应本县居民生活用奶外,其余奶品供应到内蒙伊利集团、兰州好为尔、雪冻等乳品公司进行加工生产,其中兴达乳业有限公司和澳牛乳业有限公司与内蒙伊利集团签订年1500吨鲜奶供销协议,同兰州庄园乳业公司、兰州雪顿乳业公司签订了长期鲜奶供应合同。

二、奶牛养殖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坚定发展信心,紧盯项目线索

临洮县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奶牛专业养殖户,使奶牛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城郊和洮河沿线为主的“小群体、大规模”和“奶牛养殖小区+基地+农户”的产业格局。通过壮龙头、拓市场,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乳香引来了省内外的客商。加工的鲜奶等产品除30%供应本县居民生活用奶外,其余奶品供应到内蒙伊利集团、兰州好为尔、雪冻等乳品公司进行加工生产,其中兴达乳业有限公司和澳牛乳业有限公司与内蒙伊利集团签订年1500吨鲜奶供销协议,同兰州庄园乳业公司、兰州雪顿乳业公司签订了长期鲜奶供应合同。

(二)科技为奶牛产业助力

临洮县在发展奶牛产业过程中,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扩大养殖规模,通过巧借外力、加大科技培训、科技特派员下乡等有效措施,促进了奶牛产业的发展壮大。该县积极与甘肃农业大学、临洮农校建立起了院地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常年担任技术顾问,邀请加拿大专家在华加公司实施了全市首批纯种奶牛胚胎移植并获得成功,提升了全县乳制品生产的科技份额。

针对全县奶牛养殖技术缺乏的问题,适时组织编写了《临洮县畜禽养殖技术指南》,印发全县养殖农户。今年以来,该县共组织培训的养殖农民达到2万人次以上,并有80%以上的农户进行了生产应用。同时,该县抽调30名业务精、技术强的畜牧技术人员组成专业队伍,深入奶牛养殖农户和畜牧龙头企业,从饲养场选址、规划设计到良种引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实行全面技术服务。截至目前,示范推广EM技术发酵饲草l6吨,引进牧草新品种6个,建立常温人工授精站20个,建成500头以上纯种荷斯坦大型奶牛场2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多户.(三)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

为了提高鲜奶的综合经济效益,延长产业链条,临洮县大力培育乳制品加工企业,组织带动养殖农户进入市场,利用当地农作物秸秆资源优势,带动地方奶牛养殖业发展,培植奶源基地,逐步形成了“农业促进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总体致富农民”的良性发展模式,使鲜奶生产、加工和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奶牛养殖的效益分析和对比

(一)产奶量

1个月产奶量=40斤/天×30天/月=1200斤/月

7.5个月产奶量=1200斤/月×7.5月=9000斤=4500公斤=4.5吨

(二)饲料、饲草成本

1、饲料、饲草消耗量

奶牛日产奶70-80斤/天,每天消耗饲料30斤、草90斤;奶牛日产奶20-30斤/天,每天消耗饲料10斤、草25斤;按全年平均计算,平均每天消耗饲料18斤、草40斤。

2、饲料、饲草成本计算

(1)每天饲料成本:

购买饲料成本=18斤/天×1.1元/斤=19.8元/天

自配饲料成本=18斤/天×0.9元/斤=16.2元/天

(2)每天饲草成本:

0.05元/斤×40斤/天=6元/天

每天饲料、饲草成本合计:

按购买饲料=19.8元/天+6元/天=25.8元/天;

按自配饲料=16.2元/天+6元/天=22.2元/天

(3)一年饲料、饲草成本合计:

按购买饲料=25.8元/天×365天/年=9417元/年;

按自配饲料=22.2元/天×365天/年=8103元/年

(三)其他成本费用

1、保险费:100元/年;

2、水费:按每头奶牛10元/年;

3、防疫费:按平均每头奶牛一年此项费用为17元左右。

4、补钙费:奶牛产奶时,一般每两月输一次葡萄糖酸钙,费用为80元/次,按一年4次推算,此项费用为320元/年。

5、其他成本费用合计:以上4项其他成本费用合计为447元/年。

(四)其他收入

1、仔畜:

据调查,我市5月中旬奶牛价格如下:

仔畜——公,500元/头左右;母,1000元/头左右;

架子牛——5000元左右;

成牛奶牛——10000元左右(去年同期为20000元左右)

2、牛粪收入:

据调查,目前,牛粪售价为每立方米25元,而一头奶牛根据测算一年产粪约3立方米,那么一年牛粪收入为75元/年。

3、其他收入合计

当仔畜为公牛时,其他收入合计=500+75=575元

当仔畜为母牛时,其他收入合计=1000+75=1075元

(六)奶牛养殖户养殖收益计算

现以某养殖户购买饲料养殖1头奶牛、仔畜为公牛为例,推算该养殖户一年的收益状况。由于是购买饲料,仔畜为公牛,所以奶价盈亏平衡点为1.03元/斤。据调查,养殖户向小西牛集团出售的奶价为0.8元/斤,而县内养殖户的牛奶售价仅为1.5元/斤。

假如奶价为0.8元/斤,按此价格推算:

本户养殖收入=(1.5-1.03)×9000=4230元,也就是说本户养殖一头奶牛一年可收入4230元,平均每月收入352.5元;

假如奶价为0.50元/斤,按此价格推算:

本户养殖收入=(0.80-1.03)×9000=-2070元,也就是说本户养殖一头奶牛一年净亏损2070元,平均每月亏损172.5元。

四、存在的问题

1是奶牛单产水平低。奶牛养殖“小、散、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奶牛饲养规模小,分散在千家万户,生产水平低。

2是奶源基地建设投入少,没形成规模。

3是奶牛业效益不稳定。

4是产业化程度低。甘肃省奶牛饲养多以农户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2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80%以上。

五、对策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进程。

二是对奶业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奶 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奶业整顿的振兴规划纲要》以及甘肃省相关扶持奶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补贴,特别要做好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的补贴、牧业机械补贴、冻精补贴等;对于奶牛养殖业发展所需的饲料用地,应按照每头天3亩地的标准 给予用地优惠政策,鼓励大力发展草业。

三是尽快建立合理的原料奶定价机制。应建立由奶业协会、奶农、乳品企业等组织组成的原料奶定价协调委员会,根据原料奶生产的奶料比,定期公布合理 的原料奶收购参考价格。

四是对规模化养殖场提供技术服务。奶业协会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奶牛场的技术培训和服务,以提高其饲养管理水平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赴定西市临洮县奶牛饲养情况调研

和文化宣传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学院:动物医学院

专业:动物医学

班级:09动医1班

姓名:牛海波

学号:2009051048

调研地点: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

调研对象:临洮县畜牧局甘肃临洮澳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临洮兴达乳业有限责任公司

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篇6

情况报告

新闻作者:咸宁市民政局 刘凡生 张志才 阮先强新闻来源:湖北民政 日期:2013-02-28浏览次数:

113

5根据《中共咸宁市委、咸宁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市级试点工作的总体方案》精神,按照市委的安排,我们成立了专题调研组,对统筹城乡发展规范社区管理与服务、“村居合一”、“村改居”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对推进咸宁中心城区社区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设以及工作思路进行了了解和初步探索。此调研报告已被咸宁市委、市政府批复实施。

一、基本情况

(一)城区社区(村)基本情况

温泉办事处:共有5个村、10个社区,户籍总人口160236人,其中农业人口7239人,非农业人口145528人,常住人口113673人,流动人口18071人;管辖面积84.5平方公里,已征土地面积1000亩,可用土地面积3630.9亩;集体资产13638.2万元,集体资金1173.7万元,集体资源13195.94万元,2010年集体收入4027.9万元,年办公经费166.4万元;办公面积10133平方米;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92人,其它工作人员141人;卫生服务站自有场所的2个,靠租赁办公的卫生服务站有13个。

永安办事处:共有3个村、10个社区,户籍总人口122299人,其中农业人口7215人,非农业人口115084人,常住人口95928人,流动人口14737人;管辖面积28.2平方公里,已征土地面积3577亩,可用土地面积1784亩;集体资产8236.7万元,集体资金753.07万元,集体资源11812万元,2010年集体收入318.66万元,年办公经费63.4万元;办公面积14209平方米;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74人,其它工作人员63人;卫生服务站自有场所的4个,靠租赁场所办公的卫生服务站9个。

浮山办事处:共有10个村、4个社区,户籍总人口55336人,其中农业人口20036人,非农业人口35300人,常住人口48651人,流动人口3946人;管辖面积45.6平方公里,已征土地面积21980亩,可用土地面积19018亩;集体资产14555万元,集体资金4198万元,集体资源12300万元,2010年集体收入836万元,年办公经费259.7万元;办公面积8859平方米;社区(村)“两委”班子成员78人,其它工作人员39人;卫生服务站自有场所的10个,靠租赁场所办公的卫生服务站4个。

(二)试点单位基本情况

根据《关于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市级试点工作的总体方案》要求,今年共推进三项试点工作:一是社区建设提档升级试点(花坛社区、青龙社区);二是“村居合一”工作试点

(黄畈村与双鹤社区合并、旗鼓村与银泉社区合并);三是“村改居”工作试点(余佐村、浮山村)。

花坛社区:管辖面积0.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9948人,常住人口4946人,流动人口1700人;集体资产260万元,年办公经费6万元;办公面积1000平方米;“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它工作人员12人;卫生服务站靠租赁场所办公。

青龙社区:管辖面积3.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1491人,常住人口11491人,流动人口80人;集体资产120万元,年办公经费6万元;办公面积582平方米;“两委”班子成员6人,其它工作人员5人;卫生服务站靠租赁场所办公。

银泉社区:管辖面积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986人,常住人口6108人,流动人口789人;集体资产350万元,年办公经费8万元,办公面积1026平方米,“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它工作人员4人, 卫生服务站靠租赁场所办公。

双鹤桥社区:管辖面积38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6166人,常住人口6166人,流动人口563人;办公面积1000平方米,年办公经费5万元,“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它工作人员13人;卫生服务站靠租赁场所办公。

黄畈村:户籍总人口3856人,其中农业人口1230人,非农业人口2626人,常住人口3713人,流动人口152人;管辖面积2.4平方公里,可征用土地面积1326.5亩,集体资产2033万元,集体资金342.1万元,集体资源3605.3万元,2010年集体收入794.6万元,年办公经费20万元;办公面积600平方米;“两委”班子成员7人,其它工作人员4人;卫生服务站靠租赁场所办公。

旗鼓村:户籍总人口2026人,常住人口2026人,流动人口46人;管辖面积2.67平方公里,已征用土地面积2300亩,可征用土地面积50亩,集体资产500万元,集体资金21万元,集体资源2000万元,2010年集体收入30万元,年办公经费3.5万元;办公面积500平方米;“两委”班子成员6人,其它工作人员5人;卫生服务站自有场所。余佐村:户籍总人口2548人,常住人口2468人,流动人口158人;管辖面积4.13平方公里,已征用土地面积4492亩,可征用土地面积600亩,集体资产900万元,集体资金600万元,集体资源1600万元,2010年集体收入320万元,年办公经费32万元;办公面积700平方米;“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它工作人员2人;卫生服务站自有场所。浮山村:户籍总人口1296人,常住人口1176人,流动人口120人;管辖面积0.46平方公里,已征用土地面积3950亩,可征用土地面积310亩,集体资产6800万元,集体资金300万元,无集体资源,2010年集体收入40万元,年办公经费2万元;办公面积1500平方米;“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它工作人员2人;卫生服务站自有场所。

二、推进中心城区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布局进一步优化的问题。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社区布局不够合理,存在着社区间人口数量差别大,管辖地域相互交叉、村民与居民混居等现象,影响了我市社区规范化

建设,也不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比如,岔路口社区户籍人口有17396人,紧邻的金叶社区人口却只有2846人;温泉村的管辖范围几乎遍布整个温泉城区,与多个社区、村存在“插花地”情况;在白茶村与白茶社区的管辖区域内,出现了左右邻居甚至一家人分属不同单位管辖的现象。

2、“村改居”、“村居合一”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

(1)思想认识问题。对于“村改居”、“村居合并”这些新生改革措施,很多村民表示心里并没有底,他们最关心的是改革后是否会触及到他们的既得利益,是否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和实惠,甚至包括村委会班子,也存在这样的顾虑。旗鼓村的干部群众不愿意“村居合一”,认为该村一旦与银泉社区合并后,村民会损失很多利益。余佐村还有55%的村民拥有土地,他们与无地村民对“村改居”工作持有不同的态度。

(2)领导体制问题。“村改居”、“村居合一”后,社区存在着党(社区党组织)、政(居委会)、经济(股份制合作社董事会)三套班子。如何在保持党支部(党委会)核心领导地位的前提下,理顺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好各自职能,是“村改居”、“村居合一”后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村居合一”后,“两委”班子如何调整配备,如何保持稳定,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村级集体资产处置问题。集体资产处置特别是集体资产中的土地资产量化过程复杂,是“村改居”、“村居合一”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村集体资产和债权、债务如何处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加上撤村改居是村民对集体利益的一次集中分配,农村长期以来积累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凸现,集体资产处置难度增大。

(4)集体土地和宅基地问题。按照我国的土地管理条例,村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属全民即国家所有。经土地登记的建设用地进入市场交易或改变用途的,发生扩、加、改建行为须缴纳土地使用出让金和有关税费。村民原来享有“一户一宅”的政策,改为社区居民后,此次政策随之取消,村民反映强烈。

(5)居民就业问题。这是反映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也直接涉及到改居后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调研发现,余佐村目前部分有地村民仍在从事农业生产,无地村民中的年轻人有的就近在碧桂园工作,但大部分村民没有稳定的工作,靠打零工甚至吃土地补偿老本过日子;在浮山村和旗鼓村,所有村民都没有土地,其中1/3的人员在附近工业园打零工,1/3在做小生意,还有1/3吃老本。必须引起重视的是,由于原先土地补偿的收益较为丰厚,还建的房子也较为理想,这些村的村民普遍存在不能吃苦,安于现状,就业意愿不强的问题。

(6)社会保障问题。由于农村和城市在医保、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存在较大差异,在“村改居”、“村居合并”中,村民希望能够享受更加实惠的政策,也就是“就高不就低”。比如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农民交的少,但报销比例在不断提高;在教育方面,农村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全免,寄宿生还有生活补贴;在养老保险方面,有的村民已经

按照农村的标准进行了缴纳,如果改成城市居民户口,就要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这里面如何衔接和续缴就成了问题;在低保方面,城镇低保标准要明显高于农村低保,农村低保户希望能直接转为城镇低保。另外,部分村民还希望在一段时期内继续享受“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

(7)计划生育问题。按照农村政策,头胎是女孩,还可以生第二胎,但社区居民就不行。这对传统观念中的农民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很多村民都希望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给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8)长远发展问题。调研中,几个村都希望能借这次改革的“东风”,解决一直困扰其发展的难题。余佐村计划在有限的自留土地上,尽快建设一栋社区办公楼和一个农贸市场,同时开发利用叠水湾至太乙洞一带的库存土地,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但资金上的短缺和政策上的束缚,使得这些计划尚不能付诸实施;浮山村则对自有的150亩可开发土地,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包括建设商住楼、酒店、农贸市场等,前期已经花费五百多万为这些土地办好了证,但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开发前,要缴纳几千万元的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这是该村所无法承受的,如果私自建设开发又违反了政策法规,结果也就陷入了发展的困局之中。“村居合一”试点单位,“两委”班子需重新组合,还有一段时期的磨合过程,对推动科学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3、社区建设提档升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规范化建设的问题。一是信息化建设不够到位。社区服务网络不健全,市、区、办事处和社区还没有完全实现信息连接互通。二是安保体系还未真正建立。目前,社区基本上没有建立治安巡逻队,没有足量安装视频探头,没有配齐物防设备。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规范。去年新建的16个城区社区,全部解决了社区办公活动场所的问题,但没有与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有效整合。目前,城区有2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自己的场所,靠租赁场所办公。四是投入保障不足。各项专款未能及时到位,影响了社区的发展。(2)机制体制的问题。一是定位不准。一些社区干部反映“现在的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成了一个准“行政组织”,既要替代政府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又要为非营利组织从事公益服务,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特点难以体现,陷入了“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的矛盾局面。二是职责不明。有些社区干部反映,有些职能部门片面强调“工作进社区”,没有落实“费随事转”的原则,在实际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把工作任务推给社区,牌子、制度、检查进了社区,而经费、人员、指导、服务不到社区,造成了社区工作硬性指派任务多、考核检查会议多、居民牢骚意见多,社区工作者自己支配工作时间少、走街串户了解民情少、开展活动为民服务少的“三多三少”现象。三是管理体制不顺。民政部门在对社区建设的研究、推进和指导过程中,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社区建设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难以起到牵头作用,缺乏真正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

(3)社区管理服务的问题。政府公共服务进社区的事项多,但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没有达到规范化管理服务的要求。社区干部队伍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社区信息化服务水平低。部分社区干部受文化、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只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性的服务,更高水平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形成。志愿者服务队伍也只是服从于组织号召,在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开展一些活动,经常性、主动性开展活动不够。

三、推进中心城区社区建设的建议

1、对优化社区布局的建议。按照市委《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的“社区规模以2500户,8000—10000人为宜”要求,建议由市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咸宁中心城区社区布局的意见》,提交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后,以“两办”名义发文。

2、对“村改居”、“村居合一”的建议。制定《关于推进“村改居”、“村居合一”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在组织建设、户籍流转、管理体制、集体资产处置、居民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拟定,农业、财政、公安、劳动、卫生、文体新、计生、国土、住建、规划等职能部门参与,以“两办”的名义发文。

3、对社区建设提档升级的建议。制定《关于加强社区建设投入保障的意见》,在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体系,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由咸安区委、区政府拟定。制定《关于完善社区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的意见》,由市委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制定《关于规范社区服务内容的意见》,由市民政局牵头,相关部门参与。

四、试点工作的基本思路

1、扎实推进社区建设提档升级试点工作。一是加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花坛社区:全面实施“五通五化”(路通、水通、电通、气通、信息通;道路硬化、街巷亮化、小区绿化、空气净化、环境美化)工程,对政通西路、宜邻巷公路、夹皮沟巷公路、开元巷公路、军四巷公路进行硬化;对开元巷进行亮化;对军四巷、政通西路和夹皮沟巷进行绿化。建立治安防控网络,为社区安装电子监控设备,为每个小区楼栋聘请治安巡逻人员,适当给予补助。青龙社区:对淦河商业城危房、楚天可乐9号楼危房进行改造,对许家滩路、天河路进行硬化、绿化、亮化。二是进一步规范社区服务管理。建立“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制度,理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之间的关系,明确工作职责。成立社区党建联席会,积极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实行资源共享。成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将劳动、计生、民政、公安、综治、环境卫生等部门在社区设立的服务平台,统一命名为“社区服务站”,统筹承担相关工作任务,实行综合管理、一站多能服务。三是实现管理服务信息化。推行社区信息化管理“1553”模式:即建立统一的社区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受理、一点办结的目标);在社区建成数字资源集散站、数字文化传播站、数字学习“充电”站、数字生活“加油”站、电子竞技辅导站5个站点;构建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居民社保管理系统、社区民政管理系统、计划生育管理系统、社区便民综合服务系

统5大系统;提供智能小区管理服务平台、网络文化服务平台、居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等3大平台。

2、扎实推进“村改居”试点工作。针对浮山办事处浮山村、余佐村“村改居”的试点工作,我们有这样几点考虑: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在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农业户口集体转居民户口以后,原村委会的建制和农村管理体制自然撤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章程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居委会、股份制合作社董事会三套班子。为了保证平稳过渡,原村“两委”成员自然过渡为社区“两委”成员,任期届满后换届。二是妥善处置集体资产。对集体资产的处置分三步走:①清产核资。委托专业机构,全面清查核实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界定权属,明确产权关系。②界定股东资格。根据各自实际,确定改制基准数,统计在册人员,并经居民大会或居民代表大会确认后公布。股东资格应按照“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界定。③设置股权,量化资产,理顺发展。从保障居民长远利益和有利于社区发展的角度来合理规划“村改居”社区的发展,确保村改居后居民收入保持合理增长。三是做好户籍流转工作。按城镇路、街、巷命名的原则,将原地名为“村民小组”、“队”等带农村色彩的地名进行变更,重新命名,并对门牌进行编号,统一装订。在此基础上,对村民的户口进行重新修订。四是拓展就业渠道。加大对居民的技能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就业培训和企业用工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对失地农民就业实行优惠政策,失地农民在经商、办企业和参与其它方面就业时,享受下岗职工创业有关减免税和免费技能培训等优惠政策。开展就业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居民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参与城市就业竞争。五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村改居”、“村居合并”后,农民从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解决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实行三年的过渡期,过渡期间计划生育、合作医疗、教育、兵役、惠农政策等仍执行原农村政策。六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市政管理范围,根据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合理安排建设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

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篇7

会上,郑金华副局长宣读了《陈江街道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整治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任务分配和人员分工,对我街道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随后,曹副区长代表区政府与街道签订了《省政府挂牌督办火灾隐患重点地区陈江街道办专项整治责任书》,冯德波主任代表街道与各村(社区)签订了《陈江街道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责任书》。

凌剑平书记通报了前阶段火灾隐患整治工作情况,分析了我街道消防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凌书记强调了三点:一是健全制度,落实责任;二是排查整改,消除隐患;三是完善硬件,提升实力。他表示,火灾隐患整治是我街道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将按照市、区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迅速行动,落实各项火灾隐患整改措施,将工作做好、做实,确保验收达标,顺利摘牌。

会上,曹副区长传达了黄干强区长的指示精神,强调了开展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并作出如下要求:不惜一切代价,确保摘牌成功。并就如何做好火灾隐患整治工作讲了几点意见:一是狠抓认识和提高,要求大家把统一到省政府、市政府的决策上来,认认真真抓好整治工作;二是狠抓责任制的落实,各线分管职能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三是狠抓宣传教育和培训,全民的消防意识不提高,对火灾隐患的安全意识不加强,我们的整治工作就无法到位;四是狠抓火灾隐患的整治。督导组要加大督导力度,上下联动,条块结合,进行地毯式排查,不漏网,不留死角,抓好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农村的火灾隐患整治;五是狠抓各项硬件的落实。即市政消防栓的建设、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的建设。他表示,相信陈江街道有决心、有能力、有魄力完成整治。

会议最后由杨局长作强调,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二是明确分工,分片包干;三是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在广播站设置专门频道,播放近年来发生的火灾事故;悬挂消防宣传横幅和设置消防公益广告牌;印发消防宣传资料,宣传挂图;四是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经费,补充必要装备,增加必要设施。开展业务训练和战术训练,形成战斗力。

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篇8

一、基本情况

xx乡奶源基地始建于2004年7月,是xx乡与三色鸽乳业集团合资建设的项目,基地包括养殖小区、奶站、奶牛专业村、饲料厂、交易市场等建设设施。奶源基地中心区位于xx乡上庄街南部、四赵路东侧,占地面积110亩,现有牛舍13座,存栏成年奶牛200多头,日产鲜奶近3吨,年效益80万元以上。目前奶牛养殖小区一期工程已正常运转,二期工程即将峻工。上庄奶源基地已初步成为我县集奶牛养殖、牛奶销售、奶牛交易、养殖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畜牧业发展龙头。

二、主要做法

1、坚定发展信心,紧盯项目线索

该乡立足奶业正处大发展时期且我县乳业尚属空白的实际,紧紧抓住奶业这一朝阳产业不放松,主动出击,运作项目。一是远赴蒙牛奶业考察论证。乡主要领导带领畜牧办人员和部分村支书赶赴内蒙古蒙牛集团本部、蒙牛集团焦作乳业基地等地参观学习,详细了解管理人员及饲养户有关情况,拿出了上庄建设奶源基地的可行性分析报告,提交班子会讨论,组织乡村干部及群众座谈会商议。二是近到周边县市奶站考察。组织养殖意向户到镇平、宛城区西洼村、社旗县生态农业示范园等附近奶站考察学习,激发其养殖奶牛的热情。三是邀请县内奶牛散养谈体会。乡畜牧办人员登门走访本县范围内的奶牛散养户,讲乡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及优惠措施,并邀请其与xx乡养殖意向户座谈交流,90%以上的养殖户和意向户认为上庄兴办奶业切实可行,乐意加盟。通过综合国际国内奶业形势,结合我乡的养殖优势,经反复调查论证,从而坚定了大力发展乳业的信心和决心。

2、注重宣传引导,整合既有资源

一是印发资料宣传。该乡组织党政办、畜牧办人员综合各方面资料,将国际国内奶业形势、我县发展奶业的机遇条件、倾斜政策以及牛奶的功效等有关内容编印下发,广泛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二是深入重点户宣传。乡畜牧办人员几次三番到县内现有奶牛养殖户家中做工作,使全县范围内80%以上的奶牛养殖大户落户上庄,使上庄奶源基地从无到有到100多头的发展规模,促进了全县范围内现有奶牛资源整合,对解决资金瓶颈、缩短发展周期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依托典型宣传。对第一批入驻的奶牛养殖户,乡畜牧办跟踪调查,每周评出一户明星户,在小区黑板报上登记投入与产出,对全年效益前三名的开会通报重奖。同时,组织意向户到小区参观,请养殖明星户现身说法,引导意向户转为养奶牛。田庄村樊群乐原在小区养皮杂牛,通过观察发现养奶牛效益更好,就很快转为养奶牛,现养奶牛13头,月收入超5000元。

3、创新建设机制,实现良性发展

该乡在奶源基地建设上,从解决机制入手,确保了奶牛产业的发展活力。一是投入机制坚持市场运作。坚持“谁受益、谁投资”原则,充分发挥养殖户主体作用,奶牛养殖基地的牛舍、土地、设备全部由个人投资,政府仅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贷款上给予协调。二是养殖户选择坚持以农户自愿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提过高要求,按照“一会、一有、一自愿”(会养、有钱、自愿发展)的原则筛选农户,自愿发展。三是基地管理坚持标准化运作。实行“六统一、一分散、一封闭”,即统一饲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冷配、统一上机挤奶、统一结算奶款、统一处理粪便发展沼气;分散饲养,封闭管理,使奶牛的产奶水平稳步提高,牛奶质量有了可靠保证,奶牛养殖户效益实现了稳定增长。

4、强化生产服务,扩大群体规模

一是信息服务。乡畜牧办订阅《中国奶牛养殖》杂志,并及时上网查询奶牛购销信息、牛奶价格涨幅信息,编印成奶牛养殖简报,定期发给养殖户供参考。2005年乡畜牧办根据网上查到的信息,三下山西实地考察,为养殖户购牛80多头,帮农户节省资金3万余元。二是技术服务。与美国农标普瑞纳公司签订技术指导合同,每季度专家为养殖户开办技术讲座一次,并适时传递疫病防治、季节饲喂要点等技术资料;聘请山西泾县奶牛养殖专家郝世厚到奶源基地养殖户中把脉问诊,纠正奶牛养殖户的不良习惯;定期不定期请兽医站技术人员到基地巡回检查,联合会诊。先后共为养殖户聘请县市以上专家8人次,举办技术辅导讲座20多期,编印(出板报)奶牛养殖信息资料80多期,使全乡奶牛养殖保持了较高水平。三是协调贷款服务。发展前期,积极争取世行、亚行贷款,采取重点发展奶牛、资金封闭运行的办法,支持养殖户购买奶牛发展奶业。发展后期,积极与信用社协商,创新贷款机制,由奶牛养殖户3—5户结成信用联合体,自愿以自己的奶牛、牛奶、固定资产相互担保,信用社则为养殖户每头奶牛提供5000元的贷款。目前该乡已先后为奶牛养殖户协调贷款100多万元,使农户多购进奶牛100余头。

三、主要成效

1、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新路子。xx乡奶源基地的奶牛规模养殖,在全县首开先例,在全市属于起步早、机制好、发展前景好的典型。进驻基地养殖奶牛的13户农户,有下岗职工,也有打工返乡农民,他们通过养奶牛,月收入都在7000元以上,高的超万元。

宿城区奶牛业发展情况报告 篇9

润州区蒋乔镇创建办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三日)

各位领导:

根据区创建办相关通知要求,现就我镇的创业型城镇建设和私个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建工作的全面情况

一是创业氛围浓厚。由村居干部深入企业、家庭广泛开展宣传,共计发放《创业指南》等宣传资料600多套1300多本,让群众进一步了解如何创业,熟悉有关政策,浓郁创业氛围。我们在集镇、各村(居)中心村等群众聚集、人流集中的位置悬挂横幅(共80多条),在村庄道路两侧张贴标语(共200多张),在各村(居)制作创业有关知识政策宣传栏6块,在乔家门社区制作面积30多平方米的大型户外广告牌一块,通过多种形式让群众想创业、愿创业。我们还组织了村组干部逐家逐户上门宣传政策,了解群众创业意向,填写好各类登记表,做到一户不漏,群众基本情况清楚。上半年,全镇已创业879人,有创业意向创业的有270人。

二是创业服务优质。在“服务月”活动中:

1.在平山村与工商局联合举办政策咨询现场会,对符合条件的免费办理营业执照、提供政策扶持。此外,平山村积极开展“我为创业献一策”大讨论活动。

2.镇创业办与区检察院共同在官塘集镇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工作,开展法律法规咨询,着重宣传创业各个阶段必须注意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创业提供法律援助和保障。

13.4月21日,由市工商局与我镇创建办私个企业组成员组成的服务小分队来我镇国际工业品城,统一为我镇辖区近60家企业免费年检,简化程序,方便企业。

4.秀山村积极与农批市场联系沟通,对经营户领照情况进行调查,为近60户未领照经营户集中办照。

5.嶂山村已经为6家创办农家乐的群众办理了营业执照,村果品协会加大培训服务力度,群众种植果树积极性增强,新增种植面积56亩。

5.韦岗村10间门面房也已全部出新,免费或低价出租给有创业意向的群众,为创业应业搭建好平台,提供好场所。

6.乔家门社区积极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结合社区群众开展茶叶种植培训、水产、畜禽养殖、果树栽培管理培训班,让群众掌握创业技能。

三是创业培训紧凑。各村社区以召开会议传达、利用远程教育网培训帮助群众查询创业政策、选择创业项目等多种形式开展好普训工作。已经举办创业普训班12个,培训人员671人。由市农经局牵头,于4月9日在秀山村举办了茶园工创业培训班,培训人数达60人。嶂山举办了水密桃、葡萄等实用种植技术培训班,让50名果农进一步增强了种植意识和提升了种植本领,尤其是转变了种植观念,为推动全镇1000亩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群众基础。官塘桥村在田间大棚里现场举行了含番茄、茄子、大椒的“三茄”种植实用技术培训。我镇还在镇机关二楼会议室与4月20日、4月27日集中开办了两期SYB培训班,培训人数达80人。

四是创业帮扶见效。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加强我镇的嶂山村、乔家门社区分别与环保润州分局和国土润州分局两个部门的对接工作,就创业帮扶、服务创业等方面工作开展了多渠道的交流。我镇创业典型奚树林、谢成标和嶂山村、乔家门社区的负责人还分别参加了市督查组召开的创业服务和结对帮扶座谈会,学习了许多地方的经验和做法。为更好的推进工作,促进镇村一体,我镇还选择性的将机关8个部门与6个村居进行结对,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我还对创业帮扶人员建立一户一卡,定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全镇共建立帮扶对象207户。我们积极推进农业特色的创业项目,帮扶农民创办农家乐休闲、餐饮、垂钓实体,帮助和指导农业合作社协会领办营业执照,带动一批农民从事花卉苗木种植果树、蔬菜、养殖等创业实践。到目前为止,共扶持成功创业私营企业60个,个体工商户162个,带动就业达800人。

五是创业成果明显。嶂山村5000平方米创业孵化基地的全部装饰已结束,目前正在积极招商,初步确定12-15户工商企业进驻,预计可带动就业人员50人,预计年前可报市里验收。韦岗村3000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基地,设计规划已结束,现正在报批、招标和筹集之中。秀山村10000平方米的创业楼目前已通过规划审核,现正在办理相关报批手续。平山村创业楼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已进驻11家企业,带动本地失地农民就业17人,外地务工人员4人,现已正式通过市人社局、财政局的验收,可享受财政补贴30万元。

我们还组织辖区内18家企业参加市、区举办的招聘会2次,提供就业岗位210个,现场达成用工意向62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150人。

二、私个经济发展情况

上半年,我镇的创业型城镇建设私个经济发展指标已超额完成,下半年我镇的私个经济注册资本计划数据为5.8亿元,截止目前我们完成1.3亿元左右,在最后的不到2个月内,我们毫不退缩的继续抓好该项工作,争取年底相关指标实现爆发式增长,再次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实现在全区位次的前移,勇夺第一的目标。我们的主要措施是:一是进一步加强宣传,通过宣讲政策等,让群众愿意去创业、理解去创业、奋进中去创业;二是进一步加强跟踪,对在手的一批项目,强化跟踪意识,盯紧盯牢,盯出成效;三是进一步加强沟通,主动与市、区相关部门沟通,做细工作,争取主动,力争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狠抓重点,做好创建服务工作。着力构建创业服务体系,依托镇村组三级劳动保障平台,构成创业服务网络,免费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咨询、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突出对重点人群的创业服务。重点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复转军人、残疾人等各类群体的创业服务,努力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场地、贷款、指导和开办等系列服务。继续开展结对帮扶创业活动。对确定的创业帮扶对象,由镇村干部实施一对一的挂钩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二是明确对象,做好创建帮扶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招聘会,利用我们的资源和信息,提供一些就业岗位,帮助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返乡农民工实现就地转移和劳务输出。同时做好“三类人群”就业工作,消除零就业家庭。组织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着重做好技能培训,开展定单式、预约式培训,着力推进素质就业,使下岗失业、失地农民有一技之长,有较稳定的工作。

三是打造特色,做好基地创建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社会的发展趋势,鼓励创业不仅有利于拓宽劳动者的就业门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着重做好嶂山村、韦岗村、秀山村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工作,努力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服务。尤其是要结合嶂山农家乐开发、一日游活动,与旅行社展开对接,认真打造秀山村“开心农场”高效农业园项目,着力培植出我镇的特色和亮点。

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10

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确保教育公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xxxx,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我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措施积极,成效初显。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不容低估。当前,务必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努力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xxxx义务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一)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现状

目前,全区有公立小学265所,1607个班,在校学生56898人。其中,农村小学234所,1068个班,在校生29266人,平均每校4.6个班,每班学生27人。在农村学校中,有村小176所,483个班,在校生8253人,平均每校2.6个班,每班学生17人,其中10人以下的小班占三分之一左右。有城区小学31所,539个班,在校生27632人,平均每校17.4个班,每班学生51.2人,其中55人以上大班额和超大班额占37%。全区有初中学校49所,676个班,在校学生32030人。其中农村初中33所,401个班,在校生13585人,平均每校11.4个班,每班学生33.8人。有城区中学16所,275个班,在校生18445人,平均每校17个班,每班学生67人。

(二)近年来xxxx义务教育发展主要举措

1、财政投入向农村教育倾斜。按照“三个增长”要求,财政对教育投入从20xxxx年8087.4万元,增加到了20xxxx年的1.89亿元。区财政每年投入180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每年投入500万元,建立起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等。

2、通过“撤、迁、并、建、扩、改”等有效途径,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xxxx年以来,全区撤销村小75所,迁建小学1所,合并初中3所小学1所,扩建初中16所小学156所。投资5300万元,对165所中小学的10万平方米危房进行了改造。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中,实施了学历跨越工程,定期开展岗位业务培训。对农村教师实施了地区补贴和工作补贴,财政为学校注入了医保经费。对269名农村代课教师按政策规定及时转为了公办教师。

4、建立强校带弱校的对口帮扶机制。有23所城区学校与46所农村中小学结为帮扶对子。

(三)xxxx义务教育发展基本评价

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为本、科教兴区战略,营造了义务教育发展必要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办学条件快速改善,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满意度逐步升高。但是,目前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等矛盾依然凸显,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xxxx当前热点问题。

二、xxxx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现

(一)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

1、基本办学条件悬殊

两路、龙溪地区的多数义务教育学校,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具有布局集中,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等特点,基本办学条件按照直辖市主城区要求,校园校舍建设高标准,设施设备高质量,功能齐全配套,学校处处散发出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面积上的农村学校,散、小、弱是其主要特征,校园校舍陈旧简陋,设施设备不配套,与城区学校形成强烈反差。

2、师资素质差异明显

城区学校规模大,条件好,吸引了大量农村骨干教师“孔雀向南飞”,汇聚了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据龙兴镇反映,20xxxx年以来,该镇教师调入城区学校任领导和骨干教师已达85人。城区教师编制充裕,学科教师配套,专科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城区学校经费充足,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福利待遇好,专心教育,思想稳定。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条件,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农村教师编制少,学科教师不配套,在村小往往1师1班,在完小被迫多级多科上课,“万金油”教师是农村学校的常态。农村学校经费紧缺,进修提高机会极少,福利待遇微薄,农村教师不安心农村,不安心教育,不求进取,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一大障碍。

3、生源质量区别太大

在城区,市场经济竞争激烈,进校读书已成为城区儿童和少年成长的迫切要求,渴望学习,安心读书是学生中的主流,生源质量普遍较好。城区学校条件好,农村优秀学生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大量进城“择校”读书。据区教委统计,20xx—20xx学年中,全区农村学生转入城区学校达1419人。在农村,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农民所处环境局限,尤其在义务教育出口被堵和不畅的情况下,家长和子女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忽视子女教育,学生无心读书不在少数,农村学校生源质量一般不高。古路镇中小学中,在校生有一半属单亲家庭、隔代亲教育、暴力型家庭教育、溺爱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洛碛镇中小学中,留守儿童达到40%,个别学校高达60%。

(二)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1、城区街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城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矛盾过于集中。在两路城区,16万人口的双凤桥街道,布局中小学15所,配备教师936人,xxxx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多所名校在这里荟萃,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处高度集中。按区政府规划,市级联招学校南华中学也即将入驻该地区,双凤桥街道义务教育届时将锦上添花。拥有12万人口的双龙湖街道,配备了3所完小、2所村小,“入学难”压力在转嫁给回兴和双凤桥两街道之后矛盾依旧凸显。21万人口的回兴街道,仅1所中学3所小学,招生已达极限,学

校不堪重负,大量适龄儿童和少年不能就近就地入学,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早已亮起了“入学难”红灯。属在建城区的龙塔街道亟待增设规范的公立中小学,“入学难”矛盾也开始显现。

2、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围绕中心镇逐步递减

全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中心镇的中学、中心小学集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多,吸引的农村生源多,“入学难”现象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一般镇和被撤销的原乡镇政府所在场镇的中小学校,集中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小,华蓥山等边远山区镇学校显得更少,村小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最薄弱的地方。这些地方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往往留不住教师和学生。

(三)校际差距两极化

强校更强,弱校更弱,是我区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真实写照。城区重点中小学校,象强大的磁石一样吸纳了较多优质教育资源,一年上一个台阶,各自瞄准更高目标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地处两路城区的五星小学,10.8亩地上承载着1874名学生,全部办公室、功能室在强大的入学压力下改作了教室,教师被迫挤在走廊里办公,学生只能分两批轮流上课间操。回兴中心校1626名师生,挤在102平方米的食堂就餐,男女厕所共98平方米,分别10和14个蹲位,课间10分钟休息时间里,学校必须安排男女各4名教师维持厕所秩序。龙山街道工农小学,实属“都市里的村小”,70年代的乱石墙瓦屋盖教室,已成c级危房,常有垮塌危险,教室旁边废旧物品回收站噪声干扰教学,周边环境脏乱差目不忍睹。城区有这样薄弱的学校,农村学校差距更大。龙兴中心校地处禹王庙和龙藏寺两大寺庙之间,读书声、颂经声,声声相和,三分之二的校舍是瓦屋盖,只有校长办公室有1部电话机。普福完小的教师仍在清代建造的寺庙里办公。石船中学、梅溪小学、东山小学等一批学校因操场未硬化,师生体育活动长期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功能室不配套,计算机老化不能用……,农村薄弱学校太多。

三、xxxx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导致工业化、城市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引导着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优先发展城区教育。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为了使现有资源效用最大化,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重点地区教育发展,加快重点学校建设,培育教育品牌,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一定历史阶段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面广人多,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扭转散小弱的被动局面,只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认识上的偏差

重经济效益轻教育投入的观念作祟。在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有权决定学校建设命运的各级领导和开发商,往往经济效益至上,拆除学校雷厉风行决不手软,建设学校动作迟缓难上加难,致使部分城区义务教育发展长期陷入被动之中。单纯追求升学率的传统观念影响。有关部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法令不以为然,对本区域义务教育日益扩大的差距熟视无睹,对统筹城乡发展中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缺乏实际思考和具体规划,乐于锦上添花,忽视雪中送炭。

(三)财政投入不足

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后,尽管区级财政坚持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标准一致,区级及以上政府制定的政策标准依法全部执行。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欠帐多,运行成本高,这种预算体制和政策,仍使农村学校发展举步维艰。近3年,按照“三个增长”要求,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尚差3642万元。

(四)管理体制不顺

城乡学校布局规划管理体制不顺。现行体制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规划布局,由区教委牵头,区教委和镇政府共同实施。城区在开发建设中,学校布局由区规划分局牵头、区教委和国土分局、所在街道配合;按照“谁开发,谁建校”的原则,由开发园区和开发商实施。由于不由区教委牵头,未建立监管督办和问责机制,在开发建设中,学校规划建设可随意调整和不建,无须经过区教委和所在街道同意。这种体制弊端是带来城区“入学难”的根本原因。

区教委与镇街、教管中心关系不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体制上划区教委管理后,区政府未出台文件具体明确区教委、镇街、教管中心各自具体的职责任务及权限,对各方工作配合缺乏界定。导致对教育投入和管理,由过去两个积极性变成了一个积极性,“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开始显山露水。镇街教管中心只负履行职能责任,未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这种责权不对应的体制是否科学,究竟能正常运行多久?

(五)师资管理政策不完善

教师编制政策重城轻乡。现行教师定编的标准是师生比,政策规定城区学校17个学生配备1名教师,农村学校22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学生班额也大,农村学校规模小学生班额也小,该政策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出现“超编缺员”这一普遍现象。现行人事政策只允许引进xxxx籍大学生,不允许面向全国全市公开选拔人才;每年下达教育系统新进教师人数少于教师自然减员人数,导致城区新建学校和城区缺编学校,面向全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公开选聘人才,引导骨干教师纷纷离开农村,这是农村学校骨干老师严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农村教师进修提高费用未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使农村教师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学校负担加重,进修机会减少,素质难以提高。农村学校缺少增收渠道,使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过大。

(六)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

面对农村学校散、小、弱状况,尤其是村小较多、学生太少、师资紧缺状况,对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挂钩的顾虑较多,调查研究和宣传解释不够,对盘活已撤销学校的土地资源缺少打算,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用未能实现最大化。

四、实现xxxx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防止两种倾向,校正思维航向

实现xxxx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防止不以为然和急于求成两种倾向。在区级机关和城区学校,往往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受益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紧迫性感受不深,普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以为然。镇村干部和农村学校师生,倍感城乡巨大差距,对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承受到巨大压力,付出了一定代价,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之时,本能地涌现出急于求成的冲动情绪。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高度重视又要冷静应对,只有沿着正确的思维航向前进才能成功。

(二)财政重点倾斜,扶持农村学校

财政在认真执行教育投入和教育预算政策的同时,应坚持公共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倾斜。要确保区财政将新增教育经费的70%用于农村教育,落实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具体措施。学习借鉴区卫生系统财力向农村倾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成功做法,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力度。深化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建立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保底制度,全额预算农村学校建设和校舍维修、设施设备配置、教师进修培训等专项经费。

(三)强化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学校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要求,以及城乡人口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议由区教委牵头,区发改委、规划、国土、建委、财政及镇街配合,尽快制定xxxx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在规划建设中,要注意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盘活已撤学校土地资源挂钩。在城区开发建设中,对学校必须坚持“先建后撤”原则。区政府应尽快出台在开发建设中已规划应建的学校,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街道同意,擅自不建和久拖不建者的问责制度。国土部门应按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留足学校建设用地,凡教育规划用地使用的审批及教育用地功能的改变,必须事先征得区教委同意。

(四)完善管理机制,铸造教管合力

区政府应出台专门文件,细化新体制下区教委、镇街、教管中心和学校的工作责任、工作关系和相应权利,尽可能责权对应、权利义务对称,从而建立起以区为主,镇街、教管中心、学校职责明确,政令畅通,工作主动,配合默契的教育管理网络。要坚决防止新的管理断层产生。

(五)实施“治薄”工程,缩小发展差距

对义务教育发展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进行有计划的治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实施“治薄”工程,应通过规范程序确定义务教育发展薄弱区域和薄弱学校。凡义务教育“入学难”已危及地区社会稳定的,应确定为义务教育薄弱区域,必须优先治理。凡与标准化学校差距太大且师资、管理等问题突出的,可确定为薄弱学校,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治理。要结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治薄”规划,落实“治薄”专项资金,明确“治薄”目标任务和责任,严格督办检查,使“治薄”工程收到实效。

(六)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和农村学校现状,建议城乡学校教师统一按照1:17定编,村小按每班2人配备教职工。要完善农村学校教师向城区学校流动的条件和程序。大学生分配在农村学校3年以上,晋升中级和高级教师职务后分别工作3年以上,担任中小学校级领导5年以上,经所在学校同意,方可向城区学校流动。英语、计算机、音、体、美、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应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实行农村学校教师进修提高经费全额报销制度;继续执行有利于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稳定的补贴政策;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指标应向农村学校倾斜;修建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公寓,努力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针对农村教师实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自觉发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作风。

(七)对口帮扶,以强带弱

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强校带弱校制度。对口帮扶,务求实效,必须防止形式主义。区教委在总结过去帮扶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应尽快制定xxxx区强校带弱校对口帮扶工作管理规定,对帮扶工作目标任务、对口帮扶学校双方的权利义务、帮扶人员素质要求及待遇、督办检查、奖惩激励要有明确具体规定,要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事来抓。

(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畅通义务教育出口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感恩--我们的父母下一篇:经发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