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基础医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初拟及能力指标测评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要:1研究背景2000年以来,国家大力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十三五纲要”政府报告中表明:要引导“应用型”的地方高校不断发展转变。同时,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指出要营造促进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护理本科生进入临床,护理本科生却并没有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本科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是由于本科生自身定位较高。而从院校因素来看,目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还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不具体详细、重要性不突出,课程设置改革框架不明确,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缺少量化评价指标的问题。因此,亟待出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2研究目的2.1明确“应用型”护理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与条目权重目前,虽然有针对护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但针对“应用型”的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首先明确培养目标。首先,使用德尔菲法制定“应用型”护理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指标,明确应用型的培养目标的具体条目。其次,针对培养目标条目进行权重分析,发掘“应用型”护理本科生培养目标中重要的条目,便于院校以此为依据侧重培养。2.2对现有课程进行融合建立“应用型”护理本科生课程体系通过文献、邮件索取、网页浏览方式对国内外护理本科课程进行对比,并根据对比方案和某校八年制课程融合方案为依据,以某医科大学护理学15级护理本科培养方案的现有课程为基础,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使用专家咨询法,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讨论适合“应用型”护理本科生学习的课程设置科目与方案,以此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使得课程内容贴近护理工作所用;体现护理特色、减少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减少课程数量。从而进一步达到培养效果。并遵循整体性、综合性原则,逐步探索符合我国现况又能与国际衔接的护理教育课程体系。2.3借鉴台湾课程地图进行建立课程评价对应培养目标的评价方法使用雷达图法,将培养目标与课程进行连接,从而通过学生分数即可进行相应能力的初步评价,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提供初步的参考。因此本研究借鉴台湾教务电子文件管理系统(e-plotfolio)中的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原理设置雷达图法(蛛网式能力评价)能力指标体系,将通过培养目标与培养课程相对应,最后通过学生在该门课程中的分数,得出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3方法和对象3.1对象在纳入的23名专家中,其中护理教育方向15人,临床护理管理方向8人,研究方向覆盖了儿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外科护理、急危重症护理、老年护理、内科护理、护理管理及护理教育。第一轮有效回收问卷21份,21名专家来自医科大学15人,三甲医院6人。正高级职称52.4%(11/21),副高级47.6%(10/21)。博士23.8%(5/21),硕士57.1%(12/21),本科19.0%(4/21)。平均工作年限22.93±7.95,最少的工作13年,最长的工作40年。二轮后有效回收20份问卷。在第三部分的研究中,使用专家评议法,对5位专家进行了咨询,并请2名专家对方案进行修改评价。同时,咨询台湾东吴大学教务处注册课务组与台北护理健康大学评鉴中心加权方案,进行算法的核对。3.2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2015年5月到2015年12月间,采取电子邮件和纸质版问卷的方式进行专家咨询。进行2轮专家咨询,并对数据进行处理。问卷回收后,经检验合格,用Excel2007、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对所咨询专家的组成结构用描述性统计进行分析,对研究的可靠性进行检验方面则使用专家积极性、权威系数、协调系数进行分析。在确定条目指标后,通过对重要性均数的计算,依据重要性评分运用Saaty相对重要性等级表,对“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每一个一级、二级指标下的子条目分别进行逐项两两比较,赋予相应的分值。根据层次分析理论,将“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逐级划分为4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一级指标)、要素层(二级指标)和因子层(三级指标)。前期使用德尔菲法,依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制定一级指标、依据霍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细化二级指标,建立“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专家对条目的重要性赋值,采用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权重,并检验其逻辑一致性。使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应用型培养目标方案。在通过专家对每门课程所对应培养目标条目的加权评价结果与权重系数,进行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测算,并进行网页版评价体系制作。4结果4.1专家咨询法得出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权重2轮咨询后共回收有效问卷20份。本研究专家咨询科学性可靠性良好:专家回复积极,权威程度为0.849,肯德尔和协系数为0.130-0.293,协调程度良好((P<0.05)。通过2轮专家咨询,得出“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级指标3个:态度、价值观与基本素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63个。一级指标中,“态度与价值观”权重为0.56,“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权重相同,为0.22。二级指标中,在价值观层面,“专业态度”和“思想素质”权重比较高;知识目标中,“专业基础知识”权重最高;而能力目标中,“沟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权重最大。所有权重条目随机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0,不存在逻辑混乱。4.2通过专家咨询结果确定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经过两轮的专家咨询,初步确定31门课程。将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融合,制定了5个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课等。并将原有的护理模块按照系统进行分类。将原有的基础医学模块融入到护理的课程之中,从而进一步实现课程与实际工作相接轨。主要内容包含:①增加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主要针对专科类型课程):精神科护理学、护理营养学、中医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突出学生相关领域的特长:②融合课程模块(主要针对思政课程,护理人文课程,护理研究领域课程):社会主义模块(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拆分融合模块(主要针对基础医学与护理专业课程):成人护理护理学,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肿瘤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运动系统与皮肤。模块设置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并与台湾相类似。4.3使用雷达图法将课程所得能力与培养目标对应通过对专家在每门融合后课程的能力评分多少计算均分,最终确定每门课程在不同培养目标权重中的能力所属权重。通过同学在该门课程的得分,核算出同学通过学习该门课程所获得对应培养目标的得分。当学生修够一定的学分时,对所有得分进行综合,得出学生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体现。进行网页版评价体系制作测算回执雷达图,使得整体更加直观,从而达到课程与培养目标的量化结合,也是对学生培养结果的量化体现。可以动态和静态的观察到院校与个人培养综合能力效果,了解纵向在不同年份培养综合能力的差别和横向与他人或其他院校综合能力评定对比情况。同时,可以从微观个人、课程角度和宏观院校角度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即可以综合量化能力结果,也可以定性的直观了解综合能力评价结果。通过此方案与算法,可以将其应用于本科生个人综合能力评价,也可对院校整体培养效果进行评定。5结论5.1“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和应用并重首先,本研究明确并细化了培养目标,使得目标条目更加具体有利于操作。另外,现有的护理本科生人才培养目标为通科培养,而制定“应用型”培养目标和权重后,则对条目解析更详细,有所侧重并倾向应用性。例如在能力方面,则强调“B11应用能力”和“B12沟通能力(0.095)”。其中应用能力是指适应能力、各项护理操作的应用能力,再次体现“应用型”重实用的特点。在培养过程中,应减少护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让学生能够尽快熟悉操作,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而沟通能力则侧重“C50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护患交流能力。具有在专业实践中与护理对象和相关专业人员有效沟通与合作的技能(0.063)”。随着近年来护理冲突增加,沟通能力显得十分的重要。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缓解家属的情绪,而且有利于增加患者信心和心理舒适程度,增加康复的几率。5.2“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课程设置趋向于按系统分类虽然专家对一些课程融合存在不同的意见。因此,经过课题小组讨论与致电联系咨询相关专家讨论,最终达成一致。第二轮课程设置融合体现以下三个目的:①专科类型课程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特色,增强其就业实力;②思政课程、护理人文课程,护理研究领域课程融合,贯穿授课始终,全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科研意识,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③基础医学课程融入内外科护理之中,增强理论知识在护理工作中应用的连贯性。通过这3个特色,再次体现实用性特点,以护理实践工作应用角度出发,结合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进行操作的探索,从而进一步体现“应用型”特色。5.3“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结合有利于对学生整体评价产生影响将培养目标与课程相结合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在最终结果中,体现学生在每项能力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可以将培养目标运用到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之中,学生通过每个学期所修课程的评价情况进行调整,并且可以通过兴趣进行选修,从而增加在某一能力上的特长。从而进一步解决了培养目标无法量化的问题。而从整体上,量化后的培养目标通过叠加,可以实现对学院整体当年教学能力和院校能力的更深层次评价。本校每门课程对应的核心能力项目(还包含比重),是由学系讨论与确定的,制定好之后,再交由教务处建置到系统中。学生修课后,所有课程的综合能力,系以学系制定的核心能力来看学生各项能力的获取情况,而各个能力的获得,系由学生修习之各课程对应能力权重之累加(总和)。最后参考学系毕业学分数及其所有规划课程之能力加总值来估算加权。

关键词:应用型;护理本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能力指标评价

学科专业:护理学(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各个院校培养目标的对比

1.3 课程设置的对比现状

1.4 研究设想

第二章 “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权重设置

2.1 概念界定

2.2 对象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融合方案的制定

3.1 课程设置原则与“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分析

3.2 “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课程融合专家咨询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能力指标测评体系的构建

4.1 概念界定

4.2 指标构建方案说明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能力评价方案的初步检测验证

5.1 对象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总结

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融合”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附件二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融合”专家调查表(第二轮)

附件三 “应用型”护理本科生课程对应培养目标能力体系评价咨询问卷

附录四 参与专家咨询以及参与课题讨论咨询的专家与单位名单

致谢

上一篇:接口管理铁路建设论文提纲下一篇:财务分析市场营销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