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试题(通用8篇)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相应字母填入括号内。每题1分,共
30分)
1.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最基本的前提是()。
A.俱全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各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3.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C.质量互变规律原理 D.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
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能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A.阶级斗争 B.社会基本矛盾 C.科学技术革命 D.改革开放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党的先进性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 D.爱国守法
8.“三个有利于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经济标准
C.价值标准 D.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9.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11.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方向和途径是()。
A.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B.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扩大并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
12.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规定。
A.自治条例 B.单行条例 C.法律 D.宪法
13.下列哪项仅属国家所有?()
A.煤矿 B.森林 C.草原 D.滩涂
1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的权利。
A.疾病 B.年老
C.丧失劳动能力 D.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
15.下列财产应该收归国家所有的是()。
A.所有人不明的埋葬物、隐藏物 B.遗失物
C.漂流物 D.失散的饲养物
16.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民主集中制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人民代表大会
17.对()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A.行政立法行为 B.行政处分
C.具体行政行为 D.行政调节行为
18.若发现已生效的行政执法行为违法或不当,则()。
A.原行政机关无权废止
B.原行政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撤销
C.只有权力机关有权撤销
D.相对一方当事人有权变更
19.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最多可有多少人?()
A.30 B.40 C.50 D.60
20.下列有关公民权利能力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权利能力是公民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一种资格
B.所有公民的权利能力都是相同的
C.公民具有权利能力,并不必然具有行为能力
D.权利能力也包括公民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
21.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的是()。
A.国家体育总局 B.教育部
C.国务院研究室 D.中国法学会
22.我国编制工作采取的领导体制是()。
A.垂直领导 B.双重领导
C.分级领导,统一管理 D.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3.我国公务员培训的最高机构是()。
A.人事部 B.教育部
C.劳动部 D.国家行政学院
24.国家公务员多项管理制度的基础是()。
A.考核制度 B.职位分类
C.奖惩制度 D.辞退制度
25.下列职务中不属于政府组成人员的是()。
A.副部长 B.副总理
C.副乡长 D.审记长
26.专业性强的职务可采用()。
A.委任制 B.选任制 C.聘任制 D.考任制
27.非同一系统的任何机关相互行文都使用()。
A.上行文 B.平行文 C.通知 D.下行文
28.用于对下级机关布置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领导性文件,称为()。
A.命令 B.指示 C.批复 D.通知
29.用于汇报工作、陈述情况、提出建议、请求指示或请求批准的文件是()。
A.规范性文件 B.领导指导性文件
C.陈述呈请性文件 D.证明性文件
30.下列词语中,属于公文表态词语的是()。
A.烦请 B.特命 C.责令 D.缓议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每
题1分,共15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它()。
A.正确地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正确地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C.正确地揭示了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正确地回答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
A.和社会发展规律基本一致的 B.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C.按人们的需要和好恶进行的 D.按领袖的意志实现的
3.国家是()。
A.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人们协商和约定的产物
C.社会分裂为阶级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4.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
A.变成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B.接受实践的检验
C.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D.发挥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5.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客观条件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B.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C.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
6.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的内容有()。
A.公有制
B.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C.市场经济
D.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包括()。
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8.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是()。
A.统一 B. 开放 C.竞争 D.有序
9.何种经济成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不是主导力量?()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集体经济 D.国有经济
10.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A.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不服
B.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服的
C.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D.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11.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股东以土地使用权出资的,应当办理哪些手续?()
A.评估作价 B.产权过户
C.验资 D.第一次股东大会确认
12.下列权利中,()是知识产权。
A.著作权 B.专利权
C.肖像权 D.商标权
13.政府职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文化职能 D.社会职能
14.机构编制管理的任务包括()。
A.政治管理 B.职能管理
C.机构管理 D.人员编制管理
15.下列说法符合工作报告写作要求的是()。
A.适宜采用概括叙述的表达方式,避免描述事情的细枝末节或罗列数字
B.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C.报告内容应有新意
D.点面结合,实事求是
三、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每题1分,共10分)
1.党的群众观点的实质在于坚信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2.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能与市场经济体制衔接的公 司法人制度。()
4.改革不能说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和革命是有根本区别的。()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属于国家机关。()
6.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
7.设立有限公司,股东以工业产权出资的可以高估作价。()
8.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9.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
10.公文的稿本是指公文的草稿。()
四、公文改错(请将下列公文中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共10分)
1.全国人民正在建设四个现代化的高潮。
2.我们应该努力地完成一切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3.经过教学改革,教师们普通的教学积极性提高了。
4.一个青年,如果确立了远大的理想,你就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5.由于广大丝绸工人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我国丝绸的出品深受各国顾客的欢迎。
6.不管当时条件极为不利,他们还是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7.读了他的文章后,给我很大的启发教育。
8.这些蔬菜长得好的原因,是爱惜精心管理的结果。
9.几个北京青年报的记者,来我校了解研究生教学情况。
10.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正在飞跃前进。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1.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
2.列举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
3.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六、案例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甲发现一头牛在自家田里吃麦苗,便将此牛牵回进行喂养,过了10天,乙发现自家走失的牛在甲家牛圈,向甲要牛。甲让乙将牛牵回,但提出了一些要求,双方为此发生纠纷。
请问:甲可以提出什么要求?乙是否应该满足甲的要求?为什么?
2.王某于某日清晨使用月票在市公园内露天舞池旁学习跳舞时,突然被自己旁边一棵树上坠落的枯枝砸 在后脖颈上,随即他人将王某送进医院,诊断为颈椎过伸性损伤,王某为此花费医药费若干,因损害赔偿与公 园发生纠纷,王某诉至法院。
请问:公园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本案应如何处理?
七、论述题(13分)
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评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D 5.A 6.A 7.C 8.D
9.C 10.B 11.C 12.C 13.A 14.D 15.A 16.A
17.C 18.B 19.C 20.B 21.B 22.D 23.D 24.A
25.A 26.C 27.B 28.B 29.C 30.D
二、多项选择题
1.AC 2.AB 3.AD 4.ABD 5.ABCD
6.BD 7.ABD 8.ABCD 9.ABC 10.ACD
11.ABC 12.ABD 13.ABCD 14.BCD 15.ABCD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公文改错
1.全国人民正在掀起建设四个现代化的高潮。
2.我们应该努力地完成人民交给我们的一切任务。
3.经过教学改革,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普遍提高了。
4.一个青年,如果确立了远大的理想,就会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5.由于广大丝绸工厂努力提高质量,我国出口的丝绸深受各国顾客的欢迎。
6.尽管当时条件极为不利,他们仍然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7.读了他的文章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与教育。
8.这些蔬菜长得好是农民精心管理的结果。
9.北京青年报的几个记者,来我校了解研究生教学情况。
10.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正在飞速提高。
五、简答题
1.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制定的依据。社会主义民 主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力量源泉。法制的发展取决于民主的发 展程度。民主越发展,人民群众的责任感越强,法制就越能得到加强。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1)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人民行使民主权 利指明了方向。(2)社会主义法制规定和体现了对民主权利的行使和制约,为人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保证(3)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实现民主的程序和方法,为人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提供了有效措施。(4)社会主义法 制规定了对破坏民主权利行为的制裁措施,为捍卫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强大武器。
2.答:(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
3.答: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是: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科学预测,确定目标;科学设计,拟定方案;综合 评价,选择方案;实施检验,调整完美。
六、案例分析题
1.答:甲可以要求乙支付麦苗损失费、饲料费和误工损失费。
乙应该满足甲的要求。《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 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甲乙之间构成无因管理之债,乙应当承 担甲的损失的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2条规定:“管理人或服 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的实际损失。”可见,甲的要求完全是合法的,乙应满足甲的要求。
2.答:(1)构成侵权。本案符合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王某因侵害行为受到损害;该损害事实是公园 内的枯枝所致,损害与公园的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公园存在违法行为;公园对王某受损害存在过错。公园 对买了门票进入公园的游客有保护其人身安全的义务,公园应定期修剪树枝,以免枯枝掉落伤人。本案中,枯枝掉落伤人表明公园没有尽到保护义务,对王某受损害存在过错。因此,应承担侵权责任。
(2)应由公园对王某所遭损害进行赔偿。《民法通则》第119条规定:“侵害公民身体造成损害的,应当赔 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 人的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本案中,王某的身体已经受到侵害,对此公园应赔偿其医疗费及误工减少的收入。
七、论述题
答: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范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社会主 义建设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 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有市场经济的地方必定有公共财政。回顾市场经济体制演进的漫长历史, 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 具有互动关系。概括地说, 欧洲中世纪后期, 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萌芽阶段;欧洲工业革命前后, 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形成阶段;而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时期, 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1. 财政产生的历史条件。
财政不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 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人类社会中并不存在财政。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出现了剩余产品, 产生了私有制, 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剩余产品的出现, 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财政的产生不仅需要具备经济条件, 而且需要具备政治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造就了私有制, 促进了阶级与国家的产生, 国家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国家为了维持统治和实现其职能, 需要占有和消耗部分社会产品, 因此国家必须凭借其拥有的政治权力, 强制、无偿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 以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这种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就是财政。
2. 公共财政的起源。
据考证, 在5 000年前的两河流域, 苏美尔邦国家就存在国家基础建设投资, 主要是灌溉系统建设财政支出, 但财政制度的形成要比财政活动晚得多。在封建社会, 国家的收入可以说是统治者的私人收益, 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使用, 财政收支的不规范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晚期, 专制君主自身的财产收益已不能满足其挥霍的需要, 财政收入进一步转向非个人财产收益的税收方面。而此时正是社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时期, 封建性质的私人财政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从另一方面来看,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政制度。资产阶级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 与封建贵族展开了争夺财权的斗争。通过长期的斗争, 资产阶级通过国会夺取了财政收支的控制权, 政府的一切财政收支都必须向国会提出“财政收支计划书”, 并由国会审核批准。公共财政形成初期, 最普通的形式就是政府预算。公共财政最早是在英国产生, 1787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统一基金法案”, 规定政府的一切财政收支必须向国会提交计划, 并且要经过国会的审核批准, 从而确立了国家预算制度。欧洲一些国家纷纷效仿。
3. 公共财政理论变迁。
纵观世界各国, 财政的历史源远流长, 而将财政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至今不过200多年。众所周知, 公共财政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 而其形成与发展较其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要晚得多, 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发展的。因此, 本文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 对公共财政理论的变迁与发展进行了梳理。
(1)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公共财政理论。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 西欧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时期, 自由经济主义成为经济学的主流。1776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 这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反对国家干预, 主张自由竞争。同时, 他也承认国家有其存在及执行其应有职能的必要性。此后, 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逐渐丰富。
19世纪3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 英美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形成新福利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福利经济学又经历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认为要想增加经济福利、消除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光靠“看不见的手”是不能消除外部性问题的, 只有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干预才能消除外部性, 消除外部性是公共财政的目标之一。
(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公共财政理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垄断随之出现, 市场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分配不公和经济大幅度波动尤其突出, 并开始直接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学家对市场缺陷和政府干预作用的认识与研究日益深化, 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 公共财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929~1933年, 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提出资本主义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使用达到充分水平, 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干预经济, 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1936年, 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 认为因市场缺陷造成的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与失衡只能由政府来矫正。20世纪50~60年代, 萨缪尔森、罗宾逊、希克斯、汉森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理论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
(3) 经济“滞胀”时期的公共财政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通出现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并行的现象。“滞胀”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政府干预本身也存在着缺陷, 因此凯恩斯主义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的抨击。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自由主义回潮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反思后的新经济理论产物, 既承认市场缺陷, 也承认政府缺陷。该理论认为,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市场和政府之间进行选择。只有对市场缺陷和潜在的非市场缺陷 (政府缺陷) 进行比较, 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对需要政府干预的领域, 也要采取种种措施来严格限制政府权力, 以防滥用。
供给学派在此背景下兴起。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抑制通胀、降低社会福利支出, 强调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供给学派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很大。1981~1988年的美国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以供给经济学派的理论为依据, 该计划实施不久, 美国就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总之,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西方各国出现经济“滞胀”以及社会储蓄率、投资率、生产增长率的急速下降, 以及国外竞争力的急剧削弱, 导致西方经济学界对政府干预普遍产生质疑, 经济自由主义开始回潮。从现实情况来看, 尽管政府干预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国民经济的运行仍然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 如何提高政府干预水平及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协调性才是政府有效干预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4) 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场存在缺陷, 即“市场失灵”。社会经济的运行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 只是在市场难以调节或者调节失灵的领域, 才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与干预。公共财政理论还认为, 公共财政是为弥补市场失效, 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分配行为, 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是盈利性的市场运营主体, 不能参与市场的盈利竞争, 因而也就决定了公共财政的非盈利性。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只能限定在市场失效的领域内, 不能超出这一领域而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
二、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的选择
1. 公共财政的本质决定了其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管理形式、财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公共财政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政府以社会和市场经济管理者的身份代表全体国民管理国家财产, 取得国民收入, 并将这些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以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保障国家安全, 维护社会秩序,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以说,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它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 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这是公共财政的本质, 也决定了公共财政理论基础的选择方向。
2. 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
(1) 把市场失效作为财政职能定位的经济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职能的定位应建立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分析基础之上, 从市场机制的角度研究公共财政的定位。有效的市场机制通常能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 这是因为:一方面市场信号能有效地引导资源向高效率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动, 从而带来整个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市场竞争机制可使效率低、成本高、技术落后、经营不善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 通过竞争筛选出来的企业必定是高效率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18世纪就悟出了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道理。然而, 市场机制虽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带来效率, 但也有失败或无效的时候。比如, 外部效应、垄断、收入分配不公乃至经济失衡等都是市场失效的典型表现。市场失效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合理性依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经济社会中, 只有在市场失效的领域, 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在经济领域,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效的问题, 财政则是支持政府行使这些职能的手段。财政所要解决的只能是市场不能解决的或者是通过市场解决不能令人满意的问题。由此可见, 社会不同领域的资源配置职能必须由国家和市场分别承担, 一切可以避免经济效益外溢的生产经营, 其资源配置都应当由市场机制去完成;相反, 凡是具有难以克服的效益外溢性的产品生产, 都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解决。
(2) 以公共需要作为财政支出定位的前提。一般来说, 财政支出是财政职能的具体化, 财政职能服务于政府职能, 政府应做什么, 财政资金就应该支持什么, 而政府应做的事很多, 因此应当确定一个划分标准。对此, 西方财政理论界认为, 所有社会产品可划分为三大类, 即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其中, 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排他性, 市场能有效提供;相反, 公共产品则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 不能通过市场有效提供;还有一些在性质上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 既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的产品, 被称之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 这类产品有的可完全由市场提供, 而市场效率不高或供给不足的则应由政府适当提供。这样, 政府的财政支出就是全部公共产品和一部分准公共产品。财政支出必须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公共需要, 是区别于私人消费的需要, 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 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需要。满足公共需要的事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完成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筹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只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事务, 财政才应提供资金支持。
(3) 以公共权力作为财政收入定位的法律依据。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 是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私人用于满足私人需要的资金, 是凭借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取得的;而政府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资金, 必须凭借公共权力获得。所谓公共权力, 是由立法机关赋予政府代表公众行使的权力。在现代民主制度下, 政府的任何权力都应通过公共选择程序, 由立法机关审批、赋予, 否则就是滥用职权。在组织收入方面, 政府可以凭借其行政管辖权获取财政收入, 这类收入都带有典型的管理和强制性征收的特色, 主要包括税收、规费、使用费、罚金等收入。政府也可以依据经济所有权获取财政收入, 其具体形式有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租赁国有资产的租金收入、国家参股所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国有资源管理费收入和其他国有资源收益。此外, 政府还可以凭国家信用获得财政收入, 这类收入是政府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 通过发行公共债券获取的。综上所述, 政府是依据公共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各种收入形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 相对而言,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以及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决定了其在财政收入体系中的地位, 成为各国筹集财政收入的首要选择。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90%以上。其他收入形式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较低, 收入功能和调控功能难以与税收相比, 只能作为财政收入的辅助形式。
(4) 把公共选择作为财政决策定位的理论依据。西方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的预算决策看成是由公共产品的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 政府通过预算收支提供的公共产品应符合公众的偏好或意愿。为了揭示公众对公共产品的偏好, 并把公众的个别偏好集中成为集体偏好, 从而作出符合公众意愿的决策, 预算决策必须按照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进行, 国家预算的内容要向社会公开, 社会公众有权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 这就要求国家的预算必须步入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的轨道。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应当借鉴和吸收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合理成分, 采纳西方国家科学的预算决策办法,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立法机关、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财政分配权力制衡机制,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分配公共选择程序, 实现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摘要:本文阐述了公共财政及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并对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应借鉴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合理成分, 实现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需要
参考文献
[1].贾康, 冯俏彬.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0年回顾.经济研究参考, 2004;2
[2].陈石.论公共财政的起源、改革与发展.鞍山社会科学, 2004;3
[3].于海峰, 姚凤民.公共财政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发展理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其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虽然一般按专业组织教学,但人的全面发展依然是其根本任务。正如刘献君教授在《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中所言:“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人,就是要使人的精神获得整体全面的发展。做事,要学会谋生技能。”[1]
学生发展理论是基于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关系的理论。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学会做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只有以生为本才能服务学生的发展。因此,从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阐释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以下简称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国外学生发展理论介绍
深受心理学和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学生发展理论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诞生了,其重点旨在研究高等院校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2]。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石,20世纪60 年代后期和70年代,美国一些专门的机构重新界定了学生事务管理的作用及使命。与此同时,美国大学人事协会推出的《明日高等教育计划》强调学生事务管理人员要以学生发展为指导,高等教育应该将“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其首要目标。布朗(Brown)在他的一篇颇具影响的专著《明日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发展问题——回归学术》中指出:“促进学生发展不应该只是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任务,高校其他部门也应该担负同样的职责。”[3]基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原则,学生发展理论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学生发展理论涉及社会心理、认知结构、个体与环境之间关系等方面,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学生发展理论划分为四大类:社会心理和人格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人与环境互动论以及整合型理论[4]。
1.社会心理和人格发展理论
这一类理论主要描述学生发展的任务与进程,深入剖析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价值观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埃瑞克森(Erikson)是这一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他的人格理论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提供了研究基础。奇克林(Chickering)的人格发展理论是这一类理论里最有影响的,其理论考虑了学生发展的七个“向量”,它们分别是:(1)发展能力;(2)管理情绪;(3)从独立性的养成到与他人的相互依存;(4)建立成熟的人际关系;(5)自我人格的实现;(6)成长目标的确立;(7)表里如一品格的培养。学生发展的“七向量”反映的是大学生发展的不同领域和层次,它们由简单到复杂,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呈螺旋形阶梯式递进[5]。
2.认知结构理论
这类理论旨在阐明人们是如何思考的,而不是他们思考什么,强调了环境在智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揭示了个体发展认知的各种途径。认知结构理论有三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家,他们分别是柯尔伯格(Kohlberg)、吉里干(Gilligan)和帕瑞(Perry)。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为认知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他的理论起源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他提出了学生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因为柯尔伯格的研究不包括女性,吉里干于20世纪80年代对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了修订,并形成了新的流派。她攻击柯尔伯格的理论只关注正义和权利,但没有考虑女性是“以关爱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吉里干的道德发展模型包括三个水平和两个过渡期。帕瑞(Perry)的智力和道德发展理论关注人们的经验如何形成他们的认知结构。他将学生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二元思维模式阶段、多样性思维模式阶段、相对思维模式阶段、责任意识阶段。
3.人与环境互动论
人与环境互动论描述环境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该理论倡导高等学校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应该主动地寻求机会积极参与到有效学习过程之中。阿斯汀(Astin)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属于这一类理论家族的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学生参与”理论指出,学生参与有意义活动的时间越多、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她)在学习上的收获就越大;高等学校要为所有学生创造更多参与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整合型理论
学生发展理论在诞生初期特别关注学生发展的内容和方式。近年来,学生发展理论的最新趋势是以整合型的理论出现,跨越原有的领域分割,从社会心理、价值观等方面将学生作为整合统一的个体来对待和研究。其中尤以科根(Kegan)的意识进化理论(Theory of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和巴克斯特-马格达(Baxter-Magolda)的自我主导理论(Theory of Self-Authorship)为代表。科根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模型(Model of Self-Evolution),他认为人的意识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婴儿期的无意识阶段、儿童的幻想意识阶段、逻辑思维意识阶段、社会化意识阶段、自我主导意识阶段和自我改造意识阶段。巴克斯特-马格达的自我主导理论概括了学生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她认为,处于自我主导发展阶段的学生不会盲从他人,遇到问题时能够独自解决;高等教育有义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被塑造者到作为领导者来塑造社会的转变。
源于美国的学生发展理论主要以欧美学生为研究对象,是在西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下建构起来的。由于中西文化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西方许多高等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不一定适用,但是,学生发展理论作为人的发展在高等教育语境下的延伸具有普遍意义,如它强调高等教育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鼓励高等院校的全体工作人员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等。
二、公共基础课程观的价值转向
课程经常被人们看作高等教育的“黑箱子”。高校课程不仅记载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史,而且折射出了人们所持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人们所持高等教育价值观通常受主流高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哲学,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课程理念。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20世纪有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引导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此相应,也就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即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课程观和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高等教育课程观。两种高等教育课程观之间的论争不断并交替居于主导地位,引领着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6]。
我国高等教育曾深受苏联专业教育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和就业要求整齐划一,高等教育较多关注社会需要、岗位需求,较少关注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素养”的错误观念。高校由于定位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不把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就业率等放在首位,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的有机结合,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表现为“量到质不到”(计划学时有保证但效果不佳)、“形到实不到”(教学计划有列入但实质未执行)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现象。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合法存在性不断遭到质疑,学生发展理论给高等教育价值观的重构带来了曙光,它认为人是高等教育的对象,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应该强化“学生本位”的课程理念,一切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就要以学生发展为着眼点,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7]。我们要以学生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哲学的指导,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以学生为本”放在首位。
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根本问题。课程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课程价值反映了课程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体现的是课程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是对个体与社会需要的满足,一旦某种价值被确认,它就形成了课程价值的取向[8]。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课程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理论或实践总是受某种价值观念支配的。我国本科公共基础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三种,即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9]。知识本位者倡导应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大学只是追求学问本身,不能流行什么就迎合什么。社会本位者则认为知识只是实现个人和社会目的的手段,教育是促进个人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工具。高校要以实用知识为主线来组织建构课程体系。学生发展本位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高校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为大学生提供有利于其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自由思想的形成比实用的目的更重要。
学生发展理论认为高等学校的一切因素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还存在着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重视外语等实用课程、忽视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现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国家要求与知识体系完整、忽视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显然,以学科知识逻辑组建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完全的社会或学生本位的课程组织形式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而成才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国家中是不相同的。现阶段,我国对人才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怀,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0]。因此,高校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应该建立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哲学基础上,其价值追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基点,整合多元价值。亦即,我们在选择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时,不仅要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要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永恒的追求。
三、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合理重组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事物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合理的结构有利于事物的正向发展,失衡的结构则可能阻碍事物的良性发展。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一个系统也是如此,公共基础课程结构的合理重组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成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文件)中清楚地规定:“公共基础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含邓小平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程、体育课程、外语课程、军事训练课程、生产劳动课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等。”纵观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结构,虽然各高校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异,但原则上都是按照国家文件要求设置。从课程组织的方式看,有学科(或科目)课程(如外语、“两课”)、活动课程(如军事训练、生产实践等);从学生修习课程的方式看,分为必修课程(如外语、体育、“两课”等)和限定选修课程、任意选修课程(如人文素质类)。这些课程的设置和要求无疑是充分考虑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
但是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增长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科的分化与整合同时并存,知识领域之间的交叉和增长日新月异,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世界的途径和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这些变化使得学科课程的缺点逐渐凸显,如对学生发展的需要关注不够、知识内容更新慢。学生发展理论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越来越多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学习目的多样,需求各不相同,进入大学前的基础也参差不齐,将来的发展目标也应该是多样的,多样性是大学生固有的特点[11]。
因此,高校在设置公共基础课程时,既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如可以根据高校所在地区、生源组成情况、学科专业特色、学生发展愿景等维度,有选择性地开设信息基础类课程和一些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增设一些地区特色、职业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等;同时要平衡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必修课程和指定选修课程的比例关系;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成为能够了解自我、他人及世界能力的个体,要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公共基础课程实施的有效方略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预期目标要实现,必须采取有效的课程实施方略。
首先,要采取统一要求、分层次分类别教学的个性化教学组织模式。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深刻领悟,它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诉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教育公平实现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12]。目前,高校新进入学生在知识、能力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表现在外语、信息基础、人文素质等多个方面。因大学前阶段就读学校的教学理念、要求、条件和师资力量各不相同,加之大学生就业愈发多元化,如果采取统一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很难适应不同基础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在组织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改革课程组织形式。如在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分层次、分类别组织教学,统一课程和个性化课题相结合,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等。
其次,教学过程要着眼于学生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以课堂教学为例,它一直都是高校实施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要途径,很多高校的教师虽然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但在教学上却难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无法起到促进作用。根据帕瑞的智力和道德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二元思维模式阶段时,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教师的权威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必须向多样性思维模式、相对主义思维模式阶段转变,这时教师的权威便受到挑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知识代言人的身份,帮助学生更好地从二元思维模式阶段过渡到相对主义思维模式阶段。教师应是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13]。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课堂教学,高校还应在政策措施、环境条件等各方面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如选择外语小语种教学、提供丰富的体育设施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等等。
第三,高度重视学生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教学是教与学的交互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美国学者阿斯汀的“学生参与”(student involvement)理论认为,学生参与的有意义的活动越多,他们的收益就越大,高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不频繁。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 “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大学生认知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即便是活动类课程,大学生多半是按照要求被动地参与,主动参与的则比较小。因此,必须变革这种“学生不在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有效参与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85-86
[2][5] 克里斯汀·仁. 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
[3] A Student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OL] .http://students. Berkeley. edu/committees/ bc/SAStudentDev.doc.
[4] Nancy J.Evans,deanna S.Forney.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Second edition,2009.
[6]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7] 刘献君,吴洪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制约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8] 伍运文.适应与超越:大学课程的价值选择[J]江苏高教,2003(4).
[9]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 刘献君. 对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10(8).
[11] Nancy J.Evans,deanna S.Forney.Student development in college: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Second edition,2009:244-247.
[12] 刘献君.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11(3).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8.
一、选择题
1.(多选)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A.“现代化” B.“高度民主” C.“高度文明” D.“科技领先”
2.(多选)行政组织的物质要素包括( )。A.人员 B.经费 C.物质条件 D.人际关系
3.(多选)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扩大,其作用有( )。A.有利于企业产权多元化和产权明晰B.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C.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D.增加社会就业
4.(多选)我国气候的特点是( )。A.显著的季风特色 B.多样的气候类型C.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5.(多选)公文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 )。A.时代性 B.及时性 C.前瞻性 D.时限性
6.(多选)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A.管理国家事务 B.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C.管理社会事务 D.管理国际事务
参考答案
1.【答案】ABC。专家解析: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高度民主”、“高度文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故本题答案选ABC。
2.【答案】ABC。专家解析: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资设备)和精神要素(目标、权责结构、人际关系)。故本题答案选ABC。
3.【答案】ABCD。专家解析:民营经济的作用有:(1)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企业产权多元化和产权明晰,从而有利于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2)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民营经济中体现得最充分,因而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4)民营经济具有相对分散、规模小、易吸纳劳动力的特点,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5)民营经济有助于调动多种积极性。由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6)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故本题答案选ABCD。
4.【答案】ABC。专家解析: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类型。冬季气温普遍偏低,南热北冷,南北温差大,超过五十摄氏度。故本题答案选ABC。
5.【答案】ABD。专家解析:公文活动是处于一定时段或时期内的事件过程。公文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时代性、及时性、时限性。故本题答案选ABD。
6.【答案】ABC。专家解析:《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故本题答案选ABC。
二、判断题
1.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 ( )
2.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
3.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包括主刑和罚金两种。 ( )
4.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中的核心部分,居于核心地位。 ( )
5.“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
6.一定的精神生产由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即物质生产是决定精神生产的。( )
参考答案
1.【答案】对。解析:转基因,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其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故本题说法正确。
2.【答案】对。解析: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先锋队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来实现。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故本题说法正确
3.【答案】错。解析: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此外还有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的驱逐出境。故本题说法有误。
4.【答案】对。解析:行政决策中枢系统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中的核心部分,居于核心地位。在整个行政决策过程中既是主要权力的行使者,又是主要责任的承担者。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和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有着重要的关系。故本题说法正确。
5.【答案】对。解析:“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故本题说法正确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得到全面恢复和重大发展,是在()
A.全国解放后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C.延安整风后D.遵义会议后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全面协
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A.实事求是B.辩证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统筹兼顾
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转变
()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声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A.经济增长B.可持续发展C.经济发展D.科学发展
4.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最基本的要求是()A.依法行政B.司法公正 C.依法执政D.法律平等
5.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
质体现,它包括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爱国主义、改革创新B.爱国主义、社会主义C.爱国主义、与时俱进D.儒家思想、邓小平理论
6.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
A.制度手段B.法律手段C.经济手段D.政治手段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个原理完全一致()
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D.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技能B.科学技术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
9.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原理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原理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0.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发展科学技术
11.公共管理的程序性职能包括()
A.组织、领导、协调、控制B.决策、组织、领导、协调
C.决策、领导、协调、控制D.决策、组织、领导、控制
12.“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指()
A.改革是社会形态的质变B.改革是一种阶级斗争形式
C.改革是社会生活深刻变革的“制度创新”D.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惟一途径
13.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其实质是()
A.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B.事物本身的运动C.旧事物变化过程的相加D.事物本身的变化
14.十七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A.富强、民主、文明、科学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富强、民主、文明、发达D.富强、民主、和谐、兴旺
1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
A.新民主主义社会高级阶段B.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C.新民主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
16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
A.合理的经济结构B.产品质量C.发展速度D.经济效益
17.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会议是()
A.中共七届五中全会B.中共七届四中全会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D.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18.邓小平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论述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B.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C.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问题D.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19.我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D.五卅运动
20.我国刑法在处罚单位犯罪时采用的原则是()A.单罚制B.数罪并罚C.两罚制D.罪加一等
21.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制度,是()
A自由和纪律的统一B.民主和专政的统一C.民主和集中的统一D.个人和集体的统一
22.我国对待传统历史文化的方针是()A.厚古薄令B.洋为中用C.古为今用D.厚今薄古
23.十七大报告提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A.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B.初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C.再分配更加注重效率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效率
24.在我国,监督宪法实施的主管机关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大
C.国务院法制办公室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5.法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
A.物质生活条件B.社会道德规范C.长期统治地位D.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
A.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C.人民当家作主D.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7.行政主体在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职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所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称为()
A.行政职权B.行政职责C.行政行为D.行政法律关系
28.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A.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邓小平是其主要创立者 D.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31.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人类解放是指()。
A.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状态B.摆脱传统旧思想的束缚
C.摆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D.摆脱必然性的束缚
32.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包括()
A.法人B.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C.国家D.自然人
34.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
A.行政机关B.外交机关C.司法机关D.立法机关
?35.小王是某大型国有企业的职工,2008年9月他的收入有以下几个部分,其中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A.小王9月份从企业获得工资和奖金1600元B.小王利用业余时间为某民营企业推销产品获得1000元
C.小王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一项小专利,卖给某企业获得3000元D.小王9月份从银行获得存款利息300元
3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短时间内一定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B.科学技术渗透在现代生产力系统各类要素中
C.科学技术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
37.下列各项中,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是()
A.降价销售即将到期的商品
B.某企业未经某名人同意,使用其姓名作为商品名称
C.某商场家电部有奖销售,一等奖是价值7500元的液晶电视
D.某通讯公司规定,凡使用该公司移动通信网络的用户必须购买该公司的手机
38.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表现为()
A.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D.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9.1942年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有()A.反对主观主义B.反对机会主义C.反对宗派主义D.反对党八股
4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与时俱进的,是因为()
A.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B.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C.它彻底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个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D.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41.我们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因为()
A.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B.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所以需要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
C.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艰巨工程D.防止急躁冒进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4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政府组织的是()A.中华慈善总会B.中国银行C.青年志愿者协会D.中国人民银行
43.下列情形中,不属于法律制裁的是()
A.钟某因生活作风问题严重被开除党籍B.常某因违约被仲裁机构裁定赔偿对方当事人损失10万元
C.某私企职员王某因侵占单位资金,被单位开除D.林某因骑车不慎,撞伤他人,被法庭判决赔偿300元
44.下列作家中属于“荷花淀派”的有()A.梁斌B.孙犁C.徐光耀D.刘绍棠
45.下列作家中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白居易B.李商隐C.范仲淹D.司马光
三、判断题
46.反垄断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体。()
47.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发展经济。()
48.公共管理责任的行政控制机制表现为行政监督、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职能的发挥。()
49.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是因为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50.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
5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增加社会财富,改善人民生活。()
52.解放思想是在新的认识基础上达到统一思想的必由之路。()
53.通过理论创新可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文化创新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因此,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54.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
55.通货紧缩是指纸币的发行超过了流通当中所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起了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5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57.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8.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实事求是。()
59.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是众多投资者共同投资组建的企业,因此必然具有公有性。(60.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61.行政诉讼由行政相对方主动提出,以行政主体为被告。()
6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特征,是宏观调控的直接化。()
63.滥用职权是指超越职权的范围,擅自处理、决定其无权处理、决定的事项。()
64.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公共权力,为实现公共利益,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65.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是闵恩泽和袁隆平。()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C
6C
7C
8D
9A
10C
11D
12C
13A
14B
15B
16A
17C
18B
19C
20C
21C
22C))
23A
24D
25D
26C
27B
28D
31ABC
32AD
34ACD
35BCD
36BCD
37BD
38ABC
39ACD
40AB
41ACD
42ABC
43ABC
44BD
45ABCD 46A
47B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48A
49A
50A
51B
52A
53A
54A
55B
56A 57A
58B 理论联系实际 59B
60A 61A 62B 63A
64A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 分,共70 分)
1.生产安全事故的处理一般在90 日内结案,特殊情况不得超过()。A.120 日
2.()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D.安全生产
3.人本原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包括三个原则,下列不包括在人本原理中的原则是()。D.安全第一原则
4.根据能量转移理论的概念,事故的本质是()。A.能量的不正常作用
5.()是指通过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不发生。()是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手段使事故发生后不造成严重后果或使后果尽可能减少。B.事故预防 事故控制
6.从只注重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到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改善物的可靠性来提高复杂系统的安全性,从而避免事故。这一观点是包括在()理论中的。A.系统安全理论
7.对于事故的预防与控制,()对策着重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安全教育对策和()对策则主要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D 安全技术 安全管理
8.危险品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培训时间不得少于()。C.48 学时
9.已知上半年单位甲发生过轻伤、重伤、死亡和重大伤亡事故;单位乙仅发生过轻伤和重伤事故。如记单位甲为A,单位乙为B,试求A∪B 及A∩B 发生的事故?(用集合符号表示)
A.A∪B={轻伤、重伤、死亡、重大伤亡事故};A∩B={轻伤、重伤事故} 10.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指的是生产经营单位内设的专门负责()的机 构。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1.在以下的单位中,除()企业以外,都必须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B.交通运输
1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安全生产法》中所规定的所有生产经营单位为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做到的是()。
D.设立专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13.企业经理、厂长对企业的安全生产()。A.负全面负责
14.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发展。B.安全 15.不属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的是()。
A.工伤保险的政策、法律、法规 16.单位对新职工应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和岗位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小时。
B.三级
17.在喷漆车间安装通风系统,这种措施符合的安全技术措施基本原则是()。C.限制危险物质
18.以下不属于国家规定要求对非矿山企业强制性检查的项目是()。C.电梯
19.“三同时”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措施,是一种()保障措施。A.重要保障 事前
20.征收工伤保险费实行()费率和()费率相结合是事故预防的主要机制。
C.差别 浮动
21.劳动防护用品按防护部位不同,分为九大类:安全帽、呼吸护具、眼防护具、听力护具、防护鞋、防护手套、防护服、防坠落护具和护肤用品。下列防护用品中,安全带和安全绳属于()。
D.防坠落护具
22.批准特种作业的机构为()。B.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生产综合管理部门
23.安全目标体系是由总目标和子目标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安全分目标是车间、科室等部门为完成()而提出的具体目标。
A.安全总目标
24.安全预评价是指在项目()应用安全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预测性评价。D.建设前
25.对评上3 级伤残等级的职工,发放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的标准为()的()个月。
B.本人工资 20 26.针对其一项活动或场所,以及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评价属于()。A.专项评价
27.离岗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复工的工人,要重新进行()。A.岗位安全教育
28.编制矿山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总体设计应当对矿山开采的安全条件进行论证。矿山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编制()。C.安全专篇
29.《工伤保险条例》所称本人工资,是指工伤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前()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C.12 30.《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设计施工,并对其工程质量负责。B.安全设施
31.《工伤保险条例》于()起实施。
C.2004 年1 月1 日
3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安全生产法》中所规定的所有生产经营单位为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做到的是()。D.设立专门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33.电梯的()应当对电梯质量及投入运行后的维修保养负责。C.制造单位
34.()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B.LEC 法
35.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是()。A.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36.在绘制事故树时,下层事件R1 和R2 同时发生才会引起上层事件A 的发生;反之,下层事件有一个不发生,A 也不发生,则应使用()表示三者的逻辑关系。
B.与门
37.在安全目标管理中,对安全目标实施结果要及时进行检查和评价,评价方法是()。
C.首先是目标执行者根据规定标准自评,其次是上级领导以检查结果和目标卡片为依据,对目标执行者进行指导
38.()不是企业第一领导者的职责。
D.组织领导安全生产检查,落实整改措施,及时解决生产中不安全的问题
39.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实施时间是()。C.2001 年4 月1 日
40.如果一种危险不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这是()。A.最大危险原则
41.生产、储存、使用剧毒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储存装置()进行一次安全评价A.每一年
42.安全标志分为四类,它们分别是()。B.禁止标志、警告标志、命令标志和提示标志
43.从长远观点来看,()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A.低成本高效益 44.应急救援预案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B.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完全消除事故后果的危害
45.以下不属于安全预评价报告格式要求的选项是()。B.页眉、页角
46.用人单位购买的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具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购买的防护用品须经本单位安全管理部门()。D.安全鉴定证 验收
47.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体系。C.分级监督
48.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应实行分级响应机制,其中分级响应级别是指()。
D.必须利用一个城市所有部门的力量解决的49.()是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A.全面演练
50.以下有关演练结果的评价说法正确的是()。
B.演练中发现的问题确定为不足项时,策划小组负责人应对该不足项详细说明,并给出应采取的纠正措施和完成时限
51.以下措施不属于重大事故应急管理“准备”阶段的有()。
C.应急现状的评价工作
52.以下关于支持保障系统中的通讯系统,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明确通讯系统的法律责任
53.新工人进入生产岗位前应安排做好体检工作,分配工作时应执行有关职业禁忌症的规定,这是()的职责。B.人事、劳资部门
54.目前我国生产性粉尘的卫生标准有(),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容许浓度。
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55.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D.Ⅳ
56.根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1999 年10 月27 日发布的《关于开展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工作的通知》精神,危险化学品登记注册工作由()承担。C.国家化学品登记注册中心
57.防暑降温检查工作主要有:入夏前检查防暑降温的准备工作情况和夏令期间的防暑降温检查。对后者的检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A.技术措施、保健措施、组织措施 58.家庭装修后,较常见的有毒气体是()。A.甲醛
59.粉尘引起的职业病危害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致癌性、()、尘肺等疾病。
D.变态反应性
60.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能引起接触粉尘的职工得()病。C.矽肺
61.重大事故隐患评估费用由()支付。
A.被评估单位
62.我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工作由()负责;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的拟定,职业病预防、保健、检查和救治的规范工作由()负责。
C.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部门
63.关于职业安全健康应急预案与响应的描述不当的是()。D.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响应能力的重点在于计划的响应速度
64.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多数情况下采用手册、()以及作业指导书的方式。
C.程序文件
65.关于职业安全健康初始评审的描述,正确的是()。A.初始评审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提供基础
66.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的主要对象不包括()。
A.已有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
67.职业安全健康检查与评价主要包括绩效测量与监测、事故与不符合的调查、()等要素。
C.审核与管理评审
68.已知上半年单位甲发生过轻伤、重伤、死亡和重大伤亡事故;单位乙仅发生过轻伤和重伤事故。如记单位甲为A,单位乙为B,试求A∪B 及A∩B 发生的事故?(用集合符号表示)
A.A∪B={轻伤、死亡、重大伤亡事故};A∩B={轻伤、重伤事故}
69.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D.安全管理
70.特种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由()负责。
A.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30 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每少选一个选项扣0.5 分)
71.以下那几项是运用强制原理的原则()。
A.安全第一原则 B.监督原则
72.安全生产检查的方法是()。
B.常规检查 C.安全检查表法 D.仪器检查法
73.下列控制措施中属于从源头控制粉尘危害的防尘措施包括()。
B.彻底革新生产设备
C.以无害物质代替使用含石英的材料 D.密闭发生粉尘场所
74.全面通风的具体实施方法可采用()。
A.全面排风法 B.全面送风法
C.全面排风-全面送风法 E.全面排风-局部送风法
75.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需要达到的要求()。
A.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符合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要求,并应适时修订;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要与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体制协调一致
.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根据本单位、部门、班组、岗位的实际情况,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防止形式主义
C.制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有专门的人员与机构来保障
D.在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同时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监督、检查等制度,特别要注意发挥职工群众的监督作用,以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 E.建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要与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体制协调一致
76.某单位的下述各项投入哪些属于安全生产投入()。
C.购买消防器材 D.更新除尘系统 E.消防器材的维护
77.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由以下()组成。
A.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B.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C.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D.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E.重大危险源的报告
78.常用的评价单元划分地原则和方法是()。
B.以装置和物质特征划分
D.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
79.已知某半年单位甲发生过轻伤、重伤、死亡和重大伤亡事故;单位乙仅发生过轻伤和重伤事故。如记单位甲为A,单位乙为B,试求A∪B 及A∩B 发生的事故?(用集合符号表示)
A.A∪B={轻伤、重伤、死亡、重大伤亡事故};
B.A∩B={轻伤、重伤事故}
80.事故应急管理中 “预防”的含义是()。
A.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以实现本质安全
C.假定事故必然发生,通过预先采取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的目的81.企业在制定、实施与评审职业安全健康方针时需充分考虑的是()。
B.所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
D.企业过去与现在的职业安全健康绩效
E.员工及其代表和其他外部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
82.关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管理方案应明确给出实现目标的方法,包括做什么事、谁来做、什么时间做
B.实施相关方法所必需的资源保证
E.应以所策划的风险控制措施和获得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作为主要依据
83.《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对如下哪些要求作出了规定:
A.设立了标志制度。B.规定了违反的处罚标准。
C.规定了企业要有专项经费。E.明确了监管主体。
84.《安全生产法》中“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监督”是广义的监督,其所构成的广义安全生产监督体制内容包括()。
A.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督管理 B.监察机关的监督
C.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监督 D.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E.安全中介机构
85.以下描述属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主要职能范围的是()。
A.依法组织、协调重大、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C.依法监督中央管理的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危害防护工作
D.组织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监督指导考试和注册工作
一、单选题答案(每小题1 分,共70 分)
1-5: ADDAB 6-10:ADCAB 11-15:BDABA 16-20: BCCAC 21-25:DDADB 26-30:AACCB 31-35: CDCBA 36-40:BCDCA 41-45:ABAAB 46-50: DCDAB 51-55:CABAD 56-60:CAADC 61-65:ACDCA 66-70:ACADA
公共基础课是高校面向全体学生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 是全体大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思想、文化并养成基本素养的通识课, 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高等数学、英语、体育等。这些课程不一定同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有直接关联, 但是, 它们却能够培养大学生远大理想、高尚情操、科学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 开设公共基础课, 并使公共基础课切实发挥它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公共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高校基础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1) 高校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不足; (2) 大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 许多高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主要包括: (1) 关于公共基础课的定位和功能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地明晰, 只有明晰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 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2) 高校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标准制定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中大多局限于已经形成的教案 (来源于出版社或网络) , 而这些教案往往已经过时,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要了; (3)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 学生对公共基础课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调查显示, 22.1%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不重要, 其中, 6.2%的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可有可无, 而15.9%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公共基础课。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 公共基础课对于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作用。事实上, 这种观点的产生与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和浮躁心理相关, 与公共基础课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有关, 与高校和教师也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 无论从高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识来看, 还是大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态度来看, 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都是刻不容缓的。
二、高校基础课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1. 大学公共基础课应该与各大学生所学专业结合, 增加实践活动。
高校和教师应该注重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既考虑到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又要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公共基础课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逻辑思维、创新意识、道德意识等综合素质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的大学教育中, 由于专业的划分与定向, 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使高校和教师降低对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要求。因此, 高校和教师不仅应该认清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更应该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努力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 为大学生认真学习公共基础课搭建一座桥梁。比如, 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同学为对象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的专业和课程需要设计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以房养老”的社会调查。这样的调查既可以做到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兼顾, 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使用情境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激发学生以一定的积极态度去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对增强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对大学生同样适用。在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 许多教师注重课堂讲解, 一味灌输知识, 而不考虑学生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接受的问题。可以说, 这样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原本就不重视基础课的基础上更讨厌公共基础课。这样的教学模式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 高校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采取情境教学法, 遵循教学内容,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创设一些合适的情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积极投入学习。这样, 教师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可以说, 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中涉及价值的内容, 就可以设置一个情境:在12人乘的一艘船上, 仅有唯一限乘6人的备用皮划艇可供逃生。船上有: (1) 船长; (2) 精通航海的罪犯; (3) 健壮的青年工仔; (4) 貌美的卖淫女; (5) 患绝症的女孩; (6) 智障的男孩; (7) 中年科学家; (8) 断肢的个体暴发户; (9) 老医生; (10) 国家干部; (11) 体弱的方丈和尚; (12) 大学生你自己。这艘船在风高浪急的海上航行时不幸遇险将要沉时, 请你决定哪些人可以坐皮划艇逃生。大多数学生都会按照这些人的利用价值来选择, 当然, 自己是必选的。在学生选完之后, 我会告诉他们, 人的价值不仅仅是人的效用, 还包括主体价值, 比如平等、自由等。通过这样的“生死抉择”, 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 而且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的价值。
3. 对学生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
考试作为监测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针对学生“考什么, 学什么, 背什么”的学习考试模式, 高校中的公共基础课的评价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综合评价方法。教师不仅要把目光放在考试成绩上, 还应该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之内。在这里, 我们新建了一个考核方式:平时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计20分) +实践活动成绩 (占总成绩的20%, 计20分) +考试成绩 (占总成绩的60%, 计60分) 。
我们可以把平时分的考核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班级整体表现考核分 (占平时分的25%, 计5分) 。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往往要同时兼任几个班的课, 但是每个班的表现不尽相同。有的班级到课率较高、迟到早退现象少, 而且在课堂中可以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样的班级整体表现不错, 分数较高;还有一些班级, 到课率低、迟到早退现象严重, 而且课堂教学中不能积极配合教师, 这样的班级整体表现较差, 分数就会相对较低。这个班级整体表现考核分是每个学生平均分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 我们再考核学生个人的考勤情况; (2) 学生的课堂表现分 (占平时分的25%, 计5分) 。课堂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课堂环节。学生的课堂表现分如何打这是一个问题。其实, 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量化。如在一个学期中, 记录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 找出回答次数最多的那位同学, 他的课堂表现分是5分, 然后用他的分数除以回答问题的次数就得出回答一个问题可以得多少分, 然后再乘以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 就得到他们的课堂表现分; (3) 学生的考勤分 (占平时分的50%, 计10分) 。学生的考勤工作主要是通过点名来完成, 缺勤3次就不能参加最后的考试。
对于实践活动的考核, 也可以进行细化, 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分工和承担实践活动任务的多少来给分, 进而得到的一个考核标准就是在实践活动中承担的任务分 (5分) +实践活动完成水平分 (15分) 。如从分工上来看, 组长可以得5分, 汇报者得4分, 组员得3分。如果汇报者是组长, 也只得5分, 如果汇报者是组员, 即可得4分。然后, 教师再根据实践活动完成的整体水平进行给分, 那么这个分是全组的得分, 无论是组长、汇报者还是组员都是一致的。
对于最后的考试, 则要求教师在公平公正的条件下, 对每一位同学进行闭卷或开卷考查, 严肃考纪, 杜绝作弊现象。
三、结论与启示
在高校教育中, 公共基础课的价值与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因此, 高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其中遇到的问题较多, 需要我们努力奋进, 积极应对, 以此加快对公共基础课的改革, 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使公共基础课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 大学计算机 教学改革 课程内容 教材 教学方式
一、引言
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课程,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为了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相区别,称之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开设的课程统称为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90%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它的目标是在各个专业领域中普及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使所有大学生成为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二十多年来,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发展与普及,正好与我国出现的三次计算机普通高潮相呼应。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前两个阶段,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内容比较一致。第一阶段主要是BASIC语言的教学;第二阶段主要是操作系统的应用与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教学,虽然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发展,教学的内容由DOS+WPS转向了Windows+Office,但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能还会开设程序设计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普及阶段的现在,各高校对于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的确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基本上还是围绕教育部理工科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相继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若干意见”(白皮书)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蓝皮书)中有关课程设置的建议。
二、什么是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
“什么是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这看起来似乎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细细研究下来,却发现不能用一两句话能够阐述清楚,甚至就无法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2006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讨论的内容。到底什么是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有没有像高等数学那样提炼出的每个专业都需要的基础知识,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摸索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之路,大多数与会者还是认为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进入21世纪,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在中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不是空中楼阁,应该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密切相关。而在中学,只要一天不把计算机课程列入高考,中学就一天不会重视这门课程(有很多中学将这门课程作为劳动技能课),绝大多数中学生对这门课程也不重视,他们对聊天与玩游戏相当感兴趣,而对真正实用的内容却很少有学生能掌握。在信息技术会考时,大多数中学的态度与行为让人感到惊讶。
目前大多数高校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教学要求是遵循“广度优先”的原则,只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不要知其所以然。
三、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改革
我校的文科类(含艺术、体育、财经)专业开设一个学期的计算机必修课,周学时为2+3,其中2为理论课时,3为实验课时;理工类专业开设两个学期,第一学期的课程与文科专业相同,第二学期再开设一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周学时3+3。此外,每个学期还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选修课。
目前,我校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采用分层次选课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由于地方差异而导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因此把学生分成两个层次,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分级考试,考试的要求与我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要求相当。能通过测试的学生,根据自愿的原则,将会被编入提高班,而其余学生则编为普通班。由于受到我校校区、师资、教学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制约,把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分成提高班与普通班且进行单独编班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而分级教学又是趋势所在,于是我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将所有在同校区、同一时间上课的学生进行分班。
(一)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内容的改革。对于文科专业普通班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名: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变化不是很大,基本上与文科教指委制定的蓝皮书中提出的公共基础课程第一种组合方式(应用基础)相符合。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信息化社会与信息系统等内容。实验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要熟练掌握的软件有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此外在这些软件基础上,我们还扩充了数据库软件Access、网页制作三剑客与电影制作软件MovieMaker等。
为文科专业提高班的学生所开设的课程(课程名: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动态网页设计,目前开设的内容是ASP。因为ASP默认的脚本语言是VBScript,相对于其他动态网页技术而言,比较简单、易学,学生也容易上手。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学生能做出一个简单的动态网页的站点,学生很有成就感。同时,这门课程的内容涉及到Internet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知识、ASP内置对象与常用组件、数据库软件的使用、SQL、基于B/S结构的小型MIS的开发等。
理工专业的普通班的第一门课程仍然称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不过内容的安排上与文科专业的课程不完全相同。我们把文科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浓缩、提炼,利用10周的时间学完,在余下的8周中,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开设VB、C及C++。但所有这些语言都是讲语言的基础部分,主要有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函数及简单的程序设计等内容。理工专业普通班的第二门课即为程序设计课程,在复习前一学期的语言基础知识后,讲解程序控制结构、算法以及数据库网络编程等内容,实验课也是采用案例教学。
理工专业的提高班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即为计算机程序设计,同样是根据专业的不同,分成VB、C与C++。所有理工类专业提高班的学生的第二门课为ASP.NET(課程名:计算机高级应用技术),目标是使用ASP.NET开发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前导课程为VB的学生学习使用VB.NET进行开发,而前导课程为C与C++的学生则学习使用C#进行开发。
(二) 教材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必带动教材的改革。
目前各高校都在争做精品教材,各大出版社也与高校密切合作创品牌。什么样的教材才是好教材?难道名人、名师、名校、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是好教材吗?是不是精品教材就一定是好教材?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都有自身的实情,教材的选择不能跟风。清华、北大的教材好不好,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那些教材都与各自学校的特色相关的,都是针对清华、北大的学生的,而其他高校却不一定适用。名人名师编写的教材是好教材,但这些教材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各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特色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这样的教材编写得好的话,也是好教材。
目前我们正在重新规划的我校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材,有些教材已经出版,有些教材正在编写,也有许多教材已纳入编写计划。我们编写教材的宗旨是遵循教指委与教育研究会的CFC2006的有关课程体系的建议,结合我校实情,编写真正适合自身的教材。
(三)教学过程管理的改革。教学是一个重在过程的活动。许多老师都在感叹:现在的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如当年自己做学生的时代了。因此加强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半以上的学时都在机房里进行实验。许多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会进行网络聊天、玩网络游戏等一些与课堂教学不相符合的举动,而将机房完全断网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有许多的教学资源都在网上,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这些资源。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严格督促学生,尽可能使学生不要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对于每一次的实验都要求学生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统一制定,由学校教材科统一发放到学生手中。在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都必须提交实验报告,教师必须批改所有学生的实验报告。此外,学生所有的实验要求与实验内容都在教学网站上,学生每次做完实验后,必须要将教学结果提交到网上,教师也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批阅。
每学期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不得低于两次,程序设计课程每学期的考试不得低于三次,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都按比例计入课程成绩。此外,应该加强平时的小测试,不要让学生养成“临时抱佛脚”的恶习。
(四)教学方式的改革。目前,网络、多媒体已经非常普及,我们的教学不能再一味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的方式必须重新改革。
从最早的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过渡到多媒体教学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随着网络条件的不断完善,采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在推出。由于我校的规模较大,目前还不能实现计算机理论教学完全在网络教室进行。目前我们采用的方式是理论课使用PC+投影仪+白板的多媒体教室,实验课使用网络教室+投影仪+白板,在每个网络教室里安装网络教学软件,可以随时进行教学内容的广播,同时也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上机操作情况。
(五)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分成若干个课程组,每个课程组都合理地配置了师资。每位教师都重点参与一个课程组的建设,同时再参与至少三门课程的建设。每学期每个课程组都要集体备课,将以前分散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目前我们配置了三台专门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服务器,每门课程都建设教学网站,然后统一整合。教学网站的内容有: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学生自测试题、在线测试以及师生交流等。网站可以记录每个学生的访问页面、学习时间以及提交的作业等。
(六)建立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完善的教学考评机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借我校进行本科教学评估之机,我们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在原来的教学评估基础上加大力度,以评促教。
为了能客观公正地得到统计数据,所有课程的考试采用统一命题、集体流水批阅(机器自动阅卷的除外)。为每个班级进行学生成绩的分析,同时,对每一门课程的学生成绩集中再次分析,对明显存在教学质量问题的班级进行重点分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学校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改變传统教育思想,创新教学观念,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理工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Z].2003.
【公共基础试题】推荐阅读: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09-12
公共基础答案11-01
公共基础题库12-02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06-11
公共基础时间专题09-11
公共基础知识12-10
公共基础知识刑法07-25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分析09-12
公共基础知识理论11-17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整理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