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重点设备管理办法

2022-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关键重点设备管理办法

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分析

摘要:本文在总结现有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关键是创建优良学风、引导学生实现“两个角色”的转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以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关键;重点;难点

高职教育在我国广泛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到内涵的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主要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必备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与时俱进的有效的教育管理理念与模式,是摆在我们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研究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与规律,不但能深化教育者对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内涵的认识,使高职院校的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且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地成长成才并成功地走向社会。

一、创建优良学风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关键

学风建设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风建设和研究,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多方面努力进行改进和创新。

学风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风貌的综合体现。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学风、校风、教风结合起来,形成齐抓共管、全员育人的机制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政工作的基本思路。学生的思政工作也只有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才能抓实、抓出成效,因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首先应该在优良学风中体现出来。

一所学校的学风,是指“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学风建设的本质就是根据学风的特点、规律和目标。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校学生治学精神的培养活动。

创建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风建设对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问题,它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礼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创建新时期高职院校优良学风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工程。

二、引导学生实现“两个角色”的转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高职院校引导学生实现“两个角色”的转变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

(一)引导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加强学生的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入学教育对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顺利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树立新的人生目标,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专业兴趣,实现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入学教育是指为新生了解高职教育有关知识、熟悉高职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特点,明确本专业教学要求,掌握高职教育学习技能,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入学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过程中的首个环节,规范到位的入学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根本保证,是学生顺利进入专业和课程学习、掌握自主学习技能和方法的重要铺垫。高职院校应不断提高对入学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这一环节放到事关学校教学过程管理水平、事关校风学风建设、事关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的高度,为规范实施入学教育环节配备充足的师资力量,提供可靠的条件保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入学教育环节的安排包括教学课时、教学组织形式、辅导老师、考核方式等。

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专业教育、自主学习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专业教育主要介绍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要求,课程免修免考、补修、学位申请等规定;自主学习教育重在介绍高职教育的常识与特点,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方法,学习专业技能等;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与技术等。

(二)引导学生实现从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加强学生的毕业教育

作为刚刚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经历选择与被选择的矛盾冲突过后,无论满意与否,最终都将选定某一职业,开始迈向社会,这无疑是人生一大转折。这一转换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角色转换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事业的成败。有些毕业生能很快适应这种转变,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也有一些毕业生很长一段时间后,仍然不能适应新环境,这实际上是一个角色转换过程中角色不适的问题。帮助大学生掌握角色转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尽快帮助毕业生适应新角色,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是否具备创造力,拥有创新才能,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发展。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毕业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比较强化其对毕业生的服务功能,针对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反映与就业技巧培训进行了细致的工作,重视毕业教育的实用性,而忽略了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地位。实际上创业创新教育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创业创新能力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高职院校作为实施创业创新教育的主体之一,迫切需要担当起创业创新教育的重任,培养一批具有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精神与创业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学生。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难点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的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年年急剧增长,待业人数也年年猛增,因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没有得到重视,造成临近毕业时才认识到个人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尽早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大学生自己也要提前认识到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尽早着手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因此,如何着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已成为高职院校落实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解决切身利益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大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我们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我们要辅导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高职院校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学校教育者要鼓励学生采访有关职业成功人士,获取他们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如个人价值观、兴趣、需要、人格、能力倾向等,进一步补充他们的学习内容和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

总之,大学生就业为社会和学校关注、为家长和学生关心。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来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力,解决大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正是高职院校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措施,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解决大学生切身利益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靳润奇,池卫东,王冬梅.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32).

[2]刘苹.大学毕业生实现角色转换的有效方法[J].当代经济,2006,(7).

(责任编辑/石银)

作者:李世清

第2篇: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重点内容、主要方法、关键途径

摘 要:国有企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作为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在承担着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的同时,还肩负着社会责任,面对推进社会管理的新情况、新挑战,如何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油田矿区建设实际,坚持把社区作为主阵地,创造性地建立和发挥企业型社区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多视角研究探索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出一条加强和创新国企社会管理、营造“心齐气顺劲足家和”良好氛围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内容;方法;途径

近年来,面对推进社会管理的新情况、新挑战,如何紧密结合行业特点和油田矿区社会建设实际,坚持把社区作为主阵地,创造性地建立和发挥企业型社区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多视角研究探索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内容、方法、途径,探索出一条加强和创新国企社会管理、营造“心齐气顺劲足家和”良好氛围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重点内容

社会管理是与经济、政治和精神管理并列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克服社会各阶层之间在劳动和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社会差异,实现社会一体化,强调执政党和国家政权为塑造社会秩序和消弭阶级差异而对社会进行干预。

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包含几个方面。

一是观念创新:要准确把握当前油田矿区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改变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觀念,树立以人为本、法律至上、行政民主、社会诚信、公众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

二是方式创新:要从偏重管控制向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油田矿区社会矛盾,解决油田矿区社会问题。

三是环节创新: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油田矿区社会管理关口前移。

管理内容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模式,必须创新管理内容,理清管理领域,强化油田矿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有效调处油田矿区社会矛盾,维护职工家属正当权益。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重点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项。

1、加强和完善油田社区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油田矿区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育油田矿区居民自治组织,积极引入政府管理服务,完善油田矿区社会管理格局;增强油田矿区社会行政管理主体---油田矿区服务单位的履职能力;支持民间组织参与油田矿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区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加强和完善油田社区居民权益维护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油田矿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居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职工家属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职工家属合法权益。

3、加强和完善油田社区居民动态管理工作机制,建立覆盖油田矿区的油田社区人口基础信息库,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油田矿区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

4、加强和完善油田社区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整合社区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健全新型油田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二、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主要方法

随着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发展变化,油田矿区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考验与挑战。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找到破解矛盾和困难的新方法,把握工作的主动性,使油田矿区社会管理更具活力和效率。

从长庆油田矿区的工作实践来看,主要有有四种常用方法:

1、综合归纳法。长庆油田矿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自身资源和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相结合,在油田矿区幼教系统推行了联合办园模式,引进了童得梦,蓝天等名牌幼教,大大优化了油田矿区幼教环境,提高了油田矿区幼教服务水平,消弭了多年以来历史积留的油田矿区幼教与城市幼教工作的差距,为油田矿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育幼环境。

2、嫁接法。近年来,通过不断的对外学习借鉴、移植创新,长庆油田矿区服务系统先后移植推行了“小课桌”、“小饭桌”、 “1+1助老服务”等服务项目,逐渐培育出了具有长庆特色的油田矿区社会服务新模式。

3、类比法。长庆油田矿区事业部综合比较了下属10多个服务单位的服务创新内容,以和庄坪服务处培育的“440”服务热线为蓝本,在全系统推行了“440服务热线”,统一了440热线服务标准,规范了服务接待,服务告知,服务内容、服务结果反馈等服务工作流程,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后续创新服务提供了前鉴。 长庆和兴园社区对特殊人群实行特殊关爱,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推出社区救助帮扶“1对1送时服务”品牌工程,让困难群体真正享受发展成果。

4、逆向思维法:长庆油田矿区居住人口两头多(老人多、孩子多)中间少的结构特征依然明显。为此,长庆和兴园社区居委会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方便了居民,受到群众称赞。

三、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关键途径

传统中国社会管理的微观组织以家庭和宗族为中心,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微观组织以单位为中心。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大转型,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开始脱离单位控制,成为“社会人”,单位对其成员控制能力下降,控制的社会成员范围大幅缩小,国家通过单位体制管理社会的能力大大降低。随着油田矿区城市化发展,打破了过去一家一院的工作生活地域界限,多家单位共居城市一域,企业虽然继续充当着国家实现社会整合的中介机构角色,但受当下社会整体变革影响,内部已不具备将员工分散的社会利益有效集结、组合并传输给政府的“社会机制”或能力。基于油田矿区社会变革的现实,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必须得寻找微观层面上可依托的力量,当务之急是建立和强化居民之间有效联结的微观组织单元,促进个体的组织化,使油田矿区社会管理和服务找到着力点和落脚点。

随着单位制管理走向衰弱,人员快速流动,在油田矿区什么能替代单位,担负起促进个体组织化的微观组织基础,实现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作用呢?社区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我国官方定义:“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社区上承基层政权及其派出机关,下接城市家庭和居民,是连接政府和居民的纽带。

社区是有效管理油田矿区居民的基础平台。与“单位”相比,社区不但是油田矿区所有居民(无论工作与否,户籍人口还是流动人口)日常活动离不开的物理空间,而且是流动人口相对稳定的活动之所。以居住社区为微观组织单元,促进居民的组织化,实现社会管理,显然是我们的合理选择。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即以社区作为微观的组织单元,在同一个平台上通过对居民统一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来实现对社会的统一管理,进而促进油田矿区社会更加和谐。

社区是递送社会福利的基本界面。目前,就油田矿区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而言,有四个途径:政府、市场、企业和社区。其中,社区是解决社会问题最基本的途径,它具有信息、激励充分、回应性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在管理上,以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微观組织,有望顺利实现政情下达和民意上传,实现国家、单位与民众的有效互动。从服务的角度来看,社区最接近需要社会福利的家庭和个人,以社区作为福利递送的微观组织,不仅能提高服务递送的效率,还能借助社区内成员之间频繁互动所形成的信息优势和行为规范,解决福利递送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等造成的政府、单位、市场失灵问题。因此,以社区作为油田矿区社会管理的微观组织基础,有利于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

社区是社会资源富集之地。油田社区有具政府背景的居委会、社区党组织、社区服务中心以及居民自发组织的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如职工家属文体团队等,这些背景和形态各异的组织,为社区发挥微观组织单元的功能提供了丰富的组织资源。油田社区有系统内部专业化服务单位,这是城市其它社区无法比拟的组织优势,因此油田社区的组织性更强。社区有大量可用人力资源,特别是退休职工、家属、有偿解除劳动关系人员等。这些群体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能胜任面向社区居民的社区服务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社区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因为本身就是社区居民,更容易赢得居民信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群体曾长期生活在“单位制”下,有单位制时代留存的“历史记忆”,有较强的公益心和合作精神,很愿意参与社区工作。居统计,长庆油田矿区现有社区志愿者4000多人,其中注册社区志愿者达1000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0000人次,服务小时数达10000小时。这些都是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

油田这种单位大院式社区,有大量的公共空间,如社区图书室、棋牌室、健身房、道德讲堂、老年大学、文化广场等文体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往往是社区居民的聚集之地,可以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开展提供空间支持。

如何将油田社区从油田矿区社会资源的富集之地,塑造为加强和创新油田矿区社会管理可以依托的微观组织基础呢?在操作层面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力:

1、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油田社区是典型的单位型社区,居民主体是企业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家属,居民中党员比例大大高于非单位型社区,政治素质强,组织基础好,在管理内容上偏重于系统内“保障生产,服务生活,维护稳定”。因此,油田社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做好油田社区工作的根本保证,更是加强和创新油田社区社会管理的首选抓手。

2、支持福利递送转型,积极响应居民需求。油田矿区服务单位是油田社区的管理主体和企业福利的提供者,在油田矿区社会管理工作格局中地位日益显现,在服务居民、加强社区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已成为企业联系油田社区居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日益重要。居委会属居民自治组织,是政府福利的提供者。两者均是油田社区向福利递送转型的基础。油田矿区服务单位和居委会的中心工作就是响应社区居民需求、组织社会福利递送等社区服务。通过福利递送减少贫困等社会问题的产生,实现社会管理的上游干预,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公众参与,提高政策质量,从而提高党在社区的群众基础。

3、建设新型智能社区,增强上游干预能力。创建网络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智能管理体系,实现社区基础管理和服务工作全面升级。使社区的服务区域人性化、服务对象多样化、服务队伍多元化、服务职责明晰化、服务手段数字化以及服务方式流程化,满足社区工作全面、便捷、优质需求。逐步形成油田社区管理网络化、智能化、信息资源一体化的新局面,提高管理服务快速反应能力。

长庆油田矿区跨越陕甘宁蒙四省区,所辖40多个小区,人口总数30万人,油田矿区户籍人口25万人,下辖10个居委会。这些数据显示了油田社区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繁重艰巨。因此长庆油田矿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油田社区基础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创新、促进、完善社会宏观管理,从社区微观组织建设做起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熊俊奎 范中玉

第3篇:国际工程设备物资管理重点及实施

摘 要:近年来,集团公司在国际市场取得的业绩持续上升,国际工程正逐渐成为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之一。因此做好设备物资的管理在国际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影响项目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所在公司国际工程项目经营中设备物资管理的实践,主要从管理要点及实施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工程 设备物资管理重点 实施

一、设备管理重点及实施

1.设备配置计划的制定。对于国内工程来说,国际工程项目在组织设备进场时存在诸多困难,主要问题是运输距离较远,一般都要通过海运才能将设备运输至工程所在地,如果遇到内陆国家因无港口还要通过第三国进行转运,加之同时还需要办理出口报关、在当地海关备案、报批、清关等各种繁杂手续,导致从设备订货到运输至施工现场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因此,国际工程项目大多都发生过因设备进场不及时而影响施工生产的情况。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要充分重视设备配置计划的编制工作。

1.1在项目投标和施工准备阶段就开始编制设备配置计划,主要由投标工作人员根据招标文件对设备需求量进行合理测算,编制初步设备需求量计划。

1.2工程一旦中标,项目部技术部门应及时根据技术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合理测算设备需求量并编制正式的需求计划,项目部机电物资部门根据需求计划编制设备配置计划,报项目部办公会讨论审定后由现场分管經理和项目经理进行审批,再上报公司审批。在此过程中,项目部要对设备需求计划充分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确保设备配置合理经济并一次到位。三是对于项目部上报的设备配置计划,由公司机电物资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评审,最终上报公司领导审批再着手实施。

2.设备的选型。设备选型是国际工程项目设备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忽略这项工作,易产生设备适用性差、结构失衡及完工后设备处置难度大等问题,最终导致施工成本加大。 结合近几年的实践,在设备选型方面,务必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2.1设备的选型要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国的关税制度。有些国家允许施工设备永久进口,工程完工后设备可以在当地进行变卖处理;有些国家则只允许施工设备临时进口,工程完工后必须要将施工设备运出该国。因此,在对设备选型时要首先考虑到这些因素,加之国际工程设备的运距较远、运输费用较高,还有海关等各项费用,一定要优先考虑品牌产品,不建议选型杂牌或二手设备,确保所配置的设备要质量好、故障率低、利用率高,以达到投入设备数量最少的目的,从而减轻后期设备处置的成本。

2.2要考虑到设备使用管理过程中的便捷及成本。在满足施工生产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同种型号的设备,既可以减少配件的库存数量和采购成本,同时也可降低维修和管理工作的难度,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2.3不可忽视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的优越性。在资金富裕的情况下,尽可能选用国际知名品牌的施工设备。大量的实践证明,国际知名品牌设备不仅生产效率高,故障率低,而且在使用的前两年,只要按规定做好保养,除常用消耗件外,一般不需要许多配件。同时国际品牌设备的配件供应市场较多,而且在工程完工退场时设备也比较好处置。

2.4设备选型要考虑配件是否能在当地市场或通过其它周边国家渠道迅速采购到位。因为设备一旦损坏,如因配件原因不能迅速修复,势必会影响施工生产,严重时甚至导致总工期滞后。

2.5设备选型要考虑设备是否能适应工程所在国家的气候条件。国际工程项目大多在一些高原、热带或寒冷的地区,要分析所选设备配置是否能够适应当地特殊气候条件,如在海拔较高、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设备是否配置高比压增压器以保证输出功率正常;在夏季炎热期较长的国家,设备是否配置高效冷却装置以满足及时降温;在冬季寒冷期较长的国家,设备是否配置预热启动装置以保证设备正常启动等。

3.设备的运输进场。设备的运输进场要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合理组织实施,提前针对不同施工阶段设备的需求计划,制定好进场计划,及时保证需求的设备按时到达施工现场,以确保工程项目施工生产顺利进行。设备的运输进场务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3.1前期准备及首批设备进场。首批到场设备对项目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国际工程项目开工几个月后设备仍未进场,对整个项目工期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项目合同一旦签订,即可抓紧时间按设备配置计划进行设备采购,与此同时联系安排海运工作同步进行。由于设备发运前需要在工程所在国海关办理好设备进口免税批文并进行备案,才能保证设备到港后顺利清关,因此前期准备工作阶段需要项目部组织有一定经验的专门人员协调、参与设备的采购、运输、出口及清关的全过程,充分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及所耽误的时间并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一则确保首批设备按时进场,二则为以后设备的进场积累经验。

3.2选择合适诚信的货运代理。通常情况下从设备订货到发运,时间极为紧张,一旦确定设备供货时间,即可选择诚信可靠的货运代理商,签订货物运输代理合同,确定船期和集港时间。在选择货运代理商时,首选有过合作且信誉度较高的大型货运代理公司,要了解清楚该货运代理公司的优势是否在工程所在国的航线,是否有自己的报关部门,是否对海关和港口的各项流程非常熟悉,这些能力对设备的报关发运工作至关重要。

3.3货物的集港和发运。集港前要在设备或包装上做好唛头,唛头是在港口清点货物的主要依据,务必要牢固清晰,不易损坏,以便在货物与其它公司货物混杂时进行分辨清点。散货集港装船期间必须要安排专人到场进行查看,确保设备按时集港,确保货物没有漏装,确保设备在货船上的挷扎必须要安全牢固可靠,以免设备在海运途中出现不必要的损坏。开船后,要督促货运代理公司及时按照装箱单开具提单,提单上的货物名称、重量和体积要准确无误,设备的型号、发票和箱单名称、数量要认真填写,发货人和收货人一定要填写准确,以避免在清关过程中由于箱单、发票和提单不正确而造成清关延误。同时,明确要求货运代理公司每天向项目部提供船舶信息,以便项目部及时了解情况并在货物到港前办理好设备进口许可等文件,确保货物到港时及时清关。货物到港清关时,项目部要安排专人进行清点,避免货物遗失和损坏情况发生,并协助进行清关,加快清关速度。

4.设备的进场验收。设备运至工程项目现场后,项目部要立即组织人员对其进行验收,检查包装箱是否完好,唛头标记是否正确;检查设备外观有无碰伤、变形、机械损伤、油漆剥落、锈蚀等;检查附件、备品备件、专用工具、机具的数量是否与装箱单一致,并检查其完整性;检查装箱的文件、资料、图纸是否齐全。一旦发现货物损坏或丢失,马上通知货代和保险公司,由三方进行共同确认,同时做好证据收集及记录工作,确认无误后及时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

二、物资管理重点及实施

1.工程物资与设备配件计划的制定。

1.1工程物资计划的制定。首先要根据工程项目的设计图纸和施工组织设计,由技术部编制物资需用量计划,然后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制定物资采购计划,经主管领导审批后进行采购。制定工程物资采购计划,首先要确保物资的数量、型号规格完全正确,如若物资进场后再发现计划数量或规格型号有误时,将会造成重大的时间和资金损失,因为在国外订购的物资基本无法退货,即使能退成本也会很高,而重新采购耽误的时间对工期造成的损失更是不言而喻。其次要重点考虑的是提前期时间。由于国际工程物资的采购周期比较长,运距较远,而且在运输途中还存在不可抗力等意外风险,因此一定要留足富裕时间,提前做好计划,以保证材料能按时到达工地。

1.2设备配件计划的制定。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合理的配件储备不仅可以保证机械设备的故障及时得到修复,还可减少库存量节约资金。在制定设备配件计划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新购的进口设备,以常用消耗件为主,适当考虑易发故障部分;对于常用熟悉的设备,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设备数量,以易发故障维修配件为主,其它为辅;对于不熟习的设备,可根据厂家的推荐进行适量的储备。编制配件计划时,必须注明设备型号和序列号,配件则要依据配件目录图册注明零件号。(2)充分利用工程项目所在国当地的配件市场资源。一是对于在当地能够及时采购到或者有比较通畅的进货渠道并能及时采购到的配件,在编制配件计划时不予重点考虑,反之则要多储备一些。二是要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调整,特别是在一些落后的国家,制定配件计划时储备量要相对增加。(3)依据设备的品牌来制定。知名品牌的设备故障率低,配件易于采购,国产设备故障率相对较高,配件采购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对于国产设备制定配件计划时,要充分进行权衡。(4)要根据设备实际工作情况来制定。对于在施工中有重要地位的设备且工作强度比较大的设备,在制定计划时要重点考虑,即使占用资金,也要保证需用的配件种类和数量满足施工需求。

2.物资配件的采购运输。工程物资和设备配件采购计划制定后,务必要立即组织进行采购。采购工作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和“货币三家”的原则,保证按计划要求的质量、数量和时间要求,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质量合格工程物资和设备配件,工程物资的各项参数必须满足工程要求,必须附有材质证明或实验报告等相关文件资料。在采购及运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于本身价值不高但运输成本较高的工程物资,以在当地市场采购为主,若当地生产厂家不能满足要求则从周边国家进口,从周边国家采购时要考虑汇率及政局对供货的影响。对于一些只能在国内采购的大宗物资,要选择离发船港口近的大企业,以便降低陆路运输成本。

2.2工资物资和设备配件必须要包装良好,必须要满足多次装卸和海洋运输的要求,以保证在装卸运输过程中不被損坏。此外必须有牢固清晰的唛头,这样便于清点货物。单位体积小数量多的货物最好采用集装箱运输,可以避免货物在装运过程中损坏和丢失。

2.3工程物资和设备配件发出后要随时掌握船舶信息,到港后要及时进行清关,避免长期滞港而造成损坏或遗失。工程物资和设备配件到场后要及时进行开箱检验,检查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要求、有无损坏并做好记录和证据收集工作,便于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

2.4对于从境外订购的大批量工程物资,现场必须有足够的仓储位置,要做到标识准确清楚,以保证物资到达现场后能够妥善存放、避免因保管不善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项目完工后设备的管理

国际工程项目完工后,施工设备的管理在项目成本管理中显得更为重要,如若管理不善,将会影响项目的预期经营利润,甚至导致项目亏损。因此项目部要认真对待完工后的设备管理问题,将其做为项目后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安排专人进行负责。通常工程进入尾期阶段,即可着手安排设备处置计划。

1.首先是对设备进行清理登记,全面掌握设备现状;二是对机况良好或有修复价值的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修理,恢复设备的正常使用性能;三是对于损坏严重无法修复或修复成本过高的设备及时做报废处理。

2.如在工程项目所在国继续承揽工程项目,则要充分利用经过修复的设备,以节约施工成本;如在相邻国家承揽工程项目,经过调查了解运运输成本不高时,要及时办理完相关出口手续将设备运至后续项目继续使用。

3.如果在工程项目所在国家或附近其它国家短期内无后续工程,可在当地将设备出租或封存待用;如果长期没有后续工程,则对设备的去留要慎重对待,一是就地变卖,二是运输回国。

4.对于部分机况较好的设备,如果运回国内成本较为经济,原则上将其运回国内。如运回国内,设备在运回国内前,应了解工程所在国家的有关规定,进行政策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争取可以合法避免关税。

四、结语

总之,近几年国际工程设备物资的管理水平正在逐年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从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来积累经验,以期找到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管理方法,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设备物资管理,保证国际工程项目经营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

作者简介:李玉成(1974.01—)男,湖北长阳人。经济师。研究方向:国际工程管理。

作者:李玉成

第4篇:关键、重点设备使用维护管理办法

关键、重点设备系指确保本厂生产性质和要求,并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的设备,其划分依据见附表。重点设备由各生产厂确定并报设备处备案,关键设备由设备处确定。各生产厂要对关键、重点设备的使用和维护高度重视。为加强管理确保生产的需要,特制定管理办法如下:

一、严格执行定人、定机操作,未经允许不得动用设备。

二、各生产厂要选用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有实践经验的操作者,并保持长期的相对稳定。操作人员须经过培训和理论与实际的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工作。

三、操作人员遵守设备管理制度,做到“三好”、“四会”、“四项基本要求”、“五项纪律”和“润滑五定”。

四、操作人员认真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合理使用设备,严禁超负荷拼设备,不允许带病运转。

五、设备使用单位负责制定操作维护规程,并置于机床醒目位置。

六、认真执行三级保养制:

1、日常维护保养方面,要做到班前检查,加油保养试运转,才可以正常开车工作。班中设备发生故障及时报告修理组给以排除。工卡量具放置合理,坚决杜绝一切磕、拉、研、碰、误伤现象使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认真执行日常点检,工作内容(见附表)。

2、 在一级保养方面,以操作者为主、维修工指导对设备进行局部解体和检查,清洗所规定的部位,疏通油路,检查和更换油质,清洗或更换油毡线,调整各个配合间隙,设备累计运行五百个小时要进行一次。

13、 二级保养方面,以维修工为主,操作工配合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检查修理,除完成一级保养内容外还要更换或修复磨损件检查调修设备主要精度,全部润滑系统清洁,电气系统检查调整。累计运行二千五百个小时,要进行一次二级保养。通过二保要达到外观清洁,呈现本色油路畅通,油窗明亮,操作灵活运转正常,消除三漏恢复精度。

七、下班前十五分钟设备擦拭和保养工作职责

1、 设备所属工装及附件放置整齐,专用辅具应有专用柜架搁置,防止碰伤,接合面保持清洁并涂油防锈蚀。

2、 设备外观清洁。普通设备达到滑动面和设备表面无油污、无杂物,关键、重点设备除滑动面无油污及杂物外,还应擦拭和涂油,达到无黄袍、无油垢、无锈蚀,擦拭无死角;皮带罩、防护罩无灰屑;油箱、冷却箱清洁无杂物。

3、 电机、电器柜表面无灰尘,穿线的蛇皮管上无杂物。

4、 设备周边环境清扫干净,铁屑集中堆放,磨床产生的磨屑泥倒入厂区指定点。

5、 各生产厂工段长、班组长每天下班前督促检查本责任区内的设备擦拭和保养情况。各生产厂的负责人和设备员每周不少于一次对本单位的设备环境卫生进行检查,要有记录;设备员参加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厂组织联合检查。

6、 设备处将不定期抽查设备擦拭和保养情况,并进行通报,未按以上要求实施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八、认真执行交接班制度

1、 下班前,对设备进行擦拭、保养,设备周围物品要摆放整齐。关键设备必须把本班设备使用状态详细记载在交接班薄上。

2、 停车前,必须把各运行部件的手柄停放在安全位置,以免再开车时发生故障。

3、 接班时,认真详细检查设备状态,进行空车试运转,观察润滑状况,如因检查不认真,隐患未查出而造成事故,由接班人负责,交班者末做到日常维护保养要求,接班者有权拒绝接班,并逐级反映。

九、发生故障,关键设备四小时、重点设备八小时使用单位不能排除或无能力解决的必须及时报设备处协助解决。

十、发生事故,保护现场,立即上报设备处,组织相关人员认真进行现场分析,做到三不放过,生产厂设备员负责写出书面报告,对设备责任事故要进行严肃处理。

十一、润滑油料、擦拭和清洗材料,严格按说明书的规定使用。 十

二、各生产厂设备员每月25日前将设备使用状况报设备处,内容包括:关键、重点设备利用率、故障原因、是否存在隐患等;每季末报设备二级保养计划,半年交一次设备管理工作总结;年终推荐设备维护使用先进事迹。

十三、设备处负责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关键、重点设备维护使用进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设备事故调查处理。

十四、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十五、本办法由设备处负责解释。

附:各生产厂关键、重点设备明细表。

关键、重点设备的划分依据

日常点检工作内容

备注:操作者,将检查结果记录在交接班记录本上,不另建记录卡。

第5篇: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加强公司各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确保公司生产安全、稳定、正常有序的进行。

2.范围:公司的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为:XXXXXXXXX 3.职责

3.1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制度的贯彻实施。

3.2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的操作人员及其他单位的有关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制度。

3.3 管理人员对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实行领导干部联系点管理机制。 3.4本制度由公司安环部监督执行。 4.工作程序及要求

4.1管理人员对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管理

4.1.1安环部负责制定领导干部联系点管理机制,联系人对所负责的关键装置、重点部位负有安全监督与指导责任,具体内容如下: a) 厂级管理人员安全承包点实现安全生产;

b) 监督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c) 定期检查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d) 督促隐患整改;

e) 监督事故按“四不放过”原则的落实; f) 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4.1.2联系人至少每月到承包点进行一次安全活动,其活动形式包括参加基层班组安全活动、安全检查、督促整改事故隐患、安全工作指示等,保留活动记录。 4.2职能部门和使用部门对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的管理

4.2.1安环部建立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档案,注明联系人人,并建立安全检查记录。

4.2.2各职能部门对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定期、定点、定线进行监督或巡检。 4.2.3工艺、技术、设备、安全、仪表、电气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进行安全管理,要求如下:

(1)各项工艺操作指标符合操作规程、工艺卡片要求;

(2)各种动、静设备、设施、附件达到完好标准,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符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其安全附件应齐全好用,关键机组实行特护管理;

(3)仪表管理符合制度要求,严格执行仪表联锁管理规定;

(4)各类安全设施、消防设施安全、灵敏、完好,符合有关规程和规定的要求,消防通道畅通;

(5)电气设备应符合防爆、防触电的要求,各项安全措施应齐全、完好。

(6)制定相应的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安全检查表,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检查。 4.2.4各职能部门对关键装置及重点部门检查出的隐患,由各职能部门制定措施,确定整改责任部门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验证,检查记录及整改情况报安环部,由安环部进行考核。 4.3 各单位对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的管理

4.3.1确认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危险点,绘制出危险点分布图,明确安全责任人。

4.3.2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整改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4.4班组对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管理

4.4.1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持证上岗。 4.4.2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

4.4.3严格遵守工艺操作、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

4.4.4按巡回检查制度定期对安全设施、危险点进行安全检查。 4.4.5及时报告险情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4.4.6必须按规定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器具和消防设施。

4.4.7非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操作人员及相关的业务人员禁止进入。

4.4.8外单位人员要到关键装置、重点部位进行参观须经本公司领导批准方可。 4.4.9外来单位人员到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必须进行登记。 4.5应急预案及演练

安环部组织生产单位制定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进行一次演练,确保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操作、检修、仪表、电气等工作人员能够识别和及时处理各种不正常现象及事故。单位做好应急预案演练记录并进行修订。

第6篇: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管理

【一】填空

1、有创诊疗操作安全管理标准中

医疗废物按()实施。

2、新生儿室安全管理标准

病历质量按照()标准执行。

3、新生儿室有医护人员()守护。严格交接班制度,必须床旁交接。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情况。保暖热水袋温度不超过摄氏()。热水袋应加布套,勿贴近新生儿身体。新生儿每天沐浴,沐浴盆每日消毒一次。

4、内窥镜按安全管理标准消毒灭菌按照()和()等执行。

5、会诊讨论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急诊急危重病人会诊应在≤()分钟到达现场。 门诊、急诊留观不得超过()小时,住院病人()明确诊断或病情恶化者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会诊讨论,尽快明确诊断,制定相应诊治计划和方案。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讨论分析。

6、急危重病员质量安全管理标准

急危重病员抢救成功率≥()。

【二】大题

一、急危重病员质量安全管理标准

二、急危重病员质量安全管理措施

三、手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标准

四、手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措施

第7篇: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安全管理标准与措施

管好诊疗过程关键环节、重点部门的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院、科两级负责人务必引起高度注意,要强化监管,有效管控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制定此标准与措施系列,希认真贯彻执行。

一、急危重病员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急危重病员诊断抢救治疗措施和方案符合诊断抢救治疗原则:快速、协调、高效。

2、病历书写及时、准确、规范,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及本院制定的《病历评分标准与奖惩规定》严格执行。

3、会诊讨论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急危重病人会诊应在≤10分钟到达现场。

4、门诊、急诊留观不得超过48小时,住院病人3日未明确诊断或病情恶化者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会诊讨论,尽快明确诊断,制定相应诊治计划和方案。涉及3个专业以上会诊的执行《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疑难、死亡病例要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专题讨论。

5、紧急手术应在5分钟内开出术前医嘱,20分钟内做好必要的术前检查及相关准备。麻醉科在接到通知后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各项准备。急症抢救手术由医务科或业务副院长组织院内医师按手术分类与授权权限规定指派相应职称的骨科医师主刀,超出本院综合抢救能力或执业科目的,应一边做好成人生命指征支持,一边告知患者亲属需转院诊治(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尽可能为患者转诊转院提供支持与帮助。

6、急危重病员抢救成功率≥80%。

7、急救药品物品常备齐全,设备始终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8、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规定执行。

(二)措施:

1、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医生值班交接班制度。

2、为急危重病员的检查、入院、手术等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和流程,保证各种措施和方案的快速有效落实。

3、急危重病员的检查、转科、转院各部门要共享信息,通力配合,提前做好准备,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和护送,并准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4、组织医务人员的培训,全体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急危重病员的抢救治疗流程和技术操作标准。

5、在抢救的同时,逐级报告,必要时组织科间和全院会诊及抢救。

6、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具体到分钟)详细,用药处置要准确,对危急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7、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口头医嘱执行时,应加以复述。

8、及时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履行知情同意告知义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9、按时完成病历书写和记录。

10、加强质量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全面质量管理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的,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二、围手术期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手术室布局合理、流程规范,手术室器械、药品和设备必须满足手术麻醉需要。

2、手术对象选择准确,术前检查齐全,准备完善。

3、有术前小结,非急诊手术、疑难复杂手术、重大手术和新开张的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

4、择期手术应于手术前一日,急诊手术提前30分钟通知手术室,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必须按时做好准备和参加手术,急诊手术随叫随到。

5、麻醉医师必须进行术前术后访视,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填写麻醉访视单,制定麻醉方案。

6、手术部位必须进行标识,并严格查对。

7、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必须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8、手术全程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9、术前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手术同意书及相关医疗文书。

10、手术人员安排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及授权文件执行。

11、术后三天必须仔细观察病情,并做好病程记录。

12、消毒灭菌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13、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1、严格执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2、择期手术前,必须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可能明确诊断,按规定进行术前讨论。

3、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注意手术禁忌症及相对禁忌症以及患者体质情况的风险性、安全性评估。。

4、术前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手术同意书》及相关知情同意书等医疗文书。

5、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6、提前通知手术相关部门做好手术准备。

7、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范,仔细解剖,准确操作,保护组织。

8、麻醉师必须进行麻醉探视、术前讨论方案。做好麻醉准备、术中管理、术后管理和随访。

9、严格掌握拔管指征,尽可能不带管回病房。

10、严格遵守手术室工作制度,遵守无菌原则。

11、严格查对制定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严格手术器械管理,术前术后清点无误。

12、做好麻醉复苏和术后管理。

13、做好手术离体标本的病理送检工,并展示给病员及家属。

14、严格请示汇报,手术安排变动、术中发现异常、意外等均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科主任,或直接向医务科、业务副院长或院长汇报,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应对处置。

15、及时书写各种记录单,粘贴各种标签存放病历中。

16、麻醉师护送病员到病房,并做好交接工作。麻醉医师在24小时内作好随访记录,特殊情况随时随访。

17、主管(刀)医生及时下达术后医嘱,及时完成手术相关记录,向值班医生做好床旁交班。

18、病区护理根据医嘱和病情认真做好护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工作。

19、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全面质量管理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

三、有创诊疗操作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操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授权。

2、有创诊疗操作项目必须是必要的、可行的。

3、病员及家属、授权委托人知情同意。

4、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5、消毒灭菌、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控制相关规定执行。

(二)措施:

1、严禁无资质人员操作。

2、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签署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

3 疗文书。

3、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

4、认真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病员心理准备、物质器械、药品、人员等等。

5、及时完成相关操作记录。

6、操作完成后告知患者操作结果,交代注意事项并认真做好护理、观察和随访工作。

四、急诊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急诊急救人员相对固定,必须具有专业工作经历或经过重症医学科培训。人员由高年资临床经验丰富及技术水平较好的医师、护士担任,必须具有娴熟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

2、院前急救人员24小时待命,接到指令后5分内出车,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急救,待病情允许及时转送到指定或病员要求的医院治疗,做好与转诊医院的交接工作。院内急救在急诊科或病区抢救室(重症监护病房、ICU)内进行,人员资质、抢救设备、技术资料应准备到位,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3、急诊抢救药品准备器材齐全,设备(包括车辆)保证正常状态,能满足院内院前急救需要。

4、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当得到医疗救援报告时,要立即启动医院相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快速赶赴现场,实施急救。

(二)措施:

1、加强爱岗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救死扶伤”高尚的职业情操。加强首诊负责制、交接班等医疗核心制度的学习和落实。

2、医护人员包括救护车驾驶员定期举行急救技能培训和演练。

3、严密观察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认真执行急诊技术操作规程。

4、遇重大灾害事故、传染病疫情爆发和/或群体性突发事件,应在接到信息后10分钟内立即上报辖区应急办,主管领导应亲临现场指挥抢救。

5、加强与伤病员及家属的沟通,知晓急救的各种风险,及时签署转送、转诊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6、进入我院的急救病员按照医院急救病员“绿色通道”组织急救。

7、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全面质量管理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四、 输血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输血科(血库)功能、任务、科室设备、房屋设施与卫生学要求、人员配备、仪器设备、业务管理、业务技术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考核指标等符合要求。

2、应严格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3、输血科(血库)应选择靠近病区和手术室,具备畅通的交通和通讯设施。

4、具备为临床提供24小时供血服务的能力,满足临床需要。

5、具备血液储存,确保血液质量。

6、输血用器材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7、消毒灭菌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8、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1、落实《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严禁私自非法采供血。

2、制定临床输血管理规范。定期召开输血管理委员会会议,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输血知识培训。提高成份输血率,节约血资源,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3、建立质量监测、考核和信息反馈制度。

4、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

5、落实临床用血申请、登记制度,履行用血审批手续,执行输血前安全核查。

6、严格、准确掌握输血适应症,科学、合理用血。完善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疾病的登记、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和工作。

7、定期检查血液检测试剂原始凭据及使用记录。定期进行储血冰箱消毒、细菌培养。做好日常温湿度记录和设备维护工作。

8、定期检查血液出入库专用登记簿记录、核对、检查双签名是否符合要求。

9、严格执行输血会诊制度(一次用血、备血1600毫升以上需按规定会诊)及输血前告知制度。

10、根据临床用血量,上报临床用血计划,并做好临床用血统计及上报工作。保证最佳库存量,积极开展术中自血回输技术。

11、做好血袋回收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工作。

12、临床医师应做好输血后的效果评价工作。

13、输血科要牵头输血委员会做好季度内、半年和全院输血工作的评

5 价分析,医务科协助。

14、医务科要把输血病历列入重点质控,进行分析评价,发现问题,责令整改。

五、药物治疗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一)标准:

1、建立健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指导管理组织,完善职能。

2、药品供应满足临床需要。建立突发事件药品供应与药事管理应急机制。

3、药学部门布局合理,管理规范,能为患者提供安全、及时、人性化的服务。

4、制定抗菌药物、激素类、肿瘤化疗药物、肠外营养等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用于指导合理用药,确保全院用药安全。

5、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管理制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6、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7、健全临床用药的管理和安全性评价制度。

(二)措施:

1、贯彻落实《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

2、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各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制定、落实药事质量管理规范、考核办法并持续改进。

3、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药师制。临床药师数量合理,负责临床药物遴选、处方审核等。

4、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合理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开展药物安全性监测,特别是对用药失误、滥用药物的监测。指导医师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耐药菌株特别是多从耐药菌株的监测,协助临床做好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为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积极推广个体化给药方案。禁止非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药学技术工作。

5、加强对特殊管理药品的管理,包括毒性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药品购置、使用与安全保管。剧、毒、麻药做到五专(专人、专柜、专(双)锁、专处方、专册登记)。

6、严格审查供应商资质,坚持正规渠道购药,从药品招标中标企业按招标结果购进,保证药品质量。有验收记录制度。进药厂家必须提供五证(生产(经营)许可证、产品合格证、营业执照、企业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和销售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并盖鲜章);药品必须有批准文号、注册商标、生存日期、有效期。

7、药事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并有会议记录和具体的会议纪要。

8、定期印发《药事质量简报》,指导全院合理、安全用药,对全院药事质量管理进行评估分析,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实施持续改进。

2018年9月29日 修订

第8篇:中国石化关键装置要害(重点)部位安全管理规定

中国石化集团中原石油勘探局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

中油局安全〔2011〕106号

文 件 关于转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压力容器

管理规定的通知

油田所属各单位:

现将《中国石化压力容器管理规定》(中国石化生〔2011〕162号)转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

—1—

主题词:工业 设备 管理 通知

抄送:油田领导,机关处(部)室。

中原石油勘探局局长办公室 2011年3月28日印发

第9篇: 医疗质量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岗位安全管理标准与措施

各临床医技科室:

为保证和持续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使医疗质量管理逐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医疗安全,制定本标准与措施:

一、手术系列科室

(一)标准

1、 诊断治疗符合“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

2、 病人住院诊断准确率、治愈率符合医疗规定标准,并合理用药(住院药品费用≤35%)。

3、 住院时间符合有关规定时限,如平均住院日≤14天,择期手术术前住院日≤3天等。

4、 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

5、 病历质量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规范执行

6、 甲级病历≥95%,无丙级病历。

7、 消毒灭菌按照“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二)措施

1、 严格执行“临床技术诊疗操作规范和流程”。

2、 积极行术前检查,选择最佳、最快,最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3、 严格执行医院择期手术管理制度,时限3天内,疑难危重病员及时会诊讨论,报告相关部门和院领导。

4、 加强医患沟通,充分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将病情诊断、特殊贵重仪器检查、特殊治疗、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等详细情况告知患者或家属,并让其同意、签字;

5、 按标准书写病历,及时、规范,字迹清楚,内容完整,科主任最后审查签字;

6、 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二、非手术系列科室

(一)、标准:

1、诊断治疗符合“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

2、住院病人确诊时限、诊断准确率、治愈率、好转率、无效及死亡率均应符合医疗规定标准;

3、尽力缩短诊治时间,做到诊治及时;

4、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95%以上;

5、病历及相关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病历甲级率≥95%,无丙级病历。

(二)措施:

6、严格执行“临床技术诊疗操作规范和流程”。

7、严格执行“三级”检诊和查房制度及时诊治:入院即完成首次病程记录;24小时内完成病历及一般辅助检查;48小时内完成三级医师查房记录;3日内确诊(以上执行中特殊情况除外)。绝不允许拖延诊治时间;

8、保证诊治质量:严格按照医疗诊治程序,合理检查、及时诊断,根据病情合理用药,力求提高诊断准确率、治愈率、好转率,降低无效率和死亡率;

9、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满意度:认真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患者人格权、知情同意权、选择权、隐私权,让病人对诊治情况、特殊检查治疗、费用标准详细了解,让其同意、签字为准;

10、病历书写及时,表述准确,内容齐全,书写工整,不断提高甲级病历率;

11、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三、医技系统

(一)标准:

1、技术操作和诊断治疗符合“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

2、相关辅助科室所出的报告真实可靠、无误,对临床具有较为确切的参考价值;

3、各种报告单书写清楚,字迹工整,主次分明,规范;

4、相关辅助检查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出具报告,急诊随到随查;

5、热情服务,耐心解释;病人对辅助检查满意度达到95%以上。

6、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1、 严格执行“临床技术诊疗操作规范和流程”。

2、 报告单要有复核人签字(只有一人的辅助科室除外);

3、 杜绝无资质人员出报告单;;

4、 认真查对受检者,要求部位、标本等,做到按临床送检要求无误后进行检查;

5、 杜绝进行非医学性别检查。

6、 服务热情,解释耐心,协助搬动、挽扶病人,动作轻柔,尽可能提供便民服务措施,不断提高患者对医技科室辅助检查的满意度;

7、 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关键环节、重点部门和重要岗位

一、急危重病员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

㈠标准:

(1) 急危重病员诊断抢救治疗措施和方案符合诊断抢救治疗原则,快速、高效。 (2) 病历书写及时、准确、规范,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山西省住院、门诊、急诊病历质量评分标准》执行。

(3) 会诊讨论按照相关制度执行,急诊急危重病人会诊应在≤10分钟到达现场。 (4) 门诊、急诊留观不得超过72小时,住院病人3日未明确诊断或病情恶化者必须组织相关专业会诊讨论,尽快明确诊断,制定相应诊治计划和方案。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讨论分析。

(5) 紧急手术应在5分钟内开出术前医嘱,20分钟内做好必要的术前检查及相关准备,麻醉科在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前往病人所在地点(病房、急诊科、放射科、B超室等地)检查病人并随病人进入手术室,麻醉手术科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各项准备。急症抢救手术

(6) 急危重病员抢救成功率≥80%。

(7) 急救药品物品齐全,设备处于正常状态。

(8) 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㈡措施:

(1) 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首诊负责制,严格交接班。 (2) 为急危重病员的检查、入院、手术等开辟“绿色通道”,简化手续和流程,保证各种措施和方案的有效落实。

(3) 急危重病员的检查、转科、转院各部门要通力配合,提前做好准备,必须有医护人员陪同和护送,并准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4) 参加医务人员的培训,人人熟练掌握急危重病员的抢救治疗程序和技术操作标准。

(5) 在抢救的同时,逐级报告,必要时组织科间和全院会诊及抢救。

(6) 严密观察病情,记录要及时详细,用药处置要准确,对危急病人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 (7) 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

(8) 及时与病人家属及单位联系,随时将病情进行通报,重要诊治措施、监护计划、有创检查应征得本人、家属或委托人同意,并签署医疗同意书。

(9) 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和记录。 (10) 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二、手术、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

(一) 标准:

(1) 术前检查齐全,准备完善。

(2) 术前小结,大型手术、复杂手术、危重病员、新开展手术有术前讨论,制定有较详细的手术方案。

(3) 择期手术应予手术前一日,急诊手术提前30分钟通知麻醉手术科,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必须按时做好准备和参加手术,急诊手术随叫随到。

(4) 麻醉师术前必须查看病员,制定麻醉方案。 (5) 病历书写按照《病历书写规范》标准执行。

(6) 术前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手术同意书及相关医疗文书。 (7) 手术人员安排按照《手术分级管理》标准执行。

(8) 消毒灭菌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9) 手术室布局合理、流程规范,手术室器械、药品和设备必须满足手术麻醉需要。 (10) 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 措施:

(1) 严格执行手术和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2) 择期手术前,必须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可能明确诊断,按规定进行术前讨论。 (3) 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纠正手术禁忌症相对禁忌症。

(4) 术前履行告知义务,并签署好规定的手术同意书及相关医疗文书。 (5) 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6)

(7) 严格执行手术操作规范,仔细解剖,准确操作,爱护组织。

(8) 麻醉师必须进行麻醉探视、术前讨论案。做好麻醉准备、术中管理、术后管理和随访。严格掌握拔管指征,不得随意带管回病房。

(9) 严格遵守手术室工作制度,遵守无菌原则。 (10) 严格手术器械管理,术前术后清点无误。 (11) 严格查对制定。

(12) 严格请示汇报制定手术安排的变动、术中发现异常、 “意外”等均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科主任,必要时应立即向医务处、业务副院长或院长汇报。

(13) 及时书写认真填写各种录单,粘贴各种标签存放病历中。 (14) 标本必须病检,必要时展示给病员及家属。

(15) 麻师、术者、护士共同护送病员到病房,并做好交接工作。麻醉医师在24小时内作好随访记录,特殊情况时及时、多次随访。

(16) 主管(刀)医生及时下达术后医嘱,及时完成手术相关记录,向值班医生做好床旁交班。

(17) 病区护理根据医嘱和病情认真做好护理、治疗和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工作。 (18) 急诊科、门诊换药室、科室治疗室除开展简单的清创缝合、紧急止血和外科换药手术外,不允许开展其他手术

(19) 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三、有创诊疗操作安全管理标准和措施 (一) 标准:

(1) 操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应资格。

(2) 有创诊疗操作项目必须是必要的、可行的。 (3) 病员及家属同意。

(4) 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5) 消毒灭菌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6) 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 措施:

(1) 严禁无资质人员操作。

(2) 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签署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3)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诊疗操作规范和常规。

(4) 认真做好操作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如:病员心理准备、物质器械、药品、人员等等。

(5) 及时完成相关操作记录。

(6) 操作完成后及时告知操作结果交代注意事项并认真做好护理、观察和随访工作。

四、急救急诊安全管理标准

(一) 标准:

⑴、 急诊急救人员相对固定(75%),具有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具有一定临床经验及技术水平的医师、护士,必须具有较高的急救意识和急救综合能力。

⑵、 院前急救人员24小时待命,接到指令后5分内出车,迅速到达现场开展急救,待病情允许及时转送到指定或病员要求的医院治疗,做好与转诊医院交接工作。

⑶、 急诊抢救药品准备器材齐全,设备(包括车辆)保证正常状态,能满足院内院前急救需要。

⑷、 病历质量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山西省住院、门诊、急诊病历质量评分标准》执行。

⑸、 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医院相应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 措施:

⑴、 加强爱岗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救死扶伤”高尚的职业情操。加强首诊负责制、岗位责任制、交接班重点等医疗核心制度的学习和落实。

⑵、 医护人员包括救护车驾驶员定期举行急救演练和培训。

⑶、 严密观察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认真执行急诊技术操作规程。 ⑷、 遇重大抢救,应立即上报,主管领导应亲临现场指挥抢救。

⑸、 加强与病员及家属的沟通,知晓急救的各种风险,及时签署转送、转诊同意书和其他相关医疗文书。

⑹、 进入我院的急救病员按照医院急救病员“绿色通道”组织急救 ⑺、 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五、新生儿室安全管理标准

(一) 标准:

⑴、 新生儿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良好。 ⑵、 新生儿室应备有必要的抢救药品和器械,随时保持效期和完好。 ⑶、 工作人员无传染病者。非新生儿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新生儿室谢绝参观、探视。 ⑷、 病历质量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山西省住院、门诊、急诊病历质量评分标准》执行。 ⑸、 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 措施: ⑴、 室内每日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 ⑵、 新生儿室有医护人员24小时守护。严格交接班制度,必须床旁交接。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情况。保暖热水袋温度不超过摄氏49度。热水袋应加布套,勿贴近新生儿身体。新生儿每天沐浴,沐浴盆每日消毒一次。在面盆专用。

⑶、 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应戴帽子、口罩,穿好隔离衣,更换专用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应洗净手。

⑷、 新生儿室内的器械、物品均应固定专用。 ⑸、 新生儿室的面巾,产妇清洗乳头的棉棒,奶瓶、奶头、奶罩,新生儿的衣服、尿布必须经过消毒才可应用。新生儿出院后床位要进行消毒。新生儿患传染病或有感染可疑时,应当予以隔离。

⑹、 新生儿的手圈、床及包被外面,均需标明母亲姓名、新生儿性别以便识别。 ⑺、 新生儿应逐日称量体重,按要求接种预防疫苗。 ⑻、 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通报新生儿现状和观察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和相关医疗文书。

⑼、 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六、婴儿(小儿)病房安全管理标准

(一)、标准:

⑴、 婴儿(小儿)病房应保持清洁、整齐、温馨、安全和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通风良好。

⑵、 婴儿(小儿)病房工作人员无传染病和流行病。 ⑶、 婴儿(小儿)住院应有亲人陪伴,嘱咐家长守护好孩子。 ⑷、 病历质量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山西省住院、门诊、急诊病历质量评分标准》执行。

⑸、 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⑴、 室内每日通风换气或空气消毒。 ⑵、 医务人员接触婴儿(小儿)前后洗净手。 ⑶、 患儿用品由家长自带专用,加强健康宣传和喂养指导。 ⑷、 患儿为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应当予以隔离。 ⑸、 严格执行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病房巡视制度和病案书写制度。 ⑹、 无陪病房或无陪伴患儿,必须有医护人员专人守护,登记家长的可靠快速的联系方式,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加以询问和登记。

⑺、 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七、内窥镜安全管理标准

(一)、标准:

⑴、 诊疗操作按照相关内窥镜技术操作规范和流程执行。 ⑵、 检查室必须配备必要的抢救药品和设备。 ⑶、 消毒灭菌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执行。 ⑷、 检查报告及时、描述准确、结论科学,有活体组织病理检查者以病理报告为准。 ⑸、 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⑴、 操作医师必须了解相关病史,把握检查的适应症、(相对)禁忌症,检查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准备(如心理、胃肠道等等),应争取先做肝功能、HBV、HCV标记物检查,异常者,应严格消毒隔离。特殊情况下未作以上检查的,应视作异常者处理。

⑵、 HbsAg、HCV阳性病人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用过内窥镜应先消毒—再清洗—灭菌。每天工作结束后,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酶洗、冲洗槽、台面及地面等应进行擦洗消毒。弯盘、咬口等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每周监测使用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每月进行卫生学监测,并记录。

⑶、 对发现异常组织必须进行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 ⑷、 对个别高危病员必须进行此检查,应在临床科室做好充分的现场抢救准备,征得病员及家属同意并报有关部门和领导后进行。

⑸、 检查前必须履行告知义务,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和相关医疗文书。 ⑹、 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八、产房安全管理标准

(一)、标准:

⑴、 产房应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良好。 ⑵、 产房应备有必要的抢救药品和器械,随时保持效期和完好。 ⑶、 产房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 ⑷、 工作人员无传染病者。非新生儿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谢绝参观、探视。 ⑸、 产妇在产后一般留观1-2小时,无特殊情况才可送回病房。 ⑹、 出生后的新生儿须作全身检查,测体重,验留脚印、系手圈、滴眼药等,然后送母婴室。

⑺、 病历质量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山西省住院、门诊、急诊病历质量评分标准》执行。

⑻、 工作人员进入产房时,必须穿专用衣、裤、鞋,戴好工作帽、口罩,接生和手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⑼、 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⑴、 值班人员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⑵、 产房应备齐产程中所需要物,药品和急救设备,固定位置,专人保管,定期检查、维修,及时补充和更换。

⑶、 应热情接待产妇,严密测血压、听胎心、观察产程。产妇在待产和分娩过程中应及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⑷、 产房应保持清洁,定期做好清洁工作、消毒工作和细菌培养。可疑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分娩时应采取隔离措施,产后及时消毒处理,分娩结束后,及时整理用物、产床、被服,行常规清洁消毒,各种物品归还原位。每周大清扫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各种消毒物品每周定期灭菌一 次,各种消毒液按规定更换。

⑸、 接生后,接生人员应及时、准确地填写产程、临产、新生儿和出生证等记录。 ⑹、 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让产妇和亲人知晓相关情况,指标新生儿标识卡。 ⑺、 产房应有浸泡手消毒液,保持浓度,定期更换。 ⑻、 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九、ICU安全管理标

(一)、标准:

⑴、 ICU应配备较齐全的抢救药品、器械和设备,随时保持完好状态。 ⑵、 ICU床位?张、人员配备:医生:?人,护理?人。 ⑶、 执行ICU按照《ICU转入病人制度》、《ICU转出病人制度》。 ⑷、 执行《ICU交接班制度》、《ICU医生值班制度》,24小时专人值班监护。 ⑸、 执行《医务人员进入ICU的管理制度》、《ICU探视制度》。 ⑹、 病历书写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执行。 ⑺、 消毒灭菌消毒隔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执行。 ⑻、 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二)、措施:

⑴、 严格执行《ICU工作常规》。

⑵、 ICU医生全权负责医疗工作,专科医生参与,ICU医生分管病人,分工不分家,认真履行职责,随时掌握病情及变化,及时会诊和讨论,及时处理病情变化。

⑶、 及时与病员及家属加强沟通,通报病情及治疗计划等。 ⑷、 严格交接班,班班交接、床头交接。。

⑸、 非本科及相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进入工作人员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必要时戴口罩。

⑹、 患者的家属需留下电话号码,以便必要时及时取得联系,患者家属探视时间:下午:3:30—4:00晚上:8:00—8:30。

⑺、 保持仪器、设备完好,建立贵重仪器使用登记卡和交接制度,熟练掌握仪器、设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用后要整理完毕放回原处,关掉电源。

⑻、 加强质量控制、检查和考核,、纳入每月综合质量考核,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出现医疗纠纷,经调查确有过错按照医院相关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

十、实验室安全风险管理

1、 贯彻落实《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各种检验制度。

2、 临床检验实验室集中设置,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实验室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控,保证质量。

3、 临床检验实验室布局与流程应当安全、合理,并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要求。

4、 临床检验项目满足临床需要,并能提供24小时急诊检验服务。

5、 落实全面质量管理与改进制度,按照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参加室间质评。没有质控的临床检验项目或科研项目,不得以创收为目的,不得向临床出具检验报告。

6、 室内质控:开展项目均有室内质量保证措施,室内质控项目每天有质控记录,质控图齐全,质控分析按月小结,有改进措施。有差错事故登记本,如实登记,并有整改措施。

7、 室间质控:积极参加部、省两级临检质控中心组织的生化、细菌、血液、免疫项目室间评价活动,并要求四项全部达标。

8、 临床及临床实验室报告项目必须开展室内质控,有具体措施及记录。

9、 试剂购进渠道正规,无三无产品(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营业执照),无过期失效试剂。质控品需按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执行。

10、开展项目结果正确,无明显误差及漏检。检验报告及时、准确、规范,可长期保存,报告单有专人审核。

11、不断加强对放射性试剂、易燃易爆和剧毒物(药)品、污物、废弃标本的管理。

12、 检验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符合要求,结果有信息反馈,急诊和重要标本采集时间需记录。

13、 遵守检验项目和检测仪器操作规程,定期校准检测系统,并及时淘汰经检定不合格的设备与试剂。

14、努力提高患者、医师与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服务满意度。

上一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心得下一篇:学生就读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