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素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键要素(共6篇)

关键要素 篇1

一、文本多样性———平等对话的核心

自然界必须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它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语言文字———语文, 也和自然、社会发展规律一样需要多样性, 特别是文本的多样性, 它是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首先提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 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 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 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1]文本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必然具有多样性, 只有保持文本的多样性, 语文教学才有可能符合课程标准理念。“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文本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语文课程要求文本必须多样性,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必须依赖文本的多样性。因此, 保持文本的多样性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 也是落实课程标准理念的根本保证。

教学中忽视文本多样性的表现主要是忽略文体特点和随意改变文本结构。前者问题已经有所改观, 后者则愈演愈烈, 因为以教学创新的名义解构、随意重组文本名正言顺, 所以在教学中比比皆是。问题根源在于不尊重作者的思想, 不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 教师片面以完成教学要求、迎合学生兴趣为理由, 肢解文本, 随意取舍, 教学内容统一化、单一化, 语言文字运用学习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写, 日积月累,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成了重复叠加。

1.尊重作者, 读懂文本

“本文篇幅较长, 写信、回忆、叙述三块内容穿插进行。如果按照常规的‘顺序教学’, 必然显得思路混乱, 情感割裂。于是我们决定整合成‘揣摩语言, 体会悲惨遭遇’和‘训练朗读信的内容’两个板块。”是一名师教学《凡卡》的设计理念, 以所谓的教学目的为借口重组文本。重组文本已经成为时下力求“翻新”教学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泛滥成灾。学生通过这样的整合教学是否能够掌握阅读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自主阅读中呢。如果“必然显得思路混乱, 情感割裂”文本本身就不具备阅读的价值, 更不用说有入选教材的资格。所以我们在忙着打破文本的语言结构时, 先尊重作者, 读懂文本。

文本《凡卡》篇章结构根据表达需要, 并非随意, 插叙有其独特的作用。凡卡写信、回忆正是由于“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带我离开这儿吧, 要不, 我就要死了!……”的境地, 无法承受只能以此为解脱, 即精神解脱———长时间处心积虑写一封寄不到目的地的信, 一封就是能够送达也是无效的信———如梦呓, 似白日梦;以苦为乐的想象只能自我慰藉。这些本来是成人的解脱方式, 没想到9岁的凡卡竟然也能借助于它寻求解脱, 让读者不能不惊奇。因为“我没爹没娘, 只有您一个亲人了。”连狗也成为一种寄托。他的诉说没有听众, 没有呼和, 连嗯一声也没有。但他自我满足, 感情四溢。如果对比鲁迅的《祝福》祥林嫂“去庙里捐了门槛”的迷信———也是白日梦, 就不难理解了。后一文本还以“模样周正、健壮耐劳的祥林嫂”“被迫改嫁, 强力反抗的祥林嫂”“家破人亡, 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失魂落魄, 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活又不能, 死也不敢的祥林嫂”“惨死雪地, 横遭辱骂的祥林嫂”作精心的完整的“解说”, 她周围还有“应付”她的人, 让读者慢慢同情, 让人逐渐愤怒。相比之下, 《凡卡》一文却没有留给读者充足体味情感的空间, 而是让读者在阅读之后思考、回味, 由读者自身产生真实的体验, 调动读者积极参与故事情节, 发展生成更丰富的体验。《祝福》其实由文本在说教感化读者, 它感染作者的因素单一。《凡卡》能够达成不一般的阅读效果, 就是依赖写信、回忆、叙述之间的巧妙穿插。回忆成为凡卡唯一的、最美好的寄托, 写信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他在做梦;可是, 读者很清楚、很清醒, 但是读者也不能说破这个梦, 也不忍心把凡卡从梦境中叫醒。阅读体验已经不单单是阅读文本语言直接产生的, 更多的是读者参与文本对话表现而产生的个性化感受。优秀的作品总是尽力让读者在文本中找到恰当的位置, 发挥自己的煽情作用, 使作品更丰富、更感人。

契诃夫是短篇小说艺术大师。“他的优秀短篇小说代表作《凡卡》, 既没有复杂多变的情节, 也没有光彩照人的文学形象。以独特的角度、精湛的技巧, 向世人展现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在描写凡卡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时, 契诃夫更加小心谨慎地让凡卡自己在信中说明, 而不添一丝一毫的评语感叹。”写信是“用事实说话的手法”使其具有巨大的艺术震撼力。“整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的表现特点吗?多数人做不到, 教师既不是编剧, 也不是编辑。经过所谓整合的文本、经过梳理折腾的文本往往还不如“山寨版”“盗版”了。

当教师满足于学生在自己的“操纵”下展示了片刻的“精彩”时, 是否思考他们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是否吸取了文化精华, 成为学习的主宰?那么是不是教学就必须按部就班呢?谁也不否认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出发点。入选教材文本的特性首要的是多样性, 才能实现学习的丰富性, 而不是学习经过教师“咀嚼”的东西。“整合”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学的开始;“整合”是学生阅读的结果, 而不是教师的给予。

2.理解编者, 理性教学

教有法教无定法, 课堂教学属于教师个性化活动, 随意些就演变成感性教学。把文本的本色抛弃, 自由发挥, 也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编者煞费苦心, 从师资培训、教师用书、教材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说明, 但是教师还是会疏漏。无形中也使文本变样, 难于保持它的多样性。

平时教师课后交流通常表露出对教材编排的不满, 把它作为教学失败的原因之一, 编者往往也有话说, 但是发行后的教材不可能也不必朝令夕改, 所以教师应当理解编者的意图, 善于将意图最大化, 却不可随意变动。有的教师对“活”用教材情有独钟, 还自鸣得意。例如《慈母情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 文质兼美, 情节、语言都能打动人, 教学可以挖掘的因素很多, 把它改为精读课文教学会有许多出彩的地方。也有不少名师把它上得非常精细, 效果很好, 他们也鼓励大家学习。不单这样的略读课文大家想改, 其他不少课文也如此炮制, 不少专家在公开支持这一做法, 都能自圆其说。教材编者意图是“略读课文的教学, 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 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 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 只要抓住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 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 教师要更加放手, 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 自己把课文读懂。”《慈母情深》情感动人, 语言感人, 不仅适合教学, 而且适合学生自读, 是略读的优秀材料, 许多精彩的地方学生能够自读自悟, 较难的稍加指点便能领悟。作为略读课文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它更注重过程与方法。同时略读课文也是学生课外阅读必要、必须的准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 更能保持文本的原貌, 学生品到语言运用的原味, 是保持文本多样性的途径之一。小学阅读教学与中学最大的不同是过细, 认为学生什么都不懂, 害怕学生不会, 更害怕考不好, 所以阅读教学的特色是精细。中学多是粗放型的, 特别是高中语文。这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是矛盾的, 根据学生智力发展, 思维特点, 小学生表现出来的阅读特征是不求甚解, 过细过密并不利于阅读能力培养, 倒是应该借鉴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反之, 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水平较高, 倒可以学习得更加深入细致。

教师擅自将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教学有悖于编者意图, 影响文本的多样性;同理, 将精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教学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本学期在第一个班级上《落花生》 (精读课文) 时, 感觉语言浅显, 内涵简单, 就当作略读课文教学, 教学目标不难实现。但是仔细考量一番发现文本并不那么简单, 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可分为基本、一般、较好、很好几个层次, 这次课堂教学只是基本实现教学目标。后来在第二个班级上课就调整了思路, “老老实实”按照精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为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议花生是文本重要内容, 父亲说的话是关键———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它来源于父亲说的前一句“所以你们要像花生, 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而父亲的总结来自大家的看法———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 谁都可以买来吃, 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 有一样最可贵……”它们都和开头相关联。文本开头“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 你们那么爱吃花生, 就开辟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 买种, 翻地, 播种, 浇水, 没过几个月, 居然收获了。”教学时通常作为引子, 不难理解, 也不用花时间, 顶多体会一下“居然”的用法。其实花生引起大家的关注主要就是这一点。“空地”“荒着”“开辟”都说明花生的生命力, “居然”强调了花生对大家的影响力。花生的内在品质就不单单是味美价廉, 而是自由地生长在荒地, 不用肥料———不求索取只图回报。读者再次阅读感悟大家对花生的赞美就丰富多了, 实在多了, 而不至于像有的专家指出的“花生品格片面, 作者思想局限。”前后联系也就不难感悟到文本语言的凝聚力, 散发出语言的魅力。简单的文本能够表现出如此内涵, 足以看出作家的语言功底。学生没想到平淡的开头竟然蕴涵着深刻的内容, 以及和文章中心互相彰显的作用, 探究语言文字运用兴趣正浓, 作者的语言风格才逐步显现, 学生透过平淡读出深奇, 文本的个性正是通过教学得于发挥, 从而保证文本的多样性。

文本语言总有关键处和一般处, 师生教与学都容易忽视后者。其实文本语言总是在整体中体现关键, 通过一般处突出关键, 语言外显的这个特性为语言凝聚力, 它内隐的特征是语言组织。当学生认识到这一语言点, 他们的学习已上了一个台阶, 这不能不说是通过教学保持文本多样性的一个收获。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展开对话的前提是平等, 教师首先要理解教科书编者的意图, 读懂文本,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话。编者意图以《教师用书》教材导读、课后练习等明确告之, 教师只要注意就不会偏离。而文本, 每个教师的解读都有所不同, 允许差异化解读, 但是必须以作者创作思想为基点, 尽量保留文本的原始价值, 最终才能保持文本的多样性, 为教学、为学生阅读提供丰富的素材, 展开有意义的对话。那么, 最后也就不难作出结论: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必须以保持文本的多样性为前提, 教学中保持文本的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文本多样性是展开有效对话的核心。

二、平等———对话的关键

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理念是平等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具体论述如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论述中的做法都是为“平等对话”服务的, 然而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却并非易事。许多课堂教学能够体现教师主导地位, 却无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根源是对话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原本就是不平等的, 双方对话的对象是文本, 师生理解存在一定距离, 学生总是处在劣势, 主体也就名存实亡。最主要的是由于师生知识能力及话语权的不平等, 造成了教学“平等对话”常常变味, 乃至缺失, 使之成为假命题。语文教学的平等对话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了解的过程是教师引导的过程, 被引导者也就成为配角。其实了解过程也就是学习过程, 一样需要“平等对话”, 这是教学上的难题, 要化解它, 需要教师以学情为出发点精心设计组织, 起码要让学生感受到对话过程和教师是平等的, 激发出应有的学习热情。

1.对话分层次才能平等

如果说小学课文多数是记叙文, 教学组织、设计考虑的因素比较复杂, 那么古诗教学的层次就比较分明, 教师容易从中找出教学规律。学生学习古诗很难一步到位, 需要分层次, 逐步到位,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最后才能够和文本深入对话。例如, 教学《泊船瓜洲》 (人教版第九册) , 学生初读只能理解文字意思, 师生的平等对话只能在理解诗意的层面上进行。教师如果按照自己的水平想当然地把思想感情同步教授给学生, 就容易出现对话不平等, 多数学生无法和教师对话, 只能洗耳恭听, 教与学难于互动。在此层面的对话, 只能围绕古诗的读悟展开, 通过图文对照、地理概念、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的内容, 减少疑难问题。这样师生的对话目标明确, 学生思维集中, 比较开放, 教师偶尔的优势不会影响整体环节对话的平等, 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主体的价值, 学习主人的感觉。反之, 如果教师在这个环节表现出比学生学识丰富, 教态高高在上, 形成师生话语权的极大反差, 对话就不能深入, 更不用说平等对话。学生认为自己主动学习逊色于被动学习 (只听不说) , 发言毫无意义, 只要听老师讲就可以了, 对话自然消失。课堂教学, 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有时好心会办坏事。长期的不平等对话, 养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 只掌握知识但不能形成能力。不同的教学层次, 教师展示的能力是不同的, 形式是配合学生, 实质是引导学生。在众多的阅读教学中, 采用板块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对话层次混乱造成的对话不平等, 有助于普通教师组织好教学, 提高师生平等对话的实效。

2.对话主体为整体才能平等

当然, 教师在形式上无论如何降低自己的话语权, 还是有很多学生个体无法和教师平等对话, 所以平等对话是针对师生双边关系而言, 而非局部的学生个体与教师的对话。显而易见,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学时作为教学的一方与另一方的教师展开对话是有可能平等的, 但是学生个体却无法做到, 特别是初学习的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班级集体学习的深化, 合作的目的就是组织一定数量的个体成为一个学习的整体, 争取达到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基本要求, 利于平等对话的开展。同样是学习《泊船瓜洲》, 在了解古诗背景环节, 一个学生的准备不可能比教师丰富, 对话时无论教师怎样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个体只能处于劣势, 无法和教师展开有效对话, 只能是问题简单化、知识肤浅化。因为学习是靠知识和能力说话的, 对话必须围绕一个双方熟悉的话题, 处在同一个层次展开, 而不能靠教师降低要求来实现。如果把一个班级的学生、一个合作小组的学生看做一个学习的整体, 作为对话的一方;教师成为对话的另一边, 学生整体的对话质量一定不会比教师差, 也使得对话有序深入发展。整体概念的对话形式不但在师生双边有效进行, 更能够在分组合作学习时得以发挥作用, 教师常常加入比较薄弱的小组, 达到小组之间的话语权的平衡, 实现对话的深入。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不能以点看面, 拔高个体学生对话要求。

3.平等对话的内容应是生成的

教师作为一个一般的组织者, 通常是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 不管学生感不感兴趣, 学生从一开始就被动了。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组织者, 应当自然生成教学对话的内容, 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需要这样的学习内容。例如, 学习《泊船瓜洲》, 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的巧妙, 教师往往直接要学生说说“绿”字的作用, 或者用相关的课后思考题切入这个学习任务。学生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 多是乱说一通, 有的干脆从参考书上找出答案。学生理解诗句内容的过程并不会在意“绿”字的特别,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是非常自然容易的解释, 没有什么可多说的, 课后思考题仿佛是多余的。从词面上看, “绿”并没有什么特别, 教师直接让学生感悟它的巧妙显得突兀, 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入手解说, 根本无法对话, 只能听老师细说———“绿”字是吹绿的意思, 是使动用法, 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 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其实, 这只不过是个传说, 何况早有“春风何时至, 又绿湖上出” (《题农父庐舍》丘为, 天宝进士) 的诗句, 作为一个“少年好读书, 记忆力强, 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作者不会闻所未闻, 见所未见的。小学生无法像专家一样考究思量, 只要理解吹绿便可, 并且学生也不难理解, 因为春风吹绿了大地具有儿童语言的特点, 直白、拟化。要理解古诗语言的精妙, 往往要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学生才有能力参与对话。古诗的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直接强烈表达了作者的思家之情。但是从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体会, 学生不禁发问:才离家不久既然如此想念, 为什么不直接返回?因为只有“一水间”“数重山”。此时, 学生搜集的古诗资料才逐一派上用场。作者通过“何时还”表明了公务在身, 责任在肩 (充分意识到变法的艰难) , 体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此刻再来体会“绿”字的巧妙才是恰到好处。“春风又绿江南岸”展现了春风和煦、绿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情景, 心情舒畅, 和下一句形成情景的强烈对比, 第三句春风、阳光、明快, 第四句月光、迷蒙。这一切离不开“绿”字, 换成其他诸如“到”“过”“入”“满”的词语都无法展示作者眼中的春天生命力, 作者对事业的韧心。古诗学习到位不单是理解意思, 还有情感领悟。至此, “绿”字还原了古诗的真实———本诗从字面上看, 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 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 也是在炼意, 这才符合诗的情境。从情感入手, 有效生成对话内容, 让学生成为话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为学生搭建恰当的对话平台, 促进对话平等。

4.平等对话关键在于个性阅读

有了前面三个前提, 平等对话能够展开, 但是高效的平等对话还在于课堂教学是否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不具备个性化阅读意识, 只听教师所言, 只信书本所写, 忽视自己的见解, 也没有实际意义, 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诸如多数学生笃信教师对“绿”字的解释, 而教师又是跟随资料的解答, 并没有个体阅读的价值体现, 只是高一点层次的照本宣科。教师死读便死教, 学生死读便死板, 再平等的对话也没有生命。教学《泊船瓜洲》展开第一层次对话, 不是“绿”意, 而是“间”的读音, 由于学生初读还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 而读准“间”看似简单, 学生兴趣容易展开。学生手头有不同的辅导书, “间”的读音竟然有出入, 教参上的读音也不能完美解答诗意, 两种读音表示不同的诗意, 学生可以找到自认为正确读音的依据, 深入诗意寻找。找到理由的学生非常自信, 勇于和同学辩论, 和老师争论, 还尽可能从字、句子、整首诗找到足够多的为“正确”读音服务的论据。对话从“音”的层次进入到“意”的层次, 直至“情理”的深层。这样一个看似平常和同学对话的过程, 和教师对话的过程, 其实就是深入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 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就无法在师生之间, 生生之间展开高效的平等对话。如果有了这个铺垫, 感悟“绿”字的过程就一定如教师、编者所愿。短小的古诗尚且如此, 散文的对话更不成问题。

平等对话不是平淡对话, 更不是无效对话。平等对话需要激情, 需要见解。“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是教学的要旨。

摘要:“对话”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展开有效对话关键是平等。“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只有“尊重”教科书编者、文本, 才能展开平等对话,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对话,平等,文本

参考文献

未来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 篇2

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言:“全球化正在让世界变得扁平,软件和网络已经将全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全球经济互动环境中,中国已经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价值链。

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必须在所从事的行业领域中构建核心专长,具备全球化的战略与管理思想;其管理运营效率、产品服务品质,以及企业整体价值链能力可以与世界顶尖企业抗衡,有能力在海内外市场与国际领先企业在产业链上展开竞争与合作,连接世界级管理,成为世界级企业。

连接起世界级的管理,中国企业需要跨过一些什么样的阶段?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管理水平?要推动一些什么样的变革?IT技术又在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针对这样一些问题,用友软件公司与INFOX Consulting公司进行了联合调查,此次参与调查的企业包含154家国有企业、238家民营企业和90家三资企业。其中48.1%的企业年收入超过10亿元,25.5%的企业年收入在30亿元以上。被调查者涉及电信、金融、制造、流通、交通、贸易、能源和建筑等8个行业的231位CEO、139位CFO和112位CIO。

中国企业的管理差距

调研发现: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已经展开,国家间的经济较量已经展现在整个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中;而企业间的较量则已经演变为企业全程价值链的竞争。在上述产业与竞争变革的同时,中国企业将面临战略、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在包括:技术、管理、品牌、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等竞争要素方面,管理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参与未来全球竞争的“短板”。

另外,参与本次调查的482家企业中有超过75%的管理层认为:管理变革与提升是成就中国企业“世界级”的关键要素。同时在管理运营方面,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运营效率与执行力、创新能力与速度等方面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参见图表1)。

商业变革的最佳途径

针对以上差距,中国企业必须通过创造后发优势,在企业战略、商业模式、产品技术、品牌等各方面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从单一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到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国企业的商业变革已经全面展开。

而未来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则是企业的环境适应性、持续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对信息和知识的掌控能力。企业商业变革同时在战略、管理运营,以及市场等层面全面展开,而获得企业持续性战略的成功,最重要的手段将是IT与企业战略及业务的高度融合。本次调查中,这一观点得到了85%以上CEO的认同。而当被问及这些变革与创新途径在企业实践过程中被考虑的优先排序状况时,大多数受访者将“管理运营”放在了首位(参见图表2)。基于管理创新,可以有效实施企业战略、提升组织执行力,实现商业模式变革、提高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最终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IT技术的战略价值

显然,管理变革与创新已经作为中国企业走向卓越的主要手段,那么什么是实现企业管理运营的变革和创新手段呢?调查显示:90%以上的管理者都认为信息技术对企业实施战略、实现商业模式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企业提升管理运营能力至关重要。

另有78%的CEO认为:IT对于企业获取开放世界环境中的商业信息和知识产生重大影响,并为企业在产品技术、管理运营创新方面带来收益。

IT对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优势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包括:增强企业环境适应性、提升管理运营效率、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执行、商业模式变革、企业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以及市场与客户洞察(参见图表3)。对上述战略优势给予肯定回答的CEO超过85%。

通过IT技术,可以凝聚企业长期以来积累的先进经验和知识,释放经营团队的智慧以及最佳管理实践。

尽管近年来中国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整体企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按照国际通用的计算方法,中国信息化程度只有25.9%;而欧美发达国家均已达到60%以上,在IT成熟度和运营效率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

面对全球化竞争,企业在追求世界级的发展过程中,决策管理层需要高效的战略流程。在核心理念上,传统的战略流程与信息技术驱动型企业的战略流程有着明显的差距(参见图表4)。

一般传统企业的战略选择、实施和退出均处于被动地位;而信息技术则帮助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有客观的认识,对管理的转变有合理的预期,将战略重点转移到探索新的未知领域。比如:对新兴市场机会、竞争策略、运营效率等方面保持弹性和创新。

因此,将企业IT系统融入其战略至关重要。IT技术必须在与企业战略与业务发展的全方位融合中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信息系统与企业战略及价值链紧密的融合,不仅为企业战略提供决策依据和决策工具,更将为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运作、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等组织战略提供强大支持。

餐饮连锁经营关键成功要素 篇3

因此,必须搭建坚实的管理平台,摒弃人治,一方面培养熟悉企业管理运作的人才,另一方面实行自我管理,使企业的管理体系具有可模拟性。结合餐饮业现状,我想只要打造内部控制、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管理四大模块,就能基本形成完善的管理平台,而这个平台建成后将处处体现着服务质量体系的精神。

品牌:打造形象 缔造豪宅门匾

如今的企业家正在接受一种新的观点:品牌是决定市场商战胜负的关键因素,品牌是企业的无价资产。我们也看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相当多的企业以一掷千金的姿态在广告战重拳出击,最终成了强弩之末而欲动乏力,这些品牌可能名噪一时,但很难维持长久的领导地位。

强大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同时也可使企业更好地把握战略性发展的机会,甚至在特定的情况下,品牌就意味着企业,可口可乐公司推广部副总裁曾说:“假如可口可乐的资产毁于一旦,拥有„可口可乐‟名字的人能够随便走入一家银行,轻易得到一笔贷款,而后重建一切”。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许多企业经营者都希望拥有强有力的品牌,都在努力塑造着成功的品牌。尤其在餐饮业更是如此,为了创造知名品牌,他们不仅需要雄心壮志,更需要从观念上对自己进行更新,从全新的视角看待品牌,并以一种更为专业的姿态投身到建立品牌的事业中来。要创立强大品牌,其工作绝不仅仅是树立较高的目标。这个道理很简单,如同只有少数的企业经理人成为总裁,少数的政府人员成为政界要人一样,市场上能建立强大品牌的公司也寥寥无几。但话又说回来,有些公司虽然没能创造强大的品牌,却在建设品牌的过程中采取了审慎而睿智的投资方式,同样将企业带入了阳光地带,许多不是最好的东西却依然是很好的东西。

因此在树立品牌这项投资上必须十分谨慎,营销史上已经有太多的公司在品牌树立的投资上失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了解什么是品牌,更不用说了解什么是强大的品牌了。因而整合营销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懂得:单靠广告或服务某种单一的行销手段是无法树立品牌的。另外企业长远目标的合适与否也是企业建立品牌的一个可能存在的陷阱,由于制定长远目标(这些长远目标往往需要强大的投资支持)的范围可以无限制,许多企业家们不计实力地妄想,他们在投资于建立强大的品牌前,根本不顾及是否有财力,如何去做,花多少钱去做。因此,对于实力一般的企业,集中精力把一个品牌做好就够了。

我想强调三条原则。第一,创品牌是一个谨慎的过程,包括在恰当的时候做恰当的投资;第二,应做怎样的投资,何时做这样的投资,需要有切实可行的计划;第三,品牌的建立需要强大的营销力量,这里所说的强大的营销力量包括健康的营销组织、合适的营销计划及与之相匹配的营销宣传。在每一个成功的例子里,几乎所有公司都拥有相当厉害的营销力量:对顾客需求的深刻洞察;设计产品或服务以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广告富有创意。如果没有对诸如上述要点的充分认识,如果没有一个策略性的树立品牌的心理准备,要使品牌在市场中与众不同是相当困难的。

对于企业要想拥有一般公司所没有的强大的品牌,它们必须有:与众不同的产品,持之以恒的品质,以及与企业和产品相匹配的媒介宣传,而更重要的则是它们所具有的十分清晰的个性。许多品牌纯粹功能性地将产品和消费者联系起来。它们由于持久及时的供货和可靠的服务而显得有价值。但强大的品牌却能使顾客对其所演绎的个性充满激情。

如果把企业比作病人的话,策划人肯定当仁不让地自诩为医生。作为策划公司,我们深知没有一种策略或经营方式能包打天下,我们更愿意平心静气的站到企业的立场上来,与企业建立一种良性的战略伙伴关系。策划是个服务业,不可孤芳自赏固有的运作方式,而应去适应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企业。西北餐饮企业作为济南市优秀的餐饮企业之一,也肯定强调有效的营销策略,强调一种承诺。这样的话,我们的合作将建立在一个务实的基础之上。我们也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实现我们的品牌战略。

文化:形成概念 培养亲和理由

企业文化既包括对外的文化诉求,也包括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的建设。我们这里只以对外的文化诉求为例,在企业运营中,内部文化的形成同样非常重要。

商机出自静观,出自一定距离的冷眼旁观。公正地说,酒店业发展到今天,其管理方式已经进步为严整精密的科学。正因为是一门科学,所以有它易于演练的地方。从这一角度看,各家酒店的武功套路大同小异。然而,创意是一门艺术,只有通过创意策划洗礼过的商业活动,才会异彩纷呈,方可以说是具备了“独门暗器”。所以现在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经营创意的策划。而在一个企业里,众多的创意需要围绕一个总纲进行。这总纲可以说是武家的密传心法,是商海中的航图,是企业的市场文化定位。一旦确定便要确立它在经营中的指导地位,也应该是酒店经营的战略机密。酒店的公关活动都应围绕它进行,否则即便有层出不穷的新颖创意,也会淹没在相互制造的干扰杂波中!在市场文化定位指导下的公关创意活动,让模仿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见到纷繁的创意活动,而无从知晓创意背后定位的精髓。仿我皮毛,其耐我何!但是,这并不是说企业定位是关在深闺中的孤芳自赏,应该要主动出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公关手段,尽可能使大众心目中的企业形象与预期的一致!

五星级酒店的高档次的服务,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怎样在这共性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优势,各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方案。

对员工素质,也是要求他们有文化感,祟尚儒雅端庄的风度。从文化角度讲,具备连锁能力的餐饮企业的员工应该是有文化品位的员工。员工的文化常识培训,可以纳入饭店整体文化建设规划之中。更进一步,职工在文化层次上可以分为三个等级:其一为初级,掌握最基本的常识,要求员工都要有一些基础的历史和文化常识,与自己位定的饮食相关的文化知识,酒店可以自编一些此类小册子,作为员工的必读教材。其二为中级,有一定深度的知识,必须具备看过几本有关专著方能达到的水平。其三为高级,在某些领域有一定造诣,内部“博士”,酒店在各个服务部门培养一批文化素养很高的业务骨干,他们不但有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具备顶尖的本行业知识和高超的操作能力。如:A.茶博士,精通各种关于茶的博物知识,中国各地各流派的茶艺,日本的茶道,欧美的茶文化等等。实际演练,绝对正宗。B.酒博士,精通古今中外各种酒的知识,民俗酒文化如酒令酒俗等。C.导游博士。D.民俗博士等等。如此调动员工的学习热情,亦可以显示饭店的品位。等级并不是终身的,定期考试,定期达标测验,三次不合格者降级。对达标者要给予相应的荣誉,尤其中高级,除增加薪金外,还要大力张扬之,使之有强烈的荣誉感。对中高级(尤其是高级)的评定,可以外请专家组团,使之在学术上能站住脚。这也能体现西北餐饮的品位。由此,可以分解出许多的服务细则。

中国以“饮食文化”著称于世,作为“文化酒店”,这方面当然不能弱于他人,不但要让客人吃好,而且要让他们吃出文化品位来。最切近的办法是,所有的菜名都经过“文化”的过滤,最好能靠上某一主题。如四喜丸子可称“三元及第”或“连中三元”。另如,喜报三元,一甲一名,一路连科,九世同居,九羊启泰,白头富贵,鲤跃龙门,都可以套用到相应的菜名上。重要菜每菜一笺,精美印制,上有菜之来典,简单制法。餐者每人一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人以搜集西北菜笺为乐事,或者我们策划类似的活动。

刻意追求文化,自然会衍生出自己的文化——能够物化的文化。

经营:设计模式 制造克隆标板

如果我们把企业成长需要的而由企业外部环境完成的那一部分准备工作称为前置准备,把企业自己承担的工作部分称为后置准备,那么企业超速成长即是让企业成长的准备时间最短化。因为每个企业成长周期内的成长目标是既定的,那么实现企业周期性超速成长,也就是让周期内企业成长的准备时间达到最短。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利用高水平的前置准备要素,提高环境准备水平。其做法如下:

一、引进前置准备水平高的现存作业成果,替代企业内部自行作业项目,如购进技术、专利和收购企业及企业之间各种业务合作等。

二、利用前置准备水平高的作业组织及其服务,替代企业内部作业,如将部分的生产、销售、策划等职能性作业,委托给效率更高的其它企业承办。

三、选择与吸纳前置准备水平高的要素如人才、技术、设备、经营地点等,替代企业原有低水平的要素与充实计划需要的空缺部分。

经过企业的努力,形成特许经营连锁体系,建立《特许经营管理手册》、《经营理念识别手册》和《视觉识别手册》。建立与连锁经营开发管理相适应的开发程序、管理办法和相应的组织系统;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食品厂(中央加工厨房)、培训中心等,形成连锁经营服务的后勤保障系统。采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两线运营的工作思路,就是说在资本的使用上有形资产投资与无形资本使用分开运作,有形投资获得股权并以其股权享受分红,承担风险;作为无形资产使用者---各企业(无论是全资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特许企业)一律向商标所有者缴纳特许经营权使用费。根据这一思路,与所有直营企业和所有合资或特许企业签订《特许经营权使用协议》,从而确立运用品牌这个无形资产。

亲子沟通的关键要素是什么 篇4

这些自我状况,包括你的自我价值、你从小成长的环境、你的婚姻状况、你的理想、你的欲求,特别是你即时的情绪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等等。如果把一个人的“自我状态”比作一只“坛子”,那么,你的“坛子”里装的是什么,会影响你的和你的孩子、你和你的家人沟通。尤其要留意,当你的情绪不好,或身体疲惫时,你会无意放大孩子的过错。所以,随时注意清理自己的“坛子”里的东西,丢弃破碎物,是促成亲子之间,家人之间良好沟通的前提。

二、家庭中成年人之间的沟通状况,尤其是夫妻之间的沟通状况会影响与孩子的沟通。

一般而言,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模式”来自于你们家庭沟通模式的潜移默化影响。无声沟通行动远比有声的沟通语言更有效。如果你教育孩子要尊敬父母(或母亲),那么丈夫(或妻子)在你心中的分量有多重,父亲(或母亲)在孩子的心目中分量也有多重!

三、父母怎样认知、解释孩子的行为表现会影响父母也孩子的沟通。

父母务必把孩子真正放在这个年龄群体的背景上去认知他的行为表现。你不要与邻家的孩子过分攀比,因为即使同一年龄的孩子,发展的个别差异也是很大的。另外,同一个孩子,本身各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一个6岁的男孩,他的智力可能已达到7岁,而个性成熟却不到5岁。或许,他会是一个聪明的淘气包,但这仍属正常范围。重要的是指导孩子从他自己的起点,按照他自己的速度发展。任何拔苗助长的企图都只能适得其反。“攀比”不可,还因为“攀比”的结果往往使家长首先产生挫折、焦虑,从而使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沟能”过程中,不能保持平和的心境,而“气不打一处来”。结果必然陷入破坏性的沟通!

注意事项

现代服装设计之关键要素 篇5

关键词:情感化,流行性,创新性弊端造型,结构,工艺

服装设计是服装构思及完成的一种行为, 是服装整体的策划过程。它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 具有多种要素。广大群众所喜爱、符合市场需求的服装是以服装设计师精心设计、策划为前提的。作为服装设计师要想获得好的作品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就以下几方面简单讨论一下:

一、服装设计的精神追求——实现情感化设计

情感, 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必要部分, 它影响着人们如何感知、如何行为和如何思维。尤其是在当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前提下, 情感越来越成为服装产品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砝码。它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力和对服装设计的重要性日益被设计师们所认识、所运用、所追求。“情感化没计”就是“全面注重美观和情感因素的设计”它是以人性化的理念从事产品设计, 努力将人们的情感要素植入到设计之中, 使设计作品与人之间具有很好的亲和力, 并形成稳固的情感纽带, 在满足人们对产品普通实用性需求的基础上, 又满足了人们情感上的深层次需求。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服装的基本造型要素包括:造型要素、款式要素、面料要素、色彩要素、图案要素、搭配要素、风格要素等, 都各自会在服装表现中呈现出不同的情感特征。如:柔软宽垮的休闲服装给人惬意、舒适的情感体验, 合体挺括的职业装给人严肃、庄重的感受、皮草领饰的羊绒大衣给人温暖奢华的感受, 粉红色给人稚嫩、柔软的感觉, 绛紫色给人高贵、冷艳的感觉。

二、服装设计的时效特征——准确把握设计的流行性

服装设计中最为灵魂的部分。就是要求创意结合当前的时尚来进行创新设计,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心里需求。所以及时地把握流行信息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服装流行信息的收集不能仅仅局限于服装领域, 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服装产品的流行要素逐一提取出来, 然后再用其它方面如:发型、饮食、家具、住房、汽车, 一直到小说、音乐、电影、电视, 的相关信息去分析和理解。只有从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事物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的层面上去审视流行, 才能找到流行的根源和实质, 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流行。服装流行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造型要素服装所具有的立体形象, 款式要素服装具体的组合形式, 面料、辅料、要素, 色彩要素。

三、服装设计的价值取向——牢抓服装设计的市场化

服装设计是艺术与市场消费学结合的学科, 有了市场作为导向。服装的设计才会有方向。思维才会明确。一个成功的设计, 如何在市场化过程中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和运营。是摆在每一个服装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设计师每拿出一份创意设计。都要拿市场化的标准衡量它。其实服装的设计到了一定的高度。彼此之间很难分出高低的。但在市场化这过程很快就知道谁好谁坏。也可以说任何一种创意设计应该围绕市场进行策划。设计稿要想市场化, 社会化, 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要懂得市场营销要了解消费者心理。所以作为设计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去研究市场, 研究品牌定位, 参与构筑合理的品牌文化。

四、服装设计的物质基础——突出材料的重要性

材料在服装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实现服装的最终媒介, 它是设计师手中强有力的工具和语言。材料本身的性能特点, 具有无穷的魅力, 熟悉并了解它会给设计师一定的导向, 它从侧面启发着设计师的思维与创作, 同时, 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服装设计的形式与结果。对于设计师来说, 充分地了解和利用材料的性能, 发掘材料的潜能和表现力, 尊重材料, 体现材料的个性并使之与服装的形式相和谐, 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在设计中材料的创新运用体现一个设计师的灵魂, 作为现代服装设计师材质的使用不再停留于各种天然纤维织物上, 化纤织物、塑料、橡胶上, 应多方位全面的诠释材料:可凭借全新的观念, 利用手中先进的设备与工艺, 更大限度地改变着材料的外观, 使许多材料能重放异彩;可以用全新的材料进行设计;亦可突破传统的审美运用解构主义手法, 打乱常规, 挖掘延伸材料潜质, 产生一种独特的氛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新问世的新型面料和常用面料的更新换代方面的信息。

五、服装设计的技术支撑——夯实服装结构与工艺

服装结构与工艺是体现服装整体造型的必要手段, 与款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完整的设计作品需要设计师对服装构成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控和把握, 因而, 设计师的全部精力不会只放在服装款式的创新上, 一般当设计款式定位后, 很大一部分精力会放在细节的设计上、服装版型及工艺的设计上。从服装结构创新去构思, 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服装的板型;另一方面是指结构方式的创新。从服装工艺效果去构思, 也就是要采用最合理、最恰当、最新颖的工艺手段, 使服装的制作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服装工艺不仅有许多较为完善的方法和技术, 同时也处在不断地更新的阶段。它对于服装内涵的表现、服装档次的提高和服装外观的修饰等方面, 都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服装设计师只有熟悉服装结构与工艺中的各种技术, 在设计服装时才能有更多的创作元素, 设计的服装也更具市场竞争力。因此设计师应不断地去拓展自己的创意空间, 寻求更多的灵感来源, 以更新充实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

综上所述, 现代服装设计创意空间是无限的, 但作为一个设计师一定要把握关键要素: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 突出自我的创新特色、关注作品的款式、色彩、材质、配饰之间的完美搭配;体现社会的审美潮流、设计合理、独特的板型, 搭配良好、恰当的工艺, 才能真正设计出成功的服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帅敏、沈雷:《服装设计中功能和情感平衡的方法》, 《纺织学报》, 2006年第07期。

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分析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视频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06-02

一、翻转课堂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一)翻转课堂的产生和发展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学生在课前先通过教学视频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完成作业、互动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识的消化吸收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最早开始于美国的高校教学。自1996年起,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莫林·拉赫和格伦·普拉特就在经济学入门这一课程中开始尝试根据不同主题制作教学视频,学生被要求在课前观看视频资料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则围绕疑问开展讨论,教师给予针对性的讲解。2000年,莫林·拉赫和格伦·普拉特在论文《颠倒的课堂:建立包容性学习环境的途径》中向世人介绍了这种模式及取得的成绩。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为了方便缺课的学生在家补课,尝试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文稿并配以实时讲解,然后将视频资料上传到网络供学生学习观看。在看到这种方式确有成效后,两位教师逐渐以教学视频取代课堂讲授,课堂时间则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让翻转课堂为中国教育界所熟知的则是“可汗学院”,可汗学院是由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目前机构通过网络提供教学视频,内容分为数学、科学、金融经济、人文等几大类,是一个可以进行自我学习的互动式教育系统。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1.教师与学生角色发生转换

传统的学习过程包括传授知识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还包括学习的流程和师生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决定授课的内容、方式和进度,而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决定学习的进度和关注点,而教师更多的是起到引导和辅导的作用。

2.视频短小精悍

可汗学院提供的视频长度大多在15分钟以内,最短的甚至只有1分多钟,每段视频针对一个概念或知识点,课程直接切入主题,也便于学生查找。简短的视频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3.成本低,视频制作较为简单

制作教学视频所需要用到的硬件设备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一台安装有录屏软件的电脑、麦克风、摄像头和数位板即可。翻转课堂具有网络传送的便捷与视频重复利用成本低的优点,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进一步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分享到优质、免费的教育资源。

二、对翻转课堂认识上的误区

(一)翻转课堂就是视频制作

很多人一提到翻转课堂,都认为关键在于视频的制作,目前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教改培训中,重点也是传授录屏软件的使用和制作技巧。实际上,视频只是传授知识的方式之一,富有成效的互动学习,这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翻转课堂就是在线教育

翻转课堂不是在线教育的代名词。过去在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而在翻转课堂中,在线学习只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更为重要的知识内化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最终还是要回到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就第一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

(三)翻转课堂就是学生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并不是学生在孤立地学习,仅仅相反,翻转课堂更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及学生之间的协作。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应当考虑如何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疑惑和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教师通过布置项目,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协作,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四)翻转课堂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

诚然,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更灵活,能让学生发挥更大的自主性,学习效果也更为显著,但翻转课堂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科,例如有些内容是需要教师集中系统讲授的,采用翻转课堂可能会割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哪些学科或者知识点更适合采用“翻转课堂”的确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三、开展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

(一)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1.合理选取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点。目前国内不少学校都在轰轰烈烈地推行翻转课堂,然而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发现并非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翻转”,在同一门课程里,也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非要采用翻转课堂才有效率。教师首先应当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全面分析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难点、热点、疑点、重点,考虑通过视频教学是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需要教师先行系统讲授的内容,或是一些非重点内容,仍然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2.精心制作教学视频。目前在翻转课堂中使用得较多的是微视频,所谓微视频,是指时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可通过个人电脑、摄像头、DV、手机等视频终端摄录及播放的视频短片。

从视频的形式上看,怎样在10多分钟过程中牢牢抓住学生眼球,需要教师在录制视频时充分考虑视频的视觉效果,灵活采用画面、声音等多种表现手法,此外,字幕的配合也很重要,字幕是画面、声音的延伸和补充,能够弥补授课者口音的缺陷,更清晰准确地传达视频的信息。

从视频内容的实质上看,教师需要把握的是视频应当有益于学生在课前进行探究式学习,视频应当是那些足以引发学生兴趣、讨论、质疑的材料,如果视频只是单纯的录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实质上还是没有打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只不过将听课的地点由课堂移到了课外,终究是回到传统教学的老路上了。

3.扩展学习资料的准备。除了传授知识所需用到的教学视频,教师还应当着手建立扩展资料库,为学生提供可以扩展学习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其他开放学习平台提供的视频、文字阅读资料、习题库等。扩展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内容的背景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同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

首先,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应当确保学生已经观看了教学视频,并完成单元检测,即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性的测试题目,以便于学生自己及教师发现问题,了解实际学习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任务设计推动学生间进行互助交流,对于一些自控能力较差,或是自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学习小组可以起到监督和带动的作用,帮助学生打破在课外学习的孤立感,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整理,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应放在课堂上集中讨论解决,对于个别学习相对滞后,或是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可以在课前单独给予指导。

(三)课堂活动的组织

目前在国内提及翻转课堂,大部分人都是集中在如何制作教学视频上,但实际上比视频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活动的组织。在课堂时间里,教师需要与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交流和探讨,解决学生的疑问,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解决学生疑问,层层引导。学生完成了前一阶段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直入主题,就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惑集中给予解答,此外,教师也应关注个别思维更加活跃,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可以做为一条主线,引导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

2.交流协作,加深内化。由于教学视频可能只涉及基本的知识讲解,因此在知识深化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及学习能力将学生分组,通过布置任务完成知识的深化和内化,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和批判,同时也提升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学生分组学习时,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当中,对出现的问题给予点评,及时纠正偏离方向的讨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如前所述,课前的教学视频只针对重难点,对于其它一般性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放在课堂上完成讲授,避免知识的割裂。

(四)对硬件设施的要求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条件,互联网上一些免费的学习平台,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学。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应当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便捷和有趣,而不是分散学生注意力,甚至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

(五)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应当有教学改革创新精神。翻转课堂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的思维是否开阔。推行翻转课堂不能盲从跟风,实际上,翻转课堂与我们多年来所倡导的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一致的,即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其它教学模式一样,翻转课堂只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关键还是需要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否则,也不过是给传统教学披上一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外衣而已。

2.教师要有较高的教育信息化素养。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仅限于制作PPT课件,要开展翻转课堂,教师至少需要熟悉一两款录屏软件的使用,能熟练操作音、视频录制设备,掌握网络信息发布技术。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将教师从传统的课堂讲授中解放出来,为教师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当立足目前的课堂教学实情,反思存在的问题,把握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性要素,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

[2]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 中国远程教育,2013(10)

【作者简介】荣远兰(1979- ),女,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上一篇:政协提案--食品安全下一篇:不服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救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