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生命线观后感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看生命线观后感

从“有机”看艺术的“生命形式”

摘 要:《情感与形式》一书中有118处提及“有机”,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诗学等多个方面,“有机”一词贯穿全书。把握好“有机”这一概念,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苏珊·朗格的美学思想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和方法。在朗格看来,“生命形式”和“有机形式”有着必然的联系,生命形式论就是有机形式论的一种,经自由变化之后最终变成了生命形式论。

关键词:有机;艺术;生命形式;苏珊·朗格

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繁荣,涌现出众多美学学派。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新型学科也进入了美学研究的领域,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格局当中,人们对美也开始从不同的视角和方法来探索。20世纪是美学发展的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苏珊·朗格的《情感与形式》就是其中的一朵迎春花,不仅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等各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还对诸多西方美学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文中多次提起的“有机”一词,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更和艺术生命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有机形式”历史渊源

关于“有机论”,最早可以追朔到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把其他学科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应用到文艺理论中,其中就有生物学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19世纪生物科学和浪漫主义不断发展,这促使专家学者们开始把目光转向生物有机论思想和文学艺术的结合,为有机论美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契机。一般认为,德国超验主义哲学是浪漫主义有机论的哲学基础。这里不得不提及康德和谢林,两人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谈到文艺有机形式这一观点。谢林认为,艺术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绝对统一;康德认为有机物和机械物的根本区别是所有的有机物从产生到死亡的过程是先验决定的。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柯尔律治认为诗与有机物一样,是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感情、一般概念与特殊意象对立统一的有机实体。在他看来,有机体是可以自己吸收、调整、消化、平衡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达到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中列举了著名德国理论家奥·威·施莱格尔提出的一个观点:有机的形式是固有的,是由内向外将自己展开,各种艺术形式如同在自然领域中,所有真正的形式都是有机形式,可以说是直接提出了“有机形式”这一概念。卡西尔在《人论》中引用了歌德的一个例证:“而这种独特的艺术正是唯一的真正艺术,当它出于内在的,单一的,个别的,独立的情感,对一切异于它的东西全然不管,甚至不知。而向周围的事物起作用时,那么这种艺术不管是粗鄙的、蛮性的,抑是文明的感性的产物,它都是完整的、活的。”[1]在卡西尔看来,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活动都是符号的一种特殊运用。他把语言、艺术、宗教和科学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个方面,各个方面都是发展运动、不断整合的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有机生命。

二、苏珊·朗格的“有机形式”

朗格的美学观点受到卡西尔极大的影响,正如她在1953年伦敦版的《情感与形式》结束时写道:“正是卡西尔——虽然他本人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美学家——在其广博的、没有偏见的对符号形式的研究中,开凿出这座建筑的拱心石。至于我,则将这块拱心石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以连接并支撑我们迄今所曾建造的工程。”[2]朗格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在卡西尔建立的美学王国中充当一个“搬运工”的角色,她对要搬运的东西充满了热爱,才能把它们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卡西尔对她的影响深远且长久,在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中,“有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朗格作为他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它。在艺术这一领域,朗格认为:“形象、轮廓、节奏、色彩、运动等都比未经抽象后的自然物包含了更多的内容与意味,作为有机整体的艺术形象就成为一种情感符号。”[2]译者前言19所谓艺术形象,必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局部之和大于整体的时候,这个艺术形象就是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艺术形象。

(一)“有机”与音樂

朗格在第七章和第八章集中探讨了音乐,她把音乐看成是时间的意象,其基本的幻像又是虚幻的时间。朗格在第八章说道:“各种乐曲——调性的、非调性的、声乐的、器乐的、甚至单纯打击乐的随便哪一种——其本质都是有机运动的表象,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幻象。”[2]145-146节奏的连续性是生命有机体延续的基础,基本节奏是音乐作品的指令形式之一。音乐的主题、节奏、乐思等各个方面都属于部分有机,将其融合到一部音乐作品之中,构成的音乐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音乐与诗的关系中,朗格把那些优美的拉丁文诗歌比喻成音乐的节奏里面的和弦,就好像是充满了多声部音乐般的旋律形式,支持了语调的音节,被其非音乐的、有机的特性连成歌词与句子,使音调在更为有机的连续中彼此连贯起来。

(二)“有机”与美术

朗格认为我们生存的生活空间和艺术的“空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空间。绘画组织的空间不是由视觉和触觉组成的,它是一种虚幻的空间,就像镜子的“里面”。这种虚幻的空间是各种造型艺术的基本幻像。“发展波因凱尔的理论,我们就能在构造感觉空间的本能过程和雕塑家通过有机削减法来确定作品轮廓的精神活动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似的理论……通过他的形式有机体,他创造了一个作为宇宙符号的‘有限空间’。”[2]108这就解释了当我们触碰石头或木头,发现它与雕塑的有机外表完全不同的时候,不但不感到失望,反而増加了我们对可塑形式的欣赏。雕塑凝聚着拟人化的幻想,这些幻像增加了作品的抽象能力。但触知一个外形,我们必须不受手的干扰,审视它对空间影响的范围,其中的内在关系就称为“能动的”或“有机的”。这种有机关系组成了实物与想象之间的载体,并通过空间展现出它最大的生命力。

(三)“有机”与戏剧

朗格认为戏剧行为的完整性就是有机,即有机形式。在戏剧中重要的戏剧形式是喜剧和悲剧节奏。戏剧如同有机体,拥有生命形式。“在艺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不在于人物和情境来自何处,而在于剧作家赋予它们的那种‘可感知的生命’所具有的节奏,也就是:最根本的喜剧情感。它是有机体的统一,成长与自我保护的有感知能力的部分。”[2]405“戏剧的总体行为是一种递增形式(Cumulative form),而且,因为总体行为是通过对各因素的节奏性处理而形成的,所以看起来它就象从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样。这就是剧作家们对‘有机形式’的创造。”[2]411权衡在戏剧艺术中是极其重要的,要取得一种潜在的效果往往要牺牲其他效果。诗人有时候想到的一些方法并不能都实现,因为做出决定的时候必须考虑其他诸多方面,包括舞台、可用的资金和演员的能力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机配合、掌控,即戏剧的完整性,这就是充满生命形式的有机论。

(四)“有机”与舞蹈

在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中,大多数人赞同把舞蹈看成音乐艺术,还有人把舞蹈当作造型艺术。朗格认为舞蹈姿态是舞蹈的基本抽象,实际的姿态是材料,虚幻的力即是舞蹈的力。虚幻的形式必须是有机的、独立的、与现实相分离的。朗格认为:“在舞蹈上,基本幻象的丰富结构搞得理论家们眼花缭乱,但对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来说,一切都是他舞蹈的一部分。而他的舞蹈则可以把对精神的和神秘的力量的表象,转化为各种有机生命直接感受到的身体的或精神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各种力置’的形象。”[2]242朗格认为,强烈的、令人信服的艺术,从来不是来自理论,始终都是一种有机的发展。艺术总是带有生命的特征,因为每件作品都必须具备有机的特点,舞蹈作品也不例外。舞蹈作品的这些幻像,就是力,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舞蹈的有机整体。

三、“有机形式”与“生命形式”

艺术的“生命形式”论,从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都有对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及论述。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们又从人类学的角度讨论生命形式的特殊性这一主题。柏拉图做过一个桌子和青蛙的实验,他把桌子和青蛙都分别拆开和肢解了,结果就是桌子還是可以重新拼凑成原本的桌子,青蛙却变不回原来的青蛙。通过这个实验,柏拉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即物体和生物的不同在于,生物体比物体多了有机,也就是生命。柏拉图在他的《蒂迈欧篇》中写道:“在创世者创造出的世界机体中,贯注着一颗灵魂,‘因此,借助盖然性的语言,我们不妨说世界成了一个生物……’”[4]康德是最早提出“生命原理”这一命题的伟大哲学家,他认为灵魂在审美意义上就是赋予对象性以生命的原理。在歌德看来,艺术形象就是有血有肉的丰满整体。而他的朋友席勒从艺术与自然的一般出发认为艺术和美都是一个“活的”形象。卡西尔在继承康德的哲学理论时提出要改造康德的哲学观点,从统一的结构原则变为动态的文化批判原则,从研究理性认识改为传统认识论,最终扩展为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学说。卡西尔的文化哲学对朗格有着直接的影响,他先后发表了三卷《符号形式的哲学》,1925年出版的第二卷《神话思维》中第三部分的标题就是“作为生命形式的神话”,认为生命是有艺术的。关于生命形式论,简单概述就是康德的生命原理、谢林的无限生命、席勒的“活的”形象、歌德的生命整体、卡西尔的生命的艺术等,他们对艺术的理解都已经有了一个较高的把握。

朗格的生命形式论最开始就是与音乐有关的,她认为有机形式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统一的有机形式。朗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展了“生命形式”,概括其特征为有机统一性、运动性、节奏性和生长性。正如朗格所说“节奏连续原则是生命有机体的基础,它给了生命体以持久性,如我以前所说,持久性的确是一种变化的样式。所谓的‘内在生命’——我们全部主观现实,思想、情感、想象与感觉的混合产物——完全是一种生命现象,在不安定的个体形式的有机整体,处于一种最完善最复杂状态的地方,即在人类那里,这种生命现象最为发达。”[2]147“生命形式”的本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有机的,朗格认为只有在拥有“生命”的个体里才真正存在着不停地变化和永久的形式。正是这种有机形式的变化,在发展运动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因素,再将其它因素与自己平衡,使其拥有“生命形式”。艺术生命形式总是有机的,生命形式也是有机的,原因就在于所有生命的模式都是有机的模式。朗格认为:“音乐是一种空气振动。诗歌也是一种空气振动,我们可以把诗歌看作一串墨迹。但是,正因为这种经过创造的表象,全都具有有机的结构,所以一件艺术品才能为我们展示出生命的表象。”[2]432艺术功能的统一性表象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整个艺术作品中,各因素间的有机运动又与生命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即有机形式和生命形式存在着相同的结构模式。

综上所述,“生命形式论”最早源于自然科学的“有机”论,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直接的联系。朗格的“有机”论是整体的、统一的、发展的,就像艺术的“生命形式”一样,充满了生命力。而“有机论”的这些特点又与生命形式的特征互相吻合。这就说明“生命形式”与“有机形式”有着类似的逻辑形式,也可以说“生命形式”和“有机”有着相同的结构。从有机看艺术的生命形式论,在本质上是可以成立的。

四、结语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导言”中写道: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无限继续下去的某种理论的开端。她认为艺术是有生命力的,正因为有机的存在,艺术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所有的艺术都带有生命的特征。在笔者看来,“有机”一词也是带有生命的,一旦某物加上了有机一词,就可以不断地调整、适应。生命形式论是一种有机形式论的变体,它是适应于所有有机形式论的,有机形式论最终会走向生命形式论。艺术是有生命力,所以朗格在哲学、美学产生的学术影响也是有生命力的。直到今天,朗格的理论依旧影响着后人,为今人所学习钻研。

参考文献:

[1]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7.

[2]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92.

作者简介:杨倩,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人类学。

作者:杨倩

第2篇:《校园安全教育》观后感

今天,班队课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观看了校园安全教育的视频。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了安全教育中的事例,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那一個个血淋淋的数字,使我更加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安全的重要。有时,烟头虽小,祸患无穷,一个小小的烟头,往往是一场大火的前奏,一个意外往往是一场灾难的发生。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不幸的事情发生,前不久,一所学校课间时,孩子们像潮水般涌出教室,从楼上冲下楼。楼梯口一个女生鞋带掉了,蹲下身子系鞋带,此刻,她不知道危险正一步步地靠近。后面冲下来的同学看到她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停下来,一下子就撞了上去,后面蜂拥而来的学生们纷纷倒下,踩踏事件就这样发生了……所以,不想噩梦成真,就要重视安全,了解更多的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为安全编织幸福的花环。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每一角落里,都潜伏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生命是宝贵的,同时也是脆弱的。视频中提到每天因各种事故身亡的小学生就有上百人,这沾满血腥的数字告诉我们: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安全都是如此的重要,请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安全是培育幸福的乐土,只有在安全这片沃土的培育下,幸福之花才能随时绽放在你的生命旅程。所以,我们要以安全为首,敲响安全的警钟,热爱生命,奏响生命的乐章,让生命之花更加绚丽! (指导老师:林小梅)

作者:林嘉欣

第3篇:中美资产负债表“观后感”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中央银行采取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而分析各国货币当局的资产负债表能清楚地告诉人们中央银行到底作出了哪些努力。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前、中、后期中美两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从中透视出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有效性。

关键词:金融危机;美联储;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货币政策

一、金融危机后中,美两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绝大多数文献认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于2007年下半年,危机不断深化蔓延的时期为2008年和2009年;2010年为各国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年。由此,笔者将时期分为三个阶段:金融危机前期(2007年6月以前)、金融危机中期(2007年7月到2009年底)和金融危机后期(2010年及以后)。然后分析各阶段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状况,进一步说明各资产负债表项目变化的实质。

1.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简单而且稳定。从表1可以看出其简化的资产负债表。

其中,金融危机以前,国家债券和贷款占总资产的绝大部分;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放在美联储的准备金构成了所谓的基础货币,占总负债的90%以上。比重很小的资产、负债项略去没有考虑。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迅速了陷入低迷期。美联储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挽救各大创伤严重的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仅动用了全部常规性货币政策,更关键的是,还在危机关头创新了大量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期望给奄奄一息的经济体系注入急需的血液。这些政策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反映在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方,使得总资产规模迅猛膨胀,资产的构成也变得复杂花哨。由表2可以看出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新增资产方的情况。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主要包含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货币政策的扩张。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国债市场上,美联储购买国债以持有证券;进行正回购,放出大量流动性。传统的向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贴现贷款也增长很多。

第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创新——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资产负债表金融危机后新增的资产项,为美国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起到了主要作用。

首先,为了给商业银行以资金支持,美联储2007年12月12日设立一种新型的贴现窗口——定期拍卖便利(Term Auction Fadlity,TAF),这个新的流动性支持工具被称为是美联储40年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它可以使美联储通过拍卖为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抵押贷款。

其次,向一级交易商等提供的贷款便利(Primary Dealers Credit Facility,PDCF),是因为贝尔斯登事件推出的、向符合条件的一级交易商(主要是投行)开放传统上只向商业银行开放的贴现窗口,提供隔夜贷款。

再者,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便利(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Money Market Mutual Fund Liquidity Facility,AMLF),是美聯储以贴现率向储蓄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提供无追索权的贷款,为其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处购买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提供融资,旨在帮助这些货币基金满足其投资者赎回的需求。

最后,为了对货币市场提供支持,稳定金融市场,2008年9月19日美联储开始从一级交易商手中收购由“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美联储在2008年10月7日创造了新型融资方式——商业票据信贷便利(Commercial Pa-per Funding Facility,CPFF),从符合条件的商业票据发行者那里直接购买无担保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向有资金需求的商业票据发行者直接融出资金。此举开创了美联储直接向企业贷款的先河,中央银行扮演了商业银行的角色。

还有,美联储的国外资产也显著所变化。美联储2008年底推出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Reciprocal Currency Arrangement.RCA),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进行货币互换,满足国外企业对美元的需求。这些新增的货币政策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避免投资者形成悲观预期,陷入痛苦的“去杠杆化”和抛售资产的“羊群效应”。

第三,负债方银行超额准备金极大增加。美联储资产膨胀的同时,反映了银行体系高能货币的急速扩张。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仍在继续,银行体系的“惜贷”并未明显改善。也就是,美联储给商业银行不停地通过各种方式给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但商行却不愿配合央行的措施把流动性注入经济体,所以银行整体的“惜贷”现象导致了超额准备金在危机过程中一路剧增,而银行间的拆借活动几乎停滞。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除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货币政策以外,美联储还将利率政策进行到底。2007年9月到2008年底,美联储连续下嘲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降到几乎为零,现在维持在0~0.25%之间。但是当利率下降得不能再下降,而经济还没被刺激起来的时候,利率政策陷入了所谓的“流动性陷阱”。美联储不得不放弃这一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转而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2.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我国是一个贸易出口大国,经常项目持续盈余;而且我国的人民币币值今年来都保持着较强的升值预期,导致大量国际资金流入我国,使资本项目也产生盈余。长年的“双顺差”和固定汇率制度造就了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外国资产列在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是我国央行最重要的一项资产。

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增加必定会导致负债方同等的变化。我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除了基础货币,还有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发行负债,大约占总负债的25%。这一政策工具最大作用就是央行可以进行外汇冲销干预。例如,当外汇储备因为贸易顺差而不断增加时,货币当局不得不放出货币。此时,央行可以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将一部分货币回笼,使基础货币的增量不至于过大,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不是像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变化如此跳跃,而是保持了近年来稳定的高增长。资产总规模从2007年7月的148105.37亿元快速稳定的上升到2009年底的227530.45亿元。

第一,外国资产总量从2007年6月底的104870.78亿元增加到2009年12月底的185333.00亿元;占总资产比重同期里从70.8%上升到81.45%。由此可以看出外汇占与款在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是对政府的债权,即央行持有的国库券。第三,国内信贷包括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三大类。在金融危机过程中,这三项资产都有增有减,国内信贷总量在207年6月

底为28558.05亿元,在209年末是18736.03亿元,没有大幅度增加,反而有所下降。

二、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比较

由于中美两国中央银行所面对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两国央行政策措施及其影响也就存在较大差异。

次贷危机期初,美国在短时期内频繁下调利率以期望刺激经济,但利率政策遭遇了“流动性陷阱”,表明利率政策失效。之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时,美联储开始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非常规的政策工具使其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由于银行体系的“惜贷”加上美联储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导致了商业银行持有大量超额准备金,因此基础货币急速增加。但是值得关注的是,在M1、M2高速增长的同时,M2的增长却不如M1那么迅速,两者背离的原因在于美国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放款意愿的下跌和“货币乘数”的急剧下降。货币乘数的下降反映出美国信贷市场还没有恢复正常运行,美国银行业的放贷量却始终没有增加。商业银行信贷无法解冻,美国企业资金紧缺状态难以改变,这阻碍了经济的恢复。

从整个货币政策来看,至少在短期中刺激政策还是具有积极的影响。短期中,由于工资、价格刚性,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较有效地增大了总需求,使产出和就业增加,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在提供市场流动性、稳定市场信心、防止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长期中存在消极影响。因为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产出和就业量不变,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放大了货币供应量,只能使得价格上升,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美元贬值。所以,总的来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效果不佳。

与美国相反,中国的货币政策效果较好。我国央行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提供流动性满足实体经济稳定高速的发展,而非像美国那样急于放出流动性来拯救面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不存在“惜贷”的问题,我国4万亿的财政刺激资金需要更多的银行配套资金,而银行也愿意贷款以配合国家的政策。从而,大量流动性投放到市场中,活跃了市场交易,提高了市场信心。在危机中我国的GDP也保持了8%的增长,足以证明我国政策效果比较理想。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退出机制与时机选择

金融危机过后,当经济出现复苏回暖迹象时,各国央行还应解决货币政策退出的问题。但针对如何退出以及何时退出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与争论。从美联储的政策退出机制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美国财政部在美联储建立了一个新账户“补充融资账户”,作为“补充融资计划”(SFP)的一部分。财政部可以根据该计划发行特殊国债,并将取得的收入存入其在联储的新賬户。这一过程实际上就在回笼货币。第二,存款准备金利率。根据美国2008年10月初通过的《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美联储开始对存款机构储蓄在美联储的准备金付息。理论上,该利率给联邦基金利率设定了下限。只要美联储觉得经济已经复苏,货币政策该退出的时候,就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当超过联邦基金利率时,各商业银行都愿意把准备金放在央行而不愿用于资金拆借。从而达到了货币政策收紧效果。第三,准备金率。这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最为猛烈的工具,准备金的微小变动都能通过货币乘数作用造成货币供应量较大的波动。因此美联储以前很少动用准备金率来调控经济,但在后金融危机这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提高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会立即缩小,对经济可能会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第四,我认为美国财政部还可以将存放美国在3000多家商业银行的部分财政资金转存到央行,直接迅速的实现基础货币的回笼。货币政策退出时机和步伐关键是根据美联储对信贷市场和经济复苏状况的估计。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货币政策在2010年已经开始适度从紧,退出时机更多的是关注于控制通货膨胀预期。

作者:张 瑾 张思尧

第4篇:看《生命线》观后感

小城大爱

这是一个小故事,又是一个大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群平凡的人,然而他们心中蕴藏的感情、身上展现的精神却又那么不平凡。

小小的村落,这里上演着胸怀大爱、追求光明的动人剧目。

袁成满,一名普通的电力工程师,几十年如一日奋斗在电力一线,为祖国和人民的光明事业贡献力量,他踏实坚韧、敬业忘我。

肖强,电力工人,袁成满徒弟,他尊师敬长、勤恳耐劳,胸中有一股年轻人的冲劲和热情。

村长,全子,凤妹,大黑,喜子,四斤,一群热情善良的村民,他们淳朴有爱、向往光明。

电影用插叙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通电、农网改造的故事。电力工程师袁成满与他的徒弟肖强一同进山现场调研农网运行情况,却不想遭遇山体滑坡,被喜子的拖拉机意外撞断电线杆、躲避受伤,喜子迅速回到村里喊来村民们带上担架、急救箱去往现场救人,他们担着袁成满,冒着暴雨,在泥泞曲折的山路上艰难前行,路遇多次险情,齐心协力终于到达山外得到救援。

在不畏艰险救援的过程中,往事一幕幕回闪,袁成满与村民们之间的故事一个个浮现:他与村长一同谋划村内通电事业,为农网基建献策出力;他劝说凤妹与全子和好,保证尽快完成通电工作;他用毅力与坚持打动电网建设钉子户大黑,顺利埋杆走线,没有耽误基建工作;他为在山上独门独户的喜子家能够与村里一同用上电,修改原本成本更低的走线设计,并表示人民与国家之间不能用单纯的金钱去衡量;他鼓励因家乡穷困、连电都没有而失恋的四斤重拾理发手艺,积极面对生活。

诚信、责任、奉献,这些国家电网核心价值观在袁成满身上一一体现,他是千千万电力人的代表,他表达着“你用电 我用心”的品牌理念。正如谭晶歌中所唱“我用心,爱如电;就让这跳荡的血管,流动着我的暖;星星点点灯火阑珊,我正静静走远”,如袁成满一般的无数电力工人们坚守在自己平凡而默默的岗位上,尽职责、保电力,从农电到城电,从设计基建到维护检修,用汗水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小小的城;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这里有着无垠大爱构筑的坚固电力防线。

小城大爱,你、我和他。

第5篇:看《生命敲响的警钟》观后感

怀着复杂的心情,我观看了矿难篇——生命敲响的警钟,那一幕幕“双亲遭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看着日渐体衰的工人们艰难忍受那撕心裂肺的失子之痛,这是多么令人感伤的画面啊!

多起起事故不止一次地反映出了:我们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温总理曾对河南煤矿安全事故有这样一段批示:从煤矿事故原因初步分析看,安全观念不强,违规作业任然是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安全生产事关人的生命健康,事关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大局,是广大矿工兄弟的最大福利。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的生命放在首位。可是尽管如此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德国的小说家卡夫卡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人们无耐心,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从国内煤矿事故统计资料看,90%以上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这些不安全行为具体表现为“危险”意识不强,安全知识不够,安全习惯不良。

为何我矿三违人员每个月都有发生呢?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手段,可能觉得自己安全的人比比皆是,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坏现象!试想想:当我们忙碌一天工作之后,不防抽出一点点时间,思考一下自己岗位安全知识是否合格?如有过失的是否已经改正过来!只有重复那些过失,我们才会犯错误。

我们是矿山的主人,特别是我们年轻人,是新时代的主力军,绚

丽多彩的二十一世纪美好的生活在等待我们去建设,去开创。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家庭永远的幸福美满,要时时想着安全,时时记着安全,让历史的悲剧不重演,让我们的矿山长治久安,其实那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尊重;对家庭、企业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作为一名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危险无处不在,这让我有了100%的安全意识,安全是多么的重要,安全就是每当工友们去井下巷道工作时,我就会不停的叮嘱他安全第一,队干部要多用“婆婆嘴”向职工讲安全,努力通过安全教育,使我们广大职工牢固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控制和避免”的预防观;“安全源于责任心、源于设计、源于质量、源于防范”的责任观;“安全是最大的节约、事故时最大的浪费”的价值观;“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的亲情观。营造一种“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从而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还应加大考核力度,对不参加安全知识培训的予以一定程度的处罚。我们煤矿工人工作极其辛苦,通过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换来的报酬尤见其珍贵,可与我们员工生命安全相比,虽罚亦不为过,毕竟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生命不再重来,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大于天,让悲剧不再重演,让人生一路平安。我希望,从马路上传来的不是紧急的救护车声,而是来往车辆有节奏的喇叭声;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牢记“遵章守法,关爱生命”的安全活

动主题,让世界每个角落都充满欢声笑语!让生命之花开得更艳,我也希望有一天,我们会惊喜的看到:安全意识在心中,安全教育在进行中,安全措施在落实中。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工作没有及格,只有满分。让我们都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让安全从墙上,报刊上走下来,走进我们广大矿工兄弟的心中。

让我们绷紧安全弦,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我们扎实有效的工作,我们一定能够走出困境,迈向新的辉煌,安全之路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安全的警钟长鸣,为企业的发展,为创造我们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吧!

第6篇:看《让生命充满爱》有感

祁晓萌

今天,我们观看了《让生命充满爱之爱祖国》,邹叔叔讲了好几个故事,都催人泪下。其中让我最感动的是一位运动员的故事。

在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一个非洲的小国——坦桑尼亚的马拉松队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枪声一响,这位运动员飞奔起来,把其他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不幸的是,他因体力不济而晕倒在地。人们刚想把他扶起来带出场外。他推开了那些手说:“祖国把我从很远的地方,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让我完成比赛。”说完他拖着一条受伤的腿,走向终点。第

一、

二、三名已到达终点,其他队员也已跑完全程,可观众还没有离开。一个小时,二个小时,那位运动员终于到了。他扑向终点,朝祖国的方向喊道:“祖国,妈妈,我到终点了。”

当时,我听了邹叔叔说这句话时,同学们鼓起了掌,而我则黯然泪下。这位运动员的爱国不仅在语言上,还在行动上。我们中国人也是,如:徐悲鸿、屈原、岳飞等。自从钓鱼岛事件爆发后,中国人民举行了游行、写抗议书、保卫钓鱼岛的歌等,大街小巷、汽车上都挂满了国旗。在学校里也掀起了爱国潮。中国为保卫钓鱼岛,首次启用航空母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祖国更强大。

祖国的未来将由我们创造,祖国的蓝图将由我们描绘,祖国的和平将由我们维护。让生命充满爱,充满对祖国的爱。

第7篇:《生命线》观后感

根据区委统一要求部署,**乡党委组织全乡党员领导干部收看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片《生命线》。专题片用影像和文字材料向我们充分阐述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工作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这就要求我们作为领导干部要更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方面充实自己,然后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党服务。经过党史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了党,以及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即永远跟党走的决心。

一、学习内容

(一)党的生命源泉。专题片分析了群众路线的由来,从建国之初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到第一次土地革命,再到解放战争,尤其是三大战役,人民群众组成支前大军,最后得出结论:天地之间,天大地大,人民最大,人民群众是党的肌体的母体,党和人民群众是筋骨血肉关系,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历尽艰辛而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二)党的神圣宗旨。专题片演示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参加因炭窑崩塌而牺牲的普通烧炭战士张思德追悼会,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悼词,说明了在这个普通战士身上所蕴含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接着在七大上将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神圣宗旨写进党章,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进京赶考”的永恒答案。

(三)党的先锋楷模。专题片列举了焦裕禄、杨善洲、郑培民,以及我省的王进喜、陈玉霄、王江和金桂兰等先锋楷模的优秀事迹,指出他们都在默默践行党的宗旨,为人民付出一切,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楷模。

(四)未来任重道远。专题片指出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考验,承担着对民族、对人民和对党的责任,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等危险。如何承担历史重任,继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中央做出的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正确选择。号召我们矢志不渝地把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乘风破浪,阔步前进。

二、学习启示

(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伟大创造。90多年,来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指引下的波澜壮阔的群众工作史。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领导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在建立之初,就把植根于人民群众,代表和

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政治追求。从第一次土地革命时的深入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和组织群众,再到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把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战场上,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及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都对党的群众路线有新的阐发和论述,都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发展和完善做出了贡献。这些无一不体现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的结论。

(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工作路线。“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最核心的问题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本质的问题是一切依靠群众。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血肉关系,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血肉密不可分。如果离开了人民,就像庄稼脱离了大地。坚持人民的力量至上,紧紧依靠人民,牢固树立“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广大人民

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为民务实清廉”,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是党心和民心所向。为民,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因此,在今天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尤其需要恪守“为民”的根本宗旨。要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把群众当成我们的亲人,是要我们时刻关注大众民生。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真正地为老百姓做实事,真切地为百姓排忧解难。群众工作路线是我党发展的传家宝,不管时代怎么变革,经济如何发展,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务实,是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也是正确的事业观的核心内容。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带头坚持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上,把主要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干事创业上,真正做到用心想事、用智谋事、用力做事。清廉,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

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评判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合格,是否有资格履职,最基本的就是看其是否清正廉洁,这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共产党人的基本标准,是党员干部履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是否执行群众路线的的基本要要求。

(四)做群众路线的忠实实践者。群众路线贯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做”。作为一名基层的乡镇党委***,我深知自身的责任,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我意识到,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有进一步“走下去、俯下身”,做一名实践者,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注重自身建设,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省、自警、自励,踏实做事,清白为官。正确对待权力,认真履行好职责,在全乡党员干部中开展《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办法》、《廉政准则》学习,对照《准则》找不足,对照不足添措施。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开展,严肃整顿机关作风,完善出勤考勤制度。使我乡领导干部职工能够在工作上严于律己,踏实肯干,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为了密切了解掌握支部的工作情况,洞察支部书记的思想动态,我经常深入村支部,与村支书进行思想交流,把有思想、有立场、有能力的人才纳入党员培养对象。

今后,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考试”合格,就要求我们每位党员领导干部,按照中央的要求,做群众路线的忠实实践者。

第8篇:生命线观后感

这次的院党课,我们欣赏了生命线这一纪录片,本片内容大概是向我们介绍从建国以来党的建设,一开始讲的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告诉我们他是如果建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并带领各个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说到,共产党就像大地之神盖亚的儿子,他力大无穷,可是一离开地面就变得不堪一击,地面便比喻我们人民,共产党必须有人民群众这个基础,才能有所成就,所以作为一心想入党的积极分子的我们,也要抱着一心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心态向党靠近。之后影片介绍的是历史上各个党员对我国建设的贡献,例如杨善洲、王进喜、焦裕禄等等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党员们,他们用自己的有生之年的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让我尤为感动,他们是我的楷模,我会尽力向他们学习。

13级特殊体育教育 131102009 黄添德

第9篇:生命线观后感

通过观看《生命线》,回顾和重温了在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深刻认识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表示要从自身做起,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群众观点,切实以优良作风为民做事,以优良作风凝聚促进发展的正能量。《生命线》真实、鲜活地展示了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反映了北大荒人的工作和生活,情节感人、催人奋进。使我充分认识到,在工作中要时刻把职工群众像亲人一样当做自己的服务对象,要把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当做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作风为群众服好务。

上一篇:中小学规划工作方案下一篇:2楼二次结构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