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生命》读后感(精选13篇)
开学了,新的学期,新的开始,顺顺上四年级了。
想起暑假给儿子在网上邮购了一本一个有关感恩的故事――《点亮生命》一书,顺顺读完深有感触,并写下了自己的感言。
黄舸,一个进入生命倒计时的阳光少年,他患了一种发病率仅为30万分之一到50万分之一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绝症,医生断言他的生命不会超过18岁。这种病一般从小就发病,肌肉软弱无力,最后心脏肌肉收缩从而停止跳动。黄舸很不幸,从小妈妈就离开了黄舸和爸爸,爷爷在黄舸五岁时也因肺气肿离世了。黄舸非常想见妈妈一面,于是平常很少提要求的黄舸向父亲提出了这个要求,父亲刚好有个朋友在电视台工作,他听了黄舸的故事后,十分感动,答应让黄舸参加一个叫《真情》的栏目。黄舸在现场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他把前两句唱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唱后面的“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听了这凄凉的.歌声,在场观众泣不成声……终于,妈妈出现了,只见她一把抱住黄舸,说:“妈妈对不起你,妈妈也下岗了,没有能力养活你,妈妈给你带了衣,希望你喜欢。妈妈不在的日子里,你要听爸爸的话啊!”黄舸说:“没关系,妈妈对我很好,谢谢妈妈,谢谢妈妈……”就在这时候全国的募捐箱都装满了。
爸爸听到黄舸总是说:“好想去北京啊!”就决定完成儿子最后的心愿,一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骑三轮摩托车来到北京,先到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接着踏上了他们的感恩之旅。父子俩用了三年时间,行程17000余公里,分三次,感谢了他们能找到的好心人。
读完这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是:黄舸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还要感谢帮助自己的好心人,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难道他不怕自己病情加重,在路上离世吗?而且千里迢迢地跑来,就为了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说声“谢谢”,这种精神非常值是令我们学习的。
读了这本书,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妈妈在洗衣服,没人说声:“谢谢。”妈妈做出了可口的饭菜,我们只顾吃,哪里还有人注意到大汗淋漓的妈妈?我们真要向黄舸好好学习学习,要知道,在我们这时代,还有人不知道感恩的含义是什么,这是多么荒唐啊!父母对我们做了那么多,难道我们一点都感受不到吗?
“生命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 倡导以生命为起点, 发展生命, 完善生命, 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 关注学生的活动, 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 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和主动性, 注重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种生命发展能力的培养, 将“死”的课堂转变为“活”的课堂, 将“静”的课堂转变为“动”的课堂, 将“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然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例, 来谈谈教师该怎样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
二、情景再现
与平常一样, 笔者按照课前精心预设的环节, 一步步地给学生讲授新课。笔者讲的课题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第一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当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成就时, 有位学生大声提问:“老师, 中国在古代的时候就有四大发明, 科技发展水平在世界中居于领先地位, 但为什么这三次科技革命中却没有中国的科技成就呢?”说完, 只见他急切地望着我。“是啊, 老师, 这是为什么?”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
这可是笔者未曾料到的一个课堂“意外”啊!这个问题虽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之外, 但却是中考有关的知识点, 面对学生们急于想知道答案的表情, 笔者不是马上制止学生们的讨论, 而是立即在自己的脑海里寻找解决的妙方。怎么办呢?如果分析下去需要时间, 那下面的教学时间将不够, 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 再说, 自己也没准备过, 万一分析不好, 会让自己处于尴尬之地;但如果不讲, 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尊心。正当笔者犹豫之际, 突然, 一个念头闪入笔者的脑海:学生既然这么感兴趣, 何不借此机会组织一次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找寻来得出答案, 实现自主构建新知识的目标。于是, 笔者随即把这个疑问抛还给了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还即兴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 列举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时期那些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及思想。
2. 宋元之后又有哪些伟大的科技成就?
3. 为什么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时期科技成就会有如此之多? (提示:从社会、经济和对外政策等角度思考)
4. 三次科技革命期间, 中国正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对中国当时的科技发展有什么影响?
为了开展有效的探究, 笔者特地以小组为单位,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并要求每一组先确定一个记录人和一个发言人, 探究讨论时间为10分钟, 还设立了两个奖。若哪个小组成员合作得好和参与度广就获“最佳合作奖”;若哪个小组言之有理、持之以据、逻辑清晰就获得“最佳发言奖”。
学生们开始行动起来。每一组基本上是把那些字写得又快又好、文字组织能力强的同学选作记录人, 把那些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选为本组的发言人。记录人、发言人明确以后,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真正“动”起来, 有的讨论, 有的翻书, 有的记录, 有的提出意见, 还有的在同学之间传递信息, 各个小组内部合作得非常好, 连平时不爱讲话、不爱表现的学生也参与进来了, 讨论声一阵接一阵, 气氛十分热烈, 谁也不甘示弱。
讨论的结果也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料。比如第1个问题, 学生们举出的例子, 不但讲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 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成就, 有的学生甚至还引用自然科学书中的例子, 还有的学生列举了平时从网上看到的事例。再如第3、第4题, 学生也分析得很有道理,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会有如此多的成就, 这跟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很大的联系, 如宋元时期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 民族之间交往密切, 对外交流频繁, 统治者重视教育等。而明清后期, 社会的封建专制程度加深, 进而压制了人们的思想,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等原因使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笔者一直看着学生们的唇枪舌战, 并不时作些提示、引导和概括性的陈述, 正当笔者为处理这个教学“意外”而欣喜的时候……
“老师, 那现在我国的科技状况怎么样?是不是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声音来自教室后面的角落, 笔者顺着声音望过去。原来, 那是个平常被笔者视为调皮捣蛋的“坏”学生, 可在此刻, 他的话让笔者暗自高兴, 这不是接着要讲到的有关我国科技国情的内容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接着, 笔者热情洋溢地开始了下面内容的教学。一切又按照笔者事先预设好的思路推进, 学生们积极回答, 学习热情高涨, 兴奋的气氛始终洋溢在整个课堂。但最终因时间关系, 还是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反思
每次想起这堂课, 回顾教学的整个过程, 笔者都有许多感触。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但学生们展现出来的参与热情、活跃的思维、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发展潜能, 以及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成就感, 都让笔者惊喜, 也使笔者开始反思: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 还是满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重要?是压抑学生生命的个性, 还是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该如何处理课堂的“意外”, 才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才有利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
1. 课堂生命之芯: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是学生人生经历中一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往往就是唱独角戏, 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尊严, 更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但新课程标准指出,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计划, 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终身发展。完成教学任务说到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生命的发展服务, 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 所以课堂上如果学生有即时的需要, 只要这个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教师都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 不能置之不理甚至一棍子打死。要知道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质疑, 就是在大声表达他发自内心的需求。假如这堂课笔者没有灵活地回应学生的大胆质疑, 就不可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更不可能有后面课堂的精彩纷呈。所以, 当完成教学任务和满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发生冲突时, 笔者觉得应该重视后者, 将“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是在“育人”, 因为“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 课堂生命之盏:张扬学生生命的个性
新课程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将“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张扬学生生命的个性。只有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首先要维护、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 在探究活动中, 笔者会说“准备好的, 请大家表达出来”“请大胆地说出你的观点”“你讲得真好”“请帮老师归纳一下”等等。笔者这些看似平常的话, 不仅有利于创设和营造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课堂氛围, 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 使他们解除心灵的禁锢, 大胆地展示生命的智慧与天性, 真正地动起来。
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在这堂课中, 笔者通过组织探究活动,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为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提供时间和空间;通过活动中的奖励机制, 激励个性的张扬。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讨论, 不同的观点与思想得以碰撞与交融, 使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 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 从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 实现对知识的重新建构, 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生命个性的张扬, 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3. 课堂生命之燃料:善待有意义的“意外”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 课堂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不可能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中。教师要善待课堂中的“意外”事件, 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把那些对课堂教学不利的“意外”, 及时处理在萌芽之中;对课堂教学或对学生的生命发展有意义的“意外”, 要因势利导, 找出“意外”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把它当做有效的课堂资源, 运用于教学中。这不仅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促进学生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多种生命发展能力的提升, 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得到成长和发展, 这样的课堂才更具有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因为, 课堂生命的意义, 在于使每一个生命得到新的成长和发展。
写到这里, 笔者忽然想起巴金先生的《灯》:“黑暗中有灯, 可以给夜行人指路;大海中有航灯, 可以给船只指引前进的方向。”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点亮一盏课堂生命的灯, 它肯定会驱散学生心灵的黑暗, 促使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对教学任务作出适当的调整, 敢于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 不断提高教育决策能力, 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民主课堂, 做一根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火柴, 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为芯, 以张扬学生的生命个性为盏, 以善待有意义的教学“意外”为燃料, 点亮课堂生命之灯, 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用生命去滋润生命, 用生命去灿烂生命, 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引方向, 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谨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简简单单的一个“爱”字让一个民营企业主与残疾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出资建立山东省第一家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义务承担政府培训主渠道以外的残疾人就业培训,他先后为370多名残疾人进行免费康复训练,安置73名残疾学员在公司就业,却多次婉拒应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他与多个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并主动安置19名刑释解教人员就业,重新点燃了他们的生命之火……
1996年,昌邑市残联筹建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特聘王宝宗为供应站经理。在资金、人员都紧张的情况下,王宝宗用自己的积蓄跑北京去上海,购进了助听器、轮椅等数十种残疾人用品用具,组建起昌邑市第一家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站。
在与残疾人心与心的交流中,他进一步了解到了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和精神上的困惑,康复助残成为了他新的追求,为了扩大助残的资金来源,他又先后办起了电机厂、摩托车销售公司,建起了全国残联系统第一家轮椅厂,着手开拓一条“以副养主、康复助残”的新路。
为了让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心灵支撑和精神慰藉,2003年7月,酝酿已久的昌邑市残疾人就业培训综合服务中心在康达实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开始对潍坊市范围内的残疾人进行免费康复训练、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康达公司自成立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以来,投入1050万元,举办各种免费技能培训班7期,培训残疾学员370余人,已安置就业或自谋职业者245人。他们还提供残疾人用品用具618件,为残疾人捐助金额达120余万元。
“要走进残疾人的精神世界,从灵魂深处给予真正的救助”。这是王宝宗对培训班老师们常说的话。公司平时生产经营业务很忙,但他一有空就到教室、学员宿舍去转转,看看残疾学员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饭菜是否可口,了解学员家庭还有什么困难。培训班上的残疾学员他基本上都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为了方便残疾人,他安排在残疾学员通往教室、宿舍、餐厅、车间的必经之路全部铺设了无障碍通道。为了体现平等,残疾职工与一般职工同工同酬,另外每月还发给残疾职了20元的生活补助。
从小,我就偏爱铅印的文字。总幻想有一天,坐在柔和的灯光下,和着茶香,看着本本属于自己的文字。于是,我开始努力。
文字是朵朵绚丽的小花,我提着欢乐的.竹篮,用多情的心灵和明亮的双眸去采撷缤纷的色彩,心灯中就喷出几许豪气。我的心灯曾经被骤雨浇熄,曾经被狂风掀灭,也曾经因为自己的颓唐而昏暗无神……
但是,当我扶案疾书,笔尖倾泻出所有的浪漫和幽幽感动,我便扬起即将沉没于急流的风帆。当我沉浸在静谧的夜色中,握着笔,铺着稿纸,心中就升腾起无限明媚的春光,因为我的心灯被文字悄悄点燃,为我照亮黑暗,照亮心路。我为化蝶的悲情而哭泣,我为秋叶的翻飞而惆怅,我为流星的转瞬即逝而感动……一切的一切,都能触动我纤弱的心绪和情思。
莫泊桑曾经说过:“创作应以单纯的真实来感动人心。”那么,感动别人的前提是不是先要感动自己呢?我的写作历程,正是如此,我总被平凡而微小的事物感动,并颤动着心灯记录单纯而又真实的点点滴滴。我将内心汹涌的情结化成散文,我将少女愁绪铺成首首小诗,我将震撼人心的故事缓缓流淌……虽然不见得是生花妙笔,妙语连珠,但是记录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文学的海洋里邀游,已是我极大的满足。
“凡是他人独到性的语言或诗歌手法,我―慨避免摹仿。因为我认为我自己的作品,纵使一文不值,毕竟是我自己的作品。”雪莱如是说。我把这段话视为发光的油不断地往心灯里加。确实,自己努力创作的作品就像春天绽放的花朵一样芬芳,就像我的血缘亲情一样,与我同欢悦、共悲哀。
难以忘记,第一次看见我的文章跃然出现在心仪已久的刊物上那激动的―刻。在那片倾吐着油墨芬芳的字丛中,我更坚定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奋斗的决心。
“你越写,越懂得写作。这是学习写作的唯一方法。”海明威。
“应该写了又写,这是磨练风格和文体的唯一方法。”列夫・托尔斯泰。
我在不断地摸索着,寻求着,使我的文章能够像花儿一样,给人们带来芬芳甜美;像乌儿一样,给人们送去轻松愉快。最终,我发现了那恒久不变的真理:只有用心灵的笔尖去尽情挥洒才能成功,就像雏鹰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飞中长大、成熟。而这,也是每个在悬崖上盘旋而又渴望登上文学颠峰的探险者必经的途径。
于是在实现追求面前,我选择了笔来陪伴我渡过文学这条深邃的河流。我坚信,笔尖那头画出的条条杠杠终究会变为美丽的彩虹,去点亮我的心灯。
梦里梦到醒不来的梦,命运中被软禁的生命,谁又能无动于衷。伸手抓住的时候,期待的却是它的绚烂多彩,有人穷极一生,只因于它。殊不知,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不能失去的是平凡,因为平凡照样能够点亮生命!
微光孤影长路人来
灯有多亮,路有多长,喧闹过后,一人独来,享受着白天热闹的洗礼。无言,弯腰,借光挥舞着手中的扫帚,清理着仿佛一场战争后的废墟。灯不太亮,路又很长,人很孤独,可却万无怨言。或许每位环卫工人都有一条条长路当作自己的战场。虽是用卑微的姿态去完成,但他们的内心不卑微,他们带给人们的是天亮后的一方净土。谁敢说,他们是卑微到尘埃,永无作为的人。那么你错了,他们的生命很平凡,可是他们的平凡使我们享受到了城市的洁净。因此,他们用他们平凡的生命点亮了他们的.人生,也让人肃静。
孤暗灯下窗前人坐
他们是生活的两面人,白天在三尺讲台上绘声绘色,夜晚依然伏在案前。用笔尖舞动出对事业,对学生的热爱与关心。是的,老师们白天在学校里激情四射,无畏学生的无视,忍受学生的挑衅,约束学生的行为。晚上仍要备案、批作业,纠善自我。没有抱怨,没有哀声,有的只是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有人说老师很崇高,我说其实他们都很平凡。所谓崇高,只是他们用他们的无私平凡的点亮了每位学生的前进长路。只是把一点微光洒到自己身上而已。
孤楼故人台上人定
有些人只有功成名就才会有人问津,而有些人被人漠视与遗忘,人会人定自励。是的,很多没有荣誉背景的研究员都和屠呦呦一样,在没有呦呦鹿鸣、一鸣惊人时,在深夜空无一人的实验楼中,实验台上一人做着或许已经失败了无数次的实验却依然乐此不疲。他们有着人定自励就终会有一天研制出造福人类的实验。就是这样,没有不甘于荣誉的擦肩而过、没有后悔于自己的牺牲,就是那么一点点的人定自励,依然能让他们的平凡执着出灿烂。即使他们平凡,也照样能给他们的生命点亮意义之花。
——电影《美丽人生》观后感
“早上好,美丽的公主。”这是电影的主人公圭多和妻子第一次见面时说的话。这个风趣机智,心地善良的犹太青年用心感染者身边每一个人,也赢得了“美丽公主”多拉的芳心。然而,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圭多和儿子乔舒亚因为是犹太血统,被纳粹抓进了集中营。圭多不愿乔舒亚幼小的心灵蒙受战争的阴影,便告诉儿子这是一场规则严厉的游戏,最后的赢家会获得一辆坦克。乔舒亚从始至终相信父亲的话,忍受着恶劣的环境,与父亲一起进行着这场“生死游戏”。最终当乔舒亚躲过屠杀,看到了自己的奖品——美国大兵的救援坦克,而圭多却已在前夜被纳粹杀害。
电影虽以二战作为故事背景,但有别于以往的战争电影的血腥与残酷,给予观者更多的是一种温馨和感动。圭多用心点亮了乔舒亚的生命,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也是人性最耀眼,最美丽的闪光点。
影片中圭多为了保护藏在铁柜中的儿子,也为了让儿子的心灵保持那份纯净,他几乎是用一种夸张,调皮的方式,面带微笑,昂首阔步地最后一次走过儿子的视线。下一秒,不远处传来几声枪响,冷酷的纳粹士兵结束了圭多的生命。而这些对于藏在铁柜里的乔舒亚来说,或许要很久以后才会明白父亲所作的牺牲。两组镜头的交织让人看到了人性的美与丑,也震撼了每一个人的心。
影片中让人敬佩的不止是圭多,还有他的妻子多拉。出生于上流社会的多拉本可以享受荣华,却毅然放弃嫁入豪门,跟随心爱的圭多过平凡的生活。她是一个意大利姑娘,本可以不被纳粹逮捕,却坚决要求登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与家人共同进退。她对丈夫和儿子的爱在这一刻表现的淋漓尽致,也让这个热情,正义的姑娘愈发的美丽。
乔舒亚是幸运的,他的父母用爱为他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影片结尾当乔舒亚冲入多拉的怀抱尽情欢笑时,人性的美丽再一次升华。
家是中华民族教育的文化圣地, 文化是教育的极致, 家庭教育所有的外在形式, 都是家庭文化的表现。家庭教育的实质其实是家庭文化的传承, 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魂, 是根, 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模式, 家长的教育意识、观念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内容。所以家庭文化的建构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所在, 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 提升和建构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和基础, 也是家长所要坚守的成长方向。
家庭文化的建构, 最重要的是家长对家风的调整和坚守。家风来自家庭文化, 是家庭文化最柔和的传承形式, 也是家庭教育最强大的影响力量。家长的存在和身心状态, 表达着自己内心坚守的家庭文化的“道”和 “理”, “德”和“礼”, 是一个家庭家风最明显的表达, 也强有力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状态。
我们可以从传统的“喘”“风”“气”来理解家长的自身状态和家庭风气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如果家长眼光短浅, 急功近利, 情绪无法自控, 在面对孩子的学习、成长, 尤其是遇到教育难题时, 便会处在一种“喘”的身心状态中。这样的身心状态, 会营造一种浮躁、焦虑的家风, 不仅影响家庭的和谐, 也会干扰孩子的身心状态, 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家长能够把眼光放长远, 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 以平常心面对孩子成长的困难, 内心没有太多冲突和挣扎, 就会处于“风”的身心状态中。这样的心平气和的状态, 会创造出和谐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身心状态和成长状态也会比较和谐平稳。
如果家长能够放下现实的功利, 坚守天地大道, 生命大德, 自己的身心会在这样的坚守中, 呈现出温暖和美好的状态, 不仅能随时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 调节整个家庭的氛围, 也会滋养家人和孩子的生命。教育的大美也会在这样的坚守中, 滋养所有生命内在的美善。
正如习总书记所倡导, “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家庭教育最富饶的文化土壤、最温暖的风气熏染, 都来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滋养了从整个民族到生命个体几千年的优秀传承, 比如天地的“道”、做人的“德”、生命的“美”和“善”。
真正的教育, 不止于智力的开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而这也是当下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一个大的方向错误。真正的教育是直面独特的生命个体, 回归心灵深处的生命感动和灵魂唤醒。而最能感动生命, 最能唤醒灵魂的, 也正是来自于传统文化中最感动人心的那些闪烁着几千年人性光辉的做人准则和精神追求。
虽然在当下社会大环境影响下, 教育的现实空间不免有功利和浮躁, 然而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 家庭教育正走在回归教育大道的正确方向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注重家庭文化的建构和家庭风气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 自己作为家庭文化的承载和家庭风气的表达, 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责任, 开始回归文化,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家庭和生命的营养, 用文化的灯火, 点亮自己和孩子生命的智慧。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 当教育的心态从现实的浮躁走到文化的宁静;当教育的方向从单纯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升到教育的道术合一, 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也在文化的大道大德大美中慢慢消融。
于是, 越来越多的家庭、家长和孩子, 开始从现实的功利走向久远的从容;从对教育的恐惧和担忧, 走向教育过程的幸福, 享受教育本来的纯净、朴素和美好。
真正的教育力量和教育智慧, 不是来自教育者的学识和思想, 而是来自对生命最真诚的慈悲和关照。因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 不是因为他的学识和思想, 而是因为他内心的仁慈和宽厚。
与客户、员工之间的良性关系,是我们公司运作的润滑剂,而真正推动着公司滚滚向前发展的还是我们一直都没有放松过的品质。我们最根本的优势正是产品的品质。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就是消费者认可产品的性价比。
从打工仔到创业者的曲折之路
大学毕业后,我先在家乡的一家无线电厂上班,因工厂不景气,1995年我转而来到了深圳。那时的深圳处处生机勃勃,我来到一家港资的光电企业,成为他们的第一任工程部主管。看着深圳花花绿绿的世界,有一天我也不服气地对太太说:“将来我们也要在深圳拥有自己的别墅!”但实际上那个年代的人更能深深了解现实的骨感。为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技术水平,我在那家工厂呆了将近8年。尽管一度做到事业部厂长的位置,但总觉得还没达到自己的目标。
2002年底我从那家工厂中跳了出来,从2003年到2006年我开始尝试合作创业的道路。平均一年加入到一家工厂中,以技术及资金加股,尽管每一次都尽心尽力去做,但在4家工厂都没坚持到最后,最终因为与合作者的观念不同而与之分道扬镳。大家常常说,好事多磨,经历了这些事以后,我也常常想所有磨难其实都不会白白地经历的。多次的合作失败后坚定了我独自创业的决心。
2006年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创业,包括我和太太在内一共四名员工,我们开始做LED灯带,创立了宝诚鑫。因为这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LED,对技术与材料的了解使得这次创业终于长久地延续了下去。宝诚鑫做大以后,我陆续与人又合作过几个项目,最后还是要么回购,要么放弃了。走在曲折的创业路上,不知不觉已快到知天命的年纪。
尽管国外市场时有不景气,但因品质过硬,且掌握技术,我们在海外市场方面仍有不错的收入。面对国内庞大的市场,我们也开始了内销的步伐。即便当初我所追求的一切都有了,别墅、豪车现在于我而言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我只想做出宝诚鑫、菩盛源的品牌,想打开国内的市场,为了做品牌,如果需要的话,甚至把我全部的房产都投进去我也愿意,做成了,也就再没有其它的遗憾。
从国外为主到兼做国内的变化历程
在其它公司工作期间,以及自己创立的公司主要做贴牌业务时,我只要把产品做好就可以,我也习惯了埋头于技术钻研,而很少与外人打交道。如果有人找过来采访,我就常常会说:“我要忙着开会,没有时间。”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少,集中精力于产品上也造就了我对产品线的精准眼光。创业初期我们专业做灯带,2009年开始我们专注于做日光灯,投入进去以后都发现所选的产品线恰好符合当时的发展趋势,在外销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由做国外的业务为主转移到兼做国内的业务上来。多年来的工作使我对国内外商人观念的不同有了大概的了解。国外不管你规模做得怎么样,只要给出优质的产品就可以。而国内要看你有没有派头,有没有像样的厂房。我们因此也做了些调整,为了让公司更好地发展,我们不久前搬进了新厂区。搬迁投入了2800多万,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回报。有人问我:“现在市场情况不太好,为什么你们还在扩张?”而我认为,目前国内市场发展非常快,最大的市场就在国内。现在国家政策也支持LED行业的发展。许多大品牌也都在关注这方面的发展,近一两年内不动的话,以后就没机会了,市场就定格了。所以我们不仅搬迁了工厂,并且花大力气进行人才培训。
做惯了国外市场,初接触国内市场时,空有豪情万丈,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刚开始,我采取了游击战般的“作战方案”,在全国很多城市大范围撒网。我一下子买了5部车,请了很多人,到处铺门面,免费给产品,请人代销,去年一年就铺了大大小小1800个点。花了五六百万,通过这些投入所获得的收入却还不到200万。免费给产品请人代销的模式也难以激发代销者的积极性。后来将销售模式分了层级,并且要求经销商出钱购买我们的产品,比如总代要先付50万现金,二级代理要付30万,出钱购买我们的产品会让他们有压力,他们也就会更加努力地去销售我们的产品。
后来我们请了一位顾问老师,他说我们要做这个市场,至少要花5年时间。结合顾问老师的意见以及我们自身的经验教训,现在我制定了分两步走的长远品牌战略,第一步是要生存下来,做贴牌生产。第二步,要运作品牌,争取五年时间做到行业内的1线品牌。而这两步走的结合点即“以战养战”:赚国外的钱养国内的品牌运作。
将来,为了提高我们的形象,我打算跟LED协会联合起来,打造光体验中心。在这方面,我也将采取分几步走的方法,广东的中山古镇,江苏常州,山东临沂等是国内较大的LED市场,我已经在古镇和常州LED专区签了300平方米和760多平方的展示专区合约,以后会陆续在其他城市依次实施我们的计划。我已决定了做品牌,便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诚信点亮的人生旅途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是正如许多人所知道的那样,我常常越挫越勇,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我的人生因LED增加了很多色彩,而从未放弃的诚信也如LED灯一样长久地亮在那里,才使得创业之路不论在多么艰难的时刻总会寻到光明。
在对待客户方面,我一直秉承诚信理念。我们刚开始与日本人做生意时,是通过一个日本的中间人做的,那个人在两头联系,自己获得了很多好处,而我们并不知道。他对日本的买家说,他是我们的独家代理,收了日本厂家的5000万日元代理费,并且谎称我们的技术都是他研发的。起初我们日本市场的客户是通过香港,马来西亚那边介绍的,通过这些公司出货给日本。日本市场利润很高。我打工时跟日本人接触比较多,我知道他们要求的是什么,他们要的是高品质。而后来马来西亚的中间人独自和日本中间商合作,在马来西亚开工厂,供货给日本,我们的订单就减少了。但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产品的核心技术。马来西亚工厂因技术不过关,后来品质出了问题。
我们本来一直是被蒙在鼓里的,后来因为日本的公司检验索赔单发到了我们这里,涉及到3万多美金的赔偿,让我们大吃一惊,从头到尾调查了一番才恍然大悟,我们被人家利用了。但我们也因祸得福,日本厂家知道原来优质的产品是我们做的以后,就到我们厂参观,紧接着在信息上全面对接。也使得我们的订单量直线上升,保持了外销的良好势头。那个说谎的日本中间商,不仅欺骗我们两方企业,并且拿了日本政府大量的奖励扶持资金,被称为环保节能的突出贡献者。他东窗事发后,很多日本记者都追到我们这边来采访。我们踏踏实实做事,诚信对人,虽然被骗,吃了苦头,但从长远来看却为公司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除了真诚对待客户,对待员工我也未失信过。我从创业那天起,就是15号发工资,到现在都没变。我常常对那些向我寻求创业建议的人说:“如果生意不景气,甚至入不敷出,你一年的工资能发出来吗?如果能发出来,你的公司就不会倒闭。”对员工的负责是企业成长的基础,和员工之间相互信任,方能赢得更好的发展。
他出生时即患有先天性眼底疾病,导致他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仅为0。02。站在距离视力表一步远的地方,他也只能看到最大的字母,这仅有的微光给他的童年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看书、画画,只能靠听故事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然而这仅仅是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困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真正的考验才逐步开始。
为他选择学校时,父母很纠结,既希望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又担心他跟不上学习进度。最后,在中学当老师的母亲仔细权衡,还是把他送进了普通学校。
在学校的每一节课他都要倾注全力,因为看不到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他只能依靠听。别的同学课上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再看笔记,而他只能凭借记忆。他担心漏掉任何一个字,所以拼命地听着、记着。
课上所学的知识要反馈在作业上,而他必须依靠父母帮他读题,他思考后说出答案,再由父母代笔写到作业本上。可是,考试时没有人能帮他读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不得不开始学习写字。
学写字的历程是异常艰辛的,他将整个身子深埋在大张白纸上,依靠电子助视器,看着父亲帮他抄写的,如碗口般大小的大楷生字。每学写一个生字,他都要在纸上趴上数个小时,才能熟悉这个字的结构,然后慢慢摸索着写出来。为学习一个生字,他趴得脖子僵硬,腰酸背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日积月累,他会写的生字越来越多。他不仅没有落在其他同学后面,甚至成绩还遥遥领先。
一次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想。有的同学说想当科学家,有的同学说想当警察,还有的同学说想做律师……轮到他时,他沉默了,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些什么?理想对自己而言是不是就是空谈。那段日子,他的情绪波动很大,他感觉读书、写字瞬间失去了意义。他想将自己的生命就此沉沦,因为他再也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动力。
父母说尽了鼓励的话,他也尝试着改变,可仍收效甚微。那天,家里来了客人,是父亲的老中医朋友,老中医和父亲讲了一些医治病人的故事。他本来在屋里百无聊赖地躺着,当听到一个重症病人医治无门,通过老中医详细的摸脉诊治,竟奇迹般地完全康复时,他的心中似燃起了一团熊熊烈火。父亲的朋友走后,他摸出房间,激动地问父亲:“我能做一名中医,治病救人吗?”父亲在他的眼中看到了久违的坚毅,连连点头,说:“能,当然能,只要你好好学习。”此刻,他拥有了自己的梦想,仿佛生命之灯瞬间被点亮一般。
为了支持他这个梦想,不懂中医的父母给他买了许多中医典籍,一本一本不厌其烦地读给他听。他带着浓厚的兴趣,沉浸在这条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为了扩宽知识领域,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盲文,阅读盲文的课本和杂志,并通过读屏软件学习操作电脑,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又拉得一手好二胡。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他一直在普通学校学习,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2014年6月23日,高考成绩公布。他的总成绩为558分,超出甘肃省文科一本线15分。这一刻,尘埃落定,他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如花般绽放。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他不仅能出口成章地背诵《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典籍中的篇目,还能给人摸脉诊病。
他,就是甘肃省天水市的盲人考生张耀东,有记者采访时问他,为什么选择学习中医?他淡定地说:“在很多年前,我就对高考选哪个专业拿定了主意,中医学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我的梦想能弥补我眼睛的缺陷,让我在这个学科里学得很好。”
这本书是由十三个著名作家联合编写而成,每一篇都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教我们学会了去爱,去坚强,去感恩,去珍惜,去成功。在这么多篇精彩的美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心的下面,脚的上面》这篇。
它主要讲的是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对根雕情有独钟,可惜怀才不遇,家里的生活条件是极其贫困,但他仍然坚持着,没有放弃。多年后他终于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根雕家。当记者问起他,当经历那么多的困难时,他是如何坚持下去的?他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又指了指自己的脚,说:“很简单,所有的困难我都放在心的下面,脚的上面。现场的`观众无一不被这句话感动。
是啊,面对任何的挫折、困难、打击、失败将他们放在心的下面,脚的上面是何等的睿智的心态!将那些负荷放在心的下面,是为了不让心灵承受那无谓的负荷,而将他们放在脚的上面,是不忘记那些痛苦的时光,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如果没有将困难、挫折放在心的下面,脚的上面。根本就谈不上成功,唯有直面困难,把挫折当做人生向前进的号角,才能创造人生的奇迹。
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上,有许多有伟大理想却一事无成的人,因为他们只是空有一身抱负,却不付出实际努力去争取,而是怨天怨地,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这种心态就是远离成功的致命弱点。我曾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已经六十几岁的老奶奶来到一个招聘会上,一个人填写了六十几份各类求职应聘表,许多人都以为是她自己要找工作,一打听才知道,她是为他26岁的儿子来应聘的。他的儿子整天闲在家里,一天到晚打牌、聊天。这个例子不就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了吗?
每一个拥有光明的人,都无法想象堕入永恒的黑暗是种什么滋味。而冷芬选在长达37年的黑暗中,品尝到了其中的味道??苦涩、无奈、悲愤。“当然,更多的是幸福!这种幸福源于我娶到了一位好妻子。”双目失明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脱口而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日,在修水县义宁镇衙前社区干部的带领下,我们穿街过巷来到冷芬选的家。一进门我们发现,这个小小的家被女主人樊美珍收拾得干干净净,地板折射着窗外的阳光,屋里充满暖意。冷芬选正坐在沙发上“听”电视,听得有人来了,忙起身让座。樊美珍满脸笑容地端来热茶,阵阵的茶香顿时弥漫了房间,他们的故事便在这茶香中向我们娓娓道来。
“99个人都说你会离开他,
没想到你带着他回来了”
1973年5月10日,在修水黄港镇的昆山钨矿。因为采矿需要,年仅25岁的冷芬选领来雷管准备下发。当他到外屋取下表格登记时,惨剧瞬间发生:一位工友不慎引发雷管爆炸,只听一声巨响,冷芬选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我听到信时,正在田里耘禾。”说起往事,樊美珍记忆犹新。“只知道他受了很严重的伤。我带着1岁的小儿子赶到了县城医院。他当时还昏迷着,脑袋肿得很大,浑身都是伤。”在工友与妻子的照顾下,昏迷7天后,冷芬选醒了过来,但他却永远也看不见了。“他的眼睛瞎了,左手被炸掉了,左耳也聋了。”说起当时的情景,樊美珍至今仍心有余悸。冷芬选伤势好转后,为便于治疗,樊美珍把丈夫接回老家修水古市镇月塘村。
樊美珍刚回到家,乡亲们都赶来看望。一位平时与她要好的姐妹悄悄对她说:“你才23岁,他成了这个样子,以后可怎么办?你走时,在田里耘禾的上百人有99个都说你会离开芬选。”听完这话后,樊美珍一时无言以对,望着眼前3个年幼的孩子,她的脑中一片空白。“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是我的哥哥给了我力量。他劝我要安心,只要努力,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樊美珍再也没有杂念,一心去努力维持着这个家。
当时,队里为了方便樊美珍照顾受伤的丈夫,就安排她做一些简单的活,好让她有时间回家照看。为了给丈夫治病,樊美珍买回一大捆药棉,等开水凉后放入药,然后揪下一个小小的棉球帮丈夫搽药。“全身都要搽。当时,他的头上都化脓了,全身没有一块好肉,每次要搽上3个小时,每天要搽两次。”每当给丈夫搽药时,樊美珍都会默默地流泪。“我就觉得他真是受罪呢。”樊美珍坚持每天为丈夫搽药,半年多后,丈夫身上的伤才结痂。至今,冷芬选满身都是伤疤。
1974年5月,儿子受伤后就一直郁闷的婆婆去世了,家里、地里所有的活都靠樊美珍一个人。身体渐渐好转的冷芬选什么也帮不了。“日子还得过,但是寸步难行。”樊美珍说。心情不好的冷芬选变得愈加敏感,每每无端发火。“那时,我都不敢训孩子,怕他以为我嫌弃他。其实我心里很苦,但从不在他面前发火,自己一个人偷偷哭。”要强的冷芬选觉得自己很没用,吃饭、喝茶、洗澡,哪一样都少不了妻子的帮助。每当这时,樊美珍总是静下心来劝导他,给予他力量。
忙完了家里的活,樊美珍还要外出干活,耕田耙地,上山砍柴。每次上山砍柴,樊美珍都是一路小跑,往往是别人刚到山上,她已经砍了很多了。下山时,她也是一溜小跑,因为家里还有很多事等着她。有一次,她上山砍柴回家,还没进门,发现家里已是哭成一团。原来小儿子不小心摔破了头,丈夫又看不见,大儿子也只有6岁,几个人不知怎样才好。已经累极了的樊美珍见到这情景,一下子瘫倒在地,刹那间各种辛酸一股脑涌上心头,不觉也跟着嚎啕大哭起来……“那时,眼泪拌饭不知吃了多少。”说起往事,樊美珍难以忘怀。就这样,他们一家在月塘老家住了6年。
“只知道舍命去做,
赚一个得一个”
1979年,考虑到冷芬选家的实际情况,当时的昆山钨矿给他们一家解决了商品粮户口,还安排了住房,全家人搬到了昆山钨矿居住。樊美珍在矿里当上了家属工,打米、送菜、砍柴、喂猪、挑矿石,只要是能挣到钱的活,再苦再累她都干。
每天凌晨两三点,樊美珍就起床磨豆腐,早上6点左右就把豆腐卖光了。“当时的两板豆腐可以赚4块钱呢。”卖完豆腐,樊美珍就给一家人做早餐,接着又出门打猪草。当时,家里穷得连凳子也没有坐,樊美珍就砍来杉树,自己动手打了一张床和几个凳子。这些家具至今仍摆在他们的家里,成为他们苦难的见证和对往昔艰辛日子的追忆。
家里有好吃的,先给丈夫和孩子,即使是现在,家里还是保留着这习惯。实在没钱买菜了,樊美珍就到山上挖竹笋。“那时,吃竹笋吃得都想吐。”樊美珍说。为了多挣些钱,樊美珍还打零工,挑矿石下山,上十里的山路,都是走“之”字形,挑着近百斤的矿石,还要当心脚下石料的滑动,否则一不小心,随时会送命。一次,挑着矿石的樊美珍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她扔下了担子,一头倒在山路上,眼泪不禁流下来:“我怎么就这么苦?我太累了,不干了。”可一想到家里残疾的丈夫和正上学的孩子,她擦干眼泪咬咬牙又站了起来,挑着担子继续走。当时有人问她,你这么卖命干活,到底累不累?樊美珍说,累有什么用,再苦再累,为了这个家也就只有这一条路。
左邻右舍都十分同情冷芬选的遭遇,常常是家里做了好菜都会记着给他们送来一些,有些人还拿来家里的衣服给孩子穿。1984年,冷芬选的大儿子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中,想到家中还有正读初中的弟弟和读小学的妹妹,懂事的他对爸爸妈妈说:“咱们家有困难,还是让弟弟妹妹读书吧。”为这,樊美珍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总觉得亏欠了孩子。后来,大儿子到矿里上班,家里的生活条件才渐渐有所好转。
“他不爱上街,
我就陪他在家里‘听’电视”
1993年,昆山钨矿停产,矿里没有事做了,为了孩子读书,樊美珍东挪西借凑了5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住房。由于两个儿子、儿媳全部下岗,樊美珍至今还欠哥哥的购房钱。
在县城居住的10多年时间,冷芬选很少上街。“在他眼睛看不到的这些年,受的苦不知有多少。”樊美珍说。冷芬选不爱出门,樊美珍就陪他待在家里,聊聊天,一块“听”电视。“他就爱听新闻,有什么好新闻,我们俩还在一起讨论。”
几年前的一天,樊美珍陪冷芬选外出理发,可是满街的理发店竟没人愿意给他理。“一个后生说没空,让我们到别处去。从那次以后,我就学着理发,现在都是我在家里给他理。”樊美珍笑着说道。冷芬选听到这,也会意地笑了。夫妻俩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孙辈们能努力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孩子们也十分用功,家里的10多个荣誉证书和满墙的奖状寄托着老人全部的希望。
采访结束时,冷芬选说:“我的妻子很不容易,吃了很多苦。她这37年来为我付出得太多,跟我苦了一世,也没一句怨言,用真心对待我,是个善良的女人。如果没有她,我活不到现在,娶到她是我一辈子的幸福。”
走下冷芬选和樊美珍家那窄窄的楼梯,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有爱,他们相互搀扶走过大半辈子;因为有爱,他们从没有后悔过;因为有爱,他们还要在人生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名校最年轻的“少帅”、“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开拓者”、“全国百名教育管理杰出人物”、“北京教育领军人物”……或许你会问, 拥有如此多的殊荣和成就的人是谁?他就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校长杨刚。
回顾中关村二小近年来的发展, 学校在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带动辐射作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 为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今, 中关村二小已发展成为海淀区乃至北京市、全国范围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窗口”学校, 杨校长也逐渐历练成为一名极具人格魅力的教育管理者。如果说从岁月深处款款走来的中关村二小沉淀的是朴实无华的气质;那么岁月流转, 于世纪之交走入中关村二小的杨校长则尽显坚毅从容的大气。
上任之初, 杨校长觉得中关村二小的帅印如此沉重, 压力不是来自他的年龄, 而是源于一种责任。杨校长说:“三个校区4000多名学生、200多位教师, 我当校长就要对他们负责。”这种责任就是发展每一位老师, 成就每一位学生。从这份责任中我们不仅看到杨校长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情怀, 更感受到了他对学校师生浓浓的情, 满满的爱。
杨校长常说:“好的学校要有‘家’的感觉。在中关村二小这个大家庭里, 每个人都是主人, 每个人都是主角。走在中关村二小的校园里, 随时随地都能体会到温馨和谐的家的氛围。精致的体育设施在绿树的掩映下与教学楼形成了绝佳的搭配, 体现着校园和谐之美;三校区之间视频会议系统传递的热烈而亲切的问候充满了兄弟姐妹般的浓浓情谊;学校校园网上每天燃起的祝贺生日的红烛给“寿星”在紧张的工作中带来一丝惊喜, 一份安慰;课堂上学生小组积极开动脑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成长, 一片热烈和谐的气氛……谈到这些温馨的画面, 杨校长饱含深情地说:“中关村二小是感性的, 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感性。心的碰撞, 情的交融, 才是教育的发生。”
二小以人为本的家园文化不仅影响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发展目标, 也体现在信息化建设上。杨校长说:“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是为了拥有高精尖的硬件设备, 而是为了教育教学管理所用, 并服务于每一位师生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校园网络起, 学校直面问题, 积极探索适用于多校区教育教学管理现实需要的各种网络应用, 提高了校区间行政办公、信息互通的效率, 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的时代要求。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提升了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 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获得教育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示范校”称号。
—— 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
从小到大,我的理想就是能当一名宇航员,驾驶着宇宙飞船飞向太空,遨游那美丽的浩瀚无限的宇宙,去探索宇宙无穷的奥秘!
小时候,妈妈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还不知道理想是什么,长大以后,我懂了。当我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驾驶着神洲飞船发射的那一瞬间,从尾部喷射出长长的火舌,飞船就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那一会儿,我哭了,我的思绪也随着飞向天空,我仿佛看见了宇航员,看见了太空,能感觉到飞船在太空穿行。我再也无法平静下来,我的羡慕之心竟成了“忌妒”。我把理想告诉了妈妈,妈妈说那你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创造奇迹吧!
还有一次,学校要来一位教授,而且还是搞航天的呢,我激动不已。强烈的求知欲迫使我急切的想见到那位教授。听课时,教授回答了我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我听得非常入迷,在浩瀚的宇航中,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我在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
杨利伟曾经说过:“一个人成不成功,在于他的信念和精神。”飞天梦想就是他的信念,在这个信念的鼓舞下,杨利伟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也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夙愿。妈妈也常常跟我说:“只要你好好学习,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一定能飞向太空,一定能实现你的梦想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只要有理想、有追求,凭借着坚韧执著的精神,踏踏实实的学习,我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大家也一起来行动吧,宇宙的奥秘等着我们来探索、发现!
评语: